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愬-原文
节度使李愬既平蔡,械吴元济送京师。
屯兵鞠场,以待招讨使裴度。
度入城,愬具橐橐出迎,拜于路左,度将避之。
愬曰:“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边批:其意甚远。]
度乃受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愬-译文
节度使李愬平定蔡州后,将吴元济用枷锁押送到京城。
他在鞠场驻扎军队,等待招讨使裴度的到来。
裴度进入蔡州城时,李愬带着随从出城迎接,在路旁跪拜,裴度想要避开。
李愬说:“蔡州人顽固悖逆,几十年来都不懂得上下尊卑的规矩。希望您借此机会向他们展示,让他们明白朝廷的威严。”[旁注:他的用意非常深远。]
裴度于是接受了李愬的跪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愬-注解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长官,负责一地的军政事务,权力极大。
李愬:唐代名将,因平定蔡州叛乱而闻名。
蔡:指蔡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吴元济:唐代蔡州叛乱的领导者,后被李愬平定。
京师:指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鞠场:古代用于军事训练或检阅的场地。
招讨使:唐代设立的军事官职,负责讨伐叛乱。
裴度: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宰相,功勋卓著。
橐橐:古代官员出行时携带的仪仗器具,象征身份和权威。
路左:古代礼仪中,下级官员迎接上级时站在路的左侧,表示尊敬。
蔡人:指蔡州的百姓或叛军。
顽悖:顽固不化,不服从朝廷的统治。
分数:指等级、秩序,此处指上下尊卑的秩序。
朝廷之尊:指中央政权的威严和权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上智部-李愬-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代名将李愬平定蔡州叛乱后,迎接招讨使裴度的场景。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唐代军事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以及礼仪在维护朝廷权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李愬平定蔡州叛乱后,将叛军首领吴元济押送京师,显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叛乱的严厉镇压。李愬在鞠场屯兵,等待裴度的到来,这一细节反映了唐代军事行动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
其次,李愬在迎接裴度时,具橐橐出迎,拜于路左,这一行为体现了唐代官员之间的等级礼仪。李愬的谦卑态度不仅是对裴度的尊重,更是对朝廷权威的维护。他通过这一行为,向蔡州百姓展示了朝廷的威严,试图恢复当地的秩序。
李愬对裴度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这句话揭示了蔡州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百姓对朝廷的权威缺乏认识。李愬希望通过裴度的到来,重新树立朝廷的威严,恢复地方的秩序。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蔡州百姓的警示,也是对朝廷权威的再次确认。
裴度接受了李愬的请求,这一细节反映了唐代官员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裴度作为招讨使,肩负着平定叛乱、恢复秩序的重任,他的到来象征着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通过这一事件,唐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唐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官员之间的行为规范,更是维护朝廷权威的重要手段。李愬通过礼仪行为,向蔡州百姓传达了朝廷的威严,试图恢复当地的秩序。这一行为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以及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李愬的谦卑态度、裴度的威严形象,以及蔡州百姓的顽悖行为,都通过简短的文字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局面。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唐代平定地方叛乱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唐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政治与军事的紧密联系,以及礼仪在维护朝廷权威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