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八-原文

○喜

《说文》曰:”喜,不言而悦曰喜,从壴口。(壴,音知句切。)

《易》曰: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尚书》曰:股肱喜哉,玄首起哉。

《毛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又曰: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又曰: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也。

《礼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又曰:人喜则斯陶,(陶,郁陶也。)陶斯咏,咏斯摇。

又曰: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

又曰:武王承命,兴师诛商,万国咸喜,军发盟津,前歌后舞。

又曰:文王朝夕至於大寝之门外,问於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今日安。”太子乃有喜色。

《左传》曰:城濮之役,晋师三日穀,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艾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子玉得臣。)公喜而后可知也。

又曰: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子产喜,以语子太叔,曰:”他日吾见蔑之面(蔑,然明名。)今吾见其心矣!”

又曰: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於齐侯。齐侯喜,与之阳穀。

又曰: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吴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

又曰:郑六卿饯韩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赋,起亦以知郑志。”子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抑赋《萚兮》。宣子喜曰:”郑其庶乎!”

《公羊传》曰: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者孰谓?谓庄公。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此言喜有正何?久无正子也。

又曰:齐高子来盟。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喜之也。

《尔雅》曰:坎坎,僔僔,喜也。

《论语》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又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又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也与?”子路闻之喜。

《尚书中候》曰:”维王既诛崇侯虎,诸侯贡,万民咸喜。(郑玄曰:王,文王也。贡,贡国异物色也。)

《尚书大传》曰:惟丙午,王还师。师乃鼓噪,师乃慆,前歌后舞。(郑玄曰:慆,喜也。众大喜前歌后舞也。)

《春秋玄命苞》曰:两口衔土为喜。喜得明心。喜者为憙,憙天心。(宋均曰:心为天王布政之宫,万物须之乃盛,所以为喜也。今於口间土移一画之者,於字体安也,是为两口土也。喜得明明得所喜也。)

《春秋繁露》曰:春之言,犹蠢也。蠢蠢者,喜乐之貌。

《国语》曰:伯宗朝,以喜归。其妻曰:”子貌有喜,何也?”曰:”吾言於朝,诸大夫皆谓我知似阳子。(知有似也。子阳,处父也。)”对曰:”阳子华而不实,言而无谋,是以难及於身。子何喜焉?”

《战国策》曰:吕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於东周,东周大喜。

又曰:孟尝君出行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往,见孟尝门人公孙戊曰:”臣,郢之登徒,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标,卖妻息不足以偿。足下能使仆无行,先入有宝剑,愿献之。”戊曰:”诺。”入见孟尝,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於君,以国事累君者,诚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今君至楚而受象床,所未至国,将何以待君?”孟尝曰:”善。”戊趋而出,孟尝君曰:”今子举足高,志之扬,何也?”戊曰:”臣有大喜三,重之以宝剑一。”孟尝曰:”何谓也?”戊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入谏,一喜;谏而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三喜。”

《史记》曰:赵使蔺相如赍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大喜,傅璧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又曰:孔子由大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怪之。孔子曰:”非乐其贵,然喜下人得吾也。”

又曰:龙且与韩信夹潍水阵,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韩信怯也。”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击,杀龙且。

又曰:庆云,喜气也。

又曰:吕后谓高祖曰:”季所居之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

又曰:邑中人民尝惧出猎,任安为人分麋鹿雉兔,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则平也。”

《汉书》曰:朱博为左冯翊。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盗人妻,见斫,创着颊。博闻以它事召,视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问方禁:”是何创?”禁自知情得,叩头服状。博笑曰:”大丈夫固时有是。博欲洒乡耻,能自效不?”方禁且喜且惧,对曰:”必死!”博因亲信之以为耳目。

又曰:高祖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大喜也。

又曰:英布间行与隋何俱归汉。王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死。就舍,张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

又曰:韩信投汉,萧何等已数言上,不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

又曰:吕须尝以陈平前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平於吕后曰:’为丞相,不治事,日饮醇酒,戏妇人。’平闻日益甚。太后闻之,私喜。

又曰:翟方进随父至汝南,蔡父奇方进形貌,有封侯骨。方进既厌为小吏,闻蔡父言,心喜。

又曰:匈奴单幼稍:’愿婿汉氏以自亲。’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欣喜。

谢承《后汉书》曰:庐江毛义,家贫,以孝行称。南阳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义守令。义捧檄而入,喜动颜色。

《续汉书》曰:荀爽尝谒李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侯。’见慕如此。

《东观汉记》曰:上谓鲍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卿,且将故人往。’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谓太守曰:’足下所以坚不下者,未知孰是也?今圣主即位,天下以定,不降何待!’即开城降。上大喜,与永对食。

又曰:贾复北与五校战於真定,大破之,复伤疮甚,上惊。复病,寻愈,追及上,上见大喜。

又曰:梁鸿妻椎髻,着布衣,操作具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之妻也!’字之曰:’德曜孟光。’

又曰:上幸长祠、高庙十一陵,历览宫馆旧处。会郡县吏劳赐作乐者,有县三老大言:’陛下入东都,臣望颜色容仪,类似先帝,臣一欢喜;百官严设如旧时,臣二欢喜;见吏赏赐,识先帝时事,臣三欢喜;陛下听用直谏,默然受之,臣四欢喜;陛下至明,惩艾酷吏,视人如赤子,臣五欢喜;进贤用能,各得其所,臣六欢喜;天下太平,德合于尧,臣七欢喜。’

又曰:上以冯异为孟津将军,屯河上,击走朱鲔,追至雒阳城门,环城一匝乃还。上闻之大喜,诸将皆贺。

又曰:郭伋,字细侯,河南人。在并州,素结恩德。行部,到河西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於道次迎拜。伋问曰:’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魏志》曰: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郭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矣。表为司空军谋。

《吴志》曰:曹公破走,鲁肃选还,权大喜。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蒲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拊掌欢笑。

王隐《晋书》曰:石珩问袁甫:’寿春以西河以常旱?东何以恒水?’甫曰:’东是吴人新附,积忧成阴;西是中国新平,吴珍美人皆入,志盈心满长欢,故旱。’

孙严《宋书》曰:刘宣,字万寿,彭城人也。素晓天文,知晋室当复,又梦丸土服之,觉而喜曰:’丸者,桓也,桓既吞矣,吾当复本土乎?’

《齐书》曰:谢超宗诣东府,门自通,其日风惨,太祖谓四座曰:’此客至,使人不火自暖矣。’超宗既坐,饮酒数巡,辞气横出,太祖对之甚欢。

崔鸿《后秦录》曰:秦末,祅星见于东井。尹纬知秦将灭,心喜,踊跃向天再拜。

《唐书》:陆贽从幸山南,道途艰险,扈从不及,与帝相失。一夕不至,上喻军士曰:’得贽者赏千金。’翌日,贽谒见,上喜形於颜色。其宠待如此。

《周书》曰:人有五气,喜气内畜,虽欲隐之,阳喜必见,喜色油然以出。

又曰:师旷见太子晋曰:’愿闻一言。’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将来,吾心甚喜;既已见子,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尽忘吾度。’

《韩诗外传》曰:曾子曰:’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锺、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多也,乐其逮亲也。’

张勃《吴录》曰:长沙桓王在历阳,遣书呼周瑜。瑜将兵五百人,船粮器杖,星夜驰赴。王大喜,执瑜手曰:’卿至,谐矣。’

又曰:吴王之女有所怨王者,遂自杀。王痛之,葬於昌门外,文石为椁,高坟深池,珍玩人马以徇葬。国人哀之。湛卢之剑夜飞去楚,楚昭王觉,剑在其床首。昭王召风胡子而问焉,对曰:’越献剑於吴,名曰湛卢,人君有过则去,適他国。闻吴王葬女奢侈,以人从死,其必是也。’昭王大喜。

胡冲《吴历》曰:太史慈,字子义,於神亭战败,为孙策所执。策素闻其名,即解缚咨问进取之术。慈曰:’州郡新破,士卒离心,若倘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旨。’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明日,大会诸将,预设酒食,立竿视中而慈至,策大欢喜,常与参论军事。

司马彪《九州春秋》曰:曹公与袁绍相距,遣人招张绣。绣欲归绍,贾诩劝绣归曹公,绣曰:’绍强。又曹公与吾有雠,不可。’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之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大怨明德於四海也。’绣从之,归曹公。曹公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君也。’

檀道鸾《续晋阳秋》曰:初,苻坚南寇,京师大震。谢玄入问讨御之方,谢安夷然无惧色。玄等既破贼,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毕,摄放床上,了无喜色,还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客罢,还内过户,安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也。

太公《六韬》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

又曰:文王拘羑里,求天下珍、怪而献之,纣贪其币,大喜,杀牛,而赐之。

‘《曹操别传》曰:拜操典军都尉,还谯、沛,士卒共叛,袭击之。操得脱身亡走,窜平河,亭长舍,称曹济南处士。卧养足创八九日,谓亭长曰:’曹济南虽败,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车牛相送,往还四五日,吾厚报公。’亭长乃以车牛送操,未至谯,数十里骑求操者多,操开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雷焕别传》曰:张华以焕为丰城令,得双宝剑,乃送一剑与华,自留一剑。华得剑甚喜,曰:’此干将也!’

‘《邴原别传》曰:魏太祖为司空,辟原署东阁祭酒。太祖北伐三郡,克单于,还,太祖曰:’孤返,邺守诸君必将来迎。其不来者,独邴祭酒耳!’言讫未久,而原先至。门下通谒,太祖大喜,揽履而起,远出迎原曰:’贤者诚难则度!孤谓君将不能来,而远自屈,诚副饥虚之心。’

‘《零陵先贤传》曰:刘巴入益,益州牧刘璋见而惊喜,每有事咨问。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入必有为,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於山林。’璋不听。巴闭门称疾。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列异记》曰:华子鱼为诸生,寄宿人门外。主人妇夜生。顷两吏诣门,便辟易却,相谓曰:’公在此。’踌躇良久,一吏曰:’籍当定,奈何住?’乃前向子鱼拜,相将入。入出并行,共语曰:’当与几岁?’一人曰:’当三岁。’子鱼后故往视之,儿果已死。子鱼喜曰:’我固当为公。’后果为太尉。

‘《西京杂记》曰:樊将军哙问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於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贾应之曰:’有之。夫目得酒食,火花得钱财,鸦鹊噪则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也。’

‘《晋朝杂事》曰:明帝入,帻不正,玄帝自为正之,明帝大喜。’

‘《庄子》曰:凡交,近则靡以信,远则必忠之言。以言必,或傅之夫失傅。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则信之。’

‘《列子》曰: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从而击之,毙。恐人之见也,遮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又曰:尧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曰:’畴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曰:’古诗也。’

‘《孟子》曰: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奚为喜?’曰:’其为人也好善。’又曰:子路,人告其过,则喜。’

‘《抱朴子》曰:人主有道,国无粗政,则四七从度,五星不逆,日不蚀朔,月不薄望,霜不夏繁,雷不冬泄,嘉瑞并臻,灾厉寝灭,此则天喜也。’

‘《吕氏春秋》曰: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

‘《顾子》曰:夫哀乐喜怒、爱憎欲惧,人之情也。当其哀也,则欲哭泣擗踊,遇其乐也,则欲欢笑鼓舞。’

‘公孙尼子曰:君子怒则自说以和,喜则收之以正。’

‘《楚辞》曰: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乃喜。(王逸曰:师,谓太公也。昌,文王也。后,亦文王也。)’

‘曹植《礼上表》曰:臣得去幽屏之城,获觐百官之美,此一喜也;背茅茨之陋,登阊阖之闼,此二喜也;必以有腼之容,瞻见穆穆之颜,此三喜也;将以梼杌之质,禀受崇圣之训,此四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八-译文

《说文》说:‘喜,不言而悦曰喜,从壴口。(壴,音知句切。)’

《易经》说: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尚书》说:股肱喜哉,玄首起哉。

《诗经》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又曰: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又曰: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也。

《礼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又曰:人喜则斯陶,(陶,郁陶也。)陶斯咏,咏斯摇。

又曰: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

又曰:武王承命,兴师诛商,万国咸喜,军发盟津,前歌后舞。

又曰:文王朝夕至於大寝之门外,问於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今日安。’太子乃有喜色。

《左传》说:城濮之役,晋师三日穀,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艾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子玉得臣。)公喜而后可知也。

又曰: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子产喜,以语子太叔,曰:‘他日吾见蔑之面(蔑,然明名。)今吾见其心矣!’

又曰: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於齐侯。齐侯喜,与之阳穀。

又曰: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吴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

又曰:郑六卿饯韩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赋,起亦以知郑志。’子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抑赋《萚兮》。宣子喜曰:‘郑其庶乎!’

《公羊传》说: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者孰谓?谓庄公。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此言喜有正何?久无正子也。

又曰:齐高子来盟。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喜之也。

《尔雅》说:坎坎,僔僔,喜也。

《论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又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又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也与?’子路闻之喜。

《尚书中候》说:维王既诛崇侯虎,诸侯贡,万民咸喜。(郑玄曰:王,文王也。贡,贡国异物色也。)

《尚书大传》说:惟丙午,王还师。师乃鼓噪,师乃慆,前歌后舞。(郑玄曰:慆,喜也。众大喜前歌后舞也。)

《春秋玄命苞》说:两口衔土为喜。喜得明心。喜者为憙,憙天心。(宋均曰:心为天王布政之宫,万物须之乃盛,所以为喜也。今於口间土移一画之者,於字体安也,是为两口土也。喜得明明得所喜也。)

《春秋繁露》说:春之言,犹蠢也。蠢蠢者,喜乐之貌。

《国语》说:伯宗朝,以喜归。其妻曰:‘子貌有喜,何也?’曰:‘吾言於朝,诸大夫皆谓我知似阳子。(知有似也。子阳,处父也。)’对曰:‘阳子华而不实,言而无谋,是以难及於身。子何喜焉?’

《战国策》说:吕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於东周,东周大喜。

又曰:孟尝君出行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往,见孟尝门人公孙戊曰:‘臣,郢之登徒,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标,卖妻息不足以偿。足下能使仆无行,先入有宝剑,愿献之。’戊曰:‘诺。’入见孟尝,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於君,以国事累君者,诚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今君至楚而受象床,所未至国,将何以待君?’孟尝曰:‘善。’戊趋而出,孟尝君曰:‘今子举足高,志之扬,何也?’戊曰:‘臣有大喜三,重之以宝剑一。’孟尝曰:‘何谓也?’戊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入谏,一喜;谏而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三喜。’

《史记》说:赵使蔺相如赍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大喜,傅璧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又曰:孔子由大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怪之。孔子曰:‘非乐其贵,然喜下人得吾也。’

又曰:龙且与韩信夹潍水阵,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韩信怯也。’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击,杀龙且。

又曰:庆云,喜气也。

又曰:吕后谓高祖曰:‘季所居之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

又曰:邑中人民尝惧出猎,任安为人分麋鹿雉兔,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则平也。’

《汉书》说:朱博为左冯翊。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盗人妻,见斫,创着颊。博闻以它事召,视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问方禁:‘是何创?’禁自知情得,叩头服状。博笑曰:‘大丈夫固时有是。博欲洒乡耻,能自效不?’方禁且喜且惧,对曰:‘必死!’博因亲信之以为耳目。

又曰:高祖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大喜也。

又曰:英布间行与隋何俱归汉。王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死。就舍,张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

又曰:韩信投汉,萧何等已数言上,不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

又说:吕须曾经因为陈平在高帝面前出谋划策要捉拿樊哙,多次在吕后面前诽谤陈平说:‘担任丞相,不处理政事,整天喝烈酒,和女人嬉戏。’陈平听后,这种诽谤越来越严重。太后听到这些,暗自高兴。

又说:翟方进跟随父亲到了汝南,蔡父认为翟方进的外貌有封侯的气概。方进已经厌倦了做小官,听到蔡父的话,心中高兴。

又说:匈奴单于说:‘愿意娶汉朝的女子来亲近汉朝。’汉元帝就把后宫的良家女子王嫱赐给单于,单于非常高兴。

谢承《后汉书》记载:庐江的毛义,家里贫穷,以孝顺著称。南阳的张奉仰慕他的名声,前去拜访他,坐下后,恰好府檄到了,任命毛义为守令。毛义拿着檄文进去,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

《续汉书》记载:荀爽曾经拜访李膺,成为他的御者。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得以成为李君侯的御者。’他对李膺的仰慕如此之深。

《东观汉记》记载:皇帝对鲍永说:‘我攻打怀县三天而军队未能攻下,关东的人都很害怕你,而且还是老朋友,所以我派你前去。’于是任命鲍永为谏议大夫。到了怀县,对太守说:‘你之所以坚守不下,是因为不知道谁是对的。现在圣主即位,天下已经安定,不投降还等什么呢!’于是城门打开,投降了。皇帝非常高兴,和鲍永一起吃饭。

又说:贾复在真定与五校军作战,大败敌军,贾复自己也受了重伤,皇帝非常担心。贾复病好后,追上皇帝,皇帝见到他非常高兴。

又说:梁鸿的妻子梳着椎髻,穿着布衣,操作家务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的妻子!’给她起名叫‘德曜孟光’。

又说:皇帝巡幸长祠、高庙和十一座陵墓,遍历宫馆旧地。适逢郡县官吏劳累,赐予他们娱乐,有位县里的三老夸奖说:‘陛下进入东都,我看着您的脸色和仪态,很像先帝,我非常高兴;百官布置得像以前一样,我第二个高兴;看到官吏受到赏赐,想到先帝的时代,我第三个高兴;陛下听取直谏,默默接受,我第四个高兴;陛下英明,惩罚酷吏,视人如赤子,我第五个高兴;推荐贤能,各得其所,我第六个高兴;天下太平,德行与尧帝相合,我第七个高兴。’

又说:皇帝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驻扎在黄河上,击败了朱鲔,追到洛阳城门,绕城一周后才回来。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将领们都来祝贺。

又说:郭伋,字细侯,河南人。在并州时,一直结交恩德。巡视到河西美稷,有几百个孩子骑着竹马,在路上迎接拜见。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处来?’孩子们回答:‘听说使君到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

《魏志》记载:颍川的戏志才,是一位策划士。太祖非常器重他。他早逝。太祖给荀彧的信中说:‘自从志才去世后,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商量大事了。汝南、颍川固然有很多奇才,谁能继承他的位置?’荀彧推荐了郭嘉。郭嘉被召见后,讨论天下大事。太祖说:‘使我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他。’郭嘉离开后,也高兴地说:‘真是我的君主啊。’他被任命为司空军谋。

《吴志》记载:曹操被打败逃跑,鲁肃选择返回,孙权非常高兴。鲁肃将要进入内室拜见,孙权起身礼遇他,然后说:‘我下马相迎,足以显示你的尊贵了吗?’鲁肃快步前进说:‘还不够。’众人听后,都感到惊讶。坐下后,慢慢地举起马鞭说:‘愿皇帝的威德遍布四海,统一九州,成就帝业,再用安车蒲轮来征召我,那时才真正显贵。’孙权拍手大笑。

王隐《晋书》记载:石珩问袁甫:‘寿春以西为什么经常干旱?东方为什么经常下雨?’袁甫回答:‘东方是吴人新归附,积忧成阴;西方是中国新平定,吴珍美人等都归入,心满意足,所以干旱。’

孙严《宋书》记载:刘宣,字万寿,彭城人。他通晓天文,知道晋室将复兴,又梦见丸土服之,醒来后很高兴,说:‘丸者,桓也,桓已经吞并了,我应当回到本土吗?’

《齐书》记载:谢超宗到东府,自己开门进去,那天风很冷,太祖对在座的人说:‘这位客人来了,让人不点火也觉得温暖。’谢超宗坐下后,喝了几杯酒,言辞豪放,太祖对他非常高兴。

崔鸿《后秦录》记载:秦末,妖星出现在东井。尹纬知道秦国将要灭亡,心中高兴,跳跃着向天拜了两拜。

《唐书》记载:陆贽跟随皇帝幸临山南,道路艰险,随从未能及时赶到,与皇帝失散。一晚上没到,皇帝对士兵说:‘谁能找到陆贽,赏千金。’第二天,陆贽拜见皇帝,皇帝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他对陆贽的宠爱如此之深。

《周书》记载:人有五种气质,喜气内藏,即使想要隐藏,高兴的情绪一定会表现出来,喜悦的表情自然流露。

师旷见太子晋说:‘我想听你说一句话。’太子回答说:‘我听说太师要来,我心中很高兴;既然已经见到您,我又高兴又害怕。我年纪很小,见到您就感到敬畏,完全忘记了自我。’

《韩诗外传》记载:曾子说:‘我曾经做官,俸禄不过钟、釜,但还是很高兴,不是因为俸禄多,而是因为能侍奉亲人而高兴。’

张勃《吴录》记载:长沙桓王在历阳,派人写信召唤周瑜。周瑜率领五百人,带着船粮武器,星夜驰赴。桓王高兴地握着周瑜的手说:‘你来了,一切顺利。’

又说:吴王之女对吴王有所怨恨,于是自杀。吴王非常悲痛,将她葬在昌门外,用文石做棺椁,高坟深池,用珍宝人马殉葬。国人都为她感到悲哀。湛卢剑在夜里飞离了楚国,楚昭王醒来,发现剑在他的床头。昭王召见风胡子询问,风胡子回答说:‘越国献给吴国的剑,名叫湛卢,人君有错就会离开,去到其他国家。听说吴王因为女儿葬礼奢侈,用人殉葬,一定是这个原因。’昭王非常高兴。

胡冲《吴历》记载:太史慈,字子义,在神亭之战中战败,被孙策俘虏。孙策一向听说他的名声,立即解开他的绳子询问进取的策略。太史慈说:‘州郡新近被攻破,士兵离心,如果分散开来,难以重新聚集;如果想出去宣恩安抚,恐怕不符合您的旨意。’孙策长时间跪拜回答:‘这确实是我的本意。明天中午,希望您能回来。’将领们都怀疑,孙策说:‘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绝不会欺骗我。’第二天,大会将领,预先摆好酒食,立起标杆等待,太史慈准时到达,孙策非常高兴,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军事。

司马彪《九州春秋》记载:曹操与袁绍对峙,派人招降张绣。张绣想归附袁绍,贾诩劝他归附曹操,张绣说:‘袁绍强大。而且曹操和我有仇,不能归附。’贾诩说:‘这正是你应该归附曹操的原因。有霸王之志的人,自然会放下大怨,向四海明德。’张绣听从了他的建议,归附了曹操。曹操见到他,高兴地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得到天下人信任的,是你。’

檀道鸾《续晋阳秋》说:起初,苻坚向南进攻,京城大震。谢玄前来询问如何应对,谢安神色平静,毫无惧色。谢玄等人打败了敌人后,有驿书送到,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后,随手放在床上,脸上没有一点喜悦的表情,下棋的动作和之前一样。客人问他,他慢慢回答道:‘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客人离开后,谢安回到内室,非常高兴,不自觉地折断了木屐的齿。他的情绪控制如此之好。

太公《六韬》说:顺着对方的喜好,来顺应他的心意。

又曰: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寻求天下的奇珍异宝献上,纣王贪图这些财宝,非常高兴,杀了牛,赐给了他。

《曹操别传》说:任命曹操为典军都尉,回到谯、沛,士兵们一起叛变,袭击他。曹操逃脱后逃亡,躲到平河亭长家,自称曹济南处士。卧床休息了八九天,对亭长说:‘曹济南虽然失败了,生死未卜。你如果能用车和牛送我,往返四五天,我会重重报答你。’亭长于是用车和牛送曹操,还没到谯地,就有几十里路的人骑着马来寻找曹操,曹操掀开帘子给他们看,他们都非常高兴,这才明白原来是他。

《雷焕别传》说:张华任命雷焕为丰城令,得到双宝剑,就把其中一把剑送给张华,自己留下了一把。张华得到剑非常高兴,说:‘这是干将剑!’

《邴原别传》说:魏太祖曹操担任司空,征召邴原担任东阁祭酒。曹操北伐三郡,攻克单于,回来后,曹操说:‘我回来后,邺城守将们一定会来迎接我。不来迎接的,只有邴祭酒了!’话音刚落不久,邴原就先到了。门下官员通报,曹操非常高兴,提起鞋子起身,远远地迎接邴原说:‘贤者确实难以预测!我以为你不会来,而你却远道而来,确实满足了我想见到你的渴望。’

《零陵先贤传》说:刘巴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见到他后非常惊喜,每当有事都会咨询他。刘璋派法正迎接刘备,刘巴劝阻说:‘刘备是雄才大略的人,一旦进入必然有所作为,不能让他进来。’刘备进入后,刘巴再次劝阻说:‘如果让刘备讨伐张鲁,就像是把老虎放回山林。’刘璋没有听从。刘巴闭门称病。刘备攻打成都,命令军中说:“如果有人伤害刘巴,诛灭三族。”等到抓到刘巴,非常高兴。

《列异记》说:华子鱼作为学生,寄住在别人门外。主人夜里生了孩子。不久两个官吏来到门口,吓得退避三舍,互相说:‘他在这里。’犹豫了很长时间,一个官吏说:‘登记应该完成,怎么能停下?’于是上前向子鱼行礼,一起进去。进去后并行,一起说:‘应该是几岁?’一个人说:‘应该是三岁。’子鱼后来特意去看了看,孩子果然已经死了。子鱼高兴地说:‘我本来就应该为您。’后来果然成为太尉。

《西京杂记》说:樊将军哙问陆贾说:‘自古以来君主都说自己受命于天,说有祥瑞,难道有这种事吗?’陆贾回答说:‘有这种事。眼睛看到酒食,火花看到钱财,乌鸦喜鹊叫则行人将至,蜘蛛聚集则百事顺利。’

《晋朝杂事》说:明帝进入,帽子没戴正,玄帝亲自帮他戴正,明帝非常高兴。

《庄子》说:所有的交往,近了就不再讲究诚信,远了就一定要说忠诚的话。说话一定要真实,有时也会因为误解而失真。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所有过分的话,都是虚假的。

《列子》说:郑国有个在野外砍柴的人,遇到一只惊鹿,就追击它,把它打死了。他害怕别人看见,就把鹿藏在一个土坑里,用草覆盖起来,高兴得不得了。不久,他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于是以为是在做梦。

又曰:尧帝穿便服在康衢游玩,听到孩子们唱的歌谣说:‘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帝高兴地说:‘是谁教你们这样唱的?’孩子们说:‘我们是从大夫那里听来的。’问大夫,大夫说:‘这是古诗。’

《孟子》说:鲁国想要让乐正子治理国家,孟子听说后,高兴得睡不着觉。公孙丑问:‘为什么高兴?’孟子说:‘因为他为人善良。’

又曰:子路,别人告诉他过错,他会很高兴。

《抱朴子》说:君主有道德,国家没有粗政,那么四时就会顺应节气,五星不会逆行,太阳不会在朔望时被蚀,月亮不会在望时变得薄,霜不会在夏天出现,雷不会在冬天释放,吉祥的征兆会一起到来,灾害会逐渐消失,这就是天喜。

《吕氏春秋》说:汤听说伊尹,派人去有侁氏请他。有侁氏不同意。伊尹也想回到汤那里。于是汤请求娶有侁氏的女儿为妻。有侁氏很高兴,把伊尹作为陪嫁送给了女儿。

《顾子》说:哀乐喜怒、爱恨欲望恐惧,都是人的情感。当他感到哀伤时,就想要哭泣和跳跃;当他感到快乐时,就想要欢笑和鼓舞。

公孙尼子说:君子发怒时自己平息以保持和谐,高兴时收敛以保持正直。

《楚辞》说:师望在市井中,文王不知道他的才能,鼓刀扬声后文王才高兴。(王逸说:师,指的是太公。昌,指的是文王。后,也指的是文王。)

曹植《礼上表》说:我得以离开幽暗的城池,见到百官的威仪,这是第一件喜事;离开简陋的茅屋,登上华丽的宫门,这是第二件喜事;必定以谦卑的姿态,见到和蔼可亲的面容,这是第三件喜事;将以愚钝的资质,接受崇高的教诲,这是第四件喜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八-注解

喜:喜,快乐、高兴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喜常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还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壴:壴,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鼓,常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

口:口,指人的口部,这里用来表示喜悦是通过口来表达的情绪。

否:否,指否定、不好的意思。在这里,’倾否’表示从否定的状态转变为喜悦的状态。

股肱:股肱,比喻得力的助手或部下。

玄首:玄首,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这里指老年人。

君子:君子,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乐:乐,指音乐,也泛指快乐、愉悦。

陶:陶,指心情舒畅、愉悦。

人情:人情,指人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

武王: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盟津:盟津,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河南省。

太子:太子,指帝王的儿子,有继承帝位可能的。

得臣:得臣,指楚国的将领子玉。

然明:然明,指然明这个人,名蔑。

公衍:公衍,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阳穀:阳穀,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属镂:属镂,指古代的一种刑具。

郊:郊,指城外的空地。

庶乎:庶乎,表示对某事有所期待,希望其能够实现。

子同:子同,指庄公的儿子。

高子:高子,指齐国的官员。

僔僔:僔僔,形容喜悦的样子。

憙:憙,指喜悦、高兴。

蠢蠢:蠢蠢,形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样子。

伯宗:伯宗,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阳子:阳子,指子阳,即处父。

吕他:吕他,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孟尝君:孟尝君,指战国时期的齐国的贵族。

郢之登徒直:郢之登徒直,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公孙戊:公孙戊,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相如:相如,指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章台:章台,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美人:美人,指美貌的女子。

左右:左右,指身边的人,这里指秦王的随从。

大司寇:大司寇,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司法。

相事:相事,指宰相的职责。

龙且:龙且,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韩信:韩信,指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

庆云:庆云,指吉祥的云彩。

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雉兔:雉兔,指野鸡和兔子。

任安:任安,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尚方禁:尚方禁,指古代的一个人物。

长陵:长陵,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法三章:法三章,指汉高祖刘邦入关后制定的三个法律。

英布:英布,指西汉初年的将领。

隋何:隋何,指西汉初年的将领。

高祖: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萧何:萧何,指西汉初年的大臣,刘邦的重要助手。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樊哙:汉高祖刘邦的将领,曾参与平定诸吕之乱。

陈平: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曾为刘邦出谋划策。

醇酒:指浓度较高的酒,常用来形容酒的品质。

妇人:古代对女性的尊称,也指女眷。

翟方进:西汉末年的政治家。

汝南: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蔡父:指蔡邕的父亲,蔡父奇方进形貌,有封侯骨,意指蔡父认为翟方进有封侯的相。

封侯骨:古代相术中的说法,认为人的面相中某些特征预示着有封侯的命。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单于:单于是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

玄帝:玄帝即晋元帝,晋朝的第一位皇帝。

王嫱:即王昭君,西汉时期的宫女,后嫁给匈奴单于。

庐江: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东部。

毛义:东汉时期的人物,以孝行著称。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张奉:东汉时期的人物,慕名拜访毛义。

府檄:古代官府发布的文书,通常用于传达命令或通知。

荀爽: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

李膺:东汉末年的名士,以清正廉洁著称。

御:古代对尊贵者的尊称,此处指荀爽成为李膺的随从。

鲍永:东汉末年的将领。

怀: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关东:古代对关东地区的称呼,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贾复:东汉末年的将领。

真定: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梁鸿: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隐居不仕著称。

椎髻:古代的一种发式,用木椎将头发盘起。

布衣:古代平民的衣着,此处指梁鸿的妻子穿着朴素。

宫馆: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

冯异:东汉末年的将领。

孟津: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朱鲔:东汉末年的将领。

雒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东汉的都城。

郭伋:东汉末年的将领。

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河西:古代地名,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美稷: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竹马:古代儿童骑竹制的玩具马,此处指儿童。

颍川: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戏志才:东汉末年的谋士。

太祖: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荀彧:曹操的重要谋士。

郭嘉:曹操的重要谋士,后成为司空军谋。

曹公:指曹操,曹操的字是公。

鲁肃: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权:指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王隐:晋朝的历史学家。

袁甫:晋朝时期的人物。

寿春: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河:指淮河。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

刘宣: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王隐《晋书》:王隐所著的《晋书》,是一部关于晋朝历史的著作。

孙严《宋书》:孙严所著的《宋书》,是一部关于南朝宋历史的著作。

崔鸿《后秦录》:崔鸿所著的《后秦录》,是一部关于后秦历史的著作。

陆贽:唐朝的文学家、政治家。

山南:古代地名,指华山以南地区。

周书:指《周书》,是一部关于周朝历史的著作。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

太子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

曾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的弟子。

钟、釜:古代的量器,钟较大,釜较小,此处指微薄的俸禄。

长沙桓王: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策。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湛卢:古代名剑,此处指湛卢剑。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风胡子:古代传说中的剑术大师。

太史慈: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孙策: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的哥哥。

贾诩:东汉末年的谋士。

九州春秋: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是一部关于东汉末年历史的著作。

苻坚: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战争,南侵东晋。

京师:京师指的是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的应该是长安。

谢玄:谢玄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以指挥淝水之战而著名。

谢安:谢安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谢玄的父亲。

驿书:驿书是指通过驿站传递的官方文书。

围棋:围棋是一种古老的策略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

矫情镇物:矫情镇物是指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来稳定人心。

太公:太公即姜太公,传说中的古代军事家、政治家。

六韬:《六韬》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羑里:羑里是古代的一个地名,相传周文王曾被囚禁于此。

纣:商朝的末代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代的魏国奠基人。

平河:平河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亭长:亭长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亭的负责人。

雷焕:雷焕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双宝剑:双宝剑是指干将、莫邪两把传说中的宝剑。

邴原:邴原是东汉末年的名士。

魏太祖:魏太祖即曹操,曹操被封为魏公,后追尊为魏太祖。

刘巴:刘巴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后成为蜀汉的重要人物。

益州:益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刘璋:刘璋是益州的牧守,刘备进入益州前,刘璋是益州的统治者。

法正:法正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的开国君主。

华子鱼:华子鱼是《列子》中的一个人物,寓意为普通人。

陆贾:陆贾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

明帝:明帝即晋明帝,晋朝的第二位皇帝。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列子:列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尧:尧是古代的圣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康衢:康衢是一个地名,尧微服游于此。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乐正子:乐正子是鲁国的贤士。

公孙丑: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

抱朴子:抱朴子是晋代葛洪的著作。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伊尹:伊尹是商汤的大臣,商汤灭夏建商的重要辅佐。

有侁氏:有侁氏是伊尹的故乡。

顾子:顾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著名的文学家。

礼上表:《礼上表》是曹植的一篇文学作品。

梼杌:梼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这里指曹植自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八-评注

檀道鸾《续晋阳秋》中描述的苻坚南侵时,谢安面对危机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谢安在面对胜利的消息时,依旧保持着平静,这种‘矫情镇物’的态度,彰显了其高洁的人格和超脱的智慧。

太公《六韬》中提到的‘因其所喜,以顺其志’的策略,是一种深谙人心、顺应时势的智慧。文王献珍宝给纣王,正是利用了纣王的贪婪,以顺其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曹操别传》中曹操在困境中,以诚恳和承诺赢得了亭长的帮助,这体现了他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及处理危机时的机智和果断。

《雷焕别传》中雷焕得到干将剑时的喜悦,表现了古人对宝剑的珍视和对武力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技艺和工艺的推崇。

《邴原别传》中邴原对曹操的忠诚和曹操对邴原的欣赏,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零陵先贤传》中刘巴对刘备的劝告,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和对刘备性格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列异记》中子鱼因孩子死亡而喜悦,这种看似荒谬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死时的复杂心理和无法预料的命运。

《西京杂记》中樊哙和陆贾的对话,反映了古代君臣之间对天命和瑞应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晋朝杂事》中明帝对玄帝纠正帻帽的喜悦,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和谐的关系和对礼仪的重视。

《庄子》中提到的‘两喜两怒之言’和‘两怒必多溢恶之言’,揭示了人们在情感波动时言语的失真,以及对情感控制的困难。

《列子》中郑人捕获鹿后的喜悦和后来的失落,表现了人们在面对现实和梦境时的不同心态。

《孟子》中乐正子为政时孟子的喜悦,反映了孟子对仁政的向往和对人才的重视。

《抱朴子》中描述的‘天喜’,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天命的理解。

《吕氏春秋》中汤对伊尹的重视和有侁氏对伊尹的欢迎,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相互吸引和尊重的关系。

《顾子》和《公孙尼子》中关于哀乐喜怒的论述,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楚辞》中师望对文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君臣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曹植《礼上表》中表达的四喜,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满足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2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