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四-原文

○寿老

《说文》曰:老,考也。

《释名》曰: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头发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色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也。或曰胡耇,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班黑,如冻梨色也;或曰儿齿,大齿落尽,更生细齿,如小儿齿也。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惛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也。老,朽也。老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

《周礼·夏官·司马》曰: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是时鹰化为鸠,鸠与春鸟变旧为新,以宜养左,助生气也。)

《礼记·曲礼上》曰: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傅;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曰:耄,荒吸也。期,要也;颐养,不知衣服食味,孝子尽养之道也。)

又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从;適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

又《檀弓上》曰: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子夏哭曰:”天乎!予之无罪。”曾子怒,曰:”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尔罪一也。”

又曰:《王制》曰:”养耆老以致孝。”

又曰: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幼骚,达于诸侯。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又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尊养之。)七十不俟朝,(二夫士之差者,揖君则退。)八十曰告存,(每月致膳。)九十曰有秩。(秩,常也,有常膳。)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西胶。

又曰: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矣。

又:《文王世子》曰:文王谓武王曰:”汝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帝,天也。)”文王曰:”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又《祭义》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仁长,慈幼。贵老,为其近于亲也。

又曰: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又曰: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天子先见百年者。

《左传·隐公》曰: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又《僖公上》曰: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又《僖公下》曰:秦晋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又《襄公三十年》曰: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使言其年。)曰:”臣小人也,不智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瘟抛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

又《襄三十一》曰:穆叔至自会,见孟孝伯,语之曰:”赵孟将死矣。其语伦,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十、九十者,弗能久矣。”

又《昭玄》曰: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汭。刘子曰:”美哉禹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刘子归,以语王曰:”谚所谓老将至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也。”

又《昭三》曰:齐侯田于莒,芦蒲嫳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种种,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复为害。”

又《昭公十三》曰:楚灵王至乾溪,闻群公子之死也,自投于车下,曰:”人之爱其子也,亦如余乎?”侍者曰:”甚焉,小人老而无子,智挤于沟壑矣。”

《尚书·盘庚》曰: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又《洪范》曰:五福:一曰寿。(百二十年。)

又《无逸》曰: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智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以耽乐之故,从是其后,亦无有能寿考。)

又《吕刑》曰:”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言吕侯见命为卿时,穆王以享国百年,耄乱荒忽,虽老而能用贤以扬名。”

《论语·里仁》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曰:见其寿老则喜,见其衰老则忄瞿。)

又《微子》曰: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尔雅》曰:肴,老也。

《尚书中候》曰:齐桓公欲封禅,谓管仲曰:”寡人日暮,仲父年艾。”

《韩诗外传》曰:楚丘先生见孟常君,孟常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先生曰:’使我投石超距,追车赴马,逐麋鹿,搏虎豹,吾则老矣。使我探计谋,设精神,决嫌疑,出正辞,尚诸侯,吾乃始壮耳,何老之有!’孟常君勃然汗出至踵,曰:’文过耳。’

又曰:齐桓公见敏丘人,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三。’公曰:’美哉,寿也!’

《论语谶》曰:仲尼曰:’吾闻尧舜等游首山,观河渚,乃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二老曰,河图持龟告帝谋;三老曰,河图将来告帝书;四老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五老曰,河图将浮龙衔玉,包金泥玉,检封盛书。五老飞为流星,上入昴。(宋均洼曰:’浮龙游于水。’)’

《周书》曰:文王在鄗,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汝勤之,我傅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信忠而志爱,不为骄役,不为泰靡,括柱而茅茨,为民爱费也。’

《战国策》曰:昔者秦魏为与国,齐、楚约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祖者,年九十馀,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出,可乎?’曰:’敬诺。’遂约车遣之。见秦王,秦遽发兵救之。

《史记》曰:秦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将兵行。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而怒,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又曰:蔡泽从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而谢去,谓其御曰:’吾持梁啮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幼牲,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又曰:《王翦传》曰:始皇问李信:’吾欲攻荆,用几何人而足?’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壮勇,其言是也。’翦因谢病归,老于颍阳。

又曰:上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鬓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又曰:伏生者,(伏生名胜。)济南人,故秦博士也。孝文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闻伏生能治,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乃召太常掌故朝错往受之。

又曰:武帝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傅从。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又曰:李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自谓七十。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

《汉书》曰:文帝玄年,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廪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之。’

又曰:冯唐,赵人也,以孝著,为中郎署长,(应劭曰:此云孝子郎。)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具以实对。

又曰:张苍食乳,女子为乳母。妻妾百数,曾孕子者不复幸。犹是百馀岁乃卒。

又曰:张安世,宣帝下诏曰:’安世守职秉谦,以安宗庙,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

又曰:石建为中郎令。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褕,身自浣洒,复予诸侍者。子孙咸孝,然建特为甚。

又曰:贡禹上书曰:’臣禹犬马之齿八十一,血气衰竭,耳目不聪,非能复有补益,所谓素餐尸禄、污朝之臣也。乞骸及身生归乡里,死无恨矣。’

《续汉书》曰:仲秋之月,县皆案户比民年七十者授之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咽之鸟,欲老人不咽,所以受民也。是月也,祠老人星于国南远郊。

《东观汉记》曰: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年,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又曰:闵仲叔客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屠或不肯为断。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饮食,对曰:’但食猪肝,屠者或不肯与。’令出敕市吏,后买辄得。叔怪问,其子道状,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又曰: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常恐年衰,奄忽僵仆。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魏志》曰:田豫为并州刺史,徵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豫克壮,书喻未听。

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锺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称疾笃。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晋书》曰:华表,太始中迁太常卿。

数岁,以老病乞骸骨,诏以’表清贞素履,有老成之美,而以疾固辞。今听如所上,禄赐与卿同。’

又曰:刘实字子贞,少贫,卖牛衣,好学。

历吏部尚书,封修阳子。

怀帝复授太尉,辞以老。

九十一薨。

又曰:祖逖进镇雍丘,略定河外,躬自劝督农桑,克己施下,百姓感悦。

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某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

又曰:周访少时遇善相者陈训,谓访与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上寿,周下寿,优劣在年耳。’

《齐书》曰:虞玩之,字茂瑶,年老有疾,请退,表曰:’四十仕进,七十悬车,壮即驱驰,老宜休息,知足不辱,臣知足矣。’

《后魏书》曰:毕众敬笃,老乞还桑梓,朝廷许之。

临还,献其珠珰四具,银装剑一口,刺虎矛一枚,仙人绫百匹。

文明太后与高祖引见于皇信堂,赐酒馔车一乘,马三匹,绢二百匹,劳遣之。

又曰:罗结,代人,世祖初为散骑常侍,迁侍中,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

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

待诏听归老,赐太宁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至今犹在。

又曰:刁雍以耆年特见优礼,锡以几杖,剑履上殿,因致珍羞焉。

尝经笃疾,几死,见有神明救之,言福门子,当享长年。

后卒于洛州刺史。

又曰:尉玄许致仕,诣阙谢老,引见于庭。

命昇殿劳宴,赐以玄冠素服。

又诏充三老,给上公之禄。

《唐书》曰:太宗将伐辽东,召李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惟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

对曰:’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惟拟此行,陛下若不弃老臣,病其瘳矣。’

帝愍其羸老,不许。

又曰:严绶材器不逾常品,事兄嫂过谨,为时所称。

常以宽柔自持,位跻上公,年至大耋。

前后统临三镇,皆号雄蕃。

所辟士,亲睹为将相者凡九人,其贵寿如此。

《周史》曰:萧愿字惟恭,梁宰相顷之子也。

初,愿之曾祖仿,唐僖宗朝入相。

接客之次,愿为儿童,效仿傅呼之声,仿谓客曰:’余岂敢以得位而喜,所幸奕世寿考,吾今又有曾孙在目前矣。’

及愿长,事父母,以孝称,后为兵部郎。

卒之时,年七十馀,母犹在堂,一门寿考,人罕及者矣。

《鬻子》曰:鬻子年九十见文王,文王曰:’嘻,老矣。’

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鹿则老矣,使臣策国事则臣年尚少。’因立为师。

《庄子》曰:盗跖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又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抱朴子·内篇》曰:’余亡祖鸿胪少卿时,尝为临沅令,云此县有廖氏,家世寿老,或出百年,或八九十。’

徙去,生子孙转多夭折。

人有居其故宅,复累世寿。

由此觉是宅所为,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水渐洿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况乃持丹砂而服之乎?

《六韬》曰:文王祖父寿百二十而没,王季百年而没,文王寿九十七而没。

《国语》曰:齐宣王出游,路见闾丘先生,长老十三人谒齐王,王赐之田。

众老皆拜,闾丘先生独不拜。

又赐无役,诸老复拜,闾丘先生又不拜。

宣王疑而问之,对曰:’来见大王所望者三:愿赐臣寿,赐臣富,赐臣贵。’

王曰:’天命有长短,非寡人所制,无所寿先生;仓粟虽盈,备灾畜,无以富先生;大官无阙,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

先生曰:’所望愿王选良吏,臣少得寿焉;使人以时役,无烦苛,此臣所以得富焉;使少者敬长者,长者敬老者,此臣所以得其贵也。’

王赐臣田,田不租,仓廪虚;赐臣无役,则官无所使,非所望也。

王曰:’赐先生为相,可乎?’

先生曰:’臣得三愿足矣,安用为相。’

又曰:子奇年八十,齐君任为东阿。

既行,而君蛔缮,使人追之,嘱使者曰:’未至,追令还;已至勿追。’

未至东阿,使者反之。

齐君问故,使者曰:’臣见子奇同载者皆白首矣。夫老者之知,少者之决,此必能治东阿矣。’

王曰:’善哉。’

又曰:昔卫武公年九十五,儆于国曰:’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耋至而舍我也。必恭恪于朝夕以儆我,闻一二之言,志诵纳之以训道。’

《汉武故事》曰:’上尝辇至郎署,见一老髭须皓白,衣服不完。’

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矣?’

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文帝时为郎。’

上问曰:’何不遇也?’

玑曰:’文帝好文,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又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上感其言,拜为会稽都尉。’

《新序》曰:孔子见宋荣启期,年老白首,衣弊服,鼓琴自乐。

孔子问曰:’先生老而穷,何乐也?’

启期曰:’吾有三乐: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人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命有伤夭,吾年九十余,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守终,何不乐乎?’

《说苑》曰:楚文王伐郑,使王子革、子露居二子出游,老人戴畚从而乞食焉。

不与,搏而夺之畚。

又曰: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晚,如何?’

对曰:’暮不炳烛耶?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公曰:’善哉,善哉!’

《申鉴》曰:学寿不至寿,可以尽命。

《新论》曰:余前为王翁典乐大夫,见乐家书记。

文帝时得魏文侯时乐人窦公,百八十岁,两目皆盲。

文帝奇之,问:’何能服食而至此耶?’

对曰:’年十三失明,父母哀之,教使鼓琴,日讲习以为常事,臣不能道引,无所服饵也。’

谭以为少盲,恒逸乐,所以益性命也。

《神仙传》曰:淮南王安好道术,八公乃诣门。

门者见其垂白,不进。

八公皆化成童子,色如桃花。

门吏白王,王迎之,登思仙之台,张锦绮之帷,设象牙之床席,燔百和之香,进碧玉之几,执弟子礼。

八公还成老人,授之要道。

及郎中雷被谮安,安与八公昇天,所践石皆陷。

今人马之迹宰缮。

王子年《拾遗录》曰:昔老聃当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

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虎豹,或乘鸿鹄,衣毛羽之服,眉覆于目,耳垂至肩,两眸子皆黑,方面玉洁,手握青筠之杖,出入于日室之中,与老子谈天文之数。

《述异记》曰:尹雄年九十,头生角,角半寸。

《世说》曰:顾悦与简文同年而早白,简文问曰:’卿何以先老?’

答曰:’蒲柳之姿,望秋而先落;松柏之质,逢霜而弥盛。’

应璩诗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馀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置辞,室内妪粗丑。

中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置辞,暮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四-译文

《说文》说:老,指的是父亲。

《释名》说:六十岁称为耆。耆,指的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是指使别人做事的人。七十岁称为耄,头发变得稀疏。八十岁称为耋。耋,像铁一样,皮肤变黑,颜色像铁。九十岁称为鲐背,背上有着鲐鱼一样的纹理;或者说是黄耇,鬓发变黄。耇,指的是皮肤暗淡,经常像有污垢一样。或者说是胡耇,皮肤像鸡胡子一样;或者说是冻梨,皮肤有斑黑,像冻梨的颜色;或者说是儿齿,大牙掉光,长出细牙,像小孩子的牙齿一样。一百岁称为期颐。颐,指的是养育。老年人昏聩不再知道衣服和食物的好坏,孝顺的子女应该尽力养育他们。老,指的是腐朽。老年人不死的称为仙。仙,指的是迁移,迁移到山里去。

《周礼·夏官·司马》说:在春天,捕捉春天的鸟,献上鸠鸟来赡养国老。(这时鹰变成了鸠,鸠与春天的鸟变化了旧为新,适宜养育左边,帮助生气。)

《礼记·曲礼上》说:六十岁称为耆,指使;七十岁称为老,而傅;八十岁称为耋,九十岁称为耄,一百岁称为期颐。(郑玄注解:耄,荒废。期,期待;颐养,不知道衣服和食物的好坏,孝顺的子女应该尽力养育他们。)

又说:大夫七十岁退休,如果得不到辞官的许可,那么必须赐予几杖;出行役使妇女跟随;出使四方,乘坐安车,自称‘老夫’。

又《檀弓上》说:子夏失去了儿子也失去了视力。曾子去安慰他,子夏哭着说:‘天啊!我没有罪。’曾子生气地说:‘我和你在洙、泗之间侍奉老师,退隐在西河之上。让西河的百姓怀疑你像老师一样,这是你的第一个罪。’

又《王制》说:‘赡养老人以表达孝道。’

又说:养老的方式,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人用食礼。周人修整后兼用它们,五十岁在乡里赡养,六十岁在国家赡养,七十岁赡养年轻人,达到诸侯的地位。五十岁开始衰老,六十岁非肉不饱,七十岁非丝不暖,八十岁非人不暖,九十岁即使得到人的温暖也不暖和。

又说:五十岁在家中有杖,六十岁在乡里有杖,七十岁在国家中有杖,八十岁在朝廷中有杖。九十岁的人,如果天子想要询问,就到他们的家中,带着珍贵的礼物去(表示尊养他们。)七十岁不用等待朝见,(两个士人的差别,向君主行礼后退下。)八十岁称为告存(每月提供膳食。)九十岁称为有秩(秩,常,有常膳。)有虞氏在上庠赡养国老,在下庠赡养庶老。夏后氏在东序赡养国老,在西序赡养庶老。殷人在右学赡养国老,在左学赡养庶老。周人在东胶赡养国老,在西胶赡养庶老。

又说:君子老人不空手行走,百姓老人不空口吃饭。

又《文王世子》说:文王对武王说:‘你梦见什么了?’武王回答说:‘梦见天帝给了我九个孩子。’(天,指的是天帝。)文王说:‘古时候把年龄称为齿,牙齿也是年龄。我一百岁,你九十岁,我和你相差三十岁。’文王九十七岁去世,武王九十三岁去世。

又《祭义》说:先王治理天下的五个原则:尊重有德的人,尊重贵族,尊重老人,尊重长辈,慈爱幼童。尊重老人,因为他们接近亲人。

又说:虞、夏、殷、周,是天下的盛王,没有遗漏年岁的人。年岁在天下的重要性已经很久了,仅次于侍奉父母。

又说:天子巡视,诸侯在边境等待,天子先会见一百岁的人。

《左传·隐公》说:石碏派使者告诉陈国:‘卫国狭小,我老了,无能为力。’

又《僖公上》说:王派宰孔赐给齐侯胙,将要下拜,孔说:‘还有后命。天子派孔说:因为伯舅年老,加上劳累,赐予一级,不用下拜。’

又《僖公下》说:秦晋围攻郑国,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君,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

又《襄公三十年》说:晋悼夫人宴请吃城杞的人。绛县有人年纪很大,没有孩子,也去参加宴会。有人怀疑他的年龄,让他报年龄。(让他说出自己的年龄。)说:‘我是小人,不知道如何计算年龄。我出生那年,正月甲子日是朔日,到现在已经四百四十个甲子了,现在是第三个季度。’官吏跑到朝廷询问,师旷说:‘鲁叔仲惠伯在承匡会晤郤成子那年。七十三年了。’

又《襄三十一》说:穆叔从会盟回来,见到孟孝伯,对他说:‘赵孟快要死了。他的话虽然合乎道理,但不像是君主的话。而且年纪还没有满五十,却像八十、九十岁的人一样,不会长寿的。’

又《昭玄》说:天王派刘定公到颍地慰劳赵孟,住在洛汭。刘子说:‘大禹的功绩多么伟大啊!你为何不也远承大禹的功绩,为百姓提供庇护呢?’回答说:‘我担心自己的罪过,怎么能照顾远方的人呢?我们这些人偷吃食物,早上不知道晚上的事,怎么会这么长寿呢?’刘子回去后,把这话告诉了王。说:‘俗语所说,老将至而耄及之,说的就是赵孟。’

又《昭三》说:齐侯在莒地打猎,芦蒲嫳见到他,哭着请求说:‘我的头发已经这样稀疏了,我还能做什么呢?’(种种,指的是稀疏,他自己说衰老不能再次造成危害。)

又《昭公十三》说:楚灵王到达乾溪,听说众公子死了,他投身于车下,说:‘人们爱他们的孩子,也像我一样吗?’侍者说:‘非常爱,小人老了没有孩子,智慧被抛弃在沟渠里了。’

《尚书·盘庚》说:你们不要侮辱老人和成年人,不要弱化孤儿和幼童。

又《洪范》说:五福:第一福是长寿(一百二十年。)

又《无逸》说:从那时起,立王出生就享受安逸,出生就享受安逸,不知道农业的艰难,不听说小人的劳苦,只追求享乐。从那时起,也没有人能够长寿。

又《吕刑》说:‘只有吕侯受命为卿时,穆王享国百年,耄乱荒忽,虽然年老但能用贤能扬名。’

《论语·里仁》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看到他们长寿就高兴,看到他们衰老就担心。)

又《微子》说:齐景公等待孔子说:‘如果像季氏那样,我就做不到;用季、孟之间的待遇对待他。’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

《尔雅》说:肴,指的是老人。

《尚书中候》说:齐桓公想要封禅,对管仲说:‘我日暮途穷,仲父年纪大了。’

《韩诗外传》说:楚丘先生见到孟常君,孟常君说:‘先生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很多都忘记了,你还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先生回答:‘如果让我投掷石头、跳远、追赶马车和马匹、追逐麋鹿、搏斗虎豹,我确实已经老了。但如果让我策划计谋、集中精神、解决疑问、发表正义的言辞、尊重诸侯,我正年轻力壮呢,哪里老了呢!’孟常君听后勃然大怒,汗水从脚跟流到脚尖,说:‘你只是说过了。’

又记载:齐桓公见到敏丘人,问:‘老人家多大年纪了?’对方回答:‘我今年八十三岁。’桓公说:‘真是个美好的年纪啊!’

《论语谶》说:孔子说:‘我听说尧、舜等人在首山游玩,观察河洲,那里有五位老人在河洲游玩:一位老人说,河图将来会告诉皇帝的时期;第二位老人说,河图拿着乌龟告诉皇帝计谋;第三位老人说,河图将来会告诉皇帝书信;第四位老人说,河图将来会告诉皇帝图画;第五位老人说,河图将会浮出水面,龙口含着玉,包裹着金泥和玉,检查封印,装满了书籍。五位老人化身为流星,升入昴宿。(宋均注:浮龙在水中游动。)’

《周书》说:文王在鄗地,召唤太子发说:‘唉,我老了!我告诉你:我所保护的和所坚守的,你要勤勉地继承,我要传授给子孙。我以厚德广施恩惠,忠诚而志向仁爱,不骄纵役使,不奢侈浪费,用茅草覆盖柱子,用茅草覆盖屋顶,这是为了民众的爱心和费用。’

《战国策》说:从前,秦国和魏国是盟友,齐国和楚国约定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使者络绎不绝,但秦国没有出兵。魏国有个叫唐祖的人,九十多岁了,对魏王说:‘老臣请求西行说服秦国,让军队出兵,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安排车辆送他出发。见到秦王后,秦王立即发兵救援魏国。

《史记》说:秦国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率军出征。出发的那天,百里奚和蹇叔两人为他们哭泣。秦穆公听说后很生气,两位老人说:‘我们不敢阻止君王的军队,军队出征时,我们的儿子也跟着去了;我们年纪大了,回来得晚怕见不到他们,所以哭泣。’

又记载:蔡泽跟随唐举开玩笑,说:‘富贵是我所拥有的,我所不知道的是寿命,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唐举说:‘先生从现在起还有四十三年的寿命。’蔡泽笑着告别,对他的车夫说:‘我拥有梁国的财富,吃的是肥美的食物,骑马疾驰,怀揣着黄金印信,系着紫色的丝带,在人主面前行礼,享受美食和富贵,四十三年就足够了。’

又记载:《王翦传》说:秦始皇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需要多少人才能足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你年纪大了,怎么这么胆怯呢?’李将军勇猛,他的话是对的。’王翦于是假装生病回到颍阳。

又记载:皇帝设宴,太子侍奉。有四个人跟着太子,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头发眉毛都白了,衣冠非常气派。皇帝感到奇怪,问:‘他们是什么人?’四个人上前回答,各自说了自己的名字,说: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帝于是非常惊讶,说:‘我找你们好几年了,你们为什么逃避我,现在为什么又跟着我的儿子呢?’四个人都说:‘陛下轻视士人,喜欢辱骂,我们不愿受辱,所以害怕而隐居。我们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才来。’皇帝说:‘麻烦你们好好照顾我的儿子。’

又记载:伏生,字名胜,是济南人,曾是秦朝的博士。汉文帝想要寻找能治理《尚书》的人,但天下没有这样的人,听说伏生能治理,就召见了他。那时伏生九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不能行走,于是召来太常掌故朝错去接受他的教诲。

又记载:汉武帝派遣使者带着束帛和玉璧、安车和四匹马拉的车去迎接申公,他的两个弟子乘坐小车跟随。见到皇帝后,皇帝询问治国之道,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回答说:‘治理国家不在于多说话,关键在于行动如何。’

又记载:李少君通过祭祀灶神来延年益寿,刚刚见到皇帝,自称七十岁。他曾经和武安侯一起饮酒,座中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说他和他的祖父一起游玩射箭的地方,老人小时候跟随他的祖父走过,认得那个地方,座中的人都感到惊讶。

《汉书》说:汉文帝在玄年时下诏:‘老年人没有丝绵就不暖和,没有肉就不饱。今年年初没有及时派人慰问长老,又没有布帛、酒肉的赏赐,怎么能让天下子孙孝顺地赡养父母呢?现在命令有关部门,请允许县道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再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的物品和应当出售的粮食,由长吏检查,丞或尉亲自发放。’

又记载:冯唐,赵国人,以孝顺著称,担任中郎署长,汉文帝路过时,问冯唐:‘老先生怎么做了郎官,家在哪里?’冯唐如实回答。

又记载:张苍以吃奶为食,由女子做乳母。他有成百上千的妻妾,曾经怀孕生子的女人不再受宠。他活了百多岁才去世。

又记载:张安世,汉宣帝下诏说:‘张安世坚守职责,保持谦逊,安定宗庙,是节俭的老臣,令朝中每月朔望号称祭酒。’

又记载:石建担任中郎令。石建年老头发白了,万石君还健康。他每五天洗浴后回家拜见亲人,进入儿子的房间,偷偷询问侍者,取亲人的裙子、内衣,亲自洗涤,然后再给侍者。

又记载:贡禹上书说:‘我贡禹已经八十一岁了,精力衰竭,耳目不灵敏,不能再有所贡献,我成了空占职位、浪费国家俸禄的官员。我请求退休回乡,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续汉书》说:仲秋之月,各县都要调查登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给他们玉杖,长九尺,顶端用鸠鸟作为装饰。鸠鸟是不吞咽的鸟,希望老年人不要吞咽,因此赐给他们。

《东观汉记》说: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年,刘尚攻打武陵五溪的蛮族,深入敌境,军队覆灭。马援因此再次请求出征。他当时六十二岁,皇帝怜悯他年老,没有答应。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披甲上马。’皇帝命令他试一试。马援骑在马鞍上左右看看,以示他仍然可用。皇帝笑着说:‘老当益壮啊,这位老先生!’于是派遣马援出征。

又记载:闵仲叔在安邑做客,年老多病,家境贫寒,买不起肉,每天只买一片猪肝,卖肉的有时不愿意给他切。安邑令派人去探望他,问他的子女吃什么,他回答:‘只吃猪肝,卖肉的有时不愿意给我。’安邑令下令市场官吏,以后买肉都能得到。

又记载:班超自认为长期在边远之地,年纪大了思念家乡,上书说:‘我常常担心年纪大了,突然倒下。不敢奢望能回到酒泉郡,只希望活着进入玉门关。’

《魏志》记载:田豫担任并州刺史,后来被征召为卫尉。他多次请求辞去官职,太傅司马宣王认为田豫壮年有为,因此不同意他的请求。田豫在回信中表示:‘年纪超过七十岁还担任官职,就像钟声响起、漏壶滴尽时还继续夜行,这是罪人的行为。’于是他以病重为由辞官。后来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享受卿的俸禄。他在八十二岁时去世。

《晋书》记载:华表在太始年间升任太常卿。几年后,因为年老多病,他请求辞去官职,皇帝下诏说:‘华表清廉正直,有老成之美,虽然因病坚决辞官。现在同意他的请求,给予他与卿相同的待遇。’

《晋书》又记载:刘实,字子贞,年轻时贫穷,曾经卖牛衣,热爱学习。他历任吏部尚书,被封为修阳子。怀帝再次任命他为太尉,他以年老为由辞去。他在九十一岁时去世。

《晋书》又记载:祖逖升任雍丘镇守,平定了河外地区,亲自鼓励督促农桑生产,自己勤勉节俭,百姓感佩。他设宴款待耆老,坐在中间流泪说:‘我们这些老人了,还能得到父母般的关怀,死了还有什么遗憾!’

《晋书》又记载:周访年轻时遇到擅长相面的陈训,他对周访和陶侃说:‘两位都将位居一方诸侯,功名大致相同,只是陶侃寿命较长,周访寿命较短,优劣只在于年龄而已。’

《南齐书》记载:虞玩之,字茂瑶,年老多病,请求退休,上表说:‘四十岁开始做官,七十岁就应该退休,年轻时应该努力,年老就应该休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我知道满足。’

《北魏书》记载:毕众敬忠诚老实,年老后请求回到故乡,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临行前,他献上四套珠串,一口银装剑,一枚刺虎矛,一百匹仙人绫。文明太后和高祖在皇信堂接见了他,赐给他酒食、一辆车、三匹马、二百匹绢,并为他送行。

《北魏书》又记载:罗结,代人,世祖初年担任散骑常侍,后来升任侍中,总管三十六曹事务,享年一百零七岁,精神状态依然很好。世祖因为他忠诚正直,非常信任他。他请求退休,朝廷赐给他太宁东川作为住所,并为他筑城,命名为罗侯城,至今仍然存在。

《北魏书》又记载:刁雍因为年老而受到特殊优待,朝廷赐给他手杖和剑,允许他穿剑履上殿,并送给他珍贵的食物。他曾一度病重,几乎丧命,后来有神明救了他,称他为福门子,应该享有长寿。后来他在洛州刺史任上去世。

《北魏书》又记载:尉玄请求退休,到朝廷向皇帝辞行,皇帝在庭院接见了他。命令他升殿参加宴会,赐给他玄冠和素服。又下诏任命他为三老,给予上公的俸禄。

《唐书》记载:太宗准备攻打辽东,召唤李靖入宫,赐坐于御前,对他说:‘你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只有东边的高丽还未臣服,你的意见如何?’李靖回答说:‘我过去依靠天威,稍有微薄贡献。现在年纪已老,骨头已朽,只打算参与这次行动,如果陛下不嫌弃我年老,我的病也会因此好转。’皇帝怜悯他年老体弱,没有同意。

《唐书》又记载:严绶的才能和品德不超过常人,对待兄嫂非常孝顺,受到当时人的称赞。他常常以宽厚柔顺自持,官至上公,到了耄耋之年。前后统领三个镇,都被认为是雄藩。他所推荐的士人,有九人亲眼看到他们成为将相,他的贵寿就是这样。

《周书》记载:萧愿,字惟恭,是梁朝宰相萧仿的儿子。起初,萧愿的曾祖父萧仿在唐僖宗朝担任宰相。接待客人时,萧愿还是个孩子,模仿萧仿呼唤的声音,萧仿对客人说:‘我哪里敢因为得到官位而高兴,庆幸的是我们家族世代长寿,现在我又有曾孙在眼前了。’等到萧愿长大,孝顺父母,以孝顺著称,后来担任兵部郎中。他在七十多岁时去世,母亲还健在,全家人都长寿,这是很少见的。

《鬻子》记载:鬻子在九十岁时见到文王,文王说:‘哎呀,你老了。’鬻子说:‘如果让我去捕虎逐鹿,那我就老了;如果让我处理国家大事,那我还年轻。’于是他被立为师傅。

《庄子》记载:盗跖说:‘人上寿一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孟子》记载: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

《孟子》又记载:伯夷躲避商纣王,住在北海之滨;姜太公躲避商纣王,住在东海之滨。他们听说文王善于养老,便兴奋地说:‘为什么不回来呢!我们听说西伯善于养老。’这两位老人,是天下的大老人,他们都回来了,这就是天下父母都回来了。天下父母都回来了,他们的子女还能往哪里去?’

《抱朴子·内篇》记载:我的祖先鸿胪少卿在担任临沅令时,说这个县有廖氏家族,世代长寿,有的活到一百岁,有的活到八九十岁。离开后,他们的后代反而多夭折。有人住在他们原来的宅子里,几代人又都长寿。由此我意识到这可能与宅子有关,怀疑井水特别红,于是试着挖掘井的左右,发现古人埋藏的丹砂有几十斛,距离井只有几尺,这些丹砂的汁液随着泉水慢慢渗入井中,因此饮用这井水的人都能长寿。何况是拿着丹砂来服用呢?’

《六韬》记载:文王的祖父寿命一百二十岁去世,父亲寿命一百岁去世,文王寿命九十七岁去世。

《国语》记载:齐宣王出游时,在路上遇到闾丘先生和十三位老人拜见齐王,齐王赐给他们田地。众人都跪拜,只有闾丘先生不跪拜。齐王又赐给他们免役,众人都跪拜,闾丘先生又不跪拜。齐王感到疑惑,问他原因,他说:‘我来拜见大王,希望得到三样东西:希望大王赐给我长寿,赐给我财富,赐给我尊贵。’齐王说:‘天命有长短,不是我能决定的,无法赐给您长寿;仓库虽然充实,但储备是为了防备灾害,无法让您富裕;高官没有空缺,小官地位低微,无法让您尊贵。’闾丘先生说:‘我希望能得到这三样东西就足够了,哪里还需要做宰相。’

《国语》又记载:子奇八十岁时,齐君任命他为东阿的地方官。子奇出发后,齐君后悔了,派人追他,嘱咐使者说:‘还没到东阿,就让他回来;已经到了,不要追。’使者还没到东阿,就追他回来了。齐君问他原因,使者说:‘我看到子奇同车的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的智慧,年轻人的决断,这个人一定能治理好东阿。’齐君说:‘说得好。’

《国语》又记载:从前卫武公九十五岁时,在朝廷中说:‘如果我在朝中,不要以为我年老就抛弃我。一定要在早晚时刻恭敬地提醒我,听到一两点建议,要记住并采纳以作为教导。’

《汉武故事》记载:皇帝曾经乘坐马车到郎署,看到一位满头白发、胡须花白、衣服破旧的老者。皇帝问他:‘您什么时候开始担任郎官的,怎么这么老了?’他回答说:‘我姓颜名驷,是江都人。在文帝时期担任郎官。’皇帝问:‘为什么没有得到提拔呢?’他回答说:‘文帝喜欢文学,我喜欢武力;景帝喜欢老人,我又年轻;陛下喜欢年轻人,我已经老了。因此三代都没有得到提拔。’皇帝被他的话感动,任命他为会稽都尉。

《新序》说:孔子见到宋荣启期,他年纪已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的衣服,弹琴自得其乐。孔子问他:‘先生年纪大了却贫穷,有什么快乐呢?’启期回答说:‘我有三个快乐:天生万物,以人为最宝贵,我能成为人,这是第一个快乐;人的一生,以男性为尊贵,我能成为男性,这是第二个快乐;人的寿命有长短,我活到九十多岁,这是第三个快乐。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死亡是人的终结,安于常态,守候生命的终结,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说苑》说:楚文王攻打郑国,派王子革和子露出去游玩。一个老人戴着畚箕跟在他们后面乞讨食物。他们不给,老人就和他们搏斗,夺走了畚箕。

又记载: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却担心太晚,怎么办呢?’师旷回答说:‘晚上不点蜡烛吗?我听说年轻时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学习就像点燃的蜡烛,哪有比太阳更亮的光呢?’晋平公说:‘说得好,说得好!’

《申鉴》说:学习虽然不能增加寿命,但可以尽享生命。

《新论》说:我以前担任王翁的乐大夫,看到乐家的书籍。汉文帝时得到魏文侯时期的乐师窦公,他有一百八十多岁,两只眼睛都瞎了。汉文帝感到惊奇,问:‘你怎么能通过服药达到这个年纪呢?’窦公回答说:‘我十三岁时失明,父母为我感到悲伤,教我弹琴,每天练习成为习惯,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修炼方法或药物。’谭认为他虽然从小失明,但一直保持乐观,这就是他长寿的原因。

《神仙传》说:淮南王刘安喜欢道术,八位仙人来到他的门前。守门的人看到他们头发花白,不让他们进去。八位仙人变成了童子,脸色像桃花一样。守门的人报告给刘安,刘安迎接他们,登上思仙台,张起华丽的帷幕,铺设象牙床席,点燃各种香料,摆放碧玉几案,以弟子之礼接待他们。八位仙人又变成了老人,传授给他们重要的道术。等到郎中雷被诬陷刘安,刘安和八位仙人升天,他们所踩过的石头都陷了下去。现在人们和马留下的痕迹已经被抹平。

王子年《拾遗录》说:过去的老聃在周朝末年,住在反景日室山,与世人隔绝。只有五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有的骑着虎豹,有的骑着鸿鹄,穿着毛皮羽毛做的衣服,眉毛遮住了眼睛,耳朵垂到肩膀,眼睛都是黑色的,面容洁白如玉,手里握着青色的竹杖,在日室中来去,与老聃谈论天文之数。

《述异记》说:尹雄九十岁时,头上长出了角,角长半寸。

《世说》说:顾悦和简文帝年龄相同,但顾悦早早地头发变白。简文帝问他:‘你为什么比我先老?’顾悦回答说:‘蒲柳的体质,一到秋天就先落叶;松柏的质地,遇到霜雪反而更加茂盛。’

应璩的诗说:从前有个行道的人,在田间小路上看到三个老人。他们的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一起在田间锄草。他停车问这三个老人,为什么能活这么久?最年长的老人先说话,他的妻子长得粗俗丑陋。中间的老人先说话,量腹而食,只吃所能承受的食物。最年轻的老者先说话,晚上睡觉不盖头。这三个老人的话非常重要,这就是他们长寿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四-注解

寿老:指长寿的老人,寿老在古代文化中通常代表尊贵和智慧。

考:指父亲,这里引申为老年人。

耆:指六十岁的老人,耆在古代文化中代表有经验的长者。

耄:指七十岁的老人,耄耄然指头发稀疏。

耋:指八十岁的老人,铁指皮肤变黑,色如铁。

鲐背:指九十岁的老人,背有鲐文指背上的纹路。

耇:指九十岁的老人,垢指皮色骊悴,恒如有垢。

仙:指长生不老的人,仙在古代文化中通常指修行得道的人。

颐:指养,颐养指孝子对老人的赡养。

几杖:古代老人使用的扶手杖。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期颐指等待赡养。

国老:指国家中的老年智者,通常为国家提供咨询。

耆老:指老年人和有经验的长者。

致仕:退休。

几:指小桌子,这里指老年人使用的家具。

食礼:指古代的饮食礼仪。

燕礼:指古代的宴请礼仪。

飨礼:指古代的宴享礼仪。

异粮:指不同的食物。

宿肉:指存放的肉食。

贰膳:指两份食物。

常珍:指常吃的珍贵食物。

不徒行:指不空手行走,这里指老年人不轻易出门。

不徒食:指不空手进食,这里指老年人不轻易进食。

齿:指年龄,齿亦龄也。

耆老不徒行:指老年人不轻易出门。

耆老不徒食:指老年人不轻易进食。

伯舅:指长辈的舅舅。

烛之武:指古代的一位贤臣。

岁:年。

季:指兄弟中的排行老小。

耄及之:指年老时突然衰老。

种种:指头发短而稀疏。

孤:指孤儿。

幼:指年幼的人。

侮老成人:指不尊重老人。

弱孤有幼:指不虐待孤儿和年幼的人。

五福:指古代认为的五种幸福,包括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

百二十年:指一百二十岁,古代认为的极寿。

耄荒:指年老而精神不清。

逸:指安逸。

吕刑:指古代的一种刑罚。

耄乱荒忽:指年老而精神错乱。

扬名:指名声传扬。

忄瞿:指担忧。

年艾:指年老。

肴:指老年人。

封禅: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楚丘先生:楚丘先生是指古代的一位智者或哲学家,这里指的是一位拜访孟常君的先生。

孟常君:孟常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以贤能著称。

春秋高矣:春秋是指年纪,高矣表示年纪已经很大。

投石超距:指投掷石头,跨越远距离,形容身体强健。

追车赴马:指追赶马车和马匹,形容速度快。

逐麋鹿,搏虎豹:逐猎小兽和猛兽,形容勇敢。

探计谋:探索和制定计谋。

设精神:集中精神,专心致志。

决嫌疑:决定疑难问题。

出正辞:发表正确的言论。

尚诸侯:尊重诸侯。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敏丘人:敏丘人是指来自敏丘的人,敏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叟:老人。

仲尼:仲尼即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尧和舜。

首山:古代的一座山名。

河渚:河中的小洲。

河图:古代传说中的神图,据说含有天命之兆。

龟:乌龟,古代用作占卜的工具。

昴: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

宋均洼:宋均洼是古代的一位学者。

浮龙:神话中的龙。

金泥玉:用金泥和玉制成的物品。

检封盛书:用封条封存的书籍。

周书:古代的一部书,可能指《尚书》。

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鄗:古代地名。

太子发:周文王的儿子,即后来的周武王。

傅:教导。

骄役:傲慢无礼。

泰靡:奢侈浪费。

括柱而茅茨:用茅草覆盖柱子,形容简朴的生活。

秦魏为与国:秦国和魏国结成同盟国。

齐、楚约攻魏:齐国和楚国约定攻打魏国。

唐祖:古代的一位老人,年九十有余。

缪公:秦缪公,秦国的君主。

孟明视:秦国的大将。

蹇叔子:蹇叔的儿子,秦国的大将。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秦国的大将。

蔡泽:古代的一位人物。

唐举:古代的一位占卜者。

梁啮肥:指享受富贵。

紫绶幼牲:紫色的带子和年轻的牲畜,这里指官位和财富。

揖让人主之前:在君主面前鞠躬行礼。

食肉富贵:享受美食和富贵。

王翦:秦国的名将。

荆:古代的地名,指楚国。

李信:秦国的将领。

太子:指皇太子。

东园公:古代的一位老人。

甪里先生:古代的一位老人。

绮里季:古代的一位老人。

夏黄公:古代的一位老人。

武帝:汉武帝,西汉的皇帝。

申公:古代的一位学者。

李少君:古代的一位人物。

祠灶却老:祭祀灶神以求长生不老。

武安侯:古代的一位贵族。

大父:祖父。

文帝:汉文帝,西汉的皇帝。

玄年:年轻的时期。

帛:丝织品,古代的一种货币。

肉:肉类食品。

酒:酒类饮料。

唐:古代的地名。

博士:古代的学者。

太常掌故:太常是古代官名,掌故是掌管历史的人。

朝错:古代的一位人物。

治乱之事:治理国家的政策和乱象。

方:刚刚。

冯唐:古代的一位人物。

中郎署长:古代官名,掌管郎官。

辇:古代的一种车。

父老:老人。

张苍:古代的一位人物。

乳母:哺乳婴儿的妇女。

妻妾:妻子和妾室。

张安世:古代的一位人物。

宣帝:汉宣帝,西汉的皇帝。

守职秉谦:坚守职责,保持谦逊。

宗庙:古代的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

祭酒:古代的一种官名,负责祭祀。

石建:古代的一位人物。

中郎令:古代官名,掌管郎官。

万石君:古代的一位贵族。

洗沐:沐浴,指洗澡。

侍者:仆人。

裙厕褕:古代的一种衣物。

贡禹:古代的一位人物。

犬马之齿:指年龄,比喻像犬马一样老。

血气衰竭:气血衰弱。

耳目不聪:听力视力不好。

素餐尸禄:空食俸禄,不做事。

污朝之臣:玷污朝廷的官员。

仲秋之月:农历八月,秋季的第二个月。

案户比民:审查户籍,比较民众。

玉杖:用玉制成的手杖。

鸠:鸟名,传说中象征长寿。

老人星:古代传说中的长寿星。

安邑:古代的地名。

马援: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

武陵五溪蛮夷:古代的少数民族。

刘尚: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

建武二十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即公元44年。

矍铄哉:形容老年人精神矍铄。

安邑令:安邑的县令。

班超: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

绝域:极远的地方。

玉门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甘肃敦煌市西。

魏志:《魏志》是《三国志》中记载魏国历史的部分,是二十四史之一。

田豫:田豫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将领。

卫尉: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太傅:古代官名,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司马宣王:指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权臣。

逊位:辞去官职。

太中大夫:古代官名,掌管议论政事。

食卿禄:享受卿的俸禄。

晋书:《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晋朝历史。

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前的石柱。

太始:晋朝皇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常卿: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礼仪等。

乞骸骨: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一种方式。

刘实:刘实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修阳子:刘实的封号。

怀帝:晋朝皇帝司马炽的谥号。

太尉: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祖逖:祖逖是晋朝的一位将领。

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方岳:指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陶侃:陶侃是晋朝的一位将领。

毕众敬:毕众敬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桑梓:指故乡。

珠珰:珠串。

银装剑:装饰有银的剑。

刺虎矛:一种长矛。

仙人绫:一种珍贵的丝绸。

文明太后:北魏时期的一位太后。

高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罗结:罗结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散骑常侍:古代官名,皇帝的顾问。

侍中: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

三十六曹:指官署。

世祖: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

忠悫:忠诚诚实。

太宁东川:地名。

刁雍:刁雍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洛州刺史:洛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尉玄:尉玄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太宗:指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李靖:李靖是唐朝的一位将领。

吴会:地名,指今天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沙漠:指边疆沙漠地区。

慕容: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领袖。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

严绶:严绶是唐朝的一位官员。

大耋: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萧愿:萧愿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位官员。

唐僖宗:唐朝的一位皇帝。

傅呼:模仿呼唤声。

兵部郎:古代官名,掌管军事人事。

鬻子:鬻子是古代的一位贤人。

盗跖:古代的一位著名盗贼。

上寿:指高寿。

中寿:指中等寿命。

下寿:指寿命较短。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

伯夷:古代的一位贤人。

太公:指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功臣。

西伯:指周文王。

抱朴子:《抱朴子》是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一部道教经典。

鸿胪少卿:古代官名,掌管外交。

临沅令:临沅的地方行政长官。

廖氏:廖姓家族。

丹砂:一种矿物,可入药。

六韬:古代的一部兵书。

王季:周文王的父亲。

国语:《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闾丘先生:古代的一位隐士。

闾丘:地名。

子奇:古代的一位官员。

东阿: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卫武公:卫国的君主。

汉武故事:《汉武故事》是记载汉武帝刘彻生平事迹的书籍。

郎署:郎官的官署。

颜驷:古代的一位官员。

江都: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宋荣启期:宋荣启期,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以乐天知命著称。

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认为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为尊贵的存在。

衣弊服:穿着破旧的衣服,形容生活贫穷。

鼓琴自乐:弹奏琴弦,自得其乐,表示心境愉悦。

乐:快乐,满足。

楚文王:楚文王(?-公元前677年),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王子革:王子革,楚文王的儿子。

子露:子露,楚文王的儿子。

畚:一种用竹条编成的农具。

晋平公:晋平公(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32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师旷:师旷(?-公元前517年),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乐师。

炳烛:点燃蜡烛,比喻晚年学习。

申鉴:申鉴,古代文献,已失传。

学寿不至寿:学习可以延长寿命,但寿命本身是有限的。

新论:《新论》是东汉王充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魏文侯:魏文侯(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96年),战国时期魏国国君。

窦公:窦公,魏文侯时期的乐人。

淮南王安:淮南王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西汉时期淮南国的诸侯王。

八公:八公,传说中的仙人,淮南王安的宾客。

老聃: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反景日室之山:反景日室之山,传说中的仙山。

黄发老叟:头发由黄变白的老者,常用来形容长寿。

青筠之杖:用青竹制成的手杖,常用来象征长寿。

尹雄:尹雄,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顾悦:顾悦,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简文:简文,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蒲柳之姿:蒲柳,一种植物,其枝条柔软,比喻人年轻时的柔弱。

松柏之质:松柏,常绿植物,比喻人坚韧不拔的品质。

行道人:行走于道路上的修行者。

陌上:田间小路。

禾莠:禾苗和杂草,比喻好坏不同的事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四-评注

《新序》中的孔子与宋荣启期的对话,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观和人生观。启期以‘三乐’来回应孔子的疑问,首先提出‘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体现了儒家尊重人的价值,认为人之所以为贵,是因为人具有道德和智慧。接着,‘人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也’,这既是对个人身份的认同,也是对性别平等的一种肯定。最后,‘人生命有伤夭,吾年九十余,是三乐也’,启期以自己的长寿作为乐事,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启期的回答,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与孔子的积极入世形成鲜明对比。

《说苑》中楚文王伐郑的故事,通过王子革和子露与老人的互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道德冲突。老人乞食未果,遭到暴力对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这一情节也暗示了道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于仁爱、慈悲的倡导。

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体现了儒家‘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师旷以‘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来比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状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不断学习,追求知识的增长。

《申鉴》中的‘学寿不至寿,可以尽命’,是对学习与寿命关系的深刻阐述。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生命更加充实,从而达到‘尽命’的境界。

《新论》中王翁典乐大夫与乐人窦公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和对长寿的向往。窦公虽然双目失明,但通过音乐保持了内心的愉悦,这体现了道家思想中‘乐天知命’的理念。

《神仙传》中淮南王安与八公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代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八公化童子,传授要道,体现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想。

王子年《拾遗录》中老子与黄发老叟的对话,描绘了老子超凡脱俗的形象,以及他对天文、道德的深刻理解。这个故事反映了道家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述异记》中尹雄的故事,以‘头生角’这一奇异现象,展现了古代对于长寿和超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世说》中顾悦与简文的对话,通过蒲柳与松柏的比喻,揭示了生命的不同特质和命运的不同走向,体现了道家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深刻认识。

应璩诗中的三叟,通过他们的回答,展示了道家对于自然、简朴生活的追求。三叟的回答,强调了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2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