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二十二-原文
○猿
《说文》曰:猿,善援,狒属也。
《山海经》曰:堂庭之山,其上多白猿。
《淮南子》曰:五九四十五,五生音,音主猿,猿故五月而生。
《列子》曰:老韭为苋,老羭为猿。
《庄子》曰: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音南)梓豫章,揽蔓枝而王长其间;及得柘棘枳枸之间,危行仄视,处势不便,未足骋其能也。
又曰:人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猱然乎哉?
又曰:今取猿狙(且余切。)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猿狙之异乎周公也。
又曰:猿,猵(音编。)狙以为雌。(司马彪曰:扁狚,似猿而狗头,食猕猴,好与雄狙接。)
《淮南子》曰:虎豹之文来射,(以虎豹有文章,使人射取之。)猿豽(女滑切。)之捷来乍。(豽,猿属。乍,暂疾。以其捷,故使人疾击之。)
又曰:楚王亡其猿于林,木为之残;饰王亡其珠于池中,鱼为之殚。
又曰: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吴越春秋》曰:赵王问范蠡手战之术,范蠡答曰:”臣闻赵有处女,国人称之,愿王请问之手战之道也.”於是王乃请女。女将北见王,道逢老人,自称袁公。袁公问女曰:”闻子善为剑,愿得一观之.”处女曰:”妾不敢有所隐也。惟公所试.”公即挽林杪掷犟似桔槔末折堕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蒲熬而刺处女,应节入之,三入,女因举杖击之,袁公则飞上树,化为白猿。
《吕氏春秋》曰:荆王有白猿,王射之,则搏树而熙。使养由基射之,始调弓矫矢,未发,猿拥木而号。
《汉书》曰:李广猿臂善射。
《春秋繁露》曰:猿似猴,大而黑,长前臂。所以寿者,好引其气也。
《抱朴子》曰:《王策记》称猿寿五百岁则变而为玃,(居缚切。)千岁则变为老人。
又曰:周穆王南征,一锯ā化,君子为猿为鹄,小人为沙为泥。
张载《论》曰:白猿玄豹藏於棂槛,何以知其接垂条于千仞?
《孝子传》曰:猿,狒属也,或黄或黑,通胂(音申。)轻剿,(子小切。)善缘妙吟。雌为人所得,终不徒生。
《华阳国志》曰:邓芝见猿抱子在树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为拔箭,以叶塞疮。芝乃叹息,投弩死晷。
《宜都山川记》曰: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煽柔沾衣.”
《荆州图经》曰:宜都夷道县西山顶上有古墓,名曰女王冢,不详其人。林则女贞,兽则白猿。
范汪《荆州记》曰:夷陵县峡口山,非日夜半不见日月,多猿鸣,至清远。
《山海经图赞》曰:白猿肆巧,由基抚弓。数如循环,其妙无穷。
○猴
《汉书》曰:韩生劝项遇狞劻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故乡,如衣锦夜行.”乃烧宫室,都彭城。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又曰:张信少府檀长卿为沐猴与狗斗,盖宽饶奏免之。(张晏曰:沐猴,猕猴也。)
王隐《晋书》曰:护军张邵母础,淳于智筮之,使西出市猕猴,系母臂,令旁人抱之,拍猴恒使作声。三日三夜,放去。猴出门,即为犬所杀。母於此渐差。
郭颁《魏晋世语》曰:司马宣王辟周泰为新城太守,尚书锺毓谓泰曰:”君释褐登宰府,乞儿乘小车,一何駃!”泰曰:”君明瀚之子,少有文彩,故守吏职,弥猴乘土牛,一何迟!”众宾悦服。
《庄子》曰:吴王浮于江,登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矢。(矢往虽速,而狙犹能将也。)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狙之伐其巧,恃蒲般以傲予,以至此.”
《列子》曰:宋有狙公者,养之成群。诞狙曰:”与若芋,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众狙皆喜。
《韩子》曰:燕王徵巧术,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母猴成,巧人曰:”人主喻遨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恩养之,不能观也。
谯子《法训》曰:人之所以贵者,以其莱糙也。人而无礼者,猕猴乎!虽人像而虫质也。
《淮南子》曰:楚有烹猴者,而绐其邦人,邦人以为狗羹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所食。此未为知味者也。
《抱朴子》曰:余友人腾永叔,常养一大猕猴,锁着床间。犬忽啮杀之,永叔使合锁埋之。后百许日,有槛屙者往,见猕猴走于永叔承尘上,不悟槛屙,惊指之曰:”猕猴何以被伤流血?”永叔曰:”始乃知皆有鬼也.”
又曰:山中申日称人君者,猴也。猴寿八百岁。
王充《论衡》曰:鹿之角足以触犬,猴之手足以搏鼠;然而鹿制於犬,猴服於鼠,气不利也。
《神仙传》曰:有人种黍山中,正患猕猴食之,闻介像有道,聊从之乞辟猴之法。像曰:”无他法也,汝明往黍所,望见群猴,便大唤,语之,云已白介君,教莫复侵食黍”。此人明日视黍,遇群猴適欲下树,承像语,猕猴各自还山,遂绝迹。
《述异记》曰:南康营民伍考之伐舡材,忽见太社树上有一猴怀孕,考植点登木逐猴,腾赴如飞。树既孤逈,下又有人,猴知不脱,因以左手抱树枝,右手抚腹。考之擒得,遥摆地杀之。割其腹,有一子,形状垂产。尔夜,梦见一人称神,以杀猴责让之。后考之病鞠挟,初如狂,因渐化为虎,毛鬓爪牙悉生,音声亦变。遂逸走入山,永无踪迹。
周景式《孝子传》曰:余常至绥安县,逢徒逐猴,猴母负子没十。水虽深而清,乃以戟刺之,自胁以下中断,脊尚连。抄着舡中,子随其旁,以手扪子而死。
陆机《与弟云书》曰:监徒武库,建始殿诸房中见有两足猴,真怪物也。
《异物志》曰:南方人以弥猴头为鲊。
袁淑《俳谐集·常山王九命文》曰:及至图身失所,羁束人间。驯缨服制,惟意所牵。登楹而遨,抱梁而眠。拾摭遗馀,恣口所便。
后汉王延寿《王孙赋》曰:原夫天地之造化,实神伟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无初而弗为。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小儿。眼睚(五构切)〈目禺〉(五构切)以〈目穴〉(音血)恤,视〈目戢〉(音戢)睫(侧夹切)以〈目夬〉(乎悦切)睳。{穴夬}(乌决切)高匡而曲頞,〈目睘〉(音儇)〈目昊〉(呼号切)历而隳离。鼻〈鼻圭〉(许解切)齁(许侯切)以〈鼻及〉(音吸)〈鼻夹〉,(许夹切)耳聿役以〈目商〉(音商)知。口嗛(呼忝切)呥(音冉)以〈齿佥〉(则咸切)齺,(音邹)唇喋〈口〉以〈开皮〉(匹里切)〈开皃〉。齿厓厓以齴々,爵任〈口染〉而唲。储粮食於两颊,稍委输於胃脾。踡兔蹲而狗踞,煽鳃鹿而啒吚。或嗝嗝(苦革切)而〈口壳〉々(音的),又嘀嗅其若啼。姿僣傔(呼店切。)而总赣,(音贡)豁盱阋以顼〈酉益〉。生深山之茂林,处崭岩之嵚崎。性猗犭票之犭番(音烦)疾,熊锋出而横施。
○猱
《说文》曰:猱,贪什蘙。一曰:母猴,似人。
《毛诗草木虫鱼疏》曰: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獑猢,骏捷也。其鸣噭々而悲。
《诗》曰:无教猱升木。(毛苌注曰:’猱,猿属也。’)
《尔雅》曰:猱猿善援。(孙炎注曰:’猱,母猴也。’)
江乘《地记》曰:摄山有山猱,赤足。
○玃(居缚切)
《说文》曰:玃,母猴也。
《尔雅》曰:玃父善顾。(郭璞曰:’似猴而大,仓黑色。能攫持人,好顾盼。’)
《抱朴子》曰:猕猴及猿八百岁化为玃。
《古今注》曰:猴五百岁化为玃。
《吕氏春秋》曰:肉之美者,玃饫昀晁。
又曰:闻言不可不察,数传,白为黑。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
《毛诗草木虫鱼疏》曰: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大而黑,长前辟。玃之白腰者为獑猢。
《博物志》曰:蜀中南高山上有物似猕猴,长七尺,能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马化,或曰犭段玃。伺行道,妇人有好者,辄盗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每经过其旁,皆以其长绳相引,然故不免,此能别男女气自,故取女不取男。取去而为家室,其无子者,终身不得还,十年之后,形类之,意亦或迷,不复思归。有子者,殁搊送还其家。产子皆如人,有不食养者,母辄死,故无敢不养也。及长,与人不异,皆以杨为姓。故今蜀中西界多谓杨,率皆犭段玃、马化之子孙,时时有玃爪者。
○果然
《山海经》曰:果然兽似猕猴,以名自呼。色苍黑。群行,老者在前,少者在后。得果食辄与老者,似有义焉。交趾诸山有之。獠人射之,以其毛为裘蓐,甚温暖。
《蜀地志》曰:涪陵南界榛峡中有果然兽,形如狗子,头似虎,其尾柔滑,白黑色。皮可为裘,轻暖可珍。
《南中八郡志》曰:交趾有果然,白面黑身,毛彩班烂。
《吴录·地理志》曰:九真胥浦县有兽明妍然,猿狖类也。色青赤有文,居树上。北郡及日南皆有之。
《南方草物状》曰:果然兽生在山林上,民人以毒箭射之,剥取皮。皮文青赤白色,缝相猎蓣席。出九真、日南郡。
《南州异物志》曰:交州以南有果然兽,以名自呼。身如猿大,面通有白色。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四尺馀。反尾度身,过其头。视蒲扒,乃见两孔仰向。其毛长,柔细滑泽。色以白为质,黑文,视如苍头鸭,胁边班文。集十馀皮,可得一蓐,繁文丽好,细厚温暖。
魏锺毓《果然赋》曰:果然,似猴像猿,黑颊青身。肉非嘉肴,惟皮为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二十二-译文
《说文》说:猿,擅长攀爬,属于狒狒类。
《山海经》说:堂庭山上,山上有很多白猿。
《淮南子》说:五九四十五,五生音,音主猿,猿因此五月而生。
《列子》说:老韭菜变成苋菜,老羊变成猿。
《庄子》说:王独不见那腾跃的猿吗?它得到楠木、梓木、豫章木,攀附在树枝上称王;等到得到柘树、荆棘、枳树、枸树之间,行走困难,视线受限,形势不便,不足以发挥它的能力。
又曰:人如果站在树上,就会感到惊恐不安,像猿猴一样。
又曰:现在把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它一定会咬、撕、扯烂,全部脱去后才满足。观察古今的差别,就像猿猴与周公的差别一样。
又曰:猿,猵狙认为雌性。(司马彪说:扁狚,像猿而狗头,吃猕猴,喜欢与雄性猵狙交配。)
《淮南子》说:虎豹的斑纹吸引人射击,(因为虎豹有斑纹,所以让人射击它们。)猿豽(女滑切。)的敏捷来快速射击。(豽,猿属。乍,暂疾。因为它敏捷,所以让人快速射击它。)
又曰:楚王在林中丢失了猿,树木因此被毁坏;装饰王在池塘中丢失了珍珠,鱼因此被吃光。
又曰:把猿关在笼子里,就和猪一样。不是不灵巧敏捷,是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施展它的能力。
《吴越春秋》说:赵王问范蠡手战之术,范蠡回答说:‘我听说赵国有位处女,国人称她,希望王询问她手战之道。’于是王就请来了她。女子即将北行见王,路上遇到老人,自称袁公。袁公问女子说:‘听说你擅长剑术,愿得一观之。’女子说:‘我不敢有所隐瞒。只管试试。’袁公就拉住林边的树枝扔去,像桔槔一样折断坠地,女子接住了树枝的末端。袁公拿蒲草做成的箭射女子,女子应对自如,箭三次射入,女子趁机举起棍棒击打他,袁公就飞上树,变成了白猿。
《吕氏春秋》说:荆王有白猿,王射击它,它就抱住树而叫。
《汉书》说:李广猿臂善射。
《春秋繁露》说:猿像猴,大而黑,前臂长。长寿的原因,是喜欢引导自己的气息。
《抱朴子》说:《王策记》称猿寿五百岁则变而为玃,(居缚切。)千岁则变为老人。
又曰:周穆王南征,一锯化,君子为猿为鹄,小人为沙为泥。
张载《论》说:白猿玄豹藏在栅栏里,怎么知道它攀附在千丈高的树枝上?
《孝子传》说:猿,狒狒属也,或黄或黑,通胂(音申。)轻剿,(子小切。)善缘妙吟。雌性被人类捕获,最终不会无伴侣而生。
《华阳国志》说:邓芝见到猿抱着孩子在树上,拉弓射击它,射中猿母。孩子拔出箭,用树叶堵住伤口。邓芝叹息,放下弓箭死去。
《宜都山川记》说:峡谷中猿猴的叫声非常清亮,山谷中回荡着它的声音,清脆不绝。行者唱道:‘巴东三峡猿猴鸣,猿猴鸣叫声声悲,猿猴鸣叫声声柔沾衣。’
《荆州图经》说:宜都夷道县西山顶上有古墓,名叫女王冢,不知其人。林中女贞,兽中白猿。
范汪《荆州记》说:夷陵县峡口山,不是日夜不见日月,多猿猴鸣叫,非常清远。
《山海经图赞》说:白猿展示其巧,由基拉弓。数目如同循环,其妙无穷。
《汉书》说:韩生劝项遇狞劻关中,羽曰:‘我听说富贵不还故乡,如衣锦夜行。’于是烧毁宫室,迁都彭城。韩生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又曰:张信少府檀长卿与沐猴与狗斗,盖宽饶奏免之。(张晏说:沐猴,猕猴也。)
王隐《晋书》说:护军张邵母础,淳于智筮之,使西出市猕猴,系母臂,令旁人抱之,拍猴使其作声。三日三夜,放去。猴出门,即为犬所杀。母於此渐差。
郭颁《魏晋世语》说:司马宣王辟周泰为新城太守,尚书锺毓谓泰曰:‘君释褐登宰府,乞儿乘小车,一何駃!’泰曰:‘君明瀚之子,少有文彩,故守吏职,弥猴乘土牛,一何迟!’众宾悦服。
《庄子》说:吴王浮于江,登于狙之山。众狙见之,惊恐地弃而走。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捷地躲避。
《列子》说:宋有狙公者,养之成群。诞狙曰:‘与若芋,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众狙皆喜。
《韩子》说:燕王徵巧术,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母猴成,巧人曰:‘人主喻遨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恩养之,不能观也。
谯子《法训》说: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其礼节。人如果没有礼节,就像猕猴一样!虽然外表像人,但本质像虫。
《淮南子》说:楚有烹猴者,而绐其邦人,邦人以为狗羹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所食。这并不是真正的懂得味道。
《抱朴子》说:我的朋友腾永叔,常养一大猕猴,锁在床间。狗忽然咬死了它,永叔让人合上锁埋了它。后来一百多天,有挑粪的人往,见猕猴在永叔的屋梁上走,不悟挑粪的人,惊指之曰:‘猕猴怎么被伤流血?’永叔说:‘这才知道都有鬼。’
又曰:山中申日称人君者,猴也。猴寿八百岁。
王充《论衡》说:鹿的角足以触狗,猴的手足以抓老鼠;然而鹿被狗制服,猴被老鼠制服,是因为它们的气不利。
《神仙传》说:有人种黍在山中,正担心猕猴吃它,听说介像有道,就跟着他请求驱猴之法。像说:‘没有别的法子,你明天去黍地,看到群猴,就大声喊,告诉它们,说已经告诉介君,让它们不要再侵犯黍地。’这个人第二天去黍地,遇到群猴正要下树,按照像的话,猕猴各自回山,于是绝迹。
《述异记》记载:南康营的居民伍考在砍伐船材时,突然看到太社树上有一只猴子怀孕了。伍考爬上树追赶猴子,猴子像飞一样跳跃。树很高,下面有人,猴子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于是用左手抱着树枝,右手抚摸着肚子。伍考抓住了它,远远地杀死了猴子。剖开它的肚子,里面有一个未出生的猴子。那天晚上,伍考梦见一个人自称是神,责备他杀了猴子。后来伍考生病,先是像疯了一样,后来逐渐变成了老虎,毛、鬃、爪、牙都长了出来,声音也变了。于是它逃入山林,再也没有了踪迹。
周景式在《孝子传》中说:我曾到绥安县,遇到一个追赶猴子的人,猴子的母亲背着孩子潜入水中。水虽然深但很清澈,他用戟刺向猴子,从腰部以下被切断,背部还连着。他把猴子捞到船上,孩子紧跟着它,用手摸着孩子就死了。
陆机在《与弟云书》中说:我在武库、建始殿的各个房间中看到有两足的猴子,真是怪物。
《异物志》记载:南方人把猕猴的头做成腌菜。
袁淑在《俳谐集·常山王九命文》中说:等到图身失所,被束缚在人间。驯服的缨帽和服制,任由心意所牵。登上柱子而嬉戏,抱着梁木而睡眠。捡拾遗漏的东西,随心所欲地吃。
后汉王延寿在《王孙赋》中说:天地造化的神奇,实在令人敬畏。道深奥微妙,信而不为。有王孙这样的狡猾野兽,形状丑陋,仪态不端。面貌像老者,身体像小孩。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眼睛眨动。鼻子高耸而颧骨弯曲,眼睛斜视而表情哀伤。鼻子呼噜噜地呼吸,耳朵动来动去地听。嘴巴紧闭,牙齿咬合,嘴唇翕动。牙齿咬合得紧紧的,舌头舔舐着。脸颊储存着食物,慢慢输送到脾胃。像兔子一样蹲着,像狗一样坐着,像鹿一样煽动尾巴,发出咕咕声。有时发出咕咕声,又好像在哭泣。姿态傲慢而狡猾,豁达而豪放。
《说文》说:猱,贪婪而狡猾。一说:母猴,像人。
《毛诗草木虫鱼疏》说:猱,猕猴也,楚人称之为沐猴。老者为獑猢,敏捷。
《诗》说:不要教猱爬树。(毛苌注曰:猱,猿属也。)
《尔雅》说:猱猿善于攀援。(孙炎注曰:猱,母猴也。)
江乘《地记》说:摄山有山猱,赤脚。
《说文》说:玃,母猴也。
《尔雅》说:玃父善于顾盼。(郭璞曰:像猴而大,黑褐色。能抓握人,喜欢顾盼。)
《抱朴子》说:猕猴和猿八百岁化为玃。
《古今注》说:猴五百岁化为玃。
《吕氏春秋》说:美味的肉,玃饫昀晁。
又曰:听到的话不可不察,经过多次转述,白变成了黑。所以狗像玃,玃像母猴,母猴像人,人与狗就相差甚远了。
《毛诗草木虫鱼疏》说:猱,猕猴也,楚人称之为沐猴。老者为玃,大而黑,前腿弯曲。玃的白腰者为獑猢。
《博物志》说:蜀中南高山上有一种像猕猴的动物,长七尺,能行走奔跑,名叫猴玃,又名马化,或称犭段玃。它等候行人,如果遇到漂亮的妇女,就会偷走她们,人们不知道。行人每次经过它的旁边,都会用长绳牵引,但仍然无法避免,因为它能分辨男女的气息,所以只偷女人不偷男人。被偷走后成为家庭,没有孩子的,终身不能回家,十年之后,形态相似,心意也可能会迷失,不再想回家。有孩子的,死后送回原家。孩子出生都像人,如果不喂养,母亲就会死去,所以不敢不喂养。长大后,与人类没有区别,都姓杨。所以现在蜀中西部多称杨,都是犭段玃、马化的后代,经常有玃爪的人。
《山海经》说:果然兽像猕猴,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颜色苍黑。群行时,老者在前,少者在后。得到果实食物就给老者,好像有义气。交趾的诸山中都有。
《蜀地志》说:涪陵南界榛峡中有果然兽,形状像狗子,头像虎,尾巴柔软光滑,黑白相间。皮可以做成皮衣,轻柔温暖,很珍贵。
《南中八郡志》说:交趾有果然,白脸黑身,毛色斑斓。
《吴录·地理志》说:九真胥浦县有一种明亮的动物,像猿猴,颜色青赤有花纹,生活在树上。北郡和日南郡都有。
《南方草物状》说:果然兽生活在山林上,人们用毒箭射它,剥取皮。皮上的花纹青赤白色,缝制成蓣席。出产于九真、日南郡。
《南州异物志》说:交州以南有果然兽,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身体像猿猴大,脸上有白色。身体不超过三尺,尾巴长四尺多。尾巴反转过身体,超过头部。看它的尾巴,可以看到两个孔向上。它的毛长而细滑,颜色以白色为底,黑色花纹,看起来像苍头鸭,胁边有花纹。收集十几张皮,可以得到一张皮衣,花纹美丽,细厚温暖。
魏钟毓在《果然赋》中说:果然,像猴又像猿,黑脸青身。肉不是美食,只有皮是珍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二十二-注解
猿:猿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善于攀爬,属于狒狒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猿常被用来比喻机智、敏捷,也常与高洁、自由等品质相联系。
狒属:狒狒科,是猿类动物的一个分类,包括狒狒、黑猩猩等。
堂庭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位于《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世界。
五九四十五: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五九之数与音律有关,认为五月是音律的主宰。
老韭为苋,老羭为猿:老韭指的是老韭菜,苋是指苋菜,羭指羊,这句话用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腾猿:指跳跃的猿猴,形容猿猴敏捷的动作。
楠梓豫章:楠、梓、豫章都是树木名,此处用来比喻好的环境。
柘棘枳枸:柘、棘、枳、枸都是树木名,此处用来比喻恶劣的环境。
猿狙:指猿猴,有时也用来比喻人。
猵狙:一种似猿而狗头的动物,食猕猴,性好与雄猿交配。
虎豹之文来射:虎豹的皮毛有花纹,此处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
猿豽:豽指猿属,此处指猿猴。
乍:突然,此处指猿猴行动迅速。
楚王亡其猿于林,木为之残:楚王失去其猿猴,导致森林遭到破坏,比喻失去珍贵之物。
置猿槛中,则与豚同:将猿猴关在笼子里,与猪一样,比喻失去自由。
赵王问范蠡手战之术:赵王询问范蠡关于剑术的问题。
女贞:一种常绿乔木,常用来比喻忠贞。
白猿:一种传说中的灵长类动物,常被用来象征长寿和神秘。
棂槛:指栏杆,此处用来比喻限制。
通胂轻剿:胂指猿猴的肩膀,剿指猿猴的尾巴,此处形容猿猴的轻巧。
巴东三峡猿鸣悲:巴东三峡是指长江三峡中的巴东段,猿鸣悲是指猿猴的叫声悲凉。
沐猴而冠:沐猴指猕猴,冠指戴帽子,比喻人没有真才实学。
狙之山:狙指猿猴,山名,此处用来比喻环境。
诞狙:指年幼的猿猴。
棘刺之端为母猴:用棘刺的尖端雕刻成母猴的形象,比喻技艺高超。
莱糙:指粗粮,此处用来比喻人的品质。
猴也:指猕猴,此处用来比喻人没有礼貌。
太社:太社是指古代祭祀社神的地方,社神是土地之神,太社树上的猴子怀孕,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描述,表示猴子与土地、自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伐舡材:伐舡材指的是砍伐用来造船的木材。
太社树上:太社树上的猴子怀孕,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描述,表示猴子与土地、自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腾赴如飞:形容猴子行动敏捷,像飞一样。
孤逈:形容树木孤立无援,远离人群。
鞠挟:鞠挟是一种病名,可能是指身体虚弱,行动不便。
孝子传:《孝子传》是古代记载孝子事迹的书籍。
徒逐猴:徒逐猴指的是追赶猴子的人。
负子没十:负子没十表示猴子背着孩子,在水里沉没,深达十丈。
戟: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形似矛,但前端有横刃。
监徒:监徒指的是被监禁的囚犯。
武库:武库是古代存放兵器的仓库。
建始殿:建始殿是古代宫殿名。
诸房中:诸房中指的是宫殿中的各个房间。
两足猴:两足猴指的是只有两条腿的猴子,与一般的四足猴不同。
真怪物也:表示这种两足猴是一种真正的奇异生物。
弥猴头:弥猴头指的是弥猴的头颅。
鲊:鲊是一种用鱼肉或肉类发酵制成的食品。
驯缨服制:驯缨服制指的是被驯服的猴子被穿上人类服饰。
羁束人间:羁束人间表示猴子被束缚在人间。
狡兽:狡兽指的是狡猾的野兽。
形陋观而丑仪:形容这种野兽外表丑陋,仪态不佳。
眼睚〈目禺〉〈目穴〉:形容眼睛瞪得很大。
视〈目戢〉睫(侧夹切)以〈目夬〉:形容眼睛瞪得很大,目光锐利。
{穴夬}(乌决切)高匡而曲頞:形容鼻子高挺,鼻梁弯曲。
〈目睘〉〈目昊〉:形容眼睛瞪得很大,目光炯炯。
鼻〈鼻圭〉齁(许侯切)以〈鼻及〉〈鼻夹〉:形容鼻子呼吸声大。
耳聿役以〈目商〉:形容耳朵灵敏,能够辨别方向。
口嗛(呼忝切)呥(音冉)以〈齿佥〉:形容嘴巴张开,牙齿咬合。
唇喋〈口〉以〈开皮〉〈开皃〉:形容嘴唇动,说话。
齿厓厓以齴々:形容牙齿咬合有力。
爵任〈口染〉而唲:形容嘴巴张开,发出声音。
储粮食於两颊,稍委输於胃脾:形容猴子能够储存食物。
踡兔蹲而狗踞,煽鳃鹿而啒吚:形容猴子像兔子一样蹲坐,像狗一样蜷缩,像鹿一样煽动鼻翼。
嗝嗝(苦革切)而〈口壳〉々:形容打嗝。
猱:猱是猕猴的一种,母猴。
沐猴:沐猴是猕猴的别称,楚人称之为沐猴。
獑猢:獑猢是猕猴的老者,形态更加敏捷。
猴玃:猴玃是一种生活在蜀中南高山的类似猕猴的生物。
马化:马化是猴玃的别称。
犭段玃:犭段玃是猴玃的别称。
果然:果然是一种类似于猕猴的动物,以名自呼。
獠人:獠人是指古代南方的一些民族。
裘蓐:裘蓐是用兽皮制成的衣服和垫子。
杨:杨是一个姓氏,也是猴玃后代的姓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兽部-卷二十二-评注
《述异记》中记载的南康营民伍考之伐舡材,忽见太社树上有一猴怀孕的奇异事件,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猴子怀孕这一情节,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神秘色彩而设置的。考之追逐猴子,猴子在树上抱树枝抚腹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猴子的无助和考之的凶狠,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考之梦见神责让他,可能象征着自然力量的惩罚,以及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反思。
周景式《孝子传》中描述的徒逐猴,猴母负子没十的情节,展现了孝道观念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徒逐猴的行为,虽然残酷,但猴母为了保护孩子,不惜牺牲自己,这种母爱令人感动。水虽深而清,以戟刺之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猴母的勇敢和坚韧,同时也反映了孝子对母亲的敬爱。
陆机《与弟云书》中提到的监徒武库,建始殿诸房中见有两足猴的怪物,揭示了古代文学中对奇异生物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神秘现象的探索。
《异物志》中南方人以弥猴头为鲊的记载,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中对奇异食材的利用,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丰富想象。
袁淑《俳谐集·常山王九命文》中描述的图身失所,羁束人间的情节,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命运的调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后汉王延寿《王孙赋》中对王孙狡兽的描写,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生命形态的思考。
《说文》中对猱的解释,揭示了猱作为一种动物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动物分类和命名的规范。
《毛诗草木虫鱼疏》中对猱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猱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诗》中的无教猱升木,反映了古人对动物习性的了解,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尔雅》中对猱猿善援的记载,揭示了猱猿的攀爬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
江乘《地记》中摄山有山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地方风物的记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说文》中对玃的解释,揭示了玃作为一种动物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动物分类和命名的规范。
《尔雅》中对玃父善顾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玃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
《抱朴子》和《古今注》中对猕猴和猿化为玃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循环和变化的思考。
《吕氏春秋》中对玃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动物习性的了解,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毛诗草木虫鱼疏》中对玃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玃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博物志》中对猴玃的记载,揭示了古代文学中对地方风物的记录,以及对神秘生物的描绘。
《山海经》中对果然兽的记载,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奇异生物的记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蜀地志》和《南中八郡志》中对果然兽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果然兽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地方风物的记录。
《吴录·地理志》和《南方草物状》中对果然兽的记载,揭示了古代文学中对地方风物的记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魏锺毓《果然赋》中对果然兽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地方风物的记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