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一-原文

《释名》曰:九旗之名,日月为常。画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尚书·君牙》曰: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

《周礼》曰:日月为常,十二旒。

《河图》曰:风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东方法青龙曰旗,南方法赤鸟曰鼠,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蛇曰旂,中央法黄龙曰常。’

《国语》曰:吴王会晋於黄池。吴王白常白旂,赤常赤旗。

《文选》曰:建辰旒之太常。

又曰:建太常兮裶々。

《释名》曰:交龙为旂,旂,奇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通以一赤色为之,无文采。诸侯所建也。

《尔雅》曰:有铃曰旂。(郭璞注曰:悬铃竿头,画交龙于旒。)

《诗》曰:王锡韩侯,淑旗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又曰:旂旐央央。

《礼记·月令》曰:天子春载青旂,夏载赤旂,秋载白旂,冬载玄旗。

《周礼》曰:交龙为九旂,诸侯所建。

《左传》曰:周分鲁大路大旂。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也。)

《释名》曰:旃,战也。战战恭巳而已。三孤所建,象无事也。

《说文》曰:旃,曲柄也。所以招士众也。

《世本》曰:黄帝作旃。

《尔雅》曰:因章曰旃。(郭璞曰:以白练为疏,因其文章,不复画也。)

《周礼》曰:通帛为旃。(大赤也。周正赤无所饰,孤卿所建也。)

《左传》曰:城濮之战,亡大旆之左旃。(旃旗名繁。旐曰旃。)祁瞒奸命,(当此之事而不治为事,军令也。)司马杀之以殉于诸侯。

《汉书》曰:田蚡前堂罗锺鼓,立曲旃。(如淳曰:通白为旃,苏林曰:柄上曲也。)

《孟子》曰:招庶人以旃。(田也。)

《西京赋》曰:虹旃霓旄。

又曰:树修旃。

《上林赋》曰:立历天之旂,曳梢星之旃。

《释名》曰: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翅尾也。将帅之所建也。

《礼含文嘉》曰:制度为科,物应以宜,明物以类感其方也。

《左传》曰:蒍敖为宰,择楚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右者,侠为军备;左者,追草为宿备。)前茅虑无,(如今斥候持绛及白幡,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备不虞,有无茅,明也。或以云:楚以茅为旗帜也。)中权,后劲,(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耳。)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兵矣。

《释名》曰:熊虎为旗,期也。将军所建,象其猛如熊虎,与众期其下也。

《礼记》曰:龙旂九旒,天子之旍也。

又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劲其怒。(注曰:以此四兽为军阵,象天也。画招摇星于旌旗上,以起居坚劲军之威怒。)

《周礼》曰: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金羽为旞,析羽为旌。(《物名》曰:有画异物,则异名也。)

又曰: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交龙为旗,诸侯所建也。大火仓龙,宿之心也。其属箕尾九星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鸟隼为旟,州里之所建也。鹑火朱鸟,宿之柳也,其属有七星也。)熊旗六斿,以象参伐。(熊虎为旗,师都之所建也。伐属白虎,宿与参连体而六星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龟蛇为旐,具鄙之所建营室立武宿也。与东壁连体而四星也。)弧旌枉矢以象弧。(《觐礼》曰:侯氏载龙旂弧韣,则旌旗之属皆有弧。弧以张縿之,幅有衣,谓之韣。又为矢象弧星,有矢象妖星,有枉矢。枉史者,蛇行有尾。由此云,枉矢,盖画之也。韣,音独。)

《左传》曰:礻匀服振振,取虢之旗。(礻匀,音均。)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注:日、月、星也。)

又曰:狄人伐卫,卫懿公战于荥泽。卫师败绩。灭卫。卫侯不去旗,是以甚败。

又曰:越伐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雠而勿杀。’

又曰: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获其蜂旗。(蜂旗,旗名。)

又曰:公孙庞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蜂旗於子姚之幕下。

又曰:郑伐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史记》曰:李斯上书云:’今陛下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汉书·郊祀志》曰:武帝将伐南越,以班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

《东观汉记》曰:耿弇追张步,步奔平寿,乃肉袒负斧锧於军门。而弇勒兵入据其城,树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部人诣旗下。众向十馀万,辎重七千馀,而皆罢遣归乡里。

沈约《宋书·舆服志》曰:五旗者,五色各一旗。以木牛承其下,盖取负重而安稳也。五旗缠竿即礼记德车结旌不画饰也。戎事乃散之。又武车绥旌垂舒之也。

《北史》曰:卢贲尝事隋文,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贲乃奏改周伐旗帜,更为嘉名,其青龙、驺虞、朱雀、玄武、千秋万岁之旗,皆贲所创也。

《隋书》曰:凡旗:太常画三辰,(日、月、五星。)旂画青龙,(皇帝升龙,诸侯交龙。)旟画朱雀,旌画黄麟,旗画白兽,旐画玄武,皆加云气。其旃物在军亦画其事号,加之以云气,徽帜亦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在军亦画其人官与姓名之事号,徽帜亦书之,画其所书之例。)旌节又画白兽,而折羽於其上。

又曰:司常掌旗物之藏,通帛之旗六以供郊丘之祀:一曰苍旗,二曰青旗,三曰朱旗,四曰黄旗,五曰白旗,六曰玄旗。

画缋之旗六以充王路之等,一曰三辰之常,二曰青龙之旗,三曰朱鸟之旟,四曰黄麟之旌,五曰白兽之旗,六曰玄武之旐。

皆左建旗而右建榻戟。(榻,它腊切。)

又曰:有继旗四以施军旅:一曰麾以供军将,二曰旞以供师帅,三曰旐以供旅师,四曰旆以供倅长。

《唐书》曰:元和中,淮南节度使马总进吴元济旌旗七百三十九事。

《家语》曰:子路言志云:’愿得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诗推度灾》曰:上出号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惊蛰,睹旗鼓,动三军,骇观其前,动化而天,情可见矣。

《战国策》曰:建七星之旗,天子之位也。

《穆天子传》曰:日月之旗,七星之文。(今旒上画日月及北斗星也。)

周迁《车服杂记》曰:晋元皇始制五牛之旗,设青在左,黄在中。

《六韬》曰:武王伐纣,悬纣之首於白旗。

《古司马军法》曰:夏后氏玄首人之执也,殷曰白天之义也,周曰黄地之道也,(旌首有铃曰旂。三王所以立,不失天地人之道也。)章夏以日月上明也,殷以虎上威也,周以龙上文也。(章,画饰也。三王画各有所法也。)

《郝萌占》曰:旗上有光,人主大喜,延年益寿。

黄石公《三略》曰:欲知敌形色可胜之符,先战以二十八骑。角人青衣赤旗东方七人,徵人赤衣黄旗南方七人。商人白衣黑旗西方七人,羽人黑衣青旗北方七人。凡二十八骑,象二十八宿。

《军令》曰:闻雷鼓音举白幢绛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

《王孙子》曰:桀纣或放南巢,或头悬赤旗,斯无它,不节财而暴人也。

《孙子》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又曰:无要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

《列子》曰: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鹖鹰鸢为旗帜。

《隋巢子》曰:天赐武王黄鸟之旗以伐殷。

《淮南子》曰: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诏之曰:’社稷之命在将军身,今国有难,愿子将而应之。’将军受命,乃令祝史太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旗鼓。

《楚辞》曰:驾龙辀兮乘雷,(辀,车轩也。)载云旗兮逶迤。

又曰:乘回风兮载云旗。

又曰:扬彗星以为旗。

又曰:乘赤豹兮狐从文貍,新夷车兮结桂旗。

宋玉《高唐赋》曰:眄兮若妖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若驾驷马,建羽旗。

相如《上林赋》曰:靡鱼须之桡旃,(以鱼须为旃柄,驱驰逐战也。)曳明月之珠旗。(以明珠缀饰旃。)

王沉《饯行赋》曰:曳招摇之修旗,若蜿虹之垂天。

崔骃《东巡颂》曰:升九龙之华旗。

《文选》曰:云旗拂霓。

又曰:牙纷缤。

又曰:旌旗拂天。

又曰:揭竿为旗。

又曰:曳彗星之飞旗。

又曰:朱旗所拂,九土披攘。

又曰:朱旗绛天。

又曰:建祝姑。(祝姑,旗名。)

又曰:青霞杂桂旗。

○旟

《释名》曰:鸟隼为旟。旟,誉也。军吏所建也。急疾趋事则有称誉也。

《尔雅》曰:错革鸟曰旟。(郭璞注曰:此谓全剥鸟皮毛置之竿头也。旧说刻革鸟置竿首也。孙叔敖云:革,急也。言画急疾之鸟於旒也。《周官》鸟隼为旟也。按《礼记》郑玄云,载之以示众,即此类也。《书》云:鸟战目革。《诗》云:如载呜茑鸟斯革。旌首鸟者,自是鸟之皮毛,明矣。)

《诗》曰: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又曰: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旆,旒垂也。)

《周礼》曰:鸟隼为旟,州里所建也。(州长之属)

○旐

《释名》曰:龟蛇为旐,兆也。龟知气兆之吉凶,建之于后,察度事宜之形兆也。

《尔雅》曰:绩广充幅,长寻曰旐。(郭璞注曰:帛全幅,长八尺者也。)

《诗》曰:设此旐矣。

又曰:建旐设旄,搏兽于敖。(周宣王也。)

《周礼》曰:龟蛇为旐,四斿,县鄙之所建也。

○旞

《释名》曰:全羽为旞,旞犹〈阝匮〉。〈阝匮〉也,顺滑貌也。(一作襚。)

《说文》曰:旞者,导车所载,全羽以为允,允而进也。

《周礼》曰:全羽为旞,导车所进。(车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也。)

○旌

《释名》曰:折羽为旌。旌,精光也。绥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蕊蕊然也。绥夏后氏之旌也,其形襄也。白旆,殷旌也,以帛继旐末也。翿,陶也。其貌陶陶下垂也。

《尔雅》曰:旄首曰旌。(郭璞注曰:戴旌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旄也。)

《广雅》曰:天子之旌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

《诗》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又曰:悠悠旆旌。

《礼记》曰:前有水则载青旌。(郑玄注曰:载,所谓举於旌首,所以警众者也。郑记王赞问曰:’举旌於首,当皆以皮邪画之耶?’郑答曰:’皆俱举皮置於首,不画羽为旌也。’

《周礼》曰:折羽为旌,游车所建。(游车,木路也,王以田也。全羽、折羽,皆五色文也。)

又曰:掌舍为帷官设旌门。(树旌以表门。)

《左传》曰:鄢陵之役,栾钅或见子重之旌,谓晋侯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旌也。’

又曰:范宣子假羽毛於齐而弗归。(折羽为旌,王者游车所建,齐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又曰:楚灵王之为令尹也,为王旌。

芋尹无宇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

又曰:卫宣公烝夷姜,与朔构急子。

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而杀之,寿子载其旗旌以先,盗杀之。

急子后往,盗又杀焉。

又曰: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

(靡旌,驱疾也。摩,近也。)

《公羊传》曰: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

(何休曰:茅旌,宗庙所用也。为宗庙所用,求以宗庙归首也。)

《史记》曰:秦并天下,以水德之始,旌旄节皆尚黑。

《汉书·文帝诏》曰:朝有进善之旌。

(应劭注:尧设五达之道,令人进善也。)

又曰:高祖使韩信与楚战,信潜伏人於楚军之侧。

方战,兵遂伪走,楚军逐之,乃令拔楚旌立汉旌,楚师望见奔走,遂败楚矣。

《后汉书》曰:世祖进师临河,连旌沿河十馀里。

《战国策》曰:苏秦为赵合从于楚。

威王曰:”寡人西接秦,秦虎狼之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

《汉武故事》曰:栾大有方术,常于殿前树旌,数百人因令自相击庭中,去地十馀丈,观者大骇。

《孟子》曰:齐景公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非其招也,夫招虞人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况以不贤招贤人乎。

《管子》曰:舜有告善之旌,示不蔽也。

《庄子》曰:楚昭王使延屠羊说以三旌之位、万锺之禄也。

《抱朴子·军术》曰:军始出而旌旗绕竿者,急住。

更待善时而出军。

《天文要集》曰:翼星明,旌旗用。

《赵氏兵书》曰:有鸟集将军旌上,将军增秩禄。

《文选》曰:蔽引高旌。

又曰:旌旗拂天。

又曰:霓为旌,翠为盖。

又曰:筌桡兮兰旌。(筌,此缘切。桡,音饶。)

又曰:建虹旌兮威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一-译文

《释名》说:九旗的名字,以日月为常。在旗端画上日月,是天子所树立的,意味着永远明亮。

《尚书·君牙》说:你们的祖辈和父辈,世代忠诚,为王家效力,有所成就,被记录在太常(官名)中。

《周礼》说:日月为常,十二旒。

《河图》说:风后说:‘我告诉你帝的五旗:东方的青龙为旗,南方的赤鸟为鼠,西方的白虎为典,北方的玄蛇为旂,中央的黄龙为常。’

《国语》说:吴王在黄池会合晋国。吴王使用白色的常旗和红色的旂旗。

《文选》说:树立有辰旒的太常。

又曰:建立太常旗。

《释名》说:交龙为旂,旂,奇也。画成两条龙相依相偎的样子。通常用一种赤色制作,没有花纹。是诸侯所树立的。

《尔雅》说:有铃铛的叫旂。(郭璞注解:在旗杆顶端悬挂铃铛,旗上画有交错的龙形。)《诗经》说:王赐给韩侯,美旗和装饰。龙旂鲜艳,铃铛响亮。又说:旂旐响亮。

《礼记·月令》说:天子春天使用青旂,夏天使用赤旂,秋天使用白旂,冬天使用玄旗。

《周礼》说:交龙为九旂,是诸侯所树立的。

《左传》说:周朝分封鲁国大路大旂。

又曰:三辰旂旗,昭示其光明。(三辰:日、月、星。)

《释名》说:旃,战也。战战兢兢,恭敬而已。三孤所树立,象征无事。

《说文》说:旃,曲柄也。用来招集士兵。

《世本》说:黄帝制作旃。

《尔雅》说:因章曰旃。(郭璞说:用白练做的稀疏布,因其花纹,不再绘画。)

《周礼》说:通帛为旃。(大赤色。周朝正赤色无装饰,孤卿所树立的。)

《左传》说:城濮之战,失去大旆之左旃。(旃旗名繁。旐曰旃。)祁瞒违抗军令,(当此之事而不处理为事,军令也。)司马杀之以殉于诸侯。

《汉书》说:田蚡在前堂摆放钟鼓,树立曲旃。(如淳说:通白为旃,苏林说:柄上曲也。)

《孟子》说:用旃招集百姓。(田也。)

《西京赋》说:虹旃霓旄。

又曰:树立长旃。

《上林赋》说:树立贯穿天空的旂,拖曳着星之旃。

《释名》说:杂色布料为物,用杂色缝缀其边缘作为翅尾。是将帅所树立的。

《礼含文嘉》说:制度为科,物应以宜,明物以类感其方也。

《左传》说:蒍敖为宰,选择楚国的令典,军队行进,右辕,左追蓐,(右者,侠为军备;左者,追草为宿备。)前茅虑无,(如今斥候持红及白幡,见骑贼举红幡,见步贼举白幡。备不虞,有无茅,明也。或以云:楚以茅为旗帜也。)中权,后劲,(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耳。)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兵矣。

《释名》说:熊虎为旗,期也。将军所树立,象征其猛如熊虎,与众人约定其下。

《礼记》说:龙旂九旒,是天子的旍旗。

又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劲其怒。(注解:用这四种动物为军阵,象征天。在旌旗上画招摇星,以表示军队的威猛和愤怒。)

《周礼》说:司常掌管九旗之物,各有名称,以备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金羽为旞,析羽为旌。(《物名》说:有画异物,则异名也。)

又曰: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交龙为旗,诸侯所树立的。大火为苍龙,宿之心也。其属箕尾九星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鸟隼为旟,州里之所树立的。鹑火为朱鸟,宿之柳也,其属有七星也。)熊旗六斿,以象参伐。(熊虎为旗,师都之所树立的。伐属白虎,宿与参连体而六星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龟蛇为旐,具鄙之所树立营室立武宿也。与东壁连体而四星也。)弧旌枉矢以象弧。(《觐礼》说:侯氏载龙旂弧韣,则旌旗之属皆有弧。弧以张縿之,幅有衣,谓之韣。又为矢象弧星,有矢象妖星,有枉矢。枉史者,蛇行有尾。由此云,枉矢,盖画之也。韣,音独。)

《左传》说:礻匀服振振,取虢之旗。(礻匀,音均。)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注解:日、月、星也。)

又曰:狄人伐卫,卫懿公战于荥泽。卫师败绩。灭卫。卫侯不去旗,是以甚败。

又曰:越伐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勿杀。’

又曰: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获其蜂旗。(蜂旗,旗名。)

又曰:公孙庞以徒五百人夜攻郑师,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

又曰:郑伐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史记》说:李斯上书云:‘现在陛下树立翠凤之旗,树立灵鼍之鼓。’

《汉书·郊祀志》说:武帝将伐南越,用木牛承其下,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

《东观汉记》说:耿弇追张步,步奔平寿,乃肉袒负斧锧于军门。而弇勒兵入据其城,树立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部人诣旗下。众向十馀万,辎重七千馀,而皆罢遣归乡里。

沈约《宋书·舆服志》说:五旗者,五色各一旗。用木牛承其下,取其负重而安稳也。五旗缠竿即礼记德车结旌不画饰也。戎事乃散之。又武车绥旌垂舒之也。

《北史》说:卢贲曾事隋文帝,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贲乃奏改周伐旗帜,更为嘉名,其青龙、驺虞、朱雀、玄武、千秋万岁之旗,皆贲所创也。

《隋书》说:所有的旗:太常画三辰(日、月、五星),旂画青龙(皇帝升龙,诸侯交龙),旟画朱雀,旌画黄麟,旗画白兽,旐画玄武,都加上云气。其旃物在军也画其事号,加上云气,徽帜也如此。(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在军也画其人官与姓名之事号,徽帜也书之,画其所书之例。)旌节又画白兽,而折羽于其上。)

又说:负责常事的官员掌管旗帜的收藏,有六种用白色丝绸制成的旗帜用于郊外和山丘的祭祀:分别是青旗、红旗、朱旗、黄旗、白旗和玄旗。还有六种装饰有图案的旗帜用于王的道路,分别是三辰之常、青龙之旗、朱鸟之旟、黄麟之旌、白兽之旗和玄武之旐。这些旗帜都是左面竖立旗帜,右面竖立战戟。(榻,它腊切。)

又说:有四种旗帜用于军队:一是麾旗供军将使用,二是旞旗供师长使用,三是旐旗供旅师使用,四是旆旗供副将使用。

《唐书》记载:元和中,淮南节度使马总进献了七百三十九件吴元济的旌旗。

《家语》记载:子路谈论志向时说:‘希望能得到五彩缤纷的旌旗,像蛇一样蜿蜒在地面上。’

《诗经·推度灾》说:上级发布号令来教化天下,雷声响起惊动了冬眠的动物,看到旗帜和战鼓,三军行动,前方惊心动魄,变化无穷,情感可见。

《战国策》说:建立七星旗帜,这是天子的位置。

《穆天子传》说:日月旗帜上有七星图案。(现在的旒上画有日月和北斗星。)

周迁的《车服杂记》说:晋元皇开始制作五牛旗帜,青色在左边,黄色在中间。

《六韬》说:武王伐纣,将纣的头颅悬挂在白旗上。

《古司马军法》说:夏后氏以黑色为旗帜之首,殷商以白色为正义之象征,周朝以黄色为地道之象征,(旗帜首端有铃铛的称为旂。三王之所以能立,是因为不失天地人之道。)夏朝以日月为标志,殷商以虎为威严,周朝以龙为文采。(章,指装饰。三王画各有法。)

《郝萌占》说:旗帜上有光芒,君主大喜,延年益寿。

黄石公的《三略》说:想要知道敌人的形色和战胜的征兆,先派出二十八骑侦察。青衣赤旗的七人在东方,赤衣黄旗的七人在南方,白衣黑旗的七人在西方,黑衣青旗的七人在北方。总共二十八骑,象征二十八宿。

《军令》说:听到雷声和鼓声时举起白幡和红旗,大小船只都进攻,不进攻的斩首。听到金锣声时举起青旗,船只都停止,不停下的斩首。

《王孙子》说:桀纣有时被流放到南巢,有时头悬赤旗,这都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不节俭财物而暴虐人民。

《孙子》说:因为语言听不见所以有鼓和铎,因为视线看不见所以有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民众视听的。

又说:不要用整齐划一的旗帜,不要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

《列子》说:黄帝与炎帝作战,用雕、鹖、鹰、鸢作为旗帜。

《隋巢子》说:天赐给武王黄鸟旗帜来讨伐殷商。

《淮南子》说:国家有难时,君主亲自到宫中召唤将军,下令说:‘国家的命运在将军身上,现在国家有难,希望您领兵应对。’将军接受命令后,让祝史太卜斋戒三天,到太庙占卜吉日,然后接受旗帜和战鼓。

《楚辞》说:驾驭龙车,乘坐雷声,载着云旗,蜿蜒而行。

又说:乘坐旋风,载着云旗。

又说:扬起彗星作为旗帜。

又说:乘坐赤豹,狐狸跟随文貍,乘坐新夷车,结上桂旗。

宋玉的《高唐赋》说:宛如妖艳的女子,举起袖子遮住阳光,眺望所思之人。忽然间,好像驾驭着四匹马,竖起羽毛旗帜。

相如的《上林赋》说:飘动的鱼须旗,拖着明亮的珠旗。

王沉的《饯行赋》说:拖着招摇的长旗,如同蜿蜒的彩虹。

崔骃的《东巡颂》说:升起九龙的华旗。

《文选》说:云旗拂过彩虹。

又说:旗帜纷繁。

又说:旌旗拂过天空。

又说:举起竹竿作为旗帜。

又说:拖着彗星般的飞旗。

又说:红旗所到之处,九土震动。

又说:红旗映照天空。

又说:竖起祝姑旗。

又说:青色的云霞与桂旗相杂。

○旟

《释名》说:鸟隼为旟。旟,赞誉也。军吏所建也。急速行动时有赞誉。

《尔雅》说:错革鸟为旟。(郭璞注:这是指将鸟皮毛全部剥下放在竿头。旧说刻革鸟放在竿首。孙叔敖说:革,急也。言画急疾之鸟于旒也。《周官》鸟隼为旟也。按《礼记》郑玄云,载之以示众,即此类也。《书》云:鸟战目革。《诗》云:如载呜茑鸟斯革。旌首鸟者,自是鸟之皮毛,明矣。)

《诗经》说: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又说: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旆,旒垂也。)

《周礼》说:鸟隼为旟,州里所建也。(州长之属)

○旐

《释名》说:龟蛇为旐,兆也。龟知气兆之吉凶,建之于后,察度事宜之形兆也。

《尔雅》说:绩广充幅,长寻曰旐。(郭璞注:帛全幅,长八尺者也。)

《诗经》说:设此旐矣。

又说:建旐设旄,搏兽于敖。(周宣王也。)

《周礼》说:龟蛇为旐,四斿,县鄙之所建也。

○旞

《释名》说:全羽为旞,旞犹〈阝匮〉。〈阝匮〉也,顺滑貌也。(一作襚。)

《说文》说:旞者,导车所载,全羽以为允,允而进也。

《周礼》说:全羽为旞,导车所进。(车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也。)

○旌

《释名》说:折羽为旌。旌,精光也。绥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蕊蕊然也。绥夏后氏之旌也,其形襄也。白旆,殷旌也,以帛继旐末也。翿,陶也。其貌陶陶下垂也。

《尔雅》说:旄首曰旌。(郭璞注:戴旌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旄也。)

《广雅》说:天子之旌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

《诗经》说: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又说:悠悠旆旌。

《礼记》说:前面有水就挂上青旌。(郑玄注:挂,所谓举于旌首,所以警众者也。郑记王赞问曰:‘举旌于首,当皆以皮邪画之耶?’郑答曰:‘皆俱举皮置於首,不画羽为旌也。’)

《周礼》说:折羽为旌,游车所建。(游车,木路也,王以田也。全羽、折羽,皆五色文也。)

又曰:掌舍为帷官设旌门。(树旌以表门。)

《左传》说:鄢陵之战,栾钅或见子重之旌,谓晋侯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旌也。’

又曰:范宣子借羽毛于齐而不归还。(折羽为旌,王者游车所建,齐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又有人说:楚灵王担任令尹时,为王立了旌旗。芋尹无宇砍断旌旗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这怎么行?’

又有人说:卫宣公烝夷姜,与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而杀之,寿子载其旗旌以先,盗杀之。急子后往,盗又杀焉。

又有人说:许伯说:‘我听说那些率领军队的人,会挥舞着旗帜快速前进然后返回。’(靡旌,驱疾也。摩,近也。)

《公羊传》说: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何休说:茅旌,宗庙所用也。为宗庙所用,求以宗庙归首也。)

《史记》说:秦国统一天下后,以水德为始,旌旗节杖都崇尚黑色。

《汉书·文帝诏》说:朝廷设有进善之旌。(应劭注:尧设五达之道,令人进善也。)

又有人说:汉高祖刘邦派韩信与楚军作战,韩信在楚军旁潜伏人员。正当战斗时,士兵假装逃跑,楚军追赶,韩信命令拔掉楚旗竖起汉旗,楚军看到后纷纷逃跑,于是打败了楚军。

《后汉书》说:光武帝刘秀进军到黄河边,连绵的旌旗沿着河岸延伸了十多里。

《战国策》说:苏秦为赵国在楚国合纵。威王说:‘我西接秦国,秦国是虎狼之国。我睡不安稳,吃不下饭,心神不宁,就像悬挂的旌旗一样。’

《汉武故事》说:栾大有方术,经常在殿前树立旌旗,数百人因此相互在庭院中击打,跳到十多丈高的地方,观看的人都非常惊骇。

《孟子》说:齐景公用旌旗招揽虞人,虞人没有来,齐景公打算杀他。这不是正确的招揽方式,因为招揽虞人应该用皮冠,庶人用旃,士人用旂,大夫用旌,何况用不贤的人去招揽贤人呢。

《管子》说:舜有告善之旌,表示不隐瞒善行。

《庄子》说:楚昭王派延屠羊说以三旌之位、万锺之禄。

《抱朴子·军术》说:军队刚开始出发时,如果旌旗绕着旗杆,就要紧急停止。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出发。

《天文要集》说:如果翼星明亮,那么旌旗就可以使用了。

《赵氏兵书》说:如果有鸟停在将军的旌旗上,将军将会得到晋升。

《文选》说:遮蔽引领高高的旌旗。

又有人说:旌旗拂过天空。

又有人说:彩虹作为旌旗,翠绿作为伞。

又有人说:用筌桡兮兰旌。(筌,此缘切。桡,音饶。)

又有人说:建立虹旌兮威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一-注解

常:常指经常、恒常,在此指九旗中的日月旗,象征着恒久不变的光明,常用于天子所建之旗。

旂:古代旗帜的一种,旌首有铃。

旃:用毛皮制成的旗帜。

物:物是一种杂色旗帜,以杂色布料缀边为翅尾,常用于将帅所建之旗。

旗:旗是一种军事旗帜,通常用于军队,象征军队的威严和力量。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和级别。

旒:旒指旗帜上的流苏或穗子,用于装饰旗帜,也象征旗帜的庄严。

斿:斿指旗帜上的飘带或穗子,用于装饰旗帜,也象征旗帜的庄严。

旞:古代军中指挥用的旗帜。

旌: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于军队或官员,通常用于指挥和标识。

旟:旟是一种旗帜,用鸟隼的羽毛制成,象征飞翔和速度。

旐:古代军中指挥用的旗帜。

金羽:金羽指用金色的鸟羽制成的旗帜,象征财富和尊贵。

析羽:析羽指用分散的羽毛制成的旗帜,象征灵活和多变。

云气:云气指旗帜上绘制的云彩图案,象征吉祥和尊贵。

徽帜:徽帜指旗帜上的徽记或标志,用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军队或单位。

社稷:古代国家神祇,代表国家的利益。

太常:太常是古代官名,掌管祭祀和礼仪,也指太常所掌管的旗帜。

司常:古代官名,掌管旗帜和礼仪之事。

国事:国事指国家的大事,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等。

军阵:军阵指军队的阵型或布署。

军政:军政指军事和政治事务。

旌节:旌节是古代使臣携带的标志,用于证明身份和使命。

德车:德车指载有德行的车辆,象征君主的德行。

灵鼍:灵鼍指神话中的灵龟,象征长寿和吉祥。

太一:太一指古代神话中的至高无上的神。

五色:五色指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象征五行。

木牛:木牛指用木头制成的牛,象征勤劳和稳重。

荆画幡:荆画幡指用荆条画制的旗帜。

北斗:北斗指北斗七星,象征方向和指引。

龙: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权力和尊贵。

朱雀: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南方和火。

玄武: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七宿,代表北方。

千秋万岁:千秋万岁指永远长寿。

青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七宿,代表东方。

驺虞:驺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仁慈和和平。

白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七宿,代表西方。

折羽:折羽指折断的羽毛,象征失败和衰败。

旗物:旗帜及其所代表的事物。

通帛:通用的布料。

郊丘之祀:郊祭和丘祭,指古代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

苍旗:古代旗帜之一,颜色为青黑色,用于祭祀。

青旗:古代旗帜的一种,颜色为青色。

朱旗:古代旗帜之一,颜色为红色,用于祭祀。

黄旗:古代旗帜之一,颜色为黄色,用于祭祀。

白旗:古代旗帜的一种,颜色为白色。

玄旗:古代旗帜之一,颜色为黑色,用于祭祀。

画缋:绘画装饰。

王路:皇帝的道路,比喻皇帝的权威。

三辰:指日、月、星。

朱鸟: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七宿,代表南方。

黄麟:古代神话中的中央七宿,代表中央。

榻戟:古代的一种兵器。

麾:古代军中指挥用的旗帜。

旆:古代军中指挥用的旗帜。

倅长: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吴元济:唐代将领,曾反叛。

旌旗:古代军中的旗帜。

子路:孔子的弟子。

旌旗缤纷:旗帜繁多,色彩斑斓。

号令:命令,指示。

震雷起而惊蛰:雷声大作,使蛰伏的动物惊醒。

七星之旗:古代天子使用的旗帜,上有七颗星。

日月之旗:古代天子使用的旗帜,上有日月图案。

北斗星:北斗七星,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星宿。

五牛之旗:古代晋元皇制作的旗帜,上有五头牛的图案。

玄首:古代官名,掌管祭祀。

白天:古代官名,掌管天文。

黄地:古代官名,掌管地理。

章:装饰。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

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中用来划分星空的二十八个星宿。

幢:古代旗帜的一种,旗帜上缀有羽毛。

绛旗:古代旗帜的一种,颜色为深红色。

金音:古代军中号令,用锣声表示。

赤旗:古代旗帜的一种,颜色为红色。

黑旗:古代旗帜的一种,颜色为黑色。

金鼓旌旗:古代军队中的指挥工具。

堂堂之阵:整齐严密的军阵。

雕鹖鹰鸢: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常用于装饰旗帜。

黄鸟之旗:古代传说中武王使用的旗帜,上有黄鸟图案。

祝史太卜:古代官名,掌管祭祀和占卜。

灵龟:古代占卜用的龟类动物。

吉日:吉利的日子。

龙辀:古代的车。

云旗:古代旗帜的一种,上有云彩图案。

回风:旋风。

彗星:彗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赤豹:红色的豹子。

狐从文貍:狐狸跟随有花纹的貍。

新夷车:新的战车。

结桂旗:用桂树叶子装饰旗帜。

鱼须之桡旃:用鱼须装饰旃柄。

明月之珠旗:用明珠装饰旃。

招摇之修旗:长长的旗帜。

蜿蜒:曲折延伸。

九龙之华旗:有九条龙图案的华美旗帜。

牙纷缤:旗帜飘扬的样子。

揭竿为旗:举起竹竿作为旗帜,比喻起事造反。

彗星之飞旗:彗星形状的旗帜。

朱旗所拂:朱色旗帜所及之处。

祝姑:古代旗帜的一种。

青霞杂桂旗:有青色云霞和桂树叶子装饰的旗帜。

鸟隼:猛禽,如鹰、隼。

誉:称赞。

错革鸟:用皮革制成的鸟形装饰。

革:皮革。

干旟:古代旗帜的一种,形状像鸟。

旒垂:旗帜上的流苏。

州里: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

龟蛇:龟和蛇,古代认为有灵性。

兆:预兆,征兆。

全羽:整只羽毛。

导车:引导车队的车辆。

绥:古代旗帜的一种,形状像羽毛。

蕊蕊然:羽毛飘动的样子。

翿:古代旗帜的一种,形状像羽毛。

陶陶:飘动的样子。

旄首:旗帜的顶端装饰。

蕊蕊:羽毛飘动的样子。

游车:古代王侯出行时乘坐的车。

掌舍:古代官名,掌管宫廷的宿卫。

帷官:古代官名,掌管帷幕。

旌门:用旌旗装饰的门。

鄢陵之役:古代的一场战役。

子重:古代的一个将领。

羽毛:古代旗帜的一种,用羽毛装饰。

令尹:春秋时期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

旌旌:旌旗的复数形式,指多面旗帜。

断:此处指公开批评或反对。

旌摩垒:旌旗挥动,接近敌垒,表示军队的进击。

肉袒:裸露上身,表示投降或表示诚意。

茅旌:用茅草制成的旌旗,用于宗庙祭祀。

鸾刀:装饰有鸾鸟图案的刀,古代贵族或官吏所用。

旄节:古代使臣所持的旌旗和节杖,用于证明身份和使命。

进善之旌:表示推荐或表彰善行的旌旗。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曾协助刘邦建立汉朝。

楚军:楚国的军队。

汉旌:汉朝的旗帜。

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

合从: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联合对抗强国。

威王:楚威王,楚国的国君。

方术:古代的神秘术数,包括占卜、符咒等。

虞人:古代掌管山林草木的官吏。

皮冠:用皮革制成的帽子,古代庶民所用。

士:古代的士人,指有学问的人。

大夫:古代的贵族,官职在士之上。

招:召唤,邀请。

延:邀请,召唤。

屠羊说:古代的一个寓言人物,象征有才能的人。

三旌之位:指高官厚禄。

万锺之禄:极言丰厚的俸禄。

军术:军事策略。

翼星:古代星宿之一,与军事有关。

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文选:古代文学选集。

霓:彩虹,此处比喻旗帜。

筌桡:捕鱼的竹器,此处比喻旗帜。

兰旌:用兰花装饰的旌旗。

虹旌:彩虹般的旌旗,比喻威武的旗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一-评注

楚灵王之为令尹也,为王旌。芋尹无宇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一种矛盾,即令尹与王的权力冲突。令尹作为王的辅佐,却拥有王的旌旗,象征着王的权威,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可接受的。芋尹无宇的批评,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对于权力界限的敏感和对于政治秩序的维护。

卫宣公烝夷姜,与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而杀之,寿子载其旗旌以先,盗杀之。急子后往,盗又杀焉。 这段文字描述了卫宣公与其子急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最终急子被杀的悲剧。通过描述急子载旗旌的行为,展现了古代战争中旌旗作为军队标志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的争夺和对于生命的漠视。

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靡旌,驱疾也。摩,近也。) 这句话中,许伯提到了旌旗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旌旗的摆动象征着军队的快速行进,同时也表示军队的士气高昂。这反映了古代军事中旌旗作为军队精神的象征。

《公羊传》曰: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何休曰:茅旌,宗庙所用也。为宗庙所用,求以宗庙归首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楚庄王伐郑时,郑伯肉袒以示投降,手持茅旌,表示对宗庙的尊重。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宗教和祭祀的重视,以及通过宗教仪式来达成政治目的的策略。

《史记》曰:秦并天下,以水德之始,旌旄节皆尚黑。 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统一天下后,以水德为始,旌旗和节杖都采用黑色,这是古代五行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也反映了秦朝的统治特色。

《汉书·文帝诏》曰:朝有进善之旌。应劭注:尧设五达之道,令人进善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汉文帝时期设立进善之旌,鼓励人们提出好的建议,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开明和对于民意的重视。

又曰:高祖使韩信与楚战,信潜伏人於楚军之侧。方战,兵遂伪走,楚军逐之,乃令拔楚旌立汉旌,楚师望见奔走,遂败楚矣。 这段文字描述了汉高祖刘邦利用韩信的计谋,通过改变旌旗来迷惑敌人,最终导致楚军溃败。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对于心理战术的运用。

《后汉书》曰:世祖进师临河,连旌沿河十馀里。 这句话描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进军时,旌旗连绵不绝,展示了军队的规模和气势。

《战国策》曰:苏秦为赵合从于楚。威王曰:’寡人西接秦,秦虎狼之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苏秦合纵连横的策略,以及威王对于秦国威胁的担忧。

《汉武故事》曰:栾大有方术,常于殿前树旌,数百人因令自相击庭中,去地十馀丈,观者大骇。 这段文字讲述了汉武帝时期,栾大有利用旌旗进行的一种神秘仪式,展示了古代方术的神秘和诡异。

《孟子》曰:齐景公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非其招也,夫招虞人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况以不贤招贤人乎。 这段文字通过孟子对齐景公行为的批评,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礼仪和身份的重视。

《管子》曰:舜有告善之旌,示不蔽也。 这句话讲述了古代舜帝设立告善之旌,以示公正无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

《庄子》曰:楚昭王使延屠羊说以三旌之位、万锺之禄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楚昭王通过旌旗和禄位来吸引人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

《抱朴子·军术》曰:军始出而旌旗绕竿者,急住。更待善时而出军。 这句话讲述了军事行动中对于旌旗的观察,反映了古代军事中对天象和吉凶的重视。

《天文要集》曰:翼星明,旌旗用。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天文观测中,翼星明亮时适宜使用旌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天文的重视。

《赵氏兵书》曰:有鸟集将军旌上,将军增秩禄。 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军事中,将军旌旗上有鸟集,预示着好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吉凶预兆的迷信。

《文选》曰:蔽引高旌。又曰:旌旗拂天。又曰:霓为旌,翠为盖。又曰:筌桡兮兰旌。(筌,此缘切。桡,音饶。)又曰:建虹旌兮威夷。 这些文字描述了旌旗的各种形态和用途,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旌旗的多样性和象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3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