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五-原文

○头下

《吴志》曰:孙权太子和被幽闭,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

又曰:诸葛恪被诛,临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臣闻雷震奋激,不崇一朝,大风冲发,希有极日。今恪父子三首,悬市积日,观者数万,詈声成风。国之大刑,无所不震。’

又曰:关羽既败走,权使虞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而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废性。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晋书》曰:嵇康谓赵至曰:’君头小而锐,有白起风,童子白黑分明。’

又曰:桓温卒,子玄为嗣,袭爵,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故吏也。’玄因涕泪被面,众并异之。

王隐《晋书》曰:苍梧太守吴臣据郡邑,不恭王命,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喻臣,臣照镜不见其头,骘因入斩之。

又曰:王珣与谢玄俱被辟,桓温曰:’谢掾必拥麾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未易才也。’

《晋中兴书》曰:庾亮与苏峻战於建阳门,王师败绩。亮於阵携其三弟怿、条、翼南奔温峤,显宗幸峤船,亮泥首谢罪。

崔鸿《前秦录》曰:东海王苻雄,字玄才,洪之季子,以功拜龙骧将军,征伐皆有殊绩。雄丑形貌,头大足短,故军中称之为’大头龙骧’。

《秦记》曰:苻坚祖洪见坚状貌,欲令头坚腹软,字之曰’坚头’。

《隋书》曰:高祖文皇帝,生冯翊波若寺,皇妣抱帝,忽见头上出角,遍身起麟,大骇,坠帝於地。

《春秋后语》: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之为人,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断敢行也;瞳子白黑,见事明也;视瞻不转,执志强也。可以持久,难与争锋,廉颇足以当之。’

《吴越春秋》曰:’眉间尺逃楚入山,道逄一客,客问曰:’子眉间尺乎?’答曰:’是也。”吾能为报雠。’尺曰:’父无分寸之罪,枉被荼毒,君今惠念,何所用耶?’客曰:’须子之头,并子之剑。’尺乃与头,客,与王,王大赏之,即以镬煮其头,七日七夜不烂,客曰:’此头不烂者,王亲临之。’王即看之,客於后以剑斩王头入镬中,二头相啮,客恐尺不胜,自以剑拟头之镬中。三头相咬,七日后,一时俱烂,乃分葬汝南宜春县并三冢。’

《山海经》曰:’三首国,一身三首;羽民国,为人长头。’又曰:’共工之臣曰相仰氏,(共工,霸九州者也。)九首以食于九山。’

《晏子春秋》曰:’景公游於梧丘,夜梦五大夫称冤,公问晏子。晏子曰:’昔灵公田,有大夫骇兽,断其头,埋之,命曰五大夫丘。’公令掘之,果如其言。’又曰:’汤长头而寡发。’

《庄子》曰:’云将东过扶摇之枝,(云将,云之主师也。扶摇,木名,生海东。)而適遭鸿蒙,(鸿蒙,自然玄气。)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髀爵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又曰:’亡羊而得牛,断指而得头。’

《燕丹子》曰:’荆轲谓樊于其曰:’今得将军之首与燕地图,秦王必喜而见轲,轲将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积忿除矣。’于是起,扼腕执刀曰:’是日夜所欲,而今闻命。’于是自刎,头堕背后,两目不瞑。以函盛于其首,与轲入秦。’

《吕氏春秋》曰:’今有人於此,断头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也。是何也?冠所以饰头,衣所以饰身,今杀所饰而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趋利似此,亦不知所为也。’

《帝系谱》曰:’神农牛首,伏羲人头蛇身。’

《黄帝素问》曰:’头者,精明之主也。’

《董卓别传》曰:’卓知所为不得远近,意欲以力服之,遣兵於雒阳城。时遇二月社,民在社下饮食,悉就断头,驾其车马,载其妇女财物,以断头系车辕轴,还雒,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关雒阳城门,焚烧其头。’

《神仙传》曰:’曹公捕左慈,数日得之,便断头以白曹公。公大喜。曰:’果慈头。’定视,是一束茅耳。’

《搜神记》曰:’南方有落头民。吴时,将军朱桓得一婢,每夜卧后,头辄飞去,或从狗窦,或从天窗中出入,以耳为翼,将晓复还,数数如此。旁人怪之,夜照视,惟有身无头,其体微冷,气息裁属,乃蒙之以被。至晓头还,碍被,不得安,再三堕地,噫咤甚愁而体气急疾,若将死者。乃去被,头复起,傅颈得安,复如常人。时南征大将亦往往得之。又尝有覆以铜盘者,头不得进,遂死。(《博物志》同。)又曰:’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良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头语曰:’使君,我相从,何图当耳!’

《异苑》曰:’管宁避难辽东还,泠海遭风,船垂倾没,宁思愆曰:’吾尝一朝科头三,晨晏起。今天怒猥集,过恐在此。’

又曰:’晋惠帝玄康三年,武军火烧夫子履、汉斩白蛇剑、漆王莽头等。’

《录异传》曰:’汉武帝时,苍梧贾雍为豫章太守,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失头。雍上马还营,营中咸走来视雍,雍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吻佳,无头佳乎?’吏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

《幽明录》曰:河东贾弼,小名翳儿,具谙究世谱。

义熙中,为琅琊府参军,夜梦有一人面齄〈皮危〉甚多,大鼻瞷目,请之曰:”爱君之貌,欲易头,可乎?”乃於梦中许易。

明朝起,自不觉而人悉惊走。

琅琊王大惊,遣傅教呼视,弼到,琅琊遥见,起还内。

弼取镜自看,方知怪异,因还家,家悉惊,入内,妇女走藏。

弼坐,自陈说良久,并遣人至府检问,方信。

后能半面啼,半面笑,两手各捉一笔,俱书,辞意皆美。

此为异也,馀并如先。

《列女传》曰:京师节女,长安大昌里人。

夫有仇,仇家执父,使要其子,为中间,女念不听则杀父,杀父不孝,听则杀夫,杀夫不义。

乃许之曰:”夜在楼上,新沐头东首卧者是。”

还谲其夫,使卧他处。

自沭卧楼上,仇家断其头而去。

仇悲义之,遂不杀其父。

《益部耆旧传》曰:段翳字玄章,善天文风角。

有一诸生来学积年,诸生略究要术,辞归乡里。

翳为作一脂筒,中盛简书,曰:”有变乃发视之。”

生至葭萌,与吏争津,吏楇从人,头破。

开筒得书言:”到葭萌与吏斗,破头者以此脂裹之。”

生喟然而叹,乃还卒其业。

《博物志》曰:人以冷水渍至膝,啖瓜数十;渍至头,可啖百馀。

水皆作瓜气。

《括地图》曰:白民,白首身,被发。

《三巴记》曰:巴有将军曼子请於楚,以平巴乱,楚使请城,曼子曰:”城不可得。”

乃自刎其头与楚,楚义之,以上卿礼葬其头,巴以上卿礼葬其身。

《长沙耆旧传》曰:刘寿少时遇相师曰:”君脑有玉枕,必至公也。”

后至太尉。

《李郃别传》曰:公耳有奇表,脑枕如鼎形。

《易洞林》曰:郭璞为左尉,周恭卜云:”君堕马伤头。”

尉后乘马行,黄昏,坂下有犊车触马,马惊,头打石上,流血殆死。

《语林》曰:魏郡太守陈异尝诣郡民尹方,方被头,以水洗盘,抱小儿出,更无馀言。

异曰:”被头者,欲吾治民如理发;洗盘者,欲使吾清如水;抱小儿者,欲使吾爱民如赤子也。”

《世说》曰:祖广字渊度,行恒缩头。

诣桓南郡,下车,桓曰:”天甚明朗,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

又曰:诸葛道明初过江左,名亚王、庾之下。

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

《楚辞》曰:魂兮来归,君无上天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顶

《说文》曰:顶,巅也。

《易·大故翟》曰:过涉灭顶,凶,无咎。

韦曜《毛诗问》曰:早,鬼眼在顶上。

《列女传》曰:齐锺离春,齐无盐邑之女,(钟离,姓;春,名也。)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顶上少发,折腰出胸。

《庄子》曰:支离疏,颐隐於脐,肩高於顶。

应璩新诗曰:醉酒巾帻落,顶秃赤如狐。

○额

《释名》曰:额,鄂也,有垠鄂也,故幽州人谓之鄂。

《易·说卦》曰:巽为广颡。(上大下小,故为广颡。)

《河图》曰:黄帝广颡龙饿拢

又曰:天之东西南北极各有铜头、铁额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

《毛诗·鄘·君子偕老》曰: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清,视明也。扬,广场而颜丰薄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诗含神雾》曰:代汉者,龙颜珠饿拢

《春秋玄命苞》曰:在天为文昌,在人为颜颡,太一之谓也。颜之言气畔也,阳立於五,故颜博五寸。

《论语摘辅象》曰:樊迟山额,有若月衡,反宇陷额,是谓和喜。

《方言》曰:〈首页〉,(音稽)额也。颜,颡也。江湘谓之头,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河济淮泗之间谓之颜。

《汉书》曰:成帝幸宫人严宫,生男。帝为赵昭仪召杀之,宫曰:”果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玄帝,令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得闻之?”

《东观汉记》曰:和熹皇后年五岁,夫人吻剪发,夫人年老目瞑,并中后额,虽痛,忍不言。

又曰;铫期从击王郎将儿弘、刘奉於钜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馀人,疮中额,摄帻复战,逐大破之。

又曰:马廖上疏曰:”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长安语曰:城中好广眉,四方过半饿拢”

《魏志》曰:庞意亲与关羽交战,射羽中饿拢

王隐《晋书》曰:玄帝白毫生额上,有光明。

崔鸿《后赵录》曰:石勒征见无刘曜守军,大悦,举手指天,又指额曰:”天也。”

《北齐书》曰:文宣帝洋为王时,梦人以笔点己额,明日告舍人王云哲曰:”吾其诛乎?”云哲贺曰:”王上加点,为主乎?”后果然。

《隋书》曰:刘孝焯,字士龙,信都人。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深沉,弱不好弄。

又曰:炀帝令陈棱讨杜伏威,伏威自出阵前挑战,棱部将射中其额,伏威怒,指之曰:”不杀汝,我终不拔箭。”遂驰之,获所射者,使其拔箭,然后斩之。

《盐铁论》曰:古者君子思德,小人思利,今人坚额健舌,或以致业。

《抱朴子》曰:老君额有三理,上下彻。

《语林》曰:贾充问孙皓:”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憎其颜之厚。”

《吴都赋》曰:雕题之士。

注曰:”镂额也。岭南并镂饿拢额,题也。”

相书《占气杂要》曰:黄气如带当额横,卿之相也,有卒喜皆发於色,额上面中年上,是其候也。黄色最佳。

又曰:额临者,男早得官,女子早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五-译文

《吴志》记载:孙权的太子和被囚禁,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将吏跪地自缚,连续多日到宫门前请求和解。

《吴志》又记载:诸葛恪被处死,临淮的臧均上表请求收葬诸葛恪,说:‘我听说雷霆震动激励人心,不止是一时,大风骤起,很少能持续到天黑。现在诸葛恪父子三人的头颅,悬挂在市场上已经多日,观看的人数以万计,咒骂声如同风起。’

《吴志》又记载:关羽战败逃跑后,孙权让虞翻占卜,得到‘兑’下‘坎’上,‘节’,五爻变而变为‘临’,虞翻说:‘不出两天,必定人头落地。’结果果然如此。孙权说:‘你不如伏羲,但可以和东方朔相提并论。’

《晋书》记载:嵇康对赵至说:‘你的头小而尖锐,有白起的风范,少年时黑白分明。’

《晋书》又记载:桓温去世后,他的儿子桓玄继位,袭承爵位,当时只有七岁。桓温去世后,府州文武官员向他的叔叔桓冲辞行,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原来的属吏。’桓玄因此泪流满面,大家都感到很奇怪。

王隐的《晋书》记载:苍梧太守吴臣占据郡城,不遵从王命,孙权派遣步骘去交州,晓谕吴臣,吴臣照镜子看不到自己的头,步骘趁机斩杀了他。

《晋书》又记载:王珣和谢玄都被征召,桓温说:‘谢掾必定会成为掌旗节度的大将,王掾将会成为黑头公,不是轻易的人才。’

《晋中兴书》记载:庾亮在建阳门与苏峻作战,王师战败。庾亮在战场上带着他的三个弟弟庾怿、庾条、庾翼向南逃到温峤那里,晋显宗幸临温峤的船,庾亮跪地谢罪。

崔鸿的《前秦录》记载:东海王苻雄,字玄才,是苻洪的第三个儿子,因功被封为龙骧将军,征伐都有显著成绩。苻雄长相丑陋,头大脚短,所以军中称他为‘大头龙骧’。

《秦记》记载:苻坚的祖父苻洪看到苻坚的外貌,想要让他头硬腹软,于是给他取名为‘坚头’。

《隋书》记载:高祖文皇帝,出生在冯翊波若寺,他的母亲抱着他,突然看到他的头上长出角来,全身长满鳞片,非常惊恐,把孩子摔在地上。

《春秋后语》记载:平原君说:‘渑池之会,我看武安君的外貌,头小而尖锐,瞳孔黑白分明,目光坚定不转移。头小而尖锐,说明他敢作敢为;瞳孔黑白分明,说明他看事清楚;目光坚定不转移,说明他意志坚定。可以持久作战,难以与之争锋,廉颇足以胜任。’

《吴越春秋》记载:眉间尺逃到楚国后进入山林,路上遇到一位客人,客人问他说:‘你是眉间尺吗?’他回答:‘是的。’客人说:‘我能为你报仇。’眉间尺说:‘我的父亲没有犯下任何罪行,却无辜遭受迫害,你既然这么好心,我需要你做什么呢?’客人说:‘我需要你的头颅和你的剑。’眉间尺于是交出了头颅和剑,客人把剑交给国王,国王重赏了他,然后立刻用大锅煮他的头颅,七天七夜都没有烂。客人说:‘这个头颅之所以不烂,是因为国王亲自来观看。’国王于是来看,客人从后面用剑砍下国王的头颅放入锅里,两个头颅互相咬合,客人担心眉间尺不胜,自己用剑指向锅中的头颅。三个头颅互相咬合,七天之后,三个头颅同时烂掉,于是分别葬在汝南宜春县的三座坟墓中。

《山海经》记载:三首国的人全身有三个头;羽民国的人头特别长。

《山海经》又记载:共工的臣子相仰氏,(共工,是统治九州的霸主。)有九个头,在九座山上取食。

《晏子春秋》记载:景公在梧丘游玩,晚上梦见五位大夫向他申诉冤屈,景公询问晏子。晏子说:‘以前灵公打猎,有大夫惊吓野兽,砍下它的头颅,埋葬了它,称之为五大夫丘。’景公命令挖掘,果然如此。

《晏子春秋》又记载:商汤长头而头发稀疏。

《庄子》记载:云将东行经过扶摇树,(云将,是云的主帅。扶摇,是一种树名,生长在东海。)恰好遇到鸿蒙,(鸿蒙,是自然玄气。)云将说:‘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和,四时不分明,我现在愿意聚集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众生,怎么办呢?’鸿蒙拍着大腿跳跃,掉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庄子》又记载:丢羊却得到一头牛,断指却得到一个头。

《燕丹子》记载:荆轲对樊于期说:‘现在得到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将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积怨就可以消除了。’于是起身,握着刀说:‘这是我今晚的愿望,现在听命。’于是自刎,头颅掉在背后,两眼不闭。用盒子装着他的头颅,和荆轲一起进入秦国。

《吕氏春秋》记载:现在有人在这里,为了换帽子而断头,为了换衣服而牺牲生命,世人一定会感到困惑。这是为什么呢?帽子是用来装饰头发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现在杀掉装饰用的东西,却要追求装饰本身,那该怎么办呢?世上的趋利行为好像这样,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

《帝系谱》记载:神农长着牛头,伏羲长着人头蛇身。

《黄帝素问》记载:头,是精神明亮的主宰。

《董卓别传》记载:董卓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想要用武力来征服,派兵到雒阳城。当时正值二月社日,百姓在社庙下聚餐,董卓让人把他们的头颅砍下来,装上车马,带着妇女财物,用头颅系在车辕上,回到雒阳,宣称攻贼大获全胜。高呼万岁。进入雒阳城门,焚烧他们的头颅。

《神仙传》记载:曹操捕捉左慈,几天后找到了他,于是砍下他的头颅来证明。曹操非常高兴,说:‘果然是左慈的头颅。’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束茅草。

《搜神记》记载:南方有一种落头民。吴国时,将军朱桓得到一个婢女,每当她夜里睡觉后,头颅就会飞走,有时从狗洞中出来,有时从天窗中进出,用耳朵作翅膀,天亮后又回来,经常这样。旁人感到奇怪,夜里查看,只见身体没有头颅,身体微冷,气息微弱,于是用被子蒙住她。到天亮时,头颅回来,碰到被子,不能安放,再三掉在地上,哭泣得很伤心,身体气息急促,好像快要死了。于是去掉被子,头颅又起来,贴在脖子上,又像常人一样。当时南征的大将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又曾经有人用铜盘覆盖头颅,头颅无法进入,于是死了。(《博物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搜神记》又记载:渤海太守史良好有一个女子,订婚却没有成。史良好砍下她的头颅带回家,扔在灶下,说:‘应该用火来烧掉。’头颅说话说:‘使君,我愿意跟随你,怎么会想到会这样呢!’

《异苑》记载:管宁在辽东避难后回到家中,泠海遭遇风暴,船只即将倾覆,管宁想起自己的过错说:‘我曾经一天三次不戴帽子,早上晚起。今天天怒突然降临,恐怕就在这里。’

《异苑》又记载:晋惠帝玄康三年,武军火烧了夫子履、汉斩白蛇剑、漆王莽头等。

《录异传》记载:汉武帝时,苍梧的贾雍担任豫章太守,有神术,出界讨伐贼人,被贼人杀害,头颅丢失。贾雍骑马返回营地,营中的人都跑来查看贾雍,贾雍在胸中说话说:‘战事不利,被贼人伤害,各位看看有没有头颅,没有头颅怎么样?’士兵哭泣着说:‘有头颅好。’贾雍说:‘不然,没有头颅也好。’话音刚落,他就死了。

《幽明录》记载:河东人贾弼,小名叫翳儿,对世系谱牒非常熟悉。在义熙年间,他担任琅琊府的参军。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面容丑陋、鼻子大眼睛斜的人请他,说:‘我喜欢你的容貌,想要交换头颅,可以吗?’他在梦中答应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他自己都没有察觉,但人们都惊慌地逃走。琅琊王非常惊讶,派人去叫他,贾弼到达后,琅琊王远远看到他,起身回府。贾弼拿起镜子照看,才知道发生了怪异的事情,于是回家,家里的人都惊慌失措,妇女们纷纷躲藏。贾弼坐下,详细地解释了很久,还派人到府里查问,大家才相信。后来他能够半边脸流泪,半边脸笑,两只手各拿一支笔,都能写出美丽的文字。这真是奇怪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和以前一样。

《列女传》记载:京师的节女,是长安大昌里的人。她的丈夫有仇人,仇人抓住了她的父亲,要她作为中间人,她考虑如果不答应就会杀父亲,不答应又不孝;如果答应,就会杀丈夫,不答应又不义。于是她答应说:‘夜里在楼上,新洗过头,躺在东边的人。’她骗自己的丈夫去其他地方睡觉,自己则躺在楼上。仇人砍下她的头就离开了。仇人因为她的义举而感动,于是没有杀她的父亲。

《益部耆旧传》记载:段翳字玄章,擅长天文和风角之术。有一个学生跟随他学习多年,学生稍微研究了一下要术,就告辞回家。段翳为他制作了一个脂筒,里面装着简牍,说:‘如果有什么变化,就打开来看。’学生到了葭萌,和官吏争斗,官吏用鞭子打他,头破。打开脂筒,里面的简牍写着:‘到葭萌和官吏争斗,打破头的人用这个脂裹住。’学生感叹不已,于是返回继续完成学业。

《博物志》记载:有人用冷水浸泡到膝盖,可以吃几十个瓜;浸泡到头部,可以吃一百多个。水都变成了瓜的味道。

《括地图》记载:白民,头发和身体都是白色的,披散着头发。

《三巴记》记载:巴地的将军曼子向楚国求援,以平定巴地的动乱,楚国派人来请求城池,曼子说:‘城池不能得到。’于是他自杀,把自己的头颅献给楚国。楚国人认为他很有义气,以上卿的礼仪安葬了他的头颅,巴地以上卿的礼仪安葬了他的身体。

《长沙耆旧传》记载:刘寿年轻时遇到一个相师,相师说:‘你的脑袋里有玉枕,必定会做大官。’后来他真的成为了太尉。

《李郃别传》记载:他的耳朵有特殊的形状,脑后枕部像鼎形。

《易洞林》记载:郭璞担任左尉时,周恭占卜说:‘你将会从马上摔下来,头部受伤。’郭璞后来骑马出行,黄昏时,在山道上有一辆牛车撞到了马,马受惊,头部撞到石头上,血流不止。

《语林》记载:魏郡太守陈异曾经去拜访郡民尹方,尹方戴着头巾,用水洗盘子,抱着小孩子出来,没有再说其他的话。陈异说:‘戴着头巾的人,是希望我治理百姓像理发一样;洗盘子的人,是希望我像水一样清澈;抱着小孩子的人,是希望我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爱护百姓。’

《世说》记载:祖广字渊度,走路时总是低着头。他去拜访桓南郡,下车后,桓南郡说:‘天气非常晴朗,祖参军却像是从屋漏中出来的一样。’

《世说》又记载:诸葛道明刚到江左时,名声仅次于王导和庾亮。他先担任了临沂令,丞相对他说:‘明府将会成为黑头公。’

《楚辞》记载:魂魄啊,回来吧,不要上天。有一个人的头上有九个头,能拔起九千棵树。

《说文》记载:顶,就是头顶。

《易经·大过》记载:过河时水淹到了头顶,是凶兆,但不会有灾祸。

韦曜《毛诗问》记载:早上,鬼的眼睛在头顶上。

《列女传》记载:齐国的钟离春,是齐无盐邑的人,她的长相非常丑陋,头发稀疏,眼睛深陷,头顶上头发少,弯腰时胸部凸出。

《庄子》记载:支离疏,下巴藏于肚脐,肩膀高于头顶。

应璩新诗记载:醉酒后帽子掉落,头顶秃得像狐狸。

《释名》记载:额,就是额头,有边缘的额头,所以幽州人称之为鄂。

《易经·说卦》记载:巽卦代表宽广的额头。(上面大下面小,所以代表宽广的额头。)

《河图》记载:黄帝的额头宽广如龙。

《河图》又记载:天的东西南北极各有铜头、铁额的兵,长三千万丈,有三千亿人。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记载:你的眼光明亮,额头宽广且面容丰满。(清,指眼睛明亮。扬,指广场而面容丰满。)展如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美女。

《诗经·含神雾》记载:取代汉朝的人,额头上有珠子。

《春秋玄命苞》记载:在天为文昌星,在人为额头,太一就是额头。颜,指气息旁边的部分,阳立于五,所以额头宽五寸。

《论语摘辅象》记载:樊迟额头高,有若月牙,反宇陷额,这是和颜悦色。

《方言》记载:(首页),(音稽)就是额头。颜,就是额头。江湘地区称之为头,中原称之为额,东齐称之为颔,河济淮泗之间称之为颜。

《汉书》记载:成帝宠幸宫人严宫,生了一个男孩。成帝为了赵昭仪召杀了他,严宫说:‘果然想要姐弟共同统治天下,我的儿子是男孩,额头上长着浓密的头发,像孝玄帝一样,孩子在哪里,为什么要杀害他呢?’

《东观汉记》记载:和熹皇后五岁时,夫人剪发,夫人年老眼睛瞎了,都中了皇后的额头,虽然很痛,但忍着没有说出来。

《东观汉记》又记载:铫期在钜鹿下攻打王郎的将领儿弘、刘奉,铫期率先冲锋陷阵,亲手杀了五十多人,额头受伤,戴好头盔继续战斗,最终大败敌军。

《东观汉记》又记载:马廖上疏说:‘改革政治和风俗,必须有其根本。长安有句话说:城中喜欢画宽眉毛,四方的人有超过一半饿死。’

《魏志》记载:庞意亲自和关羽交战,射中了关羽的额头。

王隐《晋书》记载:玄帝的额头上长着白毫,有光亮。

崔鸿《后赵录》记载:石勒征战中看到没有刘曜的守军,非常高兴,举起手指天,又指自己的额头说:‘这是天啊。’

《北齐书》记载:文宣帝高洋在做王的时候,梦见有人用笔点他的额头,第二天告诉舍人王云哲说:‘我将会被杀吗?’王云哲祝贺说:‘王上被点,是主有啊。’结果果然如此。

《隋书》记载:刘孝焯,字士龙,是信都人。他额头宽大,背脊像龟背,目光高远,聪明深沉,小时候不喜欢玩耍。

《隋书》又记载:隋炀帝命令陈棱讨伐杜伏威,杜伏威亲自出阵挑战,陈棱的部将射中了他的额头,杜伏威愤怒地指着射箭的人说:‘不杀你,我终究不会拔箭。’于是他骑马冲过去,抓住了射箭的人,让他拔箭,然后斩杀了他。

《盐铁论》记载:古代君子思考的是德行,小人思考的是利益,现在的人额头坚硬,舌头灵活,有时因此成就事业。

《抱朴子》记载:老君的额头上有三条纹理,上下贯通。

《语林》记载:贾充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皮?’孙皓说:‘讨厌他们脸皮厚。’

《吴都赋》记载:雕题之士。注解中说:‘雕刻额头的人。岭南地区都有雕刻额头,称为题,额也。’

相书《占气杂要》记载:黄气如带横在额头上,这是卿相之相,有突然的喜事都会在脸色上表现出来,额头上中年上,这是征兆,黄色最好。

相书《占气杂要》又记载:额头靠近的人,男人会早得官,女人会早成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五-注解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大帝,是三国中最后一个建立国家的人。

太子和:孙权的儿子,吴国的太子。

幽闭:被软禁或囚禁。

骠骑将军:古代官名,位高权重,掌管军事。

尚书仆射: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副长官。

泥头自缚:用泥土抹头,表示极度懊悔和请求宽恕。

诣阙请和:到皇宫前请求和解。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因失策被孙权诛杀。

临淮:地名,指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

臧均: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

雷震:雷声大作。

大风冲发:大风突然吹起。

极日:整日。

关羽:三国时期的名将。

虞翻:三国时期吴国的术士。

筮: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用蓍草进行。

兑:八卦之一,代表喜悦、光明。

坎:八卦之一,代表水、危险。

节:古代的礼仪制度。

临:八卦之一,代表到达、接近。

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是八卦的创造者。

东方朔: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幽默风趣著称。

赵至: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童子:指年轻的人。

黑头公:指年轻有为的官员。

桓温: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三次北伐。

嗣:继承。

步骘: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

交州:古代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越南北部。

吴臣:三国时期吴国的地方官员。

苍梧:地名,指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王隐:东晋时期的史学家。

晋书:古代中国的一部正史,由晋代史官撰写。

庾亮: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苏峻:东晋时期的叛军将领。

建阳门:古代长安城的一座城门。

温峤:东晋时期的将领。

显宗:东晋的皇帝,即晋成帝。

东海王苻雄: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将领。

龙骧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

洪:苻坚的父亲,前秦的皇帝。

高祖文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即隋文帝。

冯翊: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

波若寺:寺庙名。

皇妣:皇后的意思。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即赵胜。

武安君: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即廉颇。

瞳子:瞳孔。

眉间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楚:古代的国家名。

王:指楚王。

山海经:古代地理志和神话集。

共工: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相仰氏:共工的臣子。

九山:指九座山。

晏子春秋:古代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作者为晏子。

灵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即鲁灵公。

五大夫丘:地名,因有五位大夫的头骨被埋于此而得名。

汤:商朝的建立者,即商汤。

云将: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云之主师。

扶摇:古代神话中的树木,生长在海的东边。

鸿蒙:古代神话中的自然玄气。

六气:指风、火、雷、雨、晦、明六种自然现象。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精明:精神明亮,指头脑清醒。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以残暴著称。

雒阳:地名,指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曹公: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左慈:三国时期吴国的术士。

落头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民族,以人头为食。

朱桓: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狗窦:狗洞。

天窗:屋顶上的窗户。

渤海太守:古代官名,掌管渤海地区的行政事务。

史良好:古代人物。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

泠海:地名,指现在的山东省青岛。

夫子履:古代的一种鞋子。

汉斩白蛇剑:古代传说中的宝剑。

漆王莽头:古代传说中的漆器,形状像王莽的头。

豫章太守:古代官名,掌管豫章地区的行政事务。

贾雍:东汉末年的将领。

《博物志》:古代的一部博物志。

《录异传》: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幽明录:《幽明录》是一部记载古代神鬼怪异故事的书。

河东贾弼:河东人贾弼,小名翳儿,精通世谱。

义熙:东晋时期的一个年号。

琅琊府参军:琅琊郡的参军,官职。

面齄:面部有皱褶。

大鼻瞷目:大鼻子,眼睛有神。

易头:交换头部。

琅琊王:琅琊郡的郡王。

傅教:官员的属官。

世谱:家族世系。

半面啼,半面笑:一半脸哭泣,一半脸笑。

两手各捉一笔:两只手各拿一支笔。

列女传:记载古代女子的故事。

京师节女:京城中的节烈女子。

长安大昌里:长安城的大昌里。

节女:坚守节操的女子。

诸生:古代的学生。

葭萌:地名。

脂筒:用油脂封口的筒。

简书:用竹简写的书。

益部耆旧传:记载益部(今四川一带)的旧事。

天文风角:研究天文和气象的学问。

博物志:一部记载各种奇闻异事的书籍。

冷水渍:用冷水浸泡。

括地图:记载各地地理的书籍。

白民:古代传说中的民族。

三巴记:记载三巴(今四川、重庆一带)的书籍。

曼子:人名。

城:城墙。

刎:自杀。

长沙耆旧传:记载长沙的旧事。

相师:给人看相的人。

玉枕:玉石做的枕头。

太尉:古代的官职,掌管军事。

李郃别传:记载李郃的传记。

奇表:特殊的体征。

脑枕:头部。

鼎形:像鼎一样的形状。

易洞林:记载易学的书籍。

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易学家。

左尉:古代的官职。

周恭:人名。

卜:占卜。

堕马:从马上摔下来。

犊车:一种小车。

坂下:山坡下。

语林:记载古代言谈轶事的书籍。

魏郡太守:魏郡的太守。

尹方:人名。

被头:披着头发的样子。

洗盘:洗盘子。

抱小儿:抱着小孩子。

世说:记载古代人物的言行。

祖广:人名。

桓南郡:桓温,曾任南郡太守。

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

诸葛道明:人名。

临沂令:临沂县的县令。

丞相:古代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楚辞: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魂兮来归:古代楚辞中的诗句。

一夫九首: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拔木九千: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说文:古代的一部文字学著作。

顶:头顶。

易·大故翟:《易经》中的一篇。

过涉灭顶:《易经》中的诗句。

韦曜《毛诗问》:韦曜对《毛诗》的注释。

早:早晨。

鬼眼在顶上:古代的一种迷信说法。

齐锺离春:人名。

齐无盐邑之女:齐国的无盐邑的女子。

臼头:头发稀疏。

深目:眼睛深陷。

顶上少发:头顶头发少。

折腰出胸:身体前倾。

庄子:古代哲学家。

支离疏:人名。

颐隐於脐:下巴隐藏在肚脐下面。

肩高於顶:肩膀比头顶高。

应璩新诗:应璩的新诗。

醉酒巾帻落:醉酒后帽子掉落。

顶秃赤如狐:头顶秃顶,像狐狸一样赤红。

额:额头。

释名:古代的一部语言学著作。

鄂:额头。

广颡:额头宽广。

河图:古代的一种占卜书。

黄帝广颡龙饿拢:古代的一种传说。

铜头、铁额兵: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河济淮泗之间:黄河、济水、淮河、泗水之间。

汉书:古代的一部史书。

成帝:西汉的皇帝。

赵昭仪:赵飞燕,西汉成帝的皇后。

长信宫:宫中的长信宫。

和熹皇后:东汉的皇后。

夫人:妻子。

吻剪发:剪头发。

铫期:人名。

王郎将儿弘、刘奉:人名。

钜鹿:地名。

马廖:人名。

改政移风:改变政治,改变风俗。

长安语:长安城中的俗语。

广眉:眉毛宽广。

魏志:古代的一部史书。

庞意:人名。

玄帝:道教传说中的神。

白毫:白色的毫毛。

后赵录:记载后赵(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史书。

石勒:后赵的建立者。

刘曜:十六国时期的前赵皇帝。

举手指天,又指额:举起手指指向天空,又指向自己的额头。

北齐书:古代的一部史书。

文宣帝洋:北齐的皇帝。

舍人:官员的属官。

王云哲:人名。

诛:杀。

刘孝焯:人名。

犀额龟背:额头像犀牛,背像龟。

炀帝:隋朝的皇帝。

陈棱:人名。

杜伏威:人名。

盐铁论:古代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抱朴子:道教经典。

老君:道教传说中的神。

三理:三个道理。

贾充:人名。

孙皓:三国时期吴国的皇帝。

剥人面皮:剥去人的脸皮。

吴都赋: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雕题之士:在额头刺花纹的人。

岭南:指南方的地区。

占气杂要:占卜的书籍。

卿之相:好的面相。

额上面中年上:额头上的皱纹。

额临者:额头上有皱纹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五-评注

《幽明录》中记载的贾弼梦易头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模糊的认识。贾弼在梦中同意换头,醒来后发现自己面容怪异,这既是对梦境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故事中的‘半面啼,半面笑’形象地描绘了贾弼的异样状态,暗示了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常。

《列女传》中的节女故事,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忠诚与牺牲精神。面对家庭的困境,节女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父亲,这种忠孝两全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益部耆旧传》中段翳的故事,则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段翳为诸生准备的脂筒,既是对未来的预知,也是对生死的坦然面对,体现了古人面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博物志》中的冷水渍瓜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括地图》中的白民描述,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

《三巴记》中曼子请城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将领的忠诚与智慧,以及古代社会对忠诚的重视。

《长沙耆旧传》中刘寿的故事,则是对古代相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命运和未来的关注。

《李郃别传》中公耳的描述,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易洞林》中郭璞的故事,是对古代占卜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对命运的探索。

《语林》中陈异与尹方的对话,反映了古代官场文化中的一种智慧,即通过观察和解读行为来了解他人的意图。

《世说》中祖广和诸葛道明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谦虚和自信,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楚辞》中的诗句,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说文》中对‘顶’的解释,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起源和意义的探究。

《易·大故翟》中的诗句,是对古代占卜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重视。

《韦曜《毛诗问》》中的诗句,是对古代相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命运和未来的关注。

《列女传》中对钟离春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庄子》中的描述,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应璩新诗》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释名》中对‘额’的解释,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起源和意义的探究。

《易·说卦》中的诗句,是对古代占卜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重视。

《河图》中的诗句,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毛诗·鄘·君子偕老》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诗含神雾》中的诗句,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春秋玄命苞》中的诗句,是对古代占卜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重视。

《论语摘辅象》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方言》中的诗句,是对古代方言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语言和文化的关注。

《汉书》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东观汉记》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魏志》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王隐《晋书》》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崔鸿《后赵录》》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北齐书》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隋书》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盐铁论》中的诗句,是对古代社会现象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抱朴子》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语林》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吴都赋》中的诗句,是对古代人物外貌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相书《占气杂要》》中的诗句,是对古代相术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命运和未来的关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2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