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原文
○待士
《毛诗》曰:《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家语》曰:孔子喟然叹曰:”向使铜鞮伯华无死,天下其定矣。”子路曰:”由愿闻其人。”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何难乎?”子路曰:”幼而好学,壮而有勇,则其可也。若夫有道,谁下哉?”子曰:”由,汝不知也。吾闻以众攻寡,无不克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犹下白屋(白屋,草舍。)之士,日见百七十人。斯岂以无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恶有有道而无下天下君子者乎!”
《战国策》曰: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能与我赴诸侯乎?”左右莫对。管燕涟然流涕曰:”悲夫,士何为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厌,而君鹅鹜有馀食;下宫蹈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又曰:孟尝君舍人有与君夫人相爱者,或以闻,孟尝君曰:”睹貌相说者,人之情也。勿言!”君暮年,乃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不欲,卫君与文布衣之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公以此从卫君游。”卫君欲约兵攻齐,是以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今君约天下之兵攻齐,是足下欺孟尝君也。愿君勿以齐为心!如不听臣,臣血湔足下衿!”卫君乃止。
又曰:中山之君所倾盖舆车而朝穷闾隘巷之士者七十家。
《史记》曰:西伯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伯夷、叔齐、太颠、闳夭、宜生之徒皆归之。
又曰: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之徒七十六人,皆赐第、上大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
又曰:帝召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傅诣雒阳。未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遂自刎。令客奉其头,从使者奉之高帝,拜二客为都尉,以王礼葬横。二客穿其冢旁孔,自刎,下从之。海中五百人闻横死,皆自杀。於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待士也。
又曰: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之等。孟尝君待客夜食,有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辞去。孟尝起,自取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又曰: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归之。
又曰:邹阳上书梁王曰:”苏秦相燕,燕人恶之於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於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折肝相信,岂移於浮辞哉!”
又曰:周公曰:”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也。”
《汉书》曰:司马迁云:”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士死力,虽古名将不能过也。”
又曰:班伯为定襄太守,至,请问耆老父母故人有旧恩者,酉杏满座。尝日为供具,执子孙礼。
又曰:朱博好乐士大夫,为郡守九卿,宾客满门,欲仕宦者举荐之,欲报仇怨者解剑以带之。其趋事待士如是。博以此自立,然终用败。
又曰:郑当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请谒宾客,夜以继日。(已具”游侠”部。)
又曰:郑当时迁大司马,戒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东观汉记》曰:窦固为奉车都尉,与驸马都尉耿秉等北征匈奴,遂灭西城,开通三十六国。在边数年,羌胡亲爱之。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血流指间,进之於固。固辄为〈口敢〉,不秽贱也,是以亲之如父。
谢承《后汉书》曰:皇甫嵩为三公,以身起於汗马,常折节下士也。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抄略。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蜀志》曰:曹公还许,先主为左将军,礼之逾重,出同舆,坐同席。
又曰:董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董恢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祎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吴志》曰:顾邵当之豫章,发在近路,会张景病。时送者百数,邵辞宾客曰:”张仲节有疾,若不能来别,恨不见之,暂还与诀,诸君少相待。”其留心下士,惟善所在,皆此类也。
王隐《晋书》曰:王浑,字玄冲。平吴后,据两州,吴人新附,皆有畏惧之心。浑抚循羁旅,劳谦接纳,坐无空席,门不停宾。於是江东诸士莫不敬爱。
《宋书》:羊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将军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王智深露宋纪》曰:谢景仁尝请高祖,高祖乃命召景仁弟述。述时为豫州主簿,不从。高祖遂辍箸不食,须述至乃食,其见重如此。
《后魏书》曰:陵馥为相州刺史,假长广公。为政清平,抑强扶弱。
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
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
又简取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为耳目於外。
於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百姓以为神明。
又曰:贾思伯,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
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
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当时以为雅言。
《唐书》:李勉礼贤下士,终始尽心。
以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卒於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於筵次,陈膳执酹,辞色凄恻,论者美之。
又曰:裴度以平贼报国为己任。
自德宗朝宰相归私第,百官不敢及门。
度以方讨不庭,宰臣宜日接多士,冀有所得,因奏诸私家通宾客。
上方属意,遂许之。
四方布衣尽得以策画干丞相,至今宰臣私接士,因度之请也。
又曰:杨炎乐贤下士,以汲引为己任,天下士子趋向风从。
皇甫谧《逸士传》曰:公仪潜,鲁人也。
少而厉行乐道,不事诸侯,与子思友。
鲁穆公闻其贤,因子思而致命,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寡人将三分鲁国而与之。”
《晋诸公赞》曰:张华博识多闻,无物不知,卢浮高朗经傅有美於华,起家为太子舍人,病疽,截手,遂废。
朝廷重之,就以为国子博士。
高闾《燕志》曰:李陵居长谷之东,先主与高云游宴,往来每憩其家。
陵与其妻王氏,每夜自赍酒馔而至。
《晏子春秋》曰: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衣裘,负刍息於途侧。
晏子问曰:”何者?”
对曰:”我越石父也。不免饥冻,为人臣仆。”
晏子解左骖赎之,载以俱归。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秦录》曰:太尉文成公姚显,字子章,兴之弟也。
清秀明发,文武兼才,为令录十馀年无秕政。
机务之暇,宾客如云,谦虚傅受,待士以布衣之礼,或昏夜静处,与贤士谈论政事。
王孙子《新书》曰:楚庄王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将军子重谏曰:”今君厨有肉臭而不可食,樽有酒败而不可饮,三军之士皆饥色,欲以胜敌,不亦难乎!”
《说苑》曰:赵简子游於西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
舟人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六翮也。背上有毛,腹下有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高。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亦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
(《新序》同,而称”晋平公”,又云”三千馀人”矣。)
又曰:周公日见白屋之士,所下者凡七十一,而天下之士皆至。
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
又曰:周威王问於宁子曰:”取士有道乎?”
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疾者起之,士则四方而至矣。
故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
子胥怒而亡之,包胥怒而存之,胡可不贵乎!”
《俗说》曰:谢万诣简文,万来无衣帻可前。
简文曰:”但前,不须衣帻。”
即呼使入。
万着白纶巾、鹄{敝毛}裘,履板而前。
既见,共谈移日,大器之。
《汉杂事》曰:于定国谦逊下士。
士虽贫,徒步往过,皆与均礼。
又曰:公孙弘为丞相,起客馆,开阁延贤人,与参谋议。
身自食脱粟饭一器,尽以俸禄与故人宾客。
又曰:倪宽为人,卑体下士,务在得人心。
择用仁孝,推诚与下,不求名誉。
《英雄记》曰: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
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环济《吴中记》曰:孟仁,少以敏达知名,从南阳李恭学。
其母贤而有智,为作大被。
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以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大被,庶可得气类相接也。”
《黄石公记》曰:黄梁昔将用兵,人有馈一箪醪者,使投之於河,令将士迎而饮之。
夫一箪醪不能味一河水,三军思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
刘向《新序》曰:燕相得罪於君,将出亡,召门下诸大夫曰:”能从我出乎?”
三问莫对,燕相曰:”士之不足养也。
有进者曰:”饥年恶岁,士糟糠不足,而君之犬马有馀穀。
隆冬冽寒,士短褐不完,而君之台观帷〈巾兼〉锦绣自若。
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也。
君不能施君之所轻,而求得士之所重,难焉!”
《鬻子》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也,吾恐其留门庭,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庄子》曰:子张见鲁哀公,不礼,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以见君。
君之礼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室雕文尽写以龙,於是天龙下之,窥头於牖,拖尾於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不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今君非不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新序》同。)
《吕氏春秋》曰:张仪将西游於秦,过东周。
客有语之於昭文君者曰:”张仪,壮士也,将西游於秦,愿君之礼貌之。”
昭文君见谓之曰:”寡人国虽小,请与客共之。”
张仪还,北面再拜。
《淮南子》曰:楚时子发好求伎道之士。(士有求者无不养。)
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臣,楚市偷也,愿以伎该一卒。'(该,备也。一卒,一人。)
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於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伎,愿为君行之。’
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
偷则夜出解齐将军之帷而献之。
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采薪者,得将军之帷,谨归之 於执事。’
明夕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归之。
明夕复因取簪,又使归之。
於是齐师大骇,将军与军吏谋之曰:’今夕不去,楚军恐取吾首。’
即还师而去。
故伎无细薄,在人君用之。
又曰:淮南王安养士数千人,其中高才八人。
苏非、李南、左吴、陈田、伍被、雷被、毛被、晋昌,号为八公。
《燕丹子》曰: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荆轲援绥不让。
後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蛙。
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蛙,尽而复进。
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臂痛耳。’
後共乘千里马,轲曰:’聞千里马肝美。’
太子即杀马进肝。
暨樊将军得罪於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为置酒阳华之台。
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
琴者即进之。
轲曰:’但爱其手。’
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
太子常与轲等案而食,同床而寝。
《吕氏春秋》曰:勾践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吴。
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韩子》曰: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故人至暮不来,吴起至暮不食而待之。
《孙子》曰:楚庄王攻宋,有酒投之水,有食馈之贤,行军中之有饥色者加赐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译文
《毛诗》说:《鹿鸣》这首诗是用来宴请群臣和嘉宾的。在宴请他们吃喝之后,还用装满货币的筐篚来表示深厚的情意,这样忠臣和嘉宾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心志。
《家语》记载:孔子叹息着说:‘如果铜鞮伯华没有死,天下或许就已经稳定了。’子路问:‘我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孔子说:‘他小时候,聪明好学;壮年时,勇敢不屈;老年时,有道德并且能够谦逊待人。有了这三点,要稳定天下还有什么困难呢?’子路说:‘他小时候好学,壮年勇敢,这就可以了。至于有道德,谁能谦下呢?’孔子说:‘由,你不懂。我听说用多数人攻击少数人,没有不胜利的;用贵族的身份谦卑对待卑贱的人,没有不得到人心的。以前周公担任冢宰的高位,管理天下政务,还谦卑地接待草屋中的士人,每天接见一百七十人。这难道是因为他没有道德吗?这是因为他想要得到士人的帮助。哪有有道德却不愿意谦卑对待天下君子的人呢?’
《战国策》记载:管燕得罪了齐王,他对身边的人说:‘谁能和我一起去拜访诸侯呢?’身边的人都没有回答。管燕流着泪说:‘悲哀啊,士人为什么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呢!’田需回答说:‘士人三次吃饭都吃不饱,而君王的食物却多得吃不完;后宫里的宫女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士人却得不到这样的待遇。而且,财物是君王所轻视的;死亡是士人所重视的。君王不肯用自己轻视的财物来赏赐士人,却要求士人用自己重视的生命来侍奉君王,这不是士人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的原因。’
《战国策》又记载:孟尝君的舍人中有一个人爱上了孟尝君的妻子,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看到外貌相投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不要说这件事了!’孟尝君晚年时,召唤那个爱慕他妻子的人说:‘你和我交往已久,大官得不到,小官你又不想要,卫君和我有布衣之交,请准备车马和皮币,我希望你跟随卫君交往。’卫君打算联合天下兵力攻打齐国,因此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不才,用我来欺骗你。现在你联合天下兵力攻打齐国,这是你在欺骗孟尝君。希望你不要再以齐国为心!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用我的鲜血染红你的衣襟!’卫君于是停止了行动。
《战国策》又记载:中山国的君主拜访了七十家住在狭窄巷子里的穷人。
《史记》记载:西伯侯敬老爱幼,礼遇贤者,中午都不吃饭来等待士人,伯夷、叔齐、太颠、闳夭、宜生等人纷纷归附他。
《史记》又记载:齐宣王喜欢文学和游说之士,像邹衍、淳于髡这样的人共有七十六位,都赐予了宅邸和上大夫的职位。因此齐国的稷下学士再次兴盛。
《史记》又记载:皇帝召唤田横,他和两位客人一起乘坐马车前往洛阳。还没到尸乡厩置,田横辞别使者,然后自杀。让客人捧着他的头,使者捧着它见高帝,拜两位客人为都尉,用王的礼仪安葬田横。两位客人挖了田横坟墓旁边的孔,然后自杀,跟随田横而死。海中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也都自杀。从此人们知道了田横兄弟能够待士。
《史记》又记载:孟尝君在薛地,招揽了各国的宾客和有罪的人,他们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了自己的产业,优待他们,因此吸引了天下所有的士人。他有一千多个食客,不论贵贱都同等对待。孟尝君在夜晚宴请客人吃饭时,有人遮住了火光。客人因为饭食不均而生气,要辞去。孟尝君起身,自己取了同样的饭食来比较。客人感到羞愧,就自杀了。
《史记》又记载:信陵君为人仁慈,礼遇士人。无论士人是否有才能,他都谦逊有礼地交往,不敢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慢士人。士人们因此争相归附他。
《史记》又记载:邹阳上书给梁王说:‘苏秦在燕国做宰相,燕国人对他不满,燕王拔剑而怒,用骏马喂他;白圭在中山显赫,有人对他不满,魏文侯将夜光之璧投给他。为什么?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剖心相许,相互信任,难道会因为一些浮言而改变吗?’
《史记》又记载:周公说:‘我洗一次澡要三次握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起身等待士人,还担心失去天下贤人。’
《汉书》记载:司马迁说:‘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士大夫分享甘甜,分给他们少有的东西,能够得到士人的死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
《汉书》又记载:班伯担任定襄太守,一到任就向老者、父母和有旧恩的人请教,座无虚席。他每天都会提供食物,以子孙之礼相待。
《汉书》又记载:朱博喜欢结交士大夫,担任郡守和九卿,门庭若市,想要做官的人他都推荐,想要报仇的人他都解除剑带他们。他对待士人就是这样,因此他自己也得以自立,但最终失败了。
《汉书》又记载:郑当时担任太子舍人时,每五天洗沐,经常在长安各郊外准备马匹,邀请宾客,夜以继日。
《汉书》又记载:郑当时升任大司马后,告诫门下:‘客人到来,不论贵贱都不留门。’他遵循宾主之礼,用贵族的身份谦卑待人。
《东观汉记》记载:窦固担任奉车都尉,和驸马都尉耿秉等人北征匈奴,最终消灭了西城,开通了三十六个国家。在边疆数年,羌胡人都亲近他。烤肉未熟时,每个人都跪在地上割肉,血流指间,递给窦固。窦固总是亲自处理,不显得低贱,因此他们都像对待父亲一样亲近他。
《后汉书》记载:皇甫嵩担任三公,他出身于战功,常常谦卑地对待士人。
《魏书》记载:刘平结交刺客刺杀刘备,刘备不知道这件事,却对刺客非常优待,刺客将情况告诉他后离去。当时人民饥荒,刘备既要抵御外敌,又要施舍财物,对待士人,一定和他们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有所偏。
《蜀志》记载:曹操回到许昌,刘备担任左将军,对他礼遇非常隆重,出行同车,坐下同席。
《蜀志》又记载:董允曾经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约定出游宴会,已经准备好了车辆,但郎中董恢来拜访董允。董恢年轻官职低微,看到董允停下来,犹豫着想要离开,董允不允许,说:‘我之所以出门,是想要和志同道合的人游谈。现在你已经屈尊前来,正要展开谈话,就放弃这次谈话,去参加那个宴会,这不是我所希望的。’于是命令车辆停下,费祎等人也就没有出发。他就是这样坚守正道,谦卑待人。
《吴志》记载:顾邵前往豫章,出发地点就在附近,恰逢张景生病。当时送行的人有一百多个,顾邵辞别宾客说:‘张仲节有病,如果他不能来告别,我会遗憾没有见到他,暂时回去与他告别,请大家稍等片刻。’他留心对待士人,总是关注他们的好处,都是这样的。
《晋书》记载:王浑,字玄冲。平定吴国后,占据了两州,吴人新归附,都有畏惧之心。王浑安抚流亡者,谦逊接纳,座位上没有空席,门前不停有宾客。
《宋书》记载:羊欣曾经拜访领军将军谢混,谢混拂去席子换上衣服,然后接见了他。当时谢混的族弟谢灵运在座,退下后告诉族兄谢瞻说:‘将军见到羊欣,竟然换衣服换席子。’羊欣因此更加知名。
《宋书》又记载:谢景仁曾经请高祖,高祖就召唤谢景仁的弟弟谢述。谢述当时担任豫州主簿,不肯前来。高祖就放下筷子不吃饭,直到谢述到来才吃饭,他就是这样重视谢景仁。
《宋书》又记载:王智深《宋纪》说:王玄谟曾经请高祖,高祖就召唤王玄谟的弟弟王僧绰。王僧绰当时担任豫州主簿,不肯前来。高祖就放下筷子不吃饭,直到王僧绰到来才吃饭,他就是这样重视王玄谟。
《后魏书》记载:陵馥担任相州刺史,被授予长广公的称号。他治理政事清明公正,压制强暴扶持弱小。州中有德高望重的老者,他以礼相待,询问政事,并委托他们制定策略。像这样的人有十个,被称为‘十善’。他又挑选了县中强门的百余人,收为养子,对他们亲切款待,赐予衣物,让他们各自回去,作为自己在外的耳目。于是能够揭发隐藏的罪行,事情没有不查验的。百姓都认为他是神明。
又说:贾思伯性格谦和,全身心礼遇士人,即使在街途中,也会停车下马,亲切地接待,从未有过厌倦的神色。有客人对贾思伯说:‘您现在地位显贵,难道不会骄傲吗?’贾思伯回答:‘衰败时才会骄傲,哪有什么常态?’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高雅的言论。
《唐书》记载:李勉礼遇贤能的人,始终尽心尽力。他任命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在幕府中去世,三年之内,每次宴饮,都会在宴席上留一个空位,摆放美食,举杯敬酒,言辞表情凄凉,评论的人都称赞他。
又说:裴度以平定叛贼、报效国家为己任。自从德宗朝的宰相回到私宅后,百官不敢上门。裴度认为在讨伐不臣之臣时,宰相应该每天接待众多士人,希望有所收获,因此上奏请求允许在私宅接待宾客。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四方布衣都可以用策略来向丞相献策,直到现在,宰臣私接士人,都是因为裴度的请求。
又说:杨炎乐于礼遇贤能的人,把提拔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天下士人都向他靠拢。
《皇甫谧·逸士传》记载:公仪潜是鲁国人。他年轻时就品行端正,喜欢道德,不事奉诸侯,与子思是朋友。鲁穆公听说他贤能,通过子思邀请他,想让他担任相国,对子思说:‘公仪子一定会辅佐我,我将把鲁国分成三份给他。’
《晋诸公赞》记载:张华博学多才,无所不知,卢浮高朗经傅有美誉于华,起初担任太子舍人,因病截去手臂,于是被废。朝廷重视他,任命他为国子博士。
《高闾·燕志》记载:李陵住在长谷的东边,刘备与高云游宴,每次往来都会在他家休息。李陵和他的妻子王氏,每晚都自己带着酒食来到。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去晋国,到中牟看到有人穿着破旧的衣帽,背着干草在路边休息。晏子问:‘是谁?’对方回答:‘我是越石父。无法避免饥寒,成了别人的仆人。’晏子解下自己的左马,赎了他,一起回家。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秦录》记载:太尉文成公姚显,字子章,是兴之的弟弟。他清秀明发,文武双全,担任令录十多年没有出现弊政。在处理政务之余,宾客如云,谦虚地传授知识,以平民的礼节对待士人,有时在深夜安静的地方,与贤士谈论政事。
《王孙子·新书》记载:楚庄王攻打宋国,厨房里有臭肉,酒杯里有变质的酒,将军子重劝谏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臭肉不能吃,酒杯里有变质的酒不能喝,三军将士都面带饥色,想要战胜敌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说苑》记载:赵简子在西河游玩,非常喜欢那里,感叹说:‘怎么才能得到贤士与我同处呢?’船夫古乘回答说:‘鸿鹄高飞远翔,它所依靠的是六根羽毛。它的背上长着羽毛,腹部长着细毛,无数可数,拔下来可以满一把。它不能因为羽毛而飞得更高。不知道您门下的宾客有一千人,他们也有六根羽毛的作用吗?难道他们只是满身羽毛和细毛吗?’(《新序》也有相同的记载,但称‘晋平公’,又说‘三千余人’。)
又说:周公每天接见简陋房屋的士人,共接见七十一人,天下之士都来了。晏子与一百人同穿同吃,天下之士也都来了。
又说:周威王问宁子:‘选拔人才有方法吗?’宁子回答:‘有。让贫穷的人得到通达,让亡国的人得到生存,让生病的人得到康复,士人就会从四面八方来。所以士人存在国家就存在,士人亡了国家也就亡了。子胥愤怒而亡国,包胥愤怒而国家得以保全,怎么能不重视士人呢!’
《俗说》记载:谢万去拜访简文,谢万来时没有衣服和头巾可以穿戴。简文说:‘只管进来,不用穿衣服和头巾。’立即让人让他进去。谢万戴着白色的纶巾,穿着破旧的鹤氅,赤脚前来。见面后,两人交谈了一整天,简文非常器重他。
《汉杂事》记载:于定国谦逊地对待士人。即使是贫穷的士人,徒步前来拜访,他也都以平等的礼节对待。
又说:公孙弘担任丞相,建造客馆,开设阁楼邀请贤人,与他们商议。他自己吃脱壳的米饭,把所有的俸禄都分给老朋友和宾客。
又说:倪宽为人谦卑,对待士人谦和,致力于赢得人心。他选择仁孝的人,真诚地对待下属,不追求名誉。
《英雄记》记载:袁绍有英俊的外貌和威严的气质,喜欢士人,培养名声。他累世担任台司,宾客都归附他,再加上他倾心折节,没有人不争相前往他的府邸,无论士人贵贱,他都平等对待。
《环济·吴中记》记载:孟仁年轻时以聪明敏捷而知名,跟随南阳的李恭学习。他的母亲贤良有智慧,为他制作了一床大被子。有人问她的原因,母亲说:‘孩子没有德行,因此来学习的贫穷人很多,所以做了这床大被子,希望可以得到志同道合的人的亲近。’
《黄石公记》记载:黄梁曾经带兵打仗,有人送来一筐酒,他让人把酒倒进河里,让将士们去取来喝。一筐酒不能改变整条河的味道,但三军将士都愿意为之拼命,这不是因为酒的味道,而是因为他们的思乡之情。
《刘向·新序》记载:燕国的相国得罪了君主,准备出逃,召集门下的各位大夫说:‘你们能跟我一起逃亡吗?’问了三次都没有人回答,燕国的相国说:‘士人是不值得养的。’有人进言说:‘在饥荒年月,士人连糟糠都吃不上,而您的狗马却有足够的粮食。在严寒的冬天,士人连短衣都穿不暖,而您的宫观和帷幕却还是那么华丽。财富是您所轻视的,而死亡是士人所重视的。您不能施舍您所轻视的,而寻求士人所重视的,这是很难的!’
《鬻子》记载:我不担心四海的士人留在道路上,我担心他们留在门庭,因此四海的士人都来了。
《庄子》记载:子张去见鲁哀公,没有得到礼遇,就带着仆人离开了,说:‘我听说君主喜欢士人,所以不远千里来见您。君主对待士人的方式,就像叶公子高喜欢龙一样:室内装饰满了龙的图案,于是真龙降临,探出头来看,尾巴拖在堂上,叶公见到它,吓得弃而逃走,失去了魂魄,五色无主,可见叶公并不是不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但不是龙的东西。现在君主并不是不喜欢士人,而是喜欢那些像士人但不是士人的东西。’(《新序》也有相同的记载。)
《吕氏春秋》记载:张仪准备西行到秦国,经过东周。有客人对昭文君说:‘张仪是一个壮士,将要西行到秦国,希望君主能以礼待他。’昭文君见到张仪后说:‘我的国家虽然小,但我愿意和您一起共享。’张仪回来后,面向北拜了两次。
《淮南子》说:楚国的子发喜欢寻找有特殊技艺的人。(如果有寻求他们的人,楚国都会收养他们。)楚国有个擅长偷窃的人,去见子发说:‘我是楚国的市场小偷,希望能用我的技艺换取一份工作。’(‘该’在这里是指‘具备’,‘一卒’是指‘一个人’。)过了不久,齐国兴兵攻打楚国,这时市场小偷请求进见说:‘我有微小的技艺,愿意为您效力。’子发说:‘好吧。’没有询问他的具体情况就派他去了。小偷就在夜间出去解开了齐将军的帐篷并献给了子发。子发于是派人将帐篷归还给齐将军,说:‘有士兵出去采柴,得到了将军的帐篷,请小心归还。’第二天晚上他又去取了将军的枕头,子发又派人归还。第三天晚上他又去取了将军的簪子,子发又派人归还。于是齐军大为惊恐,将军和军吏商议后说:‘今晚如果不撤军,楚军可能会夺取我们的首级。’于是他们立刻撤军离开了。所以,任何微小的技艺,只要国君懂得运用,都是有益的。
《淮南子》又说:淮南王刘安养了数千名士人,其中八人是高才之士。他们是苏非、李南、左吴、陈田、伍被、雷被、毛被、晋昌,被称为‘八公’。
《燕丹子》记载:荆轲到了燕国,太子丹亲自驾车,荆轲坐在左边,没有谦让。后来太子丹与荆轲一起到东宫,站在池塘边观看,荆轲捡起瓦片扔向青蛙。太子丹让人捧着金盘给荆轲,荆轲用金子扔青蛙,扔完后又继续。荆轲说:‘并不是太子喜欢金子,而是我的手臂疼。’后来他们一起骑千里马,荆轲说:‘听说千里马的肝很美味。’太子丹立刻杀了马并献上肝脏。等到樊将军在秦国犯了罪,秦国追捕得很急,荆轲于是回国,太子丹在阳华台上为他设宴。酒席上,太子丹拿出会弹琴的美女,荆轲说:‘好手艺!’美女立刻被呈上。荆轲说:‘我只喜欢她的手。’太子丹于是砍下了她的手,用玉盘装着奉上。太子丹经常与荆轲等人一起吃饭,同床共枕。
《吕氏春秋》记载:勾践忍受着会稽的耻辱,想要深得民心,以至于愿意为吴国而死。有美味食物不足分配,他不敢食用;有美酒流进江中,他与百姓一同饮用。
《韩子》记载:吴起外出时遇到一个老朋友,邀请他留宿并共进晚餐,老朋友答应了。但到了晚上老朋友没有来,吴起一直等到晚上没有吃饭。
《孙子》记载:楚庄王攻打宋国时,有人把酒倒进水里,有人把食物送给贤人,对行军中饥饿的士兵给予奖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注解
鹿鸣:《鹿鸣》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周代宫廷宴乐之诗,用来宴请群臣和嘉宾,寓意着君臣和谐、上下同心。
燕群臣嘉宾:燕,通‘宴’,意为宴请;群臣嘉宾,指朝廷中的官员和贵宾。
币筐篚:币,指货币;筐篚,古代盛物的竹器,这里指礼物。
铜鞮伯华:铜鞮伯华,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臣,孔子曾称赞他。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成王,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白屋:白屋,指用茅草盖成的简陋房屋,这里指贫穷的士人。
管燕:管燕,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大臣。
田需:田需,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大臣。
孟尝君: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以礼贤下士著称。
卫君:卫君,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位国君。
中山之君:中山之君,指中山国的国君。
西伯:西伯,即周文王,周朝的奠基人。
伯夷、叔齐:伯夷、叔齐,商末周初的两位贤人,以高尚品德著称。
太颠、闳夭、宜生:太颠、闳夭、宜生,均为周文王的贤臣。
齐宣王: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喜好文学游说之士。
邹衍、淳于髡:邹衍、淳于髡,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学者。
田横:田横,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因忠于故国而自刎。
信陵君: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贵族,以礼贤下士著称。
苏秦: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各国合纵抗秦。
白圭:白圭,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大臣。
魏文侯: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国君。
司马迁: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史记》。
李陵:李陵,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忠诚著称。
班伯:班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
朱博:朱博,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
郑当时:郑当时,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
窦固:窦固,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
皇甫嵩:皇甫嵩,东汉时期的一位大臣。
刘平:刘平,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曹公:曹公,即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先主:指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
董允:董允,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大臣。
顾邵:顾邵,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大臣。
王浑:王浑,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
羊欣:羊欣,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谢混:谢混,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大臣。
谢景仁:谢景仁,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大臣。
高祖:高祖,即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陵馥:陵馥是后魏时期的一位官员,担任相州刺史,假长广公。
相州刺史:相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相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假长广公:假长广公是对陵馥的一种封号或荣誉。
清平:指治理地方公正、平和。
抑强扶弱:抑制强者,扶持弱者,体现了一种公正的治理理念。
德宿老:有德行的老者。
名望素重:名声和声望都很大。
询之政事:询问他们的政事处理。
方略:策略、方法。
十善:指十位有德行的老者。
县强门:指县中势力强大的家族。
假子:收养义子。
诱接殷勤:热情地接待。
发奸擿伏:揭露和惩治奸邪。
贾思伯:后魏时期的一位官员,以谦和著称。
倾身礼士:全心全意地礼遇士人。
雅言:雅正的言论。
李勉:唐代官员,以礼贤下士著称。
判官: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文书和辅助官员工作。
裴度:唐代宰相,以平定叛乱为己任。
德宗朝:唐代德宗时期。
方讨不庭:正当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地方。
杨炎:唐代官员,以乐贤下士著称。
皇甫谧:晋代文学家、医学家。
逸士传:记载隐逸之士的传记。
公仪潜:鲁国的一位隐士。
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以儒家思想著称。
鲁穆公:鲁国的君主。
三分鲁国:将鲁国分成三份。
张华:晋代文学家、政治家,博学多才。
卢浮高朗:张华的友人,有才华。
国子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育皇族子弟。
高闾:北魏时期文学家。
长谷:地名。
高云:高闾的朋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中牟:地名。
弊冠衣裘:破旧的帽子、衣服和皮袄。
负刍:背着草料。
越石父:晏子救的一个贫困士人。
臣仆:仆人。
左骖:古代车马中的左边的马。
赎之:用钱赎回。
崔鸿:北魏时期史学家。
十六国春秋:古代史书,记载十六国时期的历史。
文成公姚显:后秦时期的官员。
令录: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机务之暇:处理政务之余。
傅受:传授、教育。
布衣之礼:平民的礼节。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子重:楚庄王的将军。
西河:地名。
赵简子:春秋时期赵国的君主。
舟人古乘:船夫。
六翮:鸟的翅膀。
白屋之士:贫寒的士人。
宁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官员。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
包胥:春秋时期楚国的官员。
谢万:东晋时期的官员。
简文:东晋简文帝。
于定国:西汉时期的官员。
徒步:步行。
公孙弘:西汉时期的官员,后成为丞相。
客馆:接待客人的馆舍。
脱粟饭:糙米饭。
倪宽:西汉时期的官员。
卑体下士:谦虚地对待士人。
仁孝:仁爱和孝顺。
推诚与下:诚实地对待下属。
袁绍:东汉末年的军阀。
姿貌威容:外貌威严。
台司:官职。
李恭:南阳人,孟仁的老师。
大被:大的被子。
黄梁: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馈:赠送。
箪醪:古代酒器。
燕相:燕国的宰相。
门下诸大夫:宰相的属官。
士之不足养也:士人不足以养。
四海之士:来自各地的士人。
子张:孔子的弟子。
鲁哀公:鲁国的君主。
仆夫:仆人。
叶公子高: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
天龙:指龙。
雕文尽写以龙:用雕刻的文饰描绘龙。
室雕文尽写以龙,於是天龙下之:在家中用雕刻的文饰描绘龙,结果真龙降临。
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东周:战国时期的东周。
昭文君:东周的君主。
寡人国虽小,请与客共之:虽然我的国家很小,但我愿意与您共享。
北面再拜:面向北方再次行礼。
伎道之士:指技艺高超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这里的‘伎’指的是技艺,‘道’指的是学问或技艺的途径。
该:同‘才’,指具备某种能力或技能。
一卒:指一个人。
齐将军:指齐国的将军。
执事:古代对官员或其属吏的尊称,这里指负责处理事务的人。
八公:指淮南王刘安所养的八位才士,‘公’是对才士的一种尊称。
千里马:指跑得非常快的马,这里比喻优秀的人才。
樊将军:指樊於期,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
阳华之台:指阳华宫的台阁,这里指宴会的地方。
美人能琴者:指既美丽又擅长弹琴的女子。
案而食:指同坐一桌吃饭。
床:古代的一种坐具,这里指床榻。
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被吴国俘虏的耻辱。
甘肥不足分:指美食不足以分给所有人。
馈之贤:指赠送食物给有德行的人。
行军中之有饥色者:指在行军中表现出饥饿之色的士兵。
加赐之:指给予额外的赏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评注
《淮南子》开篇便以楚时子发好求伎道之士为引,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技艺和道德的双重重视。子发好求伎道之士,说明其不仅重视人才,更重视人才的技艺和道德。这里的‘伎道之士’指的是技艺高超、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古代中国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士有求者无不养’一句,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待人才的宽容与开放。在古代,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和培养,对于士人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待人才的态度,为古代中国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臣,楚市偷也,愿以伎该一卒’中的‘偷’字,看似贬义,实则不然。这里的‘偷’指的是善于偷盗之人,其技艺高超,是楚市中的佼佼者。子发能够识人善用,说明其具有很高的识人能力。
‘齐兴兵伐楚’一段,讲述了市偷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艺为楚国解围。市偷夜出解齐将军之帷,体现了其技艺的高超。子发使人归之,既是对市偷技艺的肯定,也是对其忠诚的回报。这一段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伎无细薄,在人君用之’的道理。
‘淮南王安养士数千人’一句,展现了淮南王安的仁德和胸怀。他不仅重视人才,更愿意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高才八人’中的八公,各有所长,是淮南王安养士的典范。
《燕丹子》中荆轲的故事,通过荆轲与太子的互动,展现了荆轲的英勇和忠诚。荆轲拾瓦投蛙、杀马进肝、断手奉之等行为,虽然看似残忍,实则体现了荆轲对太子和国家的忠诚。
《吕氏春秋》中勾践的故事,讲述了勾践如何通过苦心经营,最终战胜吴国。勾践在会稽之耻后,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因此不敢独享美食美酒,而是与民同乐。这一段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韩子》中吴起的故事,讲述了吴起对待故人的尊重和诚信。吴起在等待故人的过程中,不食不寐,体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道德品质。
《孙子》中楚庄王攻宋的故事,讲述了楚庄王如何通过赏赐和关爱士兵,激发士兵的斗志。楚庄王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士兵的重视和对战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