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八-原文

○河北道中

魏州

《元和郡县志》曰:魏州,魏郡。《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即观扈之国。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为卫、魏二国之地。秦灭魏,置东郡;灭赵,置邯郸郡。汉以秦邯郸之南部、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后汉封曹操为魏王,治邺。

《史记》曰: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重义而务节。

《汉书》曰: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汉初,分邯郸之南部置魏郡。

《汉志》曰:魏郡,王莽曰魏成。领邺、馆陶等十八县。

又曰:元城,属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氏焉。

《后汉书》曰:曹操为魏公。操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

《元和郡县志》曰:元城县有沙麓山,即《春秋经》所书”沙麓崩”。后为汉元后兴之象也。

博州

《元和郡县志》曰:博州,博平郡。《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齐地。秦、汉为东郡地。

《左传》齐晏子对景公曰:”聊摄以东,其为人也多矣.”

《史记》曰: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不下。鲁仲连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燕将得鲁连书,泣三日,犹与不能决,乃自杀。

《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徐广注曰:东郡之博平也。

莫州

《十道志》曰:莫州,大安郡。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同。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

《汉志》曰:鄚县,属涿郡。王莽曰言符。

《郡国志》曰:鄚县有易京城,后汉末公孙瓒筑京以自固。围堑十重,以铁为门,诸将家家作楼,以千计,并高五六丈。为袁绍所攻,城楼皆陷没。

《图经》曰:清乐县,本汉乐乡县也。

《汉志》曰:乐乡,属信都。王莽曰乐丘。

《史记》曰:汉高祖过赵,问:”乐毅有后乎?”对曰:”有乐臣叔。”遂封乐叔于此。

《后汉书》曰:献帝初,公孙瓒据幽州。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间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乃筑京以自固也。

深州

《元和郡县图》曰:深州,饶阳郡。《禹贡》冀州之域。七国时为赵地。秦为钜鹿郡地。汉为饶阳县。隋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为名也。

《汉志》曰:饶阳,属涿郡。在饶河之阳,故名之。

又曰:安平,属涿郡。王莽曰广望亭。《汉书》:高帝六年,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后汉书》曰: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之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

易州

《十道志》曰:易州,上谷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分冀州为并州,则为并州之地。春秋时燕、赵之分。秦并天下,为上谷郡地。汉置涿郡,今州即涿郡之故安地也。

又曰:易县,本汉故安县也。

《汉志》曰:故安,属涿郡。

《汉书》曰:文帝封申屠嘉为故安侯。

《九州记》曰:易县西南三十里有送荆陉,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河北记》曰:易县前有五公城。王潭不从王莽,潭子兴生五子,避隐於此,世祖并封为侯。

《十道志》曰:淶水县,本汉遒县也。

《汉志》曰:遒,属涿郡。莽曰遒屏。

《汉书·年表》曰:景帝封匈奴降王隐强为遒侯。

又曰:容城,属涿郡。莽曰深泽。

《十道志》曰:遂城,战国时武遂县,汉之北新城。

《史记》曰:赵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

《汉志》曰:北新城,属中山国。莽曰朔平。《土地十三州志》曰:”河间有新城,”故此加北。

幽州

《十道志》曰:幽州,范阳郡。《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十二州为幽州。夏、殷省并冀。周复置幽州。秦为渔阳、上谷等五郡。汉高分上谷置涿郡;武帝开东夷,又置玄菟、乐浪二郡。

《释名》曰:幽州,北幽昧之地,故曰幽州。

《晋地道记》曰:幽州,因幽都以为名。

《山海经》曰:北荒有幽都之山。

《尔雅》曰: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晋地道记》曰: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北地为幽州。

《汉志》曰:渔阳郡属幽州,莽曰通路。

《史记》曰:颛顼都於帝丘,其地北至幽陵。

又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曰北。)

《郡国志》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其气躁急。通齐、赵,渤海之间一都会也。

《史记》曰:燕、秦千树粟,与封侯等。士马所生,有鱼盐桑枣之利。

《后汉书》曰:公孙瓒破刘虞,尽有幽州之地。

《三国典略》曰:东魏薛琡尝梦山上挂丝,以告所善张亮,曰:”山上丝,幽字也。君必为幽州。”后果如之。

《礼记》曰: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於蓟。

《史记》曰:邹子之燕,昭王拥彗前驱,请为弟子受业,筑碣石宫以处邹子,亲往师之。

又曰:昭王谓郭隗曰:”愿得贤士,以身事之。”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归燕。

《汉志》曰:安次县,属渤海郡。又《续汉志》曰:安次,属渔阳郡。

《图经》曰:武清县,本汉之雍奴县也。

郦元《注水经》曰: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壅,不流曰奴。

《魏志》曰:《张郃传》曰:”从击潭於渤海,别将围雍奴,大破之。”

顺州

《方舆志》曰:顺州,顺义郡,在范阳郡。唐天宝初置,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亦曰思顺州。)

归顺州

《方舆志》曰:归顺州,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荆柯献地图即谓此也。即元顺州之北境,唐天宝初以置归化、顺义二郡,同领怀柔一县,复又立归顺州以理焉。

涿州

《图经》曰:涿州,涿郡。古涿鹿之地,舜十二州为幽州地。《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战国为燕国之涿邑。汉高帝置涿郡。

《史记》曰: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

《汉志》曰:涿郡,高帝置。莽曰垣输。属幽州。领县二十九。

蓟州

《图经》曰:蓟州,渔阳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燕。秦时於此置渔阳郡,二汉因之。

又曰:渔阳县,本北无终子国也。有无终山城。

《春秋左氏传》曰:庄十三年,齐人伐山戎。杜预注曰:山戎、北狄、无终,三名其实一也。

《汉志》曰:无终,属右北平。故无终子国也。

燕州

《释名》曰:燕,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因以名之。

《春秋说题辞》曰:箕尾为燕,阴气浸生。故俗云贪利,地宜栗。

《史记》: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

又《货殖传》曰:燕、秦千树栗,以比封侯。

檀州

《十道志》曰:檀州,密云郡。《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并为燕地。秦为渔阳郡。在汉领白檀等十二县。

又曰:本汉虒奚县,属渔阳郡。

《汉志》曰:虒奚,属渔阳郡。莽曰敦德。(虒音题。)

又曰:燕东有渔阳郡。

《汉书》曰:汉李广弭节白檀。

《魏书》曰: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乌丸於柳城。

《续汉书》曰:白檀县,即右北平。

妫州

《十道志》曰:妫州,妫川郡。《禹贡》冀州之域。舜暨周为幽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燕国。秦并天下,为上谷郡为潘县也。

《汉志》曰:燕西有上谷郡。

又曰: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领县十五。

又曰:潘县,属上谷郡。莽曰树武。(潘曰普半反。)

《晋太康地里记》曰:潘县,更属广宁郡。

《史记》曰:轩辕黄帝战於阪泉之野。

《十道志》曰:阪泉,在怀戎县。

《周书》曰:黄帝杀蚩尤於中冀,名曰绝辔之野。亦其地。

《史记》曰: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妫州之地名也。)

平州

《十道志》曰:平州,北平郡。《禹贡》冀州之域。舜十二州为营州之境。周为幽州之地。春秋时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国地。秦兼天下,为辽西郡肥如县地。

《汉志》曰:肥如,属辽西郡。肥子奔燕,燕封於此。

《史记》曰:齐桓公北征山戎至孤竹,至卑耳之溪,见一人长八尺,具衣冠,右祛衣,走马前。桓公问於管仲,对曰:”山之神有俞儿,霸王之君兴则前导,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从右方涉。”至卑耳之溪,从左方涉,其深至膝;自右已涉。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於此。”

《魏志》曰:曹公北征乌丸,田畴自卢龙道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道今在卢龙县。

营州

《十道志》曰:营州,柳城郡。《禹贡》冀州之域。其在十二州为营州地。周为幽州。春秋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属燕。秦、汉为辽西郡。

《郡国志》曰:地当营室,故曰营州。

《汉志》曰:辽西郡,秦置。属幽州。领县十四。

《后汉书》曰:辽西郡,即乌丸鲜卑蹋顿所居。

《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曰: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为福德之地也。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改柳城为龙城县,遂都之,改曰和龙宫。

《后汉舆地记》曰:舜分齐营州之域燕西,置营丘郡於其域内。今柳城县有营丘城。

德州

《元和郡县志》曰:德州,平原郡。《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战国时齐地。秦兼天下,为齐郡地。汉分齐郡置平原郡。

《汉志》曰:平原郡,高帝置。王莽曰河平。领县十九。

《十道志》曰:蓚县,本汉条县也。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后改为蓚。

《汉志》曰:蓚县,属信都。莽曰脩治。

《元和郡县志》曰:安德县有鬲津枯河,《禹贡》九河之一。

《汉志》曰:鬲县,属平原。王莽曰河平亭。

棣州

《元和郡县志》曰:棣州,乐安郡。《禹贡》青州之域,又曰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

《左氏传》曰:锡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

《十道志》曰:厌次,本汉富平县。

《汉志》曰:富平,侯国。属平原郡。王莽曰乐安亭。后汉明帝改为厌次。

《汉书·东方朔传》曰:朔,平原厌次人也。

《十道志》曰:滴河县,本汉朸县也。(朸,音力。)

《汉志》曰:朸,属平原郡。莽曰张乡。

《十道志》曰:蒲台,本汉湿沃县也。

《汉志》曰:湿沃,属千乘郡。莽曰近亭。

《三齐记》曰:蒲台高八十尺,始皇所顿处。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犹萦也。

沧州

《十道志》曰:沧州,景城郡。

《禹贡》兖州之域。

虞舜及周,为幽州之域。

春秋时属齐、晋。

七国时属齐、赵。

秦并天下,以齐地置齐郡,以赵地置钜鹿郡。

汉高帝分钜鹿置渤海郡,分齐郡置平原郡。

《汉志》曰:渤海郡,高帝置。

莽曰迎河。

在渤海之滨,因以为名。

《图经》曰:渤海,实沧州之地,属赵分居多。

《汉书》曰:赵分地薄人众,丈夫相遇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

《十三州志》曰:渤海风俗鸷戾,高气力,轻奸凶。

《十道志》曰:清池县,汉之浮阳县也。

《汉志》曰:浮阳,属渤海郡。

莽曰浮成。

《十三州志》曰:浮阳,浮水所出,东入海。

《汉书》曰:宣帝时,渤海饥,盗贼起。

龚遂单车入境平之。

后劝叛者卖剑买牛,民皆知劝。

《汉志》曰:平童县,灵帝改曰饶安。

属渤海郡。

又曰:乐陵县,属平原郡。

莽曰美阳。

贝州

《元和郡县图志》曰:贝州,清河郡。

《禹贡》兖州之域。

春秋时属晋。

七国时属赵。

秦兼天下,以为钜鹿郡。

汉又分置清河郡。

《十道志》曰:周武建德六年,北齐于此置贝州,以贝丘为名。

《左氏传》曰:齐襄公田於贝丘。

《汉志》曰:清河郡,高帝置。

王莽曰平河。

属冀州。

领县十四。

《图经》曰:清河县,秦为厝县。(厝音翅亦反。)汉为信城县。

《汉志》曰:厝,属清河郡。

王莽曰厝治。

安帝以孝德皇帝葬於厝,改曰甘陵。

《十道志》曰:武城,赵邑东武城也。

《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

《元和郡县志》曰:夏津县,本鄃县也。

《汉志》曰:鄃县,属清河郡。

王莽曰善陆。

《汉书》曰:高后封吕他为鄃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八-译文

河北道中,魏州,《元和郡县志》记载:魏州,又称魏郡。《禹贡》中提到它属于兖州和冀州的区域。在夏朝时期是观扈国的领土。春秋时期属于晋国。战国时期是卫、魏两国的领土。秦国灭魏后,设置了东郡;灭赵后,设置了邯郸郡。汉朝时期,以秦朝邯郸的南部和东郡的边县设置了魏郡。后来汉朝封曹操为魏王,在邺城治理。

《史记》记载:邯郸是漳水和黄河之间的一个重要城市,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风俗与赵国相似,但靠近梁、鲁,重视道义和节操。

《汉书》记载:邯郸土地广阔,风俗复杂,人们大多精明急躁,高傲气势,容易做出不轨之事。汉朝初期,将邯郸的南部地区划出,设置了魏郡。

《汉志》记载:魏郡,王莽时期称为魏成。下辖邺、馆陶等十八个县。

又记载:元城县属于魏郡。魏武侯的公子元在这里有封地,因此以地名为姓。

《后汉书》记载:曹操被封为魏公。曹操将魏郡分为东、西部,设置了都尉。

《元和郡县志》记载:元城县有沙麓山,就是《春秋经》中记载的‘沙麓崩’。后来成为汉元后兴起的象征。

博州,《元和郡县志》记载:博州,又称博平郡。《禹贡》中属于兖州的区域。春秋时期是齐国的西部边界聊摄地。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秦汉时期属于东郡。

《左传》中齐国的晏子对景公说:‘聊摄以东,人很多。’

《史记》记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亡很多,但聊城没有陷落。鲁仲连写信给城中的人,用箭射信。燕国的将领收到鲁仲连的信后,哭泣了三天,仍然无法决定,最后自杀。

《史记》记载:齐威王攻打晋国,到达博陵。徐广注释说:这是东郡的博平。

莫州,《十道志》记载:莫州,又称大安郡。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相同。唐景云二年,从瀛州分出。

《汉志》记载:鄚县,属于涿郡。王莽时期称为言符。

《郡国志》记载:鄚县有易京城,后汉末年公孙瓒筑城自守。城墙十重,用铁做门,将领们家家都建楼,共有千座,高五六丈。在袁绍的攻击下,城楼全部陷落。

《图经》记载:清乐县,原本是汉朝的乐乡县。

《汉志》记载:乐乡,属于信都。王莽时期称为乐丘。

《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路过赵国,问:‘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乐臣叔。’于是封乐臣叔在这里。

《后汉书》记载:献帝初期,公孙瓒占据幽州。此前有童谣说:‘燕南垂,赵北际,中间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认为易地符合这个童谣,于是筑城自守。

深州,《元和郡县图》记载:深州,又称饶阳郡。《禹贡》中属于冀州的区域。七国时期属于赵国。秦国时期属于钜鹿郡。汉朝时期属于饶阳县。隋朝时期设置深州,以州西的故深城命名。

《汉志》记载:饶阳,属于涿郡。位于饶河的北岸,因此得名。

又记载:安平,属于涿郡。王莽时期称为广望亭。《汉书》记载:高帝六年,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后汉书》记载:王郎起兵,光武帝刘秀从蓟地向东南疾驰,白天黑夜在草屋中休息。到达饶阳的无蒌亭时,天气寒冷,众人饥饿疲惫,冯异献上豆粥。第二天,光武帝对众将说:‘昨天得到公孙豆粥,饥饿和寒冷都解除了。’(公孙异字。)

易州,《十道志》记载:易州,又称上谷郡。《禹贡》中属于冀州的区域。虞舜将冀州分为并州,因此成为并州的领土。春秋时期是燕、赵两国的边界。秦国统一天下后,成为上谷郡的领土。汉朝设置涿郡,现在的州就是涿郡的故安地。

又记载:易县,原本是汉朝的故安县。

《汉志》记载:故安,属于涿郡。

《汉书》记载:文帝时期,封申屠嘉为故安侯。

《九州记》记载:易县西南三十里有送荆陉,就是荆轲入秦的路。

《河北记》记载:易县前有五公城。王潭不跟随王莽,他的儿子王兴生有五个儿子,在这里隐居,光武帝封他们为侯。

《十道志》记载:淶水县,原本是汉朝的遒县。

《汉志》记载:遒,属于涿郡。王莽时期称为遒屏。

《汉书·年表》记载:景帝时期,封匈奴降王隐强为遒侯。

又记载:容城,属于涿郡。王莽时期称为深泽。

《十道志》记载:遂城,战国时期是武遂县,汉朝时期是北新城。

《史记》记载:赵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打燕国,攻下武遂。

《汉志》记载:北新城,属于中山国。王莽时期称为朔平。《土地十三州志》记载:‘河间有新城’,因此加上‘北’字。

幽州,《十道志》记载:幽州,又称范阳郡。《禹贡》中属于冀州的区域。虞舜时期的十二州之一为幽州。夏、商时期并入冀州。周朝重新设置幽州。秦国统一天下后,设置为渔阳、上谷等五郡。汉朝时期,将上谷郡分出设置涿郡;武帝时期开拓东夷,又设置了玄菟、乐浪两郡。

《释名》记载:幽州,北方幽暗的地方,因此称为幽州。

《晋地道记》记载:幽州,因幽都而得名。

《山海经》记载:北方荒野有幽都山。

《尔雅》记载:北方之美者,是幽都的筋角。

《晋地道记》记载:虞舜将冀州南北广阔的地区分为幽州。

《汉志》记载:渔阳郡属于幽州,王莽时期称为通路。

《史记》记载:颛顼建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

又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世本》记载:居北燕。宋忠说:有南燕,因此称为北。)

《郡国志》记载:箕星散布为幽州,分为燕国。其风气急躁。与齐、赵、渤海之间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史记》记载:燕、秦两国千树粟,与封侯相当。士兵所生,有鱼盐桑枣之利。

《后汉书》记载:公孙瓒打败刘虞,全部占据幽州。

《三国典略》记载:东魏时期,薛琡梦见山上挂着丝,告诉好友张亮,说:‘山上的丝,就是‘幽’字。你必将成为幽州的人。’后来果真如此。

《礼记》记载:武王克商后,封黄帝的后代于蓟。

《史记》记载:邹衍到燕国,昭王亲自扫除道路迎接,请求成为他的弟子,为邹衍建造碣石宫居住,亲自前往拜师。

又记载:昭王对郭隗说:‘我希望得到贤士,愿意亲自侍奉他们。’郭隗说:‘大王如果想要得到贤士,先从我开始。何况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会远隔千里吗!’于是昭王为郭隗改建宫室,并以师礼对待他。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贤士争相归附燕国。

《汉志》记载:安次县,属于渤海郡。又《续汉志》记载:安次,属于渔阳郡。

《图经》记载:武清县,原本是汉朝的雍奴县。

郦道元在《注水经》中记载:雍奴,是水泽的名字。四面有水,称为‘雍’,不流动的称为‘奴’。

《魏志》记载:《张郃传》说:跟随军队攻打渤海的潭,另外带领部队围攻雍奴,大败敌军。

《方舆志》记载:顺州,属于顺义郡,位于范阳郡境内。唐朝天宝初年设立,后来又改为顺义、归化两个郡。(也称为思顺州。)

《方舆志》记载:归顺州,其地理位置在燕国的北部边界,燕太子丹派荆轲献地图的地方就是这里。也就是元顺州的北部边界,唐朝天宝初年设立归化、顺义两个郡,共同管辖怀柔一个县,后来又设立归顺州来管理。

《图经》记载:涿州,属于涿郡。古时候的涿鹿之地,是舜帝划分的十二州中的幽州地。《禹贡》将其划分为冀州的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的涿邑。汉高祖刘邦设立涿郡。

《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战斗。

《汉志》记载:涿郡,汉高祖设立。王莽时期称为垣输。属于幽州。管辖二十九个县。

《图经》记载:蓟州,属于渔阳郡。《禹贡》将其划分为冀州的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秦朝时在这里设立渔阳郡,汉朝沿袭。

《图经》又记载:渔阳县,原本是无终子国的领土。有无终山城。

《春秋左氏传》记载:庄公十三年,齐国人攻打山戎。杜预注解:山戎、北狄、无终,这三个名称实际上是同一个。

《汉志》记载:无终,属于右北平。是无终子国的故地。

《释名》记载:燕,意思是弯曲。位于涿鹿山南边,弯曲的样子,因此得名。

《春秋说题辞》记载:箕尾星宿代表燕国,阴气逐渐生成。所以俗语说贪利,这片土地适合种植栗子。

《史记》记载:苏秦劝说燕文公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边有云中、九原,南边有呼沱、易水,土地面积有两千里,可以装备数十万士兵。南边有碣石、雁门之富饶,北边有枣栗之利,民众不需要耕种就能满足枣栗的需求。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地。’

《货殖传》又记载:‘燕、秦千树栗,可以比作封侯。’

《十道志》记载:檀州,属于密云郡。《禹贡》将其划分为冀州的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秦朝时属于渔阳郡。汉朝时管辖白檀等十二个县。

《十道志》又记载:原本是汉朝的虒奚县,属于渔阳郡。

《汉志》记载:虒奚,属于渔阳郡。王莽时期称为敦德。(虒的发音类似于题。)

《十道志》又记载:燕国东边有渔阳郡。

《汉书》记载:汉朝的李广在白檀地区驻军。

《魏书》记载:曹操越过北塞,经过白檀,在柳城打败乌丸。

《续汉书》记载:白檀县,即右北平。

《十道志》记载:妫州,属于妫川郡。《禹贡》将其划分为冀州的地域。舜帝和周朝时期属于幽州的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秦朝统一天下后,设立上谷郡,管辖潘县。

《汉志》记载:燕国西边有上谷郡。

《汉志》又记载:上谷郡,秦朝设立。王莽时期称为朔调。属于幽州。管辖十五个县。

《汉志》又记载:潘县,属于上谷郡。王莽时期称为树武。(潘的发音类似于普半反。)

《晋太康地里记》记载:潘县,后来归属广宁郡。

《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在阪泉之野战斗。

《十道志》记载:阪泉,位于怀戎县。

《周书》记载:黄帝在中冀杀死蚩尤,这个地方被称为绝辔之野。也是这个地方。

《史记》记载:燕国修建长城,从造阳到襄平。(造阳即妫州的地名。)

《十道志》记载:平州,属于北平郡。《禹贡》将其划分为冀州的地域。舜帝划分的十二州中为营州的地域。周朝时期属于幽州。春秋时期属于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两个国家的领土。秦朝统一天下后,设立辽西郡肥如县。

《汉志》记载:肥如,属于辽西郡。肥子逃到燕国,燕国在这里封地。

《史记》记载:齐桓公北征山戎,到达孤竹,至卑耳之溪,见到一个人身高八尺,穿着衣冠,右手衣袖甩在前面,骑马跑在前面。桓公问管仲,管仲回答说:‘山神有俞儿,霸王的君主兴起时他会引导,甩开衣袖表示前方有水,右手甩开衣袖表示从右边过河。’到达卑耳之溪时,从左边过河,水深至膝盖;从右边已经过河。桓公拜谢说:‘仲父的智慧到达这里。’

《魏志》记载: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从卢龙道引导军队出卢龙塞,挖山填谷五百多里,经过白檀,历经平冈,登上白狼山,望见柳城。道路现在在卢龙县。

《十道志》记载:营州,属于柳城郡。《禹贡》将其划分为冀州的地域。在舜帝划分的十二州中为营州的地域。周朝时期属于幽州。春秋时期属于山戎之地。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秦朝、汉朝属于辽西郡。

《郡国志》记载:这个地方正对着营室星,所以称为营州。

《汉志》记载:辽西郡,秦朝设立。属于幽州。管辖十四个县。

《后汉书》记载:辽西郡,即乌丸鲜卑蹋顿居住的地方。

《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记载:柳城北边,龙山南边,是福德之地。可以在这里规划规模,建造龙城,构建宫殿。将柳城改为龙城县,于是定都于此,改称为和龙宫。

《后汉舆地记》记载:舜帝划分齐国的营州之地,燕国西边,在其地域内设立营丘郡。现在柳城县有营丘城。

《元和郡县志》记载:德州,属于平原郡。《禹贡》将其划分为兖州的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的领土。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齐郡的领土。汉朝时从齐郡分出设立平原郡。

《汉志》记载:平原郡,汉高祖设立。王莽时期称为河平。管辖十九个县。

《十道志》记载:蓚县,原本是汉朝的条县。汉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后来改为蓚。

《汉志》记载:蓚县,属于信都。王莽时期称为脩治。

《元和郡县志》记载:安德县有鬲津枯河,《禹贡》中的九河之一。

《汉志》记载:鬲县,属于平原。王莽时期称为河平亭。

《三齐记》记载:蒲台高八十尺,是秦始皇停留的地方。蒲台下面有萦绕的蒲草系马,现在蒲草仍然萦绕。

《十道志》记载:棣州,属于乐安郡。《禹贡》将其划分为青州的地域,也称为兖州的地域。春秋时期属于齐国的领土。秦朝统一天下后,成为齐郡的领土。汉朝时属于平原、渤海、千乘三郡的领土。

《左氏传》记载:赐给我先祖履,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十道志》记载:厌次,原本是汉朝的富平县。

《汉志》记载:富平,是侯国。属于平原郡。王莽时期称为乐安亭。后汉明帝改为厌次。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是平原厌次人。

《十道志》记载:滴河县,原本是汉朝的朸县。(朸的发音类似于力。)

《汉志》记载:朸,属于平原郡。王莽时期称为张乡。

《十道志》记载:蒲台,原本是汉朝的湿沃县。

《汉志》记载:湿沃,属于千乘郡。王莽时期称为近亭。

《三齐记》记载:蒲台高八十尺,是秦始皇停留的地方。蒲台下面有萦绕的蒲草系马,现在蒲草仍然萦绕。

《十道志》记载:沧州

《十道志》记载:沧州,是景城郡。《禹贡》中属于兖州的领域。虞舜和周朝时期,属于幽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归齐、晋两国管辖。战国时期归齐、赵两国管辖。秦朝统一天下后,用齐国的土地设置了齐郡,用赵国的土地设置了钜鹿郡。汉高祖刘邦分出钜鹿设置了渤海郡,分出齐郡设置了平原郡。

《汉志》记载:渤海郡,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王莽时期称为迎河。位于渤海边,因此得名。

《图经》记载:渤海实际上是沧州的地域,其中赵国的分地占多数。

《汉书》记载:赵国的分地人口密集但土地贫瘠,男子们相遇时喜欢游戏,唱着悲壮的歌,起身就打家劫舍,做些狡猾的事情,喜欢摆弄各种物品,有的成为倡优。

《十三州志》记载:渤海的风俗剽悍,崇尚武力,轻视奸邪。

《十道志》记载:清池县,是汉朝的浮阳县。

《汉志》记载:浮阳,属于渤海郡。王莽时期称为浮成。

《十三州志》记载:浮阳,是浮水流出之地,向东流入大海。

《汉书》记载:宣帝时期,渤海发生饥荒,盗贼四起。龚遂单骑入境平定了叛乱。后来他劝告叛乱者卖剑买牛,民众都明白了他的劝告。

《汉志》记载:平童县,灵帝时期改为饶安。属于渤海郡。

又记载:乐陵县,属于平原郡。王莽时期称为美阳。

贝州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贝州,是清河郡。《禹贡》中属于兖州的领域。春秋时期归晋国管辖。战国时期归赵国管辖。秦朝统一天下后,设置为钜鹿郡。汉朝又分出设置了清河郡。

《十道志》记载:周武王建德六年,北齐在这里设置了贝州,以贝丘命名。

《左氏传》记载:齐襄公田于贝丘。

《汉志》记载:清河郡,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王莽时期称为平河。属于冀州,管辖十四个县。阿。

《图经》记载:清河县,秦朝时称为厝县。(厝音翅,也作翅。)汉朝时称为信城县。

《汉志》记载:厝,属于清河郡。王莽时期称为厝治。安帝因为孝德皇帝葬于厝,改称为甘陵。

《十道志》记载:武城,是赵国的东武城。

《史记》记载: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被封在东武城。

《元和郡县志》记载:夏津县,原本是鄃县。

《汉志》记载:鄃县,属于清河郡。王莽时期称为善陆。

《汉书》记载:高后封吕他为鄃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八-注解

魏州:魏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是古代魏国的都城,后成为魏郡的治所。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地域划分和山川河流。

观扈之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的一个历史阶段。

晋地:晋国所在地,位于今山西省。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卫、魏二国:卫国和魏国,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秦: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东郡:秦朝设置的郡,位于今河南省。

邯郸郡:秦朝设置的郡,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建立,继秦朝之后。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邺: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

邯郸: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漳、河:漳水和黄河,两条重要的河流。

郑、卫:郑国和卫国,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志》:《汉书》中的地理志部分。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篡位者。

元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馆陶县。

魏武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后汉书》:东汉范晔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博州: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博平郡: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编年体史书。

《十道志》:唐代的一部地理志。

莫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大安郡: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瀛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鄚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易京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公孙瓒: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

袁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

深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饶阳郡: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易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上谷郡:上谷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涿郡:涿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故安: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

淶水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遒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遂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幽州:幽州是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

范阳郡:范阳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渔阳郡:渔阳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玄菟、乐浪二郡:古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释名》:古代的一部字书。

《山海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尔雅》: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

箕星:古代星宿名,位于北斗七星之北。

燕国: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三国典略》: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

蓟: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郭隗:战国时期燕国的谋士。

乐毅: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的学者。

安次县: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注水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雍奴县:古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魏志:《魏志》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记载了魏国历史。

张郃传:《张郃传》是《三国志》中记载张郃生平事迹的篇章。

潭:潭通常指湖泊或深水区域。

渤海:渤海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海湾,历史上曾是渤海郡的命名来源。

雍奴:雍奴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顺州:顺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顺义郡:顺义郡是顺州下辖的一个郡。

唐天宝初:唐天宝初年指的是唐朝天宝年间,大约是公元742年至756年。

归顺州:归顺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燕:燕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后来成为燕国。

荆柯:荆柯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刺客。

元顺州:元顺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涿州:涿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涿鹿:涿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舜: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

十二州:十二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称呼。

冀州:冀州是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汉高帝:汉高帝即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

蚩尤:蚩尤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人物,被描述为战神。

涿鹿之野:涿鹿之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汉志:《汉志》指的是《汉书》中的地理志。

蓟州:蓟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无终:无终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山戎:山戎是古代的一个民族。

北狄:北狄是古代的一个民族。

右北平:右北平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燕州:燕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涿鹿山:涿鹿山是古代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箕尾:箕尾是古代星宿名。

阴气:阴气指的是寒冷的气息。

天府:天府指的是富饶之地。

檀州:檀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密云郡:密云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白檀:白檀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乌丸:乌丸是古代的一个民族。

柳城:柳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妫州:妫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妫川郡:妫川郡是妫州下辖的一个郡。

潘县:潘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广宁郡:广宁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阪泉:阪泉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绝辔之野:绝辔之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襄平:襄平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平州:平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北平郡:北平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营州:营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柳城郡:柳城郡是营州下辖的一个郡。

营室:营室是古代星宿名。

辽西郡:辽西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乌丸鲜卑:乌丸鲜卑是古代的两个民族。

福德之地:福德之地指的是吉祥之地。

营丘郡:营丘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

德州:德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平原郡:平原郡是汉朝在齐郡地设立的郡,是汉朝的地方行政区划。

蓚县:蓚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条县:条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信都:信都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鬲县:鬲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河平:河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平原厌次:平原厌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朸县:朸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千乘郡:千乘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蒲台:蒲台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湿沃县:湿沃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三齐记:《三齐记》是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沧州:沧州是中国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古称景城郡,位于黄河下游,是古代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景城郡:景城郡是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一带,是汉代的郡名。

兖州:兖州是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和河南省东部,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域。

虞舜:虞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华夏族的重要始祖之一。

周: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齐: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晋: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七国:七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

赵: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齐郡:齐郡是秦朝在齐地设立的郡,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区划。

钜鹿郡:钜鹿郡是秦朝在赵地设立的郡,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区划。

渤海郡:渤海郡是汉朝在汉高帝时期在钜鹿地设立的郡,是汉朝的地方行政区划。

迎河:迎河是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赵分:赵分指的是赵国分割出来的地区。

薄人众:薄人众指的是人口稀少。

丈夫:丈夫在古代语境中指的是成年男子。

椎剽掘冢:椎剽掘冢指的是用锤子、刀剑等工具挖掘坟墓。

奸巧:奸巧指的是狡猾、诡计多端。

倡优:倡优指的是古代的歌舞艺人。

鸷戾:鸷戾指的是凶猛、残忍。

高气力:高气力指的是身体强壮、有力。

轻奸凶:轻奸凶指的是不重视奸恶行为。

清池县:清池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浮阳县:浮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莽:莽是王莽的姓氏,王莽是西汉末年的篡位者。

渤海之滨:渤海之滨指的是渤海的岸边。

图经:图经是古代的一种地理著作,记载了地理、历史、风俗等内容。

赵分地:赵分地指的是赵国分割出来的地区。

薄:薄在这里指的是人口稀少。

丈夫相遇:丈夫相遇指的是成年男子相遇。

游戏:游戏在这里指的是娱乐活动。

悲歌慷慨:悲歌慷慨指的是悲伤地唱歌,情绪激昂。

椎剽:椎剽指的是用锤子、刀剑等工具。

掘冢:掘冢指的是挖掘坟墓。

作奸巧:作奸巧指的是做狡猾、诡计多端的事情。

多弄物:多弄物指的是制作各种物品。

为倡优:为倡优指的是成为歌舞艺人。

清河县:清河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厝县:厝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信城县:信城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甘陵:甘陵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武城:武城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东武城:东武城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赵平原君胜:赵平原君胜指的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夏津县:夏津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鄃县:鄃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善陆:善陆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吕他为鄃侯:吕他为鄃侯指的是吕他为鄃县侯。

贝州:贝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清河郡:清河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平河:平河是古代的一个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阿:阿在这里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贝丘:贝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田於贝丘:田於贝丘指的是在贝丘地区耕种。

厝治:厝治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孝德皇帝:孝德皇帝指的是西汉的孝德皇帝刘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八-评注

《十道志》中提及的沧州,景城郡,以及《禹贡》中兖州的描述,展现了地理与历史的交织。从虞舜到周朝,沧州属于幽州,春秋时期又归属齐、晋两国,七国时期则归属齐、赵。这种归属的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秦并天下后,齐地置齐郡,赵地置钜鹿郡,这一举措体现了秦朝中央集权的特征。汉高帝进一步将钜鹿郡分为渤海郡,齐郡分为平原郡,这种行政区划的细化,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志》中提到的渤海郡,以及其名称的由来,揭示了地理命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渤海之滨的地名,不仅反映了地理特征,也蕴含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图经》中关于渤海的描述,说明了地理区域与历史沿革的紧密联系。渤海地区属赵地分居多,这表明在历史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汉书》中关于赵分地薄人众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民生状况。丈夫相遇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这些描述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特征。

《十三州志》中提到的渤海风俗鸷戾,高气力,轻奸凶,揭示了地方风俗与地域性格的关系。这种风俗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十道志》中关于清池县的记载,说明了地名的历史演变。从汉之浮阳县到清池县,这一变化反映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汉书》中关于渤海饥荒和龚遂平叛的记载,展现了古代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处理能力。龚遂单车入境平之,以及劝叛者卖剑买牛,这些举措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仁政。

《汉志》中关于平童县和乐陵县的记载,以及清河郡的设立,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古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贝州的描述,揭示了地理与历史的关联。从春秋时期属晋,到七国时期属赵,再到秦朝设钜鹿郡,最后汉分置清河郡,这一过程展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十道志》中关于北齐置贝州的记载,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贝丘的地名,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左氏传》中关于齐襄公田於贝丘的记载,揭示了历史事件与地方地理的关系。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齐国的历史,也揭示了贝丘在齐国历史中的地位。

《汉志》中关于清河郡的记载,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清河郡的设立,反映了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图经》中关于清河县和厝县的记载,揭示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从秦朝的厝县到汉朝的信城县,再到厝治,这一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十道志》中关于武城的记载,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武城作为赵邑,反映了赵国的历史。

《史记》中关于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的记载,揭示了历史人物与地方地理的关系。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赵国的历史,也揭示了东武城在赵国历史中的地位。

《元和郡县志》中关于夏津县的记载,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从鄃县到夏津县,这一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汉志》中关于鄃县的记载,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鄃县作为清河郡的一部分,反映了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汉书》中关于吕他为鄃侯的记载,揭示了历史人物与地方行政区划的关系。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吕他为鄃侯的事实,也揭示了鄃县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