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汉光武帝(二)-原文
光武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
光武不省,会诸将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冯述评]
宋桂阳王休范举兵浔阳,萧道成击斩之。
而众贼不知,尚破台军而进。
宫中传言休范已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投名者以千数。
及到,乃道成也。
道成随得辄烧之,登城谓曰:“刘休范父子已戮死,尸在南冈下,我是萧平南,汝等名字,皆已焚烧,勿惧也!”
亦是祖光武之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汉光武帝(二)-译文
光武帝诛杀了王郎,收缴了文书,发现其中有数千份官吏与王郎勾结诽谤朝廷的奏章。
光武帝没有查看这些文书,而是召集将领们将其烧毁,并说:“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自己安心吧!”
[冯述评论]
宋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起兵,萧道成率军将其击败并斩杀。
然而,叛军并不知道刘休范已死,仍然攻破了朝廷的军队并继续前进。
宫中有传言说刘休范已经到了新亭,士人和百姓都感到惶恐不安,纷纷前往军营投名,人数多达数千。
等到他们到达军营,才发现是萧道成。
萧道成随即将这些投名册烧毁,登上城墙对他们说:“刘休范父子已经被杀,尸体在南冈下,我是萧平南,你们的名字都已经被烧毁,不必害怕!”
这也是效仿光武帝的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汉光武帝(二)-注解
光武: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谥号光武。
王郎:指王莽末年自称天子的王郎,后被刘秀击败。
交关谤毁:指与王郎有勾结并诽谤刘秀的文书。
反侧子:指心怀不安、摇摆不定的人。
宋桂阳王休范:指南朝宋的宗室刘休范,曾举兵反叛。
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谥号高帝。
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
新亭: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附近。
台军:指朝廷的军队。
萧平南:萧道成的官职名,平南将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汉光武帝(二)-评注
本文通过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刘秀和萧道成在处理叛乱时的智慧与策略。刘秀在击败王郎后,发现了大量与王郎勾结并诽谤自己的文书,但他选择不追究,而是将这些文书烧毁,以此安抚那些心怀不安的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刘秀的宽宏大量,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开国皇帝的远见卓识。通过不追究过去的错误,刘秀成功地稳定了人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萧道成在处理刘休范叛乱时,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刘休范被击败后,叛军并不知道他已经死亡,继续进攻朝廷军队。萧道成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烧毁了叛军的名册,并登上城墙宣布刘休范已死,叛军的名册已被销毁,以此安抚叛军和民众。这一举动不仅迅速平息了叛乱,也展示了萧道成的政治智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个事件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恕”和“以德服人”的思想。刘秀和萧道成都选择了不追究过去的错误,而是通过宽恕和安抚来稳定局势。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符合儒家的仁政思想,也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策略。作者通过对比刘秀和萧道成的处理方式,突出了他们在处理叛乱时的共同点,即通过宽恕和安抚来稳定局势。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刘秀和萧道成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理念。通过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处理叛乱时,往往更注重通过宽恕和安抚来稳定局势,而不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来镇压叛乱。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智慧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