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五-原文
○让下
《东观汉记》曰:承宫遭王莽篡,天下扰攘,盗贼并起,宫遂避世汉中。
建武四年,将妻子之华阴山谷,耕种禾黍,临熟,人就认之,宫悉推与而去,由是显名。
又曰:光武封朱祐为鬲侯。
祐自陈功薄而国大,愿受南阳五百户足矣。
上不许。
又曰:窦融光武时数辞让位,不许,因上疏曰:
‘臣融年五十三,有一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何况乃当傅以连城广土,享诸侯国哉!’
又曰:邓骘,永初玄年,封骘等以定策增封三千户。
让不获,遂逃避使者,上疏自陈。
又曰:《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
荣叩头让曰:
‘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杨州从事皋弘。’
帝曰:
‘俞,往,女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请博士论难於前。
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义让相厌,不以辞长人。
儒者莫之及,特吻加赏赐。
又诏诸生雅吹击罄,尽日乃罢。
荣卒,子郁当袭爵。
上书让於兄子沉,显宗不许。
不得已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
又曰:上欲封樊兴,置印绶於前。
兴固让曰:
‘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又曰: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
有司奏请绝国,上美其义,特优加之。
恺犹不出。
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上书曰:
‘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於从政乎何有。’
和帝纳之,诏下曰:
‘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父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固。
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
其听宪嗣爵。’
乃徵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
又曰:淳于恭以谦俭推让为节。
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恭助为收拾。
载之归,乃知其恭。
橡盗者还橡,恭不受。
人又有盗刈恭禾者,恭见之,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
《续汉书》曰:张堪让先人馀财数百万与兄子。
谢承《后汉书》曰:雷义举茂才,让於陈重,刺史不听。
义遂佯狂,不应命。
乡里为之语曰:
‘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又曰:陈嚣与乡人纪伯为邻,伯夜窃嚣藩地自益。
嚣见之,伺伯去,密移其藩一丈地以益伯。
伯惭惧,还所侵。
又却一丈二尺相避,凡广三丈。
太守高其义,名其闾为义里。
范晔《后汉书》曰:冯绲,字鸿卿,巴郡宕渠人也。
长沙蛮寇益阳,荆南皆没。
於是拜绲为车骑将军,军至长沙,进击武陵蛮夷,荆州平定。
诏赐钱一亿,固让不受。
振旅还京师,推功於从事中郎。
《魏志》曰:田畴,字子泰,右北平人。
太祖北征乌丸,军次无终,夏水路不通。
畴将其众为乡导,出卢龙塞,虏乃惊。
太祖与战,遂大斩获。
军还,论功封畴为亭侯。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畴终不受。
又曰:太祖署邴原为丞相徵事,崔琰为东曹掾。
记让曰:
‘徵事邴原、议郎张范,皆秉德纯壹,志行忠敏,清静足以厉事,贞固足以干事,所谓龙翰凤翼,国之重宝。
举而用之,不仁者远。’
又曰:王基,字伯舆,东莱人。
基拔寿春,转基为征东将军,封东武侯。
基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由是,长史司马等七人皆侯。
《吴志》曰:鲁肃卒,孙权以严畯代。
前后固辞曰:
‘仆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殃咎必至。’
发言慷慨,至於流涕,权乃听焉。
嘉其能以实让。
又曰:薛综为选曹尚书,固让顾谭曰:
‘谭心精体密,贯道达微,才昭人物,德服众望,诚非愚臣所可越先。’
王隐《晋书》曰:司徒魏舒逊位。
司空卫瓘与书曰:
‘每与足下共论此事,日日未果,可谓瞻之在前,忽然在后。’
於时皆有欲逊者,或先显此意不能行,或以归家申喻复还。
惟舒知命,内定於怀,未尝形之於言。
论者以为晋兴以来,能辞荣令终,未有如舒者焉。
又曰:杜夷,字行齐,庐江人。
王敦为刺史,举方正,顾荣等各荐夷於相府。
玄帝曾欲省夷,夷深让。
帝答曰:
‘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迟历载。
正以足下羸病,故欲相省,宁论常敬。’
以为国子祭酒。
夷前后十馀表,求解不听。
明帝践祚,夷又频表。
又曰:上以羊祜为开府仪同。
让表曰:
‘今光禄李喜,秉节高亮,在公正色;光禄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光禄李胤,清亮简素,正身在朝,皆服事华发,以礼终始。
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又封南城郡侯。
祜让曰:
‘昔张良请受留侯,汉高不夺其志。
请受钜平,薨,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入柩。’
诏祜曰:
‘固让历年,志不可夺。
身没让存,遗言益厉,此夷叔所以称贤,季札所以全节,重违其志,今听复本封。’
干宝《晋纪》曰:钟会、邓艾将伐蜀。
与刘实别。
客谓实曰:
‘二将当破蜀不?’
实曰:
‘必破蜀,但皆不还。’
客问其故,实曰:
‘治道在於克让。’
因著《崇让论》,曰:
‘季世不能让贤,虚谢见用之恩,莫肯让於胜己。’
《晋中兴书》曰:郗愔拜给事黄门侍郎。
愔苦求外出,时吴郡缺,朝议欲用愔。
愔以资轻而少年,不宜超登大郡,辞让切至。
朝廷嘉之,为临海太守。
在郡优游养志,不以事物萦心。
崔鸿《前赵录》曰:张实为钜鹿太守,治任威强,路不拾遗。
曾欲以实为司徒、太保,皆垂涕固辞。
身骑瘠马,妻乘败车。
《后魏书》曰: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
肇子植自中书侍郎出为济州刺史。
玄愉之反也,植率州军出讨破愉,别将有功。
当蒙封赏,朝廷论勋,每谦让不受,云其家荷重恩,为国致效是其常节,何足以应进陟之报。
恳恻发於至诚。
又曰:崔光韶为司空行参军,复请让从叔和,曰:
‘臣诚微贱,未登让品,属逢皇朝,耻无让德。’
和亦谦退,辞而不当。
高祖善之,遂以和为广陵王国常侍。
《后周书》曰:苏祐,字承先,陈留圉人也。
有膂力,便骑射,从征伐常溃围陷阵。
还之日,诸将争功,祐终无竞。
太祖叹之,常谓诸将曰:
‘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言。’
其见知如此。
沈约《齐纪》曰:韩系伯,襄阳人也,事母甚谨。
西土风俗,田与邻畔者,辄於畔上种桑以志之。
系伯上种桑,枝条荫蔽他地,每开数尺以避焉。
邻者随复侵之,系伯辄伐树更种。
侵畔者惭,不敢犯也。
《齐书》曰:谢朓迁尚书吏部郎,上表三让。
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国子祭酒沈约,约曰:
‘宋嘉玄中,范晔让吏部,朱循之让黄门,蔡兴宗让中书,并三表诏答,近代小官不让,遂成恒俗,恐有乖让意。王蓝田、刘安西贵重,初自不让,今岂可慕此不让耶?孙兴公、孔顗并让记室,今岂可三署皆让耶?谢吏部今授超阶,让别有意,岂关官之大小?捴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例既如此,谓都非疑。’
朓又启让,优答不许。
《唐书》曰:温彦博与兄大雅共掌机密,彦博以昆季同在机务,意不自安,固请他职。
高祖曰:
‘我虚心相待,不以为疑,卿何自疑也?’
彦博虽应命,然每退让,远避机权,僚列以此多之。
又曰:长孙无忌册拜司空,无忌固辞让,不许。
又曰:
‘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
太宗曰:
‘无忌聪明鉴悟,且有武略,公等并知,所以委之台鼎。’
无忌又上表切让,帝使谓之曰:
‘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在藩邸,即任使公,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辞让为礼也。’
又曰:卢怀慎开玄三年迁黄门监。
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
《周书》曰:汤放桀而归於亳。
三年,诸侯大会。
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再辞,从诸侯之位。
汤曰:
‘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
三让于诸侯,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
《慎子》曰: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
《列子》曰:昔尧舜为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
伯夷、叔齐实以孤竹让而终亡其国。
《晏子春秋》曰:胩子方食,景公使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婴亦不饱。
公致千金以奉宾客,晏子不受。
公曰:
‘先君桓公以书社百封管仲,管仲不辞,独辞何也?’
晏子曰:
‘婴闻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以管仲失之,婴得之。’
又曰:
景公使晏子为阿宰,三年而誉闻於国。
景公悦,召而赏之,辞而不受。
公问其故。
对曰:
‘昔婴之治阿,三邪毁於外,三谗毁於内。今则三邪誉於外,三谗誉於内。昔者婴之当诛者当赏,而今以当赏者当诛,是故不敢受。’
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
《庄子》曰:尧以天下让许由,由曰: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
又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
‘我适有幽忧之疾,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又曰:舜以天下让於善卷,善卷曰:
‘余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遂不受。
又曰: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
‘异哉!后之为人居畎亩之中,而游於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污漫我,吾羞见之。’
自投於清泠之渊。
又曰: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
‘非吾事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
‘非吾事也。’
汤曰:
‘伊尹何如?’
曰:
‘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
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曰:
‘君之伐桀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乎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桐水而死。(桐水在今颍川。)
又让务光曰:
‘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
务光辞曰:
‘废上非义,杀人非仁。子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见也。’
乃负石自沉於卢水。(卢水在辽东也。)
《吕氏春秋》曰:沈尹筮游於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辞曰:
‘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彼圣人也。’
王於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而国治。
《韩子》曰:舜耕於历山,农者让畔;渔於河滨,渔者让长。
《苻子》曰:禹让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之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之劳矣。’
又曰:武王以天下让歧封子。歧封子曰:’孰匆匆然以天下为事乎?君往矣,余不忍闻之。’
又曰:太伯将让其国於季历,谓其傅曰:’大王欲以一国之事而以嗣我,我其羞之。吾闻至人也,不居一世而万世以之君,不贵一代而万代以之贵。吾焉能贵乎一国,而贱乎万代哉!’
‘《山海经》曰:君子国,民衣冠带剑,土方千里,多薰华之草,好让,故为君子国。’
‘《许逊别传》曰:逊年七岁无父,躬耕、负薪以养母,尽孝敬之道。与寡嫂共田桑,推让好者,取其荒者,不营利。母常随谴之:’如此,当乞食无处。’逊叹,应母曰:’但愿母老寿耳!’
‘《郭翻别传》曰;翻经河坠刀於水,路人有为取者,翻因与之。路人不取,至於三四。路人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复得乎?’路人曰:’吾若取此物,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知其终不受,乃沉刀於向所失处。路人怅然,乃复没为取之。翻於是不逆其意,十倍刀价与之。’
‘《魏武瘤路》曰: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魏文杂事》曰: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之谓让。’
‘《博物志》曰:三让:一曰礼让,二曰固让,三曰终让。’
晋·刘实《崇让论》曰:古之至王治天下所以贵让者,欲以出贤才而息争竞也。夫人情莫不皆欲己之贤以自明贤,岂假让而贤哉!故让道兴,贤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举而自立矣。一官铠,择众官所让最多者而用之,审才之道也。在朝之人相让於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能让贤之风从此生矣。为一国所让,则一国士也;为天下所让,则天下才也。推让之风行,贤不肖灼然殊矣。
晋·孙盛《周泰伯三让论》曰: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一焉。’郑玄以为:托采药而行,一让也;不奔丧,二让也;断发文身,三也。三者之美皆蔽隐不著。王肃曰:’其让隐,故民无得而称焉。’盛谓:玄既失之而肃亦未为畅也。玄之所云三迹,显然天下所共见也,何得云隐而未著乎?三迹苟著,则高让知,亦复不得云其让隐也。盖泰伯之出,让迹已露,不奔丧,故一事耳。断发之与《左传》明文相背,又不经也。然则称三让者,其在古公至文王乎?周之王业显於亶父,受命於昌,泰伯玄览充周太子之位,一让也。假托逊遁,受不赴丧之讥,潜推大美,二让也。无胤嗣而养仲雍之子,以为己后,是深思远防,令周嗣在昌,天人叶从,四海悠悠,无复纤介疑惑,三让也。凡此三者,帝王之业,故孔子曰:’三以天下让。’言非直常让若礼臧之伦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五-译文
《东观汉记》记载:承宫在王莽篡位时,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承宫于是隐居汉中。建武四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们搬到了华阴山谷,耕种庄稼,快要成熟时,有人认出了他,承宫便把庄稼推给那些人,自己离开了,从此出了名。
《东观汉记》又记载:光武帝封朱祐为鬲侯。朱祐自己说功劳小而封地大,希望只接受南阳的五百户就足够了。光武帝没有答应。
《东观汉记》还记载:窦融在光武帝时多次辞让官位,光武帝不允许,窦融于是上书说:‘我窦融今年五十三岁,有一个儿子,十五岁,性格顽钝,我日夜教导他学习经书,不让他看天文,不让他知道预言,真的希望他能够谦恭敬畏,小心谨慎地遵循正道,不希望他有才能,更不用说给他广阔的土地和诸侯国的待遇了!’
《东观汉记》又记载:邓骘在永初玄年,因为定策有功被封增封三千户。邓骘辞让不得,于是逃避使者,上书自陈。
《东观汉记》又记载:《欧阳尚书》博士职位空缺,光武帝想要任用桓荣,桓荣叩头辞让说:‘我的经学知识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薛弘。’光武帝说:‘好,你去吧,你去吧。’于是任命桓荣为博士,任命彭闳为议郎。皇帝的车驾到了太学,召集博士们当众讨论,桓荣穿着儒者的衣服,温文尔雅,有内涵,精通经义,总是用礼义谦让,不争辩,儒者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皇帝特别奖赏了他。又下诏让学生们吹奏打击乐器,一直玩到天黑才结束。桓荣去世后,他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桓荣上书让给侄子桓沉,显宗皇帝不允许。桓郁不得已接受了封号,但把所有的租税收入都给了桓沉。皇帝因为桓郁是先师的儿子,有礼让的美德,非常亲近他。
《东观汉记》又记载:光武帝想要封樊兴,把印绶放在他面前,樊兴坚决辞让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绩,而我的家人有好几个人都受到了封赏,让天下人失望,我真的不愿意。’光武帝赞赏樊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意。
《东观汉记》又记载:刘恺,字伯豫,应当继承父亲的爵位,却让给了弟弟刘宪,逃亡以避免接受封赏。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取消他的封国,光武帝称赞他的义举,特别优待他,刘恺还是不出来。有关部门再次上奏,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在从政方面还有什么困难呢。’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因此,故居巢侯刘般的儿子刘恺,应当继承父亲的爵位,而遵循父亲的遗愿,把国家让给弟弟刘宪,逃亡七年,坚守节操更加坚定。因为王法崇尚善行,成就人的美德。现在听任刘宪继承爵位。’于是征召刘恺,任命他为郎,逐渐升迁为侍中。刘恺入朝后,在位的人没有不仰慕他的风度的。
《东观汉记》又记载:淳于恭以谦逊俭朴和推让为美德,家里有山田和橡树,有人偷了它们,淳于恭帮助他们收拾。带着东西回家后,才知道是淳于恭。偷橡树的人把橡树还给他,淳于恭不接受。又有偷割淳于恭庄稼的人,淳于恭看到后,考虑到对方的羞愧,于是躲在草丛中,直到那个人离开才起来。
《续汉书》记载:张堪把祖先留下的数百万财产让给了侄子。
谢承《后汉书》记载:雷义被举荐为茂才,他让给了陈重,刺史不同意。雷义于是假装疯狂,不接受任命。乡里的人因此说:‘胶漆自认为坚固,不如雷义和陈重。’
《后汉书》记载:陈嚣和乡人纪伯为邻,伯在夜间偷了嚣的篱笆地来增加自己的土地。嚣看到后,等伯离开,悄悄地把篱笆向外移了一丈,以增加伯的土地。伯感到羞愧,归还了侵占的土地。又退让了一丈二尺来避开,总共宽了三丈。太守高度赞扬他的义举,把他的里命名为义里。
范晔《后汉书》记载:冯绲,字鸿卿,是巴郡宕渠人。长沙的蛮族侵犯益阳,荆南都沦陷了。于是任命冯绲为车骑将军,军队到达长沙,进攻武陵蛮族,荆州平定了。皇帝下诏赐给他一亿钱,冯绲坚决辞让不接受。军队返回京城,冯绲把功劳推给了从事中郎。
《魏志》记载: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人。魏武帝北征乌丸,军队驻扎在无终,夏天的水路不通。田畴带领他的部下作为向导,出卢龙塞,敌人非常惊慌。魏武帝与敌人交战,大获全胜。军队返回后,评定功劳,封田畴为亭侯,田畴上书真诚地表示愿意以死相报。魏武帝不听,想要提拔他,多次想要任命他,但田畴始终不接受。
《魏志》又记载:魏武帝任命邴原为丞相徵事,崔琰为东曹掾,记录他们辞让的情况说:‘徵事邴原、议郎张范,都品德纯洁,志向忠诚敏捷,清静足以激励事务,坚贞足以完成工作,可以说是龙之羽毛,凤之翅膀,国家的重宝。举荐并使用他们,不仁的人就会远离。’
《吴志》记载:鲁肃去世后,孙权让严畯代替他。严畯前后坚决辞让,说:‘我本来是书生,不熟悉军事,不是有才能的人却占据了位置,灾祸一定会到来。’说话慷慨激昂,以至于流泪,孙权才同意了他的请求。孙权赞赏他能够真诚地辞让。
《吴志》又记载:薛综担任选曹尚书,坚决辞让给顾谭说:‘顾谭心思精密,通晓道义,才华出众,德行得到众人的敬服,确实不是愚昧的臣子所能超越的。’
王隐《晋书》记载:司徒魏舒辞让职位。司空卫瓘写信给他说:‘我们经常一起讨论这件事,天天都没有结果,可以说是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当时都有想要辞让的人,有的公开表示了这个意愿却不能实现,有的回家说明后再回来,只有魏舒知道自己的命运,内心已经决定,从未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评论者认为,自从晋朝兴起以来,能够辞去荣誉而善终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魏舒。
王隐《晋书》又记载:杜夷,字行齐,是庐江人。王敦担任刺史时,举荐他为方正,顾荣等人把杜夷推荐给相府。晋武帝曾经想要看望杜夷,杜夷深深辞让。晋武帝回答说:‘我和你虽然感情深厚,但已经等待了多年。正因为你觉得身体羸弱,所以想要来看望你,哪里还谈得上常规的敬爱呢。’任命他为国子祭酒。杜夷前后十多次上表,请求辞职,没有被允许。明帝即位后,杜夷又频繁上表。
王隐《晋书》又记载:皇帝任命羊祜为开府仪同,羊祜上书辞让说:‘现在光禄李喜,节操高尚,公正无偏;光禄鲁芝,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光禄李胤,清亮简朴,正派地在朝中,他们都服侍到了老年,用礼节来结束一生,虽然经历了外内之宠,不亚于贫贱之家,但他们还没有得到这个选拔,我更不应该超越他们,如何能堵住天下人的期望呢?’又封羊祜为南城郡侯。羊祜辞让说:‘以前张良请求接受留侯,汉高祖没有改变他的心意。我请求接受钜平,去世后,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的封号放入棺材中。’皇帝下诏给羊祜说:‘你一直坚决辞让,意志不可改变。你去世后,辞让的美德仍然存在,遗言更加激励人心,这就是夷叔被称为贤人,季札能够保全节操的原因,我非常尊重你的意愿,现在听任你恢复原来的封号。’
干宝《晋纪》记载:钟会、邓艾将要讨伐蜀国,与刘实告别。客人问刘实说:‘两位将军能够攻破蜀国吗?’刘实说:‘一定会攻破蜀国,但他们都不会活着回来。’客人问原因,刘实说:‘治理之道在于谦让。’于是撰写了《崇让论》,说:‘末世不能谦让给贤能的人,只是虚情假意地接受任命的恩惠,没有人愿意在胜过自己的人面前谦让。’
《晋中兴书》记载:郗愔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郗愔苦苦请求外出任职,当时吴郡有空缺,朝廷讨论想用郗愔。郗愔因为资历浅薄且年轻,不适合直接担任大郡的职务,因此坚决辞让。朝廷赞扬他的谦让,任命他为临海太守。在郡中,他优游自得,不把事物放在心上。
《崔鸿《前赵录》记载:张实担任钜鹿太守,治理严厉,路上无人拾遗。曾经朝廷想要任命他为司徒或太保,他都流泪坚决辞让。他骑着瘦弱的马,妻子乘坐破旧的车。
《后魏书》记载:高肇,字首文,是文昭皇太后的哥哥。他的儿子高植从中书侍郎升任济州刺史。在玄愉反叛时,高植率领州军出征并击败了玄愉,其他将领也有功。应当得到封赏,但朝廷讨论功勋时,高植每次都谦让不接受,说自己的家族承受了国家的厚恩,为国家效力是自己的本分,哪里值得得到晋升的回报。他的诚恳和谦让是出于真心。
《后魏书》又记载:崔光韶担任司空行参军,再次请求让位给堂叔崔和,说:‘我确实微不足道,还没有达到可以辞让的级别,但既然遇到了皇朝,我感到羞愧没有辞让的品德。’崔和也谦退,辞让而不接受。高祖认为他做得好,于是任命崔和为广陵王国常侍。
《后周书》记载:苏祐,字承先,是陈留圉人。他有力气,擅长骑射,在征战时常能突破重围。回朝后,其他将领争功,苏祐始终不争。太祖赞叹他,经常对将领们说:‘承先从不谈论自己的功绩,我替他来说。’他对苏祐的了解如此深刻。
沈约《齐纪》记载:韩系伯,是襄阳人,非常孝顺母亲。在西土的风俗中,田地与邻地相邻时,会在田边种桑树来标记。韩系伯在田边种桑树,树枝遮蔽了邻地,他每次都会砍掉一些树枝来避免这种情况。邻人随后又侵犯,韩系伯就砍掉树再种。
《齐书》记载:谢朓被任命为尚书吏部郎,他上表三次辞让。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还不够高,便询问国子祭酒沈约,沈约说:‘宋嘉玄年间,范晔辞去吏部,朱循之辞去黄门,蔡兴宗辞去中书,都上了三表,近代小官不辞让,逐渐成为习俗,恐怕不符合辞让的本意。王蓝田、刘安西地位尊贵,最初也不辞让,现在怎么可以效仿这种不辞让的做法呢?孙兴公、孔顗都辞去记室,现在怎么可以三个职位都辞让呢?谢吏部现在被提升到更高的官阶,他的辞让有其他的原因,岂是关乎官职大小的问题?辞让的美德,本出于人之常情。如果大官必须辞让,那就与直接上奏章表没有区别。按照惯例,都不应该怀疑。’谢朓再次上表辞让,但朝廷以优待的态度拒绝了他。
《唐书》记载:温彦博与兄长温大雅共同掌管机密,温彦博因为兄弟都在机要职位,心里感到不安,坚决请求调任其他职位。高祖说:‘我诚心诚意地对待你,不怀疑你,你为什么自己怀疑呢?’温彦博虽然接受了命令,但每次都退让,远离权力中心,他的同僚们因此都很赞赏他。
《唐书》又记载:长孙无忌被册封为司空,他坚决辞让,但朝廷没有同意。
《唐书》又记载:‘我幸亏是外戚,担心会招致圣上亲近亲戚的责备,我愿意以死相请。’太宗说:‘长孙无忌聪明机智,且有军事才能,大家都知道,所以我才委托他担任这个职位。’长孙无忌又上表坚决辞让,皇帝派人告诉他:‘从前黄帝得到力牧而成为五帝之首,夏禹得到咎繇而成为三王之祖,齐桓公得到管仲而成为五霸之长,我自从在藩国时就开始任用你,最终得以扫清天下,成为天下之主,你的功绩和才能确实值得如此重视,所以我授予你这个官职,不应该辞让。’
《唐书》又记载:卢怀慎在玄宗开元三年被迁任黄门监。卢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共同掌管机密,卢怀慎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及姚崇,所以在每件事上都推让。
《周书》记载:汤放逐了桀,回到亳地。三年后,诸侯大会。汤取过天子的玉玺,放在天子的座位上,再次辞让,从诸侯的位置退下。汤说:‘这是天子的位置,有道德的人可以居之。’他三次辞让给诸侯,诸侯没有人敢就位,然后汤才即位为天子。
《慎子》记载:尧让位给许由,舜让位给善卷,他们都辞去天子的位置,退隐为平民。
《列子》记载:从前尧、舜想要把天下让给许由、善卷,却没有失去天下。伯夷、叔齐确实因为让位而最终失去了国家。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正在吃饭,景公的使者到了,晏子分给他食物一起吃,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景公送来千金以招待宾客,晏子不接受。景公问原因,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我想管仲在这方面失误了,而我在这方面做得好。’
《晏子春秋》又记载:景公让晏子担任阿宰,三年后,晏子的名声传遍全国。景公很高兴,召见他并赏赐他,但他辞谢不接受。景公问他原因,晏子回答说:‘以前我在阿地治理时,三次被外界诽谤,三次被内部诽谤。现在则是三次被外界赞誉,三次被内部赞誉。以前我应当被处罚,而现在应当被奖赏,所以我不敢接受。’景公知道晏子贤明,于是把国家大政交给他,三年后齐国兴盛起来。
《庄子》记载: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太阳和月亮已经升起,而小小的火把还在燃烧,这与光明相比,不是很难吗?及时雨已经降下,还继续灌溉,这与滋润相比,不是太劳累了么?’他又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我正好有隐忧的疾病,正在治疗,没有时间去治理天下。’
《庄子》又记载:舜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心情自然舒畅,我为什么要天下呢?’于是不接受。
《庄子》又记载:舜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真是奇怪啊!后世人居住在田野之中,却游走于尧的门下。不仅如此,还想要用这种羞辱的行为来玷污我,我感到羞耻。’于是跳入清泠之渊。
《庄子》又记载:汤将要讨伐桀,通过卞随来商议,卞随说:‘这不是我的事。’汤又通过务光来商议,务光说:‘这不是我的事。’汤问:‘伊尹怎么样?’卞随说:‘他能力强,能忍受耻辱,我不知道其他。’汤于是与伊尹商议,讨伐桀并成功。汤想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你因为讨伐桀而征求我的意见,一定认为我是叛徒。战胜桀而把天下让给我,一定认为我是贪婪。我生在乱世,而无道之人两次来侮辱我,我不忍心再听到这些。’于是跳入桐水而死。(桐水在今天的颍川。)汤又想要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说:‘智者出谋划策,勇者实施,仁者居之,这是古时的道理。你为什么不去居位呢?’务光辞谢说:‘废弃君主是不义的,杀人是不仁的。你承担了困难,我享受了利益,这不是廉洁。我听说:不是正义的事不接受其报酬,在无道的世界不踏足其土地,何况尊我呢!我不忍心看到这一切。’于是背着石头沉入卢水。(卢水在辽东。)
《吕氏春秋》记载:沈尹筮在郢都游历了五年,楚王想要任命他为令尹,他辞谢说:‘期思的边远地区有孙叔敖,他是圣人。’楚王于是派人用王的车马去迎接孙叔敖,任命他为令尹,国家因此得到治理。
《韩子》记载:舜在历山耕作,农夫们互相让地界;在河滨捕鱼,渔夫们互相让位置。
《苻子》中说:大禹要把天下让给奇子,奇子说:‘君主您辅佐舜帝非常辛苦,开凿山川,疏通河流,头发掉光,腿上无毛,所以舜帝用辛劳来回报您。我天生就享乐,不能为您承担这些辛劳。’
又说道:武王要把天下让给歧封子。歧封子说:‘谁急急忙忙地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事情呢?君主您去吧,我不忍心听到这些。’
又说:太伯要把自己的国家让给季历,他对自己的师傅说:‘大王想要把国家的事情托付给我,我感到羞愧。我听说至高无上的人,不占据一个时代而让万世都成为君主,不看重一代而让万代都享有尊贵。我怎么能只看重一个国家,而轻视万代呢!’
《山海经》记载:君子国的人民穿着衣服、戴着帽子、腰间佩剑,土地方圆千里,有很多香气扑鼻的花草,人们都乐于谦让,所以被称为君子国。
《许逊别传》记载:许逊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亲自耕种、背柴来养活母亲,尽到了孝敬的责任。他和寡嫂一起耕种,推让好的田地,自己选择荒芜的,不追求利益。母亲常常责备他:‘这样下去,你会无处乞食的。’许逊叹息着,回答母亲说:‘我只希望母亲长寿!’
《郭翻别传》记载:郭翻在渡河时不慎将刀掉入水中,有路过的行人想要帮他取回,郭翻因此给了他。但路人不肯接受,直到三四次。路人坚决推辞。郭翻说:‘你之前不肯拿,我怎么能再得到它呢?’路人说:‘如果我拿走这个,会被天地鬼神责备。’知道他最终不会接受,郭翻就把自己掉刀的地方的刀沉入水中。路人失望地走了,又回来把刀取走。郭翻没有违背他的意愿,给了他十倍的刀价。
《魏武瘤路》中里谚说:‘谦让一寸,得到一尺。’这符合经书的要义。
《魏文杂事》中说:辞去爵位,逃避俸禄,不因利益拖累名声,不因地位损害德行,这就是谦让。
《博物志》中提到:三种谦让:一是礼让,二是坚持谦让,三是最终谦让。
晋朝刘实《崇让论》中说:古代的至高无上的君主治理天下之所以重视谦让,是为了让贤能的人才出现而停止争斗。人的本性没有不希望自己有才能而显现自己的才能的,难道需要通过谦让来显现才能吗?所以谦让之道兴起,贤能的人不需要求取就能自然出现,公正的选拔举荐就会自然而然地确立。选拔官员时,选择那些被最多官员谦让的人来任用,这是审慎选拔人才的方法。在朝官员之间相互谦让,草野之中的人也都受到感染,推崇谦让和推贤的风气就这样形成了。为了一个国家而谦让,那么这个国家就有人才;为了天下而谦让,那么天下就有贤才。推崇谦让的风气盛行,贤能与否就会一目了然。
晋朝孙盛《周泰伯三让论》中说: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至高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们都无法指责他。’郑玄认为:他借口采药而离开,这是第一次谦让;不参加父亲的丧礼,这是第二次谦让;剪短头发,纹身,这是第三次谦让。这三种美德都被隐藏起来,不为人所知。王肃说:‘他的谦让是隐秘的,所以人们无法称赞他。’孙盛认为:郑玄已经误解了,王肃也没有说得清楚。郑玄所说的三个行为,显然是天下人都看到的,怎么能说隐藏而不明显呢?如果这三个行为明显,那么高贵的谦让就会被人所知,也就不能说他的谦让是隐秘的了。泰伯离开时,谦让的行为已经显露出来,不参加父亲的丧礼,这只是其中的一件事。剪发与《左传》中的明确记载相矛盾,又不合乎常理。那么,所说的三次谦让,是否是在古公至文王时期呢?周朝的基业在古公时期就显赫,昌在文王时期接受天命,泰伯深思熟虑,充任周太子的位置,这是第一次谦让。假装隐居,避免丧礼的指责,暗中推崇大美,这是第二次谦让。没有后代,却抚养仲雍的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深思熟虑的远见,让周朝的继承人在昌,天人相应,四海之内,不再有丝毫的疑惑,这是第三次谦让。这三种行为,都是帝王的功业,所以孔子说:‘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这并不是说像礼臧那样平常的谦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五-注解
承宫:承宫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避王莽篡位而隐居汉中。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其篡位引发了汉朝末年的动荡。
天下扰攘:形容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盗贼并起:指盗贼四处横行,社会治安恶化。
避世:指避世隐居,远离尘世。
汉中:汉中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建武四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指公元28年。
妻子:指妻子和子女。
华阴山谷:华阴山谷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
禾黍:禾黍是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显名:指名声显赫,被人所知。
鬲侯:鬲侯是古代的一个侯爵封号。
朱祐:朱祐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功被封为鬲侯。
国大:国大指封地面积大。
南阳:南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窦融:窦融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功被封为车骑将军。
谶记:谶记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文献。
邓骘:邓骘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功被封为定策侯。
永初玄年:永初玄年是东汉安帝刘祜的年号,指公元107年至113年。
定策:定策指制定国家大计。
欧阳尚书:欧阳尚书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尚书。
桓荣:桓荣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学问深厚被封为博士。
经术:经术指儒家经典的研究。
博士:博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教授经学。
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车驾: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樊兴:樊兴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功被封。
刘恺:刘恺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让爵位而知名。
般爵:般爵指刘恺父亲的爵位。
宪:宪是刘恺的弟弟。
有司:有司指官吏。
贾逵:贾逵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侍中。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能以礼让为国:指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
淳于恭:淳于恭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谦俭推让著称。
山田橡树:山田橡树指山上的橡树。
张堪:张堪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让财而知名。
雷义:雷义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让官而知名。
陈重:陈重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与雷义有交情。
胶漆:胶漆比喻坚固不破。
陈嚣:陈嚣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让地而知名。
纪伯:纪伯是陈嚣的邻居。
藩地:藩地指封地。
冯绲:冯绲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功被封为车骑将军。
武陵蛮夷:武陵蛮夷指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
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田畴:田畴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让官而知名。
太祖:太祖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邴原:邴原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让官而知名。
崔琰:崔琰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东曹掾。
王基:王基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征东将军。
严畯:严畯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鲁肃的继任者。
薛综:薛综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选曹尚书。
顾谭:顾谭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尚书。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司空:古代官名,三公之一,掌管礼仪和工程。
卫瓘:卫瓘是晋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司空。
魏舒:魏舒是晋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司徒。
杜夷:杜夷是晋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国子祭酒。
羊祜:羊祜是晋朝时期的人物,曾任开府仪同三司。
钟会:钟会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征西将军。
邓艾:邓艾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征西将军。
刘实:刘实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征西将军。
季世:季世指末世,衰败的时代。
虚谢:虚谢指虚假的推辞。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名,属于中书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处理政务。
吴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钜鹿太守:古代官名,钜鹿是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平乡县一带。
司徒、太保:古代官名,司徒掌管教化,太保为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临海太守:古代官名,临海是郡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一带。
优游养志:指在闲暇时修养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瘠马、败车:瘠马指瘦弱的马,败车指破旧的车辆,这里形容生活简朴。
文昭皇太后:古代皇太后的一种称号,文昭是谥号。
中书侍郎:古代官名,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和审阅皇帝的诏书。
济州刺史:古代官名,济州是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玄愉之反:玄愉是古代人物,这里指他发动叛乱。
司空行参军:古代官名,司空为三公之一,行参军为其属官。
广陵王国常侍:古代官名,常侍为皇帝的近臣,广陵王国指广陵地区。
膂力:指身体强健,有力气。
溃围陷阵:指在战斗中突破敌人的包围,陷入敌阵。
宋嘉玄中:宋嘉是年号,玄中是时期。
范晔、朱循之、蔡兴宗:均为古代人物,范晔是南朝宋的文学家,朱循之、蔡兴宗是南朝宋的官员。
王蓝田、刘安西:均为古代人物,王蓝田、刘安西是南朝宋的官员。
孙兴公、孔顗:均为古代人物,孙兴公、孔顗是南朝宋的文学家。
捴让之美:捴让指辞让,捴让之美即辞让的美德。
昆季:昆季指兄弟。
机密:指国家机密事务。
外戚:指皇帝的亲戚。
台鼎:台指中央政府,鼎指宰相,台鼎即宰相的职位。
黄门监:古代官名,黄门是宫中的一种官职,监为监督之意。
紫微令:古代官名,紫微是星座名,令为官职。
枢密:指国家军事机密。
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许由、善卷:均为古代传说中的高士,以隐居不仕著称。
孤竹: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一带。
管仲:古代著名政治家,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
书社百封:古代封赏制度,书社百封即封赏一百个书社,书社是古代的基层组织。
孙叔敖:古代著名政治家,春秋时期楚国的宰相。
令尹:古代官名,楚国的宰相。
历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畎亩:田地。
渔者让长:指渔民之间相互谦让,让出捕鱼的长处或优势。
禹:大禹,中国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洪水,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为圣王。
奇子:奇子,传说中的古代人物,据《苻子》记载,是禹的让位对象。
舜:虞舜,传说中的贤君,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德治天下。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歧封子:歧封子,传说中的古代人物,据《苻子》记载,是武王的让位对象。
太伯:太伯,周文王的长兄,相传三次让位给弟弟季历。
季历:季历,周文王的弟弟,被太伯让位。
傅:傅,古代官名,指辅佐君主的师傅或顾问。
至人:至人,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君子国:君子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家,其民风淳朴,好让。
薰华之草:薰华之草,指香气浓郁的花草,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品德。
许逊:许逊,东汉末年道家人物,以修炼成仙著称。
郭翻:郭翻,古代人物,据《郭翻别传》记载,以诚信著称。
魏武瘤路:魏武瘤路,指魏武帝曹操的言行。
里谚:里谚,指民间流传的谚语。
辞爵逃禄:辞爵逃禄,指辞去官职,逃避俸禄。
让道:让道,指谦让之道。
贤才:贤才,指有德有才的人。
公举:公举,指公正的选拔。
官铠:官铠,指官职。
郑玄:郑玄,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
王肃:王肃,三国时期经学家。
古公:古公,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昌:昌,指周文王的父亲季历。
玄览:玄览,指深思熟虑。
文王:文王,指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奠基人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五-评注
《苻子》中记载的禹让天下于奇子,奇子以自身逸乐为由拒绝,体现了古代圣贤的谦让美德。禹作为治水英雄,劳苦功高,而奇子却以生来逸乐为由拒绝接受天下,这种对比凸显了奇子对个人享乐的执着,与禹的天下为公的胸怀形成鲜明对比。
武王让天下于歧封子,歧封子以不愿听天下之事为由拒绝,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心态。这种态度反映了古代士人的高洁志趣,对权力和名利的淡泊。
太伯将国让于季历,其傅劝告他不要羞于接受,太伯却以万世为重,拒绝了国位。这体现了太伯的远见卓识,他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万世利益的关系,选择了更高尚的境界。
《山海经》中描述的君子国,民风淳朴,好让,这种社会风尚反映了古代理想社会的追求,即通过礼让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许逊别传》中许逊的孝道故事,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孝顺和对道德的坚守。他推让田地,不营利,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郭翻别传》中郭翻的慷慨行为,表现了他对他人意愿的尊重和对道德的坚持。他不因物质利益而违背他人意愿,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称赞。
《魏武瘤路》中的谚语“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揭示了礼让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让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符合儒家思想中“仁爱”的理念。
《魏文杂事》中提到的“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强调了让的道德价值,即通过让来维护道德和名誉。
《博物志》中对三让的分类,即礼让、固让、终让,是对让的不同形式的概括,反映了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晋·刘实《崇让论》中提到,古代帝王重视让,是为了激发贤才,减少争斗。他认为,通过让道,贤能之人会不求自出,这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
晋·孙盛《周泰伯三让论》中,孙盛对泰伯三让的解释,深入分析了泰伯让天下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泰伯的让是出于对周王朝长远利益的考虑,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