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六-原文
○河南道下
滑州
《十道志》:滑州,灵昌郡,置在白马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卫地。战国时属魏。秦为东郡地。
《左传》曰:狄灭卫,卫立戴公,以庐于曹。(今白马地即曹邑。)卫文公自曹邑迁于楚丘。(今卫南县也。)卫成公又迁于帝丘。(今濮阳县。)
《史记》曰:秦始皇五年,拔魏十五城,始置东郡。
《汉志》曰:白马,属东郡。
又曰:郦食其说沛公曰:”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西征记》曰:古有神白马,因以名县。
又《开山图》曰:白马群行水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后汉书》曰:樊儵封燕侯,即东郡也。
濮州
《十道志》曰:濮州,濮阳郡,置在鄄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卫地。战国时属齐。秦并天下,即东郡地。在汉为济阴郡之鄄城县。
《左传》曰: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杜注曰:卫邑,今东郡鄄城是也。)
《史记》曰:齐威王九年,赵伐我,取鄄。
《左传》曰:卫侯梦於北宫,见人登昆吾之墟。(注云:卫有观在昆吾之墟,今濮阳城是。)
《史记》曰:舜耕于历山,耕者让畔。(应劭曰:历山即雷泽中山也。)
《水经》曰: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延东走,自投濮而死。卫灵公将之晋,舍於濮水之上,夜闻歌声,召师涓受之。
济州
《十道志》曰:济州,济阳郡,置在庐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齐。秦兼天下,为东郡荏平地。
《左传》曰: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杜注曰:今卢县故城是。
《史记》曰:扁鹊生卢,故曰卢医。
郦元《元注水经》曰:碻磝城西即故荏平县城,碻磝即今州是也。沈约《宋书》作”敲嚣”字。
《宋书》曰: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拔碻磝,后失之。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先锋入河,平之,於此固守,因置碻磝城。
《郡国志》曰:后魏置济州於单于城中,即石勒於耕处闻鼓角之声是此。
《图经》曰:东阿,春秋时齐之柯地也。
《郡国志》曰:其地出缯缣,故秦王服阿缟。
《十道志》曰:石窌,在长清县。
《左氏传》曰:齐晋战于鞍,齐师败绩,齐侯自徐关入,见女子,曰:”君免乎?”曰:”免.””锐司徒免乎?”曰:”免.”既而问之,壁司徒之妻也。与之石窌。
郓州
《十道志》曰:郓州,东平郡,置在须昌县。
《元和郡县图》曰:《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即鲁附庸须句国。战国时,其地属魏。秦为薛郡地。汉为东平国。
《左传》曰:晋人执季文子於苕丘,公还待於郓。杜注曰:”郓,鲁西邑.”
又《僖二十二年》:伐邾须句。(僖公时也。)
又《哀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赐虞人。(大野即钜鹿县。)
青州
《十道志》曰:青州,北海郡,置在益都县。
《元和郡县志》曰:少昊氏之墟,古青州之地。舜时以青州越海辽远,分为营州。武王克商,封师尚父於齐营丘。周成王少时,命太公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后子孙为秦所灭,分齐地置齐、琅琊二郡。汉为临淄郡。
《图经》曰:少昊之代爽鸠氏,虞、夏则有季荝,汤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蒲姑,皆为诸侯,国於此地。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
《史记》曰: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钜防,足以为塞。
又曰:苏秦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馀里,齐军之良,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其民无不吹箫,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临淄之涂,车毂相击,人肩相摩,连袂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给人足,志气高扬。
又曰:齐所以名齐者,有天齐祠也。
又《封禅书》曰:始皇游海上,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羡门之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池名,在临淄南郊山下。
《汉书》曰: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悬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又曰:齐有三服之官,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韩诗外传》曰:齐景公游何牛山之上,北望齐国,曰:”美哉国乎!郁郁葱葱。使古人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衣,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笑曰:”乐哉!今日之游宴也,见怯君一、谀臣二。使古而无死,则太公、丁公至今犹存。吾君方将被莱笠而立畎亩,惟农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公惭,乃引觞自罚。
《韩子》曰: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曰:”美哉!堂堂乎!后代孰有此?”晏子曰:”其田氏乎!”公曰:”寡人有国,而田氏有之,奈何!”对曰:”君欲夺之,则近贤远不肖,振穷恤孤。虽十田氏,其如君何!”
《齐记》曰: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曹嶷为刺史,所筑城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谓之广固城。城侧有五龙口。
崔鸿《十六国春秋·南燕录》曰:慕容德初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险峻,足为王者之都。’从之。
齐州
《十道志》曰:齐州,齐南郡,置在历城县。古兖州之域。
《周礼》曰:子为玄枵,齐之分。
《左传》曰:晋平公伐齐,战于历。
《史记》曰:舜耕于历山下。
《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五鹿东征,钓於漯水,以祭淑人。己巳,天子东征,饮于漯水之上。(漯水在祝阿,即今禹城县。)
《郡国县道记》曰:章丘,古高唐县也,春秋时齐邑。
《史记》曰:齐威王使眄子守高,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淄州
《十道志》曰:淄州,淄川郡,置在淄川县。《禹贡》青州之域。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春秋及战国时,属齐。秦为齐郡。汉为济南郡之般阳县。
《汉志》曰:般阳,属济南郡。应劭曰:在般水之阳。王莽曰济南亭。
《图经》曰:长山县,本汉於陵县也,隋改焉,以界内长白山为名。
《汉志》曰:於陵,属济南郡。王莽曰於陆。
《郡国志》曰:长山於陵城,散宜生得瑞兽之地。
莱州
《十道志》曰:莱州,东莱郡,置在掖县。《禹贡》青州之域。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秦置三十六郡,属齐郡。《汉志》:高祖置东莱郡,以其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
《尚书·禹贡》曰:莱夷作牧。
《左传》曰: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后齐人复入莱,莱恭公俘柔奔堂,晏弱围堂,灭之,迁莱子於郳。
《史记》曰:周武王封太公於营丘,莱侯闻之,遂与太公争营丘。
《左传》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聊摄,齐西界;姑尤,齐东界。谓聊城,摄城,姑水,龙水也,水在即墨县。)
《汉书·郊祀志》曰: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祷万里沙。孟康云:沙长三百里。(沙在郡界。)
《地理志》曰:长广县有奚养泽。(长广今昌阳县。)
《周礼·职方氏》曰:幽州之薮曰奚养。
登州
《十道志》曰:登州,文登郡。汉牟平县,属东莱郡。文帝封齐悼惠王子将闾为牟平侯,此即将闾邑也。
《图经》曰:古莱子国也。战国及秦,属齐郡。汉已下,属东莱郡。
又曰:文登,汉腄县有之罘山。
《汉书》曰:腄有之罘山,丹水所出。(师古曰:腄,直睡切。)
《史记》曰:始皇二十八年,行郡县,上泰山,过黄腄,经成山。后二十九年,又东游,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纪功。
密州
《十道志》曰:密州,高密郡,置在诸城县。《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秦为琅琊郡。汉属齐,文帝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卬为胶西王,都高密。
《齐记》曰:密州,本东武县,乐府《东武吟》即是也。
《秦本纪》曰:始皇二十八年,齐登琅琊层台于山上,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二万户于琅邪山。
《吴越春秋》曰: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观台,周旋七里,以望东海。
《史记》曰:齐湣王为燕师所败,唯聊、莒、即墨三城不下。立湣王之子法章於莒,是为襄王。
徐州
《十道志》曰:徐州,彭城郡,置在彭城县。
《元和郡国志》曰:《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宋、滕、薛、小邾、逼阳之地。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眙徙都之;后项羽徙怀王於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於此。汉为泗水郡,后为彭城郡。
《汉书》曰:高祖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大风之歌》,令儿皆习和之。上乃起舞,忼慨泣下,谓沛父老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宋书》曰: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於此。后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届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民三十万户,实由此境。’
《后魏书》曰: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凌诸夏。’
泗州
《元和郡国志》曰:泗州,临淮郡,理临淮县。《禹贡》徐州之域。春秋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秦灭楚,为泗水郡。汉分置临淮郡。
《汉书·地理志》曰:厹犹,属临淮郡。王莽曰康义。(厹音仇,即连水也。)
《都城记》曰: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徐国,今徐城是也。
兖州
《十道志》曰:兖州,鲁郡,置在瑕丘县。
《元和郡县图》曰:《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鲁国。武王即位,封周公於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至子伯禽乃就封。之后三十四君,为楚所灭。楚以鲁为薛郡。汉为鲁国。魏太祖为兖州牧焉。
《左传》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杜注云:鲁邑也,有瑕丘城,即今县。
《家语》曰:夫子为中都宰,今有中都城在焉。
《汉书》曰:高祖略地,取湖陵。《方舆地志》属山阳郡,即今方与县也。
《左传》曰:隐公矢鱼于棠。即此地,唐或为鱼台县。
《汉书》曰:吴楚七国反,天子命周亚夫将三十六军击之。
亚夫至淮阳,问客邓都尉:’策安出?’
客曰:’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使吴、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
亚夫从之,乃破吴。(今金乡县有昌邑故城。)
《魏志》曰:太祖欲征陶谦,时吕布在兖州,荀彧说太祖曰:’昔高祖居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蒂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自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济、河,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
乃从之。
海州
《十道志》曰:海州,东海郡,置在朐山县。
《禹贡》徐州之域。
春秋鲁国之东境。
七国时属楚。
秦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
汉改郯为东海郡。
《汉书》曰:朐,属东海郡。
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
又曰:东海郡祝其,羽山在南,鲧所殛之地。
王莽曰犹亭。
《左传》曰: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
沂州
《十道志》曰:沂州,琅琊郡,置在临沂县。
《禹贡》徐州之域也。
春秋时齐地。
秦置琅琊郡。
《论语》:夫子曰:’点!尔何如?’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又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武城今在费县。)(之,适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
又曰: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之,适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
《汉书·地理志》曰:襄贲,属东海郡。
王莽曰章信。
后属琅琊郡。(贲音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六-译文
河南道下
滑州
《十道志》记载:滑州,属于灵昌郡,设立在白马县。《禹贡》中属于兖州的领域。春秋时期是卫国的土地。战国时期属于魏国。秦朝时成为东郡的地域。
《左传》说:狄人灭掉卫国,卫国立戴公,他在曹地(现在的白马地即曹邑)建都。卫文公从曹邑迁都到楚丘(现在的卫南县)。卫成公又迁都到帝丘(现在的濮阳县)。
《史记》记载:秦始皇五年,攻占魏国十五城,开始设立东郡。
《汉志》记载:白马,属于东郡。
又记载:郦食其对刘邦说:‘守住白马渡口,向诸侯展示形势,那么天下人就会知道归顺的方向了。’
《西征记》记载:古时候有神马白马,因此以马命名县。
又《开山图》记载:白马在水中群行,悲鸣时黄河会决口,奔跑时山会崩塌。
《后汉书》记载:樊哙被封为燕侯,就在东郡。
濮州
《十道志》记载:濮州,属于濮阳郡,设立在鄄城县。《禹贡》中属于兖州的领域。春秋时期是卫国的土地。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东郡的地域。汉朝时为济阴郡的鄄城县。
《左传》记载:齐桓公在鄄城会合诸侯。(杜预注解:卫国的城邑,现在的东郡鄄城。)
《史记》记载:齐威王九年,赵国攻打我们,夺取了鄄城。
《左传》记载:卫侯在北宫梦中见到人登上昆吾的废墟。(注解:卫国有观台在昆吾的废墟上,现在的濮阳城就是。)
《史记》记载:舜在历山耕作,耕者相互让地。
《水经》记载:过去师延为纣王制作靡靡之音,周武王伐纣,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卫灵公要前往晋国,住在濮水之上,夜晚听到歌声,召唤师涓来学习。
济州
《十道志》记载:济州,属于济阳郡,设立在庐县。《禹贡》中属于兖州的领域。春秋时期,这片土地属于齐国。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东郡的荏平地。
《左传》记载:齐、郑在石门结盟,接着在卢地结盟。(杜预注解:现在的卢县故城。)
《史记》记载:扁鹊出生在卢,因此称为卢医。
郦道元在《元注水经》中说:碻磝城西边就是故荏平县城,碻磝就是现在的州城。沈约在《宋书》中写作‘敲嚣’。
《宋书》记载: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攻下碻磝,后来又失去了。到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担任宁朔将军先锋进入黄河,平定了碻磝,于此固守,因此设立了碻磝城。
《郡国志》记载:后魏在单于城中设立济州,这就是石勒在耕作时听到鼓角声的地方。
《图经》记载:东阿,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柯地。
《郡国志》记载:这个地方出产丝绸,因此秦王穿的是阿缟。
《十道志》记载:石窌位于长清县。
《左氏传》记载:齐、晋在鞍地交战,齐军大败,齐侯从徐关进入,见到女子,问:‘您安全吗?’女子回答:‘安全。’又问:‘锐司徒安全吗?’回答:‘安全。’后来询问,是壁司徒的妻子。给了她石窌。
郓州
《十道志》记载:郓州,属于东平郡,设立在须昌县。
《元和郡县图》记载:《禹贡》中属于兖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属于宋国,即鲁国的附庸国须句国。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属于魏国。秦朝时成为薛郡的地域。汉朝时为东平国。
《左传》记载:晋国人抓住季文子在苕丘,鲁公返回等待在郓地。(杜预注解:郓,鲁国的西部城邑。)
又《僖公二十二年》:攻打邾国须句。(僖公时期。)
又《哀公十四年》:在西郊大野狩猎,叔孙氏的车夫鉏商捕获到麒麟,赐给了虞人。(大野即钜鹿县。)
青州
《十道志》记载:青州,属于北海郡,设立在益都县。
《元和郡县志》记载:少昊氏的故地,古时候的青州。舜时期因为青州越海辽远,分为营州。武王克商后,封师尚父于齐国的营丘。周成王年轻时,命令太公东至海边,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际控制这些地区。后来子孙被秦国所灭,分割齐地设立齐、琅琊两郡。汉朝时为临淄郡。
《图经》记载:少昊时期有爽鸠氏,虞、夏时期有季荝,商朝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蒲姑,都曾是诸侯,建都于此。周成王时期,蒲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掉他们,封太公。
《史记》记载: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是所说的四塞之国。齐国的土地有两千里,齐国的军队,进攻如同箭矢,战斗如同雷霆,撤退如同风雨。即使有军事行动,也从未越过泰山,断绝清河,渡过渤海。临淄非常富裕,那里的百姓无不吹箫、弹琴、击筑、斗鸡、赛狗。临淄的街道上,车轮相撞,肩膀相摩,连袂成帷,举手成幕,挥汗成雨,家家户户富足,士气高昂。
又记载:齐国之所以叫齐国,是因为有天齐祠。
又《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巡游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求八神中的羡门,其中一位是天主,祭祀天齐。天齐是一个池塘的名字,位于临淄南郊山下。
《汉书》记载:齐国,东有琅琊、即墨的富饶,南有泰山的坚固,西有浊河的险阻,北有渤海的便利,土地有两千里,士兵百万,相隔千里之外,齐国占据了其中的十二分之一。
又记载:齐国有三服之官,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韩诗外传》记载:齐景公在何牛山上游玩,向北望齐国,说:‘多么美好的国家啊!郁郁葱葱。如果古人没有死亡,那么我将离开这里?’他低头哭泣,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的!我们依赖君主的恩赐,粗食恶衣,也可以吃得饱;瘦马破车,也可以乘坐;我们都不愿意死亡,何况君主呢!’他又低头哭泣。晏子笑着说:‘多么快乐啊!今天的宴会,看到了一个胆怯的君主和两个谄媚的大臣。如果古人没有死亡,那么太公、丁公到现在还活着。我们的君主正戴着莱笠站在田地里,只顾着农事,哪有时间想死亡的事呢!’君主感到羞愧,于是拿起酒杯自罚。
《韩子》记载:齐景公与晏子一起在少海游玩,登上柏寝台,望向他们的国家,说:‘多么美好啊!多么壮观啊!后代谁能有这个?’晏子说:‘是田氏吧!’君主说:‘我有国家,田氏也有,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想要夺取,就要亲近贤人,远离不肖之人,救济穷困,抚恤孤儿。即使有十个田氏,他们又能对君主怎么样呢!’
《齐记》记载:晋朝永嘉五年,东莱的牟平人曹嶷担任刺史,所筑的城有大涧非常宽广,因此作为坚固的防御,称之为广固城。城侧有五龙口。
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南燕录》中说:慕容德最初商议建都之地,尚书潘聪说:‘青州和齐州土地肥沃,被称为东秦,土地面积有两千里,四周有坚固的边防,背靠大海,资源丰富,可以说是用武之地。广固城是曹嶷所建造的,山川险峻,足以成为王者之都。’慕容德同意了他的意见。
《十道志》记载:齐州,位于齐南郡,设在历城县。这个地方古时属于兖州的领域。
《周礼》记载:子爵的封地是玄枵,齐国的分封地。
《左传》记载:晋平公攻打齐国,在历地作战。
《史记》记载:舜在历山下耕作。
《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天子从五鹿向东出征,在漯水钓鱼,以祭祀淑人。己巳日,天子向东出征,在漯水边饮酒。(漯水位于祝阿,即现在的禹城县。)
《郡国县道记》记载:章丘,古时是高唐县,是春秋时期的齐地。
《史记》记载:齐威王派眄子守卫高城,赵国人不敢在黄河东边捕鱼。
《十道志》记载:淄州,位于淄川郡,设在淄川县。《禹贡》中属于青州领域。周朝的九州中属于幽州境界。春秋和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秦国时属于齐郡。汉朝时属于济南郡的般阳县。
《汉志》记载:般阳县属于济南郡。应劭说:位于般水的北面。王莽时称为济南亭。
《图经》记载:长山县,原本是汉代的于陵县,隋朝时改名为长山,因为境内有长白山而得名。
《汉志》记载:于陵县属于济南郡。王莽时称为於陆。
《郡国志》记载:长山于陵城是散宜生得到祥瑞之地。
《十道志》记载:莱州,位于东莱郡,设在掖县。《禹贡》中属于青州领域。周朝的九州中属于幽州境界。秦国设置了三十六郡,莱州属于齐郡。《汉志》中提到:汉高祖刘邦设立东莱郡,因为它位于齐国的东部,所以称为东莱。
《尚书·禹贡》记载:莱夷担任牧官。
《左传》记载:齐桓公攻打莱国,莱国人派正舆子用一百匹马和一百头牛贿赂夙沙卫,以求和解,齐军才撤退。后来齐国人再次攻打莱国,莱恭公被俘,逃到堂邑,晏弱包围堂邑,将其灭亡,将莱子迁到郳。
《史记》记载:周武王封太公于营丘,莱侯听到这个消息,于是与太公争夺营丘。
《左传》记载:从聊摄以东,到姑尤以西,那里的人很多。(聊摄是齐国的西界;姑尤是齐国的东界。指的是聊城、摄城、姑水、龙水,这些水位于即墨县。)
《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元封元年,大旱,在万里沙祈祷。孟康说:沙长三百里。(沙位于郡界。)
《地理志》记载:长广县有奚养泽。(长广县现在属于昌阳县。)
《周礼·职方氏》记载:幽州的湖泊称为奚养。
《十道志》记载:登州,位于文登郡。汉代的牟平县,属于东莱郡。汉文帝封齐悼惠王的儿子将闾为牟平侯,这就是将闾的封地。
《图经》记载:古莱子国。战国和秦朝时属于齐郡。汉朝以后,属于东莱郡。
又记载:文登,汉代的腄县有之罘山。
《汉书》记载:腄县有之罘山,丹水从这里流出。(师古说:腄,直睡切。)
《史记》记载:始皇帝二十八年,巡视郡县,登上泰山,经过黄腄,经过成山。二十九年,再次东游,登上成山,攀登之罘,刻石纪功。
《十道志》记载:密州,位于高密郡,设在诸城县。《禹贡》中属于青州领域,同时也得到了徐州的一部分。秦国时属于琅琊郡。汉朝时属于齐国。汉文帝分割齐国设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的儿子刘卬为胶西王,都城设在高密。
《齐记》记载:密州,原本是东武县,乐府《东武吟》就是从这里来的。
《秦本纪》记载:始皇帝二十八年,齐人在琅琊山上建造了层台,秦王很喜欢,因此停留了三个月。于是将两万户百姓迁移到琅琊山。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二十五年,迁都琅琊,建造观台,周长七里,用来望东海。
《史记》记载:齐湣王被燕国军队打败,只有聊城、莒城、即墨三城没有投降。在莒城立齐湣王的儿子法章为襄王。
《十道志》记载:徐州,位于彭城郡,设在彭城县。
《元和郡国志》记载:《禹贡》中属于徐州领域。春秋时期属于宋国、滕国、薛国、小邾国、逼阳国。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国统一天下后,成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从盱眙迁都到这里;后来项羽将楚怀王迁到郴县,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于此。汉朝时属于泗水郡,后来成为彭城郡。
《汉书》记载:高祖刘邦经过沛县,停留下来,在沛宫设宴,召集故人父老子弟陪酒。召集沛县中一百二十个年轻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高兴时,高祖击筑,自己唱歌《大风歌》,让年轻人一起跟着唱。高祖站起来跳舞,感慨流泪,对沛县的父老说:‘游子思念故乡。我虽然都城在关中,但死后,我的魂魄还会思念沛县。’
《宋书》记载:高祖经略中原,因为彭城险要,在这里设立府署。后来王玄谟上表说:‘彭城南到淮河,左右有清河、汴河,城池坚固,形势险要。又从淮河以西,到襄阳以北,有三千里的路程,通往济水和泰山,这里有六州的百姓三十万户,实际上都因为这个地区。’
《后魏书》记载:尉元上表说:‘彭城,是宋国的重要屏障,南方的军队来侵犯,没有人不利用它来侵犯中原。’
《元和郡国志》记载:泗州,位于临淮郡,设在临淮县。《禹贡》中属于徐州领域。春秋时期属于鲁国,后来成为徐子国。秦国灭掉楚国后,成为泗水郡。汉朝时分置临淮郡。
《汉书·地理志》记载:厹犹县属于临淮郡。王莽时称为康义。(厹音仇,即涟水。)
《都城记》记载: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喜好行仁义,东夷有四十多个国家归附他。穆王西巡,听说徐君的威德日益远播,派遣楚国偷袭,大败徐君,杀死偃王。他的儿子于是向北迁移到彭城,跟随的百姓有数万人。徐国,现在称为徐城。
《十道志》记载:兖州,位于鲁郡,设在瑕丘县。
《元和郡县图》记载:《禹贡》中属于兖州领域。春秋时期为鲁国。周武王即位后,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接受封地,直到他的儿子伯禽才接受封地。之后三十四位君主,被楚国所灭。楚国将鲁国改为薛郡。汉朝时为鲁国。魏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
《左传》记载:季康子攻打邾国,将邾子益抓来囚禁在负瑕城。杜预注解云:鲁国的城邑,有瑕丘城,即现在的县。
《家语》记载:孔子担任中都宰,现在还有中都城。
《汉书》记载:高祖刘邦攻占湖陵。《方舆地志》记载属于山阳郡,即现在的方与县。
《左传》记载:隐公在棠地射鱼。就是这个地方,唐时称为鱼台县。
《汉书》记载:吴楚七国起兵反叛,天子命令周亚夫率领三十六军去讨伐他们。周亚夫到达淮阳,询问客居的邓都尉:‘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客人回答说:‘不如带领军队向东北方向驻扎在昌邑,把梁国作为诱饵来吸引吴国。然后派遣轻兵切断淮河和泗水的交汇处,堵住吴国的补给线。让吴国和梁国相互消耗,等到它们力量衰竭时,我们再全力对付它们,这样打败吴国就一定了。’周亚夫采纳了这个建议,最终打败了吴国。(现在的金乡县有昌邑的古城遗址。)
《魏志》记载:太祖曹操想要征讨陶谦,当时吕布占据兖州,荀彧劝说太祖说:‘过去汉高祖刘邦占据关中,光武帝刘秀占据河内,他们都深深扎根,稳固根基来控制天下,进攻可以战胜敌人,撤退可以自保,所以尽管有时遭遇困境和失败,但最终都完成了大业。将军您原本就是以兖州为基地起事的,平定了山东的动乱,百姓都心悦诚服地归附。而且济水和黄河是天下的要地,这也相当于您的关中和河内,您必须先稳固这个基地。’于是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道志》记载:海州是东海郡的辖区,设在朐山县。《禹贡》中属于徐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属于鲁国的东部边界。在七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国时为薛郡的属地,后来薛郡被分为郯。汉朝时改郯为东海郡。
《汉书》记载:朐县属于东海郡。秦始皇在海上立石作为东门。
又记载:东海郡祝其县,羽山位于南方,是鲧被杀的地方。王莽时期称为犹亭。
《左传》记载:鲁国国君与齐侯在夹谷会盟,就是在这里。
《十道志》记载:沂州是琅琊郡的辖区,设在临沂县。《禹贡》中属于徐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属于齐国的领土。秦国时设立琅琊郡。
《论语》中孔子说:‘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都穿上了,有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吟唱着回家。’孔子叹息着说:‘我赞同点的看法。’
又记载: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牛刀?’(武城现在在费县。)(之,去,往。没有地方去就停下,何必去公山氏那里?)
又记载:公山弗扰在费县叛乱,孔子被召回,孔子想要前往。子路不高兴,说:‘不必去了,已经决定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之,去,往。没有地方去就停下,何必去公山氏那里?)
《汉书·地理志》记载:襄贲县属于东海郡。王莽时期称为章信。后来属于琅琊郡。(贲音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六-注解
滑州:滑州,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灵昌郡的治所,原置白马县。在古代属于兖州之域,春秋时期为卫国之地,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时为东郡地。
白马县:白马县,古县名,位于河南省滑县,因古有神白马而得名。
曹邑:曹邑,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滑县,春秋时期为卫国戴公的居所。
楚丘:楚丘,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卫南县,春秋时期为卫文公的居所。
帝丘:帝丘,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濮阳县,春秋时期为卫成公的居所。
东郡:东郡,古郡名,秦朝设置,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白马之津:白马之津,古津渡名,位于白马县,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
神白马:神白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因以名县。
白马群:白马群,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现象,认为白马群行水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燕侯:燕侯,古代封号,樊儵被封为燕侯。
濮州:濮州,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濮阳郡的治所,原置鄄城县。
鄄城县:鄄城县,古县名,位于河南省濮阳县,春秋时期为卫地,战国时期属齐国。
昆吾之墟:昆吾之墟,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濮阳县,春秋时期为卫地。
历山:历山,古地名,位于河南省,相传为舜耕之地。
濮水:濮水,古河流名,位于河南省濮阳县。
济州:济州,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济阳郡的治所,原置庐县。
卢县:卢县,古县名,位于河南省济宁市,春秋时期为鲁国之地。
碻磝城:碻磝城,古城名,位于河南省济宁市,春秋时期为鲁国之地。
单于城中:单于城中,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济宁市,后魏置济州于此。
东阿:东阿,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济宁市,春秋时期为齐国之柯地。
石窌:石窌,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济宁市,春秋时期为齐晋战地。
郓州:郓州,古地名,位于山东省,是东平郡的治所,原置须昌县。
须昌县:须昌县,古县名,位于山东省郓城县。
青州:青州,古地名,位于山东省,是北海郡的治所,原置益都县。
益都县:益都县,古县名,位于山东省青州市。
营丘:营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
天齐祠:天齐祠,古祠名,位于山东省临淄市,是古代祭祀天齐的地方。
齐:齐,古国名,位于山东省,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以临淄为都。
广固城:广固城,古城名,位于山东省青州市,晋朝时期曹嶷所筑。
慕容德:慕容德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的开国君主,他在位期间,对南燕的都城选址有重要影响。
尚书潘聪:尚书潘聪是慕容德时期南燕的官员,他的意见对慕容德的决定产生了影响。
青齐沃壤:青齐指的是今天的山东地区,沃壤表示土地肥沃。
东秦:东秦是对山东地区的古称,意味着山东地区在战略位置上类似于秦国的东部。
广固:广固是南燕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曹嶷:曹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他曾在广固地区建立过政权。
历城县:历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
兖州:兖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
玄枵:玄枵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宿,与齐的分野有关。
历:历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
舜: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相传他在历山下耕作。
漯水:漯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祝阿:祝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禹城县:禹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章丘:章丘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
高唐县:高唐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齐威王: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
般阳县:般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於陵县:於陵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长山县:长山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长白山:长白山是古代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莱州:莱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掖县:掖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莱夷:莱夷是古代居住在莱州地区的民族。
聊摄:聊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姑尤:姑尤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即墨县:即墨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万里沙:万里沙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长广县:长广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昌阳县:昌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奚养泽:奚养泽是古代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登州:登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牟平县:牟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之罘山:之罘山是古代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腄县:腄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黄腄:黄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成山:成山是古代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密州:密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诸城县:诸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胶西国:胶西国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高密:高密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东武县:东武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琅琊郡: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彭城郡:彭城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彭城县:彭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泗水郡:泗水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临淮郡:临淮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临淮县:临淮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鲁:鲁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西部。
瑕丘县:瑕丘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鲁邑:鲁邑指的是鲁国的都城,即今天的曲阜。
曲阜:曲阜是古代鲁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邾:邾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负瑕:负瑕指的是位于瑕丘的邾国。
中都:中都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湖陵:湖陵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方与县:方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鱼台县:鱼台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棠:棠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吴楚七国反:指西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楚、赵、齐、燕、梁、胶东、胶西七国发动叛乱的事件。
天子:指汉朝的皇帝,此处指汉景帝。
周亚夫:西汉将领,以治军严谨、善于用兵著称。
三十六军:指周亚夫所率领的军队。
淮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昌邑: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金乡县。
梁:指梁国,汉朝的一个封国。
吴:指吴国,汉朝的一个封国。
淮泗口:淮河与泗水的交汇处,是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饷道:指运送军粮的道路。
全制其极:指全面控制敌人,达到彻底击败的目的。
太祖: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陶谦:东汉末年兖州牧,曹操的对手。
吕布:东汉末年著名武将,曾占据兖州。
荀彧: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的重要谋士。
关中: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称为关中,是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河内:指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古代称为河内,是东汉时期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山东:指今山东省,古代称山东为东方,是古代中国的东部地区。
海州: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
朐山县: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徐州: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秦:指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薛郡:秦朝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郯: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
东海郡:汉朝的一个郡,位于今江苏省东部和山东省南部。
朐: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石海上:指秦始皇在海上立石的地方,即现在的连云港市。
祝其: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东海县。
羽山: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东海县。
鲧所殛之地:指鲧被杀的地方,鲧是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王莽:西汉末年新朝的开国皇帝。
犹亭: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东海县。
夹谷: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莱芜市。
鲁侯:指鲁国的君主。
临沂县: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
夫子: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点:孔子的弟子,名曾点。
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冠者:指成年男子。
童子:指少年男子。
浴乎沂:在沂水中沐浴。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
咏而归:吟咏着回家。
武城: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费县。
公山弗扰:孔子的弟子,名公山弗扰。
之:往,去。
襄贲: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
王莽曰章信:王莽将襄贲改名为章信。
属东海郡:隶属于东海郡。
属琅琊郡:隶属于琅琊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六-评注
《汉书》记载了吴楚七国反叛的历史事件,其中周亚夫的军事策略被详细描绘。亚夫在到达淮阳后,向邓都尉请教对策,邓都尉的建议体现了深谋远虑。他建议亚夫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此孤立梁国,同时派遣轻兵切断淮泗口,阻止吴国的粮草供应。这一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中的分割与孤立战术,通过使吴、梁相互消耗,最终以全制其极,确保了破吴的胜利。昌邑故城的地理位置对于这一策略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对地理环境的重视。
《魏志》中,曹操欲征讨陶谦,荀彧提出的建议强调了地理与战略的重要性。荀彧以汉高祖和光武的事迹为例,指出深根固蒂的重要性,即稳固根基,进退有据。他认为兖州是天下之要地,对于曹操来说,具有关中和河内般的战略地位,因此必须先巩固。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略要地的认识和重视,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十道志》对海州的记载,揭示了地理变迁和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海州位于朐山县,属于《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期属楚,秦朝时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汉朝时改名为东海郡。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地理与行政的密切关系,以及地理名称的历史演变。
《汉书》中对朐的记载,说明了秦始皇在海上立石为东门的历史事件,这不仅是地理标志的建立,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对东方的重视和开拓。同时,对羽山和鲧的记载,揭示了古代对自然灾害和神话传说的记载方式,以及地理与神话的交织。
《左传》中的夹谷会盟事件,是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的外交活动,反映了古代国家间的外交策略和地理政治关系。
《十道志》对沂州的记载,揭示了地理与行政区划的演变。沂州位于临沂县,属于《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期为齐地,秦朝时置琅琊郡。这些记载展示了古代地理与行政的互动关系,以及地理名称的历史变迁。
《论语》中的记载,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孔子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教育、礼仪、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例如,他对鲁国少年在沂水畔的活动表示赞赏,反映了孔子对自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视。同时,对公山弗扰的叛乱,孔子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原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
《汉书·地理志》对襄贲的记载,展示了古代地理与行政的互动关系。襄贲在王莽时期被称为章信,后属琅琊郡,这反映了地理名称的历史变迁和行政区划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