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六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六-原文

○清廉上

《释名》曰: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廉,敛也,自检敛也。

《左传·襄五》曰:季文子卒。宰庀家器为葬具,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器备谓珍宝甲兵之物。)君子是以智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又《襄十五》曰: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又《襄二八》曰: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与子雅邑,辞多受少。

《汉书》曰:琅琊邴汉以清行徵为京兆尹。汉遂归老於乡里。汉兄子曼容亦养老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其名过出於汉。

又曰:盖宽饶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苏林曰:子自行戍不敢发也。)公廉如此。

又曰:赵禹以佐吏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周亚夫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肾拢'(禹特文法深刻。)

《续汉书》曰: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伦修行清白,尝召见,上曰:’闻卿为吏不过从弟兄饭,宁有之耶?’伦对曰:’臣生遭饥馑,米石万钱,不敢妄过人饭。’

又曰:袁彭,字伯楚。祖父安,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於议郎。

《东观汉记》曰:司空宋弘,尝受俸得盐,令诸生粜,诸生以贱不粜。弘怒,悉贱粜,不与民争利。

又曰:孔奋,字君鱼,右扶风人。守姑臧长。供养至谨,老母极膳,妻子但食葱菜。或嘲奋曰:’置脂膏中,不能自润。’而奋不改。

又曰:杨震,字伯起,弘农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为东莱太守,道经昌邑,邑令王密故所举茂才,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何谓无知?'(范晔《后汉书》曰:天知、地知、卿知、我知也。)

又曰:闵仲叔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屠者或不肯为断。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饭,对曰:’但食猪肝,屠或不肯予。’令出敕市吏,后买辄得。仲叔怪问,其子道状,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又曰:梁鸿少孤,常独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然火。

又曰:廉范,年十五,至蜀迎祖母丧。及到葭萌,船没几死。太守张穆持笥中布数箧与范,范曰:’石生坚,兰生香,前后相违,不忍行也。’遂不受。

又曰:鲁恭弟正,耽思闭门讲诵,兄弟双高。太尉赵喜,岁时遗子送米肉,辞让不受。

谢为《后汉书》曰:黄向,字文章。为性廉洁,常步行於路中,得金玑一囊,可直二百馀万,募求得其主,还之。

又曰:范丹,姊病,往看之,姊设食。丹以姊婿不德,出门留二百钱,姊使人追索还之。丹不得已受之。闻里中刍藁僮仆更相怒曰:’言汝清高,岂范史云辈,而云不盗我菜乎?’丹闻之曰:’吾之微志,乃在僮竖之口!不可不勉。’遂投钱去。

又曰:羊茂,字季宝,豫章人。为东郡太守,冬坐白羊皮,夏处丹板榻,常食乾饭,出界买盐豉。

又曰:巴祗,字敬祖,为杨州刺史。在官不迎妻子,暗坐不燃官烛。

又曰:左雄,字伯豪,吻冀州刺史,不举烟火,常食乾饭。

又曰:羊续,字兴祖,泰山人。为庐江太守,卧一幅布綯,穿败糊纸以补綯。为南阳太守,初之郡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之於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

又曰: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少为诸生,隐处笃行。常身躬耕,非其衣不服,非其食不食,糠秕不厌。所居闾里,服其德化。

又曰:河南陶硕,乡曲饷之,硕无所受,但食枣饮水而己。

袁山松《后汉书》曰: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为县吏,年十八。弃衣物道边,家以为死,遂西入关学,为莱芜长。去官於市卖卜。妻纺绩以自给。辟公府,步行无被囊自随。常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遗之一斛,属儿曰:’莫令尊君知。’儿归,不敢不道。丹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不取。丹弟子恺,见丹藩不完,载柴将藩之。时丹适行还,怒,敕子拔柴载还之。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自以性急,每为吏常佩韦。

范晔《后汉书》曰:张禹,字伯达,性笃厚。父歆卒於汲,令使人赠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

又曰:檀敷字文有,山阳瑕丘人。少为诸生,贫而志清,不受乡里施惠。

又曰:郑均,字仲虞,东平人。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馀,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典略》曰:程竖,字谋甫,南阳武阴人。仁孝清洁,居贫无资,磨镜自给,不受人施。诸妪共漂,更相呼食。或不食者,相谓曰:’汝非程谋甫,何为不食人食?’

《魏略》曰:沐并,字德信,河间人。少孤苦。袁绍父子时,始为吏。名有志介,尝过姊,姊为杀鸡炊黍而不留。为三府长吏,时吴使朱然、诸葛瑾攻围樊城,遣船兵於岘山东斫材,兵人作食,有先熟者呼后熟者,答言不往也!呼者曰:’汝欲作沐德信耶!’其名流布播於异域如此。

又曰:旧故西征,有官厨财藉,迁转之际,无不因缘,而赵俨叉手上车。发到灞上,忘持其常所服药,雍州闻之,乃追送杂药朴数箱,俨笑曰:’人言语殊不易,我偶问所服耳,何用是为?’遂不取。

《魏志》曰:卢钦著书称徐邈曰:’徐公志高行洁,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洁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或问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向在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钦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用事,贵清洁之士,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转相放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世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是世人无常,而徐公有常也。’

又曰:景初二年,以满宠年老,征还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馀财。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国,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

又曰:胡质为荆州刺史,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王隐《晋书》曰:魏舒为尚书,三娶妻皆亡,自表求还本郡葬。上曰:’魏舒清贫,不营财产,顿举众丧,必无以自供,其赐葬地一顷,钱五十万。’

邓粲《晋记》曰:王敦籍周顗家,笥簏中有故絮,故播酒五瓮,米数斛。在位者服其清。

《晋阳秋》曰:胡威,字伯虎,少有志,尚清白。历位宰牧。武帝赐见,叹其父清,因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远矣。’

《晋中兴书》曰:刘麟之,字子骥,志在逸遁,居于歧阳。凡人致赠,一无所受。

又曰:龚玄之,字道玄。潜处,未曾至公门,有致饷,一无所受。

又曰:翟汤,字道渊,寻阳人。笃行纯素,仁让廉洁,不悄屑事,耕而后食。始安太守干宝与汤通家,遣船饷之,敕吏云:’翟公廉让,卿致书讫便委船还。’汤无人送致,乃更货易绢物,因寄还宝。宝本以为惠,而反烦之,益愧叹焉。

徐广《晋记》曰:中宗令曰:’太常贺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孤曾造其庐,屋室服物,周身而已。赐床褥,钱二十万。’

崔鸿《前凉录》曰:汜胜,字无忌,敦煌人。举孝廉,除郎中。天下乱,去官还乡里。太守张閟造之,闭门不见,礼遗一无所受。

《北齐书》曰:辛术,字怀哲,陇西人。为淮南经略,所部郡守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及资财尽赐术,术三辞不见许,术乃书送诣所司,不复闻奏。邢邵闻之,遗术书曰:’昔锺离意云孔子忍渴盗泉,珠玑委地,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

沈约《宋书》曰:柳玄景,南岸有数十亩菜园,人卖菜得钱三万送宅。玄景怒曰:’我立此园种菜,以供家中啖之,乃复卖取钱,夺百姓之利耶!’以钱乞守园人。

又曰:郭原平,性至孝。太守蔡兴宗以私米遗之,固辞不受。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原平以种瓜为业,大旱,瓜渎不复通船。世祖令刘僧秀下渎水与之。原平曰:’今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步行从他道往钱塘货卖。

又曰:孔顗字思远,不尚矫饰,服用粗败,终不改易。时吴郡顾顗之亦尚俭素,衣裘器服,皆择其陋者。宋世言清约,称此二人。顗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辎重十馀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顗见之,令上置岸侧,命左右取火烧之,尽乃去。道存代顗为江夏内史。时都邑米贵,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顗呼吏载米还彼。吏曰:’都下米贵,乞於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六-译文

《释名》说:清,就是青色,意味着去除污浊远离污秽,颜色就像青色。廉,就是收敛,指的是自我约束。

《左传·襄公五年》记载:季文子去世。他的管家准备葬礼用品,没有穿丝绸的妾室,没有吃粮食的马匹,没有藏匿金玉,没有珍贵的器物。(器物指的是珍宝和兵器。)君子因此认为季文子对国家忠诚。他辅佐三位君主,却没有私积,难道不能说他是忠诚的吗?

《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为宝,你把玉当作宝,如果你把它给我,我们都会失去宝物。不如各人保留自己的宝物。’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有人把邶殿送给晏子,价值六十,晏子不接受。子尾说:‘财富是人们都想要的,为什么晏子不想要呢?’晏子回答说:‘庆氏的领地已经能满足欲望,所以国家灭亡了。我的领地不能满足欲望,如果增加邶殿,就会满足欲望。欲望满足,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而且财富就像布帛有幅宽一样,应该有制度来控制,使其不会过度。这就是所谓的幅利。利益过多就会导致失败。我不敢贪多,这就是所谓的幅。’晏子接受了子雅的领地,但接受的数量很少。

《汉书》记载:琅琊的邴汉因为清廉被征召为京兆尹。邴汉于是回到乡里安度晚年。他的侄子邴曼容也养老自修,做官时不超过六百石,一旦超过就自动离职。

《汉书》又记载:盖宽饶身为司隶,他的儿子常步行去北边戍守。(苏林注:儿子自己去戍守而不声张。)他的清廉就是这样。

《汉书》又记载:赵禹以佐吏的身份补任中都官,因为廉洁被任命为令史,担任太尉周亚夫的丞相史,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然而亚夫不信任他,说:‘我非常清楚赵禹无害,但是他过于注重文法。’(赵禹特别注重文法。)

《续汉书》记载: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修行清白,曾被皇帝召见,皇帝说:‘听说你做官时只是和兄弟一起吃饭,这是真的吗?’第五伦回答说:‘我生逢饥荒,米价每石万钱,不敢随便吃别人的饭。’

《续汉书》又记载:袁彭,字伯楚。他的祖父袁安历任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年,袁彭担任光禄勋,他在清廉的地方做官,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食物,最终成为议郎。

《东观汉记》记载:司空宋弘,曾经得到一些盐,让学生们卖掉,学生们因为价格低而不愿意卖。宋弘生气,全部低价卖掉,不与民争利。

《东观汉记》又记载:孔奋,字君鱼,右扶风人。担任姑臧长,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妻子和子女则非常节俭,有人嘲笑孔奋说:‘放在脂膏中,不能自己滋润。’孔奋没有改变。

《东观汉记》又记载:杨震,字伯起,弘农人。性格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的拜访,子孙们常常吃素食,步行。一些老朋友想要让他开创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世称我为清白官的子孙,用这个来传承,不是很好吗!’担任东莱太守时,经过昌邑,昌邑令王密是他曾经推荐的茂才,夜里带着十斤金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范晔《后汉书》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我知道。)

《东观汉记》又记载:闵仲叔客居安邑,年老生病,家里贫穷,买不起肉,每天只买一片猪肝,卖肉的人有时不愿意割断。安邑令派人去询问他的子女吃什么,回答说:‘只吃猪肝,卖肉的人有时不愿意给。’安邑令下令市吏,后来买猪肝就总是能买到。闵仲叔感到奇怪,询问他的子女,子女把情况告诉了他,他感叹说:‘闵仲叔难道是为了口腹之欲拖累安邑吗?’于是离开了。

《东观汉记》又记载:梁鸿小时候丧父,常常独自生活,不与别人同食。邻居先煮好了饭,然后叫梁鸿和热锅一起煮。梁鸿说:‘少年梁鸿不依赖别人的热锅。’于是熄灭了灶火。

《东观汉记》又记载:廉范,十五岁时,到蜀地去迎接祖母的丧事。到了葭萌,船沉了几次,几乎丧命。太守张穆拿着几筐布给廉范,廉范说:‘石生坚,兰生香,前后相违,不忍心走。’于是没有接受。

《东观汉记》又记载:鲁恭的弟弟鲁正,专心致志地闭门读书,兄弟俩都很有学问。太尉赵喜,每年都派人送米肉给鲁正,鲁正都推辞不接受。

《后汉书》记载:黄向,字文章。性格廉洁,经常在路上步行,得到一袋金珠,价值二百多万,他募集找到失主,归还给了对方。

《后汉书》又记载:范丹,字史云,外黄人。担任县吏时,十八岁。他把衣物扔在路边,家人以为他死了,于是他西入关中学习,担任莱芜长。离职后去市场上卖卜,妻子织布自给自足。被征召到公府,步行去,没有携带被囊。

《后汉书》又记载:范丹的弟子范恺,看到范丹的篱笆破旧,载柴去修补。当时范丹正好回来,生气地命令儿子把柴拿回去。乡里的人唱道:‘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丹自认为性急,每次做官时都佩戴着皮革。

范晔《后汉书》记载:张禹,字伯达,性格厚道。他的父亲张歆在汲县去世,有人派人送来前后数百万的财物,他全部都没有接受。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檀敷,字文有,山阳瑕丘人。年轻时是学生,贫穷但志向清高,不接受乡里的施舍。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郑均,字仲虞,东平人。年轻时喜欢黄老之学。他的哥哥担任县吏,接受了很多礼物,郑均多次劝阻,哥哥不听,于是郑均辞去职务去做佣工,一年多后,得到了一些钱和布,他把这些钱和布给了哥哥,说:‘东西都可以再得到,但是做官贪污,终身都会被抛弃。’哥哥被他的话感动,于是也开始廉洁。

《后汉书》记载:左雄,字伯豪,担任冀州刺史,不迎接妻子和子女,暗自坐着不点燃官烛。

《后汉书》记载:羊续,字兴祖,泰山人。担任庐江太守,睡在一张布床上,用破纸糊补。担任南阳太守时,刚到郡府,丞曾经献给他生鱼,羊续接受了,把它挂在庭院里,丞又献给他,羊续就拿出挂着的鱼,以此杜绝他的意图。

《后汉书》记载: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年轻时是学生,隐居修行。常常亲自耕种,不穿非自己的衣服,不吃非自己的食物,对糠秕也不嫌弃。他所在的乡里都佩服他的德行。

《后汉书》记载:河南的陶硕,乡里人送给他东西,陶硕不接受,只吃枣喝水。

袁山松《后汉书》记载:范丹,字史云,外黄人。担任县吏时,十八岁。他把衣物扔在路边,家人以为他死了,于是他西入关中学习,担任莱芜长。离职后去市场上卖卜,妻子织布自给自足。被征召到公府,步行去,没有携带被囊。

袁山松《后汉书》又记载:范丹的弟子范恺,看到范丹的篱笆破旧,载柴去修补。当时范丹正好回来,生气地命令儿子把柴拿回去。乡里的人唱道:‘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丹自认为性急,每次做官时都佩戴着皮革。

范晔《后汉书》记载:张禹,字伯达,性格厚道。他的父亲张歆在汲县去世,有人派人送来前后数百万的财物,他全部都没有接受。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檀敷,字文有,山阳瑕丘人。年轻时是学生,贫穷但志向清高,不接受乡里的施舍。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郑均,字仲虞,东平人。年轻时喜欢黄老之学。他的哥哥担任县吏,接受了很多礼物,郑均多次劝阻,哥哥不听,于是郑均辞去职务去做佣工,一年多后,得到了一些钱和布,他把这些钱和布给了哥哥,说:‘东西都可以再得到,但是做官贪污,终身都会被抛弃。’哥哥被他的话感动,于是也开始廉洁。

《典略》记载:程竖,字谋甫,是南阳武阴人。他仁爱孝顺,生活清贫,没有财产,靠磨镜子来维持生计,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一些老妇人一起洗衣服,互相呼唤吃饭。如果有人不吃,就会相互说:‘你不是程谋甫,为什么不吃别人的食物?’

《魏略》记载:沐并,字德信,是河间人。小时候孤苦伶仃。在袁绍父子的时候,开始做官。他名声有志向,有节操,曾经拜访姐姐,姐姐为他杀鸡煮黍,但没有留下食物。他担任三府的长官,当时吴国的使者朱然、诸葛瑾围攻樊城,派船在岘山东边砍伐木材,士兵们做饭,有先煮熟的叫后煮熟的,回答说不去。叫的人说:‘你想要成为沐德信吗!’他的名声就这样在异域传开了。

《魏志》记载:过去有官员西征,有官府的厨房和财物,调动的时候,都趁机谋取私利,但是赵俨却双手叉腰上车。出发到达灞上,他忘记携带平时所服用的药物,雍州听说后,就追送了几箱杂药。赵俨笑着说:‘人的言语真是不容易,我偶然问问所服用的药,何必这样麻烦?’于是他没有取药。

《魏志》又记载:卢钦在著书中称赞徐邈说:‘徐公志向高远,行为纯洁,才学广博,气度豪迈。他施舍的时候,高而不傲慢,纯洁而不偏激,博学而守简约,刚猛而能宽容。圣人认为清贫是困难的,而徐公却认为这很容易。’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时期,人们认为他通达,而在凉州以及回到京城后,人们认为他孤僻,这是为什么?’卢钦回答说:‘以前毛孝先、崔季珪掌权,重视清贫之士,当时大家都改变车服来追求名声,而徐公没有改变自己的常态,所以被认为通达。近年来天下奢靡之风盛行,相互效仿,而徐公仍然保持自己的风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以前的通达,现在变成了孤僻。这是世人没有定规,而徐公有定规。’

《魏志》又记载:景初二年,因为满宠年老,召回朝廷担任太尉。满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皇帝下诏说:‘你在外掌管军队,专心忧国,有行父、祭遵的风范。’赐给他田地十顷,粮食五百斛,钱二十万,以表彰他清明忠诚、俭约的品德。

《魏志》又记载:胡质担任荆州刺史,去世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赐予的衣物和书箱。

《晋书》记载:魏舒担任尚书,三次娶的妻子都去世了,他上表请求回到本郡安葬。皇帝说:‘魏舒清贫,不经营财产,突然要承担众人的丧事,一定无法自给自足,赐给他一顷墓地,五十万钱。’

《晋记》记载:王敦查抄周顗的家,发现竹篓中有旧棉絮,还有五瓮旧酒,几斛米。在位的人认为他清廉。

《晋阳秋》记载:胡威,字伯虎,少年有志,崇尚清白。历任宰牧之职。武帝接见了他,赞叹他的父亲清廉,于是对胡威说:‘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相比如何?’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武帝说:‘为什么不如?’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恐怕别人不知道;我清廉,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不上父亲很多。’

《晋中兴书》记载:刘麟之,字子骥,志在隐逸,居住在歧阳。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

《晋中兴书》又记载:龚玄之,字道玄。隐居不出,从未踏入官府,有人送来食物,一概不接受。

《晋中兴书》又记载:翟汤,字道渊,是寻阳人。行为笃定纯朴,仁爱谦让,廉洁自守,耕作后才能吃饭。始安太守干宝与翟汤是同乡,派人送船给他食物,命令官吏说:‘翟公清廉谦让,你送信后就把船带回去。’翟汤没有人送食物,于是用其他物品交换了绢布,然后寄还给了干宝。干宝本以为这是恩惠,反而增加了翟汤的麻烦,更加感到愧疚。

《晋记》记载:中宗皇帝下令说:‘太常贺循,冰清玉洁,行为是世俗的表率。我曾经到他的家中拜访,房屋衣物,只是满足自身而已。赐给他床褥,二十万钱。’

《前凉录》记载:汜胜,字无忌,是敦煌人。他考中孝廉,被任命为郎中。天下大乱,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太守张閟拜访他,他闭门不见,对礼物一概不接受。

《北齐书》记载:辛术,字怀哲,是陇西人。担任淮南经略,他管辖的郡守犯了死罪,朝廷把他的奴婢和财产都赐给了辛术,辛术三次辞让,没有被允许,于是他写信送交有关部门,再也没有上报。邢邵听说这件事,写信给辛术说:‘过去锺离意说孔子忍渴不饮盗泉之水,珠玑散落地上也不捡,你现在能这样做,可以说是异代一时。’

《宋书》记载:柳玄景,在南岸有几十亩菜园,有人卖菜得到三万钱送给他家。柳玄景生气地说:‘我种菜是为了家里吃,现在又卖掉换钱,这是夺取百姓的利益吗!’他用这些钱向看园的人求助。

《宋书》又记载:郭原平,性格极其孝顺。太守蔡兴宗用私人的米送给他,他坚决不接受。许瑶之罢去建安郡丞的职务回家,用一斤绵送给了郭原平,郭原平不接受,送来又拿回去,前后有好几次。许瑶之于是亲自去说:‘今年冬天特别寒冷,而建安的绵很好,这是我送给尊长和下人的。’郭原平才拜谢接受了。郭原平以种植爪子为业,大旱的时候,瓜田里的沟渠无法通船。世祖让刘僧秀放水给他,郭原平说:‘现在大旱,百姓都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田地的水,来通运瓜果的船呢。’他步行走别的路到钱塘去卖瓜。

《宋书》又记载:孔顗,字思远,不崇尚装饰,衣服和用品都很简陋,始终不改变。当时吴郡的顾顗之也崇尚节俭,衣服、皮裘、器物,都选择简陋的。宋世称他们为清廉节约,称赞这两人。孔顗的弟弟孔道存,堂弟孔徽,都很注重经营产业。两个弟弟请假回东边,有十几船的物资,都是绵、绢、纸、席之类的。孔顗看到后,命令把船停在岸边,让左右的人把船上的东西全部烧掉,然后才离开。孔道存代替孔顗担任江夏内史。当时都城米价很高,孔道存担心米不够,派人载了五百斛米给他。孔顗命令官吏把米送回去。官吏说:‘都城米贵,请在这里卖掉。’孔顗不听,官吏于是载着米离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六-注解

清:清指纯净、清澈,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不受污染。在古代文化中,清也有清明的意思,指政治清明、社会清平。

廉:廉指廉洁、正直,不贪污、不徇私。在古代,廉是评价官员品德的重要标准。

季文子: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清廉著称。

公室:公室指国家或贵族的家族。

子罕: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以廉洁著称。

邶殿:邶殿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此处指土地。

京兆尹:京兆尹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京兆地区。

司隶:司隶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中都官:中都官是古代官职,负责中央政府的事务。

令史:令史是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传达命令。

太尉:太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丞相:丞相是古代官职,负责国家政务。

京兆长陵:京兆长陵是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盐:盐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商品,此处指盐的利润。

姑臧:姑臧是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

昌邑:昌邑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昌邑市。

安邑:安邑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夏县。

葭萌:葭萌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广元市。

石生:石生指石头,此处比喻坚固。

兰生:兰生指兰花,此处比喻香气。

布綯:布綯是指用布做的绳子。

诸生:诸生是指古代的学生。

乡曲:乡曲是指家乡。

公府:公府是指官府。

莱芜:莱芜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莱芜市。

山阳瑕丘:山阳瑕丘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兖州市。

黄老书:黄老书是指黄老道家经典。

礼遗:礼遗是指礼物。

佣:佣是指雇佣劳动力。

韦:韦是指皮革,此处比喻约束自己。

典略:《典略》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书籍,由三国时期的史学家王沈所著。

程竖:程竖,字谋甫,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清廉之士,以磨镜自给,不受人施,体现了其清贫自守的品质。

仁孝清洁:仁孝清洁是指具有仁爱之心、孝顺父母和保持清白廉洁的品德。

磨镜自给:磨镜自给是指程竖以磨镜为生,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

诸妪共漂:诸妪共漂指的是多位妇女一起漂洗衣物。

更相呼食:更相呼食是指互相呼唤一起吃饭。

魏略:《魏略》是一部记载魏国历史的书籍,由三国时期的史学家鱼豢所著。

沐并:沐并,字德信,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清廉之士。

名有志介:名有志介指的是沐并以有志向和节操著称。

吴使朱然、诸葛瑾攻围樊城:吴使朱然、诸葛瑾攻围樊城是指吴国派遣朱然和诸葛瑾率军围攻樊城。

岘山东斫材:岘山东斫材是指士兵们在岘山东边砍伐木材。

赵俨:赵俨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官厨财藉:官厨财藉是指官方的厨房和财务。

迁转之际:迁转之际是指官员调动或晋升的时候。

赵俨叉手上车:赵俨叉手上车是指赵俨在官职调动时,以清廉自守的态度上车。

灞上:灞上是指灞水之滨,古代送别之地。

徐邈:徐邈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志高行洁:志高行洁是指志向高远,行为纯洁。

才博气猛:才博气猛是指才学广博,气魄勇猛。

三府长吏:三府长吏是指担任三公府的长官。

吴:吴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

凉州:凉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清忠俭约:清忠俭约是指清廉忠诚,生活节俭。

胡质:胡质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荆州刺史:荆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

薨:薨是指古代官员或贵族去世。

赐衣:赐衣是指皇帝赐予的衣物。

书箧:书箧是指装书的箱子。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政务。

魏舒:魏舒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王敦:王敦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以清廉著称。

周顗:周顗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笥簏:笥簏是指古代盛物的竹器。

故絮:故絮是指旧布。

故播酒:故播酒是指旧酒。

米数斛:米数斛是指一定数量的米。

致赠:致赠是指赠送礼物。

刘麟之:刘麟之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逸遁:逸遁是指隐居避世。

歧阳:歧阳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

龚玄之:龚玄之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潜处:潜处是指隐居。

翟汤:翟汤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寻阳:寻阳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一带。

笃行纯素:笃行纯素是指行为坚定纯洁。

耕而后食:耕而后食是指先耕作然后才吃饭,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干宝:干宝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史学家。

太常贺循:太常贺循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冰清玉洁:冰清玉洁是形容人品德高尚,纯洁无瑕。

崔鸿:崔鸿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史学家。

汜胜:汜胜是前凉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敦煌:敦煌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孝廉:孝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孝行和廉能。

郎中:郎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大辟:大辟是指古代的一种死刑,相当于斩首。

辛术:辛术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陇西:陇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淮南经略:淮南经略是指负责淮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邢邵:邢邵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

锺离意:锺离意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盗泉:盗泉是指古代的一个泉水,传说饮之会使人变成盗贼。

珠玑委地:珠玑委地是指珍贵的珠宝散落在地上。

沈约:沈约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史学家。

柳玄景:柳玄景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南岸:南岸是指河流的南边。

菜园:菜园是指种植蔬菜的园地。

守园人:守园人是指负责看管园地的人。

郭原平:郭原平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蔡兴宗:蔡兴宗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绵:绵是指一种细软的纤维,可用来制作衣物。

爪:爪是指古代的一种农具,用于挖掘。

瓜渎:瓜渎是指种植瓜果的田地。

世祖:世祖是指南朝宋的皇帝刘裕。

刘僧秀:刘僧秀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渎水:渎水是指河流。

孔顗:孔顗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顾顗之:顾顗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道存:道存是孔顗的弟弟。

徽:徽是孔顗的堂弟。

辎重:辎重是指军队或官员携带的物资。

江夏内史:江夏内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

都邑:都邑是指都城,即国家的首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六-评注

《典略》中记载的程竖,字谋甫,南阳武阴人,其仁孝清洁的品质令人敬佩。他居贫无资,磨镜自给,不受人施,体现了其高洁的道德情操。诸妪共漂,更相呼食,或不食者,相谓曰:‘汝非程谋甫,何为不食人食?’这句话反映出程谋甫在众人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

《魏略》中的沐并,字德信,河间人,少孤苦,袁绍父子时,始为吏。他的名望在异域也颇高,这从‘其名流布播於异域如此’这句话中可见一斑。沐并的‘名’不仅体现在其个人能力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魏志》中的卢钦著书称徐邈,徐公志高行洁,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洁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这里的‘高而不狷,洁而不介’是对徐邈人格的极高评价,也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的道德境界。

《晋书》中的胡质为荆州刺史,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这反映出胡质清廉的品质,他的家财虽少,但精神财富却十分丰富。

《晋记》中的王敦籍周顗家,笥簏中有故絮,故播酒五瓮,米数斛。在位者服其清。这句话表明王敦虽然身为官员,但始终保持清廉,不受物质诱惑。

《晋阳秋》中的胡威,字伯虎,少有志,尚清白。他的回答‘臣不如也’和‘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远矣’体现了他对父亲清廉品质的敬仰,以及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晋中兴书》中的刘麟之,字子骥,志在逸遁,居于歧阳。凡人致赠,一无所受。这反映出刘麟之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品质。

《宋书》中的柳玄景,南岸有数十亩菜园,人卖菜得钱三万送宅。玄景怒曰:‘我立此园种菜,以供家中啖之,乃复卖取钱,夺百姓之利耶!’以钱乞守园人。这句话体现了柳玄景的清廉和对百姓利益的关心。

《宋书》中的郭原平,性至孝。太守蔡兴宗以私米遗之,固辞不受。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这句话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廉洁自律。

《宋书》中的孔顗字思远,不尚矫饰,服用粗败,终不改易。时吴郡顾顗之亦尚俭素,衣裘器服,皆择其陋者。宋世言清约,称此二人。这句话反映出孔顗及其弟顾顗之的清廉品质,以及他们对俭素的崇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3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