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九-原文
《周书》曰:师旷见周太子晋,太子曰:’吾闻汝知人年寿,幸以告我。’师旷曰:’汝色赤白,声火声,不寿。’太子曰:’余后三年上宾於帝,汝慎无言,殃将及汝。’三年而死。
《毛诗·关雎序》曰:情发於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左传·宣上》曰:初,楚司马子良生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又《襄十八》曰: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歌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惟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也。)多死声。楚必无功。’后楚师败。
又《昭二十八年》曰: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曰:’长叔姒生男。’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不视。
《春秋演孔图》曰:伊尹大而短,赤色而髯,好俯而下声。
《家语》曰: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对曰:’非但为生离别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恒山之鸟生四子,羽翼既成,将分於四海,其母悲鸣送之,哀声有似於此。’孔子使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诀。’子曰:’回也,善於识矣。’
《史记》曰:初,楚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商臣,蜂目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之。’王弗听。
又《秦始皇本纪》曰:大梁人尉缭曰:’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鸟喙,鹰呼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战国策》曰: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为质於齐。怀王薨,太子辞於齐王,齐王曰:’与我地五百里则归子。’太子曰:’臣今有傅,请问傅。’傅曰:’献之。’齐归太子。太子归即位,齐使来求地,上柱国子良曰:’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齐,而弗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结约诸侯矣。’
《后汉书》曰:卢植字子幹,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东观汉记》曰:更始纳赵萌女为后,有宠,遂委政於萌,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群臣欲言事,辄醉不能见。时不得已,乃令侍中坐帷内与语,诸将识非更始声,出皆怨之。
华峤《后汉书》曰:何熙字孟孙,少有大志,身长八尺五寸,体貌魁梧,善仪容。举孝廉,为谒者,赞拜殿中,音动左右。
《江表传》曰:关羽欲袭鲁肃,甘宁与羽俱会益阳。濑浅,将渡,宁有所约,令羽遥闻之,曰:’此甘宁声也。’遂不敢渡。
王隐《晋书》曰:王褒少立操尚,非礼不动,音声清高,辞气雅正。
《汉晋春秋》曰:王敦为扬州刺史,潘滔曰:’处冲蜂目已露,但豺声未发,今树之江外,是见贼也。’
《梁书》曰:吕僧珍字玄瑜,东平范人也。始童儿时,从师学,有相工历观诸生,指僧珎谓博士曰:’此人有奇声,封侯相也。’
《梁太清实录》曰:中宗讳绎,字世诚,高祖第七子也。既长而壮,聪明博涉,殆谓生知,声若撞锺,辩如河泻。
《越绝书》曰:越栖会稽,行成於吴,引兵而去。勾践将降吴,吴王许之,子胥大怒,声若哮虎,曰:’此越未战而服,天以赐吴,其可逆天乎!臣惟君王急制之。’吴王不听。
《庄子》曰:曾子居卫,缊袍无表,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屣而歌《商颂》,声若出金石。
《贾谊书》曰:豫让衅面变容,吞炭变声,必执襄子,一夕而五易处。
《风俗通》曰:声所以五者,系五行也;音以八者,系八风也。
《新序》曰:原宪见子贡曳杖行歌,声若金石。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仪貌魁梧,身长八尺,音声如锺,当时以为准的。
《裴楷别传》曰:贾充等治法律,楷亦参典其事。事毕,诏专读奏平章当否,楷善能讽诵,音声解畅,执刑书,穆若清咏焉。
《异苑》曰:陈思王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道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襟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梵唱皆植依拟所造。
《项氏始学篇注》曰:有龙渊者,桓灵时善相人也,於听音声尤妙。二千石相者,龙渊下床赞之;令长,起侍赞之;自六百石以下,皆坐而言之。先相张济,当以财得三公。济常依渊以观,视有相者辄往求之。会解渎侯往相,至门问:’当有至相,何忧贫乎?’侯去,渊谓济:’可厚事之。’济遂往,尽为偿债,别数百万修居业。桓帝崩,无嗣,解渎侯入为天子,而济遂至司空。
《世说》曰:蔡司徒说,在洛阳见陆机兄弟住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龙为人文弱可受,士衡长七尺馀,声作锺声,言多慷慨。
又曰:杜预为荆州刺史镇襄阳。时有宴集大醉,辄闭斋独眠,不听人前后。常醉,闻斋中呕吐,其声甚若,莫不侧足悚懆。有一小吏便开户看之,正见床上有大蛇垂头床边吐,都不见人。
《语林》曰:胡广本姓黄,五月生,父母置瓮中投之於江流。下闻有小儿啼声,往取,因以为子,遂登三司。广后不治本亲服,世以吻讥。
又曰:王武子葬夕,孙子荆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灵坐曰:’卿好我作驴鸣,今为卿作驴鸣。’因作驴鸣,似真声,宾客莫不笑。
孙闻笑,顾谓曰:’诸君不死,令王武子死。’宾客莫不皆怒。
又曰:董仲道常在客宿,与王孙隔,共语同行。
人曰:’此人行,必为乱。’后果为乱阶。
○色
《说文》曰:皙,人色白也,皤,老人色也。
《韩诗外传》曰:闵子始见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其故。
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闻夫子切磋之教,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旂,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是以有菜色。今被夫子之文,出见羽盖龙旂,视如粪土,是以有刍豢之色。’
《尚书大传》曰:撞钟,衰蕤宾在外者皆金声,在内者皆玉色。
《礼记·表记》曰:是故君子縗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
又曰: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又曰:《玉藻》曰:’立容德,色容庄。’
又曰:盛气阗实阳休,玉色。(言身中气盛,阗蒲若阳气之休,物王色,言不变也。)
又《文王世子》曰:文王之为世子也,朝於王季日三。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也。
《左传·僖上》曰:齐桓公与蔡姬乘舟於囿,荡舟。
公惧,变色。
又《定十四》曰:卫太子蒯聩谓戏阳速曰:’从我而朝少君,少君见我,我顾,乃杀之。’
速曰:’诺。’乃朝夫人。
夫人见太子,太子三顾,速不进。
夫人见其色,啼而走曰:’蒯聩将杀余。'(见太子色变,知其欲杀己。)
又《哀上》曰:肉食者无墨。(墨气色下。)
《公羊传·桓公》曰:宋督杀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存,则殇公不可得杀。
於是先攻孔父,杀之皆死。
孔父正色立於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於其君,孔父可谓义形於色矣。
《论语·公冶长》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又《阳货》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又曰: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何如?’子曰:’忠矣。’
又《乡党》曰: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
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上如揖,下如授。
勃如战色,足蹜々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愉愉,颜色和。)
又曰:色思温,貌思恭。
又曰: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颜色不善则失之。)
又《阳货》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又《颜渊》曰: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宪问》曰:贤者辟世,(世主莫得而臣。)其次辟地,(去乱国,适理蚌拢)其次辟色,(色斯举矣。)其次辟言。(有恶言乃去。)
《汉书》曰:李广出右北平,胡急击,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
会暮,吏士无人色。(言惧甚也。)
又曰:李陵降,边塞以闻,上欲陵战死,召陵毋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又曰:汲黯好游侠,任气节,行修洁。
其谏,犯主之颜色。
常慕袁盎之为人。
上方招文学儒者,黯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魏氏春秋》曰:嵇康寓居河内,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同。)
《魏志》曰:夏侯玄格量弘济,临斩颜色不变,举动自若。
《续晋阳秋》曰:刘毅至黑,时人谓之铁色。
又曰:初,太宗诸子继夭,乃令扈谦卜,云后房有一女当诞二男。
帝乃召相者,示诸宠妾,皆曰非其人。
又示诸妇,时织坊中有一人,形长色黑,宫人谓之昆仑。
至,相者惊曰:’此其人也。’
帝以大计幸之,生烈宗也。
《前秦录》曰:苻坚举国伐晋,登城而望晋军,见部伍齐整,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怃然有惧色。
《后赵录》曰:延熙玄年,石虎遣丞相郭殷持节入,废弘为海阳王。
弘安步就车,容色自若,百官莫不流涕。
《春秋后语》曰:魏文侯谋事而当,群臣莫之逮者。(逮,及也。)
朝而喜色,吴起进曰:’昔楚庄王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君有忧色何也?’
庄王曰:’吾闻诸侯择师,王者择友,霸者自足,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议於朝,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於亡乎?(几,近。)吾是以忧色。’
《山海经》曰:不死民,为人黑色,寿考,不死。
《郭子别传》曰:林宗秀立高峙,詹然渊渟。
蔡伯喈告卢子幹、马日磾曰:’为天下作碑铭多矣,未尝不有惭色,惟郭先生碑颂,无愧色耳。’
《列仙传》曰:桂父象林人色,时白、时黄、时赤。
《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女適裴氏,用匮,女为贷钱一万,久而不还。
女归,戎色不悦。
遽还钱,乃怿。
《濑乡记》曰:老子为人,黄色美眉。
《孙卿子》曰:皋陶之色如削瓜。
《燕丹子》曰:荆轲入秦,秦王陛戟而见燕使,锺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秦武阳大恐,面如死灰色。
《郭子》曰:卢志於众中问陆士衡:’陆抗是卿何物?’答曰:’如卿於卢毓。’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於此?彼或有不知。’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识者!’疑两陆优劣,谢安以此定之。
《世说》曰:石崇要王敦入学戏,见颜渊像,石叹曰:’若与人同昇孔子堂,去人何必有间?’王曰:’子贡去卿差近?’石正色曰:’士处世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瓮牖语人?’
○影
《尚书·大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东观汉记》曰:西羌祖爰剑为秦所奴隶,而亡藏岩穴中,见焚,有影象如虎,为蔽火,得不死。诸羌以为神,推以为豪。
《魏略》曰:何晏性自喜,行步顾影。
《山海经》曰:寿麻之国,正立无影,疾呼无响。(郭璞注曰:’言其形气有异于人。’)
又曰:长留山,神白帝少昊居之。主司反影。(日西入则反影东照,言司察之也。)
《孙卿子》曰:夏首之南有人曰涓蜀梁,其人愚,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仰见其发,以为立魅,倍道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卒。
《庄子》曰: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足举逾数而迹逾多,走逾疾而影不离。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又曰:罔两问影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影曰:’吾有待而然者耶?'(罔两,影外之微阴也。)
《太玄经》曰:老子行则灭迹,立则隐影。
《风俗通》曰:陈留有富室,公年九十无子,取田家为妇,一交接而死。后生男,其女诬其淫佚有儿。争财,数年不能决。丞相邴吉曰:’吾闻老公子不耐寒,又无影。’时岁八月,取同岁小儿解衣裸之,此儿独言寒。又日中独无影。大小叹息,因与其财。
《抱朴子》曰:韩终丹久服,立日中无影。
《列仙传》曰:河间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见玄俗,玄俗无影。王呼着日中,实无影。
《地镜图》曰:人行日月中无影者,神仙人也。与虚合体,故居日月中无影。履霜无迹,火中无影也。
○迹
《史记》曰:姜嫄为帝喾卸晰,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践之,而身动如孕。期月而生后稷,故《诗》曰:’履帝武敏歆。'(武,迹也。)
王子年《拾遗》曰:石崇筛沉水之香如麋末,布置席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即赐真珠百琲,若有迹者,便节其饮食,令体轻弱。故中国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
又曰:燕王时广延之国献善舞者二人,王设麟文之席,散荃芜之香,使二人舞其上。弥日无迹,体轻故也。
《述征记》曰:齐有龙盘山,上有大脚,姜嫄所履迹。
盛弘之《荆州记》曰:零陵县石上有夸父迹。
又曰:湘东阴山县北数十里有武阳、龙靡二山,上悉生松柏美木。龙靡山有盘石,石上有仙人迹及龙迹。傅云昔仙人游此二山,常税驾此石。又於其所得仙人遗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九-译文
《周书》记载:师旷见到周太子晋,太子说:‘我听说你知道人的寿命,希望你能告诉我。’师旷说:‘你脸色赤白,声音如火一般,寿命不长。’太子说:‘我将在三年后成为天上的宾客,你千万不要说话,否则灾祸会降临到你身上。’三年后太子去世。
《毛诗·关雎序》说:情感从内心产生,所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形成一定的旋律,就称为音乐。
《左传·宣上》说:起初,楚国的司马子良生下越椒。子文说:‘一定要杀了他。这个孩子,外表像熊虎,声音像豺狼,不杀掉,必将毁灭若敖氏。’谚语说:狼崽子有野心,这简直就是狼,怎么可以养它呢?
《左传·襄十八》又说:晋国人听说有楚军,师旷说:‘没关系。我刚才唱了北风,又唱了南风。南风不强劲,(唱咏八风,南风音量小,所以说不竞。只有唱南北风的人,才能听到晋国和楚国的声音。)有很多哀伤的声音。楚国必定不会成功。’后来楚军战败。
《左传·昭二十八年》说:伯石刚出生时,子容的母亲去拜访姑姑,说:‘长叔姒生了个男孩。’姑姑看了他,走到堂上,听到他的声音就回来了,说:‘这是豺狼的声音。狼崽子有野心,不是好兆头,羊舌氏必将灭亡。’于是不再看他。
《春秋演孔图》说:伊尹身材高大而短小,皮肤赤红,有胡须,喜欢低头低声说话。
《家语》说:孔子在卫国时,天刚蒙蒙亮就起床,颜回陪在旁边,听到哭声非常悲伤。孔子问:‘颜回,你知道这是谁在哭吗?’颜回回答说:‘不只是因为生离死别。’孔子问:‘你怎么知道呢?’颜回说:‘我听说恒山的鸟生了四个孩子,翅膀已经长成,将要分散到四海,它们的母亲悲伤地送它们走,声音有像这样的悲伤。’孔子派人去问哭的人,果然是:‘父亲去世,家里贫穷,卖儿子来安葬,与他们永别。’孔子说:‘颜回,你很会识别声音啊。’
《史记》说:起初,楚成王打算让商臣做太子,对令尹子上说:‘商臣,眼睛像蜂一样,声音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他为太子。’成王没有听。
《秦始皇本纪》说:大梁人尉缭说:‘秦王身材高大,眼睛长,嘴巴像鸟喙,声音像鹰鸣豺叫,少恩惠,心肠像虎狼。’
《战国策》说: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怀王去世后,太子向齐王辞行,齐王说:‘如果你给我五百里土地,我就让你回去。’太子说:‘我现在有师傅,请问师傅。’师傅说:‘献上。’齐王就把太子送回了。
《后汉书》说:卢植字子幹,身高八尺二寸,声音像钟声。
《东观汉记》说:更始帝纳赵萌的女儿为皇后,宠爱她,于是把政事交给赵萌,日夜在后宫与女人饮酒作乐,群臣想要进言,他却醉酒不能见。有时不得已,才让侍中坐在帷幕后与他说话,将领们认出不是更始帝的声音,出去后都怨恨他。
华峤的《后汉书》说:何熙字孟孙,年轻时就很有大志,身高八尺五寸,体貌魁梧,善于打扮。他考中孝廉,做了谒者,在殿中赞拜,声音震动左右。
《江表传》说:关羽想要袭击鲁肃,甘宁和关羽一起在益阳会合。水浅,准备渡河,甘宁有所约定,让关羽远远听到他的声音,说:‘这是甘宁的声音。’于是关羽不敢渡河。
王隐的《晋书》说:王褒年轻时就立下高远的志向,非礼不行动,声音清高,言辞文雅。
《汉晋春秋》说:王敦做扬州刺史时,潘滔说:‘王敦的眼睛像蜂一样,野心已经显露,只是声音像豺狼还没有发作,现在把他安排在江外,这是在暴露敌人。’
《梁书》说:吕僧珍字玄瑜,是东平人。他小时候跟老师学习,有相面的人看过学生们,指着僧珍对博士说:‘这个人有奇特的声线,将来会封侯拜相。’
《梁太清实录》说:中宗萧绎,字世诚,是高祖的第七个儿子。长大后身体强壮,聪明博学,几乎可以说是天生就知道,声音像撞钟,辩论如河水倾泻。
《越绝书》说:越王勾践驻扎在会稽,向吴国求和,带着军队离开。勾践准备投降吴国,吴王答应了,伍子胥非常愤怒,声音像老虎咆哮,说:‘越国还没打仗就投降了,这是天意把越国赐给了吴国,怎么能违背天意呢!我只希望君王赶快制止它。’吴王没有听。
《庄子》说:曾子住在卫国,穿着破棉袄,外面没有布,三天不生火,十年不缝衣服,正戴帽子时帽带断了,拉衣襟时肘部露出来,穿鞋时脚后跟露出来,拖着鞋子唱《商颂》,声音像金石一样。
《贾谊书》说:豫让割面改变容貌,吞炭改变声音,一定要杀死智伯,一夜之间换了好几次地方。
《风俗通》说:声音之所以有五种,是因为与五行有关;音乐之所以有八种,是因为与八风有关。
《新序》说:原宪看到子贡拄着拐杖唱歌,声音像金石。
《郭林宗别传》说:郭林宗身材魁梧,身高八尺,声音像钟声,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标准。
《裴楷别传》说:贾充等人处理法律事务,裴楷也参与其中。事情结束后,皇帝下诏专门让他阅读奏章,评判是否得当。裴楷擅长讽诵,声音流畅,拿着刑书,声音就像清脆的歌唱。
《异苑》说:陈思王曹植曾经登上鱼山,来到东阿,忽然听到山洞里有念经的声音,声音清亮深远,山谷中回响,给人一种灵气,曹植不由自主地整理衣襟,表示敬意,就有了归隐的念头,于是效仿这个声音,现在的梵音都是根据他所创造的。
《项氏始学篇注》说:有个人叫龙渊,是汉桓帝时期擅长相面的人,听声音尤其奇妙。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来相面时,龙渊会下床迎接;令长级别的官员,龙渊会起身侍候;六百石以下的官员,都坐着与他交谈。先前的相面人张济,将因财富得到三公之位。张济常常依靠龙渊观察,看到有相面的人就会去请教。正巧解渎侯来相面,到门口问:‘应该有相面的人来了,为什么还担心贫穷呢?’解渎侯离开后,龙渊对张济说:‘你可以好好对待他。’张济就去,不仅偿还了债务,还另外给了数百万修葺住宅。
《世说》说:蔡司徒在洛阳见到陆机兄弟住在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在东头,士衡住在西头。士龙文弱可人,士衡身高七尺多,声音像钟声,说话很多慷慨激昂。
《世说》又说:杜预做荆州刺史镇守襄阳。有一次宴会后喝得大醉,就关起门来独自睡觉,不听别人进出。他经常醉酒,听到房间里有呕吐的声音,声音非常凄厉,没有人不感到恐惧。有一个小吏就打开门看,正看到床上有一条大蛇垂头在床边呕吐,却看不到人。
《语林》说:胡广原本姓黄,五月份出生,父母把他放在瓮里扔到江里。江里听到有小孩的哭声,有人去取,于是把他当作儿子养大,后来官至三司。胡广后来不照顾亲生父母,世人用这个来讥讽他。
又有一天:王武子下葬的那天晚上,孙子荆非常悲伤地为他哭泣,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流泪。哭完后,他朝着灵柩说:‘你生前喜欢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个。’于是他学起了驴叫,声音逼真,宾客们没有一个不笑的。孙子荆听到笑声,回头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都还活着,却让王武子死了。’宾客们都非常生气。
又有一天:董仲道常常在客人家住宿,和王孙住得很近,一起说话同行。有人说:‘这个人走路的样子,一定会惹是生非。’结果他后来真的做了乱事。
《说文》说:皙,是指人的脸色白皙,皤,是指老人的脸色。
《韩诗外传》说:闵子马初次见到孔子时,脸色很苍白,后来又有吃粗食和吃精食后的脸色。子贡问他原因。闵子马说:‘我从芦苇丛中出来,进入孔子的门下,听到孔子切磋学问,我私下里很喜欢。出去看到贵族的车盖和旗帜,我也很喜欢。这两者互相冲突在我的心里,所以脸色苍白。现在我受到孔子的教诲,出去看到贵族的车盖和旗帜,看待它们就像粪土一样,所以脸色变得很红润。’
《尚书大传》说:撞钟时,在外面的人都是金声,在里面的人都是玉色。
《礼记·表记》说:因此君子穿着丧服时就有哀伤的表情,穿着礼服就有恭敬的表情,穿着铠甲就有不可辱的表情。
又《礼记》说:君子对人不会失去颜色,对人不会失去口德。
又《礼记·玉藻》说:‘站立时要保持端庄的仪态,脸色要庄重。’
又《礼记·文王世子》说:文王作为世子时,每天早上都要去朝见王季三次。如果有什么不妥,宫中的内臣就会告诉文王,文王就会表现出忧虑的表情,走路时不能保持平稳的步伐。
《左传·僖公上》说:齐桓公和蔡姬在囿中划船,蔡姬故意摇晃船。桓公害怕,脸色都变了。
《左传·定公十四年》说:卫太子蒯聩对戏阳速说:‘跟我去朝见少君,少君见到我,我就回头杀了他。’速说:‘好。’于是他们去朝见夫人。夫人见到太子,太子回头看了三次,速没有上前。夫人看到太子的表情,哭着跑开说:‘蒯聩要杀我。’(看到太子的表情变化,知道他想要杀自己。)
《左传·哀公上》说:吃肉的人没有墨色。(墨色是指脸色阴暗。)
《公羊传·桓公》说:宋督杀了宋国的国君和夷及其大夫孔父。孔父如果还在,殇公就不可能被杀。于是先攻击孔父,杀了他之后,所有人都死了。孔父在朝堂上正色站立,没有人敢冒犯他的君主,孔父可以说是义形于色了。
《论语·公冶长》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色、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
《论语·阳货》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色,很少见有仁德的人。
《论语·阳货》说: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没有喜悦的表情;三次被罢免,没有愤怒的表情。怎么样?’孔子说:‘忠诚。’
《论语·乡党》说:站立时不站在门中间,走路时不踩门槛。经过座位时,脸色变得严肃。屏住呼吸,好像要停止呼吸一样。出去时,降下一级台阶,展示出愉快的表情,心情愉快。上台阶时像作揖,下台阶时像授物。严肃得像是在战斗,脚步沉重,好像在行走。
《论语·乡党》说:颜色温和,外貌恭敬。
《论语·乡党》说:在车里不回头,不急促说话,不亲自指指点点。脸色不善就失去了礼貌。
《论语·阳货》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软弱,就像小偷一样。
《论语·颜渊》说:子张问:‘士怎样才算通达呢?’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中必定有名声,在家族中必定有名声。’孔子说:‘你说的那种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性格直率而喜欢正义,善于观察言语和脸色,考虑如何谦卑待人。你说的那种名声,是表面上取悦仁德而实际上行为背离,自以为做得很好。’
《论语·宪问》说:贤者避世(世主莫得而臣),其次避地(离开乱国,去到理顺的地方),其次避色(脸色不善就离开),其次避言(有恶言就离开)。
《汉书》说:李广出右北平,胡人紧急攻击,箭矢如雨,汉兵死伤过半。到了傍晚,士兵们脸色惨白(表示非常害怕)。
《汉书》说:李陵投降,边境上报,皇帝想要李陵战死,召见李陵,没有带他的妻子,让相士观察他,他没有死亡的表情。
《汉书》说:汲黯喜欢游侠,任气节,行为端正。他进谏时,触犯了皇帝的颜色。他常常羡慕袁盎的为人。皇帝当时在招揽文学儒者,汲黯说:‘陛下内心有很多欲望,表面却施行仁义,怎么想要效仿唐、虞的治理呢?’皇帝生气,脸色变了,退朝。公卿们都为汲黯感到害怕。
《魏氏春秋》说:嵇康住在河内,和他交往的人从未见过他喜怒的表情。(《世说新语》也有记载。)
《魏志》说:夏侯玄度量宏大,临刑时脸色不变,举止自如。
《续晋阳秋》说:刘毅脸色黑,当时的人称他为铁色。
《续晋阳秋》说:起初,太宗的孩子们都早逝,于是让扈谦占卜,说后宫中有一个女人将生下两个男孩。皇帝于是召来相士,给他看所有的宠妃,都说不是那个人。又给其他妇女看,当时织坊中有一个女人,身材修长,脸色黑,宫人称之为昆仑。相士看到她后惊讶地说:‘这个人就是了。’皇帝因为重大的事情而对她很满意,生下了烈宗。
《前秦录》说:苻坚举全国之力攻打晋国,登上城墙望晋军,看到军队阵容整齐,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人形,他心中感到害怕,脸色都有所变化。
《后赵录》说:延熙玄年,石虎派遣丞相郭殷带着符节进入,废黜了弘为海阳王。弘步行到车上,脸色自若,百官无不流泪。
《春秋后语》说:魏文侯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上朝时他露出喜悦的表情,吴起进言说:‘从前楚庄王朝见时露出忧虑的表情,申公巫臣问他:“君主为什么露出忧虑的表情?”庄王说:“我听说诸侯选择老师,王者选择朋友,霸者自足,而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我,我国大概要灭亡了吧?(几,近。)我因此露出忧虑的表情。”’
《山海经》说:不死民,脸色黑,寿命长,不会死。
《郭子别传》说:林宗秀站立得很高,深沉如渊。蔡伯喈告诉卢子幹、马日磾说:‘为天下人写碑铭很多了,从未不感到惭愧,只有郭先生的碑文,无愧于心。’
《列仙传》说:桂父像林人,脸色时而白,时而黄,时而红。
《竹林七贤论》说:王戎的女儿嫁给裴氏,用钱很吝啬,女儿向别人借钱一万,久久不还。女儿回来,王戎脸色不悦。女儿立刻还了钱,王戎才高兴。
《濑乡记》说:老子脸色黄,眉毛好看。
《孙卿子》说:皋陶的脸色像削好的瓜。
《燕丹子》说:荆轲进入秦国,秦王手持戟迎接燕国的使者,鼓乐齐鸣,群臣都高呼万岁,秦武阳非常害怕,脸色像死灰色。
《郭子》说:卢志在众人中问陆士衡:‘陆抗是你什么人?’陆士衡回答说:‘就像你与卢毓的关系。’士龙(陆机)脸色都变了。出门后,他对哥哥说:‘怎么会这样?或许他真的不知道。’陆士衡严肃地说:‘我的父亲和祖父名扬四海,怎么会有人不知道呢!’人们怀疑陆抗和陆机的优劣,谢安用这个来决定他们的高下。
《世说》说:石崇邀请王敦进入他的学堂进行玩笑,看到颜渊的画像,石崇叹息说:‘如果与别人一起进入孔子的殿堂,又何必在意彼此之间的差距呢?’王敦说:‘子贡与你相比怎么样?’石崇严肃地说:‘士人处世应当让身体和名声都得到安宁,何必用破瓮的窗户来对人说话呢?’
《尚书·大禹谟》说:遵循善行会得到吉祥,违背善行则会遭遇凶险,就像影子和回声一样。
《东观汉记》说:西羌的祖先爰剑被秦国人俘虏,逃到藏匿的山洞中,看到火光,有像虎的影子为他遮挡火光,因此幸免于难。诸羌人认为这是神迹,推举他为领袖。
《魏略》说:何晏性格自满,走路时总是回头看自己的影子。
《山海经》说:寿麻国的人站立时没有影子,大声呼喊也没有回声。(郭璞注解说:这说明他们的形态和气息与常人不同。)又说:长留山上,神白帝少昊居住在那里,主管反影。(太阳西下时,影子就会向东反射,这是指它负责监察的意思。)
《孙卿子》说:夏首之南有一个叫涓蜀梁的人,他是个愚蠢的人,晚上走路时低头看到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鬼;抬头看到自己的头发,以为是立魅,因此慌忙逃跑。等回到家,他吓得昏厥,最后死了。
《庄子》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于是跑开,但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却始终不离开。他以为自己跑得还不够快,就继续奔跑,直到筋疲力尽而死。他不知道可以躲到阴影中让影子消失,静下来可以让脚印停止。
《庄子》又说:影子问它的影子说:‘以前你走,现在你停;以前你坐,现在你起。你怎么没有固定的操守呢?’影子说:‘难道是我有依赖才这样的吗?’(影子外边的微阴叫做罔两。)
《太玄经》说:老子行走时消失痕迹,站立时隐藏影子。
《风俗通》说:陈留有一个富户,他九十岁了还没有儿子,就娶了一个农家女子为妻,第一次同房就死了。后来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女儿诬陷他淫乱有私生子。争夺财产,多年无法解决。丞相邴吉说:‘我听说老人不耐寒,又没有影子。’当时是八月,他让人把同岁的孩子脱光衣服,这个孩子说冷。在正午时,这个孩子也没有影子。大家感叹不已,于是把财产给了他。
《抱朴子》说:韩终丹长期服用丹药,站在太阳下没有影子。
《列仙传》说:河间王家的老舍人自称他的父亲曾经见过玄俗,玄俗没有影子。王把他叫到太阳下,确实没有影子。
《地镜图》说:人在日月下没有影子的人,是仙人。与虚空合为一体,所以住在日月下没有影子。脚下无霜迹,火中无影子。
《史记》说:姜嫄为帝喾卸晰,出去野外看到巨人的脚印,心中欢喜地踩了上去,身体就像怀孕一样动。一个月后生下了后稷,所以《诗经》中说:‘踩着帝王的脚印,心中欢喜。’(武,脚印。)
王子年《拾遗》说:石崇把沉水香筛成麋鹿末的样子,铺在席子上,让所爱的人踩在上面,没有留下脚印的人就赐予一百颗珍珠,如果留下了脚印,就限制他的饮食,让他身体变得虚弱。所以中国有句俗语说:‘你不是细骨轻躯,怎么会有百颗珍珠呢?’
《拾遗》又说:燕王时,广延国献上了两个擅长舞蹈的人,燕王设下有麒麟花纹的席子,撒上荃芜香,让这两个人在上面跳舞。整天都没有留下脚印,因为他们身体轻盈。
《述征记》说:齐国有龙盘山,山上有一个大脚印,是姜嫄踩的。
盛弘之《荆州记》说:零陵县有一块石头上有夸父的脚印。
《荆州记》又说:湘东阴山县北边几十里有武阳、龙靡两座山,山上长满了松柏等美木。龙靡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仙人的脚印和龙的脚印。传说过去仙人常在这里游玩,经常在这里停车。还有仙人留下的诗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九-注解
师旷: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乐师,以精通音乐和占卜著称。
太子晋:太子晋,指周太子,因早逝,故称。
色赤白:脸色红白,形容面色不佳。
声火声:声音如火,形容声音高亢、尖锐。
不寿:寿命不长。
情发於中:情感发自内心。
形于声: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声成文:声音形成有组织的旋律。
谓之音:称之为音乐。
熊虎之状:像熊和虎一样的样子,形容凶猛。
豺狼之声:像豺狼一样的声音,形容声音凶狠。
狼子野心:比喻人心狠毒,野心勃勃。
南风不竞:南风不强,比喻形势不利。
歌咏八风:歌唱八种风,这里指南北风。
伯石:伯石,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子容:子容,伯石的母亲。
伊尹:伊尹,商汤的贤臣,辅佐商汤建立商朝。
大而短:身材高大而短。
赤色而髯:脸色红润,有胡须。
好俯而下声:喜欢低头低声说话。
恒山之鸟:恒山上的鸟,这里比喻人。
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诀: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卖子葬父,与之永别。
蜂目豺声:眼睛像蜂一样,声音像豺狼一样,形容人凶狠。
隆准:高鼻梁。
长目鸟喙:长眼睛,鸟一样的喙,形容人长相奇特。
鹰呼豺声:像鹰一样叫,像豺狼一样叫,形容声音凶猛。
少恩而虎狼心:对人少有恩情,心肠如虎狼一样狠毒。
玉声:玉器发出的声音,这里指高贵的声音。
万乘之齐: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指强大的齐国。
地五百里:五百里的土地。
恒山:恒山,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
音声如钟:声音像钟声一样洪亮。
侍中:官职名,指皇帝的近臣。
委政於萌:把政事委托给赵萌。
后庭:后宫,指皇帝的住所。
侍中坐帷内与语:侍中坐在帷帐内与(皇帝)交谈。
识:识别,理解。
蜂目已露:眼睛像蜂一样,比喻野心已经显露。
豺声未发:声音像豺狼一样,但尚未发出,比喻野心尚未表现出来。
树之江外:把他安置在江外,指远离朝廷。
见贼:暴露自己。
奇声:奇特的声音,这里指有才华的声音。
声若撞锺:声音像撞钟一样洪亮。
辩如河泻:辩论像河水一样流畅。
声若哮虎:声音像老虎吼叫一样。
天以赐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
逆天:违背天意。
曾子:曾子,孔子的弟子。
缊袍无表:破旧的棉袄没有面子。
正冠而缨绝:整理帽子而帽带断了。
捉衿而肘见:拉起衣襟而肘部露出来。
纳履而踵决:穿上鞋而脚跟裂开了。
曳屣而歌《商颂》:拖着鞋子唱《商颂》。
声若出金石:声音像金石一样响亮。
吞炭变声:吞炭使声音改变。
必执襄子:一定要捉拿赵襄子。
一夕而五易处:一个晚上换五个地方。
系五行:与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关。
系八风:与八风(东南西北中,加上四季风)有关。
声若金石:声音像金石一样响亮。
准的:标准,典范。
讽诵:背诵。
解畅:解释得清楚流畅。
穆若清咏:宁静而像清唱一样。
梵唱:佛教的唱诵。
龙渊:龙渊,古代著名相士。
二千石相者:二千石级别的官员。
令长:县令。
六百石以下:六百石以下的官员。
相者:相士,指占卜的人。
解渎侯:解渎侯,指解渎侯国的侯爵。
三公:古代官职,指宰相、御史大夫、太尉。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
士龙:士龙即陆云,陆机的弟弟。
士衡:陆机兄弟中的哥哥。
锺声:钟声,指洪亮的声音。
慷慨:情绪激昂。
呕吐:吐出食物。
大蛇垂头床边吐:大蛇垂头在床边吐出东西。
吻讥:嘲笑。
三司:古代官职,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本亲服:本来的亲族关系。
登三司:担任三司的官职。
王武子:王武子,古代人物,具体身份不详,文中可能指某位有地位的人。
孙子荆:孙子荆,古代人物,文中可能指王武子的孙子,因悲痛而哭泣。
宾客:宾客,指参加葬礼的客人。
卿:卿,古代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你”或“先生”。
驴鸣:驴鸣,指模仿驴叫声。
色:色,指人的脸色或表情,有时也指色彩。
皙:皙,肤色白皙。
皤:皤,指老年人的肤色。
菜色:菜色,指因营养不良而脸色苍白。
刍豢之色:刍豢之色,指因吃得好而脸色红润。
衰蕤宾:衰蕤宾,指古代的一种乐器。
金声:金声,指钟声。
玉色:玉色,指玉石的颜色,也比喻人的脸色或品质纯净。
縗绖:縗绖,指丧服。
端冕:端冕,指古代的礼帽。
甲胄:甲胄,指古代的盔甲。
内竖:内竖,指宫廷中的小太监。
羽盖龙旂:羽盖龙旂,指古代皇帝的车盖。
刍豢:刍豢,指喂养牲畜。
玉藻:玉藻,古代的一种礼器。
阗实阳休:阗实阳休,指身体内的阳气充沛。
文王: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建立者之一。
僖上:僖上,指《左传》中的僖公上篇。
齐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蔡姬:蔡姬,春秋时期蔡国的公主。
囿:囿,指园林。
肉食者:肉食者,指富贵之人。
墨气:墨气,指面色暗淡。
宋督:宋督,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
孔父:孔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父嘉。
令尹子文:令尹子文,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子张:子张,孔子弟子之一。
令尹:令尹,古代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少君:少君,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太子:太子,指王位继承者。
戏阳速:戏阳速,春秋时期的人物。
夫人:夫人,指太子妃。
李广:李广,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
胡: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李陵:李陵,西汉时期的将领。
汲黯:汲黯,西汉时期的官员。
唐、虞:唐、虞,指古代的唐尧和虞舜,常用来比喻理想的政治。
嵇康:嵇康,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
夏侯玄:夏侯玄,三国时期的官员。
刘毅:刘毅,东晋时期的官员。
太宗: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扈谦:扈谦,古代占卜者。
大计:大计,指重要的计划。
烈宗:烈宗,指南朝宋的皇帝刘裕。
苻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
八公山:八公山,位于安徽省。
石虎:石虎,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
郭殷:郭殷,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官员。
弘:弘,指后赵的皇帝石弘。
魏文侯: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吴起:吴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
申公巫臣:申公巫臣,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庄王:庄王,指楚庄王。
不穀:不穀,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词。
不肖:不肖,指不贤,没有才能。
林宗秀:林宗秀,古代人物。
卢子幹:卢子幹,古代人物。
马日磾:马日磾,古代人物。
碑铭:碑铭,指刻在碑上的文字。
桂父:桂父,古代人物。
象林人:象林人,古代人物。
王戎:王戎,三国时期的官员。
裴氏:裴氏,古代姓氏。
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皋陶:皋陶,古代人物。
荆轲:荆轲,战国时期的刺客。
秦王:秦王,指秦王政,即秦始皇。
锺鼓:锺鼓,古代乐器,用于音乐和仪式。
郭子:《郭子》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个篇章,记载了当时士人的言行和趣事。
卢志:卢志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才学著称。
陆士衡:陆士衡即陆机,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与陆云、陆游并称‘三陆’。
陆抗:陆抗是陆机的哥哥,也是东晋时期的将领。
卢毓:卢毓是卢志的父亲,也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谢安:谢安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政治才干和文学成就著称。
石崇:石崇是西晋时期的富豪,以豪奢著称。
王敦:王敦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勇猛著称。
颜渊: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以口才著称。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以注释《山海经》著称。
影:影,指物体的影子,这里指人的影子。
尚书·大禹谟:《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大禹谟》是其中的一篇。
西羌:西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爰剑:爰剑是西羌的祖先。
焚:焚,指火。
影象:影象,指影子形成的形象。
诸羌:诸羌,指多个羌族。
豪:豪,指首领。
何晏:何晏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以清谈著称。
寿麻之国:寿麻之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个国家。
白帝少昊:白帝少昊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祇。
司反影:司反影,指掌管反影的神。
涓蜀梁:涓蜀梁是《孙卿子》中记载的一个人物。
伏鬼:伏鬼,指隐藏的鬼。
立魅:立魅,指站立着的妖怪。
罔两:罔两,指影子的外延。
太玄经:《太玄经》是西汉哲学家扬雄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陈留:陈留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邴吉:邴吉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韩终丹:韩终丹是《抱朴子》中记载的一个人物。
列仙传:《列仙传》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道教神仙传记。
河间王家:河间王家是《列仙传》中记载的一个家族。
地镜图:《地镜图》是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姜嫄:姜嫄是商朝的始祖。
帝喾:帝喾是商朝的君主。
卸晰:卸晰,指足迹。
巨人迹:巨人迹,指巨人的足迹。
后稷: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武:武,指足迹。
沉水之香:沉水之香,指一种香料。
麋末:麋末,指细小的粉末。
广延之国:广延之国是《拾遗》中记载的一个国家。
麟文之席:麟文之席,指装饰有麒麟图案的席子。
荃芜之香:荃芜之香,指一种香草。
龙盘山:龙盘山是《述征记》中记载的一座山。
夸父迹:夸父迹,指夸父的足迹。
武阳、龙靡二山:武阳、龙靡二山是《荆州记》中记载的两座山。
仙人迹:仙人迹,指仙人的足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九-评注
《郭子》中,卢志与陆士衡的对话,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之间的相互评价与尊重。卢志问陆士衡陆抗的身份,陆士衡以卢毓自比,显示了其自信与自尊。士龙失色,表现了士人间的谦逊与礼节。士衡的回答,既彰显了家族荣耀,也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谢安以这一事件定两陆优劣,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评价的实用主义与家族观念。
《世说》中,石崇与王敦的对话,展现了士人之间的风趣与机智。石崇以颜渊像为引,表达了对孔子堂的向往,而王敦则以子贡自比,回应石崇。石崇的回答,强调士人处世应使身名俱泰,不应以贫富论英雄,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尚书·大禹谟》中的‘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一句,寓意着遵循正道会有吉祥的结果,反之则会有凶险的后果,强调道德与行为对结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文化的道德观。
《东观汉记》中的故事,讲述了西羌祖爰剑以影象如虎的神迹逃脱焚身之灾,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迹的崇拜与信仰。
《魏略》中何晏顾影自怜的行为,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于自身形象的过分关注,以及对世俗评价的敏感。
《山海经》中的描述,通过‘正立无影’、‘疾呼无响’等奇异现象,展现了古代神话中对异域风情的想象与探索。
《孙卿子》中的故事,通过涓蜀梁的愚行,讽刺了那些因迷信而做出荒谬行为的人。
《庄子》中的寓言,通过‘影’与‘迹’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太玄经》中老子的行走无迹,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风俗通》中的故事,通过‘无影’来判断真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判断。
《抱朴子》与《列仙传》中的故事,通过‘无影’来描述神仙境界,体现了古代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想象与追求。
《地镜图》中的描述,将‘无影’与神仙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无影’在神话传说中的特殊意义。
《史记》中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后稷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于祖先崇拜与神秘力量的信仰。
《王子年拾遗》中的故事,通过‘无迹’来判断舞者的轻盈,体现了古代对于身体美与舞蹈艺术的欣赏。
《述征记》与《荆州记》中的故事,通过‘仙人迹’与‘龙迹’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于神话传说与自然现象的记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