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四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四十二-原文

《左传》曰:帅师以来,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矣。

又曰:晋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

又曰: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又曰: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韩简,晋大夫,韩万之孙。)复曰:’师少於我,斗士倍於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谓奔梁求秦也。)入用其宠,(为秦所纳。)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狃,忲也。言辟秦则使忲来。)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又曰: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烦夫子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军事,诘朝将见。’

《穀梁传》曰:请一战,不克请再,再不克请三,三不克请四,四不克请五,五不克举国而授,於是而与之盟。

《史记·楚世家》曰:六年,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与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与秦平。

《后汉书·王霸传》曰: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

《孙子》曰:忿速可侮。(急疾之人可忿怒而致死。忿速,易怒者也。)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於利而用,不合於利而止。(人主聚众兴军,以道理胜负之计,不可以己之私。举兵则以策,不可以愠恚之故而合战也。)怒而可以复喜,愠而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主怒兴伐,人无素谋明计,则破亡矣。将愠怒而斗,仓卒而合战,所杀伤必多。怒忿复可以悦喜,言亡国不可以复存,死不可以复生,言当须愤之也。)故曰:明王慎之,良将儆之,此安危之道也。(儆,戒也。)

《左传》曰:赵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师者。请挑战,弗许。请召盟,许之。

《左传》曰: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旍摩垒而还。'(靡,近也。靡于驰也。)乐伯曰:’吾闻致师者,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馘,断耳也。)执俘而还。’皆行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

《战国策》曰:魏武侯问吴起曰:’两军相常,不知其将欲击,何如?’起曰:’令贱而勇者,将而击锐,交和而北,告而勿罚,观敌进取,一来一起,其政以理,奔北不追,见利不取,此将有谋。若其众追北,旗帜杂乱,自止自行,或纵或横,贪利务得,凡若此类。将令不行。’

《史记》曰:《吴世家》曰:夏,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槜李。(贾逵曰:越地也。)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自刭。(《左传》曰:使罪人三行属剑於颈。)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

又曰: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王胸,汉王扪足曰:’虏中吾指!’

又曰:王翦代李信击荆,荆兵数挑战,终不出。久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曰:’方投石超距。’翦曰:’士卒可用矣。’

《汉书》曰:项羽使人谓汉王曰:’天下匈匈,以吾两人。愿与王挑战,决雌雄,无徒罢天下父子为。’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羽令壮士出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羽大怒,自被甲挑战。楼烦欲射,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能视,手不能发,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问之,乃羽。汉王大惊。

又曰:楚汉相持彭城,数绝楚粮道。项羽欲讨越,谓其将曹咎曰:’谨守皋,即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汉果数挑战,楚军不出,使大辱之。五六日,曹咎怒,度兵汜水,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曹咎自刎汜水上。

《后汉书》曰:张堪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代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馀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又曰:王霸讨苏茂,贼聚众挑战,霸坚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矢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徼一切之胜。(徼,要也。一切犹权时也。)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又曰:李宪叛,马成拜扬武将军,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进围宪於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遂屠舒。斩宪。

《魏志》曰:公西征马超,进军度渭。超等数挑战,不许。公乃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

《魏氏春秋》曰:诸葛亮遇司马宣王,因挑战,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魏略》曰: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领,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呼我黄须儿来,令击之。’乃召曹彰晨夜进追,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姚襄据黄落,前秦苻坚遣将黄眉、邓羌等率步骑讨之。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说黄眉曰:’伤弓之鸟,落於虚发。襄频为晋将桓张平所败,锐气丧矣。今固垒不战,是穷寇也。襄性刚狠,易以刚动。若长驱鼓行,且压其垒,襄必忿而出师,可一战擒也。’黄眉从之。遣羌追骑三千军於襄垒。果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引骑而退。襄追至于三原,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

《宋书》曰:沈攸之反,自江陵举兵东下,分兵出夏口,据鲁山。攸之既至郢,以郢城弱小足攻,(宋郢州,今江夏郡。)遣人告郢州守将柳世崇曰:’被太后令,当蹔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行此意。’世崇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闻,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崇遣军於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之。世崇随宜拒应,众皆披却,攸之军日久败溃。

《隋书》曰:陈茂从高祖与齐师战於晋州。贼甚盛,高祖将挑战,茂固止不得,因捉马鞚。高祖忿之,拔刀斫其额,流血被面,词气不挠。高祖感而谢之,厚加礼敬。

又曰:窦荣定之击突厥也,史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荣定素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

《唐书》曰:高祖初起,师次霍邑,隋将宋老生拒之。上谓诸将曰:’老生若婴城自守,当即攻之。主客势悬,卒难致力,其计若何?’太宗进曰:’老生勇而无谋,请以轻兵挑之。必出战,则成擒矣。’从之。太宗以数骑诣其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者。老生果怒,开门出兵。太宗驰白高祖曰:’事谐矣。’高祖因谓陇西公建成曰:’汝看两阵将交,引左军直趋东门。’令太宗引右军直趋南门,以断其归路。老生之军背城而阵,高祖以中军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於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中军与左军咸却。太宗自南原遥见尘起,知义师退,率二百骑驰下峻坂,杀一贼将,遂横断其军,出于阵后,表里齐譟,响若崩山,隋师大溃,各舍杖而走。县门发,老生不得入城,乃弃马投堑,甲士斩之,致其首於麾下,流血数里,僵死尸相枕,四面乘胜进薄其城。时无攻具,士卒缘槊而上,一时攀堞,无敢当者,遂平霍邑,抚其馀众而用之。

又曰:杜伏威既败隋师,炀帝又遣将军陈棱讨之,棱不敢战,伏威知其怯懦,因遗棱妇人之服以激怒之,棱果大怒恚,率众而至。伏威逆拒,杀数千人,棱仅以身免。

又曰:窦建德自荥阳西上,太宗以数百骑出武牢关二十馀里以挑之。往往设伏,比至贼营才四骑而已,谓左右曰:’贼见我而旋是其上计,乘险逐我,是其下策,’贼初见骑少,疑为斥候。太宗谓曰:’我秦王也。’因引弓射之,毙其一将。贼以兵六十骑并援枪而至,从者咸失色。太宗谓之曰:’尔但前去,我自殿后。’於是按辔徐行,贼至,引弓射之,毙一将,贼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毙,贼乃不敢复逼。太宗且挑且还,伏兵相次而发,合击破之,获其大将殷秋、石瓒,斩首数百级。

○决战上

《六韬》曰:周武王将伐纣,问太公曰:’今敌人围我,断后绝粮,吾欲徐以为阵,以败为胜,奈何?’太公曰:’不可。’此天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可为四冲阵,以骁骑惊其三军,左军疾左右,右军疾右,中军迭前迭后,往敌之空。吾军疾击鼓而当之。

又曰:’敌疏其阵,又远其后,跳我流矢以弱我弓弩,劳我士卒,为之奈何?’太公曰:’发我锐士先击其前,军骑猎其左右,引而分队,以随其后,三军疾战。凡以少击众,避之於易,要之於险,避之以昼,取之以夜。故曰:以一击十,莫善於厄;以十击百,莫善於险;以千击万,莫善於阻。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厄也。’

《左传》曰:晋师伐齐,阵于莘。(所臻切。)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及战,郄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中军将自执旗鼓,故虽伤而击鼓不息也。)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以其不识己推车也。)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镇也。集,成也。)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贯。即,就也。擐,音患。)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并,毕正切。)右援枹(音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晋师从郄克车。)齐师败绩。

又曰:齐侯伐晋夷仪。

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无存,齐人也。室之,为取妇。)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於高、国。'(高氏、国氏,齐贵族也。无存欲必有功还,取卿相之女也。)先登,求自门出,死於霤下。(既入城,夷仪人不服,故斗死于门屋霤下也。)齐侯克夷仪,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给五家不使役。)乃得其尸。

公三襚之;(襚,衣也。比殡三加襚,深厚礼之也。)与之犀轩直盖,(犀轩,卿车。直盖,高盖也。)亲推之三。(齐侯自推丧轮三转也。)

《国语》曰:齐庄公且伐莒,为车五乘之兵,而杞梁、华舟独不与焉,故归而不食。

其母曰:’汝生而无义,死而无名,则虽非五乘孰不汝笑也;生而有义,死而有名,则五乘之兵尽汝下也。’趣食乃行,杞梁、华周同车侍于庄公,而行至莒,莒人逆之。

杞梁、华舟下斗,获甲首三。

庄公止之曰:’子止与子同齐国。’

杞梁、华舟曰:’君为五乘之兵,而舟、梁不与焉,是少吾勇也;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恶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不敢当。

《战国策》曰:齐上将田单率师将攻狄,鲁仲连子曰:’将军攻狄,必不能下也。’

单曰:’单以破亡馀卒破万乘之燕,今攻狄而不能下,何也?’上车不谢而去。

遂攻狄,三月不克。

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柱归。’单乃惧,问仲连子。

对曰:’将军在即墨之时,坐即织篑,立即杖插,为士卒倡,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是言莫不掩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淄土之宝,是以乐生而恶死。此以不胜也。’

田单明日结励发气,立於矢石间,引枹而鼓之,狄人乃下。

《汉书》曰: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荷戟驱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也。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之。’

《后汉书》曰:刘伯升起兵,光武守昆阳,莽将王寻、王邑来讨,兵号百万。

先至昆阳以十万,围数重。

时伯升已拔宛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佯堕其书,寻、邑得其书,不喜。

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

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西城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阵乱,乘势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

又曰:郏令冯鲂力战死,帝曰:’此健令。’

又曰:吴汉率兵围苏茂於广乐。

刘永将周建来救,汉将轻骑迎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疮而起,椎牛飨士,令众军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杖节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於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明日,建、茂出围兵汉。

选四部精兵三千馀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还,奔城。

汉长驱追击,大破之。

李陵《答苏武书》曰:’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得免耳。’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曰:’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馀日,所杀过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四十二-译文

《左传》说:率领军队前来,本来就是为了寻找敌人,如果敌人来了却不攻击,那还等待什么呢。

《左传》又说:晋国的军队到达了靡笄之下,齐国的国君派人请求交战。

《左传》又说:子玉派伯棼请求交战,说:‘不敢保证一定能立功,只是希望能借此机会堵住那些说坏话的人的嘴。’

《左传》又说:晋侯迎击秦军,派韩简查看军队,(韩简,晋国大夫,韩万的孙子。)韩简回来后说:‘我们的军队人数少于他们,但战士的数量是他们的一倍。’晋侯问:‘为什么?’韩简回答说:‘他们出兵时利用了我们的资源,(指的是逃到梁国寻求秦国援助。)进入时利用了我们的宠信,(被秦国接纳。)饥饿时吃我们的粮食,三次施恩却没有得到回报,所以才会来攻击我们。现在又来攻击我们,我们这边懈怠了,而他们那边却很振奋,这样的差距还不足以对抗。’晋侯说:‘一个人都不能轻视,何况是一个国家呢?’(狃,忲也。说避开秦国就会招来愤怒。)于是派使者请求交战,说:‘我虽然不才,能够团结我的军队但不能使他们离散。如果您不回来,我将无处可逃。’秦伯派公孙枝回应说:‘您还没进入国境时,我就担心您;进入后还没有确定位置,我还是很担心;如果位置确定了,怎么敢不遵命!’

《左传》又说:子玉派斗勃请求交战,说:‘请允许我和您的士兵进行一场游戏,您只需坐在车轼上观看,我斗勃也会在这里。’晋侯派栾枝回应说:‘请告诉您的部下,注意保护你们的战车,严肃对待你们的军事行动,明天我们将见面。’

《穀梁传》说:请求打一仗,如果打不赢就再请求一次,再打不赢就再请求一次,直到第五次,如果还不行,就全国投降,然后与他们结盟。

《史记·楚世家》说:六年,秦国派白起在伊阙攻打韩国,大获全胜,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给楚王写信说:‘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要率领诸侯攻打楚国,争夺一时的生命。希望大王整顿士兵,期待一场愉快的战斗。’楚顷襄王因此感到忧虑,于是计划与秦国讲和。

《后汉书·王霸传》说:王霸军中有壮士路润等几十人,剪掉头发请求出战。

《孙子》说:易怒的人可以激怒。君主不能因为愤怒而发动军队,将领不能因为怨恨而发起战斗。只有在有利的情况下才使用,在不利的条件下就停止。(人君聚集民众发动军队,应该以道理和胜负的策略为依据,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情。发动军队要根据策略,不能因为愤怒而战斗。)愤怒可以转化为喜悦,怨恨可以转化为愉快,但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恢复,死者也不能再复活。(君主愤怒而发动攻击,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策略,就会导致灭亡。将领愤怒而战斗,仓促间合并战斗,伤亡必定很多。愤怒和怨恨可以转化为喜悦和愉快,但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恢复,死者也不能再复活,这是说应该保持愤怒。)因此说:明智的君主会谨慎对待,优秀的将领会警惕,这是安危的关键。(儆,警告。)

《左传》说:赵旃没有得到卿位,而且对失去楚国的致师者感到愤怒。请求挑战,但没有被允许。请求召盟,被允许了。

《左传》说:楚国允许许伯驾驶乐伯,摄叔作为右翼,来接近晋国军队。许伯说:‘我听说接近敌人的人,驾驭着旗帜,穿梭于阵地之间然后返回。’乐伯说:‘我听说接近敌人的人,代替驾驶员握住缰绳,驾驶员驾驭两匹马,掉转马头返回。’摄叔说:‘我听说接近敌人的人,右翼进入阵地,割下敌人的耳朵,(馘,割下耳朵。)抓捕俘虏然后返回。’他们都按照听说的去做然后返回。晋国人追赶他们,从左右两边夹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夹击无法前进,只射出一支箭。麋鹿在前方出现,乐伯射中了一只麋鹿。

《战国策》说:魏武侯问吴起说:‘两军对峙,不知道敌方的将领是否想要战斗,怎么办?’吴起说:‘让地位低而勇敢的人担任将领去攻击敌人的精锐,交战失利后报告而不受惩罚,观察敌人的进攻,一次进攻一次撤退,政治清明,逃跑时不追赶,看到利益不夺取,这说明将领有谋略。如果敌人追击逃跑的士兵,旗帜杂乱,自行停止或行动,有的向前有的向后,贪图利益追求胜利,所有这些情况,说明将领的命令无法执行。’

《史记》中的《吴世家》说:夏天,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在槜李迎击吴国。(贾逵说:越国的土地。)越国派死士挑战,三列队伍向吴国军队冲去,然后自杀。(《左传》说:派罪人三列队伍把剑挂在脖子上。)吴国军队观看后,越国趁机攻打吴国,在姑苏打败了吴国。

《史记》又说:汉王项羽一起站在广武之间说话。项羽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汉王列举了项羽的十个罪行,项羽大怒,伏弩射中了汉王的胸部,汉王摸着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史记》又说:王翦代替李信攻打荆国,荆国的军队多次挑战,但王翦始终不出战。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军中在玩什么游戏?’回答说:‘正在投掷石头和跳跃。’王翦说:‘士兵们可以使用了。’

《汉书》说:项羽派人告诉汉王说:‘天下动荡不安,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愿意和您挑战,决定胜负,不要让天下的父子白白受苦。’汉王笑着拒绝说:‘我宁愿斗智,不愿斗力。’项羽让壮士出来挑战。三次交手后,楼烦总是射杀挑战者。项羽大怒,亲自披甲挑战。楼烦想要射箭,项羽瞪眼怒斥他。楼烦眼睛无法看清楚,手无法发射,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询问,才知道是项羽。汉王非常惊讶。

《汉书》又说:楚汉在彭城对峙,多次切断楚国的粮道。项羽想要讨伐越国,对将领曹咎说:‘小心守护皋,如果汉军想要挑战,不要与战,不要让他们向东去。我十五天内一定消灭彭越,平定梁地。’汉军果然多次挑战,楚军不出战,故意羞辱他们。五六天后,曹咎愤怒,渡过汜水,汉军攻击他们,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财物。曹咎在汜水上自杀。

《后汉书》说:张堪担任谒者。派他送委输缣帛,并带领七千骑兵,前往大司马吴汉,在途中追封他为蜀郡太守。当时汉军还剩下七天的粮食,暗中准备船只想要逃跑。张堪听说后,急忙去见吴汉,说公孙述必败,不应该撤退军队的策略。吴汉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假装弱小来挑衅敌人,公孙述果然亲自出来,战死在城下。

《后汉书》又说:王霸讨伐苏茂,敌人在那里聚集军队挑战,王霸坚守不出,正在宴请士兵和表演音乐。苏茂的箭射中了营中的酒杯,王霸安坐不动。军官们都 say:‘苏茂前几天已经被打败了,现在容易攻击了。’王霸说:‘不是这样的。苏茂的客军远道而来,粮食不足,所以多次挑战,想要侥幸获得胜利。(徼,要也。一切犹权时也。)现在关闭营门休息士兵,这就是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之策。’苏茂无法得到战斗,于是带领军队返回。

《后汉书》又说:李宪叛变,马成被封为扬武将军,从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调集军队攻打李宪,围攻李宪于舒,命令各军挖深沟筑高垒。李宪多次挑战,马成坚守不出,围攻了一年多,到六年春天,城中的粮食吃完了,才发动攻击。最终攻下了舒城,斩杀了李宪。

《魏志》说:曹操西征马超,进军渡过渭水。马超等人多次挑战,没有被允许。曹操于是定下日期会战,先派轻兵挑衅,战斗了很久,然后让虎骑从两边夹击,大败马超。

《魏氏春秋》说:诸葛亮遇到司马懿,趁机挑战,送来女子的装饰品,以激怒司马懿。

《魏略》记载:太祖(曹操)在汉中时,刘备(刘备)住在山岭上,派刘封下来挑战,太祖大骂道:‘卖鞋的店铺老板,让你这个假儿子来拒我吗?叫我的黄须儿子(曹彰)来,让他打你。’于是召唤曹彰日夜兼程追赶,一直追到长安,而太祖已经回去了。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记载:姚襄占据黄落,前秦苻坚派遣将领黄眉、邓羌等率领步兵和骑兵讨伐他。姚襄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坚守不出战。邓羌劝说黄眉说:‘受过箭伤的鸟,落在空发上。姚襄多次被晋将桓温张平打败,锐气已经丧失。现在他坚守不出战,这是被困的敌人。姚襄性格刚烈凶狠,容易用刚劲的方法使他动怒。如果长驱直入,逼近他的壁垒,姚襄一定会愤怒地出兵,可以一战擒获他。’黄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追击姚襄的壁垒。果然,姚襄愤怒了,全部精锐出战。邓羌假装战败,带领骑兵撤退。姚襄追击到三原,邓羌回马抵抗姚襄。不久,黄眉赶到,双方大战,姚襄被斩杀,全部士兵被俘虏。

《宋书》记载:沈攸之反叛,从江陵起兵东下,分兵出夏口,占据鲁山。沈攸之到达郢州后,认为郢城弱小,足以攻破,派人告诉郢州守将柳世崇说:‘受到太后命令,应当暂时返回都城,你既然已经与我合作,应该明白这个意思。’柳世崇回答说:‘东下的军队,已经很久听说了,郢城是个小镇,只能自守而已。’沈攸之准备离开时,柳世崇派军在西渚挑战。沈攸之果然愤怒,命令各军登陆烧毁郭邑,筑起长围攻城。柳世崇随机应变,抵抗攻击,士兵们纷纷溃散,沈攸之的军队长时间战败。

《隋书》记载:陈茂跟随高祖与齐军在晋州作战。敌军非常强大,高祖想要挑战,陈茂坚决阻止不了,于是抓住马缰绳。高祖愤怒,拔刀砍他的额头,血流满面,但言辞不屈。高祖感动并感谢他,给予了他深厚的礼遇。

又记载:窦荣定攻打突厥时,史万岁到辕门请求自告奋勇。窦荣定一直听说他的名字,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告诉突厥说:‘士兵们有什么罪过,要被杀?只需要各自派一个壮士决一胜负就可以了。’突厥答应了这个条件,于是派出一骑挑战。窦荣定派史万岁出阵应对,史万岁骑马斩下敌将首级而回。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于是带领军队离开。

《唐书》记载:高祖最初起兵,军队驻扎在霍邑,隋将宋老生抵抗他们。高祖对将领们说:‘如果宋老生守城自守,我们就直接攻打。主客双方势力相差悬殊,士兵难以集中力量,我们该如何应对?’太宗建议说:‘宋老生虽然勇猛但无谋,请用轻兵挑逗他。如果他出战,我们就可以抓住他。’高祖同意了这个建议。太宗带领几名骑兵到城下,挥舞鞭子指挥,像是要包围城市。宋老生果然愤怒,打开城门出兵。太宗骑马飞奔,告诉高祖:‘事情成功了。’高祖于是对陇西公李建成说:‘你看两军即将交战,指挥左军直接冲向东门。’命令太宗带领右军直接冲向南门,以切断敌人的退路。宋老生的军队背城而阵,高祖带领中军与李建成在城东合阵,太宗和柴绍在城南布阵。宋老生指挥军队快速前进,首先攻击高祖,而李建成落马,宋老生趁机进攻,中军和左军都撤退了。太宗从南原远远看到尘土飞扬,知道义军撤退了,率领两百骑兵飞奔而下,杀死一名敌将,然后横断敌军,从阵后突破,内外夹击,声音如山崩,隋军大败,士兵们纷纷丢弃武器逃跑。城门打开,宋老生无法进入城内,于是弃马跳入壕沟,士兵将其斩首,血流数里,尸体堆积如山,四面乘胜进攻,逼近城池。当时没有攻城工具,士兵们攀爬长矛而上,一下子攀上城墙,无人敢挡,于是平定了霍邑,安抚剩余的士兵并加以利用。

又记载:杜伏威打败隋军后,隋炀帝又派遣将军陈棱讨伐他,陈棱不敢交战,杜伏威知道他胆小懦弱,于是送给他妇女的衣服来激怒他,陈棱果然非常愤怒,率领军队前来。杜伏威迎战,杀死数千人,陈棱仅以身免。

又记载:窦建德从荥阳向西进军,太宗带领数百骑兵出武牢关二十多里去挑战。经常设下埋伏,等到达敌营时只剩下四骑,太宗对左右说:‘敌人看到我们就会撤退,这是他们的上策;趁险要地形追逐我们,这是他们的下策。’敌军一开始看到骑兵少,怀疑是侦察兵。太宗说:‘我是秦王。’于是拉弓射击,射死一名敌将。敌军派出六十骑兵并援枪而来,随从们都惊慌失色。太宗说:‘你们只管往前冲,我自会在后面保护。’于是缓缓骑行,敌军到来,太宗拉弓射击,射死一名敌将,敌军害怕而停止进攻。停止后又再次进攻,如此反复多次,每次进攻都被射死,敌军不敢再逼近。太宗边挑战边撤退,伏兵依次发动,合力击败敌军,俘虏了敌军大将殷秋、石瓒,斩首数百级。

《六韬》记载:周武王将要讨伐商纣王,问太公说:‘现在敌人包围我们,切断我们的后路和粮食供应,我想慢慢地布阵,以失败为胜利,怎么办?’太公说:‘不可。’这是天下被困的军队,突然使用就能胜利,慢慢使用就会失败。可以布下四冲阵,用精锐骑兵惊扰敌人的三军,左军快速左右移动,右军快速向右移动,中军前后交替,往敌人的空隙进攻。我们军队快速击鼓应对。

又记载:‘敌人疏开阵型,又远离我们,用流矢削弱我们的弓弩,使我们士兵疲惫,我们该怎么办?’太公说:‘派出我们精锐的士兵先攻击他们的前方,军骑左右猎杀,分散敌军,然后跟随其后,三军快速作战。凡是用少打多,要避开容易的地方,在险要的地方截击,白天避开,夜间进攻。所以说:用一敌十,没有比险要地形更好的;用十敌百,没有比险要地形更好的;用千敌万,没有比险要地形更好的。使用众多士兵的时候要追求容易,使用少量士兵的时候要追求险要。’

《左传》记载:晋军攻打齐军,在莘地(所臻切)布阵。晋国解张驾驭郄克,郑丘缓为右军。战斗中,郄克被箭射伤,血流到鞋子,但鼓声没有中断。(中军将领亲自执掌旗帜和鼓,所以虽然受伤但鼓声不停。)他说:‘我受伤了!’张侯说:‘从开始交战,箭就贯穿了我的手和胳膊,我折断胳膊来驾驭战车,左边的轮子已经染成红色,怎么敢说受伤。你忍着点!’郑丘缓说:‘从开始交战,只要有险要的地方,我就一定会下车推车,你难道不知道吗?但你受伤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推车的事情。)张侯说:‘军队的耳目在我旗帜和鼓声中,前进和后退都跟随它们。这辆车只要有一个人守卫,就可以完成任务(殿,镇守。集,完成。),你这样怎么能让君主的大事失败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会死的。(擐,穿。即,就。擐,音患。)我的伤还没有到致命的地步,你加油吧!’左边的马缰绳并在一起,右边的手握着鼓槌击鼓,马失控无法停止,军队跟随他前进。(晋军跟随郄克的战车。)齐军战败。

又说:齐侯攻打晋国的夷仪。敝人的父亲要将女儿嫁给他,他推辞了,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弟弟。(无存是齐国人。室之,就是娶媳妇的意思。)他说:‘这次出征如果不死,回来后一定会娶高氏、国氏的女儿。’(高氏、国氏是齐国的贵族。无存想立功回来,娶贵族的女儿。)他率先登城,请求从城门出去,死在城门下的屋檐下。(既然已经进入城内,夷仪的人还不服,所以在城门下的屋檐下战斗而死。)齐侯攻克夷仪,对夷仪人说:‘如果抓住我的无存,就免掉五家的劳役。’(让五家不用服役。)于是找到了他的尸体。国君给他穿上三套衣服;(襚,就是衣服。比殡葬时多加衣服,表示深厚的礼遇。)给他一辆犀牛车和直盖,(犀牛车是贵族的车。直盖,就是高盖。)、亲自推着车送他。(齐侯亲自推着灵车转了三圈。)

《国语》记载:齐庄公将要攻打莒国,准备了五辆战车和士兵,但杞梁和华舟没有参与,所以回来后不吃饭。他的母亲说:‘你活着没有义,死了也没有名声,那么即使不是五辆战车,谁不会嘲笑你呢;活着有义,死了有名声,那么即使有五辆战车的士兵也会在你之下。’催促他吃饭后出发,杞梁和华周同乘一辆车侍奉庄公,走到莒国,莒国人迎接他们。杞梁和华舟下车战斗,斩杀敌军三人。庄公阻止他们说:‘你们停下来,我和你们同在齐国。’杞梁和华舟说:‘君王为五辆战车而战,但我和梁不参与,这是轻视我们的勇气;面对敌人,面临困难,用利益阻止我,这是讨厌我们的行动;深入敌后,多杀敌人,是我的职责。齐国的利益,我不知道。’于是继续战斗,摧毁敌军,三军不敢抵挡。

《战国策》记载:齐国的上将军田单率领军队将要攻打狄国,鲁仲连子说:‘将军攻打狄国,一定不能攻克。’田单说:‘我以破败的残余士兵打败了燕国,现在攻打狄国却不能攻克,为什么?’他上车没有告别就离开了。于是攻打狄国,三个月没有攻克。齐国的孩子们唱着歌谣说:‘大帽子像簸箕,长剑柱子回家。’田单于是害怕了,问鲁仲连子。鲁仲连子回答说:‘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着织布,立刻拿起木棍,为士兵们鼓舞士气,当时将军有必死之心,而士兵们没有生还的念头。听到这些话,没有人不掩面哭泣,振奋双臂想要战斗,这就是打败燕国的原因。现在将军东有掖邑的封地,西有淄土的宝物,因此喜欢生活而害怕死亡。这就是不能取胜的原因。’田单第二天振奋精神,站在箭石之间,拿起鼓槌击鼓,狄国人于是投降。

《汉书》记载: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战死,手持长矛驱赶未知的吴军,身受数十处创伤,名声在三军中领先,这是天下的壮士。如果没有大的恶行,仅仅因为争酒杯就不足以引起其他过错来处死他。’

《后汉书》记载:刘伯升起兵,光武帝守卫昆阳,王莽的将领王寻和王邑来讨伐,号称百万大军。先到昆阳的是十万大军,包围了几层。当时刘伯升已经攻下宛城三天,光武帝还不知道,就假装派人拿着书信报告城内,说宛城的军队到了,故意掉落书信,王寻和王邑得到书信,不高兴。将领们经过连续的胜利,胆气更加壮大,没有一个不是以一敌百。光武帝于是和三千名敢死队员从西城水上冲击敌军的中坚,王寻和王邑的军队阵脚大乱,趁势崩溃,于是杀了王寻。城内的士兵也鼓噪而出,内外合力,声震天地,王莽的军队大溃败,逃跑的人互相践踏。

又说:郏县县令冯鲂奋力战斗而死,皇帝说:‘这是一个健壮的县令。’

又说:吴汉率领军队在广乐围攻苏茂。刘永的将领周建来救援,吴汉率领轻骑兵迎战,不利,落马受伤膝盖,返回营地。将领们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您受伤卧床,大家都很害怕。’吴汉于是愤怒地包扎伤口站起来,杀牛宴请士兵,命令全军说:‘敌人虽然人多,都是抢劫的盗贼,胜了不谦让,败了不救援,不是有节操和义气的人。今天是我们封侯的时候,各位要努力!’于是士兵们愤怒激昂,士气倍增。第二天,周建和苏茂出兵解围,吴汉挑选四部精兵三千多人,齐声击鼓前进,周建和苏茂的军队大溃败,返回,奔向城池。吴汉长驱直追,大败敌军。

李陵《答苏武书》说:从前先帝给了我五千步兵,出征遥远的地方,五将迷失道路,我独自遭遇战斗。单于认为我无法生还,就想带我回去,但那些叛徒教唆他,于是我又继续战斗,所以我没有逃脱。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说: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敌军之地,脚踩王庭,垂钓虎口。横挑强胡的亿万大军,和单于连续战斗十多天,所杀敌军超过我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四十二-注解

帅师以来:帅师,指率领军队。以来,自从来到。这里指军队出动以来。

固敌是求:固,坚固;敌,敌人;求,寻求。指寻求与敌人交战的机会。

晋师至于靡笄之下:晋师,晋国的军队;靡笄,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这里比喻军队的旗帜。指晋国军队到达了旗帜飘扬的地方。

齐侯使请战:齐侯,齐国的君主;使,派遣;请战,请求交战。

子玉使伯棼请战:子玉,楚国的将领;伯棼,人名;请战,请求交战。

非敢必有功也:非敢,不敢;必有功也,指不敢保证一定能取得胜利。

愿以间执谗慝之口:愿以,希望用;间,间隙;执,抓住;谗慝,指诽谤和邪恶。

韩简视师:韩简,晋国大夫;视师,视察军队。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同上。

公曰何故:公,指晋国的君主;何故,为什么。

一夫不可狃,况国乎?:一夫,一个人;不可狃,不可轻视;况国乎,何况是国家呢。

逆秦师:逆,迎击;秦师,秦国的军队。

韩万之孙:韩万,人名;之孙,他的孙子。

师少於我,斗士倍於我:师,军队;少於我,比我的军队少;斗士,战士;倍於我,比我的战士多。

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同上。

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遂使请战,于是派遣人去请求交战;寡人不佞,我不才;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能够聚合众人但不能离散他们;君若不还,如果您不回来;无所逃命,就没有地方可以逃避生命。

秦伯使公孙枝对曰:秦伯,秦国的君主;使,派遣;公孙枝,人名;对曰,回答说。

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君之未入,您还没有进入;寡人惧之,我担心您;入而未定列,进入后还没有确定阵势;犹吾忧也,我还是担心;苟列定矣,如果阵势确定了;敢不承命,怎敢不接受命令。

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请与君之士戏,请您和您的士兵们玩耍;君凭轼而观之,您站在战车上观看;得臣与寓目焉,我和您一起观看。

晋侯使栾枝对曰:晋侯,晋国的君主;使,派遣;栾枝,人名;对曰,回答说。

烦夫子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军事,诘朝将见:烦夫子谓二三子,请夫子告诉他们;戒尔车乘,警惕你们的战车;敬尔军事,尊重你们的军事;诘朝将见,明天将会有所相见。

请一战,不克请再,再不克请三,三不克请四,四不克请五,五不克举国而授,於是而与之盟:请一战,请求进行一次战斗;不克请再,如果第一次没有胜利,就请求再次战斗;再不克请三,如果第二次还是失败,就请求第三次;三不克请四,如果第三次仍然失败,就请求第四次;四不克请五,如果第四次还是失败,就请求第五次;五不克举国而授,如果第五次仍然失败,就全国投降;於是而与之盟,于是与之结盟。

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秦国派遣白起在伊阙攻打韩国;大胜,取得了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斩杀了二十四万人。

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倍秦,楚国背叛了秦国;秦且率诸侯伐楚,秦国将要率领诸侯国攻打楚国;争一旦之命,争夺一瞬间的生命;愿王之饬士卒,希望大王整顿士兵;得一乐战,能够享受战斗。

楚顷襄王患之,乃谋与秦平:楚顷襄王患之,楚国的顷襄王对此感到担忧;乃谋与秦平,于是计划与秦国讲和。

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王霸军中的壮士路润等几十人;断发请战,剪断头发请求出战。

忿速可侮:忿速,易怒的人;可侮,可以被侮辱。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主,君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君主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发动军队;将,将领;不可以愠而致战,将领不可以因为怨恨而发动战斗。

合於利而用,不合於利而止:合於利而用,如果符合利益就使用;不合於利而止,如果不符合利益就停止。

怒而可以复喜,愠而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怒而可以复喜,愤怒可以变成喜悦;愠而可以复悦,怨恨可以变成愉悦;亡国不可以复存,国家灭亡了不能恢复;死者不可以复生,死者不能复活。

儆,戒也。:儆,警惕;戒,告诫。

赵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师者:赵旃,人名;求卿未得,请求做卿而没有得到;且怒於失楚之致师者,并且对失去楚国帮助的人感到愤怒。

请挑战,弗许。请召盟,许之:请挑战,请求挑战;弗许,没有答应;请召盟,请求召见进行盟约;许之,答应了。

吾闻致师者,御靡旍摩垒而还:吾闻,我听说;致师者,派去挑战的人;御靡旍,指挥旗帜;摩垒,靠近壁垒;而还,回来。

折馘,执俘而还:折馘,割下敌人的耳朵;执俘,俘虏敌人;而还,回来。

令贱而勇者,将而击锐,交和而北,告而勿罚,观敌进取,一来一起,其政以理,奔北不追,见利不取,此将有谋:令贱而勇者,派遣地位低但勇敢的人;将而击锐,指挥军队攻击敌人的精锐;交和而北,交战然后撤退;告而勿罚,报告而不惩罚;观敌进取,观察敌人的进攻;一来一起,一起行动;其政以理,他们的政治有道理;奔北不追,逃跑时不追赶;见利不取,看到利益不夺取;此将有谋,这是有计谋的表现。

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槜李:吴伐越,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迎击之槜李,越王勾践在槜李迎击吴国。

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自刭:使死士挑战,派遣敢死队挑战;三行造吴师,分三队冲向吴国军队;自刭,自杀。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项羽,人名;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

汉王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王胸,汉王扪足曰:汉王,人名;数项羽十罪,列举项羽的十个罪行;项羽大怒,项羽非常愤怒;伏弩射中王胸,用伏弩射中了汉王的胸部;汉王扪足曰,汉王摸着自己的脚说。

王翦代李信击荆,荆兵数挑战,终不出:王翦,人名;代李信击荆,代替李信攻打楚国;荆兵数挑战,楚军多次挑战;终不出,最终没有出来。

谨守皋,即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谨守皋,小心守护皋地;即汉欲挑战,如果汉军想要挑战;慎勿与战,千万不要和它们作战;无令得东,不要让它们向东进攻。

数绝楚粮道,项羽欲讨越,谓其将曹咎曰:数绝楚粮道,多次切断楚国的粮食通道;项羽欲讨越,项羽想要讨伐越国;谓其将曹咎曰,对他的将领曹咎说。

曹咎怒,度兵汜水,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曹咎自刎汜水上:曹咎怒,曹咎愤怒;度兵汜水,率领军队渡过汜水;汉击之,汉军攻击他们;大破楚军,彻底打败了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全部获得了楚国的财物。曹咎自刎汜水上,曹咎在汜水上自杀。

张堪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代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张堪为谒者,张堪担任谒者(官名);使送委输缣帛,派遣他运送丝绸和布匹;并领骑七千匹,同时带领七千骑兵;诣大司马吴汉代公孙述,前往拜访大司马吴汉和代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在路上追封他为蜀郡太守。

时汉军馀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时汉军馀七日粮,当时汉军只剩下七天的粮食;阴具船欲遁去,暗中准备船只想要逃跑;堪闻之,张堪听说这件事;驰往见汉,骑马前往见汉;说述必败,认为公孙述必定会失败;不宜退师之策,不应该撤退军队的策略。

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徼一切之胜:苏茂客兵远来,苏茂的客军远道而来;粮食不足,粮食不足;故数挑战,因此多次挑战;以徼一切之胜,为了争取一时的胜利。

李宪叛,马成拜扬武将军,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进围宪於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李宪叛,李宪反叛;马成拜扬武将军,马成被任命为扬武将军;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派遣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的军队攻打李宪;进围宪於舒,围攻李宪在舒城;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命令各路军队各自挖掘深沟和高筑壁垒。

荆兵数挑战,终不出:荆兵数挑战,楚军多次挑战;终不出,最终没有出来。

公乃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公乃克日会战,于是确定日期进行会战;先以轻兵挑之,先派遣轻兵挑衅;战良久,战斗了很长时间;乃纵虎骑夹击,然后派遣猛虎般的骑兵夹击;大破之,大败敌军。

诸葛亮遇司马宣王,因挑战,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诸葛亮,人名;遇司马宣王,遇到司马懿;因挑战,因为挑战;致巾帼妇人之饰,送上了妇女的头巾和装饰;以怒宣王,以此激怒司马懿。

太祖: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封:刘备的儿子,被封为永安侯。

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根据地。

山领:指山中的领地,此处指刘备的势力范围。

假子:指养子,此处指刘封。

黄须儿:指曹操的儿子曹彰,因其头发黄色,故称。

长安:古代都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都城。

曹彰:曹操的儿子,封为任城威王。

姚襄: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将领。

黄眉:指前秦将领黄眉,因眉毛黄色而得名。

邓羌:前秦将领。

步骑:步兵和骑兵的合称,指军队中的不同兵种。

锐气:指军队的士气、战斗力。

晋将:指晋朝的将领。

桓温:晋朝末年的权臣,曾任征西将军。

张平:晋朝将领。

固守:坚守阵地,不轻易出战。

穷寇:指陷入绝境的敌人。

刚狠:性格刚烈,行事狠辣。

长驱鼓行:迅速进军,鼓声不断。

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

宋书:南朝宋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沈攸之:南朝宋时期的将领。

江陵: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夏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是长江的重要渡口。

鲁山: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

郢州: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是古代的州治。

江夏郡: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夏区,是古代的郡治。

太后令:指太后的命令。

蹔还都:暂时返回都城。

柳世崇:郢州守将。

西渚:地名,位于江陵附近。

郭邑:指郭邑城,即郢州城。

长围:长期围困。

披却:被打败,溃退。

高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齐师:指北齐的军队。

晋州: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

捉马鞚:抓住马缰绳,阻止前进。

史万岁:北周时期的将领。

辕门:古代军营的门口。

窦荣定:北周时期的将领。

突厥: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霍邑: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部。

宋老生:隋朝将领。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建成:指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曾是太子。

武牢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部。

炀帝:指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

陈棱:隋朝将领。

杜伏威:隋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窦建德:隋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莘县。

解张:晋国将领。

郄克:晋国将领。

郑丘缓:晋国将领。

左轮朱殷:形容马车轮子的痕迹。

擐甲执兵:穿上铠甲,拿起兵器。

左并辔:左边并马缰绳。

右援枹:右边扶持鼓槌。

马逸:马跑得很快。

师从之:军队跟随他。

齐侯:齐国的君主,此处指齐国的国君。

晋夷仪:晋国的一个地名,夷仪是晋国的一个城池。

敝无存之父:敝无存的父亲,敝是谦词,表示自己的。

室之:室之,为取妇,指娶妻。

高氏、国氏:齐国的两个贵族姓氏,高、国是齐国的两个显赫的贵族家族。

卿相之女:卿相的女儿,卿相是古代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霤下:霤下,指屋檐下。

襚:襚,古代丧葬时给死者穿上的一种衣服,此处指给死者穿上衣服。

犀轩:犀轩,古代卿相以上的高级官员所乘的车。

直盖:直盖,指车盖高起。

杞梁、华舟:杞梁、华舟,是齐国的两位将领。

莒:莒,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掖邑、淄土:掖邑、淄土,指齐国的两个地方。

即墨:即墨,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织篑、杖插:织篑、杖插,指编织和插杖,此处比喻士兵的装备。

枹:枹,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此处指鼓。

狄: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灌夫:灌夫,古代人名。

吴军:吴军,指吴国的军队。

王寻、王邑:王寻、王邑,王莽时期的将领。

昆阳:昆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郏令冯鲂:郏令冯鲂,郏县县令冯鲂。

广乐:广乐,古代地名。

刘永将周建:刘永将周建,刘永的将领周建。

李陵:李陵,西汉时期的将领。

单于: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

戎马之地:戎马之地,指战马奔驰的地方,比喻战场。

强胡:强胡,指强大的胡人,此处指强大的敌人。

步卒:步卒,步兵。

王庭:王庭,指国王的宫殿。

垂饵虎口:垂饵虎口,比喻身处危险之地。

横挑强胡亿万之师:横挑强胡亿万之师,指与强大的敌人作战。

提步卒不满五千:提步卒不满五千,带领的步兵不足五千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四十二-评注

古文中提到齐侯伐晋夷仪,其中‘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君主,‘晋夷仪’则是晋国的一个地名。齐侯伐晋夷仪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家国情怀。‘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这句话中,‘室之’意指为儿子娶妻,‘无存’是齐人,他想要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以便回来娶高、国两位贵族的女儿。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婚姻与功名的关系,以及个人荣誉与家族荣誉的交织。

‘先登,求自门出,死於霤下’这句话描绘了无存英勇作战的场景,他率先登城,但最终在城门下牺牲。这里的‘霤’指的是门槛,表明无存是在城门处战死。这一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存为国捐躯的英勇。

‘齐侯克夷仪,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这句话表明齐侯为了表彰无存的英勇,特赦免了五家的人。这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英雄的尊敬和对牺牲者的哀悼。

《国语》中记载的齐庄公伐莒的故事,‘杞梁、华舟’两位将领因为未被选入五乘之兵而归家不食。他们的母亲鼓励他们为国家而战,最终两人英勇作战,战功赫赫。这段文字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对国家忠诚的价值观。

《战国策》中田单攻打狄国的故事,鲁仲连子对田单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士气和将领的决心。田单听从鲁仲连子的建议,重新振作士气,最终攻下狄国。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士气和领导力的作用。

《汉书》中韩安国对灌夫的评价,表明灌夫虽然因为一些小事受到牵连,但他的英勇和忠诚是不可否认的。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英雄的宽容和对忠诚的尊重。

《后汉书》中刘伯升在昆阳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冯鲂、吴汉等人的战斗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和智慧,以及士兵们的忠诚和勇敢。

李陵《答苏武书》和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将领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忠诚,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形象,也传递了忠诚、勇敢、坚韧等正能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四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4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