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范仲淹-原文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
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多取谪籍未牵复人。
或疑之。
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
故公所举多得士。
[冯述评]
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范仲淹-译文
范文正公(范仲淹)在选用人才时,多看重人的气节而忽略一些小的过失,像孙威敏、滕达道等人,都是他平时所器重的。
他在担任统帅期间,选拔和任用幕僚和宾客时,多选用那些被贬谪但尚未恢复官职的人。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范公说:“一个人如果有才能而没有过错,朝廷自然会任用他。如果这个人确实有可用的才能,不幸因官吏的议论而被贬谪,如果不因事起用他,他就会成为废人。”
因此,范公所举荐的人大多是有才能的士人。
[冯述评论]
天下没有无用之人,所以朝廷没有废弃的事务,没有大见识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范仲淹-注解
范文正公:指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以清廉正直、重视气节著称。
气节:指人的品德、节操,特指在面对困难或诱惑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
细故:指琐碎的小事或细节,此处指范仲淹在选拔人才时更注重人的品德而非琐碎的小节。
孙威敏:范仲淹所器重的人物之一,具体事迹不详,但显然以其气节和能力受到范仲淹的重视。
滕达道:范仲淹所器重的人物之一,具体事迹不详,但同样以其气节和能力受到范仲淹的重视。
谪籍:指因罪被贬谪的官员,此处指范仲淹在选拔人才时,不拘泥于官员的过往经历,尤其是那些因罪被贬谪但仍有才能的人。
牵复:指官员因罪被贬谪后,经过一定时间或条件后重新被起用。
吏议:指官员因某些过失或错误而受到朝廷的批评或处罚。
废人:指因某些原因被废弃不用的人才,范仲淹认为这些人仍有可用之处,不应被完全废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范仲淹-评注
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其用人之道体现了他对气节和才能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范仲淹的言行,展现了他不拘一格、重视人才的理念。范仲淹在选拔人才时,不仅看重人的才能,更注重其气节和品德。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才能,即使曾经犯过错误,也不应被完全废弃,而应给予机会重新起用。这种用人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体现了范仲淹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
范仲淹的用人之道还反映了他对朝廷事务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天下没有无用之人,只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个人都能为朝廷和国家做出贡献。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朝廷事务的高度责任感。范仲淹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领导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范仲淹的言行,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用人理念和人格魅力。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孙威敏、滕达道等人的事迹,进一步强化了范仲淹的用人原则,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冯述的评语简洁有力,进一步点明了范仲淹的用人之道对朝廷和国家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范仲淹用人之道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视人才、尊重气节的传统思想的深刻体现。范仲淹的用人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后世的政治实践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