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五-原文
○幼知上
《说文》曰:幼,小也。
《释名》曰:儿始能行曰孺子,孺,弱也。十五曰童,故《礼》有阳童。牛羊之无角者曰童,山无草木亦曰童,言未巾冠似之。
《左传·僖下》曰: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暌,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傅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且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又曰: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王孙满尚幼,观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易也。)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又《成公下》曰:晋栾书、中行偃使陈滑杀厉公,使荀罂、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悼公周公。)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晨☆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恭而从之,神之所福也。'(傅言少而有才,所以能自固。)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惟命是听。’
《战国策》曰:文侯疾,故使张唐相燕,弗肯行,少庶子甘罗请行之。文侯叱甘罗,曰:’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年十二,君其试焉,奚遽言叱?’乃见张卿,说而行之。
又曰: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其母曰:’汝朝出而晚还,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不还,则吾倚庐而望汝。汝事王,王出走,不知其处,汝尚何归?’王孙贾乃入市中,罗曰:’淖齿乱齐杀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
《史记》曰:项羽击陈留、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所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汉书》曰:贾谊,洛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书》,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爱之。乃言贾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又曰:翟方进,汝南上蔡人,年十三失父,给事太守府为小吏,号迟钝不及事,数为椽史所辱。方进自伤,乃诣京师受鞠效。
《后汉书》曰: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续汉书》曰:黄琬字子琰,江夏人,少失父母而辩惠。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玄年正月日蚀,京师不见,梁太后诏问所蚀多少,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蚀之馀,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后深奇爱之。时司空盛玄疾,琼遣琬候问,会江夏上蛮贼事到府,玄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琬举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
又曰:应奉字世叔,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历,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又曰: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父为县吏,得罪,令收将杀之。恢时年十一,常于府寺门昼夜号泣,令闻之,即解其父。
又曰: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年十五,常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丈夫处世当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
《东观汉记》曰:马援子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尝有死罪亡命者来过,客卿逃匿不令人知。外若讷而内沉敏。援甚奇之,以为将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又曰: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又曰:丁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
又曰:张堪字君游,年六岁受业长安,治《梁丘易》,才美而高,京师号曰圣童。
又曰: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即策杖北渡,追及上于邺。
又曰: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弃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来索,见宫,欲笞之,门下生共禁止,因留精舍门下,樵薪。
又曰:鲁恭父建武初为甘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年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归服丧,礼过成人。
又曰: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旧多珍怪。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邀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
又曰:和熹邓后年五岁,太夫人为断发,夫人年老目冥,并中后额,虽痛忍而不言。左右怪问之。后言曰:’难伤老人意,故忍之。’
又曰: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博览傅记。京师号曰:’日下无双,江夏黄香。’
‘《英雄记》曰:曹纯字子和,年十四丧父。承父业,富于财,僮使人仆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之,不失其理。好乐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年十六为黄门郎。’
‘《汉杂事》曰:陈实字仲弓。汉末,太史家瞻星,有德星见,当有英才贤德。同游者书下诸郡县,问颍川郡上事。其日有陈太丘父子四人,俱共会社,小儿季方御,大儿玄方从,抱孙子长文此是也。’
‘《魏氏春秋》曰:袁氏之败也,孔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后见,问之,对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尔。’融被收,二子年八岁,时方奕棋,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见执,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
‘《魏志》曰:锺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曰:’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
又曰: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自为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帅。’口授兵法数万言。
又曰:杨俊同郡王象,少孤,时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获捶楚。俊美其才质,即赎象着家,娉娶立屋,然后与别。
又曰: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年七岁,戏讲堂上,颍川司马德操抚其头曰:’孺子,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
又曰: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县人。年九岁,人有称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者,不敬其亲。’客谢之。十二,试为童子郎。
又曰:王粲,为中郎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屐迎之。及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又曰: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叔父谌,皆有盛名。群为儿时,实常奇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
又曰: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年七岁,父党造门问林曰:’伯先在不?汝何不拜?’林曰:’对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
又曰: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年十馀岁,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讨,使领虎豹骑。
又曰:夏侯惇字玄让,沛国谯人。年十四岁,求师就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吴书》曰:虞翻少好学,有才气。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仆闻琥珀不授腐草,磁石不授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异之。’
又曰:沈友字子正,吴郡人。年十一,华歆行风俗,见而异之,因呼:’沈郎,可登车语乎?’友逡巡却曰:’先生衔命,将以裨补先王之教,齐风俗也,而轻脱威仪,犹负薪救火,无乃更崇其炽乎?’歆惭曰:’自桓、灵来,未有幼童若此者。’
又曰: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与绩,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蜀志》曰:诸葛亮子瞻,字思远。亮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惠可爱,嫌其早成,不为重器耳。’
‘《晋书》曰:王戎幼而颍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唬阚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曰:王澄字平子,生而警悟。虽未能言,见人举动便识其意。衍妻郭性贪鄙,欲令裨路上担粪,澄年十四,谏郭以为不可。
又曰:中宗太子绍,幼而聪哲。年数岁,尝置中宗膝上。会长安使来,中宗因问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日远。’中宗问其故,答曰:’不闻人从日边来,然可知耳。’中宗异之。明日会群臣,又问之,对曰:’日近。’中宗失色曰:’何异昨日之言?’对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
又曰:王舒字允之,总角时尝从从伯敦。敦与钱凤谋逆,而允之时饮酒帐中卧,悉闻其言,虑敦疑之,便于卧处吐涕狼藉。敦果疑,遣看之,见吐唾,以为醉。
又曰: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幼有至性。八岁,风神夙悟。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座之颜回也。’尚应声曰:’座无尼父,焉识颜回。’宾客莫不叹异。年十七,遭父忧,丹阳尹温峤吊之,尚号哭极哀。既而收涕告诉,举止有异常童,峤甚奇之。
又曰:韩康伯早孤,家贫。年数岁,母为作襦子,令康伯捉熨。母谓曰:’且着,寻为汝作袴。’伯曰:’已足,不复烦。’母问其故,答曰:’如火在熨斗中而柄亦热。今着襦,皆当暖也。’母异之。
王隐《晋书》曰:王俭字玄衡。内史下邳陈邵擅名徐州,邵闻俭年十四,善属文,请作祝文。邵谓郡客曰:’此生为文,有可观采。’命为督邮主簿。邵迁给事,俭每为定表。
《晋中兴书》曰:谢安字安石。年四岁,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总角,神识深敏,气宇条畅,丞相王导知之,由是著名。
又曰:范宣,陈留人。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耶?’答曰:’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少好学,手不释卷,博览众书,善三《礼》。
又曰: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馀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手自刻字。文既绮藻,器亦妙绝。时人莫不惊叹,知其深敏。
《宋书》曰:刘秀之字道宝,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无不颠怖惊呼,秀之犹不动。众并异焉。
又曰:王僧达,幼聪敏。弘为州县,僧达六七岁,遇有通讼者,窃览其辞,谓为有理。及入,讼者亦进,弘意其小,留左右,僧达为申理,暗诵不失一句。
又曰:徐湛之,幼与弟淳之共车行,牛奔车坏,左右人驰来赴之。湛之先令取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
又曰:蔡兴宗字兴宗。幼为父廊所重,谓有已风,与亲故书曰:’小儿四岁,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故以兴宗为之名,兴宗为之字。’
《齐书》曰:王慈字伯宝,琅琊临沂人,司空僧虔子也。八岁,外祖宋江夏王义恭施宝物,恣听所取,慈惟取素琴、石砚。义恭善之。
又曰:傅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十岁于朱雀航卖历日,雍州刺史袁觊见而奇之。觊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觊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
又曰:顾协从祖右光禄大夫张永,尝携内外孙侄游武丘山,协年数岁,永抚之曰:’儿欲何戏?’协曰:’儿正欲枕石漱流。’永叹息曰:’顾氏兴于此子。’及长,好学,以精力称。
又曰:顾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遂作《黄雀赋》而归。雀食稻过半,父怒将挞之,见赋乃止。
《梁史》曰: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武帝召见,奇璞应对曰,谓林子曰:’此非常儿也。’初除南平王左常侍。
《陈书》曰:王玄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瑱者,资财巨万,欲妻以女。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玄规泣谓曰:’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辛攀字怀远,年七岁,随父爽在京师。北地程晓,爽之亲友,目攀而笑曰:’犁牛骍犊,孺子之谓。’攀曰:’戏及人亲,非雅训也。’晓及众宾大奇异之。
又《后赵录》曰:徐光字季武,顿丘人。父聪,以牛医为业。光幼好学,有文才。年十三,嘉平中王阳攻顿丘,掠之,令主秣马,光但书柱为诗赋,而不亲马事。阳怒,挞之,啼呼终夜不止。左右以白阳,阳召光,付纸笔,光立为颂,阳奇之。
又《夏录》曰:吐谷浑拾寅者,拾虔国之弟也。年数岁,犹大啼哭,母氏念忧其不惠,父树洛于曰:’此儿吾家骊肩驯驹,伯乐尚不能目之,而况庸人哉!终成吾门户者,必在此子。’年六七岁,而器识不恒,或谓之神童。
《后魏书》曰:裴骏字神驹,河东闻喜人。幼而聪惠,亲表异之,称为神驹,因以为字。骏从弟子安祖少而聪惠,年八九岁就师讲诵《诗》,至《鹿鸣》篇,语兄云:’鹿虽禽兽,得食相呼,而况人也?’自此之后,未尝独食。
又曰:任城王澄之子顺,字子和。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旬有五日,一皆通利。丰奇之,白澄曰:’丰十五从师,迄于白首,耳目所经,未见此,江夏黄童,不得无双也。’澄笑曰:’蓝田生玉,何容不尔。’
《三国典略》曰:赵隐字彦深,年五岁,母傅便孀居。傅谓之曰:’家贫儿小,何以能济?’隐泣而言曰:’若天矜儿,大当仰报。’年十岁,司徒崔光奇之,谓宾客曰:’古人云:观眸子足以知之,此儿必当远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五-译文
《说文》说:幼,就是小的意思。
《释名》说:小孩子刚开始能走路的时候叫做孺子,孺,就是弱小的意思。十五岁叫做童,所以《礼》中有阳童的说法。牛羊没有角叫做童,山上没有草木也叫做童,这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没有戴帽子的样子。
《左传·僖下》记载:楚子准备围攻宋国,派子文在暌地训练军队,一早上就完成了,没有杀一个人。子玉在蒍地训练军队,一整天才完成,鞭打了七个人,穿耳了三个人。国老们都祝贺子文,子文给他们喝了酒。蒍贾年纪还小,后来才到,没有祝贺。子文问他,他回答说:‘不知道要祝贺什么。您的老师把政权交给了子玉,说这是为了安定国家。在内安定而对外失败,能得到多少好处?子玉的失败,是您推举的结果。因为推举他而导致国家失败,为什么要祝贺呢?而且子玉刚愎自用,没有礼貌,不能治理百姓。超过三百辆战车,他肯定不能进入。如果他真的进入了,我祝贺又有什么晚的呢?’
又说:秦国的军队经过周朝的北门,士兵们左右脱下头盔下车。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这一幕说:‘秦国的军队轻率而没有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率就会缺少谋略,没有礼貌就会疏忽。(脱,就是疏忽的意思。)进入险境而疏忽,又不能谋略,能不失败吗?’
又《成公下》记载: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陈滑杀死了厉公,派荀罂、士鲂在京城迎接周子并立他为君,他已经十四岁了。(悼公周公。)大夫们在清原迎接他,周子说:‘我最初希望不会达到这个地步。即使达到了,难道不是天意吗!或者是因为人们寻求君主,使得我早上起床,立而不从,那还需要君主做什么?你们今天用我,或者不用我,恭敬地服从,都是神的祝福。’(这是傅言,他年纪小但很有才,所以能自己巩固地位。)回答说:‘这是群臣的愿望,怎么敢不听从命令。’
《战国策》说:文侯生病,所以派张唐去燕国做相,他不肯去。少庶子甘罗请求他去。文侯斥责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十二岁,您让我试试看,怎么就立刻斥责我呢?’于是见到张卿,说服他去了。
又说:王孙贾十五岁,侍奉闵王。他的母亲说:‘你早上出去晚上不回来,我就倚着门等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着茅屋等你。你侍奉王,王逃跑了,不知道在哪里,你还有什么可回去的?’王孙贾于是进入市场,说:‘淖齿篡位杀害了王,愿意和我一起杀掉淖齿的人,请露出右臂!’市场里有四百人跟随他杀掉了淖齿。
《史记》说:项羽攻打陈留、外黄,没有攻下。过了几天,他们投降了,项羽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城东,想要坑杀他们。外黄令的舍人儿子十三岁,去劝说项羽说:‘彭越强抢外黄,外黄害怕,所以暂时投降,等待大王。大王到了,又都坑杀了他们,百姓怎么会心甘情愿呢?从这以东,梁地十几个城都害怕,不愿意投降了。’项羽认为他说得对,就赦免了外黄将要被坑杀的人。
《汉书》说: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因为能够背诵《诗经》《尚书》,在郡中出了名。河南守吴公听说了他的才华,召他到门下,非常喜爱他。于是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通晓各家之书,汉文帝召他做了博士。
又说:翟方进是汝南上蔡人,十三岁失去了父亲,在太守府做小吏,被称为迟钝不够尽职,多次被椽史侮辱。方进自己感到痛苦,于是到京城去接受考核。
《后汉书》说: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十二岁就成了诸生,在长安学习,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在太学中出了名,被称为‘任圣童’。
《续汉书》说:黄琬字子琰,江夏人,小时候失去了父母,很聪明。他的祖父黄琼,最初是魏郡太守。建和玄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师看不见,梁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的程度,黄琬七岁,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是日食后的残余,就像月亮的初升一样?’黄琼大惊,立即按照他的话回应了诏书,后来深深地喜欢上了他。当时司空盛玄生病,黄琼派黄琬去探望,正赶上江夏上蛮贼的事情到了府上,盛玄发信,看完后,轻戏黄琬说:‘江夏是大邦,但蛮人多,士人少。’黄琬举手回答:‘蛮夷扰乱中原,责任在司空。’
又说:应奉字世叔,聪明,从小到大,所有经历的事情,没有不记得的,读书能够五行同时看下去。
又说: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吏,犯了罪,被命令逮捕并处死。乐恢当时十一岁,经常在府寺门口昼夜哭泣,县令听说了,立即释放了他的父亲。
又说: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十五岁,经常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庭院里杂草丛生。他的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拜访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治理天下,怎么能在乎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着治理天下的志向。
《东观汉记》说:马援的儿子马客卿,小时候就聪明过人,六岁就能应对各位公卿,专门接待宾客。曾经有犯死罪逃亡的人来拜访,马客卿藏匿起来不让人知道。外表看起来木讷,但内心深沉敏捷。马援非常惊奇,认为他是将相之才,所以用客卿作为他的字。
又说:班固字孟坚,九岁就能写文章,背诵诗赋。长大后,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九流百家的言论,无不深入研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拘泥于篇章句读,只关注大义。性格宽厚和善,不因为才能高人一等,儒生们因此都仰慕他。
又说:丁鸿十三岁,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后精通篇章句读,善于辩论,成为都讲,于是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穿着布衣,背着书包,不远千里。
又说:张堪字君游,六岁开始在长安学习,研究《梁丘易》,才华出众,身材高大,京师人称他为‘圣童’。
又说: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十三岁就能背诵《诗经》,在长安学习。当时皇帝也在京师游学,邓禹年纪虽小,但看到皇帝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于是亲近依附。等到汉军起事,邓禹就拄着拐杖北渡,追上皇帝到邺城。
又说:承宫,琅琊姑幕人。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八岁给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通晓《春秋经》,教了数百个学生。承宫路过他的茅屋下,看到学生们讲解经书,非常喜欢,于是放弃放猪而听讲经书。猪的主人怪他没回来,来寻找,看到承宫,想要打他,门下的学生一起阻止,于是留他在精舍学习。
又说: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做了甘陵太守,去世了。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昼夜哭泣不止,郡中送来的丧葬物品都不接受。回家服丧,礼仪超过了成年人。
又说: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他的父亲吴恢,做了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吴恢想要杀青简来抄写经书,吴祐劝阻说:‘现在大人跨越五岭,远在海边,那里的风俗旧有珍奇怪物。这本书如果写成,就要用两辆车来载。以前马援因为薏苡引起诽谤,王阳因为衣囊而获得名声。嫌疑之间,确实是先贤所谨慎的。’吴恢于是停止了,抚摸着他的头说:‘吴家世世代代不乏季子。’
又说道:和熹邓皇后五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为了给她剪头发,因为年老眼睛看不清,所以剪到了邓皇后的额头,虽然很痛但她却忍受着不说。左右的人感到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不说痛。邓皇后说:‘不忍心伤害老人的心意,所以忍着不说话。’
又说道:黄香,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非常思念,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痛苦,乡里的人都称赞他非常孝顺。十二岁的时候,他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京城的人称他为:‘日下无双,江夏黄香。’
《英雄记》记载:曹纯,字子和,十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继承了父亲的产业,非常富有,有几百个仆人和使女,曹纯管理他们非常有条理,不失其理。他喜欢学问,尊敬学士,很多学士都愿意归附于他。因此,他在远近都很有名,十六岁就被任命为黄门郎。
《汉杂事》记载:陈实,字仲弓。在汉末,太史家观察星象,有德星出现,预示着会有英才出现。一同游玩的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发送到各个郡县,询问颍川郡的情况。那天,陈太丘父子四人一起参加会社,小儿子季方驾车,大儿子玄方跟随,抱着孙子长文,这个人就是陈实。
《魏氏春秋》记载:袁氏失败的时候,孔融给太祖写信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太祖后来见到孔融,问他这件事,孔融回答说:‘以现在的情形来看,我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孔融被捕后,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八岁,正在下棋,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左右的人说:‘你父亲被抓了,你怎么不起身呢?’两个儿子说:‘哪有巢穴被毁而鸟蛋不破的呢?’
《魏志》记载:锺会,字士季,是颍川长社人,太傅锺繇的小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早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中护军蒋济写了一篇论文,说:‘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锺会五岁的时候,锺繇带他去见蒋济,蒋济非常惊讶,说:‘这不是普通人。’
又说道:贾逵,字梁道,是河东襄陵人。从小就喜欢玩耍,经常组织玩耍,他的祖父看到后觉得很奇怪,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将军。’口头传授给他几万字的兵法。
又说道:杨俊同郡的王象,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当时被人雇佣为仆隶,十七八岁的时候,被派去放羊,但他偷偷地读书,因此受到了惩罚。杨俊欣赏他的才华,就赎回了他,让他回家,为他娶妻建屋,然后才与他分别。
又说道: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七岁的时候,在讲堂上玩耍,颍川的司马德操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孩子,你的内心通明,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
又说道: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称呼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就是轻慢他的亲人。’客人向他道歉。十二岁的时候,他尝试担任童子郎。
又说道:王粲,被中郎蔡邕看到后觉得他非常奇特。当时蔡邕很有名望,在朝廷中很受重视,常常有车马填满街道,宾客坐满座位。听说王粲来了,蔡邕倒穿着鞋子去迎接他。等到了,王粲年纪还小,身材矮小,满座的人都感到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儿子,有非凡的才能,我不如他。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送给他。’
又说道:陈群,字长文,是颍川许昌人。他的祖父陈实,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有很高的名声。陈群小时候,陈实经常对他感到惊奇,对家族的长辈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们家族。’
又说道:常林,字伯槐,是河内温人。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的朋友来到家里,问他:‘伯先在吗?你怎么不拜见呢?’常林说:‘对着儿子称呼父亲,还需要拜见吗?’于是大家都称赞他。
又说道:曹休,字文烈,是太祖的族子。十几岁的时候,见到太祖,太祖对左右的人说:‘这是我家的小千里马。’让他和文帝一起住,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经常跟随太祖征战,被任命为虎豹骑的领队。
又说道:夏侯惇,字玄让,是沛国谯人。十四岁的时候,他求学,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杀了他,因此以他的勇猛而闻名。
《吴书》记载:虞翻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有才华。十二岁的时候,有客人来拜访他的哥哥,却没有拜访虞翻,虞翻追出去送信说:‘我听说琥珀不会给腐烂的草,磁石不会给弯曲的针,过去后就不再停留,这不是很正常吗?’客人收到信后感到很惊奇。
又说道:沈友,字子正,是吴郡人。十一岁的时候,华歆出行观察风俗,看到沈友后感到很惊奇,于是叫道:‘沈郎,可以上车说话吗?’沈友犹豫了一下后退了几步说:‘先生受命出行,是为了补充先王的教诲,整顿风俗,轻率地行动,就像背着柴去救火,不是会加剧火势吗?’华歆感到惭愧说:‘自从桓帝、灵帝以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年纪小的孩子。’
又说道:陆绩,六岁的时候,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拿出橘子给陆绩,陆绩怀里藏了三个橘子,离开时拜别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说:‘陆郎作为客人却怀里藏着橘子吗?’陆绩跪着回答说:‘我想回家送给母亲。’袁术非常惊奇。
《蜀志》记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瞻现在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但我担心他太早熟,不能成为重要的人物。’
《晋书》记载:王戎小时候就聪明伶俐,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看到他后说:‘王戎的眼睛明亮明亮,就像山下的闪电。’六七岁的时候,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笼子里吼叫,地面都震动,大家都跑开了,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在楼上看到他后感到很惊奇。
又说道:王澄,字平子,出生时就聪明伶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看到别人的动作就能知道他的意思。王澄的妻子郭性贪婪卑鄙,想让他把路上的粪便挑到路上,王澄十四岁的时候,劝阻郭性认为这样做不可取。
又说道:中宗太子司马绍,小时候就聪明机智。几岁的时候,曾经坐在中宗的膝上。当时长安的使者来了,中宗就问他:‘你认为太阳和长安哪个更远?’他回答说:‘太阳更远。’中宗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的,但我知道。’中宗感到很惊奇。第二天召集大臣们,又问他,他回答说:‘太阳更近了。’中宗脸色都变了说:‘为什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呢?’他回答说:‘抬头就能看到太阳,但看不到长安。’因此更加惊奇他。
又说道:王舒,字允之,小时候曾经跟随他的堂伯王敦。王敦和钱凤密谋造反,而王允之当时在喝酒的帐篷里睡觉,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担心王敦怀疑他,就在睡觉的地方吐得满地都是唾沫。王敦果然怀疑他,派人去看,看到他吐唾沫,以为他喝醉了。
又说道:谢尚,字仁祖,是豫章太守谢鲲的儿子。小时候就有很高的品德。八岁的时候,风度翩翩,聪明早熟。谢鲲曾经带着他送客,有人说:‘这个孩子就是座上的颜回。’谢尚随口回答说:‘座上没有孔夫子,怎么能知道是颜回呢。’宾客们无不感叹惊奇。十七岁的时候,遭遇父亲去世,丹阳尹温峤来吊唁,谢尚号啕大哭,之后收泪告诉温峤,举止有异于常人,温峤对他感到很惊奇。
又说道:韩康伯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做了一件短上衣,让他去熨烫。母亲对他说:‘先穿上这个,我很快就会给你做长裤的。’韩康伯说:‘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麻烦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就像火在熨斗里,手柄也会变热。现在穿上短上衣,全身都会感到温暖。’母亲对他感到很惊奇。
王隐的《晋书》记载:王俭,字玄衡。内史下邳陈邵在徐州很有名气,听说王俭十四岁的时候,就擅长写文章,陈邵请他写祝文。陈邵对郡里的客人说:‘这个年轻人写文章,有可取之处。’任命他为督邮主簿。陈邵升迁为给事,王俭经常为他制定奏章。
《晋中兴书》记载:谢安,字安石。四岁的时候,桓彝见到他感叹说:‘这个孩子风度翩翩,神采飞扬,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差。’他小时候,思维敏捷,气质坦荡,丞相王导知道后,他因此名声大噪。
又记载:范宣,陈留人。十岁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和《尚书》。曾经用刀割伤手,他用手捧着伤口,别人问他:‘疼吗?’他回答说:‘虽然我身体健全,但造成了伤害,这是不能忍受的。’他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手不离开书卷,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擅长研究《三礼》。
又记载:戴逵,字安道,谯国人。从小博学多才,喜欢谈论,擅长写作,能弹琴,精通书画,其他技艺也样样精通。他小时候,用鸡蛋清洗白瓦片,做成郑玄的碑文,还亲手刻字。他的文章文采斐然,碑文也非常精美。当时的人都对他赞叹不已,知道他思维敏捷。
《宋书》记载:刘秀之,字道宝,从小孤儿贫穷,有志向和操守。大约十岁的时候,和孩子们在河滩上玩耍,突然有条大蛇出现,非常凶猛,大家都吓得惊叫,只有刘秀之不动。
又记载:王僧达,小时候聪明敏捷。他六七岁的时候,遇到有人打官司,他偷偷看了诉状,认为有理。等到官司的人进来,王僧达认为对方年纪小,就让他们留下,自己为他们申辩,而且背诵诉状时一字不差。
又记载:徐湛之,小时候和弟弟徐淳之一起乘车出行,牛突然奔跑,车坏了,左右的人急忙赶来。徐湛之先让其他人去救弟弟,大家都对他年纪小却很有见识感到惊讶。
又记载:蔡兴宗,字兴宗。小时候就被父亲蔡廊看重,认为他将来有出息,在给亲友的信中说:‘我的孩子四岁了,神气很足,不进入非同类的房间,不和小人交往,所以我给他取名为兴宗,字为兴宗。’
《齐书》记载:王慈,字伯宝,琅琊临沂人,是司空僧虔的儿子。八岁的时候,他的外祖父宋江夏王义恭给了他一些宝物,让他随意挑选,王慈只拿了一架素琴和一块石砚。义恭对他很满意。
又记载:傅昭,六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悲伤像成年人一样。他被外祖父抚养,十岁的时候在朱雀航卖历书,雍州刺史袁觊见到他觉得很奇特。袁觊曾经到傅昭那里去,看到傅昭读书时神色自若,表情不变。袁觊感叹说:‘这个孩子神情非凡,一定会成为杰出的人才。’
又记载:顾协的从祖,右光禄大夫张永,曾经带着他的内外孙侄到武丘山游玩,顾协年纪还小,张永抚摸着他问:‘孩子,你想玩什么?’顾协说:‘我想枕着石头,漱着流水。’张永叹息说:‘顾家会因为这个孩子而兴旺。’等到顾协长大后,喜欢学习,以精力充沛著称。
又记载: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赶田里的麻雀,他就写了一篇《黄雀赋》回家。麻雀吃掉了大半的稻谷,父亲生气要打他,看到赋文后就停止了。
《梁史》记载:沈璞,字道真,林子的儿子。小时候,神态闲雅,武帝召见了他,对他应对自如,武帝对林子说:‘这个孩子非同寻常。’刚开始任命他为南平王左常侍。
《陈书》记载:王玄规八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和兄弟三人跟着母亲投靠舅舅到临海郡,那时他十二岁。郡里的豪族刘瑱,资产巨万,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母亲因为他的兄弟年纪小,想结交强大的外援,王玄规哭着说:‘婚姻应该选择亲近的人,这是古人所重视的。怎么能随便在异地结婚,和不同的人结亲呢!’母亲被他的话感动,就停止了。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记载:辛攀,字怀远,七岁的时候,跟着父亲辛爽在京城。北地的程晓是辛爽的亲友,看到辛攀笑着说:‘犁牛生出的牛犊,就是小孩子。’辛攀回答说:‘戏弄人的亲人,这不是正派的行为。’程晓和众宾客都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
又《后赵录》记载:徐光,字季武,顿丘人。他的父亲以养牛为业。徐光小时候喜欢学习,有文学才华。十三岁的时候,嘉平年间王阳攻打顿丘,掠夺了那里,让徐光负责喂马,徐光只是写在柱子上诗赋,不亲自喂马。王阳生气,打了徐光,他整夜哭泣不止。左右的人把情况告诉了王阳,王阳叫来徐光,给了他纸笔,徐光立刻写了一篇颂文,王阳对他感到惊奇。
又《夏录》记载:吐谷浑的拾寅,是拾虔国的弟弟。小时候还是个爱哭的孩子,母亲担心他不聪明,父亲树洛对他说:‘这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即使是伯乐也看不出来,何况普通人呢!最终能够支撑我们家族的人,一定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六七岁的时候,他的器量和见识已经不一般,有人称他为神童。
《后魏书》记载:裴骏,字神驹,河东闻喜人。从小聪明伶俐,亲戚们都很看重他,称他为神驹,因此取了这个字。裴骏的侄子裴安祖小时候也很聪明,八九岁就开始跟着老师学习《诗经》,读到《鹿鸣》篇,他对哥哥说:‘鹿虽然是禽兽,得到食物还会相互呼唤,何况是人呢?’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独自吃饭。
又记载:任城王澄的儿子任城王顺,字子和。九岁的时候,拜乐安陈丰为师,一开始就背诵了王羲之的《小学篇》几千字,白天黑夜地背诵,十五天后,全部能够流畅地背诵。陈丰对他感到惊奇,告诉任城王澄说:‘我十五岁开始拜师,直到年老,耳闻目睹的,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孩子,江夏的黄童,确实是无双的。’任城王澄笑着说:‘蓝田生玉,怎么会不这样呢。’
《三国典略》记载:赵隐,字彦深,五岁的时候,母亲傅便守寡。傅对他说:‘家里贫穷,孩子又小,怎么能有所作为呢?’赵隐哭着说:‘如果上天怜悯我,我一定会报答。’十岁的时候,司徒崔光对他感到惊奇,对宾客说:‘古人说: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知道他的未来,这个孩子一定会远大的成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五-注解
幼:《说文》中解释为小,指年纪轻轻,尚未成年的意思。
孺子:《释名》中解释为婴儿开始能行走时称为孺子,孺表示弱小。
童:《释名》中解释为十五岁称为童,古时《礼》有阳童之礼。牛羊无角者称为童,山无草木也称为童,言其未冠似童。
鞭:《左传》中提到鞭打,指用鞭子打人。
贯:《左传》中提到贯耳,指用绳索穿过耳朵。
免胄:《左传》中提到秦师过周北门时,左右免胄而下,免胄指脱下头盔。
超乘:《左传》中提到超乘,指超越车马,即快速通过。
脱:《左传》中提到脱,指轻率,不谨慎。
靖国:《左传》中提到靖国,指使国家安定。
巾冠:《左传》中提到巾冠,指戴帽,成年的象征。
国老:《左传》中提到国老,指年高有德的国家重臣。
傅政:《左传》中提到傅政,指辅佐治理国家。
靖诸内而败诸外:《左传》中提到靖诸内而败诸外,指内部安定而外部失败。
少庶子:《战国策》中提到少庶子,指年轻的庶出之子,这里指甘罗。
项橐:《战国策》中提到项橐,指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孔子的学生,以七岁为孔子师而闻名。
王孙贾:《战国策》中提到王孙贾,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王孙贾。
淖齿:《战国策》中提到淖齿,指战国时期齐国的权臣。
舍人儿:《史记》中提到舍人儿,指外黄令的年轻随从。
彭越:《史记》中提到彭越,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将领。
梁地:《史记》中提到梁地,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
秀才:《汉书》中提到秀才,指有才学的人。
博士:《汉书》中提到博士,指古代的学者官职。
鞠效:《汉书》中提到鞠效,指接受审讯。
诸生:《后汉书》中提到诸生,指学习儒家经典的学生。
太学:《后汉书》中提到太学,指古代的最高学府。
辩惠:《后汉书》中提到辩惠,指聪明而有才智。
五行并下:《后汉书》中提到五行并下,指读书时同时阅读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关的书籍。
讷:《后汉书》中提到讷,指言语迟钝。
沉敏:《后汉书》中提到沉敏,指深沉而敏捷。
策杖:《后汉书》中提到策杖,指拄着拐杖。
樵薪:《后汉书》中提到樵薪,指砍柴。
赙赠:《后汉书》中提到赙赠,指赠送财物以助丧葬。
杀青简:《汉书》中提到杀青简,指在竹简上写字,杀青即晒干竹简以防止虫蛀。
薏苡:《汉书》中提到薏苡,指一种植物,古代官员马援因携带薏苡而被诬陷。
衣囊:《汉书》中提到衣囊,指官员王阳因携带衣囊而被诬陷。
和熹邓后:和熹邓后,东汉时期邓禹的孙女,邓绥的妹妹,邓太后,以贤德著称。
太夫人:太夫人,指邓绥的母亲,邓禹的妻子。
断发: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断发即剪去头发。
目冥:眼睛昏花,视力模糊。
傅记:傅记,指《史记》中的《傅说》篇,是古代史书。
京师:京师,指古代国家的首都。
黄门郎:黄门郎,古代官名,为宫廷中的近侍官。
颍川郡:颍川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陈实:陈实,东汉末年名士,字仲弓。
德星:德星,古代认为出现于天际的吉星,预示着有德行的人出现。
英才贤德:英才,指有才能的人;贤德,指有德行的人。
太祖:太祖,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孔融: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孔子的二十世孙。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指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历史事件。
妲己:妲己,商纣王的宠妃,相传为祸国殃民的妖女。
黄中通理:黄中通理,指内心善良,有道德修养。
司马朗:司马朗,字伯达,司马师的哥哥,晋朝的开国元勋。
中郎蔡邕:中郎,官名;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河内温县:河内,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温县,河内的一部分。
襄陵:襄陵,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
仆隶:仆隶,古代的奴隶。
捶楚:捶打,用鞭子或棍子打。
刘廙:刘廙,字恭嗣,东汉末年名士。
司马德操:司马德操,司马朗的弟弟,字季主,东汉末年名士。
王象:王象,字大尚,东汉末年名士。
沈友:沈友,字子正,东汉末年名士。
华歆:华歆,字子鱼,东汉末年名士。
袁术:袁术,东汉末年军阀,字公路。
诸葛亮子瞻:诸葛亮子瞻,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王戎:王戎,字玄冲,西晋时期名士。
裴楷:裴楷,字叔则,西晋时期名士。
宣武场:宣武场,古代用于军事演习的场所。
魏明帝:魏明帝,指曹叡,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王澄:王澄,字平子,西晋时期名士。
中宗太子绍:中宗太子绍,指司马绍,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司马炎的儿子。
王舒:王舒,字允之,西晋时期名士。
谢尚:谢尚,字仁祖,东晋时期名士。
韩康伯:韩康伯,字康伯,东晋时期名士。
王俭:王俭,字玄衡,南朝宋时期名士。
陈邵:陈邵,字子政,南朝宋时期名士。
谢安:谢安,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以政治才能和清高著称。
桓彝:桓彝,东晋时期名士,以识人著称。
王东海:王东海,指王导,东晋时期政治家,曾任丞相,以政治才能和道德修养闻名。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指童年时期。
神识深敏:指思维敏捷,认识深刻。
气宇条畅:指气质宏大,举止得体。
丞相王导:王导,东晋时期政治家,曾任丞相,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范宣:范宣,东晋时期人物,陈留人,以博学著称。
诗书:《诗经》和《尚书》,古代儒家经典。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古代儒家经典。
戴逵:戴逵,东晋时期人物,谯国人,以博学多才著称。
属文:指写作文章。
鼓琴:指弹奏古琴。
工书画:指擅长书画。
郑玄:郑玄,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以注释《易经》、《尚书》等经典著称。
刘秀之:刘秀之,南朝宋时期人物,字道宝,以志操著称。
大蛇:指大型的蛇,常用来比喻凶猛的事物。
王僧达:王僧达,南朝宋时期人物,以聪敏著称。
弘:指王弘,南朝宋时期政治家。
徐湛之:徐湛之,南朝宋时期人物,以仁爱著称。
蔡兴宗:蔡兴宗,南朝宋时期人物,字兴宗,以早慧著称。
王慈:王慈,南朝宋时期人物,字伯宝,琅琊临沂人,司空王僧虔之子。
义恭:义恭,南朝宋时期人物,字义恭,宋文帝刘义隆之弟。
傅昭:傅昭,南朝宋时期人物,以孝道著称。
顾协:顾协,南朝宋时期人物,以文学才华著称。
顾欢:顾欢,南朝宋时期人物,以文学才华著称。
沈璞:沈璞,南朝梁时期人物,字道真,林子少子。
武帝:指南朝梁武帝萧衍。
王玄规:王玄规,南朝陈时期人物,以忠诚著称。
刘瑱:刘瑱,南朝陈时期人物,郡土豪。
崔鸿:崔鸿,北魏时期史学家,著有《十六国春秋》。
辛攀:辛攀,北魏时期人物,字怀远。
犁牛骍犊:犁牛,指耕牛;骍犊,指小牛,比喻贤才。
徐光:徐光,北魏时期人物,字季武。
顿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王阳:王阳,北魏时期人物。
吐谷浑:吐谷浑,古代民族,活动于今青海、甘肃一带。
拾寅:拾寅,吐谷浑国君。
裴骏:裴骏,北魏时期人物,字神驹。
任城王澄:任城王澄,北魏时期人物,字子和。
乐安陈丰:乐安陈丰,北魏时期人物,以文学著称。
赵隐:赵隐,北魏时期人物,字彦深。
傅便:傅便,赵隐之母,傅姓,名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五-评注
《晋中兴书》中谢安的记载,通过桓彝的赞叹,突显了谢安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风神和智慧。‘风神秀彻’四字,不仅描绘了谢安的外貌气质,更寓意其内在的才华横溢。‘后当不减王东海’则是对其未来的高度评价,将他与古代名士王东海相提并论,可见其期望之高。
范宣的描述,‘年十岁,能诵《诗》、《书》’展示了其幼时的博学多才。‘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则是对其品德修养的赞扬,体现了他即便在受伤之际,仍能保持镇定和文雅。‘少好学,手不释卷’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勤奋好学,‘善三《礼》’则表明他在学术上的专精。
戴逵的形象塑造,‘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全面展现了其多才多艺。‘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和‘手自刻字’则体现了他的艺术天赋和勤奋。
刘秀之的故事,‘少孤贫,有志操’点明了他虽出身贫寒,却志向高远。‘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无不颠怖惊呼,秀之犹不动’则通过对比,凸显了他的镇定自若和勇敢。
王僧达的聪敏在‘幼聪敏’一句中便已点明。‘弘为州县,僧达六七岁,遇有通讼者,窃览其辞,谓为有理’和‘暗诵不失一句’则进一步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记忆力。
徐湛之的行为‘先令取弟’体现了他对兄弟的关爱和责任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则是对他小小年纪便能做出正确判断的赞赏。
蔡兴宗的记载,‘幼为父廊所重’表明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则是对他品性的赞美,‘兴宗为之名,兴宗为之字’则是对其独特个性的认可。
王慈的故事,‘八岁,外祖宋江夏王义恭施宝物,恣听所取,慈惟取素琴、石砚’展现了他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义恭善之’则是对他品行的认可。
傅昭的形象,‘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体现了他自幼便懂得孝道。‘袁觊见而奇之’和‘读书自若,神色不改’则是对他才华和定力的赞扬。
顾协的记载,‘儿正欲枕石漱流’展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顾氏兴于此子’则是对他未来成就的期许。
顾欢的《黄雀赋》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雀食稻过半,父怒将挞之,见赋乃止’也体现了他通过文学表达来影响他人的能力。
沈璞的记载,‘童孺时,神意闲审’表明他自幼便有超凡的见识和冷静的思考能力。‘武帝召见,奇璞应对’则是对他才能的认可。
王玄规的故事,‘姻不失亲,古人所重’体现了他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母感其言而止’则是对他言辞的信任。
辛攀的回答‘戏及人亲,非雅训也’显示了他的智慧和礼仪,‘晓及众宾大奇异之’则是对他反应的赞赏。
徐光的故事,‘年十三,嘉平中王阳攻顿丘,掠之,令主秣马,光但书柱为诗赋,而不亲马事’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热情和对逆境的坚持。
吐谷浑拾寅的故事,‘此儿吾家骊肩驯驹,伯乐尚不能目之,而况庸人哉!终成吾门户者,必在此子’体现了他父亲对他的期望和信任。
裴骏的记载,‘幼而聪惠,亲表异之,称为神驹,因以为字’展示了他自幼便有的聪明才智,‘鹿虽禽兽,得食相呼,而况人也’则是对他智慧的评价。
任城王澄之子顺的故事,‘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旬有五日,一皆通利’体现了他的勤奋和记忆力,‘江夏黄童,不得无双也’则是对他才能的赞誉。
赵隐的回答‘若天矜儿,大当仰报’体现了他对命运的坦然和对未来的期许,‘此儿必当远至’则是对他未来的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