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原文
○酣醉
《说文》曰:酣,乐酒也。
又曰:酒卒曰醉。各卒其度量,不至於乱也。一曰渎也。
《易·未济》曰:有孚於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饮酒有思信而无保言尤,濡其首,有孚,失是。况酒无节,至濡首,虽有饮酒之信,失是不醉之节。明饮酒不节濡首,不可不戒也。)《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毛诗》曰:《既醉》,告太平也。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又曰:幽王荒废,亵近小人,饮酒无度,沉湎淫泆,是曰:’既醉不知其尤。’醉而既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左传》曰: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公子安之。姜曰:’行也。’公子不可。姜与子犯,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史记》曰:范睢事魏,中大夫须贾使齐,雎从。齐襄王闻雎辩,乃使人赐雎牛酒。须贾以为雎持国事告齐,故得此馈。还以告魏相,魏齐大怒,使舍人笞雎,拆胁拉齿。雎佯死。即卷箦,置厕中。宾客饮酒醉,更溺雎。雎从箦中谓守者曰:’既出我,我厚谢公。’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齐醉,曰:’可矣。’
又曰:齐威王置酒后宫,召淳于髡赐酒,问曰:’先生能饮几许而醉?’髡曰:’饮一斗醉,饮一石亦醉。’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乃能饮一石哉?’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一斗径醉。若州闾之会,男女杂坐,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出送客,罗襦衿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欣,能饮一石。’
又曰:曹参为汉相国,无所变更,一遵萧何。日饮醇酒。卿大夫以下皆欲言,来者,参辄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
又曰:景帝召程姬,姬有所避,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娠。及生子,命曰’发’,为长沙王。
《汉书》曰:汉高祖为泗上亭长,亭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脎饮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又曰:高祖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前。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高祖醉,曰:’壮士何畏!’乃前,拔剑斩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因卧。
又曰: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如故!’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入里门,趍至家。
又曰:卫青伐匈奴,匈奴右贤王当青等,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惊而夜逃。
又曰:李广当斩,赎为庶人。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灞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
又曰:陈遵为京兆尹,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闭门,取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候遵宿醉时,突入见遵母,乃叩头白当对尚书有期会,乃令从后閤出去。遵虽尝醉,然事亦不废。
又曰:邴吉始於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下茵。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东观汉记》曰:更始纳赵萌女为夫人,有宠,遂委政於萌,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群臣欲遂言事,辄醉不能见。乃令侍中坐帐内与语,诸将识非更始声,出皆怨。
谢承《后汉书》曰:刘宽为太尉,尝朝见,宽被酒沉醉,伏地睡。诏问:’太尉醉耶?’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魏志》曰:徐邈,字景山。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太祖,太祖甚怒。渡辽将军鲜于辅平曰:’醉客谓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者,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后文帝践祚,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对曰:’宿瘤以丑见知,微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也。’
又曰: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曹植行征虏将军,欲令救仁,植醉不能受命,於是罢之。
《蜀志》曰:蒋琬,字公琰,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愿主公重加察之。’乃不加罪。
《吴志》曰:孙权为吴王,游宴之后,起自行酒。虞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於是大怒,欲手击之,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后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名士,天下非之。今大王躬行仁德,欲与尧舜比隆,由是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悉不得杀也。’
又曰:孙皓大会群臣,王蕃沉醉顿伏,皓疑而不悦。蕃舆出,以顷之请还,酒亦小解。蕃性有威严,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斩之。
《魏典略》曰:董卓虽亲爱吕布,然时醉酒则骂之,以刀剑击之,不中。布恐终被害,乃先畜死士以戟刺卓,卓曰:’布何在?’布曰:’有诏!’遂杀之。
又曰:时苗,字德胄,出为寿春令。
杨州治在其县,时蒋济为治中,苗以初至,往欲谒济。
济素嗜酒,適会其醉,不能见。
恚恨还,刻木为人,署曰’酒徒蒋济’,竖之於墙下,旦夕射之。
又曰:丁冲为司隶校尉,后数岁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也。
‘《晋书》曰: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少为谢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路州,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也。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因恸哭而去。
又《王恭传》:会稽王道子置酒於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又曰:王蕴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会稽,略少醒日,然犹以和简为百姓所悦。
又《顾荣传》: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恣,荣玖虐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熊谓冏长史葛旟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旟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旟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人或问之曰:’何前醉而后醒耶?’荣惧,乃复更饮。
‘《晋中兴书》:毕卓,字茂世,为吏部郎。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取酒饮之,掌酒者缚卓。郎往视之,释缚,宴於瓮侧,取醉而去。’
又曰:周顗代戴渊为护军,尚书纪瞻置酒请顗及王导等二十人,顗荒醉失仪,复为有司所奏。
檀道鸾《晋书》曰:桓玄诣会稽王道子,道子已醉,对玄张目,瞩四座云:’桓温作贼。’玄见此醉势难测,伏地流汗。
‘《宋书》曰:荆州刺史王忱,范太外弟也。忱嗜酒,醉辄累旬,及醒则俨然端肃。太谓忱曰:’酒虽会性,亦所以伤生也。’
又曰:孔顗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又曰: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值王弘送酒至,便酌,大醉而归。
崔鸿《后赵录》曰:石勒制法甚严,兼讳胡,尤峻。有醉胡乘马突入止车,勒大怒,谓宫门小执法冯翥曰:’夫人君为令,将使下之无犯。吾尚望威行天下,况於宫阁之间!向驰马入门,为是何人,而不弹白,纵之耶?’翥惶惧忘讳,对曰:’向醉胡乘马驰入,甚呵,卫之而不可与语,所谓互乡难与言,小人所不能制。’勒笑曰:’胡正自难与言。’恕而不罪。
崔鸿《前秦录》曰:建武十四年,坚宴群臣於钓台,以秘书监朱彤为酒正,坚曰:’今日之饮,当以落池为限。’
‘《史典论》曰: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又设大针於坐端,客有醉酒寝地,辄以劖(音谗。)刺,验其醒醉。是丑於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宴饮,松常以盛夏三伏之际,昼夜酣饮。二方化之,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又曰:中常侍张让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酒,辄掣引衣裳,发露形体,以为戏乐。将罢,又乱其履舄,使小大差踦,无不倾倒僵仆,踒跌手足,因随而笑之。
‘《襄阳耆旧记》曰:襄阳城南有池,山季伦每临此池,未曾不大醉而还。恒曰:’此我高阳池也。’襄阳城中儿歌之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戴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到著白接离。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韩诗外传》曰:赵简子与诸大夫饮於洪波之台,酒酣。简子涕,诸大夫皆出走,曰:’臣有罪而不自知也。’简子:’大夫无罪。昔友周舍有言曰:千牛之皮,不若一狐之腋;众人之惟惟,不若直士之谔谔。’
‘《费祎别传》曰:孙权每别置好酒以酌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世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条答,无所遗矣。’
‘《吕氏春秋》曰:秦缪公之时,西戎强大,缪公遗女乐。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因按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博物志》曰:人中酒醉不解,浴之以汤,自渍则愈。汤亦作酒气味。’
又曰:昔有人名玄石,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之千日酒,不语其节度,至家而醉,家以为死,而葬之。酒家计满千日,乃忆之,往索玄石。玄石家云:’亡来三年,服已阕矣。’乃至冢,掘而问之,玄石起於棺中。
‘《说苑》曰: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烛灭,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皆绝其冠缨,乃止。
‘《世说》曰:周伯仁有德量,深达危乱。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醒,时人谓’三日仆射。’
又曰:张磺既贵,有少时知识来候之。
华屏官事,与共饮,九酝酒,为酣畅,其夜醉眠。
张华尝饮此酒,醉眠辄使左右转侧,至觉,左右依常为张公转侧,其友无转侧者。
至明起,友人犹不寤。
张公曰:’咄,此必死矣!’
使就视之,酒果穿腹流,床下滂沱。
又曰: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然若孤松之独立。及其醉也。嵬峨若玉山之将颓。’
又曰:杜预为荆州刺史,镇襄阳。
时有宴集,大醉,闭斋独眠,或见一大蛇垂头床边吐。
‘《语林》曰:周伯仁过江恒醉止,有姊丧三日醒,姑丧三日醒也。’
又曰:周伯仁在中朝,能饮一斛酒。
过江,虽日醉,然未尝饮一斛,以无其对也。
后有旧对忽从北来,相得欣然,乃出二斛酒共饮之。
既醉,伯仁得眠,眠觉,问共饮者何在?
曰:’西厢。’
问:’得转不。’
答:’不得转。’
伯仁曰:’异事。’
使视之,胁腐而死。
‘《十洲记》曰:瀛洲者,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
‘《俗记》曰:宋祎死后,葬在金城南山,对琅琊郡门,袁崧为琅琊太守,每醉辄乘舆上宋祎冢,作《行路难》歌。’
‘《列子》曰:子产相郑,有兄曰公孙朝,好酒。朝之室聚酒千钟,积麹成封,糟糠之气逆於人鼻。方其荒醉,不知世道之安危。’
‘《鲁连子》曰:楚王成章华台,酌诸侯酒。鲁君先至,悦之,故醉,与之大曲之弓、不琢之璧,已而悔之。鲁君惧,乃归之。’
‘《庄子》曰:醉者之坠车也,希死,形体与人同,其悟物与人异,则其神者全也。’
‘《尸子》曰:赤县洲者,实为昆仑之虚,其东则卤水岛。山左右蓬莱,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醉卧三百岁而寤。’
‘《韩子》曰:楚共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楚师败绩。共王伤目,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穀阳树操觞而进子反。王欲复战,召子反议,子反醉,乃辞以疾。王入其幕,酒臭,旋师而斩。’
‘《韩子》曰:绍缁昧醉而忘其裘,梁君曰:’醉足以亡裘乎?’答曰:’纣以酒亡天下,而况裘亡乎?’
又曰:纣为长夜饮而失日,问於左右,尽弗知日。
使人问箕子,谓其从曰:’为天下王,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其危矣。’
辞以醉而不知也。
又曰: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管仲曰:’此非有国者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
公曰:’善。’
因发困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
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不复遗其冠乎!’
‘《淮南子》曰: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酒浊其神也。’
陶渊明诗序曰:’余偶有名酒,无日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诸葛亮集》曰:亮戒子曰:’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適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餘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译文
《说文》说:酣,是指乐在其中地喝酒。又说:酒喝到极致就是醉。各自喝到自己的极限,但不会到乱的程度。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对不敬的行为。
《易经·未济》说:如果对饮酒有诚意,就不会有灾祸;但如果醉得头发湿了,虽然有诚意的饮酒,也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这说明,如果饮酒无度,醉得头发湿了,即使有饮酒的诚意,也会失去节制。因此,饮酒不节制,醉得头发湿了,是应该警惕的。《象辞》说:饮酒醉得头发湿了,也不知道节制。
《诗经》说:《既醉》这首诗是庆祝太平的。已经喝得醉醺醺,已经吃得饱饱的,也意味着德行得到了满足。
《诗经》又说:周幽王荒废政事,亲近小人,饮酒无度,沉迷酒色,这就是所谓的‘既醉不知其过’。醉了之后如果出来,还能享受幸福;如果醉了不出来,这就是对德行的破坏。
《左传》记载:重耳和齐桓公的妻子结婚,公子安于这样的生活。姜氏说:‘走吧。’公子不愿意。姜氏和子犯一起,喝醉后让他离开。醒来后,用戈追打子犯。
《史记》记载:范睢在魏国任职,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范睢随行。齐襄王听说范睢能言善辩,就派人送来牛肉和酒。须贾认为范睢把国家大事告诉了齐国,所以得到了这份礼物。回到魏国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国的宰相,魏齐非常愤怒,让手下鞭打范睢,打断了他的肋骨和牙齿。范睢假装死去,被卷在席子里,放在厕所里。宾客们喝醉了酒,轮流在范睢身上撒尿。范睢从席子里对看守说:‘既然放了我,我会重重地感谢你。’看守于是请求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齐国人喝醉了,说:‘可以了。’
《史记》又说:齐威王在后宫设宴,召见淳于髡赐酒,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说:‘喝一斗酒会醉,喝一石酒也会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酒就会醉,怎么还能喝一石酒呢?’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赐酒,执法的人在旁边,御史在后面,我害怕,就低头喝酒,一斗就醉了。如果在街坊聚会,男女杂坐,前面有掉落的耳环,后面有掉落的簪子,我私下里觉得这很有趣,能喝八斗。堂上的蜡烛熄灭了,主人留我出来送客,衣襟解开,隐隐约约能闻到香味。在这个时候,我最开心,能喝一石酒。’
《史记》又说:曹参担任汉朝的相国,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完全遵循萧何的规矩。每天只喝纯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员都想要发言,但来的人,曹参总是先喝酒,喝醉了才离开,最终没有人能够开口说话。
《史记》又说:汉景帝召见程姬,程姬有所回避,就装扮成侍女唐儿在夜里进宫。皇帝喝醉了,不知道,以为是程姬,就宠幸了她,于是程姬就有了身孕。等到生了孩子,取名叫‘发’,被封为长沙王。
《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担任泗上亭长时,亭中的小吏没有一个不被他戏弄侮辱,他喜欢喝酒和女色。常常跟着王媪、武负这些人喝酒,喝醉了就躺在那里。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常有龙一样的怪异现象。这两家人经常撕毁债券,放弃债务。
《汉书》又说:汉高祖刘邦喝醉了酒,夜里经过一个湖泽,让一个人走在前面。前面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住了路。’刘邦喝醉了,说:‘壮士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上前,拔剑斩断蛇,蛇分为两段。道路被开辟了,走了几里路,刘邦又醉了,就躺下了。
《汉书》又说:万石君搬家到陵里。内史庆喝醉了酒回家,进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听到这件事,就不吃饭。庆害怕了,光着膀子请罪,万石君不答应。全家人和哥哥万石建都光着膀子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贵人,进入街巷,街巷里的长老都躲了起来,而内史却像以前一样坐在车里!’于是让庆道歉后离开。庆和他的儿子们进入街巷,急忙跑回家。
《汉书》又说:卫青攻打匈奴,匈奴右贤王面对卫青等人,认为汉军不会到达,就喝醉了。汉军在夜里到达,包围了右贤王,他惊慌失措,在夜里逃跑。
《汉书》又说:李广被判斩首,赎罪后成为平民。他和以前的颍阴侯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射猎。曾经夜里和一个骑兵一起出去,在田间喝酒。回到驿站,灞陵尉喝醉了,阻止李广,李广的骑兵说:‘这是以前的大将军李广。’尉说:‘现在的大将军都不能夜里行走,你为什么可以?’李广就在驿站下宿。
《汉书》又说:陈遵担任京兆尹,喜欢喝酒,每次大喝,宾客满堂,他就关上门,把车轴扔进井里,即使有急事,也最终不能离开。有部刺史来奏事,路过陈遵,正逢他正在喝酒,刺史等他酒醒时,突然闯进去见陈遵的母亲,就叩头说有紧急事务需要和陈遵尚书见面,于是让他从后门出去。陈遵虽然曾经喝醉,但事务也没有耽误。
《汉书》又说:邴吉最初是官属掾史,总是尽力掩盖过失,宣扬善行。邴吉的车夫喜欢喝酒,经常放纵不羁,曾经跟随邴吉出去,喝醉了在丞相的车垫上呕吐。西曹主吏想要斥责他,邴吉说:‘因为醉酒而失去士人的地位,让这个人还能去哪里呢?西曹就忍忍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的车垫而已。’于是没有辞退他。
《东观汉记》记载:更始帝纳赵萌的女儿为夫人,受到宠爱,于是把政事交给赵萌,日夜和女人在后宫饮酒作乐。群臣想要进言,但更始帝喝醉了,不能见他们。于是让侍中坐在帐篷里和他们说话,诸将认出这不是更始帝的声音,出去后都抱怨。
谢承《后汉书》记载:刘宽担任太尉,曾经朝见,喝醉了酒,伏在地上睡觉。皇帝问:‘太尉喝醉了吗?’刘宽仰头回答:‘臣不敢喝醉。只是责任重大,忧心如醉。’
《魏志》记载:徐邈,字景山。魏国初建时,担任尚书郎。当时有禁酒令,但徐邈私下喝酒喝醉了。校事赵达问他曹魏的事情,徐邈说:‘中圣人。’赵达向太祖报告,太祖非常生气。渡辽将军鲜于辅平说:‘醉客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者,徐邈性格谨慎,只是偶然喝醉了说出来的。’后来文帝即位,问徐邈:‘你还中圣人吗?’徐邈回答:‘我因为丑陋而被您所知,因为醉酒而被您所见。’皇帝大笑,对左右说:‘他的名声不是虚有的。’
《魏志》又说: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让曹植担任征虏将军,想要让他去救曹仁,但曹植喝醉了,不能接受命令,于是作罢。
《蜀志》记载:蒋琬,字公琰,被任命为广都长。先主刘备曾经巡视到广都,看到蒋琬处理事务不力,当时又喝醉了,刘备非常生气,想要加罪于他。诸葛亮请求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是仅仅能治理百里之地的才能。希望主公重新考虑。’于是刘备没有加罪。
《吴志》记载:孙权担任吴王,游宴之后,亲自举杯劝酒。虞翻假装喝醉,倒在地上,不拿酒杯;孙权离开后,虞翻站起来坐下。孙权非常愤怒,想要亲手打他。大司农刘基站起来抱住孙权劝阻说:‘大王因为三杯酒就要杀有德行的人,即使虞翻有罪,天下谁会知道呢?’孙权说:‘曹孟德还杀了孔融,我对虞翻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刘基说:‘曹孟德轻易杀害名士,天下人都指责他。现在大王亲自行仁德,想要和尧舜相比,因此得以免罪。孙权于是命令左右:‘从今以后,酒后说杀人的话,都不能杀人。’
《吴志》又说:孙皓在朝会上大会群臣,王蕃喝醉了酒,趴在地上。孙皓怀疑而不高兴。王蕃被抬出去后,过了一会儿请求回来,酒也稍微醒了。王蕃性格威严,举止自如。孙皓非常愤怒,在殿下大声呵斥左右,要斩杀他。
《魏典略》记载:董卓虽然宠爱吕布,但董卓喝醉了就会骂他,用刀剑打他,但没有打中。吕布害怕最终会被害,于是先收养死士,用戟刺杀了董卓。董卓说:‘吕布在哪里?’吕布说:‘有诏令!’于是杀死了他。
又说:时苗,字德胄,被任命为寿春县令。扬州的治理事务在他的县内,当时蒋济担任治中,时苗刚到任,想去拜访蒋济。蒋济平时喜欢喝酒,恰巧他喝醉了,不能见。时苗感到愤怒和遗憾地回来,刻了一个木人,上面写着‘酒徒蒋济’,然后把它竖立在墙下,早晚都射击它。
又说:丁冲担任司隶校尉,几年后,他在与将领们饮酒时,酒量好到无法停止,喝醉后,因为酒精中毒而死。
《晋书》记载:羊昙是太山人,是知名的士人。年轻时被谢安所喜爱和重视。谢安去世后,他停止了音乐好几年,走路不经过西路州,曾经因为醉酒,在路旁唱歌,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州门口。随从告诉他:‘这是西州门。’羊昙悲伤不已,用马鞭敲打门扉,背诵曹子建的诗句说:‘活着的时候住在华丽的房屋里,死后就归于山丘。’然后痛哭而去。
又《王恭传》记载:会稽王道子在东府设宴,尚书令谢石喝醉后唱起了委巷之歌,王恭严肃地说:‘作为朝廷重臣,聚集在藩王的府邸,却放肆地唱淫荡的歌曲,是想让下面的人怎样效仿!’谢石非常生气。
又说:王蕴平时就喜欢喝酒,晚年尤其严重。他在会稽时,几乎很少有清醒的日子,然而他还是以和蔼简朴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喜爱。
又《顾荣传》记载:齐王冏召顾荣担任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横,顾荣多次遭受虐待和祸害,整天昏昏沉沉地喝醉,不处理府中的事务,把情况告诉了朋友长乐冯熊。冯熊对冏的长史葛旟说:‘任命顾荣为主簿,是为了选拔有才能和声望的人,委托给他事务,不再考虑南北亲疏,是为了平息全国人民的心。现在府中的大事很多,这不是酒客应该处理的。’葛旟说:‘顾荣是江南的知名士人,而且任职时间不长,不应该轻易替换他。’冯熊说:‘可以让他转任中书侍郎,这样顾荣既不失清名,又能让府中聚集真正的才干。’葛旟同意了,上报给冏,让他担任中书侍郎。任职期间不再喝酒。有人问他:‘为什么以前喝酒,现在却清醒了?’顾荣害怕了,于是又开始喝酒。
《晋中兴书》记载:毕卓,字茂世,担任吏部郎。邻居家的酒酿好了,毕卓趁着酒醉夜里到酒瓮边喝酒,掌酒的人绑住了他。邻居过来查看,解开了他的绳子,在瓮边设宴,喝醉后才离开。
又说:周顗接替戴渊担任护军,尚书纪瞻设宴请周顗及王导等二十人,周顗喝醉后失态,又被有关部门上报。
檀道鸾《晋书》记载:桓玄去拜访会稽王道子,道子已经喝醉,对桓玄瞪大眼睛,看着四周的人说:‘桓温是个叛贼。’桓玄看到他醉态难测,伏在地上流汗。
《宋书》记载:荆州刺史王忱是范泰的外甥。王忱喜欢喝酒,醉酒后连续多日不醒,清醒时则庄重严肃。范泰对王忱说:‘酒虽然可以使人快乐,但也会伤害身体。’
又说:孔融醉酒后仗势凌人,每次醉酒后都连续多日不醒,同僚们经常被他轻视,尤其不能曲意迎合权贵,没有人不害怕和痛恨他。
又说:陶潜,曾经在九月九日没有酒喝,坐在家边的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正好王弘送酒来,就喝,喝醉后回家。
崔鸿《后赵录》记载:石勒制定法律非常严格,特别忌讳胡人,尤其严厉。有一个醉酒的胡人骑马冲进禁地,石勒非常愤怒,对宫门小执法冯翥说:‘作为君主,应该使下面的人不敢触犯。我还希望威严遍布天下,何况是在宫中!刚才那个骑马冲进来的,是什么人,为什么不打他,反而放任他?’冯翥惊慌失措,忘记了忌讳,回答说:‘刚才有一个醉酒的胡人骑马冲进来,非常凶猛,卫兵阻止他,但他不愿意说话,这就是所说的难与言的人,小人无法控制。’石勒笑着说:‘胡人自然难与言。’于是原谅了他,没有处罚。
崔鸿《前秦录》记载:建武十四年,苻坚在钓台宴请群臣,任命秘书监朱彤为酒正,苻坚说:‘今天的饮酒,要以落池为限。’
《史典论》记载:荆州牧刘表占据南方土地,子弟们骄横富贵,都喜欢喝酒。设立了三种酒杯:大的叫伯雅,次的叫仲雅,小的叫季雅。伯雅能喝七升,仲雅能喝六升,季雅能喝五升。又在座位末端放了一根大针,客人中如果有人醉酒躺下,就用针扎他,以检验他是否清醒。这比赵敬侯用酒筒灌人还要可耻。大驾都许,让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袁绍的子弟们宴饮,刘松经常在盛夏的三伏天,白天黑夜地喝酒。双方都效仿他,所以南荆有三种酒杯的习俗,河朔有避暑饮酒的风俗。
又说:中常侍张让的儿子奉担任太医令,与人喝酒时,总是扯别人的衣裳,露出身体,以此为乐。酒宴结束时,又弄乱别人的鞋子,让人大小不一地跌倒,都摔倒在地,然后跟着大笑。
《襄阳耆旧记》记载:襄阳城南有一个池塘,山简每次来这个池塘,从未不大醉而归。他常说:‘这是我的高阳池。’襄阳城中的孩子们唱着歌说:‘山公从哪里来,来到高阳池。日夜醉醺醺,酩酊不知归。时时能骑马,来到白接离。举起鞭子问葛强,比并州儿如何。’
《韩诗外传》记载:赵简子在洪波台与各位大夫饮酒,酒喝得正畅快时,简子流泪了,大夫们都跑了出去,说:‘臣子有罪,却不知道。’简子说:‘大夫们没有罪。以前我的朋友周舍说过:一千头牛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腋下;众人的唯唯诺诺,不如直士的直言不讳。’
《费祎别传》记载:孙权每次都准备好好酒来款待费祎,等他喝醉了,才问他国家大事,并讨论世事,问题一个接一个。费祎总是以醉酒为借口,退下后整理所问的问题,一条条回答,没有遗漏。
《吕氏春秋》记载:秦缪公时期,西戎强大,缪公送了女乐给戎王。戎王非常高兴,因此频繁宴请,日夜不停地喝酒。左右的人说秦军来了,于是他拿起弓射了出去。秦军果然来了,戎王喝醉了,躺在酒杯下,最终被生擒。
《博物志》记载:人如果醉酒不解,可以用热水洗澡,自己浸泡就能醒酒。热水也有酒的气味。
又说:从前有个人叫玄石,从中山的酒家买酒。酒家给了他千日酒,不告诉他节度,回到家就醉了,酒家以为他死了,就埋葬了他。酒家等到满了一千天,才想起他,去挖坟找他,玄石从棺材里爬了出来。
《说苑》记载:楚庄王赐给群臣酒,天黑了蜡烛灭了,有人拉住了美人的衣裳,美人扯断了对方的冠缨。美人告诉庄王,庄王说:‘赐给人酒,让他喝醉失礼,为什么还想显扬妇人的贞节而侮辱士人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跟我喝酒,不扯掉冠缨的人不高兴。’群臣都扯掉了冠缨,才停止。
《世说》记载:周伯仁有度量,深明危难之理。到江东多年,一直喜欢大喝酒。曾经连续三天清醒,当时的人称他为‘三天仆射’。
又说:张华地位显赫之后,有他年轻时的朋友来拜访他。华屏官处理政务,与他们一起喝酒,喝的是九酝酒,喝得非常畅快,那晚喝醉了就睡着了。张华曾经喝过这种酒,喝醉了就让人左右帮忙翻身,等到醒来,左右的人依旧按照常规为张公翻身,而他的朋友却没有帮他翻身。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朋友还没有醒。张公说:‘哎呀,这肯定不行了!’派人去看看,酒已经穿腹流出,床下湿漉漉的。
又说:山公说:嵇康这个人,清醒时像孤松独立,喝醉了就像将要倒塌的玉山。
又说:杜预担任荆州刺史,镇守襄阳。有一次宴会,他喝得大醉,闭门独眠,有人看到一条大蛇垂头在床边吐舌头。
《语林》记载:周伯仁过江后经常醉酒,只有姐姐去世的那三天清醒,姑姑去世的那三天也清醒。
又说:周伯仁在中原时能喝下一斛酒。过江后,虽然每天醉酒,但从未喝下一斛,因为没有遇到能与他一较高下的人。后来有位老朋友突然从北方来,两人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两斛酒一起喝。喝醉后,伯仁睡着了,醒来后问共饮的人在哪里?回答说:‘在西厢。’问:‘能翻身吗?’答:‘不能。’伯仁说:‘奇怪的事。’派人去看,发现那人已经肋骨腐朽而死。
《十洲记》记载:瀛洲有一种像酒一样味道的玉膏,名叫玉酒,喝几升就会醉,让人长生不老。
《俗记》记载:宋祎死后,葬在金城南山,对着琅琊郡门,袁崧担任琅琊太守,每次醉酒都会乘车到宋祎的墓前,唱《行路难》。
《列子》记载:子产担任郑国国相时,他有个哥哥叫公孙朝,喜欢喝酒。公孙朝的家里堆满了酒,酒糟堆积如山,酒气冲鼻。当他喝得烂醉时,不知道世道是否安宁。
《鲁连子》记载:楚王在章华台设宴款待诸侯,鲁君先到,很高兴,喝醉了,楚王给了他一把雕弓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璧,后来又后悔了。鲁君害怕,于是返回。
《庄子》记载:喝醉的人从车上掉下来,很少死,因为他们的身体和普通人一样,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普通人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完整的。
《尸子》记载:赤县洲实际上是昆仑虚,它的东边是卤水岛。山左右是蓬莱,那里生长着玉红草。吃一颗果实,醉卧三百岁后醒来。
《韩子》记载: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交战,楚军大败。共王受伤,司马子反口渴要喝水,穀阳树拿着酒杯给子反。王想要再次出战,召见子反商议,子反喝醉了,就以生病为由推辞。王进入他的帐篷,酒气冲鼻,于是撤军并杀了子反。
《韩子》记载:有人醉酒后忘记了自己的皮裘,梁君说:‘醉酒足以丢掉皮裘吗?’回答说:‘纣王因为酒而失去了天下,何况是皮裘呢?’
又说:纣王长夜饮酒而失了时间,问左右的人,他们都不知道时间。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随从说:‘作为天下的君王,全国的人都失去了时间,天下就危险了。全国的人都不知道,而我却知道,我就更危险了。’他以醉酒不知为由推辞。
又说:齐桓公喝醉了酒,遗失了帽子,以此为耻,三天不上朝。管仲说:‘这并不是国君的耻辱,您为什么不通过政事来消除这个耻辱呢?’桓公说:‘好。’于是打开仓库,赐给穷人;讨论监狱,释放轻罪的人。过了三天,百姓唱着歌说:‘国君啊,您不再遗失帽子了吗!’
《淮南子》说:醉酒的人,低头进入城门,以为只有七尺高的门闩;跨过长江、淮河,以为只是普通的沟渠。酒使他神志不清。
陶渊明诗序说:我偶然得到一种美酒,没有一天不喝,对着自己的影子喝得尽兴,忽然又醉了。
《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告诫儿子说:‘酒的设立,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情感,适合身体、回归本性,礼节结束后就退席,这是和谐的极致。如果主人的意愿还没有尽,宾客还有余兴,可以喝到醉,但不能喝到迷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注解
酣醉:指饮酒后达到愉悦的状态,但不过度,不至于失态。在古代文化中,饮酒常常与文人雅士的聚会、社交活动相联系,而‘酣醉’则是一种享受生活、释放情感的表现。
《说文》:《说文解字》的简称,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性的解释。
《易·未济》:《易经》中的一篇,‘未济’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着事情未完成、有待继续。
《象》:《易经》中的术语,指对卦象的解释和说明。
《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左传》: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左丘明所著,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史记》: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汉书》: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东观汉记》:东汉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刘珍等人编纂,记载了东汉初年的历史。
《后汉书》: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范晔所著,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
《魏志》:《三国志》中的《魏书》,记载了曹魏时期的历史。
《蜀志》:《三国志》中的《蜀书》,记载了蜀汉时期的历史。
《吴志》:《三国志》中的《吴书》,记载了孙吴时期的历史。
《魏典略》:三国时期的一部史书,由鱼豢所著,记载了魏国的历史。
时苗:时苗,字德胄,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寿春令。在文中,时苗初到任寿春令,欲拜访蒋济。
寿春令:指担任寿春县令的官员,寿春是古代的一个县名。
蒋济: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扬州治中,时苗初到任时欲拜访他。
杨州治:扬州的行政中心。
丁冲:丁冲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京师及附近地方的官员。
谢安:谢安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昙少时受其喜爱。
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
石头:指石头城,是古代南京的别称。
曹子:指曹操,此处引用曹操的诗句。
王恭:王恭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
委巷之歌:指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曲。
王蕴:王蕴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以好酒著称。
会稽:会稽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顾荣:顾荣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大司马主簿。
齐王冏:齐王冏是东晋时期的宗室,曾任大司马。
长乐冯熊:冯熊是顾荣的朋友,曾任长乐令。
葛旟:葛旟是顾荣的长史,即幕僚。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掌管机密文书。
毕卓:毕卓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吏部郎。
瓮间:指酒瓮旁边。
周顗:周顗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护军。
尚书纪瞻:尚书纪瞻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
桓玄:桓玄是东晋末年的权臣。
王忱:王忱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荆州刺史。
范太:范太是王忱的弟弟。
孔顗:孔顗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以好酒著称。
陶潜:陶潜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以隐逸著称。
石勒:石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的开国皇帝。
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戴渊:戴渊是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护军。
朱彤:朱彤是前秦时期的官员,曾任秘书监。
苻坚:苻坚是前秦的开国皇帝。
刘表:刘表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官员,曾任荆州牧。
三爵:指三种不同容量的酒杯。
劖:同“钻”,刺穿。
中常侍张让:张让是东汉末年的宦官。
山季伦:山季伦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以好酒著称。
洪波之台:洪波之台是古代的一个台名。
赵简子:赵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
周舍:周舍是赵简子的谋士。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费祎:费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
秦缪公:秦缪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
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汤:指热水。
玄石:玄石是《博物志》中记载的一个人物。
中山酒家:中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此处指中山地区的酒家。
楚庄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周伯仁:周伯仁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以德量著称。
张华:张华,字茂先,晋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侍中、司空等职,以文学成就著称。
九酝酒:九酝酒,古代名酒,因酿造工艺复杂,酒味醇厚而得名。
酣畅:形容饮酒后心情舒畅,畅快淋漓。
左右:古代对身边侍从的称呼,这里指左右侍者。
山公:山公,指山涛,字巨源,晋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侍中、司徒等职。
嵇叔夜:嵇康,字叔夜,晋代文学家、思想家,以崇尚自然、反对礼教著称。
玉山:玉山,指美玉堆积的山,这里比喻嵇康醉后神态。
杜预:杜预,字元凯,晋代政治家、军事家,曾任荆州刺史等职。
襄阳:襄阳,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一斛酒:一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为十斗。
瀛洲: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
玉酒:玉酒,传说中的仙酒,饮之可长生。
金城南山:金城南山,指古代金城之南的山。
琅琊郡门:琅琊郡,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
袁崧:袁崧,字山松,晋代文学家。
行路难:《行路难》是袁崧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人生艰辛的感慨。
公孙朝:公孙朝,子产之兄,好酒。
麹:麹,酒曲,酿酒时用。
封:封,堆积如山。
楚王:楚王,指古代楚国的君主。
章华台:章华台,楚王所建宫殿。
鲁君:鲁君,指鲁国的君主。
大曲之弓:大曲,指酒曲,这里指酒。
不琢之璧:不琢之璧,未经雕琢的美玉,比喻天然美好。
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赤县洲:赤县洲,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昆仑之虚:昆仑之虚,指昆仑山。
蓬莱: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
玉红之草:玉红之草,传说中的仙草。
食其一实:食其一实,吃下一颗果实。
韩子:韩子,指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鄢陵:鄢陵,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鄢陵县。
司马子反:司马子反,楚共王的大臣。
穀阳树:穀阳树,楚共王的大臣。
觞:觞,古代酒器。
绍缁昧:绍缁昧,指酒醉不清醒。
纣:纣,商朝末代君主,以暴虐著称。
长夜饮:长夜饮,指整夜饮酒。
箕子:箕子,商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叔父,因谏诤被囚禁。
齐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管仲:管仲,齐桓公的大臣,以政治才能著称。
困仓:困仓,古代国家储备粮食的地方。
囹圄:囹圄,古代监狱。
淮南子: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诸葛亮所著的一部文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评注
又曰:张华既贵,有少时知识来候之。华屏官事,与共饮,九酝酒,为酣畅,其夜醉眠。张华尝饮此酒,醉眠辄使左右转侧,至觉,左右依常为张公转侧,其友无转侧者。至明起,友人犹不寤。张公曰:‘咄,此必死矣!’使就视之,酒果穿腹流,床下滂沱。
赏析:此段描述了张华因酒醉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反映了酒的力量之大。‘九酝酒’一语双关,既指酒名,又暗示酒量之深。张华醉后,左右侍从的转侧动作,象征着酒力的渗透,而友人的无动于衷,则突显了酒醉的不可控性。张公的惊恐和最后的发现,强调了过度饮酒的严重后果,警示人们要适度饮酒。
又曰: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然若孤松之独立。及其醉也,嵬峨若玉山之将颓。
赏析:此段通过对比嵇康醉与不醉时的形象,展现了其人格的坚定与酒后的放纵。‘岩然若孤松之独立’形容嵇康清醒时的孤高,‘嵬峨若玉山之将颓’则描绘其醉后的狂放。这种对比突出了嵇康性格的双重性,同时也反映了酒对人的影响,有时能激发人的潜能,有时则可能导致失控。
又曰:杜预为荆州刺史,镇襄阳。时有宴集,大醉,闭斋独眠,或见一大蛇垂头床边吐。
赏析:此段通过杜预醉酒后所见的异象,表现了酒醉后人的幻觉。‘大蛇垂头床边吐’的形象,既是对杜预醉态的夸张,也暗示了酒醉可能带来的精神错乱。这种描述增强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酒醉后状态的恐惧。
《语林》曰:周伯仁过江恒醉止,有姊丧三日醒,姑丧三日醒也。
赏析:此段讲述了周伯仁酒后失态,却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故事。‘过江恒醉止’表明周伯仁酒后常常失态,但‘有姊丧三日醒,姑丧三日醒’则展现了他关键时刻的清醒。这种对比突出了周伯仁在酒醉与清醒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又曰:周伯仁在中朝,能饮一斛酒。过江,虽日醉,然未尝饮一斛,以无其对也。后有旧对忽从北来,相得欣然,乃出二斛酒共饮之。既醉,伯仁得眠,眠觉,问共饮者何在?曰:‘西厢。’问:‘得转不。’答:‘不得转。’伯仁曰:‘异事。’使视之,胁腐而死。
赏析:此段通过周伯仁与旧友共饮的情节,展现了酒醉后的意外悲剧。‘相得欣然,乃出二斛酒共饮之’描绘了两人欢聚畅饮的场景,但‘胁腐而死’的结局则让人唏嘘。这种对比强调了酒醉可能带来的危险,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
《十洲记》曰:瀛洲者,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
赏析:此段描述了传说中的玉酒,具有神奇的功效。‘玉膏如酒味’暗示了玉酒的珍贵与神秘,‘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则表现了玉酒的神奇效果。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长生不老的美好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酒在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俗记》曰:宋祎死后,葬在金城南山,对琅琊郡门,袁崧为琅琊太守,每醉辄乘舆上宋祎冢,作《行路难》歌。
赏析:此段讲述了袁崧因酒醉而登宋祎之墓,并吟唱《行路难》的故事。‘每醉辄乘舆上宋祎冢’表现了袁崧对宋祎的敬仰,‘作《行路难》歌’则展现了其酒后的豪放。这种描述反映了酒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列子》曰:子产相郑,有兄曰公孙朝,好酒。朝之室聚酒千钟,积麹成封,糟糠之气逆於人鼻。方其荒醉,不知世道之安危。
赏析:此段通过子产之兄公孙朝的嗜酒行为,揭示了酒醉可能导致人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聚酒千钟,积麹成封’描绘了公孙朝的酒量之大,‘糟糠之气逆於人鼻’则表现了酒醉后的丑态。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酒醉后状态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鲁连子》曰:楚王成章华台,酌诸侯酒。鲁君先至,悦之,故醉,与之大曲之弓、不琢之璧,已而悔之。鲁君惧,乃归之。
赏析:此段讲述了鲁君因酒醉而失去宝物的故事。‘悦之,故醉’表现了鲁君对酒的喜爱,‘与之大曲之弓、不琢之璧’则展现了酒醉后的失态。这种描述反映了酒醉可能导致人失去理智,同时也表达了对珍惜物品的警示。
《庄子》曰:醉者之坠车也,希死,形体与人同,其悟物与人异,则其神者全也。
赏析:此段通过醉者坠车的例子,探讨了酒醉与精神状态的关系。‘希死’表明醉者虽然身处危险之中,但意识清醒,‘其悟物与人异,则其神者全也’则强调了酒醉时精神状态的独特性。这种描述反映了庄子对酒醉状态的哲学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尸子》曰:赤县洲者,实为昆仑之虚,其东则卤水岛。山左右蓬莱,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醉卧三百岁而寤。
赏析:此段描述了传说中的赤县洲,展现了古代人对神秘世界的想象。‘赤县洲’、‘昆仑之虚’、‘蓬莱’等词汇,构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食其一实,醉卧三百岁而寤’则表现了该世界中的奇特现象,反映了古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韩子》曰:楚共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楚师败绩。共王伤目,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穀阳树操觞而进子反。王欲复战,召子反议,子反醉,乃辞以疾。王入其幕,酒臭,旋师而斩。
赏析:此段讲述了楚共王因酒醉而导致的军事失利。‘楚师败绩’、‘共王伤目’等情节,展现了酒醉对国家政治和军事的影响。‘酒臭’、‘旋师而斩’则表现了楚共王对酒醉的愤怒,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酒醉的严厉惩罚。
《韩子》曰:绍缁昧醉而忘其裘,梁君曰:‘醉足以亡裘乎?’答曰:‘纣以酒亡天下,而况裘亡乎?’
赏析:此段通过绍缁昧因酒醉而忘裘的故事,表达了酒醉可能导致人失去一切的观点。‘绍缁昧’的忘裘,象征着人因酒醉而失去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纣以酒亡天下’则强调了酒醉对国家政权的危害,反映了古人对酒醉的深刻认识。
又曰:纣为长夜饮而失日,问於左右,尽弗知日。使人问箕子,谓其从曰:‘为天下王,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也。
赏析:此段描述了商纣王因酒醉而误国的故事。‘长夜饮而失日’表现了纣王沉溺于酒色,‘一国皆失日’则揭示了酒醉对国家政治的严重危害。‘辞以醉而不知也’则表明了纣王对酒醉后果的推卸,反映了古人对酒醉的警示。
又曰: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者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困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不复遗其冠乎!’
赏析:此段讲述了齐桓公因酒醉而失去冠冕的故事。‘遗其冠’、‘耻之’等情节,展现了齐桓公酒后的失态。‘发困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则表现了管仲的机智,通过政治手段为齐桓公挽回面子。‘民歌之’则反映了人们对齐桓公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智慧的赞扬。
《淮南子》曰: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酒浊其神也。
赏析:此段通过醉者的视角,揭示了酒醉对人的影响。‘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等情节,展现了酒醉后人的错觉。‘酒浊其神也’则强调了酒醉对精神状态的损害,反映了古人对酒醉的批判。
陶渊明诗序曰:余偶有名酒,无日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赏析:此段讲述了陶渊明对酒的喜爱。‘无日不饮’、‘顾影独尽’等情节,展现了陶渊明酒后的悠闲自得。这种描述反映了陶渊明对酒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诸葛亮集》曰:亮戒子曰:‘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適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馀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赏析:此段讲述了诸葛亮对酒的态度。‘合礼致情’、‘適体归性’等观点,体现了诸葛亮对酒的理性认识。‘无致迷乱’则强调了饮酒要适度,反映了古人对酒文化的尊重和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