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四-原文
《易·谦卦》曰:《谦》亨。君子有终。吉。
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贞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捴谦。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吉.”
“《易》下系曰:”谦,德之柄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左传·庄公》曰: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敢以死告.””
“又《成上》曰:晋与齐战而胜归,范文子后入。武子曰:”无为吾望尔也.”对曰:”师有大功,国人喜以逆也。先入必属耳目,是代帅受名,故不敢.”武子:”吾知免矣.””
“《汉书》曰:张安世兄贺为掖庭令,而宣帝以皇曾孙收养掖庭。贺视养拊循,恩甚密焉。上追思贺恩,欲封其冢为恩德侯,置守冢户二百家。安世深辞贺封,又醟损守冢户,上曰:”吾自为掖庭令,非为将军.”安世乃止.””
“又曰:于定国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定国皆与均礼.””
“又曰:玄帝即位,徵孔霸为师,赐爵关内侯。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爵位泰过,何德以堪之?霸让位自陈。上深知其志诚,乃弗用.””
“《东观汉记》曰:北海靖王睦,显宗之在东宫,尤见幸。而睦性谦恭好士,名儒宿德,莫不造门。永平中,法宪颇峻,睦乃谢绝宾客,放心音乐。岁终,遣中大夫奉壁朝贺,召而谓曰:”朝廷设问寡人,大夫将何辞对?”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惊贤乐士,臣虽蝼蚁,敢不以实?”睦:”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时进趋之行也。大夫其对以孤袭爵已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
“又曰:李通娶宁平公主,为大司空。通性谦恭,常避权势。谢病不视事.””
“又曰:冯异,字公孙,为人谦退,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止顿,诸将共论功伐,异常屏止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
“又曰:邓骘兄常居禁中,骘谦退,不欲久在内,连求还第,太后乃许.””
“又曰:樊弘为人谦慎,常诫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及病困,车驾临问所欲言,弘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愿还寿张,食小乡亭.”上悲伤其言而不许.””
“又曰:梁商朝廷敬惮,其委任自前世外戚见礼过尊显所未曾有。商门无驻马请谒之宾,谦虚挹损,九命弥恭,汉兴已来,妃后之家亦无商比.””
“《晋书》曰:羊祜开府累年,谦让不辟士,始有所命,会卒,不得除署.””
“《宋书》曰:刘怀慎,武帝北伐,以为中领军,宿卫辇毂。虽名位优重,而恭恪愈至,每所之,造位任不逾己者,皆束带门外下车,其谨退类如此.””
“又曰:蒯恩,字道恩,以战功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留恩侍卫世子,命朝士与之交。恩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官位,自称鄙人。抚士卒,甚有恩纪.””
“又曰:临川王义庆,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荆州居上流之重,资实兵士居朝廷之半。义庆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性谦虚,始至及去,迎送物并不受.””
“又曰: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共辅朝政。弘既多疾,且每事推谦自省,内外众务,一断之义康.””
“又曰:建平王弘,为人谦俭周慎,礼贤接士,明达政事,上甚信仗之。转尚书令.””
“《唐书》曰:李藩以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居幕中,谦谦未尝论细微.””
“《会稽典录》曰:陈瑞,字文象,世为县卒,瑞谦恭敬让。及其居二千石,九卿位,少年童竖拜者,皆正朝服与之抗礼。若疾病不能答拜,辄拊颊以谢之.””
“《新序》曰:晋人伐楚。楚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在时,晋不代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如何其辱诸大夫!”大夫曰:”是臣之罪,请击之.”庄王俯泣,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还师而归.””
“袁彦伯《明谦》曰:贤人君子,推诚以存礼,非降己以应世;率心以成谦,非匿情以同物。故侯王以孤寡飨天下,江海以卑下朝百川。《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老子曰:”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此之谓乎.””
“《尚书·舜典》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佥曰:”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畴若予工?”(工,百工也。)佥曰:”垂哉!”(垂,臣名也。)帝曰:”俞,咨垂,汝作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虞,掌山泽,官名。)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朱虎、熊罴,二臣也。)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伯夷,臣名。)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秩宗,举效庙之臣。)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毛诗·鱼藻角弓》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周礼·地官上·大司徒》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
《礼记·曲礼》曰:博闻强识而让,尊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又《曲礼》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又《坊记》曰: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
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又《祭义》曰:天子有善,让德於天。
诸侯有善,归诸天子。
卿大夫有善,荐於诸侯。
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
又《儒行》曰: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
又《乡饮酒》曰: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
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礼有三让。
《左传·隐公》曰: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先君,穆公兄宣公也。与夷,宣公子,即所属殇公也。)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殁,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
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冯,穆公子庄公。)’
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
又《僖上》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
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不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
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
管仲卒受下卿之礼而还。
君子曰:’管氏之世祠也宜哉!让不忘其上。’
又曰:宋桓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兹父,襄公也。目夷,兹父庶兄子鱼也。)’
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立庶不顺礼。)遂走而退。’
又《文上》曰:穆伯如齐,始聘,礼也。
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又《宣上》曰:郑人立子良,辞曰:’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乃立襄公。
又《成下》曰:诸侯将见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无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遂逃,奔宋。
又《襄上》曰:晋韩献子告老。
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
辞曰:’《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无忌,穆子名。起,无忌弟宣子也。)’
又《襄十三》曰:晋侯使士丐将中军,辞曰:’伯游长。(伯游,荀偃。)昔臣习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请从伯游。’
使荀偃将中军,士丐佐之。
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
又使栾黡,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
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
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
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
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栾黡为汰,弗敢违也。’
又《襄十四》曰: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札,诸樊少弟。)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札虽不才,愿附於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
乃舍之。(傅言,季札之让月明,吴兄弟相傅。)
又《襄二十六年》曰:郑伯赏入陈之功。
飨子展,赐之先辂三命之服,先八邑。
赐子产次辂再命之服,先六邑。
子产辞邑,曰:’自上已下,降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请辞邑。’
公固与之,乃受三邑。
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也。’
《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又曰: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孝经》曰:’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国语》曰:狐毛卒,使赵衰代之。
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先且居,晋大夫行轸子也。)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伦,箕郑、胥臣、先都在。(伦辇也,三子皆晋大夫也。)乃使先且居佐上军。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清原之蒐在鲁僖三十年也。)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臣将新下军,先都佐之。
又曰:君子急病让夷。
又曰:齐桓公自莒反於齐,使鲍叔牙为宰。
辞曰:’臣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惠爱民,臣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臣不若也;忠信可结於百姓,臣不若也;制礼义可法於四方,臣不若也;执桴鼓立於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若也。’
又曰:晋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乃使魏绛佐新军。
《家语》曰: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
相谓曰:’西伯仁人,(文王。)盖往质焉。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朝,则士让於大夫,大夫让於卿。’
虞芮之君曰:’吾侪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成,以其所争为闲田。
《史记》曰:吴太伯,弟仲雍,皆大王之子,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又生圣子曰昌,大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又曰:太尉周勃立代王,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
代王西向让者三,南向让者再。
又曰:鲁连既说秦军,秦军为却。
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谢者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连叹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辞而去,终身不复见。
又曰:董偃在馆,陶主家儿戏博殿下。
主伏槛观之,偃负则饶人,胜则有让,主益奇之。
又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子也。
父欲立叔齐,乃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汉书》曰:文帝初立,以陈平为相。
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平欲让勃位,乃谢病。
文帝怪平病,问之。
平曰:’高帝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相让勃。’
又曰:袁盎谓文帝曰:’陛下至代邸,西乡让天子者三,东让天子者再。’
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
又曰:龚遂为渤海太守数年。
上遣使者徵遂,议曹王生愿从太守会。
遂引入宫,王生醉从,呼曰:’愿有所白。’
遂问其故,王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陈,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上果问以治状,遂对如王生言。
天子怪其有让,叹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
遂因前曰:’臣非知此,乃臣议曹教臣也。’
又曰:武帝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金日磾,日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
於是遂为光副。
又曰:韦贤薨,子玄成当为嗣。
玄成心知其兄非贤,雅意欲让,即佯狂。
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
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侯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四-译文
《易经·谦卦》说:《谦卦》通顺。君子有始有终。吉祥。彖辞说:天道向下救助而光辉,地道向下而向上行,天道亏损盈满而增益谦虚,地道改变盈满而流动谦虚,鬼神危害盈满而赐福谦虚,人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谦虚,尊贵而光明,卑下而不被超越,这是君子的最终境界。《象辞》说:地中有山,象征《谦卦》。君子因此减少多余的,增加不足的,称量物品公平分配。初六:谦虚的君子,可以涉过大河,吉祥。六二:发出谦虚的声音,守正则吉祥。九三:勤劳而谦虚的君子,有始有终,吉祥。六四:没有不利的事,坚持谦虚。上六:发出谦虚的声音,有利于出兵,征战吉祥。《易经》下系辞说:谦虚,是德行的关键。
《尚书》说: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得到益处。
《左传·庄公》说:齐侯让敬仲担任卿相。敬仲推辞说:‘我是客居他乡的臣子,怎么敢辱没高位,招致官场的非议,我愿意以死相告。’
又《左传·成公》说:晋国与齐国作战并获胜而归,范文子最后进入。武子说:‘不要因为我而期待你。’范文子回答说:‘军队立了大功,国人高兴地迎接我们。先进入的人必然会受到关注,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所以我不敢先入。’武子说:‘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于责难了。’
《汉书》说:张安世的兄弟贺被任命为掖庭令,而宣帝收养他的皇曾孙。贺对待抚养的人非常亲密。宣帝追念贺的恩情,想要封他的坟墓为恩德侯,并设立守墓户二百家。安世坚决辞谢封赐,并减少守墓户的数量,宣帝说:‘我担任掖庭令,不是为了将军。’安世才停止。
又《汉书》说:于定国为人谦恭,尤其重视经术,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是徒步而行的人,定国都对他们平等相待。
又《汉书》说:玄帝即位,征召孔霸为师傅,赐予关内侯爵位。孔霸为人谦退,不喜欢权势,常常认为自己爵位过高,不知道有什么德行可以承受这样的地位,于是辞让职位。
《东观汉记》说:北海靖王刘睦,显宗在东宫时特别受到宠爱。刘睦性格谦恭,喜欢士人,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有德行的人没有不登门拜访的。永平年间,法纪相当严峻,刘睦于是拒绝接待宾客,专心于音乐。年底,派遣中大夫带着礼物朝贺,刘睦召唤使者说:‘朝廷如果问到我,大夫将如何回答?’使者说:‘大王忠诚、孝顺、仁爱、贤明、乐善好施,我虽然是蚂蚁,也敢不实说。’刘睦说:‘唉,你太过危险了!这是我年轻时进取的行为。大夫你应该回答说,自从我承袭爵位以来,志向和意志都衰退了,沉迷于声色,喜欢犬马。’使者接受命令离开。
又《东观汉记》说:李通娶宁平公主,担任大司空。李通性格谦恭,常常避开权势。因病辞去职务。
又《东观汉记》说:冯异,字公孙,为人谦退,与其他将领相遇时,总是避让道路。每次驻扎,将领们共同讨论功绩,冯异总是躲在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又《东观汉记》说:邓骘的兄弟常住在宫中,邓骘谦退,不想长时间留在宫中,多次请求回家,太后才答应。
又《东观汉记》说:樊弘为人谦慎,常常告诫他的儿子说:‘富贵盈溢,没有能够善终的。’等到病重,皇帝亲自前来询问他有什么愿望,樊弘叩头自陈:‘我没有功绩却享受大国,愿意回到寿张,在小乡亭生活。’皇帝悲伤地听着他的话,但不答应。
又《东观汉记》说:梁商在朝廷中受到敬畏,他的任命自前世外戚以来见礼过于尊贵,前所未有。梁商家门没有停下马车的求见宾客,谦虚地降低自己的地位,九次辞让,汉兴以来,妃后之家也没有像梁商这样。
《晋书》说:羊祜担任开府多年,谦让不招募士人,开始有所任命,但恰好去世,未能被任命。
《宋书》说:刘怀慎,武帝北伐时,任命他为中领军,宿卫皇宫。虽然名位优重,但他更加恭敬,每次去见,地位不如他的人都在门外束带下车,他的谦退就是这样。
又《宋书》说:蒯恩,字道恩,因战功被封为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蒯恩侍卫世子,命令朝士与他交往。蒯恩更加谦虚,与人交谈时常常称呼自己的官位,自称鄙人。他对待士兵,非常有恩。
又《宋书》说:临川王刘义庆,担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荆州居于上游的重地,实力和士兵占据朝廷的一半。刘义庆因为是宗室而特别受到信任,所以有这个任命。他性格谦虚,上任和离任时,都不接受礼物。
又《宋书》说:彭城王刘义康,与王弘共同辅佐朝政。王弘因病多,而且事事推让自省,内外事务,一概听从刘义康的决定。
又《宋书》说:建平王刘弘,为人谦俭周密,礼贤下士,明达政事,皇帝非常信任他。后来转任尚书令。
《唐书》说:李藩因为张建封在徐州,征召他为从事,在幕府中,李藩谦虚,从未谈论琐碎的事情。
《会稽典录》说:陈瑞,字文象,世代为县卒,陈瑞谦恭有礼。等到他担任二千石和九卿之位时,即使是年轻的童仆向他跪拜,他也穿着朝服与他们平等相待。如果生病不能答拜,就会拍打脸颊以示歉意。
《新序》说:晋国攻打楚国。楚国的将领请求出兵。楚庄王说:‘先君在位时,晋国不取代楚国。等到我即位,晋国却攻打楚国,这是我的过错。怎么可以侮辱各位大夫呢!’大夫说:‘这是我的罪过,请允许我们出战。’楚庄王低头哭泣,起身向大夫们鞠躬。晋国人听说后说:‘君臣争着把过错归咎于自己,上下同心,三军齐心协力,不可攻击。’于是撤军。
袁彦伯《明谦》说:贤人君子,以真诚保持礼仪,不是降低自己来迎合世人;以真诚成就谦虚,不是隐藏自己的情感来与众人相同。所以君王以孤独的处境来养育天下,江海以卑下的姿态接纳百川。《易经》说:‘天道向下救助而光辉,地道向下而向上行。’老子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这就是所说的吧。
《尚书·舜典》说:啊!四岳:有谁能振奋精神,继承帝王的功业,使百官都能尽职尽责,使百姓得到恩惠?大家都说:‘伯禹可以担任司空。’帝说:‘是的。’啊!禹:你治理水土,一定要勤勉啊!禹跪拜叩首,推让给稷、契和皋陶。帝说:‘谁能担任百工之长?’(工,指百工。)大家都说:‘垂!’(垂,是臣子的名字。)帝说:‘是的,啊!垂,你担任共工。’垂跪拜叩首,推让给殳斨和伯与。帝说:‘是的。去吧!你要协调好。’帝说:‘谁能负责管理上下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帝说:‘是的,啊!益,你担任朕的虞官。’(虞,是掌管山泽的官名。)益跪拜叩首,推让给朱虎、熊罴。(朱虎、熊罴,是两位臣子。)帝说:‘是的,去吧!你要协调好。’帝说:‘啊!四岳!有谁能负责朕的三礼?’大家都说:‘伯夷!’(伯夷,是臣子的名字。)帝说:‘是的,啊!伯,你担任秩宗。’(秩宗,是举效庙之臣。)伯夷跪拜叩首,推让给夔、龙。
《诗经·鱼藻·角弓》说:百姓不善良,相互抱怨在一个地方,接受爵位却不谦让,结果自己就会灭亡。
《周礼·地官上·大司徒》说:用阳礼教育谦让,那么百姓就不会争斗。
《礼记·曲礼》说:博学多才、记忆力强,同时又能谦让,尊敬善良的行为而不懈怠,这样的人称为君子。
《曲礼》又说:君子要恭敬有礼,举止得体,退让以彰显礼仪。
《坊记》说:因此,贵族和百姓有等级之分,衣服有区别,朝廷有官位,这样民众才会懂得谦让。子云说:‘君子可以辞去高位而不辞去低位,可以辞去富贵而不辞去贫穷,这样混乱就会减少。’子云说:‘在饮酒吃饭时,谦让却接受不好的位置,民众还是可能会争抢。在床上,谦让却坐在下位,民众还是可能会争抢高位。在朝廷的官位上,谦让却接受低位的官职,民众还是可能会争抢君位。’子云说:‘君子尊重他人而贬低自己,先考虑他人而后考虑自己,这样民众就会懂得谦让。’
《祭义》说:天子有善行,将美德让给天。诸侯有善行,归功于天子。卿大夫有善行,推荐给诸侯。士和百姓有善行,从父母那里继承。
《儒行》说:儒者衣冠整洁,举止谨慎;大的谦让看起来像是懒惰,小的谦让看起来像是虚伪,大的谦让看起来像是威严,小的谦让看起来像是羞愧。
《乡饮酒》说:三次鞠躬到台阶前,三次谦让让宾客上台阶。月亮三天就形成残月,三个月就形成季节,礼仪中有三次谦让。
《左传·隐公》说:宋穆公病重,召唤大司马孔父,并嘱托殇公,说:‘先君舍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记。如果靠大夫们的力量,我能保全性命而死,先君如果问起与夷,我将如何回答?请你代替我,以主持国家。’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奉冯为主。’(冯,穆公之子庄公。)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贤能,让我主持国家,如果放弃美德而不谦让,这就是废弃先君的决定。’
《僖上》说:齐侯派管夷吾到周王那里平定戎人,派隰朋到晋国平定戎人。周王以上卿的礼节宴请管仲,管仲推辞说:‘我是低微的官员,有天子两位重臣在。如果按照春秋之礼来而不接受王命,如何用礼节对待我?我作为陪臣,不敢接受。’周王说:‘舅父,我赞赏你的功勋,称赞你的美德,说你不忘记。前往履行你的职责,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终接受了下卿的礼节而返回。君子说:‘管氏的家族祭祀应该得当!谦让而不忘记上级。’
《文上》说:穆伯去齐国访问,这是礼仪的规定。凡是君主即位,卿出使并访问,以维护旧好,结交外援,好事邻国,保卫国家,这是忠诚、信实、谦让的道德之道。忠诚是道德的正道;信实是道德的稳固;谦让是道德的基础。
《宣上》说:郑国人立子良,子良推辞说:‘以贤能来看,去疾不足;以顺从来看,公子坚年长。’于是立了襄公。
《成下》说:诸侯将要到周王那里见子臧并立他为君,子臧推辞说:‘前《志》有记载,说:圣者通达节义,次者坚守节义,下者失去节义。做君主,并非没有节义。虽然我不能像圣者那样通达,敢失去坚守吗?’于是逃走,投奔宋国。
《襄上》说:晋韩献子告老还乡。公族穆子有残疾,将要立他为官。他推辞说:‘《诗经》说:“难道不日夜赶路,只是行路多露水。”我韩无忌没有才能,谦让,难道可以吗?请立起也!’(无忌,穆子的名字。起,无忌的弟弟宣子。)
《襄十三》说:晋侯派士丐担任中军将领,他推辞说:‘伯游年长。(伯游,荀偃。)我过去在知伯那里学习,因此辅佐他,并不是因为我比他更有才能。请让我跟随伯游。’于是让荀偃担任中军将领,士丐辅佐他。让韩起担任上军将领,他推辞说:‘不如赵武。’于是让赵武担任上军将领,韩起辅佐他。让栾黡担任下军将领,魏绛辅佐他。晋国的民众因此和睦,诸侯之间也和睦。君子说:‘谦让是礼仪的主旨。范宣子谦让,他的下属也都谦让。栾黡虽然傲慢,但不敢违背。’
《襄十四》说:吴子诸樊丧期已满,将要立季札为君。(札,诸樊的弟弟。)季札推辞说:‘曹宣公去世时,诸侯和曹国人都不义曹君,将要立子臧。子臧离开了,就没有再担任官职。我虽然不才,愿意追随子臧,以不失节义。’他坚决地立了子臧,放弃了自己的住宅去耕田。于是放弃了官职。
《襄二十六年》说:郑伯赏赐入陈国作战的功臣。宴请子展,赐给他先辂三命之服,先八邑。赐给子产次辂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推辞封地,说:‘从上到下,按照等级降低,这是礼制。我的位置在第四位,而且子展有功。我不敢接受赏赐,请推辞封地。’郑伯坚决地赐给他,他才接受了三邑。公孙挥说:‘子产将会知道如何处理政务了!谦让而不失礼制。’
《论语》说:能够用礼仪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仪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礼仪还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又说:孔子说:‘太伯可以说是道德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民众都无法称赞他。’
《孝经》说:以敬重和谦让为先导,民众就不会争斗。
《国语》说:狐毛去世,派赵衰代替他。赵衰推辞说:‘城濮之战,先且居辅佐军队做得很好。(先且居,晋大夫行轸子。)军队有功就赏赐,君主有功就赏赐,能胜任官职就有赏赐。先且居有三项赏赐,不能废弃。而且我的同僚,箕郑、胥臣、先都在。(伦辇也,三人都是晋国的大夫。)’于是让先且居辅佐上军。晋侯说:‘赵衰三次谦让,他所谦让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废弃谦让就是废弃美德。’因为赵衰的缘故,在清原举行蒐礼,建立五军,让赵衰担任新上军的主将,箕郑辅佐他;胥臣担任新下军的主将,先都辅佐他。
《国语》又说:君子在紧急病痛时也懂得谦让。
《国语》又说: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让鲍叔牙担任宰相。鲍叔牙推辞说:‘我不如管夷吾有五个方面:宽厚仁爱民众,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诚信实能赢得百姓的信任,我不如他;制定礼义能被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执掌鼓槌站在军门,使百姓都更加勇敢,我不如他。’
《国语》又说:晋悼公让张老担任卿,张老推辞说:‘我不如魏绛。’于是让魏绛辅佐新军。
《家语》说:虞国和芮国争夺田地而诉讼,连续多年没有解决。两国相互商量说:‘西伯是仁爱的人,(文王。)我们何不去向他求证呢?进入他的领地,耕田的人会相互让地,行人会相互让路;进入他的朝廷,士人会谦让给大夫,大夫会谦让给卿。’虞国和芮国的君主说:‘我们这些小人,不能进入君子的朝廷。’于是相互商量解决了争端,把所争夺的田地作为荒地。
《论语》说:能够用礼仪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仪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礼仪还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又说:孔子说:‘太伯可以说是道德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民众都无法称赞他。’
《孝经》说:以敬重和谦让为先导,民众就不会争斗。
《国语》说:狐毛去世,派赵衰代替他。赵衰推辞说:‘城濮之战,先且居辅佐军队做得很好。(先且居,晋大夫行轸子。)军队有功就赏赐,君主有功就赏赐,能胜任官职就有赏赐。先且居有三项赏赐,不能废弃。而且我的同僚,箕郑、胥臣、先都在。(伦辇也,三人都是晋国的大夫。)’于是让先且居辅佐上军。晋侯说:‘赵衰三次谦让,他所谦让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废弃谦让就是废弃美德。’因为赵衰的缘故,在清原举行蒐礼,建立五军,让赵衰担任新上军的主将,箕郑辅佐他;胥臣担任新下军的主将,先都辅佐他。
《国语》又说:君子在紧急病痛时也懂得谦让。
《国语》又说: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让鲍叔牙担任宰相。鲍叔牙推辞说:‘我不如管夷吾有五个方面:宽厚仁爱民众,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诚信实能赢得百姓的信任,我不如他;制定礼义能被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执掌鼓槌站在军门,使百姓都更加勇敢,我不如他。’
《国语》又说:晋悼公让张老担任卿,张老推辞说:‘我不如魏绛。’于是让魏绛辅佐新军。
《家语》说:虞国和芮国争夺田地而诉讼,连续多年没有解决。两国相互商量说:‘西伯是仁爱的人,(文王。)我们何不去向他求证呢?进入他的领地,耕田的人会相互让地,行人会相互让路;进入他的朝廷,士人会谦让给大夫,大夫会谦让给卿。’虞国和芮国的君主说:‘我们这些小人,不能进入君子的朝廷。’于是相互商量解决了争端,把所争夺的田地作为荒地。
《史记》记载说:吴太伯和仲雍都是大王的孩子,是季历的哥哥。季历很有德行,又生了一个圣明的儿子叫昌,大王想要立季历和他的儿子昌为王位继承人。于是太伯和仲雍两人逃到了荆蛮之地,文身断发,表示自己不适合担任王位,以此来避开季历。
又说:太尉周勃立代王为君,代王说:‘我尊奉高帝的宗庙,重视国家大事。我愚昧无知,不足以胜任宗庙的职责,我不敢接受这个位置。’群臣都跪下坚决请求。代王向西三次推辞,向南两次推辞。
又说:鲁连说服了秦军,秦军因此撤退。平原君想要封赏鲁连。鲁连三次推辞,最终也不接受。平原君于是设宴,酒喝得正高兴时,站起来,走上前,用千金为鲁连祝寿。鲁连叹息说:‘天下所尊贵的士人,是那些帮助别人排忧解难而不求回报的人。如果有所求取,那就是商贾的行为,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告辞离去,终身不再露面。
又说:董偃在馆舍中,陶主家的孩子们在殿下玩赌博游戏。主人趴在栏杆上观看,董偃输了就宽容别人,赢了就有礼貌地让步,主人越发觉得他奇特。
又说: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王,于是让伯夷退位。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于是逃走了。
《汉书》记载:汉文帝刚即位,任命陈平为丞相。太尉周勃亲自带兵诛杀了吕氏,功劳很大。陈平想要让位给周勃,于是假装生病。汉文帝对陈平的病感到奇怪,询问他。陈平说:‘在高帝时期,周勃的功劳不如我,等到诛杀吕氏时,我的功劳也不如周勃,我希望把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
又说:袁盎对汉文帝说:‘陛下到了代邸,三次向西推辞天子之位,两次向东推辞。许由推辞了一次,而陛下推辞了五次,超过了许由四倍。’
又说:龚遂担任渤海太守多年。皇帝派遣使者征召龚遂,议曹王生愿意跟随太守一同前往。龚遂把他引入宫中,王生喝醉了,大声说:“我有话要说。”龚遂问他原因,王生说:‘如果天子问您如何治理渤海,您不能说出自己的功劳,应该说是都是圣主的恩德,不是小臣的力量。’皇帝果然问到了治理的情况,龚遂按照王生的建议回答。皇帝对他的推辞感到奇怪,叹息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长者的话并引用它们呢?’龚遂趁机上前说:‘臣并不知道这些,是臣的议曹教臣这样说的。’
又说:汉武帝把辅佐年幼君主的重任托付给了霍光,霍光让金日磾,金日磾说:‘我是外国人,如果让匈奴轻视汉朝。’于是金日磾就成为了霍光的副手。
又说:韦贤去世后,他的儿子韦玄成应该继承爵位。韦玄成心里知道他的哥哥并不贤能,内心有意要让位,于是假装疯狂。丞相和御史认为韦玄成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弹劾他。皇帝下诏不弹劾他,直接任命他为侯爵。韦玄成不得已接受了侯爵的封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四-注解
谦:谦逊,不夸耀,有谦卑之意。在《易经》中,谦卦象征着谦逊的品质,认为谦逊是君子应有的品德,能够带来吉祥和亨通。
亨:通顺,顺利。
君子:指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终:结果,结局。
彖:《易经》中的一种解释方法,通过对卦象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来解释卦辞。
天道:自然规律,宇宙间的法则。
地道:地面的规律,人间的法则。
鬼神:古代神话中的神灵。
人道:人的行为准则。
尊:尊贵,崇高。
卑:卑微,低贱。
益:人名,商朝的官员。
损:减少,损失。
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记载了上古帝王的事迹和言论。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齐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敬仲:人名,齐国的卿。
卿:古代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羁旅之臣:客居他乡的臣子。
官谤:官员的诽谤。
汉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张安世:人名,西汉的官员。
掖庭令:官职,掌管后宫。
掖庭:后宫。
恩德侯:封号,表示恩德深厚。
守冢户:守护坟墓的家族。
经术:经书的学问。
玄帝: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孔霸:人名,西汉的官员。
关内侯:封号,表示有功之人。
让位:辞去职位。
东观汉记: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北海靖王睦:人名,东汉的诸侯王。
显宗:东汉的光武帝。
法宪:法律和制度。
法宪颇峻:法律和制度非常严格。
中大夫: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壁:玉璧,古代的一种贵重礼物。
大司空: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权势:权力和势力。
谢病不视事:以生病为由拒绝处理政务。
冯异:人名,东汉的将领。
车驾:皇帝的车队。
樊弘:人名,东汉的官员。
梁商:人名,东汉的官员。
妃后之家:皇妃和皇后家族。
晋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羊祜:人名,晋朝的官员。
辟士:征召士人。
宋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南朝宋的历史。
刘怀慎:人名,南朝宋的官员。
中领军: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辇毂:皇帝的车队。
蒯恩:人名,南朝宋的将领。
新宁县男:封号,表示有功之人。
世子:太子。
抚士卒:安抚士兵。
恩纪:恩惠和纪律。
临川王义庆:人名,南朝宋的诸侯王。
荆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建平王弘:人名,南朝宋的诸侯王。
尚书令: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唐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李藩:人名,唐朝的官员。
从事: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会稽典录:中国古代的一部地方志。
陈瑞:人名。
县卒:县里的士兵。
二千石:古代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九卿:古代的九个高级官职。
新序: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
庄王:楚国的君主。
孤寡:孤寡之人,这里指天下。
江海:江河和海洋,这里比喻天下。
百川:百条河流,这里比喻天下。
伯禹:人名,夏朝的开国君主。
司空: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稷:人名,商朝的官员。
契:人名,商朝的官员。
皋陶:人名,商朝的官员。
共工:官职,掌管工程。
垂:人名,商朝的官员。
殳斨:人名,商朝的官员。
伯与:人名,商朝的官员。
朱虎:人名,商朝的官员。
熊罴:人名,商朝的官员。
伯夷:人名,商朝的官员。
秩宗:官职,掌管祭祀。
夔:人名,商朝的官员。
龙:人名,商朝的官员。
毛诗:《诗经》的一部分。
鱼藻角弓:《诗经》中的一篇。
无良:没有德行。
相怨:互相怨恨。
一方:一个地方。
受爵不让:接受封爵而不谦让。
己斯亡:自己就会灭亡。
周礼: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书。
地官:《周礼》中的一个官职。
大司徒:官职,掌管土地和人民。
阳礼:古代的一种礼仪。
让:谦让,指在地位、利益等方面不争不抢,愿意退让。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
曲礼:《曲礼》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尊善行:尊重并实践善行。
怠:懈怠,指不勤奋。
衣服有别:指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穿着不同的服装。
朝廷有位:指朝廷中的官位。
子云:指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扬雄。
觞酒豆肉:古代宴席上的酒菜。
犯齿:指违反年龄和地位的差别。
衽席之上:指床席之上,即床上。
诸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级行政区。
卿大夫: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代的部长级。
士、庶人: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士指有文化的人,庶人指普通百姓。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
儒行:《儒行》是《礼记》中的一篇,讲述儒者的行为规范。
衣冠中:指穿着得体。
动作慎:指行为举止谨慎。
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指月亮的变化,三日为一个月的初亏,三月为一个月的完整。
礼有三让:指礼仪中有三次谦让。
隐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隐公。
大司马: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官职。
殇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殇公。
冯: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宣公的儿子鲁庄公。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隰朋: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上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
下卿:古代中国的一种较低级的官职。
子良: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
襄公: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
目夷: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
子鱼: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
穆伯:春秋时期鲁国的名臣。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王:指周王,春秋时期周朝的君主。
伯游: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荀偃的字。
知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督:指周王。
范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栾黡: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吴子: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
曹宣公:春秋时期曹国的君主。
子臧:春秋时期曹国的公子。
曹人:指曹国的百姓。
曹君:指曹宣公。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名臣。
子展:春秋时期郑国的名臣。
公孙挥:春秋时期郑国的名臣。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
太伯:古代中国的一位贤人,相传曾多次让位。
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国语:《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狐毛: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赵衰: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先且居: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箕郑: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胥臣: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先都: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虞、芮:古代中国两个国家的名称。
西伯:古代中国的一位贤人,即周文王。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晋悼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张老: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魏绛: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
虞芮之君:虞、芮两国的君主。
闲田:指不争不抢的田地。
吴太伯:太伯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周文王的长子,因其让位给弟弟季历而著名。在古代中国,太伯被视为贤德的典范,他的让位体现了尊老爱幼、谦让的美德。
仲雍:仲雍是太伯的弟弟,同样因为让位给季历而知名。在古代中国,仲雍与太伯一样,被尊为贤人。
大王:大王指的是周文王,是周朝的君主,季历和太伯的父亲。
季历:季历是周文王的儿子,因其贤能而被大王欲立为继承人。
圣子:圣子指的是具有圣贤之才的儿子,这里指季历的儿子昌。
荆蛮:荆蛮是指古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太伯和仲雍避居的地方。
文身断发:文身断发是古代一种表示归顺或避世的习俗,太伯和仲雍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不欲继承王位。
太尉周勃:太尉是古代官职,周勃是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和功臣,曾助刘邦建立汉朝。
代王:代王是西汉初年刘邦的孙子刘恒的封号,后来成为汉文帝。
高帝:高帝是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宗庙:宗庙是古代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代王表示自己不足以承担宗庙的重任。
鲁连:鲁连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策士,以其智慧和辩才著称。
平原君: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以礼贤下士著称。
商贾:商贾是指古代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鲁连表示自己不愿意像商贾一样追求个人利益。
董偃:董偃是西汉初年的官员,以博学多才著称。
陶主家儿戏博殿下:陶主家儿戏博殿下是指董偃家中儿童的游戏,这里用来形容董偃的行为。
孤竹君:孤竹君是古代孤竹国的君主,伯夷和叔齐是他的儿子。
陈平:陈平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曾为刘邦和汉文帝出谋划策。
吕氏:吕氏是指吕后及其家族,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一度专权。
袁盎:袁盎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以敢于直言著称。
龚遂:龚遂是西汉初年的官员,曾任渤海太守。
议曹:议曹是古代官职,负责议论国事。
金日磾:金日磾是西汉初年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韦贤:韦贤是西汉初年的官员,以贤能著称。
玄成:玄成是韦贤的儿子,继承其父的爵位。
丞相御史:丞相和御史是古代官职,分别负责行政和监察。
侯爵:侯爵是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贵族的等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四-评注
《史记》开篇所述吴太伯、仲雍避让季历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下对权力传承的重视。太伯、仲雍的文身断发,不仅是对自身身份的否定,更是对季历的尊重和谦让。这种谦逊避让的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即‘礼让’,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核心价值观。
太尉周勃在《史记》中的让位之举,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政治智慧。周勃以病为由让位,既是对陈平功绩的认可,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维护。这种谦让的行为,既表现了周勃的谦逊,也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政治智慧。
鲁连在《史记》中的辞让行为,彰显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质。鲁连不为名利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不取’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董偃在馆中的行为,体现了古代贵族阶层的礼仪和风度。董偃在游戏中的让步,既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这种礼仪之邦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伯夷、叔齐的让位行为,是对父命的一种尊重,也是对道德的坚守。伯夷的逃走,是对叔齐的尊重,也是对父命的服从。这种忠诚和孝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陈平在《汉书》中的让位之举,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政治智慧。陈平以病为由让位,既是对周勃功绩的认可,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维护。这种谦让的行为,既表现了陈平的谦逊,也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政治智慧。
袁盎在《汉书》中对文帝的劝诫,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君主的忠诚和责任。袁盎以许由的让位为例,劝诫文帝不应过于谦让,这种忠诚和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龚遂在《汉书》中的让位行为,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政治智慧。龚遂以‘圣主之德’为借口,既是对皇帝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维护。这种谦让的行为,既表现了龚遂的谦逊,也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政治智慧。
霍光在《汉书》中的让位之举,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政治智慧。霍光以‘外国人’的身份让位给金日磾,既是对金日磾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维护。这种谦让的行为,既表现了霍光的谦逊,也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政治智慧。
韦玄成在《汉书》中的让位行为,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政治智慧。韦玄成以‘佯狂’的方式让位,既是对自己地位的一种维护,也是对兄长的尊重。这种谦让的行为,既表现了韦玄成的谦逊,也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