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八-原文
○儒将
《左传》曰:晋谋元帅,赵衰曰:”郄縠说礼乐而敦诗书,以将中军。”
《汉书》曰:冯奉世以良家子选为将,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史书。
《后汉书》曰:马援闲於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又曰: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虽在军旅,不忘俎豆。
又曰:贾复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李生奇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於学,将相之器也。”
又曰: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广雅》曰:剽,削也。谓除甲兵。《东观汉记》曰:复阖门养威,重授《易经》,起大义。)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候就第,加位特进。
《吴书》曰: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书。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也。
《晋书》曰: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有大事,辄居将帅之列。
又曰:刘毅征卢循,败归。帝大宴于西池,有诏赋诗,毅诗云:”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毅自以武功不竞,故示文雅有馀也。
又《载记》曰:石勒雅好文学,虽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宋书》曰:沈庆之尝对上为诗,令仆射颜师伯执笔,庆之口占曰:”微生值多幸,得逢时运昌。老朽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代,何愧张子房。”并叹其辞意之美。
《梁书》曰:曹景宗大破魏军,振旅凯入,帝于华光宴饮,因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已尽,惟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路行人,何如霍去病!”帝欣然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诏令上史。
《北史》曰:周文帝宴群公,卿士仍赋诗言。高琳诗末章云:”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帝大悦曰:”犭熏猃陆梁,未时款塞。卿言有验,国之福也。”
《后魏书》曰:韦彧为东豫州刺史。以蛮俗荒梗,不识礼仪,乃表立太学,选诸郡生徒於州检教。又于城北置崇武馆以习武焉。境内清肃,还迁大将军。
又曰:征虏将军刘藻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
《后周书》曰:宇文显和性矜严,颇涉经史,膂力绝人,弯弓数百斤,能左右驰射。
又曰:贺拔胜长於丧乱之中,尤工武艺,走马射飞鸟,十中其五六。太祖每云:”诸将对敌,神色皆动,惟贺拔公临阵如平常,真大勇也。”自居任始爱坟籍,乃招引文儒讨论义理。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惟随身兵仗及书千馀卷。
《隋书》曰:高祖有平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幹无出贺若弼者。”高祖曰:”得之矣。”於是拜弼为吴郡总管,委以平陈之事。弼忻然,以为己任与寿州总管源雄并为重镇。弼遗雄诗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献取陈十策,上称善,赐以宝刀。
又曰:周罗睺初仕陈,为太子左卫率,信任逾重,时参宴席,陈主曰:”周左率武将,诗每前成,文士何为后也?”都官尚书孔范对曰:”周罗睺执笔制诗,还如上马入阵,不在人后。”自是益见亲礼。
又曰:于仲文讨高丽,大破之。至鸭绿水,高丽将乙支文德诈降,来入其营。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乙支文德者必擒之。”至是文德来,仲文将执之。时尚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固止之,仲文遂舍文德。寻悔,遣人绐文德曰:”更有言议,可复求也。”文德不从,遂济,仲文选骑渡水追之,每战破贼。文德遗仲文诗曰:”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仲文答书谕之,文德烧栅而遁。
《唐书》曰: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叛,单于府所管二十四州皆叛应之。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讨之,被阿史德掠其粮车,兵多饿死,由是大败。朝廷忧之,遣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诸军三十万进讨。行俭至朔州,知贼掠嗣业粮运得胜,乃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猛士五人,持陌刀劲弩,又以羸兵数百援之,兼伏精兵于险厄处。虏见粮车果大至,羸兵才斗,弃车而走,贼驱车就泉井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敌众大骇,奔散。伏兵险发,虏骑擒戮殆尽。自是续遣粮车,虏望之不敢逼。粮饷即通,进兵屡捷。行俭终擒温傅,再平突厥。
又曰:娄师德,弱冠进士擢第,累补监察御史。
上元初,吐蕃犯塞,有诏募勇士以讨之,师德抗表应募,请为猛士击虏。
高宗大悦,特假朝散大夫,从军西讨,频立战功,迁殿中,改授金吾将军、丰州都督。
则天降书劳之,曰:’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劳,两军镇兵咸得支给,览以嘉尚,忻悦良深。’
召为夏官侍郎,俄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改纳言。
又曰:娄师德颇有学术,器量宽厚,喜怒不形於色。
专综边任三十馀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
当危乱之际,族灭者相继,师德出将入相,能以功名始终,识者多之。
又曰:永徽中,薛仁贵平百济,高宗令别将摄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留兵镇守,诏仁贵班师还。
高宗劳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请,皆合事宜,而雅有文理。卿本武将,何得然也?’
对曰:’非臣所能,皆刘仁轨之所为也。’
帝深加叹赏,超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
仁贵初平百济,合境凋残,僵尸相属。
仁轨始令收敛骸骨,瘗埋吊祭之。
校计户口,署置官长,开通道路,整理村落,补葺堤堰,修复陂塘,劝课耕种,赈贷贫乏,存问孤老。
颁宗庙忌讳,位皇家社稷。
百济餘众,复安生业。
仁轨位至中书令。
又曰:御史大夫唐休璟有文武才幹。
贞观元年为陇右大使,大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於凉州洪源谷。
凡六战六捷,破虏筑京观而还。
后吐蕃使来朝,尝因侍宴蕃使屡觇休璟。
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今愿识之。’
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长安中,西突厥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阻,表疏相继。
则天召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施行。
后十馀日,安西诸州请兵应接,一如休璟所画。
则天谓之曰:’恨用卿晚。’
用迁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谓魏元忠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又曰:宰相张说出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
开元九年,胡贼康待宾据长泉镇叛,与党项连结,攻陷兰池等六胡州。
诏说与朔方军大使王晙合势进讨。
贼攻银城、连谷,以据仓粮。
说统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
追至骆驼堰,胡及党项自相疑贰,乃散。
说招集党项,复其居业。
副使史宪请尽诛党项,说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尽诛之,是逆天道。’
因奏置麟川,安置党项餘众。
其年,说自兵部尚书进同平章事。
十年,又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处置兵马。
时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掠监牧马,西河涉出塞。
说收兵讨而擒之,以献,徙其家属於木盘山。
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人。
於是移河曲六胡州残胡五万餘口配之於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地。
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万,说以边寇渐平,奏罢二十餘万,勒还农亩。
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臣久在疆埸,具悉边事,御敌制胜不在多驱闲冗。陛下若以为疑,臣请阖门百口保之。以陛下之明,四夷畏服,必不虑减兵而招寇也。’
玄宗从之。
时当蕃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说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
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人,分击诸卫,彍骑是也。
又曰:吴元济据蔡州叛,王师讨伐,诏柳公绰以鄂兵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率赴行营。
公绰曰:’朝廷以吾儒生不知兵耶?’
即日上奏。愿自征行。
许之。
公绰自鄂济涢江,直抵安州,李听以廉使之礼事之。
公绰谓之曰:’公所以属鞬负弩者,岂非为兵事耶?若去戎容,被公服,两郡守耳,何所统摄乎?以公名家晓兵,若吾不足以指麾,则当赴阙。不然,吾且署职名,以兵法从事矣。’
听曰:’惟公所命。’
即署听为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马步都虞候,三牒授之。
乃选卒六千属听,戒其部校曰:’行营之事,一决都将。’
听感恩畏威,如出麾下。
其出权制变,为当时所称。
入为刑部尚书,出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陉北有沙陀部落,自九姓、六州皆畏惮之。
公绰至镇,召其酋朱耶执宜,安置於云、朔塞下,治废栅十一,募兵三千,令沙陀屯守,由是遂无边患。
又曰:元和十二年,宪宗召宰臣议兵曰:’王师伐蔡,首尾三年,虽捷奏频来,窠巢未殄,度支供馈,其何以济?’
李逢吉、崔群、王涯各有奏对,多言罢兵为便。
惟裴度不言利害,议曰:’臣请身自往行营督战。’
明日延英复对,宰臣俱退,上独止度,谓之曰:’卿必能为朕行乎?’
度顿首流涕而奏曰:’臣誓不与此贼俱全。’
上亦为之感动。
度奏曰:’贼已力困,但以群帅不一,故未降耳。’
上深嘉之,遂欲加度招讨使,度奏曰:’韩弘已为都统,臣不欲受招讨之名,但奉使即得。’
乃下诏以度为彰义军节度,蔡、申、光观察等使,仍淮西行营宣慰处置使。
其年八月一日,度发京师,仍赐禁军三百为卫兵。
宪宗御通化门饯军,度衔涕辞。
至蔡州,度传上慰劳之旨,躬督战阵,卒伍立功,即时论赏,诸将奋励,无敢退留。
至十月十一日拔蔡州,擒吴元济,仗节而还。
又曰:元和中,以裴度征淮西,诏曰:
辅弼之臣,军国是赖。
兴化致理,秉钧以居;取威定功,则分阃而出。
所以同君臣之体,一中外之任焉。
属者问罪汝南,致诛淮右,盖欲刷其污俗,吊彼顽人。
虽挈地求生者实繁有徒,而婴城执迷者未翦其类,何兽困而犹斗,岂鸟穷之无归欤?
由是遥听鼓鼙,更张琴瑟,烦我台席,董兹戎旃。
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飞骑尉、赐金鱼袋裴度,为时降生,协朕梦卜,精办宣力,坚明纳忠。
当轴而才谋老成,运筹而智略有定。
司其枢务,备知四方之事;付以兵要,必得万人之心。
是用祷於上玄,拣此吉日,带丞相之印绶,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钺,所以重其命。
尔宜布清问,恢壮猷,感励连营,荡平多垒,招怀孤疾,字抚夷伤。
况淮西一军,素效忠节,过海赴难,史册书勋。
建中初,攻破襄阳,擒灭崇义。
比者胁於凶逆,归命无由。
每念前劳,常思安抚。
所以内辍辅臣,俾为师率,实欲保全慰谕,各使得宜。
汝往钦哉!无越我丕训。
<唐书>曰:
太尉李光弼,御军严峻而有礼,士卒望风畏惮。
乾元中,郭子仪会九节度之师,不利於相州,诏以光弼代子仪为河北副元帅。
子仪宽恕,朔方将士多不奉法。
时仆固怀恩引回纥内助,累立战功,将帅多假借之。
及光弼统师,怀恩为右厢都知兵马使。
光弼出关,会诸军于汜水,左厢都知兵马使张用济后至,斩於纛下,怀恩见而惮之,不敢惕息。
光弼在河阳,令怀恩攻泰清於怀州,官军频不利。
光弼怒,将斩之,怀恩出奇为地道,偷得贼号,诈传号令,贼军大乱,遂拨怀州擒泰清而还。
光弼舍之。
泰清妻有美色,城破被俘,泰清从光弼求之,即命还泰清。
议者称自艰难已来,惟光弼行军理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又曰:
凤翔将野诗、良辅,泾原将郝玼,各以名雄边上。
吐蕃尝谓汉使曰:
唐国既与吐蕃和好,何忘语也?
问曰:
何谓?
曰:
若不忘语,何因遣野诗、良辅作陇州刺史?
其畏惮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八-译文
《左传》记载:晋国在商议元帅人选时,赵衰说:‘郄縠擅长礼乐,又精通诗书,可以担任中军元帅。’
《汉书》记载:冯奉世作为良家子弟被选中为将领,四十多岁时才开始学习《春秋》,理解其中的大义,并阅读史书。
《后汉书》记载:马援在进言时善于讲述前代的事迹。每当谈到三辅地区的长者,甚至闾里的年轻人,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倾听。即使是皇太子和诸王,听到他的讲述也会全神贯注,不会感到厌倦。他还擅长兵法,皇帝常说:‘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当有谋划,他从未不用兵法。
《后汉书》又记载:祭遵担任将军时,选拔士兵都采用儒术,饮酒时设置音乐,必定唱雅歌进行投壶游戏。即使在军旅之中,也不忘举行祭祀。
《后汉书》又记载:贾复年少时好学,学习《尚书》。他侍奉舞阴的李生,李生对他非常赞赏,对他的学生说:‘贾君的容貌和气质如此,又勤奋好学,是做将相的人才。’
《后汉书》又记载:贾复知道皇帝想要停止战争,修养文德,不想让功臣在京城聚集兵力,于是与高密侯邓禹一起削减甲兵,提倡儒学。(《广雅》说:剽,削减的意思。指减少甲兵。《东观汉记》说:贾复闭门修养,重视传授《易经》,阐述大义。)皇帝非常赞同,于是撤销了左右将军的职位。贾复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家中,被授予特进官职。
《吴书》记载:鲁肃为人正直严肃。不喜奢华,内外生活节俭,不追求世俗的喜好,治军严谨,禁令必须执行,即使在军阵中,也从不放下书本。他还擅长谈论,能写文章。思想开阔,有超人的见识。在周瑜之后,鲁肃被认为是第一人。
《晋书》记载:杜预自己不骑马,射箭也不穿透箭靶,但每当有大事发生,他总是身居将帅之列。
《晋书》又记载:刘毅征讨卢循失败后,皇帝在西池大宴群臣,下诏让他们赋诗,刘毅的诗中说:‘六国多英雄,正始出风流。’刘毅自认为武功不足,所以表现出文雅有余。
《晋书》又记载:石勒喜欢文学,即使在军旅之中,也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并常常根据他的意思评论古代帝王的善恶,朝中的贤儒之士,听者无不赞叹。曾经有人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说立六国后,他大惊说:‘这种方法会失败,怎么可能统一天下!’直到留侯张良劝谏,他才说:‘幸亏有这个人。’
《宋书》记载:沈庆之曾经对着皇帝作诗,让仆射颜师伯执笔,沈庆之口占说:‘微生值多幸,得逢时运昌。老朽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代,何愧张子房。’并赞叹其辞意之美。
《梁书》记载:曹景宗大败魏军,胜利归来,皇帝在华光宴会上,让左仆射沈约赋诗。曹景宗无法找到合适的韵脚,脸色不悦,请求赋诗。皇帝说:‘你的才艺很多,人才出众,何必只限于一首诗!’曹景宗喝醉了,不停地请求赋诗。皇帝下令沈约赋完韵脚后,只剩下‘竞’和‘病’两个字。曹景宗拿起笔,立刻完成,他的诗说:‘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路行人,何如霍去病!’皇帝非常高兴,沈约和朝中的贤臣都惊叹了一整天,皇帝下令将这首诗记载在史书中。
《北史》记载:周文帝宴请群臣,官员们纷纷赋诗。高琳的诗末尾说:‘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皇帝非常高兴,说:‘猃狁陆梁,未时款塞。你说得有道理,是国家之福。’
《后魏书》记载:韦彧担任东豫州刺史。因为当地风俗野蛮,不懂得礼仪,于是上表建立太学,在州里挑选各郡的学生进行教育。又在城北设立崇武馆来练习武艺。境内安宁,韦彧被提升为大将军。
《后魏书》又记载:征虏将军刘藻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谈笑风生,善于与人交往,喝酒能喝一石而不醉。
《后周书》记载:宇文显和性格严肃,涉猎经史,体力超群,能拉开数百斤的弓,能左右驰射。
《后周书》又记载:贺拔胜在乱世中特别擅长武艺,骑马射飞鸟,十次中有五六次能射中。太祖常说:‘诸将对敌时,神色都会动摇,只有贺拔公在战场上如同平常,真是大勇之人。’自从开始任职,他就喜欢文学,于是招引文人儒士讨论义理。他性格又直率,重视义气而轻视财物,去世时只有随身携带的兵器以及一千多卷书籍。
《隋书》记载:高祖有平定南方的志向,询问谁可以担当此任。高颎说:‘朝中大臣中,文武才干无人能出贺若弼之右。’高祖说:‘我找到了。’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郡总管,委托他负责平定陈国的事务。贺若弼欣然接受,认为自己和寿州总管源雄都是重要的镇守将领。贺若弼给源雄写信说:‘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他献上了平定陈国的十策,皇帝认为很好,赐给他宝刀。
《隋书》又记载:周罗睺最初在陈国为官,担任太子左卫率,受到极高的信任,当时参加宴会,陈主说:‘周左率是武将,每次作诗都先完成,文士为何落后呢?’都官尚书孔范回答说:‘周罗睺执笔作诗,就像上马入阵一样,不会落在别人后面。’从此周罗睺更加受到亲近和礼遇。
《隋书》又记载:于仲文征讨高丽,大败高丽军。到达鸭绿水时,高丽将领乙支文德假装投降,进入他的营地。于仲文事先接到密令‘如果遇到乙支文德,必须擒获他。’这时乙支文德来了,于仲文想要抓住他。当时尚书右丞刘士龙是慰抚使,坚决阻止,于仲文于是放过了乙支文德。不久后后悔,派人欺骗乙支文德说:‘还有其他事情可以讨论,可以再次来。’乙支文德没有听从,于是渡河,于仲文挑选骑兵渡河追击,每次战斗都击败敌人。乙支文德给于仲文写信说:‘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于仲文回信劝导他,乙支文德烧毁营栅而逃跑。
《唐书》记载: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叛乱,单于府所管辖的二十四州都响应他。单于都护萧嗣业率领军队讨伐,被阿史德抢走了粮车,士兵大多饿死,因此大败。朝廷为此担忧,派遣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三十万军队进讨。裴行俭到达朔州,知道敌人抢走了萧嗣业的粮车并取得了胜利,于是准备了三百辆粮车,每辆车上隐藏五名壮士,手持陌刀和强弩,又用数百名瘦弱的士兵支援,同时在险峻的地方埋伏精兵。敌人看到粮车果然大量到来,瘦弱的士兵刚刚交战就逃跑,敌人驱赶车辆到水源处解下马匹放牧,正准备取粮,车中的壮士突然发动攻击,敌人非常惊慌,四处逃散。埋伏的士兵突然发动攻击,几乎将敌人骑兵全部擒获。从此以后,继续派遣粮车,敌人看到就不敢靠近。粮草供应恢复,军队屡次取得胜利。裴行俭最终擒获了阿史德温傅,再次平定了突厥。
又说:娄师德,二十岁中进士,多次补任监察御史。上元初年,吐蕃侵犯边塞,皇帝下诏招募勇士去征讨,娄师德上表响应招募,请求担任猛士打击敌人。高宗非常高兴,特别任命他为朝散大夫,随军西征,多次建立战功,升任殿中侍御史,改任金吾将军、丰州都督。武则天写信慰劳他,说:‘你受命在北方边疆,总管军事,往返于灵州、夏州,检查校尉屯田,收获颇丰,京城粮食储备充足。不花费和籴之费,不再有转运之劳,两军驻防的士兵都能得到供应。我看了你的报告,非常高兴。’他被召为夏官侍郎,不久又升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改任纳言。
又说:娄师德颇有学问,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专门负责边疆事务三十多年,恭敬勤勉地接待下属,孜孜不倦。在危难动荡之际,同族的人相继被灭,娄师德既能出征又能入相,能以功名始终,有见识的人都认为他了不起。
又说:永徽年间,薛仁贵平定百济,高宗命令别将、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留兵镇守,下诏让薛仁贵班师回朝。高宗慰劳他,说:‘你在海东,前后上奏的请示,都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文采飞扬。你本是武将,怎么会有这样的文采呢?’他回答说:‘这不是我能做到的,都是刘仁轨做的。’皇帝非常赞赏,超升刘仁轨六级,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薛仁贵刚平定百济时,全国凋敝残破,尸体相连。刘仁轨开始让收敛尸骨,埋葬并祭奠。检查人口,任命官员,开通道路,整理村落,修补堤坝,修复池塘,鼓励耕种,救济贫乏,慰问孤寡老人。颁布宗庙忌讳,维护皇家社稷。百济的剩余民众,恢复了生计。刘仁轨官至中书令。
又说:御史大夫唐休璟有文武才干。贞观元年担任陇右大使,在凉州洪源谷大破吐蕃大将曲莽布支。共六战六胜,击败敌人并筑京观而回。后来吐蕃使者来朝,曾因宴会多次观察唐休璟。武则天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去年洪源之战时,这位将军勇猛无比,杀了我方很多将士,现在希望认识他。’武则天非常惊讶。唐休璟特别熟悉边疆事务,从碣石西到四镇,绵延万里,山川要害,他都能记住。长安年间,西突厥与其他部落不和,起兵对抗,安西道受阻,奏章连续不断。武则天召见唐休璟与宰相商议形势,很快就起草奏章并施行。十多天后,安西各州请求增兵支援,完全按照唐休璟的计划进行。武则天对他说:‘遗憾的是用你晚了。’任命他为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还告诉魏元忠说:‘唐休璟熟悉边疆事务,你们十个人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又说:宰相张说担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开元九年,胡贼康待宾占据长泉镇叛乱,与党项结盟,攻陷了兰池等六个胡州。皇帝下诏让张说与朔方军大使王晙合力进讨。贼人攻打银城、连谷,占据粮仓。张说率领马步万人从合河关出兵袭击,大败敌人。追击到骆驼堰,胡人和党项互相猜疑,于是溃散。张说招集党项,恢复他们的生计。副使史宪请求全部杀掉党项,张说说:‘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果全部杀掉,这是违背天道的。’因此上奏请求设立麟川,安置党项的剩余民众。那年,张说从兵部尚书晋升为同平章事。开元十年,又任命张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前往巡视五城,处理兵马事务。当时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起兵抢夺牧马,西河越过边塞。张说说收兵讨伐并擒获了他,献给了皇帝,将他的家属迁移到木盘山。他的同党全部被平定,俘获男女三千人。于是将河曲六胡州的残余胡人五万多人分配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开始空出河南朔方地区。在此之前,边疆镇兵通常有六十万,张说说边疆敌寇逐渐平定,上奏请求减少二十多万,让他们返回农田。唐玄宗对此表示怀疑,张说说:‘我在边疆时间久,对边疆事务非常了解,御敌制胜不在于驱使闲散之人。陛下如果怀疑,我愿意全家百口担保。以陛下的英明,四夷都敬畏服从,一定不会因为减少士兵而招来敌寇。’唐玄宗同意了。
又说:吴元济占据蔡州叛乱,朝廷军队讨伐,皇帝下诏让柳公绰率领鄂兵五千隶属于安州刺史李听,率军前往行营。柳公绰说:‘朝廷以为我是书生不懂军事吗?’当天就上奏请求亲自出征。皇帝同意了。柳公绰从鄂州渡过涢江,直接到达安州,李听以礼遇他。柳公绰对他说:‘你之所以携带弓箭,难道不是为了军事事务吗?如果你去掉戎装,穿上公服,就只是两个郡守,怎么能统率军队呢?以你名门世家且通晓军事,如果我觉得不足以指挥,我就去朝廷。否则,我将签署职务,按照兵法行事。’李听说:‘遵命。’立即任命李听为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马步都虞候,三次任命都授予他。于是选拔士兵六千人隶属于李听,告诫他的部下说:‘行营的事情,一切由都将决定。’李听感激敬畏,如同在柳公绰的麾下。他的临机应变,被当时的人所称赞。后来他入朝担任刑部尚书,出朝担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陉北有沙陀部落,自从九姓、六州都畏惧他们。柳公绰到任后,召集部落首领朱耶执宜,安置在云、朔塞下,修复废弃的栅栏十一处,招募士兵三千人,让沙陀人驻守,从此就没有了边疆的祸患。
又说:元和十二年,宪宗召集宰臣商议军事,说:‘朝廷军队讨伐蔡州,首尾三年,虽然捷报频传,但敌人的巢穴还没有被彻底消灭,度支供粮,怎么能够维持下去呢?’李逢吉、崔群、王涯各有奏对,大多说停止军事行动为好。只有裴度不谈利弊,提议说:‘我请求亲自前往行营督战。’第二天在延英殿再次商议,宰臣们都退下了,皇帝只留下了裴度,对他说:‘你一定能为朕出征吗?’裴度叩首流泪上奏说:‘我发誓不会与这些叛贼共存。’皇帝也被他感动了。裴度上奏说:‘敌人已经力不从心,只是因为各位将领不一致,所以还没有投降。’皇帝非常赞赏他,于是想任命裴度为招讨使,裴度上奏说:‘韩弘已经担任都统,我不想接受招讨的名号,只愿意奉命行事。’于是下诏任命裴度为彰义军节度使、蔡、申、光观察等使,仍淮西行营宣慰处置使。那年八月一日,裴度从京城出发,还赐给了禁军三百人为卫兵。宪宗在通化门为军队饯行,裴度含泪告别。到达蔡州后,裴度传达了皇帝慰劳的旨意,亲自督战,士兵立功,立即得到奖赏,各位将领都振奋起来,没有人敢退缩。到十月十一日攻克蔡州,擒获吴元济,手持符节而回。
又说:元和年间,因为裴度被征召去征讨淮西,皇帝下诏说:‘辅佐的臣子,对国家和军队都至关重要。要振兴教化,达到治理的目的,就要掌握平衡,居于关键位置;要取得威望和建立功勋,就要分派出去,担任地方职务。这是为了保持君臣之间的和谐,统一内外官员的职责。最近因为问罪汝南,诛杀淮右的敌人,是为了洗刷他们的恶俗,警示那些顽固的人。虽然有许多人为了生存而离开土地,但那些坚守城池、固执己见的人还没有被消灭,就像野兽被困了还在挣扎,难道鸟儿无路可归吗?因此,我远远地听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重新调整琴瑟,烦扰了我的朝廷,监督这次军事行动。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飞骑尉、赐金鱼袋裴度,作为时代的幸运儿,与我梦中的预言相合,精心安排,全力以赴,坚定地接纳忠诚。他掌握中枢事务,对四方的事情了如指掌;交付给他军事要务,一定能得到万人的心。因此,我在上苍面前祈祷,选择这个吉日,带着丞相的印信和绶带,以此来尊重他的名声;赐予他诸侯的斧钺,以此来加重他的使命。你应该宣布清明的政令,扩大壮大的策略,激励连营的军队,荡平多处的堡垒,招抚孤独的病患,安抚受伤的百姓。何况淮西的军队,一向忠诚,跨越海洋去救援困难,史册上记载了他们的功勋。建中初年,攻破襄阳,擒获消灭了崇义。最近因为受到凶恶敌人的威胁,无法归顺。每当我想到他们过去的劳绩,总是想要安抚他们。因此,我内部停止了辅臣的职务,让他们成为军队的领导者,实际上是为了保全他们,安抚他们,让他们各自得到适当的待遇。你去时要恭敬谨慎,不要超过我的教诲。
《唐书》记载:太尉李光弼,治军严格而有礼节,士兵们对他既敬畏又害怕。乾元年间,郭子仪召集九个节度使的军队,在相州不利,皇帝下诏让李光弼代替郭子仪成为河北副元帅。郭子仪宽容大度,朔方的士兵很多不遵守法律。当时仆固怀恩引进回纥人帮助,多次建立战功,将帅们大多对他有所依赖。等到李光弼统领军队,仆固怀恩成为右厢都知兵马使。李光弼出关,在汜水会合各路军队,左厢都知兵马使张用济后来到,被斩首于军旗之下,仆固怀恩看到后感到害怕,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光弼在河阳,命令仆固怀恩在怀州攻打泰清,官军连续失利。李光弼愤怒,要处斩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出奇计挖地道,偷取敌人的旗帜,假装传达命令,导致敌军大乱,于是攻下怀州擒获泰清而回。李光弼放过了他。泰清的妻子很美,城破后被俘,泰清向李光弼请求,李光弼立即下令将她归还。议论的人称自从艰难时期以来,只有李光弼行军治军沉着冷静,有远见和谋略,是军队中的第一人。
又说:凤翔的将领野诗、良辅,泾原的将领郝玼,都因为名声显赫而成为边防的英雄。吐蕃曾经对汉使者说:‘唐国既然与吐蕃和好,为什么忘记语言呢?’问:‘什么意思?’说:‘如果不忘语言,为什么派遣野诗、良辅担任陇州刺史?’他们就是这样敬畏我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八-注解
儒将:指既通晓儒家经典又擅长军事的将领,强调文武双全的将领形象。
左传: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其它诸侯国的历史,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著,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马援:东汉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以战功显赫著称。
祭遵:东汉初期的将领,以廉洁著称。
贾复:东汉初期的将领,以文学修养和军事才能著称。
伏波论兵:指马援的兵法著作,论述兵法战术。
俎豆:古代祭祀或宴饮时放置酒食的礼器,这里指礼乐文化。
尚书: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一,记载了周代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三辅:古代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这里是泛指地方官员。
吴书:古代中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历史。
鲁肃: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以文雅著称。
晋书:唐代房玄龄等编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晋朝历史。
刘毅:晋朝时期的将领,以文学修养著称。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以崇尚儒学著称。
宋书:南朝梁沈约所著,记载南朝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沈庆之:南朝宋时期的将领,以文学修养著称。
梁书:南朝梁萧统等编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南朝梁历史。
曹景宗:南朝梁时期的将领,以文学修养著称。
北史:唐代李延寿所著,记载北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周文帝: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的谥号。
后魏书:北魏时期的纪传体史书。
韦彧:北魏时期的将领。
刘藻:北魏时期的将领。
后周书:记载后周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宇文显和:后周时期的将领。
贺拔胜:北魏时期的将领,以武艺和文学修养著称。
隋书:唐代魏征等编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隋朝历史。
高祖:指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贺若弼:隋朝时期的将领。
周罗睺:隋朝时期的将领。
于仲文:唐朝时期的将领。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曾建立强大的汗国。
调露元年:唐朝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79年。
突厥阿史德温傅:突厥的部落首领。
单于府:突厥的政治机构。
萧嗣业:唐朝时期的将领。
裴行俭:唐朝时期的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进士擢第: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的一个部落,后来建立了吐蕃王朝。
塞:边塞,指边疆地区。
募勇士:招募勇士。
猛士:勇猛的士兵。
虏:古代对敌人的称呼。
高宗:唐朝皇帝李治的庙号。
朝散大夫:古代官职,从五品上阶。
西讨:向西讨伐。
迁:升迁官职。
殿中:指宫廷中的官职。
金吾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丰州都督:丰州的军事长官。
则天: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庙号。
夏官侍郎:古代官职,夏官是兵部的别称。
凤阁侍郎:古代官职,凤阁是中书省的别称。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宰相的职位之一,与中书令、侍中并称三公。
纳言: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密。
学术:学问,学识。
器量宽厚:形容人度量宽宏,性格厚道。
边任:边疆地区的职务。
族灭:家族被灭。
出将入相:指从武将到文官的转换。
识者:有见识的人。
永徽:唐朝皇帝唐高宗的年号。
薛仁贵:唐朝著名将领。
摄:代理。
班师:军队返回。
海东:指朝鲜半岛东部。
文理:文采和条理。
武将:以武艺为职业的将领。
瘗埋:埋葬。
陂塘:池塘。
赈贷:救济。
宗庙:祖先的庙宇。
社稷:国家的象征。
中书令:古代官职,中书省的长官。
唐休璟:唐朝著名将领。
碣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四镇:指唐朝边疆的四座军事重镇。
山川要害:山河地形的关键部位。
侍宴:参加宴会。
蕃使:外国使者。
洪源战:洪源谷之战。
京观:古代战争后堆筑的纪念物。
碣石西:碣石以西的地区。
绵亘万里:连绵不绝,长达万里。
长安:唐朝的都城,今西安。
西突厥:古代突厥的一支。
相持:对峙。
安西道:指安西四镇的道路。
表疏:奏章。
俄顷间:一会儿。
草奏:起草奏章。
施行:执行。
安西诸州:安西四镇所在的州。
夏官尚书: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的别称。
魏元忠:唐朝宰相。
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并州大都督府的行政长官。
天兵军大使:天兵军的军事长官。
胡贼:指胡人的叛乱者。
党项:古代民族,今称回族。
朔方军:朔方的军队。
银城:古代地名。
连谷:古代地名。
仓粮:仓库中的粮食。
合河关:古代地名。
骆驼堰:古代地名。
可汗: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监牧马:皇家马场。
西河:古代地名。
河曲六胡州:河曲地区的六个胡人州。
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多个古代地名。
缘边镇兵:边疆的驻军。
玄宗: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
阖门百口:全家。
蕃卫士:边疆的卫士。
吴元济:唐朝末年叛将。
蔡州:古代地名,今属河南省。
柳公绰:唐朝将领。
鄂兵:鄂州的军队。
安州刺史:安州的行政长官。
李听:唐朝将领。
廉使:廉洁的使者。
属鞬负弩:背着弓箭。
公服:官员的官服。
鄂岳都知兵马使:鄂岳地区的军事长官。
中军先锋:中军的先锋部队。
行营马步都虞候:行营的步兵和骑兵的都虞候。
陉北:陉山以北的地区。
沙陀部落:古代民族沙陀人的部落。
朱耶执宜:沙陀部落的首领。
云、朔塞下:云州和朔州的边塞地区。
废栅:废弃的栅栏。
屯守:驻守。
元和:唐朝皇帝唐宪宗的年号。
宰臣:宰相。
度支供馈:度支部门的供应。
李逢吉:唐朝宰相。
崔群:唐朝宰相。
王涯:唐朝宰相。
裴度:裴度(765年-839年),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官至宰相,以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著称。
彰义军节度:彰义军的军事长官。
蔡、申、光观察等使:蔡州、申州、光州等地的观察使。
淮西行营宣慰处置使:淮西行营的宣慰处置使。
延英:皇帝的便殿。
卒伍:士兵。
论赏:评定功绩并给予奖赏。
韩弘:唐朝将领。
都统:军事统帅。
招讨使:负责征讨叛乱的使臣。
彰义军:彰义军的军事长官。
淮西行营:淮西地区的行营。
仗节:拿着符节,表示出使。
宪宗:唐朝皇帝唐宪宗的庙号。
元和中:元和中指的是唐朝宪宗李纯的元和年间,即公元806年至820年。
淮西:淮西是指淮河以西的地区,在唐朝时期,淮西节度使辖区包括今天的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诏曰:诏曰是古代皇帝发布命令或指示的一种形式,通常由皇帝亲自撰写或由中书省起草。
辅弼之臣:辅弼之臣指的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大臣,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军国是赖:军国是赖表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依赖于军队和国政。
兴化致理:兴化致理指的是振兴教化,达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
秉钧以居:秉钧以居指的是掌握国家大权。
分阃而出:分阃而出指的是将领出征。
同君臣之体:同君臣之体指的是君臣之间应该保持的尊卑关系。
一中外之任焉:一中外之任焉表示内外官员应该共同承担国家重任。
属者:属者指的是下属或部下。
汝南:汝南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淮右:淮右是指淮河的西岸地区。
刷其污俗:刷其污俗指的是消除恶劣的习俗。
吊彼顽人:吊彼顽人指的是警示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挈地求生者:挈地求生者指的是背井离乡求生的人。
婴城执迷者:婴城执迷者指的是坚守城池而固执己见的人。
兽困而犹斗:兽困而犹斗比喻人在困境中仍然坚持战斗。
鸟穷之无归欤:鸟穷之无归欤比喻人在绝境中无路可走。
鼓鼙:鼓鼙指的是战鼓和军号,这里比喻战争。
琴瑟:琴瑟是古代的两种乐器,这里比喻和平。
台席:台席指的是朝廷的座位。
董兹戎旃:董兹戎旃指的是管理军事。
朝议大夫:朝议大夫是唐代的一种官职,属于正四品上,负责朝廷议论国事。
守中书侍郎:守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中书令处理政务。
飞骑尉:飞骑尉是唐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宫廷警卫。
赐金鱼袋:赐金鱼袋是皇帝赐给官员的一种荣誉,表示身份尊贵。
协朕梦卜:协朕梦卜指的是与皇帝的愿望和梦境相吻合。
精办宣力:精办宣力指的是精心筹备并展示力量。
坚明纳忠:坚明纳忠指的是坚定不移地接纳忠诚。
当轴而才谋老成:当轴而才谋老成指的是处于权力中心,才能和经验丰富。
运筹而智略有定:运筹而智略有定指的是善于策划,智慧有定见。
司其枢务:司其枢务指的是负责国家核心事务。
备知四方之事:备知四方之事指的是对全国各地的形势了如指掌。
付以兵要:付以兵要指的是把军事大权交给他。
万人之心:万人之心指的是士兵的心意。
上玄:上玄指的是天,这里比喻皇帝。
带丞相之印绶:带丞相之印绶指的是佩戴丞相的印信和绶带。
赐诸侯之斧钺:赐诸侯之斧钺指的是赐予诸侯的权力象征。
清问:清问指的是清查和询问。
恢壮猷:恢壮猷指的是扩大宏伟的谋略。
感励连营:感励连营指的是激励军队。
荡平多垒:荡平多垒指的是平定许多堡垒。
招怀孤疾:招怀孤疾指的是收容和照顾孤苦疾病的人。
字抚夷伤:字抚夷伤指的是以慈爱抚慰受伤的人。
素效忠节:素效忠节指的是一向忠诚。
过海赴难:过海赴难指的是跨越海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史册书勋:史册书勋指的是在史书中记载功勋。
建中初:建中初指的是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初期,即公元780年。
攻破襄阳:攻破襄阳指的是攻下襄阳城。
擒灭崇义:擒灭崇义指的是捉拿并消灭叛将崇义。
胁於凶逆:胁於凶逆指的是受到凶恶叛逆者的威胁。
归命无由:归命无由指的是无法归顺。
辅臣:辅臣指的是辅助皇帝的大臣。
师率:师率指的是军队的领导者。
丕训:丕训指的是重要的教诲。
太尉:太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位列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李光弼:李光弼(708年-764年),唐代著名军事家,曾官至太尉。
郭子仪:郭子仪(697年-781年),唐代著名军事家,曾官至太尉。
九节度之师:九节度之师指的是由九个节度使率领的军队。
相州:相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朔方:朔方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辖区,位于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回纥:回纥是古代维吾尔族的一个部落,后来建立了回纥汗国。
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是唐代著名的将领,曾为回纥所杀。
右厢都知兵马使:右厢都知兵马使是军队中的一个职位,负责指挥右厢的兵马。
汜水:汜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纛下:纛下指的是军旗之下,这里指被斩首。
河阳:河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泰清:泰清是唐代的一个将领。
艰难:艰难指的是国家遭遇困难或战乱。
野诗:野诗是唐代的一个将领。
良辅:良辅是唐代的一个将领。
郝玼:郝玼是唐代的一个将领。
边上:边上指的是边境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八-评注
又曰:元和中,以裴度征淮西,诏曰: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背景,元和中为唐朝中期,裴度征淮西则是历史事件。裴度作为当时的辅弼之臣,被皇帝亲自下诏征讨淮西,体现了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辅弼之臣,军国是赖’一句,强调了裴度在国家和军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皇帝对裴度的信任和倚重。
兴化致理,秉钧以居;取威定功,则分阃而出。
此句描绘了裴度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兴化致理’指其在政治上的才能,能够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秉钧以居’则形容其在政治决策中的平衡和稳重。‘取威定功’则突出了其在军事上的才能,能够威震四方,建立功勋。‘分阃而出’则是指裴度作为军事统帅,能够独立指挥军队,分兵作战。
所以同君臣之体,一中外之任焉。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裴度的地位和职责。‘同君臣之体’表明裴度在君臣关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一中外之任’则说明其职责涵盖国内外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属者问罪汝南,致诛淮右,盖欲刷其污俗,吊彼顽人。
此句描述了裴度征讨淮西的目的。‘属者问罪’指的是皇帝对淮西地区叛乱的惩罚,‘刷其污俗’和‘吊彼顽人’则表达了皇帝希望通过征讨来净化社会风气,警示顽劣之人。
虽挈地求生者实繁有徒,而婴城执迷者未翦其类,何兽困而犹斗,岂鸟穷之无归欤?
此句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淮西叛军的情况。‘挈地求生者’和‘婴城执迷者’分别指那些为了生存而反抗的叛军和那些坚守城池的叛军。‘兽困而犹斗’和‘鸟穷之无归’则比喻叛军虽处于困境,但仍顽强抵抗,不知归途。
由是遥听鼓鼙,更张琴瑟,烦我台席,董兹戎旃。
此句描绘了裴度出征的情景。‘遥听鼓鼙’和‘更张琴瑟’分别指军队的行进和宫廷的奏乐,‘烦我台席’则是指皇帝对裴度的期待和信任,‘董兹戎旃’则是指裴度负责统领军队。
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飞骑尉、赐金鱼袋裴度,为时降生,协朕梦卜,精办宣力,坚明纳忠。
此句详细介绍了裴度的身份和才能。‘朝议大夫’等官职表明其政治地位,‘为时降生’则是对其才能的高度评价。‘协朕梦卜’表明皇帝对他有很高的期望,‘精办宣力’和‘坚明纳忠’则是对其忠诚和能力的赞扬。
当轴而才谋老成,运筹而智略有定。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裴度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当轴而才谋老成’说明其在政治决策上的成熟和稳重,‘运筹而智略有定’则表明其在军事指挥上的智慧和坚定。
司其枢务,备知四方之事;付以兵要,必得万人之心。
此句描绘了裴度的职责和能力。‘司其枢务’说明其负责国家的重要事务,‘备知四方之事’则表明其对国家形势的全面了解。‘付以兵要’和‘必得万人之心’则说明其在军事上的领导能力和人心的凝聚力。
是用祷於上玄,拣此吉日,带丞相之印绶,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钺,所以重其命。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裴度的重视和尊崇。‘祷於上玄’和‘拣此吉日’表明皇帝为裴度出征祈求神灵保佑,‘带丞相之印绶’和‘赐诸侯之斧钺’则是对其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尔宜布清问,恢壮猷,感励连营,荡平多垒,招怀孤疾,字抚夷伤。
此句是皇帝对裴度的具体指示。‘布清问’和‘恢壮猷’是指裴度要清查情况,制定策略;‘感励连营’和‘荡平多垒’是指要激励军队,平定叛乱;‘招怀孤疾’和‘字抚夷伤’则是指要安抚百姓,恢复社会秩序。
况淮西一军,素效忠节,过海赴难,史册书勋。
此句回顾了淮西军的忠诚和功绩。‘素效忠节’表明淮西军一直忠诚于朝廷,‘过海赴难’和‘史册书勋’则是对其英勇事迹的记载。
建中初,攻破襄阳,擒灭崇义。
此句补充了淮西军的战功。‘建中初’指的是唐朝建中年间,‘攻破襄阳’和‘擒灭崇义’则是淮西军在军事上的重要胜利。
比者胁於凶逆,归命无由。
此句说明了淮西军面临困境的原因。‘比者’指的是最近,‘胁於凶逆’则是指淮西军受到叛军的威胁,‘归命无由’则是指他们无法向朝廷归顺。
每念前劳,常思安抚。
此句表达了皇帝对淮西军的关心。‘每念前劳’指的是皇帝常常想起淮西军的过去贡献,‘常思安抚’则是指皇帝希望平息叛乱,安抚百姓。
所以内辍辅臣,俾为师率,实欲保全慰谕,各使得宜。
此句说明了皇帝派遣裴度的目的。‘内辍辅臣’指的是皇帝从朝廷中派遣裴度,‘俾为师率’则是指任命裴度为军队统帅,‘保全慰谕’和‘各使得宜’则是指希望裴度能够保全军队,安抚百姓。
汝往钦哉!无越我丕训。
此句是皇帝对裴度的最后指示。‘汝往钦哉’是皇帝对裴度的告诫和鼓励,‘无越我丕训’则是指裴度要遵守皇帝的命令,不得违背。
《唐书》曰:太尉李光弼,御军严峻而有礼,士卒望风畏惮。
此句介绍了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御军严峻而有礼’说明李光弼在军事上的严厉和礼貌,‘士卒望风畏惮’则表明他的威严和影响力。
乾元中,郭子仪会九节度之师,不利於相州,诏以光弼代子仪为河北副元帅。
此句描述了李光弼的军事生涯。‘乾元中’指的是唐朝乾元年间,‘郭子仪会九节度之师’和‘不利於相州’说明当时军事形势的严峻,‘诏以光弼代子仪为河北副元帅’则是指皇帝任命李光弼为新的军事统帅。
子仪宽恕,朔方将士多不奉法。时仆固怀恩引回纥内助,累立战功,将帅多假借之。
此句对比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事风格。‘子仪宽恕’说明郭子仪在军事上较为宽容,但导致朔方将士不遵守军纪。‘仆固怀恩引回纥内助’和‘累立战功’则是指仆固怀恩在军事上的贡献,但‘将帅多假借之’说明他的地位受到质疑。
及光弼统师,怀恩为右厢都知兵马使。光弼出关,会诸军于汜水,左厢都知兵马使张用济后至,斩於纛下,怀恩见而惮之,不敢惕息。
此句描述了李光弼的军事行动。‘及光弼统师’说明李光弼开始担任军事统帅,‘怀恩为右厢都知兵马使’和‘张用济后至,斩於纛下’则是指李光弼对不遵守军纪的将领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怀恩见而惮之’则表明李光弼的威严。
光弼在河阳,令怀恩攻泰清於怀州,官军频不利。光弼怒,将斩之,怀恩出奇为地道,偷得贼号,诈传号令,贼军大乱,遂拨怀州擒泰清而还。
此句详细描述了李光弼在军事上的智谋和果断。‘光弼在河阳’和‘令怀恩攻泰清於怀州’说明李光弼在河阳指挥军事行动,‘官军频不利’则是指军事形势的困难。‘光弼怒,将斩之’表明李光弼对失败将领的严厉态度,‘怀恩出奇为地道’和‘诈传号令’则是指李光弼的军事策略。
光弼舍之。泰清妻有美色,城破被俘,泰清从光弼求之,即命还泰清。
此句描述了李光弼的仁慈。‘光弼舍之’说明李光弼放过了泰清,‘泰清从光弼求之’和‘即命还泰清’则表明李光弼对泰清的宽容。
议者称自艰难已来,惟光弼行军理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此句是对李光弼军事才能的高度评价。‘议者称’说明这是众人的共识,‘自艰难已来’指的是自唐朝以来,‘行军理戎沉毅有筹略’则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将帅中第一’则是对其军事地位的评价。
又曰:凤翔将野诗、良辅,泾原将郝玼,各以名雄边上,吐蕃尝谓汉使曰:
此句介绍了唐朝边防将领的情况。‘凤翔将野诗、良辅’和‘泾原将郝玼’分别指凤翔和泾原地区的将领,‘各以名雄边上’则说明他们在边防上的重要地位。
唐国既与吐蕃和好,何忘语也?
此句反映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国既与吐蕃和好’说明两国曾经有过和平,‘何忘语也’则是指吐蕃对唐朝的友好关系有所怀疑。
问曰:何谓?
此句是汉使对吐蕃使者提问的场景,表明双方在交流。
若不忘语,何因遣野诗、良辅作陇州刺史?
此句是汉使对吐蕃使者的问题,通过反问来表达对吐蕃行为的质疑。
其畏惮如此。
此句总结了吐蕃对唐朝边防将领的敬畏之情。‘其畏惮如此’说明吐蕃对唐朝边防将领的威望和实力感到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