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原文

《周易》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云行雨施,天下治也。

《周礼》曰:小司徒以岁时巡国野,而赒万人之艰厄,以王命施惠。

《左传》曰: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曰:’与诸乎?’对曰:’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曰:’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是以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又曰: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於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无报,是以来也。’

传曰:宋公子鲍礼於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於六卿之门,国之贤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鲍嫡祖母。)而不可,乃助之施。

传曰:郑子皮即位。於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锺,是以得郑国之民。故罕氏常掌国政,以为上卿。

传曰:楚子伐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卿。

传曰:晋公子重耳及曹,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从者,皆足以相,公子必反其国。若反其国,必得志於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早自贰焉。’乃馈盘餐,置璧焉。公子受餐反璧。

传曰:子西曰:’昔阖庐有国,天有灾厉,亲巡孤寡,而供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

《语》曰: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君子周急不继富。’

《史记》曰:范蠡之陶,修产积居。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散分与贫交友兄弟。此谓谓好行其德者也。

又曰:田常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又曰: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周显王使人效劳。於是苏秦散千金以赐宗族贫友。

《汉书》曰:韩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漂水击拏为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苏林曰:如言公子也。)岂望报乎!’

前列曰:吴楚反,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言袁盎、栾布诸名贤士在家进之。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苏林曰:’自令裁取为用。’)金无入家者。

又曰:李广历七郡太守,前后四十年,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馀财,终不言生产事。

前列曰:娄护,字君卿,为谏议大夫。使郡国,护贷,多持币帛。至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亲疏以与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费。使还,奏事,事称旨,擢天水太守。

前列曰:韦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相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以为常。其接人,贫贱者益加,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议大夫,迁大河都尉。

前列曰:张临,安世曾孙,亦谦俭。每登阁殿,常叹曰:’桑、霍为我戒,岂不厚!’且死,分施宗族故旧,薄葬不起坟。

又曰:苏武为右曹典属国,所得赏赐尽以施与昆弟故人。

又曰:朱邑为人淳,笃於故旧,以爱和为行,居处俭节。赐以供九族乡党,家无馀财。

《后汉书》曰:赵典兄子温,字子恭,初为京兆郡丞,叹曰:’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遭岁大饥,散家粮以赈穷饿,所活万馀人。

后列曰:刘诩,字子相,颍川人。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尝行於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诩见而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至颍阴,还所假乘。诩闭门辞行,不与相见。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诩救给乏绝,资粮者数百人。又逢知故困馁於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之,众人止之,诩曰:’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

又曰:折像,字伯式,广汉雒人。父国有资财二亿,家僮八百人。豫幼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萌芽。能通《京氏易》,好黄老言。及国卒,感多藏厚亡之义,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疏。自知亡日,召宾客饮食辞诀,忽然而终。

又曰:廖扶逆知岁荒,乃聚穀数千斛,悉用给宗族姻亲,又敛葬遭疫死亡不能自收者。常居先人冢侧,未曾入城市,人因号为’北郭。’

袁弘《后汉书》曰:种暠,字景伯。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皆以赈乡里贫贱者。其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东观汉记》曰:邓弘收恤故旧,无所失。父所厚同郡郎中王临,年老贫乏,弘常居业给足,乞与衣裘舆马,施之终竟。

后列曰:马援少年处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穀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又曰:崔骃学於太学而粮尽,邓卫尉欲饩焉,而未果。

季彦九岁,以其父命往见卫尉曰:’施不必丰,期於救乏。崔生,臣父之执也,不幸而贫,公许赈之有日矣。嘉贶未至,或欲丰之,然后乃致之乎?’

答曰:’家物少,须租入。’

曰:’是犹古人欲决江海以救牛蹄之类也。’

邓公曰:’诺。’

又曰:邓琳,字叔孙。西羌反,破郡县,上乃拜琳谒者,屯田三辅。

琳临发之日,散千金之产,分与兄弟甥舅亲族,各有差品。

又曰:朱晖。

建初四年,南阳大饥,米石千钱。

初,同县张堪有名德,每与相见,常接以友道。

晖以堪宿望成名,未敢安也。

堪至,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举手不敢答。

后堪仕至蜀郡渔阳太守,物故。

晖自为临淮太守,后遂绝,不复相闻。

南阳饥时,闻堪妻子贫穷,晖乃自往候视,困厄分所有以赈之。

又曰:王丹,字仲回,京兆人。

王莽时连徵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已具’富’部。)

又曰:寇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俸,尽施朋友、故人及所从吏士。

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独享之乎!’

时人称其长者,后为宰相。

又曰:窦固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士以此称之。

又曰:梁商,饥年穀贵民馁,辄遣苍头去帻着巾,车载米盐菜钱於四城门与贫乏,不语主人。

知其阴德伏恩,绝不望报,匿名隐誉,皆此类也。

司马彪《续汉书》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

后徵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穀,伋辄散与宗族九族,无所遗馀。

又曰:张纯,字奋。

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捐租奉,贻恤宗亲,虽匮而施与不怠。

又曰:伏湛,字惠公。

更始玄年拜为平原太守。

遭仓卒兵起,莫不惊扰,而湛独安然,教授不废。

谓妻子曰:’一穀不升,国君彻膳;今人皆饥,奈何独饱?’

且食粗粝,尽分奉禄以赈活乡里,来客者百馀家。

司马彪《续汉书》曰:献帝初,百姓饥荒,张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差温故存者以百数。

又曰:肃宗崩,廉范奔赴敬陵。

时卢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於路。

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

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沿路访之。

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今奔国丧,独当是耳。’

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

世伏其义。

《魏志》曰:杨俊,字秀才。

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老弱去,诣京、雒间,同行者百馀家。

俊赈济贫乏,通共有无。

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鱼豢《魏略》曰:赵喜,字伯阳,为平原太守。

百官大食,光武问喜在郡何如,咸称喜政有迹。

时亲家诸夫人皆会,会罢,诸夫人言喜笃义多恩,从长安还,收护妾等衣食生活,使得蒙今日之富贵,非独能临人也。

《吴志》曰:鲁肃,字子敬。

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欣心。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

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又曰:朱据,字子范,吴郡人。

有姿貌,膂力绝人,又能论难。

黄武初,征拜五官中郎。

权迁建业,据尚公,拜左将军,封云阳侯。

谦虚接士,轻财好施。

《吴志》曰:骆统,字公绪,时年八岁,与亲客归会稽,事嫡母甚谨。

时饥荒,多有困乏,公绪为之饮食衰少。

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见甚哀之,数问其故。

公绪曰:’丈夫糟糠不足,我亦何必独饱!’

纰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乃自以私粟与公绪,又以告母,亦觉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晋书》:郗鉴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

又曰:纪瞻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瞻恤其家周至,及嫁女资送,同於所生。

王隐《晋书》曰:潘勖,字玄茂。

值年荒,部曲之家健儿渠帅皆素服重名,共相率送迎,道路所在为储,以供行资。

勖随主人多少口率均分,无有尊卑优劣。

若所赋已尽,偶有不足,则推己之分以周未遍,父老有颂之曰:’且贵且富,有南山之寿,吾仍得与潘玄茂。’

又曰:’恩不可忘,无如我潘郎。’

‘《晋中兴书》曰:应詹以孝称,年拾馀岁,祖父母亡,家富於财而詹年稚弱,乃请宗中单贫者与共为居。’

‘弱冠知名,太宰何邵见而称之曰:’质文之士也。’

‘《晋纪》曰:祖逖梗概有大志,年十五,不知书,轻财好施。每至诸田舍,辄称兄意散帛,以是嘉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译文

《周易》说:看到龙在田野上,德行普遍地施舍;云彩飘行,雨水普遍地滋润,天下因此得到治理。

《周礼》说:小司徒按照岁时巡视国境和田野,帮助万人的困难和困境,用王的命令来施舍恩惠。

《左传》说:冬天,晋国遭遇饥荒,派人向秦国请求粮食。秦伯问子桑说:‘给他吗?’子桑回答说:‘多次施舍而不得到回报,人民一定会离心,如果讨伐他们,没有足够的军队一定会失败。’又问百里说:‘给他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国家代代都有,救灾援助邻居,这是正道,行正道有福。’因此,向晋国输送粮食,从雍地到绛地连续不断,称之为‘泛舟之役’。

《左传》又说:晋侯迎击秦军,派韩简视察军队,回来报告说:‘军队人数少于我们,但战士的数量是我们的两倍。’晋侯问:‘为什么?’韩简回答说:‘出兵时利用他们的物资,入城时利用他们的宠信,饥饿时吃他们的粮食,三次施舍都没有得到回报,这就是他们来的原因。’

《左传》中记载:宋国的公子鲍对国人有礼,宋国遭遇饥荒时,他把自己的粮食全部借给国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不得到馈赠的,时常给六卿的门客送美食。国内的贤人,没有不得到他关照的,从桓公以下,没有不得到他关怀的。公子鲍长得英俊又漂亮,襄夫人都想和他亲近,但因为不行而帮助他施舍。

《左传》中记载:郑国的子皮即位。当时郑国遭遇饥荒,麦子还没成熟,人民生活困苦。子皮根据子展的命令,用粮食救济国人,每户一钟,因此得到了郑国人民的支持。所以罕氏一直掌管国政,成为上卿。

《左传》中记载:楚王攻打萧国。申公巫臣说:‘军队中很多人受寒。’楚王巡视三军,抚摸并鼓励士兵。三军士兵,都像贵族一样。

《左传》中记载:晋公子重耳到曹国,僖负羁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足以辅佐他,公子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国家。如果他回到国家,一定会在诸侯中得志,并惩罚无礼之人,曹国可能是第一个。’于是她送上了食物,放了一块玉璧。公子接受了食物,却退还了玉璧。

《左传》中记载:子西说:‘从前阖庐有国家,天上有灾荒,亲自巡视孤寡,供给他们的匮乏。’在军队中,熟食的人,分给士兵后才敢吃。

《论语》说: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他母亲请求粮食。孔子说:‘给她一釜。’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给她一庾。’冉子给了她五秉粮食。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乘坐肥马,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需而不追求富裕。’

《史记》说:范蠡在陶地,从事商业,积累财富。十九年中,三次积累到千金,两次散给贫穷的朋友和兄弟。这就是所说的喜欢行善的人。

《史记》又说:田常用大斗借出粮食,用小斗收回。齐国人唱道:‘哎呀,采芑菜,回到田成子那里。’

《史记》中记载:苏秦担任合纵联盟的长官,并成为六个国家的相。他北上报告赵王后,路过洛阳。周显王派人效劳。于是苏秦散发千金赏赐给宗族和贫穷的朋友。

《汉书》说:韩信在城下钓鱼,一些妇女在河边洗衣服,其中一位妇女看到韩信饿了,就给他饭吃,连续几十天。韩信对那位妇女说:‘我一定会重报。’妇女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王孙而给他饭吃,难道还期望回报吗!’

前面提到的例子:吴楚叛乱,窦婴担任大将军,赐予他千斤金。窦婴说袁盎、栾布等名贤士在家,把这些金子给了他们。赐予的金子,都放在廊庑下,军吏经过,就让他们取用,金子没有进入家中。

前面提到的例子:李广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年,得到的赏赐,总是分给部下,与士兵共同饮食。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从未谈论过生产的事情。

前面提到的例子:娄护,字君卿,担任谏议大夫。出使郡国,他借贷了很多钱币和丝帛。到齐国后,他上书请求修缮祖先的坟墓,趁机会见宗族和旧友,根据亲疏关系给他们送去丝帛,一天就花费了百金。他出使回来,上奏的事情得到批准,被提升为天水太守。

前面提到的例子:韦玄成,字少翁,因为父亲的官职担任郎官。他年轻时好学,继承父亲的事业,特别谦逊,对待士人更加谦逊。遇到相识的步行者,他总是让随从下车,载送他们,把这当作常态。他待人接物,对贫贱的人更加关心,因此他的名誉日益扩大。他因为通晓经书而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后来又升任大河都尉。

前面提到的例子:张临,安世曾孙,也谦逊节俭。每次上阁殿,他总是叹息:‘桑、霍是我的警戒,难道不是吗!’临死前,他分给宗族和旧友,薄葬不起坟墓。

前面提到的例子:苏武担任右曹典属国,得到的赏赐全部施舍给兄弟和旧友。

前面提到的例子:朱邑为人纯朴,对旧友忠诚,以爱和为行为准则,生活节俭。他把赏赐分给九族和乡邻,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后汉书》说:赵典的兄弟的儿子赵温,字子恭,最初担任京兆郡丞,叹息说:‘大丈夫应当雄飞,怎么能雌伏!’于是他辞去官职。遭遇大饥荒,他散发家中的粮食救济穷人和饥饿的人,救活了一万多人。

后面提到的例子:刘诩,字子相,颍川人。他的家族世代富有,他常常能够周济他人而不占有恩惠。他曾在汝南界中行走,遇到陈国张季礼远道而来参加师丧,遇到寒冰,车毁在路上。刘诩见到后,下车与他同行,不告诉自己的姓名,自己骑马离开。张季礼认为他是子相,后来特意到颍阴,归还了他借的车。刘诩闭门辞行,不愿相见。后来黄巾军起义,郡县饥荒,刘诩救济那些匮乏的人,资助了几百人。又遇到熟悉的人在路上饥饿,他不忍心舍弃他们,因此杀了自己骑的牛来救助他们,众人阻止他,刘诩说:‘看着他们死去而不救助,不是有志之士。’于是他们都饿着。

后面提到的例子:折像,字伯式,广汉雒人。他的父亲有资产二亿,家中有僮仆八百人。折像小时候就有仁爱之心,不杀昆虫,不折嫩芽。他能够通晓《京氏易》,喜欢黄老学说。等到父亲去世后,他受到‘多藏厚亡’的影响,于是散尽家财,周济亲疏。

后面提到的例子:廖扶预知年成不好,于是聚集了几千斛粮食,全部用来供给宗族和姻亲,又收葬了那些因瘟疫死亡而不能自己收尸的人。他常常住在祖先的坟墓旁边,从未进入城市,人们因此称他为‘北郭’。

袁宏《后汉书》说:种暠,字景伯。他的父亲担任定陶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去世后,种暠把所有的财产都用来救济乡里的贫贱之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他都不与他们交往。

《东观汉记》说:邓弘收养和照顾旧友,没有遗漏。他的父亲所亲近的同郡郎中王临,年老贫穷,邓弘常常供给他足够的财产,给他衣服、皮裘、马车,一直如此。

后面提到的例子:马援年轻时到处放牧,拥有几千头牛马羊,一万斛粮食。后来他感叹说:‘凡是积累财富财产,贵在能够施舍救济,否则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和旧友。

又说:崔骃在太学学习时粮草用尽,邓卫尉想要资助他,但没有实现。季彦九岁时,遵照他父亲的命令去见卫尉说:‘施舍不必丰厚,只希望解决燃眉之急。崔生是家父的老朋友,不幸贫穷,您答应救助他已有日期了。奖赏尚未到来,有人想要增加一些,然后再给他吗?’回答说:‘家里的财产不多,需要等待收租。’季彦说:‘这就像古人想要开决江海来救牛蹄一样。’邓公说:‘好吧。’

又说:邓琳,字叔孙。西羌叛乱,攻破郡县,皇帝于是任命邓琳为谒者,驻扎在三个辅郡。邓琳出发的那天,将千金家产分给兄弟、外甥、舅舅和亲戚,各有不同等级。

又说:朱晖。建初四年,南阳发生大饥荒,一石米价值一千钱。起初,同县的张堪有名声和美德,每次相见,都像朋友一样对待。朱晖因为张堪是老资格成名的人物,不敢安心。张堪到后,握住朱晖的手臂说:‘想要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你。’朱晖举手不敢答应。后来张堪官至蜀郡渔阳太守,去世。朱晖自己担任临淮太守,之后两人断了联系,不再相闻。南阳饥荒时,听说张堪的妻子和孩子贫穷,朱晖就亲自去探望,困难时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分给他们。

又说:王丹,字仲回,京兆人。王莽时期多次被征召但没有去,家中有千金财产,隐居修养,乐于施舍。

又说:寇恂学问高深,品行端正,在朝廷中名声很大,所得的俸禄都施舍给了朋友、老朋友以及随从的士兵。他常说:‘我因为士大夫的身份才有今天,难道能独自享受吗!’当时人们称他为长者,后来成为宰相。

又说:窦固长期担任重要职位,非常受尊敬和尊重,性格谦逊节俭,爱护他人,乐于施舍,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

又说:梁商,在饥荒年份粮食昂贵,百姓饥饿,就派人带着米、盐、菜和钱到四城门救济贫困的人,但不告诉主人。他知道这是隐德积恩,不期望回报,匿名隐功,都是这样的行为。

司马彪《续汉书》说:郭伋,字细侯,担任并州牧。后来被征召为太中大夫,赐予一区住宅,以及帷幕、帐幕和粮食,郭伋就分给宗族和九族,没有留下余物。

又说:张纯,字奋。年轻时喜欢学习,节俭行事,经常捐出租税和俸禄,救济宗族,即使自己贫困也不懈怠。

又说:伏湛,字惠公。更始玄年担任平原太守。遇到突然发生的战乱,大家都感到惊慌,但伏湛却平静自若,继续教授学生。他对妻子和孩子说:‘一粒米不收,国君就要减少饮食;现在大家都饿了,怎么能独自吃饱呢?’他吃粗粮,将自己的俸禄全部分给乡里人,来访问的客人有一百多家。

司马彪《续汉书》说:献帝初年,百姓饥荒,张俭资助计策,差温,于是倾尽家产,与乡里人共同度过难关,因为他的帮助而得以生存的人有一百多个。

又说:肃宗去世,廉范奔赴敬陵。当时卢江郡掾严麟奉命吊唁国家,两人在路上相遇。严麟乘坐的小车,因为道路泥泞马匹累死,无法前进,廉范看到后同情,命令随从下马帮助他,没有告诉主人就离开了。严麟事情结束后,不知道马的去向,于是沿着路寻找。有人对严麟说:‘以前的蜀郡太守廉叔度,喜欢帮助穷人,现在奔赴国丧,应该就是他。’严麟也一直听说过廉范的名声,认为是对的,于是牵着马来到门前,感谢后返回。

《魏志》说:杨俊,字秀才。因为战乱刚刚开始,而河内地处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一定会成为战场,于是扶老携幼离开,前往京城和雒阳之间,同行的人有一百多家。杨俊救济贫困,互通有无。他的宗族和熟人被他人劫掠成为奴仆的有六家,杨俊都倾尽家财将他们赎回。

鱼豢《魏略》说:赵喜,字伯阳,担任平原太守。百官举行盛大宴会,光武帝问赵喜在郡中如何,大家都称赞赵喜政绩显著。当时他的亲家诸夫人都在场,宴会结束后,诸夫人说赵喜忠诚有恩,从长安回来,收养保护妾室等人的生活,使得她们能够享受今天的富贵,不仅是因为他治理有方。

《吴志》说:鲁肃,字子敬。大量散财,卖掉田地,以救济穷人和结交士人为务,深得乡里人的喜爱。周瑜担任居巢长时,带着数百人特意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大囤米,各有三千斛,鲁肃就指着一囤给周瑜,周瑜更加知道他的非凡,于是亲近结交,确定了侨、札的分配。

又说:朱据,字子范,吴郡人。有英俊的外貌,超人的力量,又能辩论。黄武初年,被征召为五官中郎。孙权迁都建业,朱据娶公主为妻,被任命为左将军,封云阳侯。他谦虚待人,轻视财富,乐于施舍。

《吴志》说:骆统,字公绪,当时八岁,和亲客一起回到会稽,对嫡母非常孝顺。当时饥荒,很多人贫困,公绪为此减少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寡居无子,看到他这样很伤心,多次询问原因。公绪说:‘男子汉即使粗茶淡饭也不足,我何必独自吃饱呢!’姐姐说:‘确实如此,为什么不告诉我,而让自己受苦呢!’于是拿出自己的私粮给公绪,又告诉母亲,也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让他们分给其他人,因此名声大噪。

《晋书》:郗鉴当时所在的地方发生饥荒,州中的士人都有感于他的恩义,一起资助他。郗鉴又分出自己的所得,来救济宗族和乡里的孤寡老人,因此得到救助的人很多。

又说:纪瞻年轻时和陆机兄弟关系亲密,等到陆机被杀,纪瞻对他们家非常关心,嫁女儿时还提供了资助,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

王隐《晋书》说:潘勖,字玄茂。正值年荒,他的部曲中的健儿和首领都很有名望,一起送迎,沿途储存物资,以供行路之资。潘勖根据主人家中人口多少平均分配,不分贵贱优劣。如果所分配的物资已经用尽,偶尔还有不足,就推己之份来周济其他人,老年人有歌颂他说:‘既尊贵又富有,有南山一样的寿命,我们还能和潘玄茂在一起。’又说:‘恩情不可忘记,没有比潘郎更好的了。’

《晋中兴书》说:应詹以孝顺著称,十一岁时,祖父母去世,家中财产丰富,但应詹年纪小,弱不禁风,于是请求宗族中贫穷的人和他一起生活。成年后成名,太宰何邵见到他后称赞他说:‘这是一个有文有质的人。’

《晋纪》说:祖逖胸怀大志,十五岁时不识字,轻视财富,乐于施舍。每次到各个田舍,总是拿出布匹分发,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注解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著作,也称为《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包含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见龙在田:出自《周易》乾卦,意为龙出现在田野,象征着有德者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德施普:德行广泛地施予他人。

云行雨施:云彩行进,雨水普降。

天下治:天下因此得到治理。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法典,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官制、礼仪、祭祀等。

小司徒:周代官名,负责管理土地和人口。

赒:救济。

艰厄:困难和危难。

王命:君王的命令。

施惠:施予恩惠。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晋荐饥:晋国遭遇饥荒。

乞籴:请求购买粮食。

秦伯:秦国的君主。

子桑:人名。

百里:人名。

泛舟之役:指用船运输粮食给晋国的行动。

韩简:人名。

师:军队。

斗士:勇敢的战士。

资:资源。

宠:宠爱。

宋公子鲍:宋国公子。

馈:赠送。

饴:糖浆,这里指食物。

子皮:人名。

子展:人名。

饩:古代指供给食物。

罕氏:姓氏。

上卿: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楚子:楚国的君主。

萧:地名。

申公巫臣:人名。

拊:抚摸。

勉:鼓励。

挟卿:亲近的官员。

晋公子重耳:晋国公子。

僖负羁:人名。

璧:玉器,这里指礼物。

子西:人名。

阖庐:吴国君主。

灾厉:灾害。

孤寡:孤儿和寡妇。

熟食者:吃熟食的人。

分而后敢食:分配食物后才能食用。

子华:人名。

冉子:人名。

赤:人名。

适:去,往。

周急不继富:帮助急需的人,而不是追求财富。

范蠡: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陶:地名。

产积居:积累财富。

千金:古代货币单位,一千金等于一千两黄金。

田常:人名。

大斗出贷:用大斗借出粮食。

小斗收:用小斗收回粮食。

从约长:从约的首领。

雒阳:地名。

周显王:周朝的君主。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

漂:洗涤。

窦婴:西汉初年政治家。

袁盎:人名。

栾布:人名。

廊庑:屋檐下。

李广:西汉初年著名将领。

娄护:人名。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谏言皇帝。

天水太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天水地区。

韦玄成:人名。

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桑、霍:古代两位官员的名字,以廉洁著称。

苏武:西汉初年著名将领。

昆弟:兄弟。

故人:老朋友。

朱邑:人名。

赵典:人名。

子恭:人名。

京兆郡丞:古代官职,负责京兆地区的行政事务。

子相:人名。

折像:人名。

黄老言:指道家思想。

廖扶:人名。

穀:谷物。

种暠:人名。

定陶令:古代官职,负责定陶地区的行政事务。

邓弘:人名。

马援:东汉初年著名将领。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僚和学者的地方,类似于现代的大学。

崔骃:古代文学家,以文学成就著称。

粮尽:粮食耗尽,指没有粮食可用。

邓卫尉:邓卫尉是古代官职,卫尉是掌管宫廷警卫的官职。

季彦:人名,文中指季彦九岁。

执:朋友或相识的人。

赈:救济,援助。

嘉贶:美好的礼物。

租入:收租所得。

江海:指大江大海,比喻巨大的资源。

牛蹄:牛的蹄子,比喻微小的需求。

西羌:古代对居住在中国西部羌族地区的称呼。

拜:任命官职。

谒者: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宾客。

屯田:古代一种军事屯田制度,士兵在边疆地区耕种。

散千金之产:分发自己全部的财产。

宗族:同宗族的亲戚。

亲族:包括宗族在内的亲戚。

差品:不同的等级或待遇。

朱晖:古代人物,以德行著称。

建初四年:东汉时期的一个年号,对应的公元年份为79年。

米石千钱:米的价格非常昂贵,一石米价值一千钱。

张堪:古代人物,有德行。

蜀郡渔阳太守:蜀郡和渔阳都是古代的郡名,太守是郡的长官。

赈之:救济他们。

王丹:古代人物,以富而好施著称。

京兆:古代的一个地区名,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市。

王莽:西汉末年的皇帝,后篡位建立新朝。

隐居:退隐山林,不问世事。

好施周急:乐于施舍,帮助急需帮助的人。

富:富有。

寇恂:古代人物,以品德高尚著称。

秩俸:官职所给的俸禄。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

窦固:古代人物,以谦俭著称。

梁商:古代人物,以慈善行为著称。

穀贵民馁:谷物价格昂贵,百姓饥饿。

苍头:古代指家仆。

帻:古代的一种头巾。

钱盐菜:钱币、盐和蔬菜。

郭伋:古代人物,曾任并州牧。

太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议论国家大事。

赐宅:皇帝赐予住宅。

帷帐:古代的帐幔。

钱穀:钱币和粮食。

张纯:古代人物,以节俭行义著称。

伏湛:古代人物,曾任平原太守。

仓卒兵起:突然发生战乱。

粗粝:粗糙的粮食,指简单的食物。

司马彪《续汉书》:《续汉书》是东汉末年司马彪所著的一部史书。

张俭:古代人物,以慷慨好施著称。

肃宗:古代皇帝的谥号。

廉范:古代人物,以仁爱著称。

愍然:同情的样子。

从骑:随从的骑兵。

杨俊:古代人物,以慈善行为著称。

河内:古代的一个地区名。

四达之衢:交通便利的地方。

京、雒间:指京城和雒阳之间。

通共有无:互通有无,互相帮助。

略作奴仆:被拐卖为奴。

赵喜:古代人物,曾任平原太守。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

居巢长:居巢是古代的一个地名,长是官职。

侨、札之分:古代贵族的等级划分。

朱据:古代人物,以美貌和武艺著称。

黄武初:三国时期吴国黄武年间的初期。

五官中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云阳侯:古代的一个侯爵。

骆统:古代人物,以孝顺著称。

会稽:古代的一个地名,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

嫡母:正室母亲的称呼。

纰:人名,文中指骆统的姐姐。

郗鉴:古代人物,以慈善行为著称。

资赡:资助。

纪瞻:古代人物,以孝顺著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祖逖:古代人物,以豪放不羁著称。

梗概有大志:有远大的志向。

散帛:分发布匹。

嘉焉:赞赏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崔骃在太学学习时粮尽,邓卫尉欲资助他,但未能如愿。季彦九岁,代父向邓卫尉请求,表达了施舍不必丰厚,但需解救燃眉之急的意思。邓卫尉以家财有限,需等待租入为借口。季彦以古人决江海救牛蹄之喻,表达了救助的紧迫性。邓卫尉最终答应。此段文字展现了季彦的机智和孝心,以及邓卫尉的宽容和仁爱。

邓琳字叔孙,在西羌反叛时,被任命为谒者,屯田三辅。临行前,他散尽家财,分给亲族。这体现了邓琳的慷慨和大义,即使在面临战乱和危险的情况下,也不忘家族和亲人的福祉。

朱晖在建初四年南阳大饥时,得知同县张堪的妻子贫穷,亲自前往探望并救济。这体现了朱晖的仁爱和忠诚,即使在与张堪失去联系多年后,仍不忘旧情。

王丹字仲回,在王莽时期隐居,家累千金,却好施周急。这反映了王丹的高洁品质和乐善好施的精神。

寇恂以明经行修著称,所得秩俸尽施朋友、故人及所从吏士。他的行为被时人称为长者,最终成为宰相。这表明寇恂的品德和才能得到了认可。

窦固久历大位,尊贵而谦俭,爱人好施。他的行为赢得了士人的赞誉。

梁商在饥荒年月,不言语地救济贫民,体现了他的隐德和仁爱。

郭伋为并州牧时,将赐宅和财物分给宗族九族,无所遗余。这展现了郭伋的家族观念和慷慨精神。

张纯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捐租奉,贻恤宗亲。他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之道。

伏湛在兵乱中安然自若,教授不废,食粗粝,分奉禄以赈活乡里。这反映了伏湛的忠诚和仁爱。

张俭在百姓饥荒时,倾尽家财与乡里共度难关,救活了百余人。这展现了张俭的慷慨和仁爱。

廉范在奔国丧途中,帮助卢江郡掾严麟,体现了他的仁义。

杨俊在兵乱中救助贫乏,赎回被掠为奴的宗族,展现了其慷慨和仁爱。

赵喜为平原太守时,大散财货,以赈穷结士为务,赢得了乡邑的欢心。这反映了赵喜的仁政。

鲁肃大散财货,以赈穷结士为务,深得乡邑欣心。他与周瑜的交往,也体现了他的慷慨和义气。

朱据谦虚接士,轻财好施,体现了其仁爱之心。

骆统在饥荒中,为姐姐分食,体现了他的仁爱。

郗鉴在饥荒时,分所得以恤宗族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这反映了郗鉴的仁爱。

纪瞻在祖父母亡后,与宗中单贫者共居,体现了他的孝道。

祖逖年十五,不知书,轻财好施,体现了其豪爽和仁爱。

以上各段古文,通过描述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古代士人的仁爱、忠诚、慷慨、节俭等品质,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