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原文
○施恩下
《宋书》曰:范叔孙少而仁厚,周穷济急。乡曲贵其义行,无有呼其名者。
又《刘凝之传》曰:衡阳王伊季荆州年饥,伊季虑凝之馁,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其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
又曰:张进之少有志,历郡五官主簿,永宁、安固二县领校尉。家世富足,经荒芜年散其财,救赡乡里,遂以贫罄,全济者甚多。
又曰:严世期,会稽山阴人也。好施慕善,出自天然。同里张迈三人,妻各产子,时岁饥俭,虑不相存,欲弃而不举,世期闻之,驰往拯救,分食解衣,以赡其乏,三子并得成长。
又曰:萧惠开为益州牧。太始四年,还至京师。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刘希微负蜀人债将百万,为债主所制,未得俱还。惠开甚耻之,辄之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与希微偿债,其意趣不常皆如此。
《齐书》曰:刘善明,平原人,怀珍族弟。祖徐州刺史镇北将军;父怀民,宋世为齐、北海二郡太守。玄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
崔鸿《前凉录》曰:张冲,字长思,敦煌人。散家财巨万,施之乡闾,时人为之谣曰:’推财不疑张长思。’
又《后燕录》曰:赵秋,字子武,汲郡朝歌人。少而轻财好施,邻人李玄度母死,家贫无以葬,秋谓其兄曰:’起死生,救不足,人之本也。’家有二牛,以一与之,玄度得以葬。它年,秋夜行见一老母遗金一饼,曰:’子能葬我,是以相报。子五十已后当富贵不可言,勿忘玄度也。’
《后魏书》曰:祖岩,字洪山。于固安县世有积粟至数万石。自延昌已来,北州频经灾俭,岩兄弟倾家赡遗。尝见州郡徵租甚急,岩遂以家粟万斛代输,闻者莫不嗟叹。
又曰:张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於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於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
《隋书》:郭衍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属县多漂没,民皆上高树,依大冢。衍亲备船筏,并赍粮拯救之,民多获济。衍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上大善之。
《唐书》曰:孟简,性俊拔,尚义,早岁交友。先殁者视其孤,每厚於周恤,议者以为有前辈风。
又曰:李藩,少恬淡修俭,雅容仪,好学。父卒,家富於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馀未仕,读书扬州,困於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又曰:卢钧为岭南节度使。自贞玄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敛,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李皋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一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命,利莫大焉。’於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
《崔氏家傅·座右铭》曰:无论人之短,无道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虚誉不足慕,古诫不可抗。
《家语》曰:子游问於孔子曰:’夫子亟言子产之惠也,可得闻乎?’孔子曰:’夫子产者,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以其乘车济冬涉者,尽爱而无教也。’
又曰:孔子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
《尚书大传》曰:老而无妻谓之鳏,老而无夫谓之寡,幼而无父谓之孤,老而无子谓之独,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此皆天民之至悲哀而无告者。故圣人在上,君子在位,能者任职,必先施此,无使失职。
《战国策》曰: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沙中。田单见其寒也,解裘而衣之。王乃赐田单牛酒,召单而揖於庭,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穀之。乃使人听於闾里,闻大夫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之也。’
《江表传》曰:全琮罢东安郡,还钱唐,修祭坟墓,麾幢节盖,曜於旧里,请会邑人平生知旧、宗族六亲,施散惠与,千有馀万,本土以为荣。
又曰:司马徽字德操。人有临蚕求簇者,徽便与之,自弃其蚕。或有难之者,曰:’凡人有损己以赡人,谓彼事急,己事缓耳。今彼此正等,何为急之以与人邪?’徽曰:’人不当求耳。人己求,拒之将惭,何有以财货令人惭者也?’
《董卓别传》曰:太常张奂将师北征,表卓为军司马。从军行,卓手斩购募羌酋,拜五官中郎,赐缣九十匹。卓叹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悉以缣分与兵吏。
葛洪《神仙传》曰:焦先日日入山,伐薪以布施,从西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
《秦书》曰:尚书令苻雅为人乐施,乞人填门。尝曰:’天下物何常吾今日富,后日贫耳?’忽一日不施则意不泰。时人为之语曰:’不为权异富,宁作苻雅贫。’
贾谊《新书》曰: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是日也,出府衣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赈饥者。二年,吴袭郢,当房赐者请还,战死。阖闾曰:’昔事徒当房之德也。’
《三辅决录》曰:挚茂,字子华。以茂才为郡去。治财致大富,悉散以分宗人。先从贫始,以寿终。
虞预《会稽典录》曰:骆俊,字远。孝灵皇帝擢拜陈相。汝南葛陂盗贼并起,与接境四面受敌。俊整厉吏人,为之保障,出仓见谷,以赡贫乏。
刘邵《人物志》曰:中材之人,财随损益。是故籍富贵则货财充於内,施惠周於外;见赡者求可称而誉之,见援者阐小美而太之。虽无异材,犹行成而名立也。
‘《英雄记》曰: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使匡於徐州发强弩五百诣京师。会进败,匡还乡里。’
刘义庆《世说》曰:顾荣在洛,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已施焉。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小人左右,问其故,乃受炙人也。
颜延之《庭诘》曰:善施者,岂惟发自人心,乃出天财。
裴启《语林》曰:大将军王敦尚武帝女。此主特所重爱,遣送十倍诸主。主既亡,人就王乞,始犹分物与之,后乞者多,遂指库屋间数以施。
‘《孔丛子》曰:卫公子友馈马四乘於子思,为宾主之饩焉。子思曰:’伋寄命以来,度身以服卫之衣,量腹以食卫之粟,且又朝夕受酒脯及祭膰之赐。衣食已优,意气已足,以无行志,未敢当车马贶。礼,虽有爵赐人,不逾父兄。今重违公子之盛指,则有陷礼之愆焉,若何?’公子曰:’友已言於君矣。’
‘又曰:季桓子以粟千锲殽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班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於一人,岂若惠数百之人哉!’
‘《列子》曰: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父也。籍其先资,家累万金。奉养之餘,先散之宗族,次散之邑里,乃散一国。行年六十,气幹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埋葬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及其子孙之财焉。金屈氂闻之,曰:’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段干生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
‘《庄子》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孟子》曰: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
‘《韩子》曰: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母立而泣,人曰:’将军於若子如是,何为泣?’对曰:’昔吴子吮其父伤,而杀之泾水之上,今又将安知不杀是乎?’
‘《吕氏春秋》曰:秦缪公乘马车败,右服失。公自往求马,见野人方将食之於歧山之阳。缪公笑曰:’食马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生也!’遍饮而去。居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以环缪公之车矣,尝食马肉者三百馀人疾斗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晋公以归。’
‘《吕览》曰: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而辞不受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也。’
‘《淮南子》曰: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也,为猿赐者,非负于缘木也,纵其所之,利之而已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译文
《宋书》记载:范叔孙年轻时就仁爱宽厚,周济贫困和急需之人。乡里人都尊重他的品德行为,没有人叫得出他的名字。
《刘凝之传》记载:衡阳王伊季在荆州遭遇饥荒,伊季担心刘凝之会饿死,就送给他十万钱。刘凝之非常高兴,拿着钱到市场门口,看到饥饿的人就全部分给他们,不一会儿钱就花光了。
又记载:张进之年轻时有志向,历任郡五官主簿,永宁、安固二县领校尉。他家世代富裕,遇到荒年就把家财散尽,救济乡里,最终家财耗尽,帮助的人很多。
又记载:严世期是会稽山阴人。喜欢施舍和帮助他人,这是他天生的本性。同乡张迈有三个孩子,妻子们各自生了孩子,当时年岁饥荒,担心无法抚养,想要放弃孩子。严世期听说后,立刻去救助,分食物和衣物给他们,三个孩子都得以健康成长。
又记载:萧惠开担任益州牧。太始四年,回到京城。起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刘希微欠蜀人债务达百万,被债主控制,无法全部偿还。萧惠开对此感到非常羞耻,于是把自己厩中的六十匹马全部给了刘希微来偿还债务,他的这种做法并不罕见。
《齐书》记载:刘善明是平原人,是怀珍的族弟。他的祖父是徐州刺史镇北将军,父亲在宋世担任齐、北海二郡太守。玄嘉末年,青州发生饥荒,人们相互食用,刘善明家中有积存的粮食,他亲自吃稠粥,打开粮仓救济乡里,许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百姓把他的家田称为‘续命田’。
崔鸿的《前凉录》记载:张冲,字长思,是敦煌人。他散尽家财,施舍给乡里,当时人们为此作歌谣说:‘推财不疑张长思。’
《后燕录》记载:赵秋,字子武,是汲郡朝歌人。他年轻时就轻视财物,喜欢施舍,邻人李玄度的母亲去世,家中贫穷无法安葬,赵秋对他说:‘使死者复生,救不足以维持生计,这是人的根本。’他家中有两头牛,就把一头给了李玄度,李玄度得以安葬母亲。后来,赵秋夜晚行走时,遇到一位老母丢下一块金币,说:‘你能安葬我,所以我以金币相报。你五十岁以后将富贵无比,不要忘记李玄度。’
《后魏书》记载:祖岩,字洪山。在固安县家中有积存的粮食达数万石。自延昌以来,北州频繁遭遇灾荒,祖岩兄弟倾家荡产来救济他人。曾经看到州郡征收租税非常急迫,祖岩就用家中的万斛粮食代替缴纳,听说的人无不赞叹。
又记载:张普惠不经营财业,喜欢提拔人才,对老朋友非常关心。冀州人侯坚固年轻时与他一同游学,早逝,他的儿子长瑜,张普惠在四季领取俸禄时,总是减少一部分来资助他们。
《隋书》记载:郭衍被任命为瀛州刺史,遇到秋天连绵大雨,他的属县多有被水淹没的地方,百姓都爬上高树,依靠大坟墓。郭衍亲自准备船只和筏子,带着粮食去救助,许多人因此得救。郭衍先打开粮仓救济,后来才上报朝廷,皇帝对此非常赞赏。
《唐书》记载:孟简性格杰出,崇尚道义,早年就有朋友。对已故者的孤儿非常关心,总是慷慨救济,人们认为他有前辈的风范。
又记载:李藩年轻时就恬淡朴素,容貌优雅,喜欢学习。父亲去世后,家中财富丰富,亲戚朋友来吊唁时有人带走了一些东西,他并不阻止。他更加致力于施舍,不久就变得贫穷。四十多岁时没有做官,在扬州读书,生活困顿,妻子和孩子抱怨他,但他却泰然处之。
又记载:卢钧担任岭南节度使。自贞玄以来,因犯法被流放到岭表的人,如果去世,子孙贫穷,即使遇到赦免也无法返回。卢钧在境内减薪为这些人准备棺材。如果他们家中有人生病或去世,他就为他们提供医药和殡葬服务,帮助孤儿和幼女结婚,总共帮助了几百家。李皋被贬为温州长史。不久,代理州事。那年饥荒,州里有官府的粮食数十万斛,他想要救济百姓,属吏们跪下请求等待皇帝的命令,李皋说:‘人一天不吃饭就会死,哪里有时间等待命令!如果杀了我一个人,能救活几千人,这是最大的利益。’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因为擅自借贷的罪名,他上书自我弹劾。皇帝听说后赞赏他,用嘉奖的诏书回复他。
《崔氏家傅·座右铭》记载: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施舍给别人时不要计较,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不要忘记。隐藏自己的心思然后行动,别人的诽谤和议论又有什么关系。虚名不值得羡慕,古代的训诫不能违抗。
《家语》记载:子游问孔子说:‘先生经常称赞子产的仁德,可以听听吗?’孔子说:‘子产就像众人的母亲,能够养活他们,但不能教育他们,就像用车子帮助人过冬和涉水一样,虽然大家都很感激,但没有教育他们。’
又记载:孔子说:‘好学的人智慧,关心孤儿的人仁爱,恭敬的人接近礼仪,勤劳的人有后续。’
《尚书大传》记载:老而无妻的人叫鳏夫,老而无夫的人叫寡妇,幼而无父的人叫孤儿,老而无子的人叫孤独,行而无资的人叫贫困,居而无食的人叫困顿。这些都是天民中最悲哀而又无处诉说的人。因此,圣人在上位,君子在位,有能力的人担任职务,一定会首先施舍给这些人,不让他们失去生活来源。
《战国策》记载:楚襄王即位,田单担任相国。路过淄水时,遇到一位老人涉水而寒冷,无法行走,坐在沙中。田单看到他寒冷,就脱下自己的皮袄给他穿上。楚王于是赐给田单牛和酒,在庭院中召见他,慰劳他。于是下令收集百姓中的饥寒者给予粮食。派人到街巷中去,听到大夫们在一起议论,说:‘田单爱护百姓,这是王教的成果。’
《江表传》记载:全琮离开东安郡,回到钱唐,修整祭拜坟墓,带着旗帜和节杖回到故乡,邀请平时认识的旧友、宗族亲戚,施舍给他们,共计一千多万人,当地人以此为荣。
又记载:司马徽,字德操。有人来借蚕簇,司马徽就借给他,自己却放弃了养蚕。有人对此表示反对,说:‘一般人有损失自己来帮助他人,是因为对方的事情紧急,自己的事情不急。’现在彼此的情况是一样的,为什么你这么着急地把东西给别人呢?’司马徽说:‘人不应求取。如果别人求取,拒绝他会感到羞愧,有什么比用财物让人感到羞愧的呢?’
《董卓别传》记载:太常张奂率军北征,上表推荐董卓担任军司马。随军行动时,董卓亲手斩杀了招募来的羌族首领,被封为五官中郎,赐予九十匹丝绸。董卓感叹说:‘做事情的是自己,拥有财富的是士人。’他把所有的丝绸都分给了士兵。
葛洪的《神仙传》记载:焦先每天进山砍柴,用来布施,从西村头第一家开始,周而复始。
《秦书》记载:尚书令苻雅为人乐善好施,求他施舍的人络绎不绝。他常说:‘天下的财物哪有什么永恒的,我今天富有,明天可能就会贫穷。’有一天他不施舍就心情不舒畅。当时的人们为此作歌说:‘不做权贵而富有,宁愿做苻雅这样贫穷的人。’
贾谊的《新书》记载:楚昭王在房中即位,面容憔悴,显出寒色。那天,他拿出府中的衣服给寒冷的人穿,从仓库中拿出粮食救济饥饿的人。两年后,吴国袭击郢都,昭王赏赐给他的东西请求归还,他在战斗中死去。阖闾说:‘过去的事情都是昭王的美德。’
《三辅决录》记载:挚茂,字子华。凭借他的才能担任郡官。治理财务致富,把财富分给宗族的人。他从贫穷开始,最后寿终正寝。
虞预《会稽典录》说:骆俊,字远。汉灵帝提拔他担任陈相。汝南的葛陂地区盗贼四起,骆俊面对四面受敌的境地。他整顿官吏和百姓,为他们提供保障,打开仓库拿出粮食,用来救济贫困的人。
刘邵《人物志》说:中等才能的人,财富会随着损益而变化。因此,如果富贵,就会把财物充实在家里,对外施以恩惠;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赞美他们的优点,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强调他们的美德。即使没有特殊才能,也能成就事业,名声远扬。
《英雄记》说:王匡,字公节,是泰山人。他轻视财物,乐于施舍,以行侠仗义闻名。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到府中,派王匡到徐州发放五百张强弩到京城。何进失败后,王匡回到了家乡。
刘义庆《世说》说: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邀请,看到烤肉的人想吃肉的表情,于是停止了自己的烤肉,给了他。
颜延之《庭诘》说:善于施舍的人,不仅出于人心,更是出于天意。
裴启《语林》说:大将军王敦娶了武帝的女儿。这位公主特别受到宠爱,王敦被赐予的财物是其他公主的十倍。公主去世后,人们向王敦请求财物,起初他还分一些给他们,后来请求的人越来越多,他就指着自己的仓库,随意施舍。
《孔丛子》说:卫公子友送给子思四匹马,作为宾主的礼物。子思说:‘我从寄居到这里以来,穿着卫国的衣服,吃着卫国的粮食,而且早晚还能得到酒肉和祭品的赏赐。衣食已经足够,心情也满足了,因为没有品行和志向,不敢接受车马的礼物。按照礼制,即使是赐予人的爵位,也不应该超过父兄。现在如果再违背公子的好意,就有失礼节的过错,怎么办呢?’公子说:‘我已经向君主汇报过了。’
《孔丛子》又说:季桓子用一千锱的粮食赠送给孔子,孔子接受了却不推辞,后来把粮食分给了门下没有粮食的人。子贡进言说:‘季孙认为夫子贫穷,所以送来粮食,夫子接受了却分给他人,这不是季孙的本意吗?’孔子说:‘接受别人的财物,不是为了让自己富裕,将季孙对一个人的恩惠,难道不如对几百人施恩吗?’
《列子》说: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伯父。凭借祖先的财富,家里积累了万金。在供养家人之后,先分给宗族,然后分给乡里,最后分给全国。到了六十岁,他的体力开始衰退,放弃家事,将家里的库藏、珍宝、车马、姬妾都分给了别人。一年之内就花光了。等到他生病时,没有药物和药材的储备;等到他去世时,没有埋葬的费用。全国受到他施舍的人,一起凑钱将他安葬,并且照顾他的子孙。
《庄子》说:青青的麦子,生长在山陵的坡上,生长时不布施,死后又何必含着珍珠呢!
《孟子》说:子产管理郑国的政事,用他的车马帮助人们渡过溱洧河。
《孟子》又说:施恩而不懂得治理国家。在十一月,修筑了徒步的桥梁;在十二月,修筑了车马桥,百姓没有因为过河而生病。
《韩非子》说:吴起担任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有士兵生了毒疮,吴起跪下来亲自吸出毒疮的脓血。士兵的母亲站着哭泣,有人说:‘将军对您的儿子如此,您为什么哭呢?’她回答说:‘以前吴子吸了他父亲的脓血,却在河上杀了他,现在又怎么知道不会杀我的儿子呢?’
《吕氏春秋》说:秦缪公乘坐马车战败,右边的马匹丢失了。缪公亲自去寻找马匹,看到有人在歧山的南面吃马肉。缪公笑着说:‘吃马肉却不喝酒,我担心会伤害身体!’于是遍饮而归。过了一年,在韩原之战中,晋国人包围了缪公的车队,那些曾经吃过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在车下激烈战斗,最终大败晋军,俘虏了晋公。
《吕览》说: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被诸侯国作为臣妾,如果有人能赎回他们,就到国库取赎金。子贡赎回鲁国人却不接受赎金。孔子说:‘赐!你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再赎回人质了。’
《淮南子》说:做鱼的德行,不是提着鱼进入深渊,做猿的恩赐,不是背着猿爬树,而是让它们自由地去,让它们得到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注解
仁厚: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有仁爱之心。
周穷济急:指在他人贫困危急时给予帮助。
义行:指合乎道义的行为。
饷钱:指赠送的金钱。
饥色:指饥饿的面色。
校尉: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富足:指财富充足。
荒芜年:指荒年,即收成不好的年份。
赡遗:指赡养、救济。
贫罄:指贫穷到了极点。
慕善:指向往善良。
驰往拯救:指急忙前往救助。
赡其乏:指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府录事参军:古代官名,负责记录事务。
债主:指借钱的人。
偿债:指还清债务。
厩中:指马厩。
马:指马匹。
积粟:指积存的粮食。
全济:指全部救助。
续命田:指因救助人而得名的田地。
散家财:指分发家中的财产。
推财不疑:指分发财产时不犹豫。
轻财好施:指不看重财物,乐于施舍。
赒济:指救济。
赡给:指供给。
节度使:古代官名,负责一地区的军事、政治。
流放:指因罪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槥椟:指棺木。
殡敛:指安葬。
擅贷:指擅自贷款。
飞章自劾:指上书自责。
优诏:指皇帝下赐的嘉奖诏书。
座右铭:指挂在座位右侧的铭文,用以自警。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名臣。
食之:指养育他们。
教之:指教育他们。
乘车济冬涉者:指帮助冬天出行的人。
智:指智慧。
惠:指仁爱。
礼:指礼貌。
勤:指勤奋。
继:指延续。
鳏:指老年丧妻的男人。
寡:指老年丧夫的女人。
孤:指幼年丧父的孩子。
独:指老年无子女的人。
乏:指贫困。
困:指生活困难。
天民:指普通百姓。
至悲哀而无告者:指非常悲哀而无处申诉的人。
失职:指未能尽到职责。
权异:指权势和地位。
富:指财富。
权异富:指依靠权势和地位得到的财富。
苻雅:古代人物,以乐施著称。
当房:指按照礼仪行事。
房而立:指按照礼仪的规定站立。
衣裘:指衣服和皮袄。
赈饥者:指救济饥饿的人。
房之德:指按照礼仪行事的德行。
孝灵皇帝:东汉末年的一位皇帝,即汉灵帝刘宏,他的统治时期以腐败和内乱著称。
陈相:古代官职,指陈国的宰相,负责处理国政。
汝南葛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
整厉:整顿严厉,指骆俊对吏人和盗贼采取严厉措施。
赡贫乏:赡养贫困之人,指骆俊拿出仓库中的粮食来救济贫困的人。
中材之人:指中等才能的人。
财随损益:财富随着损益而变化。
籍富贵:依靠富贵。
施惠周於外:对外施以恩惠。
见赡者求可称而誉之:看到被赡养的人,寻求可以称赞的优点并给予赞誉。
见援者阐小美而太之:看到得到援助的人,强调他们的微小优点并过分夸大。
王匡:东汉末年的一位武将,以轻财好施著称。
任侠:指以侠义行为著称的人。
大将军何进: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曾任大将军。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顾荣: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以清廉著称。
行炙人:负责烤肉的仆人。
炙:烤肉。
遭乱渡江:在乱世中渡过长江,指从北方逃往南方。
小人左右:左右亲近的小人。
炙之色:想吃烤肉的表情。
辍已施焉:停止自己的吃食,给予烤肉。
乱:指战乱或动乱。
善施者:善于施舍的人。
天财:天赐的财富。
大将军王敦: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曾任大将军。
武帝女:指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
主特所重爱:特别受到宠爱。
馈马四乘:赠送四匹马。
子思:孔子之孙,孔伋,以儒学著称。
宾主之饩:宾客和主人的食物。
度身以服卫之衣:量体裁衣。
量腹以食卫之粟:根据肚子的大小吃饭。
朝夕受酒脯及祭膰之赐:早晚接受酒食和祭品的赏赐。
行志:行为和志向。
班门人之无者:分配给没有门第的人。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善于经商著称。
季桓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殽夫子:用粮食款待孔子。
孔丛子: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卫端木叔:春秋时期卫国的端木氏,以豪放不羁著称。
子贡之世父:子贡的伯父。
籍其先资:依靠祖先留下的财富。
家累万金:家中积累万金。
奉养之馀:在养家糊口之后。
散之宗族:分给宗族。
散一国:分给全国。
气幹将衰:精神体力开始衰退。
弃其家事:放弃家事。
都散其库藏:将库藏中的财物全部散出。
埋葬之资:安葬的费用。
相与赋而藏之:大家共同出钱安葬。
金屈氂:古代的一种金属容器。
辱其祖:侮辱了他的祖先。
段干生:古代的一位人物。
达人也:通达的人。
德过其祖:品德超过了他的祖先。
青青之麦:麦子青翠欲滴。
陵陂:山丘。
含珠为:含着珍珠。
乘舆:古代帝王的车队。
溱洧:两条河流的名字。
徒杠:徒步的桥梁。
舆梁:车行的桥梁。
病涉:生病而涉水。
吴起: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将领。
疽:一种严重的皮肤病。
吮其脓伤者:吸吮其伤口的脓液。
泾水:河流名。
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
右服失:右边的人马丢失。
歧山:山名。
伤生:伤害生命。
环缪公之车:包围缪公的车队。
尝食马肉者:曾经吃过马肉的人。
疾斗车下:激烈地在车下战斗。
反获晋公以归:反而俘虏了晋公回来。
鲁国之法:鲁国的法律。
赎之:赎回。
辞不受其金:拒绝接受赎金。
为鱼德者:像鱼一样有德行的人。
挈而入渊:提着鱼进入深渊。
为猿赐者:像猿一样有恩赐的人。
负于缘木:背负着在树上攀爬。
纵其所之:任由它们去。
利之而已矣:只是为了利益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评注
虞预《会稽典录》所述骆俊,字远,孝灵皇帝擢拜陈相,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忠诚与才能的重视。在面临盗贼并起、四面受敌的困境中,骆俊整厉吏人,保障地方安宁,并出仓见谷,以赡养贫乏之人,体现了其仁政爱民的形象,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
刘邵《人物志》中提到中材之人,财随损益,揭示了财富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籍富贵则货财充於内,施惠周於外,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富而好仁的理念,即财富的积累应当用于社会的福祉,而非个人私欲。
《英雄记》记载王匡,字公节,轻财好施,以任侠闻,体现了古代侠义精神。王匡在何进府辟大将军时,虽因进败而还乡,但其轻财好施的品质,使其在民间享有盛誉。
刘义庆《世说》中的顾荣故事,通过顾荣施炙给欲炙之人,以及后来在乱世中得到同样受惠之人的帮助,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恩情,强调了道德行为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颜延之《庭诘》中的善施者,岂惟发自人心,乃出天财,强调了善行不仅源于人心,更应顺应天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裴启《语林》中王敦尚武帝女,遣送十倍诸主,后乞者多,遂指库屋间数以施,展现了贵族的慷慨与仁慈,以及对待财富的态度。
《孔丛子》中卫公子友馈马四乘於子思,子思以礼辞之,体现了古代礼制对于财富分配的规范,以及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季桓子以粟千锲殽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班门人之无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财富的淡泊,以及对于道德的坚守。
《列子》中卫端木叔散尽家财,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财富的另一种理解,即财富应当用于造福社会,而非个人享受。
《庄子》中的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在于布施与奉献,而非财富的积累。
《孟子》中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爱民的理念。
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反映了孟子对于政治智慧的赞扬,以及对于民生的关注。
《韩子》中吴起吮脓伤者,体现了古代将领与士兵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吴起对于士兵的关爱。
《吕氏春秋》中秦缪公笑饮马肉,体现了古代君主的仁爱之心,以及对待生命的尊重。
《吕览》中子贡赎鲁人而不受金,孔子认为失之,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规范和礼制的重视。
《淮南子》中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也,为猿赐者,非负于缘木也,纵其所之,利之而已矣,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利他利己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