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原文

○颊

《说文》曰:颊,面旁也,辅颊也。

《释名》曰:颊,夹也,面旁称也,亦取挟敛食物也。

《传》曰:宫之奇曰:’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乎?'(辅,颊。辅车,牙车。)

又曰:公侵齐,门幼婶州,士皆坐列。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鉏击之,与一人俱毙。(子鉏,齐人。)偃,且射子鉏,中颊,殪。(子鉏死。)

《易·咸卦·象》曰:’咸其辅颊舌,腾口说也。’

又《夬卦》曰:壮于頄,有凶。(頄求龟反,面权也。)

又曰:艮其辅,言有序。(施止于辅,以处于中,故曰无择言。)

《史记》曰: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

又曰:武帝玄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儋耳郡。张晏曰:’儋耳,其俗镂其颊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若鸡肠。’

又《汉书》曰:朱博入守左冯翊。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尝盗人妻,见斫,疮著其颊。博知。以他事召见,视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问禁:’是何等疮?’禁叩头服状。博笑曰:’大丈夫固时有是。’以为耳目。

《江表传》曰:孙策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报雠。策出猎,卒遇三人,即贡客也。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王隐《晋书》曰:大驾北伐成都,王颍统王师於荡阴败绩,上伤颊,失六玺,左右奔走。

《三国典略》曰:梁谢答仁闻侯景奔,乃自东阳率众候之。至钱塘问赵伯超曰:’公得何消息而闭门见拒?’伯超曰:’汝颊边頞有耳否?侯王已死,远近悉平,君将此兵欲向何处?’答仁曰:’审如公言,死无所恨。’

《淮南子》曰:厌〈面页〉(音父。)在颊则好,宰烧则丑。

王子年《拾遗录》曰:孙和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邓夫人颊,血流婉转,弥苦,及差而灭,左颊有赤点如志,迫而视之,更益妍也。诸嬖欲宠者,皆以丹脂点颊而后进幸。

《唐子》曰:人多远见百步,而不自知眉颊。

蒋齐《万机语》曰: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刘晔曰:’子昭发自贾竖,年至耳顺,退能守静,进能不苟。’济答曰:’子昭诚自长幼完洁,然观其摇牙树颊,自非文休敌也。’

《世说》曰:郄公遭永嘉丧乱,穷馁,乡人共饷之。公尝携兄子、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穷馁,以君之贤,共存君耳,恐不能兼饷。’公於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还,吐与二小儿。后并得存过江。公亡,翼时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三年。

○鼻

《释名》曰:鼻,嘒也,出气嘒嘒也。

《公羊传·僖公》曰:邾娄人执鄫子,用之社,盖叩其鼻以血社也。

《孝经援神契》曰:伏羲山准,禹虎鼻。

《史记·范雎传》曰:蔡泽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而不遇,从唐举相。举熟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戏頞,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战国策》曰:苏子南使齐,谓齐王曰:’臣闻当世之主,必诛暴正乱。今宋王射天笞地,铸诸侯之像,使侍屏匽展其臂,弹其鼻。此天下无道,而王弗伐,王名终不成矣。’

《魏志》曰:管辂举秀才,何晏请曰:’试为我作一卦,知位当至三公否?又连梦青蝇数十,来集鼻上,驱之不去。’辂曰:’鼻者艮,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今青蝇臭恶而集之,位峻者亡。愿君侯上追文王六爻之旨,下思尼父彖象之义,然后三公可决,青蝇可驱。’

《晋书》曰:谢安石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不能及,或掩鼻以斅之。

又曰:王澄在荆州,叱左右棒士人宗廞。别驾郭舒励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遣掐其鼻,炙其眉。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王谟字思贤,瓮鼻,言不清畅,尫短无威仪。将拜曲阳令,勒疑之,问长史张宾,宾曰:’请试可不?’勒从之。由是政教严明,百城尤最,出为都部从事,守宰去官者十五人。

《唐书》曰: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

《庄子》曰:野人垩墁於鼻端,若蝇翼。使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垩尽而鼻不伤。

《列子》曰:夏禹蛇身人面,牛首虎鼻,而有大圣之德。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韩子》曰:魏王遗楚美女,楚王悦之。夫人郑袖谓新人曰:’王甚爱子,然恶子鼻。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於是新人从之。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对曰:’言恶闻王口臭。’王怒甚,因劓之。

《淮南子》曰:东方人隆鼻。

《山海经》曰:一臂国人,一鼻孔。

《论衡》曰:鼻不知臭为齆,(乌贡切。)人不知是非为闭。

又曰:苏秦骨鼻,为六国相。

《太玄经》曰:割鼻饴口,丧其息主。

《列士传》曰:干将子赤鼻。

《列女传》曰:梁高行者,梁之寡妇,荣於色,敏於行,早寡不嫁。梁贵人争欲取之,不能得,梁王闻,使娉焉,乃援镜操刀以割鼻曰:’妾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嗣之重孤也,刑馀之人,殆可释矣。’王高其节,敬其身,号曰:’梁高行。’

又曰:沛国孙去病妻,同郡戴玄世女。夫死,母欲嫁之。操刀割鼻,刀钝不入,趋于石上砺之,鼻然后断。郡表其闾。

又曰:梁郡夏文圭妻,沛国刘景宾女,亦割鼻自誓不嫁。

《列女后传》曰:吴孙奇妻者,广陵范慎女,名姬。十八配奇,奇亡,慎以姬少寡无子,迎还其家,姬不肯。迎者以父命迫之,姬遂操刀割鼻。

《三辅故事》曰:卫太子岳鼻,太子来省疾,至甘泉宫,江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诏,恶太子鼻岳,以纸蔽其鼻。充语武帝曰:’太子不欲闻陛下脓臭,故蔽鼻。’武帝怒太子,太子走还。

崔实《政论》曰:秦割六国之君,劓杀其民,於是赭衣塞路,有鼻者丑。故百姓鸟惊兽骇,不知所归命。

《王湛别传》曰:王处冲身长八尺,龙颊大鼻。

《世说》曰:初,谢安在山东居布衣时,兄弟有富贵者。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又曰:石崇家造厕,令婢以盘擎枣,与厕人塞鼻。

又曰: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每嘲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山不高则不灵。’

《谈薮》曰:宋废帝常入武帝庙,指其画像曰:’此渠大好色,不择尊卑。’顾谓左右:’渠大齄鼻,如何不齄。’即令画工齄。

又曰:齐世祖之征颍川也,有皇甫王渊者善相人,见其容止,窃议曰:’此不作大物,会是垂涕洟者。’谓太原公洋也。

崔玄《濑乡记》曰:老子鼻双柱。

《养生经》曰:鼻者,心之门。

○頞

《说文》曰:頞,鼻茎也。(頞,乌葛切。)

《释名》曰:頞,鞍也,偃折如鞍也。

《史记》曰:唐举谓蔡泽曰:’先生魋颜蹙齃,殆不相乎?’

《后汉书》曰:周燮字伯彦,初生顩颐折頞丑甚,母欲弃之,其父不听曰:’吾闻贤圣多有异,兴我宗者乃此。’於是宝之。

《吴书》曰:诸葛恪字玄逊,瑾长子。少知名,少鬓眉折頞广颡。

《庄子》曰:髑髅深频蹙頞曰:’岂能舍南面王,乐而为人生哉!’

《吕氏春秋》曰:文王好食昌菹,孔子蹙頞而食之。

扬雄《解嘲》曰:蔡泽,山东匹夫也。顩颐折頞,涕唾流沫。

○口

《说文》曰:口者,人之所以言、食。

《释名》曰:口,空也。

《礼》曰: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於口者七日。’

又曰:晋人谓赵文子知人。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中,身也。退,知柔貌。)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呐呐,舒小貌,音如悦切。)

又《玉藻》曰:口容止。(不安动也。)

又《少仪》曰:燕侍食於君子。数噍,毋为口容。(口容,弄口。噍,才笑切。)

又《祭义》曰:恶言不出於口。

又《缁衣》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言口多空言且烦数也。过言一出,驷马不能及,不可得悔也,口舌所覆,亦如溺也。)

《左传》曰: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又曰: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又曰: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匿之口。’

又曰:胩子曰:’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言君不徒居民上,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

又曰: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滋益恭,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

又曰:费无极言於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阳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知太子冤,故遣令去。)太子建奔宋。王召奋阳。奋阳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於余口,入於尔耳,谁告建也?’

《诗·正月》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莠,丑也。)

又《十月之交》曰: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书序》曰: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傅授。

又曰:《大禹谟》曰:’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好谓赏善,戎谓伐恶,言口荣辱之主,虑而言宣也,戎于一也。)

又《盘庚上》曰:相时憸民,犹胥顾於箴言,其发有逸口。(言憸利,小人尚相顾于箴悔之言,恐君其发动有过口之患也。)

又《说命》曰:惟口起羞。

《易·说卦》曰:兑为口。

《论语·公冶长》曰:或曰:’雍也仁而不侫。’子曰:’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又《阳货》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公羊传》:公子翚谄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公曰:’否。使修菟裘,吾将老焉。’公子翚恐若其言闻於桓,於是谓桓公曰:’吾为子口隐矣。’

《孝经援神契》曰:舜大口。

又曰:孔子海口,言若含择。

《论语择辅像》曰:子贡斗星绕口,南容升。

又曰:太公大口,鼻有伏藏。

《史记》曰:周厉王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王喜,告召公:’吾能弭谤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

又曰: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言妇人之口请,谓是以忧,使死人败,故可以出走也。)

又曰: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於削地,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

‘《汉书》曰:汉王击魏豹,谓郦食其曰:’魏大将者,其人为谁?’曰:’柏直也。’汉王曰:’是口尚乳臭。’

又曰:高祖欲废太子,周昌谏曰:’臣口不能言,心知不可。’

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

又曰:张苍免相后,口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

又曰:条侯周亚夫,相曰:’从理入口,法饿死。’

又曰:扬雄口吃,不能剧谈。

又曰:王莽为人哆口。(哆,唱者切。)

‘《东观汉记》曰:光武为人,日角、大口、美须眉。’

又曰:明德马后身长七尺三寸,青白色,方口美发。

‘《后汉书》曰:马援在交趾,还书戒兄子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

‘应劭《汉官》曰:侍中乃存,年老口臭,帝赐以鸡舌香,令含之。’

‘《汉表传》曰:孙坚为下邳丞时。孙权生而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贵象。’

‘《燕书》曰:申弼,烈祖常从容问诸侍臣曰:’夫口以下,动乃能制物,铁钻为用,亦噬嗑之意,而从上下何也?’弼答曰:’口之下动,上使下也;铁钻之用,上斩下也。’烈祖称善。’

‘《南史》曰:谢朏出为吴兴郡守,与弟瀹於征虏渚送别。朏指瀹口曰:’此中惟宜饮酒。’

‘《唐书》曰:郝处俊、孙象贤,垂拱中坐事伏法。临刑,言多不顺。自此,法司每将杀人也,必先以木丸塞口。’

又曰:杜黄裳,性雅淡宽恕,心虽从长口不忤物。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管子》曰:桓公与管仲谋伐莒,未发,已闻於国。东郭邮至,公问之:’子曰言伐莒乎?’东郭曰:’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视二君在堂上口开不合,言莒也。’

‘《庄子》曰:公孙龙口嗑而不合,舌举不下。’

‘《鬼谷子》曰:口者,机开也,所以开闭情意也。’

又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周生烈子》曰:口者言之门。’

‘《河图》曰:秦始皇虎口日角。’

‘陆贾《新语》曰:众口所毁,浮石沉木。群邪相抑,以曲为直。’

‘《说苑》曰:口者开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审,驷马不能追也。’

‘《吴越春秋》曰:越王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大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勾践尝之,后病口臭。范蠡令左右食苓草以乱其气。’

‘《曹瞒别传》曰:操遨游无度,其叔数语其父。操后行,逢叔于道,阳败而为口,云中暴风。叔告其父,父呼乎见之,操面如故。从此叔言不复入信,操益得纵恣为王也。’

‘杜如《体论》曰:束修之业,其上在于不言。’

谚曰:口如鼻,至老不失。

‘傅子曰:拟金人铭,作《口铭》云:’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穴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存亡之机,开阖之术。口与心谋,安危之源,枢机之发,荣辱存焉。’

‘王子年《拾遗录》曰:昔伯禹入穴,乃至一室,里一人身如蛇鳞于石上,口吐一王简以受禹。简长十二寸,以量度天地。’

又曰:始皇二年,謇消国善画工者名烈裔,口含丹墨喷壁,即成龙云之队。

又曰:沐胥国人,年九万岁,以口喷水为雨,纷漫数十里,俄而口吹为风,而雨皆止。

‘《濑乡记·李母碑》曰:老子方口。’

‘《养生经》曰:军营之中有甘泉。注云:军营,口也;甘泉,唾也。’

又曰:口为华池。

‘《相书》曰:大容,手赤如丹,贵寿。’

又曰:欲知人多舌,当视其口,如鸟喙,言语皆聚,此多舌人也。

‘《谈薮》曰:梁高祖重陈郡谢玄晖诗,常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舌

‘《释名》曰: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

‘《诗·雨无正》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悴。’

‘《诗·大雅·瞻卬》曰: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又《抑》曰: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论语·颜渊》曰: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春秋玄命苞》曰:舌之为言,达也。阳立于三,故舌在口中者长三寸,象斗。玉衡阴合有四,故舌沦入溢(音益。)内者长四寸。(宋均曰:玉衡,三星也。魁,四星也。)’

‘《孝经钩命决》曰:仲尼舌理七重,陈机授度。’

‘《史记》曰:平原君既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今毛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又曰:留侯曰:’今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卦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也。’

又曰:张仪常从楚相饮,已而失璧,门下意仪盗璧,共执,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无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张口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妻曰:’君舌在也。’仪曰:’足矣。’

又曰:郭解任侠,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能专以奸犯法,公何谓贤?’解客闻之,杀此生,断其舌。

‘《汉书》曰:蒯通谓韩信曰:’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城。’

又曰:东海公宾就斩王莽,傅诣更始,悬于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后汉书》曰:马援与隗嚣将杨广书曰:’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萎,腰软弱也。萎,音于罪切;腇,音也罪切。)

张璠《汉记》曰:董卓於众坐,生斩人手足,又凿目截舌口,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英雄记》曰: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于袁绍,绍知操有图国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诫后世。

《魏末传》曰:诸葛诞杀乐綝,有典农都尉数谗诞,于是收而斩之,骂曰:’卿坐舌。’先使人以竹搀其舌,然后杀之。(搀,音谗,又楚金切,刾之也。)

《晋中兴书》曰:温峤密启肃祖,陈王敦作难,郭闻曰:’果为小物所欺。’乃募:’有能生得峤者,吾当手拔其舌。’

《晋书》曰:鸠摩罗什,年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后死,姚兴依外国法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

沈约《宋书》曰:南郡王义宣,生而舌短言涩。

《唐书》曰:波斯国俗法,有罪者火烧铁灼其舌,疮白者为理,疮黑者为有罪。

《燕丹子》曰:荆轲见燕太子,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轲曰:’光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可,向轲吞舌而死。’

《郭子》曰: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

《山海经》曰:反舌国,其人反舌,一曰交。

《说苑》曰:桓公饮管仲酒,弃其半,公问其故,对曰:’臣闻酒入者舌出,舌出者身弃,臣谓弃身不如弃酒。’

又曰:韩子问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叔向曰:’臣年八十,齿再落而舌尚存,是知刚不如柔也。’

杨子《法言》曰:’五常者,帝王之笔舌,宁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也?’

《搜神记》曰:永嘉中,有天竺胡人能断舌,先吐舌示宾客,然后乃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傅以示人,取舌还合,有顷如故。

《桂阳先贤传》曰:采阳陵,字遂文,果而好义。郡长汲府君为州所章,陵被掠考,参加五毒。陵乃截舌以着盘中,献之廷尉。群公咸共议之,事得清理。

又曰:临武程桓,少有才艺,为九江主记掾。府君为人所章,桓被徵诣台,徐郎中委郎诣州,乞就考于格上,拔刀截舌,郡事清理。

《谈薮》曰:颍川王伟有才学,为侯景左仆射。景败,被擒送江陵,湘东王欲活之,左右妒其才,乃曰:’伟作檄文。’绎视之,大怒,钉伟舌於柱。

《养性经》曰:’舌之和之候也。’

《相书》曰:’舌如绛赤者,贤人也。’

《相书杂要》曰:’吐舌及鼻,三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译文

《说文》说:颊,是面部的旁边,是辅助颊部的部分。

《释名》说:颊,是夹的意思,面部的旁边称为颊,也指夹取食物。

《传》说:宫之奇说:‘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大概是指虞国和虢国吧?’(辅,指颊。辅车,指牙车。)

又记载:公侵齐,门幼婶州,士皆坐列。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鉏击之,与一人俱毙。(子鉏,是齐国人。)偃,且射子鉏,中颊,殪。(子鉏死了。)

《易经·咸卦·象》说:‘咸其辅颊舌,腾口说也。’

又《夬卦》说:壮于頄,有凶。(頄求龟反,面权也。)

又曰:艮其辅,言有序。(施止于辅,以处于中,故曰无择言。)

《史记》说:汉王听说魏豹反叛,正东忧楚。还没来得及攻打,对郦生说:‘缓颊往说魏豹,能说服他,我就用万户封你。’

又曰:武帝玄鼎六年平定越地,设儋耳郡。张晏说:‘儋耳,那里的风俗是雕刻脸颊皮肤,上连耳廓,分为几支,形状像鸡肠。’

又《汉书》说:朱博入守左冯翊。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曾偷人妻子,被砍伤,伤口留在颊上。博知道后,以其他事为由召见,看他的脸,果然有疤痕。博让左右退下,问禁:‘这是什么伤口?’禁磕头认罪。博笑着说:‘大丈夫固然有时会有这样的经历。’并把他当作耳目。

《江表传》说:孙策杀吴郡太守许贡,贡的奴客潜入民间,想要报仇。策出猎,突然遇到三个人,就是贡的奴客。射杀孙策,射中颊部。后来骑兵赶到,都刺杀了他们。

王隐《晋书》说:大驾北伐成都,王颍统王师于荡阴战败,皇上受伤颊部,失去六枚玉玺,左右逃散。

《三国典略》说:梁谢答仁听说侯景逃走,便从东阳率领众人等候他。到钱塘问赵伯超说:‘你得到什么消息而闭门不见?’伯超说:‘你颊边颧骨有耳朵吗?侯王已经死了,远近都平定了,你带着这支部队想去哪里?’答仁说:‘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死而无憾。’

《淮南子》说:厌〈面页〉(音父。)在颊上则美,被烧则丑。

王子年《拾遗录》说:孙和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邓夫人颊,血流不止,非常痛苦,等到好了之后,左颊有红点像记号,靠近一看,更加美丽。那些想得到宠幸的人,都把丹脂点在颊上然后进见。

《唐子》说:人们能看得见百步之外,却不知道自己的眉颊。

蒋齐《万机语》说: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提拔樊子昭,而压制许文休。刘晔说:‘子昭出身贫贱,到了耳顺之年,退能守静,进能不苟。’济答曰:‘子昭确实自幼到老都纯洁无瑕,然而看他的牙齿和颊部,实在不是文休的对手。’

《世说》说:郄公遭遇永嘉丧乱,贫穷饥饿,乡人共同救济他。公曾经带着侄子、外甥周翼两个小孩去吃饭,乡人说:‘我们各自贫穷饥饿,因为你的贤能,大家才共同帮助你,恐怕不能同时救济。’公于是独自去吃饭,每次都把饭含在两颊,回来后吐给两个小孩。后来他们都得以过江。公去世后,翼当时在剡县,辞去职务回到公的灵床前,心丧三年。

《释名》说:鼻,是嘒的意思,出气声音嘒嘒。

《公羊传·僖公》说:邾娄人捉住鄫子,用他祭祀,大概是敲他的鼻子出血来祭祀。

《孝经援神契》说:伏羲有山形的鼻梁,大禹有虎鼻。

《史记·范雎传》说:蔡泽游学于诸侯,大小甚众而不遇,跟从唐举学习相术。举仔细看了看他,笑着说:‘先生为何鼻子大,肩膀宽,脸黑,颧骨高,腿弯曲。我听说圣人不相,大概先生就是你了吧?’

《战国策》说:苏子南出使齐国,对齐王说:‘我听说当世的君主,一定会诛杀暴虐的人,纠正混乱。现在宋王射天击地,铸造诸侯的像,让他们侍立在屏风前,伸展手臂,敲击他们的鼻子。这是天下无道,而大王不讨伐,大王的名声最终不会成就。’

《魏志》说:管辂举秀才,何晏请求说:‘为我占卜一卦,知道我能否当上三公?’又连续梦见几十只青蝇聚集在鼻子上,驱赶不走。

《晋书》说:谢安石本来能作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所以声音低沉,名流喜欢他的咏声却无法达到,有时掩鼻来练习。

又曰:王澄在荆州,叱责左右打士人宗廞。别驾郭舒严肃地对左右说:‘使君喝醉了,你们怎么敢随便动手!’澄生气,派人捏他的鼻子,烫他的眉毛。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说:王谟字思贤,鼻孔像瓮,说话不清楚,身体瘦弱,没有威仪。将要拜为曲阳令,勒怀疑他,问长史张宾,宾说:‘请试一试。’勒同意了。因此政教严明,百城尤其出色,出为都部从事,守宰离职的有十五人。

《唐书》说:薛举每次打败仗,所获得的士兵都杀了。

《庄子》说:野人把白粉抹在鼻尖上,像蝇翼一样。如果有人砍它,匠人挥动斧头,白粉全被砍掉,但鼻子却没有受伤。

《列子》说:夏禹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却有非常大的圣德。

《孟子》说:西施蒙着不洁之物,人们都会掩鼻而过。

《韩子》说:魏王送给楚国美女,楚王喜欢她。夫人郑袖对新人说:‘大王非常爱你,但是讨厌你的鼻子。大王见到你时经常掩鼻,这样大王就会长久地宠爱你。’于是新人听从了。大王问夫人:‘新人见到我经常掩鼻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是说讨厌大王口臭。’大王非常生气,于是割掉了她的鼻子。

《淮南子》说:东方人鼻子高。

《山海经》说:一臂国人,一鼻孔。

《论衡》说:鼻子不知道臭味是鼻塞,人不知道是非是愚昧。

又曰:苏秦鼻子大,成为六国相。

《太玄经》说:割鼻喂口,丧失了呼吸的主宰。

《列士传》说:干将的儿子赤鼻。

《列女传》说:梁高行者,是梁国的寡妇,容貌美丽,行为敏捷,早寡不嫁。梁贵人争着想要娶她,没能成功,梁王听说后,派人求婚,她拿起镜子操刀割鼻说:‘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不忍心让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受刑的人或许可以释放。’梁王高度赞扬她的节操,尊敬她,称她为‘梁高行’。

又曰:沛国孙去病妻子,同郡戴玄世女儿。丈夫去世后,母亲想要再嫁她。她拿起刀割鼻,刀钝割不进去,跑到石头上磨刀,鼻子才被割断。郡里表彰她的门第。

又说:梁郡的夏文圭的妻子,是沛国刘景宾的女儿,她也割掉鼻子发誓不再嫁人。

《列女后传》说:吴国孙奇的妻子,是广陵范慎的女儿,名叫姬。十八岁时嫁给孙奇,孙奇去世后,范慎因为姬年轻守寡没有孩子,想把她接回家,姬不同意。迎接她的人用父亲的命令逼迫她,姬于是拿起刀割掉自己的鼻子。

《三辅故事》说:卫太子刘鼻,太子来探望疾病,到了甘泉宫,江充告诉太子不要进去,陛下有诏令,讨厌太子刘鼻的鼻子,用纸遮住了他的鼻子。江充对武帝说:‘太子不想听到陛下身上的恶臭,所以遮住了鼻子。’武帝因此对太子产生了愤怒,太子逃跑回去了。

崔实《政论》说:秦国割让了六国的君主,杀害了他们的百姓,于是穿着红色衣服的人堵塞了道路,有鼻子的人变得丑陋。因此百姓像鸟兽一样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归顺谁。

《王湛别传》说:王处冲身高八尺,面容像龙一样,鼻子大。

《世说》说:起初,谢安在山东时还是布衣,兄弟中有富贵的人。刘夫人开玩笑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谢安就捏住自己的鼻子说:‘只怕是免不了。’

又说:石崇家建造厕所,让婢女用盘子端着枣,给厕所的人塞鼻孔。

又说:康僧渊眼睛深陷,鼻子高,王丞经常嘲笑他。僧渊说:‘鼻子是脸上的山,山不高就没有灵气。’

《谈薮》说:宋废帝常常进入武帝的庙宇,指着画像说:‘这个人非常喜欢女人,不择身份高低。’回头对左右的人说:‘他大鼻子,怎么不把鼻子画丑。’于是命令画工把鼻子画丑。

又说:齐世祖征讨颍川时,有皇甫王渊擅长相面,看到他的容貌举止,私下议论说:‘他不会成为大人物,将会是流泪哭泣的人。’指的是太原公萧洋。

崔玄《濑乡记》说:老子鼻子有两个柱子。

《养生经》说:鼻子是心脏的门。

《说文》说:頞,是鼻子的主干。(頞,乌葛切。)

《释名》说:頞,像马鞍,弯曲得像马鞍。

《史记》说:唐举对蔡泽说:‘先生你脸上有瘤,鼻子塌陷,几乎不配做朋友?’

《后汉书》说:周燮字伯彦,刚出生时额头凸起,鼻子塌陷,非常丑陋,他的母亲想丢弃他,他的父亲不同意,说:‘我听说贤圣之人多有异相,振兴我家族的正是这个人。’于是非常珍视他。

《吴书》说:诸葛恪字玄逊,是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时就很有名,少年时鬓发眉毛塌陷,鼻子宽。

《庄子》说:髑髅深陷,皱起鼻子说:‘怎么能放弃南面称王,快乐地做人呢!’

《吕氏春秋》说:文王喜欢吃昌菹,孔子皱起鼻子吃了。

扬雄《解嘲》说:蔡泽,山东的普通人。额头凸起,鼻子塌陷,涕泪横流。

《说文》说:口是人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地方。

《释名》说:口,是空的意思。

《礼》说:曾子对子思说:‘伋!我守丧期间,七天不吃东西。’

又《玉藻》说:口容止。(不动摇。)

又《少仪》说:在君子面前吃饭。多次咀嚼,不要做出口的表情。(口容,弄口。咀嚼,才笑切。)

又《祭义》说:恶言不要从口中说出。

又《缁衣》说:小人沉溺于水,君子沉溺于口。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言口多空言且烦杂。说过的话一旦出口,就像马一样难以追回,无法挽回。口舌所覆盖,也像溺水一样。)

《左传》说:郑伯派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住在许东边,说:‘我有弟弟,不能和睦相处,却让他四处奔波,他的情况还能长久拥有许国吗?’

又《左传》说: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又《左传》说:子玉派伯棼请求战斗,说:‘不敢保证一定能立功,希望借此机会抓住那些说坏话的人的嘴。’

又《左传》说:胩子说:‘君主统治民众,难道是为了欺压民众,国家才是主人;臣子侍奉君主,难道是为了口实,国家才是养育之地。’(言君主不单纯居于民众之上,臣子不单纯追求俸禄,都是为了国家。)

又《左传》说: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位君主,三次被任命更加恭敬,所以他的鼎铭文说:‘一命而弯腰,再命而驼背,三命而低头。吃稠粥在这里,吃稀粥在这里,用这些来糊口。’

又《左传》说:费无极对楚子说:‘建和伍奢将在方城之外叛变。’楚王逮捕了伍奢。命令城父司马奋阳杀死太子,还没到,就派人去阻止。(知道太子无辜,所以派人去阻止。)太子建逃到宋国。楚王召回奋阳。奋阳派城父人抓住自己带到。楚王说:‘话从我口中说出,进入你耳朵,是谁告诉建的呢?’

《诗经·正月》说:好话从口中说出,坏话也从口中说出。(莠,丑恶。)

又《诗经·十月之交》说:无罪无辜,谗言喧嚣。

《尚书序》说:济南的伏生,年纪超过九十岁,失去了他的经典,口头传授。

又《尚书·大禹谟》说:‘只有口说出好话和引起战争的话。我的话不再重复。’(好,指奖励善行,战争,指惩罚恶行,言口是荣辱的主宰,虑而言宣也,战争是一体。)

又《尚书·盘庚上》说:‘相时憸民,还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言憸利,小人还相互顾盼于箴言的悔恨,担心君王发动有过口的祸患。)

又《尚书·说命》说:‘只有口能引起羞耻。’

《易经·说卦》说:兑为口。

《论语·公冶长》说: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侫。’孔子说:‘用口才来反驳别人,常常被人憎恨。’

又《论语·阳货》说:‘讨厌那些用口才颠覆国家的人。’

《公羊传》说:公子翚向隐公谄媚,对隐公说:‘百姓喜欢您,诸侯也喜欢您,为什么不最终成为君主呢?’隐公说:‘不。让我修好衣服,我将老死在这里。’公子翚担心他的话被桓公听到,于是对桓公说:‘我为您保守了秘密。’

《孝经援神契》说:舜有大口。

又《孝经援神契》说:孔子海口,言若含择。

《论语择辅像》说:子贡斗星绕口,南容升。

又《论语择辅像》说:太公大口,鼻有伏藏。

《史记》说:周厉王得到卫巫,让他监视诽谤的人,一有告发就杀掉。诽谤的人很少了。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我能阻止诽谤了。’召公说:‘这是阻止了。防止民众的口,比防止水更难。’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说话。

又说:季桓子接受了齐国的女子乐队,三天不处理政务;举行郊祀时,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于是离开。师己来送行,说:‘先生并没有犯错。’孔子说:‘我可以唱首歌吗?’唱道:‘那个妇人的嘴,可以让人出走;那个妇人的请求,可以让人死败。’(意思是说妇人的言语可以导致忧患,使死人败亡,所以可以让人出走。)

又说: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几十年了,因为被削地而愤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意图并不在晁错身上。而且他担心天下的人都不敢再说话。’

《汉书》记载:汉王攻打魏豹时,问郦食其:‘魏国的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柏直。’汉王说:‘这人的嘴还像婴儿一样无知。’

又说:高祖想要废除太子,周昌劝阻说:‘我嘴笨说不出来,但心里知道这是不可以的。’

又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又说:张苍免去了宰相的职位后,没有牙齿,只能吃奶,让女子当奶妈。

又说:条侯周亚夫,有人说:‘按照法律,他应该饿死。’

又说:扬雄口吃,不能畅快地说话。

又说:王莽为人说话口齿不清。

《东观汉记》记载:光武帝刘秀,日角、大口、美须眉。

又说:明德马后身高七尺三寸,皮肤青白,方口美发。

《后汉书》记载:马援在交趾,写信告诫侄子说:‘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说话不挑剔,谦逊节约,廉洁有威严,我爱他并重视他。’

应劭《汉官》记载:侍中刘存,年纪大了口臭,皇帝赐给他鸡舌香,让他含在嘴里。

《汉表传》记载:孙坚担任下邳县丞时,孙权出生时下巴宽大,嘴巴大,眼睛有神光。孙坚感到惊异,认为这是贵人的象征。

《燕书》记载:申弼,烈祖常随意问各位侍臣说:‘从嘴巴以下,动才能控制物体,铁钻的用途,也是咬合的意思,那么从上往下是怎样的呢?’申弼回答说:‘嘴巴以下动,是上面使下面动;铁钻的用途,是上面砍断下面。’烈祖称赞他。

《南史》记载:谢朏出外担任吴兴郡守,与弟弟谢瀹在征虏渚告别。谢朏指着谢瀹的嘴巴说:‘这里只适合喝酒。’

《唐书》记载:郝处俊、孙象贤在垂拱年间因事被处死。临刑时,说话不顺畅。从此以后,法司在杀人之前,一定会先用木丸堵住犯人的嘴巴。

又说:杜黄裳性格淡泊宽容,心虽如此,但嘴上并不违逆他人。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

《管子》记载: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还没出发,消息就已经传遍了全国。东郭邮到了,桓公问他:‘你说的是攻打莒国的事吗?’东郭邮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我看两位君臣在堂上嘴巴张开却合不拢,是在谈论莒国。’

《庄子》记载:公孙龙说话口吃,舌头举不起来。

《鬼谷子》说:嘴巴,是开启的机关,用来开启或关闭情感。

又说:嘴巴可以吃东西,但不能说话。

《周生烈子》说:嘴巴是说话的门户。

《河图》记载:秦始皇有虎嘴和日角。

陆贾《新语》说:众人的言论可以摧毁石头,使浮石沉入水中。邪恶相互压制,把弯曲说成是直的。

《说苑》说:嘴巴是开启的,舌头是机关。说话不谨慎,就像马不能追回已经说出去的话。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向吴国称臣时,吴王生病大便,太宰嚭拿着脏物出去。勾践尝了尝,后来也生病口臭。范蠡让左右吃苓草来扰乱气息。

《曹瞒别传》记载:曹操行为放荡不羁,他的叔叔多次对他父亲说。曹操后来在路上遇到叔叔,假装跌倒,说中风暴风。叔叔告诉他的父亲,父亲叫他去看,曹操的面色如常。从此以后,叔叔的话不再被相信,曹操更加放任自流。

杜如《体论》说:修养的学业,其最高境界在于不言。

谚语说:嘴巴像鼻子,到老都不会失去。

傅子说:模仿金人铭,创作了《口铭》说:‘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穴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存亡之机,开阖之术。口与心谋,安危之源,枢机之发,荣辱存焉。’

王子年《拾遗录》记载:从前伯禹进入洞穴,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人身披蛇鳞在石头上,口吐一卷王简给伯禹。简长十二寸,用来度量天地。

又说:秦始皇二年,謇消国擅长绘画的工人名叫烈裔,口含丹墨喷在墙上,立刻形成了龙云的图案。

又说:沐胥国人,年龄九万岁,用口喷水成雨,纷飞数十里,不久又用口吹风,雨都停了。

《濑乡记·李母碑》记载:老子嘴巴大。

《养生经》记载:军营中有甜泉。注解:军营,指嘴巴;甜泉,指唾液。

又说:嘴巴是华池。

《相书》记载:大容,手像丹砂一样红,贵而长寿。

又说: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多嘴,应该看他嘴巴,如果像鸟喙,说话都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多嘴的人。

《谈薮》记载:梁高祖重视陈郡谢玄晖的诗,常说:‘不读谢诗,三天觉得嘴巴臭。’

○舌

《释名》说:舌头,是泄的意思,舒泄应当说的话。

《诗经·雨无正》说:悲哀啊,不能说话,不是舌头的问题,而是身体感到憔悴。

《诗经·大雅·瞻卬》说:妇人长舌,是凶兆的开始。

《诗经·抑》说:不要摸我的舌头,说话不可随意。

《论语·颜渊》说:子贡说:‘可惜啊,先生谈论君子!马跑得再快也追不上舌头。’

《春秋玄命苞》说:舌头的话,是通达的意思。阳立于三,所以舌头在口中长三寸,像北斗星。玉衡阴合有四,所以舌头陷入喉咙里长四寸。(宋均说:玉衡,三星也。魁,四星也。)

《孝经钩命决》说:孔子舌头有七重纹理,陈机授度。

《史记》记载:平原君已经确定了合纵的策略,回到赵国后,说:‘现在毛生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又说:留侯说:‘现在用三寸之舌作为帝王的老师,卦象为万户,位列侯,这是平民的极致,对于我来说是足够的。’

又说:张仪常常跟随楚相饮酒,后来丢失了玉璧,门下的人怀疑张仪偷了玉璧,一起抓住他,鞭打了几百下,他不承认,于是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哎呀!你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张开嘴巴对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你的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足够了。’

又说:郭解任侠,有儒生陪使者坐着,客人赞扬郭解,儒生说:‘郭解能专门以奸犯法,您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郭解的门客听到后,杀了这个儒生,割了他的舌头。

《汉书》记载:蒯通对韩信说:‘郦生一个士人,伏在车轼上,用三寸之舌,攻下齐国的七十座城池。’

又说:东海公宾就斩杀了王莽,傅诣更始,悬挂在宛市,百姓一起殴打他,有人切下他的舌头吃掉。

《后汉书》记载:马援给隗嚣的将领杨广写信说:‘难道有人知道事情不会成功,却只是萎缩身体,张口结舌,举手投降吗?’(萎,指腰软弱。萎,音于罪切;腇,音也罪切。)

张璠的《汉记》记载:董卓在众人面前,活生生地砍下人的手脚,还挖眼割舌,百姓哀嚎,路上只能用眼神交流。

《英雄记》记载:曹操和刘备秘密谈话,刘备泄露给了袁绍,袁绍知道曹操有篡夺国家的意图。曹操自己咬断舌头,流血,以此警示后人。

《魏末传》记载:诸葛诞杀了乐綝,有典农都尉多次诽谤诸葛诞,于是他被逮捕并斩首,诸葛亮骂道:‘你是因为舌头而死。’先让人用竹签刺穿他的舌头,然后才杀了他。(搀,音谗,又楚金切,刺之也。)

《晋中兴书》记载:温峤秘密向晋朝肃祖报告,陈述王敦发动叛乱,郭闻说:‘果然被小人物欺骗了。’于是招募:‘有谁能活捉温峤,我就亲手拔掉他的舌头。’

《晋书》记载:鸠摩罗什,七岁时出家,每天背诵一千偈。后来去世,姚兴按照外国的方法焚烧尸体,柴火燃尽,身体粉碎,只有舌头没有烧坏。

沈约的《宋书》记载:南郡王刘义宣,出生时舌头短,说话不流利。

《唐书》记载:波斯国的风俗法则是,有罪的人用火烧铁烙他的舌头,伤口变白表示有理,变黑表示有罪。

《燕丹子》记载:荆轲见到燕太子丹,太子说:‘田先生现在还好吗?’轲说:‘光送我走的时候,曾告诫太子国家大事,以男子汉大丈夫的身份却不能胜任,我宁愿吞舌而死。’

《郭子》记载:殷仲堪说:‘三天不读《道德论》,就会觉得舌头根部发硬。’

《山海经》记载:反舌国的人,他们的舌头是反转的,又称为交。

《说苑》记载:齐桓公喝管仲的酒,喝了一半就扔掉了,桓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听说酒入舌头出,舌头出的人身体就会被抛弃,我认为抛弃身体不如抛弃酒。’

又记载:韩子问叔向说:‘刚和柔哪个更坚硬?’叔向说:‘我今年八十岁,牙齿掉了两次,舌头还在,这说明刚不如柔。’

杨子的《法言》说:五常是帝王的笔和舌,难道有书写不用笔,说话不用舌的吗?

《搜神记》记载:永嘉年间,有一个印度胡人能断舌,先吐出舌头给宾客看,然后切断,血流满地。他把舌头放在器皿里,展示给人看,然后把舌头放回嘴里,不久又恢复原状。

《桂阳先贤传》记载:采阳陵,字遂文,性格果敢,喜欢行侠仗义。郡长汲府君被州里弹劾,阳陵被掳走受刑,参加五毒之刑。阳陵就割断自己的舌头放在盘子里,献给廷尉。众官员都议论这件事,事情得到了澄清。

又记载:临武程桓,年轻时就很有才艺,担任九江主记掾。府君被人弹劾,程桓被召回朝廷,徐郎中委派他到州里接受审讯,他请求在法典上接受审讯,拔刀割断自己的舌头,郡里的案件得到了澄清。

《谈薮》记载:颍川王伟有才学,担任侯景的左仆射。侯景失败后被擒送至江陵,湘东王想让他活下来,但左右的人嫉妒他的才能,就说:‘伟写了檄文。’绎看了之后非常愤怒,把伟的舌头钉在柱子上。

《养性经》说:舌头是调和的味道。

《相书》说:舌头呈深红色的,是贤人。

《相书杂要》说:吐舌和鼻子,是三公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注解

颊:颊,指面颊,是人面部两侧的软组织部分,位于颧骨下方,是面部的重要部分,与饮食、表情等密切相关。在古代文学和医学中,颊常常被用来比喻或象征某些品质或状态。

辅车:辅车,指颊骨和牙床骨,这里用来比喻国家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同颊骨和牙床骨相互依存。

子鉏:子鉏,人名,齐国人,在文中是作为战斗中的角色出现。

咸卦:咸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感应和接近。

夬卦:夬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决断和刚强。

頄:頄,指面颊的高处,有时也指整个面颊。

儋耳郡:儋耳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海南省。

左冯翊:左冯翊,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孙策:孙策,东汉末年著名将领,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之一。

王隐《晋书》:王隐《晋书》,是晋代史学家王隐所著的《晋书》。

梁谢答仁:梁谢答仁,人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将领。

厌〈面页〉:厌〈面页〉,指面部,这里的〈面页〉是古汉语中面部的一个称谓。

王子年《拾遗录》:王子年《拾遗录》,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王子年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

唐子:唐子,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蒋齐《万机语》:蒋齐《万机语》,是南北朝时期蒋齐所著的一部政治论著。

世说:世说,指《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

鼻:鼻,指人的鼻子,是呼吸和嗅觉的器官,在古代文学中,鼻子也常常被用来象征某些品质或状态。

邾娄人:邾娄人,指邾娄国的人,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伏羲: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尊为治水英雄。

范雎:范雎,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苏子:苏子,指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管辂:管辂,三国时期著名的占卜家。

何晏:何晏,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文学家。

谢安石:谢安石,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王澄:王澄,东晋时期的政治家。

王谟:王谟,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官员。

薛举:薛举,唐朝初期的起义军领袖。

庄子: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夏禹:夏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孟子: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韩子:韩子,指韩非,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

苏秦: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太玄经:太玄经,是东汉时期道教经典。

干将子:干将子,指干将的儿子,干将是古代著名的铸剑师。

梁高行者:梁高行者,指梁国的一位高洁的寡妇。

孙去病妻:孙去病妻,指孙去病的妻子,孙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将领。

梁郡:梁郡是汉朝时期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夏文圭:夏文圭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沛国:沛国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国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

刘景宾:刘景宾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割鼻自誓不嫁:割鼻自誓不嫁是指古代女性为了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选择割掉自己的鼻子以示不嫁他人。

广陵:广陵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范慎:范慎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姬:姬是古代女性的名字。

配:配在这里指的是嫁娶。

省疾:省疾是指探望生病的人。

甘泉宫:甘泉宫是古代宫殿的名称。

江充:江充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武帝:武帝是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

劓杀:劓杀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割去鼻子。

赭衣:赭衣是指古代囚犯所穿的红色衣服。

塞路:塞路是指阻塞道路。

鸟惊兽骇:鸟惊兽骇形容非常惊慌失措。

归命:归命是指归顺、服从。

处冲:处冲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龙颊:龙颊是指面颊像龙一样宽阔。

山东:山东是指山的东边,这里指谢安的家乡。

布衣:布衣是指平民百姓。

刘夫人:刘夫人是指刘姓的女性。

捉鼻:捉鼻是指用手捏住鼻子。

石崇:石崇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富豪。

婢:婢是指女仆。

塞鼻:塞鼻是指用东西堵住鼻子。

康僧渊:康僧渊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王丞:王丞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目深而鼻高:目深而鼻高是指眼睛深陷,鼻子高挺。

谈薮:古代的一部汇编性质的书籍。

宋废帝:宋废帝是指南朝宋的一位皇帝。

武帝庙:武帝庙是指为纪念武帝而建立的庙宇。

画像:画像是指绘画的人物形象。

齄鼻:齄鼻是指鼻子弯曲。

齐世祖:齐世祖是指南朝齐的一位皇帝。

颍川:颍川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皇甫王渊:皇甫王渊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善相人:善相人是指擅长看相的人。

容止:容止是指人的外貌和举止。

太子:指皇位的继承人。

鼻双柱:鼻双柱是指鼻子两边有高耸的鼻翼。

心之门:心之门是指鼻子是连接心脏的重要通道。

頞:頞是指鼻梁。

鞍:鞍是指马具中的一部分,这里比喻鼻梁。

魋颜蹙齃:魋颜蹙齃是指面部表情紧张,鼻子皱起。

顩颐折頞:顩颐折頞是指额头高耸,鼻梁低陷。

髑髅:髑髅是指骷髅。

深频蹙頞:深频蹙頞是指深陷而频繁皱起鼻梁。

南面王:南面王是指坐北朝南的王者。

昌菹:昌菹是指一种菜名。

蹙頞:蹙頞是指皱起鼻梁。

顩颐:顩颐是指额头。

折頞:折頞是指鼻梁低陷。

广颡:广颡是指面颊宽阔。

频蹙頞:频蹙頞是指频繁皱起鼻梁。

频:频是指频繁。

蹙:蹙是指皱。

南面:南面是指面向南方。

乐:乐是指快乐。

为人生:为人生是指过普通人的生活。

齐:齐是指整齐。

好色:好色是指喜欢美女。

尊卑:尊卑是指地位的高低。

齄:齄是指鼻子弯曲。

征:征是指征伐、出征。

窃议:窃议是指私下议论。

垂涕洟:垂涕洟是指流泪。

太原公洋:太原公洋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养生经:古代的一部养生书籍。

口:口是指人的嘴巴。

食:食是指吃饭。

空:空是指空虚、空无所有。

水浆:水浆是指水和浆液。

入於口:入於口是指进入嘴巴。

知人:知人是指了解人。

退然:退然是指谦逊的样子。

如不胜衣:如不胜衣是指看起来很瘦弱。

呐呐:呐呐是指说话声音小。

口容止:口容止是指嘴巴的表情和举止。

数噍:数噍是指多次咀嚼。

毋为口容:毋为口容是指不要做出不适当的嘴巴动作。

恶言不出於口:恶言不出於口是指不要说出恶毒的话。

口费而烦:口费而烦是指说话啰嗦。

易出难悔:易出难悔是指说出的话容易说出口但难以收回。

易以溺人:易以溺人是指容易让人陷入困境。

陵民:陵民是指欺压百姓。

社稷:社稷是指国家。

口实:口实是指口中的食物。

佐:佐是指辅佐。

戴:戴是指戴帽子,这里指戴官帽。

武:武是指武王,周武王。

宣:宣是指宣扬。

相:相是指看相。

谄:谄是指奉承。

终为君:终为君是指最终成为君主。

老焉:老焉是指在这里安度晚年。

为子口隐:为子口隐是指为我口头上隐瞒。

建:建是指建宁,建宁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伍奢:伍奢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城父:城父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奋阳:奋阳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太子建:太子建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宋:宋是指宋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召:召是指召唤。

奋阳使城父人执己以至:奋阳使城父人执己以至是指奋阳派人把城父人抓来。

谁告建也:谁告建也是指是谁告诉建(太子建)的?

言出於余口,入於尔耳:言出於余口,入於尔耳是指话从我嘴里说出来,进入你的耳朵。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是指好话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恶话也是从嘴里说出来的。

莠:莠是指野草,这里指恶草。

正月:正月是指农历的一月。

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是指农历的十月。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无罪无辜,谗口嚣嚣是指没有罪过,却有人恶意中伤。

谗口:谗口是指说人坏话的人。

嚣嚣:嚣嚣是指喧哗、吵闹。

书序:书序是指书籍的序言。

济南伏生:济南伏生是指生活在济南的伏生,伏生是古代学者。

本经:本经是指经典的原本。

傅授:傅授是指传授、传授知识。

大禹谟:大禹谟是指大禹的谟训。

朕言不再:朕言不再是指我说过的话不再改变。

好:好是指善,好的。

戎:戎是指恶,坏的。

言荣辱之主,虑而言宣也,戎于一也:言荣辱之主,虑而言宣也,戎于一也是说言语是荣辱的主宰,要谨慎言语,避免坏事。

相时憸民,犹胥顾於箴言,其发有逸口:相时憸民,犹胥顾於箴言,其发有逸口是指观察时机,像小人一样总是关注别人的忠告,他们的言语有时会泄露出去。

憸:憸是指奸诈。

胥顾:胥顾是指相互关注。

箴言:箴言是指劝诫的话。

逸口:逸口是指泄露出去的话。

起羞:起羞是指引起羞耻。

兑:兑是指易经中的一个卦名。

公冶长:公冶长是《论语》中的一篇。

阳货:阳货是《论语》中的一篇。

公子翚:公子翚是古代人物的名字。

隐公:隐公是指鲁隐公。

桓公:桓公是指鲁桓公。

菟裘:菟裘是指野兽的皮毛。

弭谤:弭谤是指消除诽谤。

召公:召公是指召公奭,古代的贤臣。

障:障是指阻挡。

财用:财用是指财富和用途。

原隰衍沃:原隰衍沃是指平原、低地、高地和肥沃的土地。

衣食:衣食是指衣服和食物。

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是指人们的言论,好的和坏的都会因此产生。

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是指做好事而防备坏事,这样才能产生财富和衣食。

成而行之:成而行之是指实现并付诸行动。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是指如果堵塞人们的口,能够维持多久?

口舌所覆,亦如溺也:口舌所覆,亦如溺也是说口舌所覆盖的范围,也像溺水一样。

海口:海口是指嘴巴大。

言若含择:言若含择是指说话像含着东西一样。

子贡斗星绕口,南容升:子贡斗星绕口,南容升是指子贡的口才好,南容的品德高尚。

太公大口,鼻有伏藏:太公大口,鼻有伏藏是指太公嘴巴大,鼻子有深藏。

周厉王:周厉王是指周朝的一位国王。

卫巫:卫巫是指卫国的巫师。

监谤者:监谤者是指监视说坏话的人。

季桓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季孙氏的家族成员。

齐女乐:指来自齐国的女子表演的音乐舞蹈,通常具有娱乐性质。

郊:古代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场所。

膰俎: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特指祭品。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己:孔子的弟子。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邓公:古代的一位官员。

吴王: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国君。

晁错: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

汉王:指汉高祖刘邦。

郦食其:西汉初期的一位谋士。

柏直:古代的一位将领。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周昌:西汉初期的一位官员,刘邦的近臣。

良药苦口利于病:比喻好的忠告往往不中听,但对自己的好处很大。

张苍:西汉初期的一位官员,曾任丞相。

条侯周亚夫:西汉初期的一位将领,封条侯。

扬雄:西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哲学家。

王莽:西汉末年的一位权臣,后来自立为帝,建立了新朝。

光武: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明德马后: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

马援:东汉初期的一位将领。

应劭: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侍中:古代的一种官职,为皇帝的近臣。

帝:指皇帝。

孙坚: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

孙权:孙坚的儿子,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申弼:古代的一位官员。

烈祖:古代的君主。

谢朏: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郝处俊:唐朝初期的一位官员。

孙象贤:唐朝初期的一位官员。

杜黄裳:唐朝初期的一位官员。

管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公孙龙: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

鬼谷子:战国时期的一位神秘人物,据说擅长纵横家之术。

周生烈子:古代的一位学者。

河图:古代的一种神秘图腾。

陆贾: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

说苑:古代的一部汇编性质的书籍。

吴越春秋: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籍。

曹瞒别传:古代的一部传记。

杜如:古代的一位学者。

束修:古代的一种礼仪,指束带和修容。

傅子:古代的一位学者。

王子年:古代的一位学者。

伯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謇消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沐胥国人:古代的一个民族。

老子方口:形容老子的口才非常好。

相书:古代的一部相面书籍。

梁高祖:指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谢玄晖: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释名:古代的一部语言学著作。

子贡:孔子的弟子。

留侯:指张良,西汉初期的一位谋士。

郭解:西汉初期的一位侠士。

蒯通:西汉初期的一位谋士。

韩信:西汉初期的一位将领。

东海公宾就:西汉初期的一位官员。

傅:古代的一种官职,为皇帝的近臣。

萎:指腰软弱,无力,常用来形容身体虚弱或精神不振的状态。

腇:指舌根,这里与萎一起使用,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舌根发软,无法言语。

咋舌:指咬住舌头,常用来形容害怕或惊讶到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手足:指人的手和脚,这里指人的肢体。

嗷嗷:形容哀鸣声,这里指百姓因恐惧而发出的哀嚎声。

图国:指有篡夺国家权力的意图。

失言: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谗诞:指诽谤诬陷他人。

搀:指用竹签或其他工具夹住,这里指用竹签夹住舌头。

募:指招募,征集。

依:指依照,按照。

偈:指佛教中的短诗,每句四字。

言涩:指说话不流利,口吃。

铁灼:指用火烧灼。

吞舌而死:指为了表示忠诚或避免背叛而咬断自己的舌头。

舌本:指舌根。

反舌:指说话不流利,口吃。

弃身:指放弃生命。

刚与柔:指刚强与柔和,这里指性格或态度上的刚强与柔和。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认为的五种道德常理。

笔舌:指书写和言语,这里指文化和言论。

吐舌:指伸出舌头。

三公:指古代中国的三个高级官职,即太师、太傅、太保,象征权力和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评注

《后汉书》中马援与隗嚣将杨广的书信,以‘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一句,展现了马援对隗嚣将杨广的失望与讽刺。‘萎’与‘腇’二字,分别指代腰软弱与舌软,隐喻杨广的无力与无能,而‘咋舌’则形象地描绘了其惊慌失措之态,整句话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杨广的无能和对马援的轻视。

《汉记》中董卓生斩人手足,凿目截舌口,百姓嗷嗷,道路以目的描述,揭示了董卓残暴的统治手段。‘嗷嗷’与‘道路以目’的成语,形象地表现了百姓对董卓的恐惧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

《英雄记》中曹操因失言自咋其舌,流血以诫后世的记载,反映了曹操的谨慎与自省。‘咋舌’在此处是自责的表现,‘流血’则是对失言的深刻反省,曹操通过这一行为,告诫后人言语的重要性和谨慎。

《魏末传》中诸葛诞杀乐綝,先使人以竹搀其舌,然后杀之的故事,展示了诸葛诞的残忍与冷酷。‘搀’字,指用竹签插入舌头,使舌头不能言语,这种残酷的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法律的不公。

《晋中兴书》中温峤因密启肃祖而遭郭闻威胁的故事,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手拔其舌’的威胁,是对温峤生命的威胁,也是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

《晋书》中鸠摩罗什七岁出家,日诵千偈,死后舌不烂的记载,展现了鸠摩罗什的虔诚与智慧。‘舌不烂’的传说,是对其信仰的肯定,也是对其智慧的赞美。

沈约《宋书》中描述南郡王义宣生而舌短言涩,反映了遗传因素对个体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言语表达的重要性。

《唐书》中波斯国俗法火烧铁灼其舌的刑罚,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罪行的惩罚方式,反映了法律的多样性与残酷性。

《燕丹子》中荆轲因吞舌而死的故事,表现了荆轲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吞舌而死’的壮烈行为,是对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命的最好诠释。

《郭子》中殷仲堪认为‘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强调了读书对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文化对言语与修养的重视。

《山海经》中反舌国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探索,同时也体现了对语言与沟通的思考。

《说苑》中桓公饮管仲酒,弃其半,公问其故,对曰:‘臣闻酒入者舌出,舌出者身弃,臣谓弃身不如弃酒。’的故事,通过饮酒与言语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与道德观念。

《说苑》中韩子问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叔向曰:‘臣年八十,齿再落而舌尚存,是知刚不如柔也。’的对话,通过叔向的回答,强调了柔韧性的重要性,反映了道家思想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

杨子《法言》中提到‘五常者,帝王之笔舌,宁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也?’,强调了言语与书写在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儒家文化对言语的重视。

《搜神记》中天竺胡人能断舌,先吐舌示宾客,然后乃截,血流覆地,取舌还合,有顷如故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迷信与好奇。

《桂阳先贤传》中采阳陵、临武程桓因忠义而截舌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忠诚与正义的推崇。

《谈薮》中颍川王伟因才学被钉舌于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学的重视与对人才的打压。

《养性经》中‘舌之和之候也’的描述,强调了言语与修养的关系,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相书》中‘舌如绛赤者,贤人也’的说法,反映了古代相术对个体特征的判断,同时也体现了对贤能的推崇。

《相书杂要》中‘吐舌及鼻,三公也’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相术对官职与命运的预测,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命运与官职的迷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3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