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三-原文
○胜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势见也。(吾以此道观之,是兵无成势,无常形,临时变化,不可预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又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守备也。)可胜在敌。(自循理以备敌之虚懈。)故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也。
又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也。(交争胜也。太公曰:争胜白刃之中,非良将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见易闻也。)古之所谓善战者,胜胜易胜者也。(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攻。(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又曰:善战者立於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攻。(善胜兵者,先自脩理,为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乱败也。)
又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馀不足之处。(角,量之也。)故兵形之极至於无形,无形则深渊不能窥也,而智者不能谋也。因形而作胜於众,众不能知也。(因地形而立胜。)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也。(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制此胜也。)故兵战胜不复,(不量重复。)而应形无穷。(动而应也。)
又曰:故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能料知敌情,审其虚实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言兵之形,有众而不可击寡,或可以弱制强而能变之者胜也。《春秋传》曰:师克在和不在众。)上下同欲者胜;(言君臣和同、勇而欲战者,胜也。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度也。以我有法度之师,击彼无法度之兵。故《春秋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出师。)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将既精能,晓练兵势,君能专任,事不从中御也。)此五者,知胜之道。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知彼己强弱之势,虽不至百战,实无危殆也。)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虽不知敌之形势,恃己能克之者,胜负各半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外不料敌,内不知己,用战必危也。)知地知天,胜乃可全。(知地形之便,知天时孤虚向背晦暝风云之谲诡也。)
《左传》曰:楚屈瑕将盟贰、轸。(贰、轸,二国名也。)郧人军於蒲骚,楚莫敖曰:(莫敖,官名。)’盍请济师?'(盍,何也。何不济益师?)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也。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武王有乱臣十人,纣有亿兆之众。)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又曰:秦伯以璧祈战于河。(注:祷河求胜也。)
《战国策》曰:魏武侯问吴起曰:’兵以何胜?’曰:’以理为胜。’曰:’不在众乎?’起曰:’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有百万之师,何益於用?所为理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如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投之无所往,天下莫敢当。’
又曰:韩、魏之君不朝於齐。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使田忌伐魏,三战三胜。
又曰:或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战攻之道於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孙吴之将擒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樽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
《史记》曰:张仪东说齐王曰:’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之名,而有危之实,是何也?齐大鲁小也。’
又曰: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伐齐,过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自将攻齐。’太子曰:’胜并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
《汉书》曰:广武君谓韩信曰:’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水上。’
又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天下者何?’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疾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则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后汉书》曰:河南尹朱隽为董卓陈军事。卓折隽曰:’我百战百胜决於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隽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隽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卓谢隽。
又曰:吴汉与公孙术战於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其郭中。
又《光武诏》曰:将军邓禹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
《魏志》曰:锺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诏曰:”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纲运罗送。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攻。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以会为司徒。”
会喜之。
又曰:魏国初建,荀攸为尚书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吴志》曰:魏大司马曹仁将步骑数万向濡须,仁伪欲东攻羡溪;朱桓分兵赴羡溪,仁进军拒濡须,桓闻遣使追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兵奄至。
诸将各惧,桓喻之曰:”凡两军相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困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
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仁。
仁果分遣将军王双等乘油船袭中洲。
桓身自距军,生获双等送武昌。
《晋书》曰:王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梁、益诸军事,率兵伐吴。
浚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
又曰:征西将军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镇石城,为灭贼之渐。
事下公卿,蔡谟议曰:”自石勒初起,则季龙为牙爪,百战百胜,遂定中国。”
又曰:嵇绍,字延祖。
初为侍中,从驾至汤阴。
绍之行也,侍中秦准谓曰:”今日向难,卿有佳马否?”
嵇正容曰:”大驾亲征,以正伐邪,理必有征无战。若皇舆失守,臣节有在,骏马何为!”
闻者莫不叹息。
《汉晋春秋》曰: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
闻孟获者,为胡、汉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
问曰:”此军何如?”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知定易胜耳.”
亮纵使更战,七纵七擒。
《傅巽别传》曰:卫臻领举傅选为骥州刺史。
文帝曰:”巽,吾腹心臣也,不妨与其筹算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可授以远任。”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西京从军中郎将张顗言于凉王曰:”太祖以天挺神姿,应桓文之运,流漂万里,于西夏所推平索嗣,兵不血刃,取酒泉有易俯拾,为殿下开创崇规,贻厥孙谋者也。”
又曰:秦王坚下书曰:”吴人敢恃江山,僣称大号,轻率犬羊,屡窥王境,朕将巡狩省方,登会稽而朝诸侯,复禹绩而定九州。今王师所临,必有征无战,伐国存主,义同一体。”
又曰:夏王勃勃,自号贞兴元年。
夏,刻石都南,颂其功曰:”我皇诞命世之期,应天纵之德,仰协时来,俯从民望。属奸豪鼎峙之际,群凶岳立之秋,故运筹命将,举无遗策,亲御六戎,即有征无战,五稔之间而治风宏阐矣。”
《春秋齐后语》曰:邹忌与田忌不相善,公孙阅谓邹忌曰:”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三战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之,验其辞於王之所。”
邹忌从之,田忌惧,无以自白。
遂以其徒袭攻临淄,欲杀邹忌,不胜而奔。
《梁后略》曰:君子普通之末,边疆告惊,寇虏烽煽,击柝相闻,上皇乃运筹帷中,迈曹王之远略,决胜千里,超光武之悬谋。
故能师不疲劳,献捷相系。
《老子》曰:善胜敌者不争。
又曰: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管子》曰:天时地利,其数多少,其要必出於计数。
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於内,然后兵出乎境。
计未定内而出兵,是则战之自毁也。
故不明敌人之攻不能加也,(不能加兵。)
不明敌人之积不能约也,(不能约誓。)
不明敌人之士不先阵也。
是故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欧众白徒,故百战百胜也。
《孙卿子》曰: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远方慕义,兵不血刃。
《墨子》曰:墨子为守,使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虽善为兵,而不肯以知兵闻也。)
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邓析子曰:百战百胜,黄帝之师也。
《韩诗外传》曰:孔子叹平仲,云:”身不出樽俎之门,而折冲千里之外。(注云:冲,冲车也。谓敌人设此以临城,大臣谋干庙堂,遥以折之。”
《古司马兵法》曰: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捷,胜也。一军皆胜上下均不取功也。)
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则不差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
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已也。(败者,负也。一军奔北,人皆有罪,故不诛上下俱过。)
上苟以不善在已,必悔其上过;下苟以不善在已,必远其罪。
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又曰:凡战,以力久,以气胜;(有力者,任重则可久,可久即可怠。)
以固久,以危胜;(营垒次舍器械具备,行阵坚守可以久也,乘危乃以死易生,战攻之心定矣。)
本心固,新气胜。(无畏疑,心本坚固,养而不劳,故能制胜。)
以甲固,以兵胜。(甲以卫刀矢,兵以斩获敌,甲坚则固,兵利则胜也。)
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车卒众则密阵,步卒众则坐阵。)
以重固,以轻胜。(车步兼也,以重卒持竖,以轻卒攻取,故胜也。)
《吕氏春秋》曰:凡兵也者,贵其因也。
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
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而不可胜矣。
夫兵不贵胜而贵不可胜。
不可胜在已,可胜在彼。
圣人必在已者不在彼。
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者则兵无失矣。
又曰:赵襄子攻翟,胜。
左人、中人,使者使谒之。(下左人、中人城。今卢奴西山中有二城也。)
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下两城,此人之所喜,今君有忧色,何也?’
襄子曰:’江河之大也,(大,长也。)不过三日,焱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又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
昔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
惟有道之主能持胜。
《淮南子》曰:文王知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
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三辅故事》云:娄敬为陇西太守,过洛阳见刘晔曰:’臣之策,能不血刃,坐羁匈奴头着陛下前。’
《卫公兵法》曰: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才能,审敌之强弱,料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
先胜而后战,守地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去迷就,士众猜嫌,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
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数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舍而未毕,若此之势,乘而击之,此所谓天赞我也,岂有不胜乎?
《张协诗》曰: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陆士衡《辩正论》曰: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
又曰: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挫锋,势衄财匮,而吴宛然坐乘其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三-译文
《孙子》说:那些在战斗之前就能算计出胜利的人,是因为他们算计得更多;那些在战斗之前就算计不出胜利的人,是因为他们算计得少。算计得多就能胜利,算计得少就不能胜利,那么连算计都没有的呢?我通过这个道理来看,胜利的趋势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我通过这个道理来看,是兵法没有固定的形势,没有固定的形态,要随机应变,不能预先传授,所以说是:料敌在心里,察机在眼里。)
又说:过去善于作战的人,总是先让自己处于不可被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机会。不可被战胜是因为自己的防守坚固,(守备严密。)可被战胜是因为敌人的弱点。(自己遵循规律来防备敌人的疏忽。)所以作战的人能够让自己不可被战胜,但不能保证敌人一定可被战胜。
又说:看到胜利不过众人所知道的那样,并不算是真正的高明。战胜了别人而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真正的高明。(这是争胜的表现。太公说:在白刃相交中争胜,不是好将领。)所以举起秋毫不算有力,看到日月不算明眼,听到雷霆不算聪耳。(这些都是容易看到和听到的。)古代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是那些能够轻易战胜对手的人。(原意是微小的优势容易战胜,攻击那些可以战胜的地方,不去攻击那些不能战胜的地方。)所以善于作战的人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猛的攻击。(敌人的兵形还没有形成,胜利没有显赫的功绩。)
又说:善于作战的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人的败势。所以胜利的军队先确保胜利然后再寻求战斗,失败的军队先战斗然后再寻求胜利。善于用兵的人修养道德并保持法度,所以能够成为胜利和失败的攻守。(善于战胜敌人的将领,先自我修养,为胜利创造条件,保持法度,不失敌人的混乱和败亡。)
又说: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不是可以强求的。敌人虽然众多,但可以使他们不战。所以通过策略来了解得失的计划,通过观察来了解动静的道理,通过形势来了解生死之地,通过较量来了解敌我双方的优劣。(角,是衡量。)所以兵法的高境界是达到无形,无形则深不可测,智者无法谋算。根据形势来作出胜利,众人无法理解。(根据地形来建立胜利。)人们都知道我胜利的原因,但不知道我如何根据敌人的形势来制定胜利的策略。(人们都知道我胜利的原因,但不知道我是如何根据敌人的形势来制定胜利的策略的。)所以战争胜利后不再重复,(不重复计算。)而应对形势的变化无穷。(动而应之。)
又说:所以知道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可以战斗和不可以战斗的人能够胜利;(能够了解敌情,审时度势的人能够胜利。)知道兵力的运用的人能够胜利;(说的是兵法的形态,有兵力多但不可攻击兵力少的,或者可以用弱胜强并能灵活运用的人能够胜利。《春秋传》说:军队的胜利在于团结而不是兵力多。)上下同心的人能够胜利;(说的是君臣同心、勇敢而愿意战斗的人能够胜利。所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有准备对付无准备的人能够胜利;(准备充分,以我之有法度之师,击彼无法度之兵。《春秋传》说:不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不可以出兵。)将领能力强而君主不干预的人能够胜利。(《司马法》说:进退要适时,不要说我是君主。将领既然精通兵法,明白兵势,君主能够专权,事情不要从中干预。)这五个方面,是知道胜利的方法。所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知自己和敌人的强弱之势,即使不至百战,实际上也没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一胜一负;虽然不了解敌人的形势,但自认为能够战胜敌人的人,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有危险。了解地形和天时,胜利才能完全。)
《左传》说:楚国的屈瑕准备与贰、轸两国结盟。(贰、轸,是两个国家的名字。)郧人驻军在蒲骚,楚国的莫敖说:(莫敖,是官名。)’为什么不去请求增援?'(盍,是何不的意思。为什么不增援更多的军队?)回答说:’军队的胜利在于团结,不在于兵力多。商、周之战,君主所知道的不就是兵力多并不一定能取胜吗?'(武王有乱臣十人,纣有亿兆之众。)莫敖说:’占卜一下。’回答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没有疑难为什么要占卜?’于是楚军在蒲骚打败了郧人。
又说:秦伯用玉璧祈求河神保佑胜利。(注:祈祷河神求胜。)
《战国策》说:魏武侯问吴起说:’用兵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吴起说:’用理取胜。’武侯说:’不是在于兵力多吗?’吴起说:’法令不明确,赏罚不诚信,听到鼓声不前进,听到锣声不停止,即使有百万之师,又有什么用?所说的理,是驻军时有礼节,行动时有威严,进攻不可抵挡,撤退不可追击,前进后退有序,左右响应指挥。即使被分割成阵,即使散成行列,投入战斗无处可逃,天下无人能够抵挡。’
又说:韩、魏两国的君主不去朝见齐国。邹忌担任齐国的相,田忌担任将军,派田忌攻打魏国,三战三胜。
又说:有人对齐闵王说:’我听说用兵攻战的方法,即使有百万之军,也能在堂上击败,即使孙武、吴起这样的将领,也能在室内擒获,千丈之城也能在酒杯之间攻下,百尺之冲也能在床席上折断。’
《史记》说:张仪向东劝说齐王说:’我听说,齐与鲁三次交战,鲁三次胜利,国家因此陷入危险,虽然有胜利的名声,但实际上有危险,这是为什么?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
又说:魏国用太子申担任上将军攻打齐国,经过外黄,徐子对太子说:’自己带兵攻打齐国。’太子说:’胜利和富有都不如拥有魏国。尊贵不会增加王的地位。如果战败了齐国,那么魏国将万世不复存在。这是我的百战百胜之术。’
《汉书》说:广武君对韩信说:’成安君有百战百胜的计策,一天之内就失去了,军队在鄗下战败,他自己死在泜水上。’
又说:汉高祖在洛阳南宫设宴。高祖说:’我之所以有天下,是什么原因?项氏之所以失去天下,是什么原因?’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侮辱人,项羽仁慈而尊敬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所攻下的地方都分给了他们,与天下人共享利益。项羽嫉妒贤能,有功的人被他陷害,贤能的人被他怀疑,打了胜仗不与人共享功绩,得到了土地不与人共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知道其中的一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帷幄之中运筹帷幄,在千里之外决胜,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食,不断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后汉书》说:河南尹朱隽向董卓陈述军事策略。董卓打断朱隽说:’我百战百胜的决定在于心里,你不要胡说八道来污蔑我。’朱隽说:’没听说过愤怒的话也可以当作玩笑?’董卓道歉。
又说:吴汉与公孙术在广都、成都之间作战,八战八胜,最终驻军城外。
又《光武诏》说:将军邓禹与我共同策划,在千里之外决胜。
《魏志》记载:锺会担任镇西将军,代理节度关中所有军事。皇帝下诏说:‘锺会所到之处,都能击败敌人,前方没有强大的对手,封锁了众多城池,运输物资络绎不绝。蜀地的豪强将领,都束手就擒,归顺朝廷,计策无遗,攻无不克。所降伏和诛杀的敌人,动辄以万计,全胜而独克,没有战争而有征伐,平定了西夏,各地安宁。’因此任命锺会为司徒。锺会对此感到高兴。
《魏志》又记载:魏国初建时,荀攸担任尚书令。荀攸心思缜密,有智谋和防范能力,自从太祖曹操征伐以来,经常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当时的人和他的子弟都不知道他说的什么。
《吴志》记载:魏国大司马曹仁率领数万步兵和骑兵向濡须进军,曹仁假装要向东攻打羡溪;朱桓分兵前往羡溪,曹仁则进军抵抗濡须。朱桓听说后派人追回羡溪的兵力,但曹仁的军队已经赶到。众将都感到害怕,朱桓对他们说:‘两军对峙,胜负取决于将领,而不是兵力多少。我们被困在高山城池,南临大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朱桓于是偃旗息鼓,表面上显示虚弱来诱骗曹仁。曹仁果然分遣将军王双等人乘油船袭击中洲。朱桓亲自率军抵抗,生擒王双等人送到武昌。
《晋书》记载:王浚担任平东将军,代理节度梁、益等地的军事,率领军队讨伐吴国。王浚的军队没有伤亡,攻打没有坚固的城池,夏口、武昌没有相互支援抵抗。
《晋书》又记载:征西将军庾亮因为石勒新死,想要移师石城,作为消灭敌人的第一步。此事下发给公卿讨论,蔡谟提议说:‘自从石勒初起,季龙是他的得力助手,百战百胜,最终统一了中国。’
《晋书》又记载:嵇绍,字延祖。最初担任侍中,随皇帝车驾到汤阴。嵇绍出发时,侍中秦准对他说:‘今天面临困难,你有好马吗?’嵇绍正色回答:‘大驾亲征,是为了正义而讨伐邪恶,理应有征无战。如果皇上的车驾失守,我的忠诚仍在,好马有什么用呢!’听到这话的人无不叹息。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战事顺利。听说孟获被胡人和汉人所信服,便招募他来。抓到孟获后,让他观看军营阵势。诸葛亮问:‘这支部队怎么样?’孟获回答:‘之前不知道虚实,所以失败了。现在知道了,一定容易取胜。’诸葛亮让他再次出战,七次放他回去,七次擒拿他。
《傅巽别传》记载:卫臻推荐傅选担任骥州刺史。文帝说:‘巽是我的心腹大臣,不妨让他参与军中谋略,决胜千里之外。但不能给他远方的职务。’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记载:西京从军中郎将张顗对凉王说:‘太祖以天生的神姿,顺应了桓文之运,流离失所,在西夏平定了索嗣,兵不血刃,轻易地夺取了酒泉,为殿下开创了崇高的规范,为子孙留下了谋略。’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又记载:秦王坚下书说:‘吴人敢依仗江山的险要,僭越称帝,轻率地像犬羊一样多次侵犯我国的边境,我将巡游四方,到会稽朝见诸侯,恢复大禹的功绩,统一九州。现在我国军队所到之处,必然有征伐而没有战争,讨伐国家而保留君主,义同一体。’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又记载:夏王勃勃自号贞兴元年。夏,刻石于都城南,颂扬他的功绩说:‘我皇诞命于世,顺应天命,仰观时势,俯顺民意。正当奸雄鼎立之际,群凶蜂起之时,因此运筹帷幄,命将出兵,无遗策,亲自率军,有征伐而无战争,五年之间,治风宏阐。’
《春秋齐后语》记载:邹忌和田忌关系不好,公孙阅对邹忌说:‘为什么不让人拿着十金到市场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人,三战三胜,声威震天下,想要做大事是否吉利?”占卜的人出去后,就让人抓了他,将他的话在王面前验证。’邹忌听从了他的建议,田忌害怕,无法自辩。于是田忌的部下袭击攻击临淄,想要杀邹忌,但未能成功,田忌逃跑了。
《梁后略》记载:君子普通末年,边疆发生警报,敌寇烽火连天,击鼓声此起彼伏,上皇于是运筹帷幄之中,效仿曹王的远见,决胜千里之外,超越光武的深谋远虑。因此能够使军队不疲劳,连续献上胜利的消息。
《老子》记载: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争斗。
《老子》又记载:战胜敌人后,要以丧礼对待他们。
《管子》记载:天时地利,其数多少,其要必出于计数。因此,凡是用兵之道,计谋必须先在内部确定,然后才能出兵。计谋未定就出兵,这是自己毁灭战争。
《管子》又记载:不明确敌人的进攻不能加强,不明确敌人的积聚不能约束,不明确敌人的士兵不先布阵。因此,以多击少,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训练有素的士兵击无训练的士兵,所以百战百胜。
《孙卿子》记载: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远方的人都仰慕正义,用兵不血刃。
《墨子》记载:墨子作为守军,让公输般屈服,但不肯用兵。善于保持胜利的人,以强为弱。因此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邓析子记载:百战百胜,是黄帝的军队。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赞叹晏平仲,说:‘他不出于酒宴之间,就能折冲千里之外。’(注:冲,冲车也。指敌人设此以临城,大臣在庙堂上谋略,远距离以折之。)
《古司马兵法》记载:大捷不赏,上下都不夸耀自己的善行;(捷,胜利。全军胜利,上下都不居功自傲。)上级如果不居功自傲,就不会骄傲;下级如果不居功自傲,就不会傲慢。上下都不居功自傲,这是最大的谦让。大败不诛,上下都认为自己的不善。(败,败北。全军溃败,人人都有罪,所以不处罚上下都有过错。)上级如果认为自己的不善,一定会后悔自己的过错;下级如果认为自己的不善,一定会远离自己的罪责。上下分担过错,这是最大的谦让。
《古司马兵法》又记载:凡是用兵,以力量持久,以士气取胜;(力量强大,负担重可以持久,持久就可以懈怠。)以坚固持久,以危险取胜;(营垒、住所、器械齐全,行军布阵坚守可以持久,冒险才能以死易生,战斗攻城之心坚定。)本心坚固,新士气旺盛。(无畏疑,心本坚固,养精蓄锐,不劳而获,所以能制胜。)以坚固的铠甲,以锋利的兵器取胜。(铠甲可以保护刀箭,兵器可以斩杀敌人,铠甲坚固则坚固,兵器锋利则取胜。)所有战车以密集坚固,步兵以坐阵坚固,(车兵众多则阵密,步兵众多则坐阵。)以重兵坚固,以轻兵取胜。(车步并用,以重兵坚守,以轻兵攻取,所以取胜。)
《吕氏春秋》说:凡是用兵之道,贵在善于利用形势。所谓利用形势,就是利用敌人的险要地形来巩固自己的阵地,利用敌人的计谋来为自己服务。能够善于利用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胜利,那就无法被穷尽了。无法被穷尽的就是所说的神,神妙就能无往不胜。用兵不在于贵在胜利,而在于无法被敌人战胜。无法被战胜取决于自己,可以战胜取决于敌人。圣人必定会专注于自己而不依赖于敌人。因此,掌握无法被战胜的方法来面对无法战胜的敌人,如果这样做,那么用兵就不会有失误了。
《吕氏春秋》又说: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了胜利。左人、中人,使者去祝贺他。(下左人、中人城。现在卢奴西山中有两座城。)赵襄子正在吃饭,面带忧色。左右的人说:‘一天之内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都高兴的事情,现在您却面带忧色,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江河虽然浩瀚,不过三天就会干涸,狂风暴雨,瞬间就会过去。现在赵家的德行没有积累,一天之内就攻下两座城,难道灭亡的灾难会降临到我头上吗?’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赵家会昌盛吗?’忧虑可以带来昌盛,喜悦可以导致灭亡;胜利并不难,难的是保持胜利。过去贤明的君主能够保持胜利,所以他们的福泽延续到后世。齐、楚、吴、越都曾经取得过胜利,但最终都灭亡了,这是因为没有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淮南子》说:文王知道并且喜欢提问,所以成为圣人;武王勇敢并且喜欢提问,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是不胜任的;利用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是不胜的。
《三辅故事》说:娄敬担任陇西太守,路过洛阳见到刘晔说:‘我的策略是无需动用武力,就能让匈奴的首领乖乖地坐在陛下面前。’
《卫公兵法》说:决定胜利的策略,在于观察将领的才能,审慎判断敌人的强弱,分析地形的形势,观察时机的利弊。先确保胜利再去战斗,坚守阵地不失,这就是必胜之道。如果上级骄横,下级怨恨,可以离间他们;营垒久攻不下,士兵疲惫,可以偷袭他们;迷茫中放弃,士兵们猜疑,可以振作他们撤退;过于进取而轻视撤退,遇到险阻,可以邀请他们前来夺取。如果敌人的旗帜频繁移动,士兵和马匹频繁回头,士兵有的向前,有的横向移动,官员有的行走,有的停止,追击敌人恐怕不利,看到利益又怕得不到,长途跋涉而没有休息,进入险地而没有怀疑,强烈的风寒,切开冰面,渡过河水,炎热的阳光,加倍行军,阵地尚未稳定,营地尚未完成,如果遇到这样的形势,趁机攻击,这就是所说的天助我也,怎么会不胜呢?
《张协诗》说:过去怀揣着微小的志向,偷偷地在帷幕后面经历。何必拿起武器,堂上就有奇特的兵法。
陆士衡《辩正论》说:攻击没有坚固城池的将领,战斗没有交锋的敌人。
又曰:因此两个国家的将领,士气低落,锐气受挫,势力受损,财物匮乏,而吴国却安然地利用他们的弱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三-注解
庙算:庙算,古代军事术语,指在战前由将帅在庙中进行的军事计谋和计算,包括兵力的部署、战略的规划等。
不可胜:指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即具有稳固的防御和强大的战斗力。
可胜:指敌人处于可被击败的状态,即敌人的弱点或劣势。
料敌:分析敌人的情况和意图。
察机:观察和捕捉战斗中的机会。
不可胜在已:不败的原因在于自己。
可胜在敌:可胜的原因在于敌人。
交争胜: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秋毫:极小的东西,比喻极小的力量。
日月:比喻极大的光明。
雷霆:比喻极大的声响。
形:军事上的阵形或态势。
无形:指不可预测、不可捉摸的军事态势。
因形而作胜於众:根据敌人的形势来制定取胜的策略。
制胜:决定胜利的方法或手段。
智名:智慧的名声。
勇攻:勇猛的攻击。
修道而保法:修养道德,保持法度。
攻:攻击,指战斗。
师克在和不在众:军队的胜利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团结一致。
上下同欲:上下同心,共同有战斗的愿望。
以虞待不虞:有准备地应对没有准备的敌人。
将能而君不御:将领有能力而君主不加以干预。
百战不殆:经过百战而不失败。
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在帐幕中运筹帷幄,制定战略。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军粮,保持粮道畅通。
箴谏:直言进谏。
广武君:古代军事家,此处指朱隽。
百战百胜之计:百战百胜的策略。
运筹帷幄:在帐幕中运筹帷幄,制定战略。
决胜千里之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
成安君:古代军事家,此处指韩信。
鄗下:地名,此处指韩信战败的地方。
泜水:地名,此处指韩信战败后死亡的地方。
嫚而侮人:傲慢而侮辱人。
仁而敬人:仁爱而尊敬人。
因以与之:因此给予他们。
害之:伤害他们。
疑之:怀疑他们。
得地而不与人利:得到土地却不与人分享利益。
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在帐幕中运筹帷幄,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
连百万之军:指挥百万大军。
事不从中御也:事情不从中干扰。
百战百胜之术:百战百胜的策略。
广都、成都之间:广都和成都之间的地方。
郭中:城郭之中。
谋谟帷幄:在帐幕中商议军国大事。
决胜千里: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
锺会:锺会,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字士季,官至司徒,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镇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西部边疆,负责军事事务。
假节:古代授予某种权力或地位的象征,假节即临时授予节杖,表示赋予某种特殊权力。
都督:古代军事指挥官职,负责统领一地区的军事。
关中: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军事中心。
蜀之豪帅:指蜀汉地区的豪族首领。
面缚归命:指被俘虏后,绑着双手归顺。
谋无遗策:形容计谋周密,没有遗漏。
举无废攻:形容行动没有失败的攻击。
拓平西夏:指平定西夏地区。
方隅清晏:指边疆地区安定。
司徒: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掌管礼仪、教化等事务。
荀攸:荀攸,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公达,官至尚书令,以智谋著称。
太祖:指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
帷幄:古代指军帐,比喻决策之处。
濡须: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南部。
羡溪:古地名,位于濡须水上游。
朱桓:朱桓,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智勇著称。
百战百胜:形容战无不胜,常用来形容军事才能高超。
王浚:王浚,晋朝将领,官至平东将军,以军事才能著称。
石勒: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
季龙:石勒的弟弟,字世龙,曾助石勒建立后赵。
嵇绍:嵇绍,字延祖,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嵇康之子。
汤阴: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谋和忠诚著称。
孟获: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
骥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一州的行政和军事。
文帝:指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傅选:傅选,三国时期魏国官员。
西京:指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张顗:张顗,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凉王:指凉州的统治者。
应桓文之运:指顺应时代的运势,桓文即齐桓公和晋文公,均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君主。
酒泉: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
僣称大号:僣称,即擅自称帝,大号,指帝号。
巡狩省方:巡视地方,考察政务。
会稽: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指九个行政区域。
夏王勃勃:夏王勃勃,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建立者。
贞兴元年:夏王勃勃的年号。
邹忌: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
田忌:田忌,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
公孙阅:公孙阅,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
操十金卜:操,拿,卜,占卜,即用金钱进行占卜。
大驾亲征:皇帝亲自率军出征。
皇舆:指皇帝的车驾,代指皇帝本人。
南中:古代对今云南、贵州等地的称呼。
傅巽:傅巽,三国时期魏国官员。
腹心臣:比喻最亲近、最信任的臣子。
筹算帷幄:在军帐中谋划战略。
天挺神姿:形容人的气质非常出众。
流漂万里:形容人四处漂泊,历经千辛万苦。
推平索嗣:平定索嗣,索嗣是西夏地区的统治者。
易俯拾:形容事情非常容易完成。
殿下:古代对王侯的尊称。
崇规:崇高而规范的行为或制度。
遗厥孙谋:留给子孙后代的计谋。
秦王坚:秦王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
大号:帝号,即皇帝的称号。
犬羊: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称。
朝诸侯:召集诸侯朝见。
复禹绩:恢复大禹的功绩。
王师:指皇帝的军队。
伐国存主:攻打国家,保存君主。
义同一体:道义上是一体的。
诞命世之期:指天命所归的时代。
应天纵之德:顺应天命,具有伟大的德行。
仰协时来:顺应时代潮流。
俯从民望:满足人民的期望。
奸豪鼎峙:指权臣或外戚把持朝政。
群凶岳立:众多凶恶之人如同山峰屹立。
运筹命将:指谋划军事,任命将领。
举无遗策:计谋周密,没有遗漏。
亲御六戎:亲自率领六种戎族。
五稔之间:五年之间。
治风宏阐:治理风气宏大而广泛。
折冲千里之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
冲车:古代攻城用的战车。
庙堂:古代指朝廷,比喻决策之处。
献捷:献上战利品,表示胜利。
上皇:指先前的皇帝,或指尊贵的皇帝。
曹王: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光武:指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
悬谋:深谋远虑。
身不出樽俎之门:不出门,不参与政治。
折冲:折断敌方的战车,比喻用智谋挫败敌人。
古司马兵法:古代兵书。
大捷不赏:打了大胜仗也不赏赐。
上下皆不伐善:上下都不夸耀自己的优点。
大败不诛:打了大败仗也不处罚。
负也:失败。
奔北:军队溃败。
让之至也:表示极大的谦让。
力久:力量持久。
气胜:士气旺盛。
固久:阵地稳固。
危胜:在危险中取得胜利。
本心固:本来的心意坚定。
新气胜:新生的士气旺盛。
甲固:铠甲坚固。
兵胜:兵器锋利。
车以密固:用车队密集来巩固。
徒以坐固:用步兵坐下来来巩固。
以重固:用重兵来巩固。
以轻胜:用轻兵来取胜。
兵:指军队,兵法,与战争相关的策略和技巧。
因:依据,根据,利用。
固:坚固,稳固。
谋:策略,计谋。
审:审慎,仔细。
穷:穷尽,用尽。
神:神妙,不可预测。
胜:胜利,战胜。
圣人:古代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术:方法,技艺。
遇:遭遇,遇到。
谒:拜见,朝见。
抟饭:用手揉捏而食的饭。
忧色:忧虑的表情。
江河:指大江大河,比喻广大无边。
德行:道德行为,品德。
亡:灭亡,消失。
昌:昌盛,繁荣。
持:保持,维持。
道:道德,道路,方法。
智:智慧,聪明。
力:力量,能力。
策:策略,计策。
不血刃:不用兵器,比喻不用武力。
羁:束缚,牵制。
头着陛下前:比喻将敌人首领置于皇帝面前,表示胜利。
决胜之策:决定胜利的策略。
察:观察,审察。
将:将领,军队的领导人。
才:才能,能力。
弱:弱小,不强。
料:估计,推测。
势:形势,局面。
宜利:适宜的时机和条件。
骄:骄傲,傲慢。
怨:怨恨,不满。
离:离开,分离。
间:离间,挑拨。
营:驻军,驻扎。
卒:士兵,军队。
疲:疲惫,疲劳。
掩:偷袭,突袭。
袭:袭击,攻击。
昧:昏暗,不明。
迷就:迷失方向,陷入困境。
猜嫌:猜疑和怨恨。
振:振奋,鼓舞。
走:逃跑,离开。
重进轻退:只知进攻不知撤退。
邀:邀请,迎接。
北:败北,失败。
利:利益,好处。
涉:跋涉,穿越。
济:渡过,横渡。
烈景:强烈的阳光。
倍道:加倍行进的路程。
舍:驻扎,营地。
奇兵:出奇制胜的军队。
辩正论:辩论正义的论著。
坚城之将:指守卫坚固城池的将领。
交锋之虏:指在战场上交锋的敌人。
丧气挫锋:士气低落,锐气受挫。
势衄财匮:形势不利,财物匮乏。
弊:弱点,不足之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十三-评注
《吕氏春秋》中的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兵法中的‘因’字。‘因’字在此处并非简单的跟随,而是指利用、顺应。兵贵在因,即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巩固自己,利用敌人的计谋来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体现了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强调的是以智取胜,而非以力取胜。‘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这句话,说明了只有善于利用‘因’的将领,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可穷’即是不可战胜,‘神’则是超凡脱俗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便能无所不能,无所不胜。‘夫兵不贵胜而贵不可胜’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兵法的核心在于不可被敌人战胜,而非单纯追求胜利。‘不可胜在已,可胜在彼’指出,胜利的关键在于自己,而失败的可能性在于敌人。‘圣人必在已者不在彼’则表明,真正的圣人总是专注于自身的修为,而非寄希望于外界。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兵法家对战争哲学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文字讲述了赵襄子攻翟的故事。赵襄子攻下两城后,却面带忧色,这是因为他意识到赵氏的德行并未积累到足以支撑其统治的地步,担心这种快速胜利可能带来的是速亡。孔子的评论‘赵氏其昌乎?’则是对赵襄子心态的肯定,认为他的忧虑正是他能够昌盛的原因。这段文字揭示了成功背后的风险和挑战,以及正确的心态对于持续成功的重要性。
《淮南子》中的这段话,强调了文王和武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圣王和胜者,是因为他们善于询问和借助众人的智慧与力量。‘乘众人之智’和‘用众人之力’这两句话,体现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在战争中团结一致的力量。
《三辅故事》中的娄敬为陇西太守,他提出了一个不出兵就能制服匈奴的策略,这显示了古代军事家的高瞻远瞩和智慧。娄敬的策略不仅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坏,还达到了维护国家稳定的目的。
《卫公兵法》中的这段话,详细阐述了决胜之策的要素,包括察将之才能、审敌之强弱、料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这一原则,强调了在战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胜利。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兵法家对战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科学规划。
《张协诗》中的这段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认为真正的战斗并不一定需要刀剑,有时候内心的力量更为重要。‘堂上有奇兵’这句话,寓意着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陆士衡的《辩正论》中,‘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智谋的重要性,认为即使面对坚固的城池和勇猛的敌人,只要运用正确的策略,也能够取得胜利。接下来的话则描述了敌方将领因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这正是己方乘机行动的好时机。这段文字反映了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和战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