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四-原文
○屯田
《汉书》曰:昭帝始元二年,诏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调,谓发选之也。故吏,前为官职者也。今其郡习战射士於张掖为屯田也。调,音从钓切。将,音子亮切。朔方、张掖、并今郡地也。)
又曰:孝宣神爵元年,遣后将军赵充国将兵击先零羌。充国以击虏殄灭为期,乃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弊,奏曰:
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穀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艾槀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石,百一十斤也。)难久不解,徭役不息,又恐他夷卒有不虞之变。
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猝。(且没切。言仓卒暴疾也。)故臣愚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亹,
(浩,音阅。舋音门。即金城郡度武县地。临羌在今西平郡也。)羌虏故田及公田人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私从者合九万二百八十二人,用穀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
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水运木缮补也。)治湟陿以西(湟,音皇。陿,音峡。)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
田事出赋人二十亩。(田事出谓至春人出营田也。赋,班与之也。)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倅、马什二,就草(倅,副也,七碎切。什二者,千骑则与副马二百匹。)为田者。
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
今大司农所转穀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惟陛下裁计之。
诏曰: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
充国又奏曰: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易,臣愚以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擒之具,其土崩归德,宜不久矣。
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大获地利。明年遂破先零也。
《魏志》曰:武帝既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
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今颍川郡许昌县也。)得穀百万斛。
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又曰:废帝齐王正始四年,司马宣王督诸军伐吴,因欲广田积穀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
(自今淮阳郡项城县以东,至今寿春郡也。)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穀,计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上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
令淮北三万人,淮南三万人,分水且田且守。
小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
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以此乘敌,无不克矣。
宣王善之,皆如艾计。
遂北临淮水,自锺离西南横石以西尽泚水(沘,旁脂切。)四百馀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田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咫二渠,上引流,下通淮颍,大理诸陂,
於颍南颍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万顷。
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於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艾所建也。
《晋书》曰:羊祐为征南大将军,镇襄阳吴西城,去襄阳七百里。
每为边害,羊祜患之,意以诡计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馀顷,不乏其利。
祐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
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太康元年平吴之后,当阳侯杜元凯在荆州(今襄阳郡。)修召信臣遗迹,
(邵信臣所作鉏庐陂六门堰,在今南阳郡虢县界,时为荆州所统也。)激用滍(音虽。)淯(音育。)诸水以浸田原万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旧水道。
淮沔汉达江陵千八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
当阳侯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
(夏水口在今江陵郡江陵县界。巴陵即今郡也。)内泄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零陵,桂阳,并今郡地。)南土歌之曰:后代无叛由杜翁,孰识知名与勇功。
又曰:梁武昭王暠击玉门,以诸城皆下之,遂屯玉门阳关,广田积穀为东伐之资。
又曰:东晋元帝督课农功,二千石、长吏以入穀多少为殿。
其宿卫要任皆令赴农,使军各自佃即以为廪。
太兴中,三吴大饥,后军将军应詹上表曰:
魏武帝用枣祗、韩浩之议,广建屯田。
又於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开垦,故下不甚劳,大功克举。
间者,流人奔东吴,东吴今俭,皆已返。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宜简流人,兴复农官,功劳报赏皆如魏氏故事。
一年中兴百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则仓庾盈亿,可计日而行也。
又曰: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
(今临淮郡县也。)起田於东阳之石鳖,
(亦作临淮郡界也。)公私利之。
《齐书》曰:高帝敕相崇祖修理芍陂田,曰:
卿但努力营田,自然平殄虏寇。
昔魏置典农而中都足食,晋开汝颍而河汴委储。
卿其勉之。
《后魏书》曰:文帝大统十一年,大旱。
十二年,秘书丞李彪上表请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为屯人,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贡六十斛,甄其正课并征戍杂役。
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穀积而人足矣。
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
自此公私丰赡,虽有水旱不为害也。
《北史》曰:后魏刁雍除薄骨律镇将。
雍以西土乏雨,表求凿渠溉公私田。
又奉诏以高平、安定、统万及薄骨律等四镇出车牛五千乘,运屯穀五十万斛,付沃野以供军粮。
道多深沙,车牛难阻,河水之次,造船水运。
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储穀置兵备守,诏皆从之。
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北齐书》曰: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芝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防粮足。
又曰: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晔建议开幽州督亢旧陂(今范阳郡范阳县界是。)长城左右营屯田,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以周赡。
又於河内置怀义等屯以给河南之费,自是,稍止转输之劳。
又曰:武成帝河清三年,诏缘边城守,堪垦食者营屯田,置都子使以统之。
子使当田五十顷,岁终课其所入褒贬。
《隋书》曰:文帝开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转输劳弊,乃命朔方总管赵仲卿於长城以北大兴屯田。
《隋书》曰:郭衍授朔州总管,所部有恒安镇,北接番境,常劳转运,衍乃选沃饶地置屯田,岁剩粟万馀石,民免转输之劳。
《唐书》曰:窦静历并州大总管司马,迁长史。
於时突厥数为边患,师旅岁兴,军粮不属。
静上表於太原多置屯田,以省馈运。
时议者以人物凋零,不宜动众,书奏不省。
静复上书,辞甚切。
於是,征静入朝,与裴寂、萧瑀、封德彝等争论於殿庭,寂等不能屈,竟从静议。
岁收数十万斛。
高祖善之。
又曰:开元二十五年令诸屯隶司农等者,每三十顷以下、二十顷以上为一屯,隶州镇诸军者每五十顷为一屯。
其屯应置者皆从尚书省处分,其旧屯重置者一依丞前封疆为定,新置者并取荒间无籍广占之地。
其屯虽科五十顷,易田之处各依乡原量事加数。
其屯官取勋,官五品以上及武散官,并前资边州县府镇戍八品以上文武官内,简堪者充,据所收斛斗等级为功优。
诸屯田应用牛之处,山原川泽,土有硬软,至於耕垦用力不同,土软处每一顷五十亩,配牛一头,疆硬处一顷二十亩,配牛一头。
即当屯之内有硬有软,亦准此法。
其稻田每八十亩配牛一头,诸营田若五十顷外,更有地剩,配得丁牛者,所收斛皆准顷亩折除。
其大麦、荞麦、乾萝卜等准粟计折斛斗,以定等级。
天宝八年,天下屯田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关内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石,河东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万八十八石,陇右四十四万九百二石。(后上元中於楚州右射阳湖置洪泽屯,寿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获其利。)
王元长《策秀才文》曰: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弃本徇末,厥弊滋多。
○戍役
《诗》曰:《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卒,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
又曰:《扬之水》,刺平王也。
不抚其民而远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左传》曰: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不许,故谋作乱。
《汉书》曰:晁错上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也。
臣闻秦北攻胡貊,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卒戍焉。
非所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地,故功未立而天下乱。
夫起兵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
夫胡貊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饮酪,其人密理,(密理,谓肥肉也。)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杨粤(音越。)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稀毛,其性能暑。
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死者偾於地。(偾,僵也,音奋。)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也。
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
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归。
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无铢两之报,故其祸及己。
陈胜行戍至於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於地,如飞鸟走兽於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业。
然令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为备,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蔺石,城上雷石也。渠答,铁蒺{艹梨}也。)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又曰:错复言:”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利,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二内,内房也。)置器物焉。
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为置医药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婚,生死相恤,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又曰:宣帝地节三年,诏曰:’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饰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后汉书》曰:横野大将军王常薨,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兵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
又曰: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人置常山关以东。
又曰:二十五年,南单于遣子入侍。於是云中五原八郡人归本土,边人在中国皆赐以装钱,转输给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四-译文
《汉书》记载:汉昭帝始元二年,皇帝下诏派遣熟悉战斗和射箭的士兵前往朔方,调集前任官员带领他们在张掖郡进行屯田。(调,是指选拔。前任官员,指的是之前担任过官职的人。现在他们所在的郡在张掖进行屯田。)调音从钓切,将音子亮切。朔方、张掖都是现在的郡地。
《汉书》又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领军队攻打先零羌。赵充国计划彻底消灭敌人,于是想要停止骑兵行动,转而屯田等待敌人疲惫,上奏说:‘我所带领的官员士兵和马牛的食物,每月需要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粮食,一千六百九十三斛盐,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艾草。(石,是一百一十斤。)长期不解,徭役不断,又担心其他少数民族会发生意外变故。而且羌虏容易用计谋攻破,难以突然用兵。(且没切,意思是仓促之间。)因此我认为出兵不利,计算临羌,东至浩亹(浩,音阅。舋音门。即金城郡度武县地。临羌在今西平郡。),羌虏原本的田地和公田,未被开垦的可以有两千顷以上,希望停止骑兵行动,留下弛刑应募的士兵和淮阳、汝南的步兵以及随从的官员,合计九万二百八十二人,用穀每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驻要害之处。等到冰雪融化,水路可以通航,修补乡亭,疏通沟渠,修建湟陿以西(湟,音皇。陿,音峡。)的七十座桥梁,使道路可以通向鲜水左右。田地的事务由百姓出二十亩。(田事出,指的是春天百姓出营田。赋,是分给他们的。)到了四月草长时,郡里的骑兵和属国的胡骑,每千骑配副马二百匹,帮助耕种。游兵用来充实金城郡,增加积蓄,节省大量费用。现在大司农转运的粮食足够万人一年的食用,谨上田地位置和器用清单,请陛下裁夺。’皇帝下诏说:‘按照将军的计划,敌人何时会被消灭,军队何时可以撤退?谁能够计算其利弊,再次上奏。’赵充国又上奏说:‘现在留下步兵一万人屯田,地势平坦,我认为屯田内部有节省费用的好处,外部有防御的准备,骑兵虽然停止行动,敌人看到万人留田就是必擒之计,他们土崩瓦解,归顺我国,应该不会太久了。’皇帝下诏停止军队行动,只留下赵充国进行屯田,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第二年就攻破了先零。
《魏志》记载:魏武帝曹操打败黄巾军后,想要经略四方,但苦于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议建立屯田制度。于是,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昌(今颍川郡许昌县)下进行屯田,得到了一百万斛粮食。各郡国都设立了田官,几年之内,各处的粮仓都满了。
《魏志》又记载:废帝齐王正始四年,司马宣王(司马懿)督率各军攻打吴国,想要扩大屯田积谷作为兼并的计策,于是派遣邓艾从陈项以东至寿春(自今淮阳郡项城县以东,至今寿春郡)。邓艾认为田地肥沃但水资源不足,不足以充分利用土地,应该开凿河渠,可以大量积存军粮,又打通了漕运的道路,于是写了《济河论》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还认为过去打败黄巾军时,因为屯田积谷,计算都城以控制四方,现在三面已经稳定,事情在淮南。每次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大,认为在陈蔡之间的大役,上下田地肥沃,可以节省,许昌左右的稻田并水东下。命令淮北三万人,淮南三万人,分水且耕且守。小丰的收成通常是西边的三倍,计算除去各种费用,每年可以完成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上积存三千万斛粮食。这样就可以供应十万大军五年的粮食。用这些粮食对抗敌人,没有不能战胜的。’司马懿认为很好,都按照邓艾的计划去做。于是向北到达淮水,从锺离西南横石以西直到泚水(沘,旁脂切。)四百多里设立一个营地,每个营地六十人,既耕种又守卫,同时修建和扩建淮阳、百咫二渠,向上引水,向下通淮颍,治理各个湖泊,在颍南颍北挖掘渠道三百多里,灌溉田地二万顷。淮南淮北都连接起来,从寿春到京城,农民和士兵耕种的田地,鸡犬之声此起彼伏。每当东南有事,大军出征,船只可以顺流而下,直达江淮,物资粮食充足,没有水患。这些都是邓艾的功绩。
《晋书》记载:羊祐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襄阳吴西城,距离襄阳七百里。每次边疆受到侵害,羊祐都感到困扰,想要用计谋让吴国放弃守卫。于是减少一半的守卫,分出一部分去开垦八百多顷田地,获得了很大的利益。羊祐刚到时,军队没有一百天的粮食。到了晚年,有了十年的积蓄。太康元年平定吴国之后,当阳侯杜元凯在荆州(今襄阳郡。)修复了召信臣的遗迹(召信臣所建鉏庐陂六门堰,在今南阳郡邓县界,当时由荆州管辖。),利用滍(音虽。)淯(音育。)等水灌溉田地万顷,划分土地并刻石立界,使公有私都受益,百姓都依赖他,被称为‘杜父旧水道’。淮沔汉水通向江陵一千八百里,北方没有通路,又有巴丘湖沅湘交汇处,山川险要,是荆蛮所依赖的。当阳侯就开通杨口、起夏水、通往巴陵一千多里。(夏水口在今江陵郡江陵县界。巴陵即今郡。)(内泄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零陵,桂阳,都是现在的郡地。)南方百姓歌颂说:后代没有叛乱是因为有杜翁,谁知晓他的知名与勇功。
《晋书》又记载:梁武帝萧衍攻打玉门,各个城池都被攻下,于是屯驻在玉门阳关,广开田地积存粮食作为东征的物资。
《晋书》又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督促农业生产,二千石、长吏根据交纳入粮的数量进行排名。所有的宿卫要职都命令他们参与农业,使军队各自耕种,即作为自己的粮食储备。太兴年间,三吴发生大饥荒,后军将军应詹上表说:‘魏武帝曹操采用枣祗、韩浩的建议,广泛建立屯田。又在征伐中分出一些士兵开垦土地,所以下面的人不太劳累,大功告成。最近,流亡的人逃到东吴,东吴现在粮食不足,他们都已经返回。江西的良田荒废不久,火耕水耨,工作相对容易。应该选拔流亡的人,恢复农官,功劳和赏赐都按照魏国的旧例。一年内恢复百姓生活,第二年分税,第三年计算赋税,公私都受益,仓库可以装满亿两粮食,可以立即实施。’
《晋书》又记载:穆帝升平初年,荀羡担任北部都尉,镇守下邳(今临淮郡县),在东阳的石鳖(也是临淮郡界)开垦田地,公私都从中受益。
《南齐书》记载:高帝萧道成命令相崇祖修理芍陂田,说:‘你只需努力耕种,自然能够平定敌人。过去魏国设立典农,中都粮食充足,晋朝开辟汝颍,河汴的仓库都满了。你要努力啊。’
《后魏书》记载:文帝大统十一年,发生了大旱灾。十二年,秘书丞李彪上书请求设立专门的农官,从州郡的户口中取出十分之一作为屯田人口,根据水陆条件,估算田地面积,用赃款赎回杂物来购买牛,按照规定分配给农民,让他们尽力耕作。一户农民的田地每年要上交六十斛粮食,同时还要征收正税和戍役等杂役。实施这两项措施,几年之后粮食就会积累起来,人民生活就会富足。皇帝看了李彪的上书后觉得很好,很快就实施了这些措施。从此以后,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都很富裕,即使有水旱灾害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
《北史》记载:后魏时期的刁雍被任命为薄骨律镇的镇将。刁雍认为西土地区雨水不足,上书请求开凿渠道灌溉公私田地。又奉诏令,从高平、安定、统万和薄骨律等四个镇调集五千辆车和牛,运送五十万斛粮食到沃野地区供应军粮。由于道路多沙,车牛难以通行,就在河边造船水运。刁雍还担心边境的安全,建造了粮仓并布置了兵力进行防守,皇帝都批准了他的请求。皇帝下令将这个城市命名为刁公城,以表彰他的功绩。
《北齐书》记载:废帝乾明年间,尚书左丞苏珍芝提议修复石鳖等地的屯田,每年可以收获数十万石粮食,从此淮南地区的防粮就充足了。
又记载:孝昭帝皇建年间,平州刺史嵇晔建议在幽州督亢旧陂(现在范阳郡范阳县境内)的附近开垦屯田,每年可以收获稻谷和粟数十万石,使得北方边境地区得以充足供应。又在黄河附近设置了怀义等屯田,以供应河南地区的费用,从此逐渐停止了转运的劳苦。
又记载:武成帝河清三年,皇帝下诏要求在边疆城市中,适合开垦耕种的地方都要进行屯田,并设置都子使来管理。子使管理的田地有五十顷,年底根据收成的好坏进行表扬或批评。
《隋书》记载:文帝开皇三年,突厥侵犯边塞,吐谷浑也来骚扰边境,转运粮食劳苦不堪,于是命令朔方总管赵仲卿在长城以北大规模开垦屯田。
《隋书》又记载:郭衍被任命为朔州总管,他所管辖的恒安镇北部接壤番境,常常需要转运粮食,郭衍就在肥沃的地区设置屯田,每年可以收获一万多石粮食,使得民众免去了转运的劳苦。
《唐书》记载:窦静历任并州大总管司马,后来升任长史。当时突厥多次成为边患,军队每年都要出征,军粮供应不上。窦静上书建议在太原多设置屯田,以减少运输粮食的劳苦。当时有人认为人口减少,不宜大规模行动,窦静的上书没有被采纳。窦静再次上书,言辞非常恳切。于是,皇帝征召窦静入朝,与裴寂、萧瑀、封德彝等人在殿庭争论,裴寂等人无法说服窦静,最终采纳了窦静的建议。每年的粮食收获达到数十万斛。高祖对此表示赞同。
又记载:开元二十五年,皇帝下令所有屯田归司农等官署管理,每三十顷以下、二十顷以上为一屯,隶属于州镇诸军的每五十顷为一屯。所有应该设置的屯田都由尚书省决定,旧的屯田重新设置时按照原来的边界确定,新的屯田则选择荒无人烟的地方。屯田虽然规定五十顷,但耕种容易的地方可以按照乡村原有的量事加数。屯田官员由有功绩的人担任,五品以上的官员和武散官,以及前资边州县府镇戍八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充任,根据收成的等级来确定功绩。所有屯田需要使用牛的地方,山原川泽,土地有硬有软,耕种用力不同,土地软的地方每顷五十亩配一头牛,土地硬的地方一顷二十亩配一头牛。如果屯田中既有硬地又有软地,也按照这个方法。稻田每八十亩配一头牛,其他营田如果超过五十顷,还有剩余土地,配得丁牛的,所收粮食都按照顷亩折算。大麦、荞麦、干萝卜等按照粟的等级计算。天宝八年,全国屯田收获了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粮食,关内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石,河东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万八十八石,陇右四十四万九百二石。(后来在楚州右射阳湖设置了洪泽屯,在寿州设置了芍陂屯,这些田地肥沃,收获很大。)
王元长在《策秀才文》中说:现在农业和战争都不被重视,文人和儒生却争相追求功名利禄,忽视根本,弊端越来越多。
《诗经》中《采薇》一诗,是关于派遣戍役的。文王时期,西边有昆夷的侵扰,北边有猃狁的威胁,天子下令派遣将领和士兵,派遣戍役来保卫中原,因此作《采薇》一诗来送别。
又《扬之水》一诗,是讽刺平王的。他不安抚民众,却远征戍守在母家,周人对此感到怨恨。
《左传》记载:齐侯派连称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时节出发,说:‘等到瓜熟的时候换防。’约定的换防日期到了,齐侯的命令还没有到,他们请求换防,但被拒绝,因此策划叛乱。
《汉书》记载:晁错上书说:‘守边、备塞、劝农、力本,是当务之急。我听说秦国北攻胡貉,在黄河上筑塞;南攻扬粤,设置士兵戍守。这不是为了保卫边疆和拯救百姓,而是因为贪婪而想扩大领土,所以功未立而天下大乱。起兵不知道形势,作战则被人俘虏,驻守则士兵积劳而死。胡貉之地多阴寒,树木皮有三寸厚,冰有六尺厚,吃肉喝奶,人皮肤紧密,鸟兽毛皮厚重,耐寒。扬粤之地,少阴多阳,人皮肤疏薄,鸟兽毛皮稀少,耐热。秦国的戍卒不能适应那里的水土,死的人堆满了地面。秦民看到被征召去戍守就像是被送去市场处死,因此被称为谪戍。所有守战到死而不投降的人,都是因为这样的策略。所以战胜和守卫坚固的可以得到封爵的奖赏,攻城掠地的可以得到财宝来富家,所以能够使他们冒着箭矢和火攻,视死如归。秦国的士兵,面临万死的危险,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所以祸患最终也波及到了他们。陈胜行军到大泽,成为天下起义的先锋,天下人都像流水一样跟随他。胡人的衣食不依赖于土地,像飞鸟走兽在广阔的原野上,遇到肥美的草地和甜水就停下来,草吃完水喝干就离开,往来迁徙,时而停留时而离去,这是胡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命令士兵守卫边塞一年一换,不知道胡人的习性,不如选择常驻的人家,让他们耕种田地作为防备,让他们建造高城深壕,准备滚木擂石,设置铁蒺藜,建立城邑,不少于千家,作为内城。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招募民众迁移到边塞下。
又记载:晁错再次上书说:‘我听说古代迁移远方的人是为了充实空虚的地方,要观察阴阳的利弊,品尝水泉的味道,审慎土地的适宜性,观察草木的丰饶,然后营建城邑,规划住宅,开通田地,划定阡陌,先建造房屋,有一堂两室,放置器物。这就是民众轻易离开故乡而愿意在新地方定居的原因,为他们设置医药和巫师来治疗疾病,修建祭祀,男女婚配,生死相恤,这就是使民众喜欢他们的住处并愿意长期居住的原因。’
又说道:宣帝地节三年,皇帝下诏说:‘我既然没有德行,不能安抚远方,所以边境的驻军一直没有停止。现在又重新加强兵力驻守,长时间让百姓劳累,这不是安抚天下的方法。因此,命令撤销车骑将军和右将军的驻军。’
《后汉书》记载:横野大将军王常去世,朝廷派遣骠骑大将军杜茂率领大军驻守北方边疆,修建亭障和瞭望台,修缮烽火台。
又记载:十五年,朝廷将雁门、代郡、上谷三个郡的百姓迁移到常山关以东地区。
又记载:二十五年,南匈奴的单于派遣自己的儿子来朝见。因此,云中、五原、八郡的边地百姓得以返回自己的家乡,在中国境内的边地百姓都赐予了钱财,并且转送粮食供应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四-注解
屯田:屯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和经济制度,指将士兵安置在边疆或荒地,同时进行耕作,以巩固国防和解决军粮问题。屯田制度始于汉代,后来在多个朝代都有实施。
故吏:指曾任官职的人,这里指的是那些曾经担任过官职的人。
调:在此处指调动,即指派或征调。
朔方:古代中国边疆地区,指今天的内蒙古、宁夏、甘肃一带。
张掖: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西部。
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一百一十斤。
羌虏:指古代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族,这里指羌族军队。
且:表示并且,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情况。
浩:古代地名,即今金城郡度武县。
舋:古代地名,即今金城郡。
艾槀:古代一种草,可以用来编织。
弛刑:指减刑或免刑的人。
淮阳: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东部。
汝南: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
漕:指水运,这里指通过水路运输粮食。
乡亭:古代乡村的基层组织。
沟渠:指灌溉用的水道。
湟陿: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
鲜水: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
赋:指分配,这里指分配土地。
倅:副将,副手。
什二者:十个人中有两个副手。
金城郡: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许昌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
穀:古代粮食的通称。
仓廪:储存粮食的地方。
寿春: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百咫:古代长度单位,一咫等于八寸。
淮上:淮河上游地区。
颍南:颍河以南地区。
颍北:颍河以北地区。
淮沔:淮河和汉水。
江陵:古代县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杨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夏水:古代河流,流经今湖北省。
巴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零陵:古代县名,位于今湖南省南部。
桂阳:古代县名,位于今湖南省南部。
玉门:古代关隘,位于今甘肃省。
阳关:古代关隘,位于今甘肃省。
东晋:古代朝代,公元317年至420年。
魏武帝:指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枣祗:东汉末年人物,曾任典农中郎将。
韩浩:东汉末年人物,曾任尚书令。
东吴:古代国家,即孙吴,位于今江苏、浙江一带。
江西:古代地区,指长江以西地区。
流人:指因战乱等原因流离失所的人。
魏氏故事:指魏国的先例或惯例。
穆帝:晋朝皇帝,名司马聃。
升平:晋朝时期,公元357年至361年。
荀羡:晋朝人物,曾任北部都尉。
下邳:古代县名,位于今江苏省北部。
东阳:古代郡名,位于今江苏省东部。
石鳖:地名。
芍陂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中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汝颍:古代河流,即汝河和颍河。
河汴:古代河流,即黄河和汴河。
文帝大统:指北魏孝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
大旱:指严重的干旱灾害,通常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秘书丞:官职名,负责秘书省的文书和档案管理。
李彪:北魏官员,曾任秘书丞,有政治才能。
州郡户:指州郡的户籍人口。
屯人:指从事屯田的农民。
顷亩: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赃赎杂物:指用赃款或赎金购买的物品。
肆力:尽力,全力以赴。
穀积:粮食积存。
人足:人民生活富足。
后魏:北魏,中国历史上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朝代。
刁雍:北魏官员,有政治和军事才能。
薄骨律镇:北魏的一个军事镇。
凿渠:开凿水渠。
沃野:肥沃的田野。
储穀:储存粮食。
边表:边境地区。
刁公城:为纪念刁雍的功绩而命名的城市。
废帝乾明:北齐废帝的年号。
尚书左丞:官职名,尚书省的副职。
苏珍芝:北齐官员。
幽州督亢旧陂:幽州地区的一个古代陂塘。
怀义等屯:地名。
武成帝河清三年:北齐武成帝的年号和年份。
朔方总管:官职名,负责朔方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郭衍:北齐官员。
恒安镇:地名。
番境:边疆地区。
窦静:唐朝官员。
并州大总管司马:官职名,负责并州地区的军事。
长史:官职名,地方行政机构的副职。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与唐朝长期存在冲突。
军粮:军队所需的粮食。
馈运:运送粮食。
人物凋零:指人口减少,社会状况恶化。
殿庭:朝廷的殿堂。
开元二十五年:唐朝开元皇帝的年号和年份。
司农:官职名,负责农业和粮食储备。
司农等:指司农等相关部门。
尚书省: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丞前封疆:指官员在任职前所管辖的领土。
荒间无籍广占之地:指未被登记的荒地。
山原川泽:山陵、高原、河流和湖泊。
蔺石:城墙上用来投掷的石头。
渠答:一种铁制的障碍物。
虎落:古代防御工事,类似栅栏。
谪戍:古代刑罚之一,强迫罪犯到边疆服役。
胡貊: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杨粤:古代对南方地区的泛称。
秦民:秦朝的百姓。
谪发:被贬谪到边疆服役。
计为之:有计划地行动。
徙远方:迁移到远方。
相其阴阳之利:观察其地理环境的优劣。
尝其水泉之味:品尝其水源的味道。
审其土地之宜:考察其土地的适宜性。
草木之饶:植物资源丰富。
制里割宅:划分居住区域。
阡陌:田间小路。
堂二内:房屋的内部结构。
医药巫:医生和巫师。
生死相恤:关心生者和死者。
长居之心:愿意长期居住的愿望。
宣帝:汉宣帝,即刘询,西汉皇帝,公元前73年至前49年在位。他是西汉中兴之主,推行改革,减轻赋税,使国家逐渐恢复繁荣。
地节三年:地节三年是汉宣帝的年号,即公元前67年。
诏曰:诏曰,指皇帝发布的命令或公告。
朕:朕,古代皇帝自称的谦词,相当于现代的‘我’。
不德:不德,指自己的德行不够好。
附远:附远,指使远方的人归附。
边境屯戍:边境屯戍,指在边境地区驻扎军队,以防御外敌。
罢:罢,停止,撤销。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古代官名,掌管车马和骑兵,是重要的军事将领。
右将军:右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右翼军队,也是重要的军事将领。
横野大将军:横野大将军,古代官名,掌管横野(边疆地区)的军事。
王常:王常,东汉初年将领,横野大将军王梁之子。
薨:薨,古代指贵族、官员去世。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古代官名,掌管骠骑(轻骑兵)的军事。
杜茂:杜茂,东汉初年将领,骠骑大将军。
北边:北边,指北方边疆地区。
亭候:亭候,古代边防设施,用于瞭望和传递信息。
烽燧:烽燧,古代边防设施,用烟火传递信息。
徙:徙,迁移。
雁门、代郡、上谷三郡: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古代中国北方边疆的三个郡。
常山关以东:常山关以东,指常山关(今河北省正定县)以东的地区。
南单于:南单于,东汉时期匈奴部落首领,居住在南方。
入侍:入侍,指到朝廷中担任官职。
云中、五原八郡:云中、五原八郡,古代中国北方边疆的几个郡。
归本土:归本土,指回到自己的家乡。
装钱:装钱,古代指赏赐的钱财。
转输给食:转输给食,指运送粮食供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四-评注
又曰:宣帝地节三年,诏曰:’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饰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此段文字出自《汉书》,记录了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自谦地表示自己德行不足,无法安抚远方,导致边境屯戍不断,百姓劳顿。因此,他下令停止车骑将军和右将军的屯兵,意在减轻百姓负担,体现了皇帝的仁德之心和对天下安宁的重视。这一诏令反映了汉宣帝时期对边境政策的调整,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
‘《后汉书》曰:横野大将军王常薨,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兵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
此段文字转引自《后汉书》,讲述了横野大将军王常去世后,汉光武帝派遣骠骑大将军杜茂率军北边屯驻,并修建亭候和烽燧。亭候是古代边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传递信息,烽燧则是通过烽火传递紧急消息。这一举措体现了汉光武帝对边防的重视,以及对快速信息传递的必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军事制度和对边疆安全的严密部署。
又曰: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人置常山关以东。
这段文字记载了汉武帝十五年(前100年)的一项重要政策,即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的居民至常山关以东地区。这一举措可能是为了加强边防,稳定边疆,同时也是对人口分布的一种调整。常山关位于今河北省,是古代北方的重要关隘,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这一政策,可以看出汉代对边疆地区的重视,以及对人口流动和地理分布的调控能力。
又曰:二十五年,南单于遣子入侍。於是云中五原八郡人归本土,边人在中国皆赐以装钱,转输给食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汉元帝二十五年(前15年)的一段历史事件。南单于派遣儿子入汉朝为质,作为两国关系的象征。作为回应,云中、五原等八郡的边民得以返回本土,同时边人在中国居住的也得到了汉朝廷的赏赐和粮食供应。这一事件体现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以及汉朝廷对边疆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通过赏赐和转输粮食,汉朝廷不仅巩固了边疆稳定,也展现了汉朝的仁政和民族政策的开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