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四-原文

○虎下

《英雄记》曰:曹公擒吕布,布顾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耶?’操曰:’缚饿虎,不得不急。’乃命缓缚布。

《吴志》曰:吕蒙欲从军,母止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又曰: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谏。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

又曰:孙权亲乘马射虎庱亭,(庱音摅陵。)马为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即废。

《魏名臣奏》曰:世祖时有献虎者,问虎何食,对曰:’食肉。’诏曰:’下民厌糠,何忍以肉食虎?’乃命虎贲射之。斯实得计于时,而名垂于后。

《晋令》曰:诸有虎,皆作槛阱篱栅,皆施饵。捕得大虎,赏绢三匹,虎子半之。

《魏略》曰:文帝欲受禅,郡国奏白虎二十七见。

《博物志》曰:江陵有人化为虎。俗云猛虎化为人,好着紫葛衣;足无踵有五指者,人化为虎。

又曰:虎能冲破,又能画地卜。今人有画物上下者,推其奇偶,谓之虎卜。

《孝子传》曰:杨香,其父为虎噬,忿愤搏之,父免害。

又曰:郭文举为虎探鲠骨,虎常衔鹿以报之。

《括地图》曰:越俚之民,老者化为虎。

王孚《安成记》曰:平郡区宝者,后汉人。居父丧,邻人格虎,虎走趋其孤吕晷,即以蓑衣复藏之。邻人寻迹问宝,宝曰:’虎岂有可舍而藏之乎?’此虎后送禽什馛助宝祭。孝慈掷昃,通于神明。由是知名。

裴渊《广州记》曰:兴宁县义熙四年,忽有数十大鸟,大如鹙,少焉化为虎。

周景式《庐山记》曰:有妪事康王庙,林中有一虎,祠祭辄以馀肉及骨与之。有人恶畏之,姬使避之,人去复来。

《陈留耆旧传》曰:王业字子春,为荆州刺史,有德政,卒於支江。有三白虎,低头曳尾,宿卫其侧。及丧去逾州境,忽然不见。民共立碑文,号曰支江白虎。

《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而清秀。魏明帝时,於宣武场上为栏斗虎,使力士逆与之博,纵人观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佳啊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僻易颠仆,戎安然不动。帝於阁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焉。

《殷氏世传》曰:亮字子华,少学《公羊》,十四传祖父业,多所综览。举孝廉,到阳城,遇虎争一羊,亮乃案剑瞋目斩羊腹,虎乃各以其半羊去。

《述异记》曰:汉中有虎生角。道家云:虎千岁,则牙蜕而角生。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人语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异苑》曰:太玄末,徐桓出门仿佯,见一女子,因言曲相调。便要桓入草中。桓说其色,乃随去。女子忽然变成虎,负桓着背上,迳向深山。其家左右寻觅,惟枷迹。旬日,虎夜送徐桓下着门外。

又曰:樊阳郑袭,太玄中,为广陵太守。阁下驺从忽如狂,奄失其所。经日,祼身吟呼,肤血流漓。问其意故,云社公命令其作虎,以班皮衣之。辞以执鞭之士,不堪虓跃,神怒还,便剥皮,皮以着肉。疮毁惨痛,旬日乃差。

又曰:鄱阳桓贷,以太玄十九年杀犬祭乡里绥山,煮肉不熟。神怒,即下教於巫曰:’桓贷以生肉贻我,当谪令自食也。’其年便作虎。作虎之始,见人以班衣衣之,即能跳透噬逐。

又曰:彭城刘黄雄,以太玄中为京佐,被使还都。路经竹里,停於逻宿。此逻多虎,刘极自防卫,系马於户前,手刀布於地上。宵中,士庶同睡,虎乘间跳人,独取刘而去。

又曰:邵都梁冯恭,永初中,醉卧於山路。夜有虎来,以头枕蒲俺。恭中宵展转之,以手搏之,复大寝。向晓始醒,犹枷蹲在脚后。若有宿命,非智力所加也。

又曰:扶南王范寻常畜生虎及鳄鱼。若有讼未知曲直,便投与鱼虎。虎不噬,则为有理。秽貊之人,祭虎为神,将有以也。

《幽明录》曰:桓大司马镇赭圻时,有何参军晨出行於田野中,溺死人髑髅上。还昼寝,梦一妇人语云:’君是佳人,何以枷污?暮当令知之。’是时有暴虎,人无敢行夜出者。何常穴壁作溺穴,其夜趋穴欲溺,虎忽啮断阴茎,即死。

又曰:晋孝武帝母李太后,本贱人。简文无子,曾遍令善相者相宫人。李太后给皂役,不豫焉。相者指之曰:’杆当生贵子,而有虎厄。’帝因幸之,生孝武及会稽王道子。既登尊位,服相者之验,而怪有虎害,且生所未见,乃令人画作虎像,因以手抚欲打虎戏,便患手肿痛,遂以疾崩。

《神仙传》曰:介像入山,冀遇神仙。卧石上,有一虎往舐像额。寤而枷,谓虎曰:’天使汝来侍卫我者,汝且停;若山神使汝来试我者,汝自去。’虎乃去。

《搜神记》曰:苏易者,庐陵妇人,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行量蕊至大旷,见有牝虎当产,不得解,匍匐欲死,辄仰视。易悟之,乃为探出之,有三子。生毕,虎负易送还,并送野肉於门内。

又曰:汉江之域,貙人能化为虎。长沙居民作槛捕虎,槛发,明日众人共往格之,见一亭长,赤帻大冠,在槛中坐。民问:’君何以入此中?’亭长大怒曰:’昨被县召,夜避雨误入此中。急出我!’民曰:’君见召当有文书。’即出怀中召文书,於是出之。寻视之,化为虎,即上山走。

《续搜神记》曰:丹阳县人沉宗居在县下,以卜为业。

义熙中,左将军檀侯镇姑熟,好猎,以格虎为事。

忽有一人,着皮袴,乘乌马,乘者一人亦着皮袴,以纸裹十馀钱来诣宗卜。

云:”西去觅食好?东去觅食好?”

众为作卦,卦成,告之东向吉,西向不利。

因就宗乞饮,内口着瓯中,状如牛饮。

既出门,东行百步,从者及马皆化虎。

自此以后,暴虎非常。

又曰:吴猛有道术。

同县组螺政迎猛,夜於家中庭烧香,忽有虎来,抱政儿超篱去。

猛语云:”无所苦.”

须臾果还,云虎将去数十步,忽然复送归。

政遂精进为道士。

又曰:寻阳县北山中蛮人有术,能使人化为虎,毛色牙爪悉如真尔。

乡人前将军周〈目尔〉有奴,使入山伐薪。

奴有妇及妹,亦俱行。

既至,奴语二人云:”且高树上视我所为.”

如其言。

既而入草,须臾见一黄班虎从草中出,奋迅吼唤,甚为可畏。

少时复为人。

奴语二人曰:”归家慎勿道.”

后向等辈说之。

周得知,饮之以淳酒,令熟醉。

使人解其衣服及身体,惟於髻发中得一纸,画作大虎,边有符。

周密取录之,奴既醒,唤问之。

事已露,遂具说有术。

其以三尺布巾、一赤雄鸡、一斗酒受此法。

《俗说》曰:桓石虎是桓征西儿。

未被举时,西出猎,石虎亦从。

猎围中,射虎,虎被数箭,伏在地。

诸将请石虎曰:”恶郎能拔虎箭不?”

石虎小名恶子,答曰:”可拔耳.”

恶子於是迳至虎边,便拔得箭。

虎跳越,恶子亦跳,跳乃高虎跳,虎还伏。

恶子持箭便还。

又曰:齐沉僧照别名法朗,攸掷戤孙也。

记人吉凶,颇有应验。

常校猎,中道而还。

左右问何故,答曰:”国家有边事,须还处分.”

问何以知之,曰:”向闻南山虎啸知耳.”

俄而使至。

《金楼子》曰:孔子游,舍於山。

使子路取水,逢虎於水,与共战,揽尾得之,内于怀,还问子曰:”上士杀虎如何?”

钟曰:”上士杀虎持虎头.”

又问:”中士杀虎如何?”

钟曰:”中士捉耳.”

又问:”下士杀虎如何?”

钟曰:”捉虎尾.”

钟路出尾弃之,怀石盘,曰:”夫子知虎在水而使我取水,是欲杀我也.”

乃欲杀夫子,问曰:”上士杀人云何?”

曰:”用笔端.”

中士杀人云何?

曰:”用言语.”

下士杀人云何?

曰:”用石盘.”

钟路乃弃石盘而行。

《国史补》曰:裴旻为龙华军使,守北平。

北平多虎,旻善射,常一毙日虎三十有一,既而息於山下,四顾自若。

有父老至曰:”杆皆彪,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

旻曰:”真虎安在?”

父老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

跃马而往,果有一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烈。

旻擗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

自此惭惧,不复射虎。

吴氏《虎赋》曰:盖其状也,诞节缓腕,续背连骸,细腰鼓胸,方口大鼻。

似黼组杂间,若锦锈相连。

○豹

《说文》曰:豹,似虎。

《周易·革卦》曰: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像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广志》曰:豹有赤豹,南山有玄豹,南多赤豹。

狐死首丘,豹死首山,是性之异也。(《诗义疏》曰:毛赤而文黑,谓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谓之白豹也。)

《帝王世纪》曰:纣为玉箸,箕子曰:”玉箸必食熊蹯豹胎.”

散宜生献纣黑豹。

孙氏《瑞应图》曰:文王拘於羑里。

散宜生於怀途山得玄豹,以献纣,免西怖戤难。

《庄子》曰: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处於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

然不免於网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其皮为之灾也。

《管子》曰: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

臣家粜千锺,未得一豹皮。

《韩子》曰:虎豹不用爪牙,与鼷鼠同威。

《文子》曰:虎豹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

《淮南子》曰:蝟使虎申,蛇令豹止,物有所制也。

又曰:高山险阻,深林榛薄,(丛木曰榛,深草曰薄。)虎豹之乐也,人入之而畏。

川谷通源,积水竽渊,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范子计然》曰:豹皮出南郡。

《杂道书》曰:南海博罗县有罗山,高入云雾,诸仙人所游之山也。

上有豹兽,似猴。

猴,南海人名之为累下。

《洞冥记》曰:青豹出浪坂之山,状如虎,色如翠。

杀之,为脯食之,不饥。

冯邪《说邓禹书》曰:夫虎豹爱大林,蛟龙爱大水。

《列女传》曰:陶荅子妻曰:”妾闻南山有文豹,雾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衣毛而成其文章也.”

《后秦记》曰:狄伯奇少曾游猎得豹,见其文彩炳焕,遂自感叹,始学书艺。

《林邑国记》曰:西南界有唼腊虫,食死人肉。

豹皮复尸,畏而不来。

谢朓诗曰:虽无玄豹姿,且隐南山雾。

《晋中朝大驾卤簿》曰:豹尾车驾一,兰台符节令史载自豹尾后。

徐广《车服注》曰:乘舆之后有属车,最后一车悬豹尾。

○驳

《尔雅》曰:驳如马,倨牙,食虎豹。(《说文》亦同。)

《说苑》曰:晋平公出畋,见乳虎,乳虎伏而不动。

顾谓师旷曰:”吾闻之,霸王掷犄出,则猛兽伏而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

师旷曰:”鹊食猬,猬食鵕(音俊)鸃(音宜)鵕鸃食豹,豹食驳,驳食虎。夫驳之状,有似驳马。今者君之出,必骖驳马而出畋乎?”

公曰:”然.”

《山海经》曰: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豹,可以御兵。

晋郭璞《驳赞》曰:驳惟马类,实畜之英。腾发骧首,嘘天雷鸣。气无不陵,吞虎辟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四-译文

《英雄记》记载:曹操擒获吕布时,吕布对刘备说:‘玄德,你作为在座之宾,而我却是投降的俘虏,你们捆绑我如此急迫,难道就不能说一句话吗?’曹操回答:‘捆绑饥饿的老虎,不得不抓紧。’于是命令松绑吕布。

《吴志》记载:吕蒙想要参军,他的母亲阻止他。吕蒙说:‘不探险穴,怎么能够得到虎子?’

《吴志》又记载:孙权每次打猎,常常骑马射虎。老虎经常扑上来抓住马鞍。张昭脸色变了,劝谏孙权。孙权向张昭道歉说:‘我年轻气盛,考虑事情不够周全,但还是忍不住要射虎。’于是制作了射虎车。

《魏名臣奏》记载:魏世祖时期,有人献上一只老虎,询问老虎吃什么,回答说:‘吃肉。’皇帝下诏说:‘百姓连糠都吃不上,怎么忍心用肉喂老虎?’于是命令虎贲射杀老虎。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明智之举,名声流传后世。

《晋令》记载:所有有老虎的地方,都要设置陷阱、篱笆,并放置诱饵。捕获到大型老虎,赏赐三匹绢,虎崽则赏赐一半。

《魏略》记载:魏文帝想要接受禅让,郡国上奏说看到二十七只白虎。

《博物志》记载:江陵有人变成了老虎。俗语说猛虎可以变成人,喜欢穿紫葛衣;脚跟没有脚趾,有五个脚指头的人,就是人变成了老虎。

《博物志》又记载:老虎能够冲破障碍,又能画地卜卦。现在有人画东西上下排列,推算奇偶,称之为虎卜。

《孝子传》记载:杨香,他的父亲被老虎咬,他愤怒地与老虎搏斗,父亲得以免于害。

《孝子传》又记载:郭文举为老虎取出鲠骨,老虎经常叼着鹿来报答他。

《括地图》记载:越俚之民,老人会变成老虎。

王孚《安成记》记载:平郡区宝,后汉人。在父亲去世期间,邻居的人格虎,老虎跑过去靠近他的孤儿吕晷,他就用蓑衣把老虎藏起来。邻居追踪虎迹找到宝,宝说:‘老虎难道可以舍弃而藏起来吗?’这只老虎后来送来禽兽帮助宝祭祀。孝道和慈爱感动了神明,因此名声传扬。

裴渊《广州记》记载:兴宁县义熙四年,突然有数十只大鸟,像鹙一样大,不久变成了老虎。

周景式《庐山记》记载:有一位老妇人侍奉康王庙,林中有一只老虎,祭祀时总是用剩下的肉和骨头喂它。有人害怕它,老妇人让人避开,那个人离开后又回来了。

《陈留耆旧传》记载:王业字子春,曾任荆州刺史,有德政,在支江去世。有三只白虎,低头摇尾巴,守护在他的身边。等到丧事离开州境,白虎忽然不见了。百姓共同立碑纪念,称之为支江白虎。

《竹林七贤论》记载:王戎从小清秀。魏明帝时,在宣武场上斗虎,让力士与他搏斗,让人观看。王戎七岁时也去观看,老虎骑在栏上吼叫,声音震动大地。观众都吓得跌倒,王戎却安然不动。皇帝在楼上看到这一幕,派人询问他的姓名,感到惊讶。

《殷氏世传》记载:亮字子华,少年时学习《公羊》一书,十四岁时继承祖父的事业,广泛涉猎。他考中孝廉,到阳城时遇到老虎争抢一只羊,亮就拔剑怒目,斩开羊肚子,老虎各自带着一半的羊离开了。

《述异记》记载:汉中有只老虎长角。道家说:老虎活到一千岁,牙齿脱落,长出角。汉宣城郡守封邵有一天忽然变成老虎,吃郡民,百姓称他为‘封使君’。离开后,不再回来。所以当时人说:‘不要做封使君,活着不治理百姓,死了却吃百姓。’

《异苑》记载:太玄末年,徐桓出门游玩,遇到一位女子,趁机调戏她。女子邀请桓进入草丛中。徐桓赞美她的美貌,便跟着去了。女子忽然变成老虎,背着徐桓向深山走去。他的家人四处寻找,只找到虎的脚印。十天后,老虎在夜晚把徐桓送回门外。

《异苑》又记载:樊阳郑袭,太玄中任广陵太守。阁下的随从忽然像疯了一样,失去了踪影。过了几天,他赤身裸体吟唱,血流不止。问他原因,说曹操命令他变成老虎,给他披上虎皮。他以鞭子手艺为由推辞,神怒了,就剥了他的皮,皮披在了他的肉上。伤口疼痛难忍,十天后才好。

《异苑》又记载:鄱阳桓贷,在太玄十九年用狗祭祀乡里的绥山,煮肉没煮熟。神生气,就对巫师说:‘桓贷用生肉给我,应该罚他自食。’那年他就变成了老虎。变成老虎后,看到有人给他披上虎皮,就能跳跃穿行。

《异苑》又记载:彭城刘黄雄,在太玄中任京佐,被派回都城。路过竹里,在巡逻处过夜。那里有很多老虎,刘黄极自防卫,把马系在门前,地上摆满刀剑。夜里,百姓都睡着了,老虎趁机跳进屋,只抓走了刘黄。

《异苑》又记载:邵都梁冯恭,永初中,在山路上醉酒而卧。夜里老虎来了,用头枕在蒲草上。冯恭半夜辗转反侧,用手搏斗老虎,然后又继续睡觉。天亮醒来,发现老虎还蹲在他的脚后。好像有宿命,不是智力可以解释的。

《异苑》又记载:扶南王范平时养着老虎和鳄鱼。如果有诉讼不知道是非曲直,就把它们投给鱼和老虎。老虎不吃,就是有理的。边远地区的人祭祀老虎为神,有原因。

《幽明录》记载:桓大司马镇守赭圻时,有何参军早晨在田野中外出,溺死在死人髅上。回来后白天睡觉,梦见一位妇人说他:‘你是佳人,怎么玷污了髅骨?晚上我会让你知道。’当时有凶猛的老虎,没有人敢在夜间外出。何常在墙上挖洞方便,那天晚上他想去方便,老虎突然咬断了他的阴茎,他就死了。

《幽明录》又记载:晋孝武帝的母亲李太后,原本是低贱的人。简文帝没有儿子,曾经让所有擅长相面的宫人给她们看相。李太后给皂役,没有被选中。相面的人指着她说:‘你应当生贵子,但有虎厄。’皇帝因此宠幸她,生下孝武帝和会稽王道子。登上皇位后,他相信了相面人的预言,但奇怪的是有老虎害人,而且他从未见过老虎,于是让人画了老虎的画像,用手抚摸想要打老虎玩耍,结果手肿痛,最终因病去世。

《神仙传》记载:介像入山,希望遇到神仙。他躺在石头上,有一只老虎舔他的额头。醒来后,他对老虎说:‘天神派你来保护我,你先停下;如果是山神派你来考验我,你就走吧。’老虎就离开了。

《搜神记》记载:苏易是庐陵的妇人,擅长看产。夜里忽然被老虎抓走,行走到一个开阔的地方,看到一只母虎难产,无法解开,挣扎着要死,就仰头看。苏易明白后,就帮她取出小老虎,生下三只。生产完毕,老虎背着苏易送她回家,还在门口送来了野肉。

《搜神记》又记载:汉江地区,貙人能变成老虎。长沙居民制作陷阱捕虎,陷阱被触动,第二天众人一起去捕捉,看到一位亭长,戴着红头巾,头戴大帽子,坐在陷阱中。百姓问他:‘你怎么会在这里?’亭长生气地说:‘昨天被县里召唤,夜里避雨误入这里。快放我出去!’百姓说:‘你被召唤应当有文书。’于是他从怀中拿出召唤文书,于是他被放了出来。不久查看,他变成了老虎,就上山跑了。

《续搜神记》记载:丹阳县有个叫沉宗的人,住在县里,以占卜为生。在义熙年间,左将军檀侯镇守姑熟,喜欢打猎,以驯服老虎为乐。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穿着皮裤,骑着一匹黑马,骑手也穿着皮裤,拿着一叠钱来请沉宗占卜。他问:‘向西去寻找食物好,还是向东去寻找食物好?’众人给他占卜,占卜结果出来后,告诉他向东去是吉利的,向西去则不利。于是他向沉宗请求喝水,把嘴伸进杯子里,样子像牛一样喝水。出门后,向东走了百步,跟随的人和他的马都变成了老虎。从此以后,老虎经常出现。

《续搜神记》又记载:吴猛有道教法术。同县的人组螺政邀请吴猛到家中,晚上在庭院里烧香,突然有一只老虎来了,把政的儿子抱起来越过了篱笆。吴猛说:‘别害怕。’不久,孩子果然回来了,说老虎走了几十步,忽然又送回来了。政于是专心致志地修行,成为了道士。

《续搜神记》又记载:寻阳县北山的山民有法术,能让人变成老虎,毛色、牙齿、爪子都和真的老虎一样。乡里的前将军周目尔有个奴隶,让他进山砍柴。奴隶的妻子和妹妹也一起去了。到了那里,奴隶对两个人说:‘你们先在树上看着我做什么。’按照他的话去做。不久,他进入草丛中,一会儿看见一只黄斑虎从草丛中出来,猛地吼叫,非常可怕。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人。奴隶对两个人说:‘回家后千万不要说。’后来他们把这些事告诉了别人。周目尔得知后,用醇酒让他喝得大醉。让人解开他的衣服和身体,只在头发中找到一张画着大老虎的纸,旁边有符咒。周目尔仔细地记录下来,奴隶醒来后,被叫去询问。事情已经暴露,奴隶于是详细地说出了法术。他用三尺布巾、一只公鸡、一斗酒学会了这门法术。

《俗说》记载:桓石虎是桓征西的儿子。在他还没被推荐之前,他跟着父亲去打猎,石虎也跟着去了。在打猎的包围圈中,石虎射中了老虎,老虎被射了几箭,趴在地上。众将请石虎说:‘恶郎能拔出老虎身上的箭吗?’石虎的小名叫恶子,回答说:‘可以拔出来。’恶子于是直接走到老虎身边,拔出了箭。老虎跳起来,恶子也跳起来,跳得比老虎还高,老虎又趴下了。恶子拿着箭就回去了。

《俗说》又记载:齐国的沉僧照,别名法朗,是攸掷戤孙的后代。他能预测人的吉凶,相当灵验。他曾经去打猎,半路上就回来了。左右的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国家有边疆的事务,我必须回去处理。’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刚才听到南山老虎的啸叫。’不久,使者来了。

《金楼子》记载:孔子出行,住在山上。让子路去取水,子路在取水时遇到了老虎,和老虎搏斗,抓住了老虎的尾巴,把它揣在怀里,回来问孔子:‘上等的人杀老虎怎么办?’孔子说:‘上等的人抓住老虎的脑袋。’又问:‘中等的人杀老虎怎么办?’孔子说:‘中等的人抓住老虎的耳朵。’又问:‘下等的人杀老虎怎么办?’孔子说:‘下等的人抓住老虎的尾巴。’孔子把尾巴扔掉,怀里揣着石盘,说:‘夫子知道老虎在水里而让我去取水,是想杀我。’于是想杀孔子,问:‘上等的人杀人怎么办?’孔子说:‘用笔尖。’‘中等的人杀人怎么办?’‘用言语。’‘下等的人杀人怎么办?’‘用石盘。’孔子把石盘扔掉,继续前行。

《国史补》记载:裴旻担任龙华军使,守卫北平。北平有很多老虎,裴旻擅长射箭,经常一天射杀三十一只老虎,然后就在山下休息,四处观察自若。有个老人来了,说:‘那些都是虎皮马,像虎但不完全是。将军如果遇到真正的老虎,就没有办法了。’裴旻问:‘真正的老虎在哪里?’老人说:‘从这里向北三十里,经常有。’裴旻骑马前往,果然有一只老虎跳了出来,样子小但气势凶猛,一吼之下,山石震动。裴旻拉弓射箭,弓箭都掉了,几乎无法逃脱。从此以后,他感到羞愧害怕,不再射杀老虎。

吴氏的《虎赋》说:老虎的外形是,身体粗壮,四肢细长,细腰鼓胸,方口大鼻。它的皮毛像锦缎一样交织,像锦绣一样相连。

《说文》说:豹,像虎。

《周易·革卦》说: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像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广志》说:豹有赤豹,南山有玄豹,南方多赤豹。狐狸死后头朝向山丘,豹死后头朝向山,这是它们的习性不同。(《诗义疏》说:毛色赤而花纹黑,叫做赤豹。毛色白而花纹黑,叫做白豹。)

《帝王世纪》说:纣王用玉簪,箕子说:‘玉簪一定会吃熊掌和豹胎。’散宜生献给纣王一只黑豹。

孙氏的《瑞应图》说: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散宜生在怀途山得到一只玄豹,献给纣王,免除了西伯侯的灾难。

《庄子》说:那些丰狐和文豹,栖息在山林,住在岩穴,很安静;夜里行动,白天休息,很谨慎。但它们还是免不了被网罗的灾难,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皮毛招来了灾祸。

《管子》说:武王奢侈浪费,让人穿着貂皮和豹皮才能进入庙宇,所以豹皮价值百金。我家卖一千石粮食,也买不到一张豹皮。

《韩子》说:虎豹不用爪牙,和老鼠一样凶猛。

《文子》说:虎豹的皮毛被射,猿猴的敏捷被制服。

《淮南子》说:蝟使虎申,蛇令豹止,事物都有所制约。

《淮南子》又说:高山险阻,深林茂密,(丛木叫做榛,深草叫做薄。)是虎豹的乐园,人进入那里就会害怕。河流山谷通向源头,积水成渊,是鼋鼍的便利之地,人进入那里就会死去。

《范子计然》说:豹皮出产于南郡。

《杂道书》说:南海博罗县有罗山,高耸入云雾,是仙人游历的山。山上有一只豹子,像猴子。猴子,南海人称它为累下。

《洞冥记》说:青豹出产于浪坂山,形状像虎,颜色像翠绿。杀了它,做成肉干吃,不会感到饥饿。

冯邪的《说邓禹书》说:虎豹喜欢大森林,蛟龙喜欢大水。

《列女传》说:陶荅子的妻子说:‘我听说南山有文豹,连续七天下不了食物,为什么呢?是想用露水润泽它的皮毛,以形成它的花纹。’

《后秦记》说:狄伯奇年轻的时候曾经去打猎,得到一只豹子,看到它的花纹灿烂,于是自己感叹,开始学习书法。

《林邑国记》说:西南边界有唼腊虫,吃死人的肉。用豹皮覆盖尸体,它们就害怕而不敢靠近。

谢朓的诗说:虽然我没有玄豹的样子,但可以隐居在南山雾中。

《晋中朝大驾卤簿》说:豹尾车驾一,兰台符节令史载自豹尾后。

徐广的《车服注》说:皇帝的车队后面有属车,最后一辆车悬挂豹尾。

《尔雅》说:驳像马,有獠牙,吃虎豹。(《说文》也是这样。)

《说苑》说:晋平公出去打猎,看到一只哺乳的老虎,老虎趴着不动。他回头对师旷说:‘我听说,霸王如果出现,猛兽就会伏而不敢动。现在我出去看到哺乳的老虎,它趴着不动,这是猛兽吗?’师旷说:‘喜鹊吃刺猬,刺猬吃鵕鵕鸃,鵕鸃吃豹,豹吃驳,驳吃虎。驳的样子,有像驳马。现在您出去打猎,一定是骑着驳马去的吧?’平公说:‘是的。’

《山海经》说:中曲山上有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马,但是身体是白色的,尾巴是黑色的,长着一只角,牙齿和爪子像老虎一样,发出的声音像鼓声,它的名字叫驳。这种野兽吃豹子,可以用来抵御兵器。

晋朝的郭璞在《驳赞》中说:驳虽然属于马类,实际上是畜类中的精英。它奔跑时昂首挺胸,发出的呼吸声像天雷轰鸣。它的气势无人能敌,能够吞噬老虎,辟除兵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四-注解

曹公: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吕布:东汉末年著名武将,曾为曹操所擒。

玄德:刘备,东汉末年政治家、蜀汉开国皇帝。

操:曹操。

布:吕布。

绳缚:用绳子捆绑。

虎穴:老虎的巢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虎子:小老虎。

田猎:打猎。

马鞍:马背上的座位。

谏:劝告。

谢:道歉。

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

诏:皇帝的命令。

虎贲:古代宫廷中的禁卫军。

槛阱篱栅:围栏、陷阱、篱笆、栅栏。

绢:一种丝织品。

魏略:古代地理著作。

文帝:曹丕,东汉末年政治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禅:古代帝位的传承方式,指新皇帝接受前皇帝的让位。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庱:古代的一种车。

庱亭:庱车上的亭子。

虎贲射之:用箭射虎。

晋令:晋朝的律令。

槛阱:围栏和陷阱。

博物志:古代综合性地理志。

越俚:古代越族的一支。

孝子传:记载孝子事迹的书籍。

杨香:古代孝子。

郭文举:古代人物。

鲠骨:鱼骨头。

支江:地名。

裴渊:古代文学家。

广州记:记载广州地区风土人情的书籍。

兴宁县:地名。

义熙四年:东晋时期的一个年份。

鹙:一种鸟。

康王庙:供奉康王的庙宇。

祠祭:祭祀。

陈留耆旧传:记载陈留地区历史人物的书籍。

王业:古代人物。

荆州刺史:荆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支江白虎:支江地区的白虎。

竹林七贤:东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

宣武场:古代的军事训练场所。

栏斗虎:用栏杆围住老虎,让人与之搏斗。

力士:强壮的人。

公羊:古代的一种书籍。

孝廉: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

阳城:地名。

汉中:地名。

道家:中国传统的宗教哲学。

封邵:古代人物。

封使君:封邵的别称。

殷氏世传:记载殷氏家族历史的书籍。

亮:古代人物。

述异记:记载奇异事物的书籍。

无作封使君:不要成为封使君。

太玄末:太玄时期末年。

徐桓:古代人物。

樊阳郑袭:古代人物。

广陵太守:广陵地区的行政长官。

鄱阳桓贷:古代人物。

彭城刘黄雄:古代人物。

京佐:京城的助手。

竹里:地名。

扶南王范:扶南国的国王。

幽明录:记载鬼神故事的书籍。

桓大司马:桓温,东晋时期的将领。

赭圻:地名。

庐陵:地名。

牝虎:雌虎。

貙人:古代的一种人。

长沙:地名。

赤帻大冠:红色的头巾和大帽子。

县召:县官的召唤。

召文书:召唤的文书。

丹阳县:丹阳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

卜:卜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占卜方式,通过观察卦象来预测未来或解释问题。

义熙:义熙是东晋时期的一个年号,大约从公元405年至418年。

左将军檀侯:左将军檀侯是指当时的一个官员,檀侯是他的封号。

姑熟:姑熟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

皮袴:皮袴是指用动物皮制成的裤子。

乌马:乌马是指黑色的马。

纸裹:纸裹是指用纸包起来的东西。

钱:钱是指古代的货币,用来交易和支付。

卦:卦是占卜中的一种符号,由六个爻组成,用以预测吉凶。

西去:西去是指向西走。

东去:东去是指向东走。

格虎:格虎是指捕捉或对抗老虎。

吴猛:吴猛是古代的一位道士,以道术著称。

组螺政:组螺政是吴猛的同县之人。

迎猛:迎猛是指迎接吴猛。

夜於家中庭烧香:夜於家中庭烧香是指在夜晚在家中的庭院里烧香。

超篱去:超篱去是指跳过篱笆离开。

精进:精进是指努力修行或追求某种目标。

寻阳县:寻阳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蛮人:蛮人是指古代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术:术是指道术或法术。

周目尔:周目尔是古代的一个将军。

将军:将军是指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

奴:奴是指家中的仆人或奴隶。

伐薪:伐薪是指砍伐树木。

黄班虎:黄班虎是指黄色的老虎。

奋迅:奋迅是指迅速而有力地行动。

髻发:髻发是指头发编成的发髻。

符:符是指道教中用来驱邪或施法的物品。

桓石虎:桓石虎是古代的一位将领。

恶子:恶子是桓石虎的小名。

校猎:校猎是指集体狩猎。

南山:南山是指南方的山。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揽尾:揽尾是指抓住尾巴。

上士:上士是指道德高尚的人。

中士:中士是指道德中等的人。

下士:下士是指道德较低的人。

钟路:钟路是指古代的一种仪式。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上士杀人:上士杀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杀人。

中士杀人:中士杀人是指道德中等的人杀人。

下士杀人:下士杀人是指道德较低的人杀人。

杆:杆是指古代的一种武器。

彪:彪是指类似虎的大型猛兽。

北平:北平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裴旻:裴旻是古代的一位将领。

龙华军使:龙华军使是指古代的一种军事职务。

父老:父老是指年长的老人。

伏:伏是指趴下或躺下。

擗易:擗易是指迅速地变换或改变。

吴氏:吴氏是指吴姓的家族。

虎赋:虎赋是指关于老虎的赋文。

诞节缓腕:诞节缓腕是指形容老虎的动作。

续背连骸:续背连骸是指老虎的背部和骨架。

细腰鼓胸:细腰鼓胸是指老虎的体型。

方口大鼻:方口大鼻是指老虎的面部特征。

黼组杂间:黼组杂间是指老虎身上的花纹。

锦锈相连:锦锈相连是指老虎身上的花纹像锦锈一样。

豹:豹是一种大型猫科动物,体型略小于虎。

赤豹:赤豹是指红色的豹。

玄豹:玄豹是指黑色的豹。

狐死首丘:狐死首丘是指狐狸死后头朝向自己的出生地。

豹死首山:豹死首山是指豹死后头朝向自己的出生地。

性之异也:性之异也是指性格的不同。

毛赤而文黑:毛赤而文黑是指毛色为红色而花纹为黑色。

毛白而文黑:毛白而文黑是指毛色为白色而花纹为黑色。

玉箸:玉箸是指用玉石制成的筷子。

熊蹯:熊蹯是指熊掌。

豹胎:豹胎是指豹的胎儿。

散宜生:散宜生是古代的一位官员。

纣: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箕子:箕子是商朝的一位贵族。

玉箸必食熊蹯豹胎:玉箸必食熊蹯豹胎是指纣喜欢吃熊掌和豹胎。

免西怖戤难:免西怖戤难是指避免西方的恐惧和困难。

文王拘於羑里:文王拘於羑里是指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

散宜生於怀途山得玄豹:散宜生於怀途山得玄豹是指散宜生在怀途山得到了一只玄豹。

以献纣:以献纣是指将玄豹献给纣。

夫丰狐文豹:夫丰狐文豹是指狐狸和豹子。

栖於山林:栖於山林是指居住在山林中。

处於岩穴:处於岩穴是指居住在山洞中。

静也:静也是指安静。

夜行昼居:夜行昼居是指夜晚活动白天休息。

戒也:戒也是指警惕。

网罗之患:网罗之患是指被网捕捉的麻烦。

何罪之有:何罪之有是指有什么罪过。

其皮为之灾也:其皮为之灾也是指因为它的皮而招致灾难。

貂襜豹裘:貂襜豹裘是指用貂皮和豹皮制成的衣服。

百金:百金是指一百两黄金。

粜千锺:粜千锺是指卖出一千石粮食。

貂襜豹裘方得入庙: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是指只有穿上貂襜豹裘才能进入庙宇。

武王为侈靡:武王为侈靡是指周武王奢侈浪费。

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是指让人穿上貂襜豹裘才能进入庙宇。

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是指因为武王奢侈,所以豹皮的价格高达一百金。

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臣家粜千锺,未得一豹皮: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臣家粜千锺,未得一豹皮是指即使有人家卖出一千石粮食,也买不到一张豹皮。

虎豹不用爪牙,与鼷鼠同威:虎豹不用爪牙,与鼷鼠同威是指虎豹不用爪牙,但它们的威慑力与鼷鼠一样。

虎豹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虎豹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是指虎豹的皮毛用来制作箭矢,猿狖的敏捷用来格斗。

蝟使虎申,蛇令豹止,物有所制也:蝟使虎申,蛇令豹止,物有所制也是指蝟使虎,蛇令豹,万物都有其制约。

高山险阻,深林榛薄:高山险阻,深林榛薄是指高山险峻,深林茂密。

川谷通源,积水竽渊,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川谷通源,积水竽渊,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是指河流交汇,积水成渊,鼋鼍在其中生活,人进入其中就会死亡。

豹皮出南郡:豹皮出南郡是指豹皮产自南郡。

罗山:罗山是指南海的一座山。

高入云雾:高入云雾是指山高得可以进入云雾中。

诸仙人所游之山也:诸仙人所游之山也是指许多仙人常去游玩的山。

上有豹兽,似猴:上有豹兽,似猴是指山上有一种像猴子的豹兽。

猴,南海人名之为累下:猴,南海人名之为累下是指猴子在南海被称为累下。

浪坂之山:浪坂之山是指浪坂山。

脯食之:脯食之是指将肉制成干肉食用。

夫虎豹爱大林,蛟龙爱大水:夫虎豹爱大林,蛟龙爱大水是指虎豹喜欢广阔的森林,蛟龙喜欢广阔的海洋。

陶荅子妻:陶荅子妻是指陶荅子的妻子。

雾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雾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是指为什么在雾雨连绵的七天里,豹子不吃东西?

欲以泽其衣毛而成其文章也:欲以泽其衣毛而成其文章也是指想要用雨水滋润它的皮毛,使其花纹更加美丽。

狄伯奇:狄伯奇是古代的一位人物。

见其文彩炳焕:见其文彩炳焕是指看到它的花纹非常美丽。

遂自感叹,始学书艺:遂自感叹,始学书艺是指因此感叹,开始学习书法。

唼腊虫:唼腊虫是指一种虫子。

食死人肉:食死人肉是指吃死人的肉。

豹皮复尸:豹皮复尸是指用豹皮覆盖尸体。

畏而不来:畏而不来是指害怕而不敢靠近。

虽无玄豹姿,且隐南山雾:虽无玄豹姿,且隐南山雾是指虽然没有玄豹的美丽外表,但可以隐居在南山雾中。

豹尾车驾一,兰台符节令史载自豹尾后:豹尾车驾一,兰台符节令史载自豹尾后是指一辆豹尾装饰的车,由兰台符节令史带领。

属车:属车是指随从的车。

最后一车悬豹尾:最后一车悬豹尾是指最后一辆车悬挂着豹尾。

驳:驳是一种类似马的大型动物,体型略小于马。

如马,倨牙,食虎豹:如马,倨牙,食虎豹是指驳的形状像马,牙齿向前突出,吃虎豹。

晋平公:晋平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师旷: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乐师。

霸王掷犄出,则猛兽伏而不敢起:霸王掷犄出,则猛兽伏而不敢起是指霸王(指晋平公)掷出犄角,猛兽就会趴下不敢动。

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是指现在我看到一只乳虎,它趴下不动,这是不是猛兽呢?

鹊食猬,猬食鵕鸃鵕鸃食豹,豹食驳,驳食虎:鹊食猬,猬食鵕鸃鵕鸃食豹,豹食驳,驳食虎是指喜鹊吃刺猬,刺猬吃鹳,鹳吃豹,豹吃驳,驳吃虎。

驳之状,有似驳马:驳之状,有似驳马是指驳的形状有像驳马的地方。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地理知识、民族风情、动植物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民俗、地理、历史的重要文献。

中曲之山:中曲之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座山,具体位置和地理位置不详,常用于神话传说的背景。

兽:指动物,这里特指《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生物。

马:马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马象征着力量、速度和勇敢。

白身黑尾:描述该兽的颜色特征,白色和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象征纯洁和力量。

一角:指该兽长有一个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角动物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虎牙爪:虎牙和爪子是虎的特征,这里用来形容该兽的凶猛。

音如鼓音:描述该兽的叫声像鼓声,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乐器,也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其名曰驳:该兽的名字叫做驳,驳在古代汉语中也有马的意思,这里可能是指一种特殊的马。

是食豹:指该兽以豹为食,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象征着力量和速度。

可以御兵:御兵可能是指该兽能够抵御战争或兵器的攻击,这里的“兵”可以指兵器或战争。

晋郭璞:郭璞是晋代的一位文学家、学者,擅长注释古书,他的《驳赞》是对《山海经》中驳兽的赞颂。

驳惟马类:驳兽属于马类,表明驳兽与马有亲缘关系。

实畜之英:实指驳兽是畜类中的精英,具有非凡的品质。

腾发骧首:形容驳兽奔跑时头发飘扬,头抬得很高,表现出其奔跑时的威猛。

嘘天雷鸣:形容驳兽的叫声如同天雷轰鸣,非常响亮。

气无不陵:气无不陵可能是指驳兽的气息非常强大,无所不能。

吞虎辟兵:吞虎可能是指驳兽能够吞噬虎这样的猛兽,辟兵则是指能够抵御兵器的攻击,这里的“兵”同样可以指兵器或战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四-评注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其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地理现象和生物描述。在这段文字中,‘中曲之山’点明了生物的栖息地,‘有兽焉’则直接引入了神秘生物的描述。‘其状如马’是对驳的外形进行了比喻,用马的形象来描绘驳的形态,这种比喻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白身黑尾’进一步细化了驳的颜色特征,黑白相间的颜色搭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高贵与神秘。‘一角’和‘虎牙爪’则描绘了驳的威猛形象,这些特征使得驳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音如鼓音’通过声音的描述来强化驳的形象,鼓声在中国古代常用来象征战争和力量,这样的声音描述使得驳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暗示了其具有御敌的能力。

‘其名曰驳’直接给出了生物的名称,‘驳’字在古代文献中较少出现,其含义可能与‘驳杂’、‘不纯’有关,这里可能暗示了驳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是食豹’说明了驳的食性,与豹这种凶猛的动物为食,进一步强化了驳的威猛形象。‘可以御兵’则是直接点明了驳的功能,‘御兵’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抵御敌人’,意味着驳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晋郭璞的《驳赞》是对《山海经》中驳的进一步阐释和赞美。‘驳惟马类,实畜之英’将驳定位为马类中的精英,‘腾发骧首’描绘了驳奔跑时的雄姿,‘嘘天雷鸣’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驳的威猛和力量。

‘气无不陵’意味着驳的气势无人能敌,‘吞虎辟兵’则进一步强调了驳的战斗力,可以吞噬虎这种凶猛的动物,并且能够抵御兵器,这里的‘辟兵’可以理解为‘避敌’或‘抵御兵器’,表现了驳的神奇能力。

整体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驳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生物的神秘和神奇,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和生物的敬畏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5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