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二-原文

○叙京都下

《史记》:娄敬,齐人。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脱挽辂,(木横展车前人推之。音胡格反。)衣其羊裘,因齐人虞将军见上,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成王即位,而营雒邑,以天下中,四方贡职,道理均,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人也。今陛下与项籍战荥阳,争成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人肝脑涂地,暴骨中野。欲与成、康比隆,臣以为不侔矣。夫秦被山带河,四塞之固。夫与人斗,不扼其喉,拊其背,未能全胜。’上疑之。及留侯言之,上即日车驾西都。赐敬姓刘氏,拜郎中,号奉春君。

《汉书》曰:刘敬说上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曰:’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河向洛,其固亦足恃。’张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独守,以一面东制,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以下,是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又曰:秦中,形势之国也,地势便利,以下兵於诸侯,譬如高屋之建瓴水也。

又曰:翼奉上书曰:’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常也。必有非常之主,然后能立非常之功。臣愿陛下徙都於成周,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乡嵩高,后介大河,(师古曰:乡读曰向。介,隔碍也。)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地方千千里者八九,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远胡羌之难,(师古曰:厌,抑也,音一叶反。远,音于万反。)陛下恭已亡为,按成周之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

《后汉书》:建武元年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洛阳,宫阙名,有却非殿。)

又曰: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班固感前代相如、寿王、东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相如作上林,子虚赋,吾丘寿王作士大夫论及骠骑将军颂,东方朔作客难及非有先生论,其辞以讽喻为主者也。)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阳制度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又《黄琬传》: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徵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琬退而驳议之,曰:’昔周公营洛邑以宁姬,光武卜东都以隆汉,天之所启,神之所安。大业既定,岂妄有迁动,以亏四海之望也!’

又曰:杜笃以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乃上奏《论都赋》。

又曰:王景,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先是,杜笃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而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景帝时有神雀凤凰,白鹿、白鸟等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又曰:陈纪迁侍中,出为平原相,谒董卓,时欲徙都长安,乃谓纪曰:’三辅平敞,四面险固,土地肥美,号为陆海。今关东兵起,恐洛阳不可久居。长安犹有宫室,今欲迁,何如?’纪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宜修德政,以怀不附。迁移至尊,诚计之末者。愚以公宜以事委公卿,专精外任。其有违命,则威之以武。今关东兵起,民不堪命。若谦远朝政,率师讨伐,则涂炭之民,庶几可全。若欲徙万乘以自安,将有累卵之危,峥嵘之险也。’卓意甚恨,而敬纪名行,无所复言。

《吴录》曰:张纮言於孙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有别小江,可以贮舡,宜为都邑。’刘备劝都之,自京口迁都焉。

《吴志》先乱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归建业死,不就武昌居。’乃迁都建业。(案:《江表传》汉建安中,蜀主曾宿於秣陵,睹江山之秀,劝帝居之。初,张纮谒帝曰:秣陵都,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岗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东岗,改名秣陵。今处所见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会,今宜为都邑。帝深善之。后闻刘备语曰:智者意同。案:《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晋书》:周馥,成都王颖以为河南尹。馥观洛阳孤危,乃建策迎天子都寿春,曰:’不图厄运,戎狄交侵,畿甸危逼。佥以殷人有累迁之事,周王有岐山之徙,方今河朔萧条,崤、函阻涩,宛都屡败,江、汉多虞。淮、阳之地,北阻涂山,南枕灵岳,名州四带,有重险之固。运漕四通,无屡空之难。虽圣上神聪,元辅明贤,居俭守约,用保宗庙,未若相土迁宅,以保永祚也。’

《载记》曰:刘元海之僣,太史令宣于修之言於元海曰:’陛下凤翔龙兴,奄受大命,然皇居仄陋,非可久安。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乃迁都平阳。

又石勒下令曰:’武都,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魄归之。’

初,张宾谓勒曰:’今天下鼎沸,战争方始,夫得地者昌,失地者亡。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国而都之。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王业成矣。’遂据襄国。

又符坚自临晋登龙门,顾问群臣曰:’美哉!山河之固。娄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国’,真不虚矣。’

权翼对曰:’臣闻夏殷之都,非不险也;周秦之众,非不多也;终於身殒南巢,首悬白旗,躯残於犬戎,国分於项籍,何也?德不修故也。吴起有云:’在德不在险。’愿陛下守之以德,山河之固,不足恃也。’

‘《江表传》’:孙皓欲徙都武昌,杨土百姓沿流供给殊以为患,陆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乐矣。又武昌土地危险硗确,非王者建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就武昌居。’臣闻翼星为祥,荧惑作妖,童谣之言,发自天心也。’

‘《后魏书》’文旁泰和十八年,人迁都邺,登铜雀台,魏御史大夫崔吉等曰:’邺城平原千里,运漕四通,有西门、吴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长久之地,石虎倾於前,慕容灭於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遂止,乃都洛阳。

‘《三国典略》’: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欲还都建康,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谏等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止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且渚宫洲数满百,当出天子,陛下龙飞,是其应乎。’梁主令朝臣议之,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左仆射王褒曰:’帝王所都,本无定处,其如黔首万姓,未见舆驾入建业,谓是列国诸王。宜顺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时江陵人士咸云弘正等皆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梁王笑之。又于后堂大会文武五百人,问之曰:’吾欲还业,诸卿以为何如?’众皆愕然,莫敢先对。梁主曰:’劝吾去者左袒。’於是左袒者过半。武昌太守朱买臣入劝梁主云:’建业旧都,茔陵犹在。荆镇边疆,非王者宅。愿陛下弗疑,致后悔也。臣家在荆州,岂不欲陛下住?但恐是臣富贵,非陛下富贵耳。’乃召卜者杜景象决其去留,遇兆不吉,答云’未去’。景象退而言曰:’此兆为鬼贼所留也。’

‘《五经要义》’曰: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王婴《古今通论》曰: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美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城,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

‘《盐铁论》’曰: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之名都。

‘《世说》’曰:谢公时兵厮养逋亡,多外窜在南塘下诸舡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师?’

谯周《法训》曰:王者居中国,何也?顺天之和,而同四方之统也。

‘《管子》’曰: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高无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山海经》’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郭璞注曰:大帝曲密之邑。)

又云:东都城,隋大业元年,自故都移於今所。

其地今周之王城。

自周敬王、后汉,并居於今乙故都。

至仁寿四年,隋文帝於此营建,初谓之东京,有诣阙言事者称:”一帝二京,事非稽古.”乃改为东都。

为王充所据,充平,改洛州总管府,寻又置陕东大行台。

武德九年,复为洛州都督府。

贞观六年,改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

明庆元年,复为东都,武太后号为神都。

神龙元年,复旧,又改为河南府。

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

初,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顾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於此?”

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

帝大悦。

盖其地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源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又曰:太宗车驾始幸洛阳宫,唯因旧宫,无所改制。

终於贞观、永徽之间,荒芜虚耗。

置都之后,方渐修补。

龙朔中,诏司农少卿韦机更缮造。

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始作上阳等宫。

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

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

《郡国志》:庐山,在柴桑、彭泽二县之郊,叠障九成,崇岩万仞,《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

杨雄《蜀都赋》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

张衡《南都赋》曰: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鲁都赋》曰:彼齐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访鲁都之区域,吊先王之遗真。

左思《蜀都赋》曰:盖兆基於上世,开国於中古。

廓灵关而为门,苞玉叠而为宇。

又曰:魏土者,毕昴之所应,虞夏之餘民,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

考之四奥,则八纮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

后汉杜笃《论都赋》:夫大汉之盛,代藉雍土之饶,得御外理内之术,孰能致功若斯!

创业於高祖,嗣传於孝惠,德隆於太宗,财衍於孝景,威盛於圣武,政行於宣、元,侈极於成、哀,阼祚缺於孝平。

传代十一,历载三百。(高祖至平帝十一代,历,涉也,合二百一十四年,此言三百者,谓出二百年,涉三百年。)

德衰而复盈,道微而复彰,(谓吕氏乱而文帝兴,昌邑废而宣帝中兴。)

皆莫能迁於雍州,而背於咸阳。

宫室寝庙,山陵相望,高显弘丽,可思可荣,羲农已来,无兹著明。

夫雍州,本帝王所以育业,(周始祖后稷封邵,公刘居豳,太王居岐,文王居酆,武王居镐,并在关中,故曰育业也。)

霸王所以衍功,战士角难之场也。(衍,广也。谓秦都关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二-译文

《史记》记载:娄敬是齐国人。汉五年,他在陇西戍边,经过洛阳时,他下车,穿着羊皮袄,通过齐人虞将军引见皇帝,并劝说皇帝说:‘陛下如果定都洛阳,难道是想和周朝一样强盛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不同。周朝从后稷开始,被尧封在邰地,积累了德行和善政超过十代。成王即位后,营建了雒邑,因为地处天下之中,四方贡品均匀,道路平坦,有德者容易成为王,无德者容易灭亡。所有居于此地的人,都希望致力于以德服人,不想依靠险要地势来虐待人民。现在陛下与项羽在荥阳作战,争夺成皋,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的人民流离失所,尸骨遍野。想要和成王、康王相比,我认为是不相称的。秦朝依山傍水,四边都有险要,与人争斗,如果不扼住对方的喉咙,拍打对方的背,是不能完全取胜的。’皇帝对此表示怀疑。等到留侯张良也提出同样的建议后,皇帝当天就乘车西迁都城。赐给娄敬姓刘,任命他为郎中,封号为奉春君。

《汉书》记载:刘敬劝说皇帝定都关中,皇帝对此表示怀疑,身边的文武大臣大多是山东人,很多人劝说皇帝定都洛阳,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其险要之处也足够依靠。’张良说:‘洛阳虽然有这些险要,但地方狭小,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右有陇山、蜀地,肥沃的土地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胡苑的利益,三面有险可守,只留一面面向东方,诸侯就可以安定。黄河、渭水可以运输天下物资,西边供应京师,诸侯有变乱,顺着水流而下,就可以运输物资。这就是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得对。’皇帝当天就乘车西迁都城。

《后汉书》记载:建武元年十月癸丑,皇帝的车队进入洛阳,到达南宫却非殿,于是定都洛阳。(洛阳,宫阙名,有却非殿。)

《后汉书》又记载:当时京师正在修建宫室,疏通城池,而关中的老人们仍然希望朝廷西迁。班固受到前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的启发,创作了《两都赋》,大力称赞洛阳的制度之美,以反驳那些主张迁都西边的言论。

《后汉书》中的《黄琬传》记载:董卓掌权时,因为黄琬是名臣,被征召为司徒,升任太尉,改封为阳泉乡侯。董卓提议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一同劝谏,但没有被采纳。黄琬退下后反驳董卓的提议,说:‘昔日周公营建洛邑以安定姬姓,光武帝选择东都洛阳以振兴汉朝,这是天意所启,神意所安。大业已经确定,岂能随意迁移,以至于损害四海的期望!’

《后汉书》又记载:杜笃认为关中内有山河,是先帝的旧京,不应该迁都洛阳,于是上奏《论都赋》。

《后汉书》又记载:王景在建初七年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在此之前,杜笃上奏《论都赋》,希望皇帝迁都长安。听到这个消息的老人们,都怀着对故土的思念,都站在那里期待。王景因为已经建立了宫庙,担心人们心中疑惑,恰逢当时有神雀等祥瑞,于是写作《金人论》,颂扬洛阳之美,认为是天意与人意相合。

《后汉书》又记载:陈纪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外调为平原相,拜访董卓时,董卓当时想要迁都长安,就对陈纪说:‘三辅地区平坦开阔,四面都有险要,土地肥沃,被称为陆海。现在关东地区战乱,恐怕洛阳不能久居。长安还有宫室,现在想要迁都,怎么样?’陈纪说:‘天子有道德,守在四夷。应该修德政,以安抚那些不臣服的人。迁移至尊,实在是末节。我认为您应该把事务委托给公卿,专心处理外事。如果有违抗命令的人,就用武力威慑。现在关东地区战乱,百姓难以忍受。如果谦卑远离朝政,率领军队讨伐,那么受苦的百姓或许可以保全。如果想要迁移皇帝以自保,将有卵石之危,险峻之难。’董卓非常恼怒,但陈纪的名声和品行,已经没有再说话的机会。

《吴录》记载: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是楚武王所建,名叫金陵。秦始皇时,望气的人说金陵有王者的气息,所以挖断连绵的山岗,改名为秣陵。那里有一条小江,可以停泊船只,适合作为都城。’刘备劝说孙权迁都,从京口迁都到这里。

《吴志》记载:在混乱时期,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归建业死,不就武昌居。’于是迁都建业。(案:《江表传》汉建安年间,蜀主刘备曾宿于秣陵,看到江山的秀丽,劝说孙权居住于此。最初,张纮拜见孙权时说:秣陵是楚威王所建,名叫金陵,地势险要,连着石头。询问老人说,昔日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此县,望气的人说金陵地形有王者都城之气,所以挖断东岗,改名为秣陵。现在所见之地仍有这种气息,象征着天意所聚,现在应该作为都城。孙权非常赞同。后来听说刘备的话说:智者之意相同。案:《吴录》刘备曾派诸葛亮到京,趁机看到秣陵的山势。感叹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这是帝王的宅地。)

《晋书》记载:周馥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河南尹。周馥看到洛阳孤立无援,于是建议迎接天子迁都寿春,说:‘没想到会遭遇如此不幸,戎狄交侵,畿甸受到威胁。大家都说殷人有多次迁徙的事例,周王有迁都岐山的事,现在河朔地区荒凉,崤山、函谷关受阻,宛都屡次战败,江、汉地区多有忧患。淮阳之地,北有涂山阻隔,南靠灵岳,名州四面环绕,有坚固的险要。运输通道四通八达,没有频繁空虚的困难。即使圣上英明,元辅贤明,居俭守约,保护宗庙,也不如迁都相土的宅地,以保障永久的福祉。’

《载记》记载:刘元海僭越称帝,太史令宣于修对刘元海说:‘陛下凤翔龙兴,接受天命,但是皇宫简陋,不适合长久居住。平阳有紫气环绕,并且是陶唐的旧都,希望陛下顺应天象,下合地意。’于是迁都平阳。

石勒下令说:‘武都,是我的丰、沛之地,我死后,我的魂魄将归于那里。’最初,张宾对石勒说:‘现在天下大乱,战争刚开始,得到土地的人昌盛,失去土地的人灭亡。邯郸、襄国是赵国的旧都,依山傍险,地势优越,可以选择这两个地方作为国都。然后派遣将领四处出击,授予他们奇特的策略,推翻灭亡的国家,巩固存续的国家,王业就能成功。’于是占据了襄国。

符坚亲自从临晋登上龙门,询问群臣说:‘多么壮丽啊!山河的坚固。娄敬曾经说过,’关中是四面环山的国家’,这真的不是虚言。’权翼回答说:‘我听说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并不险要;周朝和秦朝的民众,并不少;最终却因为德行不修,导致国家灭亡,首级悬挂在白旗上,身体被犬戎所残害,国家被项羽所分割,这是为什么?因为德行不修。’吴起曾说:‘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险要。’希望陛下以德行来守护,山河的坚固,不足以依赖。

《江表传》记载:孙皓想要迁都武昌,杨土百姓沿江供应,感到非常烦恼。陆凯上疏说:‘我听说有道德的君主,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无道的君主,以自己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他的快乐会更长久;以自己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不久就会灭亡。人民是国家的根基。确实应该重视他们的食物,珍惜他们的生命,人民安宁了,君主才能快乐。武昌的土地既危险又贫瘠,不是王者建都安国养民的地方,船只停靠就会沉没,陆地居住就会危险。而且童谣说:‘宁愿喝建业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宁愿在建业死,也不愿在武昌居住。’我听说翼星是吉祥的,荧惑是妖异的,童谣的话,是从天意中发出的。’

《后魏书》记载:文旁泰和十八年,人们迁都邺城,登上铜雀台,魏国御史大夫崔吉等人说:‘邺城平原千里,水路四通八达,有西门、吴起的遗迹,可以富饶。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险要,请迁都于此。’孝文帝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邺城不是长久之地,石虎在前倾覆,慕容在后灭亡,国家富饶而君主奢侈,暴发户迅速败亡。而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是因为它的名声不好。’于是停止了迁都,最终迁都洛阳。

《三国典略》记载: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想要迁都建康,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谏等说:‘建业的王气已经耗尽,与敌人只隔一条江,如果有不测,后悔就来不及了。而且渚宫洲上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百,应当出天子,陛下龙飞,就是这种征兆。’梁元帝让朝臣讨论此事,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左仆射王褒说:‘帝王的都城,本来没有固定的位置,就像百姓们没有看到皇帝的车队进入建业,就以为它是列国诸侯王的都城一样。应该顺应百姓的心意,满足四海的期望。’当时江陵的士人们都说周弘正等人都是东边的人,希望东下,这恐怕不是好计策。周弘正面驳他们说:‘如果东边的人劝东,认为是非计,那么西边的人想要西迁,难道就能成为良策吗?’梁王笑着回应。

《五经要义》说:王者受命开创,建国立都,必须居于中原。这是因为要总括天地之和,占据阴阳之正,统一四方,以治理万国。

王婴的《古今通论》说:昆仑东南方五千里称为神州,州中有和美乡,方圆三千里,五岳之城,是帝王的宅地,是圣人所出生的地方。

《盐铁论》说:燕国的涿、蓟,赵国的邯郸,魏国的温、轵,韩国的荥阳,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陈,郑国的阳翟,三川的周,都是天下著名的大都市。

《世说》说:谢安时兵士逃亡,多逃到南塘下各艘船中。有人想要一时搜查,谢安不允许,说:‘不能安置这些人,怎么能成为京师呢?’

谯周的《法训》说:王者居住在中国,为什么?是因为顺应天意,统一四方。

《管子》说:凡立国都,不是在大山之下,就是在宽广的河流之上。高地不靠近旱地,水就能充足;低地不靠近河流,沟渠就能节省,根据天材,利用地利。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山海经》说:青要之山,实际上是帝王的秘密都城。(郭璞注:大帝的密都。)又说:帝的下都,在昆仑墟。(又说:从极深的山谷三百仞,只有冰夷居住在那里。(冰夷,河伯。)

《尸子》说:舜第一次迁徙成为邑,第二次迁徙成为都,第三次迁徙成为国。尧听说后认为他贤能,从草野之中提拔他。与他谈论礼乐,他不抵触;与他谈论政治,非常简单易行;与他谈论道,广大无边。于是将女儿嫁给他,将女儿作为陪嫁,九个儿子都侍奉他,将天下托付给他。

《帝王世纪》说:古公亶父,被称为大王,因为修德而得到百姓的拥护。狄人攻打他,用皮裘来讨好他,但他不能免于祸患;又用玉帛来讨好他,也不能免于祸患;又用犬马来讨好他,也不能免于祸患。于是他拿起拐杖离开,定居在岐山之阳,在周地建立城邑,因此开始改国名为周。豳人听说后,说仁人不可失去,向东逃亡,追随他的人如同赶集一样。一年后成为三千户的城邑,两年后成为都城,三年后增加到最初的五倍。大王于是改变戎人的习俗,筑城郭,立宗庙,设官司,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召唤司空,召唤司徒,建立家园。绳索直,宗庙庄严。建筑高耸,削平险峻’。周道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两京记》说:隋文帝开皇二年夏天,从故都迁移到现在的都城。皇帝因为长安故城,自汉朝以来的旧城,宫室破败,想要迁都。仆射苏威等人的建议符合皇帝的旨意,太史令庾季才上奏应当迁都。皇帝说:‘我现在才明白天道。’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迁入新都,位于汉故城的东南万年县界,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靠龙首原。现在的朝堂就是旧杨兴村,村门的大树现在还在。最初,周代有位异僧名叫枨公,他的话多应验。当时村人在树下聚会,枨公突然来驱赶他们,说:‘这是天子的座位,为什么坐在这里?’左仆射高颎负责此事,太子右庶子宇文恺制定了规模,称之为大兴城。隋文帝最初被封为大兴公,等到登基,县门园池多取他的名字。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四十步,周长十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

据说:东都城,在隋朝大业元年,从旧都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个地方现在是周朝的王城。从周敬王、后汉时期,都居住在现在的旧都。到仁寿四年,隋文帝在这里建造,最初称之为东京。有人上奏说:‘一帝两京,不符合古制。’于是改为东都。后来被王充占据,王充平定后,改为洛州总管府,不久又设立陕东大行台。武德九年,又成为洛州都督府。贞观六年,改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明庆元年,又成为东都,武则天皇帝称为神都。神龙元年,恢复旧名,又改为河南府。洛水穿过都城,有银河的象征。最初,隋炀帝登上北邙山观伊阙,回头说:‘这是龙门吗?自古以来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仆射苏威回答说:‘自古以来并非不知道,是在等待陛下。’皇帝非常高兴。这个地方北靠山脚,南望天阙,水木繁茂,河流源头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没有哪个都城能比得上。

太宗的车队首次到达洛阳宫,只是因为旧宫,没有进行任何改造。直到贞观、永徽年间,这里荒芜虚耗。建都之后,才开始逐渐修补。龙朔年间,皇帝下诏让司农少卿韦机进行修缮。高宗经常对韦机说:‘两京,是我的东西两座宅邸,来去不定,你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修建。’于是开始建造上阳等宫。到了武则天太后,就决定在这里建都。不断进行建设,宫府设施逐渐完备。

《郡国志》记载:庐山位于柴桑、彭泽两县的郊外,重叠九层,崇高的山岩万丈,《山海经》所说的三天子障,也称为天子都。

杨雄在《蜀都赋》中说:蜀都这个地方,古时候称为梁州。

张衡在《南都赋》中说:在显乐都,既美丽又安康;陪都的南边,位于汉水的北岸。

《鲁都赋》中说:那些齐国的儒生,都戴着绘有花纹的帽子,穿着端衣,佩戴着散佩,挂着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探访鲁都的地理,缅怀先王的遗迹。

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都的基业,始于上古,开国于中古。打开灵关作为门户,包围玉石叠成宫宇。

左思又说:魏国的土地,是毕昴星宿应验的地方,是虞夏时期遗民居住的地方,是先王的桑梓之地,是列圣的遗迹。从四方考察,它位于八纮之中;从寒暑变化测量,它受到霜露的滋润。

后汉的杜笃在《论都赋》中说:大汉的盛世,得益于雍州的富饶,掌握了御外理内的方法,谁能像这样建功立业!创业于高祖,传于孝惠,德隆于太宗,财富丰盈于孝景,威严显赫于圣武,政治清明于宣帝、元帝,奢侈到了成帝、哀帝,皇位缺失于孝平帝。传了十一代,历时三百年。(高祖到平帝共十一代,涉指历经,共计二百一十四年,这里说三百年,是指超过两百年,接近三百年。)德行衰落后又复兴,道义衰微后又彰显,(指的是吕后之乱后文帝兴起,昌邑王被废后宣帝中兴。)都没有迁移到雍州,背弃咸阳。宫室、寝庙、山陵相望,高耸显赫,宏伟华丽,值得思考和荣耀,从羲农以来,没有比这更加显著的地方。雍州,是帝王培育基业的地方,(周始祖后稷封于邵,公刘居豳,太王居岐,文王居酆,武王居镐,都在关中,所以称为育业。)是霸王扩展功业的地方,是战士们角力的战场。(衍,意为广,指的是秦都关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二-注解

娄敬:西汉初年的人物,曾向汉高祖刘邦建议定都关中。

洛阳:洛阳,古都,位于河南省,是古代中国的重要都城之一,历史上多次作为都城。

周室:周室,指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诸侯国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

后稷:后稷,周朝的始祖,传说中是农业的始祖。

尧: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仁德著称。

成王:成王,周朝的第二位君主,继位后营建雒邑。

雒邑:雒邑,即今天的洛阳,是周朝的都城。

项籍:即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与刘邦争夺天下。

荥阳:荥阳,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成皋:成皋,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关中:关中是指陕西省中部地区,是古代帝王建都的重要地区。

崤、渑:崤、渑,指崤山和渑池,均为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河渭漕挽:河渭漕挽,指通过黄河和渭河的水路运输。

成周:成周,指周朝的都城,即今天的洛阳。

渑池:渑池,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嵩高:嵩高,指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中国五岳之一。

大河:大河,指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

敖仓:敖仓,古代储粮的地方,位于河南省。

京师:指国都。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形容关中地区地势险要,物产丰富。

却非殿:却非殿,洛阳宫阙名,有却非殿。

京口:京口,古地名,位于江苏省,是古代重要的港口城市。

秣陵:秣陵,古地名,位于江苏省,后改名为金陵。

金陵:金陵,古地名,位于江苏省,后改名为南京。

秦中:秦中,指秦地,即今天的陕西省。

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崤、函: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均为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宛都:宛都,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城市。

江、汉:江、汉,指长江和汉江,是中国两大主要河流。

淮、阳:淮、阳,指淮河和阳城,均为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涂山:涂山,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灵岳:灵岳,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名州:名州,指著名的州郡。

平阳:平阳,古地名,位于山西省,是古代重要的城市。

凤翔龙兴:凤翔龙兴,形容帝王兴起,如凤凰飞翔,龙腾云海。

乾象:乾象,指天象,象征帝王的统治。

坤祥:坤祥,指地象,象征国家的安宁。

僣:僣,指篡位,非法夺取帝位。

宣于修:宣于修,古代人物名,太史令,负责记录国家大事。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名石勒,字世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少数民族领袖。

武都: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是石勒统治地区的一部分。

丰、沛: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此处比喻石勒认为武都是他心中的重要之地。

万岁之后,魂魄归之:指石勒希望死后魂魄能回到武都。

张宾:石勒的重要谋士,曾为其出谋划策。

鼎沸:比喻社会动荡不安。

邯郸、襄国:古地名,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襄国是后赵的都城。

形胜之国:指地势优越、易于防守的国家。

符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名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

临晋: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

龙门: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是黄河上的一个峡谷。

夏殷之都: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分别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南省偃师市。

周秦之众:周朝和秦朝的民众。

南巢: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是夏朝末代君主桀的都城。

白旗:古代战争中投降的标志。

犬戎:古代少数民族,曾侵扰周朝。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权翼:符坚的谋士。

德不修故也:指国家灭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衰败。

《江表传》:古代史书,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

孙皓: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武昌: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是孙皓欲迁都的地方。

陆凯: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

《后魏书》:古代史书,记载了北魏的历史。

文旁泰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即公元494年。

邺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是北魏的都城。

铜雀台:位于邺城的一座著名建筑。

崔吉:北魏的官员。

孝文:指北魏孝文帝。

枉人山、列人县、柏人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三国典略》:古代史书,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梁元帝: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建康: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梁朝的都城。

胡僧祐、黄罗汉、宗懔、刘谏:梁朝的官员。

周弘正、王褒:梁朝的官员。

黔首:古代对普通百姓的称呼。

舆驾:指皇帝的车驾,此处比喻皇帝的统治。

武昌太守:武昌的地方行政官员。

朱买臣:梁朝的官员。

《五经要义》:古代经学著作。

中土:指中原地区,即中国内地。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位于中国西部。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别称。

和美乡:传说中的美好之地。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分别为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盐铁论》:古代政治经济论著。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古代各个国家的著名都城。

《世说》:古代小说集,记载了东晋、南朝时期的人物故事。

谢公:指东晋时期的谢安。

兵厮养逋亡:指逃亡的士兵和奴隶。

南塘下诸舡中:指南塘下的船只。

谯周: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

《法训》:谯周的著作。

古公亶父:周朝的始祖,即周文王。

大王:对古公亶父的尊称。

岐山: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

周地:指周朝的统治区域。

《两京记》:古代地理著作。

隋文帝: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公元581年至604年在位。

开皇二年:隋文帝的年号,即公元582年。

长安故城:隋朝之前的都城长安的故城。

汉故城:汉朝的都城长安的故城。

杨兴村:位于长安故城东南的一个村庄。

枨公:传说中的异僧。

高颖:隋朝的官员。

宇文恺:隋朝的官员。

大兴城:隋朝的都城,即今西安市。

县门园池:指都城的宫门和园林。

天子坐位:指皇帝的座位。

左袒: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赞同或支持某一方。

东都城:东都城是指中国古代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将都城从长安(今西安)迁至洛阳,自此洛阳成为隋朝的东都。

故都:故都指的是古代的旧都,即原来的都城。在这里指的是长安,隋朝之前的都城。

周之王城:周之王城是指周朝的都城,即今天的西安。

周敬王:周敬王是东周时期的一位国王,其统治时期是公元前519年至公元前476年。

后汉:后汉是指东汉,东汉是汉朝的第二个时期,从公元25年至220年。

乙故都:乙故都可能是指东汉的都城洛阳。

仁寿四年:仁寿四年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即公元604年。

东京:东京是古代对都城的称呼,通常指的是国都。

阙:阙是古代宫门前的高大建筑,是皇权的象征。

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洛州总管府:洛州总管府是隋朝时期设立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洛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陕东大行台:陕东大行台是隋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机构,负责管理陕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武德九年:武德九年是唐朝的年号,即公元626年。

洛州都督府:洛州都督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洛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贞观六年:贞观六年是唐朝的年号,即公元632年。

洛阳宫:洛阳宫是唐朝时期在洛阳建立的皇宫。

明庆元年:明庆元年是唐朝的年号,即公元710年。

武太后:武太后是指武则天,她是唐朝的一位女皇帝,号则天大圣皇帝。

神都:神都是武则天对洛阳的别称。

神龙元年:神龙元年是唐朝的年号,即公元705年。

河南府:河南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河南省的行政事务。

洛水:洛水是流经洛阳市的一条河流。

河汉:河汉指的是银河,古代常用来比喻天上的星宿。

北邙观:北邙观是位于北邙山的一座道观。

伊阙:伊阙是洛阳东郊的一处自然景观,两山对峙,形似阙门。

仆射:仆射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苏威:苏威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隋炀帝: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公元604年至617年在位。

北邙山:北邙山是位于洛阳北郊的一座山脉。

山麓:山麓是指山脚下。

天阙:天阙是指天上的宫殿,也比喻高大的建筑。

川源形胜:川源形胜是指河流的发源地和风景优美的地形。

都邑:都邑是指都城和城邑。

太宗:太宗是指汉太宗刘恒,西汉的第三位皇帝。

车驾:车驾是指皇帝的车队。

旧宫:旧宫是指原来的皇宫。

贞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即公元627年至649年。

永徽: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即公元650年至655年。

龙朔:龙朔是唐朝的年号,即公元661年至663年。

司农少卿:司农少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农业和粮食。

韦机:韦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高宗:高宗是指唐高宗李治,他在公元649年至683年在位。

上阳等宫:上阳等宫是指上阳宫等宫殿。

柴桑:柴桑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个地名。

彭泽:彭泽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个地名。

叠障九成:叠障九成形容山势险峻。

崇岩万仞:崇岩万仞形容山岩高耸。

三天子障:三天子障是《山海经》中提到的三座大山,象征天子的威严。

天子都:天子都是指天子的都城。

梁州:梁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显乐都:显乐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陪京:陪京是指陪都,即与国都并存的都城。

汉之阳:汉之阳是指汉水南岸。

鲁都:鲁都是指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齐:齐是指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弁端衣:弁端衣是指古代的一种帽子。

散佩垂绅:散佩垂绅是指古代士人的装饰。

金声玉色:金声玉色形容声音和颜色非常悦耳。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是指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兆基:兆基是指基础,根基。

中古:中古是指古代的中期。

灵关:灵关是指山中的关隘。

玉叠:玉叠是指玉石层层叠叠。

宇:宇是指房屋。

毕昴:毕昴是指古代的星宿名,也指代相应的地域。

虞夏:虞夏是指虞舜和夏朝,代表古代的早期历史。

先王:先王是指古代的帝王。

桑梓:桑梓是指家乡,比喻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

列圣:列圣是指多位圣明的帝王。

四奥:四奥是指四方的极远之地。

八纮:八纮是指古代的四至,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极限。

霜露所均:霜露所均是指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雍土:雍土是指雍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邵:邵是指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豳:豳是指周朝的一个封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彬县。

岐:岐是指周朝的一个封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

酆:酆是指周朝的一个封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镐:镐是指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霸王:霸王是指古代的霸主,即诸侯国的首领。

衍功:衍功是指扩展功业。

角难之场:角难之场是指战争和争斗的场所。

御外理内:御外理内是指对外抵御外敌,对内治理国家。

高祖: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孝惠:孝惠是指汉惠帝刘盈,西汉的第二位皇帝。

孝景:孝景是指汉景帝刘启,西汉的第四位皇帝。

圣武:圣武是指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

宣:宣是指汉宣帝刘询,西汉的第九位皇帝。

元:元是指汉元帝刘奭,西汉的第十位皇帝。

成:成是指汉成帝刘骜,西汉的第十三位皇帝。

哀:哀是指汉哀帝刘欣,西汉的第十四位皇帝。

孝平:孝平是指汉平帝刘衎,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吕氏:吕氏是指吕后,西汉时期的实际统治者。

昌邑:昌邑是指昌邑王刘贺,西汉的一位皇帝。

宣帝:宣帝是指汉宣帝刘询,西汉的第九位皇帝。

雍州:雍州是指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咸阳:咸阳是指秦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二-评注

古文内容首先描述了东都城的变迁,从周敬王、后汉时期开始居住,至隋文帝时期营建,初称东京,后改为东都。这一段文字通过时间线的叙述,展现了东都城的悠久历史和多次更名的过程,体现了古人对都城重要性的重视。

‘王充所据,充平,改洛州总管府,寻又置陕东大行台’这句话中,‘王充’指的是东汉末年的王充,他的居住地被改为洛州总管府,后又设立陕东大行台,反映了古代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和设置。

‘武德九年,复为洛州都督府’这句话中,‘武德’是唐朝的年号,表明了唐朝对洛州的重视,并将其设置为都督府,显示出对地方军事和行政的双重控制。

‘贞观六年,改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这句话说明了贞观年间对东都旧宫的改造,使之成为洛阳宫,体现了唐朝对都城建设的重视。

‘明庆元年,复为东都,武太后号为神都’这句话描述了武太后时期东都的再次更名,称为神都,反映了唐朝女性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神龙元年,复旧,又改为河南府’这句话表明了神龙元年东都的再次更名,体现了古代对都城名称的频繁变更。

‘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这句话通过洛水的描述,寓意了洛都的繁荣与昌盛,河汉之象则象征着天上的银河,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顾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於此?”’这段文字通过隋炀帝的视角,表达了古代帝王对都城选址的重视,以及对龙门这一自然景观的赞叹。

‘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尊重,以及古代对君权神授观念的认同。

‘盖其地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源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这句话通过地理环境的描述,突出了东都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其作为都城的独特优势。

‘太宗车驾始幸洛阳宫,唯因旧宫,无所改制’这句话说明了太宗皇帝对洛阳宫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传承。

‘终於贞观、永徽之间,荒芜虚耗。置都之后,方渐修补’这句话反映了古代都城在建设过程中的兴衰变化,以及后人对历史的传承和修复。

‘龙朔中,诏司农少卿韦机更缮造。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皇帝对都城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地方官员的信任。

‘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这句话说明了上阳宫的建设,以及武太后时期对都城的最终确定。

《郡国志》中对庐山的描述,‘庐山,在柴桑、彭泽二县之郊,叠障九成,崇岩万仞’通过庐山的地理环境,展现了古代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杨雄《蜀都赋》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这句话说明了蜀都的历史渊源,以及古代对地方名称的传承。

‘张衡《南都赋》曰: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这段文字通过对南都的描述,展现了古代都城的繁荣和美丽。

‘《鲁都赋》曰:彼齐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访鲁都之区域,吊先王之遗真’这句话通过对鲁都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左思《蜀都赋》曰:盖兆基於上世,开国於中古。廓灵关而为门,苞玉叠而为宇’这段文字通过对蜀都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都城历史和文化的追溯。

‘又曰:魏土者,毕昴之所应,虞夏之馀民,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这句话通过对魏土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传承的尊重。

‘考之四奥,则八纮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这句话通过对魏土的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地方特色的认识。

‘后汉杜笃《论都赋》:夫大汉之盛,代藉雍土之饶,得御外理内之术,孰能致功若斯!创业於高祖,嗣传於孝惠,德隆於太宗,财衍於孝景,威盛於圣武,政行於宣、元,侈极於成、哀,阼祚缺於孝平’这段文字通过对大汉盛世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国家历史的回顾和对政治制度的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周郡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