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三-原文
○玺
《说文》曰:玺,王者印也。以守土,故字从土。籀文从玉。
《春秋后语》曰:秦破魏军於华阳,走我将军孟卯,王授魑干木子崇与秦南阳以千金和。苏代谓王曰:”欲玺者,段干木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不尽则不和。(言段干木子以地兑秦,而求相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以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也。”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己行,不可更矣。
《史记》曰:沛公先至霸上,秦王子婴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又曰:人有告绛侯周勃欲反,下捕勃治之。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耶?”
《汉书》曰:初,高祖入咸阳,得秦玺。及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授,号曰”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藏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元后。后不肯以授莽,莽使安阳侯王舜谕旨,太后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尾馛报,授人孤寄便夺取其国。为人如此者,狗不食其馀!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当自更作玺,何以用此亡国不祥玺?我为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也。”太后因涕泣。舜曰:”莽必欲得传国玺,宁能终不与耶?”太后闻舜语切,乃出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己,知而兄弟今族灭也。
又《王莽传》曰:梓橦人哀章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其二曰:”赤帝行玺”,莽至高庙拜授。
又曰:王闳,王莽叔父,哀帝世为中常侍。时董贤为大司马,帝临崩,以玺绶付贤曰:”无妄以与人.”时国无词主,内外恐惧。闳白元后,请夺之。即带剑至宣德闼,谓贤曰:”宫车晏驾,国词未立。君授恩深重,当俯伏号泣,何事久持玺绶以待祸至耶?”贤不敢拒,乃跪授玺绶。
《后汉书》曰:涿郡太守张丰执使者,举毙薮,自称无上大将军,与彭宠连兵。四年,祭遵、朱祐破之。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及执当斩,犹曰:”肘石有玉玺.”遵为椎破之,丰乃知被诈,仰天叹曰:”当死,无所恨!”
又曰:延熹八年,渤海妖贼盖登等称太上皇帝,有玉印、珪璧、铁券相署置,皆伏诛。(《续汉书》曰:时登等有玉印五,皆如白石,文曰: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其三无文字。)
《续汉书》曰:献穆曹后,曹操之女也。魏授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以玺绶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此玺.”
《魏志》曰:太祖崩洛阳,时隐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贾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君玺绶,非君所宜问也.”
又曰:太和元年,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追封甄逸,谥曰”敬侯”,孙豫袭爵。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
《魏略》曰:司马景王废齐王芳,使郭芝入白太后,取玺绶。太后取玺绶,置坐侧。及迎高贵乡公,又请玺绶。太后曰:”我见高贵乡公小时识之明白,我欲自以玺绶手付之.”
《吴书》曰:汉大乱,天子北诣河上,六玺不自随。掌玺者以投井。孙坚讨董卓,顿军洛南。其井每有五色气从井中出,坚使人浚之,得汉传国玉玺,其文曰:”授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绥交蟠五龙,龙上一角缺。
《蜀志》曰:太傅许靖等上言先主曰:”前关羽围于禁襄阳,襄阳子张嘉、王休献玉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影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兴於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以天子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
邓粲《晋记》曰:江宁民虞迪垦地,得白玉驎玺一钿以献,文曰:”长寿万年.”
《晋书》曰:义阳王威无操行,謟附赵王伦。伦将篡,使威与黄门郎骆休逼帝,夺玺绶。伦败,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煞.”阿皮,威小字也,於是诛威。
又曰:冉闵子智以邺来降,安西将军谢尚使濮阳太守戴施应之。进据枋头,会冉智行人刘猗至,施乃止。使猗求传国玺,猗归以告智,智犹豫不许。施因遣参军何融率壮士百人入邺,登三台助戍,谲之曰:”今且出玺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涩,亦未敢即送。当遣单使驰告天子,天子闻玺己在吾边,知卿至诚,当遣重兵相援.”智信之,乃出玺付融。融诣施,施使赍玺驰还。玺自秦传汉,汉入魏,魏入西晋。永嘉末,洛京不守,玺为刘聪所得。及石勒灭刘氏,玺入伪赵,冉闵诛石氏,又入闵。及是四十二年而玺复归於晋。
《晋中兴书》曰:义熙十二年,左卫兵陈阳於府前淮水中得玺。王者不隐其过则玉璧见,玺亦璧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曰:河瑞元年,汾水中得玉玺,高一寸二分,方四寸,文曰:”有新保之”,盖王莽时玺也。献者因增”深海光”三字,渊以为己瑞,大赦。
又《前赵录》曰:光初五年,并州牧安定王策献玉玺一,文曰:”赵盛”
又《前凉录》曰:张实元年,兰池赵婴上言於青涧水中得一玉玺,钳钮,光照水外,文曰”皇帝玺”。群寮上贺,实曰:”何忽有此言?”乃送之於京师。
《晋书载记》曰:石季龙克上邽,遣主簿赵封送传国玉玺,太子玉玺各一于勒。
又曰:符坚奔五将山,姚苌遣将军吴忠围之。坚众奔散,独侍御十数人而己,神色自若,坐而待之,召宰人进食。俄而忠至,执坚以归新平,幽之于别室。苌求传国玺於坚,曰:”苌次应符历,可以为惠.”坚嗔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菲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己送晋,不可得也.”
又曰:冉闵煞石袨,僣大号,遣其使人常炜聘慕容俊。俊使记室封裕诘之,曰:”石袨去岁使张举请援,云:’玺在襄国。’其言信不?”炜曰:”诛胡之日,在邺者略无所遗,玺何从而向襄国?此求救之辞耳.”
又曰:冉闵败,蒋幹以传国玺送于建邺。慕容俊欲神其事业,言历运在己,乃诈云:”闵妻得之以献。赐号曰奉玺君”,因以永和八年僣即皇帝位,大赦境内,建元曰”元玺”。
《宋书》曰:元凶劭既败,时不见传国玺。问劭,云:”宰上道育处.”就取得之。
又曰:蔡兴宗拜侍中,每兆茉得失,无所顾惮。孝武新拜陵,兴宗负玺陪乘。
《齐书》曰:谢朏为宋侍郎,领秘书监。及高帝授禅,朏当日在值,百僚陪位,侍中当解玺。朏阳不知,曰:”有何公事?”传诏云:”解玺授齐王.”朏曰:”齐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传诏惧,乃使称疾,欲取兼人。朏曰:”我无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东掖门,乃得车,仍还宅。是日遂以王俭为侍中,解玺。既而武帝请诛朏。高帝曰:”煞之则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
《北史·后妃传》曰:典琮三人,掌琮玺玩器。
《北齐书》曰:辛术镇广陵,获传国玺,送邺,文宣以玺告於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授命于天,既寿永昌.”二汉相传,又应魏晋。晋怀帝败,没於刘聪。聪败,没於石氏。石氏败,晋穆帝永和中,濮阳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护何融送于建邺。历宋齐梁败,侯茎洑之。景败,侍中赵思贤以玺投景南兖州刺史郭元建,送于术,故术以进焉。
又曰:元晖业天保二年从驾至晋阳,於宫门外骂元韶曰:”尔不及一老妪,背负玺与人,何不打碎之?我出此言,知即死,然尔讵得几时?”文宣闻而煞之。
《后周书》曰:宇文氏其先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钮,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
《唐书》曰:贞元二年,神策将温嘉顺得白玉印,其文曰”天子之宝”,献之,即传国八玺之一。上幸奉天后失之,及是方获。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蓝田山,是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授命于天,既寿永昌”。汉高祖定三秦,秦王子婴献此玺。及汉高祖即位,仍珮之,因以相传,故号曰”传国玺”。汉昭帝时,殿中一夜相惊。霍光即召持节郎取玺,郎不与。光欲夺之,郎案剑曰:”头可得,玺不可得!”光善之。明日,迁郎秩二等。光后废昌邑王贺,立宣帝,光自手解取贺玺,扶令下殿。至汉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乃出玺,投之於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时,带玺绶避火於渐台。商人杜吴煞莽,取绶,不知取玺及莽头。公宾就见绶,问绶主所在,乃斩莽首,弁玺与王宪。宪得无所送,又自乘天子车辇。李松入长安,斩宪,送玺诣宛,上更始。赤眉大司马谢禄至高陵,更始奉玺赤眉,亦立眉刘盆子。建武三年,盆子败於宜阳,玺还光武。孙坚从桂阳入讨董卓,卓时已焚烧洛邑,徙都长安。坚军於城南,见井中旦旦有光。军人莫敢汲,坚乃探得玺。初,卓作乱,掌玺者投於井中,故坚得之。袁绍有僣盗意,乃拘坚妻,逼求之。绍得玺,见魏举以向肘,魏武恶之。绍败,得玺还。汉以禅魏,魏以禅晋。赵王伦篡立,使义阳王威就惠帝取玺。帝不与,强夺之。晋怀帝永嘉五年,王弥入洛阳,执怀帝及传国六玺,诣刘曜。后为石勒所并,玺复属勒。勒刻一边云”天命石氏”,此题今不复存。勒为冉闵所灭,此玺属闵。闵败,玺存闵大将军蒋幹。晋镇西将军谢尚遣督护何融至,购赏得之,以晋穆帝永和八年还江南。晋元帝东渡,历数帝无玉玺,北人皆云:”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又曰:雍州玺者,晋泰光十九年,雍州刺史郗恢表:”慕容永称藩奉玺,方六寸,厚七分,上蟠螭为鼻,合高四寸六分,四边龟文。下有八字,其文曰:’授天之命,皇帝寿昌。’鸟篆隐起,巧丽惊绝。是慕容所制,源其所由,未详厥始也.”
《吕氏春秋》曰:民之於上,若玺於涂,印方则方,印圆则圆。
《山阳公载纪》曰:袁术将僣号,闻孙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玉玺谱》云:袁绍拘坚夫人得之。)
应劭《汉官仪》曰: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传.”曰封者,以金泥银绳印之以玺。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固封玺”,《春秋传·襄公》曰”楚武子使季冶问玺书而与之”是也。秦汉以来,尊者以为名,乃始避。
又曰:天子有传国玺,文曰:’授命于天,既寿且康。’
《汉旧仪》曰:秦己前,民皆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汉己来,天子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又曰: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剑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玺外国事,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表里,两端尺一,柜中约署。
崔浩《汉纪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赵书》曰:刘曜於龙门河水中得玉玺,文’融尅昌’曜以为天赐神玺,斋而授之。
《石虎别传》曰:武乡长城县民韩强,在长城西山岩石间得玄玺一,方四寸,厚二寸,与玺同,文曰’授命于天,既寿永昌’,虎以为瑞。
《燕书》曰:元玺六年,蒋幹遣太子詹事刘猗赍传国玺诣晋求救。猗负玺行数里,天黄雾四塞,不得进。易取行玺,始得去。
段龟龙《凉州记》曰:吕光时,州人陈冲得玉玺,广三寸,长四寸,直看无文字,向日视之,字在腹里,言’光当王’。
王彪之《议》曰:未祥传国玺造创之始。历代以来,揖让禅位,以兹相授,故是传国之守器也。
《拾遗录》曰:武王灭纣,樵夫牧竖探鸟巢,得赤玉玺,文曰’水德方灭,火祚方盛’,文皆大篆。故三分天下而二分归周。
又曰:晋太康元年,孙皓送六金玺,云时无玉工,故以金为印玺。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珮金刚灵玺。
《邓析书》曰: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绶
《尔雅》曰:繸,绶也。(即珮玉之组也,所以连系瑞王者,因通谓之繸也。)
《礼记·玉藻》曰:天子珮白玉而玄组绶,公侯珮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珮水仓玉而纯组绶,世子珮瑜玉而綦组绶,士珮瓀玟组绶。
《说文》曰:緺,紫青色绶也。
应劭《汉官仪》云,绶者,有所授,以别尊卑,彰有德也。
又云,绶长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阔三尺,法天地人。
董巴《与服志》曰:战国解去绂珮,留其丝禭以为章表。秦乃以彩组结连於禭,光明章表,转相结绶,故谓之绶。乘与黄赤绶,四彩,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皆同。又《汉官仪》云:乘与绶黄地骨白羽,青丝绿,五彩四百首,长二丈三尺。)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八尺,三百首。(公主、大贵人、诸侯皆同。又《汉官仪》云:四彩绛地骨白羽,青黄赤绿,长二丈一尺,二百六首。)诸国、贵人、相国绿绶,三彩,绿紫白,淳绿圭,二丈一尺,百四十首。将军紫绶,二彩,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又《汉官仪》云: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九卿中二千石一云青緺绶,(緺,紫青色。緺音瓜。)二千石青绶,三彩,青、白、红,淳青圭,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又《汉官仪》:绶羽青桃花缥,长丈八尺。)自青绶以上縌(音逆)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縌者,古珮襚也。珮襚相迎授,故曰縌。紫绶之间得施玉环玦。千石六百黑绶,三彩,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又《汉官仪》云:黑绶白羽青地绛,二彩,长丈七尺。)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石皆黄绶,一彩,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又《汉官仪》云:黄绶丝八十首,长丈七尺。)自黑绶以下縌长三尺,绶同彩而首半之。百石青绀绶一彩,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凡先合单纺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彩淳为一圭,首多者丝细,少者粗,皆广六寸。
《史记》曰:武帝召东郭先生出,拜为郡都尉。先生久待诏公车。行雪中,履有上无下。及其拜为二千石,珮青緺之绶也。
《汉书》曰: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綟绶。(如淳曰:綟音戾,绿也。晋灼曰:綟,草也,出琅邪平昌县。)
又曰:朱买臣字翁子,拜会稽太守。上谓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买臣顿首谢,乃微行,怀其印绶,步归郡邸。邸吏方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共饮,醉饱。少间,守邸微见其绶而引之,即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相语,掾吏皆云妄诞,守邸曰:’试观之。’素轻买臣者入见,皆惊走,大呼曰:’实然!’乃推排庭中拜谒。
又曰:萧育字次君,与朱博友善,人称曰’萧朱结绶’。
又曰:南越反,杨仆拜楼船将军。东越反,上复欲使为将。仆甚伐前劳,敕责之,曰:’士卒暴露连岁,将军不念其勤劳而造佞巧,请乘传行塞。因用归家,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是三过也。’
又曰:金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同共卧起。赏为奉军都尉,建驸马都尉。及赏词侯珮侯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耶?’霍光曰:’赏自词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光曰:’高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时年俱八九岁。
又曰:莽上渐台,商人杜吴煞莽,取其绶。
《汉名臣奏》云:大司空朱浮奏曰:’车府承弘授诏乘与,绶五彩,何多黄也?可更用赤丝为地。’
《东观汉记》曰:沛王、楚王来朝,就国。
明帝告诸王傅相,王之子年五岁以上皆令带列侯绶,复送绶十九枚,为诸子在道,欲急带之也。
又曰:李忠仲都发毙揞世祖,封武固侯。
时无绶,上自解所珮绶以赐忠。
又曰:弟五伦,诸王当归国,诏书选三署郎补王家长史,除伦为淮阳王医工长。
时辈除者多,绶尽,但假印。
伦请於王,王赐之绶。
又曰:马防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置掾史,位在九卿上,绝席,诏封颖阳侯。
持以前参医药勤劳省闼,以襄城美亭千二百五十户,增防身带三绶,宠贵至盛。
又曰:掠得羌侯君长紫绶十七,艾绶二十八,黄绶二枚,皆入簿。
贵人、相国绿绶三彩,绿紫白,纯绿圭。
公侯、将军紫绶二彩,紫白,纯紫圭。
公主封君同九卿中二千石青绶三彩,青白红,纯青圭。
千石六百石黑绶二彩,青绀,纯青圭。
四百、三百、二百石黄绶,纯黄一彩。
百石青绀绶,一彩,宛转缪织。
《魏志》曰:太祖与吕布书,’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绶以藉心。’
又曰:丁谥父斐,字文侯,建安末,太祖征吴,斐随行。
自以家牛羸困,私易官牛,被收送狱,夺官。
后太祖〈口周〉斐曰:’文侯,印绶何在?’
斐亦知见戏也,对曰:’以易饼。’
《晋与服志》曰: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得自具作。
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珮绶也。
《晋书》曰:卫瓘录尚书事,加绿缘绶,履上殿,入朝不趋。
《晋令》曰:皇太子及妃、诸王纁朱绶,郡公主朱绶,郡侯青朱绶。
《梁书》曰:张缵为尚书仆射,议南郊印绶,’官若备朝服,宜并着绶。’时并施行。
《博物志》曰:光武嫌二千石绶不青而细,朱浮议更用青羽。
又曰:太仆朱浮言,诏书曰’百官皆带王莽时绶,又不齐因前袁安故绶。二李涉等六家所织绶,不能旧丙丁文能如组状。募能为丙丁文,谨图画一绶,丙丁制度,赐缣五十匹。’
今王莽时六安都尉留应募能为丙丁文,谨武处库给食,留昼夜思念,讽诵狂痴,三十日病愈。
今文以成,请赐缣五十匹。
《西京杂记》曰:昭阳殿上设五色流苏,带以绿文紫绶。
又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弟,上遗五色文绶。
蔡邕《独断》曰:皇后赤绂玉玺,贵人緺绶金印,五色也。
蔡邕《杂章》曰:相国金印绿绶,位在公上,所以殊异休烈,群臣莫得而齐。
《新序》曰:昌邑王取侯王、二千石黑绶、黄绶与左右珮之。
龚遂谏曰:’高皇帝造花绶五等,陛下取之而与贱人,臣以为不可,愿陛下收之。’
《风俗通》曰:车骑将军冯绲字鸿卿,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长二尺,分南北走,大用忧怖。
季山孙字宁方,得其先却守要。
绲请卜,云:’君后三岁,录为边将,东北四、五千里,官以东为名。复五年,为大将军,南征。此吉祥也。’
居无几,拜辽东太守。
会武陵蛮夷黄高攻烧南郡,鸿卿以威名素着,选登亚将,奋虓虎之势。
又曰:秦昭王遣李冰为蜀郡太守,开城都两江,辟田万顷。
江神每岁须童女二人,不然为水灾。
冰曰:’以女与神。’因责之。
良久,有苍牛斗於岸上,有间,冰还谓官属曰:’斗太极,可相助也。若欲知向南腰中正白者,我绶也。’
主簿刺煞北向者,神遂绝。
管氏《易林》曰:遘鼠咋紫绶衣服皆迁之象新。
《五行书》曰:悬虎鼻门上,子孙带绶。
《张衡集》曰:南阳太守鲍得,有诏所赐先公绶笥,传世用之。
时得更治笥,平子为主簿,作铭。
陆机《吊魏武》曰:今为着作郎,游秘閤,见魏武遗令,云:’吾衣裳可为一藏,历官所着者绶内藏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三-译文
《说文》说:玺,是君王的印章。因为用来守护土地,所以字从土。籀文从玉。
《春秋后语》说:秦国在华阳打败了魏国军队,魏国的将军孟卯逃跑了,王把魑干木的儿子崇和秦国的南阳郡用千金换取和平。苏代对王说:‘想要印章的是段干木的儿子,想要土地的是秦国。现在王让想要土地的秦国控制印章,让想要印章的段干木的儿子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没有全部割让就不会和平。(意思是段干木的儿子用土地来交换秦国,而要求得到相印。)再说用土地事奉秦国,就像用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用完火就不会熄灭。’王说:‘是这样。虽然如此,事情已经开始,不能改变了。’
《史记》说:刘邦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用绳子系着脖子,封皇帝的印章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又记载:有人告发绛侯周勃想要造反,朝廷派人逮捕周勃审问。汉文帝说:‘绛侯周勃戴着皇帝的印章,在北军统领军队,不会在这个时候造反。现在他只居住在一个小县城,难道还想造反吗?’
《汉书》说:起初,汉高祖进入咸阳,得到了秦国的印章。等到他即位为天子,就佩戴了这枚印章,世世代代传承,称为‘传国玺’。因为太子还没有立,印章就藏在长乐宫。等到王莽即位,请求印章。皇后不肯把印章给他,王莽派安阳侯王舜传达旨意,皇后生气地骂他,说:‘你们这帮父子兄弟靠汉家的力量,富贵了几代人。既然要报恩,就把印章给人家,夺取国家。像这样的人,狗都不吃他剩下的!如果你自己认为金匮符命是新皇帝,就应该自己另做印章,为什么要用这个亡国的凶兆印章?我是汉家的老寡妇,早晚都要死了,想要和这枚印章一起埋葬,但终究不能实现。’皇后因此哭泣。王舜说:‘王莽一定要得到传国玺,难道能最终不给他吗?’皇后听到王舜的话很坚决,于是拿出印章,扔在地上给了王舜,说:‘我已经老了,知道我的兄弟现在都被灭族了。’
又《王莽传》说:梓橦人哀章平时品行不端,喜欢说大话。看到王莽居摄,就做了两个铜柜,分别写上‘天帝行玺’和‘赤帝行玺’,王莽到高庙拜受。
又记载:王闳,王莽的叔父,哀帝时期担任中常侍。当时董贤担任大司马,皇帝临终前,把印章和绶带交给董贤说:‘不要随便把印章给人。’当时国家没有合适的人选,朝廷内外都很恐惧。王闳告诉皇后,请求夺回印章。他带着剑到宣德闼,对董贤说:‘皇帝已经驾崩,国家还没有立新主。您受皇帝深恩,应该跪下哭泣,为什么还要长时间拿着印章等待灾祸降临呢?’董贤不敢拒绝,于是跪下把印章和绶带交给了他。
《后汉书》说:涿郡太守张丰抓住使者,举兵造反,自称无上大将军,和彭宠联合军队。建安四年,祭遵、朱祐打败了他。起初,张丰喜欢方术,有道士说张丰应当成为天子,用五彩袋子装着石头绑在张丰的胳膊上,说:‘石头里面有玉玺。’张丰相信了,于是造反。等到被抓要被处斩时,他还说:‘胳膊上的石头里面有玉玺。’祭遵用锤子砸开石头,张丰才知道被欺骗,仰天叹息说:‘该死了,没有什么遗憾!’
又记载:延熹八年,渤海的妖贼盖登等人称帝,有玉印、珪璧、铁券等,都被处死。(《续汉书》说:当时盖登等人有五个玉印,都像白石,上面写着‘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其中三个没有文字。)
《续汉书》说:献穆曹皇后,是曹操的女儿。魏国禅让,派人求取印章和绶带。皇后生气地把印章和绶带扔在门口,哭着说:‘天不保佑这个印章。’
《魏志》说:魏太祖曹操在洛阳去世,当时隐陵侯曹彰担任越骑将军,从长安赶来参加葬礼,问贾逵先王的印章和绶带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太子在邺城,国家有储君。先王的印章和绶带,不是你应该问的。’
又记载:太和元年,因为中山魏昌的安城乡追封甄逸为敬侯,他的孙子甄豫继承爵位。起初,建造宗庙,挖地得到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写着‘天子羡思慈亲。’明帝因此而改变容色。
《魏略》说:司马昭废黜齐王曹芳,派郭芝入宫告诉太后,取回印章和绶带。太后取回印章和绶带,放在座位旁边。等到迎接高贵乡公曹髦,又请求印章和绶带。太后说:‘我见到高贵乡公小时候就认识他,我想要亲自把印章和绶带亲手交给他。’
《吴书》说:汉朝大乱,天子逃到北方河上,六个印章没有随身携带。掌管印章的人把它们扔进井里。孙坚讨伐董卓,驻军洛南。那口井经常有五色气从井中冒出,孙坚派人清理井,得到汉传国玉玺,上面写着‘授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面有交蟠五龙,龙上缺了一角。
《蜀志》说:太傅许靖等人对先主刘备说:‘以前关羽围攻于禁在襄阳,襄阳的子张嘉、王休献上玉玺,藏在汉水中,隐于深渊,光辉照亮,灵光冲天。汉,是高祖最初起兵,奠定天下之国的国号。大王继承先帝的遗志,兴起于汉中。现在天子的玉玺神光显现,玉玺从襄阳出现,汉水之末明亮,大王承继其下游,授以天子之位,这是天命、符应,非人力所能为。’
邓粲《晋记》说:江宁的民虞迪开垦土地,得到白玉驎玺一枚,献给朝廷,上面写着‘长寿万年。’
《晋书》说:义阳王威没有德行,依附赵王司马伦。司马伦将要篡位,派威和黄门郎骆休逼迫皇帝,夺取印章和绶带。司马伦失败,晋惠帝复位,说:‘阿皮扭我的手指,夺取我的印章和绶带,不可不杀。’阿皮是威的小名,于是杀了威。
又记载:冉闵的儿子冉智从邺城来投降,安西将军谢尚派濮阳太守戴施迎接。进军占据枋头,适逢冉智的使者刘猗到来,戴施于是停止。他派刘猗请求传国玺,刘猗回去告诉冉智,冉智犹豫不决,不允许。戴施于是派参军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守卫,欺骗他说:‘现在暂且把印章交给我。敌寇在外,道路阻塞,也不敢立刻送来。我会派使者飞快地告诉天子,天子知道印章在我这里,知道你的诚意,会派重兵来支援。’冉智相信了,于是把印章交给了何融。何融拿着印章飞快地回去。印章从秦传到汉,从汉传到魏,从魏传到西晋。永嘉末年,洛阳失守,印章被刘聪得到。等到石勒灭掉刘氏,印章传入伪赵,冉闵杀掉石氏,印章又到了冉闵。到这个时候,四十二年后印章又回到了晋朝。
《晋中兴书》说:义熙十二年,左卫兵陈阳在府前的淮水中得到印章。君王不隐瞒自己的过错,玉璧就会出现,印章也是玉璧。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说:河瑞元年,汾水中得到玉玺,高一寸二分,方四寸,上面写着‘有新保之’,是王莽时期的印章。献印章的人因此增加‘深海光’三个字,认为这是自己的祥瑞,大赦天下。
又《前赵录》说:光初五年,并州牧安定王策献上玉玺一枚,上面写着‘赵盛。’
《前凉录》记载:张实元年,兰池的赵婴在青涧水中发现了一枚玉玺,有钮扣,光照水面之外,上面写着‘皇帝玺’。官员们上书祝贺,张实说:‘为什么突然有这个消息?’于是派人将玉玺送到京城。
《晋书载记》记载:石季龙攻克上邽后,派遣主簿赵封送传国玉玺和太子玉玺各一枚给勒。
《晋书载记》又记载:符坚逃到五将山,姚苌派遣将军吴忠包围他。符坚的部下四散逃走,只剩下十几个侍从,他神色自若地坐着等待,召唤仆人进餐。不久吴忠到了,抓着符坚回新平,将他软禁在另一个房间里。姚苌向符坚索要传国玉玺,说:‘姚苌按照符历的次序,可以成为你的恩人。’符坚瞪大眼睛斥责他,说:‘小羌竟敢冒犯天子,难道要把传国玉玺给你这个羌人吗?图纬符命,你有什么依据?五胡的次序,没有你的名字。违背天意不吉利,你还能活多久?玉玺已经送给了晋朝,不可能再要回来。’
《晋书载记》又记载:冉闵杀死了石袨,僭越称帝,派遣使者常炜去拜访慕容俊。慕容俊让记室封裕质问常炜,说:‘石袨去年派张举请求援助,说:“玉玺在襄国。”他的话可信吗?’常炜说:‘诛杀胡人的那天,邺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玉玺怎么会送到襄国去?这只是为了求救的借口。’
《晋书载记》又记载:冉闵战败后,蒋幹带着传国玉玺送到建邺。慕容俊想要神化自己的事业,声称历运在自己身上,于是假装说:‘冉闵的妻子得到了玉玺并献上来。’赐号‘奉玺君’,因此于永和八年僭越即位,大赦境内,建元为‘元玺’。
《宋书》记载:元凶劭战败后,当时没有见到传国玉玺。询问劭,他说:‘在宰上道育那里。’于是找到了玉玺。
《宋书》又记载:蔡兴宗被任命为侍中,每次遇到得失之事,都无所顾忌。孝武帝新即位,蔡兴宗背着玉玺陪驾。
《齐书》记载:谢朏担任宋侍郎,兼任秘书监。等到高帝禅让,谢朏当天值班,百官陪位,侍中应当解下玉玺。谢朏假装不知道,说:‘有什么公事?’传达诏令说:‘解下玉玺授予齐王。’谢朏说:‘齐王自然应该有侍中。’于是他拿起枕头躺下。传达诏令的人害怕了,就让他称病,想要找人来替代。谢朏说:‘我没有病,有什么好说的?’于是穿着朝服步行出东掖门,才得到车辆,然后回到家中。那天,王俭被任命为侍中,解下了玉玺。之后,武帝请求诛杀谢朏。高帝说:‘杀了他就会成就他的名声,正应该宽恕他。’
《北史·后妃传》记载:典琮三人,掌管玉玺和玩物。
《北齐书》记载:辛术镇守广陵,得到了传国玉玺,送到邺城,文宣帝用玉玺告祭太庙。这个玉玺是秦朝所制,方四寸,上面纽扣交缠着龙纹,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两汉相传,又应验了魏晋。晋怀帝战败,玉玺落入刘聪手中。刘聪战败,玉玺又落入石氏手中。石氏战败,晋穆帝永和中,濮阳太守戴僧施得到玉玺,派遣督护何融送到建邺。历经宋、齐、梁的战乱,玉玺落入侯茎洑手中。景败后,侍中赵思贤将玉玺投入景的南兖州刺史郭元建处,送给了辛术,所以辛术献给了朝廷。
《北齐书》又记载:元晖业天保二年随驾到晋阳,在宫门外骂元韶说:‘你不如一个老妇人,背着玉玺给人,为什么不打碎它?我说这句话,知道就会死,但你又能活多久?’文宣帝听到后杀了他。
《后周书》记载:宇文氏的祖先普回,因为狩猎得到玉玺,有三个钮扣,上面写着‘皇帝玺’。普回认为这是天赐的,当地习俗称天为宇,因此以宇文为姓,国家也以此为姓。
《唐书》记载:贞元二年,神策将温嘉顺得到了一枚白玉印,上面写着‘天子之宝’,献给了朝廷,这是传国八玺之一。皇帝在奉天后失去了它,直到这时才找到。
《玉玺谱》记载:传国玺是秦始皇所刻,玉石出自蓝田山,由丞相李斯书写,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高祖平定三秦后,秦王子婴献上了这枚玉玺。汉高祖即位后,仍然佩戴它,因此世代相传,所以称为‘传国玺’。汉昭帝时,宫殿中一夜之间突然惊慌。霍光立即召来持节郎取玉玺,郎官不给。霍光想要夺取,郎官按剑说:‘头可以砍,玉玺不能给!’霍光认为他做得好。第二天,提升郎官的官秩两级。霍光后来废黜了昌邑王贺,立宣帝,霍光亲自解下贺的玉玺,扶他下殿。到汉平帝时,王莽篡位,向元后索要玉玺。元后拿出玉玺,扔在地上,玉玺上的一角缺了。王莽败亡时,带着玉玺绶带躲避火灾于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取走了绶带,不知道玉玺和莽的头在哪里。公宾就见到绶带,问绶带的主人,于是杀了王莽,带着玉玺给王宪。王宪得到玉玺后无处可送,又自己乘坐天子的车辇。李松进入长安,杀了王宪,将玉玺送到宛城,上交给更始帝。赤眉大司马谢禄到高陵,更始帝将玉玺交给赤眉,也立刘盆子为皇帝。建武三年,盆子在宜阳战败,玉玺回到了光武帝手中。孙坚从桂阳进入讨伐董卓,董卓当时已经焚烧了洛阳,迁都长安。孙坚的军队驻扎在城南,看到井中每天都有光芒。士兵们不敢打水,孙坚于是捞到了玉玺。最初,董卓作乱时,掌管玉玺的人把它扔进了井里,所以孙坚得到了它。袁绍有僭越的意图,于是拘禁了孙坚的妻子,逼迫她交出玉玺。袁绍得到了玉玺,看到魏举以肘示意,魏武帝曹操厌恶他。袁绍战败后,玉玺又回到了孙坚手中。汉朝禅让给了魏,魏又禅让给了晋。赵王伦篡位,派义阳王威去惠帝那里取玉玺。惠帝不给,强行夺取。晋怀帝永嘉五年,王弥进入洛阳,抓住了怀帝和传国六玺,送到刘曜那里。后来被石勒吞并,玉玺又属于石勒。石勒刻了一边写着‘天命石氏’,这个玉玺现在不再存在。石勒被冉闵所灭,玉玺属于冉闵。冉闵战败后,玉玺存放在冉闵的大将军蒋幹那里。晋镇西将军谢尚派遣督护何融到那里,用赏金买到玉玺,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将玉玺送回江南。晋元帝东渡后,历经数位皇帝都没有玉玺,北方人都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北齐书》又记载:雍州玉玺是晋泰光十九年,雍州刺史郗恢上表说:‘慕容永称藩并献上玉玺,玉玺方六寸,厚七分,上面盘绕着螭龙作为鼻钮,总高四寸六分,四边有龟纹。下面有八字,写着:‘授天之命,皇帝寿昌。’鸟篆隐起,巧妙绝伦。这是慕容永所制,其来源不详。’
《吕氏春秋》记载:民众对于上位者,就像玉玺在泥中,印方则方,印圆则圆。
《山阳公载纪》记载:袁术将要僭越称帝,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拘禁了孙坚的妻子,夺取了玉玺。(《玉玺谱》说:袁绍拘禁了孙坚的妻子得到了玉玺。)
应劭的《汉官仪》记载:孔子说‘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传。’说的就是封禅时,用金泥银绳印玺。玺,是施行的意思,是信物的象征。古代尊卑都可以使用。‘月令’中说‘固封玺’,‘春秋传·襄公’中说‘楚武子派季冶询问玺书并给予’,就是这样的。秦汉以来,尊贵的人用来作为名号,才开始避讳。
又说:天子有传国玺,上面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汉旧仪》记载:在秦朝之前,人们都使用金、玉、银、铜、犀牛角、象牙制成的方寸大小的印章,各自使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汉朝以来,天子使用印章,又以玉为材料,群臣没有人敢使用。
又说:皇帝有六种印章,都是用白玉制成的,印章上的文字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共有六种。皇帝行玺用于赐予诸侯王的文书,信玺用于发兵征召大臣,天子行玺用于处理外国事务,天子之玺用于祭祀天地鬼神。这些印章都用武都的紫泥封存,用青布包裹,内外都是白色的,两端各有一尺一寸长,放在柜子里大约有标签。
崔浩的《汉纪音义》说:传国玺是用和氏璧制成的。
《赵书》记载:刘曜在龙门河水中得到玉玺,上面的文字是‘融尅昌’,刘曜认为这是天赐的神玺,斋戒后授予。
《石虎别传》说:武乡长城县民韩强在长城西山的岩石间得到一枚玄色的印章,四寸见方,二寸厚,与传国玺相似,上面的文字是‘授命于天,既寿永昌’,石虎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燕书》记载:元玺六年,蒋幹派太子詹事刘猗带着传国玺前往晋国求救。刘猗背着玺走了几里路,天空突然出现黄色的雾气,无法前进。更换了行玺,才得以离开。
段龟龙的《凉州记》说:在吕光时期,州人陈冲得到一枚玉玺,宽三寸,长四寸,正面看没有文字,对着太阳看,文字在内部,上面写着‘光当王’。
王彪之的《议》说:不清楚传国玺的制造起始。历代以来,皇帝禅位,以此相授,所以它是传国之宝。
《拾遗录》说:武王灭掉商纣王,樵夫牧童在鸟巢中找到一枚赤玉玺,上面的文字是‘水德方灭,火祚方盛’,文字都是大篆。所以天下分为三,其中两个部分归周。
又说:晋太康元年,孙皓送来六枚金玺,说当时没有玉工,所以用金来制作印章。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佩戴金刚灵玺。
《邓析书》说:制作符玺来作为信物,结果符玺都被偷走了。
绶
《尔雅》说:繸,就是绶(即佩玉的带子,用来连接瑞王的,因此通称为繸)。
《礼记·玉藻》说:天子佩戴白玉而系以黑绶,公侯佩戴山玄玉而系以朱绶,大夫佩戴水苍玉而系以纯色绶,世子佩戴瑜玉而系以綦绶,士佩戴瓀玟组绶。
《说文》说:緺,是紫青色的绶。
应劭的《汉官仪》说,绶是用来区分尊卑,彰显有德之人的。
又说,绶长一丈二尺,代表十二月;宽三尺,代表天地人。
董巴的《与服志》说:战国时期去掉绂珮,留下丝带作为章表。秦朝用彩色的丝带结连在丝带上,使之更加光明显眼,相互结成绶,因此称为绶。皇帝的绶带是黄赤绶,四色,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都一样。又《汉官仪》说:皇帝的绶带是黄地骨白羽,青丝绿,五彩四百首,长二丈三尺。)王的赤绶,四色,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八尺,三百首。(公主、大贵人、诸侯都一样。又《汉官仪》说:四色绛地骨白羽,青黄赤绿,长二丈一尺,二百六首。)诸国、贵人、相国的绿绶,三色,绿紫白,淳绿圭,二丈一尺,一百四十首。将军的紫绶,二色,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公主封君也相同。又《汉官仪》说: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也相同。)九卿中二千石的青緺绶,(緺,紫青色。緺音瓜。)二千石的青绶,三色,青、白、红,淳青圭,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又《汉官仪》:绶羽青桃花缥,长丈八尺。)自青緺以上縌(音逆)都长三尺二寸,与绶同色而首数减半。縌,是古代的佩饰。佩饰相互交接,因此称为縌。紫緺之间可以佩戴玉环和玉佩。千石六百的黑緺,三色,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又《汉官仪》说:黑緺白羽青地绛,二色,长丈七尺。)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石都佩戴黄緺,一色,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又《汉官仪》说:黄緺丝八十首,长丈七尺。)自黑緺以下縌长三尺,与绶同色而首数减半。百石的青緺绶一色,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所有先合成的单纺成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彩淳为一圭,首数多的丝细,少的丝粗,都宽六寸。
《史记》说:武帝召唤东郭先生出来,任命他为郡都尉。先生在公车中长期等待诏令。走在雪中,鞋子上面没有下底。等到他被任命为二千石时,佩戴的是青緺的绶。
《汉书》说:诸侯王,高帝初设,使用金玺和綟绶。(如淳说:綟音戾,绿色。晋灼说:綟,草也,出产于琅邪平昌县。)
又说:朱买臣字翁子,被任命为会稽太守。皇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像衣锦夜行。’买臣叩首感谢,于是微服私行,怀揣着印绶,步行回到郡邸。邸吏正在与众人饮酒,没有注意到买臣。买臣与他们共饮,喝得醉饱。过了一会儿,守邸的人偶然看到他的绶带,便拉他过来,原来是会稽太守的印绶。守邸的人惊讶地出来与他交谈,属吏们都说是胡说八道,守邸的人说:‘试试看。’那些平时轻视买臣的人进去一看,都惊慌失措,大喊:‘真的!’于是推搡着在庭院中向他行礼。
又说:萧育字次君,与朱博友善,人们称他们为‘萧朱结绶’。
又说:南越反叛,杨仆被任命为楼船将军。东越反叛,皇帝又想派他担任将领。杨仆非常自负,皇帝责备他,说:‘士兵们连续几年暴露在外,将军不体恤他们的辛劳,却去弄虚作假,请求乘坐驿车回乡。趁机带着银两和印绶,悬挂三组绶带,在乡里炫耀,这是三次过错。’
又说:金日磾的两个儿子赏和建都是侍中,与昭帝一同起居。赏担任奉军都尉,建担任驸马都尉。等到赏被封为侯,佩戴侯绶时,皇帝对霍将军说:‘金家的兄弟两人,难道不能都佩戴两个绶带吗?’霍光说:‘赏只是被封为侯而已。’皇帝笑着说:‘侯不是在我和将军手中吗?’霍光说:‘高帝的规定,有功才能封侯。’当时他们都只有八九岁。
又说:王莽登上渐台,商人杜吴杀死了王莽,取走了他的绶带。
《汉名臣奏》说:大司空朱浮上奏说:‘车府承弘授诏乘与,绶带五彩,为什么那么多黄色?可以用赤色丝线作为底色。’
《东观汉记》记载:沛王和楚王前来朝见,并回到自己的封国。明帝告诉各位王傅和相国,王的儿子年满五岁以上的都要佩戴列侯的绶带,并且再送他们十九枚绶带,以便他们在路上可以随时佩戴。
又记载:李忠仲都发毙揞世祖,被封为武固侯。当时没有绶带,皇帝亲自解下自己佩戴的绶带赐给了李忠。
又记载:第五伦,诸王应当回到自己的封国,诏书挑选三署郎中补任王家长史,任命伦为淮阳王医工长。当时被任命的人很多,绶带都用完了,只能暂时借用印章。伦向王请求,王赐给了他绶带。
又记载:马防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设置掾史,职位在九卿之上,独占一席,诏封为颖阳侯,带着这个封号参与医药事务,勤勉省闼,以襄城美亭的一千二百五十户人口,增加马防身上的三枚绶带,宠爱和尊贵达到了极点。
又记载:在战争中缴获了羌侯君长佩戴的紫绶十七枚,艾绶二十八枚,黄绶两枚,都登记在簿册上。贵人和相国佩戴的绿绶有三彩,绿紫白,纯绿圭。公侯和将军佩戴的紫绶有两彩,紫白,纯紫圭。公主封君和九卿中两千石官员佩戴的青绶有三彩,青白红,纯青圭。千石六百石官员佩戴的黑绶有两彩,青绀,纯青圭。四百、三百、二百石官员佩戴的黄绶是纯黄一彩。百石官员佩戴的青绀绶是一彩,编织得曲折。
《魏志》记载:太祖曹操给吕布写信,’国家没有好的金子,我自己取家里的好金子,互相制作印章。国家没有紫绶,我自己取所佩戴的绶带作为凭证。’
又记载:丁谥的父亲丁斐,字文侯,建安末年,太祖曹操征讨吴国,丁斐随行。自认为家里的牛瘦弱,私下换用了官家的牛,结果被逮捕送入监狱,剥夺了官职。后来太祖曹操问丁斐说:’文侯,你的印绶在哪里?’丁斐也知道这是在开玩笑,回答说:’用来换饼了。’
《晋与服志》记载:那些借用印绶但官府不提供鞶囊的人,可以自己制作。
《晋书》记载:卫瓘担任尚书事,加授绿缘绶,可以穿着鞋子上殿,进入朝廷不需要快步。
《晋令》记载:皇太子及妃子、诸王佩戴纁朱绶,郡公主佩戴朱绶,郡侯佩戴青朱绶。
《梁书》记载:张缵担任尚书仆射,讨论南郊的印绶问题,’如果官员准备朝服,应该一并佩戴绶带。’当时这一做法得到了实施。
《博物志》记载:光武帝刘秀嫌两千石绶带不是青色而且细,朱浮提议改用青羽。
又记载:太仆朱浮说,诏书说’百官都佩戴王莽时期的绶带,又不统一,因为前袁安故绶。二李涉等六家所织的绶带,不能像旧时的丙丁文一样。谁能织出丙丁文,我赐给他五十匹缣。’现在王莽时期的六安都尉留应能织出丙丁文,我留他在武库中供给食物,留他昼夜思考,讽诵得几乎疯狂,三十天后病愈。现在文已经织成,请赐给我五十匹缣。
《西京杂记》记载:昭阳殿上摆放着五色流苏,用绿文紫绶系着。
又记载:赵飞燕被封为皇后,她的弟弟,皇帝赐给了他五色文绶。
蔡邕《独断》记载:皇后佩戴赤绂玉玺,贵人佩戴緺绶金印,都是五色的。
蔡邕《杂章》记载:相国佩戴金印绿绶,职位在公之上,用来区分特殊的荣誉,群臣没有人能够与之相同。
《新序》记载:昌邑王刘贺夺取了侯王、两千石黑绶、黄绶,并赐给了身边的人。龚遂劝谏说:’高皇帝刘邦制作了五等花绶,陛下却把它赐给了卑贱的人,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希望陛下收回。’
《风俗通》记载:车骑将军冯绲字鸿卿,担任议郎,打开绶带箱子,里面有两条赤蛇,约有两尺长,分别向南北方向跑动,这让人们非常忧虑和恐惧。季山孙字宁方,阻止了它们。绲请求占卜,占卜结果是:’你将在三年后担任边将,东北四、五千里,官职以东为名。再过五年,将成为大将军,南征。这是吉祥的预兆。’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辽东太守。正好武陵蛮夷黄高攻烧南郡,鸿卿以威名素着,被选为副将,奋发如虎。
又记载:秦昭王派遣李冰担任蜀郡太守,开凿城都两江,开辟田地万顷。江神每年需要两位童女,否则就会发生水灾。李冰说:’把女儿献给神吧。’于是责备了江神。过了一会儿,有苍牛在岸边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李冰回过头对属下说:’斗太极,可以帮忙了。如果想知道向南腰中正白的地方,那就是我的绶带。’主簿刺杀了面向北的人,江神于是停止了。
管氏《易林》记载:遇到老鼠咬破紫绶衣服,都是迁移的象征,意味着新的变化。
《五行书》记载:在门上悬挂虎鼻,子孙会佩戴绶带。
《张衡集》记载:南阳太守鲍得,有诏书赐给他先公的绶带箱子,世代使用。当时需要修理箱子,平子担任主簿,写了铭文。
陆机《吊魏武》记载:现在我担任着作郎,在秘阁中游历,看到了魏武曹操的遗令,上面说:’我的衣裳可以装一箱子,历官所佩戴的绶带可以藏在里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三-注解
玺:玺是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封印和盖章,象征着权威和合法性。
王者:指帝王,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守土:指守护领土,保卫国家。
籀文:古代的一种文字,多用于印章、货币等。
玉:一种贵重的矿石,常用于制作饰品、印章等。
秦:古代国家名,后成为秦朝的简称。
魏:古代国家名,后成为魏国的简称。
段干木子:指段干木的后代,段干木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贤者。
苏代: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以智谋著称。
沛公:即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皇帝玺符节:皇帝的印章和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绛侯周勃:西汉初年的将领,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传国玺:传国玺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象征,是一种印章,通常由玉石制成,刻有特殊的文字,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合法性。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长乐宫:西汉皇宫之一,位于长安。
王莽:新朝的建立者。
太后:皇帝的母亲,有时也指皇后。
传国玉玺:古代传说的玉玺,象征皇位传承。
天帝行玺:象征天帝的印章。
赤帝行玺:象征赤帝(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印章。
王闳:王莽的叔父,西汉末年的官员。
董贤:西汉末年的权臣,曾受封为大司马。
国词:国事,国家大事。
无上大将军:古代的一种官职,位高权重。
祭遵:东汉初年的将领。
朱祐:东汉初年的将领。
太上皇帝:古代的一种尊号,指退位后的皇帝。
珪璧:古代的一种玉器,珪用于祭祀,璧用于礼仪。
铁券:古代的一种凭证,相当于现代的护照或身份证。
献穆曹后:曹操的女儿,魏国的皇后。
太祖:太祖是指曹操,曹魏的开国皇帝。
中山魏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司马景王:对司马师的尊称,司马师是曹魏末年的权臣。
齐王芳:曹魏末年的皇帝。
高贵乡公:曹魏末年的皇帝。
孙坚:东汉末年的将领。
许靖: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
先主:对刘备的尊称,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关羽: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
禁襄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张嘉:东汉末年的将领。
王休:东汉末年的将领。
汉水:流经中国中部的一条大河流。
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瑞命:吉祥的征兆。
符应:象征,预兆。
江宁民虞迪:江宁(今南京)的一位平民。
驎玺:古代的一种玉制印章。
义阳王威:晋朝的宗室。
赵王伦:晋朝末年的篡位者。
惠帝:晋朝的皇帝。
阿皮:义阳王威的小名。
冉闵: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将领。
刘聪:十六国时期的前赵皇帝。
石勒: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君主。
伪赵: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洛京:古代都城洛阳的别称。
陈阳: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将领。
河瑞元年:前赵的年号。
并州牧安定王策:前赵的一位王公。
赵盛:前赵的年号。
前凉录:《前凉录》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前凉国(公元314年-376年)的历史。
张实元年:前凉国君主张实即位的第一年。
兰池: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
青涧水:古代地名,位于青涧县,今属陕西省。
玉玺:古代皇帝的象征,一种玉制的印章,代表皇帝的权威。
钳钮:指印章的钮,用于穿挂。
皇帝玺:指玉玺上刻的文字,表明此玺为皇帝之用。
群寮:古代指一群官员。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晋书载记:《晋书》中的载记部分,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石季龙: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君主。
上邽: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
符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
五将山: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姚苌: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君主。
僣大号:僣越,指僭越自己的地位,擅自称帝。
慕容俊: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君主。
建邺: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曾是东晋和南朝宋的都城。
元凶劭:南朝宋的皇子,因谋反被杀。
蔡兴宗:南朝宋的官员。
孝武:南朝宋的皇帝刘骏。
谢朏:南朝宋的官员。
高帝:南朝齐的皇帝萧道成。
典琮:古代掌管玉玺的官员。
广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文宣:北齐的皇帝高洋。
晋怀帝:晋朝的皇帝。
王弥: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将领。
刘曜:刘曜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皇帝,他得到了被认为是天赐神玺的玉玺。
蒋幹:蒋幹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他曾带着传国玺前往晋国求救。
晋穆帝:晋朝的皇帝。
戴僧施:晋朝的官员。
侯茎洑: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将领。
景: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君主。
赵思贤: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官员。
郭元建: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将领。
辛术:北齐的将领。
元晖业:北齐的官员。
晋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宇文氏:北周的皇族。
普回:宇文氏的祖先。
温嘉顺:唐朝的将领。
奉天后:唐朝的皇帝李隆基。
白玉印:古代印章的一种,用白玉制成。
传国八玺:古代传说中皇帝的八种印章。
李斯:秦朝的宰相。
三秦:古代地名,指秦朝末年关中地区。
元后:王莽的母亲,汉成帝的皇后。
赤眉:新朝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更始:更始帝,即刘玄,新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谢禄:赤眉军的将领。
刘盆子:赤眉军的领袖。
光武:东汉的建立者刘秀。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
魏武: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赵王伦篡立:赵王伦篡夺晋朝皇位。
司马家:指晋朝的司马氏家族。
雍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慕容永: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将领。
吕氏春秋: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山阳公:东汉末年的皇帝刘宏。
袁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
孙坚夫人:孙坚的妻子。
封泰山,禅梁父: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动,封泰山、禅梁父是其中的重要仪式。
金泥银绳:古代印章使用的印泥和印绳。
固封玺:古代对封印的称呼。
楚武子:春秋时期楚国的官员。
季冶:春秋时期楚国的官员。
玺书:古代用印章封印的书信。
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玉器,相传为春秋时期和氏所献,后来成为传国玺的原材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犀、象:犀牛和象是古代珍贵的动物,其角和牙在古代常被用作制作印章的材料,象征着财富和权力。
螭虎剑文:螭虎剑文是一种特殊的雕刻图案,常用于印章上,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皇帝六玺:皇帝六玺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使用的六种印章,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目的。
武都紫泥:武都紫泥是一种特殊的泥土,用于封印,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青布囊白表里:青布囊白表里是指封印时使用的布囊,其颜色和材质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和氏璧作之:和氏璧作之意味着传国玺是由和氏璧制成的。
玄玺:玄玺是一种黑色的玉玺,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段龟龙:段龟龙是北凉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凉州记》记载了许多关于传国玺的故事。
吕光:吕光是北凉的开国皇帝,他的玉玺被预言为预示他将成为王的象征。
揖让禅位:揖让禅位是指皇帝退位让贤的行为,通常伴随着传国玺的传递。
赤玉玺:赤玉玺是一种红色的玉制印章,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金玺綟绶:金玺綟绶是指用金制成的印章和用綟(一种绿色)制成的绶带,象征着诸侯王的身份。
印绶:印绶是指印章和绶带,是官员身份的象征。
繸:繸是古代的一种丝带,用于系挂玉佩等装饰品,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玄组绶:玄组绶是一种黑色的丝带,用于系挂玉佩等装饰品,象征着高级官员的身份。
緺:緺是一种紫青色的丝带,用于系挂玉佩等装饰品,象征着官员的身份。
绶长一丈二尺:绶的长度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一丈二尺的长度代表十二个月。
乘与黄赤绶:乘与黄赤绶是指皇帝和皇后所佩戴的黄色和红色的绶带,象征着他们的地位。
黑绶:黑绶是一种黑色的绶带,用于较低级别的官员。
青緺绶:青緺绶是一种紫青色的绶带,用于较高级别的官员。
汉官仪:《汉官仪》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官制书,详细记载了汉朝的官职和礼仪。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
绶羽青桃花缥:绶羽青桃花缥是指用青色和桃花色的羽毛装饰的绶带,象征着官员的身份。
沛王:指刘邦,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楚王:指刘邦的儿子刘交,楚国的开国国王。
朝:指诸侯或臣子到京城向皇帝请安。
就国:指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国。
明帝:指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庄。
王傅相:王傅指诸侯王的师傅,相指诸侯国的宰相。
列侯:古代的一种爵位,低于公侯,高于关内侯。
绶:古代官吏佩戴的丝带,用以悬挂印信。
世祖: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李忠仲:李忠仲是东汉的一位官员。
武固侯:武固侯是李忠仲被封的侯爵。
三署郎:三署郎是东汉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中的文书。
淮阳王:淮阳王是汉朝的一个封国。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城门校尉:城门校尉是负责守卫城门的官职。
掾史:掾史是古代官府中的属官。
九卿:九卿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主要官职。
颖阳侯:颖阳侯是马防被封的侯爵。
医药勤劳省闼:指在宫廷中负责医药事务,勤劳尽职。
襄城美亭:襄城美亭是地名。
羌侯君长:羌侯君长指羌族的首领。
紫绶:紫绶是古代高级官员佩戴的绶带,颜色为紫色。
艾绶:艾绶是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绶带,颜色为艾色。
黄绶:黄绶是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绶带,颜色为黄色。
贵人:贵人是指皇帝的妃子或亲近的女子。
相国:相国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公侯:公侯是古代的高级爵位,公高于侯。
公主: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或亲王的女儿。
封君:封君是指被封为侯爵的贵族。
千石六百石:千石六百石是指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四百、三百、二百石:四百、三百、二百石是指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百石:百石是指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青绀:青绀是一种深青色的丝带。
宛转缪织:宛转缪织指绶带编织的方式。
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武将。
文侯:文侯是指丁斐的谥号。
建安末:建安末是指汉献帝建安末年。
鞶囊:鞶囊是古代官员携带印信的袋子。
绿缘绶:绿缘绶是指边缘为绿色的绶带。
纁朱绶:纁朱绶是指颜色为纁色和朱色的绶带。
郡公主:郡公主是指被封为郡公主的贵族。
郡侯:郡侯是指被封为郡侯的贵族。
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南郊:南郊是指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点。
丙丁文:丙丁文是指古代的一种图案。
组状:组状是指一种编织的图案。
昭阳殿:昭阳殿是古代宫殿的名称。
五色流苏:五色流苏是指用五种颜色丝线编织的流苏。
皇后:皇后是皇帝的正室妻子。
赤绂玉玺:赤绂玉玺是指皇后佩戴的红色绶带和玉玺。
贵人緺绶金印:贵人緺绶金印是指贵人佩戴的緺绶和金印。
相国金印绿绶:相国金印绿绶是指相国佩戴的金印和绿色绶带。
昌邑王:昌邑王是指西汉的一位王子。
花绶:花绶是指带有花纹的绶带。
车骑将军冯绲:车骑将军冯绲是指冯绲担任车骑将军。
蜀郡太守:蜀郡太守是指负责蜀郡的地方官。
城都两江:城都两江是指成都的两条江。
江神:江神是指河流中的神祇。
苍牛斗:苍牛斗是指两只苍牛在岸边搏斗。
太极:太极是指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源。
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府中的属官。
易林:易林是指《易经》的一种解释。
五行书:五行书是指古代关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书籍。
悬虎鼻门上:悬虎鼻门上是指在门上悬挂虎鼻形状的装饰。
先公绶笥:先公绶笥是指先代公爵留下的绶带箱子。
平子:平子是指鲍得的儿子。
秘閤:秘閤是指古代宫廷中的秘室。
魏武遗令:魏武遗令是指曹操留下的遗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仪式部-卷三-评注
《东观汉记》中记载沛王、楚王来朝后,明帝下令让五岁以上的王子们都佩戴列侯的绶带,并额外赠送十九枚绶带,意在让他们在途中可以随时佩戴。这反映了汉代对宗室成员的重视和礼仪制度,同时也体现了皇权对宗室的控制和监督。
李忠仲因功被封为武固侯,当时没有绶带,皇帝亲自解下自己佩戴的绶带赐予他。这体现了皇权的无私和恩赐,同时也彰显了功臣的荣耀。
弟五伦被任命为淮阳王医工长,由于绶带已经分发完毕,他只能暂时使用印章。这反映了汉代官场中物资分配的紧张和官员职位的实际运作。
马防因功被封为颖阳侯,并增赐三绶,显示了汉代对功臣的厚爱和重用,同时也体现了绶带在官场中的象征意义。
文中详细记载了不同官职所佩戴的绶带颜色和材质,反映了汉代官场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服饰文化。
《魏志》中曹操与吕布的书信,以及丁斐的故事,都反映了汉代官场中官员对绶带的重视,以及绶带在官员身份象征中的重要作用。
《晋与服志》和《晋书》中的记载,说明了晋代对官员服饰和绶带的规定,以及官员对官服和绶带的自主选择。
《梁书》中张缵关于印绶的议论,体现了梁代对官场礼仪的重视。
《博物志》中关于光武帝更换绶带的记载,反映了汉代对官服和绶带的重视,以及皇帝对官员服饰的干预。
《西京杂记》和《蔡邕的独断》中的记载,展示了汉代皇后、贵人、相国等官员的服饰和绶带,反映了汉代官场的等级制度和服饰文化。
《新序》和《风俗通》中的记载,反映了汉代官场中官员对绶带的重视,以及官员在官场中的地位和身份。
《管氏易林》和《五行书》中的记载,反映了汉代民间对绶带的信仰和迷信。
《张衡集》和《陆机吊魏武》中的记载,反映了汉代官员对绶带的珍视和传承,以及绶带在官员个人经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