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原文
○良将下
《后周书》曰:王思政初入颍川,士卒八千人,城既无外援,亦无叛者。
思政常以勤王为务,不营资产。
尝被赐园池,思政出征后,家人种桑果。
及还,见而怒曰:’匈奴未灭,去病辞家,况大贼未平,何事产业!’
命左右拔而去之。
故身陷之后,家无蓄各。
又曰:元定有勇略,每战必陷阵,然未尝自言其功。
太祖深重之,诸将亦称其长者。
又曰:蔡祐少有大志,与乡人李穆,布衣齐名。
尝相谓曰:’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安能久处贫贱耶!’
言讫,各大笑。
穆即申公,后皆如其言。
又曰:王罴为华州刺史。
时茹茹渡河南寇,候骑已至幽州。
朝廷虑其深入,乃征兵发士马,屯守京城,堑诸街巷,以备侵轶。
右仆射周惠达召罴议之。
罴不应命,谓其使曰:’若茹茹在渭北者,王罴率乡里自破之,不烦国家兵马。何为天子城中,遂作如此惊动,由周家小儿性怯致此。’
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同,皆此类也。
又曰:刘亮,本名道德。
累迁左大都督,从擒窦泰,复弘农与沙苑之后,并力战有功,迁车骑大将军,开府,封长广公。
亮以勇敢见知,为当时名将,并屡陈谋策,多合机宜。
太祖谓之曰:’卿文武兼资,即孤之孔明也。’
乃赐名’亮’,并赐姓侯莫陈氏,出为东州刺史。
卒,丧还京师,太祖亲临之,泣而谓人曰:’股肱丧矣,腹心何寄!’
又曰:王杰,本名文达。
太祖奇其才,擢授扬烈将军、羽林监,寻加都督。
太祖尝谓诸将曰:’王文达,万人敌也,但恐勇决太过耳。’
复潼关,破沙苑,争河桥,战邙山,皆以勇敢闻。
亲待日隆,赏赐加於伦等。
於是赐姓宇文氏。
又曰:于谨平江陵还,太祖亲至其第,宴语极欢。
赏谨奴婢一千口,及宝物,并金石丝竹乐一部。
谨自以久当权,位望隆重,功名既立,愿保优闲。
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着铠甲等。
太祖识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
遂不受。
又曰:蔡祐,字承先。
有膂力,便骑射。
从征伐,常溃围陷阵,为士卒先。
军还之日,诸将争功,祐终无所竞。
太祖每叹之,尝谓诸将曰:’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其论叙。’
其见知如此。
《三国典略》曰:周高琳每征战,勇冠诸军。
太祖谓之曰:’公即我之韩、白也。’
又曰:胡僧祐为梁名将,常以鼓吹置於斋中,恒坐对之,以自娱玩。
或谏之曰:’公名望隆重,朝野具瞻,此是羽仪,可自居外。’
僧祐曰:’我性爱之,恒须见耳。’
又曰:北齐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光禄大夫那瑰之子也。
世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神武戒文襄曰:’有谗此人者,勿信之。’
文宣尝与金宴射,亲持槊走马以拟金胸者三,金坚不动。
赐帛千匹,因过其宅,置酒作乐。
《北史》曰:隋文帝尝从容命高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於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将论功!’
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
又曰:周将王思政久经军旅,每战惟着破衣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得免。
又曰:韩果从平窦泰於潼关,周文依其规画,军以胜返,赏真珠金带一腰。
《隋书》曰:李密,父宽,骁勇善战,幹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
又曰: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
好读兵书,兼精占候。
又曰:宇文忻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
后拜右领军大将军,恩赐弥重。
忻妙解兵法,驭戎齐整,当时六军有一善事,虽非忻所建,在下辄相谓曰:’此必忻法也。’
其见推服如此。
又曰:薛世雄,性廉谨,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帝由是嘉之。
帝尝从容谓群臣曰:’我欲举好人,未知诸君识不?’
群臣咸曰:’臣等何能测圣心。’
帝曰:’我欲举者薛世雄。’
群臣皆称善。
帝复曰:’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於是超拜右翊卫将军。
又曰:杨玄感欲立名,阴求将领。
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思,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
文振因言於帝,帝嘉之。
顾谓群臣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
於是赉物千段,礼遇益隆。
又曰:突厥入朝,上赐之射,突厥一发中的。
上曰:’非贺若弼无能当此。’
於是命弼。
弼再拜而咒曰:’若赤诚奉国者,当一发破的。如其不然,发不中也。’
既射,一发而中。
上大悦,顾谓突厥曰:’此人天赐我也!’
《唐书》曰:刘黑闼为窦建德将奇兵,东西掩袭,多所克获,每临危难而色不变,军中号为’神勇’。
又曰:屈突通平薛仁杲之际,宝物山积,诸将争取。
通一无所犯。
高祖闻之,曰:’通清正奉国,著於终始,名下定不虚也。’
赐金银六百两,杂彩千段。
又曰:右武侯将军张士贵破反獠而还,太宗劳之曰:’闻公亲蒙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无以加也。朕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尝闻其语未睹其实,於公方见之矣。’
又曰:文德皇后之葬也,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士马出宿於章武门。
太宗夜使宫官至二将军处,宇文士及开营内使者,志玄闭门不内,曰:’军门不可夜开。’
使者曰:’此有手敕。’
志玄曰:’夜中不辨真伪。’
竟停使者至晓。
太宗闻而叹曰:’此真将军也,周亚夫何以加焉。’
又曰:霍王元范,高祖第十四子也,母曰’张美人’。
元范少善骑射,初为吴王时,尝从太宗游猎,遇群兽,命射之,矢不虚发,兽无遗者。
太宗抚其背曰:’汝才艺过人,恨今无所施耳。当天下未定,我得汝岂不安乎!’
又曰:王君廓统兵经略东都,王世充将郭士行、许罗汉前后入掠。
君廓辄击退之,拜右武卫将军。
诏劳之曰:’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击众未之前闻!非惟骁勇绝人,亦足以显卿忠节也。’
又曰:突厥入寇,王君廓邀击破之,俘斩二千馀人,获马五千匹。
高祖闻而大悦,征之入朝,赐与御马,令殿廷乘之而出。
又谓侍臣曰:’吾闻蔺相如叱秦王,目眦出血。君廓往击,建德将出战,徐勣遏之,君廓愤发大呼,目及鼻耳一时流血。此之壮气,何谢古人,不可以常例赏之。’
复赐锦袍金带,还领幽州。
又曰:高宗时,吐蕃陷安西四镇。
长寿初,蕃军逼安西府,则天令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将军阿史那忠节等,率师拒之。
孝杰至安西,合战屡捷,大破蕃军,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
则天大悦,谓侍臣曰:’昔贞观年中俱统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复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兹功效,竭尽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足可嘉。’
迁左卫大将军。
又曰:薛仁贵击九姓突厥於天山,军将发,高宗出甲,令仁贵射之,射穿五重。
时九姓众十馀万,令骁健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箭,中三人,其馀下马请降,并坑之。
更就碛北安抚馀众而还。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将士长歌入汉关。’
又曰:刘仁轨,显庆四年,出为青州刺史。
五年,大军征辽,令仁轨监统水军,以后期免,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
寻检校带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军长史,仍别领水军二万袭破倭贼数万於白波,虏获船舰四百馀艘。
倭及耽罗等国皆遣使诣之请降。
初,仁轨将发带方州,谓人曰:’天将富贵此翁耳!’
乃於州司请历日一卷,并七庙讳,人怪其故,答曰:’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
至是果以军功显正,除带方州刺史。
又曰: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
时安西突厥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款塞通和,元振就其牙帐计会军事。
时天大雪,元振立於帐前,与乌质勒言议,须臾,雪深风冷,元振未尝移足,乌质勒年老,不胜寒苦,会罢而死。
又曰:李晟,临洮人也,祖思恭,父钦,代居陇右,尝为裨将。
晟数岁而孤,事母以孝闻。
少雄烈,有材力,善骑射,年十八从军,身长六尺,勇敢绝伦。
时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击吐蕃,有骁将乘城拒斗,颇多杀士卒,忠嗣募军中能射者射之。
晟乃引弓,一发而毙,三军大呼。
忠嗣厚赏之,因抚其背曰:’此万人之敌也。’
又曰:贞元五年九月,马燧与太尉晟召见於延英殿,上喜其有大勋力,皆图形於凌烟阁,列於元臣之次。
九年十月,召见延英殿,因拜,手仆於地,上亲起之。
又曰:王栖耀,性谨厚,善骑射。
始起兵,涉寇境太深,遇游骑四合,百步内立表俾之环视,发必破的。
虏相顾恐惧,徐而解去。
尝猎会稽山中,有逸林白额兽卒起草中,应弦而毙。
在苏州尝与诸文士游虎丘寺,平野霁日,先一箭射空,再发贯之,江东文士自梁肃已下歌咏焉。
又曰:李愬既执送吴元济,裴度建彰义军节,拥降卒万馀人次入焉。
李愬具櫜鞬候度马首。
度将避之,愬曰:’此方不识上下等威之分久矣,请公因以示之。’
度以宰相礼受愬谒,众耸观焉。
明日,愬以师还于文成栅。
度乃视节度使观察及刺史事,蔡人大悦。
又曰:李光颜为河东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皆有功。
后随高崇文平蜀,搴旗斩将,出入如神,由是稍稍知名。
授兼御史大夫。
时兄光进官亦至兼御史大夫,军中号曰’大大夫’、’小大夫。’
《国语·周语》曰:邵公告单公曰:’晋有三伐,勇而有礼,返之以仁。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见其君必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舍之,仁也。’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河上公注云:’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也。’
《六韬》曰:兵入殷郊,见太公曰:’是吾新君也。’而商容曰:’非也。其人虎据而鹰峙,威怒自副,见利欲发,进不顾前。’后见武王曰:’是新君也,见敌不怒。’
《献帝春秋》曰:张辽问吴降人曰:’紫髯将军长上短下谁也?’
答曰:’是孙会稽。’
《会稽典录》曰:张立之为人刚毅,志意慷慨。
太祖尝抑之曰:’尔不念诗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谓左右曰:’丈夫当为卫、霍,将十万,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耶!’
《荆州记》曰:邓遐,襄阳人也。
勇力绝人,历位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名将。
袁子《世说》曰:吕布之破也,太祖给众官军乘,使取军中物惟所欲。
众人皆重载,惟袁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
众人闻之大惭。
刘向《新序》曰:
孙武、乐毅之徒,皆前世之贤将也。
久远深奥,其事难知。
至於吴汉,近时人耳,
起於贩马,立为良将,
乘名竹帛,天下归德,
此可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译文
《后周书》记载:王思政刚到颍川时,有士兵八千人,城里没有外援,也没有叛逃的人。王思政总是把勤王作为自己的职责,不去经营自己的财产。曾经被赐予园林池塘,王思政出征后,家人种上了桑树和果树。等他回来后,看到这些,生气地说:‘匈奴还没有被消灭,霍去病都辞别家乡,何况大敌还没有平定,怎么能经营产业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拔掉它们。所以后来他身陷困境之后,家里没有储备的物资。
《后周书》又记载:元定有勇猛和谋略,每次战斗必定冲锋陷阵,但从不自夸自己的功绩。太祖非常看重他,其他将领也称赞他的品德高尚。
《后周书》还记载:蔡祐年轻时就立有大志,和同乡李穆以平民身份齐名。他们曾经相互说:‘大丈夫应该建立功名,以获得富贵,怎么能长久地生活在贫贱之中呢!’说完,大家都大笑。李穆就是申公,后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后周书》又记载:王罴担任华州刺史。当时茹茹渡过黄河南侵,侦察兵已经到达幽州。朝廷担心他们深入内地,于是征召士兵和马匹,驻守京城,挖掘街道巷子,以防备入侵。右仆射周惠达召见王罴商议此事。王罴没有回应命令,对使者说:‘如果茹茹在渭北,王罴会率领乡里的人自己打败他们,不用麻烦国家的军队。为什么天子要在城中惊慌失措,这都是周家那些胆小鬼造成的。’王罴轻视权势,坚守正道,都是这种态度。
《后周书》又记载:刘亮,原名道德。多次升迁至左大都督,跟随皇帝擒获窦泰,收复弘农和沙苑之后,并肩作战有功,升任车骑大将军,开府,封为长广公。刘亮以勇敢著称,是当时的名将,并且多次献计献策,很多都被采纳。太祖对他说:‘你文武双全,就像是我的孔明。’于是赐名‘亮’,并赐姓侯莫陈,出任东州刺史。去世后,灵柩返回京城,太祖亲自前来,哭着对人说:‘我的股肱之臣去世了,我的心腹之人寄托在哪里!’
《后周书》又记载:王杰,原名文达。太祖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提拔他为扬烈将军、羽林监,不久又加封都督。太祖曾经对将领们说:‘王文达,是万夫不当之勇,只是担心他过于勇猛决断。’他收复潼关,攻破沙苑,争夺河桥,在邙山战斗,都以勇敢著称。皇帝对他越来越亲近,赏赐也越来越多。于是赐姓宇文。
《后周书》又记载:于谨平定江陵后返回,太祖亲自到他的府邸,设宴畅谈,非常愉快。赏赐于谨一千口奴婢,以及宝物,还有一部乐器的音乐。于谨自认为长久掌权,地位和声望都很高,功名已经建立,希望保持悠闲。于是献上自己以前骑过的骏马和穿过的铠甲等。太祖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说:‘现在大敌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于是没有接受。
《后周书》又记载:蔡祐,字承先。有很强的力量,擅长骑射。跟随征战,常常在战斗中突破重围,冲锋陷阵,为士兵们做先锋。军队返回时,其他将领争功,蔡祐始终没有争抢。太祖经常赞叹他,曾经对将领们说:‘承先嘴上不说功绩,我会代表他记录。’他就是这样被认可的。
《三国典略》记载:周高琳每次征战,勇猛冠绝各军。太祖对他说:‘你就是我的韩信、白起。’
《三国典略》又记载:胡僧祐是梁朝的名将,经常把鼓吹放在自己的书房里,常常坐着对着它们,以自娱自乐。有人劝他说:‘您的名望很高,朝野上下都在关注您,这是仪仗队,您可以放在外面。’僧祐说:‘我生性喜欢它们,总是想看到它们。’
《北史》记载:北齐斛律金,字阿六敦,是朔州敕勒部人,光禄大夫那瑰的儿子。他性格诚实直率,擅长骑射,行军打仗用匈奴的方法,看尘土就能知道马步多少,嗅地就能知道军队的距离远近。神武皇帝警告文襄皇帝说:‘有诋毁这个人的人,不要相信他们。’文宣皇帝曾经和斛律金一起宴射,亲自三次用槊刺向斛律金胸膛,斛律金坚如磐石,不动分毫。皇帝赐给他一千匹布,然后经过他的宅邸,设宴欢庆。
《北史》又记载:隋文帝曾经随意地让高颎和贺若弼谈论平定陈国的事,高颎说:‘贺若弼先献上十个计策,后来在蒋山苦战打败了敌人。我只是一个文官,怎么敢和将军们谈论功绩!’皇帝大笑,当时的人称赞他有谦让的风度。
《北史》又记载:周将王思政久经沙场,每次战斗只穿破旧的衣甲,敌人怀疑他不是将帅,所以得以幸免。
《北史》又记载:韩果在潼关跟随平定窦泰,周文皇帝根据他的计划行事,军队因此获胜而返回,赏赐给他一条真珠金带。
《隋书》记载:李密的父亲李宽,勇猛善战,谋略过人,从周朝到隋朝,多次担任将领,官至柱国、蒲山郡公,被称为名将。
《隋书》又记载:史万岁年轻时就英勇威武,擅长骑射,敏捷如飞。喜欢读兵书,精通占卜。
《隋书》又记载:宇文忻经常参与机密会议,出入皇帝的卧室内外,在禅让之际,宇文忻出了力。后来被封为右领军大将军,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宇文忻精通兵法,治理军队井井有条,当时六军中有一件好事,虽然不是宇文忻提出的,但下面的士兵们都说:‘这一定是宇文忻的方法。’他就是这样被推崇和服从的。
《隋书》又记载:薛世雄性格廉洁谨慎,凡是他行军破敌的地方,一丝一毫也不侵犯,皇帝因此嘉奖他。皇帝曾经随意地对群臣说:‘我想推荐一个好人,不知道各位能否识别?’群臣都说:‘我们怎么能测度圣意呢。’皇帝说:‘我想推荐的是薛世雄。’群臣都表示赞同。皇帝又说:‘薛世雄廉洁正直,有古人的风范。’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右翊卫将军。
《隋书》又记载:杨玄感想要建立名声,暗中寻求将领。他对兵部尚书段文振说:‘杨玄感世代受到国家的恩宠,宠爱超过常人,如果不立功在边疆,怎么能弥补责任!如果边疆有战事,我希望能执鞭从军,稍微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明公掌管军事,我敢向您倾诉心腹。’段文振因此向皇帝进言,皇帝对此表示赞赏。皇帝回头对群臣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所以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于是赐给他一千段布,礼遇更加隆重。
《隋书》又记载:突厥人入朝,皇帝赐给他们射箭,突厥人一箭中的。皇帝说:‘除了贺若弼没有人能射中这个目标。’于是命令贺若弼。贺若弼跪拜并祈祷说:‘如果我是真心爱国的人,这一箭一定能射中靶心。如果我不是,这一箭就不会中。’射箭后,一箭中的。皇帝非常高兴,回头对突厥人说:‘这个人是我天赐的!’
《唐书》记载: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擅长使用奇兵,东西夹击,屡次获胜,每次面临危险时脸色不变,军中称他为‘神勇’。
《唐书》又记载:屈突通在平定薛仁杲时,宝物堆积如山,其他将领都争相夺取。屈突通却毫发不犯。高祖听说了这件事,说:‘屈突通清廉奉国,始终如一,他的名声名不虚传。’赐给他六百两金银,一千段布。
《唐书》又记载:右武侯将军张士贵平定叛军后返回,太宗慰劳他说:‘听说您亲自承受箭矢,为士兵们做先锋,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没有您这样勇猛的。’太宗曾经听说以身报国的人不顾性命,但从未见过实际情况,直到看到了张士贵。
又说:文德皇后的葬礼上,段志玄和宇文士及分别率领士兵和马匹在章武门外住宿。太宗夜间派宫官到两位将军那里,宇文士及打开营门让使者进入,而段志玄却闭门不让进,说:‘军门不能夜间打开。’使者说:‘这里有皇帝的手令。’段志玄说:‘夜深无法分辨真假。’最终让使者等到天亮。太宗听说后感叹说:‘这真是位将军,周亚夫又怎能比得上他。’
又说:霍王元范,是高祖的第十四个儿子,母亲是‘张美人’。元范年轻时就擅长骑射,在他还是吴王的时候,曾经跟随太宗打猎,遇到一群野兽,他下令射击,箭箭不虚发,野兽无一生还。太宗拍着他的背说:‘你的才艺超过常人,只可惜现在没有地方施展。当天下未定之时,我能有你这样的辅佐,难道不安心吗!’
又说:王君廓统率军队镇守东都,王世充的将领郭士行、许罗汉前后入侵掠夺。王君廓每次都能击退他们,被封为右武卫将军。皇帝下诏慰劳他说:‘你用十三人打败了一万敌军,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事迹未曾听闻!不仅勇猛无比,也足以彰显你的忠诚。’
又说:突厥入侵,王君廓设伏击败了他们,俘虏斩杀了两千多人,缴获了五千匹马。高祖听后非常高兴,征召他回朝,赐给他御马,让他骑着马出入宫殿。又对侍臣说:‘我听说蔺相如斥责秦王时,眼中都流出血来。王君廓在战斗中,建德将领要出战,徐勣阻止他,王君廓愤怒地大呼,眼睛和鼻子耳朵都流出血来。这种壮烈的气概,哪里比得上古人,不能按常规赏赐他。’又赐给他锦袍金带,让他回到幽州。
又说:高宗时期,吐蕃攻陷了安西四镇。长寿初年,吐蕃军队逼近安西府,武则天命令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将军阿史那忠节等人率军抵抗。王孝杰到达安西后,连续取得胜利,大败吐蕃军,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武则天非常高兴,对侍臣说:‘以前贞观年间统一得到这些吐蕃城池,后来西部边疆失守,都陷于吐蕃之手。现在既然收复了旧地,边境自然就无事了。王孝杰建立了这样的功绩,竭尽忠诚,甚至徒步前行,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如此忠诚诚恳,非常值得赞扬。’于是升任他为左卫大将军。
又说:薛仁贵在天山击败了九姓突厥,军队即将出发时,高宗拿出铠甲,让薛仁贵射击,射穿了五重甲。当时九姓突厥有十多万人,他派了十个勇猛的人来挑战,薛仁贵射出三箭,射中三人,其余的人下马请降,都被杀掉。然后薛仁贵又到碛北安抚剩余的敌军返回。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将士长歌入汉关。’
又说:刘仁轨在显庆四年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显庆五年,大军征讨辽东,命令刘仁轨监统水军,因为晚到而免于责罚,特别下令他穿着白衣随军效力。不久被任命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兼任熊津道行军长史,还另外率领两万水军袭击并击败了数万倭贼于白波,缴获了四百多艘船舰。倭国和耽罗等国都派使者来请求投降。起初,刘仁轨准备出发时,对人说:‘上天将要使这位老人富贵。’于是他在州司请求一卷历书和七庙的忌讳,人们对他的原因感到奇怪,他回答说:‘准备平定辽海,颁布国家的正朔,让夷人习俗遵循。’结果他确实因为军功显赫而被重用,被任命为带方州刺史。
又说:郭元振担任安西大都护。当时安西突厥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请求通好,郭元振在其营帐中商议军事。当时下着大雪,郭元振站在帐前,与乌质勒商议,不久,雪深风冷,郭元振没有移动过脚步,乌质勒年老,无法忍受寒冷,会面结束后去世。
又说:李晟,是临洮人,祖父是思恭,父亲是钦,世代居住在陇右,曾经担任副将。李晟几岁时父亲去世,他以孝顺闻名。他年轻时就勇猛,有力量,擅长骑射,十八岁时从军,身高六尺,勇敢无比。当时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有勇将登城抵抗,杀伤了许多士兵,王忠嗣招募军中擅长射箭的人射击他。李晟拉开弓,一箭就射死了他,全军欢呼。王忠嗣重重赏赐了他,并拍着他的背说:‘你是万人的对手。’
又说:贞元五年九月,马燧和太尉李晟在延英殿被皇帝召见,皇帝因为他们有大功而高兴,在凌烟阁为他们画像,排在元臣的行列中。贞元九年十月,再次在延英殿召见他们,因为拜见而跪倒在地,皇帝亲自将他扶起。
又说:王栖耀性格谨慎厚道,擅长骑射。起初起兵时,深入敌境太深,遇到游骑兵四面包围,他在百步内立起标志让他们环视,发射的箭必中目标。敌人互相看着感到恐惧,慢慢散去。他曾经在会稽山中打猎,有一只逃逸的森林中的白额野兽突然出现在草中,他一箭射中,野兽应声倒下。在苏州,他与众多文人游览虎丘寺,在晴朗的田野上,他先射空箭,再射中目标,江东的文人都为此歌颂。
又说:李愬抓捕并送交了吴元济,裴度建立彰义军节,率领一万多投降的士兵再次进入敌境。李愬带着弓箭等待裴度的马头。裴度想要躲避,李愬说:‘这里的人很久没有认识到上下级威严的区别了,请您借此机会展示给他们看。’裴度以宰相的礼节接受李愬的拜见,众人震惊地看着。第二天,李愬带领军队返回文成栅。裴度于是接管了节度使、观察使和刺史的事务,蔡人非常高兴。
又说:李光颜担任河东的副将,讨伐李怀光、杨惠琳都有功。后来跟随高崇文平定蜀地,拔旗斩将,出入如神,因此逐渐成名。被任命为兼御史大夫。当时他的哥哥李光进也官至兼御史大夫,军中称他们为‘大大夫’和‘小大夫’。
《国语·周语》记载:邵公告诉单公说:‘晋国有三位勇士,他们勇敢且有礼,用仁爱来约束自己。我曾三次驱逐楚国的军队,这是勇敢;见到楚王必定快步前进,这是有礼;能够俘获郑伯却放了他,这是仁爱。’
《老子》说:‘用道来辅助君主的人,不会依靠兵力来强盛天下,果敢而不自夸,果敢而不炫耀。’河上公注解说:‘应当果敢地推让,不要自夸取得美名。’
《六韬》说:‘军队进入殷郊,见到太公说:“这是我们的新君主。”而商容说:“不是。”那个人像虎一样蹲伏,像鹰一样屹立,威严自现,见到利益就想要发动,进攻时不顾前后。’后来见到武王说:“这是新君主,见到敌人不愤怒。’
《献帝春秋》记载:张辽问投降的吴国人说:“紫髯将军长上短下的是谁?”回答说:“是孙会稽。”
《会稽典录》记载:张立之为人刚毅,志向慷慨。太祖曾经压制他说:“你不思念诗书,追求圣道,却喜欢骑马击剑,这只是普通人的用途,哪里值得看重!”并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应当成为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军队,驰骋沙漠,驱逐戎狄,建立功勋,成就称号,怎么能成为博士呢!”
《荆州记》记载:邓遐,是襄阳人。勇力过人,历任冠军将军、数郡太守,被誉为名将。
袁子《世说》记载:吕布被击败时,太祖给军官们分配了战利品,让他们任意取用。众人都是满载而归,只有袁涣只拿了几百卷书和粮食。众人听说后都感到非常惭愧。
刘向在《新序》中写道:孙武、乐毅这些人,都是前代的杰出将领。他们的智慧和策略深远而神秘,他们的故事难以完全理解。
至于吴汉,是近世的人物,他原本是贩卖马匹的商人,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将领,凭借他的名声和才能,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这是值得人们仰慕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注解
勤王:指忠诚于国家,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战争或事务中,以保卫国家。
资产:指财产、财富。
匈奴: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
去病:指西汉名将霍去病,以勇猛善战著称。
大贼:指大的敌人或叛乱者。
产业:指个人或家族的财产。
长者: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申公:指蔡祐的乡人李穆,这里指李穆的德行。
幽州: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侵轶:指入侵或侵犯。
权势:指权力和势力。
守正:指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
股肱:比喻重要的助手或部下。
孔明: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以智谋著称。
羽林监: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
潼关:古代中国的一个关隘,位于陕西省潼关县。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一座山,历史上多次成为战场。
巨猾:指狡猾的大敌。
膂力:指人的体力、力量。
溃围陷阵:指在战斗中突破敌人的包围,冲锋陷阵。
机宜:指适宜、恰当的措施。
韩、白:指战国时期的韩国名将韩信和赵国名将白起,以勇猛著称。
羽仪:指古代官员的仪仗队。
敕勒: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掌管宫廷宴会等事务。
神武: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以勇猛著称。
文襄:指北齐的文襄帝高澄,高洋的弟弟。
蒋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座山,历史上多次成为战场。
柱国:古代官名,掌管军事,位高权重。
蒲山郡公: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尊贵。
骁勇:指勇猛、勇敢。
占候:古代预测吉凶的一种方法,类似现代的占卜。
帷幄:指古代军帐,也比喻决策之处。
禅代:指帝位或官位的交替。
右领军大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军队。
六军:古代中国军队的六个主要部分。
右翊卫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边裔:指边疆地区。
风尘之警:指边境地区的战事或警报。
兵革:指战争。
丝发之功:指微小的功劳。
贺若弼:北周至隋朝的名将,以勇猛著称。
神勇:指非常勇猛。
清正:指清廉正直。
反獠:指反叛的士兵或盗贼。
矢石:指箭矢和石头,代指战争。
报国:指为国家效力。
命:指命令、指派。
文德皇后:文德皇后是唐朝太宗李世民的原配皇后长孙氏,因其德行高尚,被尊称为文德皇后。
段志玄:段志玄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宇文士及:宇文士及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与段志玄一同守护章武门。
太宗:太宗指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手敕:手敕是指皇帝亲手写的命令。
周亚夫:周亚夫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治军严谨著称。
霍王元范:霍王元范是唐朝高祖李渊的第十四子。
吴王:吴王指的是唐朝的吴王李恪。
太宗游猎:太宗游猎指的是皇帝李世民狩猎的活动。
矢不虚发:矢不虚发是指射出的箭矢没有空发,即每一箭都命中目标。
王君廓:王君廓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右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是唐朝的武官职位,负责军事。
突厥:突厥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唐朝有多次战争。
俘斩:俘斩是指俘虏并斩杀。
高祖:高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御马:御马是指皇帝的马。
殿廷:殿廷是指皇宫中的大殿。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国家,与唐朝有多次战争。
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个军事重镇。
武威军总管:武威军总管是唐朝的军事职位,负责管理武威军。
阿史那忠节:阿史那忠节是唐朝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个军事重镇。
左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是唐朝的武官职位,负责宫廷保卫。
薛仁贵:薛仁贵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九姓突厥:九姓突厥是突厥的一个分支。
天山:天山是位于中亚的一座山脉。
刘仁轨:刘仁轨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青州刺史:青州刺史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官员职位。
辽:辽是指辽国,与唐朝有多次战争。
倭:倭是指古代日本。
郭元振:郭元振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智谋著称。
乌质勒:乌质勒是突厥的一个部落首领。
临洮:临洮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是唐朝的军事职位,负责管理河西地区。
裨将:裨将是指副将。
凌烟阁:凌烟阁是唐朝皇宫中的一座楼阁,用于表彰功臣。
太尉:太尉是唐朝的官职,地位很高,相当于宰相。
王栖耀:王栖耀是唐朝的将领,以武艺高强著称。
吴元济:吴元济是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势力之一。
裴度: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以政治才能著称。
彰义军:彰义军是唐朝的一支军队。
李光颜:李光颜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李怀光:李怀光是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势力之一。
杨惠琳:杨惠琳是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势力之一。
高崇文:高崇文是唐朝初年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搴旗斩将:搴旗斩将是指高举旗帜,斩杀敌将,形容英勇善战。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唐朝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大大夫:大大夫是对李光颜的尊称。
小大夫:小大夫是对李光进(李光颜的兄弟)的尊称。
邵公:邵公是周朝的著名政治家。
单公:单公是周朝的官员。
晋:晋是指晋国,古代国家。
楚君:楚君是指楚国的国君。
郑伯:郑伯是指郑国的国君。
河上公:河上公是《老子》的注释者。
《六韬》:《六韬》是古代军事著作。
太公:太公是指姜子牙,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武王:武王是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孙会稽:孙会稽是指孙策,吴国的奠基人。
张立之:张立之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太祖:太祖是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卫、霍:卫、霍是指西汉的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著名的将领。
博士:博士是指古代的学者。
邓遐:邓遐是东汉末年的将领。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古代的武官职位。
数郡太守:数郡太守是指管理数个郡的官员。
名将:名将是指著名的将领。
袁涣:袁涣是东汉末年的官员。
紫髯将军:紫髯将军是指张辽,曹操的部将。
孙武: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乐毅: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曾帮助燕昭王收复燕国失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前世:前世,指过去的时间,这里指的是孙武和乐毅生活的时代。
贤将:贤将,指有才能和德行的将领。
久远深奥:久远,指时间久远;深奥,指道理深奥,不易理解。
吴汉:吴汉,东汉初期名将,汉光武帝刘秀的重要将领之一,以勇猛善战著称。
近时人:近时人,指接近当时的人,这里指吴汉。
贩马:贩马,指买卖马匹。
立为良将:立为,指被任命为;良将,指优秀的将领。
乘名竹帛:乘名,指凭借名声;竹帛,指书写用的竹简和丝绸,这里指通过文书或记录来传播名声。
天下归德:天下,指全国;归德,指归心于德行,这里指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兵部-卷七-评注
刘向《新序》中的这段文字,首先对孙武和乐毅这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孙武,即孙子,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所著《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兵圣。乐毅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刘向将这两位人物并提,意在强调他们都是前世的贤将,其军事才能和智慧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久远深奥的,非同寻常之人难以理解。
接着,刘向提到了吴汉。吴汉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出身贫寒,从贩马起家,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这里,刘向通过对比孙武、乐毅和吴汉三位将领,表达了一种观点:虽然孙武、乐毅等古代名将的才能令人敬仰,但吴汉这样的近时人物,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同样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种成就同样值得人们仰慕。
‘乘名竹帛’一语双关,既指吴汉凭借自己的名声和才能在竹帛(古代书写材料)上留下了自己的事迹,也暗含了吴汉的名声和事迹被后世所传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天下归德’则表达了吴汉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和敬仰。
这段文字体现了刘向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他认为,无论是古代的名将还是近时的将领,只要有才能、有德行,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慕。同时,这也反映了刘向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