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一-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也,恃吾有能以待之也;无恃其不攻吾也,恃吾不可攻也。(安则思危,存则思亡,常有备也。)

《左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又曰:诸侯相见,军卫不撤,警也。

又曰:晋栾书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压,窄其未备也。)军吏患之。晋将范丐趋进曰:”塞井夷灶,阵於军中,而疏行首,(疏行,有当阵前户决开垒战道。行,部郎切。)晋楚惟天所授,何患焉?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终败楚师。

《战国策》曰:苏秦将合从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里,带甲十万,车七百,骑六千,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

又曰: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秦带甲百馀万,虎贲之士不胜计,秦卒犹孟贲之与怯夫。”

又曰:江乙对宣王曰:”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春秋后语》曰:苏秦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主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质也。”

《史记》曰:周末荆人伐陈,吴救之,军行三十里,雨十日,夜见星。左史倚相谓荆大将子期曰:”雨十日,甲辑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阵,而吴人至,见荆有备而反。史曰:”其反覆六十里,其君子休小人为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克。”从之,遂破吴军。

又曰:秦将王翦率兵六十万伐楚,楚王悉国中兵以拒之。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楚兵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曰:”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拊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楚又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大破楚军蕲南,因灭其国。

又曰:汉景帝初,吴王濞反。总兵度淮与楚王战,遂败棘壁,乘胜前,锐甚。梁孝王恐,大将军击吴,又败,梁将士卒皆还走。梁数使使报汉大将周亚夫求救,亚夫不许。又使使恶亚夫於上,(恶,乌路切。)上使人告之救梁。亚夫复守,便宜不行。梁使韩安国及楚死事相弟张羽为将军,(楚相张尚谏吴王而死。)乃得颇败吴兵。西梁城守坚,不敢西,即走,亚夫军会下邑矣。师欲战,亚夫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遂夜奔亚夫壁,亚夫终不出。中夜惊,内相扰乱,至帐下,亚夫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士卒多饥死,遂以叛散。

《汉书》曰:傅喜以光禄大夫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曰:”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师古曰:谓季氏亡则鲁不昌。)楚以子玉轻重,(师古曰:谓楚杀子玉而晋侯喜,可知也。)魏以无知忌折衡,(师古曰:信陵君也。)项以范增为存亡。故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老也,君臣相庆,百万之众不如一贤也。”

《后汉书》曰:更始初,光武在河北击铜马贼於邬;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城,贼挑战,卤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卤与虏同。掠,夺取之也。)绝其粮道,积月馀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贼从东南来,与铜马馀众合,光武复与大战於蒲阳,悉破降也。

又曰:王霸、马武既破周建、苏茂营,贼复聚挑战,霸坚卧不出。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徼一切之胜。(徼,要也。一切,犹权时也。徼,古尧切。)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其夜,建兄子诵反,闭城拒之。茂、建遁去,诵以城降。

又曰:公孙瓒既为鲜于辅所败,虑有非常,乃告於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皆及而上之,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疏远宾客,无所亲信,故谋臣猛将稍有乖散,自此之后,希复攻战。

《九州春秋》曰:公孙瓒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樐千里,(樐,即橹字,见《说文》。《释名》曰:橹,露也,上无屋覆也。)积穀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庆也。”

《魏志》曰:冀州牧韩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穀支十年。”

又曰:大军南征吴到积湖,大将汉宠帅诸军在前,与贼隔水相对。令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营,宜为之备。”诸军皆惊。夜半,贼果遣十部来烧营,宠掩击破之。

又曰:吴将诸葛恪围新城,司马景王使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拒之。俭、钦请战,景王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景王乃令钦督锐卒趣合,偷断要其归路,俭帅诸军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馀级。

《吴书》曰: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学多智,应对辨捷。

孙权为吴王,擢至太中大夫使。

魏文帝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

咨曰:’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在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又曰:’吴难魏不?’

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

《蜀志》曰:先主率大众东伐吴,吴将陆逊拒之。

蜀主从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以金帛爵赏诱动诸夷。

先遣将吴班以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诸将皆欲击之,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阻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沛交驰之忧。(焱,音标。)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备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人从谷口中出。

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

逊曰:’已晓破之术。’

乃令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俄而成势,遂率诸军同时俱攻,破四十馀营。

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备因夜遁。

《晋书》曰:王戎谓齐王冏曰:’公首举众,匡定大业,开辟已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赏,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二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委此求安之计也。’

又曰:大将罗尚遣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等潜率步骑三万袭蜀贼李特营,特素知之,乃缮甲厉兵,戒严以待之。

元等至,特安卧不起,待其众半入,发伏击之,杀伤者甚众。

遂害曾元、张显等。

又曰:安平王孚初为魏度支尚书,以为禽敌制胜,宜有备预。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贼之备。

又以关中连贼寇,穀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於上邽。

秋冬习战,春夏脩田桑。

由是关中军国有备矣。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曜遣将讨氐羌,大酋权渠率众保险阻。

曜将游子远频败之。

权渠欲降,其子伊馀大言於众中:’往日刘曜自来,犹无若我何,况此偏师,自欲降乎?’

遂率劲卒五万人,晨压子远垒门。

左右劝出战,子远曰:’吾闻伊馀有专诸之勇、庆忌之捷、士马之强,人百匪敌。其父新败,怒气甚盛,且西戎劲悍,其锋不可近也。不如缓之,使气竭而击之,此曹刿之胜也。’

乃坚壁不战,伊馀有彊骄色。

子远候其无备,夜分誓众,秣马蓐食,先晨,具甲扫垒而出。

迟明,设覆而战,(迟,直吏切。)

生擒伊馀于阵,尽俘其众。

又曰:北燕冯跋据辽东,其弟万泥阻兵以叛。

跋遣将冯弘与将军张兴讨之。

弘遣使谕之曰:’昔者兄弟乘风云之运,抚翼而起,群公天意所锺,逼奉主上先践宝位,裂土疏爵,当与兄弟共之。奈何欲寻干戈於萧墙,弃友于而为阏伯。过贵能改,善莫大焉。宜舍兹嫌,同奖王室。’

万泥不从,克期出战。

兴谓弘曰:’贼明日出战,今夜必来惊营,宜备不虞,’

弘乃各严备,仍人课草十束,束火伏兵以待之。

是夜万泥果遣壮士十馀人斫营,众火俱起,伏兵邀击,俘斩无遗。

遂平万泥等。

《宋书》曰:桂阳王休范举兵於寻阳,已发,东下,朝廷惶骇。

宋相齐高祖议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至於覆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今应变之术不宜在远,若偏师失律,则大沮众心。请顿新亭,坚守宫掖东府石头,以待贼至。千里孤军,后无委积,求战不得,自然瓦解。请顿新亭以当其锋。休范果败。’

又《高祖纪》曰:时议者欲分兵屯守诸津。

帝曰:’贼众我寡,分兵测人虚实,一处失利则沮三军之心。若聚众石头,则力不分也。’

《三国典略》曰:梁武陆王萧纪在蜀一十七年,开拓土宇,器甲殷积,有马八千匹,既便骑射,尤工舞槊。

《后魏书》曰:任城王澄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澄奏宜以东中带营阳郡,南中带鲁阳郡,西中带恒农郡,北中带河内郡,选二品三品亲贤兼称者居之,省非急之作,配以强兵。

如此,则深根固本、强幹弱枝之义也。

灵太后初将从之,后议者不得,乃止。

《唐书》曰:武德中,太宗领兵征薛仁果於析摭城。(析,音昔,思历切。摭,音炙,之石切。)贼有十馀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

诸将咸请战,太宗曰:’我士卒新经挫衄,锐气犹少。贼骤胜,必轻进好斗。我且闭壁以待其气衰而后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计也。’因令军中曰:’敢言战者斩。’相持者久之。

贼粮尽,军中颇携其将翟长孙、梁胡郎率所部相继来降。太宗知仁果心腹内离,谓诸将曰:’可以战矣。’因令行军总管梁实营於浅水原以诱之。

贼大将宗罗侯日恃骁悍,求战不得,气愤者久之。及是,尽锐攻梁实,冀逞其志。

梁实固险下以挫其锋,罗侯攻之愈急。太宗度贼已疲,复谓诸将曰:’彼气将衰,吾当取之,必矣。’申令诸军迟明合战,复令将军庞玉阵于浅水原南,出贼之右,以先拒之。

罗侯并军共战,玉军几败。太宗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罗侯回师相拒,我师表里齐奋,呼声动天,罗侯气夺。

於是大溃。

又曰:武德中,太宗率师往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道宗时年十七从军,太宗登玉璧城望贼,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何如?’

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令深壁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致竭,自当离散,可不战而擒。’

太宗曰:’汝意暗与我合。’贼果食尽,夜遁。

追及介州,一战破之。

又曰:薛万均从李靖等击吐谷浑,军次青海。与弟万彻率军先路,道遇虏於赤海,万均将十数骑击走之,追奔至积石山南道,大风折旗拔木。

万均谓左右曰:’虏将至矣,宜各设备。’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一贼将。

於是大溃,杀伤略尽。

又曰:广德中,安史故将分据河北,吐蕃数犯京畿。故郭子仪、鱼朝恩常统重兵守河中,以备仓卒。

欲兵权在京师,乃以鱼朝恩、元载、王缙建议,请於河中府置中都,创置积兵五万以为禁旅,取关辅、河东等十州税物以奉京师。

车驾常以秋杪行幸,春首还京,即河北西蕃无忧越轶。代宗以为然。

载已潜遣人於河中料度创造宫殿及营私第。

既而言事者以为无故示贼以怯,国计非便,事竟不行。

又曰:李晟讨朱泚,德宗幸奉天日,诏以晟为左仆射平章事。

晟拜哭受命,且曰:’长安宗庙所在,为天下本。若皆扈跸,谁复京师。’乃浚隍壁、缮兵粟马,以诛泚、兴复为己任。

初军无刍稾,乃令检校户部郎中张彧假京兆少尹,择官吏以赋渭北畿县,不数日,刍粮皆足。

乃陈说三军曰:’今国步多艰,乱逆继兴,属车西幸,关中无主。吾等皆受国恩,见危死节,臣子之分。况当此时不能清寇以取富贵,非士也。渭桥跨大川,吾与公等戮力一心,择利而进,复大业建不世之功,能从我乎?’

军士皆泣下曰:’惟公所命。’晟亦嘘欷流涕。

是时朱泚盗天邑,怀光反咸阳,河北伪称国者三,希烈、李纳交逼陈宋。

晟内无货财,外无疆土,以孤军守危城,为秉节向义者所归。

於是戴休颜举奉天之兵,韩游瑰悉邠宁之师,尚可孤守蓝田,骆元光固华州皆归款。

於是晟军大振。

又曰:李元谅,贞元初将本军与侍中浑瑊会吐蕃,盟於平源,元谅谓瑊曰:’戎狄多诈,不可无备。公奉国命轻重,宜有以防之。’

瑊不从,且不设备。

及会,元谅命军中皆衣甲持兵,整部队以俟变。

去坛十里,虏果衷甲,乘瑊无备,伏精骑以围城。

士大夫皆衣朝服就执,及军士死者不可胜数,所脱者百无一二。

瑊挺身走,虏骑逐。

瑊至元谅,军士皆坚阵持满,虏骑望见之,乃引去。

是日无元谅军,瑊几不免。

元谅乃徐引军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一-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准备来应对;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攻击自己,而要依靠自己不可被攻击。这意味着要时刻保持警惕,即使在安全的时候也要考虑危险,即使在存在的时候也要考虑灭亡,始终保持警惕和准备。

《左传》说:如果不准备应对意外情况,就不能派出军队。

《左传》又说:诸侯国相见时,军队的警卫不能撤除,这是为了保持警惕。

《左传》还说:晋国栾书攻打楚国,即将交战时,楚国在清晨压低阵势来对抗晋军,这是利用晋军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机会。晋军军官对此感到担忧。晋将范丐上前建议说:填平水井,铲除营灶,在军中列阵,保持行军队伍的稀疏,因为晋楚之战的命运取决于天意,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楚军轻敌,我们巩固阵地等待,三天后他们必定撤退,撤退时我们攻击他们,一定能取得胜利。最终打败了楚军。

《战国策》说:苏秦要联合其他国家来劝说燕文公说:燕国地方有两千里,有十万甲士,七百辆车,六千骑兵,粮食可以支持十年。南边有碣石和雁门的美景,北边有枣树和栗子的利益。

《战国策》又说:张仪为秦国联合其他国家,劝说韩王说:秦国有百万甲士,勇士无数,士兵们的战斗力就像孟贲那样的勇士和胆小鬼一样。

《战国策》还说:江乙对宣王说:现在大王的地方有五千里,有百万甲士,全部由昭奚恤指挥,所以北方的人都敬畏昭奚恤。

《春秋后语》说:苏秦向南劝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大的国家;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阴。地方有五千里,有百万甲士,一千辆车,一万匹马,粮食可以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

《史记》说:周朝末年,荆国人攻打陈国,吴国去救援,军队行军三十里,下了十天雨,夜晚看到了星星。左史倚相对荆军大将子期说:下了十天雨,铠甲整齐,兵器聚集,吴国人必定会来,我们不如做好准备。于是他们摆好阵势,吴国人到了,看到荆国有准备就回去了。史官说:他们来回走了六十里,贵族们休息,小人们吃食,我们行军三十里去攻击他们,一定能取胜。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打败了吴军。

《史记》又说: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士兵攻打楚国,楚王调动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到了,加固壁垒坚守,不肯出战。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战。王翦说:让士兵休息、洗澡,好好饮食,关心他们。他亲自和士兵们一起吃饭。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军中有没有娱乐活动?回答说:正在投掷石头比赛。于是王翦说:士兵们可以使用了。楚军再次挑战,秦军不出战,楚军撤退,王翦趁机追击,在蕲南大败楚军,最终灭亡了楚国。

《史记》还说:汉景帝初期,吴王刘濞反叛。他率领军队渡过淮河与楚王交战,在棘壁被打败,乘胜前进,非常锐利。梁孝王很害怕,大将军去攻击吴军,又失败了,梁国的士兵都逃跑了。梁国多次派人向汉将军周亚夫求救,亚夫不允许。梁国又派人向皇帝诋毁亚夫,皇帝派人告诉亚夫去救梁国。亚夫再次坚守,不采取行动。梁国派韩安国和楚国的张羽的弟弟张羽担任将军,才稍微打败了吴军。西梁城防守坚固,不敢西进,就撤退了,亚夫的军队在下邑会合。军队想要战斗,亚夫坚守阵地不肯出战,吴军粮食断绝,士兵饥饿,多次挑战。于是他们在半夜奔向亚夫的营地,但亚夫始终不出战。半夜时分,内部发生混乱,到了帐下,亚夫躺在床上不起,过了一会儿又恢复了平静。吴军士兵饥饿死亡很多,最终叛乱溃散。

《汉书》说:傅喜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唐林都上书称赞傅喜的品行,说:忠臣是国家的捍卫者,鲁国因为季友而治理国家,楚国因为子玉而兴衰,魏国因为信陵君而折衡,项羽因为范增而存亡。所以楚国拥有南方的土地,有百万甲士,邻国不认为这是威胁。子玉当将军时,晋文公都感到不安,等到他老了,君臣都感到高兴,百万军队不如一个贤人。

《后汉书》说:更始初年,光武帝在河北攻打铜马贼在邬地;吴汉率领突骑来到清阳城,贼军挑战,卤武坚守营地,有出来抢掠的,就攻击并俘虏他们。切断他们的粮道,一个月多后,贼军粮食吃完,夜晚逃走。追到馆陶,大败贼军。接受投降还没有完成,高湖和重连的贼军从东南方向来,和铜马余部会合,光武帝再次在蒲阳与他们大战,全部打败并使他们投降。

《后汉书》又说:王霸、马武打败了周建、苏茂的营地后,贼军再次聚集挑战,王霸坚守不出。军官们都认为:苏茂之前已经被打败,现在容易攻击。王霸说:不是这样的。苏茂的客军远来,粮食不足,所以多次挑战,想争取一时的胜利。现在我们关闭营地,让士兵休息,这就是所说的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这是最好的策略。苏茂、周建既然不能战斗,就撤退回营地。当天晚上,周建的哥哥的儿子周诵反叛,关闭城门抵抗他们。苏茂、周建逃走,周诵带着城投降。

《后汉书》还说:公孙瓒被鲜于辅打败后,担心有意外情况,就告诉高京,用铁做门,驱逐左右的人。七岁以上的男人不能进入门内,专门侍奉姬妾。他的文书簿册都送到上面,让妇女练习大声说话,使声音能传到几百步以外来传达命令。他疏远宾客,没有亲近信任的人,所以谋士猛将稍有不合,从此之后,很少再进行攻战。

《九州春秋》说:公孙瓒说:当初天下起兵时,我以为唾手可得。到了现在,战争才刚刚开始,看来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不如停止军事行动,专心耕作,以应对荒年。兵法说不攻打百楼,现在我的各个营地楼橹遍布千里,积存了三百万斛粮食,吃这些足够等待天下的喜庆。

《魏志》说:冀州牧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韩馥说:冀州虽然偏远,有百万甲士,粮食可以支持十年。

《魏志》又说:大军南征吴国到了积湖,大将汉宠率领各军在前,与敌人隔着水相对。他命令各位将领说:今晚风很大,敌人一定会来烧营,我们应该做好准备。各军都感到惊讶。半夜,敌人果然派遣十个部队来烧营,汉宠偷袭并打败了他们。

《魏志》还说:吴将诸葛恪包围新城,司马景王派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人去抵抗。毌丘俭、文钦请求战斗,景王说:诸葛恪轻装深入,把士兵置于死地,他们的锐气不容易抵挡,而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它不容易攻下。于是命令各位将领加固壁垒来消耗他们。双方对峙了几个月,诸葛恪攻打城池的力量减弱,死伤过半。景王于是命令文钦率领精锐部队前往,偷袭切断他们的归路,毌丘俭率领各军作为后续部队,诸葛恪害怕而逃跑。文钦迎击,大败敌军,斩首一万多人。

《吴书》记载:赵咨,字德度,是南阳人。他博学多才,应对问题敏捷。孙权成为吴王后,提拔他为太中大夫使者。魏文帝曹丕嘲笑赵咨说:‘吴王是不是很爱学习?’赵咨回答说:‘吴国拥有万艘战船,百万士兵,任用贤能,志在扩张领土。即使有空闲时间,我也广泛阅读书籍,研究历史,采集奇异知识,不仅仅像书生那样只追求文字游戏。’又说:‘吴国难道不怕魏国吗?’赵咨回答:‘我们有百万士兵,江汉就是我们的护城河,有什么可怕的!’

《蜀志》记载:刘备率领大军东征吴国,吴国将领陆逊抵抗。刘备从建平一直围攻到夷陵边界,建立了数十个军营。他用金银财宝和爵位奖赏来诱惑各个部族。他先派遣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上建立营地,想要挑战敌人。众将都想要攻击吴班,但陆逊说:‘刘备全军东下,士气正旺盛,而且他占据了高地和险要之地,难以突然攻破。即使攻下,也难以全部攻克。如果不利,就会损害我们的大局,这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只需奖励将士,广泛实施策略,观察敌人的变化。如果这里是平原广野,我们确实会担心敌军快速交战。但现在我们沿着山行军,形势不允许他们展开,他们自然会疲惫于山林之间,我们可以慢慢消耗他们的战斗力。’刘备知道陆逊的策略不会成功,于是率领八千伏兵从山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各位将军攻击吴班,是因为我推测他们一定有巧妙的计策。’众将都说:‘应该一开始就攻击刘备,现在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七八个月,所有的要害都已经牢固防守,攻击他们一定不会有什么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他经验丰富,他的军队刚刚集结,思维专注,我们不可轻举妄动。现在他们已经停留很久,没有得到我们的便利,士兵疲惫,士气低落,计策不再有效,现在是围攻他们的好时机。’于是他先攻击一个军营,但未能成功。陆逊说:‘我已经知道了攻破他们的方法。’然后他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来拔除这个军营。不久,火势蔓延,他率领各军同时攻击,攻破了四十多个军营。刘备骑上马,在马鞍山上布置兵力,自己环绕着军队。陆逊督促各军四面夹击,敌人土崩瓦解,死伤无数。刘备趁夜逃跑。

《晋书》记载:王戎对齐王冏说:‘您首先起兵,稳定了大业,自古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事情。然而,论功行赏,却没有考虑到有功之人的劳动,朝廷和民间都感到失望,人们心中都有了二心。现在二王带领百万士兵,他们的锋芒无法抵挡。如果您能够退居幕后,不失地位,这就是我向您建议的求安之计。’

《晋书》又记载:大将罗尚派遣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等人秘密率领步兵和骑兵三万袭击蜀贼李特军营。李特事先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整理铠甲,磨砺兵器,严阵以待。曾元等人到达后,李特躺在床上不起,等到他们的人差不多都进入营地,突然发动伏击,杀伤了大量敌人。随后杀害了曾元、张显等人。

《晋书》又记载:安平王司马孚最初担任魏国的度支尚书,他认为要战胜敌人,应该有事先的准备。每当诸葛亮入侵关中,边防士兵无法制服敌人,中军匆忙奔赴,总是来不及抓住时机,应该预先选拔步兵和骑兵两万人分为两部分,作为敌人的预备队。又因为关中连续遭到敌人的侵扰,粮食和布匹不足,他派遣冀州的五千农丁驻扎在上邽,秋冬季节练习战斗,春夏季节耕种田地。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记载:前赵的刘曜派遣将领讨伐氐羌,大酋长权渠率领众人退守险要之地。刘曜的将领游子远多次打败他们。权渠想要投降,但他的儿子伊馀在众人面前大言不惭地说:‘以前刘曜亲自来,我还不能奈何他,何况这次只是偏师,他自己想要投降吗?’于是他率领五万精兵在清晨压向游子远的营门。左右劝他出战,游子远说:‘我听说伊馀有专诸的勇气、庆忌的敏捷、士兵的强大,一个人可以抵挡百人。他的父亲刚刚战败,怒气冲冲,而且西戎的士兵勇猛强悍,他们的锋芒不可接近。我们不如暂缓攻击,等他们士气耗尽再攻击,这就是曹刿的胜利之道。’于是他坚守壁垒,不战。伊馀显得非常傲慢。游子远等到他们没有防备,半夜誓师,喂饱马匹,准备早餐,在天亮前,全副武装地清扫壁垒而出。天亮后,设下埋伏战斗,活捉了伊馀,并俘虏了他的全部士兵。

《十六国春秋》又记载:北燕的冯跋占据辽东,他的弟弟冯万泥起兵叛乱。冯跋派遣将领冯弘和将军张兴讨伐他。冯弘派人通知冯万泥说:‘以前我们兄弟乘着风云之运,受到天意的青睐,共同辅佐君主,分封土地,授予爵位,应当与兄弟共享。为什么要在家中寻找干戈,背叛朋友呢?’冯万泥不听从,约定日期出战。张兴对冯弘说:‘敌人明天将要出战,今晚一定会来袭击我们的营地,我们应该防备意外。’冯弘于是严密布置,每人分配十捆草,捆绑火把,埋伏等待敌人。当晚,冯万泥果然派遣了十几个壮士来袭击营地,火把一起点燃,伏兵拦截攻击,俘虏和斩杀了全部敌人。于是平定了冯万泥等人。

《宋书》记载:桂阳王刘休范在寻阳起兵,已经出发,向东而下,朝廷非常恐慌。宋相齐高祖刘裕提议说:‘以前上游起兵谋反,都是因为行动迟缓而导致失败。刘休范一定会吸取之前的教训,轻装急行,趁我们毫无防备。现在应对的策略不应该远离京城,如果偏师失利,就会大大挫伤军心。请我们在新亭驻扎,坚守皇宫和东府石头城,等待敌人的到来。千里孤军,后方没有物资储备,求战不得,自然会瓦解。请我们在新亭抵挡敌人的前锋。’刘休范果然失败了。

《宋书》又记载:《高祖纪》中提到:当时有人提议分兵把守各个渡口。皇帝说:‘敌人众多,我们人少,分兵去探查敌人的虚实,一旦一处失利,就会挫伤三军的心。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石头城,就可以避免力量分散。’

《三国典略》记载:梁武帝萧纪在蜀地居住了十七年,开拓了疆土,武器装备丰富,有八千匹马,既擅长骑射,又擅长舞槊。

《后魏书》记载:任城王元澄当时,四个中郎将的兵力很少且弱小,不足以保卫京城,元澄上奏建议应该以东中带营阳郡,南中带鲁阳郡,西中带恒农郡,北中带河内郡,选择二品三品中的亲贤兼备的人担任这些地区的官员,减少不必要的政务,配备强大的兵力。这样,就可以深入根基,加强主干,削弱枝节。灵太后最初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后来有人反对,于是停止了。

《后魏书》又记载:任城王元澄时,四个中郎将的兵力很少且弱小,不足以保卫京城,元澄上奏建议应该以东中带营阳郡,南中带鲁阳郡,西中带恒农郡,北中带河内郡,选择二品三品中的亲贤兼备的人担任这些地区的官员,减少不必要的政务,配备强大的兵力。这样,就可以深入根基,加强主干,削弱枝节。灵太后最初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后来有人反对,于是停止了。

《唐书》记载: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领兵在析摭城征讨薛仁果。敌军有十多万人,战斗力非常强,多次前来挑战。将领们都请求出战,太宗说:‘我们的士兵刚刚经历了一些挫折,士气不高。敌军连续胜利,必定轻敌好斗。我们应该暂时闭城等待敌军士气衰退后再出击,这样一战就能击败他们,这是万全之策。’于是下令军中:‘敢说出战者斩。’双方相持了很久。敌军粮食耗尽,军中将领翟长孙、梁胡郎率领所部相继投降。太宗知道薛仁果内部已经离心离德,于是对将领们说:‘现在可以出战了。’下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以诱敌。敌军大将宗罗侯一直依仗勇猛,求战不得,气愤了很久。等到这时,他全力攻打梁实,希望实现自己的野心。梁实坚守险要之地以挫败他的锋芒,宗罗侯攻击更加猛烈。太宗估计敌军已经疲惫,再次对将领们说:‘敌军的士气将要衰退,我们应该趁机进攻,一定会成功。’下令军队在黎明时分发起总攻,又命令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边列阵,从敌军右侧先发制人。宗罗侯合并军队共同作战,庞玉的军队几乎被击败。太宗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原北出现,出其不意。宗罗侯回师抵抗,我军内外夹击,呼声震天,宗罗侯士气大挫。于是敌军大溃败。

又记载: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率军前往河东讨伐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从军。太宗登上玉璧城望敌军,回头对道宗说:‘敌军依仗人多来挑战,你觉得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军虽然勇猛,但可以用计谋使其屈服,难以用武力竞争。我们应该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以挫败他们的锋芒。这些乌合之众,不能持久,粮食运输一旦断绝,自然会离散,我们可以不战而胜。’太宗说:‘你的想法与我一致。’敌军果然粮食耗尽,在夜间逃走。我军在介州追上,一战将其击败。

又记载:薛万均跟随李靖等人征讨吐谷浑,军队驻扎在青海。薛万均和他的弟弟薛万彻率领军队先行,在路上遇到敌军在赤海,薛万均率领十几个骑兵击退了他们,追击到积石山南边的道路上,大风折断了旗帜,拔起了树木,薛万均对左右说:‘敌军即将到来,应该各自做好防备。’不久敌军到来,薛万均直接冲上前去斩杀了一名敌军将领。于是敌军大溃败,死伤几乎全部。

又记载:广德年间,安史之乱后的将领们分别占据河北,吐蕃多次侵犯京畿地区。郭子仪、鱼朝恩等人常常率领重兵守卫河中,以防不测。他们想要将兵权留在京师,于是根据鱼朝恩、元载、王缙的建议,在河中府设立中都,建立五万人的禁军,从关辅、河东等十州征收税物以供应京师。皇帝常常在秋季末前往,春季初返回京师,这样河北和西蕃就不用担心越界了。代宗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元载已经暗中派人到河中准备建造宫殿和私人住宅。后来有人认为这样做会向敌人示弱,对国家不利,事情最终没有实施。

又记载:李晟讨伐朱泚,德宗李适前往奉天,下诏任命李晟为左仆射平章事。李晟跪拜哭泣着接受命令,并说:‘长安是宗庙所在地,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大家都跟随皇帝西行,那么谁还留在京师呢?’于是他挖掘护城河、修缮兵器粮食和马匹,以诛杀朱泚、恢复国家为己任。最初军队没有草料,于是他任命检校户部郎中张彧担任京兆少尹,选择官吏负责征收渭北畿县的草料,不久之后,草料粮食都充足了。他对三军说:‘现在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叛乱不断,皇帝西行,关中无主。我们都是受国家恩惠的人,面对危险应该以死报国,这是我们的职责。现在如果不能清除叛军以获得富贵,就不是真正的士人。渭桥横跨大川,我和你们共同努力,选择有利时机进攻,恢复大业,建立不朽的功勋,你们愿意跟随我吗?’士兵们都流泪说:‘听从您的命令。’李晟也感慨流泪。当时朱泚占据京城,怀光在咸阳反叛,河北有三人假称皇帝,李希烈、李纳在陈宋地区相互逼迫。李晟内部没有财物,外部没有领土,以孤军守卫危城,成为忠诚向义者的归依。于是戴休颜带领奉天之军,韩游瑰带领邠宁之师,尚可孤守蓝田,骆元光坚守华州,都归顺了他。于是李晟的军队士气大振。

又记载:李元谅在贞元初年率领本军与侍中浑瑊会合吐蕃,在平源结盟。李元谅对浑瑊说:‘戎狄之人狡猾多诈,我们不能不有所防备。您肩负国家重任,应该有所准备。’浑瑊没有听从,也没有做任何防备。等到会盟时,李元谅命令军队都穿上铠甲,手持兵器,整理部队以应对可能的变化。离开盟坛十里的地方,敌军果然穿着铠甲,趁着浑瑊没有防备,伏击精锐骑兵包围了城池。士大夫们都穿着朝服被俘,以及士兵死亡的人数无法计数,逃脱的不到十分之一。浑瑊独自逃跑,敌军骑兵追赶。浑瑊逃到李元谅处,李元谅的军队都坚守阵地,敌军骑兵看到这种情况,就撤退了。那天如果没有李元谅的军队,浑瑊几乎无法逃脱。李元谅这才缓缓带领军队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一-注解

孙子: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其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用兵之法:指用兵的法则或原则。

恃:依靠,依赖。

以待之:等待敌人。

不攻吾:不攻击我。

不可攻:不能被攻击。

安则思危,存则思亡,常有备也。: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危险,在存在的时候要想到灭亡,始终保持警惕和准备。

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没有准备应对不可预料的情况,就不能率领军队。

诸侯相见,军卫不撤,警也:诸侯国之间相见时,军队的警戒不解除,表示警惕。

压:压迫,这里指楚军占据有利地形。

塞井夷灶,阵於军中,而疏行首:填平水井,铲除灶台,在军中布置阵地,并使行军路线稀疏。

疏行:行军路线稀疏。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合纵连横之术。

合从:联合抵抗强国,即合纵。

燕文侯:战国时期燕国的国君。

带甲:穿着铠甲,指军队。

车七百,骑六千,粟支十年:有七百辆战车,六千骑兵,粮食可以支持十年。

虎贲之士:勇猛的士兵。

孟贲:战国时期著名的勇士。

怯夫:胆小的人。

专属:专门负责。

昭奚恤: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员。

霸王:指称称霸一方的君主。

周末:春秋末年。

荆人:楚国人。

陈: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吴: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左史倚相:吴国的史官。

子期:荆国的大将。

甲辑兵聚:穿上铠甲,聚集军队。

吴人必至,不如备之:吴国人一定会来,不如做好准备。

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拊循之:让士兵休息、洗澡,并好好饮食,关心他们的生活。

汉景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吴王濞:西汉时期的吴王。

总兵度淮:率领军队渡过淮河。

棘壁:地名。

梁孝王:梁国的国君。

大将军:古代军事职位,指高级将领。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将领。

恶:诋毁,中伤。

楚相张尚谏吴王而死:楚国的相国张尚劝谏吴王而死去。

西梁城:地名。

傅喜:西汉时期的官员。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大司空: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尚书: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唐林:西汉时期的官员。

季友:鲁国的大夫,鲁国因季友而得以安定。

子玉:楚国的将领,楚王曾因子玉而高兴。

轻重:重要与否。

无知: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

忌折衡:因猜忌而失去平衡。

项:项羽,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

范增:项羽的谋士。

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楚国拥有南方的土地,有百万军队,邻国不觉得有什么困难。

卤武:西汉时期的将领。

铜马贼:西汉时期的叛军。

邬:地名。

突骑:快速突袭的骑兵。

清阳城:地名。

高湖重连贼:高湖的叛军。

蒲阳:地名。

汉景帝初:汉景帝刚开始统治时期。

吴王濞反:吴王濞发动叛乱。

梁:西汉时期的梁国。

上:指皇帝。

使:派遣。

韩安国:西汉时期的将领。

楚死事相弟张羽:楚国的相国张尚的弟弟张羽。

西梁城守:西梁城的守军。

走:逃跑。

帐下:帐篷下面,指将领的帐篷。

公孙瓒:东汉末年的名将。

鲜于辅:东汉末年的将领。

高京:地名。

铁为门:用铁制成门。

斥去左右:辞退左右亲近的人。

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门:七岁以上的男子不得入门。

专侍姬妾:专门侍奉姬妾。

文簿书:文书簿籍。

令妇人习为大言声:让妇女练习大声说话。

传宣教令:传达教诲和命令。

疏远宾客:疏远宾客。

乖散:离散,不团结。

鲜于辅所败:被鲜于辅打败。

非常:意外的事情。

铁为门,斥去左右:用铁制成门,辞退左右亲近的人。

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门,专侍姬妾:七岁以上的男子不得入门,专门侍奉姬妾。

其文簿书皆及而上之,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所有的文书簿籍都送到上面,让妇女练习大声说话,使声音能传到数百步远以传达教诲和命令。

疏远宾客,无所亲信,故谋臣猛将稍有乖散,自此之后,希复攻战:疏远宾客,没有亲近信任的人,因此谋士猛将稍有离散,从此之后,很少再发动攻战。

九州春秋: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唾掌而决:用唾沫擦掌决定。

兵革方始:战争刚刚开始。

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停止军事行动,致力于耕作,以应对灾荒年份。

兵法百楼不攻:兵法中有百楼不攻的说法。

樐:即橹字,见《说文》。《释名》曰:橹,露也,上无屋覆也。

积穀三百万斛:积存了三百万斛粮食。

食此足以待天下庆也:吃这些粮食足以等待天下的庆祝。

冀州牧韩馥:冀州的牧守韩馥。

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韩馥的部下。

积湖:地名。

大将汉宠:汉宠是大将。

帅:率领。

贼:敌人。

隔水相对:隔着水相对。

令:命令。

烧营:烧毁军营。

掩击破之:突然袭击并打败他们。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新城:地名。

司马景王:司马师,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

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师的部下。

高垒以弊之:筑高壁垒来消耗他们。

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诸葛恪穿着轻甲深入敌后,把军队投入死亡的境地,他们的锋芒难以抵挡,而且新城小而坚固,攻打它不容易攻克。

督锐卒趣合,偷断要其归路,俭帅诸军以为后继,恪惧而遁:命令精锐部队迅速集合,偷袭切断他们的退路,毌丘俭率领其他军队作为后续部队,诸葛恪害怕而逃跑。

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馀级:文钦迎击,大败诸葛恪。斩首一万多人。

赵咨:赵咨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吴国太中大夫,以博学多智和应对敏捷著称。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被称为吴大帝,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魏文帝:魏文帝是指曹丕,他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儿子,后来成为魏国的第一位皇帝。

经略:经略是指对某一地区进行治理和开发,也指筹划和谋略。

书传:书传指的是古代的书籍和传记,泛指各种文献。

历史籍:历史籍是指记载历史的书籍。

采奇异:采奇异指的是搜集奇异的事物或知识。

寻章摘句:寻章摘句是指只学习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片段,而不去深入理解其整体意义。

夷陵界:夷陵界是指位于今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地区,历史上是蜀汉与东吴交战的重要地区。

金帛爵赏:金帛爵赏是指用金钱、布匹、官爵等奖赏来激励他人。

吴班:吴班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曾参与夷陵之战。

锐气:锐气是指士兵或军队的士气,通常指高昂的战斗意志。

高阻守险:高阻守险是指占据高地和险要地形进行防守。

掎角:掎角是指用兵力夹击敌人,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猾虏:猾虏是对敌人的贬称,意为狡猾的敌人。

焱:焱,音yàn,指火焰、烈火。

关中:关中是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历史上是秦汉时期的重要地区。

穀帛:穀帛是指粮食和布匹,是古代衡量财富的重要指标。

上邽:上邽是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

曹刿: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军事家,以智谋著称。

北燕:北燕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

萧墙:萧墙是指古代宫室中的一种屏风,也比喻内部纷争。

委积:委积是指储备、积累。

舞槊:舞槊是指挥舞长矛,也指擅长使用长矛。

襟带:襟带是指控制、连接。

深根固本:深根固本是指使基础稳固,不易动摇。

强幹弱枝:强幹弱枝是指加强主干,削弱枝节,比喻加强主要部分,削弱次要部分。

武德:唐朝初年的一段历史时期,指的是公元618年至626年,这是唐朝建立后的第一个年号,由唐高祖李渊所定。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著称。

析摭城:析摭城,即今陕西省凤翔县西南的凤翔古城,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薛仁果:唐朝初年的一个割据势力首领,曾与唐朝发生战争。

挫衄:挫败,失败,衄指鼻子出血,这里比喻军队的挫败。

闭壁:指军队闭守城池,不出战。

浅水原: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

宗罗侯:即宗罗睺,是薛仁果手下的大将。

骁悍:勇猛,凶猛。

介州: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州。

吐谷浑:古代北方民族,曾建立政权,位于今青海省东部。

赤海: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积石山:地名,位于今青海省南部。

关辅:古代地区名,指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中部。

河东:古代地区名,指黄河以东地区,即今山西省。

河中:古代地区名,指黄河中游地区,即今河南省西部。

中都:古代城市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是唐朝时期的陪都。

积兵:大量军队。

关辅、河东等十州:指关中和河东等十个州的税物。

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秋杪:秋季的最后一天,即农历九月三十日。

春首:春季的开始,即农历正月。

河中料度:指在河中府进行测量和规划。

宫殿及营私第:指建造宫殿和私人住宅。

无故示贼以怯:指没有理由地向敌人展示怯懦。

国计非便:对国家政策不利。

事竟不行:事情最终没有实施。

朱泚:唐朝末年的一个叛乱将领。

德宗:指唐德宗李适,唐朝的第八位皇帝。

奉天:古代城市名,位于今陕西省乾县,是唐朝时期的陪都。

左仆射平章事:官职名,指左仆射和宰相。

刍稾:牧草,这里指军马的饲料。

京兆少尹:官职名,指京兆府的副尹。

畿县:指京城附近的县。

属车西幸:指皇帝的车队西行幸临。

关中无主:指关中地区没有统治者。

秉节向义:坚持节操,追求正义。

戴休颜:唐朝将领,曾任奉天之兵节度使。

韩游瑰:唐朝将领,曾任邠宁节度使。

尚可孤守蓝田:指尚可孤在蓝田坚守。

骆元光:唐朝将领,曾任华州节度使。

贞元:唐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785年至805年。

平源: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戎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衷甲:穿着铠甲。

伏精骑:埋伏精锐骑兵。

朝服:古代官员的正式服装。

挺身走:勇敢地逃跑。

徐引军而归:慢慢地带领军队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一-评注

《唐书》中记载的这段历史,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首先,太宗在征讨薛仁果时,面对敌军人数众多且战斗力强,他没有急于出战,而是采取了闭壁待机的策略,等待敌军锐气衰退后再进行攻击。这体现了太宗深谙兵法,懂得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道理。

太宗的军事智慧在对待士兵士气上也有所体现。他深知士兵新经挫衄,锐气不足,因此下令禁止谈论战争,以稳定军心。这种措施不仅避免了士兵的恐慌,也体现了太宗对士兵生命的尊重。

在战术运用上,太宗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他命令梁实诱敌深入,利用浅水原的险要地形来挫败敌军的攻势。这种战术不仅消耗了敌军的体力,也削弱了他们的士气。

在心理战方面,太宗通过亲临战场,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军,打乱了敌军的阵脚,使敌军士气大挫。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体现了太宗的军事才能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对待部下方面,太宗能够虚心听取意见。例如,江夏王道宗提出的深壁高垒、以挫其锋的策略,与太宗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太宗展现了其政治智慧。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如安史之乱后,他采取了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确保国家的稳定。

在个人品质上,太宗展现了其坚定的意志和忠诚。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如李晟在朱泚叛乱时,以孤军守危城,最终平定了叛乱。

整体而言,《唐书》中的这段记载,不仅展现了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状况。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唐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4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