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九-原文

《礼记》曰:六十不豫服戎。

师出不逾时,为怨思也。

逾时即内有怨女,外有旷夫。

《周礼》曰: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郑玄曰:两二十五人,卒百人,旅五百人,师二千五百人,军万二千五百人也。)

《汉书·武帝纪》曰:建元元年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

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张晏注云:复甲卒,不豫革车之赋也。)

《白虎通》曰:王命法:三十受兵、六十归兵。

国有三军,所以诫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

何以言有三军也?《论语》云:’子行三军,则谁与?’

‘《诗》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三军者何法?法天地人也。

以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二千五百人,二师为一军。

三军六师,万五千人也。

传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当;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当;千人必死,万人不能当;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不足,故复加五千人。

因法月数,月,群阴之长也。

十二月足以穷尽阴阳,备物成功。

万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义,致天下太平。

‘《穀梁传》曰:’天子六军,诸侯上国三军,次国二军,下国一军。’

诸侯所以一军者何?诸侯,藩屏之臣也。

任兵革之重,距一方之难,故得有一军也。

‘《淮南子》曰:季武子为三军,'(为,作也。武子,鲁卿季文之子,季孙夙也。《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伯禽之封,旧有三军,其后削弱,二军而已。武子欲传公室,故欲益中军为三,三家各征其一,事在鲁哀公十一年。)

‘叔孙穆子曰:’不可。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师谓六军之众,公谓诸侯。为王卿士者为元帅也。)

‘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元侯,大国之君,师三军之众。大国三卿皆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无军,无三军也。若元侯有事,则命卿帅其所教武卫之士,以佐元侯。《礼》所云: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谓以赋出军从征伐,赞佐治也。)

‘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无聊,无命聊也。《王制》:小国二聊,皆命于其君也。)

‘帅赋以从诸侯。'(赋国中出兵车甲士以从大国诸侯。)

是以上能征下,无奸慝。(征,正。匿,恶。)

‘今我小侯也,'(言小候削弱之日久矣。)

‘处大国之间,'(大国齐楚。)

‘缮贡赋以供从,犹惧有讨。(犹惧以不给见诛讨。)

‘若为元侯之所为,'(之所谓作三军元帅所为。)

‘以怒大国,无乃不可乎?弗从,遂作中军。(中者,明已有上下军。)

‘自是齐楚代讨於鲁,'(代,更。)

‘襄昭皆如楚。(襄公昭公如楚朝,事楚也。)

‘《穰苴兵法》曰:五人为伍,十五为队,一军凡二百五十人。队馀奇兵,队七十有五,以为中垒。守地六千尺,积尺得四里。以中垒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三百步。垒内有地三顷馀百八十步。正门为握奇大将军居之。六纛、五麾、金鼓、府藏辎积皆中垒,外馀八千七百五十人,队一百七十五,分为八阵。六阵各有一千九十四人,六阵各减一人以为一阵之部署,举一军则千军可知。(凡兵者有四正四奇,或合而为一,或离而为八,阵故以正合,以奇胜。)

‘《通典》曰:每军大将一人,'(别奏八人,傔十六人。)

‘副二人,'(分掌军务,奏、傔减大将半。)

‘判官二人,典军四人,总管四人。(二主左右虞候、二主左右押衙、傔各五人,在衙官下。)

‘子将八人,'(委其分行阵、辨金鼓及部署傔各二人。)

‘执鼓十二人,吹角十二人,司兵、司仓、司驿、司胄、城局各一人。每队五十人,押官一人,队头一人,副二人,旗头一人,副二人,长火五人。(六分支甲,四分支战袍,一分支枪。)

又曰:周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二十有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

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军师旅卒两伍皆众名,伍一比、两一闾、卒一族、旅一党、师一州、军一卿、家所出一人也。按《司马法》:二十五为两,四两为卒,百人也。五卒为旅,五百人。五旅为师,二千五百人。五师为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万二千象十有二月,五百象闰。)

管子言于齐桓公曰:欲正卒伍,修兵甲,则大国亦将为之。

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有守圉之备矣。

公欲速得意於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不显习于兵事,故曰事有所隐。军政寓之田猎,故有所寓。)

公作内政而寓军令焉。

三分齐国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之里,以为三军。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每里皆使贤者为君。)

乡有行伍卒长,则有制令。

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因田猎之功过,期行赏罚。)

则百姓通于军事矣。

于是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

是故五家为轨,故五人为轨,轨长率之。

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

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

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

三军故有中军之鼓,(中军则公之里卒也。)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春以田曰蒐,振旅;(因寓军政,而且整族。)

秋以田曰狝,理兵。(顺杀气,因理兵。)

是故卒伍定於里,军政定於郊。

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

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受,少同居,长同游,祭祀同福,死丧相恤,灾祸同忧,居处同乐,行作同和,哭泣同哀。

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则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

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於天下。(教士,谓先教习之士。)

又曰: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伍人为列,(列有头。)

二列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字。)

五火为队,(五十人有头。)

二队为官,(百人立长。)

二官为曲,(二百人立候。)

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

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

二校为裨,(六百人立将军。)

二裨为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

《唐书》曰:高祖起义兵,命太宗将兵徇西河郡,下之。

癸巳,建大将军府,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具设官属,始置三军,分为左右:以公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三军悉隶焉;命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三军将军悉隶焉。

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又曰:高祖二年秋七月壬申,诏曰:

‘天生五材,司物资其器用;武有七德,拨乱所以定功。故黄帝垂裳,尚有阪泉之战;放勋光宅,犹称丹浦之师。禁暴安人,率由兹道;创业垂统,莫此为先。以是周置六军,每习蒐狩;汉增八校,毕选骁勇。故能化行九有,威震百蛮,奸宄不兴,虔刘息志。季叶凌替,军政湮亡,卒伍不修,旌旗舛杂。部伍符籍,空有调发之名;逗挠之兴,竟无讨袭之用。遂使夷狄放命,盗贼交侵,战争多虞,黔黎殄丧。朕受天明命,抚育万方,爰自义师,克成帝业。至如超乘之士,莫匪百金;彀骑之材,岂惟七萃。今虽关塞宁谧,荒裔肃清,伊洛犹芜,江湖尚梗,役车未息,戎马载驰,武备之方,尤宜精练。所以各因部校,序其统属,改授鋋鼓。创造徽章,取象天官,定其名号。庶使前茅后劲,类别区分,玉帐绛宫,刑德允备,蹈兹汤火,譬彼椒兰,大定戎衣,止戈斯在。於是置十二军,分关内诸府以隶焉。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武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歧州道为平道军,幽州道为招摇军,西麟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时高祖以天下未定,实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故兴此制也。每军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督以耕战之务。自是士马精强,无敌於天下矣。’

《五代周史》曰:显德初,世宗自高平还,乃大阅,帝亲临之。

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

至是命太祖皇帝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

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

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偏将

《尚书》曰: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左传》曰:赵朔、赵婴齐为中军大夫。

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

荀息、赵同为下军大夫。

韩厥为司马。

又曰:晋侯请於王。

戊申,以绂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命卿之服。)

於是晋国之盗逃奔於齐。

又曰:楚子北师次於郔。

沈尹将中军,子西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於河而归。

又曰:鲁宣公十年夏六月,晋师救郑。

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郄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

《公羊传》曰:秋,卫师入盛。

曷为或言帅师,或不言帅师?将尊师少称将。

将卑师众称师。

《论语》曰:王孙贾治军旅,奚其丧?(卫灵公无道,得贾尚不丧也。)

《史记·项羽本纪》曰: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

又曰:项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又《灌婴传》曰:婴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斩敝及特将五人。(文颖注云:特一之将。)

《后汉书·西域传》曰:大秦国一名梨鞬,所治城周百馀里,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

《晋书》曰:张光字景武,江夏锺武人也。身长八尺,明眉目,美声音。少为郡吏,家世有部曲,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

又曰:羊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田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又曰:吾彦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佯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惟彦不动,举几拒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又《天文志》曰:大白为上将,羽林为中军。

又曰: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府也之星也。一曰上将,建武威。二曰次将,尚书、中书,司隶赏功也。

又曰:郎将位北,主阅旗,所以为武备也。

又曰:毕八星,主边兵、戈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将。

又曰:参,白兽之体。其中三星横列,三将也。东北曰左眉,主左将;西北曰右肩,主右将。故《皇帝占》参应七将。七将大,天下兵精。

又曰:南三星骑阵将军,骑将也。南三星车骑,车骑之将也。

又曰:狼一星,在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也。色有常,欲不动也。

《后周书》曰:贺拔岳事尔朱荣,以定策功,授前将军。时万俟丑奴僣称大号,关中骚动,朝廷深以为忧。荣将遣岳讨之。岳私谓其兄胜曰:’丑奴拥秦、陇之兵,足为勍敌。若岳往而无功,罪责立至;假克定,恐谗愬生焉。’胜曰:’汝欲何计自安?’岳曰:’请尔朱氏一人为元帅,岳贰帅之,则可矣。’胜以为然,乃请於荣。荣大悦,乃以天光为雍州刺史,以岳为卫将军、左都督。

《隋书》曰:大业九年,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

《唐书》曰:李质者汴之牙将。李既为留后,倚质为心腹。及朝廷以为郡守,志邀节钺,质劝谕不从。会疽发首,乃与监军姚文寿谋,斩传首京师。有诏以韩充镇汴,充未至,质权知军州事,使衙兵二千人,皆日给酒食,物力为之损屈。充将至,质曰:’若韩公始至,顿去二千人日膳,人情必大去;若不除之,后当无继。不可留此弊以遗吾帅。’遂处分停日膳而后迎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九-译文

《礼记》说:六十岁的人不参与军装。军队出征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国内有怨言的人,国外有失业的人。

《周礼》说:五个人组成一个伍,五个伍组成一个两,四个两组成一个卒,五个卒组成一个旅,五个旅组成一个师,五个师组成一个军。(郑玄说:一个两有二十五人,一个卒有一百人,一个旅有五百人,一个师有二千五百人,一个军有一万二千五百人。)

《汉书·武帝纪》说:建元元年春天二月,全国大赦,赐给百姓一级爵位。年满八十的人免除两次徭役,年满九十的人免除甲卒的徭役。(张晏注解:免除甲卒的徭役,就是不用缴纳革车之赋。)

《白虎通》说:根据王命法,三十岁接受兵役,六十岁归入军队。国家有三军,用来警戒非常时期,讨伐无道之人,尊重宗庙,重视国家,不忘危险。为什么说有三军呢?《论语》说:‘子行三军,则谁与?’《诗经》说:‘周王出征,六师随行。’三军是根据什么编制的?是根据天地人。认为五个人组成一个伍,五个伍组成一个两,四个两组成一个卒,五个卒组成一个旅,五个旅组成一个师,一个师有二千五百人,两个师组成一个军。三军六师,共有万五千人。古书说:一个人必死,十个人不能抵挡;一百个人必死,一千个人不能抵挡;一千个人必死,一万人不能抵挡;一万人必死,就可以横行天下。即使有一万人,还是谦虚地认为不够,所以又增加五千人。根据月份来计算,一个月是群阴之长,十二月足以穷尽阴阳,备物成功。一万二千人也足以征伐不义,达到天下太平。《穀梁传》说:‘天子有六军,诸侯上等国有三军,次等国有两军,下等国有一军。诸侯之所以有一军,是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屏障,承担军事重任,抵御一方的困难,所以能有一军。’

《淮南子》说:季武子建立三军,(‘为’是‘作’的意思。武子是鲁国卿季文子的儿子,季孙夙。根据《周礼》,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有三军。鲁国伯禽封地时原有三军,后来削弱,只剩下两军。武子想要扩大公室的影响力,所以想要增加中军成为三军,三家各自征召一军,这件事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叔孙穆子说:‘不可以。天子建立军队,由公爵率领去征讨不德之人;(‘师’指的是六军之众,‘公’指的是诸侯。为王卿士的人担任元帅。)元侯建立军队,由卿率领去承奉天子。(‘元侯’是大国的君主,率领三军之众。大国三卿都受命于天子,一卿受命于其君主。没有军队,就没有三军。如果元侯有事,就命令卿率领他所教导的武卫之士,以辅助元侯。《礼》所说的次等国有两军,小国有一军,是指用赋税出兵车甲士以跟随大国诸侯。)从伯子男开始,有大夫没有卿,(‘无聊’是‘无命聊’的意思。《王制》说小国有两个聊,都受命于其君主。)率领赋税出兵车甲士以跟随诸侯。(赋税是指国内出兵车甲士以跟随大国诸侯。)因此,上级能够征伐下级,没有奸邪之人。(‘征’是‘正’的意思,‘匿’是‘恶’的意思。)现在我们是小侯国,(意思是小侯国削弱已久。)处于大国之间,(大国指的是齐楚。)修整贡赋以供应从属,还担心会受到责罚。(还担心因为供应不足而受到责罚。)如果我们效仿元侯的做法,(指的是建立三军元帅的做法。)激怒大国,恐怕是不可以的。他不听从,于是建立了中军。(‘中’指的是已经有上下军。)从此,齐楚轮流攻打鲁国,(‘代’是‘更’的意思。)鲁襄公和昭公都去楚国朝见。(鲁襄公和昭公去楚国朝见,是为了事奉楚国。)

《穰苴兵法》说:五个人组成一个伍,十五个人组成一个队,一个军共有二百五十人。队中剩余的奇兵,队中七十五人,作为中垒。守卫的阵地有六千尺,积尺得到四里。用中垒四面乘之,一面得到地三百步。垒内有地三顷多一百八十步。正门是握奇大将军居住的地方。六纛、五麾、金鼓、府藏辎积都集中在中垒,外面剩余八千七百五十人,队一百七十五,分为八阵。六阵各有十九十四人,六阵各减一人作为一阵的部署,举起一个军,千军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所有军队有四正四奇,或者合并为一,或者分开为八,阵法所以以正合,以奇胜。)

《通典》说:每个军有一名大将,(另外有八名奏事官,十六名随从。)两名副将,(分别掌管军务,奏事官和随从比大将少一半。)两名判官,四名典军,四名总管。(两名负责左右虞候、两名负责左右押衙、随从各有五人,在衙门官员之下。)八名子将,(委派他们分别布置阵法、辨别金鼓以及部署随从各两人。)十二名执鼓的人,十二名吹角的人,兵、仓、驿、胄、城局各有一人。每个队有五十人,押官一人,队头一人,副将两人,旗头一人,副将两人,长火五人。(六分支甲,四分支战袍,一分支枪。)

又说:周朝的制度是:一万二千五百人组成一个军,军的长官都是卿。两千五百人组成一个师,师的领导都是中大夫。五百人组成一个旅,旅的领导都是下大夫。一百人组成一个卒,卒的长官都是上士。二十五人组成一个两,两个两的司马都是中士。五人组成一个伍,每个伍都有一个伍长。(军、师、旅、卒、两、伍都是军队的编制名称,伍相当于一个比,两相当于一个闾,卒相当于一族,旅相当于一党,师相当于一州,军相当于一卿,每个家庭出一人。按照《司马法》:二十五人为两,四两为一卒,一百人也。五卒为一旅,五百人。五旅为一师,两千五百人。五师为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一万二千相当于十二月,五百相当于闰月。)

管仲对齐桓公说:想要整顿军队,修整兵器,那么大国也会这样做。君主有征战之事,那么小国就会有守卫边疆的准备了。君主如果想要迅速在天下诸侯中得志,那么有些事情就会有所隐瞒,政治也有所寄托。(不公开练习军事,所以说是有所隐瞒。军事政治寄托在田猎之中,所以有所寄托。)君主制定国内政治而寄托军事命令在其中。把齐国分为三个区域,一个是高子的居住区,一个是国子的居住区,一个是君主的居住区,以此来组成三军。挑选贤能的百姓,让他们成为各个区域的领导。(每个区域都让贤能的人担任领导。)乡里有行伍卒长,那么就会有制度命令。并且通过田猎,趁机进行赏罚,(根据田猎中的功过,定期进行赏罚。)这样百姓就会熟悉军事了。于是制定五家为一个轨,轨有轨长,十轨为一个里,里有里司,四里为一个连,连有连长,十连为一个乡,乡有良人,作为军令的执行者。因此五家为一个轨,所以五人为一个轨,轨长领导他们。十轨为一个里,所以五十人为一个小戎,里有司领导他们。四里为一个连,所以二百人为一个卒,连长领导他们。十连为一个乡,所以二千人为一个旅,乡良人领导他们。三军因此有中军的鼓,(中军是君主的居住区士兵组成的。)有高子的鼓,有国子的鼓。春天打猎叫蒐,整顿军队;(因为寄托军政,同时也整顿族人。)秋天打猎叫狝,整理兵器。(顺应杀气,因此整理兵器。)因此士兵和伍在里中稳定,军政在郊外稳定。国内教育完成,命令不得迁移。因此士兵之间互相保护,家庭之间互相帮助,年轻人同住,老年人同游,祭祀共享福分,死亡互相哀悼,灾害互相忧虑,居住共享快乐,劳作互相和谐,哭泣互相哀伤。因此夜战时他们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足以不乱;白天战斗时他们的眼睛可以互相看到,足以相识;欢乐足以互相牺牲。因此防守时坚固,战斗时胜利。君主有这样的教育士卒三万人,就可以横行天下了。(教育士卒,指的是先进行训练的士卒。)

又说:凡是建立军队,一个人叫独,两个人叫比,三个人叫参,比和参合起来叫伍,(伍有头。)两个伍排成一行,(十人有长,立火字。)五个伍组成一个队,(五十人有头。)两个队组成一个官,(百人立长。)两个官组成一个曲,(二百人立候。)两个曲组成一个部,(四百人立司马。)两个部组成一个校,(八百人立尉。)两个校组成一个裨,(六百人立将军。)两个裨组成一个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

《唐书》记载:高祖起兵反叛,命令太宗领兵征讨西河郡,攻下它。癸巳日,建立大将军府,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设置官员,开始设立三军,分为左右:让公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三军全部隶属于他;命令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三军将军全部隶属于他。打开仓库救济贫困的人,远近的人纷纷响应。

又说:高祖二年秋天七月壬申日,下诏说:‘天生五材,司物资其器用;武有七德,拨乱所以定功。因此黄帝垂衣裳,还有阪泉之战;放勋光宅,还称丹浦之师。禁止暴行,安抚人民,遵循这个道路;创业垂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因此周朝设立六军,经常练习蒐狩;汉朝增加八校,选拔勇猛之士。因此能够教化普及全国,威震百蛮,奸宄不兴,杀戮停止。季世衰落,军政荒废,卒伍不整,旌旗杂乱。部伍符籍,空有调发之名;逗留不前,竟无讨袭之用。于是使夷狄放肆,盗贼互相侵犯,战争频繁,百姓死亡。我受天命,抚育万方,自从义师以来,完成帝业。至于超群的士兵,无不赏赐百金;优秀的骑兵,岂止七萃。现在虽然关塞安宁,边远地区肃清,但伊洛还是荒芜,江湖还是阻塞,劳役的车马还没有停止,战马还在奔驰,军事装备的训练,尤其应该精练。因此根据部校,排列他们的统属,更换旗帜。创造徽章,取象天官,确定他们的名号。希望前面的先锋和后面的后劲,能够区分开来,玉帐和绛宫,刑法和德政都完备,蹈火蹈汤,如同椒兰,大定戎衣,停止战争就在此。于是设立十二军,分关内诸府隶属于它们。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武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歧州道为平道军,幽州道为招摇军,西麟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当时高祖因为天下未定,确实需要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因此制定了这个制度。每个军有一人,副一人,选择威名素重的人担任,监督耕战的事务。从此士兵和马匹都精强,无敌于天下了。

《五代周史》记载:显德初年,世宗从高平回来,于是大规模检阅军队,皇帝亲自前往。世宗自从高平之战以来,看到各军不太严整,于是有所退却。到这时命令太祖皇帝全面检阅,挑选武艺超绝的人,任命为殿前,各个班次因此有散员、散指挥、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等称号。又命令总戎者从龙捷虎捷以下一一挑选,年老体弱的人去除,各军士兵无不精良。

《尚书》说:司马掌管国家政务,统领六师,平定邦国。

《左传》说:赵朔、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息、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又说:晋侯向周王请示。戊申日,用绂冕任命士将为中军将,并且担任太傅。(任命卿的服饰。)于是晋国的盗贼逃到齐国。

又说:楚子北师驻扎在郔。沈尹将中军,子西将左军,子反将右军,将在河中饮马后返回。

又说:鲁宣公十年夏天六月,晋军救援郑国。荀林父将中军,先縠辅佐他;士会将上军,郄克辅佐他;赵朔将下军,栾书辅佐他。

《公羊传》说:秋天,卫军进入盛地。为什么有的说帅师,有的不说帅师?因为尊师的时候少称将,将的地位低的时候称师。

《论语》说:王孙贾治理军队,为什么会失败?(卫灵公无道,得到王孙贾还不失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说:于是梁国被任命为会稽郡的郡守,籍被任命为副将。

又记载说:项王召见宋义并商议事情,非常高兴,因此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被封为鲁公,担任次将,范增担任末将。

《灌婴传》记载说:灌婴攻打陈豨,接受命令单独攻打陈豨的丞相侯敞,斩杀了侯敞和五位特将。(文颖注解称:特将是一种特殊的将领。)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说:大秦国又称为梨鞬,所治理的城池周长一百多里,各自有官署和文书,设置了三十六位将领,他们都参与国家大事。

《晋书》记载说:张光,字景武,是江夏锺武人。身高八尺,眉目清晰,声音优美。年轻时担任郡吏,家族中有部曲,因为担任牙门将攻打吴国有功,升迁为江夏西部都尉。

又记载说:羊祜在军队中,常常穿着轻便的皮裘,腰间不束带,身上不穿铠甲。在铃阁之下,侍卫的人不超过十几人,但他经常因为打猎和钓鱼而耽误政事。他曾想夜间外出,军司徐胤手持仪仗挡在营门说:‘将军您统领万里,怎么能轻率行动!将军的安危,也是国家的安危。如果今天我死了,这门才会打开。’羊祜改变了脸色向他道歉,此后很少外出。

又记载说:我的弟弟羊彦担任小将,在吴国大司马陆抗手下任职。陆抗对他的勇敢和谋略感到惊奇,想要提拔任用他,但担心众人不同意,于是召集众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拔刀跳跃而来,坐席上的众将都害怕地逃走,只有羊彦不动,举起几案抵挡,众人佩服他的勇敢,于是提拔任用他。

又《天文志》记载说:大白星是上将军,羽林军是中军。

又记载说:文昌六星位于北斗七星的前方,是天府星,也称为上将,具有建立武威的作用。第二颗星是次将,代表尚书、中书、司隶赏功。

又记载说:郎将的位置在北方,负责检阅旗帜,这是为了准备武备。

又记载说:毕星由八颗星组成,主管边防兵和狩猎。其中最大的星称为天高,也称为边将。

又记载说:参星是白兽的形状。其中三星横排,代表三位将领。东北方的三星称为左眉,主管左将;西北方的三星称为右肩,主管右将。因此,《皇帝占》中提到参星对应七位将领。七位将领强大,天下兵马精良。

又记载说:南方的三星代表骑阵将军,是骑将。南方的三星代表车骑,是车骑将领。

又记载说:狼星位于东南方。狼星代表野将,主管侵掠。颜色有常,表示不动如山。

《后周书》记载说:贺拔岳侍奉尔朱荣,因为定策有功,被授予前将军。当时万俟丑奴僭称大号,关中地区动荡不安,朝廷非常担忧。尔朱荣打算派遣贺拔岳去征讨他。贺拔岳私下对他的哥哥贺拔胜说:‘丑奴拥有秦、陇的兵力,足以成为强敌。如果我前往却不能立功,罪责立刻就会到来;即使能够平定,恐怕也会有人进谗言陷害我。’贺拔胜问:‘你打算如何自保?’贺拔岳说:‘请尔朱氏中的一位担任元帅,我作为副帅,这样就可以了。’贺拔胜认为他是对的,于是向尔朱荣请示。尔朱荣非常高兴,于是任命天光为雍州刺史,任命贺拔岳为卫将军、左都督。

《隋书》记载说:大业九年,征召天下兵马,招募民众成为骁果,设置了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职,用来统领骁果。

《唐书》记载说:李质是汴州的牙将。李质担任留后,依赖李质作为心腹。后来朝廷任命他为郡守,李质想要邀请他接受节钺,但李质劝说不从。适逢李质头部生疽,于是与监军姚文寿密谋,将传首砍下送往京师。朝廷下诏让韩充镇守汴州,韩充还未到达,李质暂时管理军州事务,派遣两千衙兵,每天都提供酒食,物资供应因此感到压力。韩充即将到来,李质说:‘如果韩公刚到,立刻撤掉两千人的日常饮食,人们的心情一定会大变;如果不撤除,以后将无法继续。不能留下这个弊端留给我们的主帅。’于是安排停止日常饮食,然后迎接韩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九-注解

军制:指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和编制方式,包括军队的编制、指挥系统、兵种、装备等。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俗。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法律文献,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官制、礼仪、军事等制度。

伍:军队的基本战斗单位,由五人组成。

两:军队的最小编制单位,由二十有五人组成。

卒:军队的更次级编制单位,由百人组成。

旅:军队的再次级编制单位,由五百人组成。

师:军队的次级编制单位,由二千五百人组成。

军: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由二裨组成。

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对《周礼》等经典有深入研究。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武帝纪:《汉书·武帝纪》是《汉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期历史的部分。

赦天下:指皇帝宣布大赦天下,免除罪犯的刑罚。

爵:古代的爵位,是封建社会对贵族的等级称号。

复算:古代的一种赋税制度,指免除赋税。

甲卒:古代的兵种,指身穿铠甲的士兵。

白虎通:《白虎通》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儒家经典注疏。

王命法:指古代国王颁布的法律。

三军:古代军队的编制,通常指三个军种。

非常:指非常时期,如战争、灾害等。

无道:指统治者的暴政或不道德行为。

宗庙:古代的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社稷:古代的社稷,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三军六师:古代军队的编制,三军指三个军种,六师指六个师。

天地人:古代哲学中的三个基本元素,代表宇宙万物。

穀梁传:《穀梁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注疏。

天子:古代的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诸侯:古代的诸侯,指分封的诸侯国君主。

藩屏之臣:指分封的诸侯国君主对中央朝廷的忠诚和屏障作用。

元侯:古代的大国君主。

伯子男:古代的诸侯国等级,伯为最高等级,子次之,男最低。

大夫:古代的贵族阶层。

赋:古代的赋税制度,指国家向民众征收的税。

穰苴兵法:《穰苴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

握奇大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六纛:古代军队中的旗帜。

五麾:古代军队中的旗帜。

金鼓:古代军队中的信号工具,金鼓声表示军队的调动。

府藏:古代的府库,指储存财物的场所。

辎积:古代的辎重,指军队的物资。

八阵:古代军队的阵法,指八种不同的阵型。

四正四奇:古代兵法中的阵法原则,四正指正面,四奇指侧面和后方。

周制:周代的军事制度,规定军队的编制和将领的任命。

司马法:古代兵书,记载了军事法规和军事制度。

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著作。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被誉为五霸之一。

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指士兵。

里: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乡。

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镇。

轨: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由五家组成。

连: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由十轨组成。

家: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指一个家庭。

田猎:古代的一种军事训练方式,通过狩猎来锻炼士兵。

教士: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

独:军队的最小编制单位,由一人组成。

比:军队的次小编制单位,由二人组成。

参:参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宿,代表白兽之体,其中的三星横列,被看作是三将。

列:军队的战斗列队。

火:军队的次级战斗单位,由二列组成。

队:军队的再次级战斗单位,由五火组成。

官:军队的更次级战斗单位,由二队组成。

曲:军队的更次级战斗单位,由二官组成。

部:军队的更次级战斗单位,由二曲组成。

校:军队的更次级战斗单位,由二部组成。

裨:军队的更次级战斗单位,由二校组成。

唐书:唐代史书,记载了唐代的历史。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西河郡:唐代的一个郡名。

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七德:指仁、义、礼、智、信、勇、谋七种美德。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之间的一场战争。

放勋: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丹浦之师:放勋时期的军队。

九有:指九州,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

百蛮:指周边的少数民族。

奸宄:指邪恶之人。

虔刘:指杀害。

黔黎:指百姓。

帝业:指帝王的基业。

六军:周代的军队编制,分为六军。

蒐狩:古代的一种军事训练方式,通过狩猎来锻炼士兵。

八校:汉代的军队编制,分为八校。

骁勇:勇猛的士兵。

关塞:边关要塞。

荒裔:边远的地方。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古代的重要河流。

江湖:指大江和大湖,古代的重要水域。

戎马:指战马。

武备:军事装备。

部校:军队的编制单位。

鋋鼓:古代的一种战鼓。

徽章:军队的标志。

天官:古代传说中的天上的官员。

玉帐:指将帅的帐篷。

绛宫:指将帅的宫殿。

汤火:比喻艰难困苦。

椒兰:比喻美好的事物。

戎衣:军装。

止戈:停止战争。

五代周史:五代时期周朝的历史。

世宗:五代周朝的皇帝。

高平之役:五代周朝与后汉之间的一场战役。

太祖皇帝:五代周朝的开国皇帝。

殿前:指皇帝的宫殿前。

散员:指没有固定编制的士兵。

散指挥:指没有固定编制的指挥官。

内殿直散:指在皇宫内担任保卫任务的士兵。

都头:古代军队中的小头目。

铁骑:擅长骑射的士兵。

控鹤:古代的一种特殊兵种。

司马: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六师:周代的军队编制,分为六师。

邦国:国家。

绂冕:古代官员的服饰。

太傅:古代官名,辅导皇帝的官员。

晋侯:晋国的国君。

王:周王。

士将:古代军队中的将领。

中军:军队中的主力部队。

上军:军队中的次主力部队。

下军:军队中的再次主力部队。

晋国:古代国家名。

齐:古代国家名。

楚子:楚国的国君。

沈尹:楚国的将领。

子西:楚国的将领。

子反:楚国的将领。

河:指黄河。

郑:古代国家名。

荀林父:晋国的将领。

先縠:晋国的将领。

士会:晋国的将领。

赵朔:晋国的将领。

赵婴齐:晋国的将领。

巩朔:晋国的将领。

韩穿:晋国的将领。

荀息:晋国的将领。

赵同:晋国的将领。

韩厥:晋国的将领。

公羊传:春秋时期《公羊传》的简称。

卫师:卫国的军队。

盛:指盛大的军队。

王孙贾:卫国的将领。

卫灵公:卫国的国君。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会稽守:会稽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一带。会稽守即为会稽郡的行政长官。

裨将:裨将是指副将,是主将的副手,协助主将指挥作战。

上将军:上将军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军事职务,地位仅次于大将军,负责统领军队。

鲁公:鲁公是古代的一种封号,项羽被封为鲁公,表明他是鲁国的公爵。

次将:次将是指主将之下的第二位将领,负责协助主将指挥作战。

末将:末将是指军队中地位最低的将领。

敝:敝在这里指败军之将,即被击败的将领。

特将:特将指特殊的将领,文颖注云特一之将,即特别重要的将领。

官曹文书:官曹文书是指官方的文件和文书,用于处理政务。

部曲:部曲是古代的一种军事编制,由主将直接指挥,类似于私人军队。

牙门将:牙门将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统领牙兵。

铃阁:铃阁是古代将领的居所,也是军队的指挥中心。

田渔:田渔指耕作和捕鱼,这里指将军闲暇时的活动。

佯狂拔刀跳跃而来:佯狂拔刀跳跃而来是一种测试勇气的行为,通过模拟敌军将领的行为来考验部下的勇气。

羽林:羽林是古代禁卫军的名称,负责皇帝的安全。

文昌六星:文昌六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宿,位于北斗七星的前方,被认为是天府之星。

郎将:郎将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阅兵和武备。

毕八星:毕八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宿,主边兵和戈猎。

皇帝占:皇帝占是指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吉凶。

骑阵将军:骑阵将军是指负责骑兵阵型的将领。

车骑之将:车骑之将是指负责车战和骑战的将领。

野将:野将是指负责野战和侵掠的将领。

贺拔岳:贺拔岳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定策功被封为前将军。

尔朱荣:尔朱荣是北魏末年的一位权臣,控制朝政。

骁果:骁果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精锐部队。

牙将:牙将是指地方军队中的将领,类似于地方驻军的主将。

节钺:节钺是古代的一种象征权力的物品,常用于军队中的指挥。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职务,负责管理雍州地区的政务。

卫将军:卫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宫廷和皇室的保卫工作。

左都督:左都督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统领左翼军队。

汴之牙将:汴之牙将是指汴州(今河南开封)的牙将,即地方驻军的主将。

留后:留后是指代理职务,通常在原任官员不在时由副手代理。

监军:监军是指监督军队的官员,负责军队的纪律和训练。

衙兵:衙兵是指地方官府的卫队。

物力为之损屈:物力为之损屈是指因为物力消耗过大而导致的困难或疲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九-评注

《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展现了古代军事组织中的层级关系。会稽守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地方治理,而籍作为裨将,则是军队中的副将,辅助主将作战。这一描述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的紧密结合。

项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这段文字描绘了项羽对宋义的重视,以及他如何通过提升宋义的职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项羽自己从次将升至鲁公,显示了他在军队中的权势与影响力。

《灌婴传》中提到的特将,是古代军队中特殊编制的将领,其地位高于一般将领。灌婴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斩敝及特将五人,表明他在战斗中的英勇与战功。

《后汉书·西域传》中对大秦国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大秦国作为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对象,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为后世了解古代中西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晋书》中对张光和羊祜的记载,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军事才能与个人品质。张光以牙门将伐吴有功,羊祜在军中轻裘缓带,身不披甲,却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军事,这两位将领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军事将领的楷模。

《后周书》中贺拔岳与尔朱荣的关系,反映了古代军事政治中的权力斗争。贺拔岳提出以尔朱氏一人为元帅,自己为副帅的建议,既显示了贺拔岳的智谋,也反映了当时军事政治的复杂性。

《隋书》中提到的大业九年征兵,募民为骁果,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反映了隋朝对军事力量的重视,以及当时军事制度的发展。

《唐书》中李质作为汴之牙将,以及他对待韩充的态度,展现了古代将领在军事政治中的忠诚与智慧。李质在关键时刻,既能劝谕不从,又能妥善处理军务,体现了古代将领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4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