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原文
○仁德
《释名》曰:仁,忍也。性恶杀,好善,含忍之也。
《礼记·经解》曰:上下相亲谓之仁。
又《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又《表记》曰: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弘仁。’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又《缁衣》曰: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言百姓效禹为仁,非本性能仁也。)
又《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又曰: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又《儒行》曰:温良者,仁之本;敬慎者,仁之地;宽裕者,仁之作;逊接者,仁之能;礼节者,仁之貌;言谈者,仁之文;歌乐者,仁之和;分散者,仁之施。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又《乡饮酒义》曰:天地温厚之气,始於东北,盛於东南,此天地之仁义也。
《毛诗·生民》曰:《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
《尚书·太甲》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民所归无常,以仁政为常。)
又《泰誓》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论语·时仁》曰:里仁为美,(居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求善居而不处於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又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又《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又《颜渊》曰: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又《子路》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圣人受命而王,必父子相承,然后天下之民能仁也。)
又《宪问》曰: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重言如其仁者,九合诸侯功济天下,此仁为大代节仁小者也。)
又《卫灵公》曰:民之於仁,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未见蹈仁而死者也。(甚於水火,於仁最急也。)
又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又《阳货》曰: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不敏人无侮慢之言。)
又《微子》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此三人,纣同姓人臣。微子知纣恶,而去之。箕子、比干不忍去,故或见奴,或见杀之。)
《家语》曰:或问孔子曰:’颜渊何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
《尔雅》曰:太平之人仁。
《大戴礼》曰:君子执仁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也。
《尚书考灵耀》曰:’春行仁政,顺天之常。’
《尚书大传》曰:子张曰:’仁者何乐於山也?’孔子曰:’夫山者,〈山忌〉然高。”〈山忌〉然高则何乐焉?’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乐於山者也。’
又曰:周人以仁接民,而天下莫不仁。故曰文矣。(言文王仁,故谓之文也。)
又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拱揖于天下,而天下称仁。
又曰:《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
《韩诗外传》曰:仁道有四:仁者有圣,仁者有知,仁者有德,仁者有谦。
《史记》曰: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又曰:孔子适周,问礼於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又曰: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汉书》曰:何武为人仁厚。
《后汉书》曰:王莽末,虞延从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延闻其号声,哀而收之,养至成人。
范晔《后汉书》曰:刘宽,字文饶,弘农人,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人愆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又曰:宣秉所得俸禄,辄以收养亲族,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前汉书音义》曰:齐人名小甖为担,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担音丁滥切)
《齐书》曰:虞愿为晋安太守,郡出蚺蛇,胆可用为药。有人饷愿,愿放之二十馀里。一夜,蛇还,归床下。复送四十里,经还复故处,愿令人更送,迟明乃复归,如此再三。时以为仁义之心所致。
又曰:江泌,字士清,性行仁义。衣弊虱多,以绵裹致之。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
崔鸿《后燕录》曰:赵秋,字子武,汲郡朝歌人也。轻财好施。
邻人李玄度,母死,家贫无以葬。
秋谓其兄曰:’赴死生,救不足,仁之本也。家有二牛以与之。’
玄度得以葬。
他年,秋夜行,见一老母遗秋金一饼,曰:’子能葬我,是以相报。子五十已后当富贵不可言,勿忘玄度也。’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
《文子》曰:积惠重厚,使万物欣欣,乐其性者,仁也。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蘧庐,犹傅舍也。)可能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古人假道於仁,托宿於义。
《庄子》曰:义人利物之谓仁。
《曾子》曰:伯夷、叔齐,仁者也。
《鬻子》曰:除天下之害,谓之仁。
《孟子》曰: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对曰:’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故汤事葛伯,文王事昆夷。’
又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而死其长矣。
又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又曰: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
又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又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
又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报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恐醉而强酒也,
又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
又曰:仁之胜不仁,犹水之胜火。
《荀卿子》曰:仁、义、礼、善之於人,譬之若货、财、栗、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无有之者泅拢
《尸子》曰: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知则人用之也。
又曰:文王四乳,是谓至仁。
《六韬》曰:仁之所在者,天下归之。
《吕氏春秋》曰:工尹他为荆使於宋,司城子罕觞之。南家之墙,犨於前不直;(犹犨出;)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
工尹他问其故。子罕曰:’南家,二人也为鞔。(鞔,履,一曰靷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将鞔以食三世矣。今徙,是宋国之求鞔者不可。吾将不食也。’是弗徙也。西家高,吾庳,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禁也。’
工尹他归荆,适攻宋,工尹他谏於荆王曰:’宋不可攻。其主贤,其相仁。’故释宋攻郑。
《新序》曰:魏文侯曰:’仁人者,国之宝也。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
《姚信士纬》曰:孟轲驱世士於仁义之域,行者步中正之途。
《抱朴子》曰: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
《苻子》曰:《春秋华林传》曰:’不知不言,其所以仁。’
延笃《仁孝论》曰:夫仁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有本根。仁以枝叶疏为大,孝犹心体充实为先。
曹植《仁孝论》曰:且禽兽悉知爱其母,知其孝也。惟白虎麒麟称仁兽者,以其明盛衰知治乱也。孝者施近,仁者及远。
《逸士传》曰:高凤,邻里有争财斗者,兵刃相加,凤脱衣巾为叩头曰:’仁义逊让,不可废也。’
《会稽典录》曰:陈嚣,字子公,山阴人也。同县车妪,年八十馀,无子,慕嚣仁义,欲求寄命。
嚣以车妪有财产,未敢便许。乃咨於长者,长者佥曰:’其宜。’嚣遂迎妪,朝夕定省,如其所亲,出家财以供肴膳。
妪以寿终。嚣殡敛毕,皆勉其奴,令守妪墓。财物付与妪内外,(宗族衣国。)不入殡者,以置椁中。制服三月。
由是著名流称上国矣。
○仁恻
周公曰:文王在鄗,召太子发曰:’吾语汝,童牛不服,童马不驰,是谓大仁。’
《乐嘉耀稽》曰:仁者有恻隐之心,本生於木。(仁生於木,故恻隐出於自然也。)
《礼记·表记》曰: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
《左传·文下》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宰渗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於绎。
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也。’
《家语》曰:孔子曰:’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此高柴之行。’
《汉书》曰: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河内失火,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烧比屋,延烧,不足忧。臣过河内,贫人伤水旱万馀家,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内仓栗以赈贫氏。请归节,伏矫制罪。’
上贤而释之。
《东观汉记》曰:曹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百馀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
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褒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祠之。
迁将作大匠。时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祸。
又曰:锺离意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
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
上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诚良吏也。’
又曰:赵喜为赤眉所迫,亡走,遇更始亲属,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
喜见之悲感,所装缣帛资粮,悉以与之。
又曰:吴祐,字季英,陈留人。迁胶东侯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相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对闾里,重相和解。自是之后,争隙省息矣。
又曰:崔篆为建新大尹,班春。
所至之县,狴狱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罪不中,乃陷民於阱。此皆何罪,而至於是?’
遂平理,所出二千馀人。
掾吏叩头谏曰:’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
篆曰:’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
遂称疾去矣。
谢承《后汉书》曰:韩韶,字仲黄,颍川人。
韶为嬴长。
嬴邻境岁饥,多被寇,废耕桑,其民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众。
韶愍其饥困,开仓赈之,所廪赡万馀户。
主者争谓不可。
韶曰:’长活沟壑之民,而以此伏罪,可含笑入地也。’
范晔《后汉书》曰:史弼,字公谦,陈留人。
为平原相。
时诏书下举钩党,郡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惟弼独无所上。
诏书责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弼何理而得独无?’
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监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民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
从事大怒,即收郡僚械送狱,遂奏弼。
会党禁中解,弼以奉赎罪免,济活者千馀人。
‘《英雄记》曰:刘翊,字子相,颍川人。
迁陈留太守。
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
翊以马易棺,脱衣殓之。
又逢知故困饥於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之。
众人止之,翊曰:’视没不救,非志士!’
遂俱饿死。
‘《晋中兴书》曰:刘麟之,南阳人,少有信义。
去家百馀里,有一独媪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何由令知?’
麟之先闻其有患,故往候之。
值其命终,乃身为治棺,殡送之。
其仁爱恻隐若此。
‘《会稽典录》曰:盛吉,字君达,山阴人。
拜廷尉。
吉性多仁恩,务在哀矜。
每至冬月,罪当断,夜省刑状,其妻执烛,吉手持丹笔,夫妻相向垂泣。
所当平决。
若无继嗣,吉令其妻妾得入经营,使有遗类,视事十二年,天下称其有恩。
‘《列女传》曰:俊不疑母,仁而善教。
不疑为尹,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所平活几何人。
即不疑多所平反,(平其事,反死为生也。)
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於他时;或无出,母怒,为之不食。
由是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君子谓不疑母能以仁教子。
‘《孟子》曰: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知之端。
人有四端,犹有四体也。
‘《庄子》曰:古公亶父居豳,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所求者地。
古公亶父曰:’与人兄居而杀其弟,与人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免居矣。
为吾臣与为狄臣奚以异?且吾闻之,君子不以所用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歧山之下也。
‘《尸子》曰:驸马共为荆使於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
曰:’所以鸩人也。’
於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
已得之,尽注之江。
‘《韩子》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为府将,性仁爱,虽存行阵,未尝杀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译文
《释名》说:仁,就是忍耐。人性本恶,喜欢善良,就是包含着忍耐的意思。
《礼记·经解》说:上下关系亲密,称为仁。
《中庸》说:仁者,就是人。亲近家人最为重要。
《表记》说:孔子说:‘仁有三种,与仁有相同功效但情感不同。与仁有相同功效,那么他的仁德还不清楚。与仁有相同过错,那么他的仁德就可以知道了。仁者安心行仁,智者利用仁,害怕罪过的人放大仁德。’孔子说:‘仁德是沉重的器物,是遥远的道路,举起它的人无法承受,行走它的人无法到达。数目多的人,就是仁德。那些努力追求仁德的人,难道不是很难吗!’孔子说:‘内心安定的人,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
《缁衣》说:孔子说:‘大禹即位三年,百姓因为仁德而安定了,难道一定是自己天生就仁德吗?’(意思是百姓效仿大禹的仁德,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仁德。)
《大学》说:一家仁德,整个国家就会兴起仁德;尧舜用仁德领导天下,人民都跟随他们。
《大学》又说:仁者,用财富来提升自己;不仁者,用自己来发财。
《儒行》说:温和善良是仁德的基础;谨慎敬畏是仁德的土地;宽容大方是仁德的行为;谦逊接待是仁德的能力;礼节是仁德的外貌;言谈是仁德的文采;音乐是仁德的和谐;施舍是仁德的实施。儒家都具备这些品质,但还是不敢自称有仁德。
《乡饮酒义》说:天地温和的气息,始于东北,盛于东南,这是天地的仁义。
《毛诗·生民》说:《行苇》这首诗表达了忠诚厚道。周家忠诚厚道,仁德甚至延伸到草木。
《尚书·太甲》说:民众没有固定的归属,只有对有仁德的人才会归心。
《泰誓》说:即使有至亲,也不如仁人。
《论语·时仁》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的人,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论语·时仁》又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德。在紧急情况下也要这样做,在困境中也要这样做。
《论语·颜渊》说: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礼节,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恢复礼节,天下就会归于仁德。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符合礼节的不看,不符合礼节的不听,不符合礼节的不说,不符合礼节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会按照这些话去做的。’
《论语·颜渊》又说: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就像见到贵宾,使唤百姓就像主持大祭。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国中没有怨恨,在家中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会按照这些话去做的。’
《论语·子路》说:如果有称王的人,必须经过一代人之后才能体现仁德。(圣人受命为王,必须父子相继,然后天下的人民才能体现仁德。)
《论语·宪问》说: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他而死,管仲却没有死。’孔子说:‘这不算仁德吗?’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不用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德!这就是仁德!’(重复说“这就是仁德”,意思是九次会合诸侯,功绩惠及天下,这是大仁代替小仁。)
《论语·卫灵公》说:民众对仁德的渴望,比水火还要强烈。水火,我看到有人踩着它们而死,但没看到有人因为追求仁德而死。
《论语·卫灵公》又说:有志向的仁人,不会为了生存而损害仁德,会为了成就仁德而牺牲生命。
《论语·阳货》说: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就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德行是什么。孔子说:‘恭敬、宽容、诚信、敏捷、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敏捷就能取得成就,慈惠就能使人满意。’(敏捷的人不会有轻慢的话语。)
《论语·微子》说:微子离开了,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劝谏而死。孔子说:‘商朝有三个人是仁人。’(这三个人,都是商纣王的同姓臣子。微子知道纣王恶行,所以离开了他。箕子、比干不忍离开,所以有的做了奴隶,有的被杀。)
《家语》说:有人问孔子:“颜渊是什么人?”孔子说:“是仁人,我不如他。”
《尔雅》说:太平时期的人有仁德。
《大戴礼》说:君子坚守仁德之心,先行动后言语。千里之外,都视为兄弟。
《尚书考灵耀》说:“春天施行仁政,顺应天道的常规。
《尚书大传》说:子张问:“仁人为什么喜欢山呢?”孔子说:“山,高大而险峻。”“高大而险峻的山有什么可喜欢的呢?”“山,草木生长,鸟兽繁衍,财富滋生。生长财富而不自私,四方的人都来取用,从不自私地给予。云雾通行于天地之间,阴阳和谐,雨露滋润,万物得以成长,百姓得以享乐,这就是仁人喜欢山的原因。
《尚书大传》又说:周人以仁德对待民众,所以天下没有人不仁德。所以说文王是仁德的象征。
《尚书大传》又说:舜不登高而显得高大,不行走而显得遥远,拱手行礼于天下,天下的人都称他为仁德。
《尚书大传》又说:《誓》可以观察义,《五诰》可以观察仁,《甫刑》可以观察戒,《洪范》可以观察度。
《韩诗外传》说:仁德有四个方面:仁者有圣,仁者有知,仁者有德,仁者有谦。
《史记》说:帝尧的仁德像天一样,他的智慧像神一样。
《史记》又说:孔子到周朝去,向老子请教礼仪,告辞离开。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财物,仁德的人送人言语,我虽然不富贵,但窃取了仁德的名号,送你言语。’
《史记》又说:汉高祖仁爱人民,喜欢施舍,心胸开阔。
《汉书》说:何武为人仁厚。
《后汉书》说:王莽末年,虞延收养了自己的侄女,虽然年纪很小,但她的母亲无法养活她,就把她丢弃在沟中。虞延听到她的哭声,感到悲哀,就把她收养,直到她长大成人。
范晔《后汉书》说:刘宽,字文饶,是弘农人,后来成为南阳太守。他温和仁厚,宽恕待人。官吏犯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轻轻打一下,只是表示羞辱而已。
《后汉书》又说:宣秉所得的俸禄,都用来收养亲戚,对于那些孤弱的人,他分给他们田地。他自己没有一点积蓄。(《前汉书音义》说:齐人把小罐子叫做担,现在江淮人把一石叫做一担。担的音读作丁滥切。)
《齐书》说:虞愿担任晋安太守,郡里出产毒蛇,蛇胆可以入药。有人送给虞愿,虞愿把它放走了二十多里。但过了一夜,蛇又回来了,回到床下。又送走四十里,回来后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虞愿让人再次送走,直到天亮才回来,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仁义之心所致。
《齐书》又说:江泌,字士清,行为仁义。衣服破旧,虱子很多,他用棉花包裹起来。吃菜不吃菜心,因为它还有生机。
崔鸿《后燕录》记载:赵秋,字子武,是汲郡朝歌人。他轻视财物,乐于施舍。邻居李玄度的母亲去世,家中贫穷,没有钱安葬。赵秋对他说:‘生死大事,救急不救穷,这是仁的根本。我们家有两头牛,可以给你。’李玄度因此得以安葬母亲。
《老子》说:大道废弃了,才有了仁义。
《文子》说:积累恩惠,使之厚重,使万物生机勃勃,乐于保持其本性的,就是仁。
《庄子》说:仁义,是古代圣王的临时居所。(蘧庐,就是临时居所。)可能可以住一晚上,但不能长久居住。古人借道于仁,寄宿于义。
《庄子》说:利于万物的人,叫做仁。
《曾子》说:伯夷、叔齐,是仁者。
《鬻子》说:消除天下之害,叫做仁。
《孟子》说:齐宣王问:‘与邻国交往,有什么道义吗?’回答说:‘只有仁者能以大事小,所以汤事葛伯,文王事昆夷。’
又说:君王行仁政,百姓就会亲近君主,愿意为君主而死。
又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行仁政,百姓会非常高兴,就像解除倒悬之苦。
又说:仁,是天之尊贵的爵位,人之安心的居所。
又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又说:为天下得到人才,叫做仁。
又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仁,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之所以兴衰存亡,也是这样。天子不仁,不能保四海;诸侯不仁,不能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能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能保自身。
又说:现在人们害怕死亡却乐于不仁,就像害怕醉酒却强饮。
又说:仁则荣耀,不仁则受辱。现在人们害怕受辱却居于不仁,就像害怕潮湿却居于低洼之地。
又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胜过火。
《荀卿子》说:仁、义、礼、善对于人,就像货、财、粮食、米对于家一样。拥有的多的人富裕,拥有的少的人贫穷,没有的人则无法生存。
《尸子》说:仁则人们亲近它,义则人们尊敬它,智则人们利用它。
又说:文王有四个乳头,这就是至仁。
《六韬》说:仁在的地方,天下都会归附。
《吕氏春秋》说:工尹他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司城子罕设宴款待他。南边的邻居家的墙,向前倾斜不直;(倾斜出界。)西边的邻居家的水流,经过他的宫殿也不停止。工尹他问这是为什么。子罕说:‘南边的邻居,两个人都在做鞋子。(鞋子,一种鞋子。)我将要搬走。他的父亲说:“我用做鞋子的手艺养活三代人。现在搬走,宋国需要鞋子的人就没有了。我将不做了。”所以我没有搬走。西边的邻居地势高,我家地势低,水流经过我的宫殿对我有利,所以我没有阻止它。’工尹他回到楚国,正准备攻打宋国,工尹他向楚王进谏说:“宋国不能攻打。他们的君主贤明,他们的相国仁慈。”因此放弃了攻打宋国,改为攻打郑国。
《新序》说:魏文侯说:“仁者是国家的瑰宝。国家有仁者,群臣就不会争斗。”
《姚信士纬》说:孟子把世人引导到仁义的领域,行走于中正的道路。
《抱朴子》说:仁者是治理国家的脂粉,刑法是驾驭世人的缰绳。
《苻子》说:《春秋华林传》说:“不知不言,这就是仁。”
延笃《仁孝论》说:仁与孝的关系,就像四肢与心腹,枝叶与根本。仁以枝叶疏远为重大,孝以心体充实为先。
曹植《仁孝论》说:禽兽都知道爱它们的母亲,这就是孝。只有白虎和麒麟被称为仁兽,因为它们能明辨兴衰治乱。孝的作用近,仁的作用远。
《逸士传》说:高凤,邻居有争财产打架的,用刀剑相斗,高凤脱下衣服帽子跪下说:“仁义谦让,不能废弃。”
《会稽典录》说:陈嚣,字子公,是山阴人。同县的老人车妪,八十多岁,没有儿子,敬仰陈嚣的仁义,想要托付给他。陈嚣因为车妪有财产,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向长者咨询,长者都说:“这是应该的。”陈嚣于是迎接车妪,早晚定省,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拿出家财来供给饮食。
周公说:文王在鄗,召太子发说:“我告诉你,小牛不耕地,小马不奔跑,这就是大仁。”
《乐嘉耀稽》说:仁者有同情心,本源于木。(仁源于木,所以同情心是出于自然的。)
《礼记·表记》说:心中怜悯,爱人之心。
《左传·文下》说:邾文公占卜迁都到绎。史官说:“对民有利,但对君不利。”文公说:“如果对民有利,那也是我的利益。天生人民,设立君主,是为了使他们受益。人民既受益,我也一定受益。”左右的人说:“命可以延长,君王为什么不这样做?”邾文公说:“命令宰渗为民。死的短长,是时机。人民如果受益,迁都是吉祥的。”于是迁都到绎。邾文公去世后,君子说:“知道命了。”
《家语》说:孔子说:“春分时节不杀生,万物生长时不折断,这是高柴的行为。”
《汉书》说: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河内失火,烧毁了千余家,皇帝派汲黯前往视察。回来报告说:“百姓失火,烧毁了相邻的房屋,蔓延开来,不值得忧虑。我经过河内,看到因水旱灾害而受苦的贫民有万多家,父子相食,我谨以便宜行事,持节打开河内仓库的粮食来救济贫民。请允许我归还符节,我愿意接受擅自动用国库的处罚。”皇帝认为他贤明,就释放了他。
《东观汉记》说:曹褒在射声营,看到有停放着没有下葬的棺材一百多具,曹褒亲自去询问原因。官吏回答说:“这些人大多是建武年间绝后的人。”曹褒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将他们全部安葬,并设立祭祀来纪念他们。后来升任将作大匠。当时流行瘟疫,曹褒巡视病患,为他们提供医药,管理粥食,很多人因此得以度过灾难。
又说:钟离意被任命为大司徒侯霸的属官,皇帝下诏让他带领囚犯前往河内。当时冬天寒冷,囚犯生病无法行走。路过弘农,钟离意立即让属县制作囚犯的衣物,县里不得不照办,并上报情况,钟离意也把情况详细上报。皇帝得到奏报后,见到钟离意,说:“你派去的属官为什么这么用心?确实是个好官。”
又说:赵喜被赤眉军逼迫,逃亡,遇到更始帝的亲属,他们都衣衫褴褛,身处困境,饥饿困顿无法前行。赵喜看到他们,感到悲伤,把自己携带的丝绸和粮食全部给了他们。
又说:吴祐,字季英,是陈留人。升任胶东侯相,治理国家以仁简为本,以身作则。百姓有争斗诉讼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断定他们的诉讼,用道理来开导他们。有时亲自到乡里,大力调解纠纷。从此以后,争斗的事情减少了。
又说:崔篆担任建新的大尹,负责巡视春天的工作。他所到之处,县里的监狱都挤满了人,崔篆流着泪说:‘唉!刑罚不恰当,竟然让百姓陷入陷阱。这些人犯了什么罪,竟然落到这样的地步?’于是他公正地审理案件,释放了两千多人。属吏们跪下劝他说:‘您的确有仁爱之心,但您只做了君子会后悔的!’崔篆说:‘杀一个尹官来赎回两千人的命,这正是我所希望的。’于是他声称生病离开了。
谢承《后汉书》记载:韩韶,字仲黄,颍川人。担任嬴县的长官。嬴县邻近的地方年年饥荒,很多人被敌人侵扰,耕种和养蚕都荒废了,百姓纷纷逃入县界,寻求衣物粮食的人很多。韩韶同情他们的饥困,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共救济了一万多家。主管的人争辩说不可这样做。韩韶说:‘救活沟壑中的百姓,却因此获罪,我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范晔《后汉书》记载:史弼,字公谦,陈留人。担任平原相。当时朝廷下令追查钩党,郡里上报的相互牵连的人多达数百,只有史弼没有上报。诏书责问他:‘青州六郡,其中五郡有党,为什么平原郡独独没有?’史弼说:‘先王治理天下,划分疆界,水土不同,风俗各异,其他郡自有,平原郡自然没有,怎么可以相比?如果上司希望诬陷良善,滥用刑罚,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那么平原的百姓都可以成为党,我作为相,只有一死而已。’从事的人非常愤怒,立即逮捕郡里的官员,将他们送到监狱,然后上报史弼。恰逢党禁解除,史弼因为赎罪而免职,救活了一千多人。
《英雄记》记载:刘翊,字子相,颍川人。升任陈留太守。出关数百里,看到有士大夫在路上病逝。刘翊用马换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死者入殓。又遇到老朋友在路上饥寒交迫,不忍心丢下他,于是杀了自己骑的牛来救他。众人阻止他,刘翊说:‘看到有人将要死去而不救,这不是志士的行为!’于是他们都饿死了。
《晋中兴书》记载:刘麟之,南阳人,年轻时就有信义。离家一百多里,有一个孤寡老妇人病重将死,她叹息着对人说:‘谁会埋葬我呢?只有刘长史了!怎么让她知道呢?’刘麟之事先听说她有病,所以去探望她。恰好她去世,刘麟之亲自为她制作棺材,安葬她。他的仁爱之心如此深切。
《会稽典录》记载:盛吉,字君达,山阴人。被任命为廷尉。盛吉性格仁爱,总是同情弱者。每到冬天,罪人应当判决时,他会在夜晚审查案情,他的妻子为他点烛,他手持朱笔,夫妻相对而泣。对于应当判决的案件,如果没有继承人,他会让妻子或妾室去处理,以便留下后代。他处理事务十二年,天下人都称赞他有恩。
《列女传》记载:俊不疑的母亲,仁爱且善于教育。不疑担任尹官,巡视县里,审讯囚犯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他救活了多少人。如果俊不疑平反了很多案件,母亲就会高兴地笑,为他准备饮食,言语间不同于平时;如果没有人被救活,母亲就会生气,不为他准备饮食。因此,不疑作为官吏,严厉而不残忍。君子认为不疑的母亲能够用仁爱来教育儿子。
《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孟子》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了这四种心,就像有了四肢一样。
《庄子》说:古公亶父住在豳地,狄人攻打他。用皮毛布帛去贿赂他,他不接受;用珠宝玉石去贿赂他,他也不接受;狄人所要求的是土地。古公亶父说:‘和别人的哥哥住在一起却杀了他的弟弟,和别人的父亲住在一起却杀了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免于居住在这里。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区别?而且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所用之物而伤害所养育之物。’于是他举起手杖离开,百姓纷纷跟随他,于是在歧山之下建立了国家。
《尸子》说:驸马共同出使巴国,看到有人背着毒药,问他:‘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回答说:‘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他们请求购买,因为金子不够,又增加了车马。买到之后,将毒药全部倒入江中。
《韩子》说:仁者,是指内心喜悦地爱别人。他们喜欢别人有福,而厌恶别人有祸。
《世说》说:桓车骑当时,有陈庄作为府将,性格仁爱,即使在战场上,也从未杀过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注解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爱人、慈爱、仁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忍:忍在这里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实现更高的道德目标。在儒家文化中,忍是一种美德,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制。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正平和的道德境界。
表记:《表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儒行:《儒行》是《礼记》中的一篇,讲述儒者的行为准则。
乡饮酒义:《乡饮酒义》是《礼记》中的一篇,讲述古代乡饮酒礼的意义。
毛诗:《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记录了古代君王的言行和重大事件。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子路:《子路》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对话。
宪问:《宪问》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宪问之间的对话。
卫灵公:《卫灵公》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卫灵公之间的对话。
阳货:《阳货》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阳货之间的对话。
微子:《微子》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微子之间的对话。
家语:《家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收录了大量的古代词汇和解释。
大戴礼:《大戴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的别称。
尚书考灵耀:《尚书考灵耀》是《尚书》的注解之一。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尚书》的注解之一。
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对《诗经》的注解。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史书,记录了西汉的历史。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范晔所著。
齐书:《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萧子显所著。
晋安太守:晋安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晋安郡(今福建省一带)。
赵秋:赵秋,字子武,是汲郡朝歌人,据文中描述,他轻视财富,乐于施舍。
李玄度:李玄度是赵秋的邻人,文中提到他的母亲去世,家庭贫困无法安葬。
义:义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适宜、正当、正义,强调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子:文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其著作《文子》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其著作《庄子》中包含大量哲学思想。
蘧庐:蘧庐,即客舍,比喻临时停留的地方。
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鬻子:鬻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著作《鬻子》包含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其著作《孟子》中阐述了仁政、性善论等思想。
齐宣王: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以仁政著称。
三代: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
苻子:苻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著作《苻子》包含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尸子:尸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著作《尸子》包含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六韬:《六韬》是古代兵书,包含军事策略和治国方略。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工尹他:工尹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以仁义著称。
魏文侯: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以改革著称。
姚信士纬:姚信士纬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著作《士纬》包含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抱朴子:抱朴子是东汉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其著作《抱朴子》包含哲学、道教等方面的内容。
曹植: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以文学成就著称。
高凤:高凤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仁义著称。
陈嚣:陈嚣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仁义著称。
周公: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以辅佐周成王著称。
鄗:鄗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的封地。
乐嘉耀稽:乐嘉耀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著作《乐嘉耀稽》包含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左传:《左传》是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记录了东汉初年的历史。
赵喜:赵喜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仁义著称。
吴祐:吴祐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以仁义著称。
崔篆:崔篆,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建新大尹,班春。班春是指古代官吏在春天时分巡视各县,以示关怀民生。
狴狱:狴狱,古代的监狱,狴是古代监狱的守护神,常以虎头形象出现。
垂涕:垂涕,流泪,表示悲伤或同情。
陷民於阱:陷民於阱,比喻使民众陷入困境。
平理:平理,审理案件,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掾吏:掾吏,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谏:谏,劝告,提出意见。
君子:君子,古代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悔:悔,后悔,懊悔。
韩韶:韩韶,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嬴长,即嬴县的长官。
嬴长:嬴长,古代官职,负责一县的长官。
废耕桑:废耕桑,指停止耕作和养蚕。
廪赡:廪赡,指仓库中的粮食。
主者:主者,主管官员。
伏罪:伏罪,认罪,表示愿意承担罪责。
史弼:史弼,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平原相。
钩党:钩党,指结党营私的行为。
从事:从事,古代官职,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械送狱:械送狱,用刑具将人送入监狱。
党禁:党禁,指对结党营私者的禁锢。
刘翊:刘翊,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陈留太守。
士大夫:士大夫,古代指有文化、有地位的人。
殓: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知故:知故,旧识,熟人。
刘麟之:刘麟之,晋朝时期的人物,南阳人。
独媪:独媪,指孤单的老妇人。
治棺:治棺,制作棺材。
殡送:殡送,送葬。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指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之心。
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指对不道德行为的羞耻感。
辞让之心:辞让之心,指谦让、礼让之心。
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指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端:四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体:四体,指人的四肢。
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周朝初期的人物,周文王的父亲。
狄人:狄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杖策而去:杖策而去,指拿着拐杖离开。
驸马:驸马,古代指皇后的弟弟。
鸩:鸩,一种毒药。
金不足:金不足,指钱不够。
车马:车马,古代的交通工具。
仁者:仁者,指有仁爱之心的人。
胡可相比:胡可相比,怎么可以相比。
行阵:行阵,指军队的行列。
尹:尹,古代官职,相当于县令。
录囚徒:录囚徒,审查囚犯。
平反:平反,纠正冤假错案。
遗类:遗类,后代。
视事:视事,指官员到任处理事务。
恩:恩,恩惠,仁爱。
俊不疑母:俊不疑母,指俊不疑的母亲。
平其事,反死为生:平其事,反死为生,指纠正冤案,使死者得以复生。
严而不残:严而不残,指严格而不残忍。
远庖厨:远庖厨,指远离厨房,不参与杀生。
君子不以所用害所养:君子不以所用害所养,指君子不会因为所用之物而伤害所养育之物。
驸马共:驸马共,指驸马共同。
巴:巴,古代的一个地区。
荆使於巴:荆使於巴,指荆州的使者出使巴地。
荆使:荆使,指荆州的使者。
鸩人:鸩人,用鸩毒害人。
金不足,又益之车马:金不足,又益之车马,指钱不够,又增加了车马。
注之於江:注之於江,指将鸩药投入江中。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指仁者是指内心欢喜地爱别人。
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指喜欢别人有福,而讨厌别人有祸。
桓车骑:桓车骑,指桓温,曾任车骑将军。
府将:府将,指官府中的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六十-评注
崔篆为建新大尹,班春。所至之县,狴狱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罪不中,乃陷民於阱。此皆何罪,而至於是?’遂平理,所出二千馀人。
崔篆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仁爱。他作为地方官员,面对监狱中满溢的囚犯,深感痛心,认为刑罚不当,导致民众陷入困境。他的行为体现了对民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法律公正的坚持。他放出了两千多名囚犯,这一举动既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对法律人道的实践。
掾吏叩头谏曰:’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遂称疾去矣。
这段话中,掾吏的劝谏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认为崔篆的行为过于极端,可能会引起后悔。而崔篆的回答则表明了他对仁政的坚定信念,即使牺牲自己的官位也在所不惜。这种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
谢承《后汉书》曰:韩韶,字仲黄,颍川人。韶为嬴长。嬴邻境岁饥,多被寇,废耕桑,其民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众。
韩韶的故事展现了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在邻县遭遇饥荒和战乱的情况下,韩韶作为地方官,积极赈济灾民,体现了对民众生存权的尊重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韶愍其饥困,开仓赈之,所廪赡万馀户。主者争谓不可。韶曰:’长活沟壑之民,而以此伏罪,可含笑入地也。’
韩韶的开仓赈灾行为,体现了儒家“仁政”的理念。在面对反对意见时,他坚持自己的信念,认为拯救生命比个人得失更为重要,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儒家思想中高尚品德的体现。
范晔《后汉书》曰:史弼,字公谦,陈留人。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举钩党,郡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惟弼独无所上。
史弼的故事反映了儒家“忠诚”和“正直”的品质。在面对朝廷的追查和压力时,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英雄记》曰:刘翊,字子相,颍川人。迁陈留太守。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
刘翊的行为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他不顾个人安危,帮助病亡的士大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儒家文化中倡导的美德。
《晋中兴书》曰:刘麟之,南阳人,少有信义。去家百馀里,有一独媪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何由令知?’
刘麟之的故事展现了儒家“信义”的价值观。他在远行途中,得知一位老妇人病重,主动承担起安葬她的责任,这种忠诚和责任感,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的重要品质。
《会稽典录》曰:盛吉,字君达,山阴人。拜廷尉。吉性多仁恩,务在哀矜。
盛吉的故事体现了儒家“仁爱”和“慈悲”的精神。作为廷尉,他对待囚犯时充满同情和怜悯,努力做到宽恕和救赎,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女传》曰:俊不疑母,仁而善教。不疑为尹,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所平活几何人。
这段话反映了儒家“教化”和“仁爱”的思想。俊不疑的母亲通过询问儿子平反的人数,来了解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爱之道,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的理念。
《孟子》曰: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认为君子对待生命应该充满同情和怜悯,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其他生命。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知之端。
这句话阐述了儒家“四端”的概念,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认为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起点,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基础。
《庄子》曰:古公亶父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所求者地。
这段话讲述了古公亶父的故事,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他宁愿放弃土地也不愿意伤害无辜,这种宽容和仁爱的精神,是儒家文化中倡导的美德。
《尸子》曰:驸马共为荆使於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鸩人也。’於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
这段话反映了儒家“仁爱”和“慈悲”的精神。驸马共为了救人性命,不惜高价购买毒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美德。
《韩子》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
这句话阐述了韩非子对“仁”的理解,认为仁者应该心怀喜悦地爱他人,希望他人幸福,而不是嫉妒他人的不幸。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为府将,性仁爱,虽存行阵,未尝杀戮。
这段话反映了儒家“仁爱”的思想。陈庄作为府将,即使在战争中,也坚持不伤害无辜,这种仁爱之心,是儒家文化中倡导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