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二-原文
《尚书·无逸》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又《大禹谟》曰:克勤于蚌拢
又《金縢》曰: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
又《梓材》曰:先王既勤用明德。
又《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左传·宣下》曰:郄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民。文王犹勤,况寡德乎?’
《左传·宣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礼记·祭法》曰:舜勤众事而野死,冥勤其官而水死。
《东观汉记》曰:明帝行部署,不用辇车,甲夜乃解,偃读众书,乙夜尽寝,先五鼓起,率常如此。
又曰:陈宠辟司徒鲍昱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亲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以物务。
又曰:班超居家,常执勤劳,不耻劳辱。
又曰:王丹,字仲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於田间候勤者,与而劳之。
《魏氏春秋》曰:高文惠为刺奸令,夙夜匪懈,至拥膝抱书而寐。太祖尝夜微出觇察,诸吏见而哀之,徐解衣覆之而去。
《魏志》曰:段灼上疏理邓艾曰:’艾值岁凶,又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
《吴志》曰:诸葛恪征淮南,以滕胤为都督,掌统留事。胤白日津v客,夜省文书,或至晓不寐。
王隐《恶书》曰:陶侃少长勤敕,自强不息。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於凡俗,当惜分阴。’
《晋书》曰:任恺素有识鉴,加以在公勤恪,甚得朝野称誉。
《唐书》曰:杜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贵,而伏其博。
《杜预自叙》曰:在有家则滋味经籍,居官则毕力理治。公家之事,知无不为。
《夏仲御别传》曰:夏统,字仲御,永兴人,与母兄弟居,恒星行夜归,采梠求食。母老病,不悰家事,仲御鼓四起,酒扫庭内,钻火炊爨之后,径便入野。
《孟子》曰: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舜之徒也。
《淮南子》曰:墨子无黔突,孔子无暖席。是故圣人蒙耻辱以千世主者,非以贪禄慕位也,欲事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
又曰: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积累不辍,可成丘阜。
《盐铁论》曰:禹感洪水,身亲其劳,簪堕不掇,冠挂不顾。
《尚书·大禹谟》曰:禹克俭于家。
《周书》曰:文王疾,召太子发曰:’吾栝柱茅茨,盖为民爱费也。’
《礼记·檀弓下》曰:胩子一狐裘三十年。
又《礼器》曰:胩平仲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
《左传·桓公》曰:臧哀伯谏曰:’清庙茅屋,大辂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又《闵公》曰: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又《襄公上》曰: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又《襄公五年》曰:叔向曰:’子展俭而壹。’
又《哀上》曰:子西曰:’二三子无患矣。吾昔闻,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时用,择不取费。'(选取坚厚,不尚细靡。)
《公羊传·宣公》曰:晋灵公无道,赵盾趁入,灵公望见再拜。(知其欲谏以拒之。)盾出,公使勇士往杀之,勇士入,俯而窥其户,方食鱼飧。勇士曰:’嘻!子诚仁人也,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见子之俭也。君使我杀子,吾不忍杀子也,吾亦不可复见君。’遂刎颈而死。
《论语·里仁》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又《泰伯》曰: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汉书》曰: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开东阁以延贤人,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宾客仰衣食,俸禄皆给之,家无所余。
又曰:辛庆忌,居处恭俭,饮食被服,尤以节约。
《东观汉记》曰:第五伦性节俭,虽为二千石,常衣布,躬莝养马,妻炊爨饮食,受俸禄常取赤米。
又曰:王良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吏鲍恢以事到东海,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恢告曰:’我司徒吏也,故来授书,欲见夫人。’妻曰:’妾是也。’恢乃下拜,叹息而还。
又曰:李恂为兖州刺史,清约率下,食不二味。
谢承《后汉书》曰:东郡赵咨为东海人。遗其双枯鱼者,啖之二岁不尽,以俭化俗。
又曰:朱宠子,字仲威,为太尉。家贫,食脱粟饭,卧布被。朝廷赐锦被、梁肉,皆不敢受。
张璠《汉记》曰:荀爽为三公,食不过一肉,脱粟饭,坐皮褥。
范晔《后汉书》曰:羊陟拜河南尹,计日受俸,食乾饭茹菜。
又曰: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为御史中丞,迁司隶校尉。秉性节约,常布服被,蔬食瓦器。帝尝幸其府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即赐布帛帐帷。
又曰:祭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已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袴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
《魏略》曰:常林,字伯槐。历宰守刺史,所在检身节用,其家常饥乏,糟糠缊弊。
《魏志》曰:太祖平柳城,颁所获器物。以素屏风,素冯几赐媚宋,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
《吴志》曰: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为尚书仆射,不服精细,食不重膳。孙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食,亲尝之,对之叹息。
《晋书》曰:帝以山涛橇朋,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蓐,礼秩崇重,时莫为比。涛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
王隐《晋书》曰:李胤历职内外,而至贫俭。儿病无以市药,上赐钱十万。
《晋中兴书》曰:王廙为母立屋,过制。中宗流涕谏之。帝所幸郑夫人,袍无文绣,其恭俭率下如此。
又曰:陆纳,字祖言。徵拜左民尚书,将应召,纲纪白:’日宜装几舫?’纳曰:’吾家不在此,已敕私奴乘驾,装并食粮米,无所须也。’临发载被袱而已,其馀皆封还官。
崔鸿《十六国春秋·赵录》曰:孟卓,字君伟,广平人。少修清苦之志,有一单裙,十年不浣。
又《前燕录》曰:太尉杨惊,字士秋,右北平无终人也。惊母李氏,博学,有母仪,慕容晃常外堂拜敬。性尤橇朋,好施无倦。位为台保,爵封郡公,常乘弊车瘠牛,卒无馀财。
《后汉书》曰:孝文帝,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
《宋书》曰:文帝性存俭约,不好奢侈。车府令尝以辇{夅}故,请改易之。辇席旧以乌皮缘,欲代以紫皮,上以{夅}({夅},音贡。)未至於坏,紫色贵,并弗听也。
又曰:孝武大明中,坏上所居阴室,於其处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侍中袁顗盛称已为过矣。
又曰:颜延之,性既褊傲,兼有酒过,肆意直言,曾无回隐,故论者多不知之。居身橇朋,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
萧子显《齐书》曰:高帝即位后,身不御精细之物,敕中书舍人桓景真曰:’主衣中似有玉介导,此制始自大明末,后太始增其光丽。留此著主衣,政是兴长疾源,可即时打破。’后宫器物栏槛以铜为饰者,改用铁;内殿施黄纱帐,宫人着紫皮履,华盖除金花爪,以用铁回钉。每曰:’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
又曰:太始已来,相承奢侈。太祖辅政,上衰禁民间华伪:不得作成绣裙衣,道路不得着锦履,不得作局脚柽柏床、牙箱笼、锦缘,不得以七宝饰乐器。又诸杂漆物,不得以金银为花兽。
又曰:王逡之,字宣约,琅琊临沂人也。少好学,俭素。衣服不浣,几案尘墨。
《齐春秋》曰:王俭,字仲宝,临沂人不好声色,衣裘服用,取给而已。
《梁书》曰:到溉,字茂灌。美风仪,善容止,所莅以清白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衣,傍无姬侍。
《后周书》曰:辛庆之,位遇虽隆,而率性俭素,车马衣服不尚华侈,志量温和,有儒者风度,特为当时所重。
《唐书》曰:虞世南,隋时兄世基当朝贵盛,妻昨;服拟於王者,世南虽同居,而躬履勤俭,不失素业。
又曰:李藩为相,宪宗谓曰:’前代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於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惟务耕桑,则人无淫巧,俗自敦本,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惟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又曰:于休烈在朝凡三十馀年,历掌清要,家无担石之蓄,恭俭深仁,未尝以喜愠形於颜色,而亲览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文子》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节乎己者,贪心不生矣。
《墨子》曰:晋文公好恶衣,臣下皆衣牂羊之裘,以韦带剑。
《吕氏春秋》曰:周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尺,以见俭也。
《风俗通》曰:大禹阙百品之羞,而菲庖厨。殷汤寐寝黄屋,驾而乘露舆。
《魏武别传》曰:武皇帝子中山恭王衮,尚俭约,教敕妃妾纺绩织纴,习为家人之事。
《桓阶别传》曰:阶为赵郡太守时,俸尽食酱〈豆孚〉。上闻之,数戏曰:’卿家作酱,颇得成不?’诏曰:’光光大魏,富有四海,栋梁大臣,而有蔬食,非吾所以礼贤之意也。’其赐射鹿师二人,并给媒弩。
《三辅决录》曰:前队大夫有范仲翁,盐鼓蒜果共一筩,言其粗俭也。
《会稽典录》曰:陈修,字奉先,迁为豫章守。性清洁恭俭,十日一炊,不燃官薪。
殷康《明慎》曰:古人云:’骄奢人之殃,恭俭福之场。’
《古今善言》曰:灵帝时,欲用羊续为三司,而中官求其赂,续出黄纸补袍,以示使者。
延笃《与李文德书》曰:吾食赤乌之麸麦,饮化益之玄醴,折张骞大苑之蒜,歃晋国郇瑕氏之盐。
《魏武瘤路》曰: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
卫顗奏曰: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重肉,衣不锦绣,茵席不缘,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
○俭啬
《毛诗》曰:《汾沮洳》,刺俭也。(沮洳,渐洳也。)
又《葛屦》曰: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
又曰:《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
《论语》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又曰: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史记》曰:鲁人俗俭啬,曹氏邴氏尤甚,以铁治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三辅决录》曰:平陵士孙奋富闻京师,性俭吝,尝宿客舍,雇钱直甚少。主人曰:’君惜钱如此,欲作士孙景卿耶!’
《魏略》曰:曹洪家富而性啬,文帝前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及犯法,自分必死。
《晋书》曰:王戎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智纪极,而又俭啬,不知奉养,天下人谓之膏盲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於世。
《后魏书》曰:崔光韶家足於财,而性俭吝,衣弊马瘦,食味粗薄。始光韶在都,同里王蔓於夜遇盗,害其二子。孝庄诏黄门高道穆令加检捕,一方之人,家别搜索。至光韶宅,绫绢钱布,匮箧充积。议者讥其矫啬。
《郭子》曰:王丞相性俭,即帐下甘果,盈溢不散,涉春烂败,都督白之,公令拾去。敕云:’慎不可使大郎知。’大郎名悦,字长豫。
《晋书》曰:和峤家产殷富,拟於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杜预公为峤有钱癖。
《后魏书》曰:和跃清河人也,为平昌太守。家巨富而性吝啬,理钱数百斛。其母季春思堇,惜钱不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二-译文
《尚书·无逸》说:文王从早到中午,没有空闲时间去吃饭,这是为了使万民都能得到和谐。
《大禹谟》说:大禹能够勤劳地治理。
《金縢》说:过去周公勤劳地管理王家,只是我这个年轻的人不知道。
《梓材》说:先王已经勤劳地运用了明德。
《周官》说:伟大的功业是由于伟大的志向,伟大的事业是由于辛勤的工作。
《左传·宣下》说:郄成子说:‘我听说,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品德了,不勤劳怎么能得到民心。文王都如此勤劳,何况我这样品德不高的人呢?’
《左传·宣下》说:人民的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匮乏。
《礼记·祭法》说:舜勤劳地处理各种事务,最终在野外去世,冥勤劳地履行他的职责,最终在水里去世。
《东观汉记》说:明帝进行部署时,不用轿子,甲夜才休息,乙夜就起床,每天都是这样。
《东观汉记》又记载:陈宠被任命为司徒鲍昱的府属,他专门崇尚交往,认为不亲自处理事务是一种高尚。陈宠常常批评这种行为,他独自勤劳地处理事务。
《东观汉记》又记载:班超在家时,总是勤劳不懈,不觉得劳累和羞辱。
《东观汉记》又记载:王丹,字仲因。每年农忙时节,他都会带着酒菜,到田间去帮助勤劳的人。
《魏氏春秋》说:高文惠担任刺奸令时,日夜不懈,甚至抱着书入睡。太祖曾夜晚悄悄出来观察,看到文惠这样,官员们都很同情他,慢慢地脱下衣服盖在他身上然后离开。
《魏志》说:段灼上书为邓艾辩护说:‘邓艾遇到荒年,又亲自种植,身穿粗布衣服,手持农具,以身作则,上下一心,没有人不尽力。’
《吴志》说:诸葛恪征讨淮南时,任命滕胤为都督,掌管留守事务。滕胤白天接待客人,晚上检查文书,有时直到天亮都不睡觉。
王隐《恶书》说:陶侃从小到大都很勤劳,他经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阴,何况我们普通人,更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晋书》说:任恺有很高的见识,加上他在公共事务上的勤劳和恪守,得到了朝野的赞誉。
《唐书》说:杜佑性格勤劳,不知疲倦。即使地位极高,他也从不放下书本,白天处理事务,晚上在灯下读书,不知疲倦,与宾客讨论,人们敬畏他的地位,却佩服他的博学。
《杜预自叙》说:在家里就享受书籍和美食,做官就全力以赴处理政务。对于公家的事情,知道没有不做的。
《夏仲御别传》说:夏统,字仲御,是永兴人,他和母亲兄弟一起生活,晚上星星出来后才回家,采集野果为食。母亲年老生病,不喜欢家务事,仲御就早起打扫庭院,烧火做饭后,就直接去野外。
《孟子》说:鸡鸣就起床,勤勤恳恳地做好事,这是舜的追随者。
《淮南子》说:墨子没有华丽的烟囱,孔子没有温暖的席子。因此,圣人忍受耻辱以影响千世君主,不是因为贪图俸禄和地位,而是想要为天下谋利,为万民除害。
《淮南子》又说:一步不停,即使跛脚的乌龟也能走千里;积累不停,可以堆成山丘。
《盐铁论》说:大禹感受到洪水,亲自参与劳作,簪子掉了也不去捡,帽子挂了也不顾。
《尚书·大禹谟》说:大禹能够在家务上节俭。
《周书》说:文王生病时,召唤太子发说:‘我住在简陋的柱子和茅草屋顶下,是为了节省开支,以利于民众。’
《礼记·檀弓下》说:子贡穿一件狐狸皮裘三十年。
《礼记·礼器》说:子贡祭祀他的祖先,用猪肩肉作为祭品,不够覆盖在豆子上,洗衣服和帽子后去朝见,君子认为他过于简朴。
《左传·桓公》说:臧哀伯劝谏说:‘清庙的屋顶是茅草,大车不用席子,大羹不用调味,糙米饭不用淘洗,这些都是为了显示节俭。’
《左传·闵公》说:卫文公穿粗布衣服,戴粗布帽子。
《左传·襄公上》说:季文子去世后,大夫们进入他家整理。卫公在位上,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藏金玉,没有贵重的器物。
《左传·襄公五年》说:叔向说:‘子展节俭而专一。’
《左传·哀上》说:子西说:‘你们不用担心了。我以前听说,阖闾的饮食不过两样,居住不过一床席子,房屋不过高坛,器物不过雕刻,宫室不过华丽,舟车不过装饰,衣服按时使用,选择不浪费。’
《公羊传·宣公》说:晋灵公无道,赵盾趁机进谏,灵公看到后再次鞠躬。(知道他想要劝谏,所以拒绝。)赵盾出去后,灵公派勇士去杀他,勇士进去后,低头看他的门,他正在吃鱼饭。勇士说:‘哎呀!你真是个仁人,作为晋国的重臣,却吃鱼饭,我看到你的节俭了。君主让我杀你,我不忍心杀你,我也不愿意再见到君主。’于是他割断自己的脖子而死。
《论语·里仁》说:因为节俭而犯错误的人很少。
《论语·泰伯》说:孔子说:‘大禹,我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他不讲究饮食,却能使鬼神得到祭祀;他不讲究衣服,却能使祭服显得美观;他不住华丽的宫室,却全力以赴地治理水利。’
《汉书》说:公孙弘从平民起家,几年后成为宰相封侯,于是开设东阁来招揽贤人,自己只吃一肉一饭的粗食,老朋友和宾客都依赖他,他的俸禄都给了他们,家里没有剩余。
《汉书》又说:辛庆忌生活简朴,饮食和衣着都特别节约。
《东观汉记》说:第五伦性格节俭,即使担任二千石的高官,也常穿布衣,亲自喂马,妻子做饭,他的俸禄经常只买糙米。
《东观汉记》又说:王良担任大司徒司直时,在位上谦逊节俭,妻子不进官舍,用布被和瓦器。
《东观汉记》又说:李恂担任兖州刺史,清廉节俭,饮食简单。
谢承《后汉书》说:东郡赵咨是东海人。他送人一对干枯的鱼,吃了两年才吃完,用这种节俭的风俗教化民众。
《后汉书》又说:朱宠的儿子,字仲威,担任太尉。家里贫穷,吃糙米饭,睡布被。朝廷赐给他锦被和美食,他都不敢接受。
《汉记》说:荀爽担任三公,饮食不过一肉,吃糙米饭,坐在皮垫子上。
《后汉书》说:羊陟担任河南尹,按日领取俸禄,吃干饭,吃蔬菜。
《后汉书》又说:宣秉,字巨公,是冯翊云阳人。担任御史中丞,升任司隶校尉。宣秉性格节约,常穿布衣,盖布被,吃素食,用瓦器。皇帝曾经到他的府邸,看到这些后感叹说:‘楚国的两位龚氏,都不如云阳的宣巨公。’于是赐给他布帛和帐幔。
《后汉书》又说:祭遵为人廉洁节俭,克己奉公,赏赐总是全部给士兵,家里没有私财,自己穿粗布衣服和被子,夫人的裙子不加装饰。皇帝因此很看重他。
《魏略》说:常林,字伯槐。历任宰守刺史,所在之处都节俭使用,家里常常缺粮,吃粗粮。
《魏志》说:太祖平定柳城后,分发所获得的器物。用素色的屏风和几案赐给媚宋,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我赐给你古人的服饰。’媚宋居高位,常穿布衣,吃素食。
《论语·里仁》说:因为节俭而犯错误的人很少。
《论语·泰伯》说:孔子说:‘大禹,我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他不讲究饮食,却能使鬼神得到祭祀;他不讲究衣服,却能使祭服显得美观;他不住华丽的宫室,却全力以赴地治理水利。’
《汉书》说:公孙弘从平民起家,几年后成为宰相封侯,于是开设东阁来招揽贤人,自己只吃一肉一饭的粗食,老朋友和宾客都依赖他,他的俸禄都给了他们,家里没有剩余。
《汉书》又说:辛庆忌生活简朴,饮食和衣着都特别节约。
《东观汉记》说:第五伦性格节俭,即使担任二千石的高官,也常穿布衣,亲自喂马,妻子做饭,他的俸禄经常只买糙米。
《东观汉记》又说:王良担任大司徒司直时,在位上谦逊节俭,妻子不进官舍,用布被和瓦器。
《东观汉记》又说:李恂担任兖州刺史,清廉节俭,饮食简单。
谢承《后汉书》说:东郡赵咨是东海人。他送人一对干枯的鱼,吃了两年才吃完,用这种节俭的风俗教化民众。
《后汉书》又说:朱宠的儿子,字仲威,担任太尉。家里贫穷,吃糙米饭,睡布被。朝廷赐给他锦被和美食,他都不敢接受。
《汉记》说:荀爽担任三公,饮食不过一肉,吃糙米饭,坐在皮垫子上。
《后汉书》说:羊陟担任河南尹,按日领取俸禄,吃干饭,吃蔬菜。
《后汉书》又说:宣秉,字巨公,是冯翊云阳人。担任御史中丞,升任司隶校尉。宣秉性格节约,常穿布衣,盖布被,吃素食,用瓦器。皇帝曾经到他的府邸,看到这些后感叹说:‘楚国的两位龚氏,都不如云阳的宣巨公。’于是赐给他布帛和帐幔。
《后汉书》又说:祭遵为人廉洁节俭,克己奉公,赏赐总是全部给士兵,家里没有私财,自己穿粗布衣服和被子,夫人的裙子不加装饰。皇帝因此很看重他。
《魏略》说:常林,字伯槐。历任宰守刺史,所在之处都节俭使用,家里常常缺粮,吃粗粮。
《魏志》说:太祖平定柳城后,分发所获得的器物。用素色的屏风和几案赐给媚宋,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我赐给你古人的服饰。’媚宋居高位,常穿布衣,吃素食。
《吴志》记载:是仪,字子羽,是北海营陵人。担任尚书仆射时,他不追求精致,饮食简单,不讲究美食。孙权听说了这件事,便亲自来到是仪的住所,想要看看他吃的蔬菜,亲自品尝,并对他的生活方式表示叹息。
《晋书》记载:皇帝因为山涛没有足够的财富来招待朋友,特地赐给他日契,并额外赐予床帐和被褥,礼遇非常崇高,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山涛虽然地位显赫,但始终保持廉洁谨慎,节俭朴素,即使爵位等同于千乘,也没有娶妾。
王隐《晋书》记载:李胤历任内外官职,但生活十分贫穷朴素。儿子生病没有钱买药,皇帝赐给他十万钱。
《晋中兴书》记载:王廙为母亲建造房屋,超出了规定。中宗流泪劝阻他。皇帝宠幸的郑夫人,衣服上没有绣花,她的谦逊节俭程度如此。
又记载:陆纳,字祖言。被征召为左民尚书,即将接受任命时,官员询问他是否需要准备船只。陆纳回答:我家不在这里,已经命令家奴准备车辆和食物,不需要其他东西。出发时只带上了被褥,其余的都封还给了官府。
崔鸿《十六国春秋·赵录》记载:孟卓,字君伟,是广平人。年轻时修习清苦的志向,有一件单裙,十年都没有洗过。
又《前燕录》记载:太尉杨惊,字士秋,是右北平无终人。他的母亲李氏博学多才,有母仪风范,慕容晃常常在外堂拜见尊敬她。杨惊性格特别慷慨大方,乐于施舍,从不厌倦。他担任台保,爵位封为郡公,经常乘坐破旧的车辆和瘦弱的牛,终身没有多余的财富。
《后汉书》记载:孝文帝性格节俭朴素,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鞍勒只是铁木制成。
《宋书》记载:文帝性格节俭,不喜欢奢侈。车府令因为车座破损,请求更换。原本车座用乌皮装饰,想要用紫皮代替,但皇帝认为乌皮还没有坏到需要更换,紫色珍贵,因此没有同意。
又记载:孝武帝大明年间,拆除皇帝居住的阴室,在那里建造了玉烛殿,与群臣一起观看,床头有土制的墙壁,上面挂着草编的灯笼,用麻绳擦拭。侍中袁顗对此表示过分的夸赞。
又记载:颜延之性格既傲慢又好酒,直言不讳,从未有所隐瞒,因此评论者大多不了解他。他生活简朴,不追求财富,穿着布衣,吃素食,独自在郊野饮酒,当他认为这样做很舒服时,就像周围没有人一样。
萧子显《齐书》记载:高帝即位后,自己不使用精致的东西,命令中书舍人桓景真说:‘主衣中好像有玉制的领子,这种做法是从大明末年开始的,后来太始年间增加了华丽。保留这个给主衣,正是培养疾病的原因,应该立即打破。’后宫的器物栏槛原本用铜装饰,改为用铁;内殿的帐幕改为黄色纱帐,宫人穿紫皮鞋,华盖上的金花爪改为用铁回钉。皇帝常常说:‘如果让我治理天下十年,我会让黄金和土一样便宜。’
又记载:太始年间以来,一直有奢侈的风气。太祖辅佐朝政,上衰禁民间奢华:不得制作绣花裙子,路上不得穿锦鞋,不得制作有脚的床、牙箱笼、锦缘,不得用七宝装饰乐器。还有各种漆器,不得用金银做花纹。
又记载:王逡之,字宣约,是琅琊临沂人。年轻时喜欢学习,生活节俭。衣服不洗,桌案上满是灰尘。
《齐春秋》记载:王俭,字仲宝,是临沂人,不喜欢声色犬马,衣服和用品只要够用就行。
《梁书》记载:到溉,字茂灌。风度翩翩,举止优雅,所到之处都以清白修养自己的品行。他又节俭,不喜欢声色,住在简朴的房子里,身边没有姬妾。
《后周书》记载:辛庆之地位虽然很高,但性格节俭朴素,车马衣服不追求奢华,性格温和,有儒者的风范,特别受到当时人的重视。
《唐书》记载:虞世南在隋朝时,他的哥哥虞世基在朝中地位显赫,妻子穿的衣服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和他们住在一起,但自己勤俭节约,没有失去朴素的本色。
又记载:李藩担任宰相,宪宗问他:‘前代的皇帝治理天下时,有的家庭富足,有的国家贫穷,这是什么原因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才能富足,因为富足与节俭是分不开的。如果皇帝不重视珠玉,只致力于耕种和桑养,那么人们就不会有过度追求的技巧,风气自然会回归本质,百姓富足了,皇帝怎么会不富足呢?’皇帝说:‘节俭的事情,我确实是真心实意的,只希望上下共同努力,保持这种风气。’
又记载: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历任重要职务,家中没有储存的粮食,谦逊节俭,仁爱宽厚,从未在脸上表现出喜怒,而且亲自接见下层官员,推荐后辈,虽然地位高年纪大,但从未表现出倦怠。
《文子》记载:量腹吃饭,量身穿衣,自己约束自己,就不会产生贪婪之心。
《墨子》记载:晋文公喜欢穿简朴的衣服,臣下都穿羊皮大衣,用皮带佩剑。
《吕氏春秋》记载:周明堂的屋顶是茅草,柱子是蒿草,台阶只有三尺,以此来显示节俭。
《风俗通》记载:大禹不享受各种美味佳肴,厨房非常简陋。商汤睡觉睡在黄色屋顶的房屋里,驾着车乘坐露天的车辆。
《魏武别传》记载:武皇帝的儿子中山恭王曹衮,崇尚节俭,教导妃妾纺纱织布,学习家人的事务。
《桓阶别传》记载:桓阶担任赵郡太守时,俸禄用尽后吃酱豆。皇帝听说后,多次开玩笑说:‘你家的酱豆做得怎么样了?’下诏说:‘光大大魏,富有四海,栋梁大臣,却只有素食,这不是我礼遇贤才的意思。’于是赐给他两名射鹿的仆人,并提供了弓箭。
《三辅决录》记载:前队大夫范仲翁,盐鼓蒜果共放在一个竹筒里,说明他生活简朴。
《会稽典录》记载:陈修,字奉先,升任豫章守。性格清洁谦逊,十天煮一次饭,不燃烧官府的柴火。
殷康《明慎》记载:古人说:‘骄奢是人的祸害,节俭是福气的源泉。’
《古今善言》记载:灵帝时期,想要任用羊续为三司,但宦官要求他行贿,羊续拿出黄色的补袍给使者看。
延笃《与李文德书》记载:我吃赤乌的麸麦,喝化益的玄酒,折张骞大苑的蒜,喝晋国郇瑕氏的盐。
《魏武瘤路》记载:我的衣服被褥都是十年前的,每年都拆开洗净后再缝补。
卫顗上奏说:武皇帝时期,后宫的饮食不重肉食,衣服不穿锦绣,床榻不装饰,物品不用丹漆,因此能够平定天下,给子孙留下福祉。
《毛诗》记载:《汾沮洳》这首诗讽刺了节俭。
又记载:《葛屦》这首诗讽刺了狭隘。
又记载:《蟋蟀》这首诗讽刺了晋僖公,因为他节俭但不合礼节,所以写了这首诗来哀叹他。
《论语》记载:如果有周公的才能和美德,但骄傲和吝啬,其他方面就不足观了。
又记载:出纳的吝啬,称为有司。
《史记》记载:鲁人风俗节俭,曹氏和邴氏尤其如此,用铁制器物起家,财富达到了巨万。但家中的父兄子孙都约定,低头捡拾,抬头取用。
《三辅决录》记载:平陵的士孙奋富听说京城的人都很富有,但他性格节俭吝啬,曾经住客店时,付的钱非常少。店主说:‘你这么节省,是想成为士孙景卿吗!’
《魏略》记载:曹洪家里很有钱,但性格吝啬,魏文帝曹丕在东宫时,曾经向曹洪借了一百匹绢,曹洪不满意。后来曹洪犯了法,自己认为一定会死。
《晋书》记载:王戎喜欢谋取利益,广泛收集八方的财富,包括园林、田地、水磨等,遍布天下。他积累了很多财物,但不知道节制,同时又非常节俭,不懂得奉养,因此被天下人称为‘膏盲之疾’。他的女儿嫁给裴頠后,借了数万钱,迟迟没有归还。女儿后来回家探亲,王戎脸色不悦,女儿急忙还了钱,王戎才高兴起来。他的侄子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结婚后又要收回。家里有上好的李子,经常出售,担心别人得到种子,总是挖掉李子的核。因此他在社会上受到了批评。
《后魏书》记载:崔光韶家里很有钱,但性格节俭吝啬,衣服破旧,马匹瘦弱,食物味道粗糙。崔光韶在都城时,同乡王蔓在夜晚遇到盗贼,杀害了他的两个儿子。孝庄帝下诏让黄门高道穆加强搜捕,每个人家都要搜查。到了崔光韶家,发现绫绢、钱布等财物堆积如山。议论的人批评他过于吝啬。
《郭子》记载:王丞相性格节俭,即使是帐下的甜果,堆满了也不分发,到了春天都烂掉了,都督告诉了他,王丞相命令拿走。他下令说:‘千万不能让大郎知道。’大郎名叫悦,字长豫。
《晋书》记载:和峤的家产非常丰富,可以和帝王相比。然而他非常吝啬,因此受到了批评。杜预公认为和峤有收藏钱的癖好。
《后魏书》记载:和跃是清河人,担任平昌太守。家里非常富有,但性格吝啬,管理着数百斛的钱财。他的母亲季春思念堇,舍不得花钱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二-注解
勤:勤奋,指不懈努力,勤勉不懈地工作或学习。
咸和万民:使万民和睦,指通过努力使民众和谐共处。
克勤于邦:在国事上勤勉,指在国家事务上勤奋工作。
勤劳王家:在王室事务上勤劳,指在王室或国家机构中勤勉工作。
明德:光明正大的德行,指道德高尚、品行端正。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成就伟大的功业需要伟大的志向,成就广泛的事业需要勤勉不懈。
求民:寻求民众的支持或帮助。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众的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则不会匮乏。
野死:在野外去世,常用来形容勤勉至死。
水死:在水边去世,常用来形容勤勉至死。
甲夜:子夜,即深夜。
乙夜:丑夜,即凌晨。
物务:事务,指日常的工作或事务。
劳辱:劳累和屈辱,指辛勤劳作而受到的委屈。
勤敕:勤勉自警,指勤奋自励。
黔突:烟囱,指贫穷。
赤米:糙米,指粗粮。
栝柱茅茨:用细小的木柱和茅草盖成的屋,形容极其简朴。
狐裘:用狐狸皮制成的裘衣,指贵重衣物。
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粗布衣服,粗麻帽子,形容节俭。
清庙茅屋:宗庙用茅草盖成的屋,形容简朴。
大羹不致,粢食不凿:不用珍贵的调料,不精细地煮饭,形容节俭。
大辂越席:豪华的车子,豪华的席子,形容奢侈。
昭其俭也:显露出他的节俭。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时用,择不取费:饮食不追求多样,居住不追求豪华,房屋不追求高大,器物不追求精美,宫室不追求华丽,舟车不追求装饰,衣服只穿时新的,不追求浪费。
脱粟之饭:去壳的糙米饭,指粗粮。
布衣蔬食:穿粗布衣服,吃素食,形容生活简朴。
恭俭:谦逊节俭。
躬莝养马:亲自打草养马,指亲自做粗活。
脱粟饭,卧布被:吃糙米饭,睡粗布被,形容生活简朴。
计日受俸,食乾饭茹菜:按日领取俸禄,吃干饭吃菜,形容生活简朴。
布服被:布衣布被,指简朴的衣物。
韦袴布被:用牛皮制成的裤子,布衣布被,形容生活简朴。
糟糠缊弊:糟糠,指粗粮;缊弊,指破旧的衣物,形容生活贫困。
素屏风,素冯几:用素色屏风,用素色几案,形容简朴。
脱粟饭,坐皮褥:吃糙米饭,坐在皮垫上,形容生活简朴。
是仪:是仪,字子羽,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曾任尚书仆射。这里的‘是仪’指的是他的名字。
北海营陵:北海营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
山涛:山涛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日契:日契是一种古代的凭证,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
床帐茵蓐:床帐茵蓐是指床上的用品,包括床单、被褥等。
礼秩:礼秩是指官职的等级和待遇。
李胤:李胤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节俭著称。
王廙:王廙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中宗:中宗是指晋朝的皇帝司马炎。
郑夫人:郑夫人是晋朝皇帝司马炎的妃子。
陆纳:陆纳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纲纪:纲纪是指官吏中的纪律和规矩。
广平:广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右北平无终:右北平无终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
慕容晃:慕容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国的皇帝。
台保:台保是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官。
嫔媵:嫔媵是指古代皇帝的妃嫔。
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以节俭著称。
鞍勒铁木:鞍勒铁木是指用铁制的马具。
辇:辇是指古代的一种车辆。
乌皮:乌皮是指黑色的皮革。
紫皮:紫皮是指紫色的皮革。
玉烛殿:玉烛殿是指用玉石建造的宫殿。
葛灯笼:葛灯笼是指用葛藤编织的灯笼。
麻绳拂:麻绳拂是指用麻绳制作的拂尘。
袁顗:袁顗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
颜延之:颜延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高帝:高帝是指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玉介导:玉介导是指用玉石装饰的冠饰。
栏槛:栏槛是指门前的栏杆。
华盖:华盖是指古代帝王出行时所用的伞。
金花爪:金花爪是指用金花装饰的鞋子。
裹蒸:裹蒸是一种古代的食品,类似于今天的粽子。
成绣裙衣:成绣裙衣是指绣有花纹的裙子。
锦履:锦履是指用锦缎制成的鞋子。
局脚柽柏床:局脚柽柏床是指用柽柏木制成的床。
牙箱笼:牙箱笼是指用象牙装饰的箱子。
锦缘:锦缘是指用锦缎装饰的边缘。
七宝:七宝是指古代的七种珍贵宝石。
琅琊临沂:琅琊临沂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齐书:齐书是指南朝齐的史书。
到溉:到溉是南朝齐时期的一位官员。
清白修性:清白修性是指保持清廉的品德。
后宫:后宫是指古代皇帝的妃嫔居住的地方。
栏槛以铜为饰:栏槛以铜为饰是指用铜装饰的栏杆。
铁回钉:铁回钉是指用铁钉固定的。
王俭:王俭是南朝齐时期的一位官员。
梁书:梁书是指南朝梁的史书。
辛庆之:辛庆之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官员。
虞世南:虞世南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世基:世基是虞世南的哥哥,曾任朝中要职。
李藩:李藩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宪宗:宪宗是指唐朝的皇帝李纯。
于休烈:于休烈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清要:清要是指官职中的清闲重要职位。
担石之蓄:担石之蓄是指极少的积蓄。
文子:文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人物。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是指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饮食和穿着。
晋文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牂羊之裘:牂羊之裘是指用羊皮制成的皮袄。
茅茨蒿柱:茅茨蒿柱是指用茅草和蒿草搭建的房屋。
土阶三尺:土阶三尺是指用土筑成的台阶,高度为三尺。
大禹:大禹是夏朝时期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
殷汤:殷汤是商朝时期的一位帝王。
黄屋:黄屋是指古代帝王的车驾。
露舆:露舆是指古代帝王的车驾。
中山恭王衮:中山恭王衮是曹操的儿子。
媒弩:媒弩是指古代的一种弓箭。
范仲翁:范仲翁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盐鼓蒜果:盐鼓蒜果是指用盐和鼓调味的蒜和果品。
豫章守:豫章守是指豫章郡的太守。
官薪:官薪是指官员的薪俸。
明慎:明慎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书籍。
羊续:羊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黄纸补袍:黄纸补袍是指用黄纸修补的袍子。
化益之玄醴:化益之玄醴是指一种美酒。
张骞大苑之蒜:张骞大苑之蒜是指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大蒜。
晋国郇瑕氏之盐:晋国郇瑕氏之盐是指晋国郇瑕氏所产的盐。
魏武别传:魏武别传是指关于曹操的一部传记。
纺绩织纴:纺绩织纴是指纺织。
酱〈豆孚〉:酱〈豆孚〉是指一种用豆类发酵制成的酱。
光光大魏:光光大魏是指曹操所建立的魏国。
栋梁大臣:栋梁大臣是指国家的重要官员。
蔬食:蔬食是指素食。
豆孚:豆孚是指用豆类发酵制成的食品。
毛诗:毛诗是指《诗经》。
汾沮洳:汾沮洳是《诗经》中的一篇。
葛屦:葛屦是《诗经》中的一篇。
魏地狭隘:魏地狭隘是指魏国所在的地区地形狭隘。
其民机巧趋利:其民机巧趋利是指魏国的人民机智且追求利益。
其君俭啬褊急:其君俭啬褊急是指魏国的君主节俭且急躁。
蟋蟀:蟋蟀是《诗经》中的一篇。
晋僖公:晋僖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周公:周公是指周公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出纳之吝:出纳之吝是指过于吝啬。
有司:有司是指官员。
鲁人:鲁人是指鲁国的人民。
曹氏邴氏:曹氏邴氏是指鲁国的两个姓氏。
铁治:铁治是指用铁器进行制作。
俯有拾,仰有取:俯有拾,仰有取是指不论向下还是向上都有所得。
三辅决录:《三辅决录》是一部记载汉代三辅地区(即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历史人物的书籍。
平陵士孙奋富:平陵是一个古代地名,士孙奋富是平陵地区的一位士人。
京师:指当时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性俭吝:性格节俭,吝啬。
客舍:古代供人住宿的旅店。
雇钱直:支付的费用。
魏略:《魏略》是一部记载魏国历史的书籍。
曹洪: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将领。
文帝:指曹丕,曹魏的第二位皇帝。
东宫:古代皇帝的居所,也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绢:一种丝织品,古代常用作货币。
犯法:触犯法律。
自分必死:自己认为必死无疑。
晋书:《晋书》是一部记载晋朝历史的正史。
王戎: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兴利:追求利益。
八方:泛指各个方向。
园田水碓:指农田和水利设施。
积实聚钱:积累财富。
不智纪极:不知节制。
膏盲之疾:比喻无法治愈的疾病,此处指王戎的吝啬成疾。
贷钱:借钱。
归宁:女子回娘家。
从子:侄子。
婚讫:婚礼结束。
责取:要求收回。
核:果实中的核。
后魏书:《后魏书》是一部记载北魏历史的正史。
崔光韶: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都:首都。
王蔓:崔光韶的同乡。
害:杀害。
孝庄:北魏的皇帝。
黄门:宫廷中的官员。
高道穆:孝庄时期的一位官员。
检捕:搜查抓捕。
匮箧:储物箱。
议者:评论的人。
矫啬:过于节俭。
郭子:《郭子》是一部记载晋朝人物言行的书籍。
王丞相:指王导,晋朝的一位丞相。
帐下:将领的帐幕之下,指将领的部下。
甘果:甜美的水果。
盈溢不散:充满而不会分散。
涉春:经过春天。
烂败:腐烂败坏。
都督: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领一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大郎:对年轻人的称呼,此处指王导的儿子王悦。
和峤: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杜预: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有“钱癖”之称。
和跃: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清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平昌太守:平昌郡的行政长官。
理钱:管理钱财。
季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三月。
思堇:思念亲人。
惜钱不买:因为吝啬而不愿意花钱购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七十二-评注
《三辅决录》所述平陵士孙奋富的故事,揭示了古代士人阶层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士孙奋富性俭吝,即便在住宿时也极尽节俭,这种节俭已经超越了常人的范畴,以至于主人将其比作士孙景卿,意指他过于节俭,甚至有失礼仪。这种对金钱的过度珍惜,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对于财富的极端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紧张。
《魏略》中曹洪的故事,则进一步揭示了财富与性格之间的关系。曹洪家富而性啬,他对财富的占有欲极强,甚至在与儿子的借贷中,也表现出对金钱的极端吝啬。这种性格不仅影响了他的家庭关系,也预示了他最终的悲剧。
《晋书》记载的王戎,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他的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但他的性格却极为俭啬,甚至到了不知奉养的地步。这种极端的性格,使他成为世人讥讽的对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财富和道德的矛盾态度。
《后魏书》中的崔光韶,家财万贯,却性俭吝,衣马食味皆粗薄。这种极端的节俭,不仅让他自己生活困苦,也让他成为世人讥讽的对象。他的行为,揭示了财富与性格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对于财富分配的不公。
《郭子》记载的王丞相,性俭至极,连帐下的甘果都不愿浪费,这种极端的节俭,反映出他对于财富的极端占有欲。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也影响到了他的家庭。
《晋书》中的和峤,家产殷富,却性至吝,这种极端的性格,使他成为世人讥讽的对象。杜预公的“钱癖”评价,更是凸显了和峤对财富的过度追求。
《后魏书》中的和跃,家巨富而性吝啬,这种极端的性格,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了他的家庭。他的故事,再次揭示了财富与性格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对于财富分配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