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原文
《释名》曰:说者,述也,宣述人意也。
《左传》曰:晋人将寻盟,齐人不可。叔向告於齐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自古以来,未之或失。’齐人惧。
又曰: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赵宣子悦,归卫匡、戚之田。
又曰:吴人执卫侯,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子盍闻见太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子贡曰:’卫君之来也,必谋於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难以霸乎?’太宰嚭说,乃舍卫侯。
又曰:晋、楚会于虢。季武子伐莒,取郓,莒人告于国会。楚告于晋曰:’请戮其使。’赵孟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避难,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去烦宥善,莫不竞劝。’固请诸楚,楚人许之,乃免叔孙。
又曰:楚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声子曰:’吾必复子。’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声子曰:’椒举今在晋矣。晋人将与之县,以叔向。彼若谋害楚国,岂不为患?’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声子使椒鸣逆之。
又曰: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夜缒而出,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悦。
《传》曰:吴伐楚,入郢,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荐食上国。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也,君其取分焉。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秦。’立,依於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师乃出。
又曰:楚子飨鲁昭公于新台,好以大屈。既而悔之。薳启强闻之,见公。公语之,拜贺。公曰:’何?’对曰:’齐与晋、越欲此久矣。寡君无適与也,敢不贺乎?’公惧,乃反之。
《战国策》曰: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至燕庭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明主也!’王曰:’何如?’曰:’臣闻之,明主也,务闻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
又曰:濮阳人吕不韦贾於邯郸,见秦质子楚,说之。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王后无子。子楚,贤才也,弃在赵,王后诚请而立之,是有子也。’阳泉君入说王后,王后为请而归之,为太子也。
又曰: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夫违祸而求福计,莫如事秦。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
又曰:苏秦说李兑,抵掌而谈。兑送秦以明月之珠、和氏之璧。
《战国策》曰:齐宣王因燕丧,攻取十城,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齐王案戈曰:’何庆吊相随之速也?’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愈饥充腹,而与死同患。’齐乃归燕城。
《战国策》曰:应侯使人召蔡泽。蔡泽入,曰:’夫四时之序,功成者去。君何不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而有乔松之寿。孰与祸终此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又曰:楚免淖齿於柱国,游腾为楚王曰:’秦有上群午者,重兵之战,请秦王曰:’必无与楚战。’王曰:’何也?’对曰:’南方火也,西方金也,金之不胜火,亦必矣。’秦王不听,其战不胜。今午又请秦王必与楚战,南方火,西方金也。楚正夏中年而免其柱国,此所谓内自灭也。’楚惧,复置淖齿。
又曰: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患惟先生也。’淳于髡曰:’诺。’遂入说齐王曰:’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夫伐与国,使仇敌制其馀弊,名丑而实危,为王不取也。’齐王曰:’善。’乃不伐魏也。
又曰:赵、魏攻华阳,韩谒急於秦,冠盖相望,秦不救。韩相国谓由余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由余见穰侯,穰侯曰:’急乎?’由余对曰:’未急也。彼韩急,则将变矣。’穰侯请发兵救韩,大败赵魏於华阳之下。
又曰: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师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请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今小贵矣。又移师攻齐,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偃。’昭阳车而归之。
又曰:范雎谓秦王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注泾、谓,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卒数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狡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关不敢窥兵於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又曰:秦王谓赵使谅貇曰:’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两人则可;若不能杀,请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夫以孝悌闻於天下,衣服之便於体,膳啖之兼於口,未尝不分与焉?衣裘无非大王之服。今受大王之严令以报,敝邑之君不敢弗行,无乃伤君之心乎?’
‘《战国策》曰: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赵惠王曰:’今者来,过川,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掩鹬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蚌将为脯。’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两者不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持,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曰:昭阳为楚伐魏,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曰:’今子既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之可乎?楚有祠,锡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足。为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足?遂饮其酒。画蛇足者,终亡其酒。公攻魏杀将,得八城。又移师亦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名足矣!冠之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偃,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
又曰:卫客事魏王,三年不得见。乃见梧丘先生,许之以百金。先生曰:’诺。’乃见魏王,曰:’吾闻秦出兵,未知所之。愿王专事秦,无有他计。’王曰:’诺。’客趋出,至郭门而返,曰:’臣恐王事秦之晚也!夫人於事己者过急,於事人者过缓。今王於事己缓,安能急於事人?卫客事王五年不得见,臣以是知王缓也。’魏王趋见卫安。曰: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夫以韩卒之勇,被坚甲,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云也。夫以韩卒之劲与王之贤,乃欲事秦,为天下笑,无过此者!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求之,予之则无地以给,不予则弃前功而受后祸。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厌,以有尽之地而应无已之求,鄙语曰:’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今西南交臂而事秦,何异牛后乎?’
又曰:秦王与中期争论而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人为说秦王曰:’此悍人也,中期!適遇明君故也,遇桀纣必杀之矣!’王因弗罪。
又曰: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也,游腾为周君谓楚王曰:’秦者,虎狼之国也,有独吞之意,周君惧焉。’楚王乃说也。
又曰: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秦惠王前。错欲伐蜀,仪曰:’不如伐韩。’王问其说,对曰:’臣闻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人,欲王者务崇其德。三资者备,而至道兴矣。’王曰:’善。’起兵伐蜀。
又曰: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秦惠王前,错欲伐蜀,仪曰:’不如伐韩。’王问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又曰:苏秦发书,陈箧,为揣摩,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金玉锦绣,取相之尊者乎?’
又曰: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秦惠王前,错欲伐蜀,仪曰:’不如伐韩。’王问其说,对曰:’臣闻争名於朝,争利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於戎狄。’
又曰:秦将急攻韩,韩王安使公子韩非西入秦,上书说秦王曰:’唇亡齿寒。故曰兵者凶器,陛下试听臣之计,则从者困而赵孤,天下可蚕食也。’
又曰: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驽兔也。
又曰: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秦惠王前,错欲伐蜀,仪曰:’不如伐韩。’王问其说,对曰:’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错曰:’不然。蜀,戎翟之长也,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王曰:’善。’起兵伐蜀。
又曰:蔡泽对应侯曰:’君之禄位贵盛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物盛则衰,天下之常数也。’
又曰:张登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之羞与中山之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赵、魏许诺,果与中山之王而亲之,中山东绝齐而从赵、魏。
又曰:苏秦为燕说齐王,归燕之十城。人有毁苏秦於燕王左右:’卖国反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尺寸功,而王亲拜之於庙,朝而礼之於廷。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攻得十城,宜以益亲;今者而王不官臣,人必有不信,伤臣於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
《史记》曰: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上谒,沛公拔吊曰:’延客入。’郦生入,揖,谓沛公曰:’今足下甚若,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
又曰:李斯说秦王曰:’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
又曰:田常欲为乱於齐,移兵欲伐鲁。子贡见吴王,说曰:’齐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王曰:’善。虽然,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王必恶越,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悦,乃使子贡之越,越王许诺也。
又曰:田常欲伐鲁,子贡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不如伐吴。’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
《战国策》曰:邹忌以鼓琴见威王,王悦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邹忌推户入曰:’善!鼓琴。夫大弦浊以春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擢之深而令人愉者,政令也;钧以鸣,大小相益,因推而不害者,四时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正也。’
又曰:秦围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傅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诚能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得耳。’於是,平原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史记》曰:汉王数困荥阳、城皋,郦生曰:’今燕、赵已定,惟齐未下。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称东藩。’上曰:’善!’
又曰:范增说项梁曰:’君江东楚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代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也。
又曰: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曰:’窃闻公之将死,故吊。然贺公得通而生。’
又曰:韩非《说难》曰:’计利害以难其攻,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说之氏也。’
《战国策》曰:苏秦说六国从合,秦为从长,并相六国,喟然叹曰:’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
又曰:张仪说燕昭王曰:’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燕王曰:’今大客幸教之,请西面而事秦王耳。’
《战国策》曰:张仪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於驱群羊而攻猛兽。兽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兽而与群羊,臣窃闻为大王之计过。’
又曰: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曰:’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数疏之;说以厚利,则阴用其而言显荣其身。’
又曰:汉王使随何说淮南王,随何曰:’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为楚军前锋。今乃提空名以向楚,臣窃为大王不取也。’淮南王阴许,畔楚与汉。
又曰:李斯诣秦,会庄襄王卒,乃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为长史,听其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译文
《释名》说:游说,就是陈述,宣扬陈述别人的心意。
《左传》说:晋国人想要重新缔结盟约,齐国人不同意。叔向告诉齐国人说:‘英明的君主的制度,是让诸侯每年派使者前来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偶尔朝见以讨论礼仪,再次朝见时聚会以显示威严,再次聚会时结盟以彰显明确。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失掉过。’齐国人感到害怕。
《左传》又说:晋国的郤缺对赵宣子说:‘卫国的君主与国家不和睦,所以我们夺取了他们的土地,现在他们已经和睦了,可以把土地归还给他们。如果不惩罚叛乱,怎么显示威严?如果不柔顺,怎么显示怀柔?如果不是威严,不是怀柔,怎么显示德行?’赵宣子很高兴,就归还了卫国的匡、戚两地的田地。
《左传》又说:吴国人抓住了卫国的君主,子服景伯对子贡说:‘你为什么不听听太宰的话?’于是他请求带上锦缎去见太宰。谈话中提到了卫国的事情,子贡说:‘卫君来的时候,一定和他的臣民商量过。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所以来得很慢,愿意来的是你的同党,不愿意来的是你的仇敌。如果你抓了卫君,就是削弱了同党而增强了仇敌,这样怎么能够称霸呢?’太宰很高兴,就放了卫君。
《左传》又说:晋国和楚国在虢地会盟。季武子攻打莒国,夺取了郓地,莒国人向国会报告。楚国向晋国报告说:‘请处死他们的使者。’赵孟向楚国请求,说:‘虽然鲁国有罪,但他们的使者并没有回避困难,边疆的小城,有时归我们,有时归他们,哪有什么固定的呢?去掉麻烦,宽恕善良,没有人不鼓励这样的行为。’他坚决请求楚国,楚国人同意了,于是免除了叔孙的罪。
《左传》又说:楚国的大夫伍举逃到了郑国,准备继续逃到晋国。声子准备去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了他。声子说:‘我一定会让你回来的。’回到楚国后,令尹子木和他谈话。声子说:‘椒举现在已经在晋国了。晋国人将要给他一个县作为奖赏,以表彰叔向。如果他策划谋害楚国,难道不会成为祸患吗?’子木很害怕,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增加了他的俸禄和爵位,并让他回国。声子让椒鸣迎接他。
《左传》又说: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军一定会撤退。’烛之武在夜晚用绳子从城墙上爬出来,出来见到秦穆公,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郑国对您有益处,我敢以打扰您为由。越国地处偏远,您知道这是多么困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既然已经东边封了郑国,又想要扩大西边的边界,如果不削弱秦国,怎么能够夺取秦国的土地?为了晋国的好处,请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
《左传》说:吴国攻打楚国,攻入郢都,申包胥到秦国请求援军,说:‘吴国像封豕、长蛇一样,到处侵害上国。虐待开始于楚国,我国的君主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我来报告紧急情况,说:夷人的德行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靠近您,就会成为边疆的祸患。趁着吴国还没有稳定,请您分取一部分土地。如果凭借您的威望安抚他们,世代侍奉秦国。’他站起来,依靠在庭院的墙上哭泣,日夜不停地哭声,七天七夜不喝水。秦军于是出发。
《左传》又说:楚昭王在新的台子上宴请鲁昭公,很喜欢大屈。不久就后悔了。薳启强听说了这件事,去见鲁昭公。鲁昭公告诉他,他向他祝贺。鲁昭公问:‘为什么祝贺?’他回答说:‘齐国和晋国、越国都想要这个地方很久了。我国的君主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我敢不祝贺吗?’鲁昭公很害怕,就改变了主意。
《战国策》说:苏秦死了,他的弟弟苏代想要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北上见到燕王哙,说:‘我是东周的一个边远人。来到燕国朝廷,看到您的臣子和下级官吏,大王是天下明主!’燕王问:‘怎么样?’他说:‘我听说,明主总是追求听到自己的过错,不希望听到自己的优点。我请求向您指出您的过错。’
《战国策》又说: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做买卖,见到秦国的质子嬴子楚,劝说他。然后他劝说秦王的弟弟阳泉君说:‘王后没有儿子。子楚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被遗弃在赵国,如果王后真的请求并且立他为太子,那么就有儿子了。’阳泉君进入王后那里劝说,王后为他请求并且让他回国,立为太子。
《战国策》又说:张仪为秦国连横,劝说韩王说:‘避开祸患寻求福气的计策,没有比侍奉秦国更好的了。现在大王向西侍奉秦国,用以攻打楚国,秦王一定会很高兴。’
《战国策》又说:苏秦劝说李兑,两人击掌而谈。李兑送给了苏秦明月之珠和和氏之璧。
《战国策》说:齐宣王趁着燕国国丧,攻占了十个城池,苏秦为燕国劝说齐王,跪拜两次祝贺,然后仰头哀悼,齐王放下武器说:‘为什么庆贺和哀悼来得这么快?’回答说:‘人们之所以不吃乌喙,是因为虽然能解除饥饿,但与死亡同样痛苦。’于是齐王就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战国策》说:应侯派人召见蔡泽。蔡泽进来,说:‘四季的顺序,功成者应该退位。您为什么不归还相印,把位置让给贤人呢?这样一定会有伯夷一样的廉洁,长久地作为应侯,并且有乔松一样的长寿。这比祸患结束要好。’应侯说:‘好。’于是邀请他坐下,待为上宾。
《战国策》又说:楚国免除了淖齿在柱国的罪责,游腾为楚王说:‘秦国有一个叫上群午的人,在重大战役中,请求秦王说:“一定不要和楚国作战。”秦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南方是火,西方是金,金不能胜火,这是必然的。”秦王没有听从,战争失败了。现在上群午又请求秦王一定要和楚国作战,南方是火,西方是金。楚国在夏季的中期免除了柱国的罪责,这就是所说的自己内部灭亡。’楚国很害怕,又重新安置了淖齿。
《战国策》说:齐国想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告诉淳于髡说:‘齐国想要攻打魏国,能够解除这个麻烦的只有先生您了。’淳于髡说:‘好的。’于是进入齐国劝说齐王说:‘楚国是齐国的仇敌;魏国是齐国的盟友。攻打盟友,让仇敌利用这个机会,名声会变得很糟糕,实际上也很危险,大王不应该这样做。’齐王说:‘好。’于是不再攻打魏国。
《战国策》说:赵国和魏国攻打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使者络绎不绝,秦国没有救援。韩国的相国对由余说:‘事情很紧急!希望您尽管有病,也愿意为我国走一晚上的路。’由余见到穰侯,穰侯问:‘紧急吗?’由余回答说:‘还不紧急。如果韩国紧急,局势就会发生变化。’穰侯请求发兵救援韩国,在华阳之下大败赵国和魏国。
《战国策》说:昭阳为楚国攻打魏国,打败了敌军,杀死了敌将,夺取了八座城池,然后转移兵力攻打齐国。陈轸作为齐王的使者,见到昭阳,跪拜两次祝贺战胜。站起来后问道:‘按照楚国的法律,打败敌军,杀死敌将,他们的官职和爵位是什么?’昭阳说:‘官职是上柱国,爵位是上执珪。’陈轸说:‘现在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又转移兵力攻打齐国,却不知道停止,他自己的生命都可能危险,爵位也可能失去。’昭阳坐着回去。
《战国策》说:范雎对秦王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水、渭水,右有陇山、蜀地,左有函谷关、山坂,有战车千辆,勇士数百万。凭借秦国的士兵之勇猛,车马之多,用来对抗诸侯,就像放韩卢去追逐狡兔一样,霸王的基业可以建立。现在反而关闭边境,不敢窥视山东的情况,这是穰侯为秦国策划不忠,大王您的计策有所失误!’
又有人说:秦王对赵国的使者谅毅说:‘豹、平原君多次欺骗我。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就没问题;如果不能,就请你们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寡君的亲弟弟,就像是大王有叶阳、泾阳君一样,他们以孝悌闻名于天下,穿的衣服方便舒适,吃的食物美味可口,我们从未不与他们分享。衣服和皮裘都是大王赐予的。现在大王下了严厉的命令,我国君主不敢不执行,但这样做不会伤害大王的心吗?’
《战国策》记载: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对赵惠王说:‘现在我来,路过河流,看到一只蚌正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鸟啄它的肉,蚌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蚌将成为干肉。”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出来,明天不出来,一定会看到死鹬。”两个都不肯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一起抓住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翁得利的人。所以我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战国策》记载:昭阳为楚国攻打魏国,转移兵力攻打齐国。陈轸作为齐王的使者见昭阳,说:“现在您已经显贵了,大王不是要设置两个令尹!我私下里给您打个比方,可以吗?楚国举行祭祀,赐给守舍的人一壶酒,守舍的人相互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就足够了,让我们画蛇,先画完的人喝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画脚。”画脚还没完成,另一个人画完了蛇,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画脚呢?”于是喝了他的酒。画蛇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您攻打魏国杀了将军,得到了八座城池。又转移兵力攻打齐国,齐国非常害怕您,您因此而名声大噪!戴帽子是不能增加重量的,战无不胜却不知道停止的人,身体可能会死,爵位可能会失去,就像画蛇脚一样。’昭阳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撤军回国。
又有人说:卫国的客人侍奉魏王,三年都见不到他。于是见到了梧丘先生,许诺给他一百金。先生说:“好。”于是见到了魏王,说:“我听说秦国出兵,不知道要去哪里。希望大王专心侍奉秦国,不要有其他计划。”魏王说:“好。”客人急忙出去,走到城门口又返回来,说:“我担心大王侍奉秦国晚了!人对待自己人过于急切,对待别人过于缓慢。现在大王对待自己人缓慢,怎么能急切地对待别人呢?卫国的客人侍奉大王五年都见不到,我因此知道大王对待自己人缓慢。”魏王急忙去见卫安。
苏秦为楚国联合其他国家游说韩王说:“凭借韩国士兵的勇敢,穿着坚固的铠甲,带着锋利的剑,一个人可以抵挡一百人,这还不足以称道。凭借韩国士兵的强大和您的贤明,却想要侍奉秦国,被天下人嘲笑,没有比这更过分的事情了!大王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要求宜阳、成皋。现在给它,明年又要求,给它就没有土地可以给了,不给它就会失去之前得到的土地和未来的祸患。大王的地盘有限,而秦国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用有限的地盘去满足无止境的需求,俗语说:‘宁愿做鸡嘴,不做牛尾巴。’现在西南方向伸出手臂去侍奉秦国,这和做牛尾巴有什么区别呢?”
又有人说:秦王与中期争论而不占上风,秦王非常愤怒,中期却慢慢离开。有人对秦王说:“这是一个凶悍的人,中期!只是遇到了明君,如果遇到桀纣这样的暴君,一定会被杀掉!”秦王因此没有处罚中期。
秦王命令樗里疾率领一百辆车进入周国,周君非常尊敬地迎接他。楚王很生气,责备周君,认为他重视秦国客人。游腾为周君对楚王说:“秦国是一个像虎狼一样的国家,有独吞的意图,周君因此感到害怕。”楚王才高兴起来。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错想要攻打蜀国,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王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我听说想要富足的人要扩大自己的地盘,想要强大的人要使人民富裕,想要称王的人要提升自己的德行。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最终的道路就会成功。”王说:“好。”于是起兵攻打蜀国。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错想要攻打蜀国,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王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我听说想要富足的人要扩大自己的地盘,想要强大的人要使人民富裕,想要称王的人要提升自己的德行。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最终的道路就会成功。”王说:“好。”于是起兵攻打蜀国。
惠施为韩国和魏国交好,让太子在齐国做人质。王想要见太子,朱仓对王说:“为什么不假装生病?我请求去说服晏子说:魏王年纪已经很大了。现在有病,您不如让太子回去,以此来显示您的仁德。否则,公子高在楚国,将会被立为国君。这样齐国就会带着空的人质去执行不义的事情!”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太子得以回国。
范雎对秦王说:“秦国和韩国的地形交错如绣花,秦国有韩国,就像树木中的蛀虫,对秦国造成伤害的,没有比韩王更大的了。”
张仪为秦国进行连横策略,游说韩王说:“诸侯们没有估量自己的兵力弱小,却听从别人的甜言蜜语;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却听信谄媚之人的言论,被误导的人言,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战国策》记载:燕文公时,秦惠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文公去世,殇王即位,齐宣王趁燕国丧事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苏秦为燕国游说齐王,鞠躬两次表示祝贺,然后仰天长叹。说:“燕国虽然弱小,但作为强秦的女婿。大王贪图那十座城池,却深深与秦国为敌。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不如归还燕国的城池,用谦卑的语言向秦国道歉。这样大王就抛弃了强大的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齐王非常高兴,于是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战国策》记载:齐楚约定要攻打魏国,魏国有唐雎见到秦王说:“现在齐楚的军队已经在魏国的郊外了,大王的救援还没有到来,魏国紧急的话就会割地求和,大王虽然想要救援,但怎么可能来得及呢!”秦王立刻发兵前往魏国,魏国得以保全,这是唐雎的游说。
《战国策》记载:楚绝交齐国,齐国出兵攻打楚国。陈轸对楚王说:“不如用土地向东和解齐国,同时向西与秦国商议。”
文信侯想要攻打赵国,扩张河间地区,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推辞不去。少庶子甘罗说:“请让我去。”甘罗见到张唐,就说:“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做丞相,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会死在哪里!”张唐说:“那我就去吧。”于是让仓库准备车辆,马厩准备马匹,府库准备钱财,出发的日子已经到了。
《战国策》记载:东周想要种植水稻,西周却不让水流入,东周因此感到困扰。苏子对东周君主说:“我请求去说服西周君主让他们放水,可以吗?”于是去见西周君主说:“您的计谋是错误的!现在不放水,正是为了使东周富裕。现在东周的人都种了庄稼,如果您想要东周匮乏,不如放水,以此来损害他们种植的庄稼。放水后,东周的人一定会重新种植水稻;种植水稻后再夺走他们的水稻。如果是这样,那么东周的人就会仰望西周,接受您的命令了。”西周君主说:“好。”于是放水,苏子也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目的。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错想要攻打蜀国,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王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我听说想要富足的人要扩大自己的地盘,想要强大的人要使人民富裕,想要称王的人要提升自己的德行。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最终的道路就会成功。”王说:“好。”于是起兵攻打蜀国。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错想要攻打蜀国,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王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我听说想要富足的人要扩大自己的地盘,想要强大的人要使人民富裕,想要称王的人要提升自己的德行。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最终的道路就会成功。”王说:“好。”于是起兵攻打蜀国。
又说:苏秦分发书信,整理书箱,为了揣摩(君主的心意),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拿出金玉锦绣,获得相位尊贵的人呢?’
又说: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错想攻打蜀国,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询问他的理由,他回答说:‘我听说在朝廷争名,在市场争利,现在三川和周室,是天下的市朝,而大王不争夺那里,却去与戎狄争斗。’
又说:秦国急于攻打韩国,韩王安派公子韩非西行到秦国,上书劝说秦王说:‘唇亡齿寒。所以说兵器是凶器,陛下试着听我的计策,那么跟随者会陷入困境而赵国孤立,天下就可以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吞并。’
又说:凭借秦国士兵的勇猛,车马众多,用来对抗诸侯,就像放开韩卢去追赶瘦弱的兔子一样。
又说: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错想攻打蜀国,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询问他的理由,他回答说:‘根据地图和文献,挟持天子来命令天下。’错说:‘不是这样的。蜀国是戎狄的首领,用秦国去攻打它,就像让豺狼追赶一群羊。’秦惠王说:‘好。’于是起兵攻打蜀国。
又说:蔡泽对应侯说:‘您的禄位尊贵而身不退,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事物兴盛之后就会衰落,这是天下的常理。’
又说:张登对赵、魏说:‘齐国想要攻打河东。怎么知道的呢?齐国对中山成为王非常羞耻,现在召见中山,与之会面并答应封它为王,这是想要利用它的兵力。难道不是让大国先封它为王,来阻止它会面吗?’赵、魏答应了他的建议,果然与中山的王结为亲家,中山东边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系,转而与赵、魏结盟。
又说:苏秦为燕国向齐王游说,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有人向燕王身边的人诋毁苏秦说:‘他是卖国求荣的叛徒,将要作乱。’苏秦担心得罪,回去后燕王不再给他官职。苏秦见到燕王说:‘我,东周的一个普通人,没有尺寸之功,而大王亲自在庙里拜见我,在朝廷上礼遇我。现在我替大王击退了齐国的军队,攻占了十座城池,应该更加亲近;现在大王不给我官职,一定有人不相信,在大王面前中伤我。我的不被信任,是您的福气。’
《史记》记载:起初,刘邦率领军队经过陈留,郦生前来拜访,刘邦举起旗帜说:‘请客人进来。’郦生进入,行礼后对刘邦说:‘现在您非常显赫,身穿破衣,戴着破帽,带领军队帮助楚国讨伐不义,您为何不自喜呢?我愿意向您进言。’
又说:李斯向秦王进言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大王您的贤明,足以消灭诸侯,成就帝业。’秦王于是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
又说:田常想在齐国作乱,调动军队准备攻打鲁国。子贡见到吴王,劝说道:‘齐国和吴国争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吴王说:‘好。尽管如此,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听您的。’子贡说:‘大王如果讨厌越国,请让我东去见越王,让他出兵来支持。’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去越国,越王答应了。
又说:田常想要攻打鲁国,子贡到达齐国,劝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不如攻打吴国。’吴王果然与齐军在艾陵交战,大败齐军。所以子贡一次出使,就保存了鲁国,扰乱了齐国。
《战国策》记载:邹忌以弹琴的方式见到威王,威王很高兴,让他住在右室。过了一会儿,威王弹琴,邹忌推门而入说:‘弹得真好!大弦浑厚如同春天,这是君主;小弦清脆如同折断,这是宰相;挑动它深入而让人愉快的是政令;大小琴弦共鸣,相互补充,不互相妨碍的是四季。所以说:琴声和谐,天下就会安定。’
又说:秦国紧急围攻邯郸,赵王准备投降,平原君非常担忧。邯郸傅舍吏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说:‘如果能够让家中所有财产都散发出去,来款待士兵,士兵在危难困苦的时候更容易得到。’于是,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得到了三千名敢死之士。李同于是带领这三千人前往秦军,秦军因此后退了三十里。
《史记》记载:汉王多次在荥阳、城皋被围困,郦生说:‘现在燕、赵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投降。我请求得到明确的诏令去游说齐王,让他为汉称东藩。’皇上说:‘好!’
又说:范增劝说项梁说:‘您是江东的楚将,大家都争相归附您,是因为您能够恢复楚国的后代。’于是项梁同意了他的话。
又说:范阳人蒯通劝说范阳令说:‘我听说您将要死了,所以来吊唁。但是祝贺您得到我而重生。’
又说:韩非在《说难》中说:‘计算利害关系来难住对方的进攻,直接指出是非来美化自己,用这些方法相互对抗,这就是游说的本质。’
《战国策》记载:苏秦劝说六国联合,秦国成为联合的首领,并担任六国的宰相,感叹道:‘如果我有洛阳城外的田地两顷,难道就不能佩戴六国的相印吗?’于是散发了千金来赏赐宗族。
又说:张仪劝说燕昭王说:‘现在大王侍奉秦国,秦王一定会高兴,赵国不敢轻举妄动。’燕王说:‘现在您这个大客为我指教,请让我向西侍奉秦王。’
《战国策》记载:张仪听说苏秦死了,于是劝说楚王说:‘那些主张联合的人,就像驱赶一群羊去攻击猛兽。兽和羊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明显。现在大王不与兽为伍,却与羊为伍,我私下认为您的计策是错误的。’
又说:韩非知道游说之难,写了《说难》一书说:‘所说的人实际上是为了厚利而表面上追求名声的人,如果用名声去游说,那么表面上接纳他而实际上疏远他;如果用厚利去游说,那么暗中利用他的话来显扬他的名声。’
又说:汉王派随何去游说淮南王,随何说:‘项王攻打齐国,大王应该调集淮南的全部兵力作为楚军的前锋。现在却只空口说白话去迎合楚国,我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淮南王暗中答应,背叛楚国投靠汉王。
又说:李斯前往秦国,恰逢庄襄王去世,于是请求成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认为他贤能,任命他为郎。李斯因此得以游说秦王。秦王于是任命他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注解
游说:指游历各国,以口才和智慧说服君主或民众,以达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的行为。
述:表达、陈述。
宣述人意:宣扬或陈述他人的意愿。
诸侯:指各个国家的君主。
岁聘:每年派遣使者聘问。
志业:志向和事业。
间朝:每隔一段时间朝见。
讲礼:讨论和讲解礼仪。
示威:展示力量或决心。
盟:结盟,表示共同遵守某种协议。
显昭明:显赫和明确地展示。
卫不睦:卫国与晋国关系不和。
归之:归还其土地。
叛而不讨:背叛但不加以讨伐。
服而不柔:服从但不柔顺。
示怀:表示怀柔。
堕党而崇仇:削弱同党而加强敌对。
霸:成为霸主,指成为诸侯中的领导国。
会:集会。
疆埸:边界。
执事:使者。
竞劝:竞争和鼓励。
晋侯:晋国的君主。
秦伯:秦国的君主。
围郑:包围郑国。
烛之武:郑国的大夫。
越国:越国,指越国的人。
鄙远:边远的地方。
荐食:进贡食物。
上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央王朝。
封豕、长蛇:比喻强大的敌人。
失守社稷:失去国家。
草莽:草野,指民间。
夷德:指外国的德行。
邻於君:成为您的邻国。
疆埸之患:边界的祸患。
分:分割,指分割土地。
抚之:安抚它。
世以事秦:世世代代侍奉秦国。
立:站立。
依於庭墙:依靠在庭院的墙上。
勺饮不入口:用勺子喝水,但不入口。
新台:鲁国的新台,鲁昭公在此宴请楚子。
大屈:大屈,指大屈酒,一种美酒。
薳启强:鲁国的大夫。
適与:合适的对象。
东周:周朝的一个小国。
鄙人:谦辞,表示自己出身低微。
贾於邯郸:在邯郸做商人。
质子:指作为人质的王子。
连横:张仪提出的对外策略,即与东方各国结盟对抗秦国。
事秦:侍奉秦国。
抵掌而谈:拍手谈笑,形容谈得投机。
明月之珠:非常珍贵的珍珠。
和氏之璧:古代非常珍贵的玉璧。
四时之序:四季的顺序。
伯夷:古代的贤人,以廉洁著称。
乔松:高大的松树,比喻长寿。
柱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军事。
上柱国:高级的柱国。
上执珪:高级的执珪官,执珪是古代的一种玉器。
放韩卢而逐狡兔:放开韩卢去追捕狡兔,比喻轻而易举。
闭关:关闭关口,指不与外界交往。
穰侯:秦国的权臣。
山东:山的东面,指中原地区或秦国以东的地区。
秦王:秦国的君主。
赵使谅貇:赵国派往秦国的大臣,名叫谅貇。
赵豹、平原君:赵国的两位贵族,赵豹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弟弟。
邯郸城:赵国的都城。
谅毅:赵使谅貇的名字。
叶阳、泾阳君:秦王的弟弟。
孝悌:指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衣服之便於体,膳啖之兼於口:衣服穿起来舒适,食物吃起来美味。
敝邑之君:谦称自己国家的君主。
《战国策》: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事迹。
苏代:燕国的谋士。
赵惠王:赵国的君主。
川:河流。
鹬:一种水鸟。
蚌:一种软体动物。
渔者:捕鱼的人。
渔父: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来从中渔利的人。
昭阳:楚国的将领。
陈轸:楚国的谋士。
令尹: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祠:祭祀。
舍人:官府中的仆役。
锡:赐予。
卮:古代酒器。
蛇足:蛇没有脚,比喻多此一举。
卫客:卫国的谋士。
魏王:魏国的君主。
梧丘先生:魏国的一位隐士。
秦出兵:秦国出兵的消息。
郭门:城门。
卫安:卫国的另一位谋士。
苏秦: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游说各国君主,以合纵连横的策略著称。
韩王:韩国的君主。
宜阳、成皋:韩国的两个重要城池。
鄙语:俗语,俗话。
鸡口、牛后:比喻地位的高低。
中期:秦国的将领。
樗里疾:秦国的将领。
周:周朝的末代,此时周王室的势力已经衰落。
楚王:楚王,指楚国的君主。
游腾:周国的谋士。
司马错: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张仪: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与苏秦齐名,主张连横策略。
秦惠王:秦惠王,秦国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崛起。
韩、魏交:韩国和魏国结盟。
太子鸣质於齐:韩国的太子作为人质留在齐国。
朱仓:齐国的谋士。
晏子:齐国的名臣。
公子高:楚国的贵族。
范睢:秦国的谋士。
燕文公:燕国的君主。
殇王:燕国的君主,殇王是谥号。
齐宣王:齐国的君主。
齐王:齐国的君主。
唐雎:魏国的将领。
文信侯:秦国的权臣。
张唐:秦国的将领。
甘罗:秦国的年轻谋士。
西周:周朝的另一个小国。
苏子:苏秦的别称。
九鼎:古代传国之宝,象征王权。
案图籍:根据地图和户籍。
挟天子以令天下:利用皇帝的名义来号令天下。
陈箧:陈箧,指整理书箱,这里指准备书籍。
揣摩:揣摩,指仔细思考,深入理解。
金玉锦绣:金玉锦绣,指财富和奢华的象征。
相:相,指宰相,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三川周室:三川周室,指周朝的三个重要地区。
戎狄:戎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韩王安:韩王安,韩国的一位君主。
公子韩非:公子韩非,韩国公子,后成为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秦卒:秦卒,秦国的士兵。
韩卢:韩卢,古代著名的猎犬,这里比喻强大的对手。
戎翟:戎翟,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蔡泽:蔡泽,战国时期纵横家,以游说著称。
对应侯:对应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诸侯。
赵、魏:赵、魏,指赵国和魏国,战国七雄中的两个国家。
中山:中山,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苏秦为燕说齐王:苏秦为燕说齐王,指苏秦为燕国游说齐王。
沛公:沛公,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早期称沛公。
郦生: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延客入:延客入,邀请客人进入。
李斯: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田常:田常,齐国的一位权臣。
子贡:子贡,孔子弟子,擅长辞令,以游说著称。
吴王:吴王,指吴国的君主。
越王:越王,指越国的君主。
邹忌: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
威王:威王,指齐国的君主。
平原君:平原君,指赵国的贵族。
汉王:汉王,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荥阳、城皋:荥阳、城皋,指古代的两个地名。
范增:范增,楚汉争霸时期的谋士。
项梁:项梁,楚汉争霸时期的将领。
范阳人蒯通:范阳人蒯通,范阳地区的人,以游说著称。
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苏秦说六国从合:苏秦说六国从合,指苏秦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燕昭王:燕昭王,燕国的君主。
汉王使随何说淮南王:汉王使随何说淮南王,指汉王派随何游说淮南王。
淮南王:淮南王,淮南地区的君主。
庄襄王:庄襄王,秦国的君主。
吕不韦:吕不韦,秦国的权臣,曾任秦国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评注
此句出自《战国策》,苏秦在揣摩人心,试图说服人主,表达了他对说服技巧的深刻理解。‘安有说人主不能出金玉锦绣,取相之尊者乎?’这句话反映了苏秦对权谋之道的认识,他认为说服君主的关键在于展示自己的价值,就像展示金玉锦绣一样,以吸引君主的眼球和信任。
司马错与张仪的争论,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之间的策略辩论。张仪提出‘争名於朝,争利於市’的观点,强调争夺天下应从核心地区开始,而司马错则认为应当先攻蜀,体现了不同谋士对战略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韩非的‘唇亡齿寒’之喻,巧妙地用唇齿的关系比喻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强调了军事行动的后果,提醒君主在决策时需考虑全局。
此句用放韩卢逐兔比喻秦军的强大,形象地说明了秦军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现实。
司马错与张仪的再次争论,张仪提出‘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策略,强调利用天子的名义来统一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应当先攻蜀,体现了不同谋士对战略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蔡泽对侯的警示,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谋斗争中的一种智慧,即当权者应适时退位,避免物极必反。
张登对赵、魏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即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阻止敌对势力的联合。
苏秦在燕国的遭遇,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的困境,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智慧和策略而受到猜忌和排挤。
《史记》中沛公与郦生的对话,展现了刘邦的豪放和郦生的机智,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英雄与谋士之间的关系。
李斯对秦王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以及他们为国家献计献策的精神。
田常与子贡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来影响和改变战局。
邹忌以琴音喻政,巧妙地将音乐与政治相结合,表达了他对政治的理解和看法。
李同对平原君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军事策略中的激励士气的方法,即通过物质激励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汉王与郦生的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与谋士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范增对项梁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以及他们为国家献计献策的精神。
蒯通对范阳令的言辞,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他们能够洞察人心,以退为进。
韩非的《说难》一书,深入分析了说服的难处,揭示了说服的本质和技巧。
苏秦的感慨,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无奈和辛酸,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张仪对燕昭王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即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阻止敌对势力的联合。
张仪对楚王的建议,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以及他们为国家献计献策的精神。
韩非的《说难》一书,进一步阐述了说服的难处,强调了谋士在说服过程中的策略和技巧。
随何对淮南王的建议,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即通过军事手段来影响和改变战局。
李斯在秦国的经历,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的奋斗和拼搏,以及他们为国家献计献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