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九-原文

《尚书大传》曰:战者,惮也,惊之也。

《说文》曰:战,斗也。

《开元文字》曰:仲秋大阅,戎众庶,修战法,’阴疑於阳必战’是也。凡师皆阵曰战。谓坚而有备,各得其所,成败决於志力也。

《易》曰: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阳之地,阳所不堪,故战于野也。)

又曰: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为其嫌于非阳而战也。)

《书》曰: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又曰: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与受战于牧野。

《左传》曰:鲁宣公十二年,晋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又曰:吴伐楚,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又曰:齐伯郭启伐莒。莒子将战,宛羊牧谏之曰:’齐师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

又曰:诸侯之戍谋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楚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

又曰:孟懿子阳虎伐郓,郓人将战。

又曰:宋多责赂於郑,郑人不堪。故以绝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后也。

又曰: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

又曰: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又曰: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又曰:里克谏曰:’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

又曰: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救也。’

又曰: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阨而未成列,天赞我也。’

又曰: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子鱼曰:’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又曰: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

又曰:齐晋将战,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桀,担也。)擒之而乘其车,(既获其人。固释己车而载所获。)系桑本焉,以徇齐垒,(将至齐垒,以桑树系车而桑走,欲自异也。)曰:’欲勇者贾余馀勇。'(贾,卖也。言己勇有馀,欲卖之也。)

又曰:晋楚将战,而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范丐趋进,曰:’塞井夷灶,阵於军中,而疏行首。晋、楚惟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童子何知焉?’

又曰:齐侯还自晋,不入。(不入国。)遂袭莒,门于且于,(且于,莒邑。)伤股而退。(齐侯伤。)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邑。)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於莒郊。(二子齐大夫也。且于隧,狭路。)明日,先遇莒子於蒲侯氏。(蒲侯氏,近莒之邑。)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欲以盟二子无致死战。)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华周即华还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杞梁即杞殖。)

又曰: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在位者也。间,犹与也。)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不从也。’公曰:’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不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上思利民,忠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盈彼竭,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又曰: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太子友,王孙弥庸。

又曰:郤献子曰:’二憾往矣,弗备必败。’彘子曰:’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

又曰:夫礼乐慈爱,战所蓄也。

又曰: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皋浒,楚地。)伯棼射王,汰辀,及鼓跗,着於丁宁。(伯棼子越椒也,辀车辕汰过也,箭过车辕上也。丁宁,钲也。)又射汰辀,以贯笠毂。(兵车尊者则边人执笠依毂下以御寒暑。)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於是矣。’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

又曰:晋楚交战,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晋师乃止。

又曰: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欲得郑人自御,知其地利者也。)郑人卜宛射犬吉。(射犬,郑公孙也。)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转衣装也。)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於橐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禽,获也。)弗待而出。

又曰: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

又曰:吴师居麋,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而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

又曰:吴伐楚师,及清发,(清发,水名。)将击之。

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

又败之。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又从之。

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奔食,食者走,不阵。故不在战数数也。澨,时制切。)

又曰:晋侯逆秦师,使大夫韩简视师。

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谓奔梁求秦也。)入用其宠,(为秦所纳也。)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战于韩原。

晋戎马还泞而止。(泞,泥也。还,便旋也。小驷不调,故还泥中。泞,乃定切。)

秦伯获晋侯以归。(晋曲而怠,秦直而怒,所以胜也。)

又曰:楚子伐隋,军於汉、淮之间。

隋将季梁谓隋侯曰:’请下之,弗许而后战,(下之请服。)所以怒我而怠寇也。’

隋少师谓隋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

战于速杞,隋师败绩。(若用季梁之谋,必胜矣。)

又曰:吴楚二师阵于柏举。

吴子阖闾之弟夫概王,晨请於阖闾曰:’楚相囊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以其属五千,先击囊瓦之卒。

楚师乱,吴师大败之。

又曰:晋师伐楚,苗贲皇言於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於卒,(萃,集。)必大败之。’

及战,晋将吕锜,射楚恭王,中目。(锜,鱼绮切。)

楚师宵遁。

晋师入楚,三日馆穀。

又曰: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背城而战。不属者,非鲁人也。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

又曰:彭城之役,晋、楚遇於靡角之谷。

晋侯将遁矣。

雍子发命於军曰:’恤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搜乘,秣马蓐食,师阵焚次,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楚师宵溃。

又曰: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

又曰:栾武子欲报楚,韩献子曰:’无庸。使重其罪,民将叛之。无民,孰战?’

又曰:晋、楚遇於鄢陵。

范文子不欲战,郄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

又曰:潘尫之子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於战?’

又曰:苗贲皇徇曰:’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阵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乃逸楚囚。

又曰:智武子曰:’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诸侯皆不欲战,乃许郑成。

又曰: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江而军。

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阵,迟速惟命。’

又曰: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

《公羊传》曰:’己巳,晋侯及楚战城濮,楚师败绩,此大战也。’

又曰:’诈战曰?此何以曰?'(诈,卒也,齐人语也。)

又曰:’晋人及秦伯战于殽,秦败。或曰:’襄公称人何贬也?君在殡而用师诈战。’

又曰:’狐壤之战,隐公获焉。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

又曰:’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乃败绩。’

又曰:’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战不言伐何?避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绩。(与郑人战于宋地,故举伐以明之也。)’

《家语》曰:’齐国书伐鲁,(书,齐卿也。)季康子使冉求帅左师卫之,樊迟为右。’

季氏曰:’须也,弱。(须,迟名。弱,幼也。)有子曰:’能用命矣。’及齐师战于郊,未逾沟。(前有沟,众不肯逾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言季孙德不素著,不为民所信也。)请三交而逾之。(与众要信,三交而逾沟也。)如之,众从之。师入齐,齐军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子闻之曰:’义也。(在军能却敌,合乎义。)’

既战,季孙问冉有曰:’子於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兹于学。’冉有曰:’即学於孔子也。孔子者,大圣兼该,文武并用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

樊迟以告孔子,子曰:’季孙於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又曰:’孔子曰:’黄帝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又曰:’子贡言志曰:’愿得齐楚合战於漭荡之野,埃尘连接,挺刃交兵。’

《国语》曰:’申包胥曰:’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人之极;不仁则不共三军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

《战国策》曰:’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徐子曰:’臣有百战之术,今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不胜,即万世无魏矣。此臣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请从公言而还。’太子上车请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败北同,不如遂行。’乃与齐战而死。’

《史记》曰:黄帝教熊罴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谥曰:在上谷。)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遂擒蚩尤。(《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关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初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名为蚩尤旗。)

又曰: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振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张晏曰:率黥布。)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小利,陈馀复请兵。

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示士必死无还心。

於是至即围秦将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馀壁,皆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无不人人惴恐。

於是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入辕门,(张宴曰:军行以车为阵,辕相向为门曰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羽于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又《淮阴侯传》曰:信云: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子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又曰: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年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皆服,未常败北,霸有天下。今卒困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

又《商君传》曰:鞅令行之十年,秦民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

又《蔺相如传》曰: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又曰: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徐广曰:卤,盾也。)

《汉书》曰:汉王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

羽闻之,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大战彭城灵壁东(胡陵县在彭城南。)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围汉王三匝。

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晦,楚军大乱,而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

过沛,使求室家,而室家亦已亡,不相得。

汉王道逢孝惠、鲁元公主,载行。

楚骑追急,汉王推堕二子。

滕公下收载,遂得脱。

又《张骞传》曰: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

又《叙传》曰:述赵充国、辛庆忌云:兵家之策,惟在不战。

又《西南夷传》曰:姑缯叶瑜复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郡兵击之。(辟,音壁。)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辟胡战,战士乃溺水死者四千馀人。

复攻武威、张掖、酒泉,烧民庐舍。

六年,陇西太守孙羌击破之。

又曰:萧何功最盛,封酂侯,所食邑最多,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何未尝有汗马之劳,顾居臣上,何也?’

又曰:高帝末,黥布反,渡淮击楚。

楚发兵与战徐、潼间,楚三军欲以相救为奇兵。

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人素畏之。且兵法,自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军,彼败吾一军,馀皆走,安能相救?’

楚将不听。

布果破其一军,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大战,布军败走。

又曰:赵充国讨先零羌,虏久屯聚,解弛,睹见大军,弃辎重,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驱之。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诸将校皆曰:’善。’

虏果赴水,溺死者数百。

於是破之。

又《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云:’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九-译文

《尚书大传》说:战,是使对方感到恐惧,使其震惊。

《说文》说:战,是战斗。

《开元文字》说:在仲秋的大阅兵中,对军队进行整顿,修习战斗法,’阴疑于阳必战’就是这个意思。所有的军队排列成阵形时都称为战。意思是坚定且有准备,各就各位,胜负取决于意志和力量。

《易经》说:上六:龙在野外战斗,它的血是黑黄相间的。(阴的道,卑下谦逊不盈,才能保持其美好和盛大。坚守阳位,阳所不能承受,所以战斗在野外。)

《易经》又说:阴怀疑阳必然战斗,因为它担心没有阳的存在,所以称它为龙。(因为它担心不是阳而战斗。)

《尚书》说:汤与桀在鸣条之野战斗。

《尚书》又说:武王有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勇士,在牧野与纣王战斗。

《左传》说:鲁宣公十二年,晋国的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晋军大败。

《左传》又说:吴国攻打楚国,楚王派执燧象去迎战吴军。

《左传》又说:齐国的郭启攻打莒国。莒国的国君准备战斗,宛羊牧劝阻他说:‘齐军士气低落,他们的要求不多,不如投降他们。’

《左传》又说:诸侯的守军商量说:‘如果华氏知道困境而拼死战斗,楚人会因为无功而感到羞耻。战斗,对我们来说不是有利的。’

《左传》又说:孟懿子和阳虎攻打郓国,郓国人准备战斗。

《左传》又说:宋国多次向郑国索要财物,郑国人无法忍受。因此,他们与宋、卫、燕国战斗。没有记载战斗的情况,是因为后来发生了其他事情。

《左传》又说:冬天,宋国人用诸侯的军队攻打郑国,是为了报复宋国的战斗。

《左传》又说:齐国人侵犯鲁国的疆界。边疆官员来报告,国君说:‘边疆的事情,要小心守护自己的阵地,并准备应对意外。暂时把所有的准备都做好。事情发生时再战斗,又何必提前请求呢?’

《左传》又说:狄国人攻打卫国。卫懿公喜欢鹤,鹤中有乘车的。将要战斗时,穿军装的士兵都说:‘让鹤去,鹤确实有官位,我们怎么能战斗呢!’

《左传》又说:里克劝谏说:‘所以君主的继承人,不能率领军队。君主失去了他的官职,率领军队就没有威信,那还有什么用呢。而且我听说皋落氏将要战斗,君主最好放弃这次战斗。’

《左传》又说:楚国人攻打宋国以救援郑国。宋公准备战斗,大司马固劝谏说:‘上天抛弃商国已经很久了,君主想要振兴它,这是不可饶恕的。’

《左传》又说:子鱼说:‘君主不知道如何战斗。强大的敌人虽然受阻,但还没有排成阵列,这是天在帮助我们。’

《左传》又说:国君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子鱼说:‘而且现在的强敌,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头发花白的老者,抓到就抓,有什么不可以的?明确羞耻,教育人们战斗,是为了杀死敌人。受伤的人还没有死,怎么可以不再次伤害他们呢?’

《左传》又说:晋国的公子重耳遇到困难时,晋国人攻打他所在的蒲城。蒲城的人想要战斗,但重耳不同意。

《左传》又说:齐晋将要战斗,高固进入晋军,把石头扔向敌人,(桀,担的意思。)抓到敌人后乘上他们的车,(已经抓到敌人。高固放下自己的车,载着抓到的敌人。)用桑树绑住车辕,(将要到齐军营垒,用桑树绑车,让桑树走动,以示自己与众不同。)说:‘有勇气的人,来买我的多余勇气。’(贾,卖的意思。说自己勇气有余,想要卖掉它。)

《左传》又说:晋楚将要战斗,楚军在清晨压迫晋军并排列阵。军吏感到担忧。范丐快步上前,说:‘填平井口,铲除炉灶,在军中排列阵形,并疏散先锋部队。晋国和楚国,一切由天意决定,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文子拿着戈追赶他,说:‘国家的存亡,小孩子知道什么呢?’

《左传》又说:齐侯从晋国回来,没有进入国都。(没有进入国都。)于是袭击莒国,在且于城下,大腿受伤后撤退。(齐侯受伤。)第二天,准备再次战斗,约定在寿舒城。(寿舒,莒国的城邑。)杞殖和华还穿着铠甲,夜里进入且于城的隧道,在莒国郊外过夜。(杞殖和华还是齐国的两位大夫。且于隧道,是一条狭窄的道路。)第二天,先在蒲侯氏遇到莒子。(蒲侯氏,靠近莒国的城邑。)莒子用重礼贿赂他们,让他们不要死,说:‘请签订盟约。’(想要通过盟约让两位不要死战。)华周回答说:‘贪图财物而放弃生命,这也是君主所厌恶的(华周就是华还)。晚上接受命令,白天还没到就放弃了,怎么能够事奉君主呢?’莒子亲自击鼓,跟随他们战斗,抓住了杞梁。(杞梁就是杞殖。)

《左传》又说:齐军攻打我们。国君准备战斗,曹刿请求见国君。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会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插手呢。’(当权的人,在位的人。间,就是参与。)曹刿说:‘当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见国君。问:‘如何战斗?’国君说:‘衣食物资,我不敢独占,一定要分给人们。’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普及,民众不会跟随。’国君说:‘牺牲和玉帛,我不敢增加,一定要讲信用。’曹刿回答说:‘小信用没有得到大家的信任,神灵不会保佑。’国君说:‘大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情况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诚的表现,(上思利民,忠诚。)可以战斗。战斗时请允许我跟随。’国君让他和自己一起乘坐战车。在长勺战斗。国君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可以。’齐国人击鼓三次,曹刿说:‘现在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战斗胜利后,国君问他原因。曹刿回答说:‘战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就衰减,第三次就耗尽。我们充满士气,他们耗尽,所以我们取胜。大国难以预测,担心有伏兵。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左传》又说:丙戌日再次战斗。大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和王孙弥庸。

《左传》又说:郤献子说:‘两个怨恨的人已经离开了,如果不防备一定会失败。’彘子说:‘郑国人劝战,不敢听从。楚国人求和,不能接受他们的好意。’

《左传》又说:礼乐慈爱,是战争中所积累的。

《左传》又说:楚子与若敖氏在皋浒战斗。(皋浒,楚国的地名。)伯棼射中楚王,箭穿过车辕,射中鼓槌,插在丁宁上。(伯棼就是子越椒,箭穿过车辕上也。丁宁,是钲。)又射中车辕,箭穿过车上的笠帽和车轴。(兵车上的尊贵者,边上的士兵拿着笠帽靠在车轴下面来抵御寒暑。)军队感到恐惧,撤退。楚王派巡师说:‘我的先君文王在息地战胜,获得三支箭。伯棼偷了两支,现在都用完了。’击鼓前进,于是消灭了若敖氏。

《左传》又说:晋楚交战,叔山冉把人推下,击中战车,折断了车轼。晋军于是停止了战斗。

《左传》又说:晋侯派张骼和辅跞去见楚军,向郑国请求派人来驾车。(想要得到郑国人自己驾车,因为他们知道地理优势。)郑国人卜卦,射犬的卦象吉利。(射犬,是郑国的公孙。)将要追击楚军,然后跟随他们一起乘坐战车,都蹲下来转着衣服击鼓。(转衣装,就是换衣服。)靠近敌人时,不报告就驱马冲过去。都从口袋里拿出头盔戴上,进入敌营,都下车,把敌人推下,抓住俘虏,带着囚犯。(禽,就是捕获。)不等敌人反应就出来了。

《左传》又说:子蒲说:‘我不知道吴国的战法,让楚国人先和吴国人战斗。’

《左传》又说:吴军在麋地驻扎,子期准备烧毁它,子西说:‘父兄亲人在那里阵亡,尸体没有收殓,现在又要烧毁它,这是不可以的。’子期说:‘国家已经灭亡了!还怕烧毁它吗?’烧毁了,然后又战斗。

又曰:吴国攻打楚国军队,到达清发(清发,是一个水名)的地方,准备攻击他们。夫概王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呢?如果他们知道无法逃脱而拼死战斗,一定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面的人就会效仿,就没有战斗的意志了。等到他们渡河一半时再攻击他们。’夫概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之后,吴国再次打败了楚国。楚国人因为饥饿而逃跑,吴国人追上他们,吃了他们的食物,然后又跟在他们后面。在雍澨打败了他们,连续五次战斗,最终到达了郢都。(逃跑的士兵在战争中不列阵,所以不计入战斗次数。澨,当时读作切。)

又曰:晋文公迎接秦国军队,派大夫韩简查看军队。韩简回来后说:‘我们的军队人数少于他们,但是勇敢的士兵是他们的两倍。’晋文公问:‘为什么?’韩简回答说:‘他们出兵是因为得到了秦国的资助(指的是逃到秦国求援),回国后因为秦国的接纳而受到宠信,饥饿时吃他们的粮食,他们三次给予而没有得到回报,所以来攻打我们。现在我们再次攻击他们,我们懈怠了,而秦国人愤怒了,我们的优势还没有消失。’在韩原战斗中,晋国的战马因为泥泞而无法前进。(泞,泥泞的意思。还,转身。小马匹不适应,所以掉进了泥里。泞,读作切。)秦穆公俘虏了晋文公回国。(晋国弯曲而懈怠,秦国直率而愤怒,这就是秦国胜利的原因。)

又曰:楚昭王攻打隋国,军队驻扎在汉水和淮水之间。隋国将领季梁对隋侯说:‘请向他们投降,如果他们不同意,然后再战斗,这样可以激怒我们并使敌人懈怠。’隋国少师对隋侯说:‘必须迅速战斗。否则,我们将失去楚国的军队。’在速杞战斗中,隋国军队惨败。(如果采用季梁的策略,一定能胜利。)

又曰:吴国和楚国的两支军队在柏举列阵。吴国公子阖闾的弟弟夫概王,早上向阖闾请战说:‘楚国的相国囊瓦不仁,他的臣子没有战斗的意志,我们先攻击,他们的士兵一定会逃跑。然后我们的大军跟上,一定会战胜他们。’他带领五千人,先攻击囊瓦的士兵。楚军混乱,吴国大军大败楚军。

又曰:晋国军队攻打楚国,苗贲皇对晋文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是在他们的中军王族。请分配精锐部队攻击他们的左右两翼,而将三军集中攻击他们的步兵,一定会大败他们。’战斗中,晋将吕锜射中了楚恭王的眼睛。(锜,读作鱼绮切。)楚军夜间逃跑。晋国军队进入楚国,三天内住在楚国的馆舍。

又曰:求(人名)说:‘如果不行,那么君主不要出去。一个儿子带领军队,背城而战。不跟随的人,不是鲁国人。在你身上,齐国人攻打鲁国而不能战斗,是你的耻辱。’

又曰:彭城之战,晋国和楚国在靡角之谷相遇。晋文公准备撤退。雍子向军队发布命令说:‘照顾老人和小孩,照顾孤儿和病人,两个人服役,回家一个人,简选士兵,检查战车,喂马准备食物,军队排列战阵,烧毁营帐,明天将战斗。’撤退的人释放了楚国的囚犯,楚军夜间溃败。

又曰:我们进入他们的河曲,攻打他们的涑川,俘虏了他们的王官,剪除了他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有河曲之战。

又曰:栾武子想要报复楚国,韩献子说:‘不必。如果加重他们的罪责,民众将会背叛他们。没有民众,谁去战斗?’

又曰:晋国和楚国在鄢陵相遇。范文子不想战斗,郄至说:‘韩之战,惠公没有振作军队。’

又曰:潘尫的儿子与养由基蹲在甲胄上射他,向王展示,说:‘君王有两个这样的臣子,还担心战争吗?’

又曰:苗贲皇宣布:‘检查战车补充士兵,喂马磨利兵器,修整战阵加固行列,晚上吃食物并祈祷,明天再次战斗。’于是释放了楚国的囚犯。

又曰:智武子说:‘长时间的劳累还没有结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这是先王的制度。’诸侯都不想战斗,于是答应与郑国讲和。

又曰:晋阳处父侵犯蔡国,楚穆王前来救援,与晋国军队在江边对峙。阳子为此感到困扰,派人对穆王说:‘我听说,文官不违背顺从,武将不违背敌人。如果你想要战斗,我就撤退,你渡过江后布阵,快慢由你决定。’

又曰:宣子说:‘秦国俘虏了穿国(人名)。俘虏了一个卿。秦国胜利而归,我们用什么来回报他们?’于是双方都出兵战斗,交战。

《公羊传》说:在己巳日,晋文公与楚军在城濮战斗,楚军惨败,这是一场大战。

又曰:诈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诈,突然的意思,齐国人说的话。)

又曰:晋国人与秦穆公在殽山战斗,秦国失败。有人说:‘为什么晋文公在国丧期间使用诈战被贬低?’

又曰:狐壤之战,隐公被俘。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战斗?是为了避讳被俘。

又曰:齐桓公、卫成公、郑文公在郎地战斗,这是一场局部战争。为什么不说是战斗?因为军队失败了,国内不提战斗,只说失败。

又曰:当郑国军队攻打宋国时,在丁未日,在宋国战斗。战斗不提攻打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避免嫌疑。嫌疑是什么?嫌疑是与郑国人战斗,这是局部战争。为什么不提军队失败?因为国内不提战斗,只说战斗就等于失败。(与郑国人战斗在宋国,所以提到攻打是为了明确。)

《家语》说:齐国的大夫书攻打鲁国,季康子派冉求率领左师守卫,樊迟担任右师。季康子说:‘须也,弱。’(须,樊迟的名字。弱,年轻的意思。)有子说:‘他能用命。’等到齐军在郊外战斗时,还没有越过沟渠。(前面有沟渠,士兵不愿意越过。)樊迟说:‘不是不能,而是不相信你。(说季孙的德行不为人所知,不被民众所信任。)请与我约定三次,然后越过沟渠。’于是士兵们跟从他越过了沟渠。军队进入齐国,齐军撤退。冉有用戈,所以能够进入。(孔子听说后说:‘这是义。’在军队中能够击退敌人,符合义。)战斗结束后,季孙问冉有:‘你在战斗中,是学的还是天生的?’冉有回答说:‘学的。’季孙说:‘跟随孔子学习,这是学习的。’冉有说:‘就是从孔子那里学习。孔子,是大圣兼有文武之才,文武并用的人。我听说他的战斗方法,但还没有详细了解。’季孙很高兴。樊迟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季孙在这里可以称得上是喜欢有才能的人了。’

又曰:孔子说:‘黄帝驯服牛马,驯服猛兽,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战斗。’

又曰:子贡表达自己的愿望说:‘希望看到齐楚在漭荡之野合战,尘土飞扬,双方交战。’

《国语》说:申包胥说:‘战争,智慧是开始,仁爱是其次,勇气是再次。不智慧就不知道人的极限;不仁爱就不能共同承受三军饥饿劳累的痛苦;不勇敢就不能果断地决定重大计划。’

《战国策》说:魏国太子亲自率军,经过宋国外黄,徐子说:‘我有百战之术,现在太子亲自率军攻打齐国,一定能大胜,但财富不会超过魏国,地位也不会增加为王。如果失败,魏国就会万世无望。这是我百战之术。’太子说:‘请按照您的建议返回。’太子上了车请求返回,他的车夫说:‘将军出发后返回,和战败一样,不如继续前进。’于是与齐国战斗并战死。

《史记》记载说:黄帝教导熊、罴、貙、虎等野兽与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作战,经过三次战斗,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服虔说:阪泉,是一个地名。皇甫谥说:在现在的上谷地区。)蚩尤作乱,不服从黄帝的命令。黄帝于是征召各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的原野上作战,(服虔说:涿鹿,是一座山名,位于涿郡。张晏说:涿鹿在上谷。)最终擒获了蚩尤。(《皇览》记载:蚩尤的坟墓在东平郡寿张县关乡城中,高七尺,当地人在十月初祭祀他。有红色的气体升起,像一匹红色的丝绸,被称为蚩尤旗。)

又说: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声传遍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士兵(张晏说:率领黥布。)两万人渡过黄河去救援巨鹿。战斗取得小胜利后,陈馀再次请求增兵。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河,沉掉船只,砸破锅碗,烧毁房屋,只携带三天的粮食,向士兵展示必死无还的决心。于是他们立即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遭遇,经过九次战斗,切断他们的通道,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那时,楚军成为诸侯中最强大的,前来救援巨鹿的诸侯军队有十多个营垒,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攻击秦军时,其他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望。楚军战士人人都能抵挡十个敌人。楚军的呼喊声震撼天地,诸侯各国人人心中都感到恐惧。于是,项羽开始成为诸侯的上将军,所有军队都归他指挥。

又《淮阴侯传》记载:韩信说:这就是所说的‘驱赶市井之徒去作战’,这种形势不是把人置于死地,让他们各自为战;现在你处于安全的地方,大家都逃往宁地,还能利用他们吗!

又说:项王到达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汉军的骑兵追击者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计无法逃脱,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所面对的敌人都被击败,所攻击的都服从了,从未败北,统一了天下。现在突然被困在这里,这是天意要使我灭亡,不是战斗的过错。今天肯定是要决一死战,愿意和各位再决一死战。’

又《商君传》记载:商鞅的改革实行了十年,秦国百姓在路上不捡拾别人遗失的东西,山上没有盗贼。百姓在公战中勇敢,在私斗中胆怯。

又《蔺相如传》记载:廉颇说:‘我作为赵国的将领,有攻城野战的功绩,而蔺相如只是靠口才获得功绩,却位居我之上。’

又说:秦国人打开城门迎战敌人,九国军队逃跑,追击逃敌,战场上尸体百万,血流成河。(徐广说:卤,是指盾牌。)

《汉书》记载:汉王进入彭城,收缴项羽的美人和财物,举行盛大的宴会。项羽听说后,命令他的将领攻打齐国,自己率领三万精兵从鲁地出发,经过胡陵,到达萧县,清晨攻击汉军,在彭城灵壁东的睢水边大战,大败汉军,杀死很多士兵,睢水因此断流。包围汉王三圈。大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折断树木,掀翻房屋,扬起沙石,白天变得昏暗,楚军大乱,而汉王带着几十名骑兵逃脱。经过沛县,派人寻找家人,但家人已经逃散,无法找到。汉王在路上遇到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载着他们一起走。楚军的骑兵追赶得很紧,汉王推下两个儿子。滕公下马收容他们,于是得以逃脱。

又《张骞传》记载:身毒国位于大夏国的东南方向,相距数千里,那里的风俗是定居的,与大夏国相同,但气候潮湿炎热,那里的居民骑着大象去作战。

又《叙传》记载:赵充国、辛庆忌说:兵家的策略,最重要的是不战。

又《西南夷传》记载:姑缯叶瑜再次反叛,朝廷派遣水衡都尉吕辟胡率领郡兵去征讨他们。(辟,音壁。)吕辟胡不前进,蛮夷于是杀死了益州太守,乘胜与吕辟胡作战,战士中有四千多人溺水而死。他们又攻打武威、张掖、酒泉,烧毁民房。在第六年,陇西太守孙羌击败了他们。

又曰:萧何功劳最大,被封为酂侯,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盔甲,手持武器,多的人打了百多仗,少的人也打了几十仗,攻城夺地,大小功绩都有。现在萧何没有亲自上战场,却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

又曰:高帝末年,黥布反叛,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国派兵在徐、潼之间与他作战,楚军三军打算以互相救援作为奇兵。有人劝楚将说:‘黥布擅长用兵,人们都很畏惧他。而且兵法说,在自己的地盘作战是散兵。现在分三军,如果他们打败我们的一军,其余两军也会逃跑,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将没有听从。黥布果然打败了楚军的一军,其余两军也溃散逃跑。于是向西进军,与楚军在上兵相遇于蕲西,大战,黥布的军队败走。

又曰:赵充国讨伐先零羌,敌人长期聚集,松懈了,看到大军到来,抛弃了辎重,想要渡过湟水,道路狭窄,赵充国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追逐敌人应该迅速,赵充国说:‘这些被困的敌人不能逼迫太紧。慢慢驱赶他们,他们会不顾一切地逃跑;如果逼迫太紧,他们会拼死抵抗。’各位将领都说:‘好。’敌人果然跳入水中,有几百人溺水而死。于是击败了他们。

又《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说:又不能收集遗漏,招揽贤能,显扬隐居之士;又不能亲自参与战斗,攻城野战,有斩杀敌将、夺取敌旗的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九-注解

战:战斗,指两军或个人之间的武力冲突。在古代中国,战争不仅是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表现,也是文化和道德的较量。

惮:害怕,恐惧。在这里指战争的恐惧感。

惊:惊吓,使害怕。与‘惮’同义。

斗:搏斗,战斗。在这里指双方力量的对抗。

阴疑於阳必战:阴阳相争,必然会发生战斗。这里的‘阴’和‘阳’代表不同的力量或势力。

龙战于野:龙在野外战斗。这里的‘龙’通常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阴的道义是谦卑、顺从,不自满,这样才能保持其美好和强大。

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商汤与夏桀在鸣条之野战斗。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标志着夏朝的结束和商朝的建立。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与受战于牧野:周武王率领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在牧野与商纣王战斗。

晋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晋国的荀林父与楚国的楚子(楚庄王)在邲地战斗。

执燧象以奔吴师:拿着火炬和象来逃奔吴国军队。

齐伯郭启伐莒:齐国的郭启讨伐莒国。

宛羊牧:宛羊牧是一个人名,这里指宛羊牧对莒子提出的建议。

诸侯之戍谋:诸侯国的守卫策略。

孟懿子阳虎伐郓:孟懿子和阳虎攻打郓国。

宋多责赂於郑:宋国多次向郑国索要贿赂。

鲁宣公十二年:鲁宣公在位的第十二年。

狄人伐卫:狄族人攻打卫国。

卫懿公:卫国的国君。

皋落氏:一个古代部族名。

晋公子重耳: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

桀石:一种坚硬的石头。

齐侯:齐国的君主。

且于:莒国的一个城邑。

寿舒:莒国的一个城邑。

杞殖、华还:齐国的两位大夫。

蒲侯氏:莒国的一个城邑。

华周:华周即华还,是齐国的两位大夫之一。

肉食者:指在位的高官。

间:参与,干预。

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

曹刿:鲁国的一位将领。

长勺:鲁国的一个地名。

丙戌: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子。

郤献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彘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郑人:郑国的人。

射犬:郑国的公孙射犬。

子蒲:吴国的一位将领。

子期:吴国的一位将领。

子西:吴国的一位将领。

吴伐楚师:吴国进攻楚国军队的行动。

清发:水名,具体位置不详。

夫概王:吴国的一位君主。

困兽犹斗:比喻陷入绝境的野兽仍然会拼死抵抗。

致死:拼死。

半济而后可击也:等到对方渡河一半时再攻击。

楚人为食:楚国军队为了寻找食物。

奔食:逃跑寻找食物。

雍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五战及郢:经过五次战斗,最终到达郢城。

晋侯:晋国的君主。

秦师:秦国军队。

韩简:晋国的大夫。

斗士:勇敢的士兵。

公:晋侯的称呼。

出因其资:出国时利用他们的资源。

入用其宠:回国时利用他们的宠爱。

饥食其粟:饥饿时吃他们的粮食。

三施而无报:三次施舍而没有得到回报。

韩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泞:泥泞,道路泥泞。

还:回旋,绕行。

秦伯:秦国的君主。

楚子:楚国的君主。

隋: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季梁:隋国的一位将领。

隋侯:隋国的君主。

下之:向他投降。

囊瓦:楚国的一位相国。

属:部下。

卒:士兵。

苗贲皇:晋国的一位将领。

王族:王室成员。

锜:箭。

楚师宵遁:楚国军队在夜间逃跑。

馆穀:住宿。

求:人名。

背城而战:背靠城墙作战。

靡角之谷: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雍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河曲之战:晋国与楚国在河曲地区的一场战斗。

栾武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韩献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鄢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范文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郄至:晋国的一位将领。

韩之战:晋国与韩国的一场战斗。

惠公:晋惠公,晋国的君主。

潘尫之子:潘尫的儿子。

党与养由基:人名。

蹲甲而射之:蹲下身体射击。

苗贲皇徇:苗贲皇巡视。

智武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诸侯:各国的君主。

郑成:郑国的君主。

晋阳处父:晋国的一位将领。

蔡:国名。

楚子上:楚国的一位将领。

夹江而军:在江边驻军。

阳子:晋阳处父的称呼。

文不犯顺:文辞不违背顺理。

武不违敌:武力不违背敌人。

宣子:晋国的一位将领。

穿:人名。

城濮: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诈战:假装战斗。

狐壤之战:晋国与楚国在狐壤地区的一场战斗。

隐公:晋隐公,晋国的君主。

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郊: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冉求:人名。

樊迟:人名。

季康子:鲁国的一位君主。

冉有用戈:冉有用戈击退敌人。

子贡:孔子的一位弟子。

齐楚合战:齐国与楚国交战。

漭荡之野:广阔的平原。

申包胥:楚国的一位大臣。

炎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阪泉之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黄帝与炎帝作战的地方。

徐子:人名。

宋外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百战之术:百战的策略。

太子:魏国的太子。

御:车夫。

败北:战败。

卫侯:卫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家语: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战国策:古代兵家著作之一。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蚩尤: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战神,以铜头铁额著称,与黄帝作战。

涿鹿之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是黄帝与蚩尤作战的地方。

涿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东平郡寿张县关乡城中: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赤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现象,常与战争、灾异等联系。

项羽: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楚汉争霸中的主要人物。

卿子冠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当阳君:古代将领。

蒲将军:古代将领。

巨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王离:秦朝将领。

辕门:古代军队中的门,位于车阵前方。

淮阴侯:即韩信,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市人:古代指平民百姓。

东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汉王:即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胡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睢水:古代河流,位于今江苏省。

身毒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大夏: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赵充国: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

辛庆忌: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

姑缯叶瑜:古代西南夷的一个部落。

水衡都尉:古代官职,掌管水利。

辟胡:古代将领。

益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四川省。

武威: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张掖: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酒泉: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陇西: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

孙羌:古代将领。

酂侯:古代侯爵,韩信被封为酂侯。

黥布:西汉初年著名的将领。

徐: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潼: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蕲西: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先零羌:古代西北地区的民族。

湟水:古代河流,位于今青海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九-评注

《史记》开篇即以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为引,描绘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黄帝教熊罴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得胜,这体现了黄帝的智谋与武力。服虔、皇甫谥对阪泉的注释,不仅揭示了地理上的具体位置,也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黄帝征师诸侯,擒蚩尤于涿鹿之野,展现了黄帝的军事才能和统一天下的雄心。蚩尤冢的描述,则是对蚩尤传说的一种传承,反映了古人对英雄的崇拜。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其后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示士必死无还心,充分体现了楚军的勇猛和项羽的决断力。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无不人人惴恐,描绘了楚军的强大和项羽的威望。项羽入辕门,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彰显了项羽的威严和军威。

《淮阴侯传》中韩信的话,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士兵的心态。驱市人而战,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这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

项王至东城,二十八骑面对数千汉骑,项王仍决意决战,这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商君传》中,商鞅变法使秦民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蔺相如传》中,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反映了古代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荣誉观念。

《汉书》中,汉王刘邦与项羽的彭城之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楚汉相争的激烈。

《张骞传》中,对身毒国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叙传》中,赵充国、辛庆忌的话,强调了兵家之策,即在不战之中寻求胜利。

《西南夷传》中,姑缯叶瑜的叛乱和孙羌的平定,反映了古代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汉书》中,萧何功最盛,封酂侯,反映了古代功臣的荣誉和地位。

《汉书》中,高帝末年黥布反楚,楚将不听劝告,导致一军被破,反映了军事决策的重要性。

《汉书》中,赵充国讨伐先零羌,体现了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

《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自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理想和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三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3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