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白起祠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白起祠-原文

白起贞元中,咸阳人上言见白起,令奏云:“请为国家捍御西陲,正月吐蕃必大下。”

既而吐蕃果入寇,败去。

德宗以为信然,欲于京城立庙,赠起为司徒。

李泌曰:“臣闻‘国将兴,听于人’。今将帅立功,而陛下褒赏白起,臣恐边将解体矣。且立庙京师,盛为祷祝,流传四方,将召巫风。臣闻杜邮有旧祠,请敕府县修葺,则不至惊人耳目。”

上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白起祠-译文

在贞元年间,咸阳有人报告说见到了白起,并让朝廷上奏说:“请为国家守卫西部边疆,正月时吐蕃必定大举入侵。”

不久之后,吐蕃果然入侵,但被击退。

德宗皇帝认为这是真的,想在京城为白起立庙,并追赠他为司徒。

李泌说:“我听说‘国家要兴盛,就要听从人民的意见’。现在将帅们立下战功,而陛下却褒奖白起,我担心边将们会因此失去斗志。而且在京城立庙,大肆祈祷,流传到四方,会引发巫术之风。我听说杜邮有白起的旧祠,请下令让府县修缮,这样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异。”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白起祠-注解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曾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

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时间为785年至805年。

咸阳: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曾是秦朝的都城。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政权,唐朝时期与中原王朝有频繁的军事冲突。

德宗:唐朝第十位皇帝李适的庙号,其在位时间为779年至805年。

司徒: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位列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礼仪和教育事务。

李泌: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杜邮: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传说白起曾在此地被赐死。

巫风:指古代社会中盛行的巫术和迷信风气,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白起祠-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德宗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与迷信风气。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将,其形象在唐代被神化,甚至被民间视为能够预知未来的神灵。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神化,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文中提到的吐蕃入侵事件,反映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复杂关系。吐蕃作为唐朝的劲敌,其频繁的入侵对唐朝的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德宗对白起的神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边疆安全的焦虑和对军事力量的依赖。

李泌的谏言则体现了唐代政治家的理性思维和对社会风气的担忧。他反对在京城为白起立庙,认为这会助长迷信风气,影响将帅的士气。李泌的建议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理性态度,也反映了唐代政治家对社会风气的深刻洞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历史人物的神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同时,李泌的谏言也体现了唐代政治家的理性思维和对社会风气的担忧。这种理性与迷信的冲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李泌的谏言逻辑严密,言辞恳切,体现了唐代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唐代的一段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风气。通过对白起神化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心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同时,李泌的谏言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政治家思想的重要线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白起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