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萧何任氏-原文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宣曲任氏,其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冯述评]
二人之智无大小,易地皆然也。
又蜀卓氏,其先赵人,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
诸迁虏少用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冯注:芋也],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贸易,富至敌国。
其识亦有过人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萧何任氏-译文
刘邦到达咸阳时,其他将领都争相去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先去收集秦朝丞相和御史的法律文书和图书,并将它们收藏起来。
刘邦因此能够全面了解天下的险要之地、各地人口的多少和强弱情况,以及百姓的疾苦,这都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书。
宣曲的任氏,他的祖先曾是督道仓的官吏。秦朝灭亡时,其他豪杰都争抢金银珠宝,只有任氏将粮食藏在地窖里。
楚汉在荥阳对峙时,百姓无法耕种,米价涨到一石万钱,而豪杰们的金银珠宝都归了任氏。
[冯述评论]
这两个人的智慧没有大小之分,换一个地方也是一样的。
还有蜀地的卓氏,他的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致富。秦朝灭赵后,将卓氏迁到蜀地,夫妻俩推着车步行。
其他被迁的人大多用剩下的钱财贿赂官吏,要求迁到近处,结果被安置在葭萌。
只有卓氏说:“这地方狭小贫瘠。我听说岷山下面有肥沃的土地,地下有芋头,到死都不会挨饿,百姓在市场上做工,容易做生意。”
于是请求迁到远处。最终被安置在临邛,他就在铁山冶炼,经营贸易,财富多到可以与国家匹敌。
他的见识也超过一般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萧何任氏-注解
沛公:指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故称沛公。
咸阳:秦朝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丞相:古代官名,秦朝时为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记录国家大事。
律令图书:指秦朝的法律文书和典籍,是秦朝政治、法律、文化的重要记录。
阨塞:指险要的关隘和要塞,泛指战略要地。
户口:指户籍和人口,古代用来统计和管理人口的重要依据。
宣曲任氏:指任氏家族,宣曲为其居住地,具体位置不详。
督道仓吏:古代负责管理粮仓的官员。
楚汉相距荥阳:指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对峙。
蜀卓氏:指卓氏家族,原为赵国人,后迁至蜀地(今四川)。
铁冶:指冶铁业,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葭萌: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广元市一带。
岷山:位于今四川省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
蹲鸱:指芋头,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临邛: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邛崃市一带。
铁山鼓铸:指在铁山(今四川邛崃一带)进行冶铁和铸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萧何任氏-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智慧与远见。首先,刘邦在攻占咸阳后,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争夺金银财宝,而是优先收集秦朝的律令图书。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重视,更为他日后治理天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刘邦通过秦朝的图书,了解了天下的险要关隘、人口分布以及百姓的疾苦,这为他制定战略和政策奠定了基础。这种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未来的远见,正是刘邦能够最终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宣曲任氏在秦朝灭亡后,没有像其他豪杰那样争夺金玉,而是选择窖藏粮食。这一举动在楚汉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战争导致百姓无法耕种,粮食价格飞涨,而任氏家族却因为窖藏的粮食而成为富甲一方的豪强。任氏的智慧在于他预见到了粮食在乱世中的重要性,选择了长远的利益而非眼前的财富。这种对时局的敏锐判断和对未来的规划,使得任氏家族在动荡的年代中得以保全并壮大。
最后,蜀卓氏的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卓氏家族原本是赵国的冶铁富商,秦灭赵后,卓氏被迁至蜀地。与其他被迁者不同,卓氏没有选择靠近官府的地方,而是主动要求迁往偏远的临邛。卓氏看中了岷山下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芋头这种耐旱作物,能够保证百姓在饥荒时不至于饿死。卓氏在临邛继续从事冶铁业,并通过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富可敌国。卓氏的智慧在于他能够洞察地理和资源的优势,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地点,并通过商业手段实现了财富的积累。
这三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但都体现了主人公们在乱世中的智慧与远见。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是选择了长远的战略和规划。这种智慧不仅帮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中保全了自己,还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冯述的评语“二人之智无大小,易地皆然也”正是对这些人物智慧的高度概括。无论是刘邦、任氏还是卓氏,他们的智慧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智慧、远见和战略思维的重视。无论是政治家、商人还是普通百姓,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并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规划能力。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时局的判断上,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未来的预见上。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刘邦、任氏和卓氏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使得他们的智慧更加鲜明。同时,冯述的评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整段文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刘邦、任氏和卓氏的事迹,还反映了秦末汉初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动荡、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历史细节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段文字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智慧与远见是成功的关键,这种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