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原文

○忧下

《韩诗》曰:《黍离》,伯封作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於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

《韩诗外传》曰: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之,中夜而泣涕,其偶曰:”子何为泣?”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是以泣也。”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独泣,为何?”婴曰:”祸相及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之。

《毛诗·小弁》曰:踧踧周道,鞠为茂草(踧踧,平易貌也。)我心忧伤,惄焉如扌寿。假寐永叹,惟忧用老。(惄,思也。扌寿,心疚。)

《毛诗·柏舟北门》曰: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殷,兴也。北门背明向阴。笺云:自从兴者,谕已仕于暗君,犹行而北出门也,心为殷殷然也。)

《左传·僖上》曰:秦伯获晋侯以归。秦穆夫人与太子罃、弘与女简、璧登台。舍之灵台,荐之以棘。(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也。)大夫请入,公曰:”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

《左传·宣》曰:荀林父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穀,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左传·襄六年》曰:吴公子札来聘,请观周乐。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左传·昭玄年》晋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哉!”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郑行人挥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晳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当璧犹在,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当璧,谓弃疾。事在昭十三年,弃疾有当璧之命。)

《史记》曰:应侯任郑安平,使将击赵。安平为赵所困,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各以其罪之。应侯罪当收三族。王稽为河东太守,与诸侯通,坐诛,应侯日以不怿。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之楚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今武安君死,郑安平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会稽典略》曰:越王近侵於强吴,远愧於诸侯,乃胁诸臣而欲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而有功?”群臣未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而见而难使者?”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手而起曰:”殆哉!非大夫易见难使,是大夫不能也。”王曰:”何谓也?”倪曰:”夫官位财弊,王之所轻使;死者,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也,王岂难哉!”

辛氏《三秦记》曰:大秦国隔海,心无忧患,遇善风二十日得过;心忧,数年不得渡。谚曰:”心无忧患,不经二旬;心若忧患,远离三春。”土人质直,男女皆长一丈,端正。国主风雨不和,则让贤而治。

《燕书》曰:慕容恪之威声震於外敌。初,列祖崩,晋人喜,曰:”中原可图矣。”桓温曰:”慕容恪尚存,所忧方重耳。

《列子》曰: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与食。

《列子》曰: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问曰:”若奚敢独乐?”回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孟子》曰: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从下忘反谓之流,从上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忘。先王无流连之乐、荒忘之行也。

王孙子曰:赵简子猎於晋阳,抚辔而叹。董安于曰:”今游猎,乐也。而主君叹,敢问何也?”简子曰:”汝不知也。吾效厩养食谷之马以千数,令官奉多力之士日数百,欲以猎战也。忧邻国养贤以猎吾也。”孔子闻之曰:”简子知所叹矣。

孙卿子曰:子路问於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得已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未得也而忧不得,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乐也。

《淮南子》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楚庄王猿也,接捷参依木而处,故残木以求;)宋玉亡其珠,池鱼为之殚。故泽火而林木忧。

《淮南子》曰:夫捧爵酒不知於邑,(言其轻也。)氵契石之樽则白汗交流,(言其重也。)又况嬴天下之忧而任海内之事者乎!

又曰:数匝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少,泣而益之也。(匝,犹至也,或作卒。卒,尽也。言垂尽之年不足以忧天下之乱,使水之多也。)龟三千岁,蜉蝣不过三日,以蜉蝣而为龟忧养生之具,人必笑之,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之治者,可与言道矣。

《说苑》曰:智伯欲袭卫,故遗之乘马,先之以璧。卫君大说,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有忧色,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

又曰:鲁有贤女,次室之子,年適二十,明晓经书,常侍立而吟,涕泣如雨。

有识谓之曰:’汝欲嫁耶?何悲之甚!’

对曰:’鲁君年老,太子尚小,忧其奸臣起矣。’

《郭子》曰:王东海初过,(王承字安期,东海内史。)登琅山,叹曰:’我由来不愁,今日直欲愁’。

太傅曰:’当尔时,形神俱往。’

又曰:初,荧惑入太微,寻废海西。

简文既登祚,复入太微,帝恶之。

时郗超为中书郎,在直,引超入曰:’天命修短,故非所计,当无复近日事不?’

超曰:’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必无若斯之虑,臣为陛下保之。’

简文因颂席仲初诗曰:’士痛朝危。臣哀主辱。’

其声甚凄怆。

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由身不能以道匡衡,思患豫防,愧叹之深,言何能譬!’

因泣下。

《语林》曰: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

闻众军惊角鼓吹,谓其司马孙拯曰:’我闻此不如华亭鹤鸣。’

《俗说》曰:王孝伯起事王东亭,殊忧惧。

时住在募士桥下,持药酒置左侧,诣其所念小人俞翼,令在门前:’若见人骑傧从来,汝便可取药酒与我。’

俄有行人乘马过,翼便进酒。

王语翼:’汝更看,定非官人。’

王语翼:’汝几误杀我。’

《楚辞》曰:心不怡之且久,(怡,乐。)忧与忧其相接。(接,续。)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又曰:望孟夏之短夜,何晦明其若岁。

惟郢路之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又曰:屈原放逐,忧心愁悴。

彷徨山泽,仰天叹息。

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璧,呵而问之,以泄情懑,舒写愁思。

又曰:《渔父》者,原所作也。

屈原放逐江、湘之间,忧愁叹吟,曰:’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叙其辞以相傅焉。’

扬雄《连珠》曰:臣闻天下有三乐、有三忧焉。

阴阳和调,四时不忒,年穀丰遂,无有夭折,灾害不生,兵戎不作,天下之乐也。

圣明在上,禄不遗贤,罚不偏罪,君子小人各处其位,众臣之乐也。

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

乱则反焉,故有三忧。

《山海经赞》曰:焉得鬼草,是树是艺。

服之不忧,乐天傲世。

如彼浪舟,任波流滞。

○惧

《东观汉记》曰:王莽前队大夫诛谋反者李次玄闻事发觉,被马欲出。

马驾在辕中,惶遽著鞍,上马出门,顾见车,方自觉,乃止。

又曰:庞萌还攻盖延,延与战,破之。

诏书劳延曰:’庞萌一夜反叛,相去不远,营壁不坚,殆令人齿相系,而将军闻之,夜告临淮楚国,有不可动之节。吾甚美之。夜闻急,少能若是。’

《蜀志》曰:初,孙权以妹妻先主。

妹才捷刚猛,有诸兄风。

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

先主每入,心常懔懔。

《国语》曰:骊姬告优施曰:’君既许我杀太子而立奚齐,吾惧里克,奈何!’

优施曰:’为我具特羊,从之饮酒。’

中饮,优施起舞,谓里克妻曰:’主盍啖我?(大夫称主,妻亦如之,盖啖我者肉也。)我教嗞兹暇豫事君。'(言我教里克,暇安乐事君。)乃歌曰:’暇豫之俉俉,不若鸟鸟。(俉俉,来远之貌,言其知鲁不如鸟鸟。)人皆集於蔚?已独集於枯。(蔚喻茂盛,枯喻衰落。)’

里克笑曰:’何谓蔚?何谓枯?’

对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蔚乎?其母既死,其子又谤,可不谓枯乎?'(言申生无母又被谤,可不谓之枯乎?)

《吴志》曰:刘备诣京口,见孙权,求都荆州,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曰:吕范劝孙权曰:’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操食有威力,初并荆州,恩信未著,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为树党,计之上也。’权从之也。)

曹公闻以土地借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石勒别传》曰:勒治门阁至峻。

时有醉胡乘马径入府门,勒问门吏冯翥:’门阁有限,走向马入门为是何人而不弹白?’

时号胡曰’国人’。

翥见问,惧设对忘讳,称:’向有醉胡乘马驰来,向即呵制,不可与语。胡人难与言,非小吏所制。’

勒叹曰:’故正自难与言。恕翥不问,鞭犯门者,没所乘。’

《新序》曰:白公之难。

楚人有庄善者,辞其母将往死之,其母曰:’弃其亲而死其君,可谓义乎?’

庄善曰:’吾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臣之禄也,身安得无死!’

遂辞而行。

北至公门,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矣。’

曰:’惧者,吾私也。死君,公义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

遂至公门,刎颈而死。

《幽明录》曰:吴末,中书郎失其姓名。

夜读书,家有重门,忽闻外西门皆开,恐有急诏。

户复开,一人有八尺许,乌衣帽,持杖坐床下,与之熟相视,吐舌至膝。

於是大怖,裂书为火,至晓鸡鸣便去。

门户闭如故,其人平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译文

《韩诗》说:《黍离》这首诗是伯封所作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里的’离离’形容的是黍的样子。诗人因为无法找到失去的东西而感到忧虑,无法分辨事物,看到那些离离的黍,在非常忧虑的时候,反而以为那是稷的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忧虑有多么深。

《韩诗外传》说:鲁国监门之女婴跟随绩麻,半夜哭泣,她的伴侣问:‘你为什么哭?’婴说:‘我听说卫国的世子不贤,所以哭泣。’伴侣说:‘卫国的世子不贤,是诸侯们担忧的事情,你为什么独自哭泣?’婴说:‘祸患会相互影响。现在卫国的世子非常不贤,喜欢战争,我有三个弟弟,能不担忧吗?’

《毛诗·小弁》说:平坦的周朝道路,长满了茂盛的草(踧踧,平坦的样子)。我心忧伤,痛苦得像心上有病。假装睡觉长叹,只因为忧虑而感到衰老。

《毛诗·柏舟北门》说:北门诗是讽刺仕途不得志的人。说卫国的忠臣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出自北门,忧心忡忡。’(殷,兴起。北门背对着光明,向着阴暗。注解:自从兴起,比喻已经仕途于昏君,就像向北出门一样,心情忧虑不安。)

《左传·僖上》说:秦伯抓了晋侯回来。秦穆夫人和太子嬴罃、公子弘和女儿嬴简、玉璧一起登上灵台。把晋侯安置在灵台,用荆棘供奉。(在京兆鄠县,是周朝的旧台。)大夫们请求进去,秦公说:‘晋人因为担心我而加重了他们的忧虑,天地也因为我而约束他们。我没有想到晋人的忧虑,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愤怒。’

《左传·宣》说:荀林父请求死罪,晋侯想答应他。士贞子劝阻说:‘不可以。’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三天没有吃饭,文公仍然面带忧色。左右的人说:‘有喜事而忧虑,还是有忧虑而喜悦呢?’文公说:‘郤子还在,忧虑还没有结束。困兽犹斗,何况是国家的大臣呢!’

《左传·襄六年》说:吴国的公子札来访问,请求观看周朝的音乐。他为《邶》、《鄘》、《卫》三篇诗唱歌,说:‘多么美好,多么深远!忧虑而不感到困扰。’为他唱《王》篇,说:‘多么美好!思考而不害怕,这是周朝东迁之后的风格吗?’

《左传·昭玄年》晋国结盟,楚国的公子围假装脱下衣服,离开卫国的卫队。叔孙穆子说:‘楚国的公子真是美啊!’楚伯州犁说:‘这次出行,辞别时向我的君主借了衣服。’郑国的使者挥说:‘借了的东西不会归还了!’伯州犁说:‘你何必担心子晳会背叛呢?’子羽说:‘当璧还在,借了的东西不归还,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当璧,指弃疾。事情发生在昭公十三年,弃疾有当璧的命令。)

《史记》说:应侯任用郑安平,派他去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国围困,情况危急,率领两万人投降了赵国。应侯坐在草席上请求处罚。按照秦国的法律,任用的人如果不好,各自承担相应的罪责。应侯的罪行应该被处死三族。王稽担任河东太守,与诸侯交往,因为犯罪被处死,应侯每天都感到不高兴。昭王在朝堂上叹息,应侯进言说:‘我听说君主受辱臣子就会死,现在大王在朝堂上忧虑,我敢请求惩罚我的罪过。’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士兵就勇敢,乐师技艺拙劣思考就深远。用深远的思考来驾驭勇敢的士兵,担心楚国会图谋秦国。现在武安君死了,郑安平叛变,国内没有良将,国外有许多敌国,我因此感到忧虑。’

《会稽典略》说:越王近年被强大的吴国侵略,远离了诸侯,于是胁迫大臣们想要与他们结盟:‘我想攻打吴国,怎样才能有功呢?’大臣们没有回答。王说:‘君主忧虑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会死,哪有大夫见到困难就不敢出使的呢?’计倪官位低,年纪轻,站在后面,举手起身说:‘危险啊!不是大夫容易见到困难就不敢出使,而是大夫不能做到。’王说:‘什么意思?’倪说:‘官位和财富是君主轻视的,死者是士人重视的。君主喜欢轻视的,却要求士人重视的,君主难道有困难吗?’

辛氏《三秦记》说:大秦国隔海相望,心中没有忧虑,遇到顺风二十天就能过去;心中忧虑,几年都过不去。谚语说:‘心中没有忧虑,不超过二十天;心中若有忧虑,远离三春。’当地的人民诚实直率,男女都有一丈高,端正。国君如果风雨不和,就会让贤人治理。

《燕书》说:慕容恪的威名震慑外敌。起初,他的祖先去世,晋人很高兴,说:‘中原可以图谋了。’桓温说:‘慕容恪还活着,我们面临的忧虑还很重。’

《列子》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己无处可依,废寝忘食。

《列子》说:孔子闲居时,子贡进来侍奉,孔子面带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去告诉颜回。颜回拿起琴唱歌。孔子问:‘你怎么敢独自快乐?’颜回说:‘我以前听先生说过:顺应天命所以不忧虑。我之所以快乐,就是这个原因。’

《孟子》说: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别人也会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忧虑为忧虑,别人也会以你的忧虑为忧虑。从下面忘记自己,称之为流;从上面忘记自己,称之为连;追求兽类不知满足,称之为荒;沉迷于酒不知满足,称之为忘。古代的君主没有流连忘返的乐趣、荒唐无度的行为。

王孙子说:赵简子在晋阳打猎,抚摸着马缰叹息。董安于说:‘现在打猎,是快乐的。而君主您叹息,敢问为什么?’简子说:‘你不懂。我效仿马厩里养的马吃谷物,让官府供养许多有力气的士兵,想要用来打猎和作战。我忧虑邻国培养贤人是为了打猎来对付我们。’孔子听说后说:‘简子知道自己在叹息什么了。’

孙卿子说: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没有得到的时候,以自己的志向为快乐,得到了之后又以治理为快乐,因此有终身的快乐,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没有得到的时候,忧虑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因此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天的快乐。’

《淮南子》说:楚王失去了他的猿,树木因此被毁坏;(楚庄王的猿,攀附树木而居,所以毁坏树木来寻找它。)宋玉失去了他的珍珠,池塘里的鱼因此被吃光。所以水泽着火,树木就会感到忧虑。

《淮南子》说:拿着酒杯不知道忧愁,(说它轻。)捧着石制的酒杯就汗流浃背,(说它重。)更不用说承担天下忧虑、处理国家大事的人了!

又曰:垂死之年仍然忧虑天下的混乱,还忧虑河水少,哭泣着增加它。(匝,相当于到,或者作尽。尽,完。说垂死之年不足以忧虑天下的混乱,使水变得更多。)乌龟活三千年,蜉蝣不过三天,用蜉蝣来忧虑养生之道,人们一定会嘲笑他,所以不忧虑天下的混乱而以自身的治理为乐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道。

《说苑》说:智伯想要偷袭卫国,所以先送了马匹,再用玉璧作为引子。卫君非常高兴,倒酒,所有的大夫都很高兴,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说:‘没有规矩的礼节,没有功绩的赏赐,这是灾祸的开始。’

又有人说:鲁国有个贤良的女子,是次室所生,年纪正好二十岁,通晓经书,常常站在一旁吟诵,泪水像雨一样流下来。有认识她的人问她:‘你想要嫁人吗?为什么这么悲伤!’她回答说:‘鲁君年纪大了,太子还小,我担心奸臣会趁机作乱。’

《郭子》说:王东海初到,(王承字安期,东海内史。)登上琅山,感叹说:‘我从来都不愁,今天却真的想要愁一愁。’太傅说:‘那时候,精神和身体都投入其中。’

又有人说:起初,火星进入太微星区,不久海西就废弃了。简文帝登基后,火星又进入太微星区,皇帝很讨厌这个现象。当时郗超担任中书郎,正在值班,他引导郗超进入说:‘天命的长短,我们无法计算,应该不会再有最近的事情发生了吧?’郗超说:‘大司马正在巩固边疆,稳定国家,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忧虑,我向陛下保证。’简文帝因此朗诵席仲初的诗说:‘士人痛心朝政危机。臣子哀悼君主受辱。’他的声音非常凄凉。郗超请假回东边,皇帝说:‘告诉你的父亲,家国大事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由于我无法用道德来纠正,预防未来的危险,我感到非常惭愧,言语无法表达我的感受。’于是泪水流下。

《语林》说:陆士衡担任河北都督,已经被别人诬陷,内心充满忧虑。他听到众军惊慌地吹起号角,对他的司马孙拯说:‘我听到这声音不如华亭鹤鸣。’

《俗说》说:王孝伯起事王东亭,非常忧虑和恐惧。当时他住在募士桥下,拿着药酒放在左边,去见他所思念的小人俞翼,让他站在门口:‘如果看到有人骑马过来,你就给我拿药酒。’不久有个行人骑马经过,俞翼就递给他酒。王对俞翼说:‘你再看看,肯定不是官员。’王对俞翼说:‘你差点害死我。’

《楚辞》说:心情不愉快已经很久了,(怡,快乐。)忧虑与忧虑接连不断。(接,连续。)只有郢都的路途遥远,江水和夏水无法涉足。

又有人说:望着孟夏的短夜,为什么这么黑,就像一年一样。只有郢都的路途遥远,魂魄一夜间去了九次。

又有人说:屈原被放逐,忧心忡忡,憔悴不堪。在山泽间徘徊,仰望天空叹息。楚国先王的庙宇和公卿的祠堂,画有天地山川神灵,瑰丽及古代圣贤怪物的行为,他因此写下他的玉璧,斥责并询问它们,以发泄他的愤怒,抒发他的愁思。

又有人说:《渔父》是屈原所作。屈原被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息,说:‘渔父避世隐居,钓鱼快乐自得。在川泽之地遇到我,感到奇怪就问我,于是我回答他。楚人思念屈原,叙述他的辞章来相互传颂。’

扬雄《连珠》说:我听说天下有三件快乐的事、三件忧虑的事。阴阳调和,四季不失常序,年成丰收,没有天折的人,灾害不发生,战争不爆发,这是天下的快乐。圣明的君主在上,不遗漏贤才,不偏袒罪人,君子和小人各得其所,这是众臣的快乐。官吏不任意残暴,赋税不重,财力不受损害,安居乐业,这是民众的快乐。如果社会混乱,那么就会有忧虑。

《山海经赞》说:怎么能得到鬼草,它既是一种树,也是一种技艺。服用它就不会忧虑,快乐地生活,傲视世俗。就像那浪船,任凭波浪起伏。

○惧

《东观汉记》说:王莽的前队大夫李次玄在诛杀谋反者时被发现,想要逃跑。马被套在车辕上,他慌忙上马出门,回头看到车,才意识到自己,于是停下。

又有人说:庞萌返回攻击盖延,盖延与他交战,打败了他。皇帝下诏慰劳盖延说:‘庞萌一夜之间反叛,距离不远,营垒不坚固,几乎让人牙齿相扣,而将军你听到消息后,夜里报告临淮楚国,有不可动摇的节操。我非常赞赏你。夜里听到紧急情况,很少能有你这样迅速行动的。’

《蜀志》说:起初,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妹妹聪明敏捷,刚猛,有兄长们的风格。有一百多个侍女,都亲自拿着刀站在一旁。刘备每次进入,心里都感到恐惧。

《国语》说:骊姬告诉优施说:‘君主已经答应我杀掉太子而立奚齐,我害怕里克,怎么办?’优施说:‘为我准备一头特殊的羊,我们一起喝酒。’喝到一半,优施起身跳舞,对里克的妻子说:‘君主为什么不请我吃肉?(大夫称君主,妻子也如此,吃肉的意思。)我教你如何闲适地侍奉君主。’(说我在教里克,如何闲适地侍奉君主。)于是唱歌说:‘闲适的舞蹈,不如鸟儿。(舞蹈的样子,比鸟儿飞得远。)人们都聚集在茂盛的地方?为什么你却独自聚集在枯萎的地方?(茂盛的地方比喻兴盛,枯萎的地方比喻衰落。)’里克笑着说:‘什么是茂盛的地方?什么是枯萎的地方?’回答说:‘他的母亲是夫人,他的儿子是君主,能不说是茂盛的吗?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又被诽谤,能不说是枯萎的吗?(说申生没有母亲又被诽谤,能不说是枯萎的吗?)’

《吴志》说:刘备到京口,见到孙权,请求借荆州,孙权借给他共同抵抗曹操。(《汉晋春秋》说:吕范劝孙权说:‘将军虽然神武,但曹操有强大的力量,刚刚并吞荆州,恩信未立,应该借给刘备,让他安抚那里,增加曹操的敌人,为他树立党羽,这是上策。’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曹操听说把土地借给了刘备,正在写信,笔一落就掉在地上。

《石勒别传》说:石勒治理门阁非常严格。当时有个醉酒的胡人骑马直接闯入府门,石勒问门吏冯翥:‘门阁有限,他骑着马进门,是何人而不击鼓报警?’当时称呼胡人为‘国人。’冯翥被问,害怕回答时忘记避讳,就说:‘刚才有个醉酒的胡人骑马冲来,我立即制止他,无法与他交谈。胡人难以交谈,不是小官吏能控制的。’石勒叹息说:‘原来确实难以交谈。’宽恕了冯翥,鞭打闯门的人,没收了他的马。

《新序》说:白公之难。楚国有个人叫庄善,他辞别母亲要去死,他的母亲说:‘放弃你的亲人去死,能算是义吗?’庄善说:‘我听说侍奉君主的人,把君主的俸禄放在心里,把身体放在外面。现在用来赡养母亲,是我的俸禄,身体怎么能不死!’于是告别母亲离去。走到公门,三次从车中跌落,他的仆人说:‘你害怕了。’他说:‘害怕为什么不回去?’庄善说:‘害怕是我的私情,死在君主身边,是公义。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私情而损害公义。’于是走到公门,刎颈而死。

《幽明录》说:吴国末年,有个中书郎失去了姓名。夜里读书,家里有重重的门,忽然听到外边的西门都打开了,他害怕有紧急诏书。门再次打开,一个人身高八尺左右,穿着黑衣戴帽,手持拐杖坐在床下,与他仔细地对视,舌头伸到膝盖。于是非常害怕,把书撕成火,直到天亮鸡鸣才离开。门户恢复原状,那个人平安无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注解

黍离:《黍离》是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失意的感慨。黍,一种谷物,离离,形容其茂盛的样子,此处比喻国家破败后的荒凉景象。

伯封:伯封,指《黍离》这首诗的作者,即伯封。

稷:稷,古代五谷之一,这里指庄稼。

忧懑:忧懑,形容忧愁烦闷。

卫世子:卫世子,指卫国的太子。

不肖:不肖,指品行不端,不贤。

踧踧:踧踧,形容道路平坦。

鞠为茂草:鞠为茂草,指道路荒芜,长满了草。

惄:惄,形容内心忧愁。

扌寿:扌寿,通‘疚’,内心痛苦。

殷殷:殷殷,形容忧愁的样子。

北门:北门,指古代宫廷中的北门,这里比喻在暗君手下做事。

秦伯:秦伯,指秦国的君主。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君主。

晋侯以归:晋侯以归,指晋侯被秦伯俘虏并带回国。

应侯:应侯,指秦国的应国国君。

郑安平:郑安平,指秦国的大将。

晋侯欲许之:晋侯欲许之,指晋侯想要答应荀林父的请求。

士贞子:士贞子,指晋国的大夫。

城濮之役:城濮之役,指晋国与楚国在城濮的一场战役。

得臣:得臣,指楚国的将领。

吴公子札:吴公子札,指吴国的公子。

周乐:周乐,指周朝的音乐。

邶、鄘、卫:邶、鄘、卫,指周朝的三个诸侯国。

王:王,指周王。

北门刺仕:北门刺仕,指在北门等待官职的人。

晋盟:晋盟,指晋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盟约。

楚公子围:楚公子围,指楚国的公子。

叔孙穆子:叔孙穆子,指鲁国的大夫。

假之寡君:假之寡君,指将某物借给君主。

当璧:当璧,指拥有玉璧,比喻有才德。

应侯任郑安平:应侯任郑安平,指应侯任命郑安平为将领。

王稽:王稽,指秦国的官员。

河东太守:河东太守,指管理河东地区的官员。

越王:越王,指越国的君主。

吴:吴,指吴国。

计倪:计倪,指越国的大臣。

大秦国:大秦国,指古代对秦国的称呼。

心无忧患:心无忧患,指内心没有忧虑。

慕容恪:慕容恪,指前燕国的大臣。

列祖:列祖,指前燕国的先祖。

仲尼:仲尼,即孔子。

子贡:子贡,孔子的弟子。

颜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乐天知命:乐天知命,指顺应天命,乐观面对人生。

流连:流连,指沉迷于游乐。

荒忘:荒忘,指沉迷于酒色。

赵简子:赵简子,指赵国的君主。

厩养食谷之马:厩养食谷之马,指饲养的马。

官奉多力之士:官奉多力之士,指为国家效力的人。

邻国养贤:邻国养贤,指邻国培养有才能的人。

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

流:流,指沉迷于游乐。

连:连,指连绵不断。

荒:荒,指沉迷于酒色。

忘:忘,指沉迷于酒色。

楚王:楚王,指楚国的君主。

宋玉:宋玉,楚国的文学家。

泽火:泽火,指水火相克。

捧爵酒:捧爵酒,指举杯饮酒。

氵契石之樽:氵契石之樽,指用石头制成的酒杯。

嬴天下之忧:嬴天下之忧,指承担天下的忧虑。

海内之事:海内之事,指国家大事。

匝:匝,指周全,全面。

蜉蝣: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昆虫。

智伯:智伯,指晋国的大夫。

卫君:卫君,指卫国的君主。

南文子:南文子,指卫国的官员。

鲁有贤女:鲁国有一位贤良的女子,指鲁国出身的女子具有美德和智慧。

次室之子:次室之子,指次室所生的女儿,次室可能指妾室。

年適二十:年適二十,指女子恰好二十岁。

明晓经书:明晓经书,指女子通晓经典书籍,具有文化素养。

涕泣如雨:涕泣如雨,形容哭泣得非常伤心,眼泪如雨般落下。

奸臣起矣:奸臣起矣,指担心奸臣会崛起,威胁国家安危。

琅山:琅山,指位于东海地区的琅琊山,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山。

形神俱往:形神俱往,形容心神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荧惑:荧惑,指火星,古代天文学中用来指代火星的星名。

太微:太微,指天上的太微垣,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之一。

海西:海西,指古代的海西地区,可能指边疆地区。

简文:简文,指晋朝的简文帝。

郗超:郗超,晋朝时期的中书郎。

大司马:大司马,古代官名,是掌管军事的高级官员。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根基。

陆士衡:陆士衡,即陆机,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华亭鹤鸣:华亭鹤鸣,指华亭(今上海松江区)的鹤鸣声,比喻宁静美好的生活。

募士桥:募士桥,指古代的一座桥梁,可能位于某个城市。

傧:傧,古代指随从,随行人员。

《楚辞》:《楚辞》,指屈原所作的诗歌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怡:怡,快乐,愉悦。

接:接,连续,紧接着。

郢路:郢路,指通往郢都的道路,郢都是古代楚国的都城。

放逐:放逐,指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忧心愁悴:忧心愁悴,形容内心充满忧虑和悲伤。

彷徨:彷徨,徘徊不定,不知所措。

璧:璧,古代的一种玉器,也指玉佩。

呵而问之:呵而问之,指大声呵斥并询问。

《渔父》:《渔父》,屈原所作的一篇诗歌,讲述了他与渔父的对话。

川泽:川泽,指河流和湖泊。

《连珠》:《连珠》,扬雄所作的一篇辞赋。

三乐:三乐,指天下、众臣、民众的乐事。

三忧:三忧,指天下、众臣、民众的忧虑。

《山海经赞》:《山海经赞》,对《山海经》的赞美。

鬼草:鬼草,传说中的可以消除忧愁的草。

浪舟:浪舟,比喻人生如浮萍,随波逐流。

惶遽:惶遽,慌张,急迫。

临淮楚国:临淮楚国,指临淮(今安徽凤阳)的楚国。

懔懔:懔懔,形容内心恐惧不安。

优施:优施,古代的一位乐官。

奚齐:奚齐,古代的一个人物。

里克:里克,古代的一个人物。

《汉晋春秋》:《汉晋春秋》,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

曹公: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石勒: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的建立者。

门阁:门阁,指官府的大门。

胡人:胡人,指古代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

冯翥:冯翥,古代的一个人物。

《新序》:《新序》,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

白公之难:白公之难,指古代的一次政治事件。

庄善:庄善,古代的一个人物。

《幽明录》:《幽明录》,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位鲁国贤女,她因担忧国家未来的安危而泪流满面。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明晓经书’表明这位女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常侍立而吟’则描绘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涕泣如雨’这一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悲痛,也反映了古人对家国情怀的真挚情感。

《郭子》中的这段文字,通过王东海登琅山的经历,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我由来不愁,今日直欲愁’这句话,反映了人生旅途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于岁月流转的无奈。太傅的话‘当尔时,形神俱往’则是对王东海心境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生短暂的一种哲思。

这段文字中,荧惑入太微象征着国家的不祥之兆,而简文登基后的再次出现,则加剧了皇帝的忧虑。郗超作为中书郎,他的话‘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必无若斯之虑’体现了忠臣的职责与担当。简文颂诗‘士痛朝危。臣哀主辱’以及随后的哭泣,表现了皇帝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却因被间构而内心忧懑。‘我闻此不如华亭鹤鸣’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俗说》中的这段文字,通过王孝伯起事时的忧虑和恐惧,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深刻认识。‘持药酒置左侧,诣其所念小人俞翼’这一行为,既表现了王孝伯的谨慎,也反映了古人在面对危机时的无奈。

《楚辞》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屈原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古人对于忧愁的深刻理解。‘心不怡之且久’和‘忧与忧其相接’反映了忧愁的连绵不断,而‘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屈原放逐后,在山泽间彷徨叹息,通过图画天地山川神灵以及古贤圣怪物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愁思。这反映了古人对精神寄托的重视,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渔父》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探讨。屈原的忧愁与渔父的隐逸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古人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思考。

扬雄的《连珠》中,通过对三乐三忧的阐述,反映了古人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阴阳和调,四时不忒’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山海经赞》中的这段文字,通过鬼草的传说,展现了古人对于神秘事物的想象和对自然的敬畏。

《东观汉记》中的这段文字,通过王莽和李次玄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思考。

《蜀志》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孙权和刘备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于政治策略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国语》中的这段文字,通过骊姬和优施的对话,反映了古人对于权力斗争和人性复杂的认识。

《吴志》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刘备和孙权的交往,展现了古人对于政治联盟和战略布局的重视。

《石勒别传》中的这段文字,通过石勒对待门吏的态度,反映了古人对于规矩和权威的尊重。

《新序》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庄善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于忠诚和道义的坚持。

《幽明录》中的这段文字,通过一位中书郎的遭遇,反映了古人对于神秘现象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无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