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一-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五计而索其情。(索其胜负之情。索,搜索之义也。)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道德智能,主君也。先当校两国之君主,知能否也。若荀息断虞公贪而好宝,宫之奇懦,不能强谏。)天地孰得?(视两军所据,知谁得天时地利。)法令孰行?(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号出令知谁能施行也。)兵众孰强?士卒孰练?(知谁兵器强盛,士卒简练者,故王子曰:主不素习,当阵惶惑;将不素习,临阵阇变是也。)赏罚孰明?(赏善罚恶知谁分明者也。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吾以此知胜负矣。(以上七事,料敌情知胜负所在。)敌知吾卒之可用以击之,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胜之半者,未可知也。)故曰: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顿。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其势若此,必走北之兵也。)夫料敌制胜,计极险易,利害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夫惟无虑而易於敌者,必擒於人也。(已无智虑而外易人者,必为人擒。)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度敌情,观其所施,则计数知。)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喜怒动作,察其举止,则精理可知也。故知动静权变为胜。)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相敌情,观其所得而知之。)角之而知不足有馀之处。(角,量也。角量彼我军马之使,则长短可知。)

又曰:兵者诡道,(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故校之以五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胜败之数,用兵之法,当此事称量敌之情也。)地生度,(因地形度形势。)度生量,量生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数量。)数生称,(称量敌与已。)称生胜。(称量人之故知其势,胜负所在也。)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轻不能相举动也。)胜之战者,人也;若决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仞,七尺也。其势疾也。)

《左传》曰:吴子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於会稽。请行成,伍员曰:”不可。臣闻务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违天而长仇,虽悔之,不可矣。”王不听。退而告人曰:”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又曰: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矣。昔阖庐食不贰味,居不重席,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差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者也。”

又曰:楚子伐郑,晋师救之。楚子北,师次於郔。(郔,郑北地。郔音延。)闻晋师济河,楚子欲还。伍参言於楚子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欲专其所行而不得。)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楚改乘辕而北之,次於管以待之,晋师在敖、鄗之间。(敖,五劳反。鄗,许各反。)晋魏锜求公族未得,(欲为公族大夫。)而怒,欲败晋师。请致师,不许。请使,许之。(使,所吏反。)遂往,请战而还。赵旃求卿未得,挑战不许。请召盟,许之。与魏锜皆命而往。郤克曰:”二憾往矣,弗备必败。”随会曰:”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丧师无日矣。(乘,犹登也。)不如备之。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於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先縠不可。(不设。)随会使巩朔、韩穿帅七覆於敖前,(帅,将也。覆为伏兵七处。)故上军不败。而中军下军皆败绩。

又曰:吴师伐楚州来,楚救之。吴人御诸锺离。楚将子瑕卒,楚师熸。(吴楚之间谓火灭为熸。军之重主丧亡,故其军人无复气势也。熸,子廉反。)吴将公子光曰:”诸侯从於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克,胜也。军事尚威。)胡、沈之君幼而狂,(性无常也。)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大将死,其师熸,薳越为帅,帅贱多宠,政令不壹。(越非正聊也,军多宠人,政令不一于越也。)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工国:楚、顿、胡、沈、蔡、陈、许也。)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先分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示之以不整以诱之。)后者敦陈整旅。(敦,厚。)吴子从之。战於鸡父。(音甫。)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囚徒不习战,以示不整也。)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之其后:中军从王,光帅右军,掩馀帅左军,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三国:许、蔡、顿也。)楚师大奔也。

又曰:晋侯将伐虢,大夫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於我,必弃其民。(弃民不养也。)无众而后伐之,欲御我谁与?”夫礼乐慈爱,战所蓄也。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使也。(上之使民,以义让哀乐为本,言不可以力强。)虢弗蓄也,亟战将饥。(言虢不蓄义让而力战也。)后终为晋所灭。

又曰:秦伯伐晋,晋将赵盾御之。

上军佐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

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晋士会奔秦。)

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臾骈,赵盾属大夫,新出佐上军。)’

(侧室,枝子。)

(弱,年少又未尝涉知军之事。)

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

若使轻者隶焉,其可也。(隶,暂住而追退。)

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上军不动,赵穿独追之。)

返,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

军吏曰:’将有待也。(待可击之。)’

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

赵盾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晋自有数位从聊者。)’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从绥不及。逐奔不远则难诱,从绥不及则难陷。然则古名退军为绥,秦晋未能坚战,短兵未致争而两退,故曰交绥也。)’

又曰:晋师伐楚。

四月,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阵。

晋大夫郄至曰:’楚有六间。(古苋切)’

(子重、子反。)

王卒以旧;(罢老不代。)

郑阵而不整;(不整例。)

蛮军而不阵;(蛮夷从楚者不结阵。)

阵不违晦:(晦,月终,阴之尽也,故兵家以为忌。)

在阵而嚣,(嚣,哗喧也。)

合而加嚣,(阵合宜靖而益其声。)

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旧不必良,以犯天忌。

我必克之。

终败楚於鄢陵。

《史记》曰:庞涓追孙膑,膑量其行,暮当至马陵。

道狭而旁多阻险,可伏兵,乃大斫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下。’

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见火起而俱发。’

庞涓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成竖子之名!’

又曰:汉王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信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

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暗,音阴。恶,乌路切。叱,尺粟切。咤,陟讶切。)

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语言姁々,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刻印刓(刓,五元切。)敝,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克!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惟独邯、欣、翳得脱,(章邯、司马欣、董翳。)

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人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人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定秦灭项。

又曰:项籍围汉王於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陈平曰:’然。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於行赏功爵邑,重之,(言爱惜之。)

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

汉王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可定矣。

又曰:汉王与项籍约中分天下,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

不因其饥而遂取之,今释不取,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从之,终灭羽。

《汉书》曰:陈王拜项梁为楚上柱国,梁自号武信君。

乃使宋义於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张晏曰:显,名。高陵,县名也。)

曰:’公将见武信君乎?’

曰:’然。’

义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则免,疾行及祸。’

章邯夜衔枚击楚,大破之定陶,梁死。

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见楚怀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数日果破。未战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召宋义与计事而悦之,因以为上将。

又曰:西域都护为乌孙兵所围,上召陈汤问之。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诎指计其日,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果四日,军书到言已解。

又曰:黥布反。

帝召薛公问,对曰:

“使布出於上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出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出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於越,身归长沙,陛下高枕而卧,汉无事矣。

上曰:

“是计将安出?”

对曰:

“必出下计。

布故郦山之徒也,(郦,音离。)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代虑也。

故曰出下计。

上自将,东击布。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

“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故遂反。

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败死。(时贾都丹徒也。)

汉终破布。

《通典》曰:

后汉末,曹公击马超。

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

贼破之后,诸将问故,公答曰:

“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又曰:

后汉末,青州黄巾众百馀万人起兖州界,刺史刘岱欲击之。

鲍信谏曰:

“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

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惟以抄掠为资。

今不若蓄士众之力,先为固守,使彼欲战不得,攻则不能,其势必离散,然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刘岱违之而败。)

又曰:

后汉末,荀攸从曹公征张绣,攸言曰:

“绣与刘表相持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表不能供也。

势必离。

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

不从,表果救之,军不利。

曹公谓攸曰:

“不用君言至是。(曹公违之而败。)

又曰:

后汉末,张辽屯长社,军中有谋反者,夜惊起乱火,一军尽扰。

辽谓左右:

“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

乃令军中不反者安阵,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

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

又曰:

后汉末,曹公征荆州,刘琮降,得其水军及步军,遂遗书孙权云:

“今将水军十八万与将军会猎於长州之苑。

将士闻之恐。

权延见群下,问计,咸曰:

“曹操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刘表理水军,艨艟斗舰千数,操悉俘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则长江之险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权将周瑜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将军神武雄才,兼仗父兄遗烈,据有江东,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豪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况操自送死,岂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

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也。

今北土既未安,而加以马超、韩遂在关西,为操后患。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曾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瑜得请精兵三万人,径进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权曰: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但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今诸英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君言当击,甚与孤合。

权拔刀斫前奏案曰:

“诸将吏敢复言迎曹操者,与此案同!”

果有赤壁之捷焉。

又曰:

蜀大将诸葛亮悉众十万由斜谷出,始平,据武功五丈原。

魏大将司马宣王帅师拒之,与亮对於渭南。

亮分兵屯田,为久驻之本。

耕者杂於渭滨,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屡使交书,复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王亦屡表请战。

魏使卫尉辛毗仗节勒懿及军吏以下不许出战。

姜维谓亮曰:

“彼无战心。

所以固请者,亦惑於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请战耶!”

宣王使二千馀人就军营东西角大声称”万岁”。

亮使问之,答曰:

“吴朝有使至,请降.”

亮谓曰:

“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

懿与亮相持百馀日,亮卒於军中。

及军退,懿追焉。

亮长史杨仪结阵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遽退,不敢逼,经二日,乃行其营垒,曰:

“天下奇才也.”

懿乃追之,仪多布铁蒺藜。

懿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履前行,蒺藜悉着履。

次马步径进,追至赤岸,方知审问,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

懿笑曰: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孔明料吴下降明矣。司马不料亮死暗也。)

“《吴志》曰:”

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伪欲东攻羡溪。

朱桓分兵赴羡溪,仁军进拒濡须。

桓闻追羡溪,兵未到而仁奄至。

诸将各惧,桓喻之曰:

“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

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

今任既非智勇,又久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陪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

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耶!”

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仁,仁果遣其子太攻濡须,分遣将军常雕、王双等乘油船袭中州。

桓自拒太,太烧营退,枭雕首,生虏双,送武昌;临阵及溺死者千馀人。

《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曜败石勒将石季龙於高候,(今绛州闻喜县界也。)遂围洛阳。

勒将亲救,程遐等固谏曰:’刘曜乘胜,兵盛,难与争锋,金墉粮丰,攻之未可卒拔。曜军千里,势不可支久。不可亲动,动无万全,大业去矣。’

勒大怒,按剑叱遐等出。

召徐光而谓之曰:’刘曜乘高堆之势,围守洛阳,庸人之情皆谓其锋不可当也。然曜带甲十万,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师老卒殆,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擒。若洛阳不守,曜必送死冀州,自河以北,席卷北向,吾事去矣。程遐等不欲吾亲行,卿以为何如?’

光对曰:’刘曜乘高堆之势,不能进临襄国,更攻金墉,此其无能为也。悬军三时,无攻战之利,若鸾旗亲驾,必睹旌奔败。定天下之计,在今一举。’

勒笑曰:’光之言是也。’

使内外戒严,有谏者斩。

命石堪、石聪、挑豹等各统见众会荥阳,使石季龙进据石门,以左卫石邃都督中军事,勒统步骑四万赴金墉。

勒谓徐光:’曜盛兵城皋间,上计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者成擒也。’

勒诸军至城皋。

勒见曜无守军,大悦,乃卷甲衔枚诡道兼路,出於巩、訾之间。

知曜陈其军十馀万人於城西,弥悦。

勒入自宣门,升故太极前殿。

季龙步卒三万,自城北而西,攻其军,石堪、石聪等各以精兵骑八千,城西而北,击其前锋,大战於西阳门。

勒躬贯甲胄,出自阊阖,夹击之。

曜军大溃,于阵擒曜,以徇於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一-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方法,需要用五个方面的计谋来探究战争的胜负情况。(探究,即搜索的意思。)问:哪位君主更有道德?哪位将领更有能力?(道德智能,指的是君主。首先应该比较两个国家的君主,了解他们的能力。)天时地利哪一方更占优势?(观察两军所占据的地形,了解谁占据了天时地利。)军令哪一方能够执行?(设立而不违反,违反就必须处罚。发布命令看谁能够执行。)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了解谁拥有强大的兵器,士兵训练有素,所以王子说:君主如果不平时练习,上战场就会慌乱;将领如果不平时练习,上战场就会混乱。)奖赏和惩罚哪一方更明确?(奖赏好人惩罚坏人,知道谁更明确。)我通过这些来判断胜负。(以上七点,都是用来判断敌情和胜负的关键。)敌人知道我的士兵可以用来攻击他们,却不知道我军不能被攻击,这就成功了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击,却不知道我的士兵不能攻击,这也成功了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也知道我的士兵可以攻击,却不知道形势不适合战斗,这也成功了一半。(成功的一半,还是未知的。)所以说:懂得用兵的人行动不会迷茫,举事不会停滞。将领如果不能判断敌情,以少对多,以弱对强,没有选择精锐的士兵,就会失败。(这种情况,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判断敌情和制定胜利的策略,考虑极其危险和容易,利益和损失,远近,这是高级将领的方法。知道这些并加以运用,战斗者必定会胜利;不知道这些并加以运用,战斗者必定会失败。只有那些没有智谋并且容易被人欺骗的人,才会被人擒获。(已经没有智谋并且容易被人欺骗的人,必然会被别人擒获。)所以,通过策略来了解得失,通过观察来了解敌我双方的动态,通过形势来了解生死之地,通过较量来了解不足和有余之处。

《左传》说:吴国公子季札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用五千名士兵和盾牌,保卫在会稽山上。请求讲和,伍子胥说:‘不可以。我听说,致力于道德没有比增加更重要的,消除疾病没有比彻底更有效的。违背天意而延长仇恨,即使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越王不听。退下来告诉别人说:‘二十年之后,吴国将成为沼泽地了吧?’

《左传》又说:吴国的军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感到害怕。子西说:‘你们都互相和睦,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从前,吴王阖闾吃饭不吃两样食物,睡觉不睡两张床,勤劳地爱护他的百姓,和他们一起劳作休息。现在听说夫差建造了高台楼阁、池塘,晚上有妃嫔和宫女。把百姓看作仇敌,而且日益加重对他们的征用。夫差已经先自败了,怎么可能打败我们呢?’

《左传》又说:楚庄王进攻郑国,晋国的军队来援救。楚庄王向北撤退,军队驻扎在郑国的北边。(郔,郑国的北边。郔音延。)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楚庄王想要撤退。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国掌管政务的人新上任,不能执行命令。他的副将先縠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他的三个将领专断独行,不听从上级命令,听命却没有上级,众人该听从谁呢?这次行动,晋军必定会失败。’楚军改变车辕方向,向北撤退,驻扎在管地等待晋军,晋军驻扎在敖、鄗之间。(敖,五劳反。鄗,许各反。)晋国的魏锜想要成为公族大夫,但没有得到,因此生气,想要打败晋军。请求派兵,没有得到允许。请求派使者,得到了允许。(使,所吏反。)于是前往,请求战斗后返回。赵旃想要成为卿,但没有得到,挑战没有被允许。请求召见结盟,得到了允许。和魏锜一起被命令前往。郤克说:‘两个怨恨的人去了,如果不防备一定会失败。’随会说:‘如果这两个人激怒了楚国,楚国人乘机进攻我们,军队损失的日子就不远了。(乘,犹登也。)不如防备一下。楚国没有恶意,解除防备后结盟,有什么损失呢?如果他们以恶意来,有防备就不会失败。而且,即使诸侯相见,军队的警戒不能解除,这是为了防备。’先縠不同意。(不设防。)随会派巩朔、韩穿在敖前设置了七处伏兵,(帅,将也。覆为伏兵七处。)所以上军没有失败。而中军和下军都失败了。

《左传》又说:吴国军队攻打楚国的州来,楚国来援救。吴军在锺离抵御楚国。(吴楚之间称火灭为熸。军队的主帅丧亡,所以军人失去了气势。熸,子廉反。)吴国将领公子光说:‘诸侯国都归附楚国,但都是小国。他们害怕楚国而不得不来,这是为什么。我听说,做事威严胜过爱惜,即使是小国也能成功。(克,胜也。军事崇尚威严。)胡国和沈国的君主年轻而狂妄,(性无常也。)陈国的大夫啮壮而固执,顿与许、蔡对楚国的政策感到不满。大将死了,军队失去了气势,薳越成为主帅,主帅地位低微而受到宠爱,政令不统一。(越非正聊也,军多宠人,政令不一于越也。)七个国家一起作战但心意不齐,(工国:楚、顿、胡、沈、蔡、陈、许也。)主帅地位低微不能整顿军队,没有大的权威命令,楚国可以被打败。先分兵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他们一定会先逃跑。诸侯的军队就会动摇。诸侯混乱,楚国必然大败。请先出发的部队减弱装备和威势,(示之以不整以诱之。)后出发的部队整顿军队。(敦,厚。)吴国公子季札听从了他的建议。在鸡父(音甫。)作战。吴国公子季札用三千名罪犯,先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囚徒不习战,以示不整也。)三国争斗。吴国分成三军,从后面攻击他们:中军跟随国王,季札率领右军,掩余率领左军,吴国的罪犯有的逃跑有的停留,三国混乱。吴国军队攻击他们,打败了他们,俘虏了胡国和沈国的君主以及陈国的大夫。释放了胡国和沈国的囚犯,让他们跑到许国、蔡国和顿国,说:“我们的君主死了!”军队喧哗地跟从他们,三国都逃跑了。楚国的军队大败。

《左传》又说: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大夫士蒍说:‘不可以。虢公骄傲,如果我们连续打败他,他一定会抛弃他的百姓。(抛弃百姓不养育他们。)没有百姓然后攻打他,想要抵抗我们的人还有谁呢?’礼乐慈爱,是战争中所蓄养的。百姓谦让、乐意工作、和睦相处、爱亲哀丧,然后才可以使用他们。(上之使民,以义让哀乐为本,言不可以力强。)虢国不蓄养这些,急忙作战将会饥饿。(言虢不蓄义让而力战也。)后来最终被晋国所灭。

又说:秦伯(秦穆公)攻打晋国,晋国的将领赵盾抵御秦军。晋国上军副将臾骈说:‘秦军不能持久,请加固营垒,巩固军力,等待时机。’秦人想要交战,秦伯对士兵士会说:‘怎样作战呢?’(晋国士兵士会逃奔到秦国。)士会对答说:‘赵盾新提拔了他的属下臾骈,一定是臾骈出的这个计谋,想要疲惫我们的军队。(臾骈是赵盾的属下大夫,新被提拔为上军副将。)赵盾有一个偏房的儿子叫赵穿,是晋国国君的女婿,(偏房,指妾室。)他受到宠爱但年纪轻,不懂军事,(年轻且未曾参与过军事。)他喜欢冒险且鲁莽,而且对臾骈担任上军副将感到不满。如果让年轻士兵跟随他,那就可以了。’(隶,指临时跟随并追击撤退的敌人。)秦军袭击晋国上军,赵穿追击,但没有追上。(上军没有移动,只有赵穿独自追击。)回来后,赵穿愤怒地说:‘带着粮食和盔甲,是为了寻求敌人,敌人来了却不攻击,还等什么呢?’军吏说:‘将要等待机会。’(等待可攻击的时机。)赵穿说:‘我不知道计谋,要独自出击。’于是带领他的部下出击。赵盾说:‘秦军抓住了赵穿,已经抓获了一个晋国的大夫。(晋国有几位随从的大夫。)秦军胜利而归,我们用什么来回应呢?’于是晋军全部出战,交战后双方撤退。(《司马法》说: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走得太远,跟随敌人不要追得太紧。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走得太远,就不容易被诱骗;跟随敌人不要追得太紧,就不容易被陷入困境。因此,古代将撤退称为‘绥’,秦晋两国未能坚决交战,短兵相接的战斗尚未开始,双方就撤退了,所以说是‘交绥’。)

又说:晋国军队攻打楚国。四月,甲午日月底,楚国早上压迫晋军并布阵。晋国大夫郄至说:‘楚国存在六个弱点。(古苋切)其中两位将军互相仇恨;(子重、子反。)楚王的军队都是老弱病残;(老弱病残的人没有替换。)郑国的军队布阵不整齐;(不整齐的例子。)蛮族军队没有布阵;(蛮族跟随楚国的没有结阵。)军队的布阵不违背月终的忌讳;(月终,阴气的尽头,所以兵家认为这是忌讳。)在阵地上喧哗,合在一起更加喧哗。(军队合在一起应该安静,却更加喧哗。)各自只顾自己的后路,没有战斗的心思。老弱病残的军队不必担心,因为违反了天时。)我军一定会战胜他们。’最终在鄢陵击败了楚国。

《史记》记载:庞涓追赶孙膑,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时分会到达马陵。道路狭窄且旁边有很多险阻,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孙膑命令士兵砍断树木,涂成白色并写下:‘庞涓死于此处。’于是命令齐军擅长射箭的士兵万弩,在道路两旁埋伏,约定:‘看到火光就一起射箭。’庞涓在夜晚到达砍断树木的地方,看到白色的字迹,就点火照亮。读书未完,齐军的万弩同时发射,魏军大乱。庞涓知道自己智穷兵败,于是自杀,说:‘终于成就了小人的名声!’

又说:汉王在汉中封韩信为大将,韩信趁机问汉王说:‘现在向东争夺天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勇气、勇猛、仁爱、强大,谁比得上项王?’汉王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再拜祝贺说:‘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但我曾经侍奉过他,请允许我谈谈项王的人品。项王虽然威严,但不会任用贤能的将领,这不过是普通人的勇气罢了。项王对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他会流泪分食饮食。但到了应该封赏有功之臣的时候,他刻印(刻制印章)都刻坏了,忍心不舍得给予,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却让诸侯臣服,不居住在关中而都彭城,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却以亲爱之王为重,诸侯都不满。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驱逐到江南,也都驱逐了自己的君主,自己称王。项王所到之处,无不残暴毁灭,天下人都怨恨,百姓不亲近他,只是被他的威势所胁迫。名义上虽然称霸,实际上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容易变得弱小。现在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猛之士,还有什么不能征服!用天下的城池封赏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不服!用正义之师跟随思念东归的士兵,还有什么不能攻克的!而且三秦王曾是秦国的将领,带领秦国子弟多年,所杀死的数目无法计数,又欺骗他的士兵投降诸侯,到了新安,项王欺骗坑杀了秦国的投降士兵二十余万,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逃脱了,(章邯、司马欣、董翳。)秦国的父老兄弟都怨恨这三个人,痛苦入骨。现在楚国用威势压制这三个人,秦国的百姓都不喜欢他们。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秦国的严法,与秦民约定,只有三条法律,秦民没有不希望大王成为秦国君主的。按照诸侯的约定,大王应该统治关中,关中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大王失去职位进入汉中,秦人无不怨恨。现在大王如果起兵东进,三秦可以传檄而定。’于是汉王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韩信太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计谋,平定了秦国,灭掉了项羽。

又说:项籍围困汉王于荥阳城。时间长了,汉王感到困扰,请求割让荥阳以西以求和,项王没有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是的。项王为人恭敬爱人,许多有节操、喜欢礼节的士兵都归附他。至于行赏功臣的爵位和封地,他非常珍惜,(表示爱惜。)士兵也因此不归附。现在大王傲慢且缺少礼节,有节操的士兵不来;然而大王如果能够宽恕人并给予爵位和封地,那些贪婪、无耻的士兵也会归附。汉王如果能够各自去除他们的短处,继承他们的长处,天下就可以指手画脚地平定了。’

又说:汉王与项籍约定平分天下,汉王想要西归,张良、陈平劝说道:‘汉王已经拥有天下的大部分,诸侯都归附他,楚军疲惫粮食不足,这是天亡楚国的时机。不趁他们饥饿的时候一举攻取,现在放弃不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遗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最终灭掉了项羽。

《汉书》记载:陈王封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项梁自称为武信君。于是派宋义到齐国,路上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张晏说:显,名字。高陵,县名。)说:‘你要见武信君吗?’回答说:‘是的。’宋义说:‘我认为武信君的军队一定会失败。你慢慢走可以免于灾祸,快速走就会遇到麻烦。’章邯在夜间秘密行动,袭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宋义所遇到的齐使者高陵君显见到楚怀王说:‘宋义曾预言武信君必败,几天后果然应验。未战先见败迹,这可以说是懂得兵法了。’于是召见宋义商议事情,并对他表示满意,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

又说:西域都护被乌孙军队围困,皇帝召见陈汤询问情况。陈汤知道:‘乌孙军队虽然联合,但不能持久围攻。他根据天象计算,不出五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果然四天后,军书传来,说已经解围了。

又有人说:黥布造反了。皇帝召见薛公询问,薛公回答说:‘如果黥布采取上计,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联合齐国夺取鲁国,传檄燕、赵两国,坚守自己的地盘,那么山东地区就不再是汉室所有了。如果采取中计,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联合韩国夺取魏国,占据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通道,那么胜败的结果还不可知。如果采取下计,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主力放在越国,自己回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室也就没有事情了。’皇帝问:‘那么应该采取哪种计策呢?’薛公回答说:‘一定会采取下计。黥布原本是郦山起义军的一员,自己走到成为万乘之主的地步,这些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百姓和万代考虑。所以说他会采取下计。’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向东讨伐黥布。黥布一开始造反时,对他的将领们说:‘皇帝年纪大了,厌倦了战争,一定不会亲自来。如果派其他将领来,只有韩信、彭越让人害怕,现在他们都已死去,其他人不值得畏惧。’所以他就造反了。结果正如薛公所预料的那样,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战败而死。(当时刘贾的都城在丹徒。)汉军最终击败了黥布。

《通典》记载:后汉末年,曹操攻打马超。每当敌军一部到达,曹操总是露出喜悦的神色。敌军被击败后,将领们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曹操回答说:‘关中地区遥远,如果敌军各自占据险要之地,征讨他们,一年两年也难以平定。现在他们都聚集在一起,虽然人数众多,但没有相互服从的,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一次进攻就可以消灭他们,立功就容易多了,所以我才高兴。’

《通典》又记载:后汉末年,青州黄巾军有百万人起兵于兖州界内,刺史刘岱想要攻打他们。鲍信劝谏说:‘现在敌军有百万之众,百姓都感到恐惧,士兵们没有斗志,不能与之对抗。观察敌军,他们只是一群群地跟着,没有后勤补给,只靠抢劫为生。现在不如积蓄士兵的力量,先固守城池,让他们想战不能战,想攻不能攻,他们一定会溃散,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占据要害之地,攻击他们就可以击败他们。’刘岱没有听从,于是与敌军交战,结果被杀。(刘岱违背了鲍信的建议而战败。)

《通典》又记载:后汉末年,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说:‘张绣与刘表相持不下,但张绣以流动的军队依赖刘表的供应,刘表供应不上。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如暂时停止进攻,等待时机,可以引诱他们前来。’曹操没有听从,结果刘表前来救援,军队战败。曹操对荀攸说:‘没有听从你的话,结果如此。’(曹操违背了荀攸的建议而战败。)

《通典》又记载:后汉末年,张辽驻扎在长社,军中有人谋反,夜间突然起火,整个军队都陷入混乱。张辽对身边的人说:‘不要动!这不是整个营区都造反,一定有人想要制造混乱。’于是命令军队中没有造反的人安定阵脚,张辽亲自带领几十名亲兵站在阵前。不久之后,平定了混乱,立即抓住了首谋者,将其处死。(张辽审时度势,立即擒获了叛军首领,这也是料敌用兵的道理。)

《通典》又记载:后汉末年,曹操征讨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得到了刘表的水军和步兵,于是写信给孙权说:‘现在我将水军十八万与将军在长洲的园林会猎。’将士们听说后都感到恐慌。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大家说:‘曹操以汉相的身份,挟持天子征讨四方,总是以朝廷的名义作为借口,今天如果拒绝他,事情就更不顺利了。而且将军可以用来抵抗曹操的大势,就是长江。刘表经营水军,战船数以千计,曹操全部俘虏了它们,并沿江而下,还有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的险要之处就与我们共同了。但是我们的势力与对方相比,数量上处于劣势。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孙权的部下周瑜说:‘曹操虽然以汉相的名义出现,实际上他是汉贼。将军神武雄才,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占据江东,地广千里,兵力充足,英才荟萃,应当横扫天下,为汉室清除暴政。何况曹操自己找死,怎么能迎接他呢?请让我为将军筹划一下。如果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内忧,能够长期持久,来争夺疆域,并且能够在船上与我们较量,那也是可以的。现在北方还没有安定,而且马超、韩遂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而且放弃骑兵,依靠船只,与吴越争斗,这本来就不是中原的所长。再加上现在正值严寒,马匹没有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涉江湖,不习惯水土,一定会生病。这四个问题,都是用兵的隐患,而曹操都冒然行动了。我请求精兵三万人,直接进军夏口,我保证为将军击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曹操想要废除汉室自立已经很久了,只是忌惮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现在其他英雄已经消失,只有我还活着,我与老贼曹操的势力不可能并存。你说应该攻打他,非常符合我的想法。’孙权拔出刀砍断面前的奏案说:‘如果有将领敢再提迎接曹操,就和这个案桌一样!’果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通典》又记载:蜀汉大将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发,驻扎在始平,占据武功五丈原。魏国大将司马懿率领军队抵抗,与诸葛亮在渭南对峙。诸葛亮分兵屯田,作为长期驻扎的基础。耕作的士兵与渭滨的百姓相安无事,军队没有侵犯百姓。诸葛亮多次派人送信,还送来妇女的装饰品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也多次上表请求出战。魏国派卫尉辛毗手持符节约束司马懿及以下军吏,不允许出战。姜维对诸葛亮说:‘他们没有战意。之所以多次请求出战,也是被众人所迷惑。将军在军中,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能够制服我们,难道会千里迢迢请求出战吗!’司马懿派两千多人到军营的东西角大声呼喊‘万岁’。诸葛亮派人询问,他们回答说:‘吴国使者到了,请求投降。’诸葛亮说:‘我料定吴国不会投降,你作为六十岁的老人,何必这样欺骗呢?’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在军中去世。等到军队撤退时,司马懿追击。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排列阵势,反旗鸣鼓,好像是要向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立即撤退,不敢逼近,过了两天,才进入他们的营垒,说:‘这是天下奇才。’司马懿追击,杨仪在道路上布满了铁蒺藜。司马懿派两千士兵穿着软底平底木鞋走在前面,蒺藜都扎在鞋底上。接着步兵和骑兵跟进,追到赤岸,才知道真相,百姓因此编了谚语说:‘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懿。’司马懿笑着说:‘我早就料到他会活着,但没想到他会死。’(诸葛亮料定吴国会投降是明明白白的。司马懿没有料到诸葛亮会死在暗处。)

《吴志》记载:魏国派大司马曹仁率领数万步兵和骑兵向濡须进攻,假装要向东攻打羡溪。朱桓分兵前往羡溪,曹仁的军队进抵濡须。朱桓听说追击羡溪的军队还没有到达,而曹仁的军队已经突然到达。将领们都感到害怕,朱桓对他们说:‘两军对峙,胜负取决于将领,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兵法之所以说客军兵力是主军的两倍,是因为双方都在平原上,没有城池可以防守,又因为士兵们的勇怯程度相当。现在曹仁既不聪明也不勇敢,而且已经征战很久,人马疲惫,我和各位共同占据高城,南临大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军制敌军,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即使曹丕亲自前来,也不必担忧,何况是曹仁等人呢!’朱桓于是放下旗帜,停止击鼓,表面上显示虚弱,以诱骗曹仁,曹仁果然派遣他的儿子曹太攻打濡须,另外派遣将军常雕、王双等乘坐油船袭击中州。朱桓亲自抵抗曹太,曹太烧毁营地撤退,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送到武昌;在战场上和溺死者有一千多人。

《十六国春秋》记载:前赵的刘曜在今绛州闻喜县界的地方打败了石勒的将领石季龙。随后,他包围了洛阳。石勒亲自率军救援,程遐等人坚决劝阻说:‘刘曜乘胜追击,兵力强大,难以与之正面交锋。金墉城粮食充足,攻城不易迅速攻克。刘曜的军队千里远征,持久作战难以支撑。您不宜亲自出动,一旦行动没有万全之策,大业就可能就此丧失。’石勒大怒,手持剑怒斥程遐等人,然后将他们赶出去。他召见徐光并对他说:‘刘曜凭借高堆的优势,围攻洛阳,一般人都认为他的攻势难以抵挡。但刘曜拥有十万精兵,攻打一座城池百日未能攻克,士兵疲惫,如果我们用初战时的锐气攻击,可以一战而擒。如果洛阳失守,刘曜必定会前往冀州送死,从黄河以北,席卷北方,我们的事业就完了。程遐等人不希望我亲自出征,您认为如何?’徐光回答说:‘刘曜凭借高堆的优势,却不能进攻襄国,反而攻打金墉,这显示了他无能为力。他率军旷日持久,没有取得战果,如果陛下亲自率军,必定会看到敌军溃败。决定天下的策略,就在今次一举。’石勒笑着说:‘徐光的话是对的。’于是他下令内外加强戒备,对任何劝谏者予以斩首。他命令石堪、石聪、挑豹等人各自统领军队会合于荥阳,让石季龙进占石门,左卫石邃都督中军事,石勒亲自率领步兵和骑兵四万前往金墉。石勒对徐光说:‘刘曜在城皋之间部署了大量兵力,这是上策;在洛水设防,这是次策;固守洛阳的将会被擒获。’石勒的军队到达城皋后,看到刘曜没有守军,非常高兴,于是他下令军队轻装衔枚,走小路,从巩县和訾县之间出奇兵。他知道刘曜在城西部署了十余万军队,更加高兴。石勒亲自从宣门进入,登上旧太极前殿。石季龙的步兵三万从城北向西进攻,石堪、石聪等人各自率领八千精锐骑兵,从城西向北攻击刘曜的前锋,在西阳门展开激战。石勒身披铠甲,亲自从阊阖门出发,夹击刘曜的军队。刘曜的军队大败,在战场上生擒了刘曜,并将他示众于军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一-注解

孙子:《孙子》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兵书,被誉为兵家圣典,其中包含了许多军事理论和战略原则。

五计:指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五种用来评估敌情的计策,即道德、能力、天时、地利、人和。

索:在这里指寻找、探索的意思。

主:指国家的君主。

将:指军队的将领。

道:指道德、德行。

能:指能力、才能。

天地:指天时和地利。

法令:指国家的法律和命令。

行:指执行、实施。

兵众:指军队的人数。

强:指军队的强大。

士卒:指士兵。

练:指训练有素。

赏罚:指奖赏和惩罚。

敌:指敌人。

诡道:指用兵之道,强调变化无常,出奇制胜。

度:指评估、测量。

量:指估计、计算。

数:指数量。

称:指比较、权衡。

胜:指胜利。

地生度:指根据地形来评估形势。

量生数:指根据估计的数量来决定行动。

数生称:指根据数量来比较。

称生胜:指通过比较来预测胜负。

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

吴子:指吴国的君主,即吴王。

越子:指越国的君主,即越王。

会稽: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

阖庐:吴国的君主,即吴王阖闾。

夫差:吴国的君主,即吴王夫差。

子西:楚国的贵族,楚庄王的大臣。

陈: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

楚子:楚国的君主,即楚王。

郑: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

晋师:晋国的军队。

郔: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晋侯:晋国的君主,即晋王。

虢: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

士蒍:晋国的大夫。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是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象征。

慈爱:指仁爱、慈祥。

蓄:指积蓄、储备。

让事:指谦让、礼让。

乐和:指和谐、和睦。

爱亲:指爱护亲人。

哀丧:指哀悼丧事。

工国:指参与联盟的七个国家,即楚、顿、胡、沈、蔡、陈、许。

秦伯:指秦国的君主,即秦穆公。

晋将赵盾:赵盾是晋国的大夫,曾担任晋国的将领。

上军佐臾骈:臾骈是赵盾的副手,担任上军的辅助将领。

秦人:指秦国的人。

士会:晋国的大夫,后来逃奔到秦国。

赵氏:指赵盾的家族。

属:归属,属于。

实:确实,的确。

老我师:使我军疲惫。

侧室:指妾室,即妻子之外的其他妻妾。

弱:年少且缺乏经验。

隶:隶属于,归附。

秦军掩晋上军:秦军包抄晋国的上军。

赵穿:赵盾的亲族,晋国的大夫。

裹粮坐甲:准备粮食和铠甲。

固敌是求:坚守阵地是为了寻求敌人。

将有待也:将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逐奔不远:追赶逃跑的敌人不要追得太远。

从绥不及:跟随撤退的敌人不要追得太近。

交绥:双方交战,但未进行深入的战斗,双方都撤退。

晋师伐楚:晋国的军队攻打楚国。

甲午晦:农历四月甲午日的月末。

楚晨压晋军而阵:楚国在清晨压迫晋军并布阵。

郄至:晋国的大夫。

六间:六个弱点。

子重、子反:楚国的两位将军。

王卒以旧:国王的亲兵都是老兵。

郑阵而不整:郑国的军队阵形不整齐。

蛮军而不阵:蛮族军队没有阵形。

阵不违晦:军队布阵不违背晦日的忌讳。

嚣:喧哗,嘈杂。

合而加嚣:合在一起更加喧哗。

各顾其后:各自照顾自己的后方。

终败楚於鄢陵:最终在鄢陵打败了楚国。

庞涓:魏国的将领。

孙膑:齐国的将领,以智谋著称。

马陵:地名,庞涓被杀的地方。

大斫树白而书之:砍断树木,将其表面涂白并写下字。

齐军善射者万弩:擅长射箭的齐军万弩。

期曰:约定。

钻火烛之:点燃火把照亮。

刻印刓敝:雕刻印章使其损坏。

忍不能与:忍心不给。

妇人之仁:像女人一样的仁慈。

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不居住在关中而都城在彭城。

背义帝之约:违背了义帝的约定。

亲爱王:亲近的爱戴的王。

三秦王:指秦国的三个地方王国。

秦子弟:秦国的子弟。

新安:地名。

秋毫无所害:一点东西都不损害。

秦苛法:秦国的严苛法律。

法三章:制定的三条法律。

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三秦可以通过传檄而定。

荥阳城:地名。

陈平:汉王的谋士。

慢而少礼:傲慢且缺少礼节。

士之廉节好礼者:士人中的廉洁有节操且好礼的人。

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士人中的顽固愚钝、贪图利益且无耻的人。

指麾可定矣:指挥一下就可以平定。

项籍:楚国的将领,即项羽。

汉王:汉朝的建立者刘邦。

张良、陈平:汉王的谋士。

楚上柱国:楚国的上柱国,即高级将领。

武信君:项梁的自号。

高陵君显:齐国的使者。

章邯:秦国的将领。

定陶:地名。

楚怀王:楚国的君主。

陈王:陈胜,秦末起义领袖。

乌孙: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

陈汤:汉朝的将领。

瓦合:松散联合。

诎指计其日:用手指计算日子。

军书到言已解:军中的文书到达,报告说已经解围。

黥布反:黥布反指的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将领黥布起兵反叛汉朝的事件。黥布是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部下,因战功被封为梁王。然而,他后来因为不满刘邦的赏赐不公而反叛。

帝召薛公问:帝指的是汉朝的皇帝,薛公指的是薛公,一位智谋之士。帝召薛公问表示皇帝召见薛公来询问对策。

上计、中计、下计:这是古代军事策略中的分类,上计是指最好的策略,中计是次之的策略,下计是最差的策略。

郦山之徒:郦山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郦山之徒指的是在郦山地区活动的罪犯或逃犯。

万乘之主:万乘之主指的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这里指皇帝。

敖仓之粟:敖仓是古代的一个粮仓,敖仓之粟指的是敖仓中的粮食。

成皋之口:成皋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成皋之口指的是成皋的关口。

山东:古代的山东指的是今天的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

通典:《通典》是唐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文献,由杜佑编纂。

曹公:曹公指的是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马超:马超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曹操的对手。

鲍信:鲍信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岱的部下。

刘岱:刘岱是东汉末年的官员,曾任兖州刺史。

荀攸:荀攸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谋士。

张绣:张绣是东汉末年的将领,曹操的对手。

长社:长社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濡须:濡须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朱桓:朱桓是东汉末年的将领,曹操的对手。

曹仁:曹仁是曹操的儿子,也是一位将领。

常雕:常雕是东汉末年的将领。

王双:王双是东汉末年的将领。

武昌:武昌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十六国春秋:《十六国春秋》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即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中国北方多个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的历史。

前赵:前赵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匈奴族刘渊建立,存在时间为304年至329年。

刘曜:刘曜是前赵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前赵的势力达到顶峰。

石勒: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后赵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石季龙:石季龙是石勒的儿子,也是后赵的皇帝。

高候:高候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绛州市闻喜县。

洛阳:洛阳是古代中国的著名都城,位于河南省,历史上多次作为都城。

金墉:金墉是洛阳的一个城门,位于洛阳城西。

程遐:程遐是石勒的将领,此段文字中,他劝阻石勒亲自出征。

徐光:徐光是石勒的谋士,此段文字中,他支持石勒亲自出征。

高堆:高堆是洛阳城附近的一座山,刘曜在此处设防。

襄国:襄国是石勒建立后赵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

鸾旗:鸾旗是指皇帝的旗帜,此处指石勒亲自出征的军队。

旌:旌是旗帜上的装饰物,此处指敌军的旗帜。

城皋:城皋是洛阳附近的一个地名。

巩:巩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

訾:訾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

城西:城西指洛阳城的西部。

西阳门:西阳门是洛阳城的一个城门。

贯甲胄:贯甲胄是指穿上铠甲和头盔。

阊阖:阊阖是洛阳城的一个城门,此处指石勒从阊阖门出击。

徇於军:徇於军是指在军队中示众,以此震慑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一-评注

《十六国春秋》所载此段,描绘了十六国时期前赵与后赵之间一场关键战役的情景。首先,文段通过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即‘前赵刘曜败石勒将石季龙於高候,(今绛州闻喜县界也。)’和‘遂围洛阳’等,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生动地展现了战事的紧张氛围。

在军事策略上,刘曜围攻洛阳的策略被程遐等人视为不可取。他们认为刘曜乘胜追击,兵力强大,难以与之正面交锋。‘刘曜乘胜,兵盛,难与争锋,金墉粮丰,攻之未可卒拔。’这一句话反映了古代军事中对于兵力和后勤的重视,以及对于战略选择的谨慎。

石勒对此表示不满,徐光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徐光认为刘曜虽占据优势,但未能有效利用,‘刘曜乘高堆之势,不能进临襄国,更攻金墉,此其无能为也。’这句话体现了对敌方战略失误的洞察,以及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

石勒采纳了徐光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的军事行动。‘使内外戒严,有谏者斩。’这一举措体现了石勒果断的领导风格和对军事行动的决心。‘命石堪、石聪、挑豹等各统见众会荥阳’则是对军队的合理调度,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

在战斗过程中,石勒亲自率领军队,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卷甲衔枚诡道兼路,出於巩、訾之间。’这种战术的运用,既体现了石勒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

‘大战於西阳门’一句,直接点明了战斗的激烈程度。石勒亲自参与战斗,‘勒躬贯甲胄,出自阊阖,夹击之。’这一描写,将石勒的英勇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后,‘曜军大溃,于阵擒曜,以徇於军也。’这句话总结了战斗的结果,也展示了石勒军事行动的彻底性。整个战局的发展,从战略决策到战术实施,再到最终胜利,都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艺术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4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