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四十三-原文
《周礼·地官》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
《礼·大学》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诗·丘中有麻》曰: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丘中有麻,彼留子嗟。(留大夫氏,子嗟,字也。丘中麻麦,子嗟所治。笺云:子嗟放逐,於朝去治,卑贱之识。)
又曰:《白驹》,大夫刺宣王也。(刺其不能留贤者也。)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者,有乘白驹而去。笺云:愿去者乘其白驹,来者食我场中之苗,絷绊之欲留也。)
《书·大禹谟》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又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又《说命》曰: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又曰: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
又《武成》曰:建官惟贤,莅事惟能。
又《旅獒》曰: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易》曰:坤地卦: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又《大畜》曰:不家食,吉。养贤也。
又《颐》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又《系辞》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论语·里仁》曰: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自省也。(齐,等也。省,察也,察已得无然也。)
又《雍也》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笥也。贫者,人之所忧,而颜志道有所乐,故深贤之。)
又《述而》曰:冉有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曰:’古之贤人也。’
又《卫灵公》曰:臧文仲其窃位者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柳下惠,鲁士师展禽也,邑名柳下,谥曰惠也。)
又《子张》曰: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春秋繁露》曰:气之清者为神,人之精者为贤。治身以练神为宝,治国以积贤为道。
《大戴礼》曰: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
《乐动声仪》曰:召公,贤者也,明不能与圣人分职,常战栗恐惧。故舍於树下而听断焉。劳身苦体,然后乃与圣人齐。是《周南》无美而《召南》有之。
《韩诗外传》曰: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於子,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若汤、武,而桀纣伐。君欲治,从身始,人何恃?’
《国语》曰:知宣子将以瑶为后。(宣子,荀寅。瑶,宣子之子知伯也。)知果曰:’不如霄也。'(知果,荀氏之族也。霄,宣子庶子也。)宣子曰:’霄也佷。'(佷戾不从人也。)对曰:’霄之佷在面,瑶之佷在心。心佷败国,面佷不害。瑶之贤於人者有五,其不逮者一。美鬓长大则贤,(鬓,发鬓也。)射御足力则贤,伎艺必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若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知宗必灭。’弗听,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太史掌氏姓也。)及知氏之亡也,惟辅果在。
又曰:臼季使,舍於冀野。(臼季,胥臣。冀野,晋地。)见冀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耨,耘田也。野馈曰:馌字音晔。)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既复命,进之曰:’臣得贤,敢以告。’文公曰:’子何以知其贤?’对曰:’臣见其贤不忘敬也。’公使为下军大夫。
《史记》曰:燕昭王於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必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又曰:伯禽就封於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又曰:楚昭王聘夫子,夫子往焉。路出东,蔡大夫谋曰:’夫人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於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兵拒之,孔子不得行。
《家语》曰: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众悦,何施而得之?’对曰:’此地民有贤於不齐者,不齐事之,事而禀度焉,皆教不齐以治道。’孔子叹曰:’昔尧舜听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人,百福之宗,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所治小也。’
又曰:子夏问於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於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於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於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於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惟义所在也。)赐能敏而不能诎,(诎,人惟辩敏,亦宜有折屈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务□庄,亦当有和同时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及也。’
又曰: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夏徵舒杀其君,楚庄王讨之,取陈而有之,申叔时谏庄王,庄王从之,乃复陈国也。)喟然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时之忠,弗能建其义。非庄王之贤,弗能受其训。’
又曰:所谓贤者,德不逾闲,(闲,法。)行中规绳。
又曰:哀公问於孔子曰:’当今之君,孰者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对曰:’臣论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公曰:’其事何也?’孔子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王林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卫国无游放之才,灵公知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客贤,(言其所以退,欲以容贤与朝。)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鱿,以道去,卫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鱿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难,次之贤,不亦可乎!’
《孔丛子》曰:鲁人有公仪潜者,厉节行道,恬於荣利,不事诸侯。子思之与友。穆公因子思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寡人三分鲁之一。’子思对曰:’如君之言,则公仪愈所不至也。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言,仪虽蔬食饮水,亦愿在下风。今徒以高官厚禄钓饵君子,无信人之意,公仪子则终身不蹑乎君之庭矣。且臣不任为君操竿,不钓以伤守节之士也。’
又曰:子思自齐反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不以卫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於寡人。’子思曰:’羁旅於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荜门,其荣多矣。欲报君以财币,则君府藏已盈,而伋又贫。欲报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心,而徒言不听也。愿有报君者,惟达贤耳。’
《任子》曰:夫贤人者,至德以吻己心,行道以吻己任。处则不求私名,仕则不求私宠。不为其身,不阿其君。积礼义於朝,播仁风於民。使天下之人翼翼焉向戴其君之尊,欣欣焉歌舞其君之德。
《文子》曰: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野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
《列子》曰: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至邯郸,遇盗於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欣然无忧苦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既而相谓:’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事,必困我。’乃相与追而杀之。
《孙卿子》曰: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
《庄子》曰:以财分人谓之贤。
《尹文子》曰:尹文子见齐宣王,王叹国寡贤。尹文子曰:’使国悉贤,孰处王下?’王曰:’国悉不肖,可乎?’尹文子曰:’国悉不肖,孰理王朝?’王曰:’贤与不肖皆无,可乎?’尹文子曰:’不然。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进贤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
王孙子曰:’赵简子猎於晋山之阳,抚辔而叹。董安于曰:’敢问何叹?’子曰:’吾有食穀之马数千,多力之士数百,欲以猎兽也。吾恐邻国养贤以猎吾也。’
《文子》曰:虎豹之驹未成,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也。
又曰:国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或求贤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弗能尽,此其三也。
《申子》曰:千里有贤者,是比肩而立。
《韩子》曰:晋平公问叔向曰:’吾群臣孰贤?’对曰:’赵武贤。武之立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然其所举士者数十人,皆令得其意,而公家甚赖之。况武子之生也不利其家,死不托其孤。臣敢以为贤。’
《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欤!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吕氏春秋》曰:伊尹出空桑之中,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妻於有侁氏。有侁氏喜,使伊尹为媵,送女。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后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知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又曰:百里奚之未遇时,亡虢而虏,饭牛於秦,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悦之,献诸缪公。
三日请属事。
公曰:贾之五羊之皮而属事,无乃为天下笑乎!
“枝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议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为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号曰:”五羖大夫。”
又曰:史台谓申向曰:”吾所患者不知贤。
申向曰:”人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言行相反,而欲贤者用,不肖者废,不亦难乎!人主诚用贤,则境内贤者出矣,天下贤者至矣。”
又曰: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
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
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贤人。
又曰: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胡为轼?”
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又曰:赵简子将袭卫,使史墨行瞆之。(瞶,视也,音贵。)期以一月,六月而反复。
简子曰:”何其久也?”
对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蘧伯玉为相,史鱿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於君前,甚听。(君听其言。)《易》曰:涣其群,玄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玄者,吉之始也。涣其群,玄吉者,其佐多贤.”
简子案兵而不动。
“《周书阴苻》曰:凡治国有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夫然,虽百代可知也.”
京房《易飞候》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四方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下,贤人隐也.”
“《易参同契》曰:天道无適莫,常傅与贤者.”
黄石公《三略》曰: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当遭害。达贤者,福流子孙。嫉贤者,其名不瘤拢”
陆贾《新语》曰: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
“《说苑》曰:周公卜居曲阜,命龟曰:”作邑于山之阳,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
又曰: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是故绝江海者,托於船。致远道者,托於乘。欲霸王者,托於贤。
又曰: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又曰:伯禽与康叔封朝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
康叔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与子往见之.”
康叔与伯禽见商子曰:”吾二子者朝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其说何也?”
商子曰:”二子盖相与观南山之阳,有木焉,名曰桥.”
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阳,见桥竦然,实高而仰。
反以告商子。
商子曰:”仰者,父道也.”
二子者,明日见乎周公。
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曰:”安见君子?”
二子对曰:”见商子.”
周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又曰:孔子之郯,遭程子於涂,倾盖而语终日。
有间,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不对。
有间,又顾谓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也。士不中间(中间,谓绍介也。)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
孔子曰:”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团兮。有美一人,清阳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於是不赠,终身弗见也.”
“《六韬》曰:文王举贤若何?太公曰:”案察实,选才任能,名实俱得也.””
“《物理论》曰: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千里一贤,谓之比肩。故语曰:”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杜氏《幽求》曰:周封千里而已,八州之地,皆以禄贤。
“《抱朴子》曰:桓文汉高鼓,群贤以为六翮,托豪杰以为舟楫.”
“《傅子》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若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知,斯可谓近世大贤人士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謟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桓谭《新论》曰:以贤代贤谓之顺,以不肖代不肖谓之乱。
“《论衡》曰:贤圣之君察知佞臣,若视俎上之脯,指掌中之文.”
“《风俗通》曰:贤,坚也。坚中廉外.”
“《白虎通》曰: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故列土为疆,非为诸侯;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
“《越绝书》曰:子胥正而信,范蠡知而明,皆贤人也.”
“《潜夫论》曰:南面之大务,那急於知贤.”
“《异苑》曰:汝南陈仲躬与诸息侄就颍川荀季和父子。于时,德星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
“《列女传》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曰:”知此为谁?”
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
问”何以知之?”
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今伯玉卫国贤大夫也,仁而有知,敬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反戏之曰:”非也.”
夫人进觞再拜贺之。
公曰:”子何以贺?”
之曰:”始,妾谓独有伯玉,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则国之福也.”
“《西京杂记》曰:汉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
周斐《汝南先贤传》曰:黄宪洁静通理,齐圣广渊,不矜名以诡时,不抗行以矫俗。
论者咸曰:’颜子复生乎汉之代矣。’
‘《语林》曰:贤者,国之纪,人之望,自古帝王皆以之安危。’
故《书》曰:’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
昔者,周公体大圣之德,而勤於吐握,由是天下之士争归之。
向使周公骄而且吝,士亦当高翔远去,所至寡矣。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曰: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
君人者,勤於求贤,而逸於得人。
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人明主以显其德。
千载一会,论说无疑。
翼乎如鸿毛之遇顺风,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
其意如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
锺子《刍荛论》曰:贤者之处世,犹金玉生於沙砾,豫章产乎幽谷,
下不进之於上,则无由而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四十三-译文
《周礼·地官》说:如果用贤能来决定爵位,那么民众就会谨慎自己的德行。
《礼·大学》说:君子尊敬那些贤人,亲近那些亲人。
《诗·丘中有麻》说:山丘中有麻,是因为思念贤人。庄王不明智,贤人被放逐,国人思念他们,所以创作了这首诗。山丘中有麻,那是留子嗟(留大夫氏,子嗟是他的字。山丘中的麻麦,是子嗟负责管理的。注释说:子嗟被放逐,离开朝廷去管理,身份卑微。)
又说到:《白驹》,是大夫讽刺宣王不能留住贤人。(讽刺他不能留住贤人。)明亮的白马,在我的场上吃草。拴住它,留住它,希望它能永远留在今天。(宣王末年,不能使用贤人,有乘白马离开的人。注释说:愿意离开的人骑上他的白马,来的人吃我场中的草,拴住它想要留住它。)
《书·大禹谟》说:田野中没有遗漏的贤人,天下各国都安宁。
又说到:任用贤人不要有二心,去除邪恶不要犹豫。
又《说命》说:爵位不赐给恶人,德行只赐给贤人。
又《武成》说:设立官职只选择贤人,处理事务只任用能者。
又《旅獒》说:所珍视的只有贤人,那么近处的人才能安宁。
《易》说:坤地卦:天地变化,草木茂盛。天地闭合,贤人隐居。
又《大畜》说:不依靠家食,吉祥。这是培养贤人的意思。
又《颐》说: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人以及万民。
又《系辞》说: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行;可以扩大的是贤人的事业。
《论语·里仁》说:君子看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齐,相等。省,检查,检查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缺点。)
又《雍也》说:颜回真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真是贤人啊!(箪,一种竹制的容器。贫穷是人们所忧虑的,但颜回却因为追求道德而感到快乐,所以人们认为他很贤。)
又《述而》说:冉有问: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
又《卫灵公》说:臧文仲难道是窃取职位的人吗?他知道柳下惠的贤能却不与他共事。(柳下惠,鲁国的士师展禽,封地名为柳下,谥号为惠。)
又《子张》说: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孔子是不可诋毁的。别人的贤人就像山丘,还可以超越;孔子就像太阳和月亮,无法超越。”
《春秋繁露》说:气中的清者为神,人中的精华者为贤。修身养性以修炼精神为宝贵,治理国家以积累贤人为途径。
《大戴礼》说:帝到西方学习,推崇贤人,重视德行。
《乐动声仪》说:召公,是贤人,他的明智不能与圣人相比,常常战战兢兢,恐惧不安。所以他在树下休息并处理事务。劳苦身体,然后才能与圣人相提并论。这就是《周南》没有赞美而《召南》有赞美的原因。
《韩诗外传》说:魏文侯问狐卷子说:“父亲的贤能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足以依靠。”“儿子的贤能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足以依靠。”“哥哥的贤能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足以依靠。”“弟弟的贤能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足以依靠。”“臣子的贤能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足以依靠。”魏文侯生气地说:“我问你这五个人,你都说不足以依靠,这是什么原因?”“回答说:“父亲的贤能不超过尧,但丹朱被放逐。儿子的贤能不超过舜,但瞽瞍被囚禁。哥哥的贤能不超过周公,但管叔被杀。臣子的贤能不如汤、武,但桀、纣被讨伐。君王想要治理好国家,先从自己开始,人为什么要依靠别人呢?”
《国语》说:知宣子将要立瑶为继承人。(宣子,荀寅。瑶,宣子之子知伯也。)知果说:“不如立霄。”(知果,荀氏的族人。霄,宣子的庶子。)宣子说:“霄太凶暴了。”(凶暴,不听从人。)回答说:“霄的凶暴表现在脸上,瑶的凶暴表现在心里。心里的凶暴会败坏国家,脸上的凶暴不会造成伤害。瑶比人贤能的地方有五个,不及的地方有一个。长得漂亮,身材高大就贤能,射箭、骑马、有力气就贤能,技艺必定熟练就贤能,机智善辩就贤能,坚强果断就贤能。如果这样,却非常不仁。用五个贤能去欺压人,却用不仁的行为去做,谁能忍受他?如果确实立瑶为继承人,知氏的宗族一定会灭亡。”宣子不听,知果离开自己的宗族,成为太史家的辅佐。(太史掌管姓氏。)等到知氏灭亡时,只有辅果幸存。
又说到:臼季出使,住在冀野。(臼季,胥臣。冀野,晋地。)看到冀缺在耕田,他的妻子给他送饭,相互尊敬如同宾客。(耕田叫耨,野外送饭叫馌。)跟随着他询问,得知他是冀芮的儿子,于是带他回去。汇报完毕后,进言说:“我得到了贤人,敢向您报告。”文公问:“你怎么知道他贤能?”“回答说:“我看到他贤能却不忘记尊敬别人。”文公派他担任下军大夫。
《史记》说:燕昭王在破燕之后即位,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人。他对郭隗说:“齐国趁着我国混乱袭击并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力小,力量弱,不足以报复。但是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先生你看谁是可以的,我愿意亲自侍奉他。”郭隗说:“王如果真的想要招揽贤人,必须从我开始。何况比隗更贤能的人,难道会远在千里之外吗!”于是,昭王为隗改建宫殿,并以师礼对待他。
又说到:伯禽被封在鲁国,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天下也不算卑微。然而我洗澡时三次握发,吃饭时三次起身等待贤人,还担心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是国家而骄傲。”
又说到:楚昭王聘请孔子,孔子前往。在路上经过东边,蔡国的大夫们商量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的都击中了诸侯的痛处,如果他在楚国被任用,那么陈国和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兵阻拦他,孔子无法前行。
《家语》说: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民众都很高兴,你是怎么做到的?”“回答说:“这个地方有比我不齐更贤能的人,我不齐侍奉他们,侍奉他们并教导他们,都教我不齐以治理之道。”孔子感叹说:“从前尧、舜治理天下,务求贤人来自我辅助,贤人是百福的根源,神明的支柱。可惜啊!不齐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
子夏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的诚信比我的还要好。’子夏又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敏捷比我的还要好。’子夏再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比我的还要好。’子夏又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比我的还要好。’子夏离开座位问道:‘那么,这四位弟子为什么还要事奉先生呢?’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颜回能够诚信却不善于反悔,(反,指反悔。君子说话不必都守信,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了。)子贡能够敏捷却不善于退让,(退让,指在辩论中也有退让的时候。)子路能够勇敢却不善于怯懦,子张能够庄重却不善于随和。(说人虽然追求庄重,也应当有随和的时候。)这四位弟子如果能够替代我,我都不会同意。这就是他们事奉我但不如我的原因。
孔子读史读到楚国恢复陈国,(夏徵舒杀害了他的君主,楚庄王讨伐他,夺取了陈国,申叔时劝谏庄王,庄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恢复了陈国。)孔子感叹道:‘楚庄王真贤明啊!轻视千乘之国而重视一句话的信用,如果不是申叔时的忠诚,就不能建立他的道义。如果不是庄王的贤明,就不能接受他的教诲。’
所谓贤人,品德不超过法度,(法度,法。)行为符合规矩。
哀公问孔子说:‘现在的君主,谁最贤明?’孔子回答说:‘我没有见过,或许有卫灵公吧?’哀公说:‘我听说他在家里没有男女之别,而你却认为他次之贤,为什么?’孔子回答说:‘我评论的是他在朝廷上的行事,而不是他私家的行为。’哀公说:‘他具体做了什么?’孔子说:灵公的弟弟公子渠,他的智慧足以治理千乘之国,他的诚信足以守护它,灵公爱他并任用他。又有士人王林,见到贤人必定推荐他,而自己退下来与他分享俸禄,因此卫国没有游荡的人才,灵公知道并尊敬他。又有士人庆足,国家有大事他必定起来处理,国家无事他就退让贤人,(说他的退让,是为了容纳贤人。)灵公高兴并尊敬他。又有大夫史鱿,因为道德离开,卫灵公在郊外停留了三天,不弹琴鼓瑟,一定要等到史鱿回来才敢进去。我因此认为他难能可贵,次之贤,不是也可以吗!’
《孔丛子》说:鲁国有个人叫公仪潜,他坚守节操,追求道德,对名利淡泊,不事奉诸侯。子思是他的朋友。穆公因为子思想要让他做相,对子思说:‘公仪潜一定会辅佐我。我将把鲁国三分之一的土地给他。’子思回答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公仪潜会更加不愿意接受。如果饥渴地等待贤人,采纳他们的意见,即使公仪潜只能吃素食喝清水,他也愿意处在低位。现在只是用高官厚禄来吸引君子,没有真正信任人的意思,公仪潜终身不会踏进您的宫廷。而且我不愿意做引导君主的事情,用钓鱼的方法伤害坚守节操的人。’
《孔丛子》又说:子思从齐国回到卫国,君主留他在馆舍并问他:‘先生是鲁国的人,不因为卫国狭小而不愿来,还亲自来慰问我,希望有什么可以报答我的。’子思说:‘在这里作客而受到您的威严尊重,频繁地光临简陋的家门,已经是非常荣耀了。想要用财物报答您,但您的府库已经满了,而我又是贫穷的。想要用良言报答您,又恐怕不符合您的心意,而且空话没有人愿意听。我愿意报答您的,只有推荐贤人。’君主说:‘这确实是我所希望的。’
《任子》说:贤人,用最高的德行来约束自己的内心,用道德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在闲居时不去追求个人的名声,在仕途上不去追求个人的恩宠。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对君主阿谀奉承。在朝廷上积累礼义,在民间传播仁爱之风。
《文子》说:山中有猛兽,树木因此不会被人砍伐。野外有蜇虫,葵藿因此不会被人采摘。国家有贤臣,可以折服千里之外的敌人。
《列子》说:牛缺是上地的大儒,到了邯郸,在耦沙之中遇到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衣装。牛缺步行离开,看他的表情没有忧愁苦恼之色。强盗追赶并问他原因,他说:‘君子不会因为自己的养料而伤害自己的养料。’强盗说:‘唉,真是个贤人!’不久他们相互商量说:‘他的贤德,如果去见赵君,让他为我们做事,一定会困扰我们。’于是他们一起追赶并杀了他。
《孙卿子》说:古代的贤人,即使是布衣,即使是贫民,但如果不合礼节就不前进,如果不合道义就不接受。
《庄子》说:用财物来分给人的是贤人。
《尹文子》说:尹文子见到齐宣王,宣王感叹国家缺少贤人。尹文子说:‘如果国家都是贤人,那么谁处在王位之下呢?’宣王说:‘如果国家都是不贤的人,可以吗?’尹文子说:‘如果国家都是不贤的人,那么谁治理王朝呢?’宣王说:‘贤人与不贤的人都没有,可以吗?’尹文子说:‘不是这样的。有不贤的人,所以王位在上,臣子在下。推荐贤人,退去不贤的人,这就是有上下级的原因。’
王孙子说:赵简子在晋山之阳打猎,抚摸着马缰绳感叹。董安于问:‘敢问您为什么感叹?’赵简子说:‘我有几千匹能吃谷物的马,几百个有力气的士兵,想要用他们来猎取野兽。我担心邻国培养贤人是为了猎取我们。’
《文子》说:虎豹的小崽子还没有长大,就有了吃牛的气势。鸿鹄的翅膀还没有长成,就有了四海之心。贤人的出生也是如此。
《文子》又说:国家之所以治理不好有三个原因:不知道使用贤人,这是第一个原因;或者想要得到贤人却得不到,这是第二个原因;即使得到了也不能完全利用,这是第三个原因。
《申子》说:千里之外有贤人,可以并肩站立。
《韩子》说:晋平公问叔向说:‘我的大臣中谁最贤明?’叔向回答说:‘赵武最贤明。赵武的举止像不胜衣,说话像不出口,但他所推荐的士人,都得到了他的真意,而且对国家很有帮助。何况赵武子活着时不为自己谋取利益,死后也不托孤给儿子。我敢认为他是贤人。’
《孟子》说:国君推荐贤人,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人超过地位高的人,关系疏远的人超过关系亲近的人,这能不谨慎吗?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贤明,还不可以;各位大夫都说某人贤明,还不可以;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贤明,然后去考察,看到他确实贤明,然后才任用他。
《吕氏春秋》说:伊尹从空桑之中出现,长大后很贤明。汤听说伊尹后,派人去有侁氏请求,有侁氏不同意。伊尹也想要归附汤。汤于是请求娶有侁氏的女儿为妻。有侁氏很高兴,让伊尹作为陪嫁,送女儿过去。所以贤明的君主寻求有道德的士人,没有不采用的。有道德的士人寻求贤明的君主,没有不成功的。相互遇到后感到快乐。不需要事先商量就能亲近,不需要事先约定就能信任,相互为对方竭尽智慧和能力,冒着危险,忍受困苦,怀着快乐的心情,这就是功名之所以能够成就的原因。
又说:百里奚在未遇到伯乐的时候,逃亡到虢国被俘虏,在秦国喂牛,用五张羊皮换得自由。公孙枝得到他后很欣赏,把他献给缪公。三天后请求缪公让他负责事务。缪公说:‘用五张羊皮换来的百里奚就让他负责事务,难道不会被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说:‘相信并任用贤人,这是君主的明智。议论贤人而谦逊,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明智的,臣子是忠诚的,他又是信用的贤人,国内的人都会服从,敌国也会畏惧,谁还有时间去嘲笑呢!’于是缪公就任用了他,他的谋略没有不恰当的,提出的建议一定能够成功,因此被称为‘五羖大夫’。
又说:史台对申向说:‘我所担心的是不知道贤人。’申向说:‘人的问题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真诚地任用贤人。说任用贤人的人是口头上说的,排斥贤人的人是行为上做的。言行不一致,却想要贤人被任用,不贤的人被废黜,这不是很难吗?如果君主真诚地任用贤人,那么国内外的贤人都会出现。’
又说: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贤人。
又说:魏文侯经过段干木的住宅时,停下马车致敬。他的车夫问:‘您为什么停车致敬?’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的住宅吗?干木是贤人,我怎敢不停车致敬!’
又说:赵简子准备袭击卫国,派史墨去侦察。约定一个月,但到了六月还没有消息。赵简子问:‘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有消息?’史墨回答说:‘我们为了谋取利益而招致了祸害,这还不值得警惕吗?蘧伯玉是宰相,史鱿辅佐他。孔子作为客人,子贡在君主面前传达命令,君主很信任他。(君主听从他的话。)《易经》说:涣散群众,大吉。涣散的,指的是贤人。群众,指的是众人。玄色,是吉祥的开始。涣散群众,大吉,说明他的辅佐者有很多贤人。’赵简子因此停止了军事行动。
《周书阴符》说:治理国家有三个常规:一是君主以举荐贤能为常规,二是官员以任用贤能为常规,三是士人以尊敬贤能为常规。如果这样,即使经过百代也能知道。
京房《易飞候》说:如何知道有贤人?隐师说:‘看四方有大云五色,聚集但不下雨,这是贤人隐居的征兆。’
《易参同契》说:天道没有偏私,总是偏向贤人。
黄石公《三略》说:伤害贤人的人,灾祸会延续三代。埋没贤人的人,自己会遭受祸害。发现贤人的人,福气会流传给子孙。嫉妒贤人的人,名声会受损。
陆贾《新语》说:圣人住在高处,就把仁义作为巢穴。面临危险,就把圣贤作为拐杖。
《说苑》说:周公在曲阜选址建都,占卜时说:‘在山的南面建城,如果贤人聚集就会繁荣昌盛,如果不贤就会迅速衰亡。’
又说:朝中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因此,横渡江河要依靠船只,远行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称王要依靠贤人。
又说:明君在上位,谨慎地选择士人,努力寻找贤人,设立四个辅佐官来辅助自己,有英俊的人才来治理官职。
又说:伯禽和康叔封朝见成王,见到周公。三次见到周公都被鞭打。康叔脸色惊恐地对伯禽说:‘那个商子是个贤人,我们一起去见他吧。’康叔和伯禽见到商子后说:‘我们两个去朝见成王,见到周公,三次都被鞭打,这是为什么?’商子说:‘你们两个是不是一起去看过南山南面的那棵树,名叫桥?’你们两个去南山南面看过那棵桥树,看到它挺拔而向上。回来告诉我。商子说:‘向上,是父亲的道德。’商子说:‘你们两个是不是一起去看过南山北面的那棵树,名叫梓?’你们两个去南山北面看过那棵梓树,看到它茂盛而向下。回来告诉我。商子说:‘向下,是儿子的道德。’你们两个第二天见到周公。进门就快步走,上堂就跪下。周公抚摸着你们的头,劳累地请你们吃饭,说:‘怎么看到君子了?’你们回答说:‘看到了商子。’周公说:‘君子啊,商子!’
又说:孔子去郯国,在路上遇到程子,两人交谈了一整天。过了一会儿,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丝帛去赠给先生。’子路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丝帛去赠给先生。’子路不高兴地回答:‘我听说,士人如果不是通过中介就见面,女子如果没有媒人就不嫁人,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孔子说:‘《诗经》不是说过吗:野外有蔓延的草,清晨的露水滴在上面。有位美丽的人,阳光照耀得温柔。偶然相遇,正合我的心愿。现在程子是天下贤士,我不赠给他,这一生都不会再见到他。’
《六韬》说:文王如何举荐贤人?太公说:‘考察实际情况,选拔有才能的人,使名声和实际相符。’
《物理论》说:在金石中是坚硬,在草木中是紧密,在人中是贤能。千里之内有一个贤人,叫做比肩。因此有句话说:‘黄金千两,不如一个贤人。’
杜氏《幽求》说:周朝封土只有千里,八州的土地,都用来封赏贤人。
《抱朴子》说:桓文汉高祖鼓吹,群贤视为翅膀,托付豪杰作为舟楫。
《傅子》说:有人问近世的大贤君子,像荀令君的仁德,荀军师的智慧,这可以称为近世的大贤人士君子了。荀令君以仁德立德,以明智举荐贤人,行为不虚伪,谋略能够随机应变。孟子说,五百年会有一个王者,其间必然有命世的人,难道不是荀令君吗!
桓谭《新论》说:用贤人替换贤人叫做顺,用不贤的人替换不贤的人叫做乱。
《论衡》说:贤圣的君主能够识别奸臣,就像看盘子上的肉干,指着手掌上的纹路。
《风俗通》说:贤,是坚硬。内心坚硬,外表廉洁。
《白虎通》说:王者即位,首先封赏贤人,这是为了关心民众的急难。因此划分土地为疆域,不是为了诸侯;设立官职,不是为了卿大夫,都是为了民众。
《越绝书》说:子胥正直而诚信,范蠡聪明而明智,都是贤人。
《潜夫论》说:面向南坐的君主,最急切的事情就是知道贤人。
《异苑》说:汝南陈仲躬和他的侄子们去颍川拜访荀季和父子。当时,德星聚集。太史报告说:‘五百里之内有贤人聚集。’
《列女传》说:卫灵公和夫人晚上坐着,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前停下,过了宫门又响起来。卫灵公问:‘知道这是谁吗?’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问:‘你怎么知道?’夫人说:‘我听说,礼节下公门,要下车问候马,这是表示尊敬。忠臣不会在显眼的地方表现出节操,也不会在昏暗的地方丧失行为。现在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仁德而有智慧,尊敬上级,这个人一定不会因为昏暗而废弃礼节,所以我才这么说的。’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伯玉。卫灵公回来开玩笑说:‘不是。’夫人上前敬酒再拜祝贺。卫灵公问:‘你为什么祝贺?’夫人说:‘起初,我以为只有伯玉是贤人,现在卫国又有和他一样的人,这说明君主有两个贤臣,国家有那么多贤臣,这是国家的福气。’
《西京杂记》说:汉文帝做太子时,建立思贤苑来招揽宾客。
周斐在《汝南先贤传》中说:黄宪这个人性格纯洁、安静,通晓事理,既圣明又宽广,不因追求名声而违背时代,也不因坚持己见而改变习俗。评论者都说:‘如果颜回在今天重生,那该有多好啊。’
《语林》中说:贤人,是国家的支柱,人民的希望,自古以来,帝王们都把贤人视为决定国家安危的关键。所以《尚书》中说:‘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得到治理,只有贤人才能得到君主的恩赐。’以前,周公具有伟大的圣德,勤奋地接待宾客,因此天下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他。假如周公骄傲自大且吝啬,士人们也会纷纷飞离,所到之处就很少了。
王褒在《圣主得贤臣颂》中说:贤人,是国家的工具。作为君主,应该勤奋地寻求贤才,一旦得到贤人就会感到轻松。因此,圣明的君主必须等待贤臣来扩大自己的功业,优秀的士人也能在贤明的君主手下展示自己的德行。千载难逢的机会,讨论起来毫无疑问。就像鸿毛遇到顺风,巨鱼跃入深渊一样。如果真是这样,还有什么能阻止贤人,什么命令不能被执行呢!
锺子在《刍荛论》中说:贤人在世间,就像金玉藏于沙石之中,优质木材生于幽深的山谷,如果下面的人不推荐给上面,那么贤人就没有机会到达高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四十三-注解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爵:古代的爵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对个人功绩和地位的认可。
德:品德,道德。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和社会信息。
丘中有麻:《诗经》中的一篇诗,通过麻的生长来比喻贤人的品德。
子嗟:人名,这里指被放逐的贤人。
笺:对古文的一种注释方式,用于解释古文中的疑难问题。
白驹:《诗经》中的一篇诗,通过白驹的形象来表达对贤人的留恋。
宣王:周宣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这里指宣王时期。
大禹谟:《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野无遗贤:指国家中不遗漏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
任贤勿贰:指任用贤人时不要犹豫不决。
去邪勿疑:指去除邪恶的人时不要怀疑。
说命:《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王对大臣的教诲。
武成:《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的情况。
旅獒:《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公旦的言论。
易:替代,交换。
坤地卦:《易经》中的卦象,代表地,象征着养育和包容。
大畜:《易经》中的卦象,代表积累,这里指积累贤才。
颐:《易经》中的卦象,代表养,这里指养育贤才。
系辞:《易经》的附篇,对卦象和哲理进行解释。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里仁:《论语》中的一篇,讨论了仁德的重要性。
雍也:《论语》中的一篇,讨论了贤人的品德。
述而:《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自我评价。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子张:孔子的弟子,以庄重著称。
春秋繁露:汉代董仲舒的著作,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阐述。
大戴礼:《礼记》的一部分,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乐动声仪:古代音乐理论著作,讨论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召公:周朝的一位贤臣,这里指召公的贤德。
韩诗外传:汉代韩婴的著作,是对《诗经》的注释。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狐卷子:人名,这里指狐卷子的智慧。
宣子:指宣子荀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
瑶:人名,这里指宣子的儿子知瑶。
霄:人名,这里指宣子的庶子知霄。
胥臣:人名,这里指胥臣臼季。
冀缺:人名,这里指冀缺。
伯禽:人名,这里指伯禽,是周公旦的孙子。
家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子夏:孔子的弟子,以文学著称。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信:信任。
丘:孔子自称。
子贡:孔子弟子,善于辞令。
敏:敏捷,聪明。
子路:孔子弟子,以勇猛著称。
勇:勇敢。
庄:庄重,严肃。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尊敬。
反:违背,背弃。
诎:屈服,退让。
同:和合,融洽。
兼:同时具备。
史:古代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以贤明著称。
申叔时:楚庄王的谋臣。
复陈:恢复陈国。
喟然:叹息的样子。
闲:界限,规范。
规绳:规矩,准则。
哀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
闺门之内:家庭内部。
次之:排在其次。
臣论:我根据。
朝廷行事:朝廷中的政事。
私家之际:家庭中的私事。
公子渠牟:卫灵公的弟弟。
知:智慧。
守:守护。
士:古代对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的称呼。
王林:卫国的士人。
庆足:卫国的士人。
大夫:古代的高级官职。
史鱿:春秋时期鲁国的贤者。
子思:孔子的孙子,思想家。
穆公:卫国的国君。
相:宰相,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高官厚禄:高官厚禄,指高官和丰厚的俸禄。
钓饵:用饵钓鱼,比喻用利益引诱。
公仪潜:鲁国人,以高洁著称。
厉节行道:坚守节操,遵循正道。
恬於荣利:淡泊名利。
不事诸侯:不向诸侯献媚。
子思之与友:子思是他的朋友。
馆:招待。
羁旅:寄居他乡。
荜门:简陋的门。
财币:财物和货币。
伋:子思的字。
达贤:推荐贤能的人。
贤人:有德行的人。
吻己心:符合自己的内心。
吻己任:符合自己的责任。
积礼义於朝:在朝廷中积累礼义。
播仁风於民:向民众传播仁爱之风。
折冲千里:比喻能够在外交上取得重大胜利。
大儒:大儒,指博学多才的儒者。
耦沙:两个沙丘。
衣装车:衣物和车辆。
所养:所养育的人。
不蹑乎君之庭:不踏进君王的庭院。
羁旅於此:寄居在这里。
威尊:威严和尊贵。
有道之士:有道德的士人。
相得:相互投合。
亲:亲近。
殚知竭力:用尽知识和力量。
犯危行苦:冒着危险,忍受困苦。
功名:功绩和名声。
空桑:空心的桑树。
有侁氏:一个部落的名称。
媵:陪嫁的人。
取妻於有侁氏:从有侁氏那里娶妻。
有道之士求贤主:有道德的士人寻找贤明的君主。
不谋而亲:没有商议就亲近。
不约而信:没有约定就信任。
相为殚知竭力:相互用尽知识和力量。
志欢乐之:志向欢乐。
比肩而立:肩并肩地站立,比喻人才众多。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叔向:晋国的贤臣。
赵武:晋国的贤臣。
不胜衣:衣服穿不上身,形容身材瘦弱。
出口:说话。
举士:推荐士人。
赖之:依赖他。
进贤:推荐贤能的人。
卑逾尊:地位低的人超过地位高的人。
疏逾戚:关系疏远的人超过关系亲近的人。
左右:左右的人,指亲近的人。
诸大夫:各位大夫。
国人:全国人民。
伊尹:商汤的大臣,以贤能著称。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的贤臣,原为虢国大夫,因国难流亡至秦国,后得秦穆公重用。
亡虢而虏:逃亡至虢国,被虢国俘虏。
饭牛於秦:在秦国喂养牛。
鬻以五羊之皮:用五羊之皮的价格出售。
公孙枝: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曾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
缪公: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属事:承担职务。
信贤而任之:信任贤人并任用他们。
议贤而下之:讨论贤人并谦虚地对待他们。
信贤:信任贤人。
敌国且畏:敌对的国家也会畏惧。
五羖大夫:百里奚的别称,羖指公羊,五羖即五只公羊,表示其价值。
史台:古代官名,掌管史籍。
申向: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
伯乐:古代传说中的相马专家,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欧冶: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师。
段干木:战国时期魏国的贤者。
瞶:看,观察。
史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
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的贤者。
《易》:《易经》,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涣其群,玄吉:《易经》中的卦辞,意为解散群众,大吉。
玄:深奥,神秘。
周书阴苻:周朝的书籍,已失传。
三常:治理国家的三个基本原则。
京房《易飞候》:京房是西汉易学家,著有《易飞候》。
隐师:隐居的贤者。
黄石公《三略》:黄石公是战国时期的隐士,著有《黄石公三略》。
伤贤者,殃及三世:伤害贤人的人会连累三代。
蔽贤者,身当遭害:遮蔽贤人的人会自身遭受灾祸。
达贤者,福流子孙:提拔贤人的人会福荫子孙。
嫉贤者,其名不瘤拢:嫉妒贤人的人名声不会好。
陆贾《新语》:陆贾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著有《新语》。
巢:鸟巢,比喻安身立命之处。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曲阜:周公的封地,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
桥:一种树木,桥木直立向上。
梓:一种树木,梓木向下生长。
程子:春秋时期鲁国的贤者。
束帛:古代礼物,以丝织品为贵。
《六韬》: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
太公:姜太公,即太公望,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
《物理论》:古代哲学著作,已失传。
杜氏《幽求》:杜氏是古代的姓氏,幽求为其名。
桓文汉高:桓公、文公、汉高祖,古代著名的帝王。
六翮:鸟的翅膀,比喻有力的辅佐。
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舟楫:船和桨,比喻有力的辅助。
荀令君: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荀军师:荀子的军事理论。
孟轲: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新论》:桓谭所著的著作。
《论衡》:王充所著的著作,一部批判性的哲学著作。
《风俗通》:古代的一部风俗书。
《白虎通》:古代的一部解释《易经》的著作。
《越绝书》: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潜夫论》:王符所著的著作,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异苑》: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
《列女传》:古代的一部传记体著作。
《西京杂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思贤苑:汉文帝为太子时所建的园林,用以招揽贤士。
黄宪:黄宪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以清静、通理、齐圣、广渊著称,被誉为贤者。
洁静:指黄宪性格纯洁、宁静。
通理:指黄宪有通达事理的能力。
齐圣:齐,意为齐整;圣,指圣明。这里指黄宪的品德和智慧都很高尚。
广渊:广博而深奥。
诡时:诡,欺诈;时,时代。这里指不随波逐流,不迎合时俗。
抗行:抗,违抗;行,行为。这里指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去迎合世俗。
矫俗:矫正风俗。
颜子:颜子,即颜回,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
汉之代:指汉代。
贤者: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国之纪:国家的楷模。
人之望:人们的期望。
安危:国家的安定与危险。
惟后非贤不乂:只有贤能的君主才能使国家安定。
惟贤非后不食:只有贤能的臣子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吐握:指周公谦逊有礼,对待宾客非常恭敬。
高翔远去:比喻贤者不愿与骄奢淫逸的人为伍,选择离开。
器用:比喻贤者是国家的工具和支柱。
君人者:君主。
逸於得人:得到贤臣后,君主可以放松对人才的追求。
弘功业:扩大功业。
俊士:有才能的人。
明主:明智的君主。
翼乎如鸿毛之遇顺风:比喻贤臣得到明主的赏识,如同鸿毛遇到顺风。
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比喻贤臣得到明主的信任,如同巨鱼在大海中自由畅游。
刍荛论:刍荛,指割草打柴的人,这里比喻平凡的人。
豫章:一种珍贵的木材,比喻贤者。
幽谷:深山中的山谷,比喻偏僻的地方。
下不进之於上:指贤者不主动向上推荐自己,而是等待机会被发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四十三-评注
周斐《汝南先贤传》中的这段文字,首先对黄宪的品德进行了高度评价。‘黄宪洁静通理’描绘了黄宪的内心世界,‘洁静’体现了其内心的纯净与宁静,‘通理’则表示他通晓事理,具有深厚的智慧。‘齐圣广渊’进一步强调了他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渊博。‘不矜名以诡时,不抗行以矫俗’则表现了黄宪的高尚品质,他不追求虚名,不违背时代潮流,也不刻意与世俗作对,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论者咸曰:“颜子复生乎汉之代矣。”’表明了黄宪的品德与古代圣贤颜回相媲美,体现了后人对他的敬仰和认可。
《语林》中的这段话,强调了贤者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贤者,国之纪,人之望’表明贤者是国家的楷模,人民的期望所在。‘自古帝王皆以之安危’说明贤者对国家安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书》中的‘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进一步强调了君王与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周公的例子则展示了贤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品德和才能吸引天下英才,反之,如果周公骄傲自大、吝啬成性,那么人才就会纷纷离去,国家的繁荣也将受到影响。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将贤者比喻为国家的重要工具,强调了贤者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君人者,勤於求贤,而逸於得人’则提出了君王应当积极寻求贤才,并珍惜所获得的人才。‘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人明主以显其德’说明了贤臣与明主之间的相互成就,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千载一会,论说无疑’和‘翼乎如鸿毛之遇顺风,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则用生动的比喻,形容贤才与明主的相遇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锺子《刍荛论》中的这段话,通过‘贤者之处世,犹金玉生於沙砾,豫章产乎幽谷’这样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贤者如同珍贵宝石般在世俗中显得格外突出。‘下不进之於上,则无由而至矣’则指出,如果贤者不能得到上位者的认可和提拔,那么他们的才华就无法得到施展。这段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贤才选拔和任用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贤才自身对于社会地位和认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