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二-原文
《孙子》曰:火攻有五。
一曰火人,(与敌陈师,敌傍近草,因风烧之,战之助也。)
二曰火积,(烧其积蓄。)
三曰火辎,(烧其辎重。)
四曰火库,(当使奸人入敌营,烧其兵库。)
五曰火坠。(坠,堕也,以火堕敌营中也。尖头之法以铁笼火着箭头,强弩射敌营中。一曰火道,烧绝其粮道。)
行火必有因,(因奸人也。又因风燥而焚之。)
烟火必素具。(烧烟具也。先具烧燧之属。)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宿在戊箕、东壁、翼、轸也。(戊翼参日宿,此宿之日风起。)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萧世诚云:春景丁,夏戊已,秋壬癸,冬甲乙,此日有疾风猛雨也。吾勘太乙中有飞鸟、十精,知风雨期,五子六运式也。各候其时,可用火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於内,即早应之於外。(以兵应之,使奸人纵火於敌营内,当速进以攻攻其外。)
火发而兵静者,待而勿攻。
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见利则进,知难则止,极尽火力,可则进,不可则止,无使敌知吾为。)
火可发於外,无待於内,以时发之。
火发於上风,无攻於下风。(下风不便也,烧之必退,退而逆攻之,则必为所害也。)
昼风久,夜风止。(数常也,阳风也,昼风则火气相动,夜也风卒欲纵火,亦当知风之长短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既知起五火之变,当复以数理消息其可否也。)
故以火佐攻者明。(取胜明也。)
《史记》曰:田单,齐人也。
燕将乐毅攻齐,单保即墨不下。
燕兵围之,单乃收城中牛千馀头,画以五采,束刃於角,缚苇于尾。
凿城下数穴,牵牛诣穴,以烧其尾端,牛尾热,奔燕军,燕军大乱,所触皆死。
大克燕军。
《汉书》曰:李陵征匈奴,战败班师,为单于所逐,及于大泽葭苇中。
匈奴于上风纵火,陵亦先放火烧断葭苇,用绝火势。(萧代诚曰:敌用火焚吾门,思火减败,吾当更积薪助火,使火势盛,敌不得入,亦拒火之方也。)
《后汉书》曰: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於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伊吾,匈奴中地名,在伊州纳职县界。前书音义曰:蒲类,匈奴中海名,在敦煌北也。)
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本西域楼兰国也。昭帝元凤四年,改为鄯善。去阳关一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於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曹辈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贼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当与从事议之。”
超怒曰:”吉凶决於今日。从事又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众曰:”善。”
于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会天大风,起令十人持鼓藏贼舍后,约曰:”见火燃,皆当鸣鼓大呼。”
馀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馀级,馀众百许人悉烧死。(《东观记》曰:斩得匈奴节使屋赖带、副使比离支首及节也。)
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
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恂乃说。
又曰:杨璇字机平,为零陵太守。
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璇力弱,吏民忧恐。
璇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於车上,(排囊,即今排袋也。排,蒲拜切。)
系布索於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
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燃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
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郡境以清。
又曰:皇甫嵩讨黄巾贼张角,嵩保长社。
贼来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火,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其功可成。”
其夕遂大风,嵩乃约勒军士皆束炬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
嵩进兵讨之,与角弟梁战於广宗。
梁众精勇,嵩不能克。
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
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
《吴志》:刘表死,曹公克荆州,得刘琮水军,沿流东下。
吴主孙权遣周瑜领兵逆曹公,遇於赤壁。
初一交战,曹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先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风相次俱进。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遥观,指言盖降。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熛焰涨天,(熛,音标。火飞也。)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遂败退。
《魏志·诸葛诞传》曰:太傅司马宣王潜军东伐,以诞为镇东将军。
后毌丘俭反,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荡出。
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
《晋书》:王浚伐吴。
吴人於江险碛要害之处皆以铁锁横截之。
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拒船。
先是羊祐获吴间谍,具知情状。
浚乃作大筏数十方,百馀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
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辄著筏去。
又作火炬长十馀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
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
须臾,融液断绝,於是船无所碍。
《晋中兴书》曰:殷浩北伐,江逌为长史。
及丁零反叛,浩军震惧。
姚襄去军十里结草为营,方欲击浩,浩甚怀忧。
令逌伐之,逌曰:’今兵非不精,而众少於羌,且堑栅甚固,难与校力。’
乃取数百鸡以长绳连之,脚皆系火,一时驱放,以兵遏后,群鸡骇散,一时飞过堑并集羌营,皆燃。
因其惊乱,纵兵击之,襄遂摧退。
《宋书》:王玄谟围滑台,城内多茅屋。
众皆曰:’宜以火箭烧之。’
又《殷琰传》曰:琰与刘勔相持,勔用茅苞土掷以塞堑,掷者如云,城内乃以火箭射之。
又曰《良吏·杜慧度传》曰:慧度为交州刺史。
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循众舰惧然,一时溃散。
《齐书·宗室》:始安王遥光反,诏太子右卫率左兴盛屯东府东离门。
众军围东城台军,射火箭烧东北角楼,至夜城溃。
《陈书》《南史》曰:武帝时,江东梁将王琳率兵东下,陈遣大将侯瑱等拒之。
瑱以琳军威方盛,乃引军入芜湖,避之,是时西南风至急,琳谓得天时,将取扬州,侯瑱等徐出芜湖以蹑其后。
比及兵交,放火,西南风翻为瑱用。
琳兵放火燧以掷瑱船者,返烧其船,琳兵溃乱,投水死者十二三,其馀皆弃船上岸,为陈军所杀殆尽。
《北史》曰:李询仕周,迁司卫上士。
武帝幸云阳宫,委以留府事,卫王直作乱,焚肃章门,询於内益火,故贼不得入。
武帝善之。
《北齐书》曰:二月,周师来寇,遣段韶与大尉兰陵王长恭同往扞御。
至西境。有柏谷城者,乃敌之绝险,石城千仞,诸将莫肯攻围。
韶曰:’分北、河东,势为国家之有,若不去柏谷,事同痼疾。计彼援兵,会在南道,今断其要路,救不能来。且城势虽高,其中甚狭,火弩射之,一朝可尽。’
诸将称善,遂鸣鼓而攻之,城溃,获仪同薛敬礼,大斩获首虏,仍城华谷,置戍而还。
《隋书》曰:文帝时,高颎献取陈之策曰:’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帝行其策,由是陈人益弊。
《通典》曰:火兵:以骁骑夜衔枚,缚马口,人负束薪、麻蕴,怀火直抵敌营,一时举火,营中惊乱,急而乘之,静而勿攻。(凡火攻,皆因天时燥旱,营舍茅竹积穗粮军营于稿草宿莽之中,因风而焚也。)
又曰:火兽:以艾煴火(煴,于问切。)置瓢中,瓢开四孔,系瓢於野猪、獐鹿项下,针其尾端,向敌营而纵之,奔入草中,瓢败火发。
又曰:火禽,以胡桃剖分,空中,实艾火,开两孔,复合系野鸡项下,针其尾而纵之,奔入草中,器败火发。
又曰:火盗,遣人暗、服与敌人同者,夜窃号逐便怀火偷入营,焚其积聚,火发,必乱而出。
又曰:火弩:以擘张弩射及三百步者,以瓢盛火,符矢端,以数百张中夜齐射敌营中刍草、积聚。
又曰: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楼橹版木上,瓢败油散,因烧矢镞内中,射油散处,火立燃。
复以油瓢续之,则楼橹尽焚。谓之’火箭。’
又曰:磨杏子中空,以艾实之,系雀足上,加火,薄暮群放,飞入城垒中栖宿,其积聚庐舍,须臾火发,谓之’火杏’矣。
○水攻
《孙子》曰:’以水佐攻者强。(水以为卫,故强也。)水可以绝而不可以夺。(水但以绝其敌道,分敌军,不以夺敌畜积。)’
《史记》曰:汉王遣韩信已定齐临淄,遂东追齐王田广至高密。
项羽使龙且将二十万救齐,田广、龙且并军(且,子余切。)与信战,未合。
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寇力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
龙且曰:’吾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
遂战,与信夹潍水阵。(潍,音惟。)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度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
即急击之,杀龙且。龙且水东军遂败走。
《后汉书》曰: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
乃于所度水中伪立鄢以捕鱼,(鄢,音偃。)而潜从鄢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深不得渡。
时众军败退,惟董卓全师而还也。
又曰:曹操围吕布於下邳,引沂、泗二水灌城,克之。
又曰:光武至邯郸,故赵缪王子林(缪王景七代孙,名元。前书曰:元坐杀人,为大鸿胪所奏,谥曰:缪。音谬。《东观记》曰:林作临字。)说光武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
《南史》曰:齐高帝新践祚,恐魏致讨,以送刘昶为辞,以为军冲必在寿春,非垣,崇祖莫可为捍。
徙为豫州刺史,监二州诸军事,封望蔡侯。
建元二年,魏遣刘昶攻寿春,崇祖乃於城西北立堰,塞肥水,起小城,使数千人守之,谓长史封伯曰:’虏必悉力攻小城,若破此堰,放水一激,急逾三峡,自然沉溺。岂非小劳而大利耶?’
及魏军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内肉薄攻小城。
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
日晡时,决小埭,水势奔下,魏攻城之众,溺死千数,大众退走。
《梁书》曰: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
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
帝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恒视地形。
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
帝弗纳,发徐、杨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
假康绚节,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
於锺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脊於中流。
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复决溃,众患之。
或谓江、淮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岸崖,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锄,数千万沉於堰所。
犹不能合,乃伐树为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
缘淮百里内,岗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
武帝愍之,遣尚书右仆射袁昂、侍中谢举假节慰劳,并加蠲复。
是冬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有七八。
帝遣赐以衣裤。
十二月,魏遣杨将大眼扬声决堰,绚命诸军撤营,露次以待之。
遣其子悦挑战,斩魏咸阳王府司马徐方兴,军小却。
十五年四月,堰成。
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三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
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
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
或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
绚然之,开湫东注,又纵反间於魏曰:’梁所惧开湫’
魏人信之,果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犹不减。
其月,魏军竟溃而归。
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
魏寿阳城戍稍徙,顿八公山,南北居人散就冈垄。
初,堰起徐州界,刺史张豹子,谓已必尸其事。
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
由是谮绚与魏交通,帝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
寻除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
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涨,堰坏,奔流於海,杀数万人。
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
《陈书》曰:闽中守陈宝应举兵反,据建安、晋安二郡界,水陆为栅。
将军章昭达讨之,据其上流,命军士伐木带枝叶为筏,施拍(拍,普伯切。)於其上,缀以大索,相次列营,带夹两岸。
宝应数挑战,昭达按甲不动。
俄而暴雨,江水大涨,昭达放筏冲突,水栅尽破。
又出兵攻其步军。
宝应大溃,遂克定闽中。
又曰:欧阳纥据岭南反,遣将章昭达督众军讨之。
纥乃出,栅涯口,(涯,音崖。)多聚沙石,盛以竹笼,置於木栅之外,用遏舟舰。
昭达居其上流,装舰造舟,以临贼栅。
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中,斫竹笼,篾皆解。
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擒纥。
《三国典略》曰:东魏慕容绍宗、高岳等堰洧水以灌颍川。
时有怪兽每冲坏其堰,岳等悉众苦攻,分休迭进,王思政身当矢石,与士卒同其劳苦。
属以大雪,岳众多死,岳等乃作铁笼杂兽,用压水神。
《后周书》曰:太祖遣大将军赵贵帅军至穰,兼督诸州兵以援王思政。
高岳起堰引洧水以灌城,自颍川以北皆为陂泽,救兵不得至。
《唐书》曰:武德中,刘黑闼据河北反,太宗率兵讨之。
先遣堰治水,上流浅,令黑闼得渡。
及战,遽合决堰,水至深丈馀。
贼徒既败,争渡水,溺死者数千人,咸以为神。
黑闼与二百馀骑奔於突厥,悉虏其兵众,河北复平。
又曰:武德中,李靖随河间王孝恭讨萧铣,属江水泛涨,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
靖谓孝恭曰:’以速为神机者,时不可失。今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其城下,可谓疾雷不及掩耳,兵家上策也。’
孝恭从之,进兵次夷陵。
铣将文士弘屯清江,靖与之决战,大破贼军。
仍率所部星驰进发,营於荆州城下。
弘既败,铣众莫不震詟。
靖又破其将杨君茂、郑秀等,遂围城数重。
其夜,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淮南子》曰:始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中缘木而处,悬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武夫病,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臣请试潜行,(伏行也。)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曰:’臣闻之: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则二君为之次矣,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智伯之为人,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二君亦图之!’
二君乃与孟谈谋,阴与之盟。
张孟谈乃报襄子,至期日之夜,赵民杀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太白阴经·水攻具》篇曰:以水佐攻者强,水因地而成势,为源高於城,本大於末,可以遏而止,可以决而流。
故晋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可以浸平阳。
先设水平,测其高下,可以漂城、灌军、沉营、杀将。
又曰:水平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间凿为三池。
池横阔一寸八分,长一尺,深一寸二分,分间相去一寸五分。
中间有通水渠,阔二分,深一寸三分。
池各置浮木,木阔狭微小施池,匡厚二分,上建立齿,高八分,阔一寸七分,厚一分。
槽下置转关,脚高下与眼等。
以水注之,三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齿齐平,则为天下准式。
十步,一里,乃至数十里,目力所及,置照版度竿,亦以白绳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
又曰:照板,形如方扇,长四尺,下二尺黑,上二尺白,阔三尺,柄长二丈,刻作二百寸,二千分,每寸内小刻其分。
随向远近高下立竿,以照板映之,眇目视,三浮木齿及照板,又以度竿上尺寸为高下,递而往视,尺寸相承,则山岗、沟涧、水源高下深浅,可以分寸为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二-译文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第一种是火攻敌人,(与敌人对阵,敌人附近有草丛,利用风势点燃它,可以作为战斗的辅助。)第二种是火攻敌方的物资,(烧毁他们的物资。)第三种是火攻敌方的辎重,(烧毁他们的辎重。)第四种是火攻敌方的军库,(派遣奸细进入敌营,烧毁他们的兵器库。)第五种是火攻敌方的营帐,(用火使敌营坠落,坠即堕,用火使敌营坠落。尖头的方法是将火放在铁笼中,附着在箭头上,用强弓射向敌营。还有一种是火攻敌方的粮道,烧断他们的粮道。)发动火攻必须有适当的时机,(利用奸细,或者利用干燥的风来点燃。)火攻所需的工具必须事先准备好。(准备好烧烟的工具。先准备好烧火的工具。)点燃火攻的时间有特定的时刻,开始火攻的日期也有特定的日子。所谓‘时’,是指天干燥的时候。所谓‘日’,是指夜晚星辰位于戊、翼、参、轸这些星座的时候。(戊、翼、参三星宿,这是风起的日子。)这四颗星宿风起的日子,就是可以发动火攻的日子。(萧世诚说:春天是丁日,夏天是戊已日,秋天是壬癸日,冬天是甲乙日,这些日子会有急风暴雨。我在太乙经中看到有飞鸟、十精,知道风雨的周期,五子六运的式样。各自等待时机,就可以使用火攻了。)所有的火攻,都必须根据五种火攻的变化来应对。火从内部发起,就要在外部早早地做出反应。(用兵力来应对,让奸细在敌营内放火,应该迅速进攻敌营的外围。)火攻开始而军队保持静止,就要等待不要进攻。发挥到火攻的极致,可以跟从就跟随,不可以跟从就停止。(见利就进,知道困难就停止,发挥到火攻的极致,可以就进,不可以就停止,不要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意图。)
火可以在外部发起,不需要等待内部。根据时机来发动火攻。火从上风发起,不要在下风攻击。(下风不利于火攻,烧毁后敌人会撤退,撤退后逆攻,一定会受到伤害。)白天风持续久,夜晚风停止。(这是常见的规律,阳风。白天风可以活动火气,夜晚风想要纵火,也应该知道风的大小。)
所有的军队都必须了解五种火攻的变化,并且用数学的方法来守卫。(既然知道了五种火攻的变化,就应该再用数学的方法来预测其可行性。)
因此,用火来辅助攻击是非常明智的。(取胜是非常明显的。)
《吴志》记载:刘表去世后,曹操攻占了荆州,得到了刘琮的水军,顺着水流向东进发。吴主孙权派遣周瑜领兵抵抗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一开始交战,曹操的军队败退,撤退到江北。周瑜等人留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军众多,我军人数少,难以持久对抗。但是观察曹操的军队,他们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放火将其烧毁,使他们溃退。’于是黄盖准备了数十艘蒙冲斗舰,用干草填满,用油脂浇灌其中,用帷幕包裹,上面竖起牙旗,先写信报告曹操,假装想要投降。然后准备了一些小船,分别系在大船后面,利用风力依次前进。曹操的官兵都伸长脖子远远观看,指着说黄盖投降了。黄盖点燃了船只,同时发起火攻。当时风势猛烈,火势蔓延到岸上的营帐。不久,火焰冲天,人马被烧死和溺死者很多,曹操军队于是败退。
《魏志·诸葛诞传》记载:太傅司马宣王秘密向东征伐,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后来毌丘俭反叛,制作了大量攻城器械,连续五六天攻打南围,企图突破围困,冲出重围。围困上的各路军队,从高处用石车和火箭攻击,逆烧毌丘俭的攻城器械。
《晋书》记载:王浚征伐吴国。吴人在江中险要之处都设置了铁锁横截江面。又制作了长一丈多的铁锥,暗藏在江中用来阻挡船只。在此之前,羊祐捕获了吴国的间谍,详细了解了情况。王浚于是制作了数十个大的筏子,长一百多步,用草人绑在筏子上,穿上盔甲,手持武器。让擅长水性的士兵先乘筏前进,筏子遇到铁锥,就把它带走。又制作了长十多丈的火炬,直径数十围,用麻油浇灌。在船前面遇到铁锁,点燃火炬烧之。不久,铁锁融化断裂,船只得以通行。
《晋中兴书》记载:殷浩北伐,江逌担任长史。当丁零人反叛时,殷浩的军队感到震惊和恐惧。姚襄在军营十里的地方搭建了草营,正准备攻击殷浩,殷浩非常担忧。他命令江逌出击,江逌说:‘现在我们的士兵虽然精锐,但人数少于羌人,而且他们的堑壕和栅栏非常坚固,难以与之对抗。’于是江逌用长绳将数百只鸡连在一起,鸡脚上都绑着火,一次性放出去,用士兵在后面阻止,群鸡惊慌飞散,一时间飞过壕沟并聚集在羌人的营地里,都着火了。趁着他们的惊慌混乱,殷浩的军队发起攻击,姚襄军队被打败后退。
《宋书》记载:王玄谟围攻滑台,城内有很多茅屋。大家都说:‘应该用火箭烧毁它们。’
《殷琰传》记载:殷琰与刘勔对峙,刘勔用茅草和土块扔过来堵塞壕沟,扔土块的人如云,城内就用火箭射回去。
《良吏·杜慧度传》记载:杜慧度担任交州刺史。卢循袭击破坏了合浦,直接向交州进发。杜慧度登上高大的战舰,与卢循的军队交战,放火箭和雉尾炬,卢循的船队感到恐惧,一时间溃散。
《齐书·宗室》记载:始安王萧遥光反叛,朝廷下诏让太子右卫率左兴盛驻扎在东府东离门。众军围攻东城台军,射火箭烧毁东北角楼,到夜晚城池被攻破。
《陈书》《南史》记载:武帝时期,江东梁将王琳率兵东下,陈朝派遣大将侯瑱等人抵抗。侯瑱看到王琳的军队气势正盛,于是带领军队进入芜湖,避开他们。当时西南风非常猛烈,王琳认为得到了天时,将夺取扬州,侯瑱等人慢慢从芜湖出来追赶。等到两军交战时,放火,西南风反过来帮助了侯瑱。王琳军队放火燧来烧侯瑱的船,反而烧了自己的船,王琳的军队混乱,有十二三的人投水而死,其余的人都被迫弃船上岸,被陈朝军队几乎全部杀死。
《北史》记载:李询在周朝任职,升迁为司卫上士。武帝到云阳宫,把留守府的事务委托给他。卫王直作乱,焚烧了肃章门,李询在内部加火,所以叛贼无法进入。武帝对此表示赞赏。
《北齐书》记载:二月,周朝军队来犯,派遣段韶与大尉兰陵王长恭一同前往抵御。到达西境时,有一个叫柏谷城的地方,是敌人的绝险之地,石城高达千仞,各位将领都不愿意攻城。段韶说:‘分割北、河东,对国家有利,如果不攻下柏谷,事情就像顽疾一样。估计敌人的援军,会在南道,现在切断他们的要路,援军无法到达。而且城池虽然高,但内部很狭窄,用火弩射击,一天就可以攻下。’各位将领都表示赞同,于是鸣鼓攻城,城池被攻破,俘虏了仪同三司薛敬礼,大获全胜,然后在华谷设立戍卫后返回。
《隋书》记载:文帝时期,高颎献上攻取陈朝的策略说:‘江南土地贫瘠,房屋多竹茅,所有的储存物资,都不是地窖。秘密派遣行人,利用风势放火,等他们修复后再烧一次。不出几年,他们的财力就会耗尽。’皇帝采纳了他的策略,因此陈朝的人更加困顿。
《通典》记载:火攻战术:用勇敢的骑兵在夜间悄无声息地前进,用绳子绑住马嘴,士兵背着干草、麻布,怀揣火种,直接冲向敌营,一次性点火,敌营中惊慌失措,趁乱进攻,平静时不要攻击。(所有火攻,都是利用天时干燥、营舍茅草积聚、粮食堆放在草丛中,借助风势而焚烧。)
《通典》记载:火兽:把艾草点燃后放入葫芦中,葫芦开口四个孔,把葫芦系在野猪、獐鹿的脖子上,用针扎住尾巴末端,朝敌营方向放开,它们跑入草中,葫芦破裂火种爆发。
《通典》记载:火禽:把核桃剖开,在中间放艾草,打开两个孔,重新系在野鸡的脖子上,用针扎住尾巴,放开,它们跑入草中,容器破裂火种爆发。
《通典》记载:火盗:派遣人潜入,穿着与敌人相同,夜间偷入营中,焚烧他们的物资,火种爆发,敌人必定混乱而出。
《通典》记载:火弩:用能够射到三百步的擘张弩,用葫芦装满火种,将箭矢的尖端装上,在中夜一起射向敌营中的干草、积聚。
《通典》记载:用小葫芦装满油,在箭矢的尖端装上,射向城楼的楼板、木结构上,葫芦破裂油滴散开,于是箭矢中的火种燃烧起来。再用装油的葫芦继续射,楼橹就会被烧毁。这被称为‘火箭’。
《通典》记载:磨杏子中空,用艾草填满,系在麻雀的脚上,加上火种,黄昏时一起放飞,麻雀飞入城垒中栖息,它们的积聚和房屋,不久就会起火,这被称为‘火杏’。
《孙子兵法》说:用水来辅助攻击,可以增强攻击力。(水可以用作防御,所以强大。)水可以阻断敌人,但不能夺取敌人的物资。(水只是用来阻断敌人的道路,分散敌人,不能夺取敌人的物资。)
《史记》记载:汉王刘邦派遣韩信平定了齐国的临淄,于是向东追击齐王田广,直到高密。项羽派遣龙且率领二十万军队救援齐国,田广和龙且合并军队与韩信交战,但尚未交锋。有人劝说龙且说:‘汉军远征,困兽犹斗,他们的锐气难以抵挡。齐楚两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军队容易溃散。不如深挖战壕,让齐王派人招降失去的城池,失去的城池一旦知道他们的王还在,楚军来救援,必定会反叛汉军。汉军远道而来,在齐地客居,齐国的城池都反叛了,他们没有食物可吃,可以不用战斗就投降。’龙且说:‘我救援齐国,如果不用战斗就让他们投降,我有什么功劳?现在如果战斗并获胜,齐国的半壁江山都可以得到,为什么要停止呢!’于是双方交战,韩信和龙且在潍水两边布阵。
《后汉书》记载:董卓率领三万军队讨伐先零羌,被羌胡包围,粮食匮乏,进退两难。于是他在渡过的河中假装捕鱼,实际上悄悄地从河下过军,等到敌人追击时,决开河水,敌人深陷其中无法渡河。当时大军败退,只有董卓的军队完好无损地返回。
又记载:曹操在下邳围困吕布,引沂水和泗水灌城,最终攻克。
又记载:光武帝刘秀到达邯郸,赵缪王的儿子刘林(缪王是景帝的第七代孙子,名元。前书称:元因杀人被大鸿胪奏请,谥号为缪。刘林字作临。《东观记》称:刘林字作临。)对光武帝说:‘赤眉军现在在河东,只要决开河水灌他们,百万大军都可以变成鱼。’
《南史》记载:齐高帝刚刚登基,担心魏国前来讨伐,以送刘昶为借口,认为敌军必定会在寿春附近,没有垣崇祖就无法抵挡。于是将垣崇祖调任豫州刺史,监管二州诸军事,封为望蔡侯。建元二年,魏国派遣刘昶攻打寿春,垣崇祖就在城西北角建立堤坝,堵塞肥水,修筑小城,让几千人守卫,他对长史封伯说:‘敌军必定全力攻打小城,如果攻破这个堤坝,放水冲激,水流迅猛,敌人自然会被淹没。这不就是小劳而大获的好处吗?’等到魏军从西边汇集到堤坝南边,分兵从东路近距离攻打小城。垣崇祖戴着白纱帽,乘坐肩舆上城,亲自转动水车。
《梁书》记载:魏国降将王足提出计策,请求筑堤堵塞淮水以灌寿阳。王足引用北方的童谣说:‘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一并灌入钜野泽。’皇帝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派遣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恒观察地形。他们都认为‘淮河内的沙土轻浮,不坚实,这个工程无法完成。’皇帝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派遣徐、杨地区的人,每二十户抽取五个壮丁来修筑堤坝。任命康绚为节度使,监督淮河上的军事,并保护堤坝的建设,劳役和战士共有二十万人。在锺离南边开始修筑堤坝,北边到达巉石,沿着河岸筑土,中间合在一起。
《陈书》记载:闽中守将陈宝应起兵反叛,占据建安、晋安两郡,水陆都设置了栅栏。将军章昭达讨伐他,占据上游,命令士兵砍伐带叶子的树枝做成筏子,在筏子上安装拍子,用大绳索连起来,依次排列营帐,分布在两岸。陈宝应多次挑战,章昭达按兵不动。不久暴雨,江水大涨,章昭达放出筏子冲破水栅,水栅全部被破坏。接着又出兵攻打陈宝应的步兵。陈宝应大败,于是平定了闽中。
又记载:欧阳纥占据岭南反叛,派遣将领章昭达率领大军讨伐他。欧阳纥于是出兵,在涯口(涯,音崖。)聚集大量沙石,用竹笼装起来,放在木栅栏外面,用来阻止船只。章昭达占据上游,建造船只,面对敌人的栅栏。又让士兵含着刀,潜入水中,砍断竹笼,篾条都散开了。然后放出大型船只随水流冲撞,敌人溃败,于是擒获了欧阳纥。
《三国典略》记载:东魏的慕容绍宗、高岳等人筑堤堵塞洧水以灌颍川。当时有怪兽经常冲坏堤坝,高岳等人全力攻打,分批轮流进攻,王思政亲自抵挡箭石,与士兵共同劳苦。
《后周书》记载:太祖派遣大将军赵贵率领军队到达穰,同时监督各州军队以支援王思政。高岳筑堤引洧水灌城,从颍川以北都变成了湖泊,援军无法到达。
《唐书》记载:在武德年间,刘黑闼在河北起兵反叛,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军队讨伐他。先派遣士兵治理河流,上游水浅,让刘黑闼能够渡河。等到交战时,突然决开堤坝,水深达到一丈多。敌军溃败后,争相渡河,溺死者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是神迹。刘黑闼和两百多名骑兵逃往突厥,突厥将他的士兵全部俘虏,河北再次平定。
《唐书》又说:在武德年间,李靖跟随河间王李孝恭讨伐萧铣,正值江水泛滥,各位将领都请求停兵等待水退。李靖对李孝恭说:‘迅速行动是关键,时机不可错过。现在如果趁着水涨的势头,突然到达城下,就像迅雷不及掩耳,是兵法中的上策。’李孝恭听从了他的建议,进军至夷陵。萧铣的将领文士弘驻扎在清江,李靖与他决战,大败敌军。然后他率领部队快速前进,在荆州城下扎营。文士弘失败后,萧铣的军队都感到震惊。李靖又击败了萧铣的将领杨君茂、郑秀等人,于是包围了城池。那晚,萧铣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靖立即占领了城池,号令严肃,军纪严明。
《淮南子》记载:最初,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围困晋阳,决开晋水进行灌溉。城中的居民只能攀爬树木生活,悬挂锅子做饭。赵襄子对张孟谈说:‘城中的力量已经耗尽,粮食匮乏,士兵病弱,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已经无法挽救,危险也无法安定,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请求潜行,去见韩、魏的君主,与他们结盟。’于是他见到了韩、魏的君主,说服他们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你们攻打赵国,赵国将要灭亡,那么你们两位也将紧随其后,如果不早做打算,灾祸将降临到你们头上。’两位君主说:‘智伯的为人,粗鲁而缺乏亲近感。我们的计划如果泄露,事情必定失败,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你们的话从口中说出,进入我的耳朵,谁会知道呢?而且,同病相怜,同利相成,你们也应该考虑这个计划!’两位君主于是与张孟谈密谋,暗中与他结盟。张孟谈报告了赵襄子,到了约定的日子夜晚,赵国百姓杀死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坝,灌入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忙于救水而混乱,韩、魏两国从两侧攻击,赵襄子亲自冲锋在前,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智伯,并瓜分了他的国家。
《太白阴经·水攻具》篇说:用水来辅助攻击,力量强大,水能根据地形形成势头,水源高于城池,根基大于枝末,可以阻止水流,也可以决堤放水。因此,晋水可以用来淹没安邑,汾水可以用来浸泡平阳。先设置水平,测量其高下,可以漂城、灌军、沉营、杀将。
《太白阴经·水攻具》篇又说:水平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间凿成三个水池。水池横宽一寸八分,长一尺,深一寸二分,水池之间相隔一寸五分。中间有通水渠,宽二分,深一寸三分。每个水池都放置浮木,木头的宽窄大小适应水池,框架厚度二分,上面建立齿,高八分,宽一寸七分,厚一分。槽下设置转关,脚的高低与眼的高度相等。用水注入,三个水池的浮木同时升起,远看,齿的平齐,就是天下的标准。十步为一里,甚至到数十里,视线所及,放置照版和度竿,也用白绳来计算尺寸,那么高下、丈尺、分寸都可以知道。
《太白阴经·水攻具》篇又说:照板,形状像方扇,长四尺,下面两尺是黑色,上面两尺是白色,宽三尺,柄长二丈,刻有二百寸,二千分,每寸内小刻其分。根据方向、远近、高下来立竿,用照板映照,远看,三个浮木的齿和照板,再根据度竿上的尺寸来判断高下,依次观察,尺寸相接,那么山岗、沟壑、水源的高下深浅,都可以精确到分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二-注解
火攻:火攻是一种古代战术,利用火势对敌人进行攻击,以达到削弱敌军、破坏敌军设施或改变战场环境的目的。
火人:利用火攻来烧伤敌人,使其无法正常战斗。
火积:烧毁敌人的物资储备,包括粮食、军需品等。
火辎:烧毁敌人的运输工具和物资,使其后勤供应中断。
火库:派遣间谍进入敌营,烧毁敌人的兵器库。
火坠:使用带火的箭矢,从高空射向敌营,造成混乱。
火道:烧毁敌人的粮道,使其断粮。
因:利用机会,如利用间谍或自然条件。
风燥:天气干燥,有利于火势蔓延。
烟火:火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烧烟具:用于制造烟雾的工具。
烧燧:古代取火的工具。
宿:古代天文术语,指星辰的位置。
戊箕、东壁、翼、轸:古代天文中的四宿,与火攻有关。
飞鸟、十精:古代天文中的星象,用于预测天气。
五子六运式:古代天文历法中的运算方式。
数守:根据天文和数学的规律来守卫和攻击。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
大泽葭苇:广大的湖泊和芦苇丛。
蒲类海:古代匈奴地区的一个湖泊。
伊吾:古代匈奴地区的一个地名。
鄯善: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阳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从事:古代官职,指辅佐官员。
西域: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地区。
楼兰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元凤四年:汉武帝时期的一年。
排囊:古代盛装物品的袋子。
彀弓弩:古代的一种弓弩。
钲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渠帅:敌人的首领。
枭:斩首。
长社:古代地名。
广宗:古代地名。
晡时:古代时间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到五点。
刘表:东汉末年群雄之一,荆州牧,后为曹操所败。
曹公:即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荆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刘琮:刘表之子,继位后投降曹操。
吴主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即孙权。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发生地。
蒙冲斗舰:古代战船,速度快,机动性强。
薪草:柴草,用于点燃。
膏:油脂,用于涂抹。
牙旗:古代军旗,上面绣有将帅的牙(象形文字,代表权威)。
走舸:古代的一种小船。
毌丘俭: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权臣。
诸葛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攻具:攻城用的器械。
石车火箭:古代的一种攻城武器,以石为弹,火箭为引火物。
王浚:晋朝将领。
江险碛:江河险要之地。
铁锥:古代一种投掷武器。
羊祐:晋朝将领。
间谍:秘密潜入敌后搜集情报的人。
筏: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浮在水上的工具。
炬:火炬。
麻油:麻籽油,用于点燃火炬。
融液:融化之物。
丁零:古代北方民族。
姚襄: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将领。
殷浩:东晋时期将领。
江逌:殷浩的部将。
羌:古代北方民族。
堑栅:壕沟和栅栏,用于防御。
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
火箭:一种用火箭发射的火攻武器。
茅苞土:用茅草和土制成的攻击物。
塞堑:堵塞壕沟。
雉尾炬:用雉鸡尾制成的火炬。
卢循:东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云阳宫:古代宫殿,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卫王直:古代王爵,此处指卫王直作乱。
柏谷城:古代城池名。
段韶:北齐将领。
兰陵王长恭:北齐将领,以勇猛著称。
高颎:隋朝将领。
陈: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江苏、浙江一带。
江南土薄:江南地区土地贫瘠。
舍:房屋。
竹茅:竹子和茅草。
储积:储存的物资。
地窖:地下储藏室。
行人:使者。
骁骑:勇猛的骑兵。
衔枚:古代士兵口中衔的木片,防止喧哗。
束薪:捆扎的柴草。
麻蕴:麻绳。
稿草:干草。
宿莽:茂密的草木。
《孙子》:《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汉王: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曾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
齐王田广:田广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
项羽: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与刘邦争霸天下。
龙且:项羽手下的大将。
救齐:指救援齐国。
高密: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临淄:地名,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
潍水: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
且,子余切。:古汉语中“且”字的读音和注音。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以暴虐著称。
先零羌:古代羌族的一支。
鄢,音偃。:古汉语中“鄢”字的读音和注音。
下邳: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沂、泗二水:河流名,沂水位于山东省,泗水位于江苏省。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邯郸: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赵缪王子林:赵缪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林是其子。
缪,音谬。:古汉语中“缪”字的读音和注音。
东观记:古代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
南史:《南史》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史。
齐高帝:指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魏:指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
刘昶:北魏将领。
垣,崇祖莫可为捍。:垣,即城墙;崇祖,人名;莫可为捍,意为无法抵挡。
豫州刺史:官职名,负责管理豫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望蔡侯:封号,表示尊贵。
淮水:河流名,位于中国东部,流经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
寿春: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魏降人王足陈计:王足是魏国投降到梁国的人,陈计指他提出的计策。
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淮水内的沙土松散,不坚实,筑堰的效果无法实现。
徐、杨人:徐、杨是地名,这里指徐、杨地区的人。
假康绚节,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康绚被任命为节度使,负责淮水上的军事事务,并监督筑堰工程,参与工程的人数达二十万。
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有七八。:淮水和泗水都结冰了,士兵死亡人数达到十分之七八。
陈书:《陈书》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南朝陈的历史。
闽中守陈宝应举兵反:陈宝应是闽中地区的守将,他起兵反叛。
建安、晋安二郡界:建安、晋安是地名,这里指建安、晋安地区的边界。
将军章昭达讨之:章昭达是南朝陈的将军,他领兵讨伐陈宝应。
涯,音崖。:古汉语中“涯”字的读音和注音。
东魏慕容绍宗、高岳等堰洧水以灌颍川:慕容绍宗、高岳是东魏的将领,他们筑堰引洧水灌溉颍川。
颍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穰: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王思政:北魏将领。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标志着唐朝的建立。
刘黑闼:唐朝初年河北起义军领袖,曾一度占据河北。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政治清明、武功赫赫著称。
堰:拦河筑坝,用于蓄水或灌溉。
贼徒:指敌军。
突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唐朝时有战有和。
萧铣:唐朝初年割据势力领袖,后被李靖击败。
江水泛涨:江水水位上涨,造成泛滥。
神机:指军事行动中的快速决策和行动。
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部,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智氏强大而被称为智伯。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国都城,后成为赵国都城。
襄子:赵国君主赵无恤的别称。
张孟谈:赵国谋士,曾出谋划策帮助赵无恤。
唇亡则齿寒:比喻双方利益密切相关,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
智伯之为人,粗中而少亲:形容智伯性格粗犷,缺乏亲和力。
水攻具:指用于水攻的军事器具。
水平槽:一种用于测量水位的工具。
照板:一种用于测量高程的工具,形似方扇。
度竿:一种用于测量的长杆,上面刻有尺寸标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二-评注
《唐书》记载了武德年间,刘黑闼在河北起兵反叛,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的故事。首先,太宗派遣堰治水,使得上游水位变浅,刘黑闼得以顺利渡河。然而,在战斗过程中,太宗迅速决开堰坝,导致水位迅速上升,溺死者数千人。这一战术不仅展现了太宗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其心理战的高明。刘黑闼败退后,与两百骑兵逃至突厥,却未能逃脱被俘的命运,河北得以恢复平静。这一故事充分展示了太宗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对于心理战的深刻理解。
《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了李靖随河间王孝恭讨伐萧铣的事迹。当江水泛涨时,诸将都建议等待水退再行军,但李靖却认为此时正是进攻的绝佳时机。他劝说孝恭乘水涨之势,迅速到达萧铣城下,出其不意,这是兵家上策。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最终在荆州城下大破萧铣军。李靖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眼光,也展现了其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战斗中,他号令严肃,军纪严明,使得士兵们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淮南子》中的故事讲述了智伯率韩、魏两国伐赵,围困晋阳,并利用晋水灌城的策略。在城中粮尽、人困马乏之际,赵襄子向张孟谈请教对策。张孟谈建议潜行至韩、魏两国,与两国君主结盟,共同对抗智伯。最终,在赵民的帮助下,智伯军被水淹乱,韩、魏两国从两侧夹击,赵襄子率军冲锋,大败智伯。这个故事体现了张孟谈的智慧和谋略,以及赵襄子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太白阴经·水攻具》篇详细介绍了水攻战术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文章指出,水攻的优势在于其势不可挡,可以遏制敌人,也可以决堤放水。晋水和汾水都是理想的攻击水源。文章还介绍了水平槽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照板和度竿来测量高度和距离。这些详细的技术说明,展示了古代军事科技的高度发展,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水攻战术的深刻理解。
照板的使用方法同样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观测和计算的精准把握。通过照板、度竿和浮木的配合,可以精确测量水源的高下,为水攻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这种精细的观测和计算,是古代军事家成功实施水攻战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