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三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三十三-原文

《释名》曰:吟,严也。其声本出于故愁,故声严肃,使听之凄叹也。

《说文》曰:吟,叹也。

《毛诗·关雎序》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东观汉记》曰:梁鸿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馀篇。

《魏志》曰:管辂随军而行,过毌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臧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应至矣。’卒如其言。

《蜀志》曰:诸葛亮字孔明。早孤,躬耕垅亩,好为《梁甫吟》,每自比于管、乐。

《唐书》曰:蔡允恭,荆州江陵人。有风采,解缀文雅,善吟咏。炀帝所属词赋,多令讽诵之。

《庄子》曰:北门成问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闻之,蔼蔼默默,乃不自得。’帝曰:’吾奏以阴阳之和,烛以日月之明,其声能长,虑之不知,望之不见,曭然立于四虚之通,倚槁梧而吟。’

又曰:庄子谓惠子曰:’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依树而吟,处槁梧而瞑。’

《文士传》曰:李康清廉有志节,不能和俗,为乡里豪右之所共害,故官涂不进。作《游山九吟辞》曰:’盖人生天地之间。若流电之过户牖,轻尘之栖弱草矣?’

《湘中记》曰:涉湘千里,但闻渔父吟。中流相和,其声绵邈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新城郡瀙(初觐切。)水,别有一溪,其傍有白马塞。孟达登之叹曰:’金城千里!’遂为《上瀙吟》。彼方人犹傅此。声韵凄激,其哀思之音乎。

《西京杂记》曰:相如将聘茂陵人为妾,文君作《白头吟》。

《盐铁论》曰: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

《世说》曰:韩寿美姿容,贾公辟为掾。充每聚会,其女于青琐中看,见寿,心甚悦之。乃问其婢’识此人不?’缇说是其先主。女内怀存想,发於吟咏。婢后往寿家,具说如此,并言女色丽。寿闻之,心动,乃因婢通意。婢以白女,女大喜,乃期往宿。寿趫捷绝人,乃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贾公觉女悦畅,有异于常。

《陈武别传》曰:陈武字国本,休屠胡人。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太山梁父》、《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

阮籍《乐论》曰:汉顺帝上恭陵,过樊濯,闻鸣鸟而悲,泣下横流。曰:’善哉!鸟鸣。’使左右吟之。使声若是,岂不佳乎!此谓以悲为乐也。

王粲《登楼赋》曰:锺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说文》曰:啸,吟也。

《杂字解诂》曰:啸,吹声也。

《毛诗·江有汜》曰: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笺:大啸蹙口而出声也。)

又《白华》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后汉书》曰:南阳太守成瑨委功曹岑晊。郡中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汉晋春秋》曰: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观。有一老父独耕不辍。议郎张温使问焉,父啸而不答。

《魏略》曰:诸葛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

《魏氏春秋》曰:阮籍少时,尝游苏门山。山有隐者,莫知其姓名。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五帝三王之义。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笑,清韵响亮。苏门生攸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

《晋阳春秋》曰:嵇康见孙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康辞还,曰:’先生竟无言乎?’登曰:’惜哉!’

《晋中兴书》曰:桓石秀风韵秀彻。叔父冲尝与石秀共猎,猎徒甚盛,观者倾坐。石秀未尝瞻盼,啸咏而已。

《晋书》曰: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谓左右曰:’向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将恐为天下之患。’驰遣收之,会勒去。

又曰:谢弈,桓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之好。在温座岸帻啸咏,无异常日。温曰:’我方外司马。’

又曰:王徽之在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往观之。乃遥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去,主人乃闭门。徽之尽欢而去。

又曰:谢鲲邻家高氏有女,常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鲲齿。既归,微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也。’

《赵书》曰:石勒屯葛陂,值天雨不息。勒长史刀应劝勒降晋,勒愀然而啸。张宾劝勒还北,勒攘臂曰:’宾计是也。应宜斩。’

《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吴,欲复之,乃中夜抱柱而哭。哭讫,承之以啸。于是群臣咸曰:’君王何愁心之甚也。夫复雠诛敌非君王之忧,自是臣下之急务。’

又曰:吴王阖闾将欲伐楚,登台南向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乃荐孙子。孙子者,吴人,名武,善为兵法,僻隐幽居,世人莫知其能。

《英雄记》曰:向栩为性卓诡不凡,好读《老子》,状如学道,又复似狂。居尝灶北坐,被发,喜长啸。人客从就,辄伏不视。人有于栩前独拜,栩不答。

《山海经》曰:玉山者,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蓬发,乱发。胜,玉胜也。)

《庄子》曰:童子夜啸,鬼数若齿。

《孙登列传》曰:孙登字公和,汲郡共县人。清静无为,其情志悄如也。好读《易》、弹琴,颓然自得。观其风神,若游六合之外。当魏末,共处北山中,以石室为宇,编草自覆。阮嗣宗闻登而往焉,適见公和苫盖,被发端坐岩下鼓琴。嗣宗自下趋进,既坐,莫得与言。嗣宗乃嘹嘈长啸,与琴音谐会,雍雍然。登乃攸尔而笑,因啸和之。妙响动林壑,风气清太玄。

《竹林七贤论》曰:阮籍字嗣宗,性乐酒,善啸,声闻百步。箕踞啸歌,酣放自若。时苏门山中忽有真人宰缮。籍亲往寻其人幼梢巅,遂登岭从之,箕坐相对。籍乃商略终古以问之,仡然不应,籍因对之长啸。有顷,彼乃断然叹曰:’可更作。’籍又啸,意尽退还半岭,闻岭巅〈口酋〉然有声,若数部鼓吹。顾瞻,乃向人之啸也。(《世说》同。)

《王廙别传》曰:王道与庾亮游于石头,会遇廙至。是日迅风飞帆,廙倚楼而长啸,神气甚逸。

王子年《拾遗记》曰:太始二年,南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大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闻五十里。如笙竽之音,秋冬则声清高,春夏则声沉下。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云有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逾远。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之谓也。

《列女传》曰:鲁漆室之女者,过时未適人。当穆公之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邻人妇从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乎?’女曰:’吾忧鲁君老而太子少也。’

《西京杂记》曰:东方生善啸。每一曼声长啸,尘落瓦飞。

《郭子》曰:刘道真少时,(刘宝,字道真,高平人,安北将军。)渔钓而惫于草泽。善歌啸,闻之者无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歌啸,乃杀豚进。重真食豚尽,了不谢。

《世说》曰:晋文王德盛功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惟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饮自若。

又曰:刘越石为胡骑所围,数重,窘迫无计。刘依夕乘月登楼清啸,胡贼闻之,皆凄悲长叹。

又曰: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诸人色动,并唱使还。太傅神情方雅,王逸少吟啸不言。

又曰:王子猷尝寄人空宅,便令种竹。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又曰:谢万北征,尝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谓曰:’汝为玄帅,宜数唤诸将慰劳之。’万都无其说,直以如意指四座曰:’诸公皆是劲卒。’诸将甚怨之。

《搜神记》曰:赵炳尝临水从船人乞渡,船人不许。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

《浔阳记》曰:桓宣穆使人寻庐山,见一人谓之曰:’君过前岭,必逢二年少相随长啸,试要问之。若不与言者,可速去。’此人过岭,果见二年少以袂掩鼻长啸,状如恶兽。呼不与言。

《神境记》曰:营道郡西有灵源山,有石髓紫芝者。有采药此山闻林谷间有长啸者。今樵人往往犹闻焉。

《异苑》曰:浔阳姑石在江之坻。初,桓玄西下,令人登之,中岭,便闻长啸,声甚清彻。至峰顶,见一人箕踞石上啸。旨曰:’啸者,其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言之浊可以通人事,达情性,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清,万灵授职。故古之学道者重矣。’

又曰:太上道君授于西王母,西王母授于南极真人,南极真人授于广成子,广成子授于啸父,啸父授于务光,务光授于舜,舜演之为琴以授禹。自后而废。续有晋太行山仙君孙公得之,乃得道而无所首缮。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后堙灭,不复闻矣。

又曰:啸有一十五章:一曰权舆,啸之始也;二曰流云,乃古之善啸者,听韩娥之声而写之;三曰深溪虎,古之善啸者,听溪中虎声而写之;四曰高柳蝉,古之善啸者,听而写之;五曰空林夜鬼,古之善啸者,夜过空林,闻而写之;六曰巫峡猿,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七曰下鸿鹄,出于师旷,演清角之音,善啸者写之;八曰古木鸢;九曰龙吟,皆啸者闻而写之;十曰动地,出於孙公,其音亦师旷清徵也;十一曰苏门,孙公隐苏门山之作也;十二曰刘公命鬼,仙人刘根之所为也;十三曰阮氏逸韵,阮籍所作也;十四曰正章,深远极大,非常声也;十五曰毕者,五音之极,而大道毕矣。

晋成公绥《啸赋》曰: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邈跨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於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於泰清,集长风乎万里。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

桓玄《与袁宜都书论啸》曰:读卿歌赋,序咏音声皆有清味,然以啸为仿佛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将未至耶?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瞻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极,阮公之言不动苏门之听,而微啸一鼓,玄默为之解颜,若人之兴逸响惟深也哉。

袁山松答书曰:啸有清浮之美,而无控引之肾拢歌穷渊根之致,用之弥觉其远。至乎吐辞送意,曲究其奥,岂唇吻之切,发一往之清吟而已。若夫阮公之啸,苏门之和,盖感其一奇,何为徵此,一至大疑啸歌所拘邪!

○颦

《韩子》曰:韩昭侯使人藏弊袴。

或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吾闻明君颦有为颦,笑有为笑,袴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故藏之未有与也。’

《庄子》曰: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之。

夫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嵇康《高士传》曰:於陵仲子,齐人。

常归省母。

人馈其兄鹅,仲子颦蹙曰:’恶用是鶂鶂者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三十三-译文

《释名》说:吟,是严肃的意思。它的声音本来是出于旧愁,所以声音严肃,让人听了会感到凄凉。

《说文》说:吟,是叹息的意思。

《毛诗·关雎序》说:吟咏情性,用来讽刺那些上位的人。

《东观汉记》说:梁鸿经常闭门吟咏和写文章,于是潜心思考并著书十余篇。

《魏志》说:管辂随军而行,经过毌丘俭的墓。他下马,靠在树上哀吟,情绪不愉快。有人问他原因,管辂说:‘树木虽然茂盛,但没有形状可以长久;碑文虽然美好,但没有后人可以守护。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含尸,朱雀悲鸣,四兽都准备好了,按照法律应当灭族,不过两年就会应验了。’最终如他所说。

《蜀志》说:诸葛亮字孔明。早年丧父,亲自耕种田地,喜欢作《梁甫吟》,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

《唐书》说:蔡允恭,荆州江陵人。有风采,擅长文学,善于吟咏。隋炀帝所属的词赋,很多都让他讽诵。

《庄子》说:北门成问黄帝说:‘皇帝在洞庭湖的野外演奏咸池之乐。我听说,那声音宏大而深远,自己却不觉得满足。’黄帝说:‘我用阴阳的和合,用日月的光明,它的声音能够持久,考虑它却不知道,望见它却看不见,明亮地站立在四方的通路上,靠着枯树吟咏。’

又《庄子》说:庄子对惠子说:‘你现在在外面吗?你的精神疲劳了吗?你的精神依附在树上吟咏,处在枯树旁闭目养神。’

《文士传》说:李康清廉有志节,不能迎合世俗,被乡里的豪强所共害,所以官场不得志。他作《游山九吟辞》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闪电穿过窗户,轻尘落在弱草上一样?’

《湘中记》说:走过了湘江千里,只听到渔夫的吟唱。在江中相互应和,声音悠远。

盛弘之《荆州记》说:新城郡瀙水,另有一溪,溪边有白马塞。孟达登上它感叹说:‘金城千里!’于是作了《上瀙吟》。那里的人还流传这个。声音韵律凄凉激昂,是哀思之音。

《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要娶茂陵人为妾,卓文君作了《白头吟》。

《盐铁论》说:曾子靠在山上吟咏,山上的鸟儿飞下来。

《世说》说:韩寿长得英俊,贾公辟为掾。韩寿每次聚会,他的女儿在青琐宫中看他,见到韩寿,心中非常高兴。就问她的婢女‘认识这个人吗?’缇说这是她的先主。女儿内心怀想,表现在吟咏中。婢女后来去韩寿家,详细说了这些,并说女儿容貌美丽。韩寿听后,心动,于是通过婢女传话。婢女告诉了女儿,女儿非常高兴,于是约定去宿宿。韩寿身手敏捷,竟然翻墙而入,家中无人知道。从此贾公觉得女儿心情舒畅,与平时不同。

《陈武别传》说:陈武字国本,休屠胡人。经常骑驴放羊。十几个放牧的,有的会唱歌谣,陈武就学习《太山梁父吟》、《幽州马客吟》和《行路难》等。

阮籍《乐论》说:汉顺帝去恭陵,路过樊濯,听到鸟鸣而悲伤,泪流满面。说:‘鸟鸣真好啊!’让左右的人吟咏。如果声音像这样,难道不好吗?这就是以悲为乐的意思。

王粲《登楼赋》说:钟仪被囚禁而演奏楚地的音乐,庄舄显赫而吟唱越地的歌。

《说文》说:啸,和吟一样。

《杂字解诂》说:啸,是吹的声音。

《毛诗·江有汜》说:那个人要回家,不过来找我。不过来找我,就是他的啸歌。(注释:大声啸叫时,口型紧闭而发声。)

又《白华》说:啸歌伤感,怀念那个高大的人。

《后汉书》说:南阳太守成瑨委功曹岑晊。郡中谣谚说:‘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汉晋春秋》说:桓帝到樊城,百姓都来看。有一个老父亲独自耕作不停。议郎张温派人去问他,老父亲啸而不答。

《魏略》说:诸葛亮在荆州游学,每天早晚,常常抱膝长啸。

《魏氏春秋》说:阮籍年轻时,曾经游历苏门山。山中有隐者,不知道他的姓名。有竹实数斛,只有臼杵而已。阮籍跟从他,与他谈论太古无为之道,五帝三王的大义。他听得很入神。阮籍于是大笑,声音清亮响亮。苏门山的学生突然笑了。阮籍离开后,苏门山的学生也啸,声音像凤凰一样。

《晋阳春秋》说:嵇康见到孙登,对着他长啸,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说话。嵇康告辞回去,说:‘先生竟然没有说话吗?’孙登说:‘可惜啊!’

《晋中兴书》说:桓石秀风度翩翩。他的叔父桓冲曾经和他一起打猎,猎人们很多,观众坐满了。石秀从未抬头看,只是啸咏。

《晋书》说:石勒十四岁时,跟随乡里人到洛阳贩卖,靠着东门啸。王衍看到他,觉得他与众不同,对左右的人说:‘刚才看到的胡人孩子,我听他的声音,觉得他志向非凡,恐怕将来会成为天下的祸害。’派人去抓他,恰好石勒离开了。

又《晋书》说:谢奕被桓温征召为安西司马,仍然保持着平民的友谊。在桓温的座位上,他摘下帽子啸咏,和平时一样。桓温说:‘我是超脱尘世的司马。’

又《晋书》说:王徽之在吴中,一个士大夫家有一片好竹,他想去观赏。于是远远地走到竹子下,讽咏了很久。主人打扫干净请他坐下,王徽之却不理睬。要走时,主人关上了门。王徽之非常高兴地离开了。

又《晋书》说:谢鲲邻居高家有个女儿,经常去找他。女孩正在织布,用梭子打了他,折断了谢鲲的牙齿。回到家后,他默默地长啸。说:‘我还是不能放弃我的啸咏。’

《赵书》说:石勒在葛陂驻军,遇到连绵不断的雨。石勒的长史刀应劝石勒投降晋朝,石勒愁眉苦脸地啸。张宾劝石勒返回北方,石勒挥臂说:‘张宾的计策是对的。刀应应该被处死。’

《吴越春秋》说:越王勾践思念吴国,想要复仇,于是在半夜抱着柱子哭泣。哭完后,接着就是啸。于是群臣都说:‘君王为什么这么忧愁呢?复仇和诛敌不是君王的忧虑,这是臣下的急务。’

又《吴越春秋》说:吴王阖闾想要攻打楚国,登上台向南啸。过了一会儿就叹息,群臣没有人明白君王的意思。伍子胥于是推荐孙子。孙子是吴国人,名字叫武,擅长兵法,隐居在山林中,世人不知道他的才能。

《英雄记》说:向栩性格奇特不凡,喜欢读《老子》,样子像修道的人,又有点像狂人。他常常坐在灶北,披散着头发,喜欢长啸。有人来拜访他,他就低头不看。

《山海经》说:玉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样子像人,有豹的尾巴,虎的牙齿,而且善于啸,头发蓬乱,戴着玉胜。(蓬发,乱发。胜,玉胜也。)

《庄子》说:小孩子在夜晚啸,鬼的数量像牙齿一样多。

《孙登列传》说:孙登,字公和,是汲郡共县人。他性格清静无为,情感淡泊,喜欢读《易经》和弹琴,显得自在而满足。从他的气质来看,就像是游历在宇宙之外。在魏朝末年,他与世隔绝,住在北山之中,用石头建造的房子,用草覆盖屋顶。阮籍听说了孙登,就去拜访他,正好看到公和在草屋上坐着,披散着头发,在岩石下弹琴。阮籍从下面跑过去,坐下后,却无法与他交谈。于是阮籍大声长啸,与琴声相呼应,和谐而动听。孙登微笑着,也跟着长啸回应。美妙的声响在山林间回荡,风气显得非常清新玄妙。

《竹林七贤论》说:阮籍,字嗣宗,性格喜欢饮酒,擅长长啸,声音能传到百步之外。他坐着像簸箕一样,边啸边唱歌,酒醉之后仍然显得自在。当时苏门山中有位真人出现,阮籍亲自去寻找,登上山顶,与真人相对而坐。阮籍于是询问古代的事情,真人沉默不语,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一会儿,真人突然感叹说:‘可以再啸一次。’阮籍又啸,意犹未尽地返回半山腰,听到山顶有声音,像是几部乐队在演奏。回头看去,原来是那人的啸声。(《世说新语》也有记载。)

《王廙别传》说:王道与庾亮在石头城游玩,正好遇到王廙。那天风大帆疾,王廙倚在楼边长啸,神态非常悠闲。

王子年《拾遗记》说:太始二年,南方有因霄之国,那里的人都会长啸。大丈夫的啸声能传到百里之外,妇女的啸声能传到五十里。啸声如同笙箫之音,秋冬季节声音清亮高远,春夏季节声音低沉。

《列女传》说:鲁国的漆室女,到了适婚的年龄还没有嫁人。在鲁穆公时期,国君年老,太子年幼,女子倚着柱子长啸。邻居的妇女对她说:‘你为什么长啸得这么悲伤?是不是想嫁人呢?’女子说:‘我担忧鲁国国君年老而太子年幼。’

《西京杂记》说:东方生擅长长啸。每次他长啸时,灰尘和瓦片都会飞扬。

《郭子》说:刘道真年轻的时候,(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曾任安北将军。)在草泽中捕鱼钓鱼感到疲惫。他擅长唱歌和长啸,听到他歌声和啸声的人都会被吸引。有一位老妇人认出他不是普通人,非常喜欢他的歌啸,于是杀了一只猪来款待他。刘道真吃完了猪肉,也没有表示感谢。

《世说》说:晋文王德行高尚,功勋卓著,坐在席上非常严肃,就像王者一样。只有阮籍在座时,他坐着像簸箕一样,边啸边唱歌,饮酒自若。

又曰:刘越石被胡骑包围,重围数重,处境十分危急。刘越石在夜晚乘着月光登上楼台清啸,胡贼听到后,都悲伤地长叹。

又曰:谢安在东山游玩时,与孙兴公等人泛舟海上嬉戏。风起浪涌,众人脸色都变了,都要求回去。谢安神情高雅,王羲之吟啸而不说话。

又曰:王子猷曾经寄居在别人的空房子里,就让人种竹子。他啸咏了很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

又曰:谢万北征时,常常以啸咏自高,从未安慰过众将士。谢安对他说:‘你作为主帅,应该多叫将领们来安慰他们。’谢万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是用如意指着四周的人说:‘各位都是精锐的士兵。’众将士非常怨恨他。

《搜神记》说:赵炳曾经站在河边向船夫请求过河,船夫不允许。赵炳于是撑起伞坐在船中,长啸呼风,逆流而上。

《浔阳记》说:桓宣穆派人寻找庐山,看到一个人对他说:‘你过了前面的山岭,一定会遇到两个年轻人一起长啸,试着去询问他们。如果他们不与你交谈,你就赶紧离开。’这个人过了山岭,果然看到两个年轻人用袖子遮住鼻子长啸,样子像凶猛的野兽。呼喊他们也不理睬。

《神境记》说:营道郡西面的灵源山,有一种石髓紫芝。有采药人在此山听到山谷间有长啸声。现在砍柴的人常常还能听到。

《异苑》说:浔阳的姑石在江边的小岛上。当初,桓玄西征时,派人登上姑石,到了半山腰,就听到长啸声,声音非常清澈。到了山顶,看到一个老人坐在石头上长啸。老人说:‘啸声,是气息在喉咙中激荡而变得浑浊,称为言;在舌尖上激荡而变得清亮,称为啸。言的浑浊可以通达人事,表达情感,啸的清亮可以感动鬼神,达到长生不老。发出的言辞美好,千里之外都能响应;发出的啸声清亮,万灵都会赋予职责。所以古代修道者非常重视啸声。’

又曰:太上道君传授给了西王母,西王母传授给了南极真人,南极真人传授给了广成子,广成子传授给了啸父,啸父传授给了务光,务光传授给了舜,舜又把它演化为琴,传授给了大禹。从那时起,啸声就逐渐消失了。后来,晋朝太行山有一位仙君孙公得到了啸声,于是修道成功而无所依凭。阮籍只得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之后,啸声逐渐消失,不再被人所知。

又曰:啸有十五种:一曰权舆,是啸的开始;二曰流云,是古代擅长啸的人,听了韩娥的声音而创作的;三曰深溪虎,是古代擅长啸的人,听了溪中虎声而创作的;四曰高柳蝉,是古代擅长啸的人,听了而创作的;五曰空林夜鬼,是古代擅长啸的人,夜晚经过空林,听了而创作的;六曰巫峡猿,是古代擅长啸的人,听了而创作的;七曰下鸿鹄,出自师旷,演化为清角之音,擅长啸的人创作了它;八曰古木鸢;九曰龙吟,都是擅长啸的人听了而创作的;十曰动地,出自孙公,其音也是师旷清角之音;十一曰苏门,是孙公隐居苏门山时创作的;十二曰刘公命鬼,是仙人刘根所创作的;十三曰阮氏逸韵,是阮籍所作的;十四曰正章,深远宏大,非常之声;十五曰毕者,五音之极,大道也就完成了。

晋成公绥《啸赋》说:超群的公子们体态奇特,喜好奇异,超脱世俗,忘却荣华,抛弃世事。于是,他们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精研生命的至理,探究道德的深奥,超越尘世,遗弃身体,于是慷慨地长啸。从他们红唇中发出妙音,从他们白齿中激发哀音。声音抑扬顿挫,气息激荡起伏。与黄钟之音相协调,与商音、羽音相混杂,飘荡在泰清之境,聚集长风于万里之外。确实是自然的至音,不是丝竹乐器所能比拟的。

桓玄《与袁宜都书论啸》说:读了你的歌赋,序言中咏叹的声音都有清雅的味道,但是以啸声来说,似乎有限,不足以表达深远的意境,是不是还未能达到极致呢?那契合神韵的音乐,不需要多看就能通达其意境。如果一声就能达到清和之极,阮籍的啸声不会动苏门山的听众,而微弱的啸声一响,就能让人沉默不语,笑意盈盈,这就像是人的兴致高昂,啸声深沉。

袁山松答书说:啸声有清雅的美感,但没有控制引导的力量,歌曲的深意也难以达到。使用啸声时,更加觉得它的深远。至于表达言辞和情感,深入探究其深意,难道只是嘴唇的接触,发出清亮的吟唱就足够了吗?至于阮籍的啸声,苏门山的和谐,大概是感到了其中的奇特,为什么还要追寻这个呢?难道啸歌真的有所限制吗?

《韩子》说:韩昭侯让人把破烂的裤子藏起来。有人说:‘您也不仁义啊,破烂的裤子不赐给身边的人而要藏起来。’韩昭侯说:‘我听说明智的君主皱眉有皱眉的原因,笑有笑的原因,裤子与皱眉,笑相差很远。我必须等到有功的人,所以藏起来,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庄子》说:西施因为心口痛而皱眉,她所在村子里的丑女人看到后觉得她很美,回家也模仿着捧心皱眉。村子里的富人看到后,坚决关闭家门不出来,穷人看到后,带着妻子孩子赶紧避开。那些人知道皱眉是美的,却不知道皱眉之所以美的原因。

嵇康的《高士传》说:於陵仲子,是齐国人。他经常回家探望母亲。有人送给他的哥哥一只鹅,仲子皱着眉头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三十三-注解

吟:吟,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通过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来表达情感。在《释名》中,吟被解释为严肃,其声音源于故愁,因此听起来严肃而令人凄叹。《说文》中将吟解释为叹。《毛诗·关雎序》中提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意味着通过吟咏来表达情感,并对上级进行讽喻。

啸:啸,古代的一种吟唱形式,通过吹气发声,声音清越。在《说文》中,啸被解释为吟。《杂字解诂》中提到啸是吹声。《毛诗·江有汜》中提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说明啸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梁鸿:梁鸿,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以隐居生活和创作著称。他常闭户吟咏、书记,后来著书十余篇。

管辂:管辂,东汉时期的一位占卜家,擅长预测未来。在《魏志》中,记载了他通过观察墓碑和自然现象来预测未来的故事。

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他早孤,躬耕垅亩,喜欢吟咏《梁甫吟》,并自比于管、乐。

蔡允恭:蔡允恭,隋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有风采,解缀文雅,善吟咏。

黄帝: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

惠子:惠子,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是庄子的朋友。

李康:李康,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清廉有志节,因不能和俗而官途不顺。

湘中记:《湘中记》是一部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湘江流域的风土人情。

盛弘之:盛弘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著有《荆州记》。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曾子:曾子,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弟子。

王粲:王粲,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钟仪:钟仪,春秋时期的一个乐师,被楚王俘虏。

庄舄:庄舄,春秋时期的一个乐师,是越国的音乐家。

韩寿:韩寿,晋朝时期的一位美男子,以姿容著称。

贾公:贾公,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韩寿的女方的父亲。

陈武:陈武,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字国本。

阮籍: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放荡不羁、善长啸歌著称。

石勒: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建立者。

谢弈:谢弈,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

王徽之:王徽之,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谢鲲:谢鲲,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西王母:道教传说中的女神,掌管西方仙境。

孙子:孙子,春秋时期的一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向栩:向栩,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性格独特。

玉山:玉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名,是西王母的居所。

孙登:孙登,字公和,东汉末年人物,汲郡共县人,以清静无为、好读《易经》和弹琴著称。

清静无为:道家哲学概念,指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劳作,追求内心的平和。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弹琴:弹奏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颓然自得:形容人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箕踞:一种不拘礼节的坐姿,两腿张开,臀部坐在脚跟上。

苏门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

真人:道教用语,指得道的高人。

商略:讨论,探讨。

仡然:形容声音洪亮。

终古:自古以来。

箕踞啸歌:形容人坐姿不拘小节,放声高歌。

因霄之国:传说中的国家,人皆善啸。

笙竽:古代吹奏乐器,常用于宫廷音乐。

舌尖处倒向喉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啸歌技巧。

反舌殊乡之国:《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国家,指言语不通的异国。

鲁漆室之女:鲁国的一位未嫁女子,因忧虑国事而啸。

穆公:鲁国国君。

太子:国君的儿子,继承王位的人选。

东方生:古代传说中善于啸歌的人。

刘道真:刘宝,字道真,东汉末年人物,以善歌啸著称。

渔钓:捕鱼钓鱼,指隐居生活。

草泽:草丛湿地,指荒野。

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形容人坐姿不拘小节,放声高歌,饮酒畅快。

晋文王: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

刘越石:刘琨,字越石,晋朝将领,以忠诚著称。

胡骑: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谢太傅: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太傅。

孙兴公:孙绰,字兴公,东晋时期文学家。

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

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东晋时期文学家。

谢万:谢安之弟,东晋时期将领。

玄帅:指军队的统帅。

胡骑所围:被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包围。

清啸:清朗高亢的啸声。

灵源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灵源山,是道教圣地之一。

石髓紫芝:传说中的仙草,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郭子:古代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

刘宝:刘道真,字宝,东汉末年人物。

老妪:老年妇女。

重真:刘道真的别称。

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太傅。

晋太行山仙君孙公:传说中的仙人。

南极真人: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广成子: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啸父:古代传说中的善啸者。

务光: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晋成公绥:晋朝文学家。

逸群公子:指超凡脱俗的公子。

傲世忘荣:形容人超脱世俗,不追求名利。

绝弃人事:放弃世俗的纷扰。

延友生:邀请朋友。

性命之至机:指生命的根本原理。

道德之玄奥:指道德的深奥之处。

邈跨俗而遗身:超越世俗,超脱尘世。

慷慨而长啸:激昂地放声长啸。

丹唇:红润的嘴唇。

皓齿:洁白的牙齿。

黄宫:古代音乐术语,指宫调中的黄调。

清角:古代音乐术语,指角调中的清角。

商羽:古代音乐术语,指商调中的羽音。

流徵:古代音乐术语,指徵调中的流音。

泰清:道教用语,指宇宙的清静境界。

丝竹:指弦乐器和竹管乐器,泛指音乐。

清味:清雅的韵味。

契神之音:与神明相通的音乐。

微啸:轻微的啸声。

玄默:深沉的沉默。

清浮之美:清新的美感。

控引之肾拢:指控制情感。

歌穷渊根之致:歌唱的深度和意境。

吐辞送意:表达言语和情感。

曲究其奥:深入探究其深奥之处。

一往之清吟:一次清澈的吟唱。

阮公之啸:阮籍的啸声。

苏门之和:苏门山上的和谐啸声。

徵此:以此为证。

啸歌所拘:啸歌的限制。

颦:颦,皱眉,这里指皱眉的样子。

韩子:《韩子》即《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一部法家经典。

韩昭侯:韩昭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位君主,以法治著称。

弊袴:弊袴,指破旧的裤子,这里比喻无用之物。

左右:左右,古代指身边亲近的人,这里指臣子。

明君:明君,指明智的君主。

笑:笑,微笑,这里指微笑的样子。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美貌著称。

病心:病心,指心痛,这里比喻心情不好。

丑人:丑人,指长相不佳的人。

捧心而颦:捧心而颦,指模仿西施皱眉的样子。

富人:富人,指有钱的人。

贫人:贫人,指贫穷的人。

於陵仲子:於陵仲子,即於陵子仲,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隐士。

归省母:归省母,指回家探望母亲。

馈:馈,赠送。

鹅:鹅,一种家禽。

鶂鶂者:鶂鶂者,指鹅的叫声,这里比喻无用之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三十三-评注

《韩子》中的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君主治国理政的一种智慧。韩昭侯的行为看似不仁,实则深含道理。他使人藏弊袴,并非是吝啬,而是出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功绩的期待。‘弊袴’在这里可以看作是对人才的比喻,昭侯认为只有当人才有所成就,才能得到真正的赏赐。这里的‘藏’字,实际上是一种培养和等待的过程,体现了明君的远见卓识。

‘吾闻明君颦有为颦,笑有为笑,袴之与颦,笑相去远矣。’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昭侯的治国理念。明君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其目的和意义,不会随意行事。‘颦’和‘笑’在这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绪和态度,昭侯通过对比,强调了在适当的时机展现适当的情绪的重要性。

‘吾必待有功,故藏之未有与也。’昭侯的这一番话,既是对‘弊袴’藏匿行为的解释,也是对自身治国理念的坚持。他强调的是,只有当人才真正有所作为,才能得到认可和奖励,这种等待和培养的过程,体现了古代君主的耐心和智慧。

《庄子》中的这段文字,通过西施的例子,揭示了美的相对性和人们认识美的局限性。西施因病而颦,却意外地成为美。丑人见而美之,富人却闭门不出,贫人则避之。这里的‘美’和‘丑’,并非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夫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美,而忽略了美的本质。

嵇康在《高士传》中提到的於陵仲子,是一个典型的清高之士。他对于兄长馈赠的鹅表示不屑,认为‘恶用是鶂鶂者哉?’这里的‘鶂鶂’,是对鹅的贬称,体现了仲子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他的这种态度,与《韩子》和《庄子》中的思想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古代士人追求道德修养和内心宁静的精神风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三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2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