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四-原文
《说文》曰:辩,(被免切。)治也。
《尚书》曰:君罔以辩言乱旧政。
《尔雅》曰:诸诸便便,辩也。
《论语》曰:便便言,惟谨尔。(郑玄曰:便便,辩也。)
又曰: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又曰:御人以口给。
《家语》曰:子夏问子贡何人,子曰:’辩人,丘弗及也。’
又曰:宰予,鲁人也,有口才,以言语著名。
又曰:孔子登农山,谓二三子各言尔志。子贡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於莽瀁之野,两垒相当,旗鼓相望,埃尘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二国释患,惟惟赐能之矣。’夫子曰:’辩哉!’
《史记》曰: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绌其辩。田常欲为乱於齐,移兵欲伐鲁,孔子谓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出,孔子许之,遂行。子贡壹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
又曰: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项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公为平国君,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号为平国。
又曰:范睢欲事魏王,家贫无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为魏使齐,齐襄王闻雎辩有口,赐金印及牛酒。
又曰:上问上林诸尉禽兽,十馀,左右视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次观其口对,响应无泅拢乃拜啬夫为上林令。
又曰:秦蔡泽游学於诸侯,大小甚众而不遇。因从唐举相,曰:’闻子相李兑,百日之内持国柄,有之乎?’曰:’有之。’泽曰:’今若臣者何如?’唐举熟视而笑曰:’先生揭鼻、戾唇、魋颜、蹙齃,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被唐举之戏,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不知者寿也,愿闻之。’举曰:’先生从今已往四十三岁。’泽笑谢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食肉,富贵四十三年亦足矣。’乃来入秦。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范睢曰:’燕客蔡泽,天下俊雄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应侯使人召泽。泽入,揖应侯。应侯固不快矣,及见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吾相秦,岂有之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泽曰:’吁,君何见之晚耶!夫四时之序,功成者去,未成者来。君禄位贵盛,私家之富皆已极矣,不退将危,臣之代君,不亦宜乎!’应侯善之,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於王曰:’客有新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见人众,莫能及之,臣不如也。’王召见,与语,大悦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许之,以泽为相,终如其志。
又曰:苏秦初与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十一年,皆通六艺,经营百家之言。鬼谷先生弟子五百馀人,为之土窟,窖深二丈。先生曰:’有能独下,说窖中,使我泣出者,则能分人主之地。’久,苏秦下说窖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衿。次张仪下说窖中亦泣。先生曰:’苏秦词说与张仪一体也。’
又曰:楚陈轸,词辩之士也。初与张仪俱事秦惠王,惠王皆重之。仪恶轸於王曰:’陈轸重币轻信,秦使之楚,将为交也。今楚不善於秦而善於轸。王以仪言召轸问之,轸曰:’然。王闻楚有两妻者乎?’王曰:’不闻。’轸曰:’楚有两妻者,人挑其长者,长者骂之,挑其少者,少者复挑之。居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挑者曰:’谓汝娶长者乎,少者乎?’挑者曰:’娶长者。’客曰:’长者骂汝,少者复挑汝,何故娶长者?’对曰:’居人之所,则欲其挑我,为妻,则欲其骂人。今楚王明主,昭阳贤相,使轸为臣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将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臣必之楚,足以明臣为楚不与也。’轸出,张仪入问王曰:’轸果欲之楚不?’王曰:’然。轸,天下之辩士。寡人遂无奈何也。’惠王终相张仪,轸遂奔楚,楚用为上卿。后轸为楚使之秦,惠王见之,谓曰:’子去寡人之楚,寡人甚思子,子思寡人乎?’轸曰:’王闻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轸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越之鄙人。凡人之思。固在其病也。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听之,犹尚越声。今臣虽弃逐之楚,能无秦声哉!’
《汉书》曰:郦食其有词辩,年六十,身长八尺,鬓发皓然。请见高祖,谒者曰:’上好嫚骂人,不喜儒生,有客冠而来者,辄解其冠而溺其中。’食其作色叱之曰:’我高阳酒徒,何儒生之有!’谒者股栗而见之,高祖乃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食其入,长揖不拜,曰:’欲助秦攻诸侯乎?将欲率诸侯攻秦乎?’高祖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汝奚为助秦耶?’食其曰:’必欲聚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高祖懔然而起,拔足挥洗摄衣,延食其坐而谢之。食其因言六国纵横王霸之道。高祖大悦,问其计,食其曰:’足下起乌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二旅,而欲鼓行入秦,所谓探虎口而喂饿狼也。夫陈留者,当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城坚粟多,可以少留。臣知其令,请使命下之。如不听,可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不崇朝而拔之矣。’於是高祖乃遣食其说陈留令,高祖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又曰:少府五鹿充宗贵幸,善梁丘氏《易》。玄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与诸家论《易》。充宗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朱云者,召入,摄齐登台,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柱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又曰:娄护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竦然。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之笔札,娄君卿之唇舌’,言其见信用也。
又曰:晁错,颍川人也。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又曰:田蚡贵幸,为中大夫,辩有口,学《盘盂》诸书。(应劭曰:黄帝史,孔甲所作名也。孔甲《盘盂》二十六篇。)
又曰:东方朔自公卿在坐,朔皆傲弄,无所屈。上以朔口谐给,尝问:’先生视朕何如主也?’朔对曰:’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际,未足喻当世。臣朔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卞庄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应劭曰:伊尹善烹割,太官属少府,故令作。)子贡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孟子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晓其风俗,故令为之。)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如淳曰:太傅傅人主使无过,伯玉欲寡其过也。)孔父为詹事,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子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侯。’上乃大笑也。
又曰: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於郡。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太守闻其有异才,召见军,甚奇之。及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又曰:蒯通知天下权在於韩信,欲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杰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飚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今时两主悬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天下孰不听足下,愿图之。’信曰:’汉王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挟不赏之功,载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将安归乎?故猛虎犹预,不如蜂虿之致螫;孟贲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信不忍背汉,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佯狂为巫。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烹之,曰:’若教韩信反,何也?’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得。天下汹汹,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何惮诛耶!’上乃赦之。
又曰:淮南王黥布反,朱建谏之,不听。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家徙长安。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又曰:辩士曹丘生数招权顾金钱,(孟康曰:招金钱,事权贵,而求事也。)事贵人赵谈,窦长君等善。季布闻,寄书谏长君曰:’吾闻曹丘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归,欲得书谒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遂使书人先发书,布大怒。曹至,则揖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镒,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且仆与足下俱楚人,使仆游扬足下名於天下,顾不美乎?何足下之距仆深也!’布乃大悦,引入,留数日,为上客,厚送之。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范晔《后汉书》曰:黄琬,字子琰,琼之孙。早而辩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玄年正月日蚀,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梁太后。太后诏问所蚀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时琬年七岁,在旁,云:’何不言日蚀之馀,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又曰: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李膺为河南尹,恃才倨傲,诫守门者:’非吾通家子孙不得辄通。’融年十二,入洛,欲以观其人,乃谓守门者曰:’吾与李君通家子孙耳。’守门者告膺,膺呼召,问曰:’卿与吾有何所故?’融曰:’臣先君孔子与公老君同德比义,则臣与公累代通家也。’膺大悦,引坐,谓曰:’卿欲食乎?’融曰:’须食。’膺曰:’教卿为客之礼,主人问食,但让不须。’融曰:’不然。教君为主之礼,但置于食,不须问客。’膺惭,乃叹曰:’吾将老死,不见卿富贵也。’融曰:’公殊未死。’膺曰:’如何?’融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向来公言,未有善也,故知未死。’膺甚奇之。后与膺谈论百家经史,应答如流,膺不能下之。
又曰:刘祐,字伯祖,中山安国人也。
祐初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闲悉故事,文札强辩,每有奏议,对应为侪类所归。
谢承《后汉书》曰:郭弘为郡上计吏。
正月朝觐,弘进殿下谢祖宗受恩,言辞辩丽,专对移时。
天子曰:’颍川乃有此辩士邪!子贡、晏婴何以加之?’
群公属目,卿士叹伏。
又曰:郭弘为郡上计吏,朝廷问弘颍川风俗所尚、土地所出、先贤将相儒林文学之士,
弘援经以对,陈事答问,出言如浮,引义如流。
<东观汉记>曰:班超,字仲叔,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子也。
为人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傅。
<魏志>曰:黄初玄年,郭淮奉使贺文帝践祚,
而道路疾,稽留。
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於涂山,防风后至,便行显戮。今溥天同庆,而最留迟,何也?’
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道人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代,是以自知免於防风之诛也。’
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
<魏典略>曰:邯郸之北有苏大侯者,
苏秦往说之,苏大侯送以百金。
家丞问其故,苏大侯曰:’客辩士也,立谈之间,再夺吾地而复归之,吾地虽小,岂直百金耶!’
又曰:韩宣,字景然,渤海人。
为人短小。
建安中,丞相召署军谋掾,冗散在邺。
尝于邺步行入宫,於东掖门内,与临淄侯植相遇。
时天新雨,地有泥潦,宣欲避之,阂潦不得去,
乃以扇自障住於道边。
植嫌既不去,又不为礼,乃驻车使其常从问宣何官,
宣云:’丞相军谋掾也。’
植又问:’应得唐突列侯不?’
宣又曰:’《春秋》之义,王人虽微,列於诸侯之上,未闻宰士而为下士诸侯之礼。’
植又曰:’即如所言,为人父吏见其子,应有礼不?’
宣又曰:’於礼,臣子一例也。’
植知其难穷,乃释去,以为辩也。
梁祚《魏国统》曰:黄权来降,
文帝从容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对曰:’臣过受刘氏殊遇,降吴不可,归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敢慕也!’
帝善之。
<吴志>曰:孙权问诸葛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
对曰:’臣父为优。’
权问其故,对曰:’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权又大噱。
命恪行酒,至张昭前,先有酒色,不肯复饮,
曰:’此非养老之礼也。’
权曰:’卿其能令公辞屈,乃当饮之耳。’
恪难昭曰:’师尚父九十,秉旄伏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
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又曰:孙权遣都尉赵咨使魏,
帝问曰:’吴王何等主?’
赵咨对曰:’聪明仁知,雄略之主也。’
帝问其状,答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军,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又曰:薛综,字仲文,沛郡人。
其先田文封薛,因以氏焉。
避地交州,士燮召为交阯太守。
及还都,蜀使张奉於权前嘲尚书阚泽,
泽不能答。
综曰:’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狗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别吴耶?’
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
奉无以对焉。
韦昭《吴书》曰:吴使郎中令陈化使魏,
魏文帝因酒酣,问化曰:’吴魏峙立,谁将平壹海内者乎?’
化曰:’《易》称’帝出乎震’,化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於东南’。’
帝曰:’昔文王以西伯天下,岂复在东乎?’
化曰:’周之初基,大伯在东,是以文王能兴於西。’
帝笑,奇其辞。
又曰:沈珩,字仲山。
孙权以珩有知谋,能专对,乃使至魏。
魏文帝问曰:’吴嫌魏东向乎?’
珩曰:’不嫌也。’
曰:’何以言之?’
曰:’恃旧盟,言归於好,是以不嫌。’
又问:’太子当来,宁然乎?’
珩曰:’臣在东朝,朝不坐,宴不与,若此之议,无所闻也。’
文帝善之,乃引珩自近,谈语终日。
珩随事响应,无所屈服。
张勃《吴录》曰:吴兴沈友,字子正。
善属文,有口辩,每所至,众人皆默,
因号曰:’谧众’。
咸言其笔之妙、力之妙、舌之妙皆绝於人也。
<蜀志>曰:先是雍闿送张裔於孙权,
诸葛亮遣邓芝使吴,
亮令芝言次从权请裔。
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
权未知也。
许之遣裔。
临发,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
贵土风俗何以乃尔?’
裔对曰:’愚以为卓氏之女,犹贤於买臣之妻。’
权又谓裔:’君还,必用事西朝,
终必不作田父於闾里也,将何以报我?’
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
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以前父母之年,
自此以后大王之赐也。’
又曰:伊籍,字几伯,阳人。
随先主入益州,
东使吴,孙权闻其才辩,
欲逆折以辞。
籍適入拜,
权曰:’劳事无道之君。’
籍即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又曰: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
温问秦密曰:’天有头乎?’
密曰:’《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温曰:’天有耳乎?’
密曰:’《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温曰:’天有姓乎?’
密曰:’姓刘。’
曰:’何以知之?’
密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温曰:’日生於东乎?’
密曰:’虽生於东而没於西。’
答问如响。
温服密之文辩,凡如此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四-译文
《说文》说:辩,读作‘被免切’,意思是治理。
《尚书》说:君主不要用巧辩的言辞扰乱原有的政治。
《尔雅》说:那些口才很好的人,就是辩士。
《论语》说:那些口才很好的人,只是说话谨慎而已。(郑玄注:便便,就是辩士。)
又记载:孔子说:‘讨厌那些伶牙俐齿却危害国家的人。’
又记载:孔子说:‘驾驭别人,用口才就能做到。’
《家语》记载:子夏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辩士,我比不上他。’
又记载:宰予是鲁国人,有很好的口才,因言语而出名。
又记载:孔子登上农山,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贡说:‘我愿意去让齐、楚在莽瀁的旷野上打仗,两军对峙,旗帜和战鼓相望,烟尘相接,双方刀剑相交。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中间进行说辞,分析双方的利弊,使两国放下争端,只有我才能做到。’孔子说:‘真会辩论啊!’
《史记》记载:子贡口才好,言辞巧妙,孔子经常在辩论中输给他。田常想在齐国作乱,调动军队想要攻打鲁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先的坟墓所在地,是父母之国。国家有危难,你们为什么不出去?’子贡请求出去,孔子答应了他,于是出发。子贡一出去,就使鲁国免于灭亡,扰乱了齐国的计划,打败了吴国,使晋国强大,使越国称霸。
又记载:汉朝派陆贾去说服项羽,请求项羽交出太公,项羽不听。汉王又派侯公去说服项羽,项羽最终与汉王达成协议,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项羽交出汉王的父母妻子后,军队都欢呼万岁。汉王于是封侯公为平国君,称他为‘天下的辩士’。
又记载:范睢想要侍奉魏王,但家境贫寒,没有自资,于是先侍奉魏国中大夫须贾。范睢作为魏国的使者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睢口才好,就赐给他金印和牛酒。
又记载:皇帝询问上林苑的官员有关禽兽的情况,有十几种,左右的人看后都不能回答。虎圈的管理员从旁边代替官员回答,皇帝所问的禽兽簿非常详细,再观察他的口才,回答得非常流利,于是皇帝拜他为上林令。
又记载:秦国的蔡泽在诸侯国游学,见过很多大小人物,但都没有遇到好的机会。后来他跟随唐举学习相术,问唐举:‘听说你给李兑相面,一百天内就能掌握国家大权,有这回事吗?’唐举说:‘有。’蔡泽问:‘像我这样的人怎么样?’唐举仔细地看着他笑着说:‘先生你鼻子朝天,嘴唇扭曲,脸色发黑,皱着眉头,我听说圣人是不相面的,难道先生就是圣人吗?’蔡泽被唐举戏弄后说:‘富贵是我自己有的,我不知道的是寿命,我想听听。’唐举说:‘先生从现在起已经四十三岁了。’蔡泽笑着告辞,对他的车夫说:‘我骑马,吃肉,富贵四十三年也足够了。’然后他来到秦国。他派人公开散布消息,激怒应侯范睢说:‘燕国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英俊、能言善辩的智者。他一旦见到秦王,一定会取代你的相位。’应侯派人召见蔡泽。蔡泽进去,向应侯行礼。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见到蔡泽又傲慢无礼,应侯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公开宣称要取代我的相位,难道有这回事吗?’蔡泽回答说:‘是的。’应侯说:‘请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唉,您看事物怎么这么晚呢!四季的更替,功成的人就会离开,没有成就的人就会上来。您的俸禄和地位已经很高了,私人的财富也已经到了极点,如果不退位就会危险,我取代您,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应侯认为他说得对,于是邀请他坐下,待为上宾。几天后,蔡泽入朝,对秦王说:‘有一个新从山东来的客人叫蔡泽,他是辩士。我见到的人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我不如他。’秦王召见了他,和他交谈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客卿。应侯因此假装生病,请求辞去相位。秦昭王答应了他,任命蔡泽为相,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又记载:苏秦最初和张仪一起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了十一年,都精通了六艺,研究了百家的学说。鬼谷子先生有五百多个弟子,为他们建造了一个土窟,深达两丈。鬼谷子先生说:‘有谁能独自下去说服土窟中的人,使我流泪的,就能分割君主的地盘。’过了很久,苏秦下去说服土窟中的人,鬼谷子先生泪流满面。接着张仪也下去说服土窟中的人,也使他流泪。鬼谷子先生说:‘苏秦的言辞和张仪的一样。’
又记载:楚国的陈轸,是能言善辩的人。最初他和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惠王都很重视他们。张仪在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重视金钱轻视信誉,秦王派他去楚国,是为了交好楚国。现在楚国对秦王不好,却对陈轸好。’惠王听了张仪的话,召见陈轸询问。陈轸说:‘是的。大王听说过有两个妻子的楚国人吗?’惠王说:‘没听说过。’陈轸说:‘楚国有两个妻子的人,别人挑逗他的大老婆,大老婆骂他,挑逗他的小老婆,小老婆又挑逗他。没过多久,两个妻子都死了。有人问挑逗的人说:“你想娶大老婆还是小老婆?”挑逗的人说:“我想娶大老婆。”问的人说:“大老婆骂你,小老婆又挑逗你,为什么还想娶大老婆?”回答说:“住在别人家里,就希望她挑逗我;做妻子,就希望她骂人。现在楚王是明主,昭阳是贤相,派我去楚国,我经常用国情来投合楚国,楚王不会留下我,昭阳也不会和我一起做事。我一定要去楚国,足以证明我到楚国不是为了与楚国交好。”陈轸出去后,张仪进去问惠王说:“陈轸真的想去楚国吗?”惠王说:“是的。陈轸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我实在没有办法。”惠王最终让张仪担任相位,陈轸于是逃到楚国,楚国任用他为上卿。后来陈轸作为楚国的使者出使秦国,惠王见到他,对他说:“你离开我的楚国后,我很想念你,你想念我吗?”陈轸说:“大王听说过越国的庄舄吗?”惠王说:“没听说过。”陈轸说:“越国的庄舄在楚国做官,不久后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粗人。人们思念,总是在生病的时候。思念越国,说话就像越国的声音;不思念越国,说话就像楚国的声音。让人听他的声音,还是越国的声音。现在我虽然被楚国驱逐,能没有楚国的声音吗?’”
《汉书》记载:郦食其有很好的口才,六十岁,身高八尺,头发白白的。他请求见高祖,守门的人说:‘皇上喜欢骂人,不喜欢儒生,有客人戴着帽子来的,就摘下他的帽子往里面撒尿。’郦食其变了脸色,大声斥责说:‘我是高阳酒徒,哪里有儒生呢!’守门的人吓得腿软,去见高祖。高祖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洗脚。郦食其进去,长揖不拜,说:‘是想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朝呢?’高祖骂道:‘乡巴佬!天下人早就苦于秦朝的统治了,所以诸侯们一起攻打秦朝,你为什么要帮助秦朝呢?’郦食其说:‘如果一定要聚集义兵来讨伐无道的秦朝,不应该对长者这样无礼。’高祖惊恐地站起来,踢掉鞋子,挥挥手让洗脚的女子退下,让郦食其坐下并道歉。郦食其于是谈论了六国纵横和霸道之道。高祖非常高兴,问他有什么计策,郦食其说:‘您起兵的时候,聚集的是乌合之众,收编的是散乱的军队,不超过两旅,却想要鼓动军队攻打秦国,这就是所谓的探虎口喂饿狼。陈留地处天下要冲,四通八达,城池坚固,粮食充足,可以稍微停留一下。我知道那里的县令,请让我传达命令。如果不听,可以出兵攻打,我作为内应,不用一早晨就能攻下。’于是高祖派郦食其去说服陈留令,高祖率领军队随后跟进,于是攻下了陈留。
又说:少府五鹿充宗受到皇帝的宠爱,精通梁丘氏的《易经》。玄帝很欣赏他,想要考察他与其他学者对《易经》的不同理解,便让他与其他学者一起讨论《易经》。五鹿充宗口才了得,无人能与他抗衡,其他儒者都称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了朱云,朱云被召见后,整理好衣襟登上讲台,挺直脖子请求发言,声音震动了周围的人。讨论之后,连续反驳了五鹿充宗的观点,所以其他儒者给他起了个外号说:‘五鹿高高在上,朱云折了他的角。’
又说:娄护身材矮小,但口才极佳,议论时总是依据名节,听的人都会感到敬畏。他和谷永都是五侯的贵宾,长安人称赞他们说:‘谷子云的文笔,娄君卿的口才’,意思是他们都受到了极高的信任。
又说:晁错是颍川人。担任太子家令,因为他的口才得到了太子的喜爱,太子家中称他为‘智囊’。
又说:田蚡受到皇帝的宠爱,担任中大夫,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等书籍。(应劭说:这是黄帝史官孔甲所著的,共有二十六篇。)
又说:东方朔自公卿在场时,他总是傲慢地戏弄他们,从不屈服。皇帝因为东方朔口才幽默,曾经问他:‘先生认为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从唐尧、虞舜的盛世,到成王、康王的时期,都不足以与现在相比。我东方朔看到陛下您的功德,超过五帝,在三王之上。不仅仅是如此,如果能够得到天下的贤士,所有的公卿都能得到合适的人选。比如让周公旦做丞相,孔丘做御史大夫,姜太公做将军,卞庄子做卫尉,皋陶做大理,后稷做司农,伊尹做少府,子贡出使外国,颜渊和闵子骞做博士,子夏做太常,孟子做右扶风,子路做执金吾,契做鸿胪,龙逢做宗正,伯夷做京兆,管仲做冯翊,鲁班做将作,山甫做光禄,申伯做太仆,延陵季子做水衡,百里奚做典属国,柳下惠做大长秋,史鱼做司直,蘧伯玉做太傅,孔父做詹事,子思做诸侯相,子产做郡守,王子庆忌做期门,夏育做鼎官,后羿做旄头,宋万做式道侯。’皇帝听后大笑。
又说: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从小好学,以辩才和博学能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到了府上,太守听说他有非凡的才能,召见了他,非常惊奇。到了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异,任命终军为谒者给事中。
又说:蒯通知道天下的权力在韩信手中,想要让他背叛汉朝,于是先微妙的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习过相面之术,观察你的面相,不过封侯,而且危险而不安稳;观察你的背相,尊贵得无法用言语表达。’韩信问:‘这是什么意思?’蒯通说:‘天下初起事时,英雄豪杰纷纷建立旗帜,天下之士如同云雾聚集,如同鱼鳞般杂乱,如同暴风骤起。在那个时候,人们担忧的只是秦朝的灭亡而已。现在刘、项争霸,使得人们肝脑涂地,流离失所,不可胜数。现在两位君主都把生命寄托在你的手中,如果你为汉,汉就胜;如果你为楚,楚就胜。我愿意打开心扉,奉献我的忠诚,但我担心你不会接受。现在为您考虑,最好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天下有谁不听从您的呢?希望您能考虑一下。’韩信说:‘汉王待我很好,我怎么能因为利益就背叛他的恩情呢!’蒯通说:‘我听说勇敢而有谋略的人,常常会因为威胁到君主而自身危险,功勋盖世的人往往得不到奖赏。现在您手握无人能比的不赏之功,承载着震慑天下的威势。回到楚,楚人不会信任您;回到汉,汉人会因为您的威势而感到恐惧。您打算归向何方呢?所以猛虎还有犹豫的时候,不如蜂虿那样毫不犹豫;孟贲犹豫不决,不如小孩子那样坚决。’韩信不忍心背叛汉,于是拒绝了蒯通。蒯通劝说无效,感到惶恐,于是假装疯狂做巫师。天下安定后,韩信因为犯罪被废为淮阴侯,谋反被杀,临死时叹息说:‘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高帝说:‘这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让齐国召回蒯通。蒯通到了,皇帝想要烹煮他,说:‘你教韩信反叛,是吗?’蒯通说:‘狗只会对着不是自己主人的东西吠叫。在那个时候,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您。’并且说:‘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共同追逐,高材者得之。天下动荡,人们都想要做陛下您所做的事,只是力量不够,有什么可怕的!’皇帝于是赦免了他。
又说:淮南王黥布反叛,朱建劝阻他,但黥布不听。汉朝诛杀了黥布后,听说朱建曾经劝阻过黥布,高祖赐予朱建‘平原君’的称号,并将他的家迁往长安。朱建为人善于辩论,口才了得,廉洁刚直,行为不苟且,义不取容。
又说:辩士曹丘生多次为了权力和金钱而招摇撞骗,(孟康说:招揽金钱,巴结权贵,以求事成。)他侍奉赵谈、窦长君等人,季布听说后,写信给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不是君子,不要与他交往。’等到曹丘回去时,想要得到一封信去拜访黥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你,你不要去。’曹丘坚持要见,窦长君便让送信的人先发信,黥布看到信后非常生气。曹丘到了,便向黥布行礼说:‘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一百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您为什么在梁、楚之间有如此名声呢!而且我与你都是楚人,我让您在天下扬名,这不是很好吗?您为什么如此坚决地拒绝我呢!’黥布听后非常高兴,将他引入家中,留了几日,待为上宾,送他时非常丰厚。黥布的名声之所以更加闻名,都是因为曹丘的宣扬。
范晔《后汉书》说: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的孙子。从小聪明伶俐。他的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玄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师看不到,黄琼便把情况上报给了梁太后。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着如何回答,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时黄琬七岁,在一旁说:‘为什么不说是日食之后,就像月亮的形状一样呢?’黄琼非常惊讶,立即用他的话回答了皇后的询问。
又说: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李膺担任河南尹,依仗自己的才华傲慢无礼,告诫守门人:‘不是我的同族子孙,不得随意通报。’孔融十二岁时来到洛阳,想要看看李膺是什么样子,就对守门人说:‘我和李君是同族子孙。’守门人告诉了李膺,李膺将他召见,问道:‘你与我有什么关系?’孔融说:‘我的先父孔子与公老君有相同的德行和义理,所以我和您是累代通家。’李膺非常高兴,让他坐下,问:‘你想吃东西吗?’孔融说:‘我饿了。’李膺说:‘我教你做客人的礼节,主人问你是否想吃东西,你应该推辞。’孔融说:‘不是这样的。你教我主人的礼节,应该是把食物放在那里,不需要问客人。’李膺感到羞愧,于是叹息说:‘我快要老了,看不到你富贵的那一天。’孔融说:‘您还没有老。’李膺问:‘为什么?’孔融说:‘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是善良的。刚才您的话,没有一句是善良的,所以我知道您还没有老。’李膺对他非常惊奇。后来孔融与他谈论百家经史,应对自如,李膺无法压倒他。
又说:刘祐,字伯祖,是中山安国人。刘祐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来被任命为尚书侍郎,他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文笔犀利,善于辩论,每次上奏议政,都能得到同僚们的认同。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郭弘是郡里的上计吏。正月朝见皇帝时,郭弘在殿下向祖宗表示感谢,他的言辞既辩丽又充满感情,连续对答了很长时间。皇帝说:‘颍川竟然有如此能言善辩的人!子贡、晏婴又怎能比得上他呢?’众官员都注视着他,文臣们也赞叹不已。
《东观汉记》记载:班超,字仲叔,是扶风平陵人,徐令彪的儿子。他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然而他对父母非常孝顺,居家时总是勤奋劳作,不怕辛苦。他口才了得,广泛涉猎书籍。
《魏志》记载:黄初年间,郭淮受命出使祝贺文帝登基,但在路上生病,耽误了行程。皇帝严肃地责问他:‘以前大禹在涂山召集诸侯,防风氏迟到,就被处死了。现在天下同庆,你却最晚到,这是为什么?’郭淮回答说:‘我听说五帝时代,用道德来教化人民,夏朝政治衰落,才开始使用刑法。现在我在唐虞时代,所以认为自己能免于防风氏的惩罚。’皇帝很高兴,提升他为雍州刺史。
《魏典略》记载:在邯郸的北边有个叫苏大侯的人,苏秦去说服他,苏大侯送给他一百金。家丞问他为什么,苏大侯说:‘这个客人是辩士,一席话就两次夺取我的土地又还给我,我的土地虽然小,难道就只值一百金吗?’
《魏志》记载:韩宣,字景然,是渤海人。他身材矮小。建安年间,丞相曹操召他担任军谋掾,后来他在邺城闲居。他曾在邺城步行进入皇宫,在东掖门内遇到临淄侯曹植。当时天刚下过雨,地上有积水,韩宣想避开,但被积水阻挡,只好用扇子挡在路边。曹植既不离开,也不行礼,于是停下马车让他的随从问韩宣是什么官职,韩宣说:‘我是丞相的军谋掾。’曹植又问:‘你应该对列侯不礼貌吗?’韩宣说:‘《春秋》的义理是,即使是地位低微的王者,也排在诸侯之上,没听说过宰士要对下级诸侯行礼。’曹植又问:‘按照你说的,作为父亲看到儿子,不应该有礼节吗?’韩宣说:‘按照礼节,臣子和儿子是一样的。’曹植知道无法与他争辩,就离开了,认为他很有辩才。
梁祚的《魏国统》记载:黄权来投降,文帝曹丕从容地对黄权说:‘你放弃敌对,效忠我们,是想追随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过分受到刘氏的优待,降吴不可,归蜀无路,所以归顺。而且打败了我的将领,能免于一死就是幸运,哪里还敢羡慕古人呢!’曹丕认为他说得很好。
《吴志》记载: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谁更贤明?’诸葛恪回答说:‘我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为什么,诸葛恪回答说:‘我父亲知道应该侍奉谁,我叔父不知道,因此认为我父亲更优秀。’孙权又大笑。命令诸葛恪给张昭敬酒,张昭先有了酒色,不肯再喝,说:‘这不是敬养老人的礼节。’孙权说:‘你能让他词穷,就让他喝这杯酒。’诸葛恪难住张昭说:‘师尚父九十岁,手持旄节,还未来得及告老还乡。现在军事事务,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前,怎么能说不是敬养老人的礼节呢?’张昭最终无话可说,只好喝完杯中酒。
《吴志》记载:孙权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问赵咨:‘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聪明仁爱,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魏文帝问他具体情况,赵咨回答说:‘他能够从普通人中选拔鲁肃,这是他的聪明;能够从行军中提拔吕蒙,这是他的明察;获得于禁却不加害,这是他的仁爱;夺取荆州兵不费一兵一卒,这是他的智谋;占据三州,虎视天下,这是他的雄才;屈尊于陛下,这是他的谋略。
《吴志》记载:薛综,字仲文,是沛郡人。他的祖先田文被封在薛地,因此以薛为姓。他避难到交州,被士燮召为交阯太守。回到都城后,蜀国使者张奉在孙权面前嘲笑尚书阚泽,阚泽无法回答。薛综说:‘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狗身,虫入其腹。’张奉说:‘你不应该再为吴国效力了吗?’薛综立即回答说:‘无口为天,有口为吴,你统治万邦,是天子之都。’张奉无言以对。
韦昭的《吴书》记载:吴国使者郎中令陈化出使魏国,魏文帝趁酒兴问陈化:‘吴魏对峙,谁将统一天下呢?’陈化说:‘《易经》说“帝出乎震”,我听说先哲知道天命,旧说“紫盖黄旗运于东南”。’魏文帝说:‘以前文王在西伯之地统治天下,难道天下还会在东方吗?’陈化说:‘周朝的初期,太伯在东方,所以文王才能在西方兴起。’魏文帝笑了,觉得他的话很奇特。
《吴志》记载:沈珩,字仲山。孙权认为沈珩有智谋,能言善辩,于是派他出使魏国。魏文帝问沈珩:‘吴国是否认为魏国向东进攻?’沈珩说:‘不认为。’魏文帝问:‘为什么这么说?’沈珩说:‘我们依赖旧有的盟约,言归于好,因此不认为魏国会向东进攻。’魏文帝又问:‘太子会来吗?’沈珩说:‘我在东吴,不参加朝会,也不参加宴会,关于这种议论,我没有听说过。’魏文帝认为他说得很好,于是让沈珩靠近自己,交谈了一整天。沈珩随事应答,没有屈服。
张勃的《吴录》记载:吴兴的沈友,字子正。他擅长写文章,口才了得,每次他出现时,众人都会默然,因此人们称他为‘谧众’。都说他的文笔、口才都绝妙非凡。
《蜀志》记载:在此之前,雍闿把张裔送到孙权那里,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吴国,诸葛亮让邓芝在谈话中向孙权请求归还张裔。张裔到了吴国几年后,流亡隐居,孙权不知道。同意归还张裔。临出发前,孙权接见张裔,问:‘蜀汉的卓氏寡女,逃奔到司马相如那里,贵地的风俗为什么这么开放?’张裔回答说:‘我认为卓氏的女儿,比朱买臣的妻子更有贤德。’孙权又对张裔说:‘你回去后,必定会在西朝担任重要职务,最终不会在乡里做农夫,你将如何报答我?’张裔回答说:‘我带着罪过回来,将把我的命运交给有司处理。如果侥幸能保全性命,在我五十岁之前,是父母的恩赐,在我五十岁之后,是您的恩赐。’
《蜀志》记载:伊籍,字几伯,是阳人。他随先主刘备进入益州,后来东使吴国,孙权听说他才华横溢,想用言辞使他屈服。伊籍正好进入拜见,孙权说:‘辛苦侍奉无道的君主。’伊籍立即回答说:‘一拜一起,不足以算是辛苦。’
又有人说:吴国派遣使者张温来访问,所有的官员都去为他送行。张温问秦密说:‘天有头吗?’秦密回答说:‘《诗经》中说“天眷顾西方”,从这个说法推断,天的头在西方。’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密回答:‘《诗经》中说“鹤鸣在九皋,声音传到天上”,如果天没有耳朵,那么声音是怎么被听到的呢?’张温再问:‘天有姓吗?’秦密回答:‘姓刘。’张温问:‘怎么知道的呢?’秦密回答:‘因为天子姓刘,所以据此推断天的姓也是刘。’张温又问:‘太阳是不是从东方升起?’秦密回答:‘虽然从东方升起,但最终会在西方落下。’张温对秦密的文采和辩论能力非常佩服,这类问题还有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四-注解
辩:善于辩论,有口才。
治:治理,指管理、处理事务。
便便:便便,形容言辞流畅、口才好。
君:君,指君主,国家的统治者。
罔:罔,没有,不。
旧政:旧政,指旧有的政治制度或政策。
诸:诸,众多,许多。
便便言:便便言,指流畅而有力的言辞。
谨尔:谨尔,谨慎的样子。
恶:恶,讨厌,不喜欢。
利口:利口,指口才好,善于辩论。
覆邦家:覆邦家,指颠覆国家。
御人:御人,指对待人,对人。
口给:口给,指口才敏捷,能够应对。
子贡:子贡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辩士,孔子的弟子之一。
农山:农山,指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地方。
莽瀁之野:莽瀁之野,指广阔的平原。
埃尘:埃尘,指尘埃,比喻战争。
挺刃:挺刃,指拔刀。
缟衣白冠:缟衣白冠,指白色的衣服和帽子,表示哀悼。
推论利害:推论利害,指分析利弊。
齐、楚:齐、楚,指古代的两个国家。
鲁:鲁,指古代的一个国家。
坟墓所处:坟墓所处,指祖先的坟墓所在之地。
父母之国:父母之国,指自己的祖国。
二三子:二三子,指一些弟子。
莫出:莫出,没有人出来。
陆贾:陆贾,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项王:项王,指项羽,楚汉争霸时期的楚霸王。
太公:即姜子牙,周朝的贤臣。
鸿沟:鸿沟,古代的一条河流,也是楚汉分界的标志。
范睢:范睢,战国时期的秦国大臣。
雎辩:雎辩,指范睢的口才。
上林:上林,指上林苑,是古代皇家园林。
尉:尉,古代的官职,负责军事。
禽兽:禽兽,指鸟类和兽类。
啬夫:啬夫,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园林。
上林令:上林令,上林苑的管理官。
蔡泽:蔡泽,战国时期的秦国大臣。
李兑:李兑,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
相:相,指宰相,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战国时期的隐士,以传授纵横家学说著称。
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古代的六种基本教育内容。
百家之言:百家之言,指各种学派的思想。
陈轸:陈轸,战国时期的楚国辞赋家。
秦惠王:秦惠王,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
昭阳:昭阳,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
执珪:执珪,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宰相。
越人庄舄:越人庄舄,越国的人庄舄。
高祖: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郦食其:郦食其,汉代初年的政治家。
高阳酒徒:高阳酒徒,指来自高阳的酒徒,这里指郦食其。
儒生:儒生,指儒家学者。
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指没有组织纪律的群众。
陈留:陈留,古代的一个地名。
令:令,指县令,地方的行政长官。
少府: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私用钱粮。
五鹿充宗:汉代易学家,以精通《易》学而闻名。
梁丘氏《易》:《易》学的一种流派,由梁丘氏所传。
玄帝:指汉武帝,因其好道,故称。
易:指《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
朱云:汉代文学家,以辩论能力著称。
五侯:指当时五个显赫的权贵。
娄护:汉代文学家,以口才和名节著称。
谷永:汉代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五侯上客:指受到五侯的重视和欢迎的客人。
长安:汉代都城,今西安。
智囊:指有智谋的人,此处指晁错。
田蚡:汉代文学家,以口才和学问著称。
中大夫:古代官名,掌管宫廷礼仪。
《盘盂》:古代的一部书籍,内容涉及礼仪。
孔甲: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东方朔:汉代文学家,以机智和幽默著称。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帝王。
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周朝的两位贤王。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帝王。
伊尹:商汤的贤臣,以善于烹饪著称。
太官属少府:太官是官名,属少府管辖。
颜闵:指颜回和闵子骞,孔子的弟子。
后稷:周朝的始祖,以农业著称。
子夏:孔子的弟子,以博学著称。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季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契:商汤的贤臣,以善于治理著称。
龙逢:古代传说中的贤臣。
伯夷:商汤的贤臣,以廉洁著称。
管仲:齐国的贤相,以善于治理著称。
鲁般:古代著名的工匠。
山甫:古代著名的工匠。
申伯:古代的贤臣。
延陵季子:春秋时期的贤人。
百里奚:秦穆公的贤臣。
柳下惠:春秋时期的贤人。
史鱼:春秋时期的贤人。
蘧伯玉:春秋时期的贤人。
孔父:春秋时期的贤人。
叔敖:春秋时期的贤人。
子产:春秋时期的贤人。
王子庆忌:春秋时期的贤人。
夏育:古代著名的勇士。
羿:古代著名的射手。
宋万:古代著名的将领。
式道侯:古代的侯爵。
终军:汉代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博士弟子:古代的学者,由博士培养。
太守:古代的地方行政长官。
武帝:指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谒者给事中: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机密事务。
蒯通:汉代辩士,以善于游说著称。
韩信:西汉初年的名将,以善于用兵著称。
相人之术:相面术,通过观察人的面相来预测其命运。
封侯:古代的一种封赏,赐予侯爵。
汉王:指汉高祖刘邦。
楚:指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
汉:指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
周、邵:指周公和召公,周朝的贤臣。
孔丘:即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卞庄子:春秋时期的勇士。
卫尉: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皋陶:古代的贤臣。
大理:古代官名,掌管司法。
淮南王黥布: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后反叛。
朱建:汉代文学家,以辩才著称。
平原君:古代的一种封号,赐予有功之臣。
曹丘生:汉代辩士,以善于游说著称。
季布:汉代将领,以勇猛著称。
赵谈:汉代权贵。
窦长君:汉代权贵。
孟康:古代的注释家。
黄琬: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魏郡太守:古代的地方行政长官。
梁太后:东汉时期的皇后,后成为太后。
日蚀:日食,日食是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的一种特殊现象。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李膺: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曾任河南尹。
通家:同宗族的人。
老君:道教传说中的始祖。
孔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子二十世孙。
百家经史:指各种学派和经书的总和。
应答如流:形容回答问题非常迅速且准确。
刘祐:刘祐,字伯祖,中山安国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起初被举荐为孝廉,后来补任尚书侍郎,熟悉历史典故,文辞犀利,每次上奏议政都能得到同僚的认可。
孝廉:孝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科目,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品德和学问,孝廉即孝顺父母、廉正无私。
尚书侍郎:尚书侍郎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故事:故事在这里指历史典故、旧例。
文札:文札指书札,即书信。
强辩:强辩指善于辩论,口才好。
侪类:侪类指同辈、同行。
郭弘:郭弘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辩士,因口才了得而被皇帝赞赏。
上计吏:上计吏是古代中国地方官员向上级报告地方情况的一种官职。
朝觐:朝觐指臣子前往朝廷觐见皇帝。
祖宗:祖宗指祖先。
辞辩丽:辞辩丽指言辞辩才出众,文采斐然。
专对:专对指专擅应对,善于辩论。
移时:移时指持续一段时间。
晏婴: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善于辞令著称。
颍川:颍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班超: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外交家,以出使西域著称。
扶风平陵:扶风平陵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徐令彪:徐令彪是班超的父亲。
口辩:口辩指善于辩论,口才好。
书傅:书傅指书籍、传记。
郭淮:郭淮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将领。
文帝:文帝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曹丕的谥号。
践祚:践祚指登基即位。
稽留:稽留指停留、拖延。
显戮:显戮指公开处决。
溥天同庆:溥天同庆指天下共庆。
防风:防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部族。
唐虞:唐虞指古代中国的唐尧和虞舜,常用来象征理想的古代社会。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雍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苏大侯:苏大侯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人物。
苏秦: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纵横家,以游说各国著称。
百金:百金指一百两黄金,古代货币单位。
家丞:家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家族事务。
辩士:辩士指善于辩论的人。
立谈:立谈指立即辩论。
再夺吾地而复归之:再夺吾地而复归之指两次夺取我的土地又归还。
短小:短小指身材矮小。
建安: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大约在196年至220年之间。
丞相:丞相是古代中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谋掾:军谋掾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军事谋略。
冗散:冗散指闲散无所事事。
邺: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东掖门:东掖门是古代宫殿中的门。
临淄侯植:临淄侯植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封号。
泥潦:泥潦指地面因雨而泥泞积水。
阂潦:阂潦指被积水阻挡。
扇自障:扇自障指用扇子遮住自己。
唐突:唐突指冒犯。
宰士:宰士指官员。
列侯:列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相当于侯爵。
诸侯:诸侯指古代中国的诸侯国君主。
王人:王人指王室的人。
宰士而为下士诸侯之礼:宰士而为下士诸侯之礼指官员对下级诸侯国君主的礼节。
臣子:臣子指臣子和子嗣,这里指臣子和君主的关系。
黄权:黄权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舍逆效顺:舍逆效顺指放弃叛逆而效忠顺从。
陈、韩:陈、韩指陈胜和韩信用,这里比喻效仿他们。
刘氏:刘氏指蜀汉的刘姓皇室。
吴王:吴王指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诸葛恪: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将领,诸葛亮的儿子。
张昭:张昭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大臣,以文学和辩才著称。
师尚父:师尚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太师,负责辅佐君主。
秉旄伏钺:秉旄伏钺指掌握军权。
告老:告老指辞官归隐。
养老之礼:养老之礼指尊敬老人的礼节。
纳鲁肃於凡品:纳鲁肃於凡品指将鲁肃这样的才能之人视为普通人。
拔吕蒙於行军:拔吕蒙於行军指在行军中提拔吕蒙。
获于禁而不害:获于禁而不害指俘获于禁却不加害。
取荆州兵不血刃:取荆州兵不血刃指不战而取荆州。
三州:三州指吴、蜀、魏三个州。
虎视於天下:虎视於天下指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屈身於陛下:屈身於陛下指向皇帝低头。
雄略:雄略指雄才大略。
薛综:薛综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文学家。
沛郡:沛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田文: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交州:交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
士燮:士燮是东汉末年交州的地方豪族。
交阯太守:交阯太守是交州的地方官职。
蜀使张奉:蜀使张奉指蜀汉的使者张奉。
嘲:嘲指嘲笑。
尚书阚泽:尚书阚泽是吴国的一位官员。
犬:犬指狗。
蜀:蜀指蜀汉。
横目狗身:横目狗身指狗的形象。
虫入其腹:虫入其腹指虫子进入狗的肚子,这里比喻内部有问题。
复别吴:复别吴指再次离开吴国。
无口为天:无口为天指没有口的天,即无字的天。
有口为吴:有口为吴指有口的吴,即吴字。
天子之都:天子之都指天子的都城,即吴国。
韦昭: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史学家。
吴书:吴书指记载吴国历史的书籍。
郎中令陈化:郎中令陈化是吴国的一位官员。
平壹海内:平壹海内指统一天下。
帝出乎震:帝出乎震指《易经》中的卦象,象征帝王的兴起。
紫盖黄旗运於东南:紫盖黄旗运於东南指传说中的帝王祥瑞之兆。
文王:文王是周文王的谥号,周朝的开国君主。
西伯:西伯指周文王,周朝的奠基人。
大伯:大伯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武王的祖父。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优:优指优秀。
知所事:知所事指知道自己的职责。
叔父:叔父指父亲的弟弟。
师尚父九十:师尚父九十指太师九十岁。
军旅之事:军旅之事指军事事务。
将军:将军指军事将领。
在先:在先指排在前面。
何谓不养老也:何谓不养老也指怎么能说不尊敬老人呢?
卒无辞:卒无辞指最终无言以对。
都尉赵咨:都尉赵咨是吴国的一位官员。
聪明仁知:聪明仁知指聪明、仁爱、智慧。
雄略之主:雄略之主指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据三州而虎视於天下:据三州而虎视於天下指占据三个州而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雄:雄指雄心壮志。
略:略指策略、计谋。
避地:避地指躲避战乱或政治迫害而迁移到其他地方。
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狗身,虫入其腹: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狗身,虫入其腹是一句谜语,用来说明蜀字的构成。
不当复别吴耶:不当复别吴耶是赵咨的回答,意思是难道不应该再次离开吴国吗?
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是一句回应谜语的话,意思是天无口,吴有口,吴国君临天下,是天子之都。
沈珩:沈珩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
知谋:知谋指有智谋。
使至魏:使至魏指被派往魏国。
魏文帝:魏文帝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曹丕的谥号。
东向:东向指朝向东方。
归好:归好指恢复友好关系。
太子:太子指皇位的继承人。
宁然乎:宁然乎指是否如此。
朝不坐,宴不与:朝不坐,宴不与指不参加朝会,不参加宴会。
无所闻也:无所闻也表示没有听说过。
沈友:沈友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文学家。
子正:子正指沈友的字。
属文:属文指擅长文学。
谧众:谧众指使众人安静下来。
笔之妙、力之妙、舌之妙:笔之妙、力之妙、舌之妙指文学才华、辩论能力和口才。
绝於人:绝於人指超越常人。
雍闿:雍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张裔:张裔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官员。
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邓芝:邓芝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流徙伏匿:流徙伏匿指流亡并隐藏起来。
亡奔:亡奔指逃亡。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贵土风俗:贵土风俗指地方的风俗习惯。
买臣之妻:买臣之妻指朱买臣的妻子,朱买臣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以贫贱而最终显贵著称。
负罪而归:负罪而归指带着罪责归来。
委命有司:委命有司指将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首领:首领指头颅,这里指生命。
五十以前父母之年:五十以前父母之年指在五十岁之前,父母还在世。
自此以后大王之赐也:自此以后大王之赐也表示从那时起,就是大王赐予的恩赐。
伊籍:伊籍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官员。
阳人:阳人指阳平人,阳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先主:先主指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
入益州:入益州指进入益州地区。
东使吴:东使吴指出使吴国。
逆折以辞:逆折以辞指用言辞来反驳或挫败对方。
一拜一起:一拜一起指一次跪拜和起身。
未足为劳:未足为劳指不足以算作劳累。
吴:指中国历史上的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遣使:派遣使者,指派代表出使。
张温:吴国的一位使者,具体的历史人物信息不详。
来聘:前来访问或求见。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饯:设宴款待,为送别而举行的宴会。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乃眷西顾: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意思是太阳眷顾西方,比喻怀念远方。
以此推之:根据这个来推断。
头:指天空的顶端,这里用来比喻天空的方位。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鹤在九皋之地鸣叫,其声能传到天上,比喻声音远传。
若其无耳,何以听之:如果天没有耳朵,那么声音如何被听到?
姓刘:指天子的姓氏为刘。
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日生於东:太阳从东方升起。
没於西:太阳在西方落下。
答问如响:回答问题非常迅速准确,如同回声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四-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吴国使者张温与秦密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天命的理解,以及当时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首先,张温提出‘天有头乎’的问题,这是对宇宙结构的探讨。秦密以《诗经》中的‘乃眷西顾’作为回答,将‘头’指向西方,这不仅是对《诗经》的引用,也体现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西方为尊的观念。
接着,张温问‘天有耳乎’,秦密引用《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句子,以此说明天有耳,能够听闻鹤鸣之声。这里的对话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对《诗经》等经典文献的尊重。
当张温再问‘天有姓乎’时,秦密回答‘姓刘’,并解释说因为天子姓刘,所以推断天也有姓。这种回答巧妙地将人间与天界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最后,张温问‘日生於东乎’,秦密回答‘虽生於东而没於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日升月落观念,即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是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整个对话中,秦密的回答机智而巧妙,不仅体现了他的博学多才,也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天命的深刻理解。他的回答往往能够迅速回应问题,且引用经典,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当时吴国与秦国的文化交流。张温作为吴国使者,其提问涉及宇宙和自然,这表明当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还包括对宇宙和自然哲学的探讨。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人宇宙观和自然观的反映,也是对当时文化交流和哲学思考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