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原文

《礼记》曰:诸侯赐弓矢,然后专征;赐斧钺,然后专杀。

《史记·留侯世家》曰:黥布反,上欲使太子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无异使羊将狼也。’

又《冯唐》曰:上古王者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寡人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又《淮阴侯传》曰:信数与萧何曰:’信虽为将,信必不留。’汉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汉书》曰:萧何追韩信,还,汉王曰:’以为大将。’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宜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后汉书·陈龟传》曰: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

挚虞《新礼》曰:汉魏故事,遣将出征,符节郎授钺於朝堂。新礼遣将,御临轩,尚书授节钺,古兵书’跪而推毂’之义也。

崔豹《古今舆服注》曰:得赐黄钺,则斩持节将。

《淮南子》曰: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诏之曰:’社稷之命在将军耳。今国有难,请子将而应之。’将军受命,乃令祝史太卜斋宿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鼓旗。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又复操斧持头授将军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将以授斧钺,答曰:’国不可从外治也,军不可从中御也。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以受制於前矣,鼓旗斧钺之威,臣无还,愿君亦无垂一言之命於臣也。君若不许,臣不敢将。君若许之,臣辞而行。’乃剪爪,(前长鬋爪,送终之礼,去其手足爪也。)设明衣,(明衣,丧衣也。在于暗冥,故言明。)凿凶门而出。(凶门,北出门也。将军之出,以丧礼乐之,以必死也。)乘将军车,载旌旗斧钺,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是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利合於主,上将之道也。如此,则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如驰骛。是故兵未交接,而敌人恐惧。若战胜敌奔,赏吏迁官;顾反於国,放旗以入,乃缟素辟舍,请罪於君。君曰:’赦之。’大胜三年反舍,(大胜敌者,还三年,乃反故舍。)中胜二年,下胜期年。兵之所加者,必无道之国也。故能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民不疾疫,将不夭死,五穀丰昌,风雨时节。战胜於外,福生於内,是故名必成而后无馀害矣。

任彦升《奏弹曹景宗》曰:昔汉光武命将,坐知千里;魏武置法,案以从事。

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曰:朝为仇虏,夕为上将。

冯衍《与田邑书》曰:今以一节之任,建三军之威,岂特宠其八尺之竹、牦牛之尾也!

《史记》曰:秦师伐赵,王使廉颇御之。颇固壁不战,赵王惑秦之间,以赵奢之子代颇,赵师大败。

《后汉书》曰:光武遣冯异代邓禹,车驾送之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汉记》作玉具剑。)

《晋书》曰:石苞为淮北监军,王琛所奏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至,乃筑垒遏之以自固。帝闻之,谓羊祜曰:’吴人每来,常东西相应,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祜深明之,而帝犹疑焉。命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其大军征之,以备非常。又敕镇东将军琅邪王伷自下邳会寿春。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又曰:镇南将军杜元凯都督荆州诸军事,袭吴西陵督张政,(西陵,今夷陵郡。)大破之。政,吴之名将,据要害之地,耻无备取败,不以实闻於孙皓。元凯欲间吴边将,乃请还其所获之众於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监刘宪代之。故晋军将至,使将帅移易,成倾荡之势,竟殄灭焉。

《北史》曰:后周末,隋文帝作相,尉迟迥据相州举兵。隋文遣郧公韦孝宽(郧,音云。)为东道元帅,师次沁水,水涨,兵未得渡。吏李询上密启云:’大将梁士彦、宇文欣、崔弘度等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骚骚,人情大异。’文帝以为忧,欲代此三人。李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得使之耳,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遣之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逃逸,便须禁固,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奢之子以之败赵。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於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伏者,速至军所观其情伪,纵有异意,必不敢动。’文帝大悟,即令高颎驰驿往军所,为诸将节度,竟成大功。

《战国策》曰:昌国君乐毅为燕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惟莒、即墨二城未下。

而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乐毅奔赵。

○老将

《史记》曰:秦始皇问李信曰:’吾欲攻荆,用几何人而足?’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断壮勇,其言是也。’王翦因谢疾,归老於颍阳。

李信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得顿舍,大破李信军。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颍阳谢翦曰:’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将军独忍弃寡人乎?’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惟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听将军计耳。’於是王翦将六十万人,始皇自送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翦曰:’为大王将,有功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或曰:’将军乞贷亦已甚矣。’翦曰:’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翦果代信击荆。

大破荆军,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汉书》曰:西羌反时,赵充国年七十馀,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耳。’上遣焉,问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隃,遥也,三辅言也。)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日飨军士,皆欲为用。

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捕得生口,言羌豪相责曰:’汝无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欲一斗而死,可得耶。

又曰:元狩四年,大将军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

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

大将军阴受上旨,以为李广数奇,(不偶也。)无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时公孙敖亡道。

徙广,广或失道。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失道状。

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终不能复对刀笔吏。’遂引刀自刭。

而百姓闻之,知与不知,皆为垂泣。

《东观汉记》曰:马援,字文渊。

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

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

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

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宋书》曰:沈庆之讨竟陵王诞。

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曰:’沈公君白首之年,何为来?’

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

《梁书》曰:王神念少善骑射,及老不衰,尝於武帝前手执二刀盾,左右交度,驰马往来,冠绝群伍。

《后魏书》曰:中山王英之征义阳,傅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谓英曰:’凶竖驰突,意在决战。雅山形要,宜早据之。’英沉吟未决,永曰:’机者如神,难遇易失,今日不去,明朝必为贼有,虽悔无及。’英乃分兵,夜筑城於山上,遣统军张怀等列阵於山下以防之。

至晓,仙琕果至,怀等战败,筑城者悉皆奔退,仙琕乘胜直趋长围,义阳城人复出挑战。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轘甲挥戈,单骑先入,惟有军主蔡三虎副之,馀人无有及者。

突阵横过,贼射永,洞其左股,永拨箭复入,洞大破之,斩仙琕子。

仙琕烧营席卷而遁。

英於阵谓永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反,时年七十馀矣。

三军莫不壮之。

又曰:毕众敬爵为东平公,善自奉养,必致他方远味。

年已七十,鬓发皓白,而气力未衰,据鞍驰骋,有若少壮。

笃於姻亲,深有国士之风。

太和中,高祖宾礼旧老,众敬与咸阳公高允引至方山,虽文武奢俭,好尚不同,然与允甚相爱敬,接膝谈款,有若平生。

后以笃老乞还桑梓,朝廷许之。

众敬临还,献真珠珰四具、银装剑一口、刺虎矛一枚。

《后周书》曰:梁台不过识千馀字,口占书启,词意可观。

年过六十,犹能被甲跨马,足不蹑蹬。

驰射弋猎,矢不虚发。

《隋书》曰:开皇初,突厥寇边,燕、蓟多被其患。

总管李崇为虏所杀,周瑶拜为幽州,总管六州五十镇诸军事。

摇修鄣塞,谨斥堠,边民以安。

后六载,徙为寿州。

初,自以年老,乞骸骨,上召之。

既引见,上劳之曰:’公积行累仁,历仕三代,克终富贵,保兹遐寿,良足善也。’赐坐褥,归於第。

岁馀,终於家。

又曰:贺若谊为泾州刺史。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谊素有威名,拜灵州刺史,进位柱国。

谊时年老,而筋力不衰,犹能重铠上马,为北夷所惮。

数载,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

谊家富於财,于郊外构一别庐,多植果木。

每邀宾客,列女乐,游集其间。

卒於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译文

《礼记》说:诸侯被赐予弓箭,然后才能独立征伐;被赐予斧钺,然后才能独立杀人。

《史记·留侯世家》说:黥布反叛,皇上想要派太子去攻打他。四个人互相商量说:‘凡是来的人,都是为了保护太子。太子带兵,事情就危险了。’于是劝说建成侯说:‘您为什么不赶紧请吕后找机会向皇上哭诉:黥布是天下猛将,擅长用兵,现在所有的将领都是陛下过去的同辈,却让太子带兵,这就像是让羊去指挥狼一样。’

《冯唐》说:古代的君王派遣将领时,会跪下来推车,说:‘国门以内,由我掌管;国门以外,由将军掌管。’

《淮阴侯传》说:韩信多次对萧何说:‘我虽然是将军,但我一定会坚守岗位。’汉王说:‘任命你为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

《汉书》说:萧何追韩信回来,汉王说:‘任命你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平时对人态度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就像是召唤小孩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一定要任命他,应该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立祭坛,举行仪式,这样才行。’汉王同意了。所有的将领都很高兴,每个人都以为会得到大将军的职位。等到任命的时候,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后汉书·陈龟传》说:我听说,如果天象不正常,就会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宰相;如果蛮夷不恭顺,就会选拔士兵担任将军。

挚虞《新礼》说:汉魏时期,派遣将领出征,符节郎在朝堂上授予斧钺,新的礼仪中派遣将领,皇帝亲自到御临轩,尚书授予节钺,这是古代兵书‘跪而推毂’的意义。

崔豹《古今舆服注》说:如果得到赐予的黄钺,就可以斩杀持有节钺的将领。

《淮南子》说:凡是国家有难,君主亲自从宫中召见将领,下诏说:‘国家的命运就在将军手中。现在国家有难,请您带兵应对。’将领接受命令后,就命令祝史太卜斋戒三天,去太庙,用灵龟占卜吉日来接受战鼓和旗帜。君主进入庙门,面向西方站立。将领进入庙门,面向北方站立。君主亲自拿钺和斧,授予将领说:‘从今以后,上至天,下至深渊,都由将军来掌管。’将领将要接受斧钺,回答说:‘国家不能由外人来治理,军队不能由君主从中指挥。有二心的人不能事奉君主,疑虑之心不能应对敌人。我已经在前接受您的控制了,鼓旗斧钺的威严,我不会有二心,希望您也不要对我有任何命令。如果您不同意,我就不敢带兵。如果您同意,我就辞行。’于是剪掉指甲,穿上明衣(明衣是丧服,因为在暗处,所以称为明衣),从北门凿开凶门而出(凶门是指北门。将军出行,用丧礼和音乐,表示必死的决心)。乘坐将军车,载着旌旗斧钺,面对敌人决战时,不顾必死,没有二心。因此,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前面没有敌人,后面没有君主,进攻不追求名声,撤退不回避罪责,只保护百姓,利益符合君主,这是上将的道路。如果这样,那么智者会为他考虑,勇者会为他战斗。气势如云,速度如飞。因此,在交战之前,敌人就会感到恐惧。如果战胜敌人,敌人逃跑,奖赏官吏,提升官职;如果回到国家,放下旗帜进入,就穿上素色衣服,闭门谢罪。君主说:‘赦免他。’大胜之后,回来住三年,中胜之后,回来住两年,小胜之后,回来住一年。军队所到之处,必定是无道的国家。因此,能够战胜敌人而不报复,夺取土地而不返回。百姓不生病疫,将领不早逝,五谷丰登,风雨适时。在境外战胜敌人,国内就有福,因此,一定要成功之后才没有后患。

任彦升《奏弹曹景宗》说:过去汉光武帝任命将领,坐着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情况;魏武帝制定法律,按照实际情况来执行。

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说:早上还是仇敌,晚上就成为了上将。

冯衍《与田邑书》说:现在凭借一纸任命,建立三军的威严,难道只是因为宠爱那八尺高的竹子、牦牛的尾巴吗!

《史记》说: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抵御。廉颇坚守壁垒不战,赵王被秦国离间,用赵奢的儿子替换了廉颇,赵国军队大败。

《后汉书》说:光武帝派遣冯异代替邓禹,亲自送他到河南,赐给他乘舆、七尺宝剑。

《晋书》说:石苞担任淮北监军,王琛上奏说他与吴人勾结。之前占卜的人说‘东南有大军兴起。’等到王琛的奏章到来,皇帝非常怀疑。正巧荆州刺史胡烈上奏说吴人想要大规模入侵,石苞也听说吴军即将到来,于是修筑壁垒来保护自己。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对羊祜说:‘吴人每次来,都是东西呼应,难道石苞真的有反叛之心吗?’羊祜非常明白这一点,但皇帝仍然怀疑。皇帝命令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亲自召见他,等了一天都没有到。皇帝认为他一定会反叛,想要讨伐他,但又不想公开这件事,于是下诏说石苞没有正确估计敌情,修筑壁垒骚扰百姓,罢免了他的官职。派遣太尉义阳王望率领大军征讨他,以防万一。又命令镇东将军琅邪王伷从下邳会合寿春。石苞采用属官孙铄的建议,放兵步行出城,停留在都亭等待处罚。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才放松。等到石苞到达朝廷,以公爵的身份回到家中。石苞自己感到羞耻,因为没有完成任务却没有怨言。

《晋书》又说:镇南将军杜元凯都督荆州诸军事,攻打吴国西陵督张政(西陵,现在夷陵郡),大败了他。张政是吴国的名将,占据要害之地,因为自己没有防备而失败,没有向孙皓如实报告。杜元凯想要离间吴国的边防将领,于是请求将所俘虏的士兵归还给孙皓。孙皓果然召回张政,派遣武昌监刘宪代替他。因此,晋军即将到来,吴军将领更换,形成了倾覆的趋势,最终被彻底消灭。

《北史》说:后周末年,隋文帝担任宰相,尉迟迥占据相州起兵。隋文帝派遣郧公韦孝宽(郧,音云)担任东道元帅,军队驻扎在沁水,河水上涨,军队无法渡河。官员李询上密奏说:‘大将梁士彦、宇文欣、崔弘度等都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军中人心惶惶,情况非常不同。’隋文帝对此感到忧虑,想要替换这三位大将。李德林独自提出建议说:‘您和各位将领都是国家的贵臣,没有人愿意服从您的命令,现在您凭借威严来命令他们,怎么知道您派去的人能够全心全意,之前派去的人会不会有异心?而且接受贿赂的事情真假难辨,即使现在更换,他们也会因为害怕罪责而逃跑,那么郧公以下的人必然会有疑虑。而且临敌更换将领,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乐毅之所以辞去燕国相位,赵奢的儿子也因为这样而使赵国失败。按照我的看法,您只需要派遣一位您的心腹,明白智略,被将领们信任的人,迅速前往军中观察情况,即使有异心,也不敢有所行动。’隋文帝立刻醒悟,立即命令高颎骑马快马加鞭前往军中,对将领们进行调度,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战国策》说:昌国君乐毅为了燕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把整个郡县都归附于燕国,只有莒城和即墨两城没有攻下。后来,昭王去世,惠王即位,听信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取代了他,乐毅逃到了赵国。

《史记》记载:秦始皇问李信说:‘我想攻打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才能足够?’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至少需要六十万人。’秦始皇说:‘王将军年纪大了,怎么这么胆怯!李将军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王翦于是假装生病,回到了颍阳。李信攻打鄢、郢,将其攻破。于是带兵西进,与蒙恬在城父会合。楚国人趁机追赶,三天三夜都没有停歇,大败李信的军队。秦始皇得知后非常愤怒,亲自赶到颍阳向王翦道歉,说:‘没有听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让秦国蒙羞,将军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道歉说:‘老臣病弱且混乱,希望大王另选贤将。’秦始皇说:‘好了,将军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大王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用我,那就必须六十万人。’秦始皇说:‘那就听将军的。’于是王翦带领六十万人,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王翦出发时,请求了许多美丽的田地、宅院和池塘。秦始皇说:‘将军出发了,何必担心贫穷呢?’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领,有了功绩也得不到封侯,所以在大王亲近我的时候,我也及时请求田地、宅院作为子孙的产业。’秦始皇大笑。有人说:‘将军请求的东西也太多了。’王翦说:‘现在我把秦国的精锐士兵都交给我,我不多请求田地、宅院作为子孙的产业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难道要让秦王坐在我这里怀疑我吗?’王翦最终代替李信攻打楚国,大败楚军,俘虏了楚王负刍,最终平定了楚地为郡县。

《汉书》记载:西羌叛乱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皇帝觉得他年纪大了,让御史大夫丙吉询问谁能带兵。充国回答说:‘没有超过老臣的。’皇帝派他去,问他:‘将军认为羌人如何,需要多少人马?’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法难以远距离估计,我希望亲自去金城,制定策略。然而羌人是小部落,违背天意背叛,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希望陛下把这件事交给我,不要为此忧虑。’皇帝笑着说:‘好吧。’充国每天宴请士兵,他们都愿意为他效力。敌人多次挑战,充国坚守阵地。俘虏了敌人,敌人说羌族首领相互责备说:‘你们不要反叛,现在天子派赵将军来了,年纪已经八九十岁了,擅长用兵。现在你们想一战而死,能行吗?’

《汉书》又说:元狩四年,大将军霍去病大规模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出征。皇帝认为他年纪大了,不同意;过了很久才同意。大将军霍去病暗中接受皇帝的旨意,认为李广运气不好,不让他面对单于,担心他不能达到目的。当时公孙敖迷失了道路。李广被调离,有时也迷失了道路。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给李广,趁机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长史急忙责备李广的幕府上簿。李广说:‘各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他对部下说:‘我从年轻时起就与匈奴打了七十多仗,现在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对抗单于,而大将军却调我走,我又迷失了道路,这不是天意吗!我终究不能再去面对那些文职官员了。’于是他拔剑自刎。而百姓听说这件事,无论认识不认识他,都为他流泪。

《东观汉记》记载: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后,军队覆灭,马援因此再次请求出征。当时他已经六十二岁,皇帝同情他年纪大,没有同意。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上铠甲,骑上马。’皇帝让他试一试。马援骑在马上,环顾四周,以示自己可用。皇帝笑着说:‘这位老者真精神!’于是派遣马援。

《宋书》记载:沈庆之讨伐竟陵王刘诞。沈庆之来到城下,刘诞登上城楼对他说:‘沈公你已是白发苍苍之年,为什么还来?’沈庆之说:‘朝廷认为你狂妄愚蠢,不值得让年轻人劳累,所以派我来。’

《梁书》记载:王神念年轻时擅长骑射,到老也不衰退,曾在武帝面前手持双刀盾牌,左右穿梭,骑马往来,技艺超群。

《后魏书》记载:中山王元英征讨义阳,傅永担任宁朔将军、统军,负责围困义阳城的南门。萧衍的将领马仙琕连营推进,意图解围。傅永对元英说:‘敌军急速冲锋,意图决战。雅山地形重要,应该及早占据。’元英犹豫不决,傅永说:‘机会就像神一样,难以遇到,容易失去。今天不行动,明天敌人一定会占领,即使后悔也来不及。’元英于是分兵,夜间在山上筑城,派统军张怀等在山下列阵防御。第二天早晨,马仙琕果然到来,张怀等战败,筑城的人全部溃退,马仙琕乘胜直逼长围,义阳城的士兵再次出来挑战。傅永于是分兵给长史贾思祖,让他守卫营地,自己带领马步千人向南迎战马仙琕。他挥舞着长矛,单骑冲入敌阵,只有军主蔡三虎伴随他,其他人都没有跟上。他横冲直撞,敌军射中他的左腿,傅永抽出箭再次冲入,重创敌军,斩杀了马仙琕的儿子。马仙琕烧毁营地,全军撤退。元英在战场上对傅永说:‘将军受伤了,还是回营地吧。’傅永说:‘过去汉高祖刘邦受伤,也不想让别人知道。我虽然身份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名将领,怎么能让敌人有伤害我将领的名声呢!’于是他带领军队追击,直到深夜才返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全军没有人不为他感到自豪。

《后魏书》又说:毕众敬被封为东平公,善于自奉养,总是能吃到来自远方的美味。年纪已经七十,头发已经花白,但体力未衰,还能穿上铠甲骑马,脚步轻盈。他非常重视亲戚关系,有深厚的国士风范。太和年间,高祖礼遇老臣,毕众敬和咸阳公高允被引到方山,虽然他们的文武喜好不同,但与高允非常相爱敬重,亲密交谈,就像老朋友一样。后来,毕众敬因为年老请求回乡,朝廷同意了。他临回家时,献上了四套珍珠项链、一口银装剑和一枚刺虎矛。

《后周书》记载:梁朝的官员不过认识一千多字,口头占卜,词意可观。年纪已经超过六十岁,还能穿上铠甲骑马,脚不沾泥。驰骋射箭,箭无虚发。

《隋书》记载:开皇初年,突厥侵犯边疆,燕、蓟地区多次遭受其祸害。总管李崇被敌人所杀,周瑶被任命为幽州总管,负责六州五十镇的军事。周瑶修复了边塞,严密巡逻,边民因此得以安宁。后来六年,他被调任寿州。起初,他因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召见他。见面后,皇帝慰劳他说:‘你积德行善,历经三代,能够保持富贵,保持长寿,真是好。’赐给他坐垫,让他回家。一年多后,他在家中去世。

《隋书》又说:贺若谊担任泾州刺史。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疆,朝廷因为贺若谊素有威名,任命他为灵州刺史,晋升为柱国。贺若谊当时年纪已大,但体力未衰,还能穿上重铠甲骑马,北方的敌人对他都很害怕。几年后,他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同意了。贺若谊家中财富丰厚,在城外建了一座别院,种了许多果树。他经常邀请宾客,摆上女乐,在其中游玩聚会。他在家中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注解

诸侯: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诸侯是指被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他们是周王室的宗族成员,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民,但受周王的节制。

赐弓矢:古代授予军事权力的象征,赐予弓矢意味着诸侯可以自行征伐。

专征:专有征伐之权,不受他人干涉。

赐斧钺:斧钺是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赐予斧钺意味着诸侯可以自行执行死刑。

专杀:专有执行死刑之权,不受他人干涉。

太子:古代王位继承人的称谓,通常指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黥布: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因犯罪而被黥刑(脸上刺字),故称黥布。

留侯世家:《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留侯张良的事迹。

说:劝说,说服。

建成侯:古代的一种封号,指被封为侯的人。

吕后:西汉初年的皇后,刘邦的皇后,汉惠帝的母亲。

存太子:保护太子,使其安全。

羊将狼:比喻不合适的人担任重要职务。

上古王者:古代的帝王。

遣将:派遣将领。

跪而推毂:古代帝王在派遣将领时,亲自跪拜并推车毂,表示对将领的信任和尊重。

阃以内:宫门之内,指国内。

阃以外:宫门之外,指国外。

信:韩信,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助手。

萧何: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刘邦的重要助手之一。

符节郎:古代官职,负责颁发符节。

钺:古代的一种斧头,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尚书: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和记录。

斋戒: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表示对神灵的敬畏。

坛场:祭祀用的场地。

具礼:完备的礼仪。

符节:古代用于证明身份的凭证。

鼓旗:军队的旗帜和鼓,是军队的象征。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灵龟:古代用作占卜的龟甲。

吉日:吉利的日期。

斧:古代的一种斧头,用于砍伐。

二心:怀有二心,指不忠诚。

疑志:犹豫不决的意志。

答:回答,回应。

剪爪:剪去指甲,古代的一种仪式,表示决心。

明衣:丧服,古代的一种礼服。

凿凶门:打开北门,古代的一种仪式,表示出征。

旌旗:军队的旗帜。

缟素:白色的丧服。

辟舍:躲避。

请罪:请求原谅。

大胜三年反舍:大胜敌人后,返回原居所需要三年。

中胜二年:中等胜利后,返回原居所需要两年。

下胜期年:小胜后,返回原居所需要一年。

五穀丰昌:五种谷物丰收。

风雨时节:风雨按时节来,指天气适宜。

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早上还是敌人,晚上就成为了上将,形容变化之快。

一节之任:一个符节的职责。

三军之威:三军的威严。

八尺之竹:八尺长的竹子,指人的身高。

牦牛之尾:牦牛的尾巴,古代用作装饰。

秦师:秦国的军队。

赵奢之子:赵奢的儿子,赵奢是赵国的一位著名将领。

光武: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冯异:东汉初年的一位将领。

邓禹:东汉初年的一位将领。

乘舆:皇帝的车。

七尺具剑:七尺长的装饰有宝玉的剑。

石苞:晋朝的一位将领。

王琛:晋朝的一位将领。

吴人:指吴国的军队。

东南有大兵起:东南方向将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荆州刺史:荆州的行政长官。

胡烈:晋朝的一位将领。

镇东将军:镇守东部的将军。

琅邪王伷:琅邪王,晋朝的一位将领。

石苞子乔:石苞的儿子石乔。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员。

太尉: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国防部长。

义阳王望:义阳王,晋朝的一位将领。

镇南将军:镇守南部的将军。

杜元凯:晋朝的一位将领。

张政:吴国的一位将领。

孙皓: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梁士彦:隋朝的一位将领。

宇文欣:隋朝的一位将领。

崔弘度:隋朝的一位将领。

尉迟迥:隋朝初年的一位将领。

韦孝宽:隋朝的一位将领。

沁水:沁河,位于河南省。

吏:官员。

李询:隋朝的一位官员。

高颎:隋朝的一位将领。

昌国君乐毅: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著名将领,昌国君是他的封号。他在燕王的支持下,联合五国之兵攻打齐国,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燕王:指燕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指的是燕昭王。

五国之兵:指战国时期五个国家的军队,通常指的是齐、楚、燕、韩、赵。

郡县:古代中国的行政单位,郡是地方行政区域,县是郡下的行政单位。

骑劫: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曾替代乐毅担任燕国将领。

赵: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建立了秦朝,统一六国。

李信:秦朝将领,曾参与攻打楚国。

王翦:秦朝名将,以老将身份参与攻打楚国,最终取得胜利。

鄢、郢:楚国的两个重要城池。

蒙恬:秦朝名将,擅长攻城掠地。

荆: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部。

赵充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以年老仍能领兵作战著称。

西羌:古代居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

金城:古代城池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

羌豪:羌族的首领。

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以勇猛著称。

大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官职,通常指最高军事指挥官。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

马援: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威武将军刘尚:东汉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平定武陵五溪蛮夷的战役。

竟陵王诞:南朝宋时期的宗室,因叛乱被讨伐。

王神念:南朝梁时期的将领,以善骑射著称。

中山王英:北魏时期的王公,曾参与征讨义阳的战役。

傅永:北魏时期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马仙琕:南朝梁时期的将领。

毕众敬:北魏时期的将领,以年老仍能作战著称。

梁台: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周瑶:北周时期的将领。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

贺若谊:北周时期的将领。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蒙古高原至中亚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评注

《战国策》所述昌国君乐毅的故事,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乐毅合五国之兵攻打齐国,下七十城,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然而,昭王死后,惠王因反间计怀疑乐毅,导致乐毅被迫逃亡,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才的浪费。

《史记》中秦始皇与李信、王翦的对话,揭示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对于军事才能的重视。王翦的果断与李信的勇敢形成对比,体现了不同将领的指挥风格。王翦在战争中的表现,证明了其军事才能和谋略,同时也展示了老将的智慧。

《汉书》中赵充国的故事,展现了一位老将的忠诚和军事才能。充国在面对西羌叛乱时,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提出了正确的军事策略,体现了古代将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东观汉记》中马援的故事,体现了老将的勇敢和忠诚。马援在年老之际,仍然能够披甲上马,为国家效力,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为国家付出的精神。

《宋书》中沈庆之的故事,揭示了古代将领的智慧和谋略。沈庆之在讨伐竟陵王诞时,以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成功平定了叛乱。

《梁书》中王神念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武艺和身体素质。王神念在老年之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武艺和身体素质,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魏书》中傅永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将领的勇气和智慧。傅永在战争中,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解救了中山王英,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后周书》中梁台和贺若谊的故事,分别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文学素养和军事才能。梁台在年老之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文学素养,贺若谊则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身体素质。

《隋书》中李崇和周瑶的故事,揭示了古代将领的忠诚和责任感。李崇在边疆保卫战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责任感,周瑶则在寿州任职期间,为边民带来了安宁,展现了其为民请命的精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4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