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四-原文

○磬

《说文》曰:磬,乐石也。古者毋句氏作磬。

《尔雅》曰:大磬谓之毊,徒鼓磬谓之蹇。郭璞曰:”毊音嚣,以玉饰之.”

《礼记·明堂位》曰:垂之和锺,叔之离磬。

又曰:诸侯之宫悬,祭以白牡,击玉磬,诸侯之僣礼也。

《周礼·春官》眂瞭,掌击颂磬、笙磬。(磬在东方曰笙,生也。在西方曰颂,或作庸功也。)磬师,掌教击磬。

又曰:凫氏为磬也。

《毛诗·商颂》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左传》曰: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

《尚书》曰:徐州泗滨浮磬。孔安国注曰: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

《论语》曰:击磬襄入于海。

又曰:子击磬於卫,有荷蕢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子击磬者乐也。蕢,草器也。荷此器,贤人避世也。有心哉,善其音有所病於世。”

《国语》曰:鲁饿,臧文仲以玉磬如齐以籴。

《东观汉记》曰:王阜为重泉令。鸾集学宫,阜击磬,鸾应磬而舞焉。

《魏志》曰:武帝至汉中,得杜夔说旧法,始复设击轩悬磬。于今用之,受之於杜夔也。

《陈书》曰:吴明彻自寿阳入朝,舆驾幸其第,赐锺磬一部。

《三礼图》曰:胶广长三寸,长尺三寸半,十六枚同一笋虡,谓之编磬。在东方曰笙磬,在西方曰颂磬。

《山海经》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

又曰:小华之山,其阴多磬石。高山,泾水出焉,其中多磬。

《白虎通》曰:磬者,夷则之气,万物之成,其气磬,故曰磬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天下乐之,故里衩磬也。

王子年《拾遗记》曰:浮瀛即瀛洲也。上有青石可为磬,长一丈而轻若鸿毛。

《洞冥记》曰:汉武帝起招仙灵阁於甘泉宫西,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也。

王韶之《始兴记》曰:县下流有石室,内有悬石,扣之,声若磬,响十馀里。

《淮南子》曰:孟冬之月,北宫御女黑色,衣黑彩,击磬石。

又曰:禹以五音听政,悬锺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喻寡人以义者击锺,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五经要义》曰:磬,立秋之乐也。

《吕氏春秋》曰:尧命夔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兽。代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无句作磬。《左史考》曰:尧时人。)

《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为句,一矩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触其弦,则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也。)其博为一,(博谓股博。博,广也。)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郑众云:股磬之上者也。鼓其下小者所当击也。郑玄谓股外面,鼓内面也。假令磬股广四寸半者,股长九寸,股广三寸,长尺三寸半,厚一寸。)已上则摩其旁,(郑玄云:磬声太上则摩鑢其旁也。郑玄谓太上声清也。薄而广则浊也。)已下则摩其端。(太上,声浊也。短而厚则清。)

又曰:磬师,掌教击磬,(教,教视瞭磬,亦编於锺也。)教缦乐宴乐之锺磬。(郑玄云:缦谓杂声之和乐者。《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纟玄宴。谓房中之乐。所谓阴声二乐,皆教其锺磬。)

《通礼义纂》曰:晋贺脩奏:登歌之虡,采玉造小磬。宗庙殿用玉,郊丘用石,本法堂上乐,以歌为,故名歌锺歌磬。唐制设磬於坛土之西,歌锺於东近南北向,至匏竹立於坛下。

又曰:黄帝使伶伦造磬。

又曰:天地尚质,用石磬。宗庙殿庭尚文,用玉磬。必用之者,声清正者,阴阳之察,主於金石也。

又曰:唐礼:皇后享先蚕,设十二磬於辰位,阴阳之察,主於清浊。是用磬而不用锺也。

○瑟

《白虎通》曰:瑟者,闭也。所以惩忿窒欲,正人之德也。故曰瑟有君父之节。臣子之法商角,则君父有节,臣子有义,然后四时和,然后万物生,故谓之瑟。大瑟谓之洒,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尔雅》曰:徒鼓瑟谓之步。

《三礼图》曰: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二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馀四弦,谓之蕃羸也。颂瑟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瑟前其柱则清,却其柱则浊。

《毛诗·鹿鸣》篇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又《车邻》曰: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礼记》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也。此雅淡之乐也。言至和不在于音,故不须縆弦促柱以慆人心也。

《论语》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

《阳货》曰: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又曰:仲尼问曾晳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周书》曰:师旷见太子晋。师旷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师乎,何举足骤?”师旷曰:”天寒之躅,是以数举也。”王子曰:”请入坐。”遂敷席注瑟。师旷曰:”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乃注瑟於王子。

《汉书》曰: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人,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於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

又杨惲《报孙会宗书》曰:惲本秦人,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又曰:莽何罗及走趋卧内,顾入行,触宝瑟僵仆,金日磾得抱何罗,因呼曰:’何罗反!’

《吕氏春秋》曰:古朱襄氏之治天下,多风,阳气畜积,果实不成,故王建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以定群。瞽瞍制五弦之瑟,作十五之弦舞,益以八弦为二十三弦。(高诱曰:王建,朱襄之臣。)

《慎子》曰:公输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为瑟。

《韩诗外传》曰:赵王使人於楚,鼓瑟遣之曰:’无失吾言。’使者受命,伏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尝若今日之悲也。’王曰:’然。鼓瑟者,固方调也。’使者曰:’调则可记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湿,丝有缓急,柱有推移,不可记也。’使者曰:’臣请此以谕,楚之去赵千有餘里,亦有吉凶之变,凶则吊之,吉则贺之,犹柱之有推移,不可记。

《典略》曰:百里奚,虞大夫。晋君以女为秦穆夫人,用奚为媵。奚亡走宛,楚人执之。秦穆公知其贤,欲厚货以求之,恐楚不与,乃以羖羊皮赎之,号五羖大夫。秦遂以霸。奚相秦,其妻佣浣入宫,见瑟者之自言能鼓瑟,歌曰:’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已覆以紫。春莫黎,扼伏鸡,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贵捐我为?’百里奚乃识之。

《尸子》曰:夫瑟二十五弦,其仆人鼓之,则为笑。贤者以其义鼓之,欲乐则乐,欲悲则悲,虽有暴君,为之立变。

《世本》曰:庖羲氏作瑟。瑟,洁也,一使人精洁於心,淳一於行也。

王子年《拾遗录》:白圆山,其形圆也。有木林,疾风震地而林木不动。以其木为瑟,故曰静瑟也。黄帝使素女鼓庖羲氏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

《韩子》曰:齐宣王问巨倩曰:’儒者鼓瑟乎?’对曰:’不也。瑟者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是细大以易序,贵贱易位,儒者为害义,故不能。’宣王曰:’善。’

○筝

《说文》曰:筝,鼓弦筑身乐也。

《风俗通》曰: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按京房制五音,惟加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今雅乐,筝十二弦,他乐皆十三弦。如筝稍小曰云和,乐府不用。

《史记》曰:秦逐客,李斯上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使快耳者,真秦之声。’

《晋书》曰:谢安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人,每抑之。武帝末年嗜酒,而会稽王道子昏醟尤甚。於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於王相之间,而好利险陂之徒,以安功名盛极,构之,嫌隙遂成。帝召桓尹饮宴,谢安侍坐。帝令伊吹笛,伊神色无注,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筝分乃不及笛,然自以韵合歌管,请筝歌并请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府,对曰:’御府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梁书》曰:羊侃字祖忻。身长七尺八寸,雅爱文史、及《孙吴兵法》。姬妾列侍,穷极奢靡。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云能掌上舞。

《俗说》曰:谢仁祖为豫州主簿,在桓温阁下,闻其善弹筝,便呼之。既至,取筝与令弹。谢即理弦抚筝,因歌曰:’秋风意殊道。’桓大以此知之,取谢引诣府。

《襄沔记》曰:辛居士名宣仲,陇西人。大明末,寓居襄阳县西六里,多植松竹,栖迟其下,静嘿不交尘俗。林中起一草庐,容膝而已。善弹筝。与淮南胡陶、京兆骆惠度同志为友,常共燕集此林。陶能吹笛,惠度工歌,拾林下弦管道韵,时人谓之三公乐。宋邵陵王休若为南雍州刺史,躬往造焉。宣仲正在林中弹筝,了不回顾,逡巡致筝於席,延邵陵与语,才述寒温而已。时邵陵客有述其旨者,授筝令弹,再三固请,答曰:’幸非王门伶人,何事见逼?所胜於君者,正举止自由。若闻君鞠躬,复与君何异?’占对详雅,众不能屈。齐文惠临州,吴兴沈约奉教聘引,并不降志,约乃共论文章,宣仲辄言庄老。既各言其志,不能相屈。建武中,遇疾卒,惠度及陶并不知所终。

《英雄记》曰:吕布诣袁绍,绍患之,布不自安。固求还洛阳,绍听之。丞制使领司隶校尉遣壮士送布而阴杀之。布疑其图己,乃使人鼓筝於帐中,潜自遁出。夜中兵起,而布已亡。绍闻,惧为患,募追之,皆莫敢近。遂复归。

《郭煌实录》曰:索丞宗伯夷成善鼓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魏略》曰:游楚好音乐,乃畜琵琶筝,每行,将以自随。

《吴质别传》曰: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斩泗滨之梓以为筝。’

《传子》曰:郝素善弹筝,虽伯牙妙手,吴姬奇声,何以加之!

传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

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圆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

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

斯乃智仁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所能閞思哉?(合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也。他乐皆十三弦。轧筝以行竹润其端而轧之。弹筝以骨爪,长寸馀,以代指也。)

○筑

《乐书》曰:筑者,形如颂琴,施十三弦,顶细,肩圆。

品声按柱,鼓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尺击之,随调应律。

唐代编入雅乐也。

《释名》曰:筑以竹鼓之也。如筝,细项。(案,今制身长四尺二寸,项长三寸,围四寸五分,项七寸五分,阔七寸五分,下阔六寸五分。)

《史记》曰:高渐离善击筑,与荆轲友。

见轲刺秦王不中而死,乃变姓名入秦,欲为轲报仇。

市中击筑而乞,人观而美,奏之。

秦王闻,召之於前击之。

王悦,犹以疑焉。

熏其两目,置於帐中。

王耽之,亲近於渐离。

渐离望秦王叹息之声,举筑以击,中王膝,王怒之。

又曰:高祖过沛,大享故人父老,酒酣,高祖击筑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又曰:荆轲之燕,与屠狗高渐离饮於燕市。

酒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於市中相乐也。

已而相泣,旁若无人。

○准

《京房》曰:准,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

准之状如瑟,长一丈而十三弦。

隐间九尺,以应黄锺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书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四-译文

《说文》说:磬,是一种用于音乐的石头。古时候,毋句氏制作了磬。

《尔雅》说:大的磬称为毊,只敲打磬而不击鼓的称为蹇。郭璞说:‘毊’的音是嚣,是用玉装饰的。

《礼记·明堂位》说:垂之和锺,叔之离磬。

又提到:诸侯的宫悬,祭祀时用白色的公牛,敲击玉磬,这是诸侯僭越的礼仪。

《周礼·春官》中提到:眂瞭,负责敲击颂磬、笙磬。(磬在东方称为笙,代表生机。在西方称为颂,或写作庸功。)磬师,负责教授敲击磬的方法。

又提到:凫氏制作磬。

《毛诗·商颂》说:既和谐又平静,依照我的磬声。

《左传》说:晋军跟随齐军进入,从丘舆攻击马陉。齐侯派宾媚人,用纪甗玉磬作为贿赂。

《尚书》说:徐州泗滨有浮磬。孔安国注解说:泗水岸边的水中可以看到可以用来制作磬的石头。

《论语》说:敲击磬的声音传入海中。

又提到:孔子在卫国敲击磬,有拿着草筐从孔氏门前经过的人说:‘有心啊,敲击磬啊。’(孔子敲击磬是为了表达快乐。草筐,是一种草制的器具。拿着这个器具,是贤人避世的表现。有心啊,他的音乐虽然美妙,但似乎对世上有不满。)

《国语》说:鲁国闹饥荒,臧文仲带着玉磬去齐国换取粮食。

《东观汉记》说:王阜担任重泉县令。凤凰聚集在学宫,王阜敲击磬,凤凰随着磬声起舞。

《魏志》说:武帝到达汉中,得到杜夔传授的旧法,开始重新设置敲击轩悬磬。到现在还在使用,是从杜夔那里学来的。

《陈书》说:吴明彻从寿阳入朝,皇帝驾临他的宅邸,赐给他一套钟磬。

《三礼图》说:胶广三寸,长三尺半,十六枚用同一笋虡固定,称为编磬。在东方称为笙磬,在西方称为颂磬。

《山海经》说:鸟危之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磬。

又提到:小华之山,山的北面有很多磬石。高山,泾水从这里流出,水中有很多磬。

《白虎通》说:磬,是夷则之气,万物成熟的象征,其气充盈,所以称磬有贵贱、亲疏、长幼之分。这三者实行,然后王道得以实现;王道得以实现,然后万物成熟,天下人快乐,所以有里巷中的磬。

王子年《拾遗记》说:浮瀛就是瀛洲。上面有青石可以用来制作磬,长一丈却轻如鸿毛。

《洞冥记》说:汉武帝在甘泉宫西边建立招仙灵阁,上面悬挂着金玉制成的磬。

王韶之《始兴记》说:县下游有一个石室,里面有悬挂的石头,敲击它,声音像磬,响声可以传十多里。

《淮南子》说:孟冬之月,北宫的御女黑色,穿着黑色衣服,敲击磬石。

又提到:大禹用五音来听政,悬挂钟鼓磬铎,放置鞀,等待四方之士,发出号令:‘用道理教导我的人敲鼓,用义理开导我的人敲钟,告诉我事情的人摇铎,用忧虑表达的人敲磬。’

《五经要义》说:磬,是立秋时的音乐。

《吕氏春秋》说:尧命令夔敲击石头,以模仿上帝的玉磬之音,用来使百兽起舞。代本说叔所造,不知道是哪一代人。(又说:毋句制作了磬。《左史考》说:尧时的人。)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提到:磬氏制作磬,倨句一矩有半。(必须先量出一矩作为句,一矩作为股,然后求出弦。然后用一矩有半触碰到弦,这就是磬的倨句。磬的大小有不同,这里用矩来确定倨句,不是用它的尺寸。)它的股宽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将股宽分成三份,去掉一份作为鼓宽,将鼓宽分成三份,用其中一份作为厚度。(郑众说:股磬是上方的。鼓是下方较小的,是用来敲击的。郑玄说:股外面,鼓里面。假设磬股宽四寸半,股长九寸,股宽三寸,长三尺半,厚一寸。)如果声音太高,则摩擦它的旁边;(郑玄说:声音太高,就摩擦它的旁边。郑玄说:声音清亮。薄而宽则声音浑浊。)如果声音太低,则摩擦它的两端;(声音太低,声音浑浊。短而厚则声音清亮。)

又提到:磬师,负责教授敲击磬,(教,指教视瞭磬,也编入钟的行列。)教授杂声之和乐的钟磬。(郑玄说:杂声,是指和谐的音乐。《学记》说:不学习操缦,就不能安心演奏。指的是房中之乐。所谓的阴声二乐,都教授钟磬。)

《通礼义纂》说:晋贺脩上奏:登歌的虡,用玉石制作小磬。宗庙殿宇使用玉石,郊外和宫廷使用石头,按照本法的堂上音乐,以歌为内容,所以称为歌锺歌磬。唐朝制度在坛土的西边设置磬,在东边靠近南北方向设置歌锺,到匏竹立到坛下。

又提到:黄帝让伶伦制作磬。

又提到:天地崇尚质朴,使用石磬。宗庙殿宇崇尚文雅,使用玉磬。必须使用的是,声音清正的,是阴阳之察,主要在金石上。

又提到:唐朝礼制:皇后祭祀先蚕,在辰位设置十二磬,阴阳之察,主要在清浊。因此使用磬而不使用钟。

《白虎通》说:瑟,意味着封闭。用来抑制愤怒和欲望,端正人的品德。所以称瑟有君父的节操。臣子按照商角行事,那么君父有节操,臣子有义,然后四季和谐,然后万物生长,所以称为瑟。大瑟称为洒,长八尺一寸,宽一尺八寸,有二十七根弦。

《尔雅》说:只敲打瑟的称为步。

《三礼图》说:雅瑟长八尺一寸,宽二尺八寸,有二十三根弦。常用的有十九根弦。其余四根弦,称为蕃羸。颂瑟七尺二寸,宽一尺八寸,二十五根弦全部使用。

蔡邕《月令章句》说:瑟的前面柱清亮,后面柱浑浊。

《毛诗·鹿鸣》篇说:呦呦鹿鸣,吃野生的艾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又《车邻》篇说:既然见到了君子,一起坐下鼓瑟。

《礼记》说:清庙的瑟,朱红色的弦,稀疏的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这是高雅淡泊的音乐。说至和不在于音,所以不需要紧绷弦和压缩柱来扰乱人心。

《论语》说:由的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

《阳货》篇说:孺悲想要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拒绝。使者出门,孔子拿起瑟唱歌,让他听到。

又提到:孔子问曾晳说:‘点,你怎么样?’鼓瑟的声音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五六个人戴着冠,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周书》说:师旷见到太子晋。师旷绑住了他的脚,说:‘好哇!好哇!’太子说:‘太师啊,你为什么频繁地举脚?’师旷说:‘天冷了,所以频繁地举脚。’太子说:‘请进屋坐下。’于是铺好席子,摆放好瑟。师旷说:‘唱无射。’太子说:‘国家真的安宁了,远方的人来观看,修义经已经完成了,喜欢音乐但不荒废。’于是太子在瑟上演奏。

《周礼·春官》中提到:瑟师,负责教授瑟的演奏,(教,指教授观看瑟,也编入钟的行列。)教授杂声之和乐的钟瑟。(郑玄说:杂声,是指和谐的音乐。《学记》说:不学习操缦,就不能安心演奏。指的是房中之乐。所谓的阴声二乐,都教授钟瑟。)

《汉书》记载:万石君石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他的姐姐擅长弹瑟。汉高祖说:‘你能否跟随我?’石奋回答说:‘愿意全力以赴。’于是汉高祖召见他的姐姐,封她为美人。

又杨惲在《报孙会宗书》中说:我本是秦国人,能弹奏秦地的音乐。我的妻子是赵国人,也擅长弹瑟。

又记载:莽何罗在行走时跌倒,碰到了宝瑟,摔倒在地。金日磾抱起何罗,喊道:‘何罗反叛!’

《吕氏春秋》记载:古时候朱襄氏治理天下时,多风,阳气积聚,果实不能成熟,所以朱襄王制作了五弦瑟来调和阴气,稳定民众。瞽瞍制作了五弦瑟,创作了十五弦的舞蹈,再加上八弦,变成了二十三弦。(高诱注:王建是朱襄王的臣子。)

《慎子》记载:公输子虽然善于使用材料,但不能用檀木制作瑟。

《韩诗外传》记载:赵王派人去楚国,让人弹瑟送行说:‘不要忘记我的话。’使者接受命令后,跪下不起,说:‘大王弹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悲伤。’赵王说:‘是的。弹瑟的人,当然有他的情绪。’使者说:‘情绪可以记住他的琴弦位置。’赵王说:‘不行,天有旱有涝,丝有松有紧,琴弦有移动,不能记住。’使者说:‘请允许我用这个来比喻,楚国离赵国有一千多里,也有吉凶的变化,凶时去慰问,吉时去祝贺,就像琴弦的移动,不能记住。

《典略》记载: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晋君把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用百里奚作为陪嫁。百里奚逃亡到宛地,楚国人抓住了他。秦穆公知道他很有才能,想用重金赎回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于是用羊皮赎回了他,号称‘五羖大夫’。秦国因此称霸。百里奚做了秦国的相国,他的妻子在宫中做洗衣服的工作,看到弹瑟的人自称能弹瑟,唱歌说:‘百里奚啊,母亲已经去世,葬在南溪,坟墓已经被紫草覆盖。春天到了,捉住伏鸡,向西来到秦国,五羖皮,今天富贵了,抛弃了我这个老妇人?’百里奚于是认出了她。

《尸子》记载:瑟有二十五弦,仆人弹奏它,就会让人发笑。贤者用它的音乐来表达情感,想快乐就快乐,想悲伤就悲伤,即使有暴君,也会因此而改变。

《世本》记载:庖羲氏制作了瑟。瑟,意味着清洁,它可以让人心灵纯净,行为端正。

王子年《拾遗录》记载:白圆山,形状是圆的。有树林,大风震地,但树木却不摇动。用这些树木制作瑟,所以称为‘静瑟’。黄帝让素女弹奏庖羲氏的瑟,全席的人都感到悲伤无法自持。后来瑟被打破,变成了七尺二寸长,二十五弦。

《韩子》记载:齐宣王问巨倩说:‘儒者弹瑟吗?’巨倩回答说:‘不弹。瑟是用来弹奏的,用小弦弹奏出大音,用大弦弹奏出小音,这是细和粗的顺序颠倒,贵和贱的位置颠倒,儒者是有害于道义的,所以不能弹瑟。’宣王说:‘好。’

关于筝的记载:

《说文》记载:筝,是一种弹弦乐器。

《风俗通》记载:根据《礼乐记》,筝是一种五弦的乐器,形状像瑟。现在并州、凉州的筝形状像瑟,不知道是谁改做的。按照京房制定的五音,只有加上瑟的十三弦,这才是筝。现在雅乐中的筝是十二弦,其他音乐都是十三弦。如果筝稍微小一点,叫做云和筝,乐府不用。

《史记》记载:秦国驱逐客卿,李斯上书说:‘敲击瓦罐、敲打瓦盆、弹筝、拍腿,唱歌使耳朵感到愉快的是真正的秦国音乐。’

《晋书》记载:谢安的女婿王国宝,贪婪无度,行为不检点。谢安讨厌他,经常压制他。晋武帝晚年嗜酒,会稽王司马道子更加昏庸。于是王国宝的谗言在王相之间逐渐流传,那些好利险恶的人,因为谢安的名声极大,就陷害他,嫌隙因此产生。皇帝召桓温饮酒作乐,谢安陪坐。皇帝让伊吹笛,伊神色专注,吹了一曲后放下笛子说:‘我在筝上的技艺比不上笛子,但自认为和歌声管相得益彰,请允许我弹筝并请吹笛的人一起演奏。’皇帝喜欢他的演奏,于是命令御府说:‘御府里的人肯定不会和我合得来,我有一个奴隶擅长演奏。’皇帝更加欣赏他的直率,于是同意召见那个奴隶。奴隶吹笛后,伊开始抚筝唱歌说:‘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更加难。忠诚诚信的事迹不显眼,反而被怀疑有祸患。周公旦辅佐文武,金縢的功绩不可磨灭。推心辅助王政,二叔的流言反而加剧。’歌声激昂,令人感慨。谢安泪流满面,于是起身走到他面前,摸着他的胡须说:‘你在这里非凡。’皇帝脸上露出羞愧之色。

《梁书》记载:羊侃字祖忻,身高七尺八寸,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以及《孙吴兵法》。他的姬妾们排列在旁边,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有一个弹筝的人叫陆太喜,戴着鹿角做的指甲,长七寸。舞女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当时的人都称赞她能掌上舞。

《俗说》记载:谢仁祖担任豫州主簿,在桓温手下,听说他擅长弹筝,就叫他过来。到了之后,拿起筝让他弹奏。谢仁祖立刻整理琴弦,抚筝而歌说:‘秋风之意特别,道路之上。’桓温非常赞赏他,于是带他去府上。

《襄沔记》记载:辛居士名叫宣仲,是陇西人。大明末年,住在襄阳县西六里,种了很多松竹,住在那里,沉默寡言,不与世俗交往。在林中建了一间草庐,仅能容膝。擅长弹筝。和淮南的胡陶、京兆的骆惠度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一起在这个林中聚会。胡陶擅长吹笛,骆惠度擅长唱歌,在林下弹奏弦管音乐,当时的人称他们为‘三公乐’。宋邵陵王休若担任南雍州刺史,亲自前往拜访。宣仲正在林中弹筝,完全没有回头看,只是慢慢地将筝放在席上,邀请邵陵王交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些寒暄的话。当时邵陵王的客人有述说他的意思,请求他弹筝,他再三推辞,回答说:‘幸好我不是王门伶人,为什么要逼迫我?我胜过你的地方,只是举止自由。如果听到你鞠躬,那我和你还有什么区别?’他的回答文雅详实,众人无法反驳。齐文惠临州时,吴兴的沈约受到教诲,被邀请,他也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于是他们一起讨论文章,宣仲总是谈论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他们各自陈述了自己的志向,都无法说服对方。建武年间,宣仲因病去世,骆惠度和胡陶都不知道他的最终去向。

《英雄记》记载:吕布去见袁绍,袁绍很担心他,吕布也感到不安。他坚决要求回洛阳,袁绍同意了。他派使者以司隶校尉的身份送吕布回去,并暗中杀了他。吕布怀疑有人要害他,就让人在帐篷中弹筝,自己悄悄地溜走了。夜里兵起,吕布已经逃走。袁绍听说后,害怕成为祸患,招募人去追捕他,但没有敢靠近的人。于是吕布又回到了。

《郭煌实录》记载:索丞宗伯夷成擅长弹筝,他的悲歌能让快乐的人流泪,改变调子换歌,能让悲伤的人起舞。当时的人称他为‘雍门周’。

《魏略》记载:游楚喜欢音乐,养了琵琶和筝,每次出行,都带着它们。

《吴质别传》记载:魏文帝给吴质写信说:‘用泗水边的梓木制作筝。’

《传子》记载:郝素擅长弹筝,即使是伯牙的妙手,吴姬的奇声,也无法超越他!

传玄的《筝赋序》说:认为这是蒙恬所制作的。现在看起来,它的形状上方高耸像天,下方圆满像地,中间空旷符合天地四方,弦和柱子仿佛对应着十二个月。摆放好它,四象就显现出来,弹奏它,就能发出五音。这真是智慧和仁爱的乐器,难道是亡国之臣蒙恬能够想出来的吗?(合清乐筝,并带有十二根弦。其他乐器都是十三根弦。轧筝是用竹子润滑末端然后轧动的。弹筝时用骨制的指甲,长度超过一寸,用来代替手指。)

《乐书》说:筑的形状像颂琴,有十三根弦,顶部细小,肩膀圆润。按柱来调整音高,弹奏时用左手按住,右手用竹尺敲击,根据音调来调整音律。唐代将其编入雅乐。

《释名》说:筑是用竹子敲击的。和筝一样,顶部细小。(按照现在的制作,身长四尺二寸,顶部长三寸,周长四寸五分,顶部七寸五分,底部七寸五分,下面六寸五分。)

《史记》说:高渐离擅长击筑,和荆轲是朋友。看到荆轲刺杀秦王未果而死,于是更改姓名进入秦国,想要为荆轲报仇。在市场上击筑乞讨,人们观看后觉得他弹得很好,就请他演奏。秦王听后,召他到面前演奏。秦王很高兴,但还是有些怀疑。熏瞎了他的双眼,放在帐篷里。秦王喜欢上了他,亲近高渐离。高渐离看到秦王叹息的声音,举起筑敲击,击中了秦王的膝盖,秦王非常生气。

又记载:汉高祖刘邦路过沛县,大宴故友和父老,酒喝得畅快时,刘邦击筑唱歌说:‘大风起啊云飞扬,威震四海啊归故乡。’

又记载:荆轲在燕国,和卖狗的高渐离在燕市喝酒。酒喝得畅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和,在市场上相互取乐。后来又相对而泣,旁若无人。

《京房》说:竹制的乐器声音无法准确调音,所以制作了准来确定音数。准的形状像瑟,长一丈,有十三根弦。隐间九尺,以对应黄钟的九寸,中央的一根弦下面有标记分寸,以此来确定六十律的清浊音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四-注解

磬: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磬在古代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用于调和音律,象征王道和秩序。

毋句氏:古代的氏族名,与磬的发明有关。

毊:古代大型石磬的别称,常以玉石装饰。

蹇:古代对击磬的称呼,形容击磬的动作。

叔:古代对磬的别称。

离磬:古代的一种磬,与钟配合使用。

僣礼:指超越自己身份的礼仪,通常用于指诸侯越级使用王的礼仪。

颂:古代的一种乐名,与磬有关。

笙: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与磬有时配合使用。

凫氏:古代的氏族名,与磬的制作有关。

商颂:《诗经》中的部分,与磬有关。

齐师:齐国的军队。

纪甗玉磬:用玉石制成的磬,纪甗为地名。

泗滨浮磬:在泗水边发现的可以制作磬的石头。

孔安国: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对《尚书》进行注解。

襄:指孔子。

卫:古代国家名,孔子曾在此地讲学。

荷蕢:古代用草编织的器物,这里指背着草器的人。

臧文仲:鲁国的大夫,以玉磬换取粮食。

王阜:东汉时期的官员。

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轩悬磬:古代的一种悬挂的磬。

吴明彻:南北朝时期的将领。

胶广:古代对磬的形状的描述。

笋虡:古代悬挂乐器的支架。

鸟危之山:古代山名。

小华之山:古代山名。

泾水:古代河流名。

夷则之气:古代五行中的一种气,与磬有关。

王道:古代指君王的治国之道。

浮瀛:古代传说中的仙岛。

招仙灵阁:古代用于招引仙灵的建筑。

甘泉宫:古代宫殿名。

县下流:古代地名。

悬石:悬挂在石室中的石头。

北宫御女:古代传说中的女神。

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五音:五音,指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钟鼓:古代的打击乐器。

铎:古代的一种铃铛。

鞀:古代的一种鼓。

教寡人以道者:教导君主以道德的人。

教寡人以义者:教导君主以正义的人。

振铎:摇动铎,表示有事发生。

里衩磬:古代的一种磬,用于民间音乐。

矩:古代的一种测量工具。

博:古代对器物宽度的称呼。

股:古代对磬的一种称呼。

鼓:古代对磬的一种称呼。

缦乐: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

宴乐:古代的宫廷音乐。

歌锺歌磬:古代的一种乐名。

虡:古代悬挂乐器的支架。

伶伦:古代的乐官,传说中创造了音律。

天地:古代指自然界。

宗庙殿庭:古代的宗庙和宫殿。

阴阳: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皇后:古代帝王的妻子。

先蚕:古代祭祀蚕神的仪式。

辰位:古代天文中的位置。

商角:古代音乐中的两个音阶。

君父:古代对君主和父亲的称呼。

瑟: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洒:古代对大型瑟的称呼。

角:古代音乐中的音阶。

商:古代音乐中的音阶。

清庙:古代的一种乐名。

朱弦:用朱红色丝线制成的弦。

疏越:古代对弦乐器弦的松紧程度的描述。

雅淡之乐:古代的一种音乐风格。

縆弦:古代对弦的称呼。

促柱:古代调整弦乐器音高的方法。

由:孔子的弟子。

丘:孔子的字。

阳货:孔子的弟子。

孺悲:古代人名。

曾晳:孔子的弟子。

点:曾晳的字。

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沂:古代河流名。

舞雩: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咏:吟唱。

周书:古代的书籍,可能指《周礼》。

师旷:古代的乐官。

太子晋:古代人名。

束躅:绑住脚。

注瑟:调整瑟的弦。

无射:古代的一种乐名。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东汉班固编撰,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万石君石奋:万石君石奋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以其忠诚和廉洁著称。

赵人: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鼓瑟:鼓瑟是指弹奏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瑟。

高祖:高祖指的是汉高祖刘邦,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美人:在古代,美人通常指皇帝的妃嫔。

杨惲:杨惲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报孙会宗书:《报孙会宗书》是杨惲的一篇书信作品。

秦声:秦声是指秦地的音乐风格。

赵女:赵国女子。

莽何罗:莽何罗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反叛者。

金日磾:金日磾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编纂的一部杂家经典。

朱襄氏:朱襄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名。

王建:王建是朱襄氏的臣子。

公输子:公输子即鲁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工匠。

檀:檀是一种树木,其木材坚硬,常用于制作乐器。

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西汉韩婴的著作,是一部解释《诗经》的书籍。

赵王:赵王是指赵国的国王。

楚:楚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部。

使者:使者是古代派遣出使的官员。

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贤人。

虞大夫:虞大夫是指虞国的大夫。

秦穆夫人:秦穆夫人是秦穆公的妻子。

羖羊皮:羖羊皮是指用公羊皮制成的皮货。

五羖大夫:五羖大夫是对百里奚的尊称。

尸子:尸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

仆人:仆人是指古代家中的仆役。

庖羲氏:庖羲氏是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首领。

王子年《拾遗录》:《拾遗录》是王子年的一部著作。

白圆山:白圆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静瑟:静瑟是指制作特殊的瑟,使其在风中不动。

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素女:素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仙女,以擅长音乐著称。

庖羲氏之瑟:庖羲氏之瑟是指庖羲氏制作的瑟。

韩子:韩子是指韩非,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法家思想家。

齐宣王: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巨倩:巨倩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儒者。

筝:筝,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筝的形状通常为长方形,有多个弦,演奏时用手指拨动。

说文:《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一部文字学著作。

五弦筑身:五弦筑身是指五弦琴的琴身。

并、凉州:并州和凉州是古代的两个地区名。

京房制五音:京房制五音是指京房制定的五种音乐音阶。

瑟十三弦:瑟十三弦是指瑟有十三根弦。

云和:云和是指一种小型筝。

乐府:乐府是古代的官方音乐机构。

击瓮叩缶:击瓮叩缶是指敲击陶器发出的声音。

李斯:李斯是秦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秦之声:秦之声是指秦地的音乐。

武帝:武帝是指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一位皇帝。

王国宝:王国宝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会稽王道子:会稽王道子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皇室成员。

桓尹:桓尹是指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

伊:伊是指伊吹,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音乐家。

笛:笛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

御府:御府是指皇宫中的府库。

羊侃:羊侃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官员。

姬妾:姬妾是指古代贵族的妻子和妾室。

陆太喜:陆太喜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弹筝者。

张净琬:张净琬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舞者。

豫州主簿:豫州主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州府的文书。

桓温: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

襄沔记:《襄沔记》是一部记载襄沔地区历史的书籍。

辛居士:辛居士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隐士。

淮南胡陶:淮南胡陶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音乐家。

京兆骆惠度:京兆骆惠度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宋邵陵王休若:宋邵陵王休若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皇室成员。

英雄记:《英雄记》是一部记载英雄人物的书籍。

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武将。

袁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军阀。

丞制使:丞制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地方行政。

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郭煌实录:《郭煌实录》是一部记载郭煌地区历史的书籍。

索丞宗伯夷成:索丞宗伯夷成是郭煌地区的一位音乐家。

雍门周:雍门周是索丞宗伯夷成的别称。

魏略:《魏略》是一部记载魏国历史的书籍。

游楚:游楚是魏国时期的一位音乐家。

琵琶:琵琶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

吴质别传:《吴质别传》是关于吴质的一部传记。

魏文帝:魏文帝是指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传子:《传子》是一部古代的传世文献。

蒙恬:蒙恬,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以制作兵器和长城而闻名。在文化中,蒙恬常被提及,但关于他是否创造了筝,存在争议。

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左右,古代哲学中用来表示宇宙的广大。

十二月:十二月,指一年的月份,这里比喻筝的弦柱数量。

四象:四象,指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是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智仁之器:智仁之器,指具有智慧和仁德的乐器,这里用来赞美筝的精妙。

筑:筑,一种古代的击弦乐器,形状类似古筝,有十三根弦。筑的演奏方式是用竹尺击打。

颂琴:颂琴,古代的一种乐器,与筑相似,但形状和演奏方式有所不同。

品声按柱:品声按柱,指通过按弦的柱子来改变音高。

雅乐:雅乐,指古代用于祭祀、朝会等正式场合的音乐。

准:准,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瑟,用于确定音律。

黄锺:黄锺,古代音律中的基准音,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C音。

六十律:六十律,中国古代音律体系中的六十个音律,用于调整和确定音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四-评注

传玄《筝赋序》所述之筝,其设计之精妙,实为古代乐器之典范。‘上崇似天,下圆似地’一语,将筝之形态与天地之象相联系,寓意其平衡和谐之美。‘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描绘了筝的结构,空腔象征宇宙的无限,弦柱对应十二个月份,暗示时间的流转。‘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进一步强调了筝在演奏时能模拟四季变化和五声音乐,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斯乃智仁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所能閞思哉?’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筝这一乐器的崇敬之情。蒙恬虽为亡国之臣,但其创造之筝却蕴含智慧与仁爱,体现了乐器本身超越其创造者的价值。

‘合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也。他乐皆十三弦。’这里对比了筝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强调了筝的独特性。‘轧筝以行竹润其端而轧之。弹筝以骨爪,长寸馀,以代指也。’对筝的演奏方式和工具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古人对细节的关注。

《乐书》中所述之筑,其形制与筝有异曲同工之妙。‘形如颂琴,施十三弦,顶细,肩圆’描述了筑的外观,‘品声按柱,鼓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尺击之’则介绍了其演奏方法。唐代将其编入雅乐,可见其在当时社会地位之高。

《释名》对筑的名称进行了解释,‘筑以竹鼓之也。如筝,细项’说明筑的演奏方式,以及其与筝的相似之处。‘案,今制身长四尺二寸,项长三寸,围四寸五分,项七寸五分,阔七寸五分,下阔六寸五分。’对筑的具体尺寸进行了详细记载,体现了古代对乐器的精确测量。

《史记》中关于高渐离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筑的演奏技巧,更反映了古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忠诚。高渐离与荆轲的友谊,以及他为了报仇而击筑的情节,都体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高祖过沛,大享故人父老,酒酣,高祖击筑而歌曰:’这一段描述了汉高祖刘邦击筑而歌的场景,展现了音乐在古代帝王生活中的地位。刘邦的歌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更是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

‘荆轲之燕,与屠狗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这段文字描绘了荆轲与高渐离在燕市中的欢乐与悲伤,音乐成为了他们情感的载体。

《京房》所述之准,是一种特殊的乐器,‘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说明其作用。‘准之状如瑟,长一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锺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书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矣’详细描述了准的构造和功能,体现了古人对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乐部-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1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