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四-原文

许慎《说文》曰:印,执政所持信也。

刘熙《释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为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史记》苏秦曰:’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岂能珮印乎?’

又曰:犀首,(司马彪曰:魏官名也。如今虎牙将军也。)姓公孙,名衍。张仪卒后,犀首入相秦,珮五国相印,为从约长。

又曰:汉王与郦食其谋挠楚权。食其曰:’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六国之后,无立锥之地。闻陛下德义,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莫若立六国后。’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珮之矣。’张良从外谒汉王,方食,具以郦生语告。子房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

又曰:郦寄与典客刘揭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将之,行令军中。

又曰:栾大言方技,乃拜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印,珮天疏喃军、地疏喃军、大通将军印,又封大乐通侯。天子刻玉印,曰大通将军。使者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亦衣羽衣,立白茅上授印,以示不臣也。数月珮六印,贵振天下。

‘《汉书·艺文志》曰:’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书、虫书,(师古曰:缪篆,谓古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又曰:郦食其说齐王曰:’项氏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臣瓒曰:项羽忄宏於爵,赏玩惜候印,不能封人。《韩信传》作刑,义两通。)

又曰:张耳责让陈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与耳,耳不敢授。馀走如厕,客有说耳:’天予不取,返授不祥。’急取之。耳乃珮其印,遂收其兵,由此大有隙。

又曰:夏侯婴从捕虏降卒,得印一匮。

又《赵尧传》曰: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熟视尧,曰:’尾馛易尧。’遂拜为御史大夫。

又曰:严助曰:’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方外,不劳一卒,不损一戟,而威德并行。如使越却噬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文颖曰:颜行为雁行,在前故曰颜也。)斯与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人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又曰: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金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授封。辅政岁馀,病困,大将军光自封,日磾卧授印绶。

又曰:王莽篡位,遗谒者即拜龚胜太子师友、祭酒,以印绶就加胜,辄推不授,曰:’吾授汉厚恩,尾馛报。今老矣,旦暮入地,岂宜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又曰:王莽篡位,遣五威将军王骏率甄阜等六人,多赍金帛遗单于,谕晓以授命代汉状。因易单于印,故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诏命令上故印。左姑夕侯苏从旁谓单于曰:’未见新印文,宜勿与。’单于曰:’印文何由蜂更?’遂解故印绶奉上。将率授着新绶,不能视印。饮食至夜乃罢。右率陈饶谓诸将率曰:’向者姑夕侯疑印文,几令单于不与人。如今视印,见其变改,必求故印,此非辞说所能距也。’即引斧椎坏之。明日,单于果遣右骨都侯当白将率曰:’汉赐单于玺,言玺不言章,又无汉字,诸王以下乃有汉言章。今即去玺加新,与臣下无别,愿得故印。’将率示以故印,谓曰:’新室顺天制作,单于宜承天命,奉新室之制。当还白。’单于知己无可奈何,又多得赂遗,即遣弟右贤王奉马牛随将率入谢。

又曰:王莽篡位,莽皇孙功崇公宗坐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印三,一曰’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藏薄冰’,(祉,福也。冠存巳夏处南山,就阴凉也。藏薄冰亦阴。)二曰’肃圣宝继’,(莽自谓舜后,能肃敬,得天宝龟,宗欲继之也。)三曰’德封昌图’。(宗自言以德见封,当昌炽授图籍也。)后事发,案验,宗自煞。

‘《东观汉记》曰:’更始立,以上为太常偏将军,时无印,得定武侯家丞印珮之。’

又曰:马援上书曰:’印书’成皋令’,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牛,正一县长吏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宜齐同。’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

又段颎上书曰:’掠得羌侯君长金印三十一,锡印一枚,皆簿入。’

‘《后汉书》曰:’寇恂初为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於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君春,尊之称也。)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隳大信,(隳,毁也。)沮向化之心,生离叛之隙,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祗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至,恂进印绶带於况,使者不得己,乃承制诏之,况授而归。’

又曰:献帝迁许,徐璆以廷尉徵,当诣京。道为袁术所劫。术死,军破,璆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耶?’璆曰:’昔苏武困於匈奴,不坠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又曰:延熹八年,沛国戴异得黄金印,无文字。遂与广陵人龙尚等共祭,并作符书,称太上皇,伏诛。

又曰:张鲁在汉中,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功曹阎谏以必为祸先,鲁从而止。

‘《魏志》曰:袁绍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笑而恶焉。’

又曰:杨奉以天子都安邑,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

又曰:许允善相印,出为镇北将军。将拜,以印不善,使更刻之,如此者三。允曰:’印虽始成,而已被辱。’问送印者,印果怀之而坠於厕。

又曰:平原太守刘邠取印囊及山鸡毛着器中,使管辂筮之,辂曰:’内方外圆,五色成文,合宝守信,出则有章,此印囊也。’

又曰:咸熙元年,镇西将军卫瓘上雍州兵於城都县得璧、玉印各一,印文似’成信’字。依周成王归禾之义,宣示百官相国府。

‘《吴志》曰:刘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陆逊报语,并刻权印以置其所。权每与禅、亮书,常送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以封行之。’

‘《晋书》曰:孔愉封餘不亭侯。愉曾行经餘不亭,见笼龟於路者,买而放之溪中流,左顾者数四。及是铸侯印而左顾,三改如初,印工告愉,愉悟,乃珮焉。’

又曰:赵王伦僣位,而以荀且之惠取悦人情,金银冶铸不给於印,故有白板之侯,君子耻服其章。

‘《宋书》曰:孔琳之为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所居着绩,时责众官献便宜。琳建言曰:’夫玺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信。官莫大於皇帝,爵莫尊於公侯,而传国之玺,历代递用,袭封之印,奕世相传,贵在仍旧,无所改作。今世惟尉一职,独用一印,至内外群官,每迁悉改,讨寻其义,私所未达。若谓官各异姓,与传袭不同,则未若异代之为殊也;若论其名器,虽有公卿之贵,未若帝王之重;若以或有诛夷之臣,忌其凶秽,则汉用秦玺,延祚四百,未闻以子婴身戮国亡而弃之不珮。帝王公侯之尊,不疑於传玺,人臣众僚之卑,何嫌於即印?载籍未闻其说,推别自乖其准,而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贯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若置新官,官多印少,文或零失,然后乃铸,则仰裨天府,非惟小益。’

‘《齐书》曰:巴西人赵续伯反,秦其乡人李弘为圣王。弘乘佛舆,以五彩裹青石,诳百姓,云天与己玉印,当王蜀。后败。’

‘《梁书》曰:何思澄自廷尉正迁治书侍御史。宋齐以来,此职甚轻,天监初,始重其选。车前依尚书二丞,给三驺,执盛印青囊,旧事纠弹印绶在前故也。’

又曰:王莹拜将军,印工铸其印,六铸而龟六毁。既成,镇空不实,曹鼬用之。居职六日,暴卒。

‘《后魏书》曰:祖莹为散骑侍郎,孝昌中,於广干王弟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玉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又曰:高祖诏军警给雀印传符,次给马印。

又曰:高祖承明元年,上谷郡人献玉印,有蛟龙之文。

‘《唐书》曰:朱泚遣其将韩旻领兵三千趣奉天,时奉天未有武备。泚召段秀实与谋,秀实诈从之,乃与将吏谋煞泚,且欲追韩旻兵回。窃姚令言印,不遂,乃以司农寺印倒印符牒,旻莫辩其印,遑遽而回。’

‘应劭《汉官仪》曰:印者,因也。正所以虎纽者,阳类虎,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龟者阴物,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孝武皇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二千石以下铜。’

‘《汉旧仪》曰:诸侯王黄金橐驼印,文曰’玺’。列侯黄金龟纽,文曰’之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橐驼纽,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皆铜印鼻纽,文曰’印章’。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

‘《续汉·礼仪志》曰:印玺柙金镂,大贵人、长公主铜镂。’

‘《江表传》曰:吴历陵县有名山临水,高百丈,其上三千丈有七穿,相传谓之石印,石印神有三郎。时历陵长表言石印文发,孙皓大喜,遣使祭历陵。使者以高梯上,省印文,诈以朱书曰:’楚九州都杨作天子。’还以印文启皓,皓曰:’太平之主,非孙复谁?’以印绶拜三郎为王。’

又曰:诸葛恪被诛,弟融刮金龟印,服之而死。

‘《抱朴子》曰:古之入山者,珮黄神越章印,其阔四寸,其字百二十,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

‘崔豹《古今注》曰:奏劾者絺为囊,盛印於前,示奉法而行,非奏劾者以青缯为囊,盛印於后。’

‘《郭子》曰:大将军王敦起事,丞相导兄弟诣门谢,甚有忧色。尚书周顗始入,丞相呼顗曰:’伯仁,以百口赖卿。’顗直过不应,既入,苦相申救甚至。既释,顗大悦,饮酒致醉而出。导等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煞诸贼奴,当取一金印如斗大系肘也。’

《列仙传》曰:方回者,尧时人,至夏桀末为官士,为人所劫,闭之宫中,从求道,因化而得去,更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

《拾遗记》曰:禹治水,黄龙曳尾於前,玄龟负青泥於后。玄龟,河精之使者,龟颔下有印,文皆古文,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使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之人聚土为界,乃遗象也。

又曰:王溥即王吉之后也,佣书於洛,美形貌,又多文辞。来僦其书者,丈夫赠其衣冠,妇人遗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积粟十廪,九族莫不仰其衣食。洛阳称其为善而得富也。溥先时家贫,穿井得铁印,铭曰’佣力得富,钱至亿庾。一土三田,军门主簿’。后以一亿庾钱输官,得中垒校尉,三田一土,垒字也。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故曰’军门主簿’也。善积降福,明神之报也。

《博物志》曰:常山张颢为梁相。天新雨后,有乌如山鹊,飞翔近地。今人掷之,坠地为圆石。颢令椎破,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上之,藏之秘府。后议郎汝南樊行校书东观,表上言’尧舜之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复置’。

《述异记》曰:张轨字士彦,为使持节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客相印曰’祚传子孙,长有西夏’。关洛倾陷而凉土独全,在职十三年,传国三世八主,一十六载。

《风土记》曰:豫章新涂县令,刻印而误作涂。

《相印书》曰:相印法本出陈长文,长文以语韦仲将。印士杨利从仲将授法,以语许士宗。私以法术占吉凶,十可八九。仲将问长文从谁得法,长文曰’本出汉世’。又印工鬃渗以法语程申伯。

《相印经》曰:印有八角、十二芒。印欲得周正,上稳下平,光明洁清,如此皆吉。

《梦书》曰:印钩为人子所保也。梦见印钩,人得子;含吞印钩,怀妊妇也;失印,子伤堕。

傅玄《印铭》曰:惟昔先王,配天垂则,乃设印章,作信万国。取象晷仪,是铭是刻。文明慎密,直方其德。本立道生,归乎玄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四-译文

许慎在《说文》中说:印章,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

刘熙在《释名》中说:印章,是信物,用来封存物品作为验证。也有人说是‘因’,即封存物品相互交接。

《史记》中苏秦说:‘如果我有洛阳城外的田地两顷,难道不能佩戴印章吗?’

又记载:犀首,司马彪说:是魏国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虎牙将军。姓公孙,名衍。张仪去世后,犀首进入秦国担任相国,佩戴五国相印,成为合纵联盟的首领。

又记载:汉王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削弱楚国的权力。郦食其说:‘现在秦国失去道德和仁义,侵略诸侯,灭掉六国之后,没有立足之地。听说陛下德义,没有人不向往和归附,愿意成为臣民。不如立六国之后。’汉王说:‘好!赶紧刻印,先生就带着印章去吧。’张良从外面来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就把郦生的计划告诉了他。张良说:‘是谁给陛下出这个主意的?陛下的大事要失败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请允许我借用您的筷子来给您分析。’汉王放下筷子,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些书呆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命令赶紧销毁印章。

又记载:郦寄和典客刘揭劝说吕禄:‘皇帝让太尉守卫北军,想要您离开国都,赶紧归还印信,辞去职务。否则,灾祸将要降临。’吕禄于是解下印信交给典客,把兵权交给太尉。太尉带着兵权,发布命令。

又记载:栾大谈论方术,于是被封为五利将军。一个月后,他得到四枚印章,佩戴天疏喃军、地疏喃军、大通将军印,又被封为大乐通侯。皇帝刻玉印,称大通将军。使者穿着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上,五利也穿着羽衣,站在白茅上接受印章,以示不臣服。几个月后,他佩戴了六枚印章,地位显赫。

《汉书·艺文志》说:六体,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书、虫书(师古说:缪篆,是指古文屈曲缠绕,用来摹刻印章的字体),都是用来了解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信物的。

又记载:郦食其对齐王说:‘项氏为人刻印,玩弄却不能授予别人。’(臣瓒说:项羽对爵位非常吝啬,赏赐时珍惜印章,不能封赐别人。《韩信传》中作刑,意义相通。)

又记载:张耳责备陈馀,陈馀生气地说:‘没想到你对我期望如此之高,难道认为我重要到可以放弃将军的职位吗!’于是脱下印信和绶带给张耳,张耳不敢接受。陈馀跑进厕所,有客人对张耳说:‘天赐不取,退还不吉利。’张耳赶紧拿过来,戴上印信,于是收编了他的军队,从此两人有了很大的矛盾。

又记载:夏侯婴从俘虏的降兵那里得到一个装印章的盒子。

《赵尧传》中说:御史大夫周昌担任赵相,汉高祖刘邦拿着御史大夫的印信玩弄,说:‘谁可以担任御史大夫?’仔细看了赵尧,说:‘尾生可以代替尧。’于是任命赵尧为御史大夫。

又记载:严助说:‘陛下用方寸大小的印章,丈二长的绶带,安抚四方,不用动用一兵一卒,不损失一箭一戟,而威德并行。如果让越国退兵,死守边境,侥幸地违抗您的命令,(文颖说:颜行为雁行,在前边所以叫颜。)即使与您的士兵有一人不到位而返回,即使得到越人的首级,我仍然觉得这对大汉是一种羞辱。’

又记载:汉武帝遗诏因讨伐莽何罗有功,封金日磾为秺侯,金日磾因为皇帝年幼,不接受封号。辅佐朝政一年多,病重,大将军霍光自己封印,金日磾躺在床上接受印信。

又记载:王莽篡位,派谒者立即任命龚胜为太子师友、祭酒,用印信和绶带加封龚胜,龚胜推辞不接受,说:‘我受汉朝深厚的恩惠,以死相报。现在老了,早晚要入土,怎么能为了一个人侍奉两个主子,在地下见旧主呢?’

又记载:王莽篡位,派五威将军王骏率领甄阜等六人,携带大量金银丝绸送给单于,用这些物品说明授予单于命令代替汉朝的情况。于是更换了单于的印章,所以文中说‘匈奴单于玺’,王莽改为‘新匈奴单于章’,下诏命令上交旧印章。左姑夕侯苏从旁边对单于说:‘没有看到新的印章文字,应该不要给。’单于说:‘印章的文字怎么会有变化?’于是解下旧印章和绶带献上。将率授给他们新的绶带,却不能看印章。吃饭一直吃到晚上才结束。右率陈饶对各位将率说:‘刚才姑夕侯怀疑印章文字,差点让单于不交出来。现在看了印章,看到其变化,一定会要求旧印章,这不是言语所能阻止的。’于是拿起斧头和锤子砸碎了印章。第二天,单于果然派右骨都侯当白将率说:‘汉朝赐给单于的是玺,不是章,而且没有汉字,诸王以下才有汉朝的章。现在去掉玺,加上新的,与臣下没有区别,希望得到旧印章。’将率把旧印章给他们看,对他们说:‘新室顺应天命制作,单于应该顺从天命,遵守新室的制度。应该回去报告。’单于知道自己无可奈何,又得到了很多贿赂,于是派他的弟弟右贤王送马牛随将率入朝谢恩。

又记载:王莽篡位,王莽的皇孙功崇公宗自己画了自己的肖像,穿着天子的衣服和帽子,刻了三枚印章,分别叫做‘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藏薄冰’,(祉,福也。冠存巳夏处南山,就是到阴凉的地方。藏薄冰也是指阴凉。),‘肃圣宝继’,(王莽自称是舜的后代,能够肃敬,得到天宝龟,宗想要继承它。),‘德封昌图’,(宗自称以德被封,应当昌盛繁荣,接受图籍。),后来事情败露,审查时,宗自杀。

《东观汉记》说:更始帝即位,任命上为太常偏将军,当时没有印章,得到定武侯家丞的印章佩戴。

又记载:马援上书说:‘印章上写着“成皋令”,‘皋’字是白下羊,丞印是四下羊,尉印是白下人,人下牛,正一县长吏的印章文字不同,恐怕天下不正的人很多。印章是用来作为信物的,应该统一。’事情交给大司空处理,纠正郡国的印章。奏请批准。

又记载:段颎上书说:‘夺取了羌侯君长金印三十一枚,锡印一枚,都登记入账。’

《后汉书》说:寇恂最初担任功曹,太守耿况非常重视他。王莽败亡,更始帝即位,派使者巡行郡国,说:‘先投降的人恢复爵位。’寇恂和耿况在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上交印信和绶带,使者收下后,没有返回的意思。寇恂率领军队进入见使者,要求使者归还。使者不给,说:‘我是天王使者,功曹想要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使君(君春,尊称),私下里觉得您的计划不周全。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物还没有宣布。使君您手持符节,接受命令,前往四方,郡国的人都伸长脖子,侧耳倾听,向往归附。现在您刚到上谷,就先破坏了大信,破坏了向往归附的心,产生了离叛的缝隙,还怎么能够号令其他郡国呢?而且耿府君在上谷,长期受到吏人的亲近,现在更换他,得到贤人还不安定,得不到贤人只会产生混乱。为使君您考虑,不如恢复原来的任命,以安定百姓。’使者没有回应。寇恂喝令左右,按照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寇恂把印信和绶带交给耿况,使者不得已,于是按照使者的命令下诏,耿况接受后返回。

又说:献帝迁都许昌,徐璆被征召为廷尉,应当前往京城。在路上被袁术劫持。袁术死后,他的军队被击败,徐璆送回了之前借用的汝南、东海两郡的印绶。司徒赵温对徐璆说:‘你遭遇这么大的灾难,还能保存这些吗?’徐璆回答:‘过去苏武被匈奴困住,都没有丧失七尺的气节,何况这方寸大小的印呢?’

又说:延熹八年,沛国人戴异得到了一枚无文字的黄金印。于是他和广陵人龙尚等人一起祭祀,并制作符书,自称太上皇,结果被处死。

又说:张鲁在汉中时,有百姓在地里挖到了玉印,手下的人想要尊称张鲁为汉宁王,功曹阎谏认为这会招致祸端,张鲁听从了他的意见。

《魏志》记载:袁绍想要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曹操拒绝了。袁绍还曾经得到一枚玉印,在曹操面前举起指向他的胳膊,曹操笑着表示厌恶。

又说:杨奉把天子安置在安邑,医生和士兵都被封为校尉、御史,刻印不够用,就用锥子划出文字,或者不及时得到。

又说:许允擅长相印,后来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在即将受封时,因为印信不好,让他重新刻了三次。许允说:‘虽然印信最终完成了,但已经受到了侮辱。’询问送印的人,印信果然被他揣在怀里掉进了厕所。

又说:平原太守刘邠把印囊和山鸡毛放在器皿中,让管辂占卜,管辂说:‘内部方形外部圆形,五色成文,合宝守信,出则有章,这是印囊。’

又说:咸熙元年,镇西将军卫瓘在城都县得到一块玉璧和一枚玉印,印文像是‘成信’二字。根据周成王归禾的意义,向百官展示相国府。

《吴志》记载: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掌权,与孙权保持友好关系,处理时事得当。孙权就命令陆逊传达信息,并刻上孙权的印信放在那里。孙权每次给刘禅和诸葛亮的信,都会先给陆逊看,如果觉得分量轻重或者有不安之处,就让他修改后再封好。

《晋书》记载:孔愉被封为余不亭侯。孔愉曾经经过余不亭,看到有人在路上卖笼中的龟,他买下来放到了溪流中,左右看了看。等到他铸侯印时也左右看了看,三次改变,印工告诉孔愉,孔愉才明白,于是佩戴了它。

又说:赵王伦篡位,用荀且的恩惠来取悦人心,金银不够用来铸印,所以有白板侯爵,君子都耻于佩戴这样的印章。

《宋书》记载:孔琳之担任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所居之处有显著的成绩,当时责令众官献上好的建议。孔琳之说:‘印章是用来辨别官职和建立信用的。皇帝是最大的官,公侯是最高贵的爵位,而传国之玺,历代递用,袭封之印,世代相传,重要的是保持传统,不加以改变。现在只有尉官使用一个印章,而内外官员每次升迁都要更换,探究其意义,我私下里不明白。如果认为官职不同姓,与传承不同,那么不如异代之不同;如果论其名器,虽然有公卿的尊贵,但不如帝王的重大;如果因为有的官员被诛杀,忌讳其凶恶,那么汉朝使用秦朝的玺印,延续四百年,没听说因为子婴被杀国亡而丢弃不佩戴。帝王的尊贵,不必怀疑传玺,臣僚的卑微,何须忌讳即印?史书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推论不合其准则,而终年刻铸,浪费人力物力,金银铜炭的耗费无法计算,这不是遵循旧规、简化方法的做法。我请求众官,即使用一个印章,不必频繁更换。如果设立新官,官员多印章少,文字可能缺失,那么再铸印,则向上级请求,不仅有益处。

《齐书》记载:巴西人赵续伯造反,他的同乡李弘称自己是圣王。李弘乘坐佛像,用五彩布包裹青石,欺骗百姓,说天给了他玉印,他将成为蜀王。后来失败了。

《梁书》记载:何思澄从廷尉正升迁为治书侍御史。从宋齐以来,这个职位很轻,天监初年,才开始重视这个职位的选拔。车前官员依照尚书二丞,提供三匹马,手持盛印的青囊,这是旧事纠弹印绶的规矩。

又说:王莹被任命为将军,印工铸造他的印信,六次铸造六次龟被毁。印信最终完成,但镇空不实,曹鼬使用了它。任职六天后,突然去世。

《后魏书》记载:祖莹担任散骑侍郎,孝昌年间,在广干王弟弟的墓中挖到了古玉印。皇帝下令召唤祖莹和黄门侍郎李琰之,让他们鉴定这是哪个朝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在晋太康年间献给朝廷的。’于是用墨涂在字上观察,果然如祖莹所说。当时人称他为博物学家。

又说:高祖下诏,让军队警卫使用雀印传递符信,接着是马印。

又说:高祖承明元年,上谷郡人献上玉印,上面有蛟龙的图案。

《唐书》记载:朱泚派遣他的将领韩旻率领三千士兵前往奉天,当时奉天没有武备。朱泚召唤段秀实商议,段秀实假装同意,于是和将领们密谋杀害朱泚,并想追回韩旻的军队。他们偷取了姚令言的印信,但没有成功,于是用司农寺的印信倒印符牒,韩旻无法辨别其印信,匆忙返回。

应劭《汉官仪》说:印章,是因为。正所以虎纽,象征着虎,兽中之王,取其威猛,以制服群下。龟是阴物,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

《汉旧仪》说:诸侯王的印章是黄金制成的骆驼纽,文曰‘玺’。列侯的印章是黄金制成的龟纽,文曰‘之印’。丞相、大将军的印章是黄金制成的龟纽,文曰‘章’。御史大夫的印章是‘章’。匈奴单于的印章是黄金制成的骆驼纽,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都是铜印鼻纽,文曰‘印章’。二百石以上都是通官印。

《续汉·礼仪志》说:印玺的柙是金制的,大贵人、长公主的柙是铜制的。

《江表传》说:吴历陵县有名山临水,高百丈,山上有三千丈有七穿,相传称之为石印,石印神有三郎。当时历陵长报告石印文出现,孙皓非常高兴,派遣使者祭祀历陵。使者用高梯爬上去,查看印文,用朱笔书写说:‘楚九州都杨作天子。’回来后向孙皓报告印文,孙皓说:‘太平之主,非孙复谁?’用印绶封三郎为王。

又说:诸葛恪被诛杀后,他的弟弟诸葛融刮金龟印,佩戴后死去。

《抱朴子》说:古代进山的人,佩戴黄神越章印,宽四寸,字有一百二十个,用封泥贴在所住之处的四方各一百步,则虎狼不敢靠近。

崔豹《古今注》说:奏劾的人用细布做袋子,装印放在前面,表示奉法而行,不是奏劾的人用青布做袋子,装印放在后面。

《郭子》说:大将军王敦起事,丞相王导兄弟到门口道歉,非常忧虑。尚书周顗刚开始进入,丞相王导叫周顗说:‘伯仁,全靠你了。’周顗直接走过没有回应,进去后,竭力相救。事情解决后,周顗非常高兴,喝酒喝到醉才出来。王导等人还在门口,王导又叫周顗,周顗不与他说话,回头对左右说:‘今年要杀掉那些贼奴,要得到一枚像斗那么大的金印系在胳膊上。’

《列仙传》说:方回是尧时代的人,到了夏桀末年成为官员,被人绑架,被关在宫中,他向绑架者求教道术,因此得以化去,留下方回的印章封住他的房门。当时的人说‘得到方回的一粒泥丸,门就打不开了。’

《拾遗记》说:大禹治水时,有黄龙拖着尾巴在前面,玄龟背着青泥在后面。玄龟是河神的使者,它的下巴下有一枚印章,上面的文字都是古文,写着‘九州山水’的字样。大禹开凿的地方,都用青泥封记,并让玄龟在上面盖章。现在人们用土堆起边界,这就是遗留的痕迹。

又记载:王溥是王吉的后代,在洛阳做抄书的工作,他长得好看,又很有文采。来租书的人,男人送他衣服帽子,女人送他珠宝玉石。一天之内,他带着满车的衣服和宝物回家,积累的粮食堆满了十个仓库,他的家族没有一个不依赖他的衣食。洛阳人都称赞他因此而富有。王溥以前家里很穷,挖井时得到一枚铁印,上面刻着‘出力工作得富,钱达到亿庾。一土三田,军门主簿’。后来他用一亿庾的钱上交官府,得到中垒校尉的职位,‘三田一土’指的是垒字。中垒校尉负责北军的营门,所以称为‘军门主簿’。善行积累,得到福报,这是明神的回报。

《博物志》说:常山的张颢担任梁国的宰相。天刚下过雨后,有一只像山鹊的乌鸦,在低空飞翔。现在的人如果把它扔下去,就会坠地变成圆石。张颢让人砸开它,得到一枚金印,上面写着‘忠孝侯印’。张颢把它献上去,藏在秘府中。后来议郎汝南的樊行在东观校书,上表说‘尧舜时代就有这个官职,现在天降此印,应该可以重新设立。’

《述异记》说:张轨字士彦,担任使持节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他的客相印说‘福气传给子孙,长久拥有西夏。’关洛陷落而凉州独存,他在职十三年,传国三世八位君主,共十六年。

《风土记》说:豫章新涂县的县令,刻印章时误刻成了涂字。

《相印书》说:相印的方法最初来自陈长文,长文把方法告诉了韦仲将。印工杨利从仲将那里学到了方法,又告诉了许士宗。他们私下用这种方法占卜吉凶,十次有八九次准确。仲将问长文是从哪里学到的,长文说:‘本源来自汉世。’印工鬃渗用这种方法对程申伯占卜。

《相印经》说:印章有八角十二芒。印章要周正,上面稳当下面平坦,光明洁净,这样都是吉祥的。

《梦书》说:印章钩是人的儿子所保护的。梦见印章钩,人将得子;吞下印章钩,是怀孕的妇女;失去印章,孩子会受伤或堕胎。

傅玄的《印铭》说:从前先王,与天相配,设立印章,作为万国的信物。取法晷仪,铭文雕刻。文明谨慎,正直有德。根本立道,归于玄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四-注解

印:指古代官员或皇帝用来盖章的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在古代,印是执政所持的信物,用于封物为验,即作为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标志。

珮:古代用佩带的方式,珮指佩戴在身上,这里指佩戴印章。

犀首:古代魏国的一个官名,司马彪注解说相当于现在的虎牙将军。

六国相印:指战国时期六国相的印章,这里指六国相的权力。

六体:指古代六种书体,包括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书、虫书。

缪篆:一种古文屈曲缠绕的书体,用于摹刻印章。

印绶:古代官印的绶带,代指官印。

印玺:印章的别称,玺是印章的最高形式,通常用于皇帝或高官。

印文:官印上的文字。

印绶就加胜:指授予官职或封号。

印绶奉上:指将印章和系印章的带子献给上级或皇帝。

印文何由蜂更:指印章上的文字为何会有所更改。

印文不言章:指印章上的文字不写章字,只写官职或封号。

印不言章,诸王以下乃有汉言章:指印章上不写章字,只有王以下的官员印章上会有汉字。

印书:指印章上的文字。

印绶带:系印章的带子。

印绶带於况:指将印章和系印章的带子交给某人。

印绶带於使者:指将印章和系印章的带子交给使者。

献帝:东汉末年皇帝刘协的尊称,指东汉末年的皇帝。

廷尉:古代官名,负责司法审判。

京:指京城,即当时的首都。

袁术: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司徒: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掌管礼仪。

赵温:东汉末年人物,曾任司徒。

苏武: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因被匈奴扣留而闻名。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曾与汉朝发生过多次战争。

延熹八年:东汉桓帝的年号,即公元165年。

沛国: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

广陵: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

符书:古代的一种符咒书。

太上皇:古代对尊贵者的尊称。

伏诛:被处死。

张鲁: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汉宁王:古代对王侯的尊称。

功曹: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

阎谏:古代人物,曾任功曹。

太祖: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幽州牧: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刘虞:东汉末年人物,曾任幽州牧。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安邑: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

校尉:古代官名,负责军事。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许允:三国时期魏国人物,曾任镇北将军。

平原太守: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

刘邠:三国时期魏国人物,曾任平原太守。

管辂:三国时期魏国人物,以占卜著称。

咸熙元年:西晋武帝的年号,即公元264年。

镇西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军事。

卫瓘:西晋时期人物,曾任镇西将军。

雍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

城都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

璧:古代玉器,常作为信物或装饰品。

玉印:用玉制成的官印。

周成王:周朝的国王,以贤明著称。

归禾:古代吉祥的象征,指丰收。

刘禅:蜀汉后主,刘备之子。

诸葛亮: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权:指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陆逊: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智谋著称。

咸熙:西晋武帝的年号,即公元265年。

孔愉:东晋时期人物,曾任尚书左丞。

侯:古代爵位之一,低于公爵。

赵王伦:西晋时期人物,曾篡位称帝。

荀且:西晋时期人物,曾任赵王伦的顾问。

尚书左丞: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副职。

扬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

治中从事史: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

宝守信:指宝物和信物。

成信:古代吉祥的象征,指成功和信誉。

吴志:《三国志》中关于吴国的部分。

孔琳:南朝宋时期人物,曾任尚书左丞。

巴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

赵续伯:南朝宋时期人物,曾任巴西人。

李弘:南朝宋时期人物,曾任赵续伯的乡人。

佛与:古代的一种仪式。

五彩:五种颜色的丝线。

青石:一种石头。

蜀: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

天监: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即公元502年。

何思澄:南朝梁时期人物,曾任廷尉正。

治书侍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车前:古代的一种仪式。

尚书二丞:尚书省的副职。

驺: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驾驭车马。

纠弹:弹劾、检举。

王莹:南朝梁时期人物,曾任将军。

曹鼬:南朝梁时期人物,曾任官。

龟:古代认为有灵性的动物。

祖莹:北魏时期人物,曾任散骑侍郎。

广干王:北魏时期的人物。

于阗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晋太康:晋朝的年号,即公元280年至289年。

雀印:用雀鸟羽毛制成的印。

符:古代的一种信物。

上谷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

朱泚:唐朝末年人物,曾割据一方。

韩旻:唐朝末年人物,曾任朱泚的将领。

奉天:唐朝末年的一个地名。

段秀实:唐朝末年人物,曾任朱泚的谋士。

姚令言:唐朝末年人物,曾任朱泚的将领。

司农寺:古代官署名,负责粮食和财政。

墨涂字:用墨水涂抹文字。

太康:晋朝的年号,即公元280年至289年。

军警:军队中的警卫。

唐书:《新唐书》的简称,是唐代的一部正史。

应劭:东汉末年人物,曾任侍郎。

汉官仪:古代官制书。

虎纽:古代官印的一种纽式,以虎为纽。

龟纽:古代官印的一种纽式,以龟为纽。

金:黄金。

银:白银。

铜:铜。

诸侯王:古代诸侯王的尊称。

列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丞相: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掌管政务。

大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掌管监察。

单于:古代北方民族匈奴的首领。

橐驼:古代一种载物的口袋。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

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

六百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

四百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

鼻纽:古代官印的一种纽式,以鼻为纽。

印章:古代的官印。

大贵人:古代对皇后的尊称。

长公主:古代对公主的尊称。

江表传:《三国志》中关于江东的补充记载。

历陵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

石印:用石头制成的印。

神:古代认为有超自然能力的人或物。

三郎:古代对神的尊称。

孙皓: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诸葛亮的儿子。

融:诸葛恪的弟弟。

金龟印:用金龟制成的印。

抱朴子:东晋时期葛洪的著作。

黄神越章印:古代的一种符印。

封泥:古代用泥封印的印迹。

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虎狼:古代认为有害的动物。

崔豹:东汉末年人物,曾任尚书。

古今注:崔豹的著作。

絺:古代的一种细麻布。

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郭子:古代的一部杂记。

王敦:东晋时期人物,曾任大将军。

丞相导:王敦的兄弟,曾任丞相。

周顗:东晋时期人物,曾任尚书。

百口:指全家。

赖:依靠。

伯仁:周顗的字。

申救:请求帮助。

释:解除。

贼奴:对敌人的贬称。

斗大:像斗一样大。

系肘:挂在胳膊上。

方回:方回,传说中的古代仙人,尧时人物,因得道而成仙。在这里指的是方回的仙术,其泥丸能够封印门户。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道:指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玄龟:传说中的神龟,河精之使者,常与祥瑞之事相关。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指华夏大地。

王溥:王吉的后人,因佣书而致富。

佣书:指雇佣他人抄写书籍。

衣冠:古代的服饰,此处指礼物。

珠玉:珍贵的宝石,此处指财富。

铁印: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官方文书。

中垒校尉:古代官职,掌管北军垒门。

军门主簿:指掌管军门的主簿,与中垒校尉相关。

常山张颢:古代人物,曾任梁相。

金印:古代的一种印章,多用于官方或贵族。

忠孝侯印:古代的一种官印,表示封侯的荣誉。

使持节护羌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羌族地区。

凉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凉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关洛倾陷:指古代关中、洛阳等地被敌人攻陷。

涂县令:古代官职,负责涂县的地方行政。

陈长文:古代人物,相传为相印法的创始人。

韦仲将:古代人物,与陈长文一同传授相印法。

许士宗:古代人物,从韦仲将那里学习相印法。

法语:古代的一种神秘语言,用于占卜吉凶。

程申伯:古代人物,与印工鬃渗学习法语。

八角、十二芒:古代印章的形状,象征吉祥。

印钩:古代印章的一部分,用于悬挂。

傅玄:古代文学家,著有《印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四-评注

《列仙传》中记载的方回,其形象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方回作为尧时人,在夏桀末期为官,因被劫持而闭于宫中,通过求道得以化去,并留下方回印封其户。这种超脱世俗、追求道法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对于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的传说,更增添了方回的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拾遗记》中描述的禹治水故事,通过黄龙和玄龟的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玄龟作为河精之使者,其印文‘九州山水’象征着九州大地的山水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地理的重视和山水文化的深厚底蕴。禹治水过程中使用青泥封记,反映了古代对于地理标记和界定的传统做法。

王溥的故事,通过其佣书所得的财富和铁印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勤劳致富的观念。‘佣力得富,钱至亿庾’的铭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勤劳致富的价值观。王溥通过积累善行,最终得到了神的庇佑,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因果报应的信仰。

《博物志》中张颢得金印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对于忠诚和孝道的重视。金印的象征意义和‘忠孝侯印’的铭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忠诚和孝道的推崇。张颢将金印上交,反映了古代官员对于忠诚和职责的坚守。

《述异记》中张轨的故事,通过其客相印的预言,展现了古代对于命运和预兆的信仰。张轨的预言应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天命和神意的敬畏。

《风土记》中豫章新涂县令刻印误作涂的故事,虽然简短,却反映了古代对于官方印章的重视和对于细节的严谨态度。

《相印书》和《相印经》中对于相印法、印文和印相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对于印章文化和符号学的深入研究。相印法的传承和占卜吉凶的应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神秘和预兆的重视。

《梦书》中关于印钩的梦境解析,展现了古代对于梦境和预兆的信仰。印钩作为人子所保的象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生育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傅玄的《印铭》通过对印章起源和象征意义的阐述,体现了古代对于印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印章作为信物,象征着权力和权威,其设计和制作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3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