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泌-原文
肃宗子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
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
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
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
李泌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使广平为吴太伯乎?”
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
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
上乃以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以属焉。
倓闻之,谢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泌-译文
唐肃宗的儿子建宁王李倓性格英勇果断,有才能和谋略。
他跟随皇帝从马嵬向北行进,军队人数少且力量薄弱,多次遇到盗贼,李倓亲自挑选勇猛的士兵,在皇帝前后护卫,浴血奋战以保护皇帝。
皇帝有时过了时间还没吃饭,李倓悲伤哭泣不能自已,军中的人都注目于他,
皇帝想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让他统领众将东征,
李泌说:“建宁王确实有元帅的才能;但广平王是兄长,如果建宁王功成名就,难道会让广平王成为吴太伯那样的人吗?”
皇帝说:“广平王是长子,何必以元帅的职位为重?”
李泌说:“广平王还未正式成为太子,现在天下艰难,众人的心都寄托在元帅身上,如果建宁王立下大功,陛下即使不想让他成为储君,那些与他共同立功的人会答应吗?太宗和太上皇就是这样的例子。”
皇帝于是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众将都归他统领。
李倓听说后,向李泌道谢说:“这本来就是我的心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泌-注解
肃宗:唐肃宗李亨,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之子,在位期间面临安史之乱的严峻挑战。
建宁王倓:李倓,唐肃宗之子,封为建宁王,以英勇果敢著称,曾多次在战场上保护其父。
马嵬:今陕西省兴平市西,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亡的路线之一,也是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
李泌: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智谋和忠诚著称,对唐肃宗有重要影响。
广平王俶:李俶,唐肃宗长子,后为唐代宗,封为广平王,是唐朝第八位皇帝。
吴太伯:周文王的兄长,因让位给弟弟而成为吴国的始祖,常被用来比喻让贤的行为。
冢嗣:指嫡长子,即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宫殿,也用来指代太子之位。
储副:指皇位继承人,即太子。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开创贞观之治闻名。
太上皇:指退位的皇帝,这里指唐玄宗李隆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泌-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记载了唐肃宗时期的一段历史。建宁王李倓以其英勇果敢和忠诚,多次在战场上保护其父唐肃宗,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然而,李泌的谏言揭示了皇室内部的复杂关系。李泌认为,尽管李倓有才能,但广平王李俶作为长子,应当被立为太子,以避免因李倓的功绩而引发的皇位继承问题。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李倓的英勇和李泌的智慧,还反映了唐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继承问题。李泌的谏言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长子继承制的重视,以及为避免兄弟阋墙而采取的谨慎态度。唐肃宗最终采纳了李泌的建议,立广平王为太子,这一决定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孝”观念。李倓的忠诚和英勇是对“孝”的体现,而李泌的谏言则是对“礼”的维护,即遵循长子继承制,避免因个人功绩而破坏皇室秩序。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家族和谐的重要原则。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李倓的悲泣和李泌的冷静分析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同时,这段文字也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唐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继承问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孝”观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