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原文
○征应
《汉书》曰: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围水绝,广利拔刀刺山,飞泉涌出。
又曰:王莽出军,祖都门外,天雨沾衣,长老叹曰:”是谓泣军。”
王隐《晋书》曰:咸康元年,督护王随领三千人讨宁州贼,三角皆裂,军人恶之。随曰:”裂者破也,当破贼而不得土地也.”到西平郡界,两道讨贼,贼守马羡奔走,民皆归降。
“《晋书·桓温传》云:郭璞为谶曰:”有人姓李,儿传征战。譬如车轴,脱作在一面.”儿者,子也。李去子木存,车去轴为亘,合成桓字也.”
又曰:成都王颖师次朝歌,每夜矛戟有光若火,其垒井中皆有龙象,前军大败。
又曰:时有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会益州刺史王濬,小字阿童,表请加龙骧将军,令造舟楫。
又曰:谢艾出师振武,夜有二枭鸣于牙。艾曰:”六博得枭者胜,今枭鸣牙中,克敌之兆.”果胜之。
又曰:王澄为荆州,时京师危逼,澄率众军将赴国难,而飘风折其节柱。会王如寇襄阳,澄前锋至宜城,为如党严嶷所获。
又《载记》曰:吕光伐西域,进及流沙三百馀里,无水,将士失色。光曰:”吾闻李广利精诚玄感,飞泉涌出,吾等岂独无感致乎!皇天必有济,诸君不足忧也.”俄而大雨,平地三尺。
又曰:石勒拒刘曜,勒统步骑四万赴金墉,济自大堨。先是流澌风猛,军至水泮清和,济毕,流澌大至,勒以为神灵之助也。命曰:”灵昌津.”
“《宋书》曰:王仲德初欲南归奔太山,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又曰:元凶弑逆,孝武率众入讨。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并举义兵。三月乙未,建牙军门。是时多不悉旧仪,有一翁斑白,自称少从武帝征伐,颇悉其事。因使指麾,事毕忽失所在。自冬至春常东北风,连阴不霁,其日牙立之后,风转西南,景色开霁,有紫云阴於牙上.
“《北齐书》曰:侯景遣将任约伐湘东王於江陵,陆法和自请征之,至赤沙湖与任约相对,纵大舫于前而逆风不便,法和执白羽以麾,风即返。於是大溃,约逃窜不知所之.”
“《后周书》曰:太祖既继贺拔岳起事,将刑牲盟誓同奖王室。初,贺拔岳营於河曲,有军吏独行,忽见一老翁鬓眉皓素,谓之曰:”贺拔岳虽复据有此众,然无所成,当有一宇文家从东北来,后必大盛.”言讫不见。此吏恒与所亲言之,至是方验.”
“《隋书》曰:张祥开皇中,累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祥勒兵拒守,建攻之。后纵火烧其郭下。祥见百姓惊骇,其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涕泣而言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烧,神有灵可降雨相救.”言讫,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士卒感其至诚,莫不用心。城围月馀,李雄援军至,贼遂退走.”
又曰:窦荣定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史,朱几复为武安侯大将军,寻除泰州总管,赐吴乐一部。突厥沙钵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源州,与虏战於高越原,两相持。其地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沙钵突厥惮之,请盟而去。
“《唐书》曰:开元中,降胡叛,敕王晙帅并州兵济河以讨之。睃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往。会夜於山中忽遇风雪甚盛,睃恐失期,仰天誓曰:”睃若事君不忠,天讨有罪,明灵所殛,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此艰苦,诚心忠烈,天鉴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言讫,风回雪止。时叛者分为两道,睃追及之,杀一千五百馀人,生获一千四百馀人,驼马牛羊甚众.”
又曰:初肃宗行至丰宁,南见河天堑之固,欲整军北渡。将诣丰宁,忽大风飞沙砾,数步之间不辨人马。由是回军东趋灵武,风沙顿止,天地廓清。
又曰:肃宗至平源郡,路傍遇一伏兔,命左右索弓箭。因谓左右曰:”吾若破贼,射则中之;不然则否.”一发而毙,左右咸称万岁。
又曰:建中三年,哥舒曜欲攻李希烈於许州,师次颍桥,大电雷而雨,营中震不能言者三四十人。驴马死者有七。曜恶之,乃退。
又曰:田悦为魏王受册之日,其军上有云物稍异。马燧等望而笑曰:”此云无知,乃为贼瑞.”
又曰:田悦称魏王,其营地前二年土长高三尺余。魏州户曹韦稔为士长颂曰:”公益土之兆也.”
“《管子》曰: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溪,十里阘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前人乎?”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人长尺而人形具焉,冠右,袪衣,马前疾走。寡人其不济乎?”管仲曰:”袪衣,示前有水也;右,示涉也,至卑耳之溪,从左涉深及冠,从右方深至膝.”已涉,大济。公拜曰:”仲父之圣若此也.””
“《山海经》曰:鹿台之山有鸟焉,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岛溪”。其鸣自呼,见则有兵。小决之山有兽焉,如猿,白首赤足,见则有兵。能山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郭璞注曰:今邺西北有石鼓鸣乃有兵,即此类。)”
“《淮南子》曰:人主有伐国之志,邑犬群嗥,雄鸡夜鸣,库兵动而戎马惊。(戎马,兵马也。鸡夜鸣而兵马起,气之感动也.)”
《六韬》曰:三军无故,旌旗皆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鞞鼓之音宛而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
又曰:纣为无道,武王於是东伐纣。至於河上,雨甚雷疾,王之乘黄振而死,旗旌折阳侯波。周公进曰:’天不祐周矣。意者,君德行未尽,而百姓疾怨,故天降吾祸。’于是太公援罪人而戮之於河,三鼓之,率众而先,以造于殷,天下从之。甲子之日,至于牧野,举师而讨之。纣城备设而不守,亲擒纣,悬其首於白旗。
又曰:武王伐纣,诸侯已至,未知士民何如。太公曰:’天道无亲,今海内陆沉於殷久矣,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伯夷、叔齐曰:’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太公曰:’师渡孟津,六马仰流,赤乌降,白鱼外入,此岂非天非命也?师到〈土每〉(音牧)野,天暴风电,前后不相见,车盖发越,辕衡摧折,旌旄三折,旗帜飞扬者精锐感天也。雨以洗吾兵,雷电应天也。’
《吴越春秋》曰:越王追攻吴兵,欲入胥门。未至六里,望吴南城,见伍子头眉若车轮,目垂光烈,发鬓四张,耀於十数里。大惧,留兵。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电鸣,沙石飞射,疾於弓弩。越军坏败。
桓谭《新论》曰:维四月,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毕三年之丧,欲卒父业。升舟而得鱼,则地应也。奄祭降乌,天应也。二年,闻纣杀比干、囚箕子,太师、少师抱乐器奔周。甲子,日月若连璧,五星若连珠。昧爽,武王朝至于南郊牧野,从天以讨纣,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
《三国典略》曰:东魏以平鉴为怀州刺史。鉴乃於轵开道筑城,以防于我。寻而,太祖遣骠骑将军杨扌剽、仪同长孙庆明率兵东伐。是时,新筑之城少粮乏水,众情大惧。南门内有一土井,随汲即竭。鉴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泉涌,城内皆足。扬水示扌剽,扌剽无功而还。(扌剽,匹眇切。)
又曰:周帝问齐王延宗曰:’邺城若为可取?’延宗辞曰:’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强问之,乃曰:’若任城据邺,臣不能知,若今主自守,陛下兵不血刃。’时好事者以为延宗年号德昌,得二日也。及即位至败,果二日。
○神兵
《梁书》曰:先是,旱甚,诏祈蒋帝神求雨,十旬不降。帝怒,命载荻欲焚蒋庙并神景。尔日开朗,欲起火,当神上忽有云如伞,倏忽骤雨如泻,台中宫殿皆自振动。帝惧,驰诏追停,少时还静。自此,帝畏信遂深。自践祚已来,未尝躬自到庙,於是,乃法驾将朝臣修谒。是时,魏军攻围锺离,蒋帝庙报敕必许扶助,既而无雨水长,遂挫敌人,亦神之力焉。凯旋之后,庙中人马脚尽有泥湿,当时并目睹焉。
又曰:王僧辩平郢州,进师寻阳,军人多梦周何二庙神兵曰:’吾已助天子讨贼。’自称征讨大将军,并乘朱航。俄而反曰:’已杀竟。’同梦者数十百焉。
《陈书》曰:高祖讨侯景,军次大雷。军人杜棱梦雷池君周何神,自称征讨大将军,乘朱航,陈甲仗,称下征侯景,须臾便还,云已杀景。
《隋书》曰:汉王谅馀党据晋、绛等等三州未下,诏罗睺行绛、晋、吕三州诸军事,进兵围之,为流矢所中,卒于师,时年六十四。送柩还京,行数里,无故舆马自止,策之不动。有飘风旋绕焉。绛州长史郭雅稽颡祝之曰:’公恨小寇未平耶?寻即除殄,无为恋恨。’於是风静马行,见者莫不悲叹。其年秋七月,子仲隐梦见罗睺曰:’我明日当战。’其灵座所有弓箭刀剑无故自动,若人带持之状。绛州城陷,是其日也。
《唐书》曰:高祖初起,师次霍邑。隋武牙郎将宋老生陈兵拒险,义师不得进,屯军於贾胡堡。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患之。忽有白衣人诣军门见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山邑,当东南傍山取路。八月雨止,我当助尔破之。’高祖初哂之,遣人东南视地,果有微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负吾耶?’时有讹言云突厥将袭太原,又军粮且尽,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八月己卯,雨果霁。高祖大悦,以太牢祭霍山。辛巳,引师从傍山道趋霍邑,去城十馀里,有阵云起军北,东西竟天。高祖谓裴寂曰:’云色如此,必当有庆。’
又曰:贞元初,江西都团练使李廉奏,建中四年,鄂州刺史逆贼李希烈之将董侍召率众袭鄂州,顺风纵火,邑屋将焚。臣乃祷於城隍神,倏忽风回火烈,贼溃,遂击破之。连状黄沔三州。请付史官,以答神意。从之。
《三国典略》曰:齐高纬发晋阳,开府薛荣宗尝云能使鬼兵,言于齐主曰:’臣已发遣斛律明月将大兵往,’齐主信之。经介休,见一古冢,荣宗谓舍人元行恭曰:’是谁冢也?’行恭戏之曰:’郭林宗。’是谁?’曰:’郭元真父。’荣宗即启云:’臣向见郭林宗从冢出,著大帽,吉莫鞾,摇马鞭问臣:我阿贞来否?’
又曰:侯景西逼,陆法和率白服子弟顿于安南,乞征任氏,湘东许之。乃召诸蛮子弟八百人,在江津二日,便登舰,大笑曰:’无量兵马。’江陵旧多神祠,俗恒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诸神皆行从故也。
又曰:
梁临汝侯萧献尝为吴郡太守,与楚庙神交饮至一石,而神亦有酒色,所祷必从。
后迁益州刺史,江阳人齐苟儿反,率众攻城,猷乃遥祷请救。
将战之日,有田老逢一骑,络铁从东来,问去城几里。
曰:
‘四十。’
时已晡,骑举槊曰:
‘后人来,可令人疾马,欲及日破贼。’
俄有数百骑如风,一骑请饮,田老问为谁,曰:
‘吴兴楚王来救临汝侯。’
此时庙中祈祷,无复有验。
十馀日后,乃见侍卫土偶泥湿如汗。
於是苟儿乃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译文
《汉书》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围困在水源断绝的地方,他拔刀刺向山石,结果泉水喷涌而出。
《汉书》又记载:王莽出兵时,在祖都门外,天空下起雨,沾湿了衣服,老人们感叹说:‘这是军队哭泣的征兆。’
《晋书》中王隐的记载:咸康元年,督护王随率领三千人讨伐宁州的贼寇,三角都裂开了,军人们都很讨厌这种征兆。王随说:‘裂开意味着破败,我们应该能够打败贼寇但得不到土地。’当他们到达西平郡界时,分两路讨伐贼寇,贼寇守卫的马羡逃跑了,百姓们都归降了。
《晋书·桓温传》说:郭璞作谶言:‘有人姓李,儿子继承征战。就像车轴一样,去掉轴心后,剩下的是桓字。’这里的‘儿’指的是儿子。李去掉子字剩下木字,车去掉轴字剩下亘字,合起来就是桓字。
《晋书·桓温传》又说:成都王颖驻军朝歌,每到夜晚,矛戟上都会发出像火一样的光芒,他们的营垒井中都有龙的形象,前锋军大败。
《晋书·桓温传》又说:当时有童谣说:‘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怕岸上虎,只怕水中龙。’恰好益州刺史王濬,小字阿童,上表请求被封为龙骧将军,命令制造船只。
《晋书·桓温传》又说:谢艾出师振武,夜晚有两只枭鸟在营帐中鸣叫。谢艾说:‘六博游戏中得到枭的人会赢,现在枭在营帐中鸣叫,这是战胜敌人的征兆。’结果他们确实取得了胜利。
《晋书·桓温传》又说:王澄担任荆州刺史时,京城处于危险之中,王澄率领军队前去国家危难,但突然刮起大风折断了节柱。这时王如侵犯襄阳,王澄的前锋部队到达宜城,被王如的党羽严嶷捕获。
《晋书》记载:吕光讨伐西域,前进到流沙三百多里,没有水,将士们都很害怕。吕光说:‘我听说李广利精诚感应,泉水喷涌而出,我们难道就不能感应到皇天的帮助吗?皇天必定会有办法,大家不必担忧。’不久,大雨倾盆,地面上升起三尺高的水。
《晋书》记载:石勒抵抗刘曜,石勒统率步兵和骑兵四万人前往金墉,他们从大堨渡河。之前水流湍急,军队到达时水势平缓,渡河完成后,水流再次湍急,石勒认为是神灵的帮助。他命名这个地方为‘灵昌津’。
《宋书》记载:王仲德最初想要南归投奔泰山,被追赶的骑兵紧迫,夜间行军,忽然看到前方有熊熊的火炬,他们趁着火光行进了百多里,才得以逃脱。
《宋书》记载:元凶弑逆,孝武帝率领军队讨伐。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都起兵起义。三月乙未,建牙军门。当时很多人都不熟悉旧有的仪式,有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自称年轻时跟随武帝征战,对很多事情都很了解。因此他被派去指挥,事情结束后,老人忽然消失了。从冬至春,常常刮东北风,连续阴天不放晴,直到军门建立之后,风向转为西南,天空放晴,有紫云笼罩在军门上方。
《北齐书》记载:侯景派遣将领任约在江陵攻打湘东王,陆法和主动请缨征讨,到达赤沙湖与任约对峙,他放出了大船,但逆风不利于航行,陆法和手持白羽指挥,风立刻转向。于是敌军大败,任约逃窜不知所终。
《后周书》记载:太祖继位后,准备与贺拔岳一起起事,刑牲盟誓共同奖赏王室。起初,贺拔岳在河曲扎营,有一个军吏独自行走,忽然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他告诉军吏说:‘贺拔岳虽然拥有这些人马,但最终不会有所成就,会有一个宇文家的人从东北方向来,后来一定会非常强大。’说完老翁就消失了。这个军吏经常与亲近的人谈论这件事,直到这件事得到了验证。
《隋书》记载:张祥在开皇年间,多次升迁成为并州司马。仁寿末年,汉王谅起兵反叛,派遣他的将领刘建攻占燕赵地区,到达井陉,张祥率军坚守,刘建攻打他。后来刘建纵火烧毁了城外的郭下。张祥看到百姓惊慌失措,他城侧有西王母庙,张祥登上城墙,对着庙拜了两次,流泪说:‘百姓有什么罪,以至于遭受这样的焚烧,如果有神灵的话,可以降雨来救救他们。’说完,庙上云雾升起,不久就下起了大雨,火势被熄灭。士兵们被他的真诚所感动,都全力以赴。城围了一个多月,李雄的援军到达,贼军于是撤退。
《隋书》记载:窦荣定因为辅助皇帝的功绩被封为上柱国、宁州刺史,朱几再次被封为武安侯大将军,不久又被任命为泰州总管,赐予吴乐一部。突厥沙钵寇边,他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领九个总管的步兵和骑兵三万人从源州出发,与敌军在高原上交战,双方相持不下。那个地方没有水,士兵们非常口渴,甚至刺马取血饮用,死亡人数达到十二三成。窦荣定仰天长叹。不久,大雨降临,军队士气恢复。于是他们发起攻击,多次挫败敌人的锋芒。沙钵突厥害怕了,请求讲和后离开。
《唐书》记载:开元年间,降胡叛乱,皇帝命令王晙率领并州军队渡河讨伐他们。王晙于是秘密行动,日夜兼程,卷起铠甲,放下帐篷前往。在山中,夜晚突然遇到强烈的风雪,王晙担心错过期限,向天发誓说:‘如果我对君主不忠,天罚有罪,明灵所杀,我自当承受。但士兵们有什么罪过,让他们遭受这样的苦难,我真诚忠诚,天一定会鉴察,停止风雪,帮助我完成军事行动。’说完,风雪停止了。当时叛军分为两路,王晙追上他们,杀死一千五百多人,生擒一千四百多人,捕获了大量骆驼、马、牛、羊。
《唐书》记载:初唐肃宗行至丰宁,向南看到黄河天堑的坚固,想要整顿军队北渡。准备前往丰宁时,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数步之间无法辨认人马。因此他率领军队向东转向灵武,风沙立刻停止,天地变得开阔。
《唐书》记载:肃宗到达平源郡,路旁遇到一只伏兔,他命令左右寻找弓箭。他告诉左右说:‘如果我打败了敌人,射箭一定能射中;否则就射不中。’他一箭射中,左右都欢呼万岁。
《唐书》记载:建中三年,哥舒曜想要在许州攻打李希烈,军队驻扎在颍桥,突然闪电雷鸣,暴雨倾盆,营中有三四十人被震得说不出话来。驴马死亡的有七头。哥舒曜很讨厌这种征兆,于是撤退。
《唐书》记载:田悦成为魏王的那天,他的军营上空出现了不寻常的云彩。马燧等人看到后笑着说:‘这些云彩无知,竟然成了敌人的吉兆。’
《唐书》记载:田悦称魏王后,他的营地前两年土壤长高三尺多。魏州户曹韦稔为田悦写了一首颂歌说:‘这是公益土地的征兆。’
《管子》记载:齐桓公北征孤竹,还未到达卑耳溪,十里之内道路断绝,他停下脚步,瞪大了眼睛看着,拿起弓箭准备射击,但又不敢发射。他对左右说:‘你们看到前面的人了吗?’左右回答说:‘没有看到。’桓公说:‘我看到一个身高一尺的人,形态与人一样,戴着帽子,穿着衣服,在马前快速奔跑。我难道不能成功吗?’管仲说:‘穿着衣服,表示前面有水;右边,表示涉水,到达卑耳溪时,从左边涉水深到帽子,从右边涉水深到膝盖。’涉水后,他们顺利渡过。桓公拜谢说:‘仲父的智慧就像这样。’
《山海经》记载:鹿台山上有一种鸟,像公鸡一样,但长着人脸,名叫‘岛溪’。它的叫声是自呼其名,出现时就会有战争。小决山上有一种野兽,像猿猴,白头红脚,出现时也会有战争。能山洞穴中常常出现神人,夏天开启而冬天关闭。这个洞穴,冬天开启后必然会有战争。(郭璞注解:现在邺西北有石鼓鸣响时也会有战争,就是这类情况。)
《淮南子》记载:君主有征伐他国的志向,城中的狗会群吠,公鸡在夜间鸣叫,仓库中的兵器动起来,战马也会惊慌。(战马,指的是兵马。公鸡夜间鸣叫,兵马惊慌,是气息的感应。)
《六韬》说:如果三军没有遭遇敌人,旌旗都指向前方,金铎的声音清扬,鞞鼓的声音柔和而响亮,这是得到神明帮助,大获全胜的征兆。
《六韬》又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于是向东讨伐纣王。到了黄河边,下起了大雨,雷电交加,武王的坐骑黄马受惊而死,旗帜被折断,阳侯波被掀起。周公进言说:‘天不再保佑周了。或许是因为君王的德行还未完全修齐,而百姓们疾苦怨恨,所以天降下这样的灾祸。’于是太公抓起罪人,在黄河边将其处决,击鼓三声,率领众人先行,前往殷地,天下人都跟随他。甲子这一天,军队到达牧野,全体起兵讨伐纣王。纣王的城防虽然完备但无人防守,武王亲自擒获了纣王,将他的首级悬挂在白旗上。
《六韬》又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已经到达,但不知道士民们的态度。太公说:‘天道不偏私,现在海内的人民已经沉沦于商朝很久了,百姓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但难以与他们共同承担开始时的困难。’伯夷、叔齐说:‘杀一个人就能得到天下,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太公说:‘军队渡过孟津,六匹马抬头仰望流水,红鸟降落,白鱼游出水面,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军队到达牧野,天突然刮起暴风和雷雨,前后无法相见,车盖被风吹走,车辕断裂,旌旗三次折断,旗帜飘扬是精锐部队感动了天意。雨水洗净我们的兵器,雷电顺应了天意。’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追击吴军,想要攻入胥门。距离还有六里时,看到吴军的南城,看到伍子胥的眉毛像车轮一样,目光如炬,头发鬓发四散,光芒照耀数十里。越王非常害怕,留下军队。当天半夜,暴风和急雨,雷电轰鸣,沙石如箭般飞射,比弓弩还要快。越军溃败。
桓谭《新论》说:四月,太子发在毕地举行祭祀,到达孟津之上。这时,武王已经完成了三年的丧期,想要完成父亲的遗业。他登上船捕到了鱼,这是地神的应验。他祭祀时,天空降下乌鸦,这是天神的应验。第二年,听说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少师带着乐器逃到了周。甲子这一天,日月连成璧,五星连成珠。黎明时分,武王到达南郊牧野,跟随天意讨伐纣王,所以军队没有用刀剑就平定了天下。
《三国典略》说:东魏任命平鉴为怀州刺史。平鉴在轵地开道筑城,以防备我们。不久,太祖派遣骠骑将军杨武、仪同长孙庆明率领军队东征。当时,新筑的城池粮食和水都缺乏,众人非常害怕。南门内有一口土井,随取随竭。平鉴于是穿戴衣冠俯身井中祈祷,不久泉水涌出,城内都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他向杨武展示水源,杨武无功而返。(杨武,音匹眇切。)
《三国典略》又说:周帝问齐王延宗:“邺城如何攻取?”延宗推辞说:“亡国之臣不可参与图存。”皇帝追问,延宗才说:“如果任城据守邺城,我无法知道,如果现在的主公自己防守,陛下无需动用兵力。”当时有人认为延宗的年号德昌,得到的是‘二日’。等到他即位后不久就失败了,果然只有两天。
《梁书》记载:之前,旱情严重,皇帝下令祈求蒋帝神降雨,十旬没有下雨。皇帝愤怒,命令载着荻草准备焚烧蒋庙和神像。那天天气晴朗,准备点火时,神像上方突然出现像伞一样的云,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宫中的宫殿都自行震动。皇帝害怕,派人迅速停止点火,不久之后雨停了。从此,皇帝对神明更加敬畏。自从登基以来,从未亲自到庙中,于是,他乘坐法驾带领朝臣前往祭祀。当时,魏军围攻锺离,蒋帝庙上报神明必定会提供帮助,之后雨水增多,于是挫败了敌人,这也是神明的力量。凯旋之后,庙中的人马脚印都湿了,当时都亲眼看到了。
《梁书》又说:王僧辩平定郢州后,进军寻阳,军人梦见周何二庙的神兵说:‘我已经帮助天子讨伐逆贼。’自称征讨大将军,并乘坐朱红色的船。不久之后,又梦见说:‘已经杀了敌人。’同梦的人有数十百人。
《陈书》记载:高祖讨伐侯景,军队驻扎在大雷。军人杜棱梦见雷池君周何神,自称征讨大将军,乘坐朱红色的船,身着甲胄,声称要征讨侯景,不久就返回,说已经杀了侯景。
《隋书》记载:汉王谅的余党占据晋、绛等三州,尚未被平定。皇帝下诏罗睺负责绛、晋、吕三州的军事,进军围困他们,罗睺被流箭射中,死于军中,时年六十四岁。送灵柩回京,走了几里路,灵柩突然停止,鞭打也不动。有旋风围绕着。绛州长史郭雅跪拜祈祷说:‘您是否是因为小敌未平而感到遗憾?寻找机会就会消灭他们,不要留恋仇恨。’于是风停了,马继续前行,看到的人都感到悲伤。那年秋天七月,子仲隐梦见罗睺说:‘我明天将要战斗。’他的灵座上的弓箭刀剑无故自动,好像有人拿着它们一样。绛州城在那天被攻陷。
《唐书》记载:高祖最初起兵,军队驻扎在霍邑。隋朝武牙郎将宋老生在险要之地布兵抵抗,义军无法前进,驻军于贾胡堡。恰逢连绵阴雨数十天,补给供应不上,高祖为此忧虑。忽然有一个穿白衣的人到军营门口说:‘霍山神派我来告诉大唐皇帝,如果向霍山邑进发,应当从东南山边的小路走。八月雨停,我会帮助你们打败敌人。’高祖最初嘲笑他,派人去东南方向查看地形,果然有一条小路。高祖笑着说:‘这个神没有欺骗赵襄子,怎么会辜负我呢?’当时有谣言说突厥将要袭击太原,又军粮即将用尽,高祖下令撤军,太宗坚决劝阻才停止。八月己卯,雨果然停了。高祖非常高兴,用太牢祭祀霍山。辛巳,带领军队从山边小路前往霍邑,离城十多里,有阵云在军北升起,东西横贯天空。高祖对裴寂说:‘云的颜色如此,必定会有好事发生。’
《唐书》又说:贞元初年,江西都团练使李廉上奏,建中四年,鄂州刺史逆贼李希烈的手下董侍率军袭击鄂州,顺风放火,城中的房屋即将被焚毁。我于是向城隍神祈祷,突然风向改变,火势更猛,敌军溃败,于是击败了他们。连续报告黄沔三州。请求将此事记录在史官那里,以答谢神意。皇帝同意了。
《三国典略》记载:齐高纬从晋阳出发,开府薛荣宗曾经说能够驱使鬼兵,他对齐主说:‘我已经派遣斛律明月率领大军前往,’齐主相信了他。经过介休,看到一座古墓,薛荣宗对舍人元行恭说:‘这是谁的坟墓?’行恭戏弄他说:‘郭林宗。’‘是谁?’‘郭元真的父亲。’薛荣宗于是报告说:‘我刚才看到郭林宗从坟墓里出来,戴着大帽子,穿着吉莫靴,挥舞着马鞭问我:我的阿贞来了没有?’
《三国典略》又说:侯景向西逼近,陆法和率领穿着白衣服的子弟在安南驻扎,请求征召任氏,湘东王答应了。于是召集了八百名蛮族子弟,在江津停留了两天,就登上舰船,大笑说:‘无量兵马。’江陵以前有很多神祠,习俗中常常祈祷,自从陆法和的军队出发后,再也没有任何应验,人们认为是因为神明都跟随他去了。
《陈书》记载:高祖讨伐侯景,军队驻扎在大雷。军人杜棱梦见雷池君周何神,自称征讨大将军,乘坐朱红色的船,身着甲胄,声称要征讨侯景,不久就返回,说已经杀了侯景。
《隋书》记载:汉王谅的余党占据晋、绛等三州,尚未被平定。皇帝下诏罗睺负责绛、晋、吕三州的军事,进军围困他们,罗睺被流箭射中,死于军中,时年六十四岁。送灵柩回京,走了几里路,灵柩突然停止,鞭打也不动。有旋风围绕着。绛州长史郭雅跪拜祈祷说:‘您是否是因为小敌未平而感到遗憾?寻找机会就会消灭他们,不要留恋仇恨。’于是风停了,马继续前行,看到的人都感到悲伤。那年秋天七月,子仲隐梦见罗睺说:‘我明天将要战斗。’他的灵座上的弓箭刀剑无故自动,好像有人拿着它们一样。绛州城在那天被攻陷。
《唐书》记载:高祖最初起兵,军队驻扎在霍邑。隋朝武牙郎将宋老生在险要之地布兵抵抗,义军无法前进,驻军于贾胡堡。恰逢连绵阴雨数十天,补给供应不上,高祖为此忧虑。忽然有一个穿白衣的人到军营门口说:‘霍山神派我来告诉大唐皇帝,如果向霍山邑进发,应当从东南山边的小路走。八月雨停,我会帮助你们打败敌人。’高祖最初嘲笑他,派人去东南方向查看地形,果然有一条小路。高祖笑着说:‘这个神没有欺骗赵襄子,怎么会辜负我呢?’当时有谣言说突厥将要袭击太原,又军粮即将用尽,高祖下令撤军,太宗坚决劝阻才停止。八月己卯,雨果然停了。高祖非常高兴,用太牢祭祀霍山。辛巳,带领军队从山边小路前往霍邑,离城十多里,有阵云在军北升起,东西横贯天空。高祖对裴寂说:‘云的颜色如此,必定会有好事发生。’
《唐书》又说:贞元初年,江西都团练使李廉上奏,建中四年,鄂州刺史逆贼李希烈的手下董侍率军袭击鄂州,顺风放火,城中的房屋即将被焚毁。我于是向城隍神祈祷,突然风向改变,火势更猛,敌军溃败,于是击败了他们。连续报告黄沔三州。请求将此事记录在史官那里,以答谢神意。皇帝同意了。
《三国典略》记载:齐高纬从晋阳出发,开府薛荣宗曾经说能够驱使鬼兵,他对齐主说:‘我已经派遣斛律明月率领大军前往,’齐主相信了他。经过介休,看到一座古墓,薛荣宗对舍人元行恭说:‘这是谁的坟墓?’行恭戏弄他说:‘郭林宗。’‘是谁?’‘郭元真的父亲。’薛荣宗于是报告说:‘我刚才看到郭林宗从坟墓里出来,戴着大帽子,穿着吉莫靴,挥舞着马鞭问我:我的阿贞来了没有?’
《三国典略》又说:侯景向西逼近,陆法和率领穿着白衣服的子弟在安南驻扎,请求征召任氏,湘东王答应了。于是召集了八百名蛮族子弟,在江津停留了两天,就登上舰船,大笑说:‘无量兵马。’江陵以前有很多神祠,习俗中常常祈祷,自从陆法和的军队出发后,再也没有任何应验,人们认为是因为神明都跟随他去了。
又有人说:梁朝的临汝侯萧献曾经担任过吴郡太守,他跟楚庙的神灵有过交往,一起喝酒喝到了一石(古代容量单位,约合现在的二十升),神灵也表现出喝酒后的样子,他祈祷的事情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后来他被调任益州刺史,江阳人齐苟儿造反,率领众人攻打城池,萧献就远程祈祷请求神灵帮助。在即将开战的那天,有一个老农遇到了一个骑士,骑士从东边来,用铁链牵着马,问离城还有多远。老农回答:“四十里。”当时已经到了傍晚,骑士举起长矛说:“后面的骑士来了,可以让马快跑,希望能够在天黑前打败敌人。”不久后,有数百骑士如同疾风般到来,其中一个骑士请求老农给他酒喝,老农问他是谁,骑士回答:“是吴兴的楚王来救临汝侯。”这时庙中的祈祷已经不再灵验。十几天后,才看到侍卫的土偶像被汗水浸湿了。于是齐苟儿的叛乱才得以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注解
贰师将军:贰师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官职,负责指挥一支军队,相当于现代的师长或军长。
李广利:李广利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水绝:水绝指的是水源被切断,形容军队被困。
飞泉涌出:飞泉涌出是指山泉突然喷涌而出,常用来形容奇迹或神迹。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以篡汉自立而著称。
泣军:泣军是指军队在极度困苦或悲伤中,如同哭泣一般。
宁州:宁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云南省。
西平郡:西平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马羡:马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训诂学家,擅长占卜和风水。
谶:谶是古代的一种预言,通常以隐晦的语言表达。
成都王颖:成都王颖是西晋时期的一位王子,曾任成都王。
朝歌:朝歌是古代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童谣:童谣是指儿童唱的歌谣,常用来传达某种寓意或预言。
益州:益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王濬:王濬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平定益州叛乱而著称。
谢艾:谢艾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枭:枭是一种鸟类,古代认为枭鸣不祥。
王澄:王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荆州刺史。
襄阳:襄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吕光:吕光是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开国皇帝。
流沙:流沙是指沙漠中的流动沙丘。
石勒: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
刘曜:刘曜是十六国时期汉国的皇帝。
金墉:金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大堨:大堨是指一种大型堤坝。
王仲德:王仲德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将领。
太山:太山是指泰山,中国古代的五岳之一。
孝武:孝武是指南朝宋的孝武帝。
南谯王义宣:南谯王义宣是南朝宋的一位王子。
雍州:雍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臧质:臧质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将领。
建牙军门:建牙军门是指建立军营。
紫云:紫云是指颜色为紫色的云彩,常用来形容吉祥的征兆。
陆法和:南北朝时期的将领。
赤沙湖:赤沙湖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任约:任约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
侯景:侯景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后来发动叛乱。
河曲:河曲是指黄河弯曲的地方。
宇文家:宇文家是指宇文家族,是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的家族。
张祥:张祥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汉王谅: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将领。
刘建:刘建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井陉:井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西王母: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之药。
窦荣定:窦荣定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天的蒙古高原。
沙钵:沙钵是突厥中的一个部落。
王晙:王晙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丰宁:丰宁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肃宗:肃宗是指唐朝的肃宗李亨。
哥舒曜:哥舒曜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李希烈:李希烈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后来反叛。
许州:许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颍桥:颍桥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田悦:田悦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后来反叛。
马燧:马燧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魏州:魏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韦稔:韦稔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孤竹:孤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卑耳溪:卑耳溪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
鹿台之山:鹿台之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岛溪:岛溪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小决之山:小决之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能山:能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夏启:夏启是中国古代夏朝的开国君主。
邺: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人主:人主是指君主。
邑犬:邑犬是指城中的狗。
库兵:库兵是指仓库中的兵器。
戎马:戎马是指战马。
袪衣:袪衣是指脱去衣服。
涉:涉是指涉水。
冠:冠是指帽子。
膝:膝是指膝盖。
六韬:《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由春秋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姜太公所著,主要讲述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
三军: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分为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旌旗:古代军中的旗帜,用于指挥和标识军队。
金铎: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用于军队中的号令。
鞞鼓:古代的一种鼓,用于军队中的号令。
神明:指神灵,古代人们相信神明能够给予人们力量和指引。
纣:指商朝末年的暴君纣王。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河上:指黄河边。
周公: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太公:指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
殷:指商朝。
伯夷、叔齐:古代的两位贤人,相传他们拒绝接受周朝的封赏,坚持隐居。
天道无亲:指天道公正无私,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海内:指全国范围内。
士民:指士兵和民众。
牧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纣城:指商朝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
白旗: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旗帜,通常用于表示投降。
吴越春秋: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吴越两国之间的历史。
越王:指越国的君主。
吴兵:指吴国的军队。
胥门:吴国都城苏州的一座城门。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因父兄被杀而逃至吴国。
桓谭《新论》:《新论》是东汉时期桓谭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太子发:指周武王的儿子,即后来的周成王。
毕下: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孟津: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孟津县。
比干:商朝末年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纣王杀害。
箕子:商朝末年的贤人,因劝谏纣王而被囚禁。
太师、少师:商朝的两位大臣。
甲子: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个干支组合,表示一年中的第一天。
东魏:北魏末年分裂出来的一个政权。
怀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一个州的行政事务。
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
太祖:指东魏的开国皇帝元天赐。
杨扌剽:东魏的将领。
仪同长孙庆明:东魏的将领。
周帝:指北齐的皇帝。
齐王延宗:北齐的王子。
邺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
德昌:北齐年号。
梁书:《梁书》是南朝梁时期的一部正史。
蒋帝: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钟离: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
王僧辩:南朝梁的将领。
寻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周何: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罗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将领。
晋、绛、吕: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霍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
隋武牙郎将宋老生:隋朝的将领。
贾胡堡: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地应:指地面的回应或反应。
奄祭: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
黄沔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齐高纬:北齐的皇帝。
晋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薛荣宗:北齐的将领。
介休: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郭林宗:古代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任氏: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江津: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江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梁临汝侯萧献:萧献是南朝梁时期的官员,曾任吴郡太守和益州刺史。梁是指南朝的一个朝代,临汝侯是萧献的封号,表示他的爵位。
吴郡太守:吴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太守是古代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
楚庙:楚庙指的是供奉楚地神灵的庙宇,楚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后来成为楚汉争霸的主角之一。
一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升。
酒色:酒色在这里指的是酒后的神态,表示神灵也像人一样有饮酒后的表情。
所祷必从:所祷必从表示神灵对萧献的祈祷都给予了回应,意味着他的祈祷得到了神灵的保佑。
益州刺史:益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一带。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江阳人齐苟儿反:江阳是古代的一个县名,齐苟儿是江阳人,这里指的是他起兵反叛。
率众攻城:率众攻城表示齐苟儿带领部下攻打城池。
猷乃遥祷请救:猷指的是萧献,遥祷请救表示他在远离战场的地方进行祈祷,请求神灵援助。
田老:田老指的是一个年长的农民。
络铁:络铁是一种古代的兵器,类似于长矛。
东来:从东方来,表示骑手是从城外来的。
晡:晡是指下午的时间,大约是下午3点到5点之间。
槊:槊是一种古代的长矛。
吴兴楚王:吴兴是古代的一个郡名,楚王指的是吴兴地区的王或贵族,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位有楚地血统的贵族。
侍卫土偶:侍卫土偶指的是庙中的守护神像,通常用泥土塑造。
泥湿如汗:泥湿如汗表示神像上的泥土被汗水浸湿,可能是由于神灵显灵而导致的。
苟儿乃平:苟儿乃平表示齐苟儿的反叛被平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梁临汝侯萧献与楚庙神交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宗教元素。
首句‘又曰’表明这是对先前故事的补充,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梁临汝侯萧献尝为吴郡太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和其身份,萧献的官职和地域背景为故事增添了历史感。
‘与楚庙神交饮至一石’展现了萧献与神明之间的神秘联系,‘一石’的饮酒量暗示了萧献的豪放不羁。
‘神亦有酒色,所祷必从’描绘了神明的形象,既有人性化的饮酒喜好,又有对信徒的回应,体现了古代宗教中神人共通的思想。
‘后迁益州刺史’说明了萧献的官职变迁,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江阳人齐苟儿反,率众攻城’引入了故事的冲突,齐苟儿的反叛为萧献的祈祷提供了契机。
‘猷乃遥祷请救’展示了萧献在面对困境时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祈祷寻求神明的庇佑。
‘将战之日,有田老逢一骑’通过田老这一角色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
‘络铁从东来’和‘举槊’等细节描写,使得场景更加生动,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吴兴楚王来救临汝侯’揭示了神明庇佑的真相,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此时庙中祈祷,无复有验’反映了神明庇佑的局限性,即使是神明也不能保证一切如愿。
‘十馀日后,乃见侍卫土偶泥湿如汗’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神明的愤怒和萧献的祈祷得到了回应。
‘於是苟儿乃平’以简洁的语言结束了故事,既是对萧献祈祷成功的肯定,也是对齐苟儿反叛的平息。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萧献与神明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和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民间信仰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