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原文

○盟誓

《说文》曰:誓,约束也。

《尚书·甘誓》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龚行天之罚。左弗攻于左,汝弗龚命。(左军左之主射攻治之其职也。)右弗攻于右,汝弗龚命。御非其马之正,汝弗龚命。(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天子亲又载社主谓之社,土不用命则戮于社也。)予则孥戮汝!’

又《泰誓》曰: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周礼·司盟》曰:掌盟载之法。(载盟辞也。)凡邦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贰之者,写副当以授六官之也。)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

《左传》曰:陈五父如郑莅盟。歃如忘。薛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

又曰:庄公许孟任以为夫人,割臂以盟。

又曰: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於天下,臣之罪多矣。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子犯,重耳舅氏。言与舅氏同心之盟,如此白水也。)投其璧於河。

又曰: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祚国。’

又曰: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

又曰: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马前,曰:’无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玄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而起之曰:’寡君使玄以病告,曰: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弊,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玄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楚不诈宋,宋不备楚也。)

又曰: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也。

又曰:秋七月,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乃盟,载曰:’凡我同盟,无蕴年,(蕴积年穀而不分定。)无壅利,无奸保,无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也。

又曰:郑大夫盟于伯有氏。裨谌曰:’是盟也,其与几何?'(言其不能久也。裨谌,郑大夫也。)《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又曰: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以子路信诚,故得与相要誓而不须盟也。子路即季路。)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公羊传》曰:庄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於是会桓公。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曹子曰:’城坏压境,(齐数侵取鲁邑,以喻侵近。)君不图欤?’愿请汶阳之田。管仲顾曰:’君其许诺。’桓公曰:’诺已盟。’曹子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也。

《穀梁传·僖公》曰:葵丘之盟,陈牲而不杀,牍书加於牲上,曰:’毋忄隺水,毋讫(讫,止。)籴,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又《成公》曰:溴梁之会,诸侯失政。诸侯会,而曰大夫盟,政在大夫也。诸侯在,而不曰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也。

《三礼图》曰:方盟,木方四尺,设六色;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方盟者,上下四方之神明,天之司盟。

《史记》曰:吴起东出卫郭门,与其毋别,啮指而盟: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也。

又曰: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於楚。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愿备员而行。’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尔使早处囊中,必颍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决。遂按剑而前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叱曰:’胡不下?’遂按剑而前曰:’今十步之中,王不得恃楚国之众,王之命悬於遂。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资。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楚王曰:’谨奉社稷以从。’遂奉铜盘北面跪进之,从定於殿上。遂招堂下十九人曰:’公等碌碌,因人成事者也。’

《汉书》曰:王陵为右丞相。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诸吕,非约也。’

《东观汉记》曰:隗嚣,字季孟,天水人也。以王莽篡逆,复汉之祚,乃立高祖,太宗之庙,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祝毕,有司穿坎於庭,割牲而盟。

《魏志》曰:臧洪,字子原,广陵射阳人也。张邈起兵,请洪与计事。又致之於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乃共推洪。洪乃升坛操盘血而盟。

《晋中兴书》曰:苻洪第三子健,阴图关中,阳使其徒种麦,示无西意。有微知其计,不肯耕种者,健杀之。后十馀日,师众西行,到孟津,作浮桥渡河。使弟雄步骑五千人入潼关,兄子青轵关入河东,誓曰:’若事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为鬼无相见也。’

又曰: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慨然称疾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二月九日,小子羲之敢昭告尊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遂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之力,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圣贤量力之义。将忧及宗祠,岂在微身!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渊谷。’羲之既去官,与东士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与道士许玄度共修服食,采求药石,不远千里。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徵。

又曰:祖逖说中宗以扫平中原,於是以逖为前锋都督、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布三千匹。逖乃迳北渡江,中流誓曰:’祖逖不清中原而复济者,如此江!’

萧子显《齐书》曰:王敬则为暨阳令。县有一部劫逃柴山中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师,悉可出首,当先申论。治下庙神甚酷烈,百姓畏之,敬则引神为誓,必不相负。劫师既出,敬则於庙中设酒会,於坐收缚之,曰:’吾先启神,若负誓,还神十牛。今不得违誓。’即杀十牛,并斩诸贼,百姓悦之。

《汉书春秋》曰:梁皇后崩,桓帝独呼小黄门唐衡至北户,如厕,问左右梁冀不相得者皆谁?衡对曰:’单起、左悺前诣河南尹不疑,礼敬小简,不疑收其兄弟送雒阳狱。’於是,帝与入室定谋,啮超臂出血以为盟,乃诛梁冀。

《高士传》曰:胡昭。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昭同郡周士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险,邀士於济、渑之间,止士,士不肯。昭泣以示诚,士感义乃止。昭斫枣树共士盟而别,昭虽有阴德於帝,口终不言,时人莫知。

《华阳国志》曰:昭王时,有一虎伤害千馀人,昭王乃募有能杀虎者赏。时巴夷廖仲作白竹之弩,乃射杀虎。昭王刻石盟,要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夷人安之。

《晏子春秋》曰:崔杼杀庄公,盟於国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晏子不与盟,而出,上车。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鹿生於山,命悬於厨,命有所悬矣。’成节而去。

《黄庭经》曰:黄庭为不死之道,受者斋九日,或七日,或三日,然后授之者为师。受者奉焉,结盟立誓,期以勿泄。古者,盟用玄云之锦九十尺,今简凤文之罗四十尺。

《竹林七贤论》曰:刘伶常病酒,渴求酒於其妻,妻捐酒毁器泣而谏曰:’君酒过,非摄生之道也,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酒当礼於鬼神,自誓以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妻敬闻命,供酒肉於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而已复醉矣。

《孙卿子》曰:盟诅不及五帝,誓诰不及三王,交质不及五伯。(《谷梁》二傅:交质不及二伯。)

《淮南子》曰:胡人弹骨,(胡人之盟约,置酒人头骨中,饮以相咀也。)越人锲臂,中国唼盟,所由名异,其於信一也。

○质

《左传》曰: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贾逵曰:卿,士也。有事者六卿也。)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王子狐,周平王之子。郑子忽,郑庄公太子忽也。)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夏,郑祭仲帅师取温之麦。(温,周地也,苏氏邑也。)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又曰: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贾逵曰:临哭也,巷出车陈於巷街,示虽困不降,必欲战也。)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陴,城堞也。)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於达路。(皇门,郑城门也。)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为天所佑也。)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惟命。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惟命。若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左右曰:’不可,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人矣,庸可冀乎?’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质。(潘尫,楚大夫师叔守也。子良,郑公子也。)

《穀梁》曰:晋大夫败齐师于鞍。郄克曰:’与我纪侯之甗,(甗,齐襄灭纪所得邑。)且以萧同叔子为质。’

《史记》曰:越王勾践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百姓,蠡不如种。’於是举政属种,而使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於吴也。

又曰:蔡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善裘二,献其一於昭王而自衣其一。

楚相子常欲之,弗与。

子常谗蔡侯,留之於楚三年。

蔡侯知之,献其裘,子常受之,乃言归蔡侯。

蔡侯归而之晋,请与晋伐楚。

夏,晋灭沈,楚怒,攻蔡。

昭侯使其子为质於吴,谋共伐楚。

后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

又曰: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於楚,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里之都以为汤沐之邑。’

《战国策》曰:濮阳人吕不韦贾於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主定国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遺後。愿往事之。’

太子异人质於趙,處於聊城,故往說之。

又曰:楚襄王太子之时为质。

王崩,太子辞归,齐王曰:’与我东地五百里,則子得归。’

太子入,致命曰:’敬獻地五百里。’

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

齐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於楚,王朝群臣曰:’寡人之得來及主墳墓、復群臣、歸社稷,以东地五百里許齊。齊今求地,為之奈何?’

上柱国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弗與,則不复信,不可以約結侯囂。’

又曰: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不如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

薛公曰:’君不如不我留太子,郢中立王。’

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則吾將與三国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矣。’

又曰: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謂左右言:’有復令長安君為質,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與之重器,不令有功於國。若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

太后曰:’諾!’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也。

《東觀漢記》曰:隗嚣負陇城之固,納王玄之说,雖遣子春卿入質,猶持兩端。

世祖於是稍黜其禮,正君臣之義。

《晉中兴書》曰:诸葛诞叛,遣子靓入質於吴。

吴亡,入洛,自以父诞為太祖所斬,誓不見太祖。

叔母琅琊武王妃,靓之姊也。

帝後因靓在姊間,往就見焉。

靓逃於廁,帝又逼之,靓流涕曰:’臣不能漆身吞炭,復睹聖顔!’

《燕丹子》曰: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

不得意,欲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

丹仰天而嘆,烏即白頭,馬為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造機發之橋,欲陷丹。

丹過之,橋為不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译文

《说文》说:誓,是约束的意思。

《尚书·甘誓》说:在甘地大战之后,召集了六位大臣,国王说:‘唉!各位大臣,我要对你们发誓:有扈氏侮辱了五行,轻视了三正,因此天意要灭绝他们的命运。现在我将执行天罚。左军不进攻左边,你们不执行我的命令。(左军的主射手负责攻击,这是他们的职责。)右军不进攻右边,你们不执行我的命令。驾驭的马不是正道上的马,你们不执行我的命令。(这三者如果有失,都不遵守我的命令。)遵守命令的,在祖庙中受到奖赏。不遵守命令的,在社庙中处死;(天子亲自主持社庙,称为社,那些不遵守命令的人就在社庙中被处死。)我将会惩罚你们!’

《泰誓》说:国王在军队中发誓,说:‘唉!西土的众人,都听我说!我有十个叛乱的臣子,他们同心同德。虽然有亲近的人,但都不如仁人。’

《周礼·司盟》说:掌管盟誓的法规。(载盟辞也。)每当国家有疑问或需要会盟,就负责盟约的载文及其礼仪,面向北方召唤明神,盟誓之后,则将盟文副本交付给六官。(副本是指写下来的副本,用来授予六官。)对于违反命令的万民,诅咒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也是这样。

《左传》说:陈五父去郑国参加盟誓。歃血时好像忘记了。薛伯说:‘五父必定不会免于祸患,不能依赖盟誓。’

《左传》又说:庄公答应孟任成为夫人,割破手臂以示盟誓。

《左传》又说:子犯将玉璧交给公子重耳,说:‘我负羁绁随君巡游天下,我的罪过很多。请让我从这里逃亡。’公子重耳说:‘如果我与舅氏不同心,就像这白水一样。’然后将玉璧投入河中。

《左传》又说:王子虎在王庭与诸侯盟誓,重要的话说:‘大家都支持王室,不要互相伤害。如果违背这个盟誓,明神将降罪于你们,让你们的军队灭亡,不能保住国家。’

《左传》又说:宁武子与卫人在宛濮盟誓,说:‘天灾降临卫国,君臣不和,以至于这样的忧患。现在天意引导他们的内心,使他们都能放下成见而相互依从。没有留下的人,谁守护社稷?没有出行的人,谁保卫国家?如果违背这个盟誓,就会相互牵连。明神和先君会惩罚或奖赏。’国人都听到了这个盟誓,然后不再有二心。

《左传》又说:楚军即将离开宋国,申犀在王马前叩首,说:‘不要害怕,我知道死而不敢废弃王命。’王无法回答。申叔时说:‘如果建造房屋回来耕种,宋国一定会听从命令。’于是照此行事。宋人害怕,派华玄夜间进入楚军,登上子反的床,将他唤醒说:‘我国国君派我来报告病情,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地步。尽管如此,城下的盟誓,因为国家疲弊,不能遵从。离开我们三十里,我们只听从命令。’子反害怕,与他盟誓后向王报告。退军三十里。宋国和楚国和解,华玄作为人质。盟誓说:‘我们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们。’(楚国不欺骗宋国,宋国也不防备楚国。)

《左传》又说:晋国士燮在宋国西门之外与楚国公子罢、许偃盟誓,说:‘晋国和楚国不互相侵犯,好恶相同,共同救济灾患,准备应对凶患。交换礼物,道路畅通无阻,讨论不和谐的事,讨伐不服从的人。’

《左传》又说:秋七月,在亳地盟誓。范宣子说:‘如果不谨慎,必定会失去诸侯。’于是盟誓,载文说:‘我们所有同盟的人,不要囤积粮食,不要阻碍利益,不要做坏事,不要留下恶行,救灾患,关心祸乱,共同好恶,支持王室。’

《左传》又说:郑国大夫在伯有氏盟誓。裨谌说:‘这个盟誓,它能维持多久?(意思是它不能持久。)’《诗经》说:‘君子多次盟誓,混乱就会持续。’

《左传》又说:小邾国的射带着句绎来投奔,说:‘如果季路邀请我,我就不需要盟誓了。’(因为子路诚信,所以可以相互发誓而不需要盟誓。子路就是季路。)邀请子路,子路推辞。季康子派冉有对他说:‘我们是一个千乘之国,不相信盟誓,却相信子路的话,你有什么羞辱呢?’

《公羊传》说:庄公会齐侯,在柯地盟誓。曹子进言说:‘君王的意思是什么?’庄公说:‘我宁愿死去,也不愿活着。’曹子说:‘那么请君王扮演君王的角色,我扮演臣子的角色。’庄公说:‘好吧。’于是与桓公会面。庄公登上祭坛,曹子手持剑跟随着他。管子进言说:‘君王想要什么?’曹子说:‘城墙被破坏,边境受到威胁,君王不考虑吗?’‘我希望请求汶阳的田地。’管仲回头说:‘君王,请答应。’桓公说:‘好吧,已经盟誓了。’曹子挥剑离去。要盟可以违反,但桓公没有欺骗;曹子可以报复,但桓公没有怨恨。桓公的信誉,从柯地盟誓开始就在天下闻名。

《穀梁传·僖公》说:葵丘之盟,陈列牲畜而不杀,将盟文写在木板上,放在牲畜上面,说:‘不要违背水,不要停止粮食,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国家大事。’

《穀梁传·成公》说:溴梁之会,诸侯失去政权。诸侯会盟,而说大夫盟誓,政权在大夫手中。诸侯在,而不说诸侯的大夫,大夫不臣服。

《三礼图》说:举行盟誓时,设立一个四尺见方的木台,放置六种颜色;东方为青色,西方为白色,南方为红色,北方为黑色,上方为黑色,下方为黄色。设立六种玉器:上方为圭,下方为璧,南方为璋,西方为琥,北方为璜,东方为圭。方盟是指上下四方的神明,是天的司盟。

《史记》说:吴起从卫国的城门东出,与母亲告别,咬破手指发誓:如果成为卿相,不再回到卫国。

《史记》又说:秦国围攻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门下有毛遂,他主动向平原君推荐自己说:‘我愿意作为随员出行。’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就像锥子放在布袋中,其尖端立刻就会露出。现在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无人称赞你。’毛遂说:‘我现在才请求进入布袋。如果你早点让我进入布袋,我必定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仅只是尖端露出而已。’平原君与楚国合纵,讨论其利害,从日出谈到中午,没有决定。毛遂按剑上前说:‘合纵的利害,只需两句话就能决定。今天从日出谈到中午,为什么还没有决定呢?’楚王怒斥说:‘为什么不退下?’毛遂按剑上前说:‘现在在十步之内,楚王不能依靠楚国的军队,楚王的命运掌握在我手中。现在楚国拥有五千里土地,百万军队,这是称霸的资本。白起,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率领数万军队,一战就攻下了鄢、郢,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侮辱了楚王的祖先。这是百世之仇。’楚王说:‘我愿意将社稷交给您。’毛遂拿着铜盘面向北方跪着呈上,合纵在殿堂上确定。毛遂召唤堂下的十九人说:‘你们这些人,都是碌碌无为,依靠别人成事的人。’

《汉书》说:王陵担任右丞相。惠帝去世后,高后想要立诸吕为王,询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用白马发誓说:不是刘氏而称王的人,天下共同讨伐他。现在立诸吕为王,不符合盟约。’

《东观汉记》记载:隗嚣,字季孟,是天水人。因为王莽篡位,想要恢复汉朝的帝位,于是他建立了高祖、太宗的庙宇,自称臣子,手持玉璧进行告祭。祭祀完毕后,官员们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宰杀牲畜进行盟誓。

《魏志》记载:臧洪,字子原,是广陵射阳人。张邈起兵时,邀请臧洪一起商议大事。他还把臧洪介绍给了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于是设坛场,大家一起盟誓,各州郡相互推让,最终共同推举臧洪。臧洪登上坛场,手持盛有血肉的盘子进行盟誓。

《晋中兴书》记载:苻洪的第三个儿子苻健,暗中计划夺取关中地区,表面上却让他的部下种麦,表示没有西进的意图。有人稍微了解他的计划,不愿耕种,苻健就杀了他。十几天后,军队西行,到达孟津,搭建浮桥渡河。他让弟弟苻雄率领五千步兵和骑兵进入潼关,哥哥的儿子苻青轵进入河东,发誓说:‘如果事情不成功,你死在河北,我死在河南,死后我们做鬼也不能相见。’

《晋中兴书》又记载: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时,因为感慨而称病辞去官职,在父母墓前发誓说:‘永和十一年二月九日,我王羲之敢向尊贵的灵魂宣告。我王羲之不幸运,早年遭遇不幸,没有完成父亲的教诲。母亲和兄长抚养我,逐渐使我接近庶出的儿子,依靠别人的力量,得到国家的宠信。我在朝廷没有表现出忠诚和孝道,退隐后也不符合圣贤的度量。我担心会连累宗庙,哪会在乎自己微小的生命!因此日夜叹息,如同陷入深渊。’王羲之辞去官职后,与东方的士人一起游山玩水,以射猎钓鱼为乐。他与道士许玄度一起修炼,采集药物,不辞千里。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很苦,也不再征召他。

《晋中兴书》又记载:祖逖向中宗建议平定中原,因此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赐予三千匹布。祖逖直接北渡长江,在江中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平定中原就不再渡江!’

萧子显的《齐书》记载:王敬之担任暨阳令。县里有一伙强盗逃入柴山,成为百姓的祸患,王敬之派人向强盗传达诚意,让他们出来自首,会首先为他们申辩。治下的庙宇神灵非常凶猛,百姓都很害怕,王敬之引用神灵进行发誓,保证不会违背誓言。强盗出来后,王敬之在庙中设宴,在座位上逮捕了他们,说:‘我先前已经启请神灵,如果违背誓言,就还神灵十头牛。现在不能违背誓言。’随即杀死了十头牛,并斩杀了所有强盗,百姓都很高兴。

《汉书春秋》记载:梁皇后去世,桓帝独自叫小黄门唐衡到北户,上厕所时,问左右谁与梁冀不合。唐衡回答说:‘单起、左悺之前去见河南尹不疑,礼节稍微简慢,不疑就收捕了他们的兄弟送到洛阳监狱。’于是,皇帝与唐衡进入室内密谋,咬破自己的手臂出血作为盟誓,然后诛杀了梁冀。

《高士传》记载:胡昭。起初,晋宣帝还是平民时,与胡昭有旧。胡昭同郡的周士等人密谋杀害晋宣帝,胡昭得知后,在济水和渑水之间行走,邀请周士,阻止他。周士不同意。胡昭哭泣着表达诚意,周士被他的义气感动,于是停止了计划。胡昭砍倒枣树与周士盟誓后分别,胡昭虽然对晋宣帝有阴德,但从未开口提及,当时的人并不知道。

《华阳国志》记载:昭王时期,有一只老虎伤害了一千多人,昭王于是悬赏能够杀虎的人。当时巴夷的廖仲制作了白竹弓,射杀了老虎。昭王在石碑上刻下盟约,约定:‘秦国如果侵犯巴夷,就送来一对黄龙;巴夷如果侵犯秦国,就送来一钟清酒。’巴夷人因此感到安心。

《晏子春秋》记载:崔杼杀了庄公,在国都举行盟誓,用戟钩住他的脖子,用剑抵住他的心脏。晏子没有参与盟誓,而是出来,上车。他的车夫要赶车逃跑,晏子按住他的手说:‘鹿在山上出生,生命掌握在厨房,生命有它的宿命。’然后他坚定地离开了。

《黄庭经》记载:黄庭是不死之道,接受的人需要斋戒九天,或者七天,或者三天,然后传授给他的人成为师傅。接受的人要尊奉师傅,结盟发誓,承诺不泄露。

《竹林七贤论》记载:刘伶经常醉酒,向他的妻子要酒,妻子倒掉酒,砸碎酒器,哭着劝他说:‘您喝酒过量,这不是养生的方法,应该戒掉。’刘伶说:‘好!我无法自控,只有通过敬酒给鬼神,才能发誓戒酒,现在可以准备酒肉了。’妻子敬重地听从了他的命令,摆上酒肉,请刘伶发誓。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酒;妇人的话,千万不能听。’然后拿起酒杯,吃肉,又醉了。

《孙卿子》记载:盟誓不及五帝,誓言不及三王,交换人质不及五伯。(《谷梁》二傅:交换人质不及二伯。)

《淮南子》记载:胡人敲击骨头,(胡人的盟约,将酒放入人头骨中,相互啜饮。)越人割臂,(越人的盟约,相互割臂发誓。)中原地区进行盟誓,(中原地区的盟誓,相互啜饮。)虽然名称不同,但关于诚信的原则是一样的。

《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担任平王的卿士。(贾逵说:卿,是士的一种。有事时,有六卿。)平王对虢国有所偏袒,郑伯对此怨恨,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因此,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作为人质在郑国,郑公子忽作为人质在周国。(王子狐,周平王之子。郑子忽,郑庄公的太子忽。)平王去世后,周人打算把政权交给虢公。夏天,郑祭仲率领军队夺取了温地的麦子。(温,是周的地,苏氏的封地。)秋天又夺取了成周的谷子。周、郑之间的关系恶化。君子说:‘诚信不发自内心,人质没有益处。’

《左传》又记载:楚子围攻郑国。十七天后,郑人占卜求和,结果不吉利。占卜在大宫进行,并且巷子里出车,结果是吉利的。(贾逵说:占卜时哭泣,巷子里出车,摆放在巷子里,表示即使被困也不投降,一定要战斗。)国人都哭泣,守城的人都在哭泣。(陴,是城墙。)楚子撤退了军队,郑人加固了城墙,楚军再次围攻,三个月后攻克了郑国。楚军从皇门进入,一直到达达路。(皇门,是郑国的城门。)郑伯赤裸上身,牵着羊来迎接,说:‘我不幸,不能侍奉君主,让君主愤怒波及到我这个小国,这是我的罪过。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如果能把俘虏送到江南,充实海滨,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要把他们割地赐给诸侯,让他们臣服,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不消灭他们的国家,让他们改事君主,这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愿望,不敢奢望。’左右的人说:‘不行,得到了国家就不能赦免。’王说:‘如果君主能够谦卑待人,一定能够信任他的臣民,难道不能期望吗?’撤退了三十里后答应讲和。潘尫进入盟誓,子良出质。(潘尫,是楚大夫师叔守。子良,是郑国的公子。)

《穀梁》记载:晋国大夫在鞍地击败了齐军。郄克说:‘把纪侯的甗交给我,并且用萧同叔子作为人质。’

《史记》记载:越王勾践想要让范蠡管理国家政事,范蠡回答说:‘用兵之事,种不如我;安抚国家,亲近百姓,我不如种。’于是把政事交给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和吴国讲和,作为人质留在吴国。

又说:蔡昭侯在位的第十年,去朝见楚昭王,带着两件好的皮衣,献给了昭王自己穿一件。楚国的相国子常想要那件皮衣,但是没有给。子常诬陷蔡侯,将他留在楚国三年。蔡侯知道了这件事,献上了皮衣,子常接受了,于是蔡侯得以返回蔡国。蔡侯回到蔡国后去了晋国,请求与晋国一起攻打楚国。夏天,晋国灭了沈国,楚国很生气,攻打蔡国。昭侯让自己的儿子去吴国做人质,策划共同攻打楚国。后来与吴王阖闾合作,最终攻破楚国,进入了郢都。

又说:张仪劝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的能听我的,我请求让秦国的太子来楚国做人质,秦国的公主可以做大王打扫的奴婢,用万里的都城作为大王沐浴的领地。’

《战国策》记载: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做买卖,见到秦国的质子异人,问他父亲:‘耕田的利益能有多少倍?’他父亲说:‘十倍。’‘买卖珠宝玉石的利益有多少倍?’‘百倍。’‘立一个君主、安定一个国家的利益有多少倍?’‘无法计数。’吕不韦说:‘现在你努力耕田,也得不到暖和的衣服和剩余的食物。现在建立国家、立一个君主,恩泽可以流传给后代。希望你去做这件事。’太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聊城,所以吕不韦去说服他。

又说:楚襄王的太子在齐国做人质的时候。楚王去世后,太子想要回国,齐王说:‘如果你给我东边五百里的土地,你就可以回去。’太子回国后,即位成为国王。齐国派了五十辆车来楚国要求土地,楚王对群臣说:‘我得到土地的便利,包括恢复了主人的坟墓、恢复了群臣的地位、恢复了国家的统治,用东边五百里的土地答应了齐国。现在齐国要求土地,我们该怎么办?’上柱国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大王亲自出声,答应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的要求,如果不给,那么就不再被人信任,不能用来结交诸侯。’

又说:楚王去世后,太子在齐国做人质。苏秦对薛公说:‘你不如留下楚太子来交换他的下东国。’薛公说:‘你不如不留太子,让郢都中立一个王。’苏秦说:‘不是这样的!如果郢都中立一个王,你就可以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下东国,我帮你杀了太子;如果不这样,我就将与三国共同立他为王。那么下东国就一定可以得到。’

又说: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紧急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我们才会出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强烈劝谏。太后对左右的人说:‘如果有再让我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我一定会吐他一脸唾沫!’左师触龙说:‘现在您尊贵长安君的地位,并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了他重要的器物,却不让他为国有功。如果国家出了问题,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我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视了。’太后说:‘好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的军队才出发。

《东观汉记》记载:隗嚣依靠陇城的坚固,采纳了王玄的计策,虽然派儿子春卿去做人质,但还是保持了两面态度。光武帝于是逐渐减少对他的礼遇,纠正君臣之间的道义。

《晋中兴书》记载:诸葛诞叛变,派儿子诸葛靓去吴国做人质。吴国灭亡后,诸葛靓到了洛阳,因为他的父亲诸葛诞被太祖所杀,发誓不见太祖。他的叔母琅琊武王妃是他的姐姐。后来皇帝因为诸葛靓在姐姐那里,前去拜访他。诸葛靓逃到厕所,皇帝又追他,诸葛靓流着泪说:‘我无法像漆身吞炭一样隐藏自己,再见到圣上的容颜!’

《燕丹子》记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很无礼。太子丹不得意,想要回国,秦王不允许,胡说:‘等到乌鸦变白、马长出角,你才能回去。’太子丹仰望天空叹息,乌鸦立刻变白,马长出了角。秦王没有办法,就造了一个机关在桥上,想要陷害太子丹。太子丹经过桥时,机关没有发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注解

盟誓:盟誓即立下誓言。

约束:约束在此指通过盟誓来限制和规范双方的行为,使其遵守约定。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内容多为周代和秦汉间君王的文诰和史官记录,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甘誓:《甘誓》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夏桀被商汤所灭时,商汤在甘地誓师的故事。

六卿:古代官制中,六卿是指负责国家政务的六个高级官员。

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构成了宇宙万物。

三正:三正通常指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代军事战略中的三大要素。

剿绝:剿绝意为彻底消灭。

龚行:龚行即推行,执行。

左军:古代军队中的左翼部队。

右军:古代军队中的右翼部队。

御:御指驾驭,这里指驾驭战车。

祖:祖指祖先,古代在祭祀祖先的地方进行盟誓。

社:社指土地神,古代在土地神面前进行盟誓。

周礼:《周礼》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官制书,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官制和礼仪。

司盟:司盟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盟誓事宜。

载:载在此指记载。

万民:万民指普通百姓。

犯命:犯命指违背命令。

诅:诅指诅咒,发誓要使对方遭受不幸。

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陈五父:陈五父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郑: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歃:歃是古代盟誓时的一种仪式,用口蘸酒。

薛伯:薛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子犯:子犯是春秋时期晋国重耳的舅舅。

璧:璧是一种玉器,古代用作礼器。

王子虎:王子虎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王庭:王庭指国王的宫殿。

宁武子:宁武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卫: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宛濮:宛濮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申犀:申犀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王:王指国王。

申叔时:申叔时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宋: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子反:子反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华玄:华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晋: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楚:楚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士燮:士燮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亳:亳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范宣子:范宣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裨谌:裨谌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伯有氏:伯有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家族。

季路:季路即子路,是孔子的弟子。

曹子:曹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管子: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桓公: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柯: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穀梁传:《穀梁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是《春秋》三传之一。

葵丘之盟:葵丘之盟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的故事。

溴梁之会:溴梁之会是指春秋时期诸侯在溴梁举行的一次会议。

三礼图:《三礼图》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礼制图解。

吴起:吴起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

卫郭门:卫郭门是卫国的城门。

赵: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平原君: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

毛遂: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谋士。

合从:合从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即联合对抗强国。

汉:汉是汉朝的简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王陵:王陵是汉朝的一位官员。

惠帝:惠帝是汉朝的第二位皇帝。

高后:高后是汉朝惠帝的母亲,实际掌握朝政。

诸吕:诸吕是指汉朝高后时期的一些吕姓官员。

白马:白马是指用白马进行祭祀的仪式。

隗嚣:隗嚣是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领袖。

复汉之祚:复汉之祚指的是恢复汉朝的皇位,这里指隗嚣支持汉室,反对王莽。

高祖:高祖指的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太宗:太宗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继承者,即汉惠帝。

史:史奉璧而告中的史,指的是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人。

祝毕:祝毕即祭祀完毕。

有司:有司指的是官府中的官员。

穿坎於庭:穿坎於庭指的是在庭院中挖坑。

割牲而盟:割牲而盟指的是用牲畜的血进行盟誓。

臧洪:臧洪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字子原,广陵射阳人。

张邈:张邈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与臧洪一同起兵。

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刘兖州公山和孔豫州公绪分别是东汉末年的两位地方官员。

苻洪:苻洪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建立者。

关中:关中指的是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称为关中。

孟津:孟津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古代黄河渡口。

浮桥:浮桥是一种临时搭建的桥梁,用船只连接而成。

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曾任会稽内史。

会稽内史:会稽内史是会稽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永和十一年:永和是东晋皇帝晋成帝的年号,永和十一年即公元355年。

祖逖:祖逖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中宗:中宗指的是东晋的皇帝晋成帝。

前锋都督:前锋都督是军事职务,负责率领先锋部队。

奋威将军:奋威将军是军事职务,负责振作军威。

豫州刺史:豫州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豫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祖逖不清中原而复济者,如此江!:这是祖逖渡江时的誓言,表示如果不收复中原,就与江水共存亡。

王敬则:王敬则是南朝齐时期的一位官员。

暨阳令:暨阳令是暨阳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劫逃柴山:劫逃柴山指的是一群强盗逃入柴山。

庙神:庙神指的是庙宇中的神灵。

梁皇后:梁皇后是东汉末年梁冀的妻子,后来梁冀篡权,梁皇后被立为皇后。

桓帝:桓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

小黄门:小黄门是东汉末年的一种宫廷官职。

唐衡:唐衡是东汉末年的宫廷官员。

梁冀:梁冀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掌握朝政大权。

单起、左悺:单起和左悺是东汉末年的官员。

河南尹:河南尹是东汉末年的地方行政长官。

雒阳狱:雒阳狱是雒阳的监狱。

啮超臂出血以为盟:啮超臂出血以为盟指的是咬破自己的手臂,用鲜血立下盟誓。

胡昭:胡昭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朋友。

晋宣帝:晋宣帝即司马懿,后来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周士:周士是胡昭的同乡。

邀士於济、渑之间:邀士於济、渑之间指的是在济水和渑水之间邀请周士。

止士:止士即阻止周士。

昭王:昭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

巴夷:巴夷指的是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

廖仲:廖仲是巴夷中的一位勇士。

白竹之弩:白竹之弩指的是用白竹制成的弓。

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这是昭王与巴夷之间的盟约,规定了两国之间的交换条件。

崔杼:崔杼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员。

庄公: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国者:国者指的是国家的官员。

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指的是用戟钩住庄公的脖子,用剑顶住他的心脏。

鹿生於山,命悬於厨,命有所悬矣。:这是晏子对庄公的劝诫,意思是鹿的生命虽然自由,但最终还是会被人捕获。

黄庭:黄庭是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玄云之锦:玄云之锦是一种高级的丝绸。

简凤文之罗:简凤文之罗是一种轻柔的丝织品。

刘伶: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摄生之道:摄生之道指的是养生之道。

玄云之锦九十尺,今简凤文之罗四十尺:这是关于古代盟约中使用的盟书长度的描述。

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五帝:五帝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

三王: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五伯: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交质:交质指的是两国互相交换人质作为保证。

胡人:胡人指的是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

越人:越人指的是古代的南方少数民族。

锲臂:锲臂指的是在手臂上刻字作为盟约。

中国: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

唼盟:唼盟指的是用口咬盟誓。

郑武公、庄公:郑武公和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

平王:平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虢公:虢公是春秋时期虢国的君主。

郑伯:郑伯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

王子狐:王子狐是周平王之子。

郑公子忽:郑公子忽是郑庄公的太子。

夏:夏指的是夏季。

苏氏邑:苏氏邑是周朝的一个封地。

成周:成周是周朝的都城。

温:温是周朝的一个封地。

麦:麦指的是小麦。

禾:禾指的是稻谷。

交恶:交恶指的是两国关系恶化。

信不由中:信不由中指的是信用不真诚。

质无益也:质无益也表示人质没有实际作用。

楚子:楚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郑人:郑人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人民。

大宫:大宫是郑国的一个宫殿。

巷出车:巷出车指的是在街道上排列战车。

国人大临:国人大临指的是全国人民都感到悲伤。

守陴者:守陴者指的是守卫城墙的士兵。

陴:陴指的是城墙。

皇门:皇门是郑国的城门。

达路:达路指的是通往都城的道路。

孤不天:孤不天指的是自己没有得到天的庇佑。

其君能下人:其君能下人指的是国君能够谦卑待人。

庸可冀乎:庸可冀乎指的是难道可以期望吗?

退三十里而许之平: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指的是后退三十里并答应和平。

潘尫:潘尫是楚国的官员。

子良:子良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员。

纪侯:纪侯是春秋时期纪国的君主。

萧同叔子:萧同叔子是纪国的公主。

甗:甗是一种古代的炊具。

种:种是春秋时期纪国的一位官员。

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官员。

吴: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举政属种:举政属种指的是把政务交给种处理。

大夫柘稽:大夫柘稽是越国的一位官员。

蔡昭侯:蔡昭侯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君主,姓姬名庐,名胡,在位时期为公元前672年至公元前646年。

楚昭王:楚昭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姓芈名熊,名轸,在位时期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89年。

善裘:善裘指的是优质的皮衣,古代贵族之间以赠送皮衣为礼节。

子常:子常是楚国的权臣,名囊瓦,是楚昭王的宠臣。

谗:谗指的是诬陷,中伤他人。

质:质指的是人质,古代国家之间为了结盟或求和而互相交换人质。

阖闾:阖闾是吴国的君主,姓姬名光,在位时期为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

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为秦国效力。

秦太子:秦太子是秦国的太子,即未来的秦王。

箕帚之妾:箕帚之妾是指最低贱的奴婢,这里用来表示秦国愿意向楚国臣服。

汤沐之邑:汤沐之邑是指供人沐浴的地方,这里指秦国愿意将某个地方献给楚国。

濮阳:濮阳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吕不韦: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曾为秦国的宰相。

邯郸: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异人:异人是秦国的太子,后来成为秦王政,即秦始皇的父亲。

聊城:聊城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城池,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楚襄王:楚襄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姓芈名元,在位时期为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

齐王:齐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齐王不明确。

东地:东地是指齐国的一个地区。

上柱国:上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苏秦: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

薛公:薛公是战国时期薛国的君主。

赵太后:赵太后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姓赵名威后,在位时期为公元前295年至公元前286年。

长安君: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儿子,赵武灵王的孙子。

陇城:陇城是隗嚣的根据地,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王玄之:王玄之是隗嚣的谋士。

世祖:世祖是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即光武帝。

诸葛诞:诸葛诞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后来反魏投吴。

洛:洛是指洛阳,当时魏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太祖:太祖是指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

太子丹:太子丹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后来成为燕国的反秦领袖。

乌白头:乌白头是指乌鸦变白头,这里用来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马生角:马生角是指马长出角,这里也用来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战国时期蔡昭侯与楚昭王之间的外交关系。蔡昭侯献裘给楚昭王,却只留下一件自己穿着,表现了蔡昭侯的谦逊与智慧。楚相子常欲得裘,却未能如愿,转而陷害蔡侯,却最终因为蔡侯献裘而得以释放。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贪婪与狡猾。

‘夏,晋灭沈,楚怒,攻蔡。’这一句展示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晋国灭沈国,引起了楚国的愤怒,进而对蔡国发动攻击。这一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以及国家利益的争夺。

‘昭侯使其子为质於吴,谋共伐楚。’这一句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通过人质交换来维护关系和实现政治目的的策略。蔡昭侯为了共同对抗楚国,将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吴国,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手段。

‘后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这一句描述了蔡昭侯与吴王阖闾联合攻打楚国的结果。这一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通过联盟来共同对抗强敌的策略,以及军事行动的果敢和决心。

‘张仪说楚王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张仪游说楚王的故事。张仪通过提出让秦太子入质于楚、秦女为楚王箕帚之妾等条件,试图说服楚王与秦国结盟。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游说技巧。

‘《战国策》曰:’这一段文字引用了《战国策》中的内容,讲述了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游说秦质子异人的故事。吕不韦通过比较耕田、珠玉和立主定国的利益,说服异人支持自己的计划。这一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说服技巧。

‘又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楚襄王太子在齐质时的故事。太子辞归时,齐王要求献地五百里,太子最终成功归国并即位为王。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和权力斗争。

‘又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苏秦游说薛公的故事。苏秦建议薛公不留下楚太子,而是让郢中立王,以此来获取下东国。这一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谋和策略。

‘又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赵太后为了求救于齐,不得不以长安君为质的故事。左师触龙通过劝谏太后,最终使得长安君得以作为人质,从而换取了齐国的援助。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政治交易和权力斗争。

‘《东观汉记》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隗嚣纳王玄之的建议,虽遣子春卿入质,但仍持两端的故事。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晋中兴书》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诸葛诞叛乱,遣子靓入质于吴的故事。诸葛诞的儿子靓在姐姐琅琊武王妃的协助下,最终见到了太祖。这一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燕丹子》曰:’这一段文字讲述了太子丹质于秦,秦王无礼对待他的故事。太子丹在秦王的无理要求下,通过神奇的手段使得乌鸦变白、马生角,最终得以逃离。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人物之间的斗争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2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