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杨荣-原文
王振谓杨士奇等曰:“朝廷事亏三杨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当如何?”
士奇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
荣曰:“先生休如此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
振喜,翌日即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
士奇以荣当日发言之易。
荣曰:“彼厌吾辈矣,吾辈纵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内中出片纸,命某人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辈人,当一心协力也。”
士奇服其言。
[冯述评]
李彦和〈见闻杂记〉云:“言官论劾大臣,必须下功夫,看见眼前何人可代得。代者,必贤于去者,必有益于国家,方是忠于进言。若只做得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头,毫于国家无补,不如缄口不言,反于言责无损。”
此亦可与杨公之论合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杨荣-译文
王振对杨士奇等人说:“朝廷的事务让三位杨先生受累了,但三位先生也已经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杨士奇回答说:“老臣应当竭尽全力报效国家,直到死去为止。”
杨荣说:“先生不要这样说,我们这些人已经衰老,无法再为国家效力,应该选择年轻有为的人来报答皇上的恩德。”
王振很高兴,第二天就推荐了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随后依次提拔任用。
杨士奇认为杨荣当天的话说得太轻易了。
杨荣说:“他们已经厌倦我们了,我们即使自立,他们难道会自己放弃吗?一旦朝廷内部发出一纸命令,让某人入阁,我们就只能束手无策了。现在这四个人都是我们的人,我们应该齐心协力。”
杨士奇对他的话表示信服。
[冯述评]
李彦和在《见闻杂记》中说:“言官弹劾大臣,必须下功夫,看看眼前有谁可以替代。替代的人必须比被弹劾的人更贤能,必须对国家有益,这才是忠于进言。如果只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打出自己的名声,对国家毫无帮助,不如闭口不言,反而不会损害言官的责任。”
这段话也可以与杨公的言论结合起来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杨荣-注解
王振:明朝宦官,明英宗时期的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
杨士奇: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内阁首辅,是明初重要的政治人物。
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明朝重臣,他们在明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曹鼐、苗衷、陈循、高谷:均为明朝官员,被王振推荐并提拔使用。
李彦和:明朝官员,著有《见闻杂记》,记录了许多明朝的政治事件和人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杨荣-评注
这段文字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生态的复杂性,特别是宦官与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王振作为宦官,其权力之大足以影响朝廷重要官员的任免,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杨士奇和杨荣的对话揭示了当时文官对于宦官干政的无奈与适应,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忠诚的态度。
杨士奇的‘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厚忠诚和责任感,这种精神在明朝文官中颇为典型。而杨荣的回应则显示了一种更为现实的政治智慧,他认识到在宦官势力强大的情况下,文官需要更加谨慎和策略性地行事。
李彦和在《见闻杂记》中的评论,强调了言官在弹劾大臣时应有责任感和远见,必须考虑到替代者是否更贤能,是否对国家有益。这种观点与杨荣的策略性思维相呼应,都强调了在政治斗争中应有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整体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明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文官对于国家忠诚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政治文化的特点和文官在其中的角色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