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二-原文
《尚书》曰:武王与纣癸亥阵於商郊。
《左传》曰:晋将荀吴败燕无终及群狄於太原,崇卒也。(无终,山戎。)初将战,魏舒曰:’彼走我车,所遇又阨,(地险不便也。阨,乌介反。)以什共车必克。(更增十人,当一车之用。)困诸厄,又克。(车每用于厄道,今去车,故为必克也。)请皆卒,(去马为步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魏舒先自毁其属车,为步阵。行,户郎反。)五乘为三伍。(乘车者,车三人,五乘十五人,今改去车,更以五人为伍,分为伍,三也。)为五阵以相离,两於前,伍於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皆临时处置之名也。)以诱之。狄人笑之。(笑其失常。)未阵而薄之,大败。
又曰: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杜预注曰:此鱼丽之法。)
又曰: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阵而薄之,败诸鄑。凡师,敌未阵曰败某师,皆阵曰战,大崩曰败绩,得隽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於某。
又曰:宋公及楚人战於泓。司马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请击之。’公曰:’不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门官,守门者也。)国人皆咎公。公曰:’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寡人虽亡国之馀,(宋,商纣之后。)不鼓不成列。(耻以诈胜也。)’
又曰:晋楚将战,晋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候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子重、子反也。)王卒以旧;(罢老不代;)郑阵而不整;蛮军而不阵;(蛮夷从楚,不结阵也;)阵不违晦;(晦月终阴之尽,故兵家以为忌;)在阵而嚣,(嚣,喧哗也;)合而加嚣,(阵合宜静而益有声;)各顾其后,莫有斗心,人(恤其所底)各恤其死。旧必不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又曰:宋公子谋逐华貙,卫公子朝救宋,与华氏战於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郑翩,宋大夫,与华貙俱亡者。鹳,鹳阵也。鹅,雁行阵也。)
又曰:越子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子为左右勾卒,(勾卒,钩伍相着,引为左右屯也。)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
又曰:鲁哀公为支离之卒,(阵名。)因祝史挥以侵卫,卫人病之。
又曰:吴越战於鸡父。公子光曰:’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阵整衣。’遂克之。
又曰: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阵名。)
《论语》曰:卫灵公问阵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周书》曰:春为牝阵,弓为前行;夏为方阵,戟为前行;季夏为圆阵,矛为前行;秋为牡阵,剑为前行;冬为伏阵,楯为前行。是为五阵。
《史记》曰: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
《汉书·陈汤传》曰:汤伐西域,置扬威、白虎、合骑三校。(张宴曰:西域阵名。)
又曰:韩信为相国,击齐,齐王走高密,信追至高密西。楚使龙且将,号二十万救齐。齐王使龙且并军与信战,夹潍水阵。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盛沙以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追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击,杀龙且,虏齐王广。遂平齐。
又曰:李陵至峻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陵军居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楯,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杀千人。
又曰:卫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阵而待。於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张晏曰:兵车也。)而从五千骑往当匈奴。
《晋书》曰:卞壸字望之,子眕及盱同没阵,母抚二子尸哭曰:’父为忠臣,汝为孝子,夫何恨乎!’下士翟汤曰:’父死於君,子死於父,忠孝之道,萃於一门。’
王隐《晋书》曰:马隆击凉州,恶虏断道。隆作八阵图车营并追,狭则木屋施轮并前,智谋纵横,出其不意,故能成功。
《后魏书》曰:文成帝和平二年,制战阵之法十有馀条,因大傩曜兵,有飞龙、腾蛇、鱼丽之变,以示威武。
《隋书》曰:周法尚为定襄太守。时帝幸榆林,法尚朝於行宫。内史令元寿言於帝曰:’汉武出塞,旌旗千里。今御营之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日别遣一军发,相去三十里,旗帜相望,钲鼓相闻,首尾连注,千里不绝。此亦出师之盛者也。’法尚曰:’不然。兵亘千里,动间山川,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首未知,道阻且长,难以相救。虽是故事,此乃取败之道也。’帝不怿,曰:’卿意以为如何?’法尚曰:’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六宫及百官家口并住其间。若有变起,当头分抗,内引奇兵,出外奋击,车为壁垒,重设钩陈,此与据城理亦何异!若战而捷,抽骑追奔,或战不利,此屯营自守。臣谓牢固万全之策也。’帝曰:’善。’因拜左武卫将军,赐良马一匹,绢三百匹。
《唐书》曰: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先是,人间有羲之书,凡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
每听览馀闲时,取临玩焉。
谓朝臣曰:’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未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每执鼓,必自指捴。习覯兵阵,即知强弱。常取吾弱对其强,强对其弱。敌犯其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溃。多使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人之书,殊学於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然吾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又曰: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
令起居郎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
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
又曰:高宗御武成殿,亲试制举人,问之曰:’兵书云天阵、地阵、人阵,其说如何?’
举人员半千对曰:’臣观载籍,此说颇多,或谓天阵偏伍弥缝也。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高宗嗟赏之,擢居上第。
《家语》曰: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
《国语》曰:吴王之军为方阵:白裳、白旗、素甲、白羽,望之如荼;(茅也。)左军赤裳、赤旟,望之如火;右军玄裳、玄旗,望之如墨
《庄子》曰:徐无鬼谓武侯曰:’军无盛鹤,列於丽谯之间。'(鹤,列阵名。丽,谯楼也。)
《鬻子》曰:武王伐纣,虎旅百万,陈於商郊,起自黄鸟,讫於赤甫,走如疾风,声如震霆。武王乃使太公把旄以麾之,纣军反走。
《尉缭子》曰:梁惠王问尉缭曰:’吾闻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有之乎!’
尉缭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者,天官时日、阴阳背向者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以言之?武王伐纣,背清水,向山陵,以万二千击纣之亿有八万,断纣头悬於白旗,岂不得天官之阵哉!’
《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腹则首尾俱至。
《傅子》曰:兵法云:’内精八阵之变,外尽九成之宜,然可以用奇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鱼腹县盐井以西,石碛平旷,聘望四远,诸葛孔明积细石为垒,方可数百步。
垒西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
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
自后深识见者,并莫能了。
桓宣武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
《六韬》曰: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阵奈何?为地阵奈何?为人阵奈何?’
太公曰:’星辰、日月、斗杓,一左一右,一迎一背,谓之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左右前后之利,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谓之人阵。’
武王曰:’善。’
又曰:武王问曰:’引兵入诸侯之地,高山盘石,其避无草木,四面受敌,士卒惑迷,为之奈何?’
太公曰:’当为云象之阵。’
《兵钤》曰:有运衡阵,洞当阵,龙腾阵,鸟翔阵,握机阵,虎翼阵。
《兵书要决》曰:孙子称:’无要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者,谓行军也,前后正治,故不可要而击之也;堂堂之阵者,谓营军也,堂堂不冒乱者,不可就而击之。’
《黄石公记》曰:使商人为前兵者,象白虎阵;使羽人为前兵者,象玄武阵;使征人为前兵者,象朱雀阵;使角人为前兵者,象青龙阵,亦曰旬始阵。
又曰:彼以直阵来者,我以方阵应之。
方来,锐应之;锐来,曲应之;曲来,圆应之;圆来,直应之。
直木,方金,锐火,曲水,圆土也,各以能克者,应胜之。
《诸葛亮军令》曰:连冲阵,狭而厚也。
《卫公兵法》曰:诸逢贼布阵,须有次第。
先右虞候改为首,其次右军,其次前军,其次中军,其次后军,其次左军,其次左虞候。
其诸军跳荡奇兵马军,各随本军,以次行至战所,并於本军战锋队前布列,待五方旗节度。
如战锋等队打贼不入,其跳荡奇兵排后即入。
山谷林木蒙密之处,并渡水狭路及下营战处,百里以来,总须搜踏清静。
不然,兵引过半,临战下营,伏兵起发,致损军旅。
其收军还营,却抽左虞候先入,即左军、后军、中军、前军、右军、右虞候次之。
诸贼徒恃固,阻山布阵,不得横列,兵士分立,宜为坚阵。
其阵法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两队两边相翊。
布列既定,诸军既听角声。
其角声节度一准前,看黄旗向贼亚,闻鼓声发,诸军弩手弓手及战锋队,各令人捉马,一时笼枪大叫齐入。
若弩手弓手战锋等队引退,跳荡奇兵队一时齐入,战锋等队排比回面,还与奇兵同入。
如见黄旗却立不亚,及闻金钲声乃止。
膊上架枪引还,各於旧处,准前听角声。
卷幡簇队一准前,如便放散,即更听一会角声,依军次引发。
又曰:诸方阵既成,逢贼斗战,或打头,或打尾。打头其阵行,不前进;阵既不进,自然牢密。如其打尾,头行不停,其阵中间,多即断绝,须面列各定,总管都狎幹当,勿令断绝。
《太白阴经》曰:黄帝设八阵之形;车厢洞当,金也;车上中黄,土也;鸟云乌翔,火也;折冲,木也;龙腾却月,水也;雁行鹅鹤,天也;轮车,地也;飞翼浮阻,巽也。风后亦演渥奇图云:以正合,以奇胜,或合而为一阵,或散而为八。聚散之势,节制之度,复置虚实二垒,力牧亦创营图。其后秦由余、蜀诸葛亮,并有阵图以教人战。夫营垒教图,使士卒知进止,识金鼓,其应敌战不可预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无穷。兵形象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则其战阵无图明矣。而庸将以教习之阵为战敌之阵,不亦谬乎!
又曰:合而为一阵,终一阵之中,离而为八阵。听音望麾,以出四奇。飞龙、虎翼、鸟翔、蛇盘,为四奇阵;地、天、风、云,为四正阵。夫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奇为阳,正为阴,阴阳相薄而四时行焉。奇为刚,正为柔,刚柔相得而万物成焉。奇正之用而万物无所胜焉。
又曰:《天阵经》曰:风后演握奇图、(自一阵之中分为八阵,天有冲,或圆,布形。黄帝曰:少则为员,利为主,色尚玄为乾。)地阵、(黄帝曰:壮则为方,利为主,色尚黄为坤。)风阵。风附於天,风象峰,其形锐,首利为客,色尚赤,为巽。云阵,云附於天。(太公曰:左右相向是也。其形锐首,利为主,色尚白,已前为四正为坎。)飞龙阵,(其形屈曲象龙,利为主,色尚生,玄下赤为震。)虎翼阵,(居中张翼而进,其形踞。利为主,色尚上黄下青为兑。)蛇盘阵,(太公曰:围绕之义,其形宛转,利为主,色尚上黄下赤为艮。)鸟翔阵。(太公曰:突击之战,其形迅急,利为客,其色尚上玄下白为离。)
又曰: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武翼居兑为武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乾、坤、艮、巽为阖门,坎、离、震、兑为开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二-译文
《尚书》说:武王和纣王在商郊癸亥这一天摆阵。
《左传》说:晋国的荀吴在太原打败了山戎的无终和群狄,崇卒也被击败了。(无终,即山戎。)刚开始准备战斗时,魏舒说:‘他们逃跑,我们用车追赶,所遇到的又都是险阻的地方,(地形的险恶不利于车战。阨,乌介反。)如果每十个人共一辆车,我们一定能取胜。(增加十个人,相当于一辆车的战斗力。)如果让他们在险要的地方陷入困境,我们一定能取胜。(车战在险道中使用,现在不用车,所以我们一定能取胜。)请让我率领步兵,从我开始。’于是他们毁掉了战车,改为步兵阵型,五辆车分为三个伍队。(原来的战车每辆有三个人,五辆车就有十五个人,现在去掉车,用五个人为一个伍队,分为三个伍队。)组成五个阵型以相互隔离,两队在前面,伍队在后面,专门作为右角,三队作为左角,偏队作为前拒,(这些都是临时的处置名称。)用来诱敌。狄人嘲笑他们。(嘲笑他们不按常规出牌。)还没摆好阵型就进攻他们,大败。
又说:王率领诸侯国攻打郑国,郑伯抵抗。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保护公,摆成鱼丽阵,先偏队后伍队,伍队互相衔接。(杜预注说:这就是鱼丽阵的打法。)
又说:宋国因为乘丘之战的缘故侵略我们。公御敌。宋军还没摆好阵型就进攻他们,在鄑地大败。一般来说,敌军还没摆好阵型就说打败了某国军队,都摆好阵型了就说战斗,大败叫做败绩,得胜叫做克,被彻底打败叫做取某国军队,京城军队败退叫做王师败绩于某地。
又说:宋公和楚人在泓地战斗。司马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等他们渡河未完成时,请攻击他们。’公说:‘不可以。’摆好阵型后再攻击他们,宋军大败。公受伤了,守门的官员都被杀死了。(门官,守门的人。)国人都在责怪公。公说:‘古代的军队,不利用险阻。我虽然是亡国之君的后代,(宋,商纣的后代。)但不击鼓不成列。(耻于用欺诈取胜。)’
又说:晋楚将要战斗,晋国的栾书说:‘楚军轻快敏捷,我们加固营垒等待他们,三天他们一定会撤退。他们撤退后我们再攻击,一定能获得胜利。’郤至说:‘楚国有六个弱点,不可错过:其中两个将领互相仇恨,(子重、子反也。)王卒都是老弱,(老弱士兵不替换。)郑国的阵型不整齐;蛮夷的军队不结阵;(蛮夷跟随楚军,但不结阵。)阵型不避开晦日;(晦日,阴历月末,兵家认为这天不宜用兵。)在阵中喧哗,合在一起更加喧哗,(阵型应该安静,但声音反而更大。)各自关注自己的后方,没有战斗的意志,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的下场)都在担心自己的死亡。老弱士兵必然不会坚持,因为触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取胜。’
又说:宋公子想驱逐华貙,卫公子朝来救宋,与华氏在赭丘战斗。郑翩愿意担任鹳阵,他的车夫愿意担任鹅阵。(郑翩,宋国的大夫,与华貙一起逃亡的人。鹳阵,即鹤阵。鹅阵,即雁行阵。)
又说:越王攻打吴国,吴人在笠泽抵抗,夹着水摆阵。越王在左右两边设置了勾卒,(勾卒,即钩伍相接,形成左右屯队。)让士兵在夜间或左或右,鼓噪着前进。吴军分兵抵抗。越王率领三军悄悄渡河,面对吴国中军击鼓,吴军大乱。
又说:鲁哀公组建了支离之卒,(阵名。)利用祝史挥侵犯卫国,卫国人为此感到困扰。
又说:吴越在鸡父战斗。公子光说:‘请先头部队去掉装备,减轻威势,后头部队整顿阵型。’于是取胜。
又说:郑子元请求担任左拒,以对抗蔡人,卫人担任右拒,以对抗陈人。(阵名。)
《论语》说:卫灵公向孔子询问阵法,孔子回答说:‘关于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关于军事的事情,我没有学过。’
《周书》说:春天摆成牝阵,弓箭手作为先锋;夏天摆成方阵,戟作为先锋;季夏摆成圆阵,矛作为先锋;秋天摆成牡阵,剑作为先锋;冬天摆成伏阵,盾牌作为先锋。这就是五阵。
《史记》说:黄帝有涿鹿之战,用以平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阵,用以平定水患。
《汉书·陈汤传》说:陈汤讨伐西域,设立了扬威、白虎、合骑三校。(张宴说:西域的阵法。)
又说:韩信担任相国,攻打齐国,齐王逃到高密,韩信追到高密西。楚王派龙且率领二十万救齐。齐王让龙且合并军队与韩信作战,在潍水两边摆阵。韩信于是夜里让人制作了一万多个沙袋,装满沙子堵住上游,带领军队渡河到一半,攻击龙且。假装打不过,转身逃跑。龙且果然追过河。韩信让人打开沙袋,水势大增。龙且军大部分无法过河,立即攻击,杀了龙且,俘虏了齐王广,于是平定了齐国。
又说:李陵到达峻稽山,与单于相遇,大约有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李陵的军队驻扎在山谷中,用大车作为营寨,李陵让士兵出营外摆阵,前面手持戟和盾牌,后面手持弓箭,命令说:‘听到鼓声就放箭,听到锣声就停止。’敌人看到汉军人数少,直接冲向营寨。李陵近距离战斗攻击他们,千弩齐发,箭矢应声而倒。敌人退回到山上,汉军追杀了一千人。
又说:卫青的军队出塞一千多里,看到单于的军队摆好阵型等待。于是卫青命令武刚车围成营寨,(张晏说:兵车。)并带领五千骑兵去对抗匈奴。
《晋书》说:卞壶字望之,他的儿子卞眕和卞盱一起战死,他的母亲抚摸着两个儿子的尸体哭泣说:‘父亲是忠臣,你们是孝子,有什么遗憾呢!’下士翟汤说:‘父亲死于君主,儿子死于父亲,忠孝之道,集中在一门。’
王隐《晋书》说:马隆攻打凉州,恶虏切断道路。马隆制作了八阵图车营并追击,狭窄的地方就搭建木屋并设置车轮,智谋纵横,出其不意,因此能成功。
《后魏书》说:文成帝和平二年,制定了十多条战阵法,趁着大傩仪式展示军队,有飞龙、腾蛇、鱼丽的变化,以显示威武。
《隋书》说:周法尚担任定襄太守。当时皇帝来到榆林,周法尚在行宫朝见。内史令元寿对皇帝说:‘汉武帝出塞,旌旗千里。现在御营之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每天派遣一军出发,相隔三十里,旗帜相望,鼓声相闻,首尾相连,千里不断。这也是出兵的盛况。’周法尚说:‘不是这样的。军队绵延千里,一动就涉及到山川,一旦有意外,就会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不知道,道路阻塞且长,难以相互救援。虽然这是过去的做法,但这却是导致失败的原因。’皇帝不高兴,说:‘你的意见怎么样?’周法尚说:‘我们结成方阵,四面都有防御,六宫和百官的家眷都住在其中。如果有变故,正面抵抗,内部引入奇兵,外面奋力攻击,用车作为壁垒,重重设置钩陈,这与据城有何不同!如果战斗取胜,就派出骑兵追击逃跑的敌人,如果战斗不利,就坚守营地。我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策略。’皇帝说:‘好。’于是任命周法尚为左武卫将军,赐予良马一匹,丝绸三百匹。
《唐书》记载:唐太宗亲自书写真草书屏风,展示给群臣看。他的笔力遒劲,是一时的绝品。在此之前,民间有王羲之的书作,共有真书和行书二百九十张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两千张纸,装订成八十卷。每当他阅读完毕后有空闲时间,就会拿出这些书来欣赏。他对朝臣们说:‘书法是一门小技艺,本来不是急迫的事务,但偶尔留心,也比浪费时间要好。所有的技艺,没有学习而得不到的。问题在于心力松懈,不能专心致志。我年轻时作为公子,没有经历过战阵;起义开始时,我才平定了叛乱。每次击鼓,都是我自己指挥。熟悉了兵阵,就知道强弱。我经常用我的弱点对敌人的强点,用我的强点对敌人的弱点。敌人攻击我的弱点,我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超过一百多步,攻击敌人的弱点,我必定突破敌人的阵线,从背后反击,没有不溃败的。多次使用这种方法而取得胜利,是因为我深思熟虑,找到了其中的道理。现在我看人的书法,特别注重形势,关键在于追求骨力,一旦得到骨力,形势自然就出来了。然而,我所做的,都是先有意图,因此才能成功。
《唐书》又记载:唐太宗制作了《破阵乐舞图》:左边是圆形的阵型,右边是方形的阵型,先布置偏师,后布置主力,像鱼网、鹅阵、鹤阵,像簸箕展开、翅膀舒展,交错屈伸,首尾相接,来回交错,以象征战阵的形状。命令起居郎吕才根据图样教乐工一百二十人,穿上铠甲,手持戟,学习舞蹈。总共分为三变,每次变化为四阵,有来往、快慢、击刺的动作,以配合歌声,几天后就完成了,改名为《七德》之舞。
《唐书》又记载:唐高宗在武成殿亲自测试制举人,问他们:‘兵书说有天阵、地阵、人阵,这些说法如何?’举人员半千回答说:‘我查阅了文献,这些说法很多,有人说天阵是偏师和伍的弥缝。以我愚见,并不如此。军队出征是为了正义,就像及时雨一样,得到天时,这就是天阵。军队需要有足够的粮食,既能耕种又能作战,得到地利,这就是地阵。善于用兵的人,能让三军士兵像父子兄弟一样,得到人的和谐,这就是人阵。如果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那还怎么战斗?’唐高宗赞叹并提拔他为上等。
《家语》说:战阵有列队,但勇敢是根本。
《国语》说:吴王的军队排列成方阵:士兵穿着白色衣服,手持白色旗帜,穿着白色铠甲,手持白色羽毛,看起来像白色的茅草;(茅草也是白色的。)左军士兵穿着红色衣服,手持红色旗帜;右军士兵穿着黑色衣服,手持黑色旗帜,看起来像黑色的墨水。
《庄子》说:徐无鬼对武侯说:‘军队没有盛开的鹤,排列在丽谯之间。’(鹤,是一种阵名。丽,指谯楼。)
《鬻子》说:武王伐纣时,有百万虎旅,在商郊列阵,从黄鸟开始,到赤甫结束,行动像疾风,声音像雷霆。武王于是让太公挥舞旄旗指挥,纣军就溃败了。
《尉缭子》说:梁惠王问尉缭:‘我听说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真的有吗?’尉缭说:‘不是的。黄帝所说的刑德,是指天官时日、阴阳背向等。黄帝,不过是人事而已。怎么这么说呢?武王伐纣时,背对着清水,面向山陵,用一万二千人对抗纣王的十万八千人,斩断纣王的头悬挂在白旗上,难道不是得到了天官的阵法吗!’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就像常山之蛇一样,攻击它的头部,尾部就会响应;攻击它的尾部,头部就会响应;攻击它的腹部,首尾都会响应。
《傅子》说:兵法说:‘内部精通八阵的变化,外部全面了解九成的策略,然后才能使用奇计。’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鱼腹县盐井的西边,有一片平坦的石头滩,可以远眺四周,诸葛亮用细石堆砌成堡垒,大约有几百步。在堡垒的西郭,又堆砌了八行石头,相隔大约两丈,称为八阵图。诸葛亮说:‘八阵一旦建成,从此用兵,就不会再败。此后有深刻见解的人,都没有能够理解。桓宣武伐蜀时,经过这里,认为这是常山蛇的阵势。’
《六韬》说:武王问太公:‘用兵时如何布置天阵、地阵、人阵?’太公说:‘星辰、日月、北斗七星,一左一右,一迎一背,称为天阵;丘陵、水泉,也有左右前后的利弊,称为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称为人阵。’武王说:‘好。’
《六韬》又说:武王问:‘率兵进入诸侯国境内,遇到高山和巨石,没有草木,四面受敌,士兵感到困惑,怎么办?’太公说:‘应该布置云象之阵。’
《兵钤》说:有运衡阵、洞当阵、龙腾阵、鸟翔阵、握机阵、虎翼阵。
《兵书要决》说:孙子说:‘不要攻击正正的旗帜,不要攻击堂堂的阵型。正正的旗帜,是指行军;前后整齐,所以不能攻击;堂堂的阵型,是指营军;整齐不乱,所以不能接近攻击。’
《黄石公记》说:让商人作为前军,像白虎阵;让羽人作为前军,像玄武阵;让征人作为前军,像朱雀阵;让角人作为前军,像青龙阵,也称为旬始阵。
《黄石公记》又说:如果敌人以直阵来攻,我就用方阵应对。如果敌人方阵来攻,我就用锐阵应对;如果敌人锐阵来攻,我就用曲阵应对;如果敌人曲阵来攻,我就用圆阵应对;如果敌人圆阵来攻,我就用直阵应对。直木对应方阵,锐火对应曲阵,圆土对应圆阵,各以其能够克制对方的方式应对。
《诸葛亮军令》说:连冲阵,狭窄而厚重。
《卫公兵法》说:遇到敌人布阵,必须有顺序。首先右虞候改为首,其次是右军,然后是前军、中军、后军、左军、左虞候。所有跳荡的奇兵和马军,都随本军,依次到达战场,排在战锋队的前面,等待五方旗的指挥。如果战锋队不能击退敌人,跳荡的奇兵队就排在后面进攻。在山谷、林木茂密的地方,以及渡水、狭窄的道路和扎营作战的地方,百里以内,都必须搜索清理。如果不这样做,军队过半时,临近战斗扎营,伏兵发动,就会损失军队。收军回营时,先让左虞候进入,然后是左军、后军、中军、前军、右军、右虞候依次进入。敌人如果只是依靠坚固的阵地,阻山布阵,不能横列,士兵分散站立,应该布置坚固的阵型。阵法中,弩手、弓手与战锋队交错排列,前面两队两边护卫。布置完成后,所有军队都听从角声的指挥。角声的指挥与前面一样,看黄旗指向敌人,听到鼓声响起,所有军队的弩手、弓手和战锋队,都让人抓住马,一时举起枪,大声喊叫冲入。如果弩手、弓手和战锋队撤退,跳荡的奇兵队就立刻冲入,战锋队调整队形,再次冲入,与奇兵队一起进入。如果看到黄旗后退不前,或者听到金钲声,就停止。举起枪,返回原地,按照之前的角声指挥。卷起旗帜,集合队伍,按照之前的角声指挥。如果旗帜散开,就再听一会角声,按照军队的顺序发起攻击。
又说:当各个方阵都已经摆好,遇到敌人交战时,有的攻击敌人的头部,有的攻击尾部。如果攻击头部,敌人的阵法就会移动,但不会前进;阵法不前进,自然会变得紧密。如果攻击尾部,敌人的头部不会停止移动,那么阵法中间的部分就会断裂,必须确保各个队列都固定不变,总指挥官亲自监督,不要让它们断裂。
《太白阴经》说:黄帝设定了八种阵法的形状;车辕洞开处代表金;车上中央的黄色代表土;鸟云乌翔代表火;折冲代表木;龙腾却月代表水;雁行鹅鹤代表天;轮车代表地;飞翼浮阻代表巽(风)。风后也演绎了握奇图,说:用正面的阵法来合围,用奇特的阵法来取胜,或者将一个阵法合成为一个大阵,或者分散成八个小阵。聚集和分散的态势,以及指挥的度数,再设置虚实两座堡垒,力牧也创造了营图。之后,秦国的由余、蜀国的诸葛亮,都制作了阵图来教导人们如何作战。营垒和教图的目的是让士兵知道何时进攻何时停止,识别金鼓的信号,应对敌人的战斗时不可预测,因此他们的胜利不是重复的,而是根据形势不断变化的。兵法就像水,根据地形来决定阵法。根据敌人的特点来决定胜利,能够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取胜的,被称为神,那么他们的战阵就不需要明确的图示了。而那些将训练用的阵法当作实战的阵法来使用的人,不是太荒谬了吗?
又说:将一个阵法合成为一个大阵,最终在一场战斗中,这个大阵可以分散成八个小阵。根据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旗帜,可以派出四个奇特的阵法。飞龙、虎翼、鸟翔、蛇盘,这四个是奇特的阵法;地、天、风、云,这四个是正面的阵法。擅长作战的人,用正面的阵法来合围,用奇特的阵法来取胜,奇正相互生成,就像没有尽头的环一样,谁能穷尽它们呢?奇代表阳,正代表阴,阴阳相互接触而四季更替。奇代表刚,正代表柔,刚柔相合而万物生成。奇正的运用使得万物无所不能战胜。
又说:《天阵经》说:风后演绎了握奇图,(从一个大阵中分为八个阵法,天阵有冲,或者圆形,分布形状。黄帝说:小的阵法是圆形,以为主,颜色崇尚黑色代表乾。)地阵、(黄帝说:大的阵法是方形,以为主,颜色崇尚黄色代表坤。)风阵。风阵附着在天上,风像山峰,形状尖锐,头部有利,颜色崇尚红色,代表巽。云阵,云附着在天上。(太公说:左右相对。)形状尖锐头部有利,颜色崇尚白色,代表坎。飞龙阵,(形状弯曲像龙,有利,颜色崇尚绿色,下面是黑色代表震。)虎翼阵,(居中展开翅膀前进,形状蹲伏。有利,颜色崇尚上面黄色下面青色代表兑。)蛇盘阵,(太公说:围绕的意思,形状曲折,有利,颜色崇尚上面黄色下面红色代表艮。)鸟翔阵。(太公说:突击之战,形状迅速,有利,颜色崇尚上面黑色下面白色代表离。)
又说:天阵位于乾位代表天门,地阵位于坤位代表地门,风阵位于巽位代表风门,云阵位于坎位代表云门,飞龙阵位于震位代表飞龙门,武翼阵位于兑位代表武翼门,鸟翔阵位于离位代表鸟翔门,蛇盘阵位于艮位代表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乾、坤、艮、巽为阖门,坎、离、震、兑为开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二-注解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名辛,历史上以残暴著称。
癸亥: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某一年。
阵:指军队的战斗部署,包括阵型、位置等。
商郊:商朝的郊外,即商都的郊外。
晋: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中部。
荀吴:晋国的一位将领。
燕无终:燕国的一个部族,无终是其名。
群狄:指多个狄族。
太原:晋国的都城。
崇卒:崇族士兵。
阨:险要之地,道路不通。
什: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十人组成。
卒:步兵。
行:军队的行进。
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组成。
偏:军队的一侧。
拒:阻挡,抵御。
鱼丽之阵:古代阵法之一,以鱼鳞状排列,灵活多变。
鄑:地名。
泓:地名。
司马子鱼:宋国的将领。
股:大腿。
门官:守门的官员。
京师:国都。
商纣之后:指宋国是商朝纣王的后裔。
楚: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晋栾书:晋国的一位将领。
郤至:晋国的一位将领。
子重:楚国的一位将领。
子反:楚国的一位将领。
郑阵:郑国的阵型。
蛮军:蛮族的军队。
阵不违晦:在不利的时间进行战斗。
嚣:喧哗,嘈杂。
勾卒:古代阵法,以钩形排列。
笠泽:地名。
支离之卒:一种特殊的阵法。
祝史挥:鲁国的一位祝官。
卫: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
鸡父:地名。
蔡人:蔡国的军队。
陈人:陈国的军队。
阵於孔子:在孔子面前展示阵法。
牝阵:春季的阵法,以柔弱为主。
方阵:方形阵形。
圆阵:圆形阵形。
牡阵:秋季的阵法,以刚猛为主。
伏阵:冬季的阵法,以隐蔽为主。
涿鹿之战: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共工之阵:共工与颛顼之间的一场战役。
扬威:西域的一种阵法。
白虎:西域的一种阵法。
合骑三校:西域的一种军队编制。
韩信: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将领。
高密:地名。
龙且:楚国的将领。
潍水:地名。
李陵:西汉初年的一位将领。
单于:匈奴的首领。
峻稽山:地名。
卫青:西汉初年的一位将领。
武刚车:一种坚固的战车。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卞壸:晋朝的一位将领。
马隆:晋朝的一位将领。
凉州: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
恶虏:凶恶的敌人。
八阵图车营:一种特殊的阵法。
飞龙:一种阵法。
腾蛇:一种阵法。
鱼丽之变:鱼丽阵的变化形式。
定襄太守:定襄地区的行政长官。
元寿:北魏的一位官员。
汉武:西汉的皇帝,名刘彻。
旌旗千里:旗帜连绵千里,形容军队的规模庞大。
四分五裂:形容军队被分割成几部分。
首尾连注:从头到尾连成一片。
钩陈:古代阵法中的一种布置。
据城理:像守城一样布置。
抽骑追奔:派出骑兵追击逃跑的敌人。
屯营自守:驻扎营地进行防守。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
真草书:真书,即楷书;草书,一种书法艺术,以快速、自由、流畅的笔触表现。
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临玩:临摹并欣赏。
执鼓:指挥军队。
指捴:指挥、调度。
兵阵:军队的阵形。
骨力:书法中的力度和结构。
意:意图、构思。
《破阵乐舞图》:唐太宗李世民所创作的描绘战争阵势的图画。
起居郎: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制举人: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
《家语》:《孔子家语》,儒家经典之一。
《国语》:《国语》,古代国别体史书。
吴王:指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
徐无鬼:《庄子》中的人物,寓意着道家思想。
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鬻子》:《鬻子》,古代儒家经典。
太公:即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
《孙子》:《孙子兵法》,古代军事经典。
《傅子》:《傅子》,古代兵书。
诸葛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八阵图:诸葛亮所创的阵法。
《六韬》:《六韬》,古代兵书。
云象之阵:一种以云雾为掩护的阵法。
《兵钤》:《兵钤》,古代兵书。
《兵书要决》:《兵书要决》,古代兵书。
黄石公记:《黄石公记》,古代兵书。
商人为前兵者:以商人作为先锋部队。
羽人为前兵者:以羽人(古代的一种人)作为先锋部队。
征人为前兵者:以征人(古代的一种人)作为先锋部队。
角人为前兵者:以角人(古代的一种人)作为先锋部队。
旬始阵:一种阵法。
直阵:直线阵形。
锐阵:尖锐阵形。
弩手:使用弩箭的士兵。
弓手:使用弓箭的士兵。
战锋队:战斗中的先锋部队。
黄旗:军队中的信号旗。
金钲: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指挥军队。
膊上架枪:将枪扛在肩上。
卷幡簇队:卷起旗帜,聚集队伍。
诸方阵:指古代军事中的各种阵型,是古代战争中军队编队的一种形式,用以应对不同的战术需求。
逢贼斗战:遭遇敌人进行战斗。
打头:攻击敌人的队伍前端。
打尾:攻击敌人的队伍后端。
逢贼斗战,或打头,或打尾:在战斗中,可以选择攻击敌人的前部或后部。
打头其阵行,不前进;阵既不进,自然牢密:攻击敌人前部时,敌阵不前进,自然形成紧密的阵型。
打尾,头行不停,其阵中间,多即断绝:攻击敌人后部时,敌阵前端不停移动,中间容易断裂。
面列各定:各个位置的人员和装备都安排得恰当。
总管都狎幹当:由总指挥统一指挥。
勿令断绝:不要让阵型断裂。
黄帝设八阵之形:黄帝设置的八种阵型。
车厢洞当,金也:车阵以金属性象征。
车上中黄,土也:车阵中央以土属性象征。
鸟云乌翔,火也:鸟云乌翔的阵型象征火属性。
折冲,木也:折冲阵型象征木属性。
龙腾却月,水也:龙腾却月的阵型象征水属性。
雁行鹅鹤,天也:雁行鹅鹤的阵型象征天属性。
轮车,地也:轮车阵型象征地属性。
飞翼浮阻,巽也:飞翼浮阻的阵型象征风属性。
风后演渥奇图:风后(传说中的古代军事家)演绎的《握奇经》。
以正合,以奇胜:用常规的阵型来合围敌人,用奇特的阵型来取胜。
或合而为一阵,或散而为八:阵型可以集中为一个,也可以分散为八个不同的阵型。
聚散之势,节制之度:阵型的聚散变化和指挥的节制。
虚实二垒:阵型中的虚设和实际部署。
力牧:古代传说中的军事家。
营垒教图:军队的营地布局和训练图。
其应敌战不可预形:应对敌人的战斗不能预先设定形式。
战胜不复而应形无穷:胜利不是重复固定的形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
兵形象水,因地而制形:用兵如水,根据地形来决定阵型。
兵因敌而制胜:用兵根据敌人的特点来决定胜利的策略。
阖门,开门:阵型中的闭门和开门,分别指防御和进攻的阵门。
天门,地门,风门,云门,飞龙门,武翼门,鸟翔门,蛇盘门:阵型中的不同门类,分别对应不同的阵型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太白阴经》,通过对古代战争阵法及其象征意义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深邃与丰富。首先,作者通过‘诸方阵既成,逢贼斗战’这一句,描绘了战阵的布局与应对敌人的策略。‘打头’与‘打尾’的战术,体现了阵法中首尾呼应的重要性,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阵既不进,自然牢密’强调了阵法稳固性的重要性,即使面对敌人的攻击,也能保持阵形的紧密与有序。
《太白阴经》中提到的‘黄帝设八阵之形’,是对古代阵法的高度概括。‘车厢洞当,金也’等描述,将阵法与五行相联系,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天、地、人、时、物的综合考量。‘正合’与‘奇胜’的策略,强调了在战斗中灵活运用阵法,以出奇制胜的重要性。
‘夫营垒教图,使士卒知进止,识金鼓’这句话,说明了阵法对于士兵训练的重要性。通过阵法的学习,士兵能够明白何时进攻、何时防守,以及如何根据战况调整阵形。‘其应敌战不可预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无穷’则体现了阵法在战斗中的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
‘兵形象水,因地而制形’这句话,将兵法与自然现象相类比,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的重要性。‘兵因敌而制胜,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则是对军事天才的极高赞誉,意味着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随机应变,最终取得胜利。
‘合而为一阵,终一阵之中,离而为八阵’这句话,描述了阵法在战斗中的变化。通过‘听音望麾,以出四奇’等战术,作者展示了如何在战斗中运用不同的阵法,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奇为阳,正为阴,阴阳相薄而四时行焉’则是对阵法中阴阳变化的一种哲学思考。
《天阵经》中对于各种阵法的描述,如‘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等,不仅展示了阵法的布局,还将其与五行、八卦等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阵法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深邃与丰富。它不仅是对战争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军事家们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所追求的战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